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有效课堂

2024-12-13

思品课有效课堂(共17篇)

1.思品课有效课堂 篇一

初中思品课有效教学的探索

几年的教学中,我感受到了新课改新理念的新意,并在教学中不断验证,不断应用。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掌握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我也发现能让学生在每周两节课的教学中能学到知识并记住知识是要有效率的。怎样有效呢,那就要将学生从一味的被动中拉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及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需要。我现在教的这套思品课本通过多种活动的设计、编排充分体现了“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的体验要求。教师就必须尝试采用通过多种的方法来完成教学,将思想品德课堂还给学生。

1、将课堂变成“座谈会”。

初中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兼具了小孩与成年人的双重心理。初中生对事物好奇、积极、主动、爱发表意见、自制力差。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可以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中学生活新变化”时,讲授的第一个问题:“进入中学的新变化”,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思品课的第一次接触就建立在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了在思品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除了利用课本自身设计的问题外,还设计一些与学生兴趣和生活相关的话题。如:如何处理适应中学新生活?怎样提高学习的效率?如何融入新集体?怎样和老师相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学生的热情往往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学生都有自

己的不同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主动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2、将课堂变成“辩论赛”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还小,但是他们往往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意外。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这种“辩论”式的体验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比如:中学生爱上网,根据这一实际,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学会学习”中,就设计“上网对学习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

②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拔,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③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思品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

④辩论结束时,老师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针对正反两方的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将课堂变成“实验室”。

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还不强,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我认为如果在思品课中也能引入如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形象行为。如:在学习“集体的凝聚力”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物理的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推一张桌子,与从同一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认真思考后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在一起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实验虽然结束了,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同时还使学生发现了各个学科之间是可以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4、将课堂变成“小舞台”。

在思品课中偶尔插入歌曲、小品、游戏、小话剧,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学习“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名学生表演一小孩在陌生地为了到达目的地搭乘一辆摩的后,可能出现的几种发展方向。学生一方面能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正真正领会到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样穿插了小品、歌曲、游戏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分享到快乐,体验到学习的多面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要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就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在教与学的双项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切实改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枯燥乏味,使学生爱上这门课,主动探索思想品德理论知识。

2.思品课有效课堂 篇二

一、正确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的年龄阶段,在小学阶段,如果学生对于所参与的学习活动不感兴趣,那么,教学的实效性就很难得到有效发挥。将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一个个视频故事的讲述,通过感人画面的展示,以及那些充满感恩与正义气息的文字展示,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爱和感恩、珍惜和包容、善良和勇敢、奉献和无私等美好思想在小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断地发芽。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我生活的地方》单元“发现家乡的美景和特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者视频,向学生展示风景如画的家乡景点和让人垂涎三尺的家乡特产,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专心致志地观看图片。当然,利用多媒体仅播放家乡一部分景色和特产,随后,可以通过提问:“除了老师展示出来的以外,同学们还认识我们家乡其他的自然景点和特产吗?快来告诉大家吧。”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应用,将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活跃起来,让机械刻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通过多种媒体的交叉运用,极大地激发小学生探究社会现象,体悟生活的热情,这样,思品课一定能成为小学生喜欢的课堂。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自身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多种媒体的运用,可以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原本通过单纯语言讲述的教学内容,似乎变得那样的亲切,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声声动听的音乐,构成了一幅幅震撼心灵的画卷。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巧妙运用,让孩子们不易理解的问题变得清晰可见,让一些生硬的说教变得活起来,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对促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一些生活中的行为习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故事情境,让同学们通过思品故事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故事情境中受到了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受到健康向上的思想影响,这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健康生活每一天》单元的“夏天,我们注意什么”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尝试找出夏天里,我们应该注意的事项,如:小心蚊虫叮咬、多喝水、不要长时间暴晒在太阳底下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更好地度过炎热的夏天。

三、挖掘多媒体教学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明白更多的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课文所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中,挖掘更多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小学生活泼好动,往往注意力不能够过于持久,如果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单纯运用讲述式的教学,学生可能过一段时间注意力就分散,难以集中到现有的思品教学内容中。久而久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小学生思维特点来看,过于枯燥的讲述,会让小学生对所学习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失去期待,尤其是一些重点与难点的小学思品教学内容,如果只是采用上述的教学手段来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往往收到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例如,教师在讲交通安全相关的教学内容时,这部分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生硬地将交通安全相关知识讲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很难对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学习产生兴趣,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重难点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展示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出来,能够将本来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化的多媒体展示变得充满情趣,更加容易理解,由此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时,笔者会在网上搜索人类的进化史,还有我们国家一些珍贵的文物、遗产,让学生在多媒体的作用下,深入了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也让思品课充满了乐趣,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又如,在教学《劳动光荣》一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劳动光荣》方面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并跟着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后,揭示课题进入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了就被调动起来了。可见,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应用,将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活跃起来,让机械刻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通过多种媒体的交叉运用,极大地激发小学生探究社会现象,体悟生活的热情。

3.思品课有效课堂 篇三

关键词:思品课 新理念 有效性

假期中,我拜读了韩立福老师编著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书,忽然联想起本人听了同一节思品课的感受,就拿两个个案对比来浅谈如何做到“有效课堂教学”吧。

教学行动一;开场白

甲老师;“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来听课,请同学们不要紧张,大胆发言,配合我上好这节课。”

乙老师;“中华民族有个传统好客的习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鼓掌(学生自然亲切)我将全力配合大家,老师愿意成为大家的合作者。”

如何较快地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之中来,开场白十分重要,也是为接下来进行课堂有效教学作铺垫。甲老师呆板的开场白表达我估计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课堂的沉闷,特别是初中思品课,实质上课堂上处处都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和充满教育功能的舞台,老师要抓住这一不经意间的环节;同时甲老师搞错了谁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不是学生配合你,而是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引导者、协调者。其中乙老师的开场白能够拉近学生之间距离,给学生以亲切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较好地调整心理状态,调节情绪,转移注意力,形成一种最佳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行动二:教学方法应用

甲老师:通过学生自编自导的小品引发学生思考,突破重难点,教师作为“挖泉人”。

乙老师:让学生组成几个小组,对学生收集到的现象进行辩论,最终形成小组意见,由小组长阐述观点,教师调控。

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反觉得自己单纯是贮存教材内容的“容器”。这样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也失去了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所以,在教学有效性上,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随之改变,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持者、帮助者,而非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明理笃行。

教无定法,思品课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或设置有意义的情境开展活动,唤起、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可以更好地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愉悦身心、迸发激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意愿。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的应用,才能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能力,课堂活动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做到“有效”课堂。

教学行动三:课堂提问

甲:总是翻来覆去问“是不是”“对不对”几句老话,提出的问题太简单

乙:提问有目的性、定向性,善于把握“等”的策略,时机恰当

把握课堂提问的“度”,使设问能触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探讨的课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不少课堂提问的效果并不理想。提升课堂提问的品位已势在必行,千万不能向甲老师那样让提问成为一句口头禅,不是提问的提问最后往往会成为课堂语言的干扰,在讲课中,要根据现场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必要的调整,不应拘泥于原先的设计,做到提问的“有效”。

教学行动之四:收官之笔——袅袅不尽的余音

甲老师:全班同学诗朗诵,流沙河的《理想》,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乙老师:要求学生课后去收集有关理想的格言或故事,下周利用班会课开《放飞理想 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收尾时同样应调动、激发、升华学生的感情,能把学生引导到本课的三维目标之中,切身体会到课文中的丰富的情感.老师在结束时,可以对文中饱含激情的地方进行点化,创设一种具有诗情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再结合学生的感受激化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增强求知欲望。甲老师布置同学们齐声朗诵:“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这样收尾,不仅概括了本框教学目标的内容,升华了主旨,又能使学生顿觉豁然开朗,提高了认识,加深了印象。乙老师讲究课堂的“留白”,课堂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的知识,新课标的要求要把课堂延伸,把学生引导到课本之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施展自己的才华。

思品课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激情、明理、践行的有效目标,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学习、钻研新课标,了解学生成长的轨迹,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永葆生机与活力。

4.思品课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刍议 篇四

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也被称作“学生课堂表现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其中准确、及时的评价,可以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才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目的呢?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在此和各位同仁交流学习,期望共同提高.一、课堂评价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激励为主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在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学生。教师的目光要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尽量做到“眼观八方”,不仅从眼神,而且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调控自己,以朋友似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商讨的口气有针对性地引导鼓励,把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反馈给学生。多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进行评价,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使赏识性、激励性的评价成为教师课堂的习惯化行为。如:在上《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一课时,学生交流让自己做一名有责任感的人时,一位学生说:“我承担责任就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老师马上欣喜地说:“小小年龄就有远大志向,你真了不起!继续努力吧!”当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即时评价时,特别注意保护“弱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他们提供展示机会,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让这些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课堂教学评价只有关注全体、尊重差异,才能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语言力求简洁准确、生动幽默

有些老师课堂评价时经常会不自觉地重复学生或自己的话。这样的口头重复常会导致课堂节奏迟缓,效率不高。有时,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回答,教师忙于应付,无奈之下,只好用些语气词“恩”、“哦”来连续应付学生的回答。在发现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或不够深刻时,往往只会说“请坐!”“来,谁还有补充?”或者说:“太棒了,太好了”等等。其实,教师这样的评价并没有真正评价学生,即使像“好的,真不错!”这类评价语言,看似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实际上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所以最终无法肯定自己。因此,这种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低效的。1.评价语应简洁、准确,让学生听得明白。

三、即时评价方式需灵活多样

反思自己在课堂即时评价时,很多时候方式比较单一,往往以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课堂评价比较呆板。而且多数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互动评价明显不足。

1、口头评价与体态评价相结合

有经验的老师能将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即时评价。尤其是体态语如果应用得当,能够较大限度的调动课堂气氛,把课堂推向高潮。点点头,摇摇头,拍拍肩膀,摸摸头,竖起大拇指,拍手鼓掌等,都能起到语言难于表达的效果。如有位教师上《正确认识自我》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找一找自己的优点。汇报时,有个孩子找到了6个优点,教师一边高兴地说:“祝贺你找到这么多优点,我真为你高兴!”一边伸出双手与学生热情相握,学生此时相当激动,很郑重与老师握手。接着,又有一个孩子汇报说她找到了8个优点,这时教师先也是笑容满面,然后却出人意料地说“怎么样,来个拥抱,祝贺一下?”随后师生亲切拥抱,顿时,教室里掌声、笑声汇成一片,不知不觉中,一个课堂高潮就这样生成了。

2、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多向互动。

即时评价,如果仅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话,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就会被局限在老师个人的观点上。因此,在课堂中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发挥他们的评价作用,调动其参与性,可以起到教师评价难以企及的作用。在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品德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这样的点评:“你们觉得,他说得精彩吗?”“这一组的表现,你觉得怎么样?”“你同意吗?”“你感觉自己,在刚才的小组学习中表现积极吗?”“你的看法和他不同吗?”“你认为谁设计的广告词最精彩?为什么?” 也会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的想法和他不一样……”““我不同意他们组的观点……”在这样的课中,我们看到的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评价关系不仅建立在师生之间,还建立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这种多向互动的评价关系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科学性,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品德课堂的即时评价是丰富多彩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品德课堂的即时评价更是智慧生成的,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与精彩的课堂语言。教师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在课堂中细心倾听,在实践后积极反思,学生就才会因为我们的评价而一次次惊喜,教师才能因为自己的评价而一次次享受课堂。当然,如何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即时评价 “引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效率的教学活动,仅仅在停留在理论认识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磨练。

5.思品课有效课堂 篇五

我校思品课教学研究和实验自1986年开始,已近十年。通过坚持不懈努力,思品课的教学研究和实验取得 了可喜的成果,思品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力地强化了学校德育工作,推进了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深入实施。我校 重视和加强思品课教学研究实验的思路和几点做法是:

一、端正思品学科位置,营造浓郁研究氛围。

由于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等影响,较长一段时间,思品教学不像语数学科那样得到重视。许多教师认为思品教学是软 任务,反正升学不考,分数不要,平时考查,标准难拿,所以既不认真“教”,又不认真“研”。致使思品学 科功能不能发挥,目标不能达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坚持“三个抓好”。

1.抓好教学思想的端正,强化思品学科意识。

坚持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和大纲,使教师真正认清社会主义学校的.办学方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要求 和思品学科的地位;真正明确思品课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个标志、德育的重要途径;真正认识搞好思品学 科教科研,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是全面贯彻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 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不重视、不搞好思品课教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从而强化思品学科意识。

2.抓好“五个同样”要求,提高思品学科地位。

为摆正思品学科位置,我们明确提出“提高思品学科地位,努力搞好思品教学”,制订并落实思品教学与 语数教学“五个同样”的要求:同样要求认真制订教科研计划,开展教科研活动;同样要求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同样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上好每一堂课;同样要求认真对学生进行考查;同样要求认真进行教师的课堂 教学过关考核。

3.抓好先进典型,营造浓郁研究氛围。

二、加强思品教研实验,切实改进思品教学。

1.第一阶段主攻课题为“优化思品课堂教程,改进思品课堂教学”。针对不少教师不明确思品教学目标和 过程,将思品课或上成语文课,或上成知识传授课,或上成故事课等现象,我们在引导教师认清思品学科与语 文学科不同任务和特点(思品学科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语文学科着重语 言文字训练)的同时,组织了多种不同“教程”教学的研究实验。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反复研究比较,终于使 教师比较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了我校探索的“导入新课、学文明理、深化理解、辨析导行、总结延伸”、“揭示 课题、学文悟理、深化扩展、总结巩固”和“揭题、明理、导行、总结”等多种教学结构,有力推动了思品课 教学改革。

2.第二阶段主攻课题为“优化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阶段分别就“明理”和“导行”两个子课 题进行逐一研究突破。

通过“明理”这一子课题的探索,总结出了从课文“人物形象”、“主要内容”及“人和事的关系”着手 ,遵循让学生知道“某一道理或规范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和怎样做”这一规律性特点,针对教材实际 和学生年龄特点、年级实际,相机采用“读文悟理”、“讨论归纳”、“提问引导”、“谈话讲授”、“榜样 启迪”、“直观演示”等多种“明理”方法。第二个子课题是“导行”方法的探索,通过努力,着重总结出了 “激发情感、讲明要求、指导方法、树立榜样”等基本模式思路,优化了“导行”教学。

3.第三阶段主攻课题为“加强教学整体研究,增强思品课堂教学的优化效应”。这一阶段主要是优化思品 教学“五个结合”的研究,即思品教学与“行为规

6.思品课教学反思 篇六

担任了三年多的思品科教师,给自己一个总结就是:问题太多。或出于学生方面的问题;或出于教师方面的问题。总之,一次次讲着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而不文明的行为却屡禁不止。因此,做为从事思品科教学的我确实需要一番反思。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中的名句,一个人从哇哇落蒂到成为一个懂得思维的.学生时代,他们所学的、所想的都在发生着变化。此时,一个正面的引导尤其重要。思品课做为一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在整个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不论是社会上、学校里,不良的行为却在不断地蔓延滋生,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使命,看到这种行为的确叫人叹气,特别是让担任思品科教学的我尤为悲哀。

课堂上,每个例子都能给学生讲得十分透彻,而学生也能轻易分辨出事情的是非好坏,可是,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学生中时,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却不见了踪影。“警钟常敲,可曾敲醒你迷失的方向。”我认为一个学生,只要他品行端正,就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生。让思品课教学早日落实到学生们的实际行为中去,希望在一线上的同行们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同时重视思品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承担的重要角色。

7.思品课有效课堂 篇七

一、跨学科的整合运用

新课程的特点是课程的实践性。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上, 在突出德育特性的同时, 要敢于相互联系, 触类旁通, 加强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吸纳这些学科的知识, 尤其是德育的例子, 用这些来触及学生的灵魂, 以收到的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信相爱一家人》时, 考虑到当前我们这里农村不少家庭的家长都外出打工, 农村小孩成了留守儿童,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淡薄, 我就结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莫怀戚的《散步》课文来引入。《散步》写的是一家三代人一起去散步这样一件事情。看似平常叙述和描写, 作品却讲述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 浓浓的深情流淌其间。通过结合这一课文讲解, 点拨, “推波助澜”, 让学生体验到人间至爱亲情, 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随后, 又让学生重新回忆七年级语文的《木兰诗》, 并进行相关朗诵。并提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 木兰之所以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 其原因在哪里?你认为是怎样?在学生自由发言后, 教师总结要点:替父从军说明她爱自己的父亲, 也说明她爱国家, 高尚情感令人佩服。然后再次朗读, 让学生再次在头脑中重现木兰光辉形象。又提问:假若是你, 你会像木兰那样做吗?让学生的思想向木兰形象看齐。当这几个环节结束之后, 我才转入正课《相信相爱一家人》。一些学生下课之后, 都说, 一个人要懂得感恩, 要爱家人, 要敢于负起责任, 为家庭分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可以说, 文质优美的语文课德育的例子很多, 而其他学科同样也含有众多的例子。只要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多浏览其他学科的教科书, 找出学科教学中的共通点、互惠性, 好好收集例子, 善于吸纳, “放水养鱼”, 等到思想品德课堂上出现相似的内容, 就可以将它当成切合点来发挥。

二、本学科的整合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 就思想品德课教材而言, 教材结构或者内容编排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但是并不是说它就不能调整。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 或善于根据“体验—生成”的课程理念, 或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或调整其教材内容, 或打破其教材顺序, 调整其教材结构, 更好地使教材为我所用, 更好地达到育人的效果。

如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信相爱一家人》时, 考虑到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 农村网吧众多, 很多的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成为网瘾,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一些学生还因为网络的不良影响染上了不良习气, 导致自己与父母关系紧张, 成为了当前广大农村一大现实问题。于是我就将其与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进行了整合讲解, 通过将《相信相爱一家人》与《网络交往新空间》作为一种递进关系进行搭配讲课, 让学生知道“爱家人”就应该正确对待网络, 自觉控制上网时间, 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 在现实中多与同学交往。

再如上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时, 考虑到当前一些农村学校师生关系的失衡, 从构建和谐课堂出发, 按照“体验—生成”的课程理念, 本人就结合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中的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进行讲课,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 做一名既自尊又尊重他人的好学生。后来本人发现, 我所上的班级给教师取外号的现象没有了, 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针对农村初中生把压岁钱乱用的现象, 在教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时, 我就提前将九年级《思想品德》“学会理财、合理消费”相关教学内容配合讲课, 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 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8.如何关注思品课小组合作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小组合作;培养能力习惯;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如今已是思品课堂上的“轻车熟路”了。但是我们依然要思考:合作的实效到底有多大?课堂上,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向后转。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老师一喊“停”,教室里立即安静起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开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如何如何”。学生潜意识里关注的还是自我,而不是小组。博士生导师裴娣娜在《发展性教学论》中指出,学生合作学习出现“责任扩散”现象,影响教学效果。责任扩散就是把责任分散给了众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责任就减轻了。别人不采取行动,便认为自己也没有必要采取行动了。这样,小组合作就成为了好学生的“一枝独秀”了,原因是老师只关心小组活动的结果,不在乎小组活动的过程。老师不指导学生如何交流,也不参与学生活动,学生便各自为政。小组活动经常成为了“微缩课堂”——好生讲,差生听。这样的合作效果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呢?

一、教师要学习合作理论,加强加自身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自我提升

当小组合作效果不佳时,部分老师就埋怨学生不听话,学生基础差。其实,教师应该好好地反思,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这样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加强教师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自我提升。

1.教师要协助学生做好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地研究设计,按照异质分组,每个组中成员的各方面能力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教师要做好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工作。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學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3.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合作需要。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而让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那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

二、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博士生导师王新村认为,合作意识包括主体参与意识,亲和他人意识,扬长补短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应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从而把握教师给予的机会或自己创造机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主体参与是学生合作的起点和基础。亲和他人,是指学生主动地寻求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虚心地听取同伴的看法,在合作中形成融洽的氛围。亲和他人的意识是合作的起点和必然归宿。培养学生扬长补短的意识也很重要。扬长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主动承担学习任务中自己最擅长的部分,积极为小组合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虚心学习,积极讨论。同时,也要能接纳别人的不足,互相弥补,共同提高。具体说来,教师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聆听的好习惯。学会倾听、能倾听他人意见就是尊重他人。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向学生传输这种思想,让他们在讨论时要互相尊重,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也是培养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帮助学生掌握合作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真正的合作交流。

9.思品课《我是谁》教学反思 篇九

1.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我是谁》一课时,开始,我就以问题“我是谁”引出话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接着我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师,我还有可能是谁”呢?,并出示我在不同场合的照片,以我不同角色的转换为范例,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对我不同环境角色的变化,初步感受到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为下面的教学活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指导学生学文,看看书中的小朋友和他们身边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又是谁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同桌议一议,再看大屏幕说一说在不同的场合都是谁,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懂得人们在不同场合角色有什么变化。学生在寻找自己及身边的人,在不同场合又是谁时更是情趣盎然,学生联系自身

l、观察身边的人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角色,并推广到实际中明白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却有不同的角色。),初步感知到自己在社会中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初步在社会中将自己定位。)

2.在交流、沟通、行动中明理。在让孩子们明白“角色与责任”这一道理时,我不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从师生角色的责任这一学习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然后,让孩子们看书、同桌讨论、小组表演等体验性、探究性地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由于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同时,老师适时给与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教学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新课程改革,让学生走进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获得知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因此我在设计这课时就充分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性、活动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索和感悟。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困惑的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课程改革后课程的综合化已经把教材作为连接师生的媒介。教材既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工具,也是一种资源。因此在这堂课的时间中,我没有照搬教材,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根据需要把内容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学习中完善教材、充实教材。在教学中,我把简单的“我是谁”这样一个话题,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身边熟悉的人联系起来,把书本中的内容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循序渐进的从身边到社会层层推进,学生自己探究,建立意识体验角色,运用活动将角色和责任告诉学生,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我设计了“爱心提示”这一环节,让学生时时提醒自己或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几个活动的设计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不枯燥、做作,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0.小学思品课教学感悟 篇十

小学生有强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环境好奇、敏感、喜欢模仿,但真伪判断能力差,对某事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一些盲目模仿的现象。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的尤为重要。根据本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及感受。

一、要注意情感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渗透,小学生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一些小故事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从感情上不自觉的受到感染,能使小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对小学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根据课本中的内容联系中外、古今的名人、名事做感情方面的渗透,让小学生们从中体会出世界万物的联系,感悟人世间的真情。让正直、诚实、勇敢、善良、艰苦朴素、珍惜时间等一些优良品质,在头恼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然后慢慢的去指导自己在**常学习中的行动,以后逐渐变成行动的指南。从一些非常感人的家庭故事中,逐渐体会家庭生活的温暖。例如,通过学习第一单元“父母对我的希望”,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之情,知道父母之爱是是人世间最纯结、最无私的感情。当父母的希望给自己带来苦恼时,要学会与父母沟通,体会沟通之后的快乐!从而在小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些感恩之心、手足之情的思想。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要让他们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搓折

时、甚至做某事失败后,不会做出一些让人易想不到的事,甚至是过激行为,造成一些自己不能负责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在生活中受到教育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若有意无意的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更好的效果。那么,就要注意挖掘学生们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从**常生活中的小事感悟生活,从中受到教育。比如,在学习现代通信方式的种类及方式时,孩子们一下子就想到了网络,,大多数学生认为上网就是打游戏,知道上网成瘾者会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但不可能明白上网能给学习带来的方便或者上网的乐趣。这时我就正确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上网, 网络即有利也有弊,讨论上网时该注意哪些问题?该不该玩游戏?孩子们七嘴八舌,争得面红赤耳,有的说不能玩的时间太长,有的说不能迷恋游戏,也有的说不能浏览不健康的网站,还有的说应该遵守网络规则,这是我就介绍一些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的健康网站给学生,同时强调上网不仅是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思维视野。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啊!并能正确对待上网。

三、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

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课的综和知识和小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小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例如在学习了“做个小小的发明家”一课后,很多学生都想摇

摇欲试,为此,我就鼓励孩子们大胆去设想,去动手,孩子们按兴趣分成几个小组,第一个组想在自己骑的自行车上设计安装一个小小的打气筒,即轻巧还方便:第二个组想在自己书写的钢笔上装一个微型的魔笔,当自己把字写错时便于清除:第三个组想把教室里开的花的花期延长一些,好让同学们在这一学期都能看到鲜花;;同学们的想像很不错,有了初步的方案,就要动手实施,说做就做,同学们按组去行动,尽管还没有靠谱,但我鼓励学生只要去摸索,去思考,去观察,持之以恒,最终有一天会成功,到那时,你自己就是一个发明家了。这样既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又培养了优秀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生活中受到思想感染。

11.浅谈如何提高思品课的有效性 篇十一

一、有效课堂中的教师需厚积薄发

有效思品课的教学,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是“有效的教师”,必须是“有效的思品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适应课改需要,积极思考有效的教学,适时精通有效教学的策略或“谋略”。“有效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积累,是长期慢慢成长起来的,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包装”出来的。许多教研活动或培训研修等,总感觉有许多欠妥的地方:一是专家经常传授一些高深的理念,与现实教学挂钩的太少,也就是说理论与现实差距太大;二是专家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他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甚,难以从传统的、过时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接受的新理念一时难以在教学中表现出来;三是培训的内容过于“庞杂”,方式过于单一,与一线教师的需求南辕北辙。因此,要想真正成为“有效的老师”,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仅需要向一些有实力的专家学习,学习一些真正具有指导性的理念,而且更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慢慢积淀,厚积而薄发。

二、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作为一门基础的、综合性的、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课程,初中思品课程相对于其他自然课程来说,具有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的作用,其具有无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而言,思品课程能否发挥其德育功能的“首席”地位,能否从教学目标中实现其德育功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为教学目标能否真正有效实现。从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社会现状中,我们感觉到,除了社会、家庭不和谐因素之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到位。作为思品课教师,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了呢?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事,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毫无关联。他们只注重当前的“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道德世界观的良性形成,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不良行为。这些看起来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毫无联系,但实际上恰恰是因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确定的目标没有从“人”的角度考虑而造成的。因此,思品教学目标一定要深挖“人”的因素,这样的目标才是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思品教学。

三、 有效教学需联系生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话。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基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其涉及的内容,注定了思品课的教学过程必须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并努力创造逼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尽最大可能还原知识与社会的“面目”,让学生获取身临其境的体验,并通过“认识世界”,由此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联系生活,一要联系学生个体生活。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比如他们的能力强弱和个性差异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洞悉,建立师生、生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创造一个相互帮助、相互提高、相互学习的良性环境。二要联系学校和学生的家庭情况。力争使课堂更有效,使课堂更“生活”,使课堂更生态。三要侧重于联系社会生活。这是特别重要的。由于教材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这样教材中引用的数据,引用的资料,引用的事例等,都已经是“过去式”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进入“深水区”,整个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信息复杂化,价值多元化,机遇多样化,这些都给思品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能否让思品课堂联系生活,这关系思品课有效性的提高。

以上几个方面,仅为笔者的一孔之见。相信,只要在教学中孜孜进取,躬身实践,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积累中总结,在总结中积累,就可以逐步提高思品课的有效性。

12.思品课有效课堂 篇十二

带着我的预设,我信心满满地走进了课堂。预设导入音乐《雾里看花》一结束,我问学生:“我们在日常消费时需不需要一双慧眼,把商家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需要!”“那我们怎样才能练就一双孙悟空式的慧眼呢?”“报告!”我正导入起劲,这时班上一调皮生捂着肚子站在门口。真想发火,但看他往日的神气荡然无存,原来是在学校门口路边摊上吃了几串铁板烧后拉肚子,连去了两次。我灵机一动,这不恰巧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这个例子,不比我备课时准备的案例更贴近学生实际吗?最近课堂有点沉闷,我想尝试用这个例子激活课堂气氛。我把预先设计好的思路,丢在一边。

“同学们,今天我们王某某同学因选择路边摊的食物吃坏了肚子,我知道我们班其他同学也会不顾学校禁令偷着去买门口路边摊的‘美食’,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路边摊的‘美食’是否安全?”孩子们热情立刻高涨起来,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五分钟后各小组抢先发言:“路边摊东西不干净,会吃坏肚子,我们不能买。”“路边摊的食品是三无产品,吃多了会得癌症。”“路边摊的食品红红绿绿的,色素超标,不能吃。”“好看的食品不一定安全,吃了不拉肚子不一定就是健康食品。”一个个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着。我意识到,如果让他们讲下去的话一节课都讲不完,我立即打断他们,“看来同学们有不少食品安全知识,那么我们日常购买食品时要注意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归纳:消费前要掌握相关知识,练就一双“慧眼”以免上当受骗。然后有选择地播放了课前准备的几组图片来检验学生是否有一双“慧眼”,图片分别是运动鞋耐克vs耐客,洗衣粉雕牌vs周隹牌,饮料脉动vs脉劫。同学们兴致很高,只有王某某还趴着。突然,我觉得我这个老师有点伤口撒盐的味道,我赶紧关切地问道:“王某某,你肚子还疼吗?”他是个皮实的孩子,居然大着嗓门回答道:“没事,你们继续。”看他那样,我松了口气。

“同学们刚才谈的很好,可我们的王某某这次受到了侵害,他该怎么办呢?”

“去医院。”“算了吧,怪自己倒霉,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再也不到那买就是了。”“不能这么算了,应该找那个摊主,让他赔偿药费。”“不行,人家不会承认是他卖的东西使他拉肚子的。”“学校老师应该出面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要求门口摊主把卫生弄好。”同学们又争先恐后说起来了,每当一人被点名站起来说,底下都有不少附和者,这种课堂温度真是少见。我清了清嗓子,声音提高了八度打断他们:“刚才我们几位同学发言争论的焦点是:王某某要不要维权?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很快,他们讨论完毕,得出的结论是:要维权,否则这些人会更加肆无忌惮,但王某某提供不出证据证明是买了那个摊位的食物,所以别人可以耍赖不承认。我从预设好的课件中,找到这句话投影出来:“作为消费者,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一定要依法维权”。接着,我说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像王同学今天受到的侵害就不好维权,那我们以后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

“哦,我知道了,我们以后买东西要到正规超市去。”

“对,超市里会给我们打印电脑票,有了它就有了维权的依据,商家想耍赖也赖不掉。”

“一定要保管好电脑小票,我上次从超市里买了钢笔,回去打上水后发现漏水,结果就因为当时小票扔了所以没有换成功。”

至此,水到渠成,我小结归纳: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自保意识,防止侵权行为发生。

我接着问:“那假如像王某某同学,如果在超市里买的东西吃坏肚子怎么办?请大家回去搜集相关资料,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向什么部门求助?要求具体,形式为画报,我会与你们班主任协商,下周一的班会课上我们来打分评比。好,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13.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 篇十三

(二)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从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体系出发,教材内容编写多数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口气。

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平等的口气,探讨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内容。如人际交往、休闲指导、心理健康、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社会技能和策略等方面的指导。现有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观点已显得陈旧和简单化。

(三)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本,以灌输说教为基本教育方式。

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却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课堂上看似热闹,但缺乏一种坦诚、平等的气氛。

学生能正确地回答,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态度的表露。教师常以社会道德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作判断,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则被压抑或限制。

14.怎样上好小学思品课[最终版] 篇十四

作者: 邓红梅(小学思品

四川广元小学品德与社会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1 / 3061 发表日期: 2011-01-17 20:06:30

谈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

要让小学生将来成为诚实和富有责任心的人,重在加强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学生进入学校主要目的是受教育和学习知识,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要借助文本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上这一科目的老师该如何做呢?要让小学生将来成为诚实和富有责任心的人,重在加强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尝试和耳濡目染,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彩导入,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二、留心生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身边的事例,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三、注重体验,获得真实感受

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体验是对具体的社会事物或情境的亲身经历,它不仅仅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还会作为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并且作为活动追求的结果。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四、注重探究,获得科学精神、态度

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15.思品课有效课堂 篇十五

一、寓情于理, 利用小故事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为了增强思品课的可读性、说理性, 教材增加了很多的小故事、小材料、一些精美的插图以及一些名人名言, 这些教学资料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教材的观点原理, 用好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当然,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运用课本之外的一些小故事来说明课本的知识、原理。

例如我在讲初三思品第三课《笑对生活》中的“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 给学生讲了一个《一只蜘蛛和三个人》的故事:雨后, 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 由于墙壁湿滑, 它爬到一定的高度, 总是掉下来, 它一次次地向上爬, 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 他叹了一口气, 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 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 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 他变得坚强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 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 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 他变得聪明起来。根据这个小故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1) 一个人为什么会日渐消沉?挫折对于他来说是什么? (2) 第二个人和第三个人为什么会获得积极的情绪?挫折对于他来说又是什么? (3) 三个人中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 为什么同样看到同一只蜘蛛织网, 三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通过四个问题的设置, 就把这些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了 (挫折的消极作用:在一些人那里, 挫折会成为生活中的灾难、成长中的障碍;挫折的积极作用:在另一些人那里, 挫折则成为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催人奋进, 助人成长;创新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同样是挫折, 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 , 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能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综合能力。这样, 以后学生只要看到挫折这类题目就会想到这个小故事, 就会联系到这些知识点, 在学生的思想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歌以咏志, 利用歌曲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思品课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 除了科学性、人文性, 还体现一定的阶级性以及时代的特点。因此, 一些反应鲜明时代特点的歌曲可以用来为政治教学服务, 用好这些资源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帮助学生去理解运用知识, 在理解运用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我在上初三思品第8课《拥护党的领导》时, 用了两首歌就把3框内容给贯穿起来了, 让学生通过聆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从歌词的展示中去体会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思, 理解了党的性质、宗旨。同时, 学生通过理解“他指给人民解放的道路”理解了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从而明白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第二首歌曲是《走进新时代》, 根据歌词可引发学生思考: (1) 为什么我的心情多么豪迈, 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让学生去体会“我”心中的豪迈, 理解“我”对生活热爱的原因。 (2) 通过对“我们唱着东方红, 当家作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歌词的解读, 让学生明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是我党在各个时期的科学行动的指南。

通过歌声既活跃了课堂、增加了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源于生活, 利用热点时事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品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时事教学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眼界, 另一方面可以在时事教学中把书本的知识与时事教学结合起来, 在时事教学中去体会理解书本的知识原理,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时事热点宣传了国家的方针政策, 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国情, 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如我在讲述初三《学会亲近社会》这一课时, 向学生展示了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的视频, 学生看了都纷纷谴责路人的冷漠, 感慨社会道德滑坡。于是我反问他们:“如果你在现场, 你会怎么办?是扶还是不扶?”学生一下子回到了现实中来, 很多学生说扶, 也有少数学生说不扶。看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是很强的, 但仅仅有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所以, 到底扶还是不扶, 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且接着展示了第二个资料《彭宇案件》, 学生看了更加气愤填膺了, 再次回答扶还是不扶这个问题时, 学生的倾向明显发生了变化, 更多的人说不扶, 免得引火烧身, 自找麻烦。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很明显地有了自我保护意识, 当然, 这不是我们思品教师要的最终结果, 我们不仅仅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于是, 我再次设计问题:如果是你亲人倒地了, 你希望路人扶还是不扶?如果路人扶了, 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如果不扶, 你又会怎样的想法?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由己及人, 明白了这个社会需要人人献出爱心, 世界才会更加美好。其实, 教育扶还是不扶, 不是个问题, 教师肯定教育学生要去扶的, 问题是怎样避免彭宇式的悲剧, 怎样去扶?这就要求教师要教育学生一方面使自己行为符合道德, 另一方面也应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这样两则“扶”还是“不扶”的材料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学生的答案从“扶”到“不扶”再到“扶”的转化过程中, 思想得到了认识, 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 思品课的教学应该全方面地开发各方面的教学资源, 在各种资源的整合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6.巧设情境提高思品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六

一、创设视听情境,使学生“身临而入境”,激发学生兴趣

过去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所选用的材料一般都是文字或图片,这种静态情境虽也能产生积极作用,但相对于动态的、能将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的视频情境而言,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其效果就要差得多。视频情境不仅能化静为动,给学生以直观的视听刺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选择的事例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例如,在讲授《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内容时,笔者播放了经典小品《打工奇遇》中的精彩片段,学生看得入神,教室里不时发出阵阵笑声。看完后笔者接着问:“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原来是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群英荟萃,原来是萝卜开会。饭店老板的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利?(知情权、公平交易权)除此之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还享有哪些权利?(安全权、自主选择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等)如果这些权利被侵害,消费者该怎么办?”此时,教师顺势抛出了本课的主题。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复习了旧课,掌握了知识,又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接下来的主干教

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中。

二、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体验而晓理”,升华学生情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少儿的思维是从动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要解决思想品德课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新知识。事实上,参与活动能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习热情高涨,并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从而带动大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例如,在讲授《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途径,笔者让学生把《江南晚报》上的一则报道改编成小品。报道的内容为:无锡的孙先生在当地某大型超市购买了某品牌的六袋香肠。当天中午一家人品尝时,孙先生突然感觉吃到一块带皮毛的异物,吐出一看竟有好几根猪毛夹在香肠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等角色。在小品的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正确合法的维权途径,而且使他们认识到作为将来的经营者、生产者,要让消费者买得开心、吃得放心,必须生产和经营质量保证、价格公道的商品。这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中,创造性地构建了道德认识,塑造了道德行为,升华了学生情感。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由思而释疑”,提升学生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了。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为了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而青少年自身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笔者巧妙地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李明因父母的溺爱,刚开始逃课上网,后来偷盗,最后发展为抢劫,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请学生讨论:李明产生这样的变化究竟是谁的过错?问题一提出,如石投水,意见纷呈,有的说是其父母的过错,有的说学校老师的过错,有的说是网吧老板的过错,也有人说是小明自身的过错。于是笔者针对这些答案,接着又提出:假如你是李明的父亲,你应该怎么办?假如你是网吧老板,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李明的老师,你又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李明的同学,你应该怎么做?如果再给李明一次机会,李明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热烈争论。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互换角色体验,让学生明白了维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的共同努力,是各方面都应尽的责任,同时又开拓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解决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一些困惑,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情境选材要贴近教材内容,具有针对性。选用的情境要与课本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其主要是用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是为课堂服务的。

2.情境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真实性。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印象深刻且“新鲜”的事例来解读课本,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兴趣,易于学生理解。

3.情境创设要合理,应具有科学性。我们在选取情境时,往往会发现没有现成的,这时就要靠我们教师去创设。自主创设不等于“胡编乱造”,创设的情境应合乎科学、合乎逻辑。不科学的情境不仅不会增进学生的理解,有时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上,巧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更能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

17.《思品课的重要性》 论文 篇十七

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又是其基础。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少年儿童思想品质的奠基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平日教学中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

一、巧妙设问,层层深入 小学生求知欲强,总想揭开未知世界的奥秘,若他们对某一话题产生了兴趣,便会专心致志且饶有兴趣地去听去探索和研究。例如《社会主义好》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1)谁会唱《社会主义好》这首歌?(2)咱们生长在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可是你知道旧中国的工业是多么落后吗?(3)你知道旧中国的农业是多么落后吗?(4)你知道新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成就吗?(5)你还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抓住了这些纲领性的问题,通过层层深入地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旧中国的工业极其落后,那时人们的日用品都必须从外国进口;旧中国的农业更落后,那时广大人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而新中国的许多工业产品、农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首位,社会主义祖国的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技术事业也居世界前列。最后师生同唱《社会主义好》,学生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好好学习将来建设强大的祖国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激发情感,强化认识,深化明理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同一定的道德评价相联系的。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认识,架起知与行的桥梁是课堂教学

关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采取如下做法:

1.结合问题、故事、歌曲、录像等媒介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2.将课文中的故事有感情地讲出(可以由老师动情地讲述,也可以录音的形式讲述,还可由学生饱含感情地读出),以奠定感情共鸣的基础。

3.启发学生就这篇课文的内容去深入地思考:读了此文想到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

4.联系自己或班级或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展开深入的讨论,从中辨明哪些是真的善的美的,应该发扬,哪些是假的恶的丑的,应该鞭挞。

例如《爱的奉献》一课,先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再提问,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歌词内容是什么?然后老师有感情地讲故事并提问: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出示两幅插图请同学讲解。老师再总结:陆山同学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帮别人之所需,同学们都以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为最大的快乐,体现了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最后因势利导:我们应该向四

(三)中队的同学们学习什么?在启发与讨论的氛围中,学生会理解:要同情、帮助残疾和有困难的人,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同时,同学们还有效地结合班级的某些事情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提出了建议,自此就达到了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三、引导启迪,学为所用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学生只有在知行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使之达到知行统一。

1.以班级或校内某种现象为依托,启发引导学生以行动解决不良现象或拿出行动学习一些好的行为。2.总结行动,升华感情。

还以《爱的奉献》为例,教师引导:咱们班外地的学生顾有连、薛彦珍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连件像样的文具都没有,衣服更是一套穿半年,同学们说怎么办呢?第二天几个小干部就把同学们捐赠的衣服、文具等送到了两个外地生的手中。最后中队长领着同学们总结此次活动的意义。在这次有意义的活动中,同学们将学到的行为付诸行动,而行动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上一篇:旅游企业形象策划设计下一篇:高一生物教案细胞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