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之我见论文(共18篇)
1.素质教育之我见论文 篇一
举例之二:
在第二章第二节中有关等高线的知识,如果只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很抽象的知识,学生肯定不容易理解:根据等高线去判别地面的高低起伏。所以,我安排了配合制作“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的模型。具体过程如下:
尽量考虑到就地取材,不受条件限制,使得人人可以参与,我选择的材料是:包装箱内用于防震的发泡塑料板,要求厚度一样,裁纸刀、几根细铁丝或竹签。制作过程如下:取5-6层泡沫塑料重叠在一起,用竹签插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用裁纸刀切削,塑成山体的形状,并完成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形态。这样,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利用这一模型,把其层层拆开,摹绘到纸上,可得等高线图。在这一制作过程中,学生必然须弄懂相关的知识,特别是该节的难点:根据等到高线来判别地面高低起伏。
在这一制作活动中,由于要求比较高,不仅制作过程较难,而且对该模型的应用也较难,对于应用,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在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全面的观察、精细的观察,注意把握地理对象特征的能力。如:把所绘的等高线图和实物模型相对比,区别出山脊、山谷、山顶、鞍、陡崖等形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对比、观察,认识在地图上等高线是如何表现地形的。
2.素质教育之我见论文 篇二
一、聋校教育要发展聋童书面语言能力, 使聋人能与健全人正常对话, 解决聋人的语言障碍问题
聋童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指语和手势表情语。其中, 尤为重要的是书面语言。因为, 当聋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与健全人交往的时候, 作为校内交际工具的手势语必然退位, 而最具现实功能的交际工具又必须要由书面语言———笔谈来替代。所以, 培养聋童的书面语言能力, 与他们今后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如何培养聋童的书面语言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真正把聋童当作主体, 充分调动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决摒弃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言堂”“满堂灌”“包办代替”等现象。尽可能多地让聋生自己去在动脑、动口、动手。使聋生在不间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过程中逐步领会和掌握书面语言的特点, 并学会使用书面语言, 使聋生终生获益。
二、开展聋人的职业教育
实现聋人自身价值, 做到残而不废, 是聋校教育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聋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来能立足于社会, 生存于人类空间, 达到自食其力。因此, 在校教育期间就应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 掌握一技之长。比如, 利用校田地, 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教育, 使聋童获得某种劳动技能;进行社会实践, 参观、学习维修专业, 如, 修鞋、修自行车等适合聋人从事的行业, 这些职业技术教育的设置就是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让学生能顺利地过渡, 走向社会, 在校期间掌握一些职业技能, 将来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是学校育残成才的需要, 也是减轻国家和社会负担的需要。在校实施职业技能教育课时, 可尝试打破统一年级学习技术的规定, 低年级年龄偏大的也可以参加职业技能训练课学习, 在聋童中年龄偏大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 让他们实习的课时稍微多些, 在条件成熟时, 学生毕业无设限, 只要文化知识、职业能力达到标准, 就可离校, 走向社会, 去实现自身价值。
三、加强聋人的德育教育
使聋生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好学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将来成为社会的文明公民。在聋人的德育教育过程中, 大体可分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一系列的教育。
聋生因听力、语言缺陷, 与外界交往均受到了某些局限, 心理品德结构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既不能照搬普通学校的做法, 又不能进行空洞、简单、抽象的说教, 而应选取大量的事实材料, 如, 庆香港回归活动、观国庆大典活动等教育性活动和教育性交往来对他们进行教育。要达到爱国主义的目的, 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教育性活动与交往过程, 这些活动和交往过程要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 如, 定期举行升国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式。对这个特殊群体, 只有通过在具体事物和交往中进行教育, 才能使他们逐渐做到有爱国之识, 生爱国之情, 立爱国之志, 导爱国之行。
3.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三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途径;(似乎开设课堂越多越好);
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反对应试教育的教育措施;(似乎应取消考试)
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力球减轻学生负担的教育方式;(似乎应取消学生作业);
我认为,这些观点既不全面,也不具体,缺乏指导意义。素质教育事业上它既不是教育途径,也不是教育方式,更不是教育措施,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在这种理论前提下,我认为,素质教育应当是一种全面发展教育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具体地说,它包含四层含义。
第一,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全体性。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由义务教育的全民性所决定的。因此,素质教育实际上应是大众教育,它应当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要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意识。提高全体学生以至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把学生水平分成好、中、差的话,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应当遵循“抓两头,顾(带)中间”的原则,而不能出现教育主管部门只抓重点学校,学校只抓重点班级,班级又只抓重点学生这种畸形现象。这是应试教育的要求,而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二,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概括起来说,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既包含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包含非认识方面的发展。认识发展即智力发展,它影响一个人后天的发展。非认知即非智力,它决定一个人后天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教授曾经对800名男性进行过30年的跟踪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壬他们是否有进取心、自信心、坚持性、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性格和心理品质。这说明,即使智力低下,也并不一定就无所作为,因此,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同样重要。
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疯子培养呆子”的模式,教师死教书、教死书,特别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的学生。缺乏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大脑开发的角度上讲,必须注重学生左右两半球的同时开发,使左右两半球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以及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三。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方面都要得到和谐发展——和谐性。
柏拉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认为,要实现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依靠教育去实施。他说,“教育要全面和谐化,教育应该使孩子恨你所应恨的,爱你所应爱的,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柏拉图强调了教育的教化作用,教育教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使学生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发展需要和谐,和谐才能发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某方面的单一素质的提高。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整合、自我完善,促进和谐发展,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畸形发展。要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必须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人才能和谐发展,否则,人的个性就会变异,人格就会扭曲。人格不健全的人就是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终究会被社会淘汰的。因此,素质教育就是要给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轻松愉快地学习,和谐健康地发展。
第四,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有特长的发展——个别性。
事实上,素质教育不是平衡发展的教育,也不是平均发展的教育,而是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倡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特长的发展,做到因材教而不是选材施教因材施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的难度、广度要适应学生发展水平;二是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个别特点和兴趣。
4.文明素质之我见 篇四
电子信息学院陈锐 2012301200115 提起文明,大家似乎都懂,但都不践行。对很多人而言,文明很多时候只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文明是一件离我们既近又远的事情。
但是如果怪罪于政府不重视文明建设又有悖于实情,政府也下了很大功夫抓文明建设,最初是五讲四美三热爱,接着是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风景旅游区、文明城市创建,然后是评比表彰,然后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还有类似八荣八耻的提出,这些的出发点都是非常好的,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常有差错,结果就是人们的文明素质呢好象没有多大的提高。
我想,大多数人认为搞的这些都是花架子,不值一提的,也没有人会相信的,不过应付应付而已。所以提倡的多的时候,大家都来应和两声,风气过去了,大家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我们不搞这些人们的文明素质自然就提高了吗?结论是否定的。
于是,我们想到了把文明素质教育融入到学校,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文明的洗礼这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不能放弃。毕竟社会需要文明,人类也需要文明,这是人类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素质教育也做了这么多年,但人们的文明素质似乎仍然没有什么提高,各种不文明的现象此起彼伏,中小学生的“文明”视乎还不增反减,大家说起文明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文明人,但在社会表现中,却往往是一个不文明人。我们看见的是什么现象呢?垃圾乱扔、口痰乱吐、马路乱穿、脏话乱说。我们又想到光靠教育不行,还得从制度抓起,于是就制订了若干文明公约、制订了若干城市、农村管理细则,然后街上就出现了一些大爷大妈,戴个红臂章,等着你放错,然后上来教育罚款。是的,这是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一些制度上的约束,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而且大家也有一种钱都罚了也就过了的意思。大家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想到自己的行为不文明,没有一点做一个文明人的意识。
5.教育公平之我见 篇五
最近观看了“七个怎么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促发了我对当前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教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很重要。所以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但是我们却会看见以下现象: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名车、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吃咸菜啃馒头,并且穿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拼命努力;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着;当一些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以上的种种现象不就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呢?虽然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我觉得以下几个会是主要的因素。
城乡的教育资金差距大,基本上城市的教育经费都比农村高上几倍。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都落后与城市。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或中学都是如此。而且,政府为了保持名校资金的投入和高质量的设施,把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都拨给了这些名校。
地区的经费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众所周知,东部的资金支持是比中部、西部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西部经费投入虽然也有所增加,但是东西部的资金数目差距还是在加大,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高校的数目、硬件软件设施的质量远远大于西部地区的一般城市的高校。
人才流动封闭,阻碍教育的均衡。在这个问题上,主要问题是政府没有促进各个地区的师资人才的流动。各地区师资的不相对均衡,就会导致各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会有很大差距。
政府的经费配置公平缺失。这个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政府提出和实施的如“211”、“985”等工程,对于这些学校资金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给我们湛师的经费实在是少得可怜。
针对上述原因,我觉得中央政府或者各个地方政府都应该考虑和实施一下的。
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除了免交学杂费外,还应加强它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比如增加体育设施和购买电脑等
加强师资人才的流动,使得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差距不要太大。最好是让大城市的名校时常与城乡的相应的学校进行交流和培训。尽可能提高城乡教育的水平。
6.幼儿钢琴教育之我见 篇六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钢琴的幼儿越来越多,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教师、家长对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且根据儿童学琴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论述儿童学琴时期遇到的主要问题。关于教师的论诉,主要引入大量实例,视我通过几年的具体实践得出的理论。总之,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通过三方面的论述和三者的紧密结合的阐述来分析儿童怎么样才能学好钢琴,以及家长教师在面临问题时怎么面对和解决。
关键词:幼儿心理;钢琴的学习;练习;教师教育
钢琴向来被人们誉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钢琴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之家了。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家长会购买钢琴并且聘请好老师,不辞辛苦的带着孩子上课,从而在社会兴起“钢琴热“,钢琴教育在普通中学和幼儿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已经成为少儿塑造美好心灵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钢琴教学是一项十分专门的学问,尤其是幼儿钢琴教学更有其特殊性。因为幼儿时期有特殊的心里表现,所以幼儿钢琴教师必须熟悉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只有这样才能搞好钢琴教学。
对于“钢琴热”现象我们不禁会问孩子学琴时为了什么?我们曾做过调查,对于孩子学琴家长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家长是因为自己喜欢音乐而让孩子学琴,有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音乐天赋而学琴,有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而让孩子来实现,有的是看别人在学所以才学,也有为孩子增添一技之长而学习„„..但对于初学儿童,大多数家长认为,学琴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全面的培养孩子,是其在学琴过程中锻炼意志,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训练注意力和准确性等.一、学为人师的重要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对于幼儿钢琴培养要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师的角色不同与家长,他在心目中一直是崇高而又神秘的,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其特殊的心理来分析教育学生.(一)培养幼儿钢琴兴趣的重要性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且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达尔文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期间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对学习是很重要的,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和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八好奇心转化为钢琴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发及音节等产生厌烦情趣,有些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一味的逼迫孩子硬学,结果有的孩子不堪忍受就会放弃。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和富有情趣的事物。
为了开启幼儿学习兴趣的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对钢琴的兴趣。比如,幼儿喜欢形象思维,无论交识谱还是演奏,最好多用一些比喻方法。在弹奏标志性乐曲时,教师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景讲给孩子。另外家长也可以有意识的多给孩子听磁带、唱片或让他们多看一些关于钢琴的音乐会录像等。幼儿喜欢受到表扬或称赞。家长平时可采用打分、贴小红旗的方式鼓励他们练琴。对于他们的进步得以肯定。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相互观摩,既锻炼了表演能力,又产生了竞争意识。通过以上方法,幼儿会逐渐对钢琴产生兴趣,并且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成绩会明显提高。随着成绩的提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会更加努力的学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于责任感。”学习钢琴也是如此,只有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最求音乐的最高境界。
(二)适当启发幼儿思维的创造性
有些老师不愿意接收年龄五、六岁的孩子学习钢琴。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易集中精力,所有进步不大,然而年龄大的孩子又有许多其他活动,因而也难有许多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钢琴的学习中来,孩子学习钢琴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钢琴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开发智力并且可以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十分有益。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他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进行表达。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死板的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旋律蕴含的情绪和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像,有的教师只注意了学生的技艺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创造性的挖掘,忽视了音乐感、节奏感的培养。只有充分启发创造性思维,才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才能提高乐感,节奏感等。
二、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当然,家长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到了知识,如果回到家中就仍了只顾玩,那样也是起不到一个好的效果。家长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督促幼儿的钢琴学习。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
给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练琴习惯,不但为目前所用,对于以后的成长向更高一层迈进都有很大的益处。首先要让幼儿有练琴的意识,幼儿的练琴时间不宜过长,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刚学时可能做二十分钟,渐渐熟悉后,就只能做十几分钟,脾气来的时候甚至是五六分钟就要出去玩,所以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练琴习惯。
(二)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学习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纽带是家长。家长应熟知孩子的每次汇课情况,在联系辅导中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孩子汇课时家长一定要在场,全面了解孩子的进度和所存在的问题,并了解教师所布置练习要求,在联系辅导中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应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激发孩子对钢琴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性,创造和谐、温馨的环境做到有理智有耐心,宽严并济,张弛有度。综上所述,要学好钢琴要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只有三者联合起来才能实现目标。参考文献:
[1] 钢琴艺术.1997年第一期;
[2]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3] 中国音乐选粹;
7.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七
语文教学要重视“两基”教学, 为学生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课应当重视识字教学。现在初中均配有一套《写字》教材, 笔者认为, 写字课要开, 而且要纳入语文学科的常规课来上。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课堂板演的时候要注意书写规范, 以起到示范作用;课外阅读贫乏至极,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读过一页报纸、一本杂志、一部小说, 古典名著能说出名字的怕只有《红楼梦》《西游记》等为数极少的几部了。课外阅读还有个正确引导问题,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关键是先培养兴趣, 再循序渐进, 切不可把一些名著强压在学生头上。我还专门利用一些课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 如“新书快递”课、“美文传真”课、“时文选评”课、“新闻综述”课等课型。于是, 《三重门》《千年一叹》《长恨歌》《哈佛女孩刘亦婷》, 余秋雨、史铁生、阿英、斯宾塞等纷纷走入课堂, 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高度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的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知识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脚步、知识更替的速度、孩子成长的需要, 以致学校5天的教育被家庭2天的影响抹杀殆尽。家长的观念不转变, 也无须谈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实施素质教育, 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学校可采取多种形式, 如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 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时地向家长传达到, 而且要有理有据, 深入浅出, 要联系实际, 因地制宜, 以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要先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作为语文教师, 首先要不断学习, 善于学习。要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理论,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要对各门科学广泛涉猎, 要在文学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爱好与兴趣。如有人喜欢诗歌, 有人喜欢散文, 有人喜欢婉约, 有人喜欢豪放;有人喜欢茅盾, 有人喜欢鲁迅;有人喜欢莎士比亚, 有人喜欢普希金;有人喜欢现实主义, 有人喜欢现代主义……因此, 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创新, 对教材不可迷信, 对权威也不可迷信。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 对教材敢删、敢改、敢增、敢减, 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只要有敢于实践、身体力行的精神, 对学生充分信任, 对教研热心, 对工作热情, 就一定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成绩。
四、改革师生评价制度
8.中外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八
素质包括与生俱来的天性以及经过后天发展而造就的身体及性格上的特点。虽然最早在中国提出素质教育的人已无从考究,但是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呼声不断。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四有”新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面向世界便是当今日益频繁的国内外教育交流,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当今热门的中小学生出国夏令营活动,大学、中学国际交换生项目,教师公派留学项目,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培训等,无一不是为了使我们的教育走向世界。值得商榷的是,究竟我们从中学习到了多少有用的东西,就有待时间的检验。笔者现就自工作来,有幸接触到的一些中外教育之不同来讨论一二。
一、从娃娃抓起
人的很多天性都是从小在周围环境中塑造的,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年时的很多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就目前中国国内孩子来讲,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很多家庭变成了“421模式”。过多的溺爱很多情况下都造就了小孩性格上的缺陷,同时还会使小孩有依赖性,造成孩子独立能力的缺失。在美国,小孩2、3岁的时候就会独自睡一屋,从小学会独立,而不是像我们的孩子,有的8、9岁了还不能独睡一屋。正是因为这种从小教育的不同,使得我们周边很多孩子长大后变的自私自利,而这儿时的习惯很多都会伴随人的一生,可见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
二、中小学教育的区别
记得小时候有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过去乃至现在中国中小学生的真实写照。所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终究变成了智的单一发展。根据最新发布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近视状况调查报告:小学生近视率达27.6%,初中生近视率达42.7%,高中生近视率达82.4%,居世界第二。这只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反映出学生的状况。试问,有多少中小学能够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要求?有多少中小学组织过学生进社区等实践活动?有多少学生的假期被无休止的补习班占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也逼着生怕孩子某方面落后的家长不惜花费金钱时间等来培养孩子。在国外,新加坡的中小学的课时安排与国内大不同。根据新加坡教育部的要求,学校早上八点左右开始上课,下午一点半左右就上完全天的课程。新加坡学校课外活动也非常丰富,特别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诸如绘画、音乐、拳击、武术、跆拳道、柔道、游泳、射击、足球、篮球、网球、象棋、器乐等等,学生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课程。另外学生还有很多的社区活动,学生可以深入到社区中,去体验或者帮助特定人群,当然这可以算作学分而计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中。有幸参观过几所新加坡的中学,校园里随处可見学生自己创作的绘画、雕塑作品,非常精美。课余时间,学校的角落里,席地而坐的学生们静静地讨论着功课,但绝对不会出现像我们国内一样大喊大叫、追逐打闹的场景。新加坡的学生养成了非常好的习惯:见了老师,一定会向老师问好;垃圾,一定会丢在垃圾箱里;吃饭用餐,绝对不会产生浪费的现象等。另外从老师的角度来讲,老师授课的方式与我们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知识是老师主动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在新加坡,老师大部分时间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问题由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动手、自己解答,必要时刻才会请教老师。
三、高等教育的区别
国内大学,严进宽出;国外大学,宽进严出,当然所谓的宽只是相对的。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国外的教育是培育知识的创作者,中国的教育是造就了知识的奴隶。中国的学生经过了高考的洗礼,高分者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焦点,经过12年的应试教育,到了大学终于可以放下包袱。中国学生成绩好、考试能力强、会学习,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分数不等于能力,高分低能现象非常普遍,社交能力相较于国外学生明显不足,国外的学生在社交、演讲、交友等方面有非常强的能力。国内侧重于灌输式教育,这使得我们的学生的基础非常扎实,但是在创新意识上却很差;国外的教育强调学术开放、学习自主,学生的积极性由自己激发。国内的学生在大学课程的选择大多是奔着学分而去;国外的学生则是奔着自己的兴趣而去。
9.天桥教育工作之我见 篇九
目前,天桥区中小学随着大幅度的整合,其效果已得到初步呈现,各项工作也平稳良性的向前发展,由此合建,天桥区教育局领导是付出了很大心血的。本人也处于拙成,体以下几点看法,已成添足之势,与不当之处,望以海涵。
第一,一定要做好整合后干部的团结协作工作。其中校长的人选一定慎之又慎,要选正确。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文“车头”的整合后的学校里更加重要。大家明白,两个或几个学校合成一校,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多重交织,如果用人不当,今后造成内耗等不良后果。那么,校长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首先要正直,同时还要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一句话,一定要有过人的人格魅力才行,而其他则是次要的,自负而又夸夸其谈的人千万不能当整合后的校长。整合后的学校最怕铃铛干部出现互相不服气而分帮结拜的现象,表面唯唯而实际扯皮,因此,校长的任命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校长人选慎重选定后,五年内不要随便调动。一初中为例,学生三年一循环,有为的校长会制定出一个三年的短计划或十年的长计划,并且把自己的理念付诸于学校的教育中,一次证明自己的能力魄力,如果时间太短,或者频繁调动,嚣张的教育理念很难实现,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好的现象,一是培养出部分投机者,他们表面做文章,投机取巧,难以扎下根基去,再一个是部分校长有难酬壮志的感叹,这两者对天桥区的教育振兴都是不利的,望领导三思而行。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是如果前任校长刚刚栽下小树,又匆匆忙忙的调走,他又如何精心培育这棵树呢,而教育这棵大树最终也不能长成。
第三,我们天桥区的教育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个原因要重点提及,即有相当比例的教师业务水平太差,爱岗敬业的素质不高。怎么办?首先在选拔的源头上要把好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那些真正热爱教育事业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教师队伍;教育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不能搞世袭,更不能照顾,否则很危险。其次,对那些已经进入教育行列而两种素质都不高的教师,一定要启动再培训计划,督促他们学习,除充实自己别无他法,对那些消极怠工的一定有明确的处罚措施。据调查了解,我们天桥区小学时有一大批优秀教师,可是,我们又难以否认也有当“平庸”的教师,而学校在安排教室上课时,大多是良搭配的,这就直接损害了学生们的利益,也因此影响了天桥区的教学质量。我们都知道,人才管理学上有一个“木桶原则”。一只木桶城水的多少不再长板而是在于短板。这两年天桥区的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是和这木板过短朽有直接挂你的。
总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集中优势,取长补短,把天桥区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再次,只希望向领导查漏补缺,使好的措施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也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如果为此出现一些误会,那么我也只能举止一憾了
10.提高教师素质之我见 篇十
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面临着社会更重的责任。教师的特殊就是要不断的去找寻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那么,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的提高文化水平、政治水平、业务水平、教育水平、专业水平。
一、不断的学习政治知识。
国家在不断的进步,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作为教师,也应该去了解中国的国情,国家的教育方针。关注教育改革、教师变化,不断的去适应中国教育事业的变化和变迁。
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教育工作是社会上最高境界的工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起点。个人的教育工作能力,往往在孩子的身上就能体现出来。所谓说:什么样的老师教育处什么样的孩子。也就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能力是衡量你工作成绩的尺子。教育是神圣的。教师被人们称为“蜡烛”“工程师”。要做一个好教师,就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教师的专业知识文化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基础。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育的前提,只有拥有教育的专业知识的能力,才能够去实施教育。专业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在实施教育的.同时,专业知识是你施教的原动力。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你研究的对象。在研究中,专业知识启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就应该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俗话说:想要给孩子一碗水,自身要有一桶水。这就说明,作为教师,只有自己有了更多的知识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孩子们。
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11.创新教育之我见 篇十一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倡创新教育
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文化统治及其长期深厚的影响,造成我国尚未形成创新性人才生成的良好的观念氛围。到了近代,人作为一个个体的观念被忽略,这就导致了人的主观意识被淡漠,更何谈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这些观念严重束缚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独创性的发挥。因此,扭转整个社会陈腐的观念,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场所。因此就更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知识达到爆炸性的发展,人们已不可能将在校学习所获得的有限知识有效地运用于整个人生。学校教给学生一定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的惟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的目标,而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取获得新知识的知识基点,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学生时代潜能的拓展,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其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能充分发展自身,激发全部潜能,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
二、提供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教育创新制度
这些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处在“传授——接受”这一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下,这种教育制度和环境,严重束缚了教育活动主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有效地推进创新教育,就必须实现教育制度创新,使学校成为自治约束、自我发展的创新主体,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证。首先,可以向发达国家看齐,改变对学校管得过宽、过死的状况,在招生、课程安排、教育评价、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给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其次,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校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学校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校自主创新活力。再次,学校要开设各种类型的科目,尤其是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科目。总之,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与管理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为发展创造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制度保证。
三、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活动要紧密结合
创新教育只有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为底蕴,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真正有水平的创新性人才需要接受更丰富的知识。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作基础,创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不会进入更广、更深的境地,也就是说,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在于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及如何使各种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应获取何种知识呢?当然是益于创新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取要考虑两个因素:其一,知识可迁移的程度要大、范围要广。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前沿知识、规律及其结构,掌握那些“含金量”高的知识,选择那些在未来利用率高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具有超前性,也才能使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世界的创新领域,也才能更进一步地有益于社会。
应如何获取知识呢?其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二,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单纯的知识传授并不能自动生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及其各种活动中,积极参与与投入,才能发现问题,产生创新意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探索、研究,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培养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外重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就能把学生的自主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社会和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教师应是创新教育的主导者与实践者
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质量,能否拥有一支高层次、高水平同时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如何造就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呢?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应使教师处在一种学无止境的状态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想让教师富有创新精神,就应不断地参加学习与进修,必须使他们处在一种永不休止的学习状态中。因为知识的更新是很迅速的,身为创新教育的主导者的教师,如果不经常学习与探索,有什么资格身为人师呢?更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小学教师大专化、中学教师本科化,乃至研究生化已发展成必然的趋势。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的同时,还要掌握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及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不断参与着教育的创新。
第二,培养教师运用新兴学科及综合性学科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学能力。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时代要求,教师应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知识的传播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创新的人才。
第三,教师的教育思想要与时代同步。教师应是站在时代最前列的思想的启迪者,只有用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教师才能深刻地理解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领会其科学内涵和意旨,才能掌握实施创新教育的正确方法,才能成为推动创新教育坚定的实施者与推动者。
五、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创新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今教育的格局已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所打破。电子技术和国际互连网络的迅速发展,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和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一,计算机的使用对于人脑的创新思维具有开发作用。知识具有易老化性的特点,而人的记忆又具有易遗忘性的特点,因此,可以用计算机记忆很多东西,计算机的使用还是一个新的领域,能进一步开发人脑。
第二,高级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为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了每个人的创新才能,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舞台。
第三,国际互联网络的开通为实现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带来了契机,人们可以更直接、及时地追踪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的知识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视野,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从而有效提高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e]
12.赏识教育之我见 篇十二
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 容易造成一种误区, 即单纯的好与坏之分。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 都会表现积极和消极, 都会有对错的产生, 这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客观存在。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力, 启动学生隐藏着的潜在的因素, 使学生优势战胜劣势, 积极战胜消极, 学生通过教师的赏识指导, 就会很容易获得成功。
当学生有了进步时, 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学生获得成功时, 最需要给予的是赞赏;当学生受到委屈时, 最需要给予的是安慰;当学生犯了错误时, 最需要给予的是宽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 最需要得到的是鼓励;当学生有某一兴趣时, 最需要得到的是支持。一种心灵的沟通, 一种理解性的对话, 一种情感的互动,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赏识教育如此重要, 需要教师做到:
一、感受学生,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赏识的前提是感受学生, 学生做什么、想什么、希望做什么、爱好做什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 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在关键时刻, 应做到换位思考, 要站到学生、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学生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德, 学生是怎样认识师生对自己的评价的, 学生是怎样评议他人的, 等等。
感受学生的同时, 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让学生感到你是可亲、可信、可靠的朋友, 才能对你敞开心扉, 使你真正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在需求, 使你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少家长和教师容易进入误区, 天天和他们在一起, 自以为很了解他们, 因为恨铁不成钢, 总是把批评和指责挂在嘴上, 常常为自己的过激行为和态度辩护:难道我不是为了他们好吗?无休止地批评和指责, 似乎是学生只能在批评和指责中才能成才, 批评和指责才是家长和教师对付孩子的常规武器, 孩子们的反逆和辩解只会招来一顿臭骂。我们应当承认教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 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真正地感受学生, 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此时此刻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二、赏识激励, 促进内心需求
赏识激励, 需找出可赏识激励之处, 用多种方法赏识激励, 同时要对学生的缺点和失误尽可能地谅解与宽容。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 在平凡中捕捉闪光点, 适当地夸奖, 促使其进入自愿状态, 在进步提高中分析成功因素, 强化欲望, 扬长避短, 在成功之中品味其优势, 以促使个性特色, 在失误中寻找正确有力的因素, 增强自信, 开发能力。学生个性不同, 有的同学希望老师当众表扬, 心里才舒服;有的学生喜欢老师个别肯定, 心里才踏实。有的场合需三言两语, 有的场合需伸出大拇指, 有的场合需亲切地微笑。至于采取何种方法,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特点和具体场合来确定。平时教师的一言一行, 也许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但亲身感受这种体验的学生却一辈子也忘不了。夸奖就像沐浴学生心田的阳光和雨露, 学生成长永远需要这种特殊的养料, 所以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夸奖、赏识。
三、给学生机会, 使其进步
学生的失误及错误在所难免, 教育者要及时给受教育者创造提供一个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机会, 并促使学生从中进行自我反思、体验与感悟。老师的赏识激励不可能改变一切、扭转一切, 只有学生用事实、用实践转化成为自己真切的体验与感悟, 才能清晰地发现自我, 准确地认识自我, 有效地调控自我。
13.园文明礼仪教育之我见 篇十三
从教以来,目睹了学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势在必行,因为文明礼仪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途。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接受性和可塑性都很强,开展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将来正确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有力保障。
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应该立足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身体力行,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校园文明礼仪应该从小处着眼,重视日常生活中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让一点一滴的文明行为细节逐渐成为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我们的校园文明礼仪教育应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给规范、抓落实”,我们对校园文明礼仪的规定要条款细致、要求严格,但我们的制度应是以学生的自我需要为基础的,不是强加给学生的,我们的“严”是以关爱为基础的“严”,不是单纯的管、卡、压,因此,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要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要在学生的理解和拥护中施行。在校园文明礼仪教育实施过程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校园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文明礼仪修养
1、加大校园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坚持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狠抓养成教育。利用班会、年段会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
二、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我校结合校本教研的研究,在各年段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无外乎有这样几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
三、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营造文明礼仪新气象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形成文明礼仪教育合力
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从规范行为习惯到道德信念的形成,需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和道德内化过程。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美德占据学生的心灵,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走出去的学生是高素养的,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让学
14.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十四
一、习惯的基本含义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习惯有哪几层含义,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事物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第二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还有人认为习惯是从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
二、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在幼儿园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在过去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知识轻习惯的现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幼儿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需要。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品格的最佳途径。再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纵观国际、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凡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它足以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品德高尚,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二)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习惯等。
(三)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钱等。
(四)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级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四、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一)巧设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
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全面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二)积极鼓励,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号如小红旗、小红星、红苹果等加以强化;时间的强化与机会的强化相结合,允许行为习惯好的幼儿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提供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等形式。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家园配合,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不良和幼儿园教育偏差等原因,也有自身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不能只期望幼儿园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15.小学数学教育之我见 篇十五
一、研究性学习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 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 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 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虽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研究, 但同样具有科学研究的“特质魅力”.
二、合作学习应恰当分组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 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 好象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 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 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 但如果过于频繁, 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 ”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 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 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问题如果过多, 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 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第一, 出现了新知识, 需要新能力时, 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 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 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 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 而且有必要争论时, 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 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 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 还要会倾听意见,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三、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 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问题, 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的过程, 也是一个探究过程, 问题本身也充满变化, 丰富多彩.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 教学一开始, 教师可不急于告诉学生要解决的问题, 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既可锻炼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 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四、了解学生课外学习情况
作为一名教师, 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是尤为重要的, 而要了解学生课外学习情况最有效的方法一是对学生进行家访, 这样才能有利于更透彻的了解学生, 从而让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如:一次我对本班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家访, 到了他家看见他正在玩耍, 并没有学习, 我对该生进行了教育, 让他了解到学习不光是在学校, 校外也要努力的学, 遇到困难应该多问, 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 该生听了以后, 点了点头, 就学习去了.第二天上课时, 我发现这位同学提问和回答问题都很积极, 我想, 这就是家访的效果吧!从此以后, 该同学学习认真刻苦, 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应该去关心、了解班上的每一位学生.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善于将学习的时空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体验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一定能在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更好地发展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
16.“低碳教育”之我见 篇十六
【关键词】教育;教育管理;低碳
低碳教育方式是教育领域的科学发展观,节约教育资源,把学生与学习的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考试能力相协调,走“学得好、学得快、学得乐”的健康学习发展道路。为了充分运用现有教育资源,也为了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得胜,现代的学校、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积极提倡并推动孩子去实践“低碳”教育,从日常学习点滴做起,从而达到“低耗高效”的“低碳”效果。
一、“低碳”理念之势在必行
观念可以决定一切。凯恩斯说:“观念足以改变历史的轨迹。”美国人拿破仑·希尔在他的《成功哲学》中说:“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法国皇帝拿破仑说得更干脆:“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所战胜。” 从这些都能看到思想、理念的作用是多么的强大。现今的变异的素质教育,它其实是很不“环保”的:高能耗,是时间加汗水,是蛮干加苦干,师生以牺牲大量宝贵的时间甚至身体健康为代价;书山题海,是“顶起碓窝玩狮子”——费力不讨好,效益低下,过分偏向考试、追求分数的教育结果是培养了少数所谓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却高分低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不了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教师在社会、学校、家长的各方面压力下,往往把“安全第一”、“但求无过”、“问心无愧”等作为座右铭,对学生各种学习事务、生活琐事事必躬亲、面面俱到,这也造成学校教育的许多无奈状态:学生一旦脱离教师的视野,仿佛成了脱缰的野马,班级秩序荡然无存;一旦脱离学校的范围,学生就忘记了礼貌和学习,责任心消失不见……。面对现实的窘境和师生双方的诉求,要突破教育管理的“高耗低效”的瓶颈,首先需要引入“低碳”教育理念,打破固有的僵硬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低碳高效”的健康、绿色管理。
二、“低碳”机制之学生管理
教育的主要对象还是学生。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学生自我意识的日益提高,“高耗低效”的传统“保姆式”管理已不再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我们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校重要的管理主体之一。原因如下:第一,学生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的参与者,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的过程,也正是其主体性不断形成的过程。第二,学生是管理活动结果的建构者。在管理过程中,学生既要认识管理对象,又要认识自身,逐步形成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将自己建构成认识主体,如学生通过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品德,由此也构成了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活动产生人,人在活动中得到改造并逐步完成”。第三,学生主体所运用的管理方法通常是将他人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学生生活世界的发展性要求学生管理与时俱进,即管理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要,过程要彰显学生的主体精神。
三、“低碳”方式之绿色变频
“变频”一词最先主要用于空调,其原理是通过内置变频器,随时调节压缩机的运转速度,从而做到合理使用能源,达到节能、舒适、静音的效果。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在大力提倡人本教育临的今天,首先施教方式应多些“变频”。有时对于一些学生,一味忍耐、包容、制止、拒绝不见反应,反复肯定、鼓励、熏陶、赞扬也没有效果,育人者就需要让自己的施教方式具备“变频特征”,努力让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成长节律合拍,及时为其拨开头顶的云雾。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是拥有各自无可置换之价值的重要的存在。正是每一个人有所不同,才是可贵的。有时有效的施教途径不是简单的“进攻”“撤退”或者是“迂回曲折”,而是需要育人者根据不同的施教因素随机变换,让自己的施教途径具备“变频性能”,真正成为调动学生积极因素的“灵丹妙药”。因为“教育”是学习者就自身生活的种种维度,诸如道德、文化、生态、经济、技术、政治等作出自己的判断;人人都拥有难以测量的多种潜能。人的求知方式也拥有多样的风格,表现为种种的广度和深度。作为育人者必须正视和珍视!评价机制应多些“变频”。育人者在施教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坚持自己固有的评价习惯,不能固执地“一如既往”、绝对地“一视同仁”,更要避免固定的“一厢情愿”。
四、“低碳”诊断之边际效用
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中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边际效用实际也是实实在在地表现着自己。当老师开始讲清概念、词语、定理,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并能应用这些基本概念做一般性的题目时,这时的效用最大,即学生完成了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从不懂到懂的质的飞跃。但教师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考出高分,不断强化训练,做大量的练习,甚至涉及一些难题、偏题、怪题,这时花费的时间增多,但每一次的练习效用实际已逐步减少了。
“低碳”教育是一个创新的、复杂的、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它依赖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更有待于有志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探索。但愿这部“低耗高效”的教育机器早日运转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朱伟中.以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探讨教育质量和效益.平湖市城关中学
[4]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5月.总第101期
17.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篇十七
无锡市育红小学 蒋文琴
【摘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在宽严之中,显露真爱;在心灵沟通中,予以尊重,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爱 宽严 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陶行之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师爱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德育教育的源泉。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任何学生内心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都有一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可能承受不住了。所以,必要的时候,我也会适当地批评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例如:以前我们班有一位女孩,她学习成绩优秀,品德高尚,遵规守纪。可是在课堂上,她却很不喜欢积极发言,而且胆子小。因此我总会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培养她的胆量。为了让她彻底改掉这个毛病,课下我还经常找她谈话,让她在上课的时候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我的教育和她自己的努力,她终于克服了毛病。
二、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优等生”,还要爱“学困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和公平!
“学困生”,有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厌烦。可是我认为如果经常批评他们,冷落他们,那他们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吗?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关爱他们。我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而是对他们的优点、成绩我都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我认为教师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班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他脑袋非常聪明,但总是调皮捣蛋,这让老师和同学很是苦恼。在课堂上,他积极举手发言,有些难题他都会轻而易举地回答正确。可是他的行为习惯很差,一下课他总会第一个冲出教室,一上课他又最后一个回到教室。在走廊里奔跑、大喊大叫,甚至拦路不给其他孩子通过。上课之前总会有同学告他的状,甚至有其他班几的孩子来告状。别人做游戏他给人家捣乱,经常惹是生非„„我多次和他聊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调皮了,可过几分钟又忘了,又开始有同学告状。光聊天不管用,后来我利用他爱跑的习惯,课余时间让他与我比一比,看谁跑得快,看谁出色。这样,不但让改变了以前自负的缺点,而且还发展了他的爱好,一举两得。从此以后,我看到了这个男孩崭新的面貌,同学们也不再告他的状了。
三、宽严相济,显露真爱
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这里说的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
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
我班有一个男生,被班上其他人称为“偷懒大王”。他的行为纪律差、学习差、思想落后,比较懒惰,不能完成作业,成绩差,忘性很大,书写不认真等。对于他的种种劣迹、恶习我及时帮助他改正。但过不多久,又重犯,甚至情况比以前还糟糕。这时,我通过家访了解到,他家里有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因为看病家里欠下了很多钱,所以他的父母除了白天上班,晚上还外出打零工挣钱,没有时间关心他的学习。于是我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放学后,让他在我的办公室写作业,有什么不会的问题我就立刻帮助他解决。没有想到,他真的在我的严格要求下,改变了许多,书写认真了,作业能及时完成,学习勤快了。虽然他的进步不太大,很慢,也可能维持的时间很短,但只要教师给予他坚强的毅力和耐心的引导,相信总会回归正道的。
四、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孩子当做是与我们平等的个体,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曾经我碰到这样一个学生,由于这个学生经常违规乱纪,散漫成性,懒惰成习,惹是生非。以往带班的老师历来不让他参加任何集体活动。该生心理这道防线成为与老师沟通的鸿沟,从而以更多的犯错来对抗、“回报”老师。在这种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对抗下,老师的严厉批评、指责已经失去了作用。这个时候,我认识到并了解到了这一切情况后,从一开始,就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当我第一次与该生见面时,我就和他一起去学校操场散步聊天,走累了就一起坐在草坪上。这一谈话的形式让孩子觉得我很亲切,对他没有偏见,和以前的老师不一样,于是他也想在我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后来,这位学生很喜欢与我沟通,下课一有时间就找我聊天。慢慢地,我成了他的知心朋友,恶习改了,心境开朗了,他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并且给班级争光,不再与老师对立,而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
综上所述,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要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
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8.家庭美德教育之我见 篇十八
有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极其细致艰巨的工程”,因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良好的个人品质是从家庭美德中衍生出的,也因此,德育教育仅凭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美德的教育。
家庭美德是每个人在家庭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家庭情况出发,家庭美德教育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增强家庭成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尤其地,我认为其的一、重视“诚信”的美德教育
古人说:“人所以立,信、知、勇也。”意思是:人靠诚实、智慧、勇敢而立足于社会,其中诚实是首位。诚信待人,就是对人要诚实、守信,做到不虚假,不伪善,言行一致。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用夸夸其谈,随便许诺的方式;有的家长又互相猜疑,甚至有的还让孩子帮忙欺瞒或帮孩子欺瞒事实真相。家长的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不诚实,撒谎,欺骗家长,也欺骗老师。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甚至害其一生。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做表率,让家庭中充满互相信任、开诚布公、温暖和谐的气氛,有了诚信的家风,孩子就能作到诚实守信,将来才能成为言而有信、光明磊落的人。
二、重视“勤”的美德教育
勤,是指勤劳,也指勤奋。《新三字经》中提出:“家务事,乐担承。洗碗筷,扫门庭。”就是要求孩子 要爱劳动。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照顾过分,包办一切,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劳动锻炼,娇气十足,缺乏劳动观念。在学习上,有些家长平时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培养,一拿书就喊头痛,而把时间花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打麻将上,使学生学习不认真,作业马虎应付或干脆不完成,急着去玩或看电视;有些家长虽然文化素质比较高,但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当孩子在学习上碰到难题时,不是循循善诱,启发孩子
求得答案,而是信手拈来,马上把答案告诉孩子,造成孩子倚赖性强,缺乏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精神。其实,对于求学者来说,勤是成功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在一个家庭中,除营造一个勤奋好学的氛围外,还要精心培养孩子。“求学者,贵恒心。”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勤于动手和动脑,不要半途而废,见异思迁;其次,必须培养孩子的进取精神和不断追求的竞争意识。只有教育孩子咬定青山不放松,朝着既定的目标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够在学习上获得满意的成绩。
3团结
家庭团结和邻里团结
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良好的邻里关系,邻居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仅有助于我们克服困难,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邻里团结是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按照邻里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对于树立社会主义的社区新风有着重大意义。
其实,“人之初,如玉璞,性于情,俱可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具有先入为主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风家教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育孩子,说理固然重要,但言之无物,唠叨过多,成为空洞的说教,往往教而无效。因此,首先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文明、诚信、勤奋、俭朴”的家庭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其身不正”,必然“虽令不从”。因此,要把孩子培养成文明、诚实、勤俭、好学的一代新人,家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好家长,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因此,家庭美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家庭美德是维系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精神支柱
家庭的幸福与否,固然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和调整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由于家庭成员在年龄、辈分、性格、文化、理想、志趣等方面总是参差不齐的,故而家庭中的利益矛盾、兴趣冲突也就不可避免,这便有必要用家庭美德来规范、调节、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
2.家庭美德是社会安定团结、健康发展的保障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美德总是从个人和家庭、个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义务或利害关系上来认识或反映当时家庭的现实状况,并且借助于家庭道德观念、家庭道德准则、家庭道德理想等形式,来表达对社会的反映或认识的成果。
3.家庭美德是公民个体道德化的摇篮。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个体与社会的中介,是引导个体走上社会的桥梁。其一是因为家庭是家庭成员的生活共同体,家庭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密切接触,对家庭成员有着相互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二是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伸,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深厚的情感;其三是子女从小生活在家庭之中,心理上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和高度的信任感,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素质教育之我见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素质教育之我见12-10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09-15
振兴渠县教育之我见09-09
加强生命教育之我见10-05
教育方式之我见作文07-07
民办教育发展之我见12-31
初中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08-17
小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10-03
邹城市教育发展之我见07-29
初中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