再见了亲人预习单(精选12篇)
1.再见了亲人预习单 篇一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侦查、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以部分的形式板书课题,引发学生感受课题(1)同学们,“亲人”在你心目中指哪些人?
我们把这些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就称为“亲人”。(板书:亲人)(2)如果老师在前面加上“再见了”(板书:再见了),自己读一下。
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2、简介背景,为理解中朝友谊做铺垫。(课件出示背景简介)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首先让学生理解“亲人”,再通过“再见了”这个字眼,让学生体会到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简介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思想感情,理清作者情感脉络
1、检查识记生字词语
(1)多媒体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认读
(词语:战役、封锁、硝烟、侦查、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2)多媒体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生字:妮、役、锁、硝、谊、捣、谣、侦、偷、靠、绳、噩、耗、跺、嫂、挎)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这是谁跟谁在告别?文中主要写了那几位亲人?(板书:志愿军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三、部分精读,读中悟情
1、多媒体出示: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的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师:三年的浴血奋战,志愿军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五年的重建家园,加起来就是八年啊!当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时,离别之际,志愿军说了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三自然段。
2、问题引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他们本没有血缘关系,按理说-----(板书:不是亲人)在文中他们却彼此称为亲人,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带上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3、看!在送行的人群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
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哪些事情可以感受到大娘和志愿军是亲人?一边轻声朗读,一边用笔标一标。(课件出示大娘的画像以及问题)
4、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理解文中的两件事,体会情感。(1)送打糕
①在这个事例中有一个词叫“雪中送炭”你怎样理解的? 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大娘是在什么情况下来送吃的?
②为了让志愿军战士吃上饭,大娘她们是怎样来送饭的?用笔划一下相关语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③指导朗读,读出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2)失去小孙孙
①在这个事例中,大娘丢下的是谁?背进的是谁?体会“唯一”(板书:失去孙子)②在这一“背”一“丢”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3、教师小结:通过这三个事例,同学们你们说这是怎样的情谊啊?这一自然段中哪个词语可以表达这种情谊?
指导读好本段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带着深情厚谊来读最后一句话吧。
【设计意图】:“注意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我对第一自然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了“从哪些事例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让学生了解志愿军和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学生体会理解这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四、自由诵读第2、3自然段,自主体会志愿军跟小金花、大嫂的深情厚谊。
1、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找主要事件标一标、找重点词语谈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运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自学2、3自然段,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自学情况:谁做了什么事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结合具体的词句谈理解。(板书:失去妈妈 失去双腿)
4、指导学生读好受感动的语句。
【设计意图】: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在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学习2、3自然段,让学生自己谈感受,谈理解。我认为,教师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在朝鲜这片土地上,志愿军洒过鲜血,朝鲜人民也洒过鲜血,他们的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板书:鲜血)
2、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可从这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中我们体会到他们就是亲人,而且比亲人还亲,这叫胜似亲人。(板书:胜似亲人)
3、朝鲜亲人就仅仅这三位吗?作者只是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作为千千万万个朝鲜亲人的代表。
4、听!汽笛长鸣,列车马上就要开动了,这么多的亲人怎么能一一话别呢?望着舞动的鲜花,望着不断涌来的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只能眼含热泪,深情的呼唤-------齐读课文最后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这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之情。
【设计意图】:当“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时,我适当地引导学生概括出本文的中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六、课堂小练习
(课件出示)在朝鲜战场上,______(谁)为了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谁)为了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凝成了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_____胜似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七、首尾呼应,重读课题
八年的血雨腥风我们一起走过,八年的峥嵘岁月我们一起度过,“再见了”之后最终沉淀在我们心底的是两个字“亲人”,我们会永远铭记,让我们再齐读一下课题-----“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心理。再齐读课题,为我们所有的情感找一个最终的落脚点。
八、课后作业
这篇文章是以志愿军的口吻写的,那么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一个,以她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联想,丰富课文内涵,拓展思想。
九、板书
再见了,亲人
志
不是亲人
大娘
失去孙子 愿
鲜血
小金花
失去妈妈 军
胜似亲人
大嫂
失去双腿
2.再见了亲人预习单 篇二
最初我们把《再见了, 亲人》这篇传统课文定为研究对象, 是因为这一课在表达上很有特点, 值得借鉴。但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原有设计的弊端:1.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为主, 忽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把学生已会的用精彩的形式包装呈现, 让学生与老师配合, 展开“行云流水般”的教学。直接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2.过分注重情感体验, 忽视表达的品悟与运用。
新课标中指出:“应在大量的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课堂上动笔是今后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们决定从课题的中的“亲人”一词入手, 通过读文悟出写法, 然后仿照前三自然段让学生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来对志愿军说一段话, 这样既深化了对“亲人”一词的理解, 即亲人不仅指朝鲜人民, 也指志愿军, 又落实了读写训练。这一次我们对原有教案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动, 为了能落实写的环节我们舍弃了大量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试讲之后, 我们的课引发了老师的思考和争议, 普遍认为这节课只注重写的训练, 像第三课时, 读的少, 缺少情感因素, 更像一节鉴赏课。老师们感到很困惑:高年级的语文的到底应该怎么上?读写结合必须动笔写吗?如何避免出现重写轻读、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 以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融合”?为此我们认真听取各组老师的反馈意见, 认真学习新课标精神, 向专家请教, 通过反复试讲对教案进行了精心修改, 力求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但无论怎样调整, 始终保留的是课堂上动笔写的环节, 因为语文实践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动笔写。
为了解决课时问题, 我们合理划分高段课时内容, 加大预习的力度并落实预习工作, 重视与背景相关的课外阅读的跟进, 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课时教师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引入新课, 在整体感知全文后,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情感。这一调整确保了第一课时授课内容充实, 学生对课文有了充分的理解感悟。在第二课时落实“两个不讲”:即学生已知的, 一读就会的不讲, 老师怎么教都教不会的不讲。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发现文章的表达特色, 即“叙事加抒情”, 并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通过转换角色, 进行读写训练。
经过几轮试讲, 我们最终呈现的这节课与以往教学相比主要区别是:
1. 通过“整体推进”展开阅读教学, 突出年段特点。
注重引导高年级学生从文章整体着眼, 关注文章篇章结构。本课教学力求体现教学的“大开大合”, 摒弃平铺串讲的旧教法, 即:用大问题统领全课的学习, 学生先自主探究发现前三个自然段的结构特点;再通过理解、朗读感悟内容, 体会情感;最后进行理性思考, 提炼写法。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 避免了逐段教学耗时低效, 凸显了专题探究的意识, 使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2.有效落实读写结合训练。其实这一点是我们研究过程中最纠结的, 因为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在太远了, 想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实在是太难了, 但既然选择了, 我们就要嚼出味道。为了实现知行统一, 在课堂上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课文, 角色体验, 使学生与志愿军战士、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有了情感基础学生再落笔写就水到渠成了。在写法上让学生有法可依, 落实“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使写作做到了不脱离文境和文法。
通过几轮小组研讨, 我们这个小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会, 我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
1.老师的观念要更新。语文课必须改掉平铺直叙, 注重内容上的繁琐分析, 总想面面俱到的做法, 要根据教材特点大胆取舍, 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 实现高年级段长文短教。
2. 对读写结合的认识要灵活。
语文教学不能模式化, 对“读写结合”的理解不能单一化、片面化。落实读写结合是新课标的精神, 具体操作方法要因文而异。高年级读写结合不一定都落笔仿写, 有些文章很典型, 便于仿写就写, 有些文章在读中感悟写法即可。
3. 语文课堂应变问答式为师生交流、讨论式。
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发现中体会思想感情, 领悟表达方法, 使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使学生在发现中有一种成就感。另外教师要善于通过自身的角色转换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从而将学生带入课文情景。
4.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语文知识能力构建的场所, 还应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阵地。
在语文课上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在表达中进行逻辑、想象等思维的训练。
5. 落实课前预习工作,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3.再见了亲人预习单 篇三
本课是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十册14课《再见了,亲人》。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2、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电影《三八线上》剪辑。
2、汽笛长鸣,亲人话别场景。
3、文中的重点句段。
4、配乐曲。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再见了,亲人》,初步的了解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你都知道了那些内容?
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与志愿军话别?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二)自主阅读,感悟理解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最令你感动。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好好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
生:自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哪一部分,哪一个人最令你感动?汇报自学。
生:文中的大嫂让我感动。(板书:大嫂)
师: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谈体会。
生:“我们清楚的记得……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从这段话我知道,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跑到前沿阵地去挖,敌人的炮弹在她身旁爆炸,大嫂失去了双腿。(板书:挖野菜)
师: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大嫂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齐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
生:“这样高的代价”是指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生: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大嫂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大屏幕:“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
师: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的真情。
指名感情朗读这一段。
师:文中还有谁令你感动?
生:文中的小金花让我感动。(板书:小金花)
师: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生:从“同归于尽”我体会到,小金花的妈妈知道自己会暴露,如果不拉响手榴弹,小金花和老王就有可能再次落入敌人的魔掌,妈妈为了救出老王,宁愿同敌人一起死去,她的死重于泰山。(板书:救侦查员)
生:“同志们伤心地痛苦……,我一定要报仇!”
师:小金花非常的坚强,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是多么强烈。
指名感情朗读。
师: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师:文中还有谁最令你感动?
生:文中的大娘最让我感动。(板书:大娘)
师: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词句,抓住重点体会。
生汇报朗读。
大屏幕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生: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生:课文中是说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关头,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使这次战役取得胜利。
生:我还从“顶、冒、穿、送”这些动词看出大娘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板书:送打糕)
生:由这件事,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指名感情朗读。
师: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却把伤员背进防空洞,为此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生:我知道,唯一,就是只有一个。也知道大娘失去小孙孙心情非常痛苦。(板书:救伤员)
师过渡: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时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你们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能不能忘怀!
生:不能。
师:齐读最后一句话。
指名感情朗读这一段。(配乐。大屏幕: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我们怎能忘怀?)
师:大娘的付出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浓浓深情,那么,就让我们走近朝鲜战场,再一次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的浓浓深情。(观看影片剪辑)
师:我们胜利了,志愿军战士完成了中国人民交给的历史使命,踏上了归国的征程。
师: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列车就要开动了。这么多的亲人,怎么能一一话别呢?望着不断涌来的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只能满含热泪,深情地呼唤——(课件:送别场景)
生齐:“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再次深情地呼唤——
生齐:“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生体会: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师: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朝鲜人民舞动鲜花,追逐着列车奔跑,志愿军战士从窗里探出头来不断地挥动着手臂,他们又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齐:“列车呀……我们的心永远和你再一起。”(生体会:这是志愿军战士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指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师范读,生再读,互评。
师: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见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的心里深情地呼唤(生齐:“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生齐:“再见了,亲人。”)
师:朝鲜人民和大娘为什么互称“亲人”?
生:答(略) (板书: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写作方法:1、选取典型事例。
2、叙事抒情相结合。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写片断。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
2、模仿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文章,题目自拟。
4.《再见了亲人〉 篇四
师:刚才你们讲的只是他们8年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故事,就是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呐。这一别,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相见。列车就要开动了,千言万语只好化作“诵别”的深情(出示课件:诵亲人)。你怎么理解这个“诵”?
生1:我觉得诵是赞扬的意思。
生2:我觉得是用心灵赞颂。
师:那就把刚才你们讲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用你们的心去歌颂他们(播放课件:大娘的照片)。看,这就是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生:(深情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
师:你的诵别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我们只好请求她停步。谁来请求大娘?
(生“请求”大娘停步,读得很动情。)
师: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生“恳求”大娘,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很有味道。)
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
(生“哀求”大娘,有个学生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
师:你不断地哀求大娘,可大娘还是不回去。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
(生“命令”大娘,比如读“大娘”时语气很坚定。)
师:这命令中也有不忍,命令中也含着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啊。谁再来试试?
(生读出的感情很复杂。台下响起了掌声。)
师: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诵别,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开始!
(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诵别,有的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师:我们由衷地感到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的时候,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教师用眼神提示画面中的“再见了,亲人”)。
生:(感情热烈)再见了,亲人!
师:登上了火车,他们仍然恋恋不舍地送别——
生:(感情难舍)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远去了,那声音仍在天空回荡——
生(齐):(感情深厚,声音由近及远)再——见——了,亲——人——
师:(出示课件“别亲人”)再见了,亲人——他们就这样依依分别(教师语气很慢,很动情,完全进入情境)。列车就要离开了,志愿军们只好发出了最后的呼喊——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评析】
在这堂课上,窦老师将诵读——语文教学的这一传统,演绎得富有生气与活力。窦老师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不能只奏前朝曲,要有新翻杨柳枝。她的教学艺术与魅力,在于传统中创新,继承中超越。
诵中有问。传统的诵读缺乏思维含量,效率低下;课改中出现的偏差是问得繁多,回答得热闹。窦老师对于传统与现实的利弊了然于胸。因此,她没有简单地去读,没有一对一地去追问,而是将“问”蕴含在“诵”中。她似一名出色的导演,运筹帷幄,调动全体学生的情感。步步深入又分寸适当地诵读,帮助学生体验文本丰富的深层信息,把“再见了,亲人”中包含怎样的情感这一思考题化解得了无痕迹。
诵有层次。本课的难点是人物语言中包含有复杂的感情,年幼的孩子不易把握。窦老师采用的办法是细腻处理、暂时分离、逐步引领、渐入佳境。“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的朗读指导,分离为五个层次:求——请求——恳求——哀求——无奈下达命令,学生的体会逐步深入,情感渐趋投入,在反复的朗读中,达到“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诵中有景。对同一文字反复阅读易造成心理疲乏,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只有在不同背景下,才能激活新的思维。窦老师在安排各层次的诵读时,或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或提供背景,为孩子的广阔想象创造空间。她那优美动人、启人心智的教学语言,如点点音符,拨动着孩子们情感的琴弦。(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张传松)
燃情课堂:让语文为生命奠基
——听窦桂梅老师教《再见了,亲人》
从来没有哪一节课能让我们如此感动,也从来没有哪一种感动能让我们如此刻骨铭心。阳春时节,“与新课程同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观摩讲习会在浙江绍兴隆重举行,来自北京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以《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而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所有听课者。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聆听教者的天籁之音,再次分享学生的心灵悟语,再次感受课堂的摄人心魄的魅力。
一、浓情回放:追忆似水流年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特征,而本课则更是深含了浓郁炽热的亲情氛围。窦老师在课始阶段即让学生围绕板书的“亲人”二字尽情诉说对亲人内涵的理解,紧接着便极富匠心地连续播放了三组相关图景:一是中央台“感动中国”节目推出的钟南山、成龙等华夏英模,二是伊战过后无家可归的孤苦孩子,三是以影片《英雄儿女》为背景的一组动人心魄的数字:“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志愿军出兵130万,14万英勇牺牲,这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
一起重温这组令人难忘的镜头,窦老师意在让学生能更真切、更宽泛同时也更深刻地领会“亲人”一词的丰富内涵。耐人寻味的是学生看完图片后,窦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同学们看得太投入了,我可不再多说什么了。”
二、激情共度:感悟深情厚谊
《再见了,亲人》节选自魏巍的名篇《依依惜别的深情》,若按以往的教法,诸如“大娘为何会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去抢救志愿军伤员?小金花妈妈与敌人同归与尽说明了什么?大嫂为何愿意付出那么大的代价?”等问题几乎是非提不可的。然而,窦老师整整两堂课中却始终没有提哪怕一个这样的问题,她以极其洗练的“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等四个主导环节,构筑起让学生尽诉衷肠的情感的“场”。
经过潜心会文和感情酝酿之后,学生在交流、倾诉时精彩不断。有的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她不是不知道小孙孙会有危险,她只是更清楚战士们需要吃点东西呀!”有的说:“小金花在妈妈牺牲后都那么坚强,却在和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哭了,她已把志愿军叔叔当成了亲人。”还有的说:“大嫂为了志愿军,竟落得只能靠双拐走路了,可她到处挖野菜,并没有受谁的命令呀……”这样的发言,激起听课老师的阵阵热烈掌声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
三、真情评价:尽展真我风采
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窦老师,深知“唯有真课堂,才有真精彩”的道理。整整两节课,窦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尽现无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那率真而热切的教学语言,既似导航的明灯引领学生不断地前行,又如明净的清泉荡涤学生柔嫩的心田。请看以下几例“标志性”的评价语:
★全体学生平淡地读完屏显文字“我志愿军出兵130万,14万牺牲……”后,窦老师直言不讳地说道:“老师不愿意听你们这样奶声奶气地读,再来一遍!”
★一个女生动情诉说后全班却并无热烈反应,窦老师近乎急切地说:“你们就是不热情,她说得多好啊!掌声响起!”
★一个边上的男生很长时间都没说过话,窦老师“令人吃惊”地说:“你再不发言的话,我可要拽你了!”
★还是这个男生,或许他也是受了感染和鼓励的缘故吧,站起来以后竟说得相当不错,于是窦老师又一语双关地说:“啊,男子汉,你终于也站起来了!”
看,这就是我们的窦老师,那个曾动情地说过“宁要真实的缺憾,不求虚假的完美”的窦老师,她的每句话都是她心灵的选择,都是她真诚的思绪,都是她个性的飞扬!
四、余情未了:憧憬诗意人生
结课时,窦老师在屏幕上播放志愿军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同时分别以“火车启动了”“火车开远了”“火车渐渐消失了”为情感“催生点”,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后一次次地从心底发出难舍难离的呼唤。接着,在全场教师如雷般的掌声中,窦老师又瞬间将黑板上左、中、右三处的“壮烈”、“伟大”和“平凡”三个关键词语连成一双飞翔着的翅膀,而学生则在齐声高诵翅膀内的“亲人就是互相理解,亲人就是互相关爱,亲人就是深情涌动,亲人就是患难与共……”中达到“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境界。
听窦桂梅老师的课,自始至终都会被一种炽热浓烈的激情所感染,可谓“怎一个„情‟字了得!”而值得深思的是,教学这样一篇情感型课文时,窦老师既全情投入且又十分机警,让师生将真情和挚爱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情境创设、语文内涵感悟和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之中,真正张扬和彰显了学科个性。
5.再见了亲人 篇五
执教者 官继华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战役、硝烟、噩耗、跺脚、大嫂、挎篮子、捣米谣、雪中送炭、深情厚谊。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程序预设
【课前三分钟】
1、自我介绍打招呼
2、检查预习情况。师:你在预习中做了哪些什么?
一、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小黑板)。自由读——小老师带读——齐读(去拼音)
2、重点书写“嫂”字(师:课文有14个生字,谁知道漏了哪个字?一起书写这个字。)
二、抓住“亲人”,导入新课
1、理解“亲人”。
(1)“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板书:血缘关系
(2)浏览课文。思考:
文中写了哪些亲人?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不是亲人(板书)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一定有些事情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们是亲人?这样就产生了广义上的亲人,下面请你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人让我们也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举例说明广泛意思上的亲人:非典时期的白衣天使、5.12地震中武警官兵、6.18洪水时候抗洪抢险战士)。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世界现在还不和平,有战争我们会想得到亲人的爱,家人的、同胞的、甚至超越国度的爱。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就亲不自禁的想到当然我们的朝鲜人民他们却在侵略当中,在无奈当中,就得到了一种伟大的爱——我们的志愿军的爱
2、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到50多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战役中,一起回忆一下当年那千千万万的感人至深的场面中的其中一个吧!1950年美帝国主义悍然反动侵朝战争,先是越过了南北朝鲜的三八线,一直打到北朝鲜的鸭绿江,此时已威胁到我们国家的领土。这时毛执主席就提出了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罗圣教等,有一个最特殊的人物是毛岸英,毛岸英是谁?毛主席知道后在泪满枕巾时还写下一句诗—— ,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经历了八年的浴血奋战,最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赢得了胜利。1958年10月25那天,最后的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于是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 ——就要上火车时说——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已经上火车了还说——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和学生握手)
是呀他们呼喊着亲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却说他们是亲人,这可得要同学们看讲一讲他们怎么就是亲人了?
三、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具体写了三位朝鲜亲人,看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这三个人的事例,然后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讲给大家听,体会这真是亲人。
3、反馈
4、小结:是啊,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比亲人还要亲,这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亲人。现在谁来用这个句式总结一下?我来加几个字。(板书:为了志愿军)
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为了志愿军:大嫂——
5、难道就他们三个人吗?(出示挂图)那么我们再更简练概括?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通过同学们说的说明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指图)所以在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时说——上火车了他们说——已经上火车了还说——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和学生握手)。其实大家刚才再讲的只是战争中很小的一部分,再八年的战争中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我们真是讲上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所以火车就要走了,我们的千言万语只好化成我们心中的送别。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现在接下来我们就扮演志愿军一起来读好课文送别的句子,一组送别大娘,一组送别小金花一组送别大嫂。
2、谁一个人朗读?那么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你想和谁送别,你就和谁送别,你可以选择一段或者是其中的一句一会请你和他们送别(自由读)
相机导入:我看到有的志愿军战士等不及了谁想和小金花送别?那位是老王小金花的妈妈吧你救出来了。谁要和大嫂送别?那位吃过大嫂挖的野菜?请你再和大嫂来送别,那么谁想和大娘挥泪道别送别?
3、从刚才同学们的送别当中我们由衷的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因此在分手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只能满含热泪,深情地呼唤,——同学们,请大家看文章的最后三段,让我们随志愿军一起放声的呼喊吧!(齐读)。
4、渲染气氛,引读最后三自然段。
师:下面你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还是这最后三自然段,来读好相关句子,把感情表达出来。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一希望的是——(学生接读课文)
(3)火车渐去渐远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站台上,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已经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他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4)望着远去的列车,站台上的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和所有前来送行的人们,听到志愿军呼喊最后一句,他们也都在心底一次又一次的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5)同学们,50多年过去了,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牢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让我们也对当年的朝鲜的大娘、小金花、大嫂,和所有前来送行的人们放声呼喊: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五、练习延伸
1、有感情朗读课文。
6.再见了“亲人” 篇六
我,就快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了,我相信上天,会善待你们这些善良的,勤劳的人们。
这里的流水,这里的朝阳,这里的卵石,这里的礁石……这里的一切一切,都记载了我和同伴们的拼搏,都沾满了我与我的战友的血迹。
我们为了保护我们的家人,家属;为了保卫我们的民族;为了保卫打洛江畔;为了保卫西双版纳;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为了保卫我们的民族;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在战场上与日寇浴血搏杀,与他们进行了殊死搏斗,立下的战功赫赫。
漫漫长路,死神正在向我招手,战友们,我来了,我终于可以溺补我的罪过,和你们在一起,亲爱的伙伴,我即将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去另一个世界找你们了。我没有忘记我们当年立下的山盟海誓;我没有忘记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默契;我没有忘记我们当初共同的使命,任务;更没有忘记我们深厚的友谊……再见了,美好的世界,我亲爱的朋友们。我敬爱的战友们,我们将会永远在一起的!再见了,波农丁,再见了,村民们,谢谢你们二十六年来对我的照顾,永远,永远……
7.再见了,亲人 篇七
记得一回,侦察员老王叔叔到敌占区执行侦察任务,不幸被鬼子抓到了,妈妈带着我去迎救老王叔叔,我竟亲眼目睹了母亲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惨烈画面。我的心里充满了愤怒与不甘,强忍的眼泪也禁不住的往下掉,同行的一位叫小志的志愿军叔叔,用他温暖的臂膀给予我安慰,并从怀里掏出一个有点破败的洋娃娃送给我,原来这个娃娃是小志叔叔战乱中死去女儿的最爱,他无时无刻都将娃娃带在身边,感觉女儿一直都在。小志叔叔说,让娃娃陪伴着我,不哭泣学会坚强,才能打败顽固的敌人,给亲人报仇。当时我抹干眼角的泪水,心里默默发誓:这是我的最后一滴眼泪,我要做一个坚强的女孩!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哭泣!
抗战终于迎来久违的胜利,可是我竟找不到这位小志叔叔,我四处打听,最后在我发小嘴里得到消息,小志叔叔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我跑回家抱着布娃娃三天三夜没有出门,我很想大哭一场,但是我没有,我的眼里已经没有了泪,因为小志叔叔教会了我坚强!
我的妈妈、小志叔叔还有成千上万的志愿军叔叔虽然牺牲了,但是还有一批又一批的军人、志愿军和百姓们前仆后继抗战杀敌,最后完成了艰苦的战争,迎来了和平!
8.再见了亲人作文 篇八
有一回,志愿军总部遭到鬼子的攻击,四面都有鬼子的埋伏。最后经过志愿军总部的一番考虑,志愿军总部只好决定派侦察员老王去敌占区探查一下敌情,他们为老王规划好了行动路线,老王熟悉好路线后,就立刻出发了。老王偷偷地来到了敌占区,他来到第一道防界线时,躲在了一所不容易被发现的房子后面。他露出半个脑袋向房子前面望去。一个鬼子正在靠近正门的地上熟睡。老王从地上抓起一块大石头,朝着那个鬼子的方向走去。那个鬼子好像有所察觉,于是就睁开了眼睛。还没等鬼子叫出声来,老王手中的石头就毫不留情的砸向他。鬼子被砸晕了。老王迅速地换上了鬼子的衣服,背上枪,戴上帽子。踏起正步学着鬼子的样子向第二道防界线走去。来到了敌区的第二道防界线后,于是老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躲在旁边的草丛中小声叫了一声,然后又跑到了另一边的一棵大树后面。他趁哨兵转身的那一刹那,迅速地蹿走了,行动是那样的迅速敏捷,似野猫一般。这时,老王顺利地来到了敌人的第三道防界线,独身闯完了这一关,他就可以到达敌人的司令部了。老王发现,这里的兵力很多,而且很严。于是老王又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调虎离山之计”,引开了哨兵,安全地抵达敌人的司令部,正当老王准备实行下一步行动计划时,敌人好像发觉哪儿不对劲儿,于是就发现了老王的计谋,连忙把老王抓了起来,将老王关在一所小房子里。
小金花的妈妈知道了,就对队长说:“我和小金花一起去就老王。”队长也只好答应了。14课再见了亲人小练笔。
9.《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篇九
一、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及这篇课文的特点,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上,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知识迁移法
2、以读代讲法
五、说学法
有句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本课教学中我加强对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迁移法;
2、读悟法;
3、比较法;
六、说设计思路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
1、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1、2题。
第二课时:l、学习课文2、3自然段,完成课后第3、4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指导背诵。
第三课时:l、学习课文4—6自然段;
2、归纳文章中心;
3、学习生字。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出示题目,质疑: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2、了解时代背景,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3、学生交流:我了解的抗美援朝
八年来志愿军战士为了让人民过上宁静的生活,他们甚至付出了可贵的生命。请看数据。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来认识他们吧。有用身体堵住炮火的黄继光,有不顾生命保住军事资料的毛岸英,有为了战斗胜利在大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还有勇救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罗盛教。
设计意图:在雄壮的歌声中,感受志愿军誓死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决心,为理解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奠定感情基础。
过渡: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课文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
(二)初读感知,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指名说,教师板书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齐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2、全班交流。指名读句子、说体会。
3、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4、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5、指导改写反问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对比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去体会大娘与志愿军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情。在对比读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反问句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四)小结方法,试着背诵
1、小组合作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习方法。
2、指名说,教师归纳。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再读文
3、小结: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八、说教学板书:
从设计上体现课文内容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14、再见了,亲人
大娘
洗衣服 几夜无眠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子
小金花: 和妈妈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
伟大友谊 ——————鲜血凝成
九、说教学反思
10.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篇十
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课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力图在互评互议、发散练说方面有所创新,努力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上做些有益的尝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大量资料,有朝鲜战争的起因、双方力量对比,有五次战役的经过,还有志愿军入朝作战的英雄事迹。学生通过查阅书籍,较好地做到了课内外结合。上课一开始由学生自己介绍时代背景,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体验到了收集、整理资料的乐趣。同学们在预习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比较集中的是:为什么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我们就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第一段。
课上充分练习朗读,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评议时,不光简单地对朗读技巧进行评议,更要引导学生评议同学的朗读是否体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从上课情况看,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比如:一个同学说:“我觉得‘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得太平淡了。‘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应该这样读„„”教师适时点拨:大娘送来的仅仅是食物吗?引导学生体会到大娘还送来了精神鼓励和战胜敌人的决心,生的希望。又比如:一个同学发言:“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读得好。这句中间虽然是逗号,但是他停顿时间长,让我们好像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一幕。列车离开的段落,采用引读,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证明,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正是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是需要评一评议一议的地方。这样上课是学生自主地学,屏弃了教师的串讲串问。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形式。把第二、三自然段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学习,在时间上给予保障,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设计发散训练。既然是话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身份,练说,派代表汇报。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代表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一定水平。这项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做了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11.《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篇十一
1、重朗读,重感悟,以读激情,以情悟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我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有时学生读不好,我就反复地练,为学生创设情境读。我还创造性地将课文内容与课外想象结合起来,将叙事散文改成对话,让学生再现当时送别的感人情景,使在听课的所有师生为之一亮。由于形式比较活泼,效果很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讲词语,重基础,重落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我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是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想象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大娘的年老体弱,然后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
12.《再见了,亲人》改写 篇十二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中国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的和平,奋不顾身地与英勇抗争。朝鲜人民也无私地救助中国志愿军,同心协力与敌人战斗。
有一回,志愿军基地遭到美国鬼子的猛烈攻击,其中,有许多志愿军战士牺牲。当时,四面都有鬼子的埋伏,粮车不得开进,美国士兵阻断了志愿军的食物来源,想以此虚弱我们的战斗力量。可是美国鬼子不知道,我们中国志愿军是坚不可摧的。战士们靠着吃树叶、草根来充饥。空着肚子与美国鬼子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
志愿军总部得知这一危急情况后,认真研究部署。首先决定要探出敌军的情况。于是,首长就派侦察队队长老王担任这项艰巨的.任务,老王接到任务立刻出发。他偷偷来到敌占区,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哨兵的眼皮底下悄悄溜了过去。来到鬼子的第二道防线,他出其不意地打昏了一个美国哨兵,换上美国士兵的军服混进了鬼子军营。他接着又用调虎离山之计引开守卫司令部的哨兵。眼看老王就要进入司令部获取敌人情报了,突然,安全警报被拉响了,老王暴露了,被敌人包围了起来。老王被绑了以后,关在一间房子里。美国鬼子逼问他说出我们志愿军的情报,老王忍受着种种酷刑,誓死不屈,一声不吭。
【再见了亲人预习单】推荐阅读:
再见了亲人反思08-04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08-06
再见了,老师!09-21
再见了,夏日的诗歌08-03
再见了,老师 (程小时)08-08
《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09-10
再见了450字作文09-12
毕业留言:母校再见了10-11
再见了拖拉读后感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