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管理制度

2024-09-05

急救管理制度(共14篇)

1.急救管理制度 篇一

120急救管理制度

为加强120急救管理,确保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时、有效地抢救和转运急、危重患者,保障我旗人民生命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我院120急救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在院前急救各环节严格执行相应工作制度,确保院前急救工作顺利进行。

二、我院120急救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三、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操作规范和救治流程工作,认真完成急救任务。

四、医护人员必须符合准入标准,持有效证件上岗。医护人员必须服从120统一指挥调度。

五、出车人员必须履行工作职责,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对患者的救护。当现场救护需要增援时,应及时报告120指挥中心,直到增援的救护车到达现场后方可离开。

六、出诊医师将患者送达医院后,必须向接诊医师交代病情及诊疗情况。

七、为维护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秩序,树立良好的120形象,120急救所有院前急救人员应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学习,不断规范急救服务行为,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

八、院前急救人员应语言文明、态度端正、积极抢救患者,严禁对患者态度“生、冷、硬”及工作中玩忽职守。做到“让患者满意在救护车上”。

九、严禁院前急救人员私自与各医院及科室联系,谈取转送患者收受好处费的问题。出车人员将患者送到医院后,一律不许收取好处费。

十、院前急救人员不准以任何理由接受患者及其亲属的“红包”、物品和宴请。

2.急救管理制度 篇二

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 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 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 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 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 是指由急救中心 (站) 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 (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 按照统一指挥调度, 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 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 统一组织、管理、实施。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

第四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规划和指导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监督管理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监督管理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章机构设置

第五条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 (站) 为主体, 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共同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设立, 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第七条急救中心 (站) 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审批和登记。

第八条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 设区的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未覆盖的县 (县级市) , 可以依托县级医院或者独立设置一个县级急救中心 (站) 。

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县级急救中心 (站) 并提供业务指导。

第九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等指定急救网络医院, 并将急救网络医院名单向社会公告。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其承担任务达到急救中心 (站) 基本要求。

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 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 (站) 的名称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十条急救中心 (站) 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和调度, 按照院前医疗急救需求配备通信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 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急救网络医院按照急救中心 (站) 指挥和调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 合理配置救护车。

救护车应当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 标志图案、标志灯具和警报器应当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急救中心 (站) 、急救网络医院救护车以及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着装应当统一标识, 统一标注急救中心 (站) 名称和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

第十三条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为“1 2 0”。

急救中心 (站) 设置“120”呼叫受理系统和指挥中心, 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120”呼叫号码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医疗急救呼叫电话。

第十四条急救中心 (站) 通信系统应当具备系统集成、救护车定位追踪、呼叫号码和位置显示、计算机辅助指挥、移动数据传输、无线集群语音通讯等功能。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 定期组织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演练, 推广新知识和先进技术, 提高院前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与水平。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 根据行政区域内人口数量、地域范围、经济条件等因素, 加强急救中心 (站) 的应急储备工作。

第三章执业管理

第十七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应当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指南。

第十八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制定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规章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 保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规范服务和迅速处置。

第十九条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

医师和护士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

医疗救护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前, 应当经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培训考核合格。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核、聘任等方面应当对上述人员给予倾斜。

第二十条医疗救护员可以从事的相关辅助医疗救护工作包括:

(一) 对常见急症进行现场初步处理;

(二) 对患者进行通气、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初步救治;

(三) 搬运、护送患者;

(四) 现场心肺复苏;

(五) 在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

第二十一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配备专人每天24小时受理“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受理人员应当经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培训合格。

第二十二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在接到“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后, 根据院前医疗急救需要迅速派出或者从急救网络医院派出救护车和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不得因指挥调度原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第二十三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 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

第二十四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做好“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等记录及保管工作, 并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相关规定, 做好现场抢救、监护运送、途中救治和医院接收等记录及保管工作。

第二十五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费用, 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第二十六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现场救援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二十七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不得将救护车用于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除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十八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作好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二十九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向公众提供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科普宣传和培训, 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能力。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的设置管理工作, 对其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导。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发现本辖区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未经批准使用急救中心 (站) 的名称或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 应当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并向同级公安机关通报情况。

第三十三条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发现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履行职责的, 应当责令其纠正或者直接予以纠正。

第三十四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对本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等情况进行管理、培训和考核, 并依法依规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处理等。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使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根据情节轻重, 依法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撤职、开除等处分:

(一) 未经批准擅自使用“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或者其他带有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性质号码的;

(二) 未经批准擅自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三) 急救中心 (站) 因指挥调度或者费用等因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四)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救护员, 是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四批新职业情况说明所定义, 运用救护知识和技能, 对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创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施行现场初步紧急救护的人员。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所称救护车, 是指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用于院前医疗急救的特种车辆。

第四十条在突发事件中, 公民、法人和其他单位开展的卫生救护不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3.院前与院内急救链接的管理 篇三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00-01

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湖地医疗中心1989年推出无缝医疗机构管理理念以来,这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部分医疗组织中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初步实践,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过去院前,院内急救衔接存在严重“断链”现象,未来急救模式应实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即信息连接、专业技能、管理制度相接的立体“大急救”理念.我院急诊科通过开通绿色生命通道、急救医护小组,实施“无缝隙”院前、院内急救模式,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1】。

1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该体系有三个部分组成: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和院内急救。目前这三个部分所构成的急救链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再实际工作中比较薄弱,容易形成短板效应。我院急诊科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急救医护小组,制定应急抢救程序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实施“无缝隙”院前院内急救模式,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2 院前急救

再整个医疗体系中,院前急救室急诊医学的首要环节,其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急救服务的效果,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缺一不可。院前急救原则以维持生命与对症治疗为主,其目的是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救护伤患者,降低死亡率,提高成功率。早期、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2.1 呼救受理、调度

呼救咨询指导,合同指挥(记录患者信息,按流程分流调度)

2.1.1 呼救受理:我們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病人,电话求救时地址簿详细,病情不清楚,情绪又激动,有时是路人打来的求救电话。这就要我们护理人员接听电话时,保持沉着冷静,文明用语,态度和蔼,是病人或家属从电话声中就能感受到你对他(她)的安慰和希望,从而说出详细的地址、病情和伤亡人数。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启动院前急救应急预案,有效调动院前急救资源。

2.1.2调度:我们接到求救电话问清情况后,立即派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根据病情尽可能携带符合病人急救的药品和器械。

2.2 现场急救

2.2.1 观察现场,保证安全。

2.2.2 病情评估。

2.2.3 实施抢救:保持气道开放通畅,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开放静脉通道,加压包扎,止血,固定骨折部位等。

2.2.4 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2.3 登记

急救车转运途中救护,对于每一位患者都要有一份转运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转运地点、时间,病情初步诊断,转运风险知情同意并签字)

2.4 院前院内协调联系、协同抢救。

3 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

院前院内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结构

3.1 通信调度指挥

危重病患的病情及时向院内的急诊科或其他科室通报,做好预备工作,如气管插管的准备、呼吸机的准备等。需手术的病人直接送往手术室。

3.2 病患的转运和安置

快速、准确、安全的送达医院的急诊科,并实施进一步救治的相关操作,如洗胃机洗胃、吸痰等。

3.3 病情交接

将患者的病史信息,救治经过(包括使用的药物、器材、患者在转运途中的病情变化)与院内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接签收。

3.4 器材设备的交接、互换

暂时不能或取下困难的器材设备可从接受科室得到补充,同时履行必要的签收手续。

4 效果

4.1 能够提高院内医护人员与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抢救时间。

4.2 界定好交接双方的责任,避免因交接不清导致的纠纷。

4.3 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5 体会

5.1规范的院前院内急救链接的流程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是降低医疗纠纷差错的核心【2】,每一位急救患者建立详细的救治资料,包含患者的初始状况,救治经过,对应的各项诊疗、护理、处置相关人员的签字记录,院内的各项处置措施的内容时间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作为医护人员的举证材料。护士长定期与随机抽检交接材料,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

5.2以病人为中心,实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院前院内急救链顺利衔接的前提只有对患者全程护理负责的服务意识,完善护理的内容。

5.3院前院内急救链的紧密衔接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早期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对于危重患者尤为重要,建立无缝衔接,赢得抢救时机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率和抢救成功率,采用绿色通道模式可以让院内急救人员提前准备,当患者抵达后能及时采取有序的救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4.急救管理制度 篇四

第一条 为了加强急救中心(站)病历管理,保证病历资料客观、真实、完整,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院前急救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院前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等资料的记录。

第三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急救病历管理制度,在急救中心(站)和分站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急救病历的保存与管理。

第四条 急救中心(站)严格管理病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窃取、抢夺病历。

第五条 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

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第六条 院前急救病历应进行编号管理,标记页码。

第七条 急救医生必须在每班次结束时向急救中心(站)或急救分站上交本班次全部院前急救病历。

第八条 院前急救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时,应由急救中心(站)指定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

第九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受理下列人员和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

(—)息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

(三)保险机构;

第十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受理申请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按照下列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为患者本人的,应当提供其有效身份证明;

(二)申请人为患者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与患者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及其近亲属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是死亡患者近亲属的法定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与其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申请人与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五)申请人为保险机构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患者死亡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公安、司法机关因办理案件,需要查阅、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急救中心(站)应当在公安、司法机关出具采集证据的法定证明及执行公务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后予以协助。

第十二条 急救中心(站)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包括:院前急救病历、院前病情告知书、院前院内交接记录单。

第十三条 急救中心(站)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应当在医务人员按规定时限完成病历后予以提供。

第十四条 急救中心(站)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通知负责保管院前急救病历的部门(人员),将需要复印或复制的病历资料在规定时间内送至指定地点,并在申请人在场的情况下复印或者复制。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经申请人核对无误后,急救中心(站)应当加盖证明印记。

第十五条 急救中心(站)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

第十六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急救中心(站)负者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应当在患者或者其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急救病历。

封存的病历由急救中心站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保管。

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

第十七条 急救中心站病历档案的保存时间自患者急救之日起不少于5年

5.急救箱管理制度 篇五

1.目的

为了确保公司员工工作期间突发意外伤害、同时也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取得必要急救药品,并对此应急资源进行规范性管理,特制订本制度。2.范围

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0 职责

3.1 人事行政部职责

3.1.1急救药箱放置于前台接待室,各部门员工若有需求可到人事行政部登记领取。3.2 人事行政部急救药箱管理人员职责 3.2.1 每月对急救药箱药品进行检查。

3.2.2协助救治受伤人员,并对使用药品进行登记,填写药品使用登记记录。3.3.3对药箱内缺少药品进行补充申请,填写药品增补申请单。4.0 定义

4.1急救药箱:指配备在各部门或车间必要地点,为急救处理可能发生的轻度人身伤害事故及突发状况而常备的药品及器具。

4.2 人身伤害:涉及到人员受伤的事故,本急救药箱设置主要需要应对意外的轻度切割伤害、金属划伤、夹扭伤害等,当发生重大人身伤害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处置。5.0 内容

5.1 急救药箱药品配置

针对常见的轻度伤害和常见急性疾病,一般急救药箱配置药品包括:云南白药、汞溴红溶液、创可贴、棉签、纱布等。6.0 相关记录

6.急救管理制度 篇六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中心任务,服从服务于我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和卫生计生整体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急救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急救服务行为,确保医疗急救安全高效,促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主题

持续提高全市120急救网络院前医疗急救质量,保障医疗服务安全。

三、活动内容

(一)建立健全全市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三级体系

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要求,我委委托济南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完善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标准,指导、监管各急救网络医院落实院前急救质量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落实质量管理与控制有关工作要求。

探索建立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急救网络医院相应院级质控组织——急救网络医院相应科级质控组织组成的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三级体系。进一步规范细化工作流程,明确各急救网络医院负责人为质控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本机构具体的质量检查及管控工作,及时查找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使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工作深入网底、形成常态。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负责每季度汇总分析全市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信息,并将分析结果用于指导全市院前急救工作开展,促进我市院前急救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执行和落实

年内健全完善首诊负责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院前院后交接制度、车载GPS终端和单兵使用制度、查对制度、电子病历填报与管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重大事件报告制度、车辆消毒制度、车载设备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牵头,通过培训、考核、督导检查等形式,真正将工作制度执行落到实处。

(三)实行院前急救各岗位精细化管理

以MPDS操作标准和质控内容、院前病历评比、急救技能操作考核、回访满意度、院前出诊反应速度、院前急救治疗率、院前车载信息终端使用率和车载设备的完善、完好率等为抓手,实施120调度员、医生、护士、驾驶员以及急救员,院前急救全环节各岗位的精细化管理。

(四)规范急救收费行为

l.严格执行济南市物价局收费标准,不擅自设立新的.收费项目,严禁分解项目收费、重复收费。

2.完善急救服务收费制度,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医疗收费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

3.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及时受理、调查、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制定并严格执行违规收费处理措施。

(五)开展院前急救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顿活动

1.落实主体责任。要充分认识院前急救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时刻牢固树立质量、安全、风险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各急救网络医院作为院前急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分管领导靠上抓落实,明确岗位职责,坚决消除侥幸心理、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认真夯实院前急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基础工作。

2.全面查摆整改。各急救网络医院要对院前急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现状进行梳理排查,重点查找责任和制度落实情况以及体系、机构建设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切实查摆急救管理等环节的质量安全隐患和风险,进行认真、强力、高效的整改。对于梳理排查发现的问题、隐患要建立台账,实施“统一备案、销号管理”。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监督指导各急救网络医院认真整改,并及时通报整改情况。

3.强化制度建设。各急救网络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范、指南、操作规程等,规范院前急救服务行为,坚决杜绝违反操作常规行为的发生。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适应院前急救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社会及医学发展形势,建立健全院前急救服务安全评价和监管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

4.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各急救网络医院要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院前急救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相关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要建立对重点环节的安全风险监控和管理机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保障体系良好运行。

5.加强教育培训。要加强对全体人员的培训,健全培训和技术档案,加强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着力增强医务人员的院前急救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重点关注新入职人员的安全教育和风险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不断提高医务人员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营造医疗质量安全“生命线”的良好文化氛围。

6.加强不良事件报告。各急救网络医院要加强对不良事件等安全信息的监测,做好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置工作。

7.强化责任追究。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指导各急救网络医院做好院前急救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各项工作。建立院前急救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对疏于安全管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的机构和相关人员,要进行认真督查,提报我委严肃处理,并从重追究相关管理人员责任。

(六)探索开展院前急诊急救服务新模式

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探索区域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等救治中心多学科诊疗模式。进一步加强全市医疗机构救护车管控,规范救护车审验标准和流程,推进实施救护车辆分类管理。

四、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1月-3月)。

1.成立“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年”专项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督导检查、总结评价、信息通报等工作。

2.制定《济南市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年”活动方案》。

3.召开全市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年”活动动员大会,完成专项活动的动员及组织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4月-11月)。

1.培训(4月-6月)。紧紧围绕活动内容,全面、广泛、深入开展培训,做到全市120急救网络全体人员人人熟知活动内容、人人履行岗位职责、人人掌握工作流程、人人遵守工作规范,共同创造工作业绩。

2.考核(7月-10月)。根据活动内容,结合岗位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考核,巩固和深化活动成果。

3.评比(9月-11月)。根据考核结果,将全市各急救网络医院评出相应等次,并做好考核结果的运用。

(三)总结阶段(年12月)

组织召开“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年”活动总结会,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同时,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急救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卫生计生局要加强对辖区院前急救工作的支持、指导,加强监督检查。市急救中心要把“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年”活动纳入重要日程,切实明确目标,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

(二)高度重视,宣传发动到位。全市120各急救网络医院要高度重视该专项活动,做好宣传发动和动员工作,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在开展专项活动过程中,各急救网络医院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进行交流、推广。

7.急救管理制度 篇七

1 临床资料

2002年2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接诊治19712人次,由于采取传统的药品管理方法,护士出诊时因药品物品不到位发生纠纷3例,(1例未带氧气,2例未带担架),投诉5例(均为抢救时不熟习药品位置而取用药品时间长引起满)。

1.1 规范救护车药品物品

我院有4辆普通型救护车,按照《河南省卫生厅普通型救护车配置规定》执行。每辆救护车共有药品38种92支,物品58种94件。车内药品原则上按急救物品“五定”管理。

1.2 责任制管理

我科共有16名出诊护士,每辆车有1名责任护士负责,任期为3个月,16名护士每年都有机会当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每周对救护车的查对。其内容包括药品的种类,数量,剂量,有效期,备用状态以及仪器的充电,保养及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当班护士,同时以书面形式记录检查的问题,夹在救护车交接本中。但同时责任护士也要值出诊班。

1.3 严格交接班

救护车药品根据护士班次实行每日2次交接,由接班护士和交班护士共同查对。交班者读基数卡,接班者查对药品,物品。药品不挪用,外借。出诊后由当班护士立即补充,不可以任何原因拖延或等待下次出诊时再把药品拿上车。接班护士只负责查对药品的品种剂量数量及备用状态,不负责查对有效期(由责任护士负责)。查对结束后交接班护士双签字。

1.4 救护车药品物品实行统一管理

(1)品种数量统一,每辆车的药品品名数量品种都一样,严格按照省卫生规定配置。

(2)基数表统一,根据药品配置建立统一基数表。

(3)药品在救护箱内放置的位置统一,如盐酸肾上腺素5支放在急救箱第一层第一至五格内,那么4辆车都是这样放置。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更改。

(4)药品种类放置顺序统一,我科把救护车药品分为九大类,如强心药,呼吸兴奋剂,升压药,止血药,解毒药等,每类药有2种甚至多种,那么这类药必需放在一起,它们的位置始终不能改变。

(5)药品摆放方式统一,药品按有效期先后顺序从左至右放置,长效期放在左侧,短效期放在右侧[1]。

(6)取用药品方法统一,抢救病人时从左至右取用,先用短效期,后用右侧长效期[1]。

(7)每辆车毒麻及高危药品标志统一,如10%氯化钾注射液每辆车都用红色标帖,但必需与同剂量的针剂分开放置,以防混淆。

(8)每辆救护车药品在失效前3个月由责任护士统一到药房更换。

(9)为防批号在反复交接班查对时摩擦掉,药品在上车前统一用透明胶粘帖。

1.5 定期对出诊护士进行药品使用方面的测试

在采取上法管理的基础上,定期对16名护士测试救护车用药的熟练程度,随机抽取护士考核其对急救药品的查对时间及盲取时间及盲取准确率。同时据此作为护士工作质量考核的依据。

2 结果

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急诊共接诊23572次,药品物品完好率始终在100%,院前抢救病人用药方面未发生一例纠纷及投诉事件。护士在交接班及查对药品时明显时间宿短,盲取准确率高。

3 探讨

(1)传统的救护车药品管理虽然按“五定”(定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数量品种,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消毒灭菌)执行,但存在一定的蔽端,首先在专人管理方面,院内急救物品可派一名长白班护士专职管理,每日能够查对,严把急救药品质量关,保证急救药品的完好率。但院外急救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如救护车内药品有限,出车时间不固定,出诊率高,药品使用频繁,出诊护士到院后需及时补充药品,不可能固定一名白班护士专职补充药品,那样只能增加工作中的环节,易出现漏洞。实行责任制护士管理后平均每3个月由4名护士分别管理4辆救车,全科护士每年每人参与管理,对自已在院外急救工作中针对救护车药品管理方面也是一个提高,及时监管救护车,每周定时查对,能够发现救护车药品中存在的问题。引全科护士的注意,增强了工作责任意识。通过管理规范了救护车药品,杜绝了药品乱仍乱放私自挪用外借,药品过期变质浪费等现象,保证了药品的完好率,方便了了院外急诊抢救病人的用药。其次由于我院出诊率高,有时救护车刚返回医院需立即再次出诊,出诊护士无法对上车药品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放置。责任护士管理对车内备用药品物品的完整情况心中有数,在每周核对时可根据药品了解失效期,并据此放置。因此每日交接班或出诊后上车补药时护士不需要查对每支药上的生产日期[2]。责任护士的查对可以随时发现问题,确保药品基数齐全,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2)严格的交接班是救护车完好率的前提。院外急救药品的交接应等同于病房内重病人的床头交接班,院外急救工作的特殊性,急救药品的管理相对于院内急救要求更高,首先救护车参与的是院外抢救,急救药品物品数量有限,如果未处于备用状态,抢救病人时无任何补救措施。先前的救护车管理,仅仅是值出诊班护士接救护车,多数性情况下交班护士不参与当场交接,护士急救观念差,院外急救意识淡薄,责任心及主观意识差。救护车药品无人监管,多数情况下出诊后不及时补充药品,而是等待下次出诊时再拿药上车,结果出诊时丢三落四,应该上车的药品未上。之前的一例纠纷就是因为早晨交班时单人接班,而需马上出诊,结果出诊班护士忘记拿氧气袋,病人突发卒死而引起家属的不满。单人接班时间长,特别是在早交班时也是出诊的高峰,因此双人交接既节省时间也有利于出诊抢救。

(3)救护车药品物品的统一管理有许多好处。(1)首先有利于护士交接班,出诊班护士无论接任何一辆车都对车内药品物品品种数量位置十分熟习。即使特殊情况下换车修车护士也不用担心车内药品物品的备用状态。(2)使用方便,先前救护车药品未按上法统一管理,每辆车摆放都不一样,药品物品散在存放,杂乱无序,给使用时的查对工作增加了难度.统一管理后的分层分序按种类放置,使护理人员对车内一切药品物品一目了然,便于大家记忆,抢救病人时明显缩短了护理人员的取用时间。(3)救护车内统一的摆放及使用方法(按有效期从左至右放置,从右至左使用),保证了药品的有效期,杜绝了药品过期变质等现象,避免了药品浪费,保证了药品质量。

因此,“120”救护车药品物品的管理,不仅为护理人员抢救时带来方便,更为抢救病人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机,消除了护理安全隐患,杜绝了护理纠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救抢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救护车管理方法。方法 实行救护车药品九统一,设立责任护士,按病区重病人床头交接方式实行救车药品物品双人交接。结果 保证救护车药品物品100%完好率,杜绝纠纷事故,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120”救护车,药品物品,管理,探讨

参考文献

[1]邵培双.急救车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8,15(8):71~72.

8.急救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急诊急救;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57-02

现阶段,国内许多医院的急诊急救科仍然处在发展滞后的局面,呈现出一种脏乱,忙碌的状态,许多医院由于设备不够先进,医生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导致急诊急救科的医疗救治条件较差,对于情况紧急的病患,医院很难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救治,可能由于急诊室的滞留耽误病情,所以这些突出问题就有可能会带来社会的不满。

1 国外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急诊医学的发展是迅速的,急诊作为新型学科其发展不容小觑,而医学进步以及社会群众需求是促使急诊医学产生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急诊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但对急诊医学又要求更加的严格,现代世界各国都逐步认识到急诊急救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完善急诊医学体系,提高医学设备先进性,高效完成急诊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德国急诊急救管理现状

德国最早提出创伤急救网络,在1884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针对意外创伤的意外保险,德国相关机构成立专门的部门评估创伤的严重性,由此来分级别的得到相应的保险补偿。由此而创建的意外创伤急救网络,通过收集德国医疗机构创伤患者的医疗情况和出院时间,分析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比如在急诊室内,重症监护室,救后护理阶段的治疗情况,可以相应的得出在不同急救时间下,可以采用不用的急救方式來对患者进行救援,提出不同的急救方案和诊疗措施,帮助急救管理的更好实施。

1.2美国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随着美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内的汽车数量的增加导致出现意外伤亡的人数增加,由此使美国认识到急救医学对于医学领域的重要性,1972年美国正式承认急救医学这一新兴学科,并相应颁布其完整的医疗体系法案,美国对急诊接收患者的范围是针对创伤病人的,并对其分为三个等级,根据患者创伤程度的不同来提出不同方案来进行急救。

1.3日本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日本对急救医院有明确的标准,只有具备急救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医生,医院内配备心电图、输血以及进行抢救工作必需设备的医院才能够接收急救患者,急救医院的告示统一贴出,且是三年一更新。对于具备不同设备的医院,只能接收其相应程度的患者。另外日本对急救医学教育实行普及教育,每年9月9日作为全国基本急救措施的普及日,对于急救医学的教育比较重视实习诊疗,设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和实习地点,帮助急救医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1.4法国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法国的急救医疗拥有先进的院前急救医疗体系,主要是医疗救援车内配有先进的急救医疗设备和急救专业技能医护人员,主要负责医疗指导和分配,加快急救时间,在车内对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救援接触危险。重视急救每一阶段的教学,从诊断、治疗、去向进行教学和培训,加强医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2 国内急诊急救管理现状

急诊科医疗质量的好坏对于整个医院的综合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急诊救治的成败对于医院的名声也非常重要,我国是自1983年颁布的相应急救医疗法案,对急诊急救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建立了独立的急救科室。

2.1组织模式

我国的医院急诊急救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组织模式,就目前来说主要存在三种,分别是通道型模式、半自助模式和自主模式。第一,通道型模式对急诊医生的专业知识要求不严格,并且不利于急救医生在专业技能和实践方面的进步。限制了急救人员对患者救治全过程的实践。第二,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模式,主要是针对内科的急救,一般内科重病患者进行急救可以在急诊科进行手术治疗,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抢救,这样就对急诊内科创造了很好的学习和实践进步的条件,但是由于手术条件的限制,外科急救发展得不到突破。第三,自主型模式是比较综合内外科共同发展的模式,有较高的抢救成功率,这样也就对医学急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基地,提高了急诊的水平。

2.2仪器设备和科室设置情况

我国急诊医学的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凡三级医院的急诊科都配有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等等各种急救情况所必需的设备。对于科室的设置必备的有抢救室、手术室、观察室等,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配有实验室。但在我国二级以下的医院很少有手术室,以及胃镜等必备的仪器。

2.3人力资源情况

我国急诊科室人员的设置情况也存在三种模式,其一是独立型,就是说急诊科室的医护人员是固定的,负责急救患者的所有阶段,包括接收、诊断、治疗和去向等;其二是半独立型就是说在急诊科室有一部分的医护人员是固定的负责抢救和护理工作,剩余部分人员是轮流来急诊科室诊治病人和负责流水病人;其三是轮流型,这样的急诊科室没有固定的医护人员,主要是各科室有人员负责急诊的患者,没有固定留在急诊室的医生。对于全国的急诊医院,只有百分之三十七是有固定急诊医生的,护士一般各医院都是固定的。

2.4医疗管理情况

我国医院的急诊急救科室主要实行的是首诊负责制,各医院的规章制度多数存在交班、会诊、病历书写规范等制度。现在有部分医院还对重大抢救和突发事故的抢救措施和紧急预案没有明确的要求,同时一些医院还存在急诊暴力的现象,在社会造成的影响非常不好,同时急诊的人才培养制度还不够成熟,医院对于急诊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够重视。

2.5继续教育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急诊医学产生和发展都是比较落后的,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急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建设,我国还需要设立急诊医学专业来弥补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壮大急诊医师的队伍,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

3.我国急诊急救管理的问题

3.1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大多数的医院急诊急救科室现在还不能够成为独立性的科室,当危急情况出现时,可能由于会诊、诊断不明确,相关科室之间互相推脱的现象就会导致患者不能在最佳抢救时期进行急救,加重病情的发展,最终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3.2抢救设备简陋,功能落后

急诊科室就是争分夺秒的跟时间赛跑,但是现在由于急诊科室的设施不够成熟,急诊科室内没有相关挂号、缴费的设施,需要跑到门诊收费取药,很不方便。同时,医院急诊科的设备也比较落后,并且必需设备还不够齐全,如果需要还要去相关专业科室去借用,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3.3人员配备参差不齐,急诊队伍不稳定

目前在急诊科室的医生并没有固定的专业团队,有大部分是医学院校毕业实习生在急诊科室轮转实习,并不是急诊专业毕业的学生,临床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很难系统规范的去处理。国内许多的急诊科室都作为是青年醫生的实践培训基地,对于急诊科室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其队伍不稳定,也不够专业。

4.加强急诊急救管理的对策

4.1完善体制,健全急诊工作体系

首先医院应该做到对急诊科室足够的重视,急诊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综合实力的评估,加强急诊急救管理和建设,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在急诊科室有明确的首诊负责制度和抢救制度,在交接班、会诊、处方病历的书写规范等方面也要不断完善,避免产生医疗纠纷事件。从急诊科的方方面面共同着手,争取实现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合理化。

4.2合理配置,提高急诊医务人员的素质

医务人员首先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以治病救人为根本目标,重视服务意识,常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另外急诊科室医务人员还需要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和急诊专业知识,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加强危急时刻的应变能力以及队伍的团队合作能力。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进修,提高科室的综合能力。

4.3加大投入,完善急诊配套设施

硬件设施的完善是促进急诊科室快速发展的最有效手段,需要加大投入,将缺少的必需设备补齐,落后的设备进行升级。在急诊科室中首先应该具备诊断所必须的检查设施,在患者诊断的过程中及时准确的得出结论,便于后面的抢救处理。同时合理的布局急诊室的各个房间,设立抢救室、手术室、观察室等,其分布要使病人从诊断、检查、治疗能够顺利快速的完成。此外,急诊科室要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方便流水病人的全部诊疗过程,简化医务人员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急诊科室的综合医疗质量。

结语

我们可以从本文的国内外现状发现,对于医院急诊急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针对我国医院急诊科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来加强急诊急救的管理,使其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但是急诊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新型学科,要促进急诊急救管理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总之,强化管理质量,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地促进医学急诊急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侠. 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

[2]欧阳晟. 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综述[J]. 中国当代医药,2009,23:137-138.

9.急救质控工作管理规则 篇九

1、急诊救护员、司机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领导。

2、救护车按每天出车顺序停在专用通道,保持车辆外观整洁,标识完好,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每天值班护士向120报告出车的一二三线司机名单。

3、工作人员绝对服从县120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接到出车指令或受理呼叫电话后按要求及时出车。每迟到一分钟扣出车当事人30元。接听电话,必须态度和蔼,文明用语,弄清病人姓名、性别、联系电话、详细地址和较准确的病情,并做好记录,及时汇报120,并安排出车,如汇报不及时,一次扣当事人30元。

4、救护员必须增强工作责任心,树立牢固的医疗安全意识,具备独立处理急危重病人的能力,对外伤出血、内出血、骨折、溺水等在接运途中要做好基本处理,不按常规处理者,罚款30元。如遇重特大事故或紧急情况需要增援,必须及时上报120和医院,通知科室做好相应准备。如处置不当,按照医院管理规定严肃追责。如救护车一次接诊多名病人,返院处置完毕后,将相应病情及收治科室等具体情况反馈给120。

5、一线司机和救护员(一线出车后,二线补上、一二线出车后,三线补上)白班时必须坚守岗位。一线司机、救护员必须参加急诊科的朝会交班。如不在岗均扣当事人30元。

6、值班期间不得自行换班和请人代班。特殊情况(婚丧、病假等)必须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同意,落实好代班人员后方可离开。否则罚款30元。

7、急救车内配备的担架、氧气枕、血压计、听诊器、绷带、夹板、纱布块、充气止血带及急救药品应处于应急状态。急诊人员要爱护急救设备,如有损坏要说明原因,随时报告急诊科主任,修理或更换,如损坏不能说明原因者,由当事人赔偿。

8、急救车内的急救设备器械由救护车司机保管,遗失者由司机赔偿,药品、氧气的补充由救护员负责,如在急救中出现应补充的药品及氧气不足,失去抢救时机发生纠纷赔款者,由救护员个人承担15%。

9、急救车驶向目的地时,应注意安全,救护人员不得与司机闲谈,避免分散注意力,医护司人员统一着急救服,挂胸牌。

10、救护员上车后,立即与患方电话联系,再次确认患者详细地址和病情,并给予相应的院前急救指导,到达目的地后,应立即问明患者病情及诊治情况,根据情况作相应处理,并与病人或病人家属做好谈话记录,工作态度要严谨,言语要和缓,处置要迅速,做好院前急救工作的同时体现优质服务。如有投诉,经查证属实,扣当事人30元。

11、如患方自行联系转往我院(包括到上级医院接诊病人),救护车不得先入内或鸣笛,应先与医院值班医务人员交涉好,或与病人说明后,救护车再入院内接病人,以保持医院间的长期合作。

12、接运途中,救护人员和护士必须在车内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伤情病情,并作出相应处置,拟定入院后诊治方案,严禁与司机并坐在驾车室,如有违反,扣当事人30元。

13、救护车接来的病人,救护员和护士必须根据病情将病人送到相应科室,并与该科室医护人员办好交接手续,将病人安排好后才算完成任务。如考虑需作的检查,且病人情况允许,应先在急诊科开出申请单(避免病人往返耽误救治时间),必要时救护人员也要协助护士护送到医技科室作检查,在送检的同时,通知有关科室做好接诊的准备工作,直到检查结束送到临床科室。

14、病人送到科室后,救护员和当班护士要立即检查救护器械是否完好,用了的急救药品应及时补充,车内的卫生要清理干净,方可离车。

15、救护员要规范书写并妥善保存院前急救病历。每月院前急救病历经审定后交医院病案室统一保管。

16、执行医疗保障任务,必须准备好相应药品及物品,提前到达现场,坚守岗位,遵守工作纪律,选取与保障主题有关的医护司人员待命照片。如有急救病例,进行妥善处理并做好记录。保障完成后及时做好书面总结并上报120。如有违反,一次扣当事人30元。

10.急救管理制度 篇十

【关键词】医疗急救中心;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引言

急救中心是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括抢救治疗、医疗急诊与急救监护等功能。现阶段,随着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逐步发展,急救中心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出现种种弊端,而采用先进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则可以有效解决出现的弊端。

二、医疗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的特点

急救中心财务管理具有院前急救收费特殊性、多样性、监管困难及部门不协调的特点。具体地说,首先,急救行业因其流动性较强,收费过程经常在救护车上完成。随车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救助服务后,向病人或家属收取费用,这与医院固定窗口收费截然不同,不仅收费项目不同,而且医护人员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掌握收费标准,造成收费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救护车作为流动型抢救室,各种病情都有可能遇到,加之行政主管部门对不同院前急救收费项目的批复标准不同,造成急救车收费情况较为混乱。再次,急救中心收费票据通常使用人工填票的方式,在随车医护人员收费后,再交给财务部门进行审核,这就造成了信息反馈不及时,增大了财务监管的难度。最后,急救中心由车管部门、急救科和财务部门共同管理,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

三、医疗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的现状

急救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基本步入会计电算化阶段,严格落实财务部、卫生部对预决算管理的要求,全面落实信息化管理。不过,现阶段不少收费管理工作还采用手工操作,信息化程度很低,不仅基础数据搜集不到位,而且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不仅如此,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系统尚且缺乏针对性。虽然急救中心应用了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但是其本身特点造成了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能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以及财务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孤岛等现象。同时,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导致信息流通滞后,信息化系统逐渐被孤立。长期处于孤岛状态,使财务部门无法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在卫生信息方面实时共享,造成信息收集与医疗信息不能协调处理。

四、医疗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1.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为人工记账、整合,但是这种方法操作繁琐、过程复杂,容易造成信息更新不及时,严重时还会影响信息传播速度,造成急救中心无法获得实时财务信息情况。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硬件、软件性能飞速提升的当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趋于完善,各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共享资源;财务信息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系统云平台及时获取财务资源情况,将数据整理汇总,为急救中心财务管理提供支持。

2.实施多部门协调管理

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共同维护,不能只依靠财务部门管理。如若只由单位上报财务支出与收回,财务部经过记录、整合,会造成欠缺财务费用使用详情,财务信息部门之间传递不及时的情况。为此,应遵守多部门协同记录、管理的原则,及时更新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再由财务部整合信息,使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

3.健全急救收费制度

急救中心收费制度与医院的窗口收费不同,急救收费大多在救护车上由医护人员收取,而医院则能够通过收费窗口将财务信息及时输入到管理系统内。由此可见,急救过程中收费显得杂乱无章、管理混乱,而财务信息化管理则可以改善急救收费机制的弊端,实际意义重大。对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给救护车配备先进的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适时传输病人信息,入院后根据系统记录收取相应费用,做到整个财务流程数据全面,从而避免了手工记录造成的财务信息混乱现象。

4.加大财务信息监管力度

传统急救中心财务信息管理,采用手工书写票据,经常会造成票据填写不全、内容记录笼统等问题,进而造成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急救中心收费情况,对每笔医疗费用的归属不明确,导致财务信息管理与急救中心的运作不匹配,财务管理混乱。所以,需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措施,监控财务信息,做到财务制度透明化、规范化。比如,急救车医务护理人员在接到任务后,便可立刻登陆系统填写基本信息,并在电脑中留取备份,打印电子票据,交给病人或家属,使收费管理更加有序。

5.提高财务人员信息化素质

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同时,应加强对财务人员信息化素质的培训工作。急救中心的领导要以身作责,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思想体系,提高管理效率。为提高财务信息化素质,不仅要明确财务及收费人员的职务功能,而且要制定详细的收费制度。同时,要聘请专业老师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教导财务人员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及时更新、升级信息化管理体系。

五、结语

急救中心引入财务信息化管理是医疗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管理系统来对急救收费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财务信息的透明化、规范化,达到规范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婷,徐蕾.浅谈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策略——以医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2]李亚微.医院财务信息化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2).

11.急救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问题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急救实验室,开放性管理,自主管理,激励理论

医学专业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体现在实验室方面, 这既是学生综合素质强化的有效途径, 同时对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现代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发展趋向表现为实验教学开放性模式的实施, 这对于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医学专业学生面临着学习负担重、学习任务紧的形势,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处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是医学专业课程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前急救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就学生自主管理的实施路径提出了一些看法。

1.当前急救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轮岗制的实施实现了学生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机会均等化, 作为一个小集体存在的管理小组可借助共同管理的方式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然而, 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指导的结合使得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够借助课外开放时间将教师的现场指导及场外指导落实到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当中。自主管理在急救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落实难以保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觉性与纪律性, 甚至可能发生各种突发状况, 比如实验设备丢失、设施电源未关闭以及卫生状况较差等问题, 这些都是自主管理需要正视的问题。

2.急救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的路径

(1)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在开放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落实是对自主管理理念的有效运用过程, 其中对整个急救过程的思考、分析和完成是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考验, 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当保持足够理性的态度, 提高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大多数情况下急救工作的实施都是较为危急的, 因此对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只有具备相关的“慎独”品格才能更好地处理和应对急救工作。

(2) 开放性实验教学环境的营造。在以往教学管理模式当中的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可替代, 加之实验性质的单一以及综合性特征的缺乏, 这就使得整个教学管理过程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特征的呈现。开放性教学环境的形成突出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 且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在学习主动性形成的过程中问题解决及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得到落实, 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急救工作的理解。此外, 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依据病案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对模拟情境进行演示操作, 更好地完善自我在急救工作中的角色安排, 通过实景训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3) 突出激励理论在自主管理中的应用。开放性实验室中学生自主管理的落实中学生及干部群体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对传统自主管理模式弊端的一种改进, 激励理论在学生自主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有利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从激励理论的实施角度分析, 激励的前期可采用目标激励和文化激励的方式, 而团队激励与情感激励则较适用于中期激励, 荣誉激励与竞争激励较为适用于激励理论的后期。无论是外部动机的激发还是内部机制的构建都是急救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方式, 这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拓展影响深远, 是对自主管理效果的优化过程。

综上所述, 急救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理念的落实使得学生的思想意识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 这是对实验室培训理念的一种凸显, 因此切实提高急救实验室教学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除了开放性教学环境的营造之外, 激励理论在学生自主管理中的落实对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也有积极影响, 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张静, 井杰夫.浅谈护理实验室开放对实验人员的素质要求[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09) .

12.急救站督查考核制度 篇十二

1、急救站应服从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和统一管理,定期向指挥中心汇报工作,并接受指挥中心的督查和考核。

2、督查的重点是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收费制度、病人及家属投诉落实情况,应急反应速度,即:接处警时间、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

3、精神风貌及医德医风的督查,如工作期间是否着装整洁、仪表端庄、挂牌服务,是否索要和收受钱物;“院前救护记录”和“出车单”填写是否规范,符合要求;资料维护是否及时等。

4、严格考核检查。上述内容由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负责考核,作为急救站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和内容,考核采取不定期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平时不定期考核成绩占50%,年终考核成绩占50%)。

附2 急救站考核细则及评分标准 考核内容 分值 评分标准 综合管理30分

1、领导重视,认真贯彻执行《淄博市社会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严格遵守《急救站制度》。(6分)检查一项执行不严、落实不到位扣(2-6)分。

2、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积极参加指挥中心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每月召开一次急救工作例会;按时上报医疗急救质量信息月报表;严格遵守急救站的考勤制度。(4分)

查看有关会议记录及报表,无故不参加一次扣(1-2)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质量信息月报表一次不报的扣0.5分。

3、急救站使用统一名称,急救车统一标志符号,统一编号,服从统一调度;急救人员统一着装,佩带胸牌,使用文明用语。(10分)

检查工作中一项未执行者扣(1-2)分。

4、工作积极,主动配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推诿,工作人员之间能相互团结,各急救站之间配合良好。(7分)

部门间,急救站之间不协调,出现互相推诿现象一次扣1分。

5、保持急救站工作环境清洁卫生,急救车干净,整洁。(3分)

检查工作环境和急救车不清洁一次扣1分。工作质量70分工作质量 70 分

1、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观察室床位设置10张以上,科室设有内科、外科、诊查室、抢救室、、观察室、治疗室、处置室、化验室、药房等及其他科室(10分)

检查一项不符合要求,每缺少一个科室扣1分。

2、各急救站医护人员不少于16人,至少有一名副主任医师,临床科室至少有一名取得主治医师职称的临床执业医师;独立值班的急救医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急诊护士必须具有二年以上的临床实践经验,驾驶员必须具有三年以上的驾龄;值班人员必须经过急救中心培训后持证上岗;急救站工作人员名单必须向120急救指挥中心上报备案,并至少固定一年,人员调换及时上报指挥中心进行更改。(5分)检查一项不符合要求的扣1分。

3、急救站车辆至少有2辆,保证车况良好,装备齐全,运行正常;其中至少有一辆监护型救护车,设置统一药械,通讯设备,警报装置和医疗急救标志;车辆使用维修有记录,无肇事,有安全行车记录。(5分)

急救车辆不足、装备不全,运行状况不好、设置不符合标准一项扣0.5分,无使用记录,无行车记录一次扣0.5分。

4、急救站出诊药品器械配备标准:急救内科箱、外科箱、心电图机、血糖仪、氧气瓶、吸痰器、自动体外除颤仪、便携式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铲式担架、担架、防毒面罩、吸引器、胸穿包、腹穿包、气管切开包等。(10分)检查医疗器械缺少一项扣0.5分,药品不符合配置标准扣(1-5)分。

5、急救站保证24小时值班,每班保证1—2名医生,1—2辆救护车值班,出车保证一司一医一护人员装备,白天3分钟内出车,晚上5分钟内出车;救护车、随车手机、微机、打印机、120专线电话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急救站席不运行与120无关的程序,打印机内24小时有纸张(A4)。(7分)

定期检查与平时抽查相结合,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出车时间每拖延一分钟扣0.5分。

6、急救信息资料当班维护,急救病历书写规范、准确,当班完成,出诊登记健全,出车单书写规范,准确,要有出诊医生及病人(病人亲属)签名,有专人管理并且完整保存一年。(3分)

检查一项不规范,不符合要求扣1分。

7、不得设立“120”特服号码以外的对外急救电话;不得私自出车,影响统一调度。(10分)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发现设“120”以外的电话或私自出车现象一次扣(5-10)分。

8、各急救站按时交纳运行维护费。(6分)不按时交纳一次扣0.5分。

9、积极开展文明行业,文明急救站创建活动,有行风自我检查记录,社会对急救站的服务和医疗质量满意度达到95%以上,无一级医疗事故发生。(5分)

查看有关文件、资料,结合指挥中心每季的满意度调查,急救站达不到95%的扣(1-5)分,病人举报经核查属实急救站责任的,发生一级医疗事故的一次扣(3-5)分。

10、认真执行120宣传发稿月报制度,全面完成120宣传发稿任务。急救站人员25人以上的每年发稿4篇以上,16人以上的急救站年内发稿2篇以上。(4分)

不按月及时上报120宣传发稿情况的扣(1-2)分,未完成120宣传发稿任务的扣(2-3)分。

11、服从指挥中心调度指挥,及时完成急救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完成率达100%,认真接受指挥中心每季度的检查考核。(5分)

不服从调度一次扣(1-2)分,不接受指挥中心考核的一次扣(3-5)分。

注:急救站年终总评得分90分以上为优秀; 80—89分为良好; 60—79分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不合格的急救站限期整改,直至暂停 附3

13.2018年产科急救管理方案 篇十三

为了进一步做好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根据《犍为县卫计局关于印发《犍为县产科急救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犍卫计发[2017]71号)要求,为有效控制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进一步提高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能力和救治水平,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院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建立科学、高效的产科急救工作秩序,强化产科急救质量与安全意识,提高我院产科急救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制度保障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我院产科急救专家作用,确保危重孕产妇得到及时、高效的医疗救治,切实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

加强产科规范化建设,提高孕产妇保健质量,实行高危妊娠分级和专家管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按照《四川省产科分级诊疗指南(2016年)》要求,我院应为孕产妇就医提高优质、高效的妇幼健康服务,要为严重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的孕产妇畅通会诊转诊的急救绿色通道。宣传普及孕产期保健知识,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

(二)依法管理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我院产科管理,依法规范产科人员的服务行为,严格查处违法行为。

(三)快速反应

建立产科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及时救治,准确处置,及时报送救治和处理信息。

(四)技术帮扶

服从县产科急救领导小组统一调度,配合协调转运、专家会诊、远程医疗、物资调配等综合措施共享支援。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成立院内产科急救管理小组: 组 长:朱晓丹 院 长 副组长:黄维刚 分管副院长

成 员:杨明刚 医务科长 余武成 药剂科长

何丽霞 妇产科主任 廖毅静 妇产科医师

李海燕 妇产科护士长 董 燕 妇产科医师 欧翊平儿科主任 刘明强 外科主任

吴 虹 骨伤科主任 周建超 心病科主任

彭贤富 骨伤科二病区主任

税宗伦 老年病科主任 周 涛 检验科主任

赵洪平麻醉科主任 冯丽娟 药学组组长

沈全芝 超声科主任 严建华 放射科主任

朱 潘 防保科副科长

小组办公室设在医务科,由杨明刚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成员吴茂娟,负责院内产科急救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依法组织协调全院的急救工作;负责全院产科急救应急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院内急救演练;负责向县产急办呼救与联系转诊。

(二)职责分工:

1.组长全面负责产科抢救小组的组织、协调,对集体讨论的重大抢救方案和措施作出决策。

2.副组长执行组长的各项决策和措施,组织、协调急救相关工作,并及时向组长汇报相关情况。

3.产科主任负责产科急危重病人的具体抢救;产科医师协助落实产科主任的具体抢救工作、医嘱处理、病历书写完善等;产科护士长负责指挥产科抢救的护理工作、医嘱执行、计算出入量、保证液体通道及管道通畅、急救药品的补充等。4.各临床专科专家负责相应专业技术性急救工作,协助组长、副组长及产科成员完成抢救工作;医技科室及其他职能科室负责做好及时上报、检验检查、血源、药品、救护车辆等保障工作。

四、工作流程

1.门急诊首诊医师接到急危重症孕产妇后,首先应及时就地抢救,同时电话请求妇产科医师进行急会诊,产科医师接诊到急危重孕产妇后要立即电话通知产科主任,并按要求上报医务科、总值班,并简要汇报抢救情况,提出抢救器械、药物、急救专家人员等方面的要求。医务科、总值班人员接到通知后首先立即组织协调院内产科急救专家进行抢救,并将情况汇报副组长,副组长接到通知后应立即组织实施抢救,并及时将抢救情况汇报组长,组长接到通知后应立即组织、协调全院抢救工作。医务科同时负责向县产科急救管理办公室、县危急重症孕产妇急救中心汇报和呼救,提出会诊、转院、远程医疗、物资等需求。2.产科急救小组成员必须24小时手机畅通,接到呼叫后迅速赶到科室,争分夺秒投入抢救。

五、呼救及转诊程序

1.产科急救原则上逐级呼救和转诊;危重情况可实行跨级转诊,直接转送到具有综合抢救实力的医疗机构,确保产科急救迅速、准确、有效。

2.转诊必须在病情许可,确保孕产妇安全前提下进行。产科主任负责联系好上级接诊机构,完善好转诊手续,同时安排熟悉孕产妇病情的医护人员护送转诊,转诊途中做好病情观察,与接诊机构做好交接工作。

六、工作要求

1.各级各类人员要高度重视危重孕产妇抢救、转诊及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危重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畅通。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保证县域内的急危重症孕产妇得到及时救治。

3.加强急危重孕产妇管理,严格执行《疑难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4.妇产科门诊要结合“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做好孕期保健监管工作,对高危孕产妇要严加管理,掌握相关资料,做好登记,指导正确就医,为危重孕产妇急救工作奠定基础,保障母婴安全。

5.临床科室要不断完善抢救设施,做好各种抢救药品的储备,抢救药品齐全率100%,抢救设施完好率要求100%。

6.全院各部门要全力配合危重孕产妇急救工作,保证参加抢救人员及时到位,设备、药品等完好无缺,规范操作,杜绝急危重症孕产妇由于救治不及时造成的意外事件发生,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7.对因管理失误和医疗责任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相关责任人给予年度评定不合格、扣除奖金、延迟职称晋升或高职低聘、直至解聘等处分;对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书,擅自从事助产服务造成孕产妇死亡及其它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科室和当事人责任;造成医疗事故的,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附件:市、县产科急救电话

犍为县中医医院 2018年1月15日

附件:

市、县产科急救电话

市级:乐山市人民医院急救电话

乐山市妇幼保健院急救电话

县级:犍为县人民医院急救电话

犍为县妇幼保健院急救电话

犍为县产科急救管理小组办公室电话:0833-2119377 0833-2129590 0833-2118137 120

14.急救管理制度 篇十四

1 存在问题

1.1 急救药品管理

1.1.1 无基数表

数量不规定, 无基数表, 用后不能及时补齐, 造成药品准备不足, 耽误抢救用药, 延误抢救时间。

1.1.2 药品过期

不能按有效期先后使用, 补充药品在盒内乱放, 无近期远期顺序之分, 使用时随拿随放, 以至有些药品过期, 抢救患者时才发现, 或护理部质控组检查时才发现, 有些不常用的药品放在柜内从不查看, 不及时更换, 造成过期现象。

1.1.3 剂量

药品剂量与基数不符, 如盐酸地塞米松針, 急救柜内规定数是5mg/ml, 用药后补充回来的却是2mg/ml, 误导医生用药, 使用时极易引起差错。

1.1.4 不熟悉药物名称

部分护士只对药品别名熟悉, 而对化学名称不熟悉, 或与相近名称的药物混淆, 导致药品核对或用药时出现错误。

1.1.5 各种标识不统一

存在药品名称标识不清, 不易找到, 药品安瓿上有的是失效期, 有的是有效期, 造成护士理解错误。

1.1.6 未做到认真查对和登记

管理人员未做到认真查对甚至不查对, 为了应付检查登记本质量弄虚作假, 不查对急救物品就在登记本上写上查对无误, 造成药品多少不一, 与基数不符。

1.1.7 未做到班班交接

平时只是周查两次, 期间有人用药后不补充, 下一班也不知道, 以致于找不到责任人, 造成药品补充不及时。

1.1.8 未做到专人管理

管理人员不固定, 造成责任心不强, 人人都不重视, 管理混乱, 药品只有人用而无人补充, 即使用后补回来的药品也不放在柜内固定地方。

1.1.9 管理人员素质差

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积极性不高, 意识淡漠, 对重要性认识不足, 造成管理混乱。

1.1.1 0

有些医生或护士只图方便使用或进行口头交接, 用后不补充, 给管理人员管理带来困难。

1.2 急救器材

1.2.1 器材保管

做不到五定 (定数量, 定点放置, 定人保管, 定期检查维修, 定期消毒灭菌) , 仪器生锈损坏, 配备物品不完备, 不清洁, 放置不规范, 导致使用时手忙脚乱。

1.2.2 物品不能分柜固定存放

清洁物品与一次性物品不能分开放置, 物品不固定, 使用后不能归还原位。

1.2.3 补充不及时

物品种类多, 尤其是小物品如棉签、砂轮、针管等用后不能及时补齐, 耽误下次使用。

1.2.4 医务人员对抢救仪器不熟悉

对仪器使用不熟练, 功能不掌握, 甚至不会使用, 例如:护士对抢救包内物品不熟悉, 对心电监护仪功能不掌握, 不会使用, 使用时出现错误, 延误抢救时机。

1.3 检查过程中存在问题

有制度落实不到位, 病区护士长每周查一次做不到, 有时由于工作忙, 检查不及时, 督促不到位, 长期以往造成护士对急救物品管理意识淡漠。

2 对策

2.1 固定数量规格

全院统一建立物品基数表, 由各科根据急救药品使用情况和急救柜样式上报急救药品、器材基数, 由护理部统一审核制作急救器材和药品管理一览表, 一览表根据各科急救柜情况, 分层使用, 有上中下三层和上层、下左、下右之分, 每层固定急救物品名称、数量、规格, 过塑后发放给科室, 放在急救柜内, 放置规范, 各科不得随意变动。检查或交接班时查对名称、规格、数量, 以便补齐, 方便使用。

2.2建立交接班登记本和药物使用登记本

做到班班交接, 及时补充, 交接班登记本和药物使用登记本均以表格形式制成, 交接班登记本内容有日期、时间、药品名称、数量、规格、物品名称和数量、交班人、接班人签名。这样可以一项一项查对, 防止交接时遗漏。每班使用药物要登记在药物使用登记本上, 登记内容包括日期、时间、药品名称、剂量、用法、使用人和补充人签字, 这样可以增加责任心, 便于查找责任人, 不丢失急救物品。

2.3 药品存放

药品要放在原盒内, 并有有效期远近之分, 远期的放在盒的左边, 近期的放在盒的右边, 让科室人员熟悉存放方法, 方便管理使用。不常用的药品专人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失效期, 即将失效的药品与药房提前更换或在抢救柜内用红笔做标识, 提醒大家注意。

2.4 剂量

补充药品时开医嘱医生和拿药护士共同注意剂量补充准确, 如药房没有同剂量药品, 补充过来要做标识。

2.5 急救物品固定位置

护理部根据急救柜情况进行了分层, 规定物品种类, 固定放置层次, 药品按基数表固定顺序, 以方便快捷使用。

2.6 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业务学习时间, 学习药物有效期、失效期、化学名称以及仪器功能及使用等内容。达到人人熟练掌握。教育全科医务人员非抢救情况下不得使用抢救物品。

2.7

做到五定, 专人管理, 护士长要指定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护士管理, 管理人员最少每周检查两次并登记。不得弄虚作假、敷衍了事, 各种抢救器材要及时补充, 及时清洁, 消毒、定期检查维修、定点存放。

2.8

病区护士长检查落实到位, 每病区护士长定期检查每周至少一次, 检查问题要落实到位, 检查结果要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并跟踪结果。

2.9

加强法制教育,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日常工作中要有法律意识,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及时准确对急救物品检查登记, 并将各种登记本保存两年以上,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势必造成举证困难, 甚至举证失败, 也就是说, 虽然护士在护理活动中无过失, 但由于登记缺陷, 就可能改变护理记录的法律凭证作用, 在医疗纠纷中护士同样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

3 讨论

护士是临床急救物品保管和使用的直接责任人, 护士对物品的掌握程度, 责任心的强弱, 直接影响临床急救物品的管理和使用质量, 而急救物品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已不是简单的护理工作质量问题, 其潜在的护理事故, 差错或纠纷, 无论是过期药品还是保管不当效价降低的药品, 一旦用于人体重者危害生命, 轻者损害患者的健康[3,4], 同样抢救器材的不足, 会延误抢救时机, 将导致抢救失败。我院经过一年的急救物品规范管理, 做到了统一制定急救物品固定基数表, 按照基数表使用物品及时登记及时补充, 班班交接登记, 急救柜内物品放置规范, 固定位置, 专人管理, 定期消毒灭菌, 定期检查维修。全体护士责任心增强, 通过业务学习掌握了急救药品有关知识和仪器功能及熟练使用, 急救物品的管理更加科学化, 规范化, 制度化, 保证了临床患者抢救,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争得了抢救时机, 提升全院抢救患者质量, 提高了成功率。同时也提升了我院的护理管理质量[5]。

关键词:病区,急救物品管理,问题,对策,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姚雪芬, 李爱霞, 徐芬.急救药品与器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疗养医学, 2009, 18 (2) :106.

[2]田丹生.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4) :66-67.

[3]吕翠萍.病房药品管理中的护理差错隐患.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6) :67.

[4]王书杰, 史宇翔, 蔡大伟, 等.防止门诊药房医疗纠纷的有效方法.医药导报, 2006, 25 (3) :271-272.

上一篇:《九泥公司劳动纪律管理制度》下一篇:红旗支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