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教案

2024-12-29

庄子教案(共9篇)

1.庄子教案 篇一

《庄子》教案

一、人生苦短,忧多乐少

1、基督教

原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亚当、夏娃背叛了上帝; 救赎:我们现在在人世间承受的苦难是天经地义,是在赎罪。

2、佛教:

红尘烦恼,四大皆空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文学家:

从我,是进入悲惨之城的道路,从我,是进入永恒痛苦的道路,从我,是进入永劫人群的道路,你们走进这里的,把一切希望捐弃吧!

——但丁

《神曲·地狱》

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悲剧的矛盾

如同光明的白天与黯淡的夜晚总是共存一样,社会的发展总伴随着道德的混乱甚至崩溃。盛世则体现为“最繁荣的时代就是最腐败的时代”,乱世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代就在这样一种痛苦的冲突中迈开步伐。

“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触目惊心,从未曾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

——李泽厚 《漫述庄禅》

“无耻者富,多信者显。”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庄周 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 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 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 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 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

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 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

——狄更斯《双城记》

三、面对此种人生与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

1、在争夺中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贪婪无耻、狡黠自私、阴险毒辣 武则天、朱元璋

2、麻木者

生活是一条鞭子,它不停地鞭打着驴子,但到哪里去,驴子什么也不知道。很多人都生存于这样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中,如同鲁迅笔下的看客,鲁镇上生活的那群百姓。

3、为人类、为社会在黑暗中打通一条光明的隧道,哪怕是自身毁灭也在所不惜

神话中有夸父逐日,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历史上有比干、屈原、布鲁诺、斯宾诺莎

4、清醒——逃避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伊壁鸠鲁:无论是拥有巨额财富,还是荣誉,还是芸芸众生的仰慕,或任何其他导致无穷欲望的身外之物,都无法了结心灵的烦扰,更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狄奥根尼:走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四、冷眼旁观的庄子

1、庄子,战国中期的著名思想家,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文多用寓言,语言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有《庄子》一书传世。

2、人为物役(倒悬)

“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触目惊心,从未曾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

——李泽厚 《漫述庄禅》

“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庄子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则阳》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周反入三月不庭。

——《庄子·山木》

3、怎样摆脱物役

① 只有把名利都看作“身外物”,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至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② 要摆脱物役,则要追求一种天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25》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

蘧蘧

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齐物论》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

4、获得了这种天道,既是“神人”、“圣人”、“大宗师”,人生也达到了最高境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逍遥游》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五、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对道教的影响

成为了道教的精神源头。老子——太上老君、庄子——南华真人、辟谷

2、它让人们获得了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精神

它可以教人们去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慕远,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打成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

——李泽厚《漫述庄禅》

只有我们迷了路,换句话说,只有我们失去了这个世界,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才会欣赏到大自然的宏伟与奇特,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我们之间的关系。

——美

梭罗《瓦尔登湖》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清

张潮《幽梦三影》

庄子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追求与获得自由。美学家李泽厚在《漫述庄禅》中如此评价庄子:(在庄子的时代)“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触目惊心,从未曾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于是,庄子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他抗议人为物役,他要求不物于物,要求恢复和回归到人的本性。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当人们从纯粹的物质中抽身而出时,他便获得了人格的独立,并因独立而获得了自由。自由作为理想,不仅成为人类活动的深沉内因,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构成了人类全部活动的价值性基础。自由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对自由的渴望无疑是人类活动最强大、最内在、最持久的动力。而庄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要还我们一个自由的灵魂。

3、这种自由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艺术是自由心灵的具体表现,不自由的心灵产生的则是畸形的艺术。庄子告诉了我们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而这种境界中国人发现在自然中才能充分地体验到,于是,表达自然,追求与自然的水乳交融成为了中国艺术的根本的美学特征之一。

A、在诗歌中的体现

德国的海得格尔说:心境愈是自由,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从物质的狭窄空间,来到孕育万物的大自然中,“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本自无心”(明 洪应明 《菜根谭》)时的惬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 王维 《鸟鸣涧》)般的安逸,以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 林逋 《山园小梅》)般的闲雅,魏晋时的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晋 嵇康 《赠秀才入军 十四》)的天人合一,庄子的自由境界、大自然的清新纯真荡涤了我们日益蒙尘的心灵,让身体返朴归真,让身心找回自我。这就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美的秘密与存在的意义。

B、在绘画中的体现

不管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对自然的表达都是其最大的特征,从而体现其清静无为的思想。欣赏古代绘画作品。

C、在建筑中的体现

不是每一个有道家思想的人都可以归隐山林的,人生活在世上有太多的束缚,不可能随心所欲,于是,他只能将理想寄托于诗歌、绘画,或者在自家花园里营造一个自然,聊以慰藉一下自己融入自然的心。所以,中国的园林建筑师法自然,表达自然,以融入自然为最高境界,如苏州园林(欣赏)

4、这种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精神对我们人生观的启迪

人在世上毕竟要生存下去,所以积极的人生观是必须的,追求物质财富与功成名都是天经地义的,但我们不能只拥有这些,我们还应该拥有自己的一座精神后花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徜徉。在那里,我们拥有独立的人格,而不只是物质的奴隶;我们拥有善良、宽容,而不只是尔虞我诈;我们可以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拥抱大自然的朴素,可以在一本书里面让精神畅游,可以在欣赏一部艺术作品后感到宣泄的痛快与精神的富足,这应该才是完美人生!针对我们的高中三年,我们应该以什麽样的方式度过?我们会以执著的态度努力学习,但不应该因为一次考试的不如意而觉得眼前一片黑暗,甚至以泪洗面。不应该让作业侵占我们三年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应该多读经典,从丰厚的历史中传承人类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关注正在进行时的世界,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走到时代的前列!还有亲情、友情,对人类、自然的大爱,于是,我们的人格与精神将逐步成长并完善。

5、庄子思想的负面影响

乐天知命、守道安贫、无可无不可的心态,培植了逆来顺受、自欺欺人、得过

且过的奴隶性格。

“很多善良的人一直生活在幻想之中:进步是一种自动的时钟,他们只需要偶

尔做一些赞成的表示,并不需要给它上发条。在他们看来,这一切太可怕了。他们

难过地摇着头,不住地唏嘘:“虚无!虚无!一切都是虚无!然后低声咒骂人性顽

劣。最后,在绝望之中,以最悲伤的语调承认自己已经失败,并将退出所有社会活

动。”

——美国

房龙 《宽容》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

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

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

“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

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合

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議,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

——《庄子· 山木》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67》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 德充符》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

总结:庄子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以清醒的眼光看待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并保持一个自由的灵魂。但是,旁观者的态度、无可无不可的精神,也让我们丧失了勇猛精进的锐气,民族的气质也会因此颓废而不刚健,民族的精神也就消耗在了种花养鹤、提笼架鸟之中,而鲁宾逊的拓荒精神则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近乎绝迹。

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也要种下我的葡萄树。

——马丁·路德

吴仪:垦荒

六、记忆、背诵经典名言、寓言

七、用以上材料作文一篇

八、学习《胡同文化》,印证孔子、庄子思想中让民族精神萎靡的一个方面

2.《庄子》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在疏通字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寓意及其作者的主要思想。

2.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庄子主要通过寓言故事表现其思想的写作手法,学习设喻的说理方法。

3.初步了解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庄子的主要思想、文学风格,体会庄子垂钓所表达的逍遥无为、胆魄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课文提示】

1.庄子,名周,他与老子并称“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从整体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庄子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又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以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他的处世态度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认为“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但庄子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主张道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要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清静无为(过着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在仕途上无所作为)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庄子》的艺术在诸子散文中最突出,文学成就最高,有独特风格:

①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想象奇幻,富于浪漫主义。一切生物、无生物都会说话,且会辩论、讲道理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形象化。

②善用譬喻。《庄子》“寓言十九”。

③多用韵,声调铿锵,有和谐的节奏感。总之,汪洋恣肆,机趣横生,有浪漫主义风格。

【正音正字】

濮pú 笥sì 曳yè 塗tú(“涂”的繁体字)

【虚词积累】

副词;表承接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就、于是、才。

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却。

表时间;相当现代汉语:竟(然)、反而、却。

用于判断句,表申明或确认,有判断语气,但不是判断句;相当现代:是、却。

表限制;相当现代汉语:只、反。

连词;用于后一分句之首,表衔接或转折;相当现代汉语:而、然而、于是、就是。

代词;用作领属性定语;相当现代汉语:你、你们。

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那。

连词;表示既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虽然。

表示未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即使。

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这样、如此。

与“虽”连用组成固定结构“虽然”,即起指代作用,有表示表转折;相当现代汉语:(虽然)这样、(但是)……。

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但是、然而。

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动词;表示肯定;相当现代汉语:对、对的、是的。

“燃”字的本字;相当现代汉语:燃烧。

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就、那么、于是、那(就)。

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却、可是、然而。

表假设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如果、假如。

与“然”结合成固定结构“然则”;相当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副词;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以加强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就、就是。

矣yǐ

助词;用于陈述句或描写句;相当现代汉语:了、啦。

用于感叹句祈使句或疑问句;相当现代汉语:啦、吧、呢、啊。

助词;表反语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吗。

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吧。

表祈使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吧。

作形容词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介词;介绍处所;相当现代汉语:在、对。

助词;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

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用于句末以加强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呀、啊。

兼词;兼有介词“于”代词“此”意义、作用;相当现代:在这、在这里、在哪里。

代词;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现代汉语:他。

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怎么、那里。

助词;表陈述语气;相当现代汉语:了。

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

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在句末或与其它语气词联用,如“焉耳、焉哉、焉矣”,加强语气;相当:了、呢。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不必译。

作形容词的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朗读课文】

【复述故事】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庄子》及其作者的情况。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翻译: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先到那里(表示心意),说:“愿意将国内事务(托付给你)劳累你啊!”

要点:于,介词,在。 使,派。 焉,“于之”的兼词,到那里。 累,劳累。

原文: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翻译:庄子拿着鱼竿没回头看,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三千年,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要点:顾,回头看。 岁,年。 以,用。

原文: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翻译:这只龟是宁愿是死去留下骨头显示尊贵呢?还是情愿活着却拖着尾巴在烂泥里呢?”

要点:其……乎?其……乎?表示选择,是……呢,还是……呢。 曳,拖。 塗,泥。

原文: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

翻译: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却拖着尾巴在烂泥里。”

原文: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翻译:庄子说:“请回吧!我要拖着尾巴在烂泥里。”

要点:往矣,走吧。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君王派人请庄子去做官,而庄子满足于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不愿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

2,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用意是什么?

( 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用意是表示自己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意愿,以及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对统治者不合作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了他玩世不恭,随俗浮沉的处世态度。 )

3,这篇课文,庄子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思想呢?

( 庄子运用象征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死的神龟,是权力追逐者终极命运的象征。“曳尾于塗中”的龟,则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

龟的不同意义,表达了作者鄙视富贵利禄,追求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旷达超脱的思想主张。 )

4,写下自己了解的出自《庄子》的故事。

5,通过学习课文,你如何评价庄子及其思想主张?

6,庄子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帮助?写一篇随笔。

【拓展学习】阅读《惠子相梁·秋水》,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1,这个小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在内容和写法上,这则故事与《庄子钓于濮水》有何共同之处?

( 内容上,这个故事里,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写法上,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也是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

3,本文与《庄子钓于濮水》都体现了庄子散文的什么特点?

( 《庄子》不是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

【课外预习】

1,读一遍《曹刿论战》,扫除文字障碍。

3.《〈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1感知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教学重点: 1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

感知庄子和惠子的不同,理解的庄子志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有一位大师,他的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地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面对死亡,这位大师表现的是何等的坦然!他就是庄子。谁能介绍一下庄子的基本情况?(找同学介绍)大屏幕显示: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二、自学释疑。1

学生分组读文,参照注释翻译文,一人一句,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2

检查翻译情况。⑴解释加点词语: 惠子相梁

非梧桐不止

于是鸱得腐鼠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安知鱼之乐

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 ⑵翻译下列句子: A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

于是鸱得腐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D鱼之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E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感知文内容。

1齐读文《惠子相梁》,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和语调,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你对人物的看法、本篇包含的人生哲理等方面来谈。

教师小结:本篇告诉我们做人要坦诚,不能有小人之心,面对名利,要淡而视之,坦诚为人,坦荡一生。

2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加入自己的想象,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文。3

你同意庄子的见解还是惠子的见解,谈谈你的看法。以辩论的形式开展。

教师总结: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永远辩不完的问题,其实对于他们两个人,本身不能用“对”与“错”来判断,只能说惠子好辩,重分析,他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庄子则重欣赏,对外界的认识,总是带有欣赏的态度。惠子是一个逻辑家,庄子则更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四、拓展延伸。资料:

11988年初,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找智慧。”

2北师大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中的“论语心得”、于丹讲庄子风靡全国。

3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推崇“自然”反对“人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初中八年级语文《庄子》备课教案 篇四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庄子和惠子)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书课题)。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人物简介

(回顾所学)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惠子(约前370年-前3),名施,华夏族,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2.一词多义

①之其翼若垂天之云(的)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它)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固固不知子矣(连词,固然、自然)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流露出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感觉“出游从容”的鱼儿也快乐。

2.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的理解。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

3.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示例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点,借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示例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故意曲解惠子的本意,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1.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5.庄子教案 篇五

庄子与《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本人才华横溢,《庄子》一书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越俎代庖,螳臂当车,相濡以沫,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得心应手,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等,《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读课文,注意表达人物的语气。

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掌握重要字词: 相梁 或谓 于是惠子恐

于是鸱得腐鼠

......

五、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课堂小结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祸福、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布置作业

必做:整理文言文本

选作:搜集有关庄子的故事 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鼓励学生查找资料,通过学习庄子的文章,了解庄子的志趣。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读课文,注意表达人物的语气。

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掌握重要字词: 是鱼之乐也 安知鱼之乐

固不知鱼之乐

子固非鱼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

汝安知鱼之.......乐

鱼出游从容

非梧桐不止 ...理解故事的寓意:

这个故事就比上面那个故事要难点了,为什么呢?因为它里面含了一个历来都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从逻辑上看,其实胜利的应该是惠子,庄子是靠偷换了概念取得了上风。他把信息如何在人与鱼之间传递的问题,转变成了人在什么地方得到鱼的信息的问题。这样说,或许大家比较清楚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它愉悦心境的投射,我们课堂中经常爱用王国维的一句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在这点上,大师们是相通的。庄子说过一句话,听起来很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人合一。所以,庄子此时快乐,他认为鱼也应该是很快乐的。我们把话题说得远一点,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我以为是非常重要的,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可以在冰冷的现实中找寻到诗意,从而丰富我的精神家园

五、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祸福、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六、讲一个故事:认识庄子与惠子之间的关系: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虽然感情很好。但是庄子与惠子的基本观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两个人在讨论问 题的时候经常会抬杠。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因此啊,后人推测,惠子相梁这个故事应该是庄子的学生杜撰的,惠子尽管醉心于功名利禄,但要作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还是不大可能的。

七、学生交流有关庄子的故事或所写的文章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八、教师总结:(一)逍遥游(节选)(二)秋水(节选)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九、布置作业

1.必做:翻译文章

6.庄子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思想。

2.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语。3.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庄子的风趣故事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诵读感悟

任务一:在老师带领下明确重点字音,对课文进行多遍诵读,领悟美妙之处。

任务二:结合注释,对课文逐段进行全面深刻的翻译,整理归纳文言知识。通过自主、合作、互查三个步骤,确保每生能熟练翻译每一句话。

四、学习《惠子相梁》 精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他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

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说明惠 1 子薄情寡义,见利忘义。2.庄子对此的反应呢?

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3.《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对什么样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的人。

4.你认为《惠子相梁》一文中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一种怎样的态度? 清高自守,淡薄功名利禄。5.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6.《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很能体现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精读课文,说说文章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地方? 文章的美点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六、归纳写法

1.学习两则故事,初步领略了《庄子》文章的特点,你能说出一、二点吗?

从《庄子》散文的几个片断,我们一斑窥豹:《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3.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惠子相梁》:有趣味性、人物形象鲜明、比喻巧妙贴切、描摹生动传神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

七、探究拓展

1.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比较庄子与惠于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2.人物比较

庄子:清高、鄙视荣华富贵、智辩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别人、好辩、有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7.庄子教案 篇七

——读《庄子》有感

原创: 赖若然

且站在人生之上看人生,脱于红尘之外看红尘。书卷之间盛满他的反弹与觉醒,黑暗中,无为亦无言。

人类生而平凡,何不从俗,去尝那平淡中的欣喜呢。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的鹏,仿佛掌握了天地间最强大的力量。但是莫忘了,鹏徙于南冥,须借海运之机,季风之猛,方得扶摇而上。

故而,何不成为风,自随朝来自随暮去,于婆娑烟波中,四海游走,无为,无言。

世间有许多事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不如无为,顺其自然。春去秋来,冬暖夏凉,因而春种秋收,辛勤耕耘。若是逆流而上,逆风而飞,这等连鲲鹏如此巨物也做不到的事,大概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闽南一带台风袭击时,竹柏顺风折下腰,“俯首称臣”,虽弯不伤根;而坚硬笔直的松与芒果树,却因不愿弯腰而被连根拔起。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固然可贵,但于庞大的力量面前,这实在是一种愚蠢。

人生你要抓住的东西太多了,两只小小的手掌如何捉得住呢?且丢了机心、成心与分别心,有所舍弃,能放得下,才能游刃人生。是言“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无为即是理智权衡,有失才能有得。恰如指尖沙。抓得愈紧,溜得愈快,不如张开手掌,任它们缓缓溜去,留下少许堆积手心中。道家守一思想言,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为何梅不于暖春开花?春是一个舒适安逸的舞台,但春之后是酷热的夏与干燥的秋。梅放弃了春之舞的机会,选择了静静修养,于深冬饱含生息之时,绽颜一笑,傲然而立,旷世皆香。成与败,得与失,一念之间无绝对,该弃的、该留的皆为身外之物,且顺它而行,沿途采撷。

无为而治是乐观而快乐的本质,因为顺势而为才能无忧无己。“无”字的甲骨文形似一个人手持鼓,一边敲击一边起舞,古义便是“学而知其乐”。因而庄子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便是追随自然的脚步,“以天为徒”,从平淡与寻常中探求道。为何孩童总是欢声笑颜,快乐无忧?不是因为那年纪没有悲伤的事,而是因为他们能及时把痛苦放开。孩童的眼永远是明澈的,他们没有控制世界的非分之想,没有驾驭别人的野心,亦没有对声名权势的热衷。而成人却因想得太多,常常患得患失,沉浮于尘世嚣嚣中,找不到片刻清闲快乐。这便是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孩童之道吧,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方能知其乐,品其乐。

庄子梦靥中所幻想的巨鱼与巨鸟,尽管拥有强大,却没有无上的力量。却是无形无言的风,默默掌握了控制世界的把柄。

庄子一辈子没有说过话。

他在看,在听,在思考,云游在天地之间,以无言的姿态,抒写有言而不言的神韵。

2017年12月月度优秀作品,已入围大赛复赛评选名单。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镇海路双十中学九年级 赖若然

8.庄子故事两则 篇八

教学设计者:关庙中学 徐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阅读庄子的文章,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汪洋恣肆幽默诙谐。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庄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的寓意。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见参考译文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原文以及译文见参考资料)指名翻译,教师明确: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四、语文活动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庄子形象:鄙视富贵 清高自守 快乐自由

1、惠子相梁

人物形象鲜明

描摹生动传神 比喻巧妙贴切 情节出人意料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9.庄子教案 篇九

1.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积累“鹓鶵、醴泉、濠梁、鲦鱼”的读音。2.把握“止、练实、吓、是、醴泉”等词语的意思。3.了解《庄子》以及庄子的生平、思想。4.把握比喻的深意。【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庄子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难点】

学习庄子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

导入一:提示型

【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庄子和孔子一样,是中国伟大的智者,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其貌不扬,脸色蜡黄,脸上还长者一个瘤子,他去见过几位国君,对方都被吓到了,但是他非常富有智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感受他的机敏与幽默。

导入二:激趣型

【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古代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很出众,他家里穷,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忿然作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说:„我,东海的波臣。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却要我等西江的水,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呢!‟”。

这位大师就是庄子,今天我们就走进庄子,领略他的风采。

课堂实录

一、读文章,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在了解背景和文体常识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1.初读正音。

要求:听录音,标记重点字词的读音。教师板书:

o)鲦鱼(tiáo)鹓雏(yuān chú)醴(lǐ)泉 鸱(chī)吓(hè)濠梁(há2.再读译文。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读出句子的节奏,注意文中重点词语的大致意思。教师提示: 或:有的人。恐:害怕。国:国都。往:前往 于是:在这时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3.学生互译。

结合疏通字义句意成果,学生口头翻译文本,讨论归纳各部分主要内容,把握文意。学生小组内互译,讨论纠错,并汇报研读成果,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本各部分主要内容。

二、分析探究,解问释疑。

【设计意图: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结合本课时教学目标之“把握文本主要内容”设疑以及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

教师设疑一: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组内讨论,学生抢答。教师明确:

庄子将自己比作鵷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教师设疑二:庄子不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进行了比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组内讨论,学生抢答。教师明确: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了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这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教师设疑三: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呢? 组内讨论,学生抢答。教师明确:

这则故事告诫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读别人,否则会自取其辱,而真善美永远是从容坦荡、无惧无畏的。

庄子跟惠子的人生志趣不同,庄子是想借这个故事来警示后人,该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他想表明自己,而不是想抬高自己。我们应该像庄子学习,树立高洁的志向。

教师设疑四: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组内讨论,学生抢答。教师明确:

庄子认为鱼快乐,实际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三、分析特色,学习写作。

【设计意图:分析写作特色,学习写作技巧,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讲解:

这两篇文章篇幅虽短,但特色鲜明,《惠子相梁》情节出人意料,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使情节曲折动人。同时也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惠子的利欲熏心,庄子的清高自守跃然纸上。最突出的是运用了巧妙贴切的比喻,借鹓鶵的故事尖锐的讽刺了惠子的丑态。而鸱守护腐鼠的情态也描摹的生动传神,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则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读后让人回味良久。教师设疑: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写作借鉴? 组内讨论,学生抢答,教师明确: ①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②描写要生动细致。③塑造人物形象要鲜明生动。

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全面了解庄子,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

课后习题

1.完成课后题。2.背诵课文。

上一篇:计算机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初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