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2024-10-08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精选19篇)

1.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一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发挥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的独特作用。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思维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本质及规律。数学思维是以数学对象为基础,对包括空间、结构、数量等的内部属性和规律进行反映,进而进行数学内容演绎的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方式对具体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进行推论判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应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强化数学基本功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一、高中生数学思维的障碍

(一)思维定势的`消极习惯。有时学生仗着自己丰富的解题经验,会对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方式深信不疑,导致其很难放弃老套的解题思路,思维僵化,不能通过新的问题特点发掘新的思路,常常使得更合理的思维方式受到阻碍而无法全面认识。

(二)思维的惰性导致思维受阻。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问同学或老师,还有的选择等老师讲解或等以后在解答,只有少数人自己继续思考。当观察停留在表面的感知时,即使遇到关键信息,也不能把握形成有价值的解题思路。久而久之,疏于动脑就造成了思维的惰性。

(三)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当。首先是节奏的变化,高中一节课的知识量远比初中要大;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主要是教师讲解,高中则是学生练习与讨论居多;另外教学教材的因素也会造成初中和高中数学知识点的脱节。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吃透概念,归纳整理,为思维夯实基础。作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系统性学科,数学各章节知识点紧密结合,相互联系,每一个环节都是同等重要的。例如以前学过的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知识,在高中进一步学习对数、指数函数等知识都有很大作用。

因此,打好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首要责任,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根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大纲和教材,详细讲解,耐心解疑,让学生清楚每个数学概念内涵外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白数学定理定律的条件、属性及适用范围;各种基本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来龙去脉等等。只有有了牢固过硬的基本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适时地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加强理解巩固,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系统化和条理化,切实提高其思维能力。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迁移互汇。

(二)解后反思,思后续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后反思指的是在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后,接着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进一步理顺和强化数学的思维,进而开发学生智慧培养悟性。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反思题目:通过对数学题目中的表现现象和外部联系,进而深入事物本质思考问题。反思题目可以让学生对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把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思路:从众多的知识出发来解决特定的问题,是培养全面开阔思路的要求。反思思路是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一个步骤和技巧,都是学生数学思维得到锻炼的良好机会。反思方法:以独特的心理操作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形成新颖的创造性思维。在解完一道题目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的方法进行反思,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解法,通过联想反思来构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思,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欲,主动迸发思维,是培养其思维能力最好的方式。教师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每节课都饱满生动,并适当创设诱人悬念和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火花。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去解答自己碰到的现实问题,让他们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分散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分解较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课内课外都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对之多肯定称赞,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教师要在注重把握教学基本要求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思想思维方法的传授,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当下素质教育的核心. 而高中数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数学这门课难度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大,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感觉很吃力,压力大,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发挥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

一、用数学思想的渗透来促进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将数学思想和书本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绘声绘色的课堂讲解和有趣的案例分析将数学思想呈现给学生. 在这样长期以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数学思想将慢慢渗透到每个学生,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导

1. 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来增强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上课方式大多是直接灌输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采用一题多解这个方法,不仅迎合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识,促使学生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利用举一反三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数学思维创造性的形成.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先用典型案例的讲解来向学生介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等学生都掌握后,再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让学生自己亲自解答,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的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其次根据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的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从而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型,他们也会迎刃而解了.

3. 利用逆向思维的形式来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逆向思维就是有意识的从问题相反的方向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则A∩B = A时,教师可以利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若A∩B = A,那么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培养

1. 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刺激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只有在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放松自我,产生兴趣,激发数学思维的欲望,从而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科学创造和假设有效的场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加深学生思维活动的培养. 现阶段的高中生对外界求知欲和探索欲很浓烈,需要教师创造和假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深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及好奇心,也就是说,有效的创造和假设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当然,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必须要难易适度,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给予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例如,在教“异面直角”的过程中,要先从高中生都理解的立体图形入手,利用多媒体的技术,让学生能够对图形大体上有个了解,帮助学生对异面直角所构成角的立体图象展开想象,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平面图形的直线关系进行描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异面直线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

3.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三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传统的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了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做到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课标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引进了更多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形式方法等,在教学课程的目标设置上提到,数学思维能力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所需要的空间想象、归纳总结、符号理解、运算求解过程等多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做题,还要注重对学生将解题过程讲解出来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数学地表达交流,这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所欠缺和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应该引起有关老师的足够重视。

一、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有关内涵的理解

数学思维能力简称为数学思维,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过程。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对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对于其他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等也十分重要。在我国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思维能力都做出了比较具体的概括,主要是指观察力、动手实践、分析与总结归纳、抽象与概括、比较、猜想等各种能力的统一。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在高中阶段,学生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应对高考,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直接关乎学生今后的发展。当前我国还是以考试成绩为录取人才的主要标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很重要的。数学作为高考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考成绩,可见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重要性。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高考中的命题越来越灵活,突出对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的考查,不再是以前的单一的运算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有利于学生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人的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并且成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培养人才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要求。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息息相关,数学思维能力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如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等来培养,无疑,这个过程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数学教学的形式不够新颖多样

虽然与以前的教学形式相比,现在的数学教学形式更丰富多样,数学课堂氛围也更活跃,但教学形式还是不够灵活,特别是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要不就是通过题目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要不就是观察总结一些方法,并没有十分新颖稳定的教学形式与内容。

(二)不注重数学教材的运用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面对高考的压力,老师和家长往往让学生买很多的教辅资料,当然,这是需要的,但是这就忽视了对高中数学教材的充分利用,这才是问题所在。数学教材是有关专家精心编订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数学教材上的知识点、例题、习题都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绝佳内容与途径,但这常常不被老师与学生注意。

四、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途径探索

(一)注重利用当下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具体表现为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数学学科也能像语文、英语等一样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通过PPT课件的精心设计,以声音、图形图像的形式帮助展示数学习题的解题过程,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掌握,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数学的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是一种实践活动,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途径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所以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应用数学知识。在应用过程中,除了做作业中的“应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或者看到一些数学方面的思考题而有意识地进行心算、思考等。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要多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在学生的平时作业中,当有学生来问自己的问题时,不能一开始就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用启发式的解题形式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找出题目中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既帮助了学生解题,又打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路,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宇飞.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

[2]刘有章.谈高中数学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1(05).

[3]林鹏.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2(82).

4.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四

重视高中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甘肃通渭●张旺吉

作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而且还要从整个数学体系出发,不断地挖掘数学的潜在本质,向学生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背景过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扎根于学生思维中,通过学习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来探讨以下几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主要体现在“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利用图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理解课本中抽象性的数学语言或数学表达式,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即以图形作为手段,以数为目的);与此同时,通过数的精确性、数学表达式的规范性和严密性来揭示图像的某些属性、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性思维,三维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发散性、深刻性的训练(即以数作为手段,图形作为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应重点掌握、理解课本中的概念、运算所代表的几何意义及曲线的代数特征,会从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习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掌握参数的运用方法,并结合实际能够恰当设参、合理用参、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究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中来,在引导过程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等价转化思想方法

等价转化思想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新课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等价转化思想的本质是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所学知识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从总体而言,它主要包括等价转化和非等价转化。在进行等价转化时,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或式子)的前因后果的充分必要性,确保通过转化后所得到的结果仍为原问题(或式子)的结果。而非等价转化注重过程的充分性或必要性,主要是针对结论而言的。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将重点集中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如何寻找突破口、探寻各类题型解题思路上。

由于等价转化思想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等价转化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时,不但要充分注重数与数、形与形、数与形之间进行相互转化,而且还要注意数学符号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转化,因为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效地渗透等价转化思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等价转换思想融入其中,遵守简单化、标准化、直观化、熟悉化的设计原则,培养学生将遇到的陌生、烦琐、复杂的`问题简单、熟悉化,抽象问题直观化,非标准问题标准化,逐渐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符号化思想方法

数学符号是进行数学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基本工具,对数学符号科学、合理、准确地使用,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注重数学符号的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个数学符号的实质和含义,认真、规范地书写和应用,训练他们运用规范化数学符号来列式、计算、求解,展现题目中的数学语言。同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数学文化内涵的提高。

四、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是一种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它的“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特征,在高中数学乃至高考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能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水平和基本功扎实的程度。一般而言,渗透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严密的逻辑性、丰富的探索性,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掌握确定分类讨论的对象和研究区域方法。同时,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的合理分类,通过逐类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整合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网络化、优化认知结构,而且还能够训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分类技巧,让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

五、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

函数与方程是整个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在高中数学中发挥着枢纽性的作用。函数的思想,其本质是利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将问题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函数形式呈现,借助函数的图像来解决问题。函数思想还体现在对函数概念的本质认识和对性质的掌握,并且善于利用函数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方程的思想,其本质是运用方程的观点来分析、研究问题中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以方程或方程组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方程或方程组的性质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其中体现了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知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侧重培养学生的函数与方程思想,让他们能牢牢掌握各种函数的性质、函数图像,能够借助它们进行求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善于运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呈现数学问题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准确、合理的方程或函数来表达,借助方程或函数来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个数学体系出发,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教研的各个环节中,着重研究、探讨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善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提升解题品质,逐渐地形成优良的数学素质。

5.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五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1)统一函数种类;(2)统一角度;(3)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显然,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解方程).如“{an}为等差数列,a1=1,d=-2.问-9为第几项”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编题过程中.学生要对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公式的适用范围等有全面的掌握.否则,信手拈来会闹出笑话.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家交点问题,寻求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

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在教学实线中,我常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的时候,往往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 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征、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

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错解剖析”、“例题变式”、“编制试卷”、“撰写小论文”等.

6.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正确判断、推理出准确结论,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

优化比较,教给正确的思维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矗”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在教学中,倘若能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似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晰有序。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会了辩证思维的方法――比较法。

创设机会,提高思维的能力。根据“创设情景引疑,积极感知尝试,诱导形成认识”的原则,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中国学习联盟胆质疑,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思维度,让学生积极思索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丰富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在学生一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颈;更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2.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要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会思考方法,培养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7.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七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首先, 从学生本身的学习而言, 高中数学属于应用型的学科, 它带有以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它与自然科学的典型代表性学科化学、物理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实践表明, 数学成绩优异会有助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 三者间学习成绩的高低往往成立正比关系。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对于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研究的顺利开展产生重大帮助。

其次, 在整个社会层面而言,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不仅仅在于更快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还在于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性锻炼, 通过各种公式定理的变换运用, 突破原本的思维定式, 让逆向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模式充分地发挥作用。这些其他解决问题理路的拓展对于解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 优化课堂内容, 激发数学思维能力

学好高中数学, 饱满的学习状态和浓厚的数学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另外, 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养成之间又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兴趣促进思维的养成, 思维反过来激发兴趣的增长。数学课堂之上, 有兴趣的同学会注意力集中, 自觉跟随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业余时间会花费精力去探索。而思索的过程也会使学生本身产生再度领会知识的效果。久而久之, 数学思维会渐渐地形成。因此, 高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优化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教学实践。课堂内容的设计包含多个方面, 不能单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尤其是针对高中数学这样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老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总之,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与让学生求知的欲望得到加强, 数学思维能力也会逐渐得到开发。

(二) 激发探究渴求,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探究能力是评价高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新标准。它是指是通过任课老师的引领, 采探究的方式进行具体问题研习。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它帮助学生理解从概念到结论的形成过程, 于此过程中学生来发掘存在的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 并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 高中数学课上教师多给学生提供探究性的问题, 让他们在探究问题之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同时加深理解并培养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为全体同学服务,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参与, 找到能够发挥的空间, 这样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三) 举一反三, 锻炼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不会的问题尝试从某一个角度解答, 会的问题从各个角度解答。”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通过大量的解题来进行锻炼, 解题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运用的展现。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作用, 把潜在的内容也提炼出来, 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到底存在集中解决思路, 哪一种思路最高效准确, 可否通过论证加以说明, 这些全都是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上述描述也就是数学思维中所要求的举一反三能力, 教学数学公式的各种变形及其灵活应用就是举一反三的现实说明。日常教学中, 数学教师对学生题海锻炼对于此种能力的培养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 及时总结反思, 强化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改背景之下, 高中各学科教育倡导反思的重要性, 鼓励教师和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从经验中发现不足。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 总结反思对于数学规律的把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思维呈现为一个成体系的系统, 并非是分散的, 因此, 总结反思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发现问题本身存在的内在联系或规律, 开发发散思维的能力。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 达到高效率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举例而言, 在解答完毕一个数学问题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谈谈解题思路或解题感受, 作必要的记录工作。

总结

如上所言,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点项目。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必须明确数学思维能力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因人而异, 需要教师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方能实现目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中来, 真切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 在参与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摘要:教育部推行新课改之后, 高中数学教育思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众所周知, 高中数学难度较大, 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与此同时, 要意识到必需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才能够更好的应对高中数学学习生活。具言之, 数学思维能力即指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感性认知, 把演绎、归纳、对比等逻辑思维方法正确地运用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之上, 在求解的过程中探索数学逻辑的奥秘。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方向就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水龙.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尝试[J].学周刊, 2014 (7) .

[2]靳峰娜.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J].才智.

8.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26-02

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多元化的手段,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

一、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欲望

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创作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目标和任务,创建生动的教学环境,在情境中,让学生思考、推理,以此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集合”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考虑到“集合”知识的抽象性,教师应该使用最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理解这些知识,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创建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子集”与“真子集”的区别教学,教师可以将家庭族谱结合起来讲解,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动画短片,学生A有个大家庭,整个家庭中,爷爷奶奶是家庭的大家长,下面有学生A的父母,也有A本人,这样我们可以说学生A的家庭中,学生A和父母组成的家庭,就是爷爷奶奶家庭的子集,多媒体情境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更加容易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合理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生探究、探索的过程中,数学知识被挖掘、被应用,这个过程中,就是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比如: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图片,比如操场的跑道,单杠双杠,旗杆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地面抽象成平面,把“跑道白线”、“旗杆”、 “单杠”抽象成直线,请先独立尝试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然后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后,请回答下列问题形成统一答案。

(1)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个数有几种情况?

(2)直线与平面分别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教师通过合理的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接着组建探究小组,要求他们自己观察和总结答案,思考除了以上几种情况,直线与平面之间还存在什么位置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分析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数学语言组织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三、引导学生转化思维,巩固学生数学思维应用能力

数学作为应用型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如何解题的方法,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可以独立完成数学题目,而在这个过程中,将复杂转化简单的思路是非常常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解题方法,学生做题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单个元素无法解释和理解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导致毫无解题思路,或者思路被阻断,那么如果将思维转化一下,将这些单个的元素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问题往往引刃而解。

例如:高中数学中很多三角函数的问题,计算过程中常见角度的函数都是熟捻于心,但是有一部分并不常见,角度也不是整角,像22.5°,这时候如果直接计算会十分麻烦。如果使用整体思维,两个22.5°角是45°,这是学生熟悉的角度,并且对45°的各种函数计算结果早已十分熟悉,这个时候运用整体思维,将两个22.5°角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45°角,从而根据常用的45°角三角函数求出22.5°的三角函数数值,这样一来原本复杂的计算过程,变得简单,计算难度降低,结果也会更加准确。比如通过45°的正切函数来求22.5°的正切函数,如下:

∵22.5°=45°/2根据半角公式计算可得:

tan45°=tan(22.5°+22.5°)=2tan22.5°/(1-tan222.5°)

解得tan22.5°=-1,这样的思维将复杂的计算步骤简化了,降低了问题难度,提升了解题效率。

高中教师在树立了数学思维培养意识之后,采用合作探究、多媒体技术、转化探究、设置疑问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不断学习,不断联系,合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正凯.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

9.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九

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李琴荣

人贵在创造,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标的要求,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培养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中,还可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例如,教授轴对称,我们可从园林建筑、服装设计乃至人体结构方面对称讲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对称之美无处不在,从而让学生对之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精神就会亢奋,思维就会活跃,这就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二、创设民主课堂,释放思维潜能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拥有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我们必须以平等、宽容、体谅、慈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并且,我们始终要牢记课堂不只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过是其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这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三、增强问题意识,激发思维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情绪高涨,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体验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这样也就实现了由传统老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思维习惯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发明创造的本领。因此,数学老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把社会生活中鲜活题材引入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老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0.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

桐乡市高级中学李玉林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知识经济需要创造型人才,国家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创新水平,而创造型人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拥有较多的创造型人才,才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非常形象地把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称为“要么拾上车,要么更落后。”因此,江泽民总书记曾高屋见瓴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兴旺的不竭动力。”

创造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转化为产品成果的人才。研究表明: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与没有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相比,在做创造性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的成功率要高出三倍。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显得十分的必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大家知道:思维是素质的核心,创新是思维的核心。而数学则是思维的体操,如何真正发挥数学的体操之功能,去发展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也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的重任。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方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立性、新颖性、突破性、真理性、综合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等,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也是最为积极、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那么 在数学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创设思维氛围一 个人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据此,教师必须实行“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奖励也往往是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顺从为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必须抓住机会,进行正确地引导,大胆尝试,允许每一位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推测,允许他们展开争议讨论,允

许他们独立地发表各种设想和见界,特别是对那些“爱争辩”、“爱顽皮”学生的“超常规”、“异想天开”的设想、方法和推断等,给予及时地鼓励和充分的肯定表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保护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萌芽,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激发思维兴趣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避免“人云吾亦云,以优生的思维来代替整体的思维、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的倾向。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运用一些生动的知识小故事、趣味性较浓的例题等,善于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养成学会“无疑之上处生疑”良好思维品质。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通过设疑,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的火花和求知欲望及思维创新的欲望,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培养学思维的主动性和多向性。从“有疑——有问——有答”的各级思维过程中,达到“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境界。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大胆提问,彼此激发等生动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的兴趣。

3、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创新 过程中往往发挥着先导作用。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重视而重要的特

征。”

直觉思维源于观察、经验、知识的积累,并依靠想象力、洞察力等领悟事物的实质。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思维形式的整体性。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以产生合理的思维跳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或直接把经验因素同问题的本质联系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应当充分把握数学学科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利用图象直观、利用数形结合法等去启迪、去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等,有时甚至可以让他们进行大胆地猜测,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4、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对单一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去寻求与探索和发展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发散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它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新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据主导地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倡导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寻求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教师还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教学,拓宽学生思维的领域,活跃学生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加快思维速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结束或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

生从多角度、以不同的侧面去进行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解答习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解析,教育学生不仅要会解题,而且还要求解法简单可行,力求最佳。要经常性地选一些一题多解或一问多答等开放性习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5、发展逆向思维思维活动就其途径和程序而言,可分为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逆向思维亦称反向思维,是相对顺向思维和集中思维来讲的,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是从相反的角度、立场去思考问题,执果索因,使思维顺序倒逆,分析这一结果或结论的原因或条件。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有利于拓展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又有利于防止思维的僵化,克服习惯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力,精心选编一些分析法的例题,为学生提供一手训练材料,让学生去分析、推理,从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或规律,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地去思考问题,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在运用逆推法中拓宽思路,同时使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总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我们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能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因材

11.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实踐;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57-01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着重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机能。

一、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所谓数学思维能力,就是有关空间关系、数量关系通过文字、字母等符号组成的概念、条件、归纳的判断过程在人脑中人脑对客观事物做出的判断,解决问题或找出结论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显著特点是逻辑性较强,对问题判断、归纳、推理和结论的过程比较完整和严谨,比形象思维能力更具体、更科学。

二、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提升身心素质

在教育创新理念的驱动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较快,学生学习知识的国际间交流日益广泛,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加强,是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基础,切实培养和提高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还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1、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

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数学教学从说课教学法到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启发式教学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的推广,都在围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进行探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客观事物及其发生的问题和联系,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是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的,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有针对性的开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造就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

2、能够强化教学效果

无论是利用空间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利用数量关系结决实际问题,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大胆的模拟、假设、归纳、推理等,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解决复杂的问题,能够提供合适的思考捷径,大大强化了教学效果,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途径

1、训练学生积极的思维情绪

情绪是一面“双刃剑”,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人的自信心和动力,提高思维的能力;消极的情绪,会抑制人的信心和动力,降低人的思维能力;因此,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效果非常显著。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法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其次,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效果,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第三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潜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拓展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

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就是不重视学生思维潜力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渠道狭窄,没有有效利用数学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没有启发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增强敏捷性,增进学生挖掘抽象思维的完整性,强化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创新学生数学思维的机动性,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完善学生数学思维的局限性。

3、强化学生理性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就是强化学生理性的思维训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效把握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活性,从题设、推理、归纳、概括的桌多环节,循序渐进,逐步训练巩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特指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实现质的李星飞跃。一是通过解题开展有效的理性数学思维训练。数学习题的解题思路,都是从一般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首先熟悉基本定理公式规律在理论上的运用,然后,运用到解决实践问题当中,往往存在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通过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理性,能力培养更加成熟。二是通过思考开展有效的理性数学思维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是思维能力正确运用、引申发展的过程,对新问题的认识,来自相关旧知识的回忆、概括和运用,使思维能力逐步规范化的培养,通过各类问题的思考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非常有效。三是通过探究开展有效的理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探究性学习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理性数学思维训练有突出的提高作用,学生在探究的问题的过程中,把掌握的知识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能够使探究的问题,逐步明晰,条理清除,所以,对学生理性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强的固化效果。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教学改革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维训练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基本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伟亮;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年41期

12.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二

1. 数学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基于有限数据和事实, 调动一切已有知识经验, 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作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直接理解和综合整体判断。数学思维是指人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数学直觉思维便是数学活动中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直觉。在数学研究中, 由直觉思维所产生的想法, 尽管还只是一种猜想、假设, 或者一时得不出证明, 甚至是错误的, 但它能够吸引人们去推证, 是创造、发现的先导。

2. 数学直觉思维的特点

2.1 非逻辑性。

数学直觉思维的进行没有依据某种明确逻辑规则, 结论得来也没有经过严密推理, 带有一定程度的猜测性、预见性, 它不同于一般三段论演绎推理, 也不同于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但它与逻辑思维有着密切联系。第一, 数学直觉思维总以熟悉的数学对象及其结构为依据, 思维结果是思维者依靠老规范得到的经验结晶, 而许多经验结晶又是人们以前逻辑思维活动的结果;第二, 有相互补充性质, 数学问题解决往往是两种思维协同的结果;第三, 直觉思维会用到一些逻辑思维片段, 作为选择、分析、判定和推理的引线。

2.2 快速性。

对于一个问题情境, 能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况, 立即作出判断, 得出结论。希尔伯特说:“在算术中开始解决一个问题时, 我们往往凭借对算术符号性质的某种算术直觉, 迅速地、不自觉地去应用并不绝对可靠的公理组合, 这种算术直觉在算术中是不可缺少的, 就像在几何中不能没有几何想象一样。”

2.3 确信感。

它得出结论, 理智清楚, 意识明确, 不是盲目猜测冲动性言行。其结论有对错, 没有经过严密推理和论证。但思维者主观上对它的正确性具有一定坚信感。爱因斯坦就曾经说:“我信任直觉。”

3. 数学直觉思维的引导

数学直觉思维并非数学家独有。对于学生, 学习数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直觉是能够产生的, 也是可以加以培养的。数学直觉思维基础在于数学知识组块和数学形象直感生长。因此, 如果一个学生在解决数学新问题时能对结论作出直接迅速领悟, 那么就应该认为是数学直觉思维的表现。这同数学家在创造性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直觉相比, 层次显得较低, 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3.1 重视数学基础知识, 形成丰富的数学知识组块。

例1:求tan6°·tan42°·tan66°·tan78°的值。

分析:求三角函数组成关系式的值, 通常化切为弦, 用积化和差方法分别求分子与分母值。按这一种思路, 过程较繁, 如果解题者知道下列关系: (1) 4sin (60°-α) ·sinα·sin (60°+α) =sin3α; (2) 4cos (60°-α) ·cosα·cos (60°+α) =cos3α; (3) tan (60°-α) ·tanα·tan (60°+α) =tan3α。则可把 (3) 作为一个知识组块, 直觉启发我们用补形组块方法计算原题, 方向明确, 直接用逻辑运算求得值是1。

3.2 强调数形结合思想, 拓展几何思维。

例2:已知m、n是正整数, 且1≤m (1+n) m

分析:原不等式等价于。受不等式结构启发, 构造函数y=lg (1+x) , 如图1:

在图形上任取两点A (m, lg (1+m) ) 、B (n, lg (1+n) ) , 显然KOA>KOB。

3.3 引导大胆猜想, 养成善于猜想习惯。

例3:确定所有满足p (x2+1) =[P (x) ]2+1及p (0) =0的多项式p (x) .

分析:这个问题若盲目猜测, 不知要走多少弯路, 但按运算经验, 多项式次数越高项数越多, p (x2+1) 与[P (x) ]2+1的对应项系数差别就越大。要使两者相等就必须降低次数减少项数。猜想p (x) =x, 这个假设是一种简单直觉, 在脑海中迅速闪现, 指明解题方向。首先检查一些x的特殊值情况。p (1) =p (02+1) =[p (0) ]2+1=1;p (2) =p (12+1) =[p (1) ]2+1=1+1=2;p (5) =p (22+1) =[p (2) ]2+1=22+1=5.

在x的特殊值1, 2, 5, 显然有p (x) =x成立。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 这是正确的。 (令x0=0, xn=x2n-1+1, (n>0) , 知p (xn) =xn)

3.4 重视整体分析, 引导块状思维 (例题省略) 。

总之, 正如德国数学家彭加勒所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 直觉是发明的工具。”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和应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形成丰富的数学知识组块, 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 就得加强数学直觉思维的引导和训练, 营造可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使学生通过主体积极的活动, 形成一种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小亚著.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13.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三

一、创设假设情境,启发学生

有时教学课堂很难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教师需要借助外在事物来对学生进行假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掌握和吃透知识。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少,很多东西都没接触过,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课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感触、去体会,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课“认识物体和图形”中,教师就可以在备课前准备很多积木,各种形状的积木都准备20个,上课前放到讲台那里,然后让学生一一辨认都是什么图形,最后用这些积木巧妙地搭出一个房屋造型,再让学生猜出这个是什么物体,在边玩边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开动大脑,思考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数学课堂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积木搭出更多的物体形状,让别的同学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采用一题多变,诱发思维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多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经常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渐渐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散思维,不会形成片面狭隘的思想,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分数的除法”中,教师就可以先提问学生,23=?,很多学生肯定认为这道题是除不尽的,找不出答案,因为之前都是学的整数,没有接触这个,老师在这里可以先打个哑谜,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然后提出问题:

①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还剩几分之几;

②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发出去几分之几;

③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买来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等等。

让学生一一去解答,这样对分数有了深刻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回答一开始的问题,渐渐地就掌握了分数的使用,告诉学生,原来除不尽的.都可以采用分数来表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重视理论训练,完善思维

学生在做题时,最害怕的就是应用题,没有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这方面能力很薄弱,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训练,正确审题,理顺思路,从而求出正确答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乘法和除法”中,教师可以出这道题来检测学生:一施工队,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那么计算4人16天可以建多么长?根据这道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思路。

①采用倒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可以得出每人每天可以建多少米,然后用题目要求来计算出4人16天建多少米,答案为320÷2÷8×4×16=1280。

②采用顺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320米,可以求出每人每天建多少米,那么4人16天可以建320÷2÷8×(4×16)=1280。

③采用推理、假设方式来解答,已知2天8人可以建320米,那么4人16天刚好是2天8人的2倍,则4人16天的结果也应该是320的2×2倍,则答案为320×2×2=1280。

14.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四

年级: 专业:数学教育 学号:姓名:赵侠

【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构建数学实验,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动手操作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家欧拉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数学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发现并经过严格论证的真理.因此,过去学生的数学活动大多表现为以归纳和演绎为特征的思维活动,简约了数学的发现过程.传统数学教学常常把数学过分形式化,忽视探索重要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活动,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更为数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无限广泛的前景.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解与作用

数学实验是根据研究目标创设或改变某种数学情境,在某种条件下通过思考或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动脑设计的亲身经历.数学实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去发现、建构新知识,从而主动建构数学概念,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进而培养学 ─1─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实验环境,特别是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进行数学实验,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它起源于现实, 而现实的需要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数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发展学生学用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语言、数学意识、数学方法等的应用日趋广泛.“数学的生活化、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等理念正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因此,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充分考虑数学实验教学.

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环节

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从问题情境(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出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步骤,进行探索性实验,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或验证.根据这一思路,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数学实验教学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要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活动与实验.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和核心环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组织适当的活动和实验;数学活动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是以2-4人为一组的小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个人探索,或全班进行.这一环节对创设情境和提出猜想两大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讨论与交流.这是开展数学实验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合作精神、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实验活动中去,对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品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归纳与猜想.归纳与猜想这一环节和活动与实验、讨论与交流密不可分,常常相互交融在一起,有时甚至是先提出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提出猜想是数学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验的高潮阶段;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寻找规律,通过合情推理、直觉猜想,得到结论是数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五)验证与数学化.提出猜想得出结论,并不代表实验结束,还需要验证,通常

有实验法、演绎法和反例法.

三、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把新的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开启学生“数学的眼睛”,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的新知识,是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发现步入数学殿堂大门的十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1、借助数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常数学概念教学是教师给出概念,学生加以记忆,但学生往往对其本质属性理解不够,一知半解,更别提运用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新课程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案例1:无理数的概念教学

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计算器. 实验要求:1.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

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此,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拼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能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在探索了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但它确实存在,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引出概念“无理数”.

实验结果:拼图对学生来说易如反

掌,通过动手操作,班级交流,全班一致

认为最容易、最美观的拼图(如右图).

(1)输入大于

1小于

2的数,平方的结果比2大了,怎样调整?结果比2小呢?(2)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有限的小数,使得它的平方刚好等于2?(3)大家有没有发现1.4142„出现循环,那你认为

在省略号的背后,有没有可能出现循环?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事实上,„是一个无限的不循环小数.

在动手操作实验和展示结果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2、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

数学规律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压缩了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往往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新课程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数学规律,从而理解更深刻.

案例2: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47页“探究活动”:

1.一张纸的厚度为0.09mm,那么你的身高是纸的厚度的多少倍?

2.将这张纸按图2-14的方法(图略)连续对折6次,这时它的厚度是多少?

3.假设连续对折始终是可能的,那么对折多少次后,所得的厚度可以超过你的身高?先猜一猜:然后计算出实际答案.你的猜想符合实际问题吗?

实验准备:全班每四人一组,每人准备一张A4白纸.

实验要求:让学生将手中的纸按要求对折,并记录每一次对折后纸张的层数,计算出它的高度,寻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并解决上述问题.

实验结果:问题1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解决问题2时,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份表格:

3、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来自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偏差”和好奇心.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奇心越来越弱,越来越顺着老师讲课的思维想问题,思维中的“偏差”越来越少,思维的亮点也越来越少.而实验教学恰恰是提供

学生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偏差”的契机,恰当引导,有时实验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上一案例教学后,一个学生问:“我第7次折就折不起来了,纸这么小,要折到人这么高,该怎么折?”马上有很多学生也积极响应了这一疑问,也有学生说拿很大的纸就能折很多层.学生忽视了题中的“假设”,怎么办?

笔者让学生再用练习本的纸做折纸实验:四人分别用练习本大小的、纸习本一半大小的纸、练习本四分之一大小的纸、两张练习本大小的纸对折,看各自最多能对折多少次?

实验结果:按题中的方法对折,不论纸张大小,第6次对折都能完成;小的纸张第7次对折就比较勉强,第八次对折就难以完成了,大的纸可对折7次,第八次就难以完成.

教师趁机提问:一张纸对折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多少?而宽度又是原来的多少? 学生再次实验后得出:一张纸对折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128倍,而宽度则是原来的1,这样就接近了可以对折的极限. 128

实践证明,学生在思维“偏差”的引导下动手实验,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数学而变得聪明起来.又如,在学了一些相关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些作图工具或测量仪器,如制作丁字尺找圆心、制作勾股计算尺等;或让学生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如长方体、正三棱柱(锥)等模型;或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解决“不过河测河宽”、“测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问题.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解决了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伴随着CAI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将逐渐增加,实验素材库将不断壮大,实验技术将更为先进与精巧,因而数学实验的教学思想和

模式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更为重大的作为.

让我们合理运用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改进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拓展思路,形成创新意识,最终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006年10月.

[2]陆麒丞.《计算机技术模拟数学实验与实例开发》2007.10

[3]曹一鸣.《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 《中学数学教与学》,2003年第6期

[4]李世杰.《用发现式实验开启学生的“数学之眼”》《中学数学教育》,2005.11

15.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五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 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 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高中数学内容并不简单, 还有严格的推理论证, 更离不开判断推理,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 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 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 的过程。从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 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 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 绝不能认为教学生学知识、技能的同时, 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效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怎样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认为, 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

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的教学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巩固, 还是教学新知识, 或是组织学生练习, 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学习立体几何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办法有二:一是勤画图;二是自制模型协助想象, 如可利用四直角三棱锥的模型对照习题多看、多想, 最终达到不依赖模型也能想象的境界。

当然, 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 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 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 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 在教学数学概念、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 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在教学每一个概念时, 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揭示其本质特征, 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抽象, 学起来“味道”同以往很不一样, 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 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 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例如, 为什么函数y=f (x) 与y=f-1 (x) 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 而y=f (x) 与x=f-1 (y) 却有相同的图像;又如, 为什么当f (x-1) =f (1-x) 时, 函数y=f (x) 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而y=f (x-1) 与y=f (1-x) 的图像却关于直线x=1对称, 不透彻理解一个图像的对称性与两个图像的对称关系的区别, 两者很容易混淆。

这样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 而且使学生学会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 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要想学好数学, 多做题目是难免的, 因为这样可以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 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 反复练习打好基础, 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 以帮助开拓思路, 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 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 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 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而且由于班级的带况不同, 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四、因材施教, 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要面向全体, 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地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 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 立足学生主体, 实施因材施教, 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都能尽最大努力。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 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 热爱数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久而久之, 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 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 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16.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56-02

前言

在我国传统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培养方式主要是,使学生从大量练习中获得学习经验,利用这些学习经验向其他数学知识中的迁移完成后续学习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培养方式的应用常常会产生一些问题,这种问题主要是由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发的。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

从整体角度来讲,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升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质量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良好培养,他们会将这种数学思维能力应用在实际的学习和问题解答过程中。与其他学生相比,具有良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更容易从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他们的学习质量也相对较高[1]。

(二)使得学生更加符合现实社会的需求

社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思维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之下,具有良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更容易解决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的实现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联系生活中客观对象培养法

这种培养方法是从高中数学的特点出发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知识的抽象性特点更加明显。为了保证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将联系生活中客观对象培养方法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生活中客观对象的应用具有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作用。在由客观对象向实际数学知识的引导过渡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2]。

(二)表象培养法

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教师对直观教学的强化具有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表象培养法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这里以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空间异面直线知识为例。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充足的硬纸片。当讲解完空间直线的异面、相交以及平行三种位置关系之后,可以让学生将硬纸片材料折出异面、相交以及平行的位置关系。当学生利用硬纸片得到空间异面直线之后,可以让学生用手沿着这两条直线摸一圈,使得学生对空间异面直线有充分的理解。

(三)兴趣激发培养法

高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对此,注重学生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之后,更容易主动进行主动探索和学习[3]。

(四)解题思路培养法

在解答数学题目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变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需要通过角度的变化,将数学问题中的本质属性暴露出来,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发现数学知识中的实际结构规律。由于这种教学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数学问题或数学知识进行考虑,因此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会发生提升,其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会得到有效拓展。第二,数学问题解题思路探索法。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的过程中,解题思路是影响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的主要因素。对此,教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通过恰当数学题目的引入,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数学问题解题思路探究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数学探索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

结论

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会对他们数学学习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包含联系生活中客观对象培养法、兴趣激发培养法、解题思路培养法等。教师应该将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为参考依据,完成对所需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

参考文献:

[1]白慧明.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2]刘丽红.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研究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5.

17.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七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习得英语文化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过程,教师要采取种种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健全人格。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训练放在核心地位,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笔者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利用问题导读诱发个体思维

问题驱动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问题始终终是课堂的焦点,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法方式既是课堂走向深入的途径,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应然需求。问题是思维的主要切入点,阅读课堂设计适切的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驱动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要研究个体,关注个体,在英语课堂上做面向个体的英语教学设计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这一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排他性,任何其它的外部诱因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阅读这一大前提下,离开了它,培养学生的个体思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前后要有关联性、梯度性、渐次性。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以“剥洋葱”的方式将文本的核心价值揭示出来,只有问题本身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阅读才能走向深度对话,学生的思维才能愈发敏锐。当然,教师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问题在学生思维的王国里持续发酵,走向文本内涵的制高点。

2. 利用典型词语引发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指学生在文本自主解读过程中,从已知信息出发,思维向多个方向思考和联想,形成多维度、立体性和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时空。阅读文本富含大量的思维“矿物质”,只有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典型词语,并以此为中心向文本的前后左右扩散,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才能触发发散思维,形成思维能力。

牛津高中英语的编写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每个单元都有其核心话题和坐标,这在单元标题中表现地犹为明显,教师要抓住教材,吃透编者意图,在阅读设计时以典型词语为中心,设计出适合学生心理和想象的活动、问题,从而让学生围绕着这些典型话题、核心词语和目标词汇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2 Reading: The economy or environment此文本讲是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和环境的核心词汇来展开,如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 damaged by, be destroyed, poisonous chemicals, have a good effect on, cut back o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 on,以这些核心词为主轴,课堂才能“形散而神不散”,生成有效的文本理解。

3. 利用关键信息启发聚合思维

关键信息是指在文本理解和文本发展过程中对文本内核起指示、强调、暗示和升华的词句,它是一篇文本价值得以体现的主心骨。众所周知,“文以载道”,一篇文本的“道”要通过各种方式让读者“会其意、悟其魂”,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文本的关键信息。无论是略读、速读,还是精读与泛读,都是将关键信息的获取作为重中之重,找到了关键信息,学生的思维便有意识地向其聚合、靠拢、集中,从而形成一个个“次中心”,这既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关键信息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微观层面有:特殊语义块、起承转合性连词,情感和态度类词。宏观层面有:主题句、段旨句、点睛句和引用句等,“挈领一顿,百毛皆顺”,抓住了关键信息,也就抓住了文本内涵的牛鼻子,为此,教师需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协助学生以关键信息为纲,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利用文本分析促发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或叫评判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以自我的见解和认知为基点,对原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批判性思考,作出评判性理解。它不是随意想象,而是有理有据的推断,是对文本的内在蕴义进行质疑、辨析、判断和反思后形成的别样评判。

18.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八

雾里花

一、积极为差生创造思维的条件

1.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最强,差生由于前后知识衔接不起来,给思维造成了困难而丧失了信心,因此,我在讲授新知识的前一天,针对性在布置复习、预习的内容或提纲,课堂上有意地趣味性地启发差生回答基础性的旧知,这样扫除了学习新知的障碍,通过表扬使差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他们就逐步转入主动思维的状态。

2.课堂上安排适当的一段时间让学生议重点、难点,同一小组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这样既有利于差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差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差生听取优生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开拓思维方法。

3.课堂练习题安排成阶梯式,既不妨碍优生的拔尖,又兼顾了差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4.经常接近差生,了解差生,听取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老师授课的意见,这样做教师既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又能使差生毫无顾忌地发展自己的思维。

二、培养差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教学中多举实例、多使用教具,把生活实际让差生大胆地抽象概括为数学语言,要求差生多读教材、教师多辅导,使学生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关键词、句,以便在解题中能准确无误,举一反三应用。

三、培养差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能力

指导差生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所有条件和隐含条件,逐步使他们学会分析题意,应用已知条件作出正确的推理、判断、综合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逐步过渡到独立完成思维的全过程,从而使思维水平有新的提高。

四、培养差生纵向、横向比较能力

1.引导差生学完一单元、一章自己小结内容。

2.对于差生演题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自习时间或第二课堂活动自己组织辩析,让他们从误解辩析中去领略正确的数学观点。

19.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十九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

与初中数学相比, 高中数学的结构体系更复杂、涉及范围更广、难度更高, 所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中数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实际情况中, 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模式虽然得到了较大革新,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依然存在较大问题. 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 基于数学知识自身特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让学生有效理解各类数学思想, 而且很容易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最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较大影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枯燥性, 学生很容易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性, 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极大不利. 因此, 如何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学校以及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一) 情景创设法

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各种教学内容. 数学知识大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数学教学, 难以让学生有效理解各种数学思想, 而情景创设法立足于学生的兴趣源头, 通过将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一定的情景, 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从而在轻松活跃的状态下更好学习数学知识, 这样才能够更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例如, 在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教师让学生先依据教材了解直线位置关系的相关内容. 当学生有了大致了解后, 教师可以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一条直线, 并依据垂直、平行等关系摆出相应动作, 让学生深入了解两条直线的关系. 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证明两条直线关系的题目, 让学生依据表演环节以及自习环节的相关内容进行解答, 由于学生在这些环节中对两条直线的关系有了较好了解, 所以能够能够准确进行反证, 从而有效解决了数学问题.

( 二) 探究引导法

探究引导法旨在通过相关问题调动学生的逻辑思考意识, 能够自主寻找数学规律, 从而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在对探究引导法进行应用时, 必须严密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对其进行有效引导, 让其能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引导法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样才能更好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 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并出一个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内容进行解决. 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 教师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帮助学生准确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并将相关的数学思想进行引入, 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寻找题目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在有效的引导下, 学会能够较好探究出题目存在的数学规律, 从而对解题过程进行了简化, 最终有效解决了数学题目.

( 三) 兴趣刺激法

兴趣是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要素,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切入点, 因此, 对兴趣刺激法进行应用能够起到较好效果. 当教师应用兴趣刺激法进行教学时, 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 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从而更好发挥出兴趣刺激法的效果. 例如, 在学习函数时, 基于函数的复杂性, 教师可以放一些关于函数的视频, 让学生能够动态了解函数, 提高学习函数的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简单的函数题目, 让学生能够获得一定成就感, 从而能够自主进行数学学习, 探究数学思想的含义, 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结束语

高中数学中涉及多种解题思想以及公式等复杂内容,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要求, 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许多教师都没有较好落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工作, 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数学学习受到了较大阻碍. 因此, 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进行数学学习.

摘要: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目标, 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关键环节,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有着极大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虽然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培养过程依旧存在较大问题, 难以帮助学生更好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因此, 如何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数学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及方式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武笎.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1) :148-149.

[2]贾丽格.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学周刊B版, 2013, (10) :144-144.

上一篇:芬兰签证资料须知(团队旅游-芬兰)下一篇:初一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