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评价

2024-07-06

软件评价(11篇)

1.软件评价 篇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的重要性及其对信息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

以刘建宾教授为课程负责人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软件工程》课程组,在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坚持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将多年的项目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讲授过程中,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并加以运用。

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在课程的实施中,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注重“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使以往抽象的软件工程理论与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紧密结合,易于学生接受。以实验和项目设计为核心,采取的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的多方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强调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该课程组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运用以及教学质量上都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

2.软件评价 篇二

近年来航天事业飞速发展, 航天测控软件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 该类软件质量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需要对软件的质量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使用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难以对软件质量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价[1,2], 文章结合一个航天测控软件方面的应用实例介绍了一种可操作性强、实用的软件质量评价方法。

1软件质量度量体系

软件质量为“软件特性的总和, 软件满足规定或潜在用户需求的能力”[3]。要对软件的质量进行定量分析, 需要建立待评价软件的质量度量体系。

软件质量度量体系一般分为软件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度量体系、软件使用质量度量体系。

1.1软件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度量体系

软件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度量体系如图1所示。

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度量体系将软件质量属性划分为6个特性, 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特性。软件的这些特性和子特性最大可能地涵盖了其他早期质量度量体系中所有的因素, 而且彼此交叉最小。质量特性和质量子特性可以通过包含该软件的系统所提供的能力的程度从外部来测量, 可操作性强, 一般软件的评价也是基于软件的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体系。

1.2软件使用质量的度量体系

软件的使用质量包括:软件的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和满意度。

软件的使用质量是从用户角度看待的质量, 其度量是在真实的系统环境下进行的。由用户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中测量软件产品是否达到用户要求的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和满意度等具体目标。

现基于软件的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体系展开对软件评价方法的介绍。

2软件质量评价方法

2.1软件质量评价原则

软件产品质量评价包括对软件 (可执行程序) 质量的评价和对相关文档的评价。

软件 (可执行程序) 的评价按照以下原则:首先按照软件测试问题的错误等级为软件的每个子特性赋值, 再按照子特性的重要程度分别加权, 得到软件的特性值, 根据软件的特性重要程度加权得到软件的量化评价结果。

相关文档的评价原则:每个文档包含若干特性, 首先根据每个特性的重要程度加权得到该文档的量化评价结果, 再根据每个文档的重要程度加权得到所有文档的总量化评价成绩。

软件产品综合质量评价:根据软件和文档的重要程度加权得到软件产品的综合量化结果。评价方法规定一个软件产品最高的质量评价结果满分为10分, 其中软件 (可执行程序) 占的比重为60%, 相关文档占的比重为40%。

2.2软件的质量评价方法

2.2.1 软件 (可执行程序) 的评价方法

将软件 (可执行程序) 的测试问题按照严重程度分为3个级别:一级错误、二级错误和三级错误。

① 软件测试量化赋值表:

软件的质量体系有若干个特性, 某特性又有若干子特性。设:

A=在评价中检测某错误级别的子特性功能数;

B=评价的某子特性功能数;

X=1-A/B其中, 0.0≤X≤1.0。

从公式可以看出, X越接近1.0, 说明软件某子特性越好。

软件测试量化赋值对照表如表1、表2、表3所示。

式中, p为某特性的权重;g为某子特性的量化测试结果。

各个软件重视的某特性的子特性不同, 有些软件只涉及功能性的某个子特性, 那些不涉及的子特性权值就设为0, 同时可以根据软件的实际应用特点对其他子特性的权值进行调整。

② 软件测试成绩:

软件测试往往要进行测试、回归测试, 重要的软件甚至要进行多轮回归测试。

设软件的单轮测试量化结果为:

G软件质量=0.4×G功能性+0.2×G可靠性+0.1×G效率性+0.1×G易用性+0.1×G维护性+0.1×G可移植性。 (3)

根据软件的不同, 以上质量特性的权值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则定义被评价软件的测试量化结果为:

Ρs=i=1Τλ+1λ+i× (Ρi-Ρi-1) 。 (4)

式中, P0=0;T为软件的测试次 (轮) 数;λ为常数, 此处设定为3, 指通常情况下规定的测试次 (轮) 数。

③ 遗留问题量化:

在测试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无法修改的遗留问题, 为了完善评价体系, 增加修正因子, 即遗留问题对软件的影响。规定每个问题扣0.1分, 则遗留问题对软件量化结果的影响:

Py=0.1×遗留问题数。 (5)

④ 软件总量化结果为:

P软件=Ps-Py。 (6)

2.2.2 技术文档的质量评价方法

文档是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档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校对, 还可以辅助找到更多的程序错误, 例如软件功能实现的错误、易用性不好、用户手册与程序实现不吻合等问题。在介绍的评价技术中, 主要关注软件需求说明书、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和软件操作手册。

将所有独立软件对应的软件需求说明书、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软件的用户手册分别定义为3个集合:S1、S2、S3。

Si中审查员j所对应的子集为Aij, dijm为审查员jAij中的第m个文档的打分成绩, 该审查员对Aij打分的量化结果为:

Ρij=1Κm=1kdijm。 (7)

式中, dijm∈[0, 10];kAij中文档的数量。则Si类技术文档质量评价量化定义为:

Di=1ni=1nΡij。 (8)

因为软件需求说明书最重要, 所以规定技术文档的质量评价定义为:

F文档=0.4×D1+0.3× (D2+D3) 。 (9)

2.2.3 软件产品综合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软件 (可执行程序) 和文档的重要程度加权得到软件产品的综合量化结果。

软件产品质量评价总量化结果定义为:

P产品=0.6×P软件+0.4×F文档。 (10)

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和软件产品的应用领域等实际情况, 考虑对各加权建议值进行调整, 以得到更加客观的软件评价量化结果。

3在航天测控软件中的应用

将本评价方法应用于某航天测控应用软件, 由于待评价软件本身的重要性, 进行了1次测试、2次回归测试共3次测试。

基于航天软件的特点, 该类软件最注重软件功能性的准确性和安全保密性, 一个计算结果的小偏差有可能引起卫星轨迹的大距离偏离轨道, 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航天软件属于国防软件, 要求向卫星发送的测控数据和回传数据的准确性高、安全保密性强, 软件与外部硬件之间的接口准确性和保密性要求极高。其次还有功能性的适合性、互操作性以及软件的其他质量特性。

3.1软件评价量化结果

3.1.1 第1次测试。

发现5个上传卫星指令错误, 在测控专业, 上传卫星指令错误被认为是很严重的错误, 所以定为一级错误, 则依据式 (1) 得到g准确性=5。

第1轮测试中, 发现3个界面元素错误, 但不影响软件功能, 定为三级错误, 根据式 (1) 得到g适合性=9。

没有发现安全保密性、互操作性和功能性的依从性错误, 所以依据式 (1) 得到:

g安全保密性=10;g互操作性=10;g功能性的依从性=10。

依据式 (2) , 则

G功能性=0.3×5+0.3×10+0.2×10+0.1×

9+0.1×10=8.4。

同理根据该过程得到软件的其他质量特性为:

G可靠性=10;G效率性=10;G易用性=10;

G维护性=10;G可移动性=10。

根据式 (3) 得到软件的质量为:

G软件质量=0.4×8.4+0.2×10+0.1×10+0.1×10+

0.1×10+0.1×10=9.36。

3.1.2 第1次回归测试。

只发现1个界面元素错误, 但不影响软件功能, 定为三级错误, 则根据式 (1) 得到:G适合性=9。

没有发现准确性、安全保密性、互操作性和功能性的依从性错误, 所以依据式 (1) 得到:

g准确性=10;g安全保密性=10;g互操作性=10;

g功能性的依从性=10。

依据式 (2) , 则

G功能性=0.3×10+0.3×10+0.2×10+0.1×9+0.1×10=9.9。

同理根据该过程得到软件的其他质量特性:

G可靠性=10;G效率性=10;G易用性=10;

G维护性=10;G可移植性=10。

根据式 (3) 则得到软件质量:

G软件质量=0.4×9.9+0.2×10+0.1×10+0.1×10+0.1×10=9.96。

3.1.3 第2次回归测试

没有发现准确性、安全保密性、适合性、互操作性和功能性的依从性错误, 所以依据式 (1) 得:

g适合性=10;g准确性=10;g安全保密性=10;

g互操作性=10;g功能性的依从性=10。

依据式 (2) , 则

G功能性=0.3×10+0.3×10+0.2×10+0.1×10+0.1×10=10。

同理根据该过程得到软件的其他质量特性为:

G可靠性=10;G效率性=10;G易用性=10;

G维护性=10;G可移植性=10。

根据式 (3) 得到软件质量:

G软件质量=0.4×10+0.2×10+0.1×10+0.1×10+0.1×10+0.1×10=10。

3.1.4 被评价软件的成绩

根据式 (4) 得到被测软件的评价成绩为:

Ps=9.87。

式中, P1=9.36;P2=9.96;P3=10。

软件没有遗留问题, 所以依据式 (6) 得:

P软件=Ps=9.87

3.2技术文档质量和软件产品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软件需求说明书评审成绩D1=8.3;

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D2=9.2;

软件的用户手册D3=7.0。

根据式 (9) 得到技术文档质量评价结果:

F文档=0.4×8.3+0.3× (9.2+7.0) =8.18。

根据式 (10) 得到软件产品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P产品=0.6×9.87+0.4×8.18=9.2。

4结束语

航天测控软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 其测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保密性要求高, 而软件质量评价方法是一个重要而又较困难的新兴研究领域。结合作者在航天测控软件中的实际应用给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 通过1次测试、2次回归测试, 从量化的角度对软件进行了评价, 从而提高了软件的使用质量。

摘要:针对航天测控软件的特点, 行业的特殊性、测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保密性, 介绍了对软件质量进行客观评价的量化分析方法, 包括软件 (可执行程序) 的质量评价方法、技术文档的质量评价方法和软件综合质量评价方法。论述了软件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体系、软件使用质量体系。结合实例阐述了航天测控软件的评价过程。

关键词:软件质量,质量体系,质量评价,功能性,准确性,安全保密性

参考文献

[1]黄锡滋.软件可靠性、安全性与质量保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MUSAJ D.Softwar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柳纯露, 黄子河, 陈渌萍.软件评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GJBZ141-2004.军用软件测试指南[S].

3.软件评价 篇三

关键词: 应用光学; 软件仿真; 照明评价; 光度学; 颜色

中图分类号: O435;TH74文献标志码: A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6.04.009

Abstract: A metho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optical design for lamps is proposed.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um of the luminous intensity of the lamps,the method evaluates the by software,so it controls error and reduces the cost effectively.For a single lamp on random position and with random rotation angle,a surface approximation scheme with a rectangular mesh is adopted and the irradiance distribution by the theory of photometry is calculated.According to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geometrical optics,the result can be extended to the overall scheme.a fast,effective,intuitive evaluation can be made by the illumination curves and picture which show the luminous effect on the surface.Besides,the change of the color on the picture by the irradiance distribution that meets the gamma curve for the human eye approximately is proposed,which may make the picture more intuitive and effective.As an example application,the simulation of a newly designed cyclorama light is presented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Keywords: applied optics; software simulation; lighting evaluation; photometry; color

引言

随着科技和照明行业的快速发展,照明要求已从单个灯点亮飞跃到营造整体光环境[1-2]。在大范围高标准的现代照明中,例如舞台照明、室内照明、道路照明、背投式液晶电视等,设计时利用批量灯具进行叠加。相对于单个灯照明,这样不仅可以在不对单个灯功率提高要求的情况下实现总功率的达标,而且具有更多变量用来调整实现特定照明。

灯具在光学设计时,利用像Zemax、tracepro、lighttools等光学设计仿真软件,优化灯具的外罩面形,从而达到照明要求。虽然传统设计软件可以以实际光源数据导入并且合理设置损耗参数,使仿真结果接近实际结果,但无法完全消除误差。而且实际生产的灯具,存在着加工、装配和光源电压匹配等产生的照明误差。所以,光学设计软件的仿真结果并不等于实际灯具效果。

过去,对一个灯具设计好坏的评价,首先会用光学仪器测量实际生产的灯具,然后分析比较实际测量数据与理论数据的差异性,从而能对单个灯具进行客观评价。而对整个照明方案进行评价时,需要先生产一批足够数量的灯具,然后让工人们进行安装后,才能在接受面上观察和检测实际效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在控制成本和误差方面都有缺陷。

本文采用光学软件的形式,利用光学仪器对单个实际生产灯具的测量数据进行仿真。这种仿真方法只含有灯具的测量误差和灯具间的差异误差,从而相比于基于理论模型进行设计的光学设计软件更具真实性。通过参数设置,这种方法能快速仿真出整体方案的照明情况[3],从而能对设计进行客观的评价,达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时代要求。

1设计原理

1.1获得光源数据

本文以光学仪器测量单个实际生产的灯具为例,将光强数据以一定格式导出并处理[4],通过计算仿真获得受照面的照度情况 [5]。

1.2单灯对指定受照面的光强照度转换

对于指定受照面,采样网格法将受照面分解成n1*n2的方格,并且视各个小方格中心照度为各个方格区域的照度值,这样将得到离散的照度数据。

对于每个小方格,在计算照度时,如图1所示,根据小方格的划分规则和与受照面的长宽关系计算出

该小方格中心X相对于原点O的纵向距离为A2,横向距离为B2。图2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光源为S,则光源在受照面上的垂直投影到方格中心X的纵向距离为|A1-A2|、横向距离为|B1-B2|。由参数L、|A1-A2|、

nlc202309090850

|B1-B2|可以直接计算出光源S投射到方格中心X时的纵向投射角θ1、横向投射角θ2。由于纵向投射

由此,可以求出每个小方格对应的(θ1,θ3)。所以在数据矩阵中可以寻找到包围它的四个数据点。然后,根据这四个数据点的所对应的光强数值,利用加权法求指定小方格中心位置处对应的光源θ方向下的辐射强度Iθ。而辐射角θ为

由于L是初始设置值,每个小方格的θ和Iθ都可以一一对应求得,所以每个小方格的照度值E可以一一对应求得,并且组成由横纵采点数决定的n1*n2的数据矩阵。

灯具在位置固定后,如果要上下转动灯具,则先调整光强数据的顺序,再进行照度计算。

由此,单盏灯对受照面的照度图就可通过对n1*n2照度数据矩阵可视化来实现。

1.3多盏灯同时照明

当多盏天幕灯照射时,由于几何光学中能量的独立性,先分别根据各盏灯的位置和角度计算出各自相对应的n1*n2数据矩阵,然后将每盏灯的照度矩阵进行相加,最终得到的n1*n2数据矩阵就是多盏灯照射下的平面照度情况。

1.4可视化与人眼特性

在获得表示照度分布的n1*n2数据矩阵后,可利用n1*n2像素的图片,对相对照度用伪彩图[8]或灰度图显示,并附于各点的两维照度拟合曲线。

为了使颜色变化所表现的照明效果更好地接近人眼的实际观察效果,在颜色选取时,必须考虑人眼的gamma特性,使照度变化所引起的颜色变化近似满足gamma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由于人眼对亮度光强变化的响应是非线性的,所以通常把人眼主观上刚刚可辨别亮度差别所需的最小光强差值称为亮度的可见度阈值。即当光强I增大时,在一定幅度内无感觉,必须变化到一定值I+ΔI时,人眼才能感觉到亮度的变化,ΔI/I也称为对比灵敏度。人眼对暗色比较敏感,所需的亮度阈值小。对明亮的颜色,所需的亮度阈值大。所以在80%照度区域,颜色几乎近似,而80%照度以下,随着照度的降低,颜色变化越明显。

2仿真与评价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我们对自行设计的天幕灯进行评价。利用虹谱光电HPG系列分布式光度计[9]对研制的天幕灯进行光强测量和指定接受面照度测量,先根据光强数据对单盏天幕灯进行仿真,对比照度数据,验证软件的正确性,然后对天幕灯整体方案进行仿真。

2.1单盏天幕灯效果

在64.8 m×64.8 m幕布中心垂直上方距离10 m处放置一盏天幕灯,不进行旋转,用本文软件进行仿真,得到结果如图4所示。将照度灰度图与虹谱光电测量后给出的等照度曲线报告(见图5)进行对比,基本确认本软件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而在本软件中移动灰度图中的十字扫描光标,横纵扫描线上的照度曲线能直接更新显示。并且本软件具有灯具旋转功能,能直接仿真出灯具旋转后幕布上的照明情况。故相比于传统的灯具报告,利用本软件能更快速、直观评价单个灯具设计结果。

2.2天幕灯整体方案仿真效果

根据天幕灯整体方案要求,在20 m×10 m的幕布中心垂直距离2.2 m的平面内,上下各水平放置13个天幕灯,两排灯纵向间隔为8 m,每排灯之间的横向间隔为2 m,两排灯摆放以幕布中心成中心对称。然后,将上方一排灯集体向下旋转15°,下方一排灯集体向上旋转15°。由此,在如图6所示的设置界面中设置参数。

从图7中可以看到幕布在这两排天幕灯照射下的照度分布灰度图。观察灰度图可以发现,这两排灯可以对20 m×8 m左右的幕布实现均匀度80%以上的均匀照明。从右侧的折线图中更能详细分析照明均匀情况。

故在利用本软件仿真了整体天幕灯方案的照明情况后,对于该灯具的设计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能快速、直观做出评价。

而在实际应用时,可以修改具体布局参数,比较各仿真结果,选取最优布局,从而对实际场景达到优化照明效果。

3结论

本文提出以实际灯具的测量数据为基础,从而避免了传统光学设计仿真软件的设计误差和加工装配等实际误差。以软件仿真结果为评价条件,避免了实际成本,同时增加了灵活性,充分体现了计算机辅助的优点。以设计试制的天幕灯为例,证明了软件的正确性,更展现了灵活运用软件仿真能快速、直观的对灯具设计做出评价。针对几何光学照明独立性,本文以数据矩阵为切入点,同时结合人眼的gamma特性,给出直观的可视化效果。所以这种评价方法非常适用于当今的远距离照明系统,并且已被该种天幕灯厂商实际应用。光学软件与光学实际应用结合各自的优点可以开发出更为强大的功能,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IU S,LUO X B.LED packaging for lighting applications[M].Wiley-Blackwell,2011.

[2]王乐,鲍超.一种小型LED照明工具的设计方法研究[J].光学仪器,2005(1):57-61.

[3]金伟其,胡威捷.辐射度光度与色度及其测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金浩,姜文华.基于不同区域的亚像素的插值方法[J].光学仪器,2003,25(4):7-11.

[5]苏胜君,施伟斌,陈祥熙.汽车灯具光源建模和照明仿真计算[J].光学仪器,2008,30(4):14-17.

[6]郝允祥,陈举,张保洲.光度学[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7]郁道银,谈恒英.工程光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李成.2D科学数据可视化处理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4):3736-3738.

[9]潘建根,李倩.LED灯具性能的表征与测量问题探讨[C].中国照明学会,2009:89-95

4.软件开发转正自我评价 篇四

在公司测试的日常工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与实施同事交流讨论,总结实施同事提交的bug并提交给开发修改、全程跟踪,直到bug关闭。二是按照流程细致的分析软件可能存在的缺陷,及时反馈给开发同事。在4个月的时间里,我由测试__转到测试__,下面对我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1、__测试。刚来公司,测试经理给我非配的是一台惠普的新台式机,运行速度很快,用起来很舒服,很喜欢。第一个星期主要是学习业务流程和安装部署__财政端和单位端的测试环境。在__的帮助下我配置了oracle10g、PL/SQLDeveloper、Tomcat等环境。6月到8月份,我主要测试的是__版本,财政端测试的模块主要有:票据管理、收入管理、基础资料、单位对账、统计报表、票据查询、以及系统管理等模块;测试单位端主要是与财政端相关模块。测试的用户有:省财政厅、__县、__县。

2、__测试。到了八月底,由于黄石非税项目组的___的项目任务比价紧,我遍参加进入了__的测试小组,与__、__一起并肩战斗!由于__功能不够稳定,测试工作进度受开发的影像,进度时快时慢,工作状态也反复无常。我调整好状态,及时与开发的同事沟通,把没有及时跟新出现的bug直接与开发交流,避免了测试工作的反复。测试__的过程中由于开始业务不熟悉,请教__,她都耐心的帮我解答。__测试的主要模块是:____________

刚走出校园初次接触软件测试这个全新的行业,我就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和同事交流,学习工作技巧,工作到今天,工作技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工作的日益进展,也出现了些困惑和工作难题。

1、部门间同事交流不是很充分。前期测试__感觉交流还比较充分,因为__版本是一个稳定的版本,性能比较稳定,用户提出的bug都很深入比较少,实施、测试、开发就有充分的时间讨论、分析需求、最终合理的解决。但是转到测试__后就明显感觉交流的时间不够,我想是因为__的项目时间赶得太急,这段时间资源有限,整个项目组必须拿宝贵的时间解决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需要项目的每个成员做好全心的投入,每个细节和问题及时沟通,这样才能保证项目开发流程的顺畅,最后完成任务。我想我在紧急项目测试的这个方面还要注意方法。

5.软件评价 篇五

文章从业绩、行为(态度、能力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四层的层次结构模型来衡量中小软件项目经理绩效。然后利用Delphi方法,由神州数码和中兴通讯的专家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评分,最后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中小软件项目经理绩效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着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软件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绿色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我国的软件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等10多位专家撰写的报告指出,中国软件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正在进入一个“腾飞阶段”。

在软件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软件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显得不和谐的是:软件项目的失败率居高不下。

在实际软件项目中,软件项目经理对项目失败率负有重要责任,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既然软件项目经理对软件项目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对软件项目经理的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该评价体系,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挑选出优秀合格的软件项目经理,从而为软件项目经理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绩效的内涵

绩效有组织绩效和员工个体绩效两个层面,我们在这里侧重研究的是员工个体层面的绩效。目前对绩效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把绩效看作一种结果

认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感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指出绩效是“一个人留下的东西”这种东西相

对独立存在”。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绩效是结果的观点认为绩效是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的工作成绩的记录。

(二把绩效看作个体的行为

给绩效下的定义是“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提出“绩效是行为,应该与结果区分开,因为结果会受系统因素的影响”,绩效是员工自己能够控制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行为,并认为只有与目标相关的行为才算得上绩效。提出的组织公民行为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和姿态,既不是正式角色所强调的,也不是劳动报酬合同所引出的,而是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所构成的,能从整体上有效地提高组织绩效的行为。例如帮助同事,保护组织和提出建设性建议等。

(三把绩效看作胜任特征或胜任力

把绩效看作胜任特征的看法符合现在有些企业和管理者提出的“向前看”的绩效标准。即通过测量个体的胜任力来说明个体的绩效,因为拥有这些胜任力的员工拥有获得成功的更大可能性,在各组织越来越看重“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员工胜任力的考察日益受到重视。

准则层包括:行为、能力、业绩。如果一个人有成功的愿望,但是他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那么他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但是他自身不愿意去努力做,也基本上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愿望,也有相应的能力,但是如果遇见不可抗力,他也会失败;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即使没有良好的愿望和能力,也偶尔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比如瞎猫碰到死老鼠。因此,我们在考核业绩的同时,还必须相应的考核软件项目经理的能力和行为。

2.一级、二级指标的分析建立。1成本管理能力:

确定完成项目所需的资源及数量;估算所需的资源的费用;把费用预算分配到每一项活动中,形成项目费用计划基准;评估影响引起费用变更的因素,曹楹杬——九型人格专家!中国500强讲师!主要背景:管理学硕士,北京九型人格管理学院创始人、实战型专家,中华培训讲师网高级讲师。保证变更可以让项目各方干系人接受;判定费用计划基准是否偏离,对出现的偏离进行管理和纠正。

2时间管理能力: 软件项目经理任务分解;任务相关性分析;任务持续时间估算;定任务、定人员、定目标;时刻关注关键路径:关键路径可能会由于一些情形而发生变化。

3质量管理能力: 质量计划:需要监控的关键元素(见证点、停工待检点设置是否合理;定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要点,并找出能够确保质量的过程方法;对于质量计划中设置的关键元素,严格按照作业程序及时进行测量检查;对于已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4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 明确完成项目所需的人员能力和结构;使项目成员目标一致,加强成员对决策的参与;清楚地分配和组织工作,并相应的划分工作范围及合理授权;对团队成员的工作成绩及时表示认可;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绩效考核是否公正合理;为成员树立榜样,表现出积极的心态。

5决策、技术能力: 从技术层面分析用户的需求;审查和批准重大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在专业方面指导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维护软件流程的规范化。

6沟通能力:

是否清楚客户对项目的整体需求并合理引导客户需求;是否即时向客户反馈阶段性的成果;是否懂得合理对客户说不;是否取得客户支持与配合;是否及时向上级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需求变更等所有项目信息;是否客观向上级汇报困难,请求到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7风险管理能力: 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就是评估每一个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影响;项目风险优先分析(风险的等级规划制定风险管理计划;项目风险监督和跟踪。

(3行为维度绩效指标的建立

行为指标主要考虑了软件项目经理的责任心。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赋权

6.软件工程过程性评价机制探索论文 篇六

【关键词】软件工程;考试改革;过程性评价

山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分析设计能力差、学习主动性差、工程实践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团队成员多方面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办法。在课程考试改革中发现,设计实施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对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效果显著。该机制在计科-级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问题分析

7.医疗器械软件的要求和评价 篇七

国内的医疗器械软件(medical device software)按YY/T0664-2008《医疗器械软件软件生存周期过程》定义为“旨在包括在被开发的医疗器械内的已开发的软件系统,或者预期本身用作医疗器械而开发的软件系统。”

医疗器械软件的存在形式,简单地可分成嵌入式软件和独立式软件两种。有源医用电气设备中通常含有嵌入式软件,如MRI、X射线、CT影像设备或一般的输液泵、透析机等中都有嵌入式软件等;影像归档和传输系统软件(PACS)、图像处理软件则为独立式软件。

医用软件可用图1模型表示,通常有生理信息获取、生理效应作用、人机界面、系统互联获取四种。生理信息获取:软件系统通过传感子设备所获取的人体生理参数即可进行信号分析。生理效应作用:经过信息处理决策,软件系统向硬件子设备发出驱动控制信号,产生所需的生理效应。人机界面:软件系统与操作人员进行信息交流。系统互联:软件系统与其它系统进行信息交流。系统互联获取即信息处理决策按医疗器械的需求要求进行信息接收、处理和发送,实现预期的诊断治疗功能。

1 医疗器械软件的一般要求

医疗器械软件作为医疗器械产品需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后上市,法规要求对拟上市销售、使用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1.1 安全性

软件产品的安全性,指软件产品在指定使用环境下,达到对人类、业务、软件、财产或环境造成损害的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的能力。医疗器械软件应主要涉及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可将软件安全性分解为功能安全、可用性和信息安全三部分,如图2所示。

1.1.1 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

功能安全与受控设备和受控设备控制系统有关的整体安全的组成部分,它取决于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功能安全是实现其预定功能与安全相关系统的情况。这种安全依赖于系统执行正确功能的情况。

功能安全要考虑包含软件的整个涉及安全的系统引起的问题,还要考虑由所有相关安全系统构成的组合安全相关系统的问题。GB/T20438《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系列标准中对功能安全的要求给出了具体规定。对软件来说,要求由软件失效引起的系统故障不会造成安全方面的危害。软件部分应主要考虑由系统性失效引起危害的因素。类似GB/T20438,文献[5]提出了与软件相关的可编程医用电气系统的要求,要求制造商在开发设计可编程医用电气系统时进行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使产生危害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现在的医疗器械经常需要与其他的设备或者系统进行连接。我们需要保障设备或系统之间的通信,避免在设备或系统之间数据和信号的丢失或导致数据和信号的失真。数据和信号的丢失或失真可能会引起设备的误诊断或误操作,给患者或操作人员带来不便。

SOUP(成品软件),即已经开发且通常可得到的并且不是为用以包含在医疗器械内而开发的软件项,或以前开发的、不能得到其开发过程足够记录的软件[1],作为第三方软件使用,在技术层面必须考虑到兼容性,并且在统筹开发设计的过程中不易发现SOUP的错误。

错误使用。随着医用电气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医用电气设备可用性不充分而导致的使用错误也逐渐增加并引起关注。

1.1.2 可用性(usability)

就是建立效用、效率、易于用户学习和用户满意的用户接口特性[6]。可用性使产品易于学习、有效使用、易于记忆、容忍错误、使用愉快。文献[7]提出可用性和可用性工程的概念。可用性工程过程试图通过降低使用错误和使用错误的风险来实现合理的可用性。文献[6]诠释了可用性工程。可用性工程过程是风险控制过程的一部分,可用性工程过程应记录在可用性工程文件上。

1.13信息安全

选择具有安全保密性的设备毋庸置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保密信息,就是对信息和数据的保护,使得未经授权的人员或系统不能阅读或修改它们,同时,亦不能拒绝授权人员或系统对它们的访问。

1.2 有效性

软件的有效性指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下,使用户能正确和完全地达到规定目标的能力[2]。医疗器械软件可通过软件的功能性、准确性、可靠性和效率这四个指标来衡量其有效性(见图3)。

1.2.1 功能性

要求软件产品能达到软件设计所预期的功能。医疗器械软件是基于满足用户需求(医疗器械系统需求)而被开发设计的。无法实现预期的功能的软件产品是是十分失败的。

1.2.2 准确性

要求软件产品提供具有所需精度的正确或相符的结果或效果。准确性是比功能性更高一层的要求,它要求功能性的输出限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1.2.3 可靠性

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用户需要产品操作运行可靠,这样才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倘若产品极不稳定,经常失效,这样的产品也是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的。

1.2.4 效率

在规定条件下,相对于所用资源的数量,软件产品可提供适当性能的能力。它要求在执行功能时,提供适当的响应和处理时间以及吞吐率,并且使用合适数量和类别的资源。

以计算机X射线摄影(CR)系统为例,X射线透过人体,射到成像板后形成潜影,通过激光扫描机将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化的影像,在计算机上直接阅读或处理,这就是CR的预期功能,即功能性。计算机上显示的数字化影像,应保证影像的质量,这就是准确性的要求。它要求影像不会因为系统噪声、探测器效率、X射线散射、A/D转换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失真、畸变和伪影。影像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X射线摄影用影像板成像系统软件和影像板处理系统必须保证影像真实,具有相当的分辨率。设备在正常操作使用时,不影响正常的使用,应运行可靠,这体现了设备的可靠性。CR拍片和在计算机上显示影像的时间以及影像处理和CR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的时间应及时,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这就是设备效率。

2 医疗器械软件的评价

医疗器械软件是否安全和有效,就需要对其进行评价。评价对象包括软件开发过程和最终发布的软件产品。软件评价流程如图4所示。

2.1 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往往被忽略,存在盲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软件问题都是错误造成的。软件错误在本质上是系统性的,而不是随机的。软件本身不会因为磨损而导致运行失败,从安装开始,就包含了那些导致失效的所有错误。软件的质量问题事实上是设计问题,一般来说不是生产问题。因此,软件开发设计过程的评价是十分具有意义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软件过程的评价就需要考察记录的文档。文档的形式有很多,《YY/T0708-2009》、《GB20438-2006》和《YY/T0664-2008》等标准中,这些文档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将这些标准进行比对后,我们要求必须包括以下文档:

(1)制定计划的文档要求对为各阶段制定计划,包括各阶段的输入输出。

(2)软件的设计文档详细的记录了软件的设计。

(3)验证和确认文档包括对软件的验证和确认两部分。验证和确认是对各阶段的最后验收。

(4)风险管理文档应该是贯穿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包括分析可能出现的危害、将这些危害通过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归类、通过软件或者硬件的机制去降低这些风险使之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文档包含了开发者的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过程,对于开发者来说,这些是需要落实在开发过程的各阶段中。就在任意环节遇到问题或者测试验证失败,开发者都应该进行回溯重新开展,而不是简单的将此环节遇到的问题解决。因为软件内部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任一处修改带来的问题是意想不到的。

这些文档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这些文档进行审阅从而来评价软的件开发设计过程。

2.2 产品评价

对医疗器械软件成品进行评价,包括用户文档集和最终产品。

2.2.1 用户文档集的评价

用户文档集就是产品最终会交付给用户的所有的文档。用户文档集包含了使用该产品必须的信息,包括其功能、操作、使用条件和限制等。信息内容应正确,与产品一致,无歧义和矛盾,易于用户理解,并学会如何使用。

2.2.2 医疗器械软件最终产品的评价

2.2.2. 1 建立评价规格说明

对医疗器械软件成品进行评价测试之前,需要确立评价需求,包括产品用途的描述和质量需求。然后建立评价规格说明,分析产品的描述,规定对产品及部件执行的测量,按照评价需求验证产生的规格说明。评价规格说明的内容包括评价范围,执行评价所需的信息与列在产品描述中的产品部件及其他相关文档之间的相互引用,要执行的测量和验证的规格说明以及对要执行评价的产品部件的引用,测量和验证的规格说明与评价需求之间以及与引用标准或对所列的每个测量或验证的理由之间的映射。

2.2.2. 2 评价测试

建立了评价规格说明,就可以对评价进行设计并执行测试。在评价测试时我们需要明确评价方法并使用评价工具。我们这里的评价方法是根据产品的特征参数、质量需求和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专用标准要求所定的测试方法,表现为产品标准。评价工具指在进行评价测试时所要用到的硬件和软件工具,如功能测试工具Win Runner、Quick Test Pro,性能测试工具Load Runner,配置管理工具Test Directer,Visiual Source Safe等。

由于至今尚无相关的医疗器械软件产品产品标准,可参考GB/T25000.51-2010《软件工程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 RE)商业现货(COTS)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标准从产品说明要求、用户文档集要求和软件质量要求三方面对软件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于不同的医疗器械软件产品来说,应根据其任务要求特性选择其中恰当的指标。一般情况下,维护性、可移植性、使用质量中的生产率和满意度等可不作为主要关注要求。维护性关注软件被修改的能力。可移植性,对于嵌入式软件,其软件运行于特定硬件,一般不进行移植;使用质量中的生产率和满意度的数据,应在临床应用中得到。

我们可用功能测试或黑盒测试、根据检测表检查开发文档、用测试覆盖准则进行单元测试这三种方式来检查功能性;对使用特殊编程语言的验证、对软件设计和源代码进行容错结构分析、可靠性增长的建模来检查可靠性;用户界面和文档的检查、与接口标准的符合性验证、实际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来检查易用性;执行时间的测量、基准测试、对确定算法复杂性设计的分析来检查效率。在对软件进行测试时记录执行的活动和取得的结果,并最终形成评价测试报告。

2.2.2. 3 评价结果

软件开发设计过程的文档审阅结果和评价测试报告集中后,我们才可以给出给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医疗器械软件的评价结果。

2.2.2. 4 医疗器械软件的再评价

医疗器械软件不是一层不变的,在上市后的实际使用中,往往因为客户的需求、软件升级等原因需要对软件进行改动。这时需要对软件进行反馈和再评价。制造商会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收集反馈信息,包括软件的缺陷和错误以及客户针对自身情况的需求信息(功能的增减、操作使用情况等)。制造商会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出相关的措施。升级是一种常见的手段,但升级依旧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对于这些因软件的后期改动而增加的风险,就必须对它进行再评价。此外,还应该建立一整套不良反应机制。当出现问题时,应及时、果断的进行反馈,以达到良好的监督效果。

参考文献

[1]YY/T0664-2008/IEC62304:2006,医疗器械软件软件生存周期过程[S].

[2]GB/T16260.1-2006/ISO/IEC9126-1:2001,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第1部分:质量模型[S].

[3]GB/T20438.1-2006/IEC61508-1:1998,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第1部分一般要求[S].

[4]GB/T20438.4-2006/IEC61508-4:1998,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第4部分:定义和缩略语[S].

[5]YY/T0708-2009/IEC60601-1-4:2000,医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可编程医用电气系统[S].

[6]IEC62366-2007,医疗设备可用性工程学对医疗设备的应用[S].

[7]IEC60601-1-6,医用电气设备第1-6部分:基本安全和必要性能通用要求-并列标准:可用性[S].

[8]GB/T18905.5-2002/ISO/IEC14598-5:1998,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第5部分:评价者用的过程[S].

[9]GB/T25000.51-2010/ISO/IEC25051:2006,软件工程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商业现货(COTS)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S].

8.软件评价 篇八

关键词:软件企业;研发系统;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11)03-71-03

软件产业是世界公认的二十一世纪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也是各国开展国际产业竞争和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它存在的高创造性、高收入、高收益、高智力密集、高风险性的产业特征已被广泛公认。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所具有的独特性自主创新特点表现为:技术创新活动普遍,但创新过程不规范;创新形式和影响创新成功关键要素多样;创新结果对企业影响大,创新能力已成为维持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北京市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如何,如何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提升软件企业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采用信息产业部发布的2009年北京4462家软件企业的报表数据,对北京软件企业研究与开发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

一、北京软件企业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中国顶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率最高、中国软件人才供给最集中,供给量最大的城市,可以称为中国软件之都。从行业规模来看,2009年调查的北京软件企业达到4462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61.2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7.4%;从客户类型和分布来看,北京市的软件企业客户主要由美国、日本、香港地区及一些其他区域组成;同时,北京市的政策环境和商业环境相对优惠,是首批国家级的软件产业基地,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拥有政府税收、投资支持、版权保护等多方面的保障支持。

从人力资源水平来说,在4462家软件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其研发人员数量少于50人,仅有少数几个企业其研发人员超过300人。研发人员数量是企业研发投入的表现之一,这充分说明北京软件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不高,如下图所示。

从产品更新周期来看,超过半数企业为2年以内,20%的企业在半年以内。这说明大部分企业还是比较重视新产品开发的。但是,同时也有超过8%的企业其产品更新周期在3年以上。

二、北京软件企业研发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复杂系统,评价一个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在遵循全面性、导向性、可行性、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可比性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把影响和反映北京软件企业研究与开发系统自主创新能力的多种因素分为研究开发组织与机构、研究开发经费、研究开发人员、研究开发项目、研究开发成果5个层次。

首先,研究开发组织与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规模、设施等,是反映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组织水平和基本条件。但这方面的评价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少数研究者提出的相关评价体系涉及研究开发机构的评价指标为:“机构设置状况”、“组织机构适应性”等,这些指标定义比较模糊,难以量化。本文认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评价:企业有无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有无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是何种类型、有无经过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研究开发中心、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主要研究设备的先进性水平、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

其二,研究开发经费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强度,是其研究开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资金保证。我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不够是影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新产品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直观体现,因此在对研究开发经费的自主性进行评价时,更为直接的是可以从新产品角度设置相应指标,如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比重、新产品培训费用占销售额比重,新产品试生产费用占销售额比重等。

其三,研究开发人员是研究开发的主体,其水平和能力对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水平和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能否进行自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四,研究开发项目是研究开发机构的工作内容,其质量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以及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但是在一般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很少有关于研究项目的评价指标。

其五,对企业研究开发成果的评价是评价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乃至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最为客观、直接的方面。研究开发成果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能反映其自主性的是研究开发取得的专利情况。因为专利本身就是属于专利权人的,有自主性。

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所示。

三、北京软件企业研发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北京软件企业研发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首先邀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5位专家来对问题进行打分,并用各专家打分的甲均值建立判断矩阵,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各判断矩阵的指标确定权重,即将一个复杂的被评价系统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评价指标为代表构成一个有序的层次结构,然后针对每层的指标,运用专家的打分,对同一层次进行两两比较对比,综合后计算出指标权重,并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利用AHP法确定B层对总目标A层以及C层各指标相对于A层总目标的权重,见表。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以及2009年北京软件企业有关数据可以看出,五个二级指标中,相对来说,研究开发经费、研究机构以及研究开发项目三项对于软件企业研发系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较大。从三级指标来看,在研究开发组织与机构中,“国家级技术中心的数量”这一指标相对权重较大,而结合目前北京软件企业的情况来看,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很少,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国家级技术中心,仅有少数几个企业拥有,且拥有数量仅为1个。研究开发机构的状况有时可简洁的反映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例如有一个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一般认为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比较强;在研究开发经费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比重”相对权重较大,说明企业的开发投入非常重要;在研究开发项目方面,软件企业的原创项目和独立研究项目所占比重影响程度相当,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绝大部分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重复性过高,仍缺少原创性和独立性;在研究开发人员方面,能够独立承担研究项目的人员数比重相对权重较大;在研究开发成果方面,更关注于企业的有效专利数比重以及原创性成果比重,但实际中,大部分企业的有效专利数量都是

0,而原创性成果比重这一指标绝大多数企业缺失,可见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对原创性成果的重视不够。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在北京软件企业呈良好态势持续发展的同时,相比之下,软件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还比较弱小,自主创新体系的应用和推广面临很大困难。在自主创新的关键领域,特别是在基础软件领域,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直接在研发上的支持;产业主体多数是有学术研究背景的中小企业,缺乏有影响力、有实力的大型本国企业对初步形成的自主创新体系进行推广应用;难以突破跨国公司建立的技术壁垒,导致整体创新能力仍然较低。

当前,软件企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加强自主创新才是根本之策。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结合第三部分的相关结论,从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加强北京软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对策。

(一)政府应从宏观上优化软件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自主创新既受制于企业的内部因素,也同时受到外部环境力量的推动,所以优化软件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非常重要。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自主创新保驾护航。希望做为首都的北京在税收方面能对一些优秀的软件企业实施减税或免税待遇,使企业可有更多的利润和资金来加强其研发投入、吸引创新人才。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仍需加强技术支撑平台及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共享服务平台、完善交易平台,使各企业能够在共享平台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强各项目间的协同攻关,同时也为软件企业解决科研与市场的脱节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集中优势资源,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度

缺乏一批能够整合行业资源的龙头企业,是北京软件产业在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需要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北京应择优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有发展潜力的软件骨干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形成骨干企业的核心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逐步缩小与跨国巨头的差距,树立北京软件企业的国际形象。进而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使一些中小型软件企业更容易切入国际市场,并得到认可。

(三)积极引进软件创新人才,打造中国硅谷

软件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是软件人才,软件企业要成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工作中,应重点吸引一批优秀的高端设计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在支持留学生创业的措施中,重点支持“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模式;政府应在政策环境上给予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平台;对于就业大学生来说,政府最好能提供匹配基金,使其能在待遇等各方面得到保障,进而帮企业留住人才。另外,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可将之与日常考核与工资奖金挂钩,让员工们看到提高素质的效益,变组织学习为自觉学习。

(四)增加软件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知识型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产生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是软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为了能够取得长期竞争优势,软件企业必须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研发投入是研究开发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2005,11,6

[2]中国国际软件信息服务交易会,2008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2008,6,19

[3]胡永宏、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王正林、刘明,精通MATLAB,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孙冰,企业产品创新状况评价指标的权重及综合评价,科研管理,2002(6)

9.软件开发工程师求职简历自我评价 篇九

20__年4月~至今,就职于南开创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软件项目的测试与跟进,希望能够有机会从事于java软件开发。

本人乐观、勤劳、踏实、责任心强,在工作与生活中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面对困难勇于进取,遇到问题善于沟通。

您的肯定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案例二)1.本人思路清晰,良好的系统架构和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工作认真、负责,勇于创新,乐于分享,性格开朗 。

3.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4.能承受日常的工作竞争压力,并能在失败中完善自己的不足

(案例三)本人热爱编程,在校两年的开发经验,项目经常被老师作为典范,获得多个奖次,经常作为小组负责人开发项目。毕业后在暨南大学工作,一年多的开发经验,加上接触外包,扎实的C#和java功底,能独立完成中小型项目开发,有良好的编程习惯。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善于总结开发经验,热爱编程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做事积极性高。主要技术领域 涉及Asp.net,MVC,Winform,Webservice,Wpf,ajax等。熟练掌握并且运用mysql selserver数据库,并掌握oracle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熟悉javase、javaee、ssh三大架构开发、前端html和html5、js与jq基础。

10.软件评价 篇十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出发点是工程师的培养,国际和国内对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巨大需求决定了软件工程专业着手进行认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该文在介绍了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重构方法后,重点提出了?n程实施和评价方案的设计思路,从教学大纲重构、考核方式设计、指标点达成度评价、教师和学生理解的重要性层面进行了阐述。该文所提方案是软件工程专业实施教育认证的一种具体可行方案。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毕业要求指标点 达成度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97-03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认证溯源于《华盛顿协议》。《华盛顿协议》于1989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1]。从2005年起,中国开始建设工程教育认证体系,逐步在工程专业开展认证工作,并把实现国际互认作为重要目标[2]。2013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成员,2016年初接受了转正考察。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得到国际认可,工程教育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出发点是工程师的培养,当前国际和国内对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巨大需求决定了软件工程专业着手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用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目前最新版本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于2015年3月修订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5版)》[3-4]。认证标准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份。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适用于国内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的工科专业。各特定专业还必须满足相应的补充标准。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补充标准目前涵盖了机械类专业、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等16个专业类或专业。现有的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所指的专业是“计算机类专业”,包括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6个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重构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首要的是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需要按新思路和新标准进行重构,重构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工程教育认证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重构的原则是从人才需求出发,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由毕业要求出发最终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设计。

1.1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确定

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5]。培养目标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过程中进行广范围的深度调研是必须的。培养目标的高低定位是和每个学校实际情况相关的,没必要也不应该是一致的。

培养目标确定后,毕业要求需根据培养目标本地化。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毕业要求有12条,是所有专业毕业时需达到的能力要求,各院校在制定专业的毕业要求时需根据自身情况或特色进行本地化和细化。该文对细化的指标表示为i.j的方式,比如第10条要求的第2个细化指标可表示为指标10.2。指标的细化程度应该适中,我们认为j的最大值不应大于5。

1.2 毕业要求和课程的关联以及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根据目标导向的原则,毕业要求应逐步细化到二级指标点并逐条落实到培养方案和过程,并最终体现到相关联的课程。通常的过程是建立指标点和课程的关联矩阵,矩阵的值是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程度,用百分比表示。一个指标点由若干数量的课程进行支撑,同时一门课程可支撑若干数量的指标点。

对于每一门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能反映该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是否达成。因此,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学大纲、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案也需要重构。该文的重点就是这个重构过程。

1.3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和持续改进

如何评价培养方案是否有效,或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不仅需要定性的评价方法,而且要有定量的评价标准。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最终转换成对应课程的考核评价。最后汇总各课程的考核结果,便可以得到当期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

需指出的是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通过最终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可以总结各培养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并改进各个过程。课程实施和评价方案设计

该文重点讨论课程实施和考核方案的设计。首先必须明确,每门课程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完成毕业指标点和课程关联矩阵中对应的指标点的达成。因此,课程教学大纲应能反映相应指标点的能力要求,教学方式应能适应相关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部分的分配与承担的支撑任务应相匹配。

2.1 教学大纲设计

秉着教学大纲要反映指标点能力的原则,传统的教学大纲从形式到内容需要重构。在形式上,课程的教学大纲需明确支撑的指标点和支撑程度,也就是指明了该课程培养的能力目标。在内容上,教学大纲的内容是由需求确定的,即指标点的能力要求,只要能培养该能力,内容上可以有很多变化空间。而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专家基于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安排的知识点。教学大纲在原有的形式上需增加的内容见表1(以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为例)。

与此同时,对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应能促进指标点的达成。比如,软件工程专业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软件项目实施能力,因此教学方法上应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

2.2 考核设计

课程的教学大纲要增加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内容,同样,在考核方式设计时,要明确相应指标点的考核[6]。在考试考核方式的设计中,试卷就应明确各题目是对应哪个指标点的考核,而题目的分数则是对相应指标点考核所占的课程权重。该事项可通过考试前的试卷审批或是考试后的试卷分析中注明。注明的形式见表2。

这样从该表中应能计算各指标点考核的所占总分百分比,而这个比例应和该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权重相匹配。对实践类考核或考查课程也应按试卷的形式明确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

2.3 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在教学大纲和考核方式均在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基础上重构之后,对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便有了定量的评价依据。从考核方式设计中,我们有了该课程总分中各指标点的支撑总分。而每个学生在该课程中的总成绩和对应指标点的支撑总分也可以统计出来,所有参与该课程的毕业生的平均成绩和各指标点的平均支撑分数也可以算出。最后,可以得到毕业时该课程对指标点i.j的达成度评价:

(1)

对支撑该指标点的所有课程进行达成度评价,便可以得到该指标点的毕业达成度。

2.4 教师理解和学生理解的重要性

课程实施和考核方案是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的最终落脚点,该项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工程教育认证的成败。而整个实施方案的重构需要得到教师理解和学生理解才能真正实施成功。新的实施方案无疑大量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比较好的方式是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对教师进行正面激励。而对学生来说,应采取讲座或其他方式宣传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和措施,以及工程教育认证下的课程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的变化。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实施工程教育认证有助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措施。如何面向工程教育认证进行各项工作的展开是每个软件工程专业面对的首要问题。该文提出的课程实施和评价设计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可对软件工程专业实施工程教育认证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1.软件评价 篇十一

摘 要:高校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学业评价普遍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主观化、以及教—学—评分离等问题。多元评价理念强调评价主体、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扭转当前课程学业评价的困局。信息化环境迎合了软件类课程的应用需求,是其开展多元化学业评价的有效支撑。本文初步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下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软件类课程学业评价中的应用模式,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学业评价;多元评价;软件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22-03

随着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引起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及其专业的高度重视。为此,高校普遍将行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的计算机软件、以课程形式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比如:Flash、Photoshop、Java程序设计、iOS编程、Web编程等。我们将这些以某一种或若干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称为“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以下简称:“软件类课程”)。

评价与教学、学习并称为课程的三驾马车[1]。然而长期以来,关于软件类课程的学业评价改革要远远落后于教学模式改革、学习模式改革研究。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采用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比如: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的做法,一卷定好坏;或者会布置综合性作品设计类的作业,根据学生作品完成质量的好坏,给出一个主观的百分制分数了事。软件类课程的学业评价普遍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主观化、以及教—学—评分离等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已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而软件类课程自身与信息技术的天然联系,决定了其教学和评价更是离不开信息化环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的课程学业进行评价,是改善当前课程学业评价的关键。多元评价被誉为高等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新方向。本文主要借鉴多元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初步探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如何开展多元评价,并以某门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为例,分别从信息化环境下的诊断性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形成性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真实性评价以及信息化环境下的总结性评价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此类课程多元评价的具体策略与实施方案。

一、多元评价概述

多元评价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的,认为学生的课程学业表现并非单一、而是多样化的[2]。这就要求对应的学业评价也应该从多种途径出发,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等方面,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1.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评价是评价主体对软件类课程学业的价值判断,它反映了评价主体对客体价值的需求。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客体价值的需求不同,因而评价结果也会不同。在学业评价中,评价客体一般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但评价主体则是多元的,凡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这意味着,除了教师之外,学生本人、学生群体、教务管理人员、社会用人单位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高校软件类课程的学业评价中来。

2.评价目标多元化

评价目标与课程目标是一一对应的。课程作为知识、技能或综合能力的载体,往往具有多样性,这就决定了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划分、以及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学标准,课程学业评价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通过教学后,认知、情感以及动作技能方面的达标程度。因此,教学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围绕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这三方面的目标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

3.评价内容多元化

总体来说,每一门科目的内容都是多元的,对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评价而言,最基本的评价范畴是对软件知识的评价和对软件技能的评价,这两方面的评价是缺一不可的。学生学业内容的评价可根据教学目标来判定,要求做到对每个知识点的全面评价和重难点的着重评价。这取决于教师对所教授学科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及对重难点的把握程度。

4.评价方法多元化

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课程的学业评价方法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应用于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地进行教学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此外,真实性评价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纸笔测验的表现性评价方法,近来也日益引起重视。

二、信息化环境下软件类课程学业的多元评价设计

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不适合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也不能以最终的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该类课程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所以,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评价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本节重点阐述了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信息化环境下的诊断性评价

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内容一般可分为两个部分:软件知识和软件技能。前者属于概念性知识,后者属于动作技能。诊断性评价主要用于评价学生对软件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可用在软件技能开始讲授之前;只有当学生对软件概念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达标之后,教师方可进行技能教学。信息化环境下的诊断性评价则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的评价,可采用信息化环境下的随堂测试。例如:在教师讲完软件的概念性知识以后,当堂课上让学生利用手机登录平台进行答题,对刚才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这样,教师也能马上登录平台对学生提交的答案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状态。通过这个平台,学生能在线答题,计算机后台也会将正确率即刻呈现给教师,这种评价方式既不浪费资源又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具体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笔者在课程教学中,经常使用问卷星网络调查系统(www.sojump.com),借助于移动网络和手机设备,实时开展诊断性评价,及时诊断学生的概念性知识掌握情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化环境下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进行的评价。而信息化环境下的形成性评价能更好地展示其评价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e-Portfolio)。首先,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公共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电子档案袋,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音频、视频作品上传至自己的电子档案袋;同时,其他学生也可在这个公共平台看见同伴的作品,相互学习,也能记录自己的课程学习轨迹。教师通过电子档案袋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科学的评价。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学互动的重要体现,电子作品评价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重要的评价方式[3]。

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可将事先录制好的视频放在公众平台,要求学生课下登录平台在线完成视频学习,教师也会将视频的学习任务上传至平台,待学生学习完视频后完成作业,并放置在电子档案袋里,供老师查阅。回到课堂上,教师也会将典型的作业进行评讲,或对有问题的学生作品进行指点,完善对学生学业的形成性评价。具体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笔者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期阶段,借助于Google Sites(sites.google.com)平台,将学生的电子作品进行展览,并组织学生参评,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取得了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效果。

3.信息化环境下的真实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完成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中的某项任务,并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状况的考察而达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反思实践的目的[4]。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所授的知识和技能,与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比如:学生掌握了平面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就能够尝试完成某个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业务。由此可见,倘若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市场领域内的实际需求转化为微小型的项目开发,组织学生在课程周期内完成该项目任务,软件类课程的学业评价很容易实现真实性评价。

笔者在本人所授的视频编辑课程中,将影视后期编辑融入于真实环境,尝试开展真实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随手对学生的课下课上活动进行拍摄,然后上传至公共平台,并且提出制作视频的要求,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视频编辑,这样学生在编辑视频的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对视频本身不会陌生,有助于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编辑视频的同时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师要求的评价指标后对其进行美化,发散思维,加上自己的思想,让作品更加完美。编辑完成以后,上传至公众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互相打分投票,以此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此处所用的评价系统采用量化的指标体系,每项指标都有相应的分值,评价者给每项指标计分后,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大大减少数据统计与整理工作。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真实性评价中,教师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追踪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表现,同时,学生也更切身地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并且还能自行观察和分析自身成功的表现。除此之外,学生通过观看同伴的作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4.信息化环境下的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全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对于软件类课程而言,包括对软件的全部概念性知识和软件的全部操作技能的评价。在信息化环境下,软件类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可以依托计算机平台,实现标准化机考。

首先,对于软件概念性知识的总结性评价,可采用在线考试系统,实现软件知识考试无纸化。在线考试系统的优点在于:(1)可在局域网环境里实现配置,无需依托互联网,降低了试题的泄露风险;(2)系统以客观题为主,能够及时给出反馈,现场评分,减轻教师阅卷负担,提高阅卷效率和准确率;(3)通过构建题库,可以实现随机抽题、因人施测,提升总结性评价的灵活性。笔者在自己的课程中构建了局域网在线考试系统,代替传统的纸笔测验,极大地提高了概念性知识的总结性评价效率。

其次,对于软件的操作技能的总结性评价,可借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式,采用标准化机考系统,实现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实时监控与精准评价。以笔者所授课程为例,第一,将课程的软件技能进行重新整合,设计成若干个软件应用任务;第二,笔者将完成任务所必须执行的操作步骤进行标准化,而每个标准化的操作步骤,就构成了软件技能的测验点;第三,笔者提前完成任务的样例,并提供给考生,让考生明白最终的作品形式,明确任务的方向;第四,笔者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引导考生知晓每一个标准化操作步骤的执行效果对应的评分。为了实现对考生软件操作技能的精准评估,笔者在标准化机考中整合了屏幕录像技术,对考生的屏幕操作进行全程录像,作为考生成绩的辅助证据。

三、小结

多元评价是当前课程评价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集大成者。多元评价不仅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目标和内容的多元化,还体现在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必然对课程的学业评价产生革命性影响。本文以笔者所授课程为例,从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软件类课程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后续研究中,很有必要进一步将评价主体、目标、内容的多元化与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进行整合,深入探讨信息化环境下课程学业评价的多元体系。

参考文献:

[1][美]安德森·洛林等编;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1.

[2]白洁.利用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语言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79-81.

[3]高义栋,杨小飞.Google云实现学生电子作品的展示与互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35-39.

[4]Karen M.Dutt-Doner,Reva Maddox. Implementing Authentic Assessment[J].Kappa Delta Pi Record,1998(4): 135-137.

上一篇:七年级上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下一篇:水保护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