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质量分析报告

2024-10-18

大学课程质量分析报告(精选8篇)

1.大学课程质量分析报告 篇一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近年来人们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武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比较普遍的课程。将武术教学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质量低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武术教学质量低下的因素分析

(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在体育武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很多科技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教学手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武术课程虽然对科技的要求不高,但是采用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实际教学中,受到传统武术教学观念的影响,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解理论,导致学生动作,导致整个课堂非常死板和单调,不仅学生提不起兴趣,还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单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拳法,但是在很多大学体育课程中,武术课程的内容非常单调和单一,往往只包括一些初级的长拳、二十四式太极拳以及太极拳等,这些课程往往很难满足学生学习武术的需求,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学校的教师完全按照大纲进行教学,但是教学大纲比较单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传承我国的武术也是非常不利的。

(三)过于重视技术动作

在体育武术教学中,技术动作是基础,但是和其他的体育项目相比,体育武术不仅仅是单一的动作,还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性。但是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来看,很多学校都非常注重武术的技术动作性,而忽视了其文化性和力量性,导致武术成为了一门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将武术的起源、演变以及美学、气功等融入进去,从而不能实现对学生的内外兼修效果[1]。

二、提升体育武术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要想提升大学体育武术教学的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才能实现对大学体育武术的教学改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改变竞技武术的观念,而是注重武术教学的文化传承性和内外兼修目的性,教学目标应该由传统的学生掌握某一项武术动作或者技能转变为了解蕴含在武术中的文化和力量,重视武术的文化性。此外,还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进行改革。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生理评价对教学进行评价,而现阶段,教师还应该注重武术课程的生理、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的评价,才能使武术课程的教学更加科学。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武术,让学生了解武术的演变[2]。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现武术的`体态语言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展现武术的优美,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体系

以往的武术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单一、注重竞技性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因此,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就一定要对之前的武术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全新的武术课程体系,改变武术教学内容上的单一,构建新的武术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基础课程来说,应该淡化体育武术的套路,强化体育武术的实用性,例如强健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体格等,注重基础体育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精简性。对于专业武术体育课程来说,应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武术套路的束缚,注重学生武术文化素养以及武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体育武术的魅力,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学习效果。高校还应该注重武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思想,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加强和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和创新,将不同学校的武术教学资源有效融合在一起来构建全新、科学的教学体系,实现武术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充分利用现代设备进行教学

虽然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但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的设备进行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在武术理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打破课程教学的枯燥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各种解说文字和武术图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的理论,从而全面把握武术课程的套路走线等。在介绍武术的散打、比赛场地以及套路时,可以展示相关的场地图片,让学生直观看到场地的状况和形状等[3]。在棍术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棍术的基本套路,教师也可以采用动态视频来展现套路中的棍走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动画来展现逼真的画面和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武术技术动作,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画表象,让学生体会到动作的要领,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为了提升大学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同时建立全新的武术课程体系,最终体会武术的文化性和力量性,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光耀.大学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6(24):22-23.

[2]刘毅勃.武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优势以及改革途径[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8(25):126-127.

[3]梁晋裕.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4(35):85-86.

2.大学课程质量分析报告 篇二

英语学习中听力不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口语交际技能,而且是重要的语言输入渠道,对提高整体英语水平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听说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对听力的比例也作了调整,由原来的20%的比例调整到了目前的35%。而目前正在试点的英语新机考四级考试中的听说部分甚至占到了70%。面对这一形势,很多院校和大学英语教师都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改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及教学设施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听说能力的发展仍然滞后于该学科其他能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客观地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探索出一种能有效提高英语听说水平的教学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交际能力的需要。

2.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现状

多年来,各高校一直采用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听力材料录音,学生进行复述或完成相应听力理解练习。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容易对听说练习丧失兴趣,而且这种模式下输出的材料信息量很有限。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国内高校也逐步把该技术应用到听说教学中,使得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资源更丰富、更立体化。但是仅靠引进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而不从根本上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就难以充分发挥技术上的优势,有效提高听说教学的质量。

对于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效果情况,笔者对某高校部分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1)听说课程课时少,而课下的听说练习又缺乏有效监控;2)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学习上有着很大的盲目性;3)部分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设备,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并且教师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活动单一,学生参与机会少,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未能获得显著提高。从这一情况可以看出,技术层面的更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效提高听说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依靠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3.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听说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理论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以这种方式建立的新知识结构不仅不易退化,而且能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依据这种理念,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必须彻底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该结合学习过程中的情境性、主动性及合作性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具体的教学模式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符合语言认知规律的情境性教学环境。借助网络多媒体等形式丰富静态语言输入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鲜活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优化动态语言输入源,加强教师话语的准确性、得体性和流利程度,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输出活动,并提高学生输入源的质量。

(2)创建问题空间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视听、听写、故事复述、讨论,情景表演等任务设置方式,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主动性。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知识,使知识外化并实现自我反馈。

(3)创建一种以“合作原则”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通过交流、讨论、争辩、教师针对性指导等多种形式,设计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生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网络互动型等合作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

(4)建立起有效评价系统。通过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信息。

4. 建构主义听说教学模式下教师与技术的交互作用

教学交互活动是听说课程中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是教与学行为再度整合的关键,教学交互的水平直接反映了教学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一直以来,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改革主要关注技术的改进和师生之间的交互。实际上,单纯的技术手段不足以构成学习者听说能力获得显著提高的因素,而师生间交互作用的实现也需要建立在教师与技术良好交互的基础上。只有发挥教师和技术的交互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课堂上各种交互活动达到最好、最积极的效应。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必须加强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学习,熟练掌握多媒体各种设备的功能和操作,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技术弥补自身某些方面能力的不足,有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活动和选择教学策略,使学习资源具有最大的适用范围,从而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并提供宽松和谐、生动活泼和主动发展的学习空间。

5. 结语

面对社会上对学生听说综合能力需求的加大,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一套系统的听说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有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理论作为支撑,也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验证和完善。只有利用技术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辅助作用,才能使这个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达到全面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网络教育初探[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加侬, 柯蕾.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3]王建梅, 孙春雷.对我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再思考[J].外语界, 2005, (4) .

3.大学课程质量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共享课程;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近几年,国内外高校在开放性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建设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因课程建设目的不明确,后续管理和利用不足;网络平台静态呈现多而交互性不够等。究其深层原因,可得出这一结论:课程共享若没有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来配套,仅仅注重课程内容共享,教学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对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深层思考:为什么要做课程共享,如何来做好课程共享,以及课程共享过程如何搞好教学改革。本文对上述问题先做基本分析,再以“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

一、大学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不论是大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其教学系统都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媒介四个要素构成。相比基础教育的多次改革尝试,现在的大学教学依然沿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现状,课堂教学多以讲授式为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无论从学生学习的层面,还是从教师教学的层面,大学教学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从学生角度来讲,教师主导的讲授式课堂,教师根据个人经验设定若干教学阶段,难以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师授课进程不匹配。如,课堂上学生的思路跟不上教师授课节奏,却不能及时反馈;课后学生自学的疑惑没有得到及时解答,上述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和学习动力的不足。“上课基本睡觉,作业基本靠抄,考试基本靠蒙”的情况在大学并不鲜见。此外,现在的传统教学也缺少对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从教师层面来讲,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量有限、班级人数多等多种原因,教师往往试图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缺少与学生的深层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变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学活动几乎沦为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以复旦大学“大学物理课程”为例,每年有十多位教师给若干班级讲授几乎相同的内容,加之科研任务繁重,教师们难以从教学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缺少提高教学质量的激情。

研究表明: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效。David A. Sousa曾做过一个“学习24小时后的知识保持率”的统计,数据如下表:

学习方式保持率

讲 授5%

阅 读10%

视听结合20%

示 范30%

讨论组50%

实践练习75%

向他人讲授/即时应用90%

从上表可知,单纯的讲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效果并不理想。而在讨论、实践、知识即时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目前,大学教学除了面临内部教学模式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的压力外,近年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对传统大学也形成了一定冲击。例如国外“慕课”(MOOCs)三大平台把许多优质课程放在网上供人免费学习,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深受当前大学生的喜欢。可以预期,若在线上“慕课”和线下传统教学之间选择,学生完全可用“脚、眼睛、耳朵”来投票。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已刻不容缓,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课程共享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是大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二、混合式教学与课程共享

小组讨论、师生研讨对学生学习很重要,但在常规课堂上推行却受到诸多限制,而混合式教学和课程共享模式是促进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1. 混合式教学:MOOCs+翻转课堂

“混合式教学”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它把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E-learning两者优势结合,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大量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混合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架构,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实现了三大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教师的授课模式从传授式改为探究式,学生从个别学习变为小组学习。

混合式教学有诸多优势:(1)在线教程可反复学习,有助于解决学不懂的问题;(2)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高效利用时间;(3)学生自主决定学习难度和内容;(4)避免教师重复机械劳动;(5)授课透明化,质量可监控,可追溯;(6)学习效果透明化,学生及时反馈可追溯;(7)课堂授课以研讨为主,培养能力;(8)学生表达和思辨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混合式教学的主流形式为“翻转课堂”。具体做法为:教师先创建视频并提出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视频内容,查找资料并进行自学,通过小组讨论深化理解;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点评和答疑解惑。“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2. 课程共享案例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共享中心已运行了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有7门课程面向上海所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免费共享。共享课不仅仅是把视频放在网上,更多的是通过线下的教学点、教学班,由教师和多名助教来组织教学。第一学期共有3000多名学生选修共享课,分成81个班级,有80名助教和33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计开展了214次讨论课。第二学期有14门课程参与共享,不仅有上海高校的大学生选修,而且还面向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高校如重庆大学、南昌大学等的学生选修,总选修人数达5000多名。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中国式MOOCs,已成为课程共享的典范案例之一。

混合式教学的共享课程分为在线教程和见面课程。在线教程采用进阶式,按照明确的知识架构,如章、节、点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可自由掌握。在线学习教程包括参考资料、练习题。学生只有在学习所学章节并完成习题检测后,才能进入下一步学习。这便于教师及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也防止学生投机取巧地跨越某些章节的学习。除了在线学习,还有线下见面课。见面课以互动研讨为主,包括若干次直播互动课和小组讨论课。直播大课堂由课程主创教师团队组织,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在小组讨论活动中的思考和问题,并可通过直播让不同学校学生间进行交流,之后教师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学习遇到的普遍疑问,教师一一解答。小组讨论课可由教师、助教、乃至学生组织。课程结束后有多元学习考评。

三、共享课程建设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

2013年10月下旬,教育部在浙江大学召开了关于研讨课程的会议。教育部拟考虑建设“两个200门”共享课程。第一个200门课程是把各个“985工程”高校最有特色的课程集中建设,并能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另一个200门就是由各个相关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具体学科组建大型跨校的集成创新课程。

1. 共享课程创新建设

共享课程的创新建设是涉及共享课程目标与架构设计、教学团队组建、课程内容建设、技术平台搭建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

(1)课程目标与架构设计。课程的目标是什么,这门课程要让学生收获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决定路径,既然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就一定要转变仅仅教授知识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一般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而针对学习对象不同需求,可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组合。课程框架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学科结构的具体内容。以“大学物理”为例,它包括力、热、声、光、电磁、原子、电子、近代物理等多个专题。其次要考虑到学习对象的差别,理科、工科、文科的学生对知识侧重点的要求会有所不同,难易程度也会不同。总而言之,课程设计并非只是建立单一的一门课程,而是建立学科课程体系,有的是交叉的,有的是根据不同要求整合而成的。

(2)教学团队组建。要进行科学的框架设计,需要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和板块划分然后各大板块的教学团队进行分层设计,最后再落实到每个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复旦大学“半导体物理”课程为例,这是微电子和物理学专业都会开设的一门课程,但两个专业的教学侧重点会有不同。例如:物理学专业注重半导体基础方面知识,特别是量子力学方面的特性,较少涉及其在晶体管等器件方面的应用;而微电子专业中更侧重实用性,但缺少基础物理方面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此,微电子专业和物理系两个“半导体物理”课程教学团队从2010年冬季开始经反复讨论后,一致同意组建跨院系校级课程教学团队,由笔者任总负责人,蒋玉龙教授负责微电子方向课程的相关事务。

(3)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是共享课程建设的关键。内容设计上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更要注重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共享课程的在线视频内容需基于原有视频拍摄技术进行再创新。视频课不是简单地将原来上课的45分钟搬至网上,而是要基于教学问题将原有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段视频,每段时长10~20分钟为宜,以确保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每段视频基于学习问题录制,讲解推演要清晰。尤其要注意的是,视频是面向网络学习群体的,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教师正面对着自己上课,而不是让学生觉得自己正在观看教师如何给别人上课。

除了精心制作上课的视频外,还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建设,要以视频、动画、文献、计算机模拟等多样化手段精心配备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多,还可以帮助学生做好在线的知识卡,和视频章节相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自学效果。

学习评测也必不可少。为及时检查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推动学生进阶式学习,视频中需有测试题库。在一个片段、一个章节、多个章节完结时,相应测试题库能及时弹出来供学生回答。只有答案正确后,方可继续下面的学习。测试题库应包括片段测试、章节测试、系统测试,题目类型以选择题为主,学生可自主评判解答。

教师还需给学生布置线下作业。形式以开放主观试题为主,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能力。题型以计算题、思考题、讨论题为主。通过此类题目,让学生思考、深化、拓展视频所学内容,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

(4)技术平台搭建。共享课程网络平台是基于互联网,师生都希望有好的应用体验,需有强有力的技术平台的支持,具体来说:

教学设计上,要能提供在线教程设计,视频拍摄标准,具体拍摄、剪辑、加工、制作等技术。

技术支撑上,要能保障网上学习畅通,平台互动功能强大,要能开展课堂直播互动。

教学互动上,要便于网上学习、交流和讨论,记录和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教学管理上,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比较紧张的,因为学生学习主动性上越来越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平台一定要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进度问题,并提供一些督促的支持。

2. 大学物理的个性化学习进程

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包括多个步骤。

(1)明确目标。学习的关键是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追求并不相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网上构建不同的序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组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2)网上自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掌控学习进度,保证学有所获。

(3)自我测试。通过网上测试,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进程。

(4)互动讨论。网上单独的个性化学习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更多的问题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5)答疑解惑。对小组讨论未解决的问题要提交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发挥引导、答疑解惑的作用。

(6)考试总结。学习的过程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要通过考试来检验。整个的考试、考核、总结应该是对学习掌握情况的全面、全方位的衡量,而非简单以一个分数作为考试评价结果。

3. “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笔者在教授“半导体物理”内容时,在其中一个章节“PN结”专题践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这门课共有60个学生选修,课前我将学生分成两个班,每班30人,再将每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5名学生。该章节分两个单元学习,在两周内完成。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我将章节视频按照内容罗列起来,每个部分提出6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对应章节的视频内容,并寻求答案;对于碰到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再在课堂上和大家集体交流。两周之内,笔者亲自组织了两次课堂大讨论。

整个混合式学习过程,除了线上学习,学生们在课下参与更多。如对问题进行学习讨论,课堂上学生报告所学内容,并相互的提问、讨论,我在适当地方做一些指引,答疑解惑。很多学生体验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后,感觉收获很大。现选取一个学生的感想:

半导体讨论课主要围绕PN结这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展开,共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和两次大范围讨论。

陆教授课前给出的12个问题,对我们学习PN结知识有着很强的指导性,通过对这12个问题的解答和阐释,我们非常系统和清楚地了解了PN结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我觉得讨论课有以下的优点:

① 帮助我们多次巩固课程内容。小组讨论前的自学、小组讨论时的交流、大组讨论时的讲解,我们至少将同一个内容学习了三遍。当然,每一次都是对知识的新的巩固和加深了解。

② 同学互相帮助,提出问题。听课和讲课给我们的感觉非常不同。小组讨论时,许多平时会被忽略的问题被提出,得到讨论。当我们没得到一个一致结论时,会将问题记下,留待询问老师。讨论课使我们学到的知识深度比单单听讲要深很多。

③ 锻炼了表达(presentation)的能力。小组讨论时,有些同学对问题明明很了解和清楚,但无法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明确的说明和表述。通过小组以及大组讨论,我们小组每位同学至少讲了5个问题,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④ 讨论课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召集人的领导能力,等等。

这门课程的改革实践,采用混合式教学和基于问题解决式学习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线视频,再到小组讨论、课堂互动,教师答疑解惑。结果表明:师生切实感受到混合式教学确实比单纯式讲授效果好。师生们都确认一点,这种模式下教与学效果好,自身的投入并不少,参与的兴趣大大提升了。

四、大学共享课程建设与展望

以混合式教学和共享课程建设,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升大学教学质量,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转变观念、协同努力。

(1)学校层面:要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激励教师重视教书育人。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花费的精力远大于传统的授课,不仅要精心构建视频制作的内容,还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的讨论。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激励教师们在创新教学上的投入,学校应从绩效津贴、岗位考核等政策层面上加以保障,以营造重视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2)教师层面:要从以“教”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以“学”为主。

教师的观念要从以往的单纯教学,转向教书育人。要从以往的重复性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与学生互动交流,启发、关心、引导学生思考上。

(3)学生层面:要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对学生的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不只是获得知识和考取好成绩,更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对未来发展的储备。学生只有自觉自愿地学习,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总之,只有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的携手努力,大学才可能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大学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的目标和使命!

4.9校本课程质量分析 篇四

小学研训室 刘冰冰

一、取得的成绩

1、完善了区级校本课程审批制度,严格审批,规范调整。在区域校本课程建设已进入调整优化阶段的2011—2012学年,在成立了由业务局长任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审议领导小组之后,以校本课程区级论证的规范化为目标,组建了基层学校领导、教师专家团队,制定了严格审批制度,指导学校按照市教科所的要求规范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课程纲要》,严格进行了所有小学的课程申报审批工作,整理归纳了针对学校的各层次评审意见,帮助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规范调整,总结出的审议制度建设经验在2012年5月市教科所举行的“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建设与审议行为规范”交流研讨会上作典型介绍。

2、通过各项教研培训活动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规划与实施水平。

在开展中心教研组、集体视导、教学评估等常规教研工作的同时,组织开展海港区校本课程观摩研讨活动,以建设路小学、先盛里小学为分会场、进校为主会场,全区300多名领导、教师参加。通过集中观课、研讨交流,促进了海港区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发展。组织开展区级校本课程优秀教研展示活动,白塔岭小学刘琳老师、建设路小学肖洋老师分别做校本课程示范课,所在教研组进行有研究主题的集体教研活动展示,为全区的校本课程教研工作提供示范。在全区范围内征集优秀校本课程论文、案例、课程故事,经过认真筛选,各选送十份参加市教科所评比。我区共有19所小学完善了校内创编或改编的校本教材,择优选送市教科所,获得好评。组织部分领导、教师参加河北省首届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先盛里小学的李宝明老师代表秦皇岛市参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术要求较高。而在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众多因素中,教师课程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因为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把一个好的课程构想转换成学生的实际经验。在职教师长期以来教授统编教材,执行一个教学大纲,形成对国家课程的权威性、科学性的迷信与依赖,很少甚至没有对国家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过质疑,没有考虑过根据本校实际来制定和修改课程,这就造成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的积极性和自我研究开发课程的能力大大降低。同时,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2、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

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针对问题的讨论、课程资源的提供,还有相互之间的听课、评课等。教师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改进课程并提高自己,获得较快的专业发展。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强学校各年级组、教研组的交流,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这些是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参与课程发展的良好基础。我们应该把这些已有好形式的作用发挥出来,建立学习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师合作、共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三、改进的措施

1、注重发挥群体的力量

在校本课程发过程中,我们要面对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骨干名师少缺的困难,注重师生群体参与,坚持角色定位,明确校长是关键,教师是主体,立足校本培训,自我发展。我们充分发掘不同层次教师的潜能,既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也允许教师差异发展。千方百计调动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指导他们根据学生特长需要,自主开发专题,自愿成立小组,热情向社会家长宣传,深入学生调查了解,多方搜集资料整理,学校要选派骨干领导不断加以服务指导,同时广泛开展专业理论系列竞赛,各类技能特长培训。定期进行专项研讨,方案评比,建议征集,经验交流,努力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成为有效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过程,将校本课程开发不断引向深入。

2、合力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资源共享的最优化。

学校在特色办学理念的影响下,为了区别自己学校与兄弟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想尽办法开发出了各种校本课程。但校本课程要合作开发,学校之间的互相合作,不但能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力,更能实现人力、物力资源的共享,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资源。

3、学校要给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以更广阔的空间。

5.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篇五

2012年是**师范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年。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规范教学管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大学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学科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弘校”的发展战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强化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充分发挥我校师范类学科专业之长,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面向广西,辐射全国。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招生专业4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3.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15415人,其中本科生13674人,专科生1741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88.71%。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实施“阳光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我校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本科生3602人。在广西,理科录取最高分为522,最低分为439;文科录取最高分为520,最低分为453,;艺术类科录取最高分为267,最低分为197;体育类录取最高分为411,最低分为28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5.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坚持引进、培养、培训、聘用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数量与学校规模发展相适应,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逐步优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初见成效。

职称结构:截至2012年12月底,学校教职员工1042人,其中专任教师831人,有正高职称77人,占专任教师的9.3%,副高职称201人,占专任教师的24.2%。

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1人,占专任教师的7.3%,具有硕士学位的3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4%。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403人,36-45岁246人,46-55岁150人,56岁以上32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5%、29.6%、18.1%、3.8%。中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成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

6.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学科骨干的遴选与培养

通过实施教授工程、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等措施,加快学科团队建设。学校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的青年教师,首批遴选出的12位校级学科骨干中有5位是青年教师。

(2)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能力提升平台

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为依托,为高素质教师能力实训提供引领和示范。

①开设名师示范课。构建以校内教学名师、教学示范课教师为主,校外名师为辅的优质示范教学队伍,定期举办名师观摩课,让青年教师感受激情与技术兼备的高质量教学,使他们心中有目标,奋斗有方向。2012年以来,学校首位广西高校教学名师梁燕来与校级教学名师,以及校级示范课比赛优胜教师均为全校教师提供多次观摩课,授课领域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同时,还邀请校外名家来校做示范讲学,如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美国丹佛大学赵穗生教授等。参加观摩的青年教师需将教学观摩情况录入个人的“教学情况记录本”并定期提交,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参考材料之一。

②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培养。根据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挂职锻炼。为了加强实践管理,规范挂职锻炼行为,确保教师实践质量,2012年特制定《**师范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试行办法》。通过规范教师挂职锻炼的基本条件,制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的考核以及待遇细则,明确挂职锻炼教师的职责和要求,严格执行挂职锻炼申报审批程序,并协同挂职单位对挂职教师工作进行考核。

③举办“示范课大赛”、“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教育教学软件大赛。每两年举办“示范课大赛”、“优质课大赛”和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2011-2012年,全校共评选出优质课获奖教师共88人,示范课获奖教师共58人。

④推进青年教师国内外培训。在学校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下,根据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目标,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制定培训计划,先后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培训342人次,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0.9%。

(3)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激励青年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改革

依托“本科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近两年来,学校共立项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97 项,比2009-2010年的33项多64项。2012年学校共有23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有6个项目获得区级教学成果奖。对参与特别是获奖的青年教师,在学校的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优先照顾的政策倾斜,对拟参评副高职称的,优先推荐。

(4)以人为本,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师成长氛围

为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积极营造“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帮助,思想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的氛围,为他们创造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为此出台了“六优先”政策:一是优先入编;二是优先配置工作室或实验室;三是优先推荐科研立项;四是优先推荐学科骨干;五是优先安排参加国内外学术培训和学术活动;六是优先提拔。

7.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1)生师比

现有专任教师831人,外聘教师162人,折合教师数912人,在校生为15415人,生师比为16.90:1。

(2)主讲教师资格

2012年专任教师831人,具有教师资格775人,占93.26%。

(3)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所有的教授都主讲本科课程,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34.65%。

8.本科生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坚持优先保障教学经费,积极筹集资金,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财力保障。2012年共投入教学经费30848.63万元,生均22560.06元。其中,本科教学教学日常运行投入1595.81万元,生均1167.04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投入4304.98万元,生均3148.30元;本科实验运行投入350.64万元,生均256.43元;本科实习经费103.44万元,生均333.14元。

9.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表1:教学用房一览表

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

正在施工

校舍建筑面积

其中

危房

当年新增

被外单位借用

总 计

386487

2443

32126

97639

一、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

183404

32126

37126

教室

5798

4496

5图书馆

17668

37126

实验室、实习场所

86077

27161

专用科研用房

体育馆

10960

会堂

10715

二、行政办公用房

17741

三、生活用房

162951

2443

学生宿舍(公寓)

121995

学生食堂

22451

教工宿舍(公寓)

13244

2443

教工食堂

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

5261

四、教工住宅

22391

60513

五、其他用房

2012年图书馆纸质图书132.85万册,生均85.8册;电子图书5000G,生均323.06M;电子图书2338654种(其中具有所有权的538654种,只有使用权的180万种);已购有电子期刊20000多种;订有纸质期刊1885种,报纸195种。

表2:信息化建设情况

编号

上学信息化经费投入(万元)

络信息点数(个)

校园出口总带宽(Mbps)

其中:

其中:

无线接入

建设经费

运行经费

总 计

266.43

216.43

8236

1024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0.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4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师范类专业覆盖了学前、小学、中学教育等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教师教育。专业设置继承了师范教育的传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主体、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专业建设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规划,总体结构与布局比较合理。“材料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历史学”、“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5个专业获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立项,实现了我校在特色专业项目上零的突破。学校确定化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为自治区重点改造专业群,架设了这些专业的相关学科之间的桥梁,使之相互交叉与渗透,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群,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7个专业为学校的优势专业,彰显了学校的传统特色和专业优势。

2012年申报了财务管理、绘画以及电子商务3个专业。

表3: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师范标识 1

020101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两者兼有030101K

法学

四年

法学

两者兼有03050

3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法学

师范04010

1教育学

四年

教育学

师范04010

2科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04010

4教育技术学

四年

理学

7040106 学前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107

小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201

体育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四年

教育学

040206T

运动康复 四年

理学

050101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师范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四年

文学

050201

英语

四年

文学

两者兼有 15

050207

日语

四年

文学

050302 广播电视学

四年

文学

050303

广告学 四年

文学

060101

历史学

四年

历史学 师范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0201

物理学

四年

理学

师范

070202

应用物理学

四年

理学070301

化学

四年

理学

师范

070302 应用化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1001 生物科学

四年

理学

071002

生物技术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1102

应用心理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年

工学

080403

材料化学

四年

理学 30

080703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080902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年

工学

081302

制药工程

四年

工学 36

090502

园林

四年

农学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管理学

两者兼有

120202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120402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学

两者兼有

130202 音乐学

四年

艺术学

师范

130205

舞蹈学

四年

艺术学

师范

130401

美术学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3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1.课程建设

学校围绕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满足学生学术倾向、职业倾向和兴趣倾向三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继续实行重点课程建设工程。2012年对一批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优质课程、双语课程以及重点课程进行了结项验收。同时又立项建设14门精品课程。这一批课程建设聚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了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12.教材建设

重视优秀教材资源建设,是进一步加强我院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通过自编教材立项,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步伐,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优秀教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以此来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2012年我校开展自编教材立项建设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0项。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学分制的实施,确保高水平教材进课堂,满足学生对教材的多样化需求。由校长亲自担任教材委员会主任,学校在教材管理中弱化了行政功能,采取由书商提供教材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决定购买教材及教材种类的机制。

13.实践教学

学校适应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非师范类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非师范类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全国烹饪技能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广西营销技能大赛”、“ 广西商业秘书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2)加强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

每年举办一次师范类新生粉笔字比赛和2012级师范生粉笔字板书大赛,进一步推进和提高学生“三笔字”的书写能力。

举办“**师范学院第五届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分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四个子项目按学科学段进行比赛。师范类毕业生教学技能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学分为1分。

(3)加强学生劳动课实践教育及考核

劳动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学分为1分。

(4)教育实习和专业类实习时间实行“一学期”制度。

学校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2012年秋季期,以见习、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首次由两个月延长至一个学期,学校和各二级教学单位加强指导,调整和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落实实践教学目标任务,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有330名学生参加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包括初中语文、初中英语、初中数学、初中化学、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等六个学科,分别下到50所中学、32所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14.毕业论文

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毕业论文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定(玉师院院字〔2009〕10号,修订)》严格执行。对学生论文进行抽检、评价。

15.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2012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市全民创业示范孵化园、**市微型企业(师院)孵化园

和玉东新区全民创业孵化园在东校区揭牌开园。孵化园的设置大力推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大胆创业、放手创业、自主创业。

学校协调有关部门,合理规划创业创新课程,优化和培育创新课题与项目,推动学生创新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12年我校学生获得40项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国家级该项目。

16.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改革情况

(1)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内涵式建设

通过“立德”解决“培养什么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通过“内涵式”“树人”,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用文化育人、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去探索多种培养模式,继续完善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突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与中小学、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以优势专业为依托,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启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实验班和挂榜班,推进拔尖学生选拔方式、因材施教模式、国际化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改革突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探索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径。

(3)持续推进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适当开展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在教学过程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

(4)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重新制定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估体系,推动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强化院系教学主体地位,推动日常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激发院系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教学项目评审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课堂教学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及时查处教学事故。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和完善由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执行与处理系统、教学诊断与评估系统、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以日常教学检查、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学生评教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模式。

(5)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校已经着手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工作,继续优化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各种资源配置,发挥资源利用效益。

整合全校实验设备工作。合理布局和调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做好文科实验实训中心的布局和建设工作准备,做好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养护工作,提高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在实验教学方面,除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外,要整合资源,启动“**师范学院实验室管理平台”和“**师范学院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规划和组织申报新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有效服务各专业实验教学。

加强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环境,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团队,初步形成实训、实验、科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与基础教育开放互动的格局。

(6)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络教学资源库,推进学校精品课程、图书文献、教学实验平台共建共享。

加快专业和课程的数字化改造,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科学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的能力。

四、质量保障体系

17.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成立由校长为主任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学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校党委常委会、校党政联席办公会也经常研究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步伐加快;着力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为此,学校出台了“教学工程实施方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案”、“2012年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等一系列工作方案。

(2)强化质量意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历来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做到了认识到位,体系完善,措施得力。学校构建了比较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以教学工作三级评估制度、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教学专项检查制度、教学调研、教师激励与考核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专业评估制度等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平台,确保教学工作的决策、指导、管理、执行等机制协调发展,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8.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建立听课制度。为不同层次、不同职称的领导和老师分别确定了听课任务,全面覆盖所有学科,深入课堂,对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监控。

(2)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进行教学信息咨询与反馈。通过教学工作会议、教学例会、督导、领导、学生、同行等多个渠道的咨询与反馈,形成一个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整改提高的完整闭环系统。

(3)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和奖励。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评价优秀奖等活动,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激励系统。2012年分别对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师综合职能进行评比。

通过开展各教学环节质量抽检评价等专项评估手段和措施,实施目标管理,优化教学管理机制。以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依据,有针对性对教学各环节进行质量抽查。

每学期均组织学生开展针对理论、实验、实习教学各环节的测评。学生参评率97%以上。采取精确评教课程范围、处理评教无效数据等措施提高评教信度和效度。

19.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学校以副校长为负责人申报2012年区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的地方高校自我评估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开展项目研究为契机,深入各二级学院,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和落实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认真准备,主动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的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估。

20.开展专业评估情况

(1)根据国家、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我校办学历史、优势、师资队伍状况、学科发展状况,分析我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向学校提出整体规划意见。(2)在我校现有的专业建设状况基础上,就传统专业、优势专业、新办专业,从师资队伍、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建设经费等方面分析,探讨如何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3)分析我校专业建设的轻重缓急、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在青年教师中实施专业实践制度的可行性探讨。(4)草拟了《**师范学院专业评估方案》,给影响专业建设的各个因素界定权重,给每项评价指标界定,给出评价项目的。

五、学生学习效果

21.学生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

(1)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满意度调查。

表4:**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序号

内 容

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专业课程设置

课堂氛围

36

课堂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7

教师课堂准备

教师的个人修养

教师提供的学习指导

教师的教学工作责任心

教学设施 43

创业与就业课程

45

社团组织

11

专业实习

馆藏资源

学术报告及讲座

(2)学生身心素质状况

学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2学分,以及《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等选修课。2012年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干预、个体咨询等服务3000多人次;举办“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等讲座近20场。通过课堂、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2012年全校有7430名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测试优秀的1814人,良好的3005人,及格1094人达标率79.58%。

(3)2012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行根据完成学业情况,选择在3-6年内完成学业。按本科4年基本学制统计,2012届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共计3260人,获得毕业证书3105人,授予学士学位3100人。

(4)2012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2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22人攻读研究生。其中攻读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学生占37.71%,比例较大。

(5)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不断提升。2012年普通本科一次就业率为95.67%。学校每年举办2-3场大型供需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择业创造良好条件和机会。2012年我校被评为“广西高校就业先进集体”。

(6)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毕业生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牢固,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表5:分专业类别的单位评价(本科)

单位性质

很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合计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部队

25.0%

75.0% 0.0%

0.0%

党政机关

37.1%

56.9%

6.0%

0.0%

116

公司企业(国企)

540.3%

46.8%

812.9%

0.0% 62

公司企业(民企私企)

29.4%

160

57.3% 34

12.2%

1.1%

279

公司企业(外企)28.6%

71.4%

0.0%

0.0%

事业单位

36.4%

59.1%

4.5%

0.0%

行政单位

33.3%

66.7%

0.0%

0.0% 3

学校(公办)

17.2%

232

57.7%

25.1%

0.0%

402

学校(民办)

24.3%

56.8%

18.9%

0.0%

自主创业 25.0%

25.0%

50.0%

0.0%

总计

242

25.7%

533

56.7%

162

17.2%

0.3%

940

六、特色发展

根据我校“特色鲜明、区内一流的地方性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围绕“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方向,开展特色建设工作。

22.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

学校在师范生中实施“五个一”训练工程,即要求每个师范生写一手规范汉字,讲一口标准普通话,做一个优秀的课件,讲好一节课,写一篇教学研究论文。

围绕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在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其中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与简笔画、课程与教学论、师范生综合教学技能是必修课,选修课的有班主任工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策略、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等。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初步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高度集成十大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功能室,即专业能力发展室、语言表达能力实训中心、测试文字表达能力测试中心、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实验室、心理健康辅导实训中心、艺术体验与实训中心、教学观察观摩中心、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体验中心、远程交互指导中心管理中心、校外实践基地,计划建成实训、实验、科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与基础教育开放互动的教师教育基地。

23.“三位一体”的1个学期实习制度

重视构建学校、地方政府和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体系。2012年全面推行实习1个学期制度,受到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欢迎。

特别是在师范生实习方面,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开展至少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同时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我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紧密协作,从而构成“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探索“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起,共同探索了“二次置换”的实习、支教一体化的途径,实现了实习、支教、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24.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1)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更新

在部分教职员工中,仍然还存在一些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如:重“教”轻“育”的教育观,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只图完成任务不求教学质量在教学态度,缺乏激情和活力的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重管理轻服务的教学管理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影响着我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2)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在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校院两级在教学管理中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职责和权利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评估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3)教学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和实训室主要依靠二级学院管理,比较分散,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有的学院的部分教学设施超负荷运转,实践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4)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很好体现,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未能普及。

25.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1)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①思想观念更新不够快,跟不上时代要求。

②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有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③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管理部门的责权利不够清晰。

(2)应对策略和措施

①适应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移教学管理权力。

②创办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推动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③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八、案例分析

26.汉语言文学专业案例分析(1)基本情况

①在校生规模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全日制在校生1077人,其中,师范类学生781人、现代文秘方向291人。

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文学与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任教师46人,专任教师队伍人数占整个教职工总数的67.5%。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讲师39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3人,分

别占到专任教师队伍的21.7%和28.2%。

(2)教风学风及教学质量建设

2012年继续加大教风、学风和教学质量建设工作,实施“教授博士领航工程”、“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学科兴院工程”、“学风教风建设工程”以及“311”工程(要求本科学生在四年内背诵300篇经典诗文,读100部经典名著和发表100篇文章)五大工程以及“文学创作队伍”、“新闻写作队伍”、“公关文秘队伍”和“广告策划队伍”四支队伍建设计划,扎实开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工作,培养教学科研团队、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教师在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根据《**师范学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举办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教育培养实验班”,采用导师制、双师制、“3+1”(校内学习3年,校外实践1年)等多种培养模式,开展了全新的培养模式探索。

根据教务处的工作安排,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压缩了专业课的课时和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的课时和学分,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

(3)学科建设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桂东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自治区学位办确定为硕士点建设专业。

2012年根据硕士点学科建设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凝练了“文艺与传媒”、“少数民族地区文学与性别文化研究”、“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方言与地方文化研究”共四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筛选了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候补骨干。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速度。

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2012年文学与传媒学院开设了人文讲坛,讲坛的宗旨是“享受自由思想的盛宴,倾听学术前沿的声音”。2012年先后举行了八场校内外专家讲座,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

(4)招生与就业

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招收本科生255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184人,现代文秘方向71人,另有文秘办公自动化专科33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届共有学生235人毕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186人,初次就业率为70.97%,年终就业率为97.85%;现代文秘方向49人。初次就业率为89.8%,年终就业率为100%。

(5)服务社会

2012年,学院继续发挥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引领和服务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承担了“国培计划(2012)--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共承担了40名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同时派出80名学生到40名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进行顶岗支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三位专任教师承担了《**文化大典》三个分卷的主编任务。先后分别派出15名、8名专任教师参加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考试管理中心组织的高考评卷工作和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评卷工作。先后派出两位专任教师作为专家参加了两个县市的语言文字评估工作。

27.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案例分析

(1)办学基本情况

①在校生规模

截止2012年12月31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99人,其中2009级139人、2010级136人、2011级113人、2012级111人。

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育人为本,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立足广西桂东南,辐射全国的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的数学专业专门人才。

③生源结构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录取新生111人,其中在广西区内录取101人,在其他省录取10人(湖北1人、湖南9人),男女生比例为:男25人,占22.52%;女生86人,占77.48%。与2011年相比,男生比例略有下降。

2012年,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新生的成绩较好。在广西录取新生中,投档线分数高出二本录取分数 20分,最低分451分,最高分490分,平均分470.5分。

(2)师资与教学条件

①师资队伍及结构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任教师27人,生师比18.48: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81%,硕士学位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84%,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92%,具有副高级职称的13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15%;年龄分布:35岁以下青年教师6人,36至50岁的中青年教师15人,51岁及以上的教师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2.22%,55.56%,22.22%。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读博士4人。

②主讲教师授课情况

每个学期安排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的主讲,其中教授每个学期均安排为本科生上课。

③教学设施条件

学院有校级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优化与大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数学建模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平台、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平台)和数学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包含微格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其中用于教学的专业实验室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多台(件),仪器设备总价值(原值)达300多万元;用于科研的重点实验室面积约为300多平方米,有服务器、交换机、微型计算机100多台等,仪器设备总值(原值)600多万元。实验设备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④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传帮带”工程,为青年教师配备业务导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或在职进修、访学或攻读学位,本共有4人攻读博士学位。培育教学名师,2012年院长梁燕来教授被评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并奖广西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3)教学建设与改革

①专业建设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得学校优势一体化专业启动资助,数学(一级)学科成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并成为广西硕士点授权建设单位。

②精品课程建设

2012年,学院组织专家对自治区级重点课程《数学分析》、校级精品课程《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进行检查验收,最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③实践教学 从2012年开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由原来7周增加到18周(一个学期),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总学分170,实践学分39,占22.9%。

学校共建校内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20多个。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有151名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其中60多名学生参加了“国培计划”顶岗实习,80多名学生参加集中教育实习。

学院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012年多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中获奖,2个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资助,3个获得校级创新项目立项。

④社会实践 为促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我院分团委开展了社会调查与实践,专题有“送教下乡”、“社区实践服务”、“关注留守儿童”等。在**市第七中学开展的教学技能实践活动,在北流特殊学校开展的“关注特殊儿童”活动,在名山小学开展“4点半”课后实践活动,在**中小型企业举办的环保宣传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得到了**电视台和**日报、晚报等多家媒体肯定。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成为学校首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试点专业之一,开办 “挂榜班”。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认定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校外教学、双语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模拟、参观、见习等多样化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开展教学改革研究。2012年获得广西教师教育重点课题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其中梁燕来教授主持的教改项目同时获得广西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5)质量保障体系 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建设,围绕中心,多管齐下,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落实“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学生第一、育人第一”的思想,建立了《领导工作联系点制度》,明确职责。把严格、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作为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建立起一套机构精简、工作有序的管理机制,健全日常教学管理机制,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做好教研活动和课外答疑辅导,健全考风考纪管理机制,坚持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座谈会制度。2012年在学校教学管理单位评比中获得“教学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6)学生学习效果

①毕业与就业

2012年,学院毕业生总人数为151人,获得毕业人数148人,毕业率为98.01%,学位授予人数148人,授予率为98.01%。截止到2012年8月31日,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含考研率)达到94.70%。本,学院荣获“**师范学院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②升硕情况

学院创造条件鼓励毕业考研深造,安排专业教师做报考讲座,并安排老师作义务答疑辅导。2012届毕业生毕业当年共有12人考上硕士研究生。③就业情况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业率7月25日为71.52%,8月25日为94.70%,12月6日为98.01%。

截止到2012年12月6日,就业于党政机关6人,中小学校113人,研究生入学12人,企业15人,暂不就业2人,部队、灵活就业、待就业各1人。

④学生获奖情况

2012年,学校共组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15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包括国家级1项,省级3项。共有43人次获各类奖励28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金奖)1项。

⑤社会满意度情况

对2012届数学专业毕业生采取抽样电话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样本45 人,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表6: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汇总分析

学生人数

用人单位评价 学生薪酬和自我评价

很满意

满 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 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0

百分比

20%

49%

31% 0

16%

47%

37%

6.大学物理课程总结报告 篇六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大学物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学期主要上的是力学基础中的机械振动以及机械波,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波动光学。下面我就一一总结一下各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机械振动这一章主要是讨论简谐振动和振动的合成,并简要介绍了阻尼震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以及非线性振动。物体在某固定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它是物体一种普遍的运动形式,任何一个具有质量和弹性的系统在其运动状态发生突变时都会发生振动。这一章算是力学中计算比较复杂的一个章节,而且还要结合图像进行分析,所以学起来比较困难。

机械波算是机械振动的一种延伸,如果在空间某处发生的振动,以有限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则这种传播着的振动称为波,机械振动在连续介质内的传播叫做机械波,电磁振动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叫做电磁波,近代物理指出,微观粒子以至任何物体都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叫做物质波,不同性质的波动虽然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在空间的传播规律却具有共性。这一章主要就是讨论了机械波的波动运动规律。

气体动理论基础是统计物理最简单、最基本的内容。这一章介绍了热学中的系统、平衡态、温度等概念,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阐明平衡状态下的宏观参量压强和温度的微观本质,并导出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最后讨论了理想气体分子在平衡状态下的几个统计规律。

热力学基础这一章用热力学方法,研究系统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热与功的转换关系和条件,热力学第一定律给出了转换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了转换条件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说明了系统吸收的热量,一部分转化成系统的内能,另一部分转化为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关于自然过程方向性的规律,即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它从一个单一温度的热源吸收热量,并使其全部变为有用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波动光学主要就是讲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光的干涉主要就是介绍几个比较著名的实验以及结论,比如杨氏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劈尖干涉,牛顿环。光的衍射就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绕过障碍物的边缘继续前进,这种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就是光的衍射,它为光的波动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中也有比较著名的实验,比如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圆孔衍射等。

7.大学课程质量分析报告 篇七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性质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使毕业生在今后的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能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终身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日益增大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师范专科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任务

本科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早已成为一个完备的体系,从教材,教学大纲到教学测评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而师范专科学校整体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大学英语的教学也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师范专科学校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和本科院校存在很大的不同,同时也和其它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差异。

针对传统师范类专业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应突出体现在打好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培养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拓宽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掌握正确的英语语音和语法规范,培养良好的英语终身学习习惯。

三、师范专科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环节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及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语学习与应用成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关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日益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针对师范专科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加强对大学英语各教学环节的督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师范专科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规范化和高效化,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各环节提出以下基本质量标准及要求。

1.备课环节。备课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对教材了如指掌,不备课也难把课上好。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每学期开学伊始,教师必须根据本期教学内容认真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教学计划必须要详细,教学进程必须要具体。

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精心编写教案或讲稿。教案包括含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练习量及形式、教学过程、时间安排、布置学生完成的课外口头及笔头作业及处理方法等。备课一般要求以2学时为1个教学单元备课,做到内容娴熟,教学进程紧凑有序。

2 . 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授课是教学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好体现,是保证教学工作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最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把握好该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授课过程必须紧凑,讲课要求条理清楚、重点明确、难点突出;主讲教师必须按照授课计划,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善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案例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态度认真,为人师表;教学时间安排合理;课堂英语规范;板书设计周密、书写工整。多媒体屏幕显示和书写清楚、得当;上课有激情,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作业布置和批改环节。作业的布置不仅仅是对学生当天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测或者是对当天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方式,更重要的是作业的批改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评判,是一种检验。作业的批改,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获取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评价指导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是否合理。通过这个作业这个平台,让老师了解学生,让学生理解老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应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布置适量的多形式的作业。作业的选取与安排既要体现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特别要结合过级考试,布置相关练习,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听力训练。另外一个学期还应布置书面表达训练3-4次,课堂上的听力集中训练3-4次,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若干,过级模拟训练3-4套题。要求学生每天坚持朗读英语半小时,每次课前能给予学生大约10分钟的朗读时间。

4.课外辅导环节。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改进学习方法,并注意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耐心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之一。任课教师要安排满足教学需要的辅导答疑时间并认真完成。

课外学习指导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查阅资料,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等。辅导时要注意收集学生中的倾向性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求和意见,以便改进课堂教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以短信、QQ和E-mail等为载体的网上答疑和辅导模式。

5.考核及成绩评定环节。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掌握所学课程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查和分析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在每学期期末统一进行。为保证考试质量,鼓励建立和完善试题库或试卷库,实现教考分离。

大学英语期末考试的命题要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试题的难度要恰当,分量要适中,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要求,更应着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命题及制卷必须按照统一要求,做到规范、严谨,避免歧义或误解的情况出现,并做好保密工作。

试题应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阅卷时必须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阅试卷,判分标识规范,出现错判必须予以校正。

学生学期成绩评定需按照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考核成绩应综合学生平时成绩来评定,每学期总评成绩(以百分制计为:期末考试占50%;平时考核占50%,也可根据各校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平时成绩根据记载的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网络自主学习等情况综合确定。成绩统计后要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使教师清楚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测试积极的反拨作用,认真找出薄弱环节并制订整改措施。

最后,每学期教师要注意收集各种教学材料,认真整理教学档案,按照要求完成好期末教学材料的档案整理工作。

四、结语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加深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语学习与应用成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关键,这也为大学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作为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提出更为严格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标准及保证体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小贞等.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6.

8.大学课程质量分析报告 篇八

关键词:教学质量 学习质量 影响因素 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50-02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目前高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总体来看侧重于“教”即传授的部分,但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应定位到“学”这个落脚点上。这里的“学”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质量,即学生吸纳与拥有的知识含量、能力与水平等。

1 对大学生学习质量影响因素的概要分析

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很多,从宏观角度上来说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院系班级因素、宿舍因素等。从微观环境上看有学生个体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心理因素、兴趣因素等。从教学本身来讲有教学理念、办学定位、教学水平评估方法、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建设、招生方式和生源质量、学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设施等。

本文选取石河子大学CET4成绩为衡量指标,以学生生源地、学生性别、学生所属年级等因素来进行初步的量化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的管理者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部分数据也选取了CET6成绩。)

选取CET4成绩作为衡量指标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

(1)参加CET4考试的学生人数众多、覆盖面广,可分析的数据多,分析结果具有可信度。

(2)CET4考试可屏蔽学生专业背景、性别等差异。

(3)CET4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4)很多就业单位将CET4成绩作为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2 相关数据的统计结果

对表1数据的一些说明:本次采用的CET4考试数据共涉及全国27个省份(直辖市、地区),上述数据中总共涉及参加考试学生7979人,其中新疆籍考生3475人,其余省籍考生4504人。通过分数线是以425为分界线。

对表2数据的一些说明:本次CET4考试数据共涉及全国24个省份(直辖市、地区),上述数据中共涉及参加考试学生8083人,其中新疆籍考生4277人,其余省籍考生3806人。通过分数线是以425为分界线。通过率是以本省的通过考试人数与本省的参加参考人数比值计算的,因为各省的参加考试人数数量差别较大。

表3、表4和表5是以学生所属年级为参考,通过率是以学生所在年级的通过人数与学生所在年级的总人数比值计算。3次的总人数分别为:7865人,11146人,8942人。

表6和表7是分别是以男生或女生的通过考试人数与参加考试通过的总人数的比值计算,2次的总人数分别为:1201和2053(CET4),282和288(CET6)。

3 对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上述各项数据分析发现如下特点:

(1)CET成绩高者即英语学习质量高的学生在地理位置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总体而言是南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都优于西部地区,在西部地区中四川的考生成绩较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边远省份的学生学习质量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东部或南方等地区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经济、信息资讯等较发达,教育传统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教育基础好。中部地区人口较多,考生在原来的生源地学习压力大,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或基础。西部地区經济欠发达、人口较少、教育水平低下、本地的学生学习压力小,所以总体的学习质量低。

(2)男生和女生在学习英语方面的差别不大,女生的英语学习质量要略好于男生,英语的级别越高这点体现的越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英语毕竟属于语言性学科,女生的总体兴趣可能要比男生高些,另外女生在考试的态度和备考的认真程度上可能也要好于男生。但总体而言女生在英语的学习方面没有太大的优势。

(3)很明显对本科生四个年级来说年级越高的学生英语的学习质量越低,年级越低英语的学习质量越高。分析原因可能是:低年级的学生本身就在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英语考试中单词的记忆量的多少对考试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单词的记忆量越少,另外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低。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对教师、学生、教辅人员等提供如下的建议:在大学里要注意西部或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英语学习方面要更加强对男生的督促,尤其要重视对大一新生学习的监管,比如上述年级中相比其他年级就要重点关注2008级学生的学习质量。

因为现在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三的学生整体成绩不太高,但这是不是必然结果,笔者还未进行全面的研究。

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共性的因素,有的是个性或个体的因素。石河子大学处在祖国西北边陲,影响该校大学生的因素也必然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特点,各种影响因素中哪种是主要的、哪种是次要的、哪些是直接因素、哪些是间接因素、哪些因素之间存在哪些关联、哪些是研究的重点,这些都是值得深入分析研究并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上一篇:小王子读书笔记600字作文下一篇:菜园坝街道努力创建安全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