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

2024-09-0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共16篇)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 篇一

贵州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召开座谈会和访谈提纲

(供参考)

座谈会内容:围绕就近入学、校际差距、择校和其他热点问题,以及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等主题,了解公众意见。

座谈会和访谈时可参考如下提纲:

1、您认为本县(区)中小学的布局是否满足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求?

2、您认为本县(区)小学和小学之间、初中和初中之间办学条件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解决?

3、您认为本县(区)小学和小学之间、初中和初中之间教师水平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解决?

4、您对本县(区)遏制中小学择校现象所做的努力有何评价?您如何看待择校现象?

5、您认为本县(区)义务教育学校有没有建立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您对交流的方式和效果有何意见?

6、您认为在校的住宿生,学校生活设施能满足学生需求吗?

7、您认为政府在缩小学校差距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 篇二

一、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战略发展视角

在20世纪, 教育均衡化发展思想曾对全球一些主要国家的教育政策产生过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我国, 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教育均衡化最基本指向的基础教育, 其作用和意义受到广泛高度重视。基于这样的认识, 对于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在差异中梯度推进, 在局部发展中寻求全局平衡, 努力凸显区域教育特色, 构建多层次发展格局, 引领社会均衡、和谐发展。而从区域层面推进教育改革, 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政府在宏观教育规划或具体教育决策过程中的新动向。诚如有学者认为, 区域教育改革是国家宏观教育改革与微观的学校教育改革之间的中介, 是与区域整体发展相契合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发展形态。

区域作为一个空间范畴, 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

筅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金家新

领域具有均质性、聚合性的特征, 而区域间经济、社会、人口、文化存在着区际间的差异, 所以作为一种研究的领域来说, 区域研究则具有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我们认为, 从空间概念的特质及其视角出发来研究教育现象及其问题, 是区域教育学的研究基础所在, 客观地说来, 区域教育发展在时间、空间及区际三种维度上具有不同的发展机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候, 不能一味地追求教育的绝对均衡而不顾及区域的特点。区际教育应该体现区域的发展状况与区域自身的特征, 更好地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本研究所指称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是指一定区域在国家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指导下, 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特点, 对本区域内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 力求适应并引领区域社会朝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树立全局与局部统整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 摒弃传统的绝对均衡、绝对统一的“标准化”教育观念;在追求区域教育均衡化、现代化的理想与目标过程中, 尽可能使所有地区的教育特色得到充分自由、优质的发展, 发挥区域教育的创造性, 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以局部特色与质量保障来促进教育的整体平衡、可持续发展。那么对于社会公平发展来说, 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在于, 首先, 它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化与现代化;其次, 区域教育现代化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挑战的迫切需要;再次, 区域教育现代化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迥异、经济文化水平很不平衡、表现出极其明显区域差异性的国度里, 我们理应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条

*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BEA100034) 的研究成果件来制定符合本区域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措施, 切实促进本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在差异中实现梯度推进, 在发展中实现有特色的均衡, 使得区域教育在追求总体目标的过程中, 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发展中实现有差异的动态均衡。比较而言, 区域发展目标更为关注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公平, 而均衡发展目标则关注国民教育总体发展的效率。前者着眼于局部, 后者则着眼于整体。我们认为, 没有局部的相对均衡, 整体则难以实现较高的教育效率和发展水平;反之, 没有教育整体的较高效率和发展水平, 局部也难以实现相对均衡。我国教育学界普遍的看法是, 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 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如此看来,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 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保证教师的配置与流动既应该合乎教育的整体需求, 也要统筹兼顾各地发展的特殊需求。各层次、各类型的教师资源在不同地区进行合理的调配、流动, 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训练, 造就一批既具备专业素养, 也具备区域文化特质, 在服务于区域教育中促进区域社会发展。

二、区域教育不平衡:当下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今社会发展表明, 教育已越来越紧密地与信息、知识、经济等要素成为影响区域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内在要素。据APEC组织近年来的统计, 亚太经济与合作组织国家在教育投资上的平均回报率已近10%, 这也表明, 教育业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与社会之间具有越来越强的关联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区域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也越来越体现于教育的竞争, 而教育竞争力也是区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从微观层面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从当今全球范围来看, 世界各国在解决教育均衡化问题上所实施的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就在于实现现代社会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 能够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 促进那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 我国基础教育的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诸多的发展, 但是我国在教育机会不均衡、过程不平衡、结果不平衡中的弊端愈显突出, 进而影响了社会公平的发展。例如, 从省级单位来考量当下中国区域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 省级区域教育竞争力呈现出以下特点:省级区域整体教育竞争力水平呈不平衡发展态势, 整体得分不高, 表现为教育竞争力平均得分低和中等得分水平以下的省区所占比重大, 从空间分布上看, 教育竞争力的区域非均衡性非常明显。在区域综合发展差距中, 教育竞争力的差距是最重要的差距, 是区域经济差异的“瓶颈”所在。这些教育竞争力等级低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受到极大制约, 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是地区差异扩大的首要原因。对于作为整体的国民教育而言, 势必要求区域教育在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中共同提高, 但是区域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却制约着国民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 同时制约教育结构的协调统一、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些不均衡发展导致了区域间教育权益、教育效益的不公平, 加之区域问题容易和民族问题等因素产生诸多联系, 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过大, 也影响了民族团结并对国家的稳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从区域教育均衡、城乡教育均衡、校际教育均衡、群体教育均衡四个维度来考查我国区域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 教育均衡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而教师作为教育资源里最重要的要素, 区域间在师资准入标准、师资继续培训与考核、教师待遇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这种教师专业化发展条件与程度的差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区域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概而言之, 当下我国的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是服务于区域教育的意识与能力。这种区域教育意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教育专业意识的缺位, 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表现得非常明显。

三、教师专业化能力:动态平衡的区域教育发展观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人们对教育价值之重要、教育功能之多维、教育活动之复杂的认识而提出的, 从目前学术界讨论的情况看, 它主要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 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 作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 以促使学生能全面、主动、活泼地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技能。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考查教师专业知识, 一般来说, 主要指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两个大的知识体系。本体性知识一般也称为学科性知识, 即为教师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作为其知识结构的重要框架, 也就是“教什么” (what) ;条件性知识一般也称为教育科学知识, 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关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 也就是“怎么教” (how) 。从另外一个维度考查, 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包括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等因素在碰撞中的对话, 在交融中的升华。基于此, 我们认为, 教师职业是具有双专业性的职业。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模式的全面与系统的再建构, 无疑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成功发挥其长期效能, 有效应对新世纪教师教育功能变迁与体制转型的捷径。那么, 当下中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两大瓶颈在于何处呢?

第一, 教师资源的单向度流动造成区域间优质师资的不均衡。我们认为教师既作为公共教育产品, 也作为公共教育的创生者, 教师作为最具能动性的教育资源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而我国的教师资源配备的弊端在于:其一, 教师的配备方式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采取行政调配制, 用调令、派遣的方式把教师固定在某个学校, 虽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 现在已逐步形成了教师劳动力市场, 但这种劳动力市场的调配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本质属性所制约下的均衡发展相关联, 有必要更进一步地进行改革;其二, 由于长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主要采用重点投资、重点发展的策略, 以统一的尺度要求建立教师专业标准。建立窗口学校、设置名师工程, 将有限资源进行政策性倾斜, 从而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不均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当下, 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师收入以及综合待遇的差距已经成为师资单向流动的主要成因之一。主要表现于, 优质师资从农村单向流到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单向流到发达地区、从薄弱学校单向流到优质学校, 这样, 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就成为城市、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的优质师资的培养基地之一。这些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恰恰是原所在区域所应珍视、培养以引领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这种不正常的单向流动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进而导致区域教育不均衡发展。所以, 从长期发展来看, 要使师资流动走向良性的轨道, 必须通过提高农村教师、欠发达地区教师和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 使他们乐意在这些地区工作, 促进本区域或本学校的教育发展。

第二, 教师专业化发展过于强调专业标准的一统性。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标准化建设, 不能搞一刀切, 更不能以同一个模式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性、阶段性、连续性、情景性、多样性。美国学者Travers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而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复杂性, 从而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只有实现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才能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进而为区域特色发展注入活力, 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如此看来, 学校特色其实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色。区域教育的特色就是在特定区域内为服务并促进当地社会发展, 秉持“特色兴校、特色办学”理念, 坚持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程”促进特色教师专业化发展, 按照“特色区域、特色项目、特色学校、特色教师”路径来打造区域教育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 我们需要对教育的地域特色予以承认并尊重, 对于因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历史发展、地理人文环境等“自然”差异所造成区域间不同的发展潜力与教育需求, 在教师资源配给上给予相应的考虑, 在强调国家标准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受教育者拥有对教育资源的平等而有特色的享有权, 对发展机会的平等且具有选择权, 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以保证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符合个人发展、符合区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区别对待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域社会发展差异, 有意识地进行区别性教师专业发展, 在保障国家教师标准的同时, 根据服务所在地的区域特色、受教育者差异性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对不同类型的城 (镇) 、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进行有区别的教师专业化培养。应该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同条件, 提供因不同课程选择而所需要的师资;为提高促进学力发展的适应性, 在师资供给、继续教育上应对区域社会发展负责,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 既重视对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 也要关注区域特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 注重感情育才、待遇留人, 既抓好专业能力发展, 也要促进专业情感提升。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求解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判断职业的专业化程度, 有内部和外部标准, 内部标准指职业实践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自律性等;外部标准指职业或从业人员的自主权和社会地位, 二种标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育质量的高低, 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如何, 关键因素在于教师, “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 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专业化的职业必是由复杂知识为基础、以熟练专业技能为表征, 所以专业化的职业必须经过专业化的训练, 从而为社会提供卓有成效的优质服务。我们认为, 教师专业化实现的有效路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强, 其专业训练必须经过职前和入职后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训练并通过严格考核。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 不单具有相对于其他目标 (如课程改革或学校改进) 的工具价值, 它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 促进教师角色的重建, 提升教师的追求和动机, 这本身是新世纪新型学校应具有的重要特质, 是优质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在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 首先应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的转换, 一方面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灵活性, 突出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性, 以区域发展理念引导职前、入职后教师的专业情感, 不是把教师看作是完成某种教育变革、实现某种教育目标的工具, 而是把教师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主体, 一个焕发生命激情的主体, 一个对区域教育有着他者不可替代情怀的主体。

那么, 具体说来,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并服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何在呢?

其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应予整合。传统习惯上仅仅以师范类院校为唯一专业培养的空间观念应予打破, 校本专业成长应与大学的教师教育、区域教师专业培训一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主阵地。

其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应予扩展。教师教育不应仅仅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导, 教师 (包括准入教师) 的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理应受到重视。

其三, 教师专业化发展讲求动态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一个发展的结果表征, 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过程, 在职前教师教育过程中, 应根据国家标准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适度培养区域教育情怀, 在入职后的专业化过程中, 重点在于培养区域教育意识与教育能力。

其四, 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应予转变。不应仅仅由大学为基础教育提供单维度的教师培训, 大学应与中小学进行合作, 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其五, 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应更为关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 培养有扎根于区域教育精神、具备服务于区域教育能力的专业化教师, 而不是培养仅仅具备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无服务区域教育理想的教师。区域教育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更应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全局大教育观的同时, 形成强烈的区域文化意识、区域教育情怀、区域教育意志。

此外,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性来说, 我们应立足于以下四点的培养取向。

其一, 时效取向。教师教育理论、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应针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时代性而与时俱进, 在动态发展中进行补充、改进。

其二, 专业取向。把教师的专业培养过程视为复杂的活动过程, 教师教育在反思中进行, 教师专业成长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开展。

其三, 双向流动取向。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师应该实现资源共享, 师资的流动应该有政策扶持, 发达地区以及优质师资应该为培养后进地区师资贡献力量, 后进地区应该采取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实现请进来、派出去的优质师资培养机制, 实现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 篇三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涵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已有很多,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从研究问题指向的范围看,有的研究者关注区域教育均衡,有的研究者关注教育机会在不同人群中的分配,有的关注不同教育层次间的资源占有的机制和分配办法;从对教育均衡的测量和表征的角度看,多数研究者关注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教育经费、师资、教育教学设备、入学率、升学率等。由于不同研究者关注的具体问题以及研究取向和方法的不同,所以对教育均衡的界定也各不相同。但是,各界对教育均衡论述也有许多大体一致的地方,粗略概括,有以下五点:

(1)促进教育均衡是现时段教育公平思想和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和新理想”;(2)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相对的和历史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3)所表述的教育均衡不外乎这样三个层面,即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包括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规模均衡、结构均衡、制度均衡)、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包括区域均衡、城乡均衡、学校均衡、群体均衡和“硬件”均衡、“软件”均衡)、微观层次(主要体现在生源均衡、教学质量均衡、教育结果均衡、教育评价均衡);(4)对教育均衡的研究集中于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义务教育领域;(5)强调政府职能的发挥。目前,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的研究,这方面研究首先集中于探讨和分析地区间教育发展在教育经费、教育教学设施、师资条件、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并对形成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以实证研究为主,对客观事实进行定性描述。在此基础上,开始探讨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的制度原因,研究方法也开始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地区发展差异进行定量研究。

二、区域教师队伍差异的现状

范先佐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认为目前农村教育薄弱地区与城镇相比,教师队伍建设中有以下问题:(1)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和减少;(2)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3)英、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4)受过正规教师教育的教师少;(5)专职生活教师普遍缺乏。姚琳在对比我国中、东、西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时,提出我国中、东、西部教师队伍数量分布不均衡、结构配置不均衡(学历、年龄等方面)等观点;周青以福建省农村教师队伍为对象,对农村交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开展研究,也提出目前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整体上结构分布不合理、骨干教师城乡分布差距大、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城乡教师待遇存在差异、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概括来说,区域教师均衡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1)薄弱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2)薄弱地区与优质地区教师流动呈现单向流动状态,既薄弱地区教师流动严重;(3)薄弱地区教师结构分布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年龄整体较高,缺少年轻骨干教师,学段分布上,小学教师过剩,中学教师严重匮乏,学科结构上主科教師过剩,副科教师专业性不强。

三、区域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此区域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现状,学界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综合各学者的政策建议,可以归纳出“教师队伍建设”与“政府政策保障”是区域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出发点与基石。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1)引。提高薄弱地区教师队伍引进的门槛,引进高素质人才;(2)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研的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师素质;(3)流。完善教师流动的长效机制。流动应是双向流动,优质地区骨干教师到薄弱地区学校起到引领辐射作用,薄弱地区教师进入优质地区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4)评。改革和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教师的学习能力以及师德等方面的考评。

在政府政策保障上:(1)提高薄弱地区教师的待遇,在留得住的基础上,再引进来;(2)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变革教师人、事、财三方管理的混乱局面;(3)完善教师流动的配套制度。教师流动涉及人事调动、福利保障等方方面面的调整,需要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完善教师流动的配套制度。

“教师队伍建设”与“政府政策保障”两手都要抓,不可缺一。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区域教师队伍不均衡的根本,只有落实“引”、“养”、“流”、“评”这四方面措施,才能提高薄弱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区域教师队伍的联动发展。而政府政策保障是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基石,没有这三方面的政府政策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只是纸上谈兵,无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红梅.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看城乡既无教育均衡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9:5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议上的讲话 篇四

一、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如市城区的热门小学、热门初中“大班额”,而乡下学校生源不足等等,这些都是矛盾的表现形式。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上好学”,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当前及今后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全面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意志,是政府行为,是政治任务,在座各位都肩负重要历史使命,责无旁贷,无人能够置身事外,务必高度重视,深刻把握。

二、坚定如期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的目标和信心不动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的要求以及省人民政府对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的总体安排,今年旺苍县,明年苍溪县、剑阁县、昭化区、朝天区都将接受国家评估和验收,并且必须要通过国家的评估和验收工作。因此,各相关县区务必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全面达标,如期完成均衡任务,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和验收。这就是再次给大家明确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哪一个县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了,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就体现了该县区的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了义务教育法,履行了政府办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哪一个县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没有通过国家验收,那就说明该县区的政府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没有实现国家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在当前建设法治政府,依法治市的关键时期,谁也无法承担这种责任,谁也无力承担这种责任。只有一条路,坚定信心,目标不变,全力推动各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评估验收顺利通过。前面青川县、利州区先后介绍了先进经验和做法,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从相关县区汇报的情况来看,县区工作是扎实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有序的,我对大家充满信心,相信各县区的同志们对如期完成评估验收也充满必胜的信心。

三、强化政府投入,做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本在于加大投入。根据国务院以及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的要求,义务教育经费必须得到保障,义务教育必须均衡。要完善机制、城乡一体,要加大投入、突出重点,要重点倾斜农村、倾斜革命老区,要统筹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前期在对县区的督导中,发现存在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不到位的情况(即县级人民政府对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中小学在校生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这是一票否决的指标,相关县区务必对“三个增长”不到位、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整改意见。今年务必请财政部门安排出专门的财政资金,补齐历史欠账,实现近三年的“三个增长”。各县区要全力保障经费投入,补齐办学条件短板。同时还要安排专门的评估验收经费,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四、明确和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标准不含糊

要全面研究、明确、理解评估验收标准体系。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4 大板块、23 小项的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和研究,要对办学条件的10 大指标逐一熟悉,对这10 大指标的具体含义和内容必须熟记于心,如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运动场馆面积、图书册数、电脑配置、教师编制及学历等,还要熟悉理科实验、音体美装备标准。只有把这些指标弄清楚了,才能理解评估和验收内容,才能做到对照标准,明确努力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标验收评估标准不含糊。相关县区要逐一对标检查,逐一自评打分,找准差距,逐一整改落实,绝不含糊。要将每一细项指标分解到相关单位,落实到具体人员和所涉及到的业务工作,如理科实验、音体美器材的配置到位、规范管理、合理使用以及教师配置,由县区教育(教科)局、相关学校落实到位,如落实条件达标所需经费缺口必须及早向县区政府书面报告,争取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重视,及早予以妥善解决,补齐短板,做到经费投入有保障、硬件设施不拖后腿、设备配置不欠账、人员配置齐全到位、使用管理规范可信。全面达到评估验收标准,指标评分不降水准,接受评估顺利通过。

五、明确县区主体责任,市、县、校整体推进

县区政府必须承担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要紧紧抓住“保障机制、入学机会、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大核心板块做好文章,一切以评估、验收顺利过关为工作要求,对每一个A 级指标,相关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有专项工作方案,要有细化具体措施,要有牵头领导负责,要有指定部门承办,要有专门责任人员,要有限时完成任务的工作节点,要有督查问责条款。各义务教育学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各学校要在配齐、用好各类设施设备,开齐各类课程的基础上,抓好设施设备的归档、建档工作,要注重档案资料科学性、完整性、真实性,做到“一要就有、一看就懂、一查就实、一核就准”,坚决杜绝资料作假。各县区要通盘考虑,自觉强化迎检意识,自觉对照评估标准,形成“自查、整改、复核”和再自查、再整改、再复核的完整流程,坚决消除问题指标,确保将可能存在的问题指标全部消灭在县区内,全部消灭在市上督查之前,全部消灭在迎接省、国家的评估验收之前,确保各类数据、报表等资料的全面性、逻辑性和针对性,避免犯常识性的低级错误。

六、强化指导,严肃责任

各县区要抓紧制定科学全面的时间安排表、线路图、工作方案等,落实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员,并将工作方案于8 月10 日前上报市教育督导办公室。各县区教育督导办要对辖区内的义务教育学校情况进行逐一梳理,以问题为导向,逐校制定检查量化表,亲自到每一所学校,逐一现场督导,要全面和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绝不能心存侥幸,坚决不留问题空间。各县区要及时上报教育督导过程信息,市督导办将根据县区时间安排和工作进度情况,统筹考虑,对县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过程督导,每月刊发两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信息,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汇总通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通报,并报请市委督查室予以督查,对久拖不决的事项,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七、全力推动教育督导,努力打造工作亮点

今年时间已经过半,但督导各项工作不能放松。要紧扣全年工作重点及目标任务,努力开展工作。要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管,加强校园安全和校车安全监管,开展幼儿园督导评估,开展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推进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和督学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方面,积极开拓创新,积极打造新的工作亮点,为全市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5.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先进代表讲话 篇五

今天,我作为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单位的代表在这里发言,深感荣幸!在这里首先感谢支持我校发展的各级领导的关怀;感谢兄弟单位的鼎力相助;感谢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没有

大家的帮助,我校的迎检工作就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去年的11月,我曾作为迎检中的后进单位在这里做过表态发言,知耻而后勇,压力与责任并存,回去以后我带领我的团队认真反思,深入研究,查找问题,狠抓整改。我校有幸被抽中,是对我和我校的一次考验,但我们更把它看做是我们的一次机遇,是我们洗辱的机会。因此我校全体师生能够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去完成迎国检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建组织,明分工 一是成立小组,明确分工

我校及时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另外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环境整治组、文化建设组、卫生督查组、资料整理组、检查督导组五个小组,分工明确,扎实有效的开展迎检的各项工作。

二是定下了目标,落实了责任 我带领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有关文件和迎国检工作指南,对照要求,签订责任状,把国检工作与个人责任相统一,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前提。

三是加强宣传,统一思想

我校通过宣传栏、广播、政治学习、周会等形式,向老师、学生、家长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提升老师、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知晓度,提高他们迎检的自觉性、敏感性,从而改变他们的麻木心理、侥幸心理。同时,激励广大教师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心迎接这次“国检”。

二、找问题,抓整改

学校根据迎检指标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硬件建设,优化教育环境,作好资料收集整理、登记造册,认真进行自查,并按时上交相关资料至上级主管部门。

一是理清思路,抓住重点

首先功能室建设重中之重:学校从功能室的完善、布置、资料整理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功能室的各项设施。要求管理人员对有关数据、规定、现状等了然于心,对相关问题要对答如流;各功能室的设施设备要处于随时可使用的状态。因此各功能室在迎检中受到专家的高度好评。其次校园环境和文化是关键,是第一印象:**局长多次到我校指导环境治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指出不足,提出要求,我校均按要求及时进行布置改进,从学校的各个方面注重文化的育人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从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文化布置。为此在国检时,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誉。再者资料整理是体现:资料的完善是对学校工作的再现,因此我校抽出专人专职负责资料整理与搜集,并安排人向**中心校、***中心校、***中心校进行了学习。

二是查找不足,解决问题

学校按照迎检细则,对学校的每一个项目都进行核查,发现问题明确责任、制定整改方案。如我校在开始存在课程开设问题,我及时进行了整改;对临时不能完成的项目,形成决议逐级上报。如我校存在图书量不足时,通过及时上报,得到了解决。

三是设定期限,加快步伐

我校一直注重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国检临近时许多工程如大门、中心道路,操场等未能及时完工,我带领相关人员加班加点,时刻督促查看施工情况,才使得各项工程得以在国检前顺利结束。

三、重质量,求精细

细微之处见管理,事事研究重落实。对于国检中的各项工作,我都高标准、严要求的通过,当时有些同志不能理解,我及时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统一认识,以精心的态度、精细的过程和精致的结果来完成国检工作。

一是精心打造迎检现场

环境给检查人员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可以反映出学校常规管理情况。因此学校加强了校园环境卫生整治,确保各场室、功能室、教室、教师办公室、公共场所、各个角落卫生整洁,无死角;教室课桌椅、讲台,做到整齐摆放,纵横一条线;运动场所的整理适合学生活动。各方面能切实做到功能良好,管理规范。

二是资料整理科学规范

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对资料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整理。档案资料数据整理有序,做到了“五个统一”:统一使用档案盒、统一制作档案标签、统一制作档案目录、统一分类、统一存放,方便翻阅。

三是精心设计路线和解说词

我校根据自身实际设计了迎检路线,不走弯路和回头路。解说词更是多次修改,反复推敲,对各类数据做到精准掌握,倒背如流。

四、弘精神,促和谐

中国有句古话:“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通过这次国检,增强了我校全体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凝聚力,形成了全校动员、全员参与、争作贡献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了像魏志杰、许建、李凡等老师这样的先进代表,故国检能顺利通过,也与****学校全体教师的精神意志是分不开的。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 篇六

最后语文、数学教材解读分别评出的第一名和晨诵课评比第一二名老师分别于年12月13日-14日深入上官、老店、桑村送课、与这几个乡镇老师座谈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教材解读讲座、评比、课例研讨等形式让老师们对教材的编写有了新的认识,能从从核心素养的高度去审视教材,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

教材中哪是重点,哪是难点,争取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把小学语文、数学的教学工作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让自己的专业有所提升。

晨诵课给老师们带来了快乐,也带给了学生变化。老师们发现通过晨诵课的有序进行。清晨里,许多孩子不再迟到,而是早早坐在座位上等候,每周早晨成了师生间无声的约定,相约于美妙的诗歌,相遇在美妙的清晨。每学完一首诗,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创作“诗配画”“改编诗”“创作诗”他们没有把这项作业当作负担,而是充满兴趣,每一次作业都是精彩纷呈。老师能真正与孩子敞开心扉倾心交谈,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唤。真正让阅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旅途中能保持纯真,快乐和勇气。

本学期区域教研活动能够获得成功,离不开教育局、教研室的鼎立支持和精心指导。每次活动,教研室副主任侯建华、分管第五协作组的宋英丽老师都全程参与我们的会议,对工作中大家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倾心指导,及时引领。

我们的工作,更离不开新区新城小学、新区锦和小学、老店大石庄、上官镇郭固寺小学、上官镇上官村小学、桑村实小6所课改核心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在以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第五组将继续加强校际之间的教研合作,发挥区域教研的整体优势,让每一位教师在这个研究实体中都能得到锻炼、获得提升,让区域教研工作各协作校开花结果。

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 篇七

1、关注教师的民生应为教师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社会转型期,有关部门应体恤农村教师住房困难。根据事业发展通盘规划教师住房,通过行政划拨土地,采取“政府拨一点、学校补一点、教师个人自筹一点”的方式,统一为农村教师集资建房。或者配合“宜居重庆”建设,在校园内修一批廉租房。使他们居有定所、安心工作。

2、关注教师的民生应从关心教师的健康做起

相关部门不能等到教师节才想起教师的健康问题,不能把给教师体检视为对教师的恩赐,不能漠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建章立制,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和教师健康档案;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校医,定期开展身心健康讲座;校长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教工设立活动、娱乐和休息用的休闲室,丰富教师的娱乐生活,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40年、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植根于每个教师心中。

3、关注教师的民生应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统一调度、合理安排资金,并出台适度向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建立农村教师专项津贴,尽力解决农村教师集资建房、子女读书、子女家属就业、评先评优、岗位聘任、参观学习、外出培训、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后顾之忧,在各种专项指标单列基础上再适度倾斜,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可以给农村教师适当的工作餐补贴。并适度放宽编制,新教师分配名额要向贫困山区农村中学予以倾斜。在农村教师流向城镇学校加剧的态势下,教育行政部门既要适度放宽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及时调配优秀毕业生,输送新鲜血液,提高“造血功能”,增添发展后劲,又要加大名优教师支教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名优教师去农村学校支教,引领农村新教师快速成长,改变农村教师结构性失衡的困境。

4、真心诚意地关心帮助尊重教师让教师工作舒心

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根据教师的思想实际,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

4.1 对年轻教师的困惑,应尊重个性,关心理解

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现。根据我校年轻教师多的特点,领导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利、个性、兴趣、爱好,理解其具体处境,诚恳宽厚地平等待人,满腔热情地帮助其解决在教育教学、教研教改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真正调动起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其人尽其才、各有所获。同时,对有消极倾向和错误行为的老师给予严厉地批评,积极的引导。

4.2 切实解决老教师的困难,真诚服务,多办实事

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问题是由于实际困难得不到解决而引起的,尤其以老教师最为突出。这类问题,不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是很难消除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真诚服务,多办实事。老教师中的很多人虽满腹“经纶”,然而社会活动能力较弱,不愿意也不善于将过多精力用于解决个人琐事。这种情况下,领导的关心帮助,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及时雨。这样做,无疑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3 对懒散、不思进取的老师,应转变他们的思想、行为

领导应真心实意地与懒散、不思进取的老师交朋友,交心谈心,主动劝导,千方百计地变消极落后颓废的思想行为为积极进取的自觉行动,可以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由工作中的“病猫”变为工作中的“猛虎”。使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把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逐步缩小与先进学校的差距。

5 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的希望所在,但其中不少人缺乏实践锻炼,学校领导对他们不但严格要求,而且也要注重热情帮助,使他们不断提高政治觉悟、业务水平,做好本职工作。

老教师与年轻教师交朋友,向青年教师介绍国家的形势,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接触群众,使他们支持教育改革,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领导帮助青年教师从严治学,以爱育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与治学态度,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个人与集体等关系。鼓励和推动青年教师经常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认真组织青年教师的政治学习。倡导青年教师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选学一些马列主义著作、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结合争优创先之“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用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青年教师。

学校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不断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条件,优化培育方法,充分利用校园网、“四驱”培训,实现快捷、准确的沟通与交流。学校干部配合校长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创造条件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使他们“一年进入角色、二年熟悉业务、三年成为骨干”,尽早锻炼成学校的栋梁之材。

6 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能力

6.1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

树立改革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课堂向实践开放,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吸纳人类文明成果有机结合起来,迎接改革带来的挑战。确立新课改观念、竞争观念、育人理念、教研教改观念、法制观念、安全观念,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强化人人成才、人人有用意识,不断改进和完善不适应教育和科技快速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及时调整理念转变的方略,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与最佳竞争意识,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手段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保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彼此权益,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和教书育人的拼命精神。

6.2 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育发展纲要》、新课标的统一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个转变:由单一的知识灌输向关注生命、注重实践的教育观的转变;教育学生接受知识时由被动的“供应式”向主动的“超市式”的学习方法转变;课堂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的教学方法转变;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育人导向的转变;教学由讲解型的低效率向主动高效吸收知识的学习效率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6.3 施行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多样化管理

对教师的师德表现及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评价标准分解为若干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评价结果记入本人平时表现的档案中,以此作为聘任、晋升、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有重大违背师德的人实行师德考评“一票否决制”。

现在农村中学的教师,普遍存在科研、教学任务繁重、难以集中的特点,传统的“你听我讲”、念文件、学报刊等灌输方法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采用化整为零、相对灵活的方式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与沟通,通过学习、交流与沟通,建立起相互理解与信任的桥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新情况、新矛盾、新困惑,视其不同状况,采取不同措施,化解矛盾纷争、解开思想困惑、构建和谐校园。

6.4 鼓励教师积极参政、议政,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激情

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 篇八

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在本刊策划的为教育均衡求解的专题里,我区部分市县教育局领导、城乡小学校长和一线教师谈了许多务实的观点,提了不少好的建议,其中尤以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大家谈论的聚焦点。

随着“两基”工作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和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区农村学校的校点布局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基础设施也已逐步完善。但是,当我们的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农村学校的生源却越来越少了呢?究其原因,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水平低下。如今,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突出,教学质量不高,而城区条件更为优越的学校又源源不断地从农村学校选拔优秀教师,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城乡间师资力量的差距,导致了农村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因此,要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强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深层次矛盾。

首先,必须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尽最大努力留住优秀教师,同时吸引城区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从而保证农村学校拥有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较高的师资力量。一要按政策贯彻落实和稳步推进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提升农村教师工资晋级的速度和幅度,增加岗位津贴、课时补贴,缩小与城市教师收入水平的差距;二要制定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使农村教育形成长效的人才机制;三要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津贴的标准要向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方向努力;四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加快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五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退休保障制度,农村教师退休年龄适当灵活,退休金从高从优发放。

其次,必须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成长。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城乡互动是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城乡教师之间应该建立流动机制,不能老从农村抽调优秀教师,而城区教师只进不出;要积极探索辖区内“校对校”教师交流机制,如城区教师要多深入农村进行帮教、对口支援,农村教师要多向城区学校教师学习、取经,通过不断地交流,有效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必须加大力度培训农村学校教师,切实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师培训工作,要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重点,将教师的学历进修与按需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普遍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使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

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 篇九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郧县教育局局长 吴忠恒

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2006年以来,在市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通过积极参谋,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教育、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校长队伍建设工程,把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来抓。我们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通过强化教师培训,均衡教师配置,规范教师管理,补齐师资“短板”,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分布不均、结构不优、人心不稳等问题,进一步激发了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盘活存量,让教师资源配置“优”起来

针对县域教师分布不均、学科教师分布不均的问题,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合理配置现有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建立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制定《郧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配备实施意见》,每年组织部分城区教师到乡镇缺编学校支教,选派部分偏远乡镇学校干部到县直、城区学校挂职锻炼。三年来,全县选派了672名教师下乡支教,选拔了58名优秀年轻教师到城区挂职锻炼。通过城乡教师双向交流,从教育管理和教学业务等方面,带动农村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2.建立教师竞岗分流机制。根据山区学校分散和寄宿制学校多的实际,县编委增加了教学点和初小编制,增设了寄宿制小学保育员、完全小学和初中学校保卫人员岗位。同时,全县中小学校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4589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加了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125名初中落聘的年轻教师分流到小学任教,375名年龄偏大且不能适应教学岗位的教师,分流到学校后勤服务性岗位工作。3.挖掘潜力,补齐师资“短板”。教师结构性缺编、民转公教师比例大等农村教师队伍的先天不足,是农村师资的“短板”。为补齐“短板”,郧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深挖内部潜力。一是实行走教制,充分发挥专业师资作用。以乡镇中心小学或完小师资为依托,让体、音、美等学科专业教师负责区域内多所学校相应学科教学工作,保证每所学校开齐课程。二是采取执教制,充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认真选择小学英语执教教师,加强培训,使原来没见过电脑、没学过英语的老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空中英语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老百姓生动地说,“校校建个接收站,上课围着电视转,教外语的却是门外汉。”三是实行流动教学,充分利用完全小学师资优势。根据少数学校布点分散和生源不稳定的情况,部分学校在学生低谷时每周把学生集中送到附近完小学习,上完一周课后,再由教师送到家长手中。原学校继续保留,教师即“看孩子”又“看房子”,待学生高峰期再稳定办学。

二、扩大增量,让教师补充源头“活”起来

1.招聘“补”。2006年以来,县教育局积极当好县委、县政府参谋,在控制编制总量的同时,建立了教师队伍长效补充机制。坚持每年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新教师,防止教师编制大起大落和教师青黄不接,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教师梯队。一是实行择优“补”,面向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二是实行定向“补”,所有招聘教师的编制指标一律分配到农村中小学校,考生报名直接到农村中小学,经考试考核被录用的,一律按定向报考志愿到报考的农村中小学任教,并签订在农村任教5年的合同。三是实行对症“补”,招聘的教师编制指标向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教师紧缺学科倾斜。

2.资教“补”。根据全县学科教师需求,结合国家、省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教师)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资教教师)。三年接收资教教师132人,缓解了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3.支教“补”。制定《郧县支教教师管理规定》,城区、城郊教师定期支援缺编乡镇学校一至三年,并将支教教师考核和绩效考核放在受援学校,与支教教师绩效考核补贴挂钩。同时,把支教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城区及城郊乡镇教师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支教经历。县财政将支教教师交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直接拨付受援学校。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支教的积极性。

三、提高质量,让教师业务培训“常”起来

我县启动实施了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立以高等院校和县教师教育资源管理中心为依托、乡镇教师培训辅导站为阵地,以校本培训的主要组织形式,以《中国教师教育行动网》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以及现代远程教育为支撑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优化培训环境,提高培训质量,保证教师业务培训常态化。

1.优化培训环境。一是建立郧县教师教育资源管理中心。将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县教研室、县教科所、县教育装备站四个单位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服务全县教师教育的综合部门,负责管理全县教师教育资源和培训工作。二是实行免费培训。按规定将学校公用经费总额5%用于教师培训,每年预算教师培训经费120万元,制定《郧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管理暂行规定》,对参培教师实行了免培训费、资料费、住宿费,报销差旅费,补助生活费的“三免一报一补”政策,实现了教师培训由自己掏钱为政府买单的转变,增强了教师参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拓展培训途径。一是走出去学。三年来,先后组织200多中小学校长和高中、初中教师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新洲一中、栟茶中学学习考察,组织教育干部和教师19人到广州参加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学习。召开了“郧县教育干部赴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报告会”。去年暑期,全县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县举办的校长专题培训306人次。组织774名教师参加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选派3303 名教师参加了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其它各类培训。开展“内学居峪、外学洋思”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校推广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经验和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学模式。二是请进来教。先后聘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丁榕和李湘蓉教授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现场授课,邀请湖北省“老区支教行”7名专家来郧讲学,邀请由教育部中南高师培训中心组织的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团来郧讲学,聘请省教研室和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专家开展英语执教教师提高培训248人次。三是开展网上培训。先后争取了国家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和全国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培训项目,培训班主任和教师1989人次。建立“中国教师行动网”郧县工作站,19个乡镇中心学校和8所县直学校建立了网络培训工作室,136所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建立了网络培训学习室,已注册并参加网络学习教师4689人。通过各层次的培训,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知识得到补充,能力得到提升。

3.提高培训质量。一是“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开展了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薄弱学科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远程教育应用培训、班主任培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等14项培训,每年县、乡两级培训教师7000余人次。特别是通过送教下乡、同课异构、联片教研、一帮双带等形式,培训小学英语教师,使一大批45岁以上的农村老教师走上了英语执教教师岗位,确保小学英语空中课堂顺利开设。二是严格管理,保证培训不走过场。制定《郧县教师暑期培训管理制度》,对县内组织的各类教师集中培训,实行“凡培必考”,每次培训都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实行“培考分离”,授课教师不参与培训结业考试工作,考试命题教师不参与授课;实行“局领导座班制”,每期大型培训开班仪式,局主要领导都亲自到场指导,分管领导基本做到每天与学员一起座班听课;实行“考勤与学分挂钩”,固定座位,对号入座,每天4次点名,旷课半天或迟到、早退4次的,学分为零;实行“结业成绩三挂钩”,即教师培训结业成绩与授课教师津贴和参培教师的职务评聘、培训经费报销 挂钩。

四、激活能量,让教师工作热情“高”起来

1.整顿作风,增强教师战斗力。刹赌风,出台《郧县教育系统禁赌规定》,提出了教师带彩娱乐下岗、干部带彩娱乐下课的强硬要求,有效遏止了歪风邪气的蔓延;治师风,认真落实师德承诺制度、师德宣誓制度、师德档案制度,开展“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和“学英雄讲奉献,学法律讲政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评政风,组织开展“八查”不良作风活动、民主评议干部和学校活动、“提高执行能力建设”主题活动,维护了教育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2.动态管理,提高教师执行力。完善《郧县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实行教师编制三年核定一次制度,边清编边核编,清退在编不在岗教师;建立教师异动月报制度,切实加强对教师岗位的监管;严格实行教师病、事假请、销假制度;实行离岗教师限期归队通知书制度;坚持教师编制网上公开制度,受理网上投诉,接受社会监督;严肃党纪政纪,及时清除了教师队伍的害群之马。通过严格管理,全县教师令行禁止,提高了工作效能。

3.落实待遇,增强教师凝聚力。在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郧县采取积极措施,保证了教师的待遇不降低,收入不减少。一是按政策及时足额兑现了省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人均每月200元的绩效考核补贴;二是保持原人均每月126元的津补贴和人均1150元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继续发放;三是县财政按教职工工资3%足额安排教师住房公积金,按工资的5%和人均60元的标准预算教师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全县教师津补贴年人均达到4000元,缩小了与当地公务员收入的差距,及时稳定了工改后教师的波动情绪,清除了杂音,凝聚了人心。

4.绩效考核,提升教师竞争力。县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联合制定《郧县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分配 暂行办法(试行)》,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省发人均月平200元)的分配原则、核定办法、发放形式、考核量化办法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初步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增强了教师竞争意识。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县“两支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校长队伍开阔了眼界,创新了思路,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学校工作方方面面,打造了一批精致学校。全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了备课电子化、上课媒体化、培训远程化、教研网络化;全县农村学生人人坐上了新桌椅,吃上了新鲜菜,睡上了铁架床,洗上了热水澡,用上了多媒体和洗衣机。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高度评价说:“郧县的每一所学校管理得都很规范,经营得都很精细,很值得学习”。教师队伍比工作、讲学习、钻业务蔚然成风,全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08年中考综合成绩保持全市前列;普通高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全市高考质量综合评价中,郧县在六县市中首次获得第一名;职业教育创出品牌,郧阳科技学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全省7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中唯一一所县办中职学校。中央电教馆主任陈庆贵和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在我县调研后评价说:“没想到这里开通了班班通;没想到这里资源整合运用这么好,而且很有特色;没想到这里常态化教学开展得这么好,像广东、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一样,随时可以推门听课;没想到这里课题研究开展得这么扎实有效”。

10.均衡发展校长代表座谈会发言内容 篇十

1、教师补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情况: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开发区十分重视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开展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并落实保障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加交流轮岗,以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人员配置,学校每年将以10%的比例进行交流轮岗。(我校去年交流的教师有4人,我也是从太子樟树小学交流到现在的太子镇新建小学)

2、公共经费拨付情况、学校建设资金保障情况、课程落实情况:财政根据学籍网上的数据,每学期每生如实拨付公用经费300元到校财政账户,学校办理合规手续报账后方可使用;学校小型建设须列入计划,再申请审批后可在公用经费中列支,大型建设项目有专项资金作保障;我们学校严格按国家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并全面落实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书法、综合实践等地方课程。

3、开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的措施:开发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采取挂图作战、挂牌督办、挂号管理的倒逼机制,局长亲自挂帅,局机关工作人员齐上阵,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对52所验收学校进行包保,从工程项目的推进、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达标建设、迎检资料建设到协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

4、开发区提升教育质量采取的对策:开发区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坚持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奋力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成立名师工作室,注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培养,把教师培训作为最大的福利;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坚持每月的教学视导活动;大力推行培养学生素质的各类活动或竞赛,每校有特色品牌活动。比如:我校的乒乓代表队今年参加了黄石市第十届青少年乒乓球比赛。

5、开发区保障师生安全措施:由开发区出资,为每个学校聘请了专职保安,配备了安保器材,学校实行安全监控全覆盖;定期组织安全工作会议并检查安全工作的落实情况;布置并督促各学校举行各类安全活动。

1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 篇十一

一、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制约因素

1. 市场经济因素。在区域发展的非均衡状态下,区域间要素收益的差异将促使其区际流动,并通过其作用机制影响区域的发展。基础教育教师资源也受市场配置的规律约束,向发展迅速和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流动。市场经济因素对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发达和落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师资源差距。第一,区域之间。东部地区享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倾斜,拥有优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资源配置,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充足的教育资金使东部地区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优质教师资源。而中西部地区的环境相对落后,加之教育资金较之东部地区欠缺,从而加剧了优质教师资源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资源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导致中西部地区优质教师资源更加贫乏。第二,城乡之间。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中心,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吸引教育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聚集了大量优质的教师资源。而农村和落后地区经济和财政状况较差,基础教育发展受到教育经费和农村教育观念的限制,使乡村教师资源落后于城市。

2. 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因素。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交通设施、科技水平、信息交流、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福利设施等服务于社会流通和人民生活的各种设施与服务,这方面的差异也是造成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重要原因。在教师资源的配置方面,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信息集聚、学术交流、思想观念、就业机会等条件都优于作为发展腹地的西部落后地区和乡村。在各类发展要素集聚的地方,更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因此造成了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3. 教育政策导向因素。建国初期,我国开始推行重点中小学的教育制度,使我国出现了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别。这种政策倾斜的初衷是为了体现教育发展的效率,优先发展有实力、有潜力的学校,着重培养“尖子”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急需,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仍沿用建国初期的基础教育制度显然不适应了。这种效率优先于公平的教育发展理念,将有限的基础教育经费支持少数重点学校,出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由非重点学校向重点学校的流动,最终导致了教师资源配置的失衡。与此同时,人们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追求缺乏弹性,即无论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虽然他们追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同,但都希望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即进入重点学校学习,这就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更加集中,加剧了基础教育教师资源的非均衡发展。农村中有经济能力的家长为了追求城市里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子女送到城市上学,恶化了原本就落后的乡村教师资源。

4. 政府投入因素。政府是实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教师资源的配置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政府政策的错位是造成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另一个原因。政府对促进发达地区、城市的基础教育发展关注程度高,经费等投入到位,城市学校在教师职称的晋升和优秀教师的评选中也占有较大的优势,从而促进了城市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落后地区和乡村的基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影响了教师资源的双向流动,造成了这些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错位,大量优质的教师资源向城市的重点学校集中。

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 统筹教育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体制。第一,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转变政府政策倾斜方向,加大对非重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加强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建立薄弱学校人才引入机制,通过制定教师引进培训职称、待遇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从根本上改变薄弱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骨干教师数量少、整体教师素质不高的现状,改善薄弱学校软环境建设落后的状况。第三,通过政府的协调和倡导,实现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资源共享,使优质教师资源相互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与重点学校的差距,使非重点学校也能满足社会强势群体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最终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目标。

2. 调整完善教育政策导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教育政策导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坚决取消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改变基础教育上的歧视性政策,在政府投入、师资配置、招生升学等方面一视同仁。其次,要放开城市学校招生范围,允许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就近入学,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再者,取消现行各类达标升级活动,引导各类学校在教育大纲指导下,突出个性,办出特色,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多层次的需要。

3. 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农村是基础教育的重点,而恰恰又是最薄弱的环节,必须实行重点倾斜。教育经费调配方面对农村地区优先安排,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教师的待遇,增发生活补助,逐步改变城乡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使农村教师享受到与城市教师相平等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料无偿划拨或增大补助比例,促进农村学校的硬环境建设;对农村学生实施就近入学等,用制度来保证基础教育在微观层面上需求的均衡发展,通过这些举措使教师拥有下乡的积极愿望,能找到在农村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归属感、成就感。

4. 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导致了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水平不均、制度文化环境差异大,这些差距成为阻碍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壁垒。要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强化政策倾斜和财政资源配置的预期效果。在政策鼓励和引导下,采取东西部地区教师交流与大学生支教相结合的途径,实现东西部地区教师资源共享;在示范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实行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定期相互轮岗制度,增强城市和农村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通过建立区域性教师人才市场,统一制定区域教师资源定期流动机制,增强国家对区域教师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最终达到教师资源的地区分布相对均衡,避免教师资源的无序流动。

5. 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教育督导力度,确保对基础教育督导评估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确保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建立合理的考核奖惩机制,鼓励教师向落后地区流动,使各个地区、各类学校的教师获得均等的晋升机会,使所有教师的付出与所得趋于合理,从制度方面保障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1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 篇十二

一、把握中长期教育发展方向, 深度钻研, 做教师的领航人

目前, 我县的师资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 教师的追求也不再局限于仅有的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 需要有可以开阔眼界, 拓展思路的知识引领。所以, 作为教师培训者的进修校教师就要把握中长期教育发展方向, 掌握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 为一线教师尤其是边远山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指引方向。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厚积薄发, 做教育资源的集散中心

教师进修学校要以注重“内涵发展, 外延扩展,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为指导思想, 利用学校的远程教育资源与高校联合, 将教师送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或者将优秀教师请进来, 传授深层次的教学实践经验, 打造出一流的教师培训者队伍, 提升全县教师的综合素质, 从而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三、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开拓创新, 做风格独特的培训者

雕塑艺术家罗丹说:“在艺术中, 有风格的作品, 才是美的。”在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 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轻易形成的, 进修学校教师通过长期的培训实践, 融合自己内心的美学理想和教学艺术实践的匠心, 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 改变以往说教式、一言堂式的培训方式, 使教师体会到不同特点的教学方式, 从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提高教学质量, 并在有效的教学师资队伍中促进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

四、利用好远程培训网络, 捆绑管理, 做好教师的服务生

我县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了“三集中、六结合”的中小学办学布局, 优化了资源配置, 也为我校实行远程网络培训提供了便利。利用这一优势, 我们实行远程培训的捆绑管理, 即进修学校教师包片包点, 责任到人, 督查指导远程培训中的学习情况, 解决教师学员遇到的疑难问题, 保质保量地完成远程培训, 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力量。

五、做实教育质量评价职能, 公平公正, 做好义务教育均衡的监督者

教育质量评价是教师进修学校参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形式。从教育服务的理念出发, 建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的关系, 找出差距, 提出建议, 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驾护航。

13.教师节座谈会老教师讲话稿 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们:

上午好!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作为一名老教师,能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感受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尊重,心情非常激动。东夏镇党委政府、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支持教育、关注学校、关心教师,给教育的良性发展注入了活力。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所有教师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党委政府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关心、支持东夏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全社会尊重教师,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成绩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在这里,我代表广大教师作出保证:

一是要关爱学生、爱岗敬业。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每位教师都要有投身教育的职业幸福感,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感。

二是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我们要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切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自觉学习、不断充电。特别是老教师要发挥经验丰富的优势,搞好传帮带。

三是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要有高尚的师德,甘为人梯,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教育发展功在千秋,人民教师光荣神圣。在东夏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支持下,在教管办李主任和东夏初中韩校长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东夏初中广大教职员工一定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挥洒智慧与力量,忠于职守、用心用力,少说多干、狠抓落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推动全镇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4.教师座谈会讲话稿 篇十四

一、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1、高度重视团队建设

21世纪个人努力已经很有局限性,合作精神的作用至关重要,我希望把我们的团队打造成一个团结、和谐、充满朝气与活力、积极上进的团队;一个人智商高叫才,情商高叫人,合起来叫人才,智商高有成就感,情商高有幸福感。

2、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a.青年老师要谦虚、好学、上进;

b.要有理想、有思想;

c.好学上进积极向上。

3、高度重视老教师“传帮带”作用的发挥

a.专业水平能力方面;以身示范,带动一个学科,带活一所学校

b.职业道德方面;通过拜师结对子活动为青年教师开好头起好步;老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因为成功和成熟与一个负面影响,你就是总以为过去的做法适用于未来,所以有些成功成熟的人不愿学习、不善学习;一个人提升自我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否则超越别人不可能,超越自己更不可能,所以老教师同样应该不断学习。

具体措施:

1、开展名师争创活动:开展校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争创活动;

2、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提倡写教后记、教育随笔(2周1篇)、教育博客,这是为行动的反思,在行动中反思,为行动的反思的重要手段。我们有不少教师写论文为什么没素材?东拉西扯,甚至胡品八凑,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对教育生活中的点滴进行反思和积累积累。

提倡教师改变自己(由被动——主动)

提倡教师改造自己(由无为——有为)

提倡教师提升自己(由平庸——智慧)

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坚持好正常的教学常规。

从备课、上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各个环节做到“三个坚持”:

a.多年来形成的卓有成效、富有特色的教学优势必须坚持;

b.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必须坚持;

c.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必须坚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在改进上下功夫。

2、提倡关注细节注重反思。

把功夫下在平时,把气力花在上好每一堂课上;

3.开展教学创新活动。

对我们来讲,希望在两方面有突破;

a.新课程标准实验书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性学习策略探讨;一是要了解课程理念,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和习惯,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达到合作、参与和共享的效果;二是要掌握课程标准,这是教学和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三是要熟悉实验书(教材)。

b.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去教学的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现在多了媒体;

4.重视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如果脱离了教育对象这个主体,那么一切过程都是盲目的。美国布鲁姆:有效的教育是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抱怨和不正视学生现状都不可取,什么是因材施教?举例:如果学生的基础用单位1来表示,我们面对教育对象时可以提高到2和3,但绝不能拔高到5和6。个别青年教师正常的课堂教学管理(活动)都不能有序进行,说明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很有限,说难听一点这是误人子弟,质量永远都是我们办学的生命线和生存的依托。有些教师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招生,甘于落后和平庸不行。

5.积极开展教学观摩活动。

促进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分三个全面开展:a.老教师的示范课;b.中年教师的创新课;c.年轻教师的汇报课,每学期各开展两节并高度重视说课、评课活动。

三、教育科研工作

1.论文发表要有突破。高级教师要每年发表一篇省级以上论文、中级教师要有压力,职称问题上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都是主观问题,不是没时间而是缺少思考。

2.课题研究有突破:如果研究还谈不上、那么课题申报有进展,至少有课题立项。

3.课改通史培训有突破。今年至少要有做校本培训,争取机会参加省级上培训。

4.公开教学活动有突破:开展好示范课、创新课(研讨课)、汇报课。

对教研工作的总体希望:

人人有论文

人人有课题

人人有随笔

四、招生就业工作:

1.树立全员育人意识;

2.招得进来、留得住,从教育管理到课堂教学,解决好上课吵闹、睡觉不闻不问等课堂管理问题;

3.初三学生的升学率,高于去年70%的要求。

从教育、关爱……

4、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五、精细化管理工作

精细化管理不是说说而已,什么是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请我们共同思考:常规管理执行如何?教育科研进展如何?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如何?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效率如何?

这里我强调几点:

1.情感管理的绩效永远大于权力权力管理的绩效而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在外力作用下可以让人们被动的工作,但只有在心力作用下才能使人们主动倾心工作;被动的工作是痛苦的,主动工作是快乐的,所以管理要讲求方法和策略;

2.过程重于结果,态度决定状态,细节决定成败。

有些现象不得不提,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转的转干的干,转的给干的提意见当然不行。我认为不需要干的没必要干好,需要干的一定要干好;要加强过程管理向过程要质量和效益;教务科尽可能量化考核,拿数据说话;无论今后职称评聘、评优树模、年终考核以数据为依据最有说服力。

学期结束有几个管理指标要准确无误:a.教学常规工作量化结果;b.教研工作量化考核结果c.考勤工作量化考核结果。

年终有几项工作必须进行:a.论文交流活动;b.优秀教案评选活动;c.名师争创活动,校级骨干教师当学科带头人启动;d.优秀课评选活动。

3.关于教学管理的要求:

领导也是职工,只是位置和分工不同而已;就像一瓶饮料一样,在超市2块钱在宾馆就成了20元了;价值不同是因为它所处位置不同,作为饮料应该清楚这没什么区别;领导就是服务,包括科长们,我希望发挥好两个作用:一是服务作用,二是引领作用。带动一个学科,带活一个科室。

1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教师讲话稿 篇十五

当前, 在基础教育学校普遍强调规范化建设, 物质条件的差距日益缩小时, 校际差异主要体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差异。如何培养优秀教师?如何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如何把学校追求的目标变成教师队伍的共同目标?如何把教师的人生价值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这是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面向全体、分层培养、适度竞争、区域共享……本期,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为我们带来了有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到2020年, 全面提高普及水平,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所在, 它体现了一种教育理念, 更是一种科学发展观。

人才资源是社会的第一资源。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均衡, 学校均衡的关键是教师均衡。”近年来,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推出了大量的举措,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处于省市领先地位。本文拟从西湖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出发, 对照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对西湖区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研究与探索, 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西湖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 教育系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坚持科学的人才观, 树立人人成才的全面教师观, 全力打造“教育人才蓄水工程”, 不断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 队伍数量稳定增长

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以2007年和2010年学生、教师数比较来看:2007年全区各类学校在校生78185人、2010年83599人, 2007年全区专任教师4901人, 2010年5380人, 两年学生增加5414人, 增长6.5%。两年教师增加479人, 增长8.9%, 总体上看, 教师数量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二) 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从年龄结构看, 全区40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占教师总人数56.3%, 其中30周岁以下的占到24.6%。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全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教师任课结构趋于合理, 符合新课程标准。从职称结构看, 2010年, 高级职称教师411人, 比2007年新增118人, 增幅28.7%;中级职称教师2115人, 新增211人, 增幅9.9%, 职称结构趋于合理。

(三) 学历水平不断提升

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政治素养有了整体提升。全区教师合格学历幼儿园99.7%、小学100%、初中100%;全区教师提高学历为幼儿教师90.2%、小学教师96.4%、初中教师96.1%, 居全省前列。与2008年相比, 2011年幼儿园、小学、中学本科学历比例分别增长46.2%、29%、7.0%;小学、中学教师中大、中专学历比例均有明显降低。

(四) 发展梯队逐步形成

现有在职省特级教师21人、省市区教坛新秀314人、市区学科带头人536人、省市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30人, 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 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春蚕奖获得者52人, 共有6名教师入选第一、第二届“感动杭城十佳教师”。这些指标居省市前列。

(五) 教育成果日前显现

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为素质教育引来源头活水, 教育成果日益显现, 西湖教育水平走在省市前列, 全区3周岁幼儿入园率99.9%, 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86.2%, 义务教育普及率100%, 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96%以上, 是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区、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实验区、浙江省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 是浙江省名校集团化办学首创区。优质教育工作入选“浙江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典事例100例。

二、西湖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 我区出台“一揽子”文件, 坚持全区一盘棋, 努力让更多的教师优秀起来, 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 面向全体, 构筑队伍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是落实经费保障。

坚持“强师兴教”, 将教师发展纳入教育规划的重中之重。出台18项文件, 在制度设计、资金投入、激励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可行性的方案。近三年来, 投入教师培养经费1000余万元, 用于教学资源库建设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为鼓励教师安于从教、勤于从教、乐于从教起了积极作用。设立人才培养奖励经费, 完善名优教师津贴制度。

二是开展师德教育。

出台《西湖区教职工从教行为规定》, 把师德作为教师考核和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每年开展暑期师德集中教育周活动, 建立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和考核机制, 全面提升教师履职意识、师表意识和爱生意识。通过“师德群体创优”、“学生最喜爱教师”评比、感动西湖十大园丁评选等载体, 促进师风的转变。强化党员责任区建设, 打造“亮身份、树形象”工程, 激发教师热爱教育的情怀。

三是完善校本培训。

落实培训项目申报制, 优化以学分考核为运行机制的继续教育培训。出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实施办法》, 促进多样化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深化“轻负高质”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 为师生提供教学策略指导。执行每年36学时教师培训制度, 构建具有西湖特色的教师培育体系, 实现培训资源全覆盖。

(二) 分层培养, 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一是打造0~3年教龄教师成长工程。

每年对新聘教师和外地调入教师集中开展岗位培训,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对初涉讲台的0-3年教龄的新教师, 设立0-3年教龄教师“起航奖”的评选, 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有112名教师获得首批“起航奖”, 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

二是打造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出台《西湖区培养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施方案》、《西湖区中小学 (幼儿园) 学科带头人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五年来, 累计举办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班154期, 培训骨干教师4620人次, 选派574人次分期分批参加了国家和省市级培训。实施骨干教师培养“3211”工程:参加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必须制定一个3年发展规划, 每学年组织开展2次集中教学研讨活动, 每学年举办1场教育论坛活动, 每月编辑1份教育教学刊物。

三是打造中老年教师发展工程。

注重教龄20年以上中老年教师的后续化管理。通过经验交流、师徒传帮带、赴外地参观学习、设立“教育教学耕耘奖”等途径, 充分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有51名教师获得首批“教育教学耕耘奖”。

(三) 适度竞争, 增强人才队伍的整体活力

一是推行教师全区跨校聘用。

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 实质性地推进全员聘用制, 让教师“来去自由”, 给教师最大的自主发展空间。1999年, 我区就进行了划片跨校聘任的试点。全区教师聘用完全打破人才使用上的学校所有制格局, 每年各校有空缺编制的, 可面向全区跨校聘用。教师只需凭能力, 就可以变原来的“三同意” (原学校、教育局、新进学校) 为“一同意”, 每年跨校聘任的教师有20余名。既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又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实施学科带头人动态管理。

学科带头人是创教育品牌的关键。从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指导教师的职责、考核、奖励两方面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每两年考核一次, 优胜劣汰。凡考核优异的晋升一个层次, 对主观不努力, 无明显实绩的则降低一个层次或取消资格, 形成了优秀教育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

三是注重干部队伍动态管理。

建立校长学习日、上课、听课等制度,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课程领导能力、学科指导能力、实践与管理能力。出台《基层干部队伍管理办法》、《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基层领导班子考核实施办法》, 形成干部培训、任用管理、考核监督等相互贯通的体系, 形成人人想事干事、校校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组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挂职锻炼、综合能力考核演练活动, 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目前已建立300余人的后备管理人才库。

(四) 区域共享,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

成立21个“特级教师工作室”, 每室招收农村教师不少于60%。成立首批79个“首席教师工作室”, 每室招收农村教师不少于50%。目前, 有两室成员1500余人, 占在职教师25%。仅2011年, “两室”开展教研、培训、论坛等活动280余次, 参与人数4000余人次, 有效发挥人才综合集聚效应、团队提升效应、互促优化效应, 成为带动全区教师发展的“主引擎”。

二是实施城乡交流结对。

建立教师编制调控监测机制, 促进城乡教师基本均衡;改善城乡教师职称结构, 在职评中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比例;学历提高奖励农村比城区高50%, 学科带头人奖励农村比城区高1000元;各层次城乡学校结对126对, 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城乡结对率100%;完成100名名师与100名农村教师结对活动;实施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和农村优秀教师到城区挂职制度。

三是开展区域协同教研。

依托区域协同教研平台, 定期开展区域内协同教研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 用好省特级教师大讲坛、省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等平台, 每年选派20-30名学科带头人到上海、北京及国外等知名学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打通开放式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三、影响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一) 经费配置的均衡问题

近年来, 我们出台了18项文件, 提出了经费配置要尽量面向全体教师的要求。在现实中,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些学校更多地还是把有限的教师培养经费投向部分骨干教师身上, 而往往会忽视另一部分教师的成长, 表现为关注每一个教师的发展不够。绩效工资实施后, 这一习惯思维和做法仍在一些学校得到延续。由于关注面狭窄, 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使部分教师失去继续提高的机会, 会制约教师队伍整体发展。

(二) 城乡师资的平衡问题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 城乡间、区域间和校际差距较大, 学校建设、教师资源配置、专业发展条件和机会同样存在不均等, 造成教师发展的不均衡。对“十一五”期间全区教师公开课、论文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同样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学前教育师资相对紧缺。同时受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制约, 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空间受到限制, 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影响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 培养资源的整合问题

虽然我区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校 (园) 长及特色教师, 骨干教师队伍增量发展, 但教育领军人物数量与西湖教育的发展需求相比还显不足。所以, 必须依托名师工作室, 加强专业共同体建设, 从制度上激发教师的专业活力, 关注薄弱学校薄弱学科, 努力克服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现象, 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的学校对校本培养重视还不够、表现为教师各自为阵, 缺乏团队的交流与研讨, 区内有关校本培养的评价、考核机制还不完善, 制约了校本培养整体功效的发挥。

(四) 绩效工资下的激励问题

对于人才来说, 事业是感召力, 环境是吸引力, 服务是凝聚力。与先前的分配模式相比, 绩效工资后, 经济杠杆的激励功能会有下降。绩效工资承载着对教师职业精神和素质能力的更高要求, 学校管理模式、教师分配方式、激励方式、评价方式等要素将发生深刻变化。教师成长环境的差异不再体现在物质上, 更多的体现在精神激励上。如果没有物质之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教师的内驱力会受极大影响。

四、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全教会的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基础教育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绩效工资的实施、城市化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等形势给我区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抓好新形势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我认为要加强五个方面的努力:

(一) 以德为先, 师德建设常抓不懈

1、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师德建设新形式和新方法, 切实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

2、以培育教师精神为重点,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态教育, 引导教师乐于从教、善于从教、终身从教。发挥教育工会的职能, 大力开展教师社团建设, 倡导健康向上的教师文化生活。

3、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确立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理念, 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引导教师严谨笃学, 淡泊名利, 自尊自律, 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4、出台刚性措施, 抵制有偿家教。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

(二) 加大投入, 切实提供有力保障

1、做好师资建设规划, 有计划地在全区范围内选拔一批骨干教师到高校培训学习, 支持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 不断提升骨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2、关心教师的政治生活, 大力表彰优秀教师, 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人才、智力优势, 开展好教师参政议政工作。实行向一线教师和骨干教师倾斜的分配政策, 学校对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3、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形成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教师权益保护机制, 使教师队伍建设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4、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3% (十二五末达5%) 、各中小学按不少于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比例安排培训经费。

(三) 分类管理, 造就拔尖和创新人才

1、进一步推进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动态管理, 每两年选拔一次, 对市第三层次学科带头人实施区内晋级评估, 区教师进修学校、幼教办对学科带头人培养要有规划框架, 建立“个人成长三年发展规划”制度, 抓好“特级教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龙头的名师骨干队伍建设, 培育和造就在国内、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2、完善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健全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服务和激励等有效机制, 公开招聘高层次骨干教师到我区任教, 积极为引进骨干教师创造工作、科研、学习、生活等有利条件。

(四) 健全机制, 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

1、进一步形成以区教育局为主管、区教师进修学校、幼教办为主阵地、各校校本培养为重点的工作体制, 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幼教办的指导、监控、服务功能。完善“省-高校-市-区-学校”五级教师教育网络, 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开放式培养培训模式。

2、实行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制”, 引进竞争机制, 各类培训可由个人、团队或各中小学校 (幼儿园) 承办, 并对培训项目进行考核、奖励。

3、推行教研员登台上课制度, 建立教研员与学科队伍建设捆绑考核制度, 将学科教师发展状况、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农村学校教师高级职务的数量和省市各类获奖数量等列入考核指标。

(五) 深化改革,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1、进一步推进教师聘用制改革, 加快教师单位人向区域人的转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的基础上, 加强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 改善教师队伍职务结构, 提高农村学校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城区中小学 (幼儿园) 教师须有农村支教一年的经历, 才能申报高级教师职务的评审。

2、通过推行绩效工资制, 逐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探索与绩效工资制相适应, 体现教职工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的工资保障和激励机制, 多劳多酬, 优劳优酬。

16.退休教师座谈会讲话稿 篇十六

上午好!

在这20**年九九重阳节之际,我代表中心学校工会向尊敬的老教师们表示最热烈的节日祝贺!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合家欢乐!今天,我们请各位老领导、老教师回到我们的窗口学校之一——长三中看看,以便向大家汇报长春镇第三中心学校的过去,共商长三中心校的发展,请允许我把一年来长三中心校的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年来,在邓校长的带领下,中心校及下辖各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设安全文明校园为重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宗旨,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办学目标,使学校逐步形成环境优势、办学理念优势和管理优势。

一、班子团结协作,促进事业进步。

我校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做到小分工大合作,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引领教师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学校定每周一上午半天为领导班子例会,总结上周工作,研究、布置一周工作,组织班子成员学习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理论。做到以身作则,以热情的态度服务基层,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基层,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基层,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促进了学校事业的进步。

二、优化过程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取得优异成绩。 向管理要质量,向规范要成绩,这是我校多年常抓不懈的工作。首先,学校认真执行《长三中心校教师岗位工作量化评估制度》、《长三中心校常规管理暂行规定》和《长三中中考奖励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师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并严格按章办事,作为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依据。此举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上新台阶。

三、关爱教职工、工会工作及老龄工作有声有色。 长春镇第三中心学校的工会及老龄工作,渗透着在座的各位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倾注着你们辛勤的探索和奉献。工会工作方面,在20**年的校务公开评比工作中获先进单位。

退休的老同志住院,只要通知了中心学校的,中心校工会都组织慰问了(由于经费有限,每人每年只慰问一次)。老同志有困难、有诉求,来中心校后,中心校班子成员都盛情接待。 因此,我中心校的老同志上访率低于1%,是资阳区的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四、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一年来,中心学校通过多渠道,争取各界支持,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成率达100%。谷水学校的塑胶球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长三中及谷水学校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正在安装,11月10日将接受局验收。

五、主要存在问题。

(1)部分学校的配套设施还有待于完善。如长三中围墙修复,中小学办公室配备办公桌椅和电脑;中小的传达室建设、中学的危房、学生住宿楼的改造。

(2)债务较重,虽然已经部分消债,但各学校还有近10万的债务,严重制约学校工作的开展。

(3)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老教师比例过大,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影响课改的快速、高效发展。

老领导、老同志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你们是学校的财富。忆昔日,你们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首首人生的赞歌。看今朝,学校的蓬勃发展,有你们不可磨灭的贡献。长三中心校的不断发展更是蕴含着你们的劳动和智慧,凝结着你们的青春汗水。今天你们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仍然为了长三中心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建言献策,发挥你们的优势。在你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永远是我们新一代学习的榜样。

“莫道夕阳近黄昏,最美不过夕阳时。”在这里我衷心地希望所有退休教职工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老有所为;更期盼你们一如继往地关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关心学校的招生,支持学校的建设。

上一篇: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方案下一篇:关于幽默英语作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