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2024-09-14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共10篇)(共10篇)

1.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篇一

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

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经教育部批准,自2004年秋季起,我省作为全国首批省(市、自治区)参加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保证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实验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对于提高我省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将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也是进一步深化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我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是提高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水平的一次重要机遇。对于推动我省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我省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效益,促进我省普通高中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教育“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验工作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使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提高我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一)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与实验教材,为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立足我省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在全国推广提供有益经验。

(三)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形成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五)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制订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

(六)促进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形成,提高全省普通高中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三、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省作为全国首批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区之一,既要全面实施并验证新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又要为全国新课程的推广提供经验。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反映实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开拓创新的原则。新课程实验是一项需要边实践边探索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板可以参照,必须坚持开拓创新的原则,在实践中大胆改革,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和探索先进经验。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我省各地教育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普通高中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全省同步进行实验的前提下,各地、各学校应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和因校制宜地开展实验工作。

(四)以校为本的原则。普通高中在新课程实验中居于主体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尊重普通高中在实验工作中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切实做到“以校为本”,充分发挥学校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以学校为基地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五)科研引领的原则。新课程实验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和专业引导,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实验新课程、探索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

(六)通力合作的原则。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共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实验工作的重点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探讨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高度重视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使用,支持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国家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提高我省普通高中教材的建设能力。积极倡导按照国家规定开发高中各学习领域的课程资源,鼓励普通高中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二)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通识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根据教育部新课程培训的规划和质量标准,教育厅制订下发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4年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鲁教师字〔2004〕1号),对新课程师资培训进行安排部署。校本培训是师资培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努力建立由学校、教研机构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校本培训体系,形成研训一体。

(三)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形成。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

(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各级教研、科研机构和高师院校加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结合,走向基层,走向学校,形成教学、教研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支持网络,为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的创建工作。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六)配套新课程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纳入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在国家授权范围内,力争在高招制度改革、高考命题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发挥高招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正面导向作用。今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前,省教育厅将公布与新课程配套的高招改革方案。2007年,首批进入课改实验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将使用基于新课程的高招改革方案。

(七)新课程教材选用与管理制度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材管理制度,根据高中课程多样化的特点,建立科学规范、民主透明的教材选用机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坚决杜绝教材选用中的不正之风,纠正以行政命令、考试、评优、晋级等方式,影响教材选用的多样性和公正性。

(八)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科学研究工作。以科学的态度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研究的课题要产生于课程改革实践,要为课程改革实践服务。省教育厅将开展省级课程改革课题立项工作,研究解决课改实验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并设立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奖,对课程改革研究中的优秀科研成果予以奖励。

(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个性化建设工作。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突出体现了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各普通高中要加快个性化学校的建设步伐,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学校环境。

五、实验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任务的首要承担者和实验工作的实际参与者,必须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省教育厅在教育部和省政府领导下,负责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省教育厅的意见与要求,贯彻落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负责当地新课程实验推进工作。

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实践者,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各普通高中必须强化开展新课程实验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与新课程

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教科研机制等,逐步建立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确保实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省教育厅将成立和加强以下组织机构。

(一)充实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厅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督导室、基教处、高教处、师范处、体卫艺处、条装处和省招办、省教研室、省教科所等处室和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领导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研究制订各项保障措施,全面部署实施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基教处,具体处理日常工作。

(二)成立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指导组成员主要由我省有关高师院校、教科研机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专家和基层的同志组成,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为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提供指导和专业支持。全省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参照上述意见,建立健全本地区相应领导机构和专家支持力量。

六、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为此,提出以下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提供政策保障。为保障国家普通高中课改在我省的有效实施和高中新课程实验目标的实现,我省将陆续制订出台一系列与新课程实验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师人事、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条件装备等配套政策,从政策上努力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设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课改的组织、培训、调研和指导工作。各市、县(市、区)也要根据当地实际,相应设立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各地要准确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逐步完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使每所普通高中都能达到实施新课程方案所需的基本条件。

(三)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根据课改实际需求,成立6个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整合专家力量,建立课改实验的专业支持队伍,针对我省高中课改实验开展研究,对课改实践进行指导。普通高中要主动加强与各级教研、科研机构、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四)重视师资培训。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中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资源开发等方面改革创新,密切贴近基层实践工作者的实际需要,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的实现国家和省两级对高中师资的“面对面”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五)强化评估监控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监控各地新课程的实验进展情况。

(六)发挥典型经验带动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实施新课程的调查研究,确定定点联系学校,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先进经验。全省每年组织一次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与表彰会议,以先进典型经验带动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进行。各市、县(市、区)、学校也要定期组织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树立典型,激励先进,推动本地区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七)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

(八)加大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力度。高等师范院校应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特别是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相呼应,努力为普通高中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合格师资。

2.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篇二

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情况分析来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仍然采用的是“言传声教、多说少动”的传统模式, 这种“一维”的教学模式已然过时, 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知识经济的发展需求了, 它对于课本中死知识的灌输过于看重, 对于学生操作物理实验的熟练程度和技巧能力过分的强调, 以直接给出实验结论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讲解, 通常情况下, 都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的较少一部分来对相关的物理实验进行简单的演练, 再加以简单的说明便草草了事.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训练, 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完全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 自主探究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自主探究模式是新课程极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教育精神, 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以教师的相关指导为出发点, 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亲自动手实验, 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物理现象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利用自己的视力、听力以及感知能力来发现物理实验的根本所在.自主探究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辅助性这两个方面, 从自主探究模式的这两个特点就可以看出, 自主探究模式主要是学生自己来完成实验过程的, 具有鲜明的自主性.

3. 自主探究模式的积极意义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模式是有现实意义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 提高实验效果;更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观念, 进行素质教育;有助于增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高中物理实验中;有利于打开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等.自主探究模式的这些实际意义, 都在推动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实施策略

1.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要想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顺利的开展自主探究模式, 必须先打好学生的物理基础, 让学生对物理的基本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在此基础上, 再向学生灌输自主探究模式, 树立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意识作为开展自主探究模式, 进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 自主探究模式就能在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开展.让学生爱好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模式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爱好是最好的导师, 爱好是学生探求物理知识、实验奥秘的动力, 爱好促使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

2. 充分发挥教师在自主探究模式中的辅助作用, 提出问题

进行物理实验是为了论证对某些实际问题的假设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在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的明确要求, 切实采用自主探究模式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在自主探究模式下, 教师以往的主体地位发生了转变, 变成了起辅助作用的主导地位, 这时, 教师就应该扮演好自己所属的角色, 充分发挥辅助性作用, 根据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引导, 然后给学生保留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领悟物理实验的真谛所在.

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坚持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学生进行全面的自主探究学习, 保证高中物理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作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自己的主体地位上更加有效的进行物理实验, 通过亲身体验, 让物理实验的表面规律和内在联系都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从而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 在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采取自主探究模式之前, 必须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分析, 找出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再针对性采取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 如, 自主探究模式等.要想对自主探究模式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 使其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作用, 必须对自主探究模式的内涵、特点、意义等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才能在此基础上采取正确的自主探究模式的实施策略, 对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晶晶.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 .

[2]黎延红.新课程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 (学研版) , 2013 (5) :15.

3.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明确指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一、做好演示实验,发展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式。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发挥演示实验功能,需要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浓厚学习兴趣。讲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以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Ⅰ: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 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南半球低纬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② 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一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进一步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应向南岸偏) 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为何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通过这样的实验创设地理情景,为学生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等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眼球,使思维快速集中到课堂中。同时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会促使学生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积极思考并渴望寻求答案,则会产生想认真学习的想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实施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而地理实验中能很好地形成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便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因此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实施分组实验,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机会,使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Ⅱ:气旋、反气旋两种天气系统带来的不同天气状况(小组合作完成)

课前准备:白色的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块冰;少许热水。

实验步骤:在塑料瓶中装满热水,然后把大部分热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块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稳,仔细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用冷水代替热水,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合作讨论实验结果:可能实验结果分析有多种,有些学生会认为其发现实验结果与气旋很相似,空气都是作上升运动;有些学生会发现冰块的作用——高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温度低。

实验结论:气旋中心空气作上升运动,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在逐渐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而反气旋中心空气运行方向恰好相反,带来晴朗的天气。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会不满足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只做旁观者,他们总是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想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实施分组实验,这样不仅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观察更直观,对现象表述更清晰,渗透合作意识。当然分组实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勤于记录,互相合作,以免学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够刺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无法静下心思考,从而忽略实验的本质。

三、加强探索实验,形成创新意识

探索实验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实验Ⅲ:测定“学校操场某点的东南西北方向”(设计活动方案)

方案:在某点A树一竿,并以该点为中心画圆;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长刚好与圆相交,记录这两点M、N;连接这两点线MN(这条线就是通过当地的一条纬线,该线指示东西方向)。过A点作MN的垂线,即该线就是通过A点的经线,与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相等(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锻炼并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很多地理实验在课堂中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视课外实践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实践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地操作,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

实验Ⅳ:确定“当地地理位置”(设计课外活动实验)

活动过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春分日,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竿长。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答案:标杆、尺、绳、钟表等)②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见图2)。▲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孙月雁.地理实验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4.

[3] 朱学尧. 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4.

[4] 刘恭祥.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2008.

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出发,论述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做好演示实验、实施分组实验、加强探索实验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明确指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一、做好演示实验,发展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式。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发挥演示实验功能,需要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浓厚学习兴趣。讲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以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Ⅰ: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 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南半球低纬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② 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一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进一步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应向南岸偏) 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为何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通过这样的实验创设地理情景,为学生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等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眼球,使思维快速集中到课堂中。同时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会促使学生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积极思考并渴望寻求答案,则会产生想认真学习的想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实施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而地理实验中能很好地形成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便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因此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实施分组实验,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机会,使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Ⅱ:气旋、反气旋两种天气系统带来的不同天气状况(小组合作完成)

课前准备:白色的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块冰;少许热水。

实验步骤:在塑料瓶中装满热水,然后把大部分热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块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稳,仔细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用冷水代替热水,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合作讨论实验结果:可能实验结果分析有多种,有些学生会认为其发现实验结果与气旋很相似,空气都是作上升运动;有些学生会发现冰块的作用——高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温度低。

实验结论:气旋中心空气作上升运动,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在逐渐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而反气旋中心空气运行方向恰好相反,带来晴朗的天气。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会不满足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只做旁观者,他们总是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想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实施分组实验,这样不仅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观察更直观,对现象表述更清晰,渗透合作意识。当然分组实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勤于记录,互相合作,以免学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够刺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无法静下心思考,从而忽略实验的本质。

三、加强探索实验,形成创新意识

探索实验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实验Ⅲ:测定“学校操场某点的东南西北方向”(设计活动方案)

方案:在某点A树一竿,并以该点为中心画圆;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长刚好与圆相交,记录这两点M、N;连接这两点线MN(这条线就是通过当地的一条纬线,该线指示东西方向)。过A点作MN的垂线,即该线就是通过A点的经线,与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相等(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锻炼并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很多地理实验在课堂中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视课外实践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实践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地操作,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

实验Ⅳ:确定“当地地理位置”(设计课外活动实验)

活动过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春分日,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竿长。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答案:标杆、尺、绳、钟表等)②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见图2)。▲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孙月雁.地理实验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4.

[3] 朱学尧. 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4.

[4] 刘恭祥.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2008.

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出发,论述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做好演示实验、实施分组实验、加强探索实验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明确指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一、做好演示实验,发展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式。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发挥演示实验功能,需要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浓厚学习兴趣。讲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以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Ⅰ: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 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南半球低纬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② 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一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进一步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应向南岸偏) 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为何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通过这样的实验创设地理情景,为学生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等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眼球,使思维快速集中到课堂中。同时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会促使学生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积极思考并渴望寻求答案,则会产生想认真学习的想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实施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而地理实验中能很好地形成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便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因此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实施分组实验,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机会,使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Ⅱ:气旋、反气旋两种天气系统带来的不同天气状况(小组合作完成)

课前准备:白色的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块冰;少许热水。

实验步骤:在塑料瓶中装满热水,然后把大部分热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块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稳,仔细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用冷水代替热水,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合作讨论实验结果:可能实验结果分析有多种,有些学生会认为其发现实验结果与气旋很相似,空气都是作上升运动;有些学生会发现冰块的作用——高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温度低。

实验结论:气旋中心空气作上升运动,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在逐渐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而反气旋中心空气运行方向恰好相反,带来晴朗的天气。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会不满足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只做旁观者,他们总是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想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实施分组实验,这样不仅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观察更直观,对现象表述更清晰,渗透合作意识。当然分组实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勤于记录,互相合作,以免学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够刺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无法静下心思考,从而忽略实验的本质。

三、加强探索实验,形成创新意识

探索实验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实验Ⅲ:测定“学校操场某点的东南西北方向”(设计活动方案)

方案:在某点A树一竿,并以该点为中心画圆;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长刚好与圆相交,记录这两点M、N;连接这两点线MN(这条线就是通过当地的一条纬线,该线指示东西方向)。过A点作MN的垂线,即该线就是通过A点的经线,与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相等(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锻炼并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很多地理实验在课堂中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视课外实践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实践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地操作,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

实验Ⅳ:确定“当地地理位置”(设计课外活动实验)

活动过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春分日,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竿长。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答案:标杆、尺、绳、钟表等)②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见图2)。▲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孙月雁.地理实验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4.

[3] 朱学尧. 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4.

4.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培训 篇四

一、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实施课程改革

案例一一位从纳粹集中营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位中学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老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专家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妇女、儿童和民众被受到大学教育的士兵杀死。……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恶魔,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让我们的孩子在具有人性的情况下,所学的知识才有其价值……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我们目前高中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完成,全部精力都只投入在让学生拿高分,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一部做题机器,成为老师的高考工具,而忽视了情感态度、科学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案例二前些日子有人对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有50﹪以上的学生对化学没有兴趣,有52﹪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高考中有化学这个科目才学习化学的。有80﹪的学生认为老师只是讲习题,讲标准答案,自己反而不会思考。(成为机器了哪有思考,机器是没有思维的)54﹪的学生希望老师结合实际讲课。有些学生这样问:老师,除了高考,学习化学有什么用?我们就批评学生,你们吃的,穿的,包括喝的西北风都是化学物质。但是批评学生后我也反问自己,是啊,真的有什么用?假如高考不考化学,化学老师还有什么用?

是的,老师关心的生存问题其实不是高考带来的,而是老师自己的原因。如果你在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以全新的姿态投入,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实施高中新课程,你就会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案例三有一个放羊娃,人们问他为什么放羊,他回答:赚钱。人们问他赚钱干什么,他回答:娶媳妇生孩子。人们又问他:孩子长大干什么,他回答:放羊。

多么朴实,多么悲哀的一个怪圈。

5.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新 篇五

四川邻水九龙中学

四川高中新课程改革于2010年下半年在我省全面推行,这无疑为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历史的契机和发展机遇;也在中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征程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了高中新课改给我校带来的既是也是机遇,更是挑战,是充满探索、艰难曲折和创造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我校作为一所西部农村中学,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坚决贯切党和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严格执行新课改理念,健全学校课改领导机构,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狠抓新课堂改革的落实,认真组织高一全体教师进行课改实验,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改革新模式。在县级教育各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新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确立学校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要以“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校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学校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吸取教训,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九中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制定学校新课程改革目标: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等“多样化”生存方式的社会,要求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是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复合型人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围绕着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来设计人的培养目标的。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等。为此我校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有四个:

1、构建富有时代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高效益的课堂,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全面、适应课改要求的师资队伍,为新课改提供支撑。

4、探索新的管理机制——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保障

三、我校推进课堂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构,明确分工和职责,制定方案 为课改实验工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强,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才能保障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实施。为了全面推进学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我校成立了以冯春梅校长为“课改第一负责人”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领导和具体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学科课程研究指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各教研组组长、骨干教师等组成,明确分工和职责,负责对教师的培训、课程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管理,带领全体教师最大程度地参与高中新课程实验,组织好对实验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撰写方案、计划、总结。

为了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迈得更为扎实,学校于2010-2011年先后制定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高中新课程排课方案》 《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高中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方案》《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方案》 《高中学习方法介绍》等,这些方案的出台使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建立完善学校教育培训体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锻造一支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优秀教师团队是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学校通过完善机制、开展校本培训、引导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等措施,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引入竞争机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评价机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激励机制——让每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即将专家请进校园与教师零距离交流;同时每学期派骨干教师到外面学习培训,让老师们接触学术界最前沿的理论与成果,把握课改的内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精神,自领导到教师,全员行动,参加省新课改教育理论通识培训、教材培训等。在这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影响下,九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学校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高级教师68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骨干教师3人,市教学能手17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符合课改要求、适应九中特色的师资队伍。

(三)重视课改宣传 探讨教改热点,占领舆论阵地。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熟悉、了解并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当中来,我校分发《告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议,向广大新高一学生家长们介绍高中新课程改革,宣传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普及理论学习和探讨教改热点为目标,及时报道学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每学期末发放《九中家校联系书》,让学生、家长、社会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高中新课程改革。布置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任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发展能力。通过在校园悬挂高中新课程宣传横幅:纳新吐故,辩证解读课程标准;扬优弃弊,理智改善教学行为。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创造了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四)认真进行模块学分认定 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新课程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习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行,学校成立九龙中学学分认定委员会,建立《九龙中学学分管理和认定办法》,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每个模块的教学结束后,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价并等级评定,建立《九龙中学学生素质发展手册》,评定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任课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最终登记评定合格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学生的最终成绩与学分由教务处统一批量导入学生“阳光档案系统”。

(五)以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各学科课堂教学标准,以“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课堂测评”等活动为基本形式,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问-学-论-练”四段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师生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此,我校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了严格要求。首先,教研组必须推行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同时编制好学生各科的学习案,保证课堂教学有充足的资源。其次,必须组织建立各学科课堂教学标准,并且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科课堂教学标准上课,教学环节应当具备,提出问题,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小组学习模式,重视课堂测评,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不断提高课堂效率,逐渐形成我校特色的“问-学-论-练”四段教学模式。再次,我校还每学期定时展开新课堂赛课活动,如示范课,新教师学习课等,构建《九龙中学新课堂体系下的评价标准》,实施“改造课堂行动方案”,打造特色课堂,让有一定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不仅符合课改理念,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打造名师,加快我校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营造出良好的学校课改氛围。

(六)建立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展开社团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锻造、自创社团、自主学习与研究”的学生自主发展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以文体活动为主的各类社团十几个,包括篮球、田径、音乐、舞蹈、信息技术、科技制作、书画等方面内容。它们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作为学生的活动类课程。在评价中学校规定凡参加科技创意类活动的学生,都将按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进行学分认定;如果在比赛中获奖,则填写《奖励加分登记表》,经学分认定委员会核实后,酌情加分。通过参加课外社团实践活动,推动学校新课程教育的良性发展,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一批批特长生不断涌现,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加强对外考察学习交流,积极借鉴吸收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把我校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我校自去年以来,先后派出学校领导和学科骨干教师到江西、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学习,积极借鉴这些地区课改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夏校长带队到青岛学习,回来后积极整理资料,做汇报,推广考察成果,进行针对性的赛课活动,极大的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还有王良玉校长到河南永威中学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回来后在我校初中大力推行,举办初中教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赛课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我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新课改研讨会,赛课活动,虚心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先后有多位教师参加市、县等各级赛课比赛并获奖。如语文组冯永芳老师参加广安市高中组赛课比赛,荣获市级一等奖。

(八)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主编制校本课程。

如我校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历史组的《三国与人生》、《川东文化》;语文组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生物组的《探索生命的奥秘》;数学组的《数字与生活》;政治组的《领袖气质探究》等,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了对国家课程的延伸与拓展,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满足了我校学生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选择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校新课改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

我校高一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角色意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能够根据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在实施小组学习时,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亲历各组,分别给予有效指导、点拨,使各组学习效果、质量得到保证。例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直接指导点拨学生的时间长达90%。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的阵地,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奴隶,教师以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创设出凸现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开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他们之间真正建立起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学习共同体。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初步得到体现,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采用齐读、默读、展示读、小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反复思考文本的意义,探索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例如,在《搭支架》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支架,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有效提高了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新课程评价意识得到真实体现

从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话语和行为来看,超过90%的教师已经走出了“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由过乱、过烂、过露的教学评价转变为真实、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价。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激励性评价、暗示性评价、及时性评价等;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快乐。具体在评价话语表现以下三点:一是由强调统一的压制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个性意识的差异性评价话语;二是由强调单一的封闭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多元意识的开放性评价话语;三是由缺乏理性的独断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科学意识的规范性评价话语。

(三)问题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问题意识,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自主发现问题,在问题对话中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体现分为三类:一是课堂内学生生成问题,如历史教师在上《罗斯福新政》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二是教师课前生成问题,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回应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师在《永恒的眼睛》中事先设置问题练习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积极思考、想象,激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课前学生生成问题,课堂解决问题,课内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如语文教师在上《乡愁》这篇语文课时,课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课中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生成问题,问题分三个模块,即“知识园”、“我知道”、“考一考”。学生以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解决问题,教师是真正的指导者、评价者。这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新课程试验的机遇,大力采用、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中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使学生在科技的氛围中提高科技素养。大多数学科加快了把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进程,总结了有关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运用的经验和规律;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加速器的作用,是建构整体优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情境意识普遍得到广泛体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情境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了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应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是语言创设情境,讲故事、猜谜语。如《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首先以“乌鸦”的故事引入,渲染了与课程内容一致的教学氛围。二是活动创设情境,做游戏、课本剧、情景剧,通过形象、逼真、生动的表演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三是媒体创设情境,教师教学过程中巧妙使用投影仪,播放DV音乐、电视片段、展示图片等,创设了与课程文本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基本符合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四适”原则。如教师在上《我总会和您在一起的》时,用媒体播放惊心动魄的故事片段和图片,立刻把学生引向课程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课程改革要以先进的理念作指导,课程试验也会影响和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三年的新课程试验,使广大教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改善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了新课程试验的进展,使高中教学改革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2.教学基本能力不断提高。驾驭课程教材能力是搞好试验的基础。通过抓好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基本掌握了新课程。如对新大纲,一要做到正确理解课标各部分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二要对课标的重点内容要用“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去理解和把握,进而会运用新大纲的要求和精神理解教材、指导教学,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对新教材,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要做到深刻理解教材,正确分析教材和科学处理教材,使之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

通过一年的新课程试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设计的能力、评价与总结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变化,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3.科研意识普遍加强。课改促科研,推动了群众性教学专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教研成果颇丰。一年来,学校共收到各级发表或交流论文100余篇,获奖论文20多篇,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个人,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带动了学校课改工作的发展。

4.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科教学骨干队伍。抓住新课程试验的机遇,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如今,涌现了一批不同年龄层次在全市、县知名的骨干教师。共有10多名教师做过县级研究课,多名教师在市、县级评比活动中获奖,涌现出的学科教学骨干队伍在我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1.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随着课改的进行,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学科教学注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所以我校高2013级学生的学科能力,如语文的写作能力、英语的听说能力比往届学生要强。二是理科更加重视实验,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高中开设活动课、劳技课,加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增强。三是各学科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引入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学校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增加研究性学习内容,地理、生物、美术等学科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用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概括,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课改,广大学生的自学、自思、自强、自律的良好习惯和品质进一步形成。

3.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在试验开始,不少学校担心教学质量会受影响,对新课程试验心存疑虑。测试表明,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认真进行试验,学习成绩是可以保持稳定的,教学质量不会降低。

4.学生的艺术素养有所提高。按新课程计划开设了艺术课程,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生反映,过去欣赏音乐,只不过是官能欣赏,满足于悦耳罢了,现在知道,还应从音乐要素、音乐风格、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等角度来欣赏,达到理智的欣赏,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欣赏价值的变化,说明高中生的艺术修养正在逐步提高。我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新高中课程试验三年来所取得的基本经验有以下几点:

1.坚持把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试验的核心,也是课改的方向。

2.坚持把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工作贯穿于试验的全过程。认真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搞好新课程试验的重要前提。3.坚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水平的工作贯穿于试验工作的全过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搞好试验工作的关键。4.坚持加强教学管理,把管理和教研相结合贯穿于试教全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是搞好新课程试验工作的重要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思想和观念还相对滞后,当前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重教轻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得到确立,已经形成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尚未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尚未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课堂教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尚有差距,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尚不规范,个别学校教学设置较为落后;新课程还要不断改进;课改和考改互相配套、促进,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二)基本策略

1.以“三个代表”思想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实质,继续坚持课程改革,积极推广课改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进一步树立课程新理念。要用大课程观,并结合我市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堂教学)、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改革的要求和发展趋向,充分研究和理解经修订的新课程计划、新大纲及新教材,为在扩大试验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3.继续搞好师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试教骨干教师的作用。

4.以教学科研为先导,加强专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新课程试验的质量。重点研究专题有:大力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继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5.进一步完善以研究、指导和管理课程改革为主要职能的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机制。

回归教育的本质,顺应未来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新的时期,九龙中学将一如既往,坚持深化素质教育不动摇、坚持提高教学效益不动摇、坚持发展办学特色不动摇、坚持打造农村教育品牌不动摇,在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中继承和创新,在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中探索与进取,努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宽松

和谐的环境,为邻水县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6.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六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文/张振华

摘 要: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化学教学以理论知识讲解为重的教学模式,而是将化学实验作为教学的中心。但是很多高中往往是为了最终的书面考试而进行化学实验,让化学实验丧失了其趣味性和实用性。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很有必要。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新课程

一、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过弱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化学实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方面的动手能力以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化学知识的应用。并且化学自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学科,要求要将课本知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且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缺一不可。

但是由于化学实验器材的缺乏以及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观念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上根深蒂固,从而最终导致了传统的高

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先由教师讲解有关的理论知识,然后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得出实验的结论来验证理论知识,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方面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高中生始终是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实验过程,并不能有切实的实验体会,而且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仍然是理论的总结,对实验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局面最终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减弱,这样也不能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理解化学实验方面的`知识,不利于初中生化学水平的提高。

二、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做实验的协助者,对学生进行引导、协助和点拨。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教师的实验演示固然重要,但这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身体力行的深刻感受,所以说,学生自己动手还是有必要的。

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成探究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例如,对于氧化钠与水的反应:(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向试管中滴入水,(www.fwsir.Com)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滴入装有4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

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氢氧化钠与浓硫酸的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等众多试验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在动手与观察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除此之外,高中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度不够,对此,相关领导首先要在化学教学中树立重视实验的观念,只有这样,学校才可能加大对实验器材、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为化学实验的进行提供充足的设备基础和技术支持。

化学实验不仅仅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还是学生学习

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而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着重讲解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所以,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切实成为实验的主人,充分赋予学生动手实验的权利,从根本上满足化学实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小亚。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史料教学。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10)。

[2]刘知新。中学化学教学论。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07.

7.新课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当中, 利于学生亲身体会、深入了解物理原理知识, 既让学生最大化的获取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有必要也有义务在新课程背景下, 积极改进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正所谓“言传身教。”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物理知识水平, 并着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尤其是实验教学中, 要亲力亲为, 不能敷衍了事。由于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的局限, 学生对一堂实验课的理解与创新是有限的。作为教师, 不但要做好每个实验, 还要研究实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 并结合实际, 积极对实验加以改进, 努力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与此同时, 教师不能眼高手低, 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从每一堂实验课开始, 从每一个实验开始, 把新课程背景下新的物理理念贯彻到实验当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应当对所做实验积极开展专题性研究, 培养教师对学术的钻研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进而带动学生钻研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教学相长。”在实验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 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要深入理解实验教学理念

要深入理解新课程中的理论观念, 贯彻落实新课程目标, 就要努力了解实验教学概念, 积极投身实验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所谓实验教学, 不仅仅指简单的示范和操作, 更不能片面追求短期成绩。实验教学以课堂演示实验为载体, 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原实验的操作的危险性、复杂性, 让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 具体的实验操作, 更是促进实验教学大力发展, 培养学生多项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三、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

(一) 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解决问题时只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简单应用, 只是朝着待解决的目标努力。而提出问题时则几乎完全没有参照, 是自己探索得到的, 体现的是创新性思维探索、扩展的能力。作为教师, 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中多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另一方面,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质疑, 多提问、多思考。通过这种形式, 延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以往的实验演示课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往往局限于教师示范, 学生学习。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自我创新、动手能力的发挥。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 教师应当更多的鼓励学生自我实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一堂实验课中, 教师可以仅仅只是创设一些简单的情景, 做一些简明的点拨示范, 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对既定情景加以完善总结, 对实验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 把才能课堂交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而当学生有疑问或出现实验问题是, 教师应当娴熟规范、标准科学地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从而是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不使学生出现知识盲点。

(三) 研究表明, 高中生求知欲强, 并且开始具有质疑的思想;

想象力较丰富, 而且具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有一定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因此,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想增加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途径之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设计中, 要多选取跟学生的生活常识相矛盾、旧有认知相悖的物理实验。通过学生切身参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四) 以往的实验课程教学, 由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知识理论、实验技巧的娴熟, 往往会轻易把各项实验在很短时间内做好。这本身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高的表现。但长此以往, 容易让学生形成迷信权威的思想, 凡事依赖教师, 而独立思考、自我动手能力会减弱。在新课程背景下, 贯彻落实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就是要意识到就有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并积极予以改进。作为高中教师, 应当与学生共同探究, 共同改进实验, 在共同研究中融入到科学试验当中, 充分创新、发扬“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有序高效地践行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四、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小组合作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激发学生参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一些物理实验的常规模式, 可以适度地进行一些改变, 以探究小组的形式, 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现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能力。具体来说,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可以把一些探索性的试验进行分组, 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实验, 各组通过不同的实验条件, 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 最后将结果加以分析比较。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探索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 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增加学生的团体意识、合作意识、分工意识、奉献意识, 从而不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还能增进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一次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要肯定并了解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积极领会其精髓, 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力、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参与意识。要争取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尤永清, 邵国庆.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M].东北师范出版社

8.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篇八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六、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题集和实验模型的方式呈现,里面含有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从中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过去与现状、探究性实验的重难点、实验模型分类、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

9.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篇九

学校:余干新时代学校

2008年7月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同时我校被指定为新课程省样本学校,这就重新定位了我校在全省高中学校中的地位,在省教育厅的部署和领导下,我们新时代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同学们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积极地开展新课程的工作。两年来不管在学校管理层的重组还是教学方面的改变都取得了质的效果和提高,但毕竟新课程工作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相比其他较早进入新课程实验的省份和学校,我校的新课程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现从五个方面来总结这两年来的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管理方面的改革与实施情况

根据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为了把新课程的工作做的更好,我校在教学管理上作了重大的改革,成立了细化的适应新课程实验工作需要的部门,各个部门如下:

校本课程开发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齐进成成员: 陈仲云、江鸣涛、洪启灶、应东泉、万零、张永明、韩建富、黄助发 职责:负责校本教材的选取和该课的开设情况

学生选课指导委员会

主任:齐进成副主任:陈仲云

委员:江鸣涛、洪启灶、应东泉、张永明、万零、韩建富、黄助发

学科选课指导小组

语文:陈建春、江鸣涛、余富文、朱海青

数学:徐朝晖、徐涵佐、胡国清、韩建富

英语:应东泉、李丽玉、胡巧玲、沈洁

物理:江华安、张有明、张永明

化学:陈志会、黄各庆、袁永刚

生物:付九州、戴美珠

历史:黄官堂、何洁亮

政治:程丰卿、张城杨

地理:胡如贵、舒卫士、熊意庭

职责:提出本学科选修课的开设方案及课程说明。

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组长:齐进成成员:陈仲云、洪启灶、万零、陈建春、徐朝晖、应冬泉、江华安、游何方

职责:负责编排本校的课程方案和课程表,组织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组织各学科课程小组开展工作

各科目课程小组

语文:陈建春、江鸣涛、余富文、朱海青

数学:徐朝晖、徐涵佐、胡国青、韩建富

英语:应冬泉、李丽玉、胡巧玲、沈洁

物理: 江华安、张有明、张永明

化学:陈志会、黄各庆、袁永刚

生物:付九州、戴美珠

政治:程丰卿、张城杨

历史:黄官堂、何洁亮

地理:胡如贵、熊意庭

职责:提出本学科必修和选修课的开设方案及课程说明

学分认定委员会

主任:齐进成副主任:陈仲云

委员:江鸣涛、洪启灶、应冬泉、万零、张小锦、黄助发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

主任:齐进成副主任:陈仲云

委员:江鸣涛、洪启灶、应冬泉、黄助发、吴书生(家长)、江爱女(家长)

通用技术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齐进成副组长:陈仲云

成员:江鸣涛、洪启灶、张永明、黄助发、潘贇

职责:负责通用技术实施和具体实施的管理

并且制订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手册: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选修课开设方案》

《新时代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办法》

《新时代学校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学校还制定了《新时代高中新课程工作人员分工细则》,采用分工办法,各部门负责新课程的不同工作,这使得我校的各个机构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协调。教务处负责新课程各个方案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去年新增教务处干事一名,还有负责新课程工作的专干一名;政教处去年也新增干事一名,主要负责学校高中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工作,并且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教学工作常规》;安全部主要负责全校师生的安全工作,安全第一是现实的话题,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相应的奖惩办法。为保证相关制

度落实到位,学校还成立了教风督查小组和学风督查小组,随机抽查教育教学实施情况。

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实施情况

通过实施新课程,我校积极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上实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在把我教学内容上,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当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既体现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在教学方式强调积极探究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们努力探索新教学方式的操作程序、实施步骤,改善教学呈现方式,实现包括启发式、讨论式、接受式、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组合。进一步改进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校学生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即学生学习状态比课改前更为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比课改前有比较明显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性增强了。

学生在学好要考试科目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新课程的活动,比如作文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数学竞赛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和老师,学校充分提供教室和书本;学生做的作业和试卷让学生自己交换着改,教师只需提供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信誉度及合作方法。

我校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现在的教师都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以计算机的学习是中老年教师必修的课程,在教务处的组织下,对不会电脑的教师采取“自愿”的原则,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统一进行电脑培训,一段时间下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开设的有声有色,学校由德育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我校团委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到社会各个单位和地方工厂等场所实习、参观劳动,“三下乡”就做的很好,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各班爱好劳动的学生去全县各个乡镇的农村帮助收割水稻,这大大增加了十几岁青少年的实践经历,让他们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境。学校还在周末的时候,让学生拿着本校的介绍信去街上的“五一”超市、“五一”购物广场、劳动局,各乡镇的服务点参加实践。另外,我校还组织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纪念老一辈革命先烈,弘扬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以上是校外的活动,本校的实践活动也不少,每年的高一入学新生都必须参加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每个月底全校都要进行卫生大扫除,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卫生的习惯,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每个学期都要选派学生协同工作人员一同清理保洁,爱护花草树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社会热点话题和新闻焦点也是我校师生所关注的,如去年至今年的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指导学生们积极发言谈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特别是奥运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自豪;

还有学校的广播站、图书馆和实验室也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工作当中,锻炼能力;学校每年秋季都会开全校性的运动会,这个时侯学生可以放下学习上的压力,充分展示年轻人的热情和体力,元旦时举行联欢晚会,师生可以一展他们的才艺,高兴地歌唱,热情地跳舞。

我校出资组织学生免费为社区服务,如环境保护的宣传,每年学校都会复印很多宣传单,让学生做宣传,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当中来;遵守法律法规、交通规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但社会上有些人就是耳不听眼不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也让学生发挥年轻人的活力,为社会做宣传,积极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规则。

另外,我校还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敬老院为老人们免费服务,学雷锋做好事,为公交车收票等;植树节的时候,为大自然亲手种下幼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我校的通用技术课程自去年9月份就开设了,由2名教师任教,大多数的课都在多媒体上,主要是让学生多见识些图片和视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通用技术教师在电工和木工等的支持下,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前,让学生每人做出一份作品,并拍摄成册,等以后好作品多了就在学校的宣传窗展出。

三、评价方面的改革与实施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①学分制是新课程关于学生发展评价的突出特点,是将学生课程学习的质量定性、定量相结合,消除了传统的学科成绩评定制的诸多缺陷。②在学分制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实行学科教师评语制。即任课教师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学生在该学科学习中的个性化的品质、特点,提出希望。使之与学分相互补充。③学生互评的方式,将互评结果提供给学校作评价参考。

对教师的发展评价:①要继续重视考试质量(成绩)的评价。②要加强评教的力度。③要将教师互评纳入到评价系统中。④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功能的发挥。

综合素质评价:1.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结合我校开展的自我教育、目标建设工作,组织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发展目标的制定、实施与验收,努力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发展;3.积极利用江西省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让全体高一学生全面熟知并积极运用综合素质指标体系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生期末考试都采用百分制的方式,教师打分并结合平时表现、作业完成程度、出勤率等,学校对学生的每门学科每个模块的学习经过认真的考核以后,方予以认定学分。考核既关注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习的过程,从三个维度予以考核:①学习课时数 ②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 ③学业水平测试。

1、学校认真记录学时数并统计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根据学时数认定其相应的等级,36

学时以上(含36学时)为A级;32学时以上(含32学时)为B级;28学时以上(含28学时)为C级;27学时以下(含27学时)为D级。

2、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方案:从学习态度(10%)、平时作业收交情况及成绩

(50%)、学习纪律(20%)、教师评价(20%)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一学科每一模块完成教学任务后必须进行相应的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的组织、命题、阅卷、评价,除上级组织外原则上学校负责。测试中一般采用百分制,全卷分

值100分,测试时间按学科需要可分为90分钟或120分钟。测试后可将分数转化为等级分:A级,85分——100分;B级,70——84分;C级,60——69分;D级,59分以下。学生如果对成绩不满意,可以选择重考一次。

3、根据学生在每门学科的学时数、学习过程中表现和学业水平测试结果给予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A、B、C三级,可获2个学分。获D级的学生可重修本模块。

对学生的评价的综合评价采用学时数占10%、学习过程表现占30%、学业水平测试

占60%的方式进行,然后转换成相应的等级或学分。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情况我校按照上饶市教研室的要求订教材和用课本,符合新课程教材使用的要求,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都订到位,且分发给每位学生和教师,完全可以满足新课程的教学,并在这些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自行开发了符合校际的教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现在已经开发并设置的校本课程有以下内容:1.三字经;2.音乐欣赏Ⅰ;3.英语常用语;4.论语;5.天体运动漫谈;6.语言的魅力;7.空间角;8.数学竞赛;9.三字经的故事;

10.物理竞赛;11.中美关系发展史;12.化学竞赛等12门校本课程。计划开发的校本课程主要是:高考各学科的国家课程特色化实施、校本化实施。存在的主要困难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以及如何使校本课程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等。

五、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情况 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的形势下,学校的稳定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智慧。教师不仅应当熟悉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当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应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式。学校领导必须重新建立学校课程管理,使学校管理有利于鼓励和促进教师的学习和研究,使教师能够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构建学习型组织,在学校营造一种“学习场”,在一定的组织和机制保证下,通过团体与个人的自觉学习,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认识到学生成材、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的成功是统一的,推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要求每位教师要以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为导向,建立和发展个人愿望,从而激发自身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校培养出了很多年轻的优秀教师,比如英语组的袁晓红老师、数学组的邹伟喜老师、理综组的杨林老师、文综组的张城杨老师等,都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区域性的教研就是集中教师专业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别人身上吸取精华从而改进自己的不足,专业化的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还不够,应该成为一身集多门学问的教师才能教出出类拔萃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时时学习提高自己是不可少的,当然自己的专业一定要成为别于他人的优点。

10.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篇十

至今年暑期,我区将完成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第一轮为期三年的实验工作。在这三年中,各普通高中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部署,结合我区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区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对我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第一轮实验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性总结的内容与形式

本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性总结主要围绕五个专题进行,即管理、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各学校可围绕下面几方面内容进行总结。

(一)管理方面

1、关于课程管理。

包括学校开设课程的情况,尤其是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学校如何开设选修课并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学校如何排课;如何对行政班和教学班进行管理,等等。

2、关于质量管理。

包括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如何进行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监测,如何评价学科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听课评课,怎样构建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等等。

3、关于教学管理。

包括如何构建校本教研制度;如何制定与实施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规划,等等。

(二)教学方面

1、关于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

包括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科原有内容的教学研究、对学科新增内容(包括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教学研究以及体现课程三维目标的学科教学研究,等等。

2、关于教学方式。

包括关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方面的研究。

3、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4、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5、关于新高考方案下的考试命题和复习备考。

(三)评价方面

1、关于学生学业评价。

包括模块学分认定及其监督、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及其监督、管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开发;如何对评价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管理等。

2、对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评价。

3、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和课程评价的形式与内容带来的影响的研究。

4、学科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评价研究,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研究。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

1、关于学科课程资源(包括网络课程资源)的拓展与应用的研究。

2、关于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共享机制建立的研究。

3、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的研究。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

1、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2、高中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不同层面教师研修培养模式的构建的研究;

3、区域协作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4、校本教研制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5、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的对策研究。

6、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研究。

各类总结及实验成果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总结报告、调查报告等),也可以是论文、论著、工作案例、教学叙事(包括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等。有关新课程方面的制度、方案(如排课方案、选课指导方案、学业评价方案)、教材、教辅、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包和网站等可作为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论文、论著的附件提供。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性总结工作要求

(一)各学校要高度重视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结工作,省市区三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均需提交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全面、系统的总结报告,并就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专题总结报告。同时充分发动广大一线教师进行总结和研究,积极撰写研究报告。

(二)各普通高中在充分利用学期结束之际组织开展校级课程改革阶段性总结工作,为暑期(八月七日)区级课改总结会议做好充足准备。

(三)各学校于2009年7月25日前将总结报告和研究成果一式三份送交区教育局教研室乐素芬老师收。除全面总结报告外,其它总结和研究报告请按管理、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五个类别分别报送,每个类别均要填写成果征集汇总表(表格式样见附件),在报送成果时把纸介质形式和成果征集汇总表各一份一并提交,同时将word电子文档上发送bllsf@bledu.net.cn。并请在报送的成果正文前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等信息。

(四)本次征集成果的提交可辅以电子介质的辅助材料,如与纸介质形式的成果有关的教学实录、排课系统、教学资源库光盘等。

二○○九年六月八日

附件: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和研究成果汇总表

上一篇:国税局长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实习生安全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