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智案例(共13篇)(共13篇)
1.教育机智案例 篇一
教学需要怎样的机智
---------语文教学机智案例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会出现预设与生成的偏差,教师为摆脱课堂困窘,不仅需要直面尴尬的勇气,更需要化解僵局的智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有效地培养和运用教学机智,顺利地进行有效的教学。
1.不耻下问,缓解课堂探讨过程中的尴尬
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比学生强,在某一个问题上,学生有时比教师更为熟悉。因此,在碰到这类问题时,教师要放得下架子,甘拜学生为“师”。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记得在上四年级下册《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时就发生过这样“尴尬”的情况,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自然届里的一种有趣现象——共栖。学生们在讲了犀牛、鳄鱼、百舌鸟和金黄鼠的有趣故事后,大家纷纷讨论还有那些动物是两栖动物,没料到有个学生冷不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国目前的两栖动物状况如何?”哎呀,这个问题我倒事先没考虑过。一刹那,几十双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他们想看看平常看似“博学”的老师如何解释。于是我如实说:“同学们,这个问题也把老师问住了,谁能帮我们解开这个疑团呢?”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老师,中国现有两栖类动物302种。而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两栖类物种,约100余种。占全国两栖类动物种数的40%。我们要通过认识两栖类物种的多样性,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进一步保护人类这一朋友。”“你怎么知道的?”我故作羡慕地问。“我是从网络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篇)》上看来的。”他自豪地说。“你真是咱们班的“小百科全书呀!”我由衷地赞叹。他也在大家的掌声中得到了学习的满足,而其他同学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师生地位的平等,对课堂学习更加热爱和向往了。可见,在网络时代,学生的接触面更广,了解和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看了更多的课外书籍,知识面在不断扩大。
2.因势利导,化解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挑战
在课堂教学中,处处考验着教师的反应,时时需要教师的灵敏。扑面而来的问题、措手不及的偶发事件、回答的不切题、甚至是故意的捣乱......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中“备不胜备”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在紧张、突发的情况面前,放下师道尊严,用上一点机智,说上一两句幽默话,以化解课堂“矛盾”,打破“僵局”,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谊,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招数”层出不穷,那么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的学生中受益良多。
2.教育机智案例 篇二
【案例背景】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是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内容, 其中“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明磁极相互吸引”是本节课的重点, 所以这部分内容教师一般采用探究学习, 目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而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做“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明磁极相互吸引”分组实验时, 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分析能力, 特别是实验前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存在问题时, 常常会出现对“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论正确性产生怀疑。本案例讲述了一位老师在上“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中, 出现意外的事例, 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案例描述】
展示:大家应该都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是司南,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司南的制作原理吧!
出示司南的幻灯片, 说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 叫司南, 它是根据磁体静止时总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
提问:为什么天然磁石放在铜板上?若改成铁板如何? (会被铁板吸引住, 不能准确指方向。)
若也用天然磁石又如何? (可能吸住, 也可能排斥)
探究:磁极和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 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 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学生实验:把两磁极相互靠近, 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生归纳实验结果后, 归纳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就在这时, 突然有位男同学一边举手一边说:“我发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结论是错的!教师对他说:“请你向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发现。”这位同学站起来, 一边演示一边说, 我把两条磁体的N极相对放置, 发现它们互相吸引。当时, 老师还没有反应过来, 班上另一位同学说, 我这里也是这样的。老师拿起来也做了一下, 也是如此, 但是教师没有作解释。
……
【案例评析】
新课程要求我们应当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本节预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在上述案例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 这个偶发事件实际上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新生长点, 它将师生引入解决“为什么会出现同名磁极相互吸引”这一问题情景之中。在教学中, 学生的困难得到了教师充分的关注, 这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具体的体现。更重要的是, 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这些意外的收获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是原来确定的目标所无法比拟的。然而, 本案例中教师没有抓住这一教育机智, 好好地引导学生, 从而使课堂变得有点沉闷。
【问题与反思】
1.抓住亮点, 激活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新课程下的教学指导性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蕴藏着多层次、深角度的知识点, 若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知识点, 哪怕学生了解到的仅是些浅层次的, 但我们仍旧会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想象空间, 以便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事先所未预料到的事情, 而这些也正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所引发的知识面,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互动交流,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他们更主动地去探索课堂的知识层面。诚如此堂课的探究实验时, 在探究“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明磁极相互吸引”时, 学生中出现不同的答案时, 若教师抓住这个亮点, 让他们自己继续探究, 而后在相互间的互辩中明朗答案。这种紧紧围着学生而开设的课堂教学, 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能树立他们对知识正确把握的自信心, 使得他们能更主动地活跃于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这样一来就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生机及活力。
合理地预设而并非全部概括的课堂教学, 则更能激发学生去挖掘深层次的知识点, 而这种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对学生来讲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教师则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所引发的知识冲突, 并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面的认知走向, 而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的走向能使知识内容更加鲜活、生动, 从而既激活了课堂的教学, 同时也调整和弥补了教学中的漏洞与不足。
2.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 让课堂教学出现思想相互碰撞
课堂教学是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教师与学生, 由于知识水平与经验阅历的不同, 在分析问题与理解问题的能力上必然存在差异, 思想碰撞产生不了火花也是常情;同时,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是一个个彼此不同、异常活跃的个体, 教师的教案再详细、再周密, 也难以全面预见随时可能出现的思维变异和思维冷场。例如, 在案例中, 教师事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大胆地提出这样一个令人咋舌的结论来, 但当时如果给学生泼一盆冷水, 无疑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并且使一些学生成为教师的应声虫, 从而折断其想象与创新的翅膀。因此, 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 教师若能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 顺着学生的思路, 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则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机智的魅力也在于此。
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 随时有可能发生以上种种意想不到的事件, 这些事件有可能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 有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充分, 也有可能是教师与学生间、或学生与学生间暗藏着的矛盾。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引起的意外事件, 都需要教师对这些课堂意外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并妥善解决, 以保证课堂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这种驾驭课堂的能力, 也即教育机智。
3.课堂教育机智“我”做主 篇三
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或“冒犯”教师的人格尊严,使教师陷入窘境,或石破天惊,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面对此种挑战和考验,教师控制情绪、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方为上策。首先,冷静、克制,避免冲动。学生或出于好奇,或出于玩笑,或出于情不自禁,或出于报复,往往有意无意的考验、为难教师。面对被捉弄的尴尬,教师切不可因心灵受辱而失言、失态,否则,会得不偿失。
其次,胸有韬略,巧于转化。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曾有这样一件事:一位矮个子班主任在讨论问题时与学生发生争执,唇枪舌剑中,学生讥笑他是个“矬子”。面对人格上的羞辱,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短处被揭就恼羞成怒,而是将错就错,引申开来,转而面向全班学生说明矮人也有优势和长处,如邓小平、拿破仑、鲁迅这些人个头并不高大,但他们都取得了丰功伟绩,进而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学识、品格并不一定与身高成正比。由此可以看出,巧妙处理偶发事件,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神来之笔”化险为夷,从而树立教师良好的人格风范。
◆灵活机智的解惑力
教师在课堂中遇到偶发事件,首先要避其锋芒,变退为进。课堂上,学生忽然提出一些难题或怪题,或追问老师一时遗忘的问题。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可以不必急于回答,而是巧妙地反过来把问题抛给学生思考,即把学生踢给老师的“球”又巧妙地、天衣无缝地还给学生,把直接解答的机会变为启发学生思考的最佳契机,最后再综合学生的解答而得出结论。有位教师上《朱德的扁担》一课,正到高潮时,忽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那时人们很穷,读不上书,怎么认得‘朱德记’三个字呢?”这个精细的问题,老师没有丝毫准备,他机敏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是呀!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是呀”包含着惊讶、肯定与赞赏,更有对全班学生思维的激发,全班学生随着老师的反问陷入了沉思,同时也为教师赢得了思考的空间。
其次要不动声色,自然转移。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连续提出一些与教学联系不大或毫无关系的问题,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教师应掌握主动权,适放适收,待机转移话题。一位教师教课文《画鸡蛋》,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有位学生问:“达芬奇和他的老师为什么留着长头发,而我们却不留?”老师说:“各个民族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一些习惯跟他们就不一样。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呢?是他们专心学习的精神。”老师用自然转移的方法,不具体地回答他们留长发而我们不能留的原因,而转移为学习他们专心学习的精神,圆满地解决了很难正面回答的问题。类似这样的“长发问题”,教学中并不少见,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或本质,把蕴含在现象背后的道理说清楚,同时,避免在枝节上纠缠不清,以免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
再就是要求教师学会搁置悬念,自然释疑。改革、开放年代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种主动积极的求索、创造精神,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知识修养,而且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和圆满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特级教师于漪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教《白杨礼赞》还没有结束,一个女生就站起来说:“茅盾讲白杨怎么美、那么好,我看不见得。楠木是贵重木材,白杨不成材,白杨怎么会比楠木好?”对于这意外的提问,于老师并未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继续学下去,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学完课文,那位同学终于明白了景随情移、缘物写人和课文运用象征手法所讲的道理。在这一意外情况的处理上,于老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首先肯定了学生肯动脑筋的主动学习精神,继而存疑不答,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下去的浓厚兴趣。
◆随机联系的变通力
偶发事件发生后,竭尽全力“挖掘”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使之与偶发事件“触电”,做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一位心理学教师在讲述“注意分类”时,发现某学生正跟着校外广播的乐曲轻轻的哼唱,教师随机举例:当你听到美妙动人的乐曲,就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哼起来,这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就叫无意注意。而如果想到自己在听课,能够自我控制,坚持听课,那么,这种有自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就叫有意注意。如此巧妙生动的举例联系,学生听来兴趣盎然,那位分心的学生受到暗示,也集中精力听课了。如何把发生在身边的令人伤心的事情变成兴趣盎然的教科书,这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验。教师无论如何都要学会信手拈来,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绝活。
善纳雅言,升华认识。只要是称职的教师,上课之前都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确立教学要点、设计教学环节。实际上,在具体教学时,完全依照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是很少的,通常都要做适当的调整或改变。某语文教师教《范进中举》一文,开始的教学构思是让学生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及人们对他态度不同的对比来认识文章的主题,而在具体实施时,一个同学提出:“范进、孔乙己都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在本质上是不是相同的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教师立即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构思,引导学生对比孔乙己与范进的异同,从而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学完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印象深刻。学生在不少时候比教师聪明,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要善于捕捉学生那些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洞察力是教师获得教育机智的先决条件。为此,教师需要解读言下之意,破译弦外之音。学生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无不反映内心世界。这些信号,教师要迅速地捕捉住,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判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容量和教学步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维流向,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学生的问题,获得教育的主动权和最佳方法。
◆及时果断的调控力
教师要关注“越轨”迹象,引导回归正题。有时课堂上会因为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不当而引起师生的争论,加之教师主观控制无方,致使无效信息增多,有效信息减少,使得教师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教学的失控状况。
有时也会因为学生质疑,引起节外生枝,造成失控。有教师在总结《春蚕到死丝方尽》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对文章的题目提出了质疑:课文是篇说明文,介绍的是蚕的成长过程,文题与课文内容对不上号。这一反馈信息,当时几乎使课堂教学失控。教师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启发学生从文题的基本义和引申义等方面展开合理想象。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文章的标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春蚕”——说明对象;“到死”——说明春蚕生长过程;“丝方尽”——介绍吐丝过程和春蚕的献身精神。文题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老师采取这种方式,及时调控,不仅使课堂趋于平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豁达大度的表现力
课堂中发生的偶发事件,学生并非都是恶意或故意的,有的因为情不自禁,有的出于探究或猎奇,有的是想试探教师知识与经验的深浅。因此,教师在处理此类偶发事件时,表现出豁达大度的胸怀往往能有效地感染学生。宽大为怀,大事化小是教师的有效选择之一。某些偶发事件的发生,尽管产生的客观效果很坏,但当事人却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事件发生之后,“肇事者” 亦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心理上惊恐万状或追悔莫及,面对此情此境,只要不是人命关天,教师不是回敬疾风暴雨,而是来个轻描淡写,一笑了之,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并由此对教师多一份敬意,对自己多一份自责。
教师的另一种有效选择是出其不意,既往不咎。学生干了“坏事”“错事”“丑事”,大都有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但如果学生既无“前科”或“劣迹”,又非故意所为,教师采取视而不见,既往不咎的态度,往往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当然,事过境迁之后,教师瞅准时机拍拍学生的肩膀,摸摸当事者的脑袋,告之以后不要重蹈覆辙也是必要的。教师的宽容大度与善意提醒,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4.教育笔记-机智魅力 篇四
读书时就曾听说过“机智”、“教学机智”等词语,如今这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儿了,但是何谓机智?何谓教学机智?我曾一度茫然。在拜读过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后,我对这些词语重新有了认识。
书中说,机智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所以说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细细想来确实如此,相信大家也都认同这一观点。
对此,或许一线的老师感触更深些。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常常使教学情境瞬息变化,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很好的教学机智。
一直难忘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李老师,那时我们班上有几个男生特捣蛋,喜欢捉弄人,老师也不例外。一次语文课前,其中一个男生在黑板上画了李老师的肖像画,还在旁边写了几个字:最土的老师!当老师走进教室时,同学们有的嘻嘻哈哈、议论纷纷,有的静静观察着老师的表情。李老师瞧了一眼黑板上的“杰作”,继而微笑着面对我们说:“其实我没这画上的老师漂亮,画得真不错!谢谢这位同学美化了我,还给我指出了不足之处!”于是,一场尴尬就这样悄悄化解了。当时李老师那机智的一句话,既顾全了那个同学的面子,又让他在无形中受到了教育。听说后来他自觉去李老师那儿认了错,并从此喜欢上了语文课。现在回忆起来,才明白,李老师运用的.就是教育机智,在给足学生面子的同时,又达成了自己的教学目的,这就是机智,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机智的魅力。教师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难堪,而是一切工作为学生,一切工作为教学。如果能像李老师那样聪明、沉着,遇事不冲动,相信这样处理既有利于课堂教学,也有利于教育学生,让他(她)受到多方面的教育。我想,那个男生对于那堂课可能会终身难忘。不难想象,如果当时李老师对我们发火或找出“肇事者”后严厉地批评他一通将会是怎样的后果。
聪明的老师会用“机智”化解尴尬、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如果你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会运用智慧将不利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将“恶劣”条件转变成美好,对于突发的事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比较合适的处理,并且这些处理能使孩子在不经意间继续进行着正常的学习活动,那么这就是你的魅力,机智的魅力!
5.教育机智案例 篇五
城西小学——邹秀珍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理论的东西比较深奥,我并不能一下子读懂,但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让我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值得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读完此书,促使我反复思考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落实课改精神,全面推进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该如何应用教学机智,搞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定义为:一种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的才能。它是构成教育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充满着各种变化和突发事件。教师要自如地驾驭课堂这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掌握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在当今新课改课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教学重视教师依靠本身的素质和瞬时智慧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流程,强调顺着教案走。而新课程则强调课堂学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开发性的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以及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得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现代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更多地表现为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的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初为人师时认为:教学机智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是不可学的。那时还没有听到过关于“教学机智”这样的名词,有的只是“课堂的应变能力”。后来的几年里,我开始慢慢熟悉起了这一词语,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只是把“教学机智”与“课堂的应变能力”划上了等号,觉得教学机智应该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有的人生来就有,而没有的人学都学不来。自己也没有努力求证过这样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只是认为应该是这样。
学习实践中,我慢慢地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常常会让自己手足无措,常想能冷静处理并能驾驭它,可总会是事与愿违,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变得清晰一些了,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记得在一次课堂上,当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聊聊自己爷爷奶奶的喜怒哀乐,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爷爷奶奶快乐时,意外发生了:第二小组有一个孩子哭了,其它的同学正不知所措。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情景。我做出一个决定:放下预设的内容,转为和学生一起探讨孩子哭的原因。孩子的哭由心而生,是因为自己失去祖辈,不能敬孝所致。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谈对此事的看法。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说得深刻,有学生说:“我和他一样,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我的爷爷奶奶也没有了。”有学生说:“我觉得他很有孝心的,……”还有学生说:“……我们要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们的爷爷奶奶岁数都很大了,他们活的时间有可能不太长。如果我们现在不珍惜,将来他们不在了,那我们会后悔的。”对于这次意外的处理,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而且通过这个意外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 一个高度,让学生从内心再一次受到了体验,它来得是是那么的突然,而解决得又是那么的自然。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我并不认为自己有教学机智的天赋,此时的决定与做法,应该是得益于平时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所得。那时对机智的理解上升于此,如今看来,我这样的理解还是很狭隘的。
读完书以后我对教学机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机智是品出来的,因为它深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毛孔。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机智呢?
一、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
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融洽师生关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许多偶发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面对他们,是否做到平心静气的与之交流,给予指导。特别是在孩子出现了令你生气的时候,是否还能不愠不火。古有“布衣怒,天下素。伏尸二人,血流五步”之说。而如今,教师一怒,心情影响行为,在这样的心境下还能有好的行为来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吗?再则,教师一怒,势必影响到学生,受了惊吓的学生一定会缩成一团,自动生成自我保护系统,这样的教育还会有效吗?答案不言而喻。只有教师摆正了他们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容忍”,不发火、不动怒,对事件进行冷静的、超常规的处理。
二、要有敏捷的思维。
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特别是遇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如 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三、要有丰富的学识。
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会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四、要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
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五、要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6.教育机智案例 篇六
具体表现在:
(1)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品德、成绩、不足、优点、缺点等都要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肯定,切不可感情用事,有失公平,出现偏颇。学生对教师最反感的是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课堂应变能力。教师要能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通过因势利导,通过抛砖引玉,通过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学习情绪,达到创造灵感的高峰。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导并用。
(4)教师的业务素养师实施教学机智的前提。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还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应该经常性地问自己,对于自己所教的知识掌握到了何种程度,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吗?懂得知识的融会贯通吗?知道知识的后续发展吗?知道知识的应用价值吗?知道知识的产生背景吗?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吗?我们还要学习一些高等数学知识,高屋建瓴地解读、参悟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脉络、提高对课堂即时生成的数学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7.教学机智:教师的教育灵魂 篇七
一、教学机智的思想基础和含义
教学机智有其哲学上的基础, 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对教学机智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以获得对教学机智的更加清晰的把握。
在哲学上, 教学机智属于实践智慧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是提出实践智慧的第一人。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是知识和理智的结合, 它关涉的是能被证明和永远相同的东西, 智慧是有德性的。实践智慧则是善于深思熟虑的能力, 不是考虑特定事物如何制作而是考虑适合自身的事物即如何产生一种将使我们满足的存在状态。亚里士多德对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诠释是教学机智存在的哲学基础, 是关于教学机智的本质的探究。
除了表述上的差异, 不同学者对教学机智的定义几乎大同小异。在众多的定义中, 马克思·范梅南的见解是比较深刻全面的, 值得我们的借鉴和研究。马克思·范梅南认为机智是一种教育学上的机智和天赋, 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没有希望、甚至是危险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 教学机智的定义又有了一些变化和改变。教学机智被表征为:在课堂教学过
需要, 不仅要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 还应该在中学和小学开展, 让他们从小就接受拓展训练的培训, 从小就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团结协作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徐小红, 陈爱林.关于高校拓展训练基地建设的可行性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0 (2) :110-111.
[2]韩庭卫, 等.户外拓展训练全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
程中教师对学生身心的移情感受和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及时开发以及教学知识的灵活应用与教学程序随机应变的专业技能。
二、教学机智的特征
(一) 实践性
从其自身来说, 教学机智总是表现为一种实际的教学行动, 而不是实践之上的抽象理论。教学机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 是教师和学生比较特殊的一种交往的方式。说它特殊, 是因为教师的主动性在这种交往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这是一种有较多教师智慧参与的交往而不是处于习惯或潜意识的自发性的活动。教学机智的实践性还表现在教学机智的来源和发挥作用的场合上。
教学机智来源于教学实践。教学机智的获得是教师及时总结经验的结果。教学机智作为一种能力, 单单靠冥想是学不来的。它直接地来源于教师的实际教学, 是教师对发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案例的升华和总结。
(二) 突发情境性
任何教学机智的产生都是一定的教学情境刺激的结果, 而且这种情境必然是突发的、出乎教师当前的教学意料的。教学不是一潭静止的死水。它的流动变化性使它经常会在前进的路上遇到一块小石头或者是一个转角, 这个小石头或者转角也就是教师意料之外的突发性的情境了。也正是这种情境, 呼唤着教师的教学机智, 为教学机智的产生提供了所需的环境依托。突发情境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见的, 它也是区分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重要试剂。在这些突发性的情境之下, 有无教学机智产生以及教学机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如何都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
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15 (5) :18-20.
[4]毛振明, 等.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5]毛振明, 王长权.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6]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石兴宇 (1980-) , 女, 贵州遵义医学院体育部;赵智龙 (1984-) , 河北体育学院。
(三) 不可教性
教学机智不是事件而是素质。素质是个人通过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感受而获得的一种内在的清醒。知识则可以成为课堂授课的内容被共享。教学机智作为一种素质是不可教的。一位优秀教师面对众人的讲座并不能使听众学到自己身上的任何机智, 人们最多学到一些培养教学机智的原则性方法。而教学机智的获得必须是个人躬行的结果。
(四) 情感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不是考虑特定事物如何制作而是考虑适合自身的事物即如何产生一种将使我们满足的存在状态, 也就是说实践智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只是为了使拥有者获得某些满足。任何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作出的最贴切的反应都是一种智慧。由于达到个人满足的要求因人而异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情感要求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智慧其实是带有个人情感性的, 是掺杂着个人理智的一种个人的拥有。教学机智亦是如此。
教学机智的情感性还表现在教学智慧指向的对象是有情感的人, 教学机智的实施必须考虑这些对象的情感需求。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占据了他们在家庭以外的时间的绝大部分, 教师除了教授给他们知识以外还必须考虑他们对情感需求的满足, 很多时候教学机智都是为了满足这种情感需求而出现的。
三、教学机智的养成
从本质上看, 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关系, 即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双向、复杂的互动关系。在对关系的处理过程中, 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否则互动就无法进行。因其深邃性和智慧性以及不可轻易获得性, 对教学机智的追求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一项活动。
(一) 了解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获得发展自身的意识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不同是人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不光光只有行动, 同时还有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着实践, 使人对自身的行动有了更多的规划和思考。人若想完成某项任务、获得某项能力, 首先就必须在意识上重视起来, 必须具有强烈的达到目标的渴望。保罗·弗莱雷认为要让人们参与到革命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使他们淹没的意识脱颖而出。在此处教师虽然不能被看作一般意义上的被压迫者, 但教师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其发展自身的意识的脱颖而出, 而非淹没在其他的繁杂的体验之中。这是一位教师保持清醒与活力的前提条件。
(二) 直接的生活体验与及时的反思
在一定意义上说, 智慧是经验凝聚的结果。一个有意识学习的人在越长时间的经验中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智慧。丰富的教育情境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产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一个教师的成长是否迅速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位教师是否能够从课堂的突发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 汲取其中的有效部分内化为己有。
生活体验的基本形式包括我们生活中直接的、先于反思的意识。它不可能通过即时的现象去领悟, 而只能通过过去的存在来反思。生活体验的这种性质要求教师在有意识进行有关的生活体验后必须进行及时的反思。教师的有关教学机智的学习正是这样一种生活体验———反思的过程。生活体验是教师获得直接感受的基础, 而反思则是将这种直接感受内化为自身能力的必经阶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通过反思抓住繁杂事件背后的规律性, 这是教师获得教学机智的重要渠道。
(三) 理论学习为教学机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学习各种理论之后的益处不是短时间就能表现出来的, 理论学习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进步。通过理论的学习和掌握, 教师可以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同时也更加适合教育规律的发展方向。
理论的学习同时还为教师自身的反思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因为得到理论的指导而更加有效, 也可以保证教师反思深度的提升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值得担忧, 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师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保证。
结束语:
任何意识到教学机智特殊性和重要性的教师都必须意识到教学机智非由外铄, 而只能提高自身。只有把握住这关键一点的教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大的提高。这种通过自身逐步积累而慢慢形成的教学机智一旦被获得, 它为我们的教学增添的不止是生动多样的和谐情境, 最重要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满足感。
摘要:教学的模式化趋势使得教师的工具性越来越明显, 我们应该对教学机智这种教育财富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了对教学机智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对教学机智的本质和特征的把握是不可跨越的一步。任何一位想要发展自身、获得教学机智的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反思来取得进步。
关键词:教学机智,教学情境,教学机智养成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苗力田,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289.
[2]W.D.罗斯.亚里士多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38.
[3]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
[4]曹辉, 尧新愈.教学机智——教师的专业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 .
8.如何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 篇八
一、如何形成教育机智
1.以爱为前提。教师热爱幼教事业,关爱幼儿,以幼儿为主体,善于发挥和调动幼儿主动性,并把这种爱付诸于行动之中,才能在突发事件降临时,采取一些既符合保教活动规律,又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当时情景需要的恰到好处的措施和行为。幼教工作纷繁复杂,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只有对幼教事业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才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才能会有强烈的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对孩子实施教育,才会在意外事件面前迅速果断、沉着冷静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知识为基础。要有丰富的学识。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当今时代的发展和幼儿的实际,要求教师的影响能渗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当我们答不上“为什么海水是咸的?为什么飞机会飞上天”时,别着急,也别气馁。多多地学习,把学前教育理论和保教实践相结合,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更新和充实各方面的经验。幼儿好奇好问,倘若教师知识面狭窄,就会在孩子突如其来的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出现“误人子弟”的现象,又谈何发挥教育机智呢?因此,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实践经验,这是产生教育机智非常重要的因素。
3.能力为关键。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首先,管理组织能力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在意外事件发生时不慌不乱,果断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管理组织好幼儿,创设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次,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教师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精练、健康、高尚、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启迪性、趣味性;再次,积极的创新意识、勃发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是产生教育机智的能力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对某个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在工作中才能不墨守成规,使教育环境达到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
二、抓住教育契机,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1.随机应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消极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户外活动场上,老师将操场一角布置成了果园。老师带着孩子们做完热身运动后,就到了果园准备玩“摘果子”的游戏。可孩子们一到了果园,就被五颜六色的果子吸引了,都蜂拥而上,推推嚷嚷地摘起果子来,根本不理会老师。老师急中生智,突然,她拉着旁边一位听课的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快看看,这片果园的主人来了,没经过她的允许,我们可不能乱摘别人的果子。”听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马上安静下来,都围拢到老师身边,仔细听老师讲游戏的玩法与规则。最后,孩子们自由弹跳了,开心地摘起了果子……这真是一次有惊无险的活动,可以想象,若老师没有及时转移孩子注意,而是大声招呼或喝斥孩子,那将是一盘散沙。孩子们仍会各顾各的,乱作一团,至使局面很难掌控。然而老师灵机一动,出了一个“怪招”,恰当地推出果园的主人,灵活机智地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不失为一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2.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能力及个性特征,用最优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正如《纲要》中所说“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三八妇女节”老师组织爱妈妈主题活动,孩子们都画了各自的妈妈,在相互参观“我画的妈妈”时,小朋友们一致都说冉冉不爱妈妈,把妈妈画得很丑,冉冉伤心地低着头。老师走近一看,只见冉冉画的妈妈下巴上有许多个黑洞洞。老师摸了摸冉冉的头,指着黑洞洞说:“这是什么呀?”冉冉在老师鼓励的眼神和爱抚下说:“妈妈爱甜食,牙齿都蛀掉了,这是黑黑的牙洞,我想告诉妈妈少吃甜食保护牙齿。”于是老师转而问其他孩子“听了冉冉的话,你们认为他爱妈妈吗?”孩子们的回答自然是肯定的。借此老师便又引发了幼儿对“怎样爱妈妈”这一话题的关注,推动了孩子们新的发展契机。
3.把握契机,找准幼儿的兴趣点。
对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开发其教育价值。这要求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要常留有一定的余地,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按预定计划组织教育活动,当出现新的教育机会时,往往会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置,也就谈不上发挥教育机智了。在一数学活动区角,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数(1-5)的数卡和贴绒小动物,正指导孩子们感知认读5以内数字。可没玩几分钟,孩子们就拿着贴绒小动物互相追逐,跑着到处玩去了。对数字,他们却一点不感兴趣。老师看在眼里,计在心里。只见她不慌不忙地把区角里的几只小狗藏起来,然后神秘地招呼大家说:“不得了,我们家的小狗不见了,快来帮我找找。”孩子们听到了,都聚集到区角里来,帮着老师找。一只,两只,三只……,孩子们不时有新的发现。趁孩子们兴趣正浓,老师又相继把其他小动物也藏起来,让孩子们陆续找,并点数认识相应的数字。如:找到两只小动物就出示数字“2”,并要求孩子大声告诉同伴;或出示“2”,让孩子找两只小动物等等。游戏反复进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玩得非常投入。针对这一现象,老师没有生硬地勉强孩子去认读数字,而是设置故事情景来紧紧抓住孩子视线,集中孩子注意力。这样,疏散的孩子又回到区角中来,愉快而又积极地投入到“找小狗”的活动中。教师灵活机智地创设故事情景,紧扣活动主题,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机智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内在品质。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机智藏在她们的事业心、品德修养、创造性思维、言语表达功底、民主作风、积极参与意识等因素的整合之中;蕴含在她们对实际教学活动的感悟、经验、体验之中。要在教育中充分运用教育机智,教师就必须有所知、有所悟、有所择、有所行。正是这知、悟、择、行构成了教育机智的要素,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奥克肖特说的“教师的教育机智毕竟是一种不能完全用规则的形式表述出来,而只存在于使用过程中的知识”。
9.教育机智案例 篇九
“机智表现为克制”
平时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总是凭着“自以为是”的经验,机械化的进行着。记得有一次,上完课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有一道题大多数学生都是错的,包括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学生,而且我清清楚楚地记得,这道题在上课时讲到过,我改着改着,气就不打一处来,几乎把学生的作业本都扔在了地上,孩子们吓得大气也不敢出,自己也气得呼哧呼哧直喘。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在这本书中,范梅南这样说,“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机智表现为克制。当时,我要是能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可能就会想到,学生不会故意把题做错,原本就是自己没有教会这节课的知识,这怎么能怨学生呢!这样下去,不但自己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师生关系。
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
“杰逊是一个大小伙子。因为他时常心不在焉的样子,英语老师开始怀疑他是否吸毒。照其他老师的看法,杰逊只不过是坐在学校消磨时间罢了。他很少完成家庭作业。”
“有一天在上课前,杰逊早早地进了教室,在老师的周围踱来踱去。显然,他有什么心事。‘瞧,我写了这个’,他说,将一张纸片放到老师的桌上。是一首诗。诗写的不错,老师很吃惊。‘这首诗写得很好,杰逊,我喜欢它的意境。’‘我喜欢写诗’,杰逊说,‘我已经写了好一阵了……自从我上您的课开始’。接着,他有点不在意地说,‘也许,您可以将它贴起来’。老师一直习惯将选中的学生的诗贴在大厅的一块大贴板上。”“杰逊建议她展出他的诗令她感到吃惊。她吃惊的是杰逊也在乎这样的事。但她还是非常高兴的答应了。那天晚些时候,她注意到杰逊和一个朋友在一起。他正指着墙上:‘就那首诗,是我写的。”任何一个差生都并非一无是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抓住这些闪光点就抓住了教育的契机!
范梅南教授告诫我们,当杰逊把诗递过来的时候,我们绝不能说这样的话:“唔,杰逊,你这儿还有几处拼写错误。”或者说,“杰逊,这结尾还不太好,你应该修改一下后几行”。老师知道将来还有机会帮助杰逊修改他的诗。首先,她可能通过在班上将诗的收尾作为一个一般题目的讨论,试图间接地给杰逊指出某些给这首诗收尾的看法。用这样的方式,她可能又能够微妙地影响杰逊,使他学会理解更多的诗歌写作技巧,而不是单单挑选出他的诗进行批评。
“杰逊的例子同样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是多么地容易错误地判断孩子和年轻人。即使其他人已经对孩子失去信心了,我们仍然还是有办法‘打动’学生。”
10.教育机智案例 篇十
沉着应对社会暴力 教学目标:
1、预防抢劫的办法、防范措施;
2、如何应对绑架。教学重点:
懂得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要领和安全脱险常识 教学过程:
【前堂知识回顾】
1、发现自己被拐骗时有哪些对策?
2、被拐骗到异地时有哪些对策?
新授:
一、沉着应对社会暴力
绑架、抢劫、抢夺及敲诈勒索等社会暴力直接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专家在线】
1、预防抢劫有办法
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施行将公私财物据为已有的一种犯罪行为。
(1)不要携带贵重物品和过多的现金外出;不要在公共场所显露自己的钱物。
(2)不要随便和外人谈论自己和家庭的情况;不要随便和不熟悉的人到偏僻的地方去;不要随便和陌生人交往。
(3)放学后应和同学结伴回家;住楼房独自回家时预防坏人尾随入室;及时摆脱可疑人尾随。
(4)家里的钥匙和证件、通讯录等不要放在书包里;独自在家时应警惕以各种身份来访的陌生人。
(5)不要独自到行人稀少、阴暗、偏僻的地方,避开无人之地;外出时尽量结伴而行;尽量避免深夜滞留在外不归或晚归。(6)单身时不要显露出过于胆怯的神情。
2、遭到抢劫应该怎么办
一旦遭遇抢劫,一定要保持镇定,克服恐惧心理,冷静应对。(1)如果不法分子是一个人,又没有凶器,可尝试着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如假装看见熟人打一个招呼或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喊一声“警察来了”,然后跑掉。
(2)如果不法分子是多人,且又带有凶器,则要慎重采取对策,千万注意不要随便逃离,以免受到伤害;更不要和不法分子硬碰硬地打斗,可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钱物交给抢劫者。
(3)如果对方是你的同学,或是你认识的外校学生,要敢于义正词严的指出,他们这样做是违法行为,并向老师或公安机关报告。如果你胆小不敢反抗、不敢说话,他就会认为你好欺负,会经常向你要钱要物。
(4)遭到不法分子抢劫,如果周围有行人,特别是有警察、解
放军时,一定要及时呼救,并迅速跑向人群,或暂时到附近单位躲避,并及时打“110”电话报警。一般情况下,5分钟之内警察就会感到你的身边。
(5)独自在家遇到入室抢劫时,要特别注意生命和身体安全,不要轻易与不法分子发生冲突,以免造成人员伤害。当不法分子问你,家里贵重物品和钱放在什么地方时,你可以回答我是小孩,父母从不告诉我这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并在不引起不法分子注意的情况下,尽量往门口靠,伺机开门逃脱。一旦逃到室外,要马上向邻居求援,同时打电话“110”报警
(6)及时报案。作案人得逞后,可能继续寻找下一个抢劫目标,如能及时报案,准确描述作案人的特征,有利于公安保卫部门组织力量布控,抓获作案人。
3、如何应对绑架
绑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索取高额钱财,其作案手段除了少数强行劫持外,更多的是采取诱骗的方法。因此,青少年朋友们对一些突如其来的“热心人”、陌生人,要多加小心,不要轻易跟他们走,以免落入“虎口”。
如果万一不慎落入“虎口”,也要保持冷静,要善于智斗,见机行事,以争取时间,并在不被歹徒发觉、怀疑的情况下,尽可能巧妙地与外界联络报信。因为当你不幸被绑架后,你的父母、亲戚及公安人员肯定在外面竭尽全力地营救你,所以你应把歹徒稳住,拖的时间越长,获救的机会也就越多。
具体来说,应采取如下措施:
(1)被坏人绑架后,应尽量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冷静思考对策,观察周围环境,看是否有逃脱的可能。如果附近人多或有警察、解放军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工商、税务、城管监察人员等)经过时,可适时大声呼救,并抓住时机逃离。但要记住,所采取的行动一定要突然果断。
(2)被绑架后如坏人将你转移,在路上要注意寻找求救的机会。如果经过繁华地区,要想办法引起行人的注意,如哭闹、坐在地上不走等,一旦有围观群众,应马上向大家讲明自己是被绑架的,有机会立即逃脱。
(3)如果地方较为偏僻、四周无人,不要盲目地呼救或和坏人搏斗。如不权衡利弊、不根据具体情况,就鲁莽地同坏人搏斗,可能会受到伤
(4)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善于同坏人周旋。可以表面上装出顺从的样子,以降低其戒备心理,觉得你很听话,然后寻找机会脱身。
(5)坏人如果问你的家庭情况,可以告诉他们你父母的姓名、电话号码,对其他情况如父母及亲属的收入,最好说不知道。当要你给家里写信或打电话时,应尽可能设法暗示或透露自己所处的地点和行踪。打电话时应尽可能地拖延通话的时间,以便公安机关确定通话地点,及时解救。
(6)被坏人关押后,要抓紧观察关押处所及周围的情况,看是
否有逃脱的可能;并抓紧寻找可用于报警的途径;如有临街的窗户,可写个纸条说明自己的情况扔下去请过路的行人帮助你报警;也可以用东西试着敲击暖气管、下水道,引起别人的注意。(7)要设法熟记歹徒的容貌、衣着、口音、特征、车牌号码、车型以及歹徒对话的内容,以便协助公安机关侦破。【布置作业】
1、预防抢劫有哪些办法?
11.教育机智案例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 教育机智; 爱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07-001
在一次参观水果店的活动中,一个意外引发了“工艺化”教育流程,事后回忆,颇有几分得意,不妨抛砖引玉,以祈嘉言懿行。
案例描述
镜头一:意外之事 随机诱导
香蕉摊前,“老师,那一大串香蕉有多少个呢?”唐叶指着黄澄澄的香蕉问。“怎样才能知道它有多少个?”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老师,拎起来数一下就知道了。”常常马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微笑着作了肯定,并随手拎起一大串香蕉想和孩子一起数。“嘭”一声闷响,没等我开口,香蕉全落到了柜子上,手上只剩下了一个柄。“哎呀,对不起,老师做错事了!”老板娘忙说:“没关系,没关系,这串香蕉太熟了!”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啊!想到这里,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孩子:“请小朋友帮忙想想,我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显然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弄蒙了。我想了想说:“这样吧,这串摔坏的香蕉老师掏钱买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孩子们的心情“由阴转晴”,立马就欢呼起来。
镜头二:随机施教 鼓励交往
我掏钱准备买香蕉的时候,孩子们唧唧喳喳讨论起来了。今天是带孩子们来参观水果店的,何不把购买香蕉这件事交给他们来办呢?于是,我举起了钱问:“谁愿意来买香蕉?”乐乐高高举起了小手。我马上同意让乐乐买香蕉。乐乐受到鼓励,马上走上前,大声说:“阿姨,请你把这些香蕉称一下!”阿姨说:“一共五斤,算10元钱吧!”乐乐递上去的是一张50元的人民币,“阿姨,你要找给我40元钱。”
镜头三:分享香蕉 创编儿歌
回到活动室,孩子们开始吃香蕉了。我微笑着问:“拿到了香蕉,心里感觉怎么样?不想对老师说什么?”孩子们都抿着嘴笑。常常大声说:“老师,你真是太好了!自己掏钱给我们买香蕉吃。”我机敏地回答:“谢谢!其实老师这是对自己的惩罚,老师和小朋友一样,做错了事要敢于面对,要接受惩罚。”我顿了顿,“不过,今天老师处罚的结果是让大家分享到了香蕉!”孩子们又一次笑了起来。吃香蕉的时候,我发现威威把皮全部剥掉,只剩下滑溜溜的香蕉肉,搞得手上、身上、桌上都是滑滑的。我心生念动,何不一起来编个儿歌让孩子明白更多道理?于是我取过一只香蕉,问:“香蕉怎么样?”“弯弯的”“两头是怎么样的?”“尖尖的。”产我让孩子把这两句话连起来“弯弯香蕉两头尖。”“它是什么颜色的呀?”“黄黄的。”我轻轻把皮往下撕:“黄黄的香蕉,变花花。变、变、变,老师的香蕉开了几个花瓣?”“四个”我故作惊讶地说:“哇!小朋友真聪明,你们已经编出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不信,咱们一起连起来念:“弯弯香蕉两头尖,黄黄的香蕉变花花。花儿开了几个瓣?花儿开了四个瓣。”儿歌出来后,很多没有吃香蕉的孩子边念儿歌边试着开花,吃的时候还念念有词呢!
案例分析 案例中教师通过有意引导、榜样示范、亲身体验、表扬激励、师生互动、情景演示等手段,创造出了一连串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生活场景,真正做到了“生活处处是教育”,把新《纲要》理念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把理念化作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孩子,唤醒着孩子。
一、爱的机智,来自对教育理念的妙应圆融
新《纲要》中一致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放在了核心位置,强调教育活动要“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教育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是师幼共同经历的学习、生活和追求生命意义的一种过程。落实“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要通过对老师、家长和多种环境的支持,新课程理念如若最终能转化为教育实践,我们将会看到真正的教育充满着生命力的人的教育。
二、爱的机智,来自于教育的“儿童立场”
1.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
孩子天真烂漫,单纯可爱,一些稍纵即逝的细微变化都能反映在孩子的脸上。老师要善于捕捉这些信息,通过眼睛与眼睛、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才能窥探孩子心底的话语。
2.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开朗活泼,有的沉默寡言。当开朗活泼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時,证明孩子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或者遇到了困难,需要我们帮助解围,此时老师的鼓励、赏识就是雪中送炭,能让孩子充满信心勇往直前。
3.关注孩子的动作变化
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有顺应孩子的天性,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把香蕉剥得光溜溜,觉得好玩,老师敏感地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很不卫生,用既能满足好奇心又能操作的活动——变香蕉花来满足其需要。教师时刻牵挂着孩子的动作发展才有了以上的急中生智。
三、爱的机智,来自于教师的教育情怀
培根曾说:“责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它若早早地播种在孩子的心田,将会收获一生一世的幸福。”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果没有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师的敢于担当,培养孩子的责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新《纲要》指出:教师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四、爱的机智,来自于教育行为的积极落实
1.注重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每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教师总会接过孩子的话题,让孩子感到满足和受尊重,从而促使他们进一步积极思索。如,有个孩子提出要把柿子送给老师,老师在表示歉意后又诱发了更深远的话题,让孩子学会分享。
2.注重体验
心理学指出,是否将记忆材料对象作为智力操作对象,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儿歌的时候,教师将以往的死记硬背变为情景操式,让幼儿在玩玩、吃吃中体验儿歌,在与老师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儿歌,这将使孩子终身难忘。
3.注重互动
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的前提,教师为孩子营造了轻松、温馨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信任、亲近老师,愿意和老师交流。案例中多次出现了有效互动,如乐乐主动接受了买香蕉事情后胆怯了,老师用激励、欣赏的口吻为乐乐壮胆,使乐乐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2.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篇十二
所谓教育机智,是指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教师能随机应变地采取有效的、迂回巧妙的方法处理问题, 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品德修养、渊博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1. 爱字为首,维护自尊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可能教育好学生。爱学生,首先要维护他们的尊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
一位瘸腿小姑娘害怕上语文课,因为那天学习的生字里有“瘸子”一词。上课时,语文老师说忘了带备课本,要小姑娘帮他取来,就在小姑娘取备课本的几分钟时间里,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了这个词,并关照大家自习时不要读这个词。多年之后,小姑娘明白了一切, 她是多么感谢她的老师!这位老师可谓是用心良苦,他懂得:对学生当众凌辱, 即使是无意的,也会伤害学生的心灵。打消学生的自卑,就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这位老师为残疾学生苦心设计一切时,他既尊重了一个学生,又教育了全班学生,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敬重。
2. 全面了解,慎重决定
因主观臆断和既定思维,人们常犯一些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错误。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对待学生中发生的一些问题, 一定要仔细、冷静、耐心。要知道:在不能明辨是非的领域,权力的作用近于零;在不能了解真情的领域,教育的作用也近于零。优秀的教师,不会戴有色眼镜看学生,而会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
比如师生之间的“顶牛”问题,不少时候责任在教师。或了解不全面,批评不切实际;或操之过急,要求超出认识水平;或态度粗暴,伤害学生自尊心; 或软弱无力,养成学生专横,等等,这一切都有可能招致对立。因此,解决“顶牛”问题,不能只是单方面训斥学生, 教师也应有自有我反省精神。
3. 以诚相见,耐心答疑
对学生,老师应有“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大度,敢于开诚布公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做实事求是的表率;对自己则应“师必贤于弟子”,举止言行,处处堪称楷模,学识修养,足以为人师表。常见语文老师朗读课文读错音,板书知识写错字,偶尔有学生指出来便大发其火,拒不认错,这种态度是极不可取的。
记得我实习时,一次早自习到教室里巡查,学生田莉问我:“老师,‘鲁莽’一词是什么意思?”当时她的桌上就摆着一本字典,我完全可以查字典解答她的,但我只冷冷抛下一句:“你不会自己查字典吗?”就走开了。返校后收到田莉的信:“老师,对于‘鲁莽’一词,如果您当时说一句‘我也不会, 我们一起查字典好吧?’我会更加敬重你。”由此我知道:掩饰无知,只会使你显得更无知。从来没有全知全能的圣人,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努力改变它, 你会获得更多。
4. 循循善诱,讲究教艺
学生出错是常有的事,对于学生的错误,有的老师循循善诱,教导他们打针不怕疼,吃药不怕苦,认错改过不怕丢面子。而有的老师动辄发火,咒骂甚至体罚学生。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谁能断定:我们的学生中就没有未来的瓦特、牛顿或爱迪生呢?
教师同志,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在学生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在您无心的或不以为然的时候,您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虽早已被您忘却,多年之后,将还在影响着那曾是您学生的人。教育的力量在于动情而不在于用力,源于诱导而不源于训斥, 取决于真挚深沉的爱而不取决于冷漠严酷。这正像爱森塔尔效应所反映的道理一样:给予学生爱、信心、勇气和力量, 他们将变得更聪明。
5. 巧用幽默,转换尴尬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艺术。做学生思想工作,固然少不了正面阐明事理, 明辨是非,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但有的时候,一句恰到好处的幽默话,往往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一次我上课,安静的教室里不知哪个学生的游戏机响了起来,同学们都紧张地注视着我。我放下教本,微微一笑: “哟,哪位同学的呼机响了,快出去复机呀。”同学们都松了一口气,笑了。作为教师,有幽默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幽默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批评和不失原则的宽容。它对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距离、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13.读《教学机智》有感 篇十三
教育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教育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教育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趋,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机智是智慧的意蕴,智慧是机智的积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可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亟待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在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在本书里,作者范梅南教授不时地例举出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方面的例子,不断地提醒作为教师的我们与自己所教的儿童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因为在学校里教师对其所管辖的学生负有像父母亲般的责任,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孩子寄予希望,能建立起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喜爱。这就是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爱戴的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素质呢?来看一看书里的解释: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品质。“学会爱每一个需要爱的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师德。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和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性反思。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书中谈到“教学机智的表现方式”时是这样解释的: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与孩子们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它可以表现为自身的克制,对孩子经历、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充满自信,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做人的引路者,学习的协助者、支持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灌输者、控制者。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同样具有鲜活生命和人性尊严、同样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用自己的语言、沉默、眼神、动作、建立气氛以及树立榜样来加以调和的。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教师的两种眼神来比较一下,一种眼神:居高临下的冷静观察和判断的那种默然的分析性的眼神;另一种眼神:实际上建立接触并在与孩子的对话当中搜寻教育理解的那种同情、支持的眼神。前者仅仅观察孩子行为的眼神是将观察的对象(学生)物化;而后者机智的眼神则将对象主体化,让学生产生一种可以接触靠近的感觉,从而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成为可能。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注意教学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经历。因为教学机智就蕴涵在其中。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来吧,我来指给你这个世界,去那个既是你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的道路,我知道做孩子的滋味,因为我去过你现在去的地方,我曾经也是孩子。”
在这里,作者把学生作为孩子进行很好的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了解一个孩子,需要了解他的需要,才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在本书里得到了全面地阐释。所谓的理解可以分成几个层次: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形成性理解。往往我们广大一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很难做到像朋友一样真诚地聆听,孩子也需要有人聆听他们诉说,不作批判性或否定性的判断,作为教师如果能鼓励孩子表达出他们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我们教师就必须以一种非判断性的方式聆听,而不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我知道了,作为教师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要站在孩子身边就足够了。
教学机智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敏锐的观察、准确的判断、果断的行动和适当的处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一个拥有了教育机智的教师,就是那段沉默所蕴涵的深意,就是那个手势所代表的力量,就是那道目光所传达的温暖,就是那席话语所带来的震撼。当然教育孩子是很难的,不仅仅因为教师除了平时的教学工作还要面对全班同学,敏锐地观察所有的学生不断地采取行动,而且因为教师要不断地以一种教育机智行动,“就像一个爵士音乐家知道如何演奏一首乐曲去吸引观众一样,老师知道如何对课程进行临场的发挥。”好的音乐家是审美性的,而好的教育者则是教育性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教学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总之,我们教师在不断地面临挑战,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把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使之具有教育意义的能力才使得教学的机智得以实现。
作为一名教师,其内涵比传授知识和技巧要深得多,还有些东西是不能传授的,所以我要说看了这本书并不是学会了多少教学机智,而是有了运用教学机智的自觉性,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着范梅南教授所遵循的原则: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不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到这个学校不是让教师通过特定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记住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有了更多的内涵。
【教育机智案例】推荐阅读:
机智小学作文10-28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08-13
面试中如何机智回答为什么换工作?09-27
教育违法案例08-10
师德典范教育案例06-12
教育法案例06-15
教育心理学案例07-20
老师挫折教育案例07-21
教育扶贫帮扶案例08-12
小班化教育案例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