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2024-09-07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共9篇)(共9篇)

1.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一

如何根据盲生身心特征开展教育教学

09特教 顾璐巧 090405040 盲人——视觉缺陷者,由于缺陷原因,程度不同对其身心正常发展产生一定的特点,由于先天性盲和后天忙盲这一缺陷原因,使得脑合和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智力、体力,均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或降低。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名盲教育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自己的对象,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恰如其分对其进行评价和感化。例如:全盲学生在认识活动中能力差,在感知客观事物上,困难大,他们的情感、意志、格性的发展受到压抑,而有残余视力的盲生,有一定的视觉功能,活动能力强,但在认识活动中受到一定的障碍,弱视生,是真正的盲人他们适应不了以视觉为主来认识事物,与健康学生相比有自卑感,与全盲学生相比有优越感,心理活动与有一定的障碍。采取不同的补偿措施,充分应用“晓知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思想教育上

(一)、将家庭生活带入思想教育的课堂。家庭生活是盲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是他们非常熟悉的。教师应把盲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带入思想教育课,教会盲生做人。如“家里来了客人,你该怎么做?”通过讨论,说一说,小组合作,表演便可以把盲生生活中常接触的场景搬入课堂,使他们受到教育。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见到长辈该怎么做?”“陌生人敲门,你该怎么做?”“爸爸妈妈发生纠纷时,你该怎样做”„„让盲生扮演家庭成员角色,把家庭生活搬入课堂。盲生只有切实感受了生活,才能演的更加生动、真实,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将学校生活带入思想教育的课堂。盲生在校时间要比在家时间长,和教师接触的时间自然也很长,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发生许多事情。如“当教师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给盲生穿时,盲生该怎样做?”“当教师为盲生捐款时,盲生应当用怎样的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当教师把午饭分给盲生时,盲生心里会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当教师意外收到盲生亲手做的礼物时,教师的心情会如何?”“盲生之间闹矛盾时,自己应该怎样处理?” “在受到别人帮助时,该如何回报呢?”„„这些鲜活的文本是我们在学校中经常发生的事情,把我们朴实的生活带入思想教育的课堂,我想盲生的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增进师生之情,学会做人。

(三)、将社会生活带入思想教育的课堂。

据调查发现,盲生在社会上经常遇见一些难于处理的事情。如“迷路时,该怎样做?”“碰到别人,说了对不起,别人仍不原谅,甚至骂自己的时候,该怎样做呢?”“当别人主动热情地帮助自己时,应该怎样做?”“东西掉了,找不到时,该怎样做?”“外出就医,遇见医托该怎样做呢?”“万一被别人欺骗了,该怎样做?”“公交站台等车,公交车没有报站,该怎样做?”„„把此类问题搬上思想教育的舞台上,通过大家共同讨论,合作表演很容易就解决了。不仅思想得到了教育,而且也学会了为人处事,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健康的身体是顺利进行学习的前提。盲生“以手代目”摸书,细菌自然很多,监督同学们及时洗手成了一项长期的工作。督促他们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服。做到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每周一进行“配带红领巾”、配带手绢、“剪指甲”、“洗澡”、“换洗衣服”的常规检查,以成为一种制度,教师做到布置到位、检查到位。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二、教学活动

(一)、创造良好环境氛围,培养盲生主体意识。盲生由于长期受视觉缺陷的影响,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心理上往往就会表现出怯弱性、害羞性、依赖性、自卑性等行为弱点,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为不敢回答问题,不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害怕老师批评,担心同学嘲笑,顾虑重重。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盲生创造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感情自由发挥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可以尽情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到他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能够被老师和同学理解与接受。首先,教师应放弃自我中心意识和知识权威意识,把自己放在求知者的角度,融入学生中去,变讲听关系为朋友式的讨论关系,互通式的角色交往关系,减轻盲生的心理负担压力。同时,多采用鼓励式教学,摈弃“失败乃成功之母”,遵循“成功乃成功之母”,帮助盲生克服心中的自卑感,有目的的设计一些问题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名盲生在不断的小成功中去体现总成功快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自我回答问题过程中去体会成功的喜悦,在别人回答中寻找自身的不足,树立自信心,为下一步参与课堂活动做好铺垫。当盲生的自信心一旦树立起来,他的上进、求知、发展的动机就获得了激发,就会向下一个新的目标奋进。最后在教学中,消除同学之间的优差思想、低视和全盲思想,树立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同学中开展“优势互补”、“知识互补”的活动,在互助过程中完成“自我成功”

当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建立起来后,盲生不仅个体思维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所有盲生在平等的环境中,主体意识增强了,渴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渴望获得成功,渴望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氛围中也会得以实现。

(二)、加强教师引导,激发盲生的求知欲望。

盲生正是由于对外界事物认识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所以他们最初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渴望认识他所不知道的一切,而这种欲望在不平等的人际交往中和僵化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受到了抑制。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一定的惰性和依赖心理,缺乏竞争和主动参与意识,形成了你教什么我学什么的机械学习方式,而失去了主动性。怎样才能重新激活盲生的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呢?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即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它的方法是多样的、灵活的。可以是用关键问题、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调动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可以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观察,设立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可以是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思考;可以是带到户外参观或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从调动盲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入手,鼓励他们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而当这种欲望被解固出来以后,它将会放射出无限的光芒。学生将不再甘心只做课堂中的听众,而真正成为主体。他们会在学习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思路,勇于发问,寻求真知,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好学、爱学、乐学、会学,从而自身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盲生主体意识。

盲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即使主体意识建立起来了,如果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强化,他们又会畏缩不前,回到原来的状态之中。所以改进教学方法对促进和牢固盲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简化问题法”、“以物代教法”。“自设试题互评法”、“反问教师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盲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在教学活动中培养盲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学活动是盲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盲生在校园生活与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也肩负培养盲生能力的任务。社会交往能力也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变“独唱家”为“指挥家”。充分调动盲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盲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相互讨论、取长补短。这样做有利于培养盲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盲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和盲生、盲生和盲生的交往。

(二)、拓宽盲生的交往渠道。盲生由于生理缺陷,往往局限在盲校或家庭这个小圈子里,而且往往跳不出这个小框子。这不但不利于盲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盲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尽量拓宽盲生交往的面,使他们走出班级,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交往对象,增加盲生社会交往的“面”和“量”。活动前作好宣传教育工作,活动中紧密观察,加强引导,活动后总结表扬,这样也有利于盲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养成盲生社会交往的良好心态。客观地讲,在社会交往中盲生的心态是不平衡的,自卑、畏惧、疑惑等心理占了主导。我们要注意培养盲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尽量克服盲生的自卑心理,重要的一步就是我们要尊重他们,把盲生当作平等的社会一分子来对待,鼓励他们和各种人去交往,变被动为主动,并要教育、诱导盲生既要平等待人,又要严于律己,不卑不亢,平等的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培养自身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提高盲生社会交往的格调。在鼓励盲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同时,要引导盲生在社会交往时既要注重自身的人格,身残志不残,身残志不短,又不能有畸形心态和卑琐的心理。同时,还要指导盲生慎重择友,多交“畏友”和“净友”,不交酒肉朋友,要使盲生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鼓励盲生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多听、多想,既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社会交往,又要持慎重的态度。

四、帮助盲生养成良好的个性

(一)、学会自我调节,发现自身优势

盲人要时刻注意发现自己的优势,但不要去追求不现实的东西。盲人虽没有了眼睛,但却有一个健全的头脑和一双灵巧的手,若与肢残、瘫痪的人相比,有许多有利因素。顺着这条思路,就有可能开拓出一条自救的路。

生理上以强克弱是自发的,盲生应该相信:人在生活中以强克弱的潜力更强。盲生要学会调节自己,学会发展、利用自己的优势:盲生的触觉比正常人灵敏。盲教育专家通过调查发现,正常人的指尖两点阈大约是1.97mm,而盲人的指尖两点阈大约是1.07mm,盲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将来从事钢琴调音,中医按摩等职业。听觉优势。盲人经常以耳代目,他们的听觉非常灵敏,学习音乐比普通人快。

(二)、扩大活动范围,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生理缺陷、孤僻、多疑和敏感的个性、强烈的自卑感,使得盲生不愿意和外界联系,长期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这对盲生的身心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三)、树立榜样,增强动力

如果每一个盲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这对我们社会所做的贡献将是不可估量的。残疾人的事迹会促使你扬起生活的风帆,会校正你人生应走的方向。只要盲生在挫折面前不唉声叹气,在顺利的时候不恃才傲物,保持旺盛的奋斗意志,就能赢得生活的微笑。

(四)、培养健康的情绪

培养盲生开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思想意识的左右。对某件事

情,思想不能钻死胡同,不能整日闷闷不乐,不然会使恶劣的情绪绵延。盲生要使快乐变成一种心理习惯,要处处寻找快乐,发现快乐。可多欣赏轻松优美的音乐,以缓解不安的心情。精神抑郁的盲人,还可以多听一些相声、小幽默等,使自己笑口常开。在不倾心的时候,在遇到悲哀和无法避免的困难的时候,要教育盲生学会以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这样,悲哀和困难就可能变得微不足道了。

总之,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要帮助盲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良个性倾向,让盲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性格弱点,并采取正确、及时、有效的方法对盲生进行心理辅导。使盲生的个性不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相信盲生在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2.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二

1.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市实验中学小学在校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收集近些年与该文相关的文献资料, 对大量的相关内容归纳、整理、分析, 作为本文研究参考之用。

1.2.2 访谈法

访问了部分体育教师, 以便充分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1.2.3 问卷调查法

分为三个组, 一二年级为一组, 三四年级为一组, 五六年级为一组。每组发放问卷50份, 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有效问卷150份, 回收率达100%。

1.2.4 数理统计法

将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资料整理, 运用体育统计相关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丽江市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

小学生对体育运动喜爱的程度。调查结果表明 (见表1) , 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占47%, 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占34%。总起来说, 有81%的学生时喜欢体育运动的, 而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仅有19%。由此可见, 在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方面, 大多数学生认知是正确的, 态度是积极的。而关于高年级学生之间对体育锻炼态度的不同, 则是由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年龄特点和学习要求不同所导致的。

2 . 2 丽江市小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和早操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丽江市小学生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依次是游戏、球类、跳绳、体操;走访调查发现高年级的学生更多选择参加球类活动量的运动项目。

早操是指清晨或课前进行的体育锻炼, 所调查的学生中出早操的学生占58%, 有42%的学生不出早操;早操的活动形式主要以跑步为主, 由体育委员和一名体育教师组织住校生活动, 跑校生不用出早操。不出早操的学生到校后往往或是自由活动、或是做值日, 然后等待上课。在调查访问中发现课间操的情况较好, 全校各年级均有参加, 课间操的活动内容也比较丰富, 例如集体组织做广播操、自编操等, 大部分学生执行大课间操活动, 对待课间操的态度方面小学生更要认真一些。

2 . 3 小学生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调查状况

体育课的教学时数有限, 所以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途径。从表3调查丽江市课外体育活动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情况来看丽江市小学生每周组织2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占25%, 1次的占50%, 不组织的占25%。其中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活动次数较多, 五六年级较少, 这样五六年级很难保证学生能有足够时间进行锻炼, 体质的增强也将成为空谈。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生课外活动时间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业负担的加重、学习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学生们大多数都将精力用在了主课上, 即使有些学生很想参加活动, 也因作业太多、学习负担太重而没有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2 . 4 课外体育活动挤占情况

从表4中可以看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一二年级经常被挤占为14%, 三四年级为26%, 五六年级为38%。偶尔被挤占一二年级为26%, 三四年级为28%, 五六年级为26%。从不挤占一二年级为60%, 三四年级为46%, 五六年级为36%, 从走访中发现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往往被数学、英语、作文等内容所取代。有时下午两节课后学校担心学生在校出事, 就采取“清校”的办法让学生一走了之。

2 . 5 小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状况

从表5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休息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二年级为36%, 三四年级为42%, 五六年级为26%。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二年级为26%, 三四年级为30%, 五六年级为38%。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二年级为38%, 三四年级为28%, 五六年级为36%。结果表明:学生课外活动时间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业负担的加重、学习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尤其是五六年级学生。休息日活动时间较短。

参考文献

[1]张争鸣.国外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若干形式与特点比较[J].体育与科学, 1987 (2) :36-38.

[2]沈飞明.上海市18所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研, 1999 (4) :38-41.

[3]陈翠红.濮阳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 (1) :91-92.

[4]韦向东.浅谈如何上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J].体育师友, 1999 (2) :14.

[5]黄若涧.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 2004 (2) :79-81.

[6]金程.从我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分析看高校课外体育管理[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6) :45-46.

[7]张平.构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科学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5) :135-137.

[8]胡春红.河南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128-130.

[9]孙盛杰, 钟文武.课外体育活动个人记分法[J].中国学校体育, 2000 (6) :51.

3.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三

关键词:课外活动;身心发展;素质教育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全面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发展个性特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课外活动这一教育形式。《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就是指的课堂教学,“居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動,即是说,受教育者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进行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当每个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6小时的空余时间,才能培养出聪明,全面发展的人来。”

由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有很多的学生在课后还要接受辅导,暑假期间不能好好玩,还得到各种补习班报到。就算不出门,不少父母还会请家教到家里帮忙照看小孩的课业。小学生失去了自由的课外活动时间,整天埋头于课本中,成了只知死读书的孩子。我国教育目的明确规定小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一、课外活动在小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1.课外活动在小学生生理发展中的价值

首先,脑和神经系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能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合理交替,避免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以消除疲劳。其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大、小肌肉运动知觉都在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种形式,锻炼学生的运动知觉,使其健康发展。最后,儿童智力发育离不开手和眼的共同作用。单纯的眼的活动与单纯的手的活动对儿童的成长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有手眼协调的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儿童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充分地训练儿童抓、握、拍、打、敲、画,使其手眼协调能力大幅度发展。

2.课外活动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价值

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条件应该是能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及其他人,积极地面对生活、心情开朗乐观、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课外活动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增添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能有效调剂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积极的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积极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意识和团体意识,从而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促使学生获得更多成长带来的快乐。

二、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部分小学开展课外活动的情况

对于呼伦贝尔海拉尔地区部分小学开展课外活动的访问调查情况来看,除了平时抓好40分钟教学之外,还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一些学校在固定的时间有大合唱、书法、舞蹈、美术、毛笔字、形体课等固定的课程。还有一些学校之间联合开展各类活动,如环保、地震时进行爱心捐助、带领学生去听关于《青少年维权讲座》等等。尤其是呼伦小学,开展了很多与民族特色有关的活动,如马头琴、蒙古象棋比赛、五彩合唱团等等优秀的活动。在2015年开展的活动有:在成吉思汗公园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第五届好娃娃杯》书法大赛、清明节时开展的《英雄永在我心中》讲演,还有经常开办的艺术节各类活动,英语口语大赛、作文大赛等等。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还是比较重视课外活动的。这些活动也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大量的发展,减轻了他们学业的压力,开发了学生的智能以及社会性的发展。但有些学校还是存在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排名、考试的现象。尤其是临近考试的时候,各种课外活动都已暂停。而且教师和家长也都认为课外活动耽误了学生的学习,因此不是很支持。

三、对小学开展课外活动的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课外活动的开展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改变传统观念,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努力抓好课外活动。作为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而作为家长应支持并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只有一手抓课内,一手抓课外,两手都抓,两手都不放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国家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董秀伟.浅谈小学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2(22).

4.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四

课外体育活动是相对于体育课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发掘出青少年的各方面的潜力,为其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充足的选择余地。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父母对其的期望值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在逐步的上升。开展必要的课外活动既改善了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又顺应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对其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是相当有帮助的。所以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其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主要以阳高县城区东关小学、西北小学、金光小学、新华小学、明德小学、新建路小学、云阳小学以及晋阳小学等八所小学高年级(本研究中的高年级是指四到六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收集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向阳高县教育局有关部门索取相关信息与数据作为参考。

2.2.2 问卷调查法

向阳高县城区八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及教师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学生250份,回收246份,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96%;教师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7份,问卷有效率为94%。

2.2.3 访谈法

通过向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个别访问,了解阳高县高年级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共同进行分析,研究讨论。

2.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结果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现状

3.1.1 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得知,在阳高县高年级小学参加体育课外活动中,每天活动半小时以上一小时以下的学生占最大比例,但是每天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总体还太少,有29.5%的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是不足半小时的,说明学校以及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视度还有待加强。对于老师来说,一部分班级的班主任宁愿牺牲体育活动时间来争取提高班级的学习成绩,这也是造成小部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少的原因。

3.1.2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现状

根据调查得知(见表2):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跑步,游戏,橡皮筋,毽子,跳绳,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这些项目占比相当。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足篮排等项目的爱好者,虽然受场地器材限制,但这部分项目也占到总体的10.8%。相对而言,乒乓球的开展比较乐观,玩橡皮筋的学生最大,但大都是女生。由此可见,阳高县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学生们的体育兴趣爱好广泛。应抓住学生特点,全面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3.1.3 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受指导情况

根据调查得知(见表3):有一半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情况是无组织无指导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都是自己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而进行的。有三所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学校集体组织指导,而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个别指导的学校仅仅有两所。

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学校应该尽可能的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属于他们的健身计划,学生的运动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运动实践,在实际的体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必要的强制性措施还是应该有的。

3.2 体育教师现状

3.2.1 体育教师年龄及学历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阳高县小学体育教师以中年教师为主,30到50岁的老师占到57.4%,这部分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对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以及形式上的指导有独特的方法,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阳高县小学体育教师大多以专科学历为主,占到53%。其中,本科学历也占到一部分比例。这对顺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创造了条件,但非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占到45%。这样的非专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没办法培养起广泛的体育兴趣。体育老师要到其他学校考察取经,吸收其他学校的优势,再结合自身的条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推而广之,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2.2 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现状

通过对教师以及学生问卷调查(见表6),结果显示:普遍认为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态度一般的教师最多,占41%,而普遍认为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态度不太积极认真的学生最多,占36%。学校要抓好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落实。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两操”制度,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提高学生做操质量。各班学生做操情况应列入文明班、先进班的评比标准。学校要积极推广实行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根据实际,每天在课后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行之有效。

3.3 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现状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根据调查得知(见表7)阳高县小学体育设施条件差,八所学校有八块场地,其中标准400米场地有三块,占比37.5%。由于云阳小学和晋阳小学是和初中在一起的,所以有体育场地共用的现象。学校中以200米到400米的体育场地多见,占比50%。但操场大多是不标准的土操场。

通过对241名学生以及47名教师的调查统计得知(见表8):认为体育器材一般的占56.6%,认为不好的占到31.6%,器材的不完善直接制约着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像一些足篮排等项目是对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非常有益的。

3.4 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度现状

根据调查得知(见表9)62.5%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无组织的。虽然各个学校都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大多是走形式。一个体育老师同时带四五个班是正常现象, 七八个班也不是稀奇的事情,学校也不会专门为课外的体育活动额外的提供经费,导致所谓的课外活动课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不会有任何的组织活动。课程改革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由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向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由注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的现状,转向倡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比较充足,内容较合理,但学生课外活动受指导情况差

通过调查得知阳高县高年级小学学生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相对比较充足,但也不是很乐观,依旧存在制约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阳高县高年级小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比较广,也比较合理,只是足篮排等项目的开展比较少见;阳高县高年级小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受指导情况很差,大部分学校在体育课外活动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专业能力较好

通过调查得知阳高县高年级小学师资良好,年龄结构合理,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3.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课外体育是一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体育课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大部分学校没有给予课外体育活动足够的重视,对于体育教师也不够重视,导致一部分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

4.体育场地不完善,设备器材缺乏

阳高县地处偏远,没有其他的工业做支撑,经济落后,必然影响到该地区的教育经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经费缺乏,硬件设施跟不上,自然而然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4.2 建议

1.制度上面落实到位,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监管力度

学校应该严格地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教学计划,切实了解素质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利益做打算;要切实的做好体育老师的奖罚制度,评比规则,将体育锻炼同其他课程等同起来。

2.要落实体育经费,做好预算

要根据国家颁布的《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为标准,考虑学校类型,在每学期上调财政的经费中,根据学生比例和需要进行统一购置。对于必需的运动器材,学校应该尽可能的配备齐全了,争取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外部环境。

3.加大对课间活动的好处的宣传力度

学校应该加大对课间活动的好处的宣传力度,并且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用事实成为最有力的证据,逐步改变人们的观点,让所有人都重视学生的课余锻炼。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罗兴华.科学健身新概念[M].花城出版社,2003.8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4]杜俊娟.北京市百所中小学课外体育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体育,1999.(2):42-43.

[5]连道明.体育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

[6]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

5.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五

【关键词】温州市;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正处于长身体、增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与终身体育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在竞技体育事业上取得了非常優异的成绩,但是,草根体育却存在许多不足,2006年的10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同时也引起了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各地区中小学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如何,怎样去开展,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调查研究,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温州市24所小学为研究对象,并发放问卷,调查对象有体育组主任、体育教师与在校的小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围绕本研究在高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相关论文120篇。为本研究重要的理论支撑。

1.2.2问卷调查法

对二十四所小学学校中随机抽取的100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60份。教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

温州市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早操、课间操、阳光体育活动、班级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育兴趣班等5种。

温州市小学早操有3所学校开展,占调查总学校数的12.5%;早操学校的内容为7:40分钟开展全校集体做广播体操,然后是上午第一节课。课间操的安排为眼保健操为5分钟,广播体操20分钟。24所小学全部开展课间操,课间操开展广泛,但是开展的内容单调。班级体育活动主要以竞赛活动为主,主要是一些球类比赛、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比赛主要是在班级之间,这增加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能够代表班级参加比赛的学生拥有荣誉感,提高学生的成就感。24所小学下午全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周安排一次阳光体育运动的有6所学校,占调查总学校数的25%,每周开展两次的有18所,占调查总学校数的75%。阳光体育活动主要是由体育教师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很少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工作。由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班级多,而体育教师人数缺乏。课余体育竞赛主要有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在金秋10月左右。平时会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比赛,趣味性的比赛一般为1天,例如集体跳绳比赛。体育联赛一般3—7天,例如:排球比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

2.2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的调查结果

温州市小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中认为“非常必要”,占调查总人数的55%。认为“重要”,占调查总人数的28%。认为“无所谓”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2%。选择“根本不需要”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从调查结果了解到温州市小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总体还是良好的,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愿比较强烈,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对学习、生活的重要意义,但是还有17%的小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了解不够,温州市小学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意义宣传不够,部分小学生认识不深,将影响到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3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喜爱项目

小学生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将更能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小学生喜爱项目的调查,根据小学生的调查情况,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小学生喜爱的项目,将有利于提高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使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小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往往与小学生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着密切联系。1-3年级的小学生喜欢慢跑、踢毽子、羽毛球。而4-6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就有篮球、足球、武术等项目。原因是1-3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力量小,有许多小学生很难将篮球投到篮筐上,在从事篮球运动中很难获得快乐,篮球在篮球教学中也仅仅是拍球与运球的训练。而4-6年级的小学生身体逐渐长高,力量增大,尤其是男生,在篮球运动中可以投篮与篮球比赛。篮球运动中获得快乐与竞争。而网球、武术、健美操、街舞项目由于许多学校都没有开展,小学生对这些项目的认知度不高。各个学校的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的特点多开展一些项目,丰富小学生的视野,从而有利于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多样性。

2.4温州市小学体育教师的情况

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代表这体育教师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预示其教学和科研的潜在能力。通常情况下学历越高,教学水平起点和教学能力也就较高,将更能适应不同学生,也能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潜力。温州市被调查的小学体育教师总人数为90人,博士为0人,硕士学历占总人数的20%,本科学历占总人数70%,专科学历为占总人数的10%。温州市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较高。

小学体育教师的专项结构:其中田径专项的有2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0%;篮球专项有2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5%;排球专项1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5.5%;足球专项1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3%,;健美操专项1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1%;武术专项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3%;跆拳道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2%;其他专项1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1%。教师专项结构的狭小势必影响到学生对新鲜、时尚体育运动的追逐,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其他体育运动的学习,从而为学生参与到其他体育运动起到一定的专业指导,为学校开展丰富的体育运动提供技术支持。

2.5体育教师对学校场地器材在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满意度的调查中有6名体育教师选择了“满意”占调查总人数的6.7%;有9名体育教师选择“比较满意”占调查总人数的10%;有10名体育教师选择“一般”,占调查总人数的11.1%;有65名体育教师选择“不太满意”占調查总人数的72.2%。说明体育教师对场地器材的满意度比较低,加强场地器材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3.对策

3.1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课外体育活动是否开展以及开展的好与坏。所以上级主管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监管,对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开展以及开展不好的学校领导应该给予一定的督促。

3.2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

场地、器材是制约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的增加,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的要求越来越高,舒适的场地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例如:在平整的草坪足球场踢球与在煤渣场地上踢球获得的快乐体验。也可以利用学生自己购买或者将已经购买的体育器材带到学校的方式解决器材短缺的问题。

3.3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是确保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的保证,从而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锻炼中并呈良胜循环。可以建立多种体育运动协会的方式,例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健美操协会、跆拳道协会等;班主任教师的积极参与。

3.4加强安全保障与医务监督工作

安全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安全牵动千家万户。一、保证场地、器材的安全,由于场地、器材原因引发的安全问题。二、加强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三、对学生建立病史档案,将不适宜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名单交到体育教师手中。四、配备运动损伤处置药品与设备等等。

3.5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重要保证,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的进行继续深造。同时存在体育专项口径狭小的问题,温州市小学体育教师专项口径狭小,将影响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的丰富性,应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加强对其他体育项目的掌握与开展,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13.

[2]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2005年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2008,6,2.

6.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六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國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 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 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 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 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 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 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 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 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 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 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 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 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 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 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 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 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 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 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 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 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 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 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 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加强安全教育,以保证教学效果

7.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七

体育教学为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提供有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又可以巩固和提高体育课教学成果, 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有助于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体育教学的内容、效果如何, 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一定程度地检验着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方法、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否正确、科学, 反映出体育教学的状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揭示出对体育教学的某些需求和教学改革的相关信息。课外体育活动中的需求和相关信息能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得到考虑和体现, 二者相互协调, 才能真正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

一、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根据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的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 通过对河南省15所城市的大、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1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37份, 有效率为95.8%。通过调查得出:

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

周六周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在无任何活动时间和强度限制的情况下, 38%的学生参加一次, 28%的学生参加2次, 6%的学生参加3次, 6%的学生参加4次, 25%的学生周六周日从不参与课外锻炼。具体到学生的学段分析, 小学生活动次数略高于大、中学学生。在“限定一定的时间及强度” (每次30分钟以上, 2天2次以上, 强度以感觉呼吸困难为界) 的情况下, 周六、周日参加活动最多的仍是小学生, 为22%, 中学生为17%, 大学生为13%。通过对学生星期一到星期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发现 (由于有一定的时间和强度的体育活动所以不限时间和强度) , 小学生活动频率远远大于中学和大学。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呈现出学段越高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越低的趋势。

2.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 男生课外更多的进行运动量比较大、竞争性比较强的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 而女生则更多的是参与强度、竞争性较小, 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 如跳绳、羽毛球和踢毽项目, 这从一定程度反映出男女生在课外体育需求方面存在差异。此外, 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 跑、跳、投等一些列入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课时数较多的项目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 然而又由于身体素质的测试, 中考加分等原因, 部分学生又不得不选择此类项目加以练习。

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动机

由统计可知: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娱乐身心, 增强体质。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发生改变。娱乐身心、增强体质的比率下降,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来应付考试的比率上升。这与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健身效果。

4.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通过调查得出平均选择系数大于1的因素中, “缺少场地”“器材不足”是大、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多数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备无法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所需。课业负担是制约中、小学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另一项因素, 小学、中学课后作业较多, 加之需要复习预习功课, 大部分课余时间被占用, 作业功课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 认知能力的提高, “无人指导”“技术掌握不好, 怕受伤”也成了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因素之一, 大学生不像小学生和中学生那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仅仅是单纯的娱乐身心, 运动起来无所顾忌。“无兴趣”所占的比率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升高。运动参与, 喜欢运动应该是人的天性,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体育课的开展, 学生对体育、对运动的热情直线下降, 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养成自觉锻炼习惯, 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推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1. 改革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意识和习惯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 偏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 竞技成分过重。致使学生体育课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体育课教学应突出学生的可接受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在传授技术动作的同时, 传授学生一些基础的体育知识。如各运动项目的特定规则、比赛特点让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同时, 学会欣赏运动比赛, 课外练习时, 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2. 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率, 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所需

足够、良好的场地器材是确保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良好开展的必备条件。然而现实情况是体育场馆无法满足学生课外活动需要。有些体育场馆在课余没能完全向学生开放, 比如塑胶田径场、网球场等在课后被锁闭, 学生课余无法进入自由锻炼, 极大地打击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展示运动才能的“用武之地”。

3. 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 配备必要的指导教师

通过上述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 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缺乏指导, 大部分学生渴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专业人士或教师的指导。为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求, 各校可组建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 教师在课余可进行辅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项目, 进行课外锻炼, 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保护, 制定健身计划, 教会学生科学健身。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充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4. 改革体育教学考核方法

学校体育教育早已要求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围绕考试内容教, 学生围绕考试内容学, 应付考试成了部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所持的动机。由于教师的考什么教什么, 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对学生体育能力及兴趣的培养, 课外锻炼效果受到影响。

三、结论

目前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让大多数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进来, 小学生活动次数明显高于大、中学学生, 但是课外活动的强度和次数明显不足。

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小学与大、中学之间存在差异。跑、跳、投等一些列入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课时数较多的项目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 然而又由于身体素质的测试, 中考加分等原因, 部分学生又不得不选择此类项目加以练习, 学生不能主宰课外体育。

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场地器材的不足, 课业负担过重, 无人指导怕受伤害成为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此外, 随学生年级的升高,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呈现降低趋势。

四、建议

改革体育课教学内容, 传授运动技术同时传授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 体验运动的乐趣,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及健身习惯, 从而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 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 弥补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少场地器材的缺陷。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所需, 开放现有体育场馆, 延长场馆开放时间, 为学生创造优美舒适的运动环境。

组建各运动项目俱乐部, 课外体育锻炼时间配备教师对学生进行健身指导。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充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改革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应采取“提高幅度”和“相关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避免学生盲目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内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3]任宏权.关于高校体育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思考.四川体育科学, 2002.

[4]王文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 (2) .

[5]王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教育战线, 94-95.

8.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八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时间内,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训练、课外体育竞赛以及校外、家庭体育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由于技工学校比较重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培训,对于公共课体育教学,尤其是课外体育活动缺乏应有的重视,造成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明显较少,从而造成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技工类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肩负着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重任,其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更有利于培养技校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①因此,作为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师,必须要加大课外体育活动的力度,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余体育锻炼,努力培养他们终身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从而把他们培养成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技工学校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发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让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另外,在技工学校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凌孚提出:让体育活动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家知道,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20年,但“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影响了体育的发展,并最终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②由此可见,只有把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就可以实现由“应试教育”“阶段教育”向“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转变。

2 制约技工学校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

2.1 体育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落后

制约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院领导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不够重视,体育经费长期短缺,基础设施不但落后,而且长期得不到改善,导致很多体育相关课程和活动无法开展,体育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也是大打折扣。另外,在教师的学习、培训上面的投入过少,束缚了技工学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空间,最终也就制约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2.2 体育课外活动设置不合理

我国大多数技工学校的体育课外活动设置都没有统一的要求,一部分技工学校在体育课外活动设置上采用高中的体育课程设置,一部分技工学校采用高等院校的体育课外活动设置,这样的体育课外活动设置是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技工学校培养专业性人才的要求的。很多技工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程类型比较少,活动简单而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的需要。另外,很多技工学校采取应付的方式,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了课外体育活动,而没有在毕业年级开设相关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很多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模式上没有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单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单纯地教授学生体育活动和运动的技巧,缺少对学生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因此,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长此以往,学生是不可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思想的。因此,只有改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做到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3 技工学校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

3.1 加大体育资金投入

制约技工学校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育资金短缺,导致体育设施陈旧,不能够吸引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要想有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必须要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增加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通过增加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系统的配套设施,来尽快改变技工学校体育设施滞后的现状。尤其是学校领导,一定要重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广大学生创造出一个体育锻炼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要在经费上确保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体育训练、竞赛开展所必须的场地、器材、设施能够得到满足。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要想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外体育活动上来,必须要在体育活动形式上有所创新,因此,在活动设置上应该不拘一格,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比赛、知识讲座、体育沙龙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作为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协助和引导学生,努力为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并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不断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把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

俗话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要想真正提高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真正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根本保证,因此,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专业培训、专家讲座等形式来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师带徒”等形式培养年轻一代体育教师,保证体育教师整体结构的优化组合;通过建立奖励机制等措施鼓励体育教师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课外活动的指导、策划、组织中去,从而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林月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研究的反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8-90.

[2]王朝兵.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

9.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九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能消除学生一天学习上的疲劳, 进行积极性休息, 娱乐身心, 促进健康, 而且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提高运动能力, 以及扩大学生间交流, 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一直不能够很好地开展。经过观察和探讨, 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场地少, 班级多, 大部分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 即使活动一会也不能尽兴; (2) 教师少, 学生多, 不能进行专门性指导和有组织的引导, 错误动作得不到及时解决; (3) 器材少, 项目单一, 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4) 时间短, 开饭早, 学生不得不放弃活动选择吃饭。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培养, 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发展。同时, 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不愿活动, 即使活动, 也是到处乱跑不认真活动, 达不到学校课外活动的目的。

根据上述情况, 结合高中生生理、心理特点, 以及学校师资、场地器械情况, 围绕素质教育理论, 本着改革、探索、创新、发展的思想对我校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改革, 对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外活动进行调查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讨论法

课题组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现在课外体育活动模式、高中学生心理需求、素质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讨, 通过对老模式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缺点比较和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及我校特点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我校更好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方案———按兴趣分组活动模式。

2.2 对比法

我们将高一年级作为实验对象, 采取按兴趣分组模式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即一次出来几个班混合一起, 以兴趣小组为单位, 一位教师带一个小组, 体育委员负责找教师借统一器材,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活动;高二年级作为参照对象, 采取老模式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就是“放羊式”课外体育活动, 即一次出来几个班, 以班级为单位, 一位教师带一个班级, 体育委员负责找教师借器材, 学生随意活动, 下课后体育委员把器材收回就行了。结果表明:无论是出勤率还是活动积极性高一年级都远远超过高二年级。

2.3 问卷法

我们对高一24个教学班, 从是否愿意按照自己兴趣上课外体育活动;是否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所选项目;从7个项目 (篮球、足球、软式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身操) 和一个综合项目 (健球、跳绳、皮筋、健步走、心理咨询、运动处方) 中精心选择一项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回收率为100%, 学生全部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并表示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所选项目中。综合项目是为部分学生可能会由于一时没有运动爱好而专门设置的, 在以往的课外活动中总会有部分学生不活动, 即使活动也是出来散散步, 说说话。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专门设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其开运动处方, 为其找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

3. 结果与分析

3.1 把班级优化组合进行合理分流

限定时间, 限定场地活动, 同时要求没有活动课的班级不准出来, 在班里上自习或上课;吃饭时间严格按照学校作息时间表执行, 不准提前开饭;时间安排可以让下午上四节课, 即原来的课外活动上成自习。这样再把每天下午的第三节、第四节部分班级安排上课外活动, 无活动课的班级上正课或自习。这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 反而增加了学习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 还有助于学校的管理和有关部门工作的开展。

3.2 采取按兴趣分组活动的具体内容

3.2.1 更新观念。

为了使该活动模式能准确实施, 并达到目的,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培训, 真正理解其基本思想和实施方法。还要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2.2 兴趣选项。

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出从学生兴趣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达到实施学校课外活动的总体目标。内容要选择大众化、普及性, 学生喜闻乐见的, 健身效果显著的, 同时还要基本遵守活动要求, 并与学校师资、场地设施等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活动内容。因此, 目前我校可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七个选项和一个综合项目 (健球、跳绳、皮筋、健步走、心理咨询、运动处方) 。随着学校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可以逐步增设更多的项目, 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 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的需要。

3.2.3 合理分组。

兴趣分组首先是教师的分组, 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和专长选定专项班进行指导。其次是学生的分组, 体育教研组组织兴趣调查, 并向学生介绍各项的具体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案, 指导学生正确选项。学生按兴趣和运动基础填报志愿, 体育教研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当然, 部分学生活动兴趣选择盲目或兴趣改变, 或部分学生通过学习, 专项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兴趣迁移, 为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及发展特长根据需要可以改项。

3.2.4 学生活动。

每节课外活动课有6个班级同时出来活动, 打乱秩序, 按学生兴趣重新组合成30—40人左右的新小组, 新的小组就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学习群体, 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 满足个体心理需求,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由于共同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敢于展示优点, 暴露缺点, 互教互学, 取长补短, 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同时, 还保障了学生有充分时间巩固和提高体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3.2.5 教师指导。

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专长而选择指导项目的, 这样, 一方面自己的专长可以得到很好的巩固、提高和利用, 另一方面, 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比赛内容进行专门性指导, 同时, 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做好训练工作和巩固学生体育技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2.6 保障设施。

选项活动对场地、器材等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改善设施, 增加设备, 添置器材, 满足学生充分运动的需要。同时, 在师资配备、场地使用、课时安排、学生编排等方面都带来一些新问题, 需要得到学校领导、教务处、年级组、政教处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同配合。

4.结论与建议

总之, 我校采取按兴趣分组活动模式开展课外活动后,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学生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体质得到增强, 学校运动队和体育特长生得到很好的培养, 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随之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 学生能够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到的知识, 提高技术和技能。同时, 还有助于学校的管理, 使学生活动有了规范化标准, 展现了我校青春的活力。当然, 由于是进行初期, 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我们将会继续努力, 创造条件, 在选项内容、组织形式、优化分组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和尝试,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并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而全面发展, 成为现代化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季克异等.体育[M].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5:23-78.

[2]吴兆祥, 汪伟信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C].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199-289.

[3]河南省实验中学课题组.论文集[S].全国十城市第十六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 2000.

[4]腾子敬, 张建华, 高嵘.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23-254.

[5]严红涛等.教师道德修养读本[M].团结出版社, 2006:12-55.

上一篇:优质的部队承诺书下一篇:对于学校如何提高素质教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