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2024-06-09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共13篇)

1.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一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推进高职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 就业导向 素质核心

论文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院的高职教育改革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高职教育观念,努力建设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形成学院办学特色,着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课堂评估为重点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在科研促进教学上有新的作为。

在我国提出实现工业现代化和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就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来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要,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脱节,没有形成高职的特色,致使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和方法不正确,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形势变化的要求。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我院高职教育起步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尤其需要借鉴其它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努力避免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要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手把握市场的规律,一手把握教育规律,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我院的高职教育改革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要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高职教育观念。首先我们要对发展高职教育充满信心。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必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经济建设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是学院高职发展难得的机遇,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信心。

在以什么标准来发展高职教育的问题上,我们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观念。离开了就业导向的标准,发展高职教育就会偏离方向。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们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找准我们的定位,办出我们的特色,谋求我们的发展。我们要从以新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做一个好的高级“蓝领”、“灰领”,并把这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第三要着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强教之本,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兄弟院校、大公司大企业中聘请一批高质量的名师来做我们的兼职教师,这是确保学生学得进、学得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措施。

我们自己的教师一般要定向两门高职课程,开新课的老师要实行试讲准入制。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上课不受大多数学生欢迎的教师要采取措施改进他们的教学,逐步在有些专业有些课程上学生选老师制。

第四要形成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周济部长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要逐步从三年调整为两年,各级职业教育的培养期限、方式要坚持多样化、灵活性、不拘一格。”这其实就是对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要求。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这一点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高职教育就是要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培养培训一线岗位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如何培养培训这种人才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采用的基本上还是先基础知识、后专业基础知识,再专业提高,然后实习的传统模式。

这种传统的模式是不利于学生就业需求的、不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岗位需要。我们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研究试点先基础知识,再实习,然后专业提高,最后实习的模式。就是让学生先学一个学期的基础知识后,就到企业中去实习一个学期或更长一点的时间。

让学生具备一定感性知识后再进行专业提高。实习期间可以计算学分,纳入课程学习计划。以前旅游专业第二个学期就组织学生到滕王阁等单位实习,第五个学期又组织到义乌大酒店实习,有的学生现在已经留在义乌大酒店工作。旅游班也根据实习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整,这实际是进行了校企合作的初步尝试,但力度还不足。我们要进行学分制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有一定的难度,但一定要探索,一定要有新的突破,一定要为促进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五要以课堂评估为重点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要进一步突出系主任负责制,系主任要切实履行好本系部教学质量监督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强化教务处在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中的宏观督导协调职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考评,要继续完善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完善学生考评教师的制度。我们要通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使我们分配制度的改革真正实现好的效益。

我们还要把抓好业余班管理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教务处要会同各系部认真研究出业余班的管理办法,要通过考试和考勤改革,使业余班教学管理有个新气象、新变化。

第六要在科研促进教学上有新的作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总体上讲,基础薄弱、空气不浓厚、队伍实力不强。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部门的计划、组织、调控等职能,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科研课题,重点组织一批能促进学院教学和管理水平的科研,确定几个院级的科研课题并加强过程跟踪。要使我们的科研工作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相结合,同推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同推进学院管理相结合,同推进学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

2.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二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就业教育,教学

一、广西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

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和迅猛发展, 快速改变了全球原有的经济格局以及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电子商务在催生新经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中所表现出的巨大能量, 以及使其成为评价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广西属于西部落后地区, 选择怎样的一种适合自己区情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 乃是众多人关注的焦点。首先, 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资源稀缺, 特别是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更突显了这一矛盾。广西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诸多劣势因素, 对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这就必然导致人才的匮乏和流失。其次, 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商务观念和信息意识依然薄弱。广西许多企业的管理尚处于主管随意的经济管理阶段, 而管理程序化、科学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中国电子商务是有主导信息技术的IT业界推动的, 在发展之初就带有浓厚的技术倾向, “重技术、轻商务”的现象比比皆是, 广西的商务观念和信息意识尤其薄弱。这显然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极为不利。

二、以职教特性为依据, 提倡就业教育

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性, 明白职业教育的宗旨, 教学才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增强推进面向市场以及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一)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看。

在职业学校学习技术技能, 以博得企业的青睐, 获得职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 职业教育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二) 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

职业教育应该面向实际、面向社会, 适应具体职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三) 从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来看。

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成绩相对较低, 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虽然这些家庭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但由于历史的与现实的原因, 家庭的境况和子女学习状态、健康状况或出于某种无奈等种种因素, 大多数能比较理智地选择职业学校, 通过求学, 进而就业, 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我们以职业教育特性为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提倡就业教育。学校要与市场保持零距离, 要高度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 就业市场的变化, 相关政策的调整, 及时研究应对措施,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绩评估等, 把学校改革发展成受社会欢迎的中等职业学校。

三、以就业为导向, 转变思想观念

(一) 转变学生观念

我们要积极地面对学生现状, 由于生源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和整体素质的下降, 教师所面对的一部分学生学习现状:1.文化基础薄弱又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2.渴望一技之长又缺乏刻苦精神。3.兴趣爱好广泛又表现消极、懒散的堕性。4.乐于接受信息又厌倦踏实学习。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反差。

润物细无声的教师, 首先要懂得学生的真正需要, 要理解学生。并且在教学中要关注和正视学生间存在的认知差异, 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潜在兴趣、学习态度, 乃至道德水平的差异, 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 与教务、学生等管理部门一起实施有效的管教管导,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咨询, 给予学生不同的启发、诱导和教化, 使学生转变错误的价值观念, 纠正不良的学习态度, 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我们要开展学生观的研究, 要把教育的基点放在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上, 将职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树立每一个学生未来都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佼佼者的观念。

(二) 转变教学观念

1.就业教育与人生规划教育相结合

如果我们把就业教育看成是帮助学生实现“短期目标”, 那么人生规划教育就是意在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开展就业教育有利于通过让学生明确就业取向, 认识社会用人要求, 从而激励学生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为实现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就业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

就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工作和任务, 各个科任老师也应该主动参与到就业教育当中来。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到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今后找工作的时候, 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能在工作当中更好地运用所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提升自己。

3.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教师面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 城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职业教育的改革变化, 要加强在教学理念、教育心理等等的教学思想准备,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 强化中职电子商业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是突出中职学生电子商务核心能力的必然要求;

(2) 适应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特点, 也应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3) 要提高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也应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四、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教学改革

(一) 体现中职特点, 实现教学改革

1. 制度创新。树立服务意识, 探索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

2. 专业开发。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从实现学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出发, 优化具有岗位性和灵活性的专业设置。

3. 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适应社会人才的培养需求,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4. 探索文化基础教育的能力培养。

文化基础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文化基础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 突出专业特点, 强调技能培训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首先, 我们要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 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其次, 我们要明确教学的定位, 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 瞄准行业企业的就业岗位需求,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改革学校教学的课程、改革教材及改革教学实施过程, 实现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勾, 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再次,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而是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学校职业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

1.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生到企业实习, 有利于学生技能发展和实现就业。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与试行:

(1) 课堂实训与专业教学相适应。

(2) 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

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用综合作业、学科课堂教学实训、调查报告、实习报告、模拟招聘等方法, 改进考试考核方法, 重视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http://www.wsxz.cn/Article/xuezizhichuang/wangluogaoshou/200904/9166.html.

[2].http://www.yycqc.com/html/Edu/Zhi Chang/2009/0425/26180_2.html.

[3].http://club.edu.sina.com.cn/thread-996953-1-1.html.

[4].魏安莉.中职电子商务的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5].王利锋.商场现代化.电子商务就业路在何方.2005, (9) .

[6].龙怡.人才开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2004, (12) .

3.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三

关键词:中职 国际商务专业 教学改革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我国出现了以工厂贸易、生产企业直接出口以及外贸型乡镇企业等新的对外贸易方式。在对外贸易涉及的货物贸易、陆运海运代理、进出口手续办理、订单管理等岗位上对中职国际商务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同时激励了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就业人才与岗位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多数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而有些毕业生即便顺利进入工作岗位也无法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使这一专业陷入难以就业的危机。因此对于中专院校来说,针对岗位需求对这一专业的教学现状做出改革,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企业迫切的用人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落后的课程模式

受学科本位影响,国内大多数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授课模式都采用传统三段模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种课程递进的结构,使得这一专业与现实中的工作岗位知识严重脱节,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这种缺陷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在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在这种学科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提前熟悉就业岗位需要的工作知识、工作经验。

2.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适应

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过程在三段教学模式下,主要问题是缺乏实践知识和岗位技能,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越深入,对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越脱节。除此之外,传统的教师单向授课、学生记忆理解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学习没有针对性,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变弱。

3.对学生的评估不完善

学生毕业时的主要评估指标是各个学科是否及格,而对学生是否拥有就业岗位的资格证书并不予以考察;而即便对及格的要求也仅仅是对最终分数的要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单纯地由教师评定,而鲜有学生互评、团队互评;对学生的任职能力考核的缺失等。由于评估方式的不完善造成许多学生缺乏自信心,间接影响学生就业。

4.新型课程模式普及困难

面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研究出将职业仿真教学应用到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课堂中。课堂上模拟出真实环境,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然而这种模拟环境需要电脑以及科技手段,配备相应的实验训练室,成本较高,因此造成了这种新型的课程模式普及困难。

5.教学主体本末倒置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身教学计划为主,只注重最后的考试成绩。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少之又少,将实训课程全都堆积到最后的课时来统一实训。这样的课时安排虽然方便了老师,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立即运用到实训上。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不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得学生纯粹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将就业作为风向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从教学模式、授课内容、评估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以入职能力为目标提高毕业生质量。

由此可以确定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大方向:舍弃传统三段模式教学对学生的束缚,将课本中的知识和就业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对就业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著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任职的具体需求是教学任务的逻辑起点。推而广之,对专业知识糅合时应关注两点:一是理清课本知识与任职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的关系,使学生能明确将所学内容与工作内容有机结合;二是为学生建立一种任务观念,将任职岗位的任务指标作为学习知识的核心。具体可以从如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

专业培养应当与职业培养相结合,专业培养是职业培养的基础,职业培养是专业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了确保职业目标设置的准确性,中职学校应当联合企业的骨干员工,对企业工作的流程及企业中员工任务的设置有着充分的了解。同时,应邀请企业骨干员工同一线教师、教研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任务设置办法,确保制定的教学课程能够在完成企业用人标准的同时,不脱离中职教育的教学实际,还应当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接受规律。

2.课程设置应当符合科学规律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教学培养可以分为基础知识体系建设、行业技能习得、知识与素质拓展训练三个模块。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的具体情况,第一阶段除学习商务贸易知识外,应当重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行业技能习得阶段,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由于国际商务专业可拓展的领域较多,学生可以选择的职业技能也较为广泛。此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信息,避免对学生进行限制。例如,学生既可以根据商务行业考取国际商务单证员,也可以根据物流领域考取物流员,还可以向营销方向发展,考取中级营销员的证书。正是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丰富性,知识与素质拓展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已经能够基本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课程的选择和进修有着更大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3.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实训场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模拟对外贸易、进出口、运输等多个过程,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所了解。此外,校方也可与一些企业、港口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提前对工作岗位建立认同感。

4.改进新型课程模式

新课程模式的出现极大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成本高昂使新型模式不可能很快普及,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新型课程模式加以改进。以保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前提,创造课程模式的条件。例如,可以将上课教室设计成多功能教室,既节约学校配备新教室的空间,又能让学生在教室进行实训,而不必到专门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5.回归教育主体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譬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训角色,而老师则可以在实训的过程中适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再经过学生的讨论后做出正确的调整。这样让学生自己设定实训方案再由老师来进行指导,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训能力,又使教育主体重新回归到学生的身上。

三、小结

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不可一蹴而就。由于此专业的教学一直处在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对于此方面的改革应当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切忌急躁。目前,国内一线教师及教育领域相关工作者对此领域的教学课程设置已有相当程度的关注。可以预见,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将会在未来更多地向职业化教育靠拢,更加注重课程培养的结果,有着更加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将为国内外各个岗位培养并输送更多具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瑾.从岗位需求分析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J].考试周刊,2013(76)

[2]吕玉花,孟素芬.国际商务专业“3+1”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4.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 篇四

摘要:依据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从教材整合、学生学习地位、教师作用、教学策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职教育;就业导向;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始于明确其目的和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及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抛开语文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规律,越俎代庖地给学生传授专业课,而是要了解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寻找语文和学生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性功能,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的要求应该是确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关于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等上百个研究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不单单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能力,因而培养综合能力中的理解力、观察力、注意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正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中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偏低,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足。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性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中职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材整合上,注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中职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中职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举例而言,教学撰写求职信或应聘书时,可以结合就业面试训练,利用学生的优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来带动弱势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再如,进行劝说口语训练,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筛选训练材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在旅游专业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旅游高峰期你带团到著名风景区旅游,遇到大塞车,你们的车被堵1个多小时不能开动,有几个游客要投诉你和你的公司,你怎么劝说游客?”而在幼师专业则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课间,本来一起玩得好好的两个小朋友扭打起来了,原因是他们要玩孙悟空打妖怪的游戏,但谁都想扮演孙悟空不肯演妖怪,你怎么劝说这两个小

朋友?”

(二)在学习地位上,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仍以劝说口语教学为例,可以是老师给定训练题目后,调动学生自己寻找、摸索劝说方法,互换角色进行练习,自己体验并归纳劝说方法和技巧。甚至可以在确定了劝说这一学习内容之后,让学生课前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劝说题材或自己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最想解决的劝说问题设计成训练题目,课堂上学生互相出题,模拟训练。这样,所学内容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期待解决的,学生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地位及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再有,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积极态度。

(三)在教师作用上,注重教师的言传与身教,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组织和引导的方式上,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言传”的话,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则应该同时注重“身教”。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者、示范者,教师应该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用参与活动的方式给学生作出示范。比如在面试口语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考官角色来考学生,更应该模拟应聘者角色给学生作出示范。教师的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自己的示范来启发引导学生,纠正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中的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四)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年来,让学生在“行”中获得亲知的教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向导教学法是其中运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教学应用文写作、实用口语等应用性强的内容,如果能恰如其分地使用行为导向学习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口语教学,笔者一改过去常用的先提供方法再做练习的教学习惯,多次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探索出如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运用职场或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模拟情境一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担当角色获得体验一将体验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知识和方法一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和方法一应用知识和方法形成经验和能力一反思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比之传统教学,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如下优点:由于没有事先提供方法,学生少了束缚,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大;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作参考,学生必须自己寻找办法,思考态度更主动;由于自己的发言能概括成某种方法,学生更有成就感;也由于自己的发言需概括为某种方法,学生更注意借用在其他话题训练中用过的方法,说话质量意识更强;更关键的是,养成学生在做中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无定法,有利于提高实用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只行动导向教学法一种。只要是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方法,都值得我们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五)在教学组织上,重视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协作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行业对从业者沟通协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顺应社会需要,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设计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学应用文写作,笔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许多学习任务都交由协作小组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维撞击,集中优势,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例如写作演讲稿并进行演讲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难独

立完成的任务。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特点具体分工。有的负责执笔,有的负责演讲,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查找资料的任务,而草拟写作提纲、修改演讲稿、指导演讲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一起讨论,互相启发。通过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各小组的写稿质量和演讲效果都明显提高。在学习演讲的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对自己的任务负责,学会了与人合作。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5.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五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高职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高职生也越来越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的高职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高职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位置,是高职生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模式设置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实践重视不够,忽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到生产、服务一线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实施高职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岗位需求出发,紧密围绕实际岗位的具体工作而展开,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最终通过职业资格考核或岗位技能鉴定进行检验。教学内容应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获得技能。各专业根据对应企业不同的岗位,将所需要的知识划分成相应的项目,将各项目中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化解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必须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建立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并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之中,所有专业的实践类学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为实现实践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在充分调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行业企业中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将这些技能结构和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职业学院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实行情境育人,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融入到生产性实训各个环节。加强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力度,及时补充现场新技术所需求的设备,实现实训设备的标准化,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工学结合校内化。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各职业学院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参加工作和接触社会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加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在现场真实环境中感受专业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实行职业能力考评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形式,重理论、轻实践,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的差异性,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进取精神,引导教学发展,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发展提高。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始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6.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六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当社会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针对当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与就业导向之间存在差距。本文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对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教育环境,加强专业与基础联系等教学改革方法,充分实现新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几点建议。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WY2014096-C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0-01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日益严峻。就业成为目前所有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待就业大学生群”也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经济结构、就业市场变化都呈现出新的趋势,出现大量的合资企业和外资独资企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高职英语教学方面尤为突出。

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其目标及内涵决定了高职各门课程的设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其职业性和实用性。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彰显职业特色,强化职业能力。基于此点,研究意义有:

1.理论意义

将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提高和完善高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以使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上升到新的高度。

2.实践意义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提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和改革建议,真正把高职英语教学搞出水平和特色。有助于发挥高职外语教学人文性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信心和完善健全的人格。

3.现实意义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英语教学改革变革了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积极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让高职英语教学走出困境,配合专业教学改革及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从业能力,和提高交际需要的“读、写、听、说”的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建议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1.研究达到的目标

(1)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体现我院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时俱进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

(2)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立岗位群。

(3)扩展学生在本专业的英语词汇量,熟悉本领域的专业术语及专业英语的特殊语法,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

(4)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高职英语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英语学习环境。

2.具体研究内容或对象

(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就业意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关心学生情感心理的形成。

(3)按专业选择大学英语教材,侧重专业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自编英语著作。

(4)优化英语的就业教育环境,现代化教学设施模拟职场环境,将课堂教学与就业实训相结合。

(5)实现多元化英语就业能力考评方法。

(6)将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公共英语教学先行于专业英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贯穿,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改革互助。

3.创新性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以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英语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所在领域的行业、专业知识,熟悉本学院的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工作流程,并能用英语设计教学情境供学生练习。

(3)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更科学化和知识化,结合职场的工作内容,开发出适合各专业群的职业英语及专业词汇。

(4)针对学生专业特点设立自己的英语考试制度,即建立考试题库,题库由专业说明书、专业介绍、日常交流语、专业词汇等构成。考试从题库中随机组卷对学生职场所需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5)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多开设外语类选修课,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要求,并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优化高职英语的就业教育环境。英语教学应从课时教学中分配出一定的实训时间,把课堂教学和就业所需的实训教学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要对传统教学模式大胆革新,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设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基于自主学习模拟实战,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有效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积极开发校企合作,组织各类英语竞赛与活动,给学生创设锻炼,听、说、用英语的机会,营造一个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化的英语学习环境。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新形势下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大学英语改革是外语教育者们研究的一个新问题。因此我们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强化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受益于这一系列新的外语教学方式,成为国家需要的外语高质量人才,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测试大纲(新版)》

7.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七

1. 确保实践性教学切实有效的实施

我们想要保证旅游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 我们就必须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首先就是要以毕业后的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 在实施教学前先要进行旅游市场的调查, 明确如今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然后指定教学计划, 其中需要实践性的教学课时占到全课时的一半, 在主抓实践教学同时不能放松了职业技能的教育。其次我们必须要明确进行实践教学的范围, 比如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种。通过这一过程的实训与实践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与学校专业规模相配套的学生实训基地, 在校内建立譬如导游实训, 餐饮实训和一类的实训地。在校内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训练。还有就是要联系校外的实训地, 和一些旅游地点签订协议, 给学生更多的更接近工作的实习机会。这有这样才能却奥实践性教学真正得到实施。

2. 建立两条教学主线

为了更加切合现在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我们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两条教学主线。

2.1 旅游景区和旅行社实习

在旅游学校学生一般都会在黄金周前后一两周被安排在各大旅行社进行认知实习, 实习的阶段一般在第二学年的下学期, 时间一般一个月左右, 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熟悉业务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还应该安排学生在已经签好合作协议的旅游景区实习, 给将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一个展现自我, 一个学习的舞台, 起先跟着导游学习如何解说等, 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安排他们解说, 给予实习锻炼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2.2 旅游酒店见习和毕业见习

结合学校内课程安排, 和教学的需求那排学生在景区酒店的客房部和餐饮部进行实习, 熟悉酒店的业务等提高学生的能力。快要毕业时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可以安排毕业生到大城市酒店实习, 以便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的只是和技能, 并总结实习的经验和教训, 为以后真正工作所用。

2.3 毕业实习

由于先前已经安排学生的酒店实习, 旅行社实习、毕业见习等方面的实践训练, 这一阶段过后开始转向与社会需求方面对接的实际技能的培训, 就是一顺利就业为目的, 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分开安排。分别安排在酒店和旅行社实习, 学习相关技能获取相关经验, 为以后工作就业夯实基础。

3. 实施多元化的实践教学

3.1 课堂实训性教学

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 安排实践带学生在相关企业进行参观, 并且引导他们分析相关的案例, 加大学校教学的实践, 要安排各个阶段的实习占可是总量的一半以上, 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先后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合约实训的景点、旅行社、酒店实习。学与用结合, 以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3.2 旅游景点现场教学

安排旅游专业的学生到景区实习, 实施现场教学, 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避免学生从业后当导游时只限于死记硬背导游台词, 完全不能变通, 经过这一阶段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了讲解导游的能力, 使导游更加有吸引力。

3.3 阶段性实习训练

阶段性实习训练主要包括酒店见习和旅行社实习这两块的内容。首先酒店见习是学校那排学生在空余时间如寒假、暑假等在酒店的客房部和餐饮部等部门实习了解这些部门的工作流程便于以后工作的开展。其次就是在校期间安排学生在各个旅行社实习, 主要目的也是熟悉旅行社的各类工作和业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 建立健全的“双证”制度

双证主要是指中职学校学生的毕业证书, 还有就是所参加的考核满足后而颁发的各种技能的资格证书, 这些是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从事旅游行业所必备的, 中职旅游学校可以在课程安排上加开旅游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的课程, 例如导游资格证, 计算机二级证书, 英语四六级证书等的课程。为了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顺顺利利的上岗, 顺利进入旅游行业学校必须要抓好导游证的考核, 想办法给学生开设培训等来提高导游资格证得通过率。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的生活都开始富裕起来了, 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其中旅游就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部分, 因此我国的旅游业近些年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自然而然扩大了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的需求。但是目前旅游院校输出的学生就业情况却与预期相差甚远, 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上深化改革。因此中职旅游专业的培样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该文章以保证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展开实施为中心展开讨论研究, 并且在双证制度和推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上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概述。

关键词:就业,中职旅游,实践性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甘露, 严红, 李军, 肖琴.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09年07期.

[2]严雅丽.案例教学在旅游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为例[J].管理观察, 2008年11期.

[3]廖文碧.浅谈高职涉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年05期.

8.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八

长期以来,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争论颇多,同时也呈现出理论研究热、实践推广难等问题。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坚持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探索出了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之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1.紧盯企业需要,把握课改方向

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就业导向,把企业的需要作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只有紧盯企业需要,才不会迷失人才培养方向。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校企合作,依据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校企联手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保证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也只有这样的毕业生才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2.调整课程内容,降低难度深度

从“让学生适应课程”走向“让课程适应学生”无疑是艰难的,但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要求学校的课程内容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在调整课程内容时,要坚持必需和够用的基本原则。

3.取消统一考试,重视过程评价

职业学校的统一考试弊端较多,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过程考核,我们提出学生的成绩要综合下面几种情况进行评定:课堂出勤情况考核,借此提高学生的到课率;课堂提问、听课情况考核,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业完成情况考核,每门课批改作业每学期不少于5次;章节阶段测验(专业课进行模块测试)。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1.重视德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常被人称为“双差生”,这种叫法虽然不好听,都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人、完整的人。那么,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遵循教育部颁布的《中职德育教学大纲》外,还要结合本校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在实施团队上,一方面,要组建专门的专兼职德育团队,专职人员由德育教研室教师组成,兼职人员则由行政工勤管理人员担当。另一方面,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在所任课程中安排2-4个课时的德育内容。

2.渗透企业文化

教育部新颁布的《中职德育教学大纲》对企业文化进校园也提出了专门要求,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讲,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受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潜移默化,早早地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要在人才培养上努力实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

落实企业文化进校园,可以从多个方面组织实施:一是加强环境建设。实训基地要按照生产现场的标准进行建设,让学生完整地感受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文化。二是加强课程建设。开设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运作特点。三是在管理方面融入企业理念。用企业的项目制管理模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3.专业课程前置

在毕业生就业上,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多数情况下是企业承揽到生产任务了,一线工人短缺了,才临时到职业学校求援。于是,就有可能出现学生没有毕业便提前上岗的情况,而且时间从提前几个月到一年、一年半甚至更早,从而给学校教学和学生个人都带来了许多不便。

这种状况使教学计划无法完成,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尚不全面,怎么办?经过反复研究,我们提出了“弹性学制”的管理办法:一方面,调整教学计划,将专业课和实训课程适当前置。打破常规、创新思路,在“以够用为度“的前提下,适当把核心专业课和实训课程提前开设,保证学生在未毕业时就能掌握一定的技能和基础,再经过短暂的实训指导后就可以顶岗作业。另一方面,以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作为学生提前离校的依据。为了保证学生学到必需的技能,把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作为提前离校的依据。尤其是对于一些技能性要求严格和高危作业的工种,学校更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毕业证可以暂时拿不到,但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必须合格。

4.加强岗前教育

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然而,高就业率之后却是高流失率。流失的原因当然有企业方面管理不善、对新职工的关心不够等因素,但更多的是学生对企业的不适应。我们的学生虽然对未来充满期待,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有时候,在一点点挫折面前,就轻言放弃。

9.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九

一、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建设滞后。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重庆教育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开办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4个高职专业。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重庆市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评估,2002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5月,被重庆市教委授予示范专业称号。

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明确了教改目标:

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认识,逐步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更新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步形成贴近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构建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是教改的关健环节。

二、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整合的六个方面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课程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次(观念,指导思想.);管理层次(专业方向、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操作层次(课程内容、教案、课表、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整合思路,具体作好六方面整合。

(一)整合课程改革观念—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观念决定行动,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改的先导。由普通历史和地理的专科教育,转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教育,首先必需转变观念。为此,院系从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共识:改变学科型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重庆旅游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根据高职教育特征和教改要求,明确了:

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主线—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主线。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饭店、旅行社主要岗位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定位专业方向

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1.明确新课程构建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确保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订了《重庆教育学院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改的重点,提出了构建新课程的原则: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职业岗位课程板块;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2.以“一个专业、二个方向”构建新课程体系

在要求每年对重庆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制定出了旅游行业几个主要岗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并结合双证书制的推行。

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旅游管理人才适应面广,就业面宽,持续发展可能性大。以旅游行业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设置“行业基本素质”课程。

二个方向,即把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

3.按需设课,构建课程模块

按照上述原则三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2006年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

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基础素质课7门;行业基本素质课12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限选:饭店方向与旅行社方向)各6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任选)10门。

4.按照“前期平台、后期分流”安排课程流程

前期搭建平台,在第一学年完成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后期根据岗位实施分流,在第二、三学年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充分保证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重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际,设置了《重庆历史与文化》、《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2门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行业特殊需要,强化外语听说训练,一年级开设《旅游英语》,二年级根据不同方向分别开设《饭店英语》、《导游英语》、《英语听说训练)),三年级开设《基础日语》,三年外语学习不间断。

5.注重人文修养,加强素质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口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置了10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推销与商务谈判》、《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有赖于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改革的进程和质量作保障。近几年来,根据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同时,自编了适应旅游业、饭店、旅行社要求的部分地方性和实践训练教材。

1.突出应用,整合课程门类

根据“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线”的原则对课程门类进行整合重组,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如:将“旅游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整合为“旅游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旅游企业会计”与“旅游经济管理”整合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与“重庆旅游资源”整为“重庆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饭店康乐经营与管理”与“饭店酒吧经营与管理”整合为“康乐酒吧经营与管理”。

2.抓好结合:增强课程功能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知”内容纳人相关主干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会”技能纳入相关实作训练课程,增强了课程承载职业考试的功能。如:将导游证书考试涉及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景点导游解说等知识和技能分别纳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与技巧》、《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普通话》、《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中。3.紧扣需要,实现教材整合突出应用、主辅整合、与时俱进,完善教材体系。具体做法是:

(1)必修课以选用高职类统编教材为主,不断更新,并辅以自编教材。行业基本素质课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使用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占总教材的91%,自编教材占9%。

(2)通过购买,自编拍摄,加强技能培训声像教材的建设。第一,购买旅游声像教材;第二,摄制了重庆部分旅游景点声像资料,如《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大足石刻》、《三峡黄金旅游风景区》等。第三,自编拍摄了服务技能操作技术声像教学录像片,如《餐饮教学》、《客房教学》、《形体训练》等声像教学片。

(3)编写地方性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重庆历史与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方法》。

(四)整合课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

1.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

围绕课程整合,引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结合高职特征,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第一,以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第二,以教师单纯口授转向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第三,以学生只会操作转向既会操作也懂管理;第四,以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转向教、学、做一体。

2.努力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行业基本素质课教学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大量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动手能力训练,即在训练场所,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现场实做—教师剖析纠错—学生强化训练—教师考核验收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做紧密结合。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旅游系实作实训基地”面积逾1000时,能满足导游、中餐、西餐、调酒、客房、前厅、茶道、公关礼仪等职业技能训练,建有多媒体教室8间、英语语音训练室2间、导游技能实训教室2间,专业实作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院系对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开展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4.鼓励申报学院、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

院系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保证人、财、物投入。《旅游学概论》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饭店管理概论》被评为2006年院级、市级精品课程,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

(五)整合课程教学环节—加强实践环节

以“行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旅游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

1.目标清晰,结构合理

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形成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课程(限选板块)为实践课程主体,辅之以行业基本素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与能力训练。

2.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形成以行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技能实践包括公共基础实作课,如计算机操作、普通话训练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认知实习与社会调查。职业技能分为饭店职业技能与旅行社职业技能;饭店职业技能包括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吧等实习实训;旅行社职业技能包括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景点导游等见习与实习。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

3.形式多样,环环紧扣

采取“三段渐进式”训练形式,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课内基础阶段包括课堂演示、课堂实作,此阶段学生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作基地进行。课外强化阶段包括课余自行练习、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作基地和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深化阶段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和综合实习,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三段渐进式”的实践环节紧密,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技能与能力的逐步提高。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鉴定考核内容紧密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教学实效性。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公关礼仪、菜点酒水等课程中的实训部分进行整合,制定一套适应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实训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在实践教学中既注重与国家职业技能考核的衔接,又兼顾行业现行操作方法和规范。全体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训练结束后,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经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建立了“重庆教育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包括“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营养配餐员”、“调酒师”、“茶艺师”、“公关员”等。本专业教师已有9人次取得相关工种的“考评员”资格。

(六)整合课程评价机制—改革考核方法

1.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试方法

确立以考核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的考试指导思想。明确考核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原则,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三结合”考核形式

“三结合”考核形式,即“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考核形式。

10.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十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改革方向,可以有效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技术的办学特征和教学特色,切实满足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有助于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校思政;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已经逐渐成为各界共识。就业导向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及核心运营理念。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思政教学改革,也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并做到有效贯彻落实。

一、以就业导向为视角的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为了提升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国内不少高职院校亦曾多次开展教学改革工作。近年来就业问题日趋严重,高职院校也因此主动开展了就业导向型的教学改革。总的来说,就是围绕就业导向这一主题,以培育和增强学生们的就业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工作。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自然也处于教学改革范围之内。具体说来,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发掘高校思政教学和就业导向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围绕培育和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一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学改革,逐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特色思政教学体系。提高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才能全面落实并有效达成人才培育目标,才能缓解和解决当下的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并发挥出思政教育应有的指引作用。

二、以就业导向为视角的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教学目的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不同,经过多年努力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促进就业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将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就业率,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密切围绕“就业导向”开展具体的改革工作。思政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思政教学改革与其他学科的导向并不一致,必然会影响整体教育效果,并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型教学模式,增加了专业技术的实践部分所占比重。不少人认为这种情况会对思政教学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其实思政教学与专业实践是不存在发展矛盾的。很多思政内容都是来自实际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问题的。思政教学应当增加实践部分以贴近生活,而不是单纯地讲解过空过大的理论知识。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改革,是可以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有效开展的。思政实践活动可以使高职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加深对思政内容的认知程度,也可以在实践当中累积经验来反思和扩充个人的思政认知体系。技术实践教学、社会工作时间到思政改革实践,本质上讲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学改革是可行并有益的。

三、以就业导向为视角的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的整体要求

在开展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改革时,学校和老师应主动了解社会发展对所需人才的实际要求,深入挖掘本校职业技术导向的教学整体特征,在开展具体的思政教学改革时寻找能够体现“就业导向”特点的可行方法和借鉴内容。思政改革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就业综合实力上。思政素养提高,有助于高职学生成长为较全面、较良好的职业人,有助于实现全面培育学生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在考核人才是否合适的时候,不仅会考虑他们的职业技能是否过硬,而且会考核他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堪用。简而言之,现如今企业选拔聘用人才时十分重视“德才兼备”这一点。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形成就业导向型的思

政教学模式全面培育高职学生,发挥出思政教育特有的人才指引功能。

四、以就业导向为视角的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途径 1.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精简拓展思政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为重点,在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形成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内容体系。这一内容体系必须尊重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科教学科学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塑造和疏导功能。

1.1教材不求大而全,内容但求少而精

当前新统编的思政课教材尽管优点突出,但仍然表现出一些问题:内容庞杂,有些内容重复;偏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少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脱离社会实践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高职生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需要,另外教材也缺乏生动性,这些都影响到教学效果。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要从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学科性,转向强调理论的实用、有效、够用,找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过程中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行为体系的转化工作,并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改进教学方式,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1.2实现思政教学与就业培养有机交融

首先,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工程。面向市场的高职教育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上,都要始终如一地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去做人做事。

其次,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良好的择业观必须是顺应时代要求,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因而要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教育;

再次,将就业和创业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内力所在,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群的要求,分专业对学生进行特殊的职业道德训练,培养学生勇于创业、主动创业、终身创业的意识;

最后,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高职院校可通过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磨难教育和抗挫折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2.设立思政实践教学网络,搭建学生成长成功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依靠理论课的教学已很难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实践教学,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特征。

因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遵循和强化目的性、针对性,体现时代性、展现多元性的原则指导之下,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思政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有课堂专题讨论、、辩论、主题演讲、课堂案例教学、观看专题教育视频并讨论、模拟情景表演等;

校内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园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讲座报告、课外知识竞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

校外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有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实际参与、实践体验中更好地了解自己和社会需求,在实践中成长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完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评价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其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因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重视和加强教学评价体系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把 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已经突破了课堂走进企业,企业和企业中指导学生实习的师傅也成了学生实践课程学习的老师,他们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之一。由此形成了学校教师(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管理者等)、企业中的实习指导师、同学、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2)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内容应从认识、实践和心理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在考察课程的基本概念、观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基础上,侧重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学生理性认识能力的基础上,又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表现;在关心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3)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形式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如理论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课前演讲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应重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中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参加社会实践、日常行为表现以及社会适应力、心理调节能力,将学生引导到为未来的就业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践行能力上来。

结语

11.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院校 计算机教学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TP3-4

一、前言

众所周知,中职计算机课程集综合化、全面化和信息化于一身,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切实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本文先分析当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接着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单一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在把握计算机理论与技能方面有高层次水平,需要教师灵活采取教学方式,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然而事与愿违,很多计算机教师过于重视灌输式教学,将计算机理论知识一股脑的塞给学生,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久而久之,就导致中职生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而又得不到解决,进而丧失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2.评价方式陈旧

从目前来看,中职计算机考核存在明显的缺陷,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只考核统一的、共性的知识技能,无法考察出学生的个性水平;忽视了中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进行评价,这样只能评价出学生的某一个方面,而无法测评出其全面发展水平;过于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不利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教师素质偏低

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更新时间短,对计算机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教师需要涉猎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接触到新鲜知识与技能。同时,计算机教师还应该将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市场变化有机联系在一起,有针对性地保证人才。但从目前来看,中职计算机教师还不具备这一系列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三、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策略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计算机知识浩如烟海,计算机教师要为学生安排最切实际、最实用的教学内容,这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的第一步。中职计算机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当前社会市场上的就业情况,预测就业市场发展动向,为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安排的教学内容还要具备可操作性,不能仅仅落于理论层面,要促使学生使用这些计算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以致用”的境界。比如,当前市场上大量需要计算机办公自动化人才、计算机图像处理人才、计算机网络人才等。教师要围绕这些就业方向为学生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灵活采取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将其设计成职业活动中的某个任务,通过实施、解决一个个任务,采取设计作品、成果汇报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大有裨益,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基。比如让学生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一些风景照片和人物照片,这样的教学任务贴近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过程评价与激励评价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评价的作用在于激励与反馈。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毫无疑问,积极肯定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与学习欲望,对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效果。计算机教师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作品完成质量。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要点燃受教育者智慧的火花。”计算机教师要让教学评价成为一种教育力量,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得到学习成就感,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大有裨益。而自信心是中职生在日后求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有了强大的信心,中职生往往能迎难而上,勇于克服种种困难与挫折。

四、结束语

中职院校旨在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人才,所以计算机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评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为日后顺利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丹阳,李齐森,孙振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天津商学院学报,2011,10(03):121-145.

[2]辛耀中,王云霞,赵永良.职教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2(09):112-130.

[3]李群芳,欧阳树,陈春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11,21(07):145-163.

[4]任继荣,赵刚,王力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校本教研的保障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20(06):1121-1130.

[5]宋东燕,庞志功,汪宝琪.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01(05):130-135.

12.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十二

目前,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上普遍出现一个现象:毕业生就业不容易, 特别是很难找到对应专业的岗位就业。就业不理想, 又同时导致招生困难, 招生困难又影响到专业的建设,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最近, 国家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企业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 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 使网络应用人才供不应求;伴随着数码设备走入普通家庭, 大众对视频处理、媒体编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也不少。

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 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 究其主要原因之一, 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 学生存在着“怕碰硬、软不精”、为了学而学, 不知如何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 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学科融合运用。这现象, 又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有关, 在专业定位、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相对滞后, 造成了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脱节, 导致学生就业难找工作。

2 解决方法及依据

在2009年的《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提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 立德树人,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想形成“出口畅, 入口旺”的良性循环, 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产销对口”。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不足,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2.1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有特色人才

(1) 了解就业岗位群

要做好专业的定位, 必须要先了解市场, 了解就业岗位。通过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 了解到较适和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以下这些:

(1) 电脑操作员 (办公室文员、仓管、收银等) ;

(2) 单位内部局域网的操作维护;

(3) 网络营销;

(4) 计算机安装与维护 (硬件、软件) ;

(5) 多媒体加工处理;

(6) 广告宣传、设计。

(2) 确定专业技能方向

通过岗位的了解, 可以大概确定专业技能方向。在上述的职业岗位群中, 大企业往往分工较细, 比较注重一线员工在某方面的突出能力, 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一线员工是多面手, 希望员工能同时满足几方面的需要。因此,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 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 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可确定为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 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维护方向: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操作、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人员。

(2) 网页制作:培养从事网页设计的专业性人才, 培养具有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网页设计师。

(3) 网络管理方向:培养负责维护公司计算机硬件、搭建与配备计算机网络、根据需求设计网络方案、与网络供应商配合维护和监控公司局域网, 保证其正常运行的人才。

(4) 多媒体技术方向:培养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多媒体制作、网络多媒体信息的加工等工作的人才。

(5) 网络广告设计方向: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网络广告设计的人才。

(3) 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就业面向市场, 市场因地方而异, 不同的地方经济发展不一样, 所需要的人才也不相同, 在人才目标培养、定位上必须紧密联系当地经济、市场, 如学校所在城市有茶叶、布匹、虫鸟批发市场, 这些市场聚集了大量的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正慢慢转型走向电子商务, 但是又无法、也不愿意花大量的资金构建自身的电子商务部门, 他们所需要的是既要懂得电子商务方面知识, 又要懂得计算机基本维修、网络组建、日常办公的“万能手”, 针对这种情况, 在专业人才培养上, 就要考虑加入电子商务基本素质的培养。

2.2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应该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技能而设计。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而专业技能课程, 则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 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 设置专业技能课程。

基础平台的课程设置, 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该行业所必备的通用知识、素质, 如: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局域网的搭建, 网页制作, 办公软件、图形图像软件、常见的网络软件的熟练使用。此外, 也应该增加与本地经济密切联系的课程, 方便学生就业。如商贸较发达, 电子商务应用比较多的地区, 则应加上电子商务的基础课程, 如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应用等。

专门化课程则根据上文所提到的五个培养方向而定, 培养的方向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 特别是当地就业市场的需求, 因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带着明显的本地化特性。专门化课程应体现技能模块化和项目实践化, 项目实践化重在跨学科、跨课程的综合实践, 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让学生逐步掌握课程的知识, 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 提高学生自学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课程, 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能够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 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1) 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操性较强的专业,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应坚持“做中学, 做中教”,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改变以往课堂是老师一言堂现象。目前常见较为适合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与实践法……无论选择哪种教法, 应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动手实践、同学间相互讨论。老师不但要承担起知识的传授、解惑作用, 更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更多地起到辅导者的作用。

(2) 教学内容以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为导向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只有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教学的内容、案例应尽量结合当地企业生产、经营的实例, 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实际要求, 到了企业后, 才能较快地融入到企业工作中。如《Photoshop》这门课, 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 在案例上可多采用茶叶、布匹、虫鸟作为案例实体, 教学的内容可以包括茶叶图片的修饰、茶叶产品包装的设计与制作、店铺宣传广告、Banner的设计与制作, 既能掌握Photoshop图像处理的基本技能, 又能体会到该门课程在工作中是如何应用的。又如《网络搭建与维护》这门课, 在案例上以实际小企业 (4~6人) 的情况为例, 电脑7~8台, 能通过ADSL上网, 组建一个小型的局域网;在教学内容上, 就包括了ADSL上网所需的账号、密码配置;路由器的基本配置、DHCP配置、WLAN配置、防火墙配置, 路由器、集线器的选购, 网线的制作……这样, 既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又能让学生轻松适应日后的实际工作。

此外, 可多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如让学生分组到学校的文印室、教务处、图书馆、摄影工作室、实习超市、网络设备中心等部门“打杂”, 负责日常的电脑维护工作, “零距离”体验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 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4 师资素质提高上紧密联系企业

(1)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做到“专而精”

“名师出高徒”, 要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则要有一壶水, 老师过硬的专业知识, 无疑是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有力保障。在计算机还没有普及前, 专业教师的技能要求是“大而全”, 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要懂得基本计算机操作也算是专业人才, 就业也没有问题, 但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 就业市场岗位的细分, 所要求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也逐步细化, 再想凭借一些浅显的操作技能已经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了, 就业市场的细分, 要求技能不再是“大而全”, 而是“专而精”, 这反向推动了教师, 必须做到专业技能、知识的“专而精”。由此, 让专业老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 对学校专业而言是教师专业质量增值的途经。

(2) 激励专业教师不断学习、投身社会实践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应激励专业教师通过培训、函授等方式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并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 让教学内容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此外, 应创建条件让教师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网络了解、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随时关注市场动态, 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 增加职业经验, 从而能及时调整在校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改革教学方法。

3 总结

综上所述, 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社会在进步, 市场在变化,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建设路上, 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市场相适应的合格人才, 才能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走向进一步稳定与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Z].2009.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3]张继增.浅议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1 (2) :87-88.

[4]兰秀芹.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 2010 (2) .

[5]史丽霞.中职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浅论[J].科技信息, 2011 (15) :326.

13.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 篇十三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社区;培养模式;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20;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71-02

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 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 预防医学 》是以人群-环境-健康为模式的、必需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必修课程。笔者针对非 预 防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培养模式进 行了探索与研究。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育前期工作基础

本教研室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组织学生开展了现场测定粉尘和噪声、两管五改、现场采 集水样和监测等实践教学。改革开放时期,本教研室更加注重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 方 法的改革,但仍适应不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21世纪的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人才 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着重强调实用型医学人才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大力度[2,3]。本校先后创 建了14个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具体做法如下:

1.1 领导重视,严格规范化管理

由现任学院副院长出任组长,教务处处长和二级学院副院 长出任副组长,由主管实习的教务处副处长和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等具体负责,统一安排和 规范化管理,为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组织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1.2 制定教学基地实习大纲

从制度上有纲可查、有纲可依,明确各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岗位责任制,要 求带教老师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认真阅读实习大纲,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 固预防医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初步应用预防医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和 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技能。

1.3 制定教学基地实习的实施方案

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保健科、市疾病预防与控 制中心及市卫生监督所作为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担任带教,与预 防医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作为基地实习内容。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从树立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着眼,学生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把书本知识 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在临床医疗中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的应用原则,提高和强化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医疗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 思维能力,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预防医学实践相结 合,预防医学基础与社区和现场相结合,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成果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 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注重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早日接触社 会以适应新的医疗形势发展,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 预防大处方的能力。本着以人为本,树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学理念:①加强心理训练,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团结合作精神、锻炼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 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②加强创新教育,以社区健康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心。③增加大学生在社会基层单位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提高就 业率打下基础。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3.1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诊断、健康教育和慢性病调查

参加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 区问题为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专题讲座,参与社区门诊患者的初诊登记、病案登记,了解诊 断方法及治疗情况和健康维护,进行社区健康诊断和社区慢性病调查。

3.2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参加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以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患者的初诊、病案登记,了解诊断方法及规范的治疗方案。

3.3 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参加由市卫生监督所以社区卫生法规的实施与卫生监督的作 用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预防性或经常性卫生监督等内容的实习。

3.4 免疫预防和妇幼保健

参加由各医院保健科以社区免疫预防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 与日常性免疫程序工作等内容的实习。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效果评价

4.1 学生学习效果

4.1.1 提高了学生撰写论文水平学生通过教学基地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 导下,掌握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撰写实习论文有的已刊登于相关 杂志和学院学生论文集。

4.1.2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学生为主导,以社区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 的教学,如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能积极开展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独立思维和 科学实践等。

4.1.3 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以社区为 导向的教学基地 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接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建立 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4.2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改成果

4.2.1 指导教师思想更加活跃 带教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不 断 增加教学内容的新进展;教学改革有创意,构建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论课、实验 课和教学基地实习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本教研室分别荣获校级重点学科和重 点课程、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等;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素质为宗 旨的教学方法转变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

4.2.2 教研室教学研究氛围活跃 目前承担的校级以上教学研究 项目主要有:①面向21世纪 预防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②性道德教育在青年预防艾滋病作用的研究;③预防医 学教学实习基地创建的研究;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⑤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 程教学改革探索;⑥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教学实习模式研究。

4.2.3 教研室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发表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主 要有:①《浅论预防医学教 学实习基地的创建与体会》。②《预防医学试题库建设初探》。③《从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谈教学改革》。④《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⑤《面向21世纪预防医学教育综 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⑥《改革统计学实习方式,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素质》。⑦《提高临 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⑧《卫生统计学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⑨《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等近20篇。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性培养

5.1 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 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5.2 培养方案的创新

以社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课程体系,使预防医学与临 床医学交叉,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更 加适应防治结合的工作需要。

5.3 运行机制的创新

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地实习教学档案;实行教研室、教学秘书 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基地实习,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4 教育效果的创新

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基地实习方案、大纲和教学基地实习鉴定,规范了教学基 地实习论文撰写过程,提高实习论文质量,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 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上一篇:基本养老保险有哪些下一篇:小学跳绳比赛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