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的读书心得

2024-10-16

教育类的读书心得(11篇)

1.教育类的读书心得 篇一

《终身教育引论》是这次我读的书。读着这本书总是让我有一种惊叹的感觉。其中他阐明了终身教育的概念,集中讲述了终身教育思想。他的观点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赞同,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书写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可其中作者朗格朗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些认识,社会对人的挑战以及由此教育应该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帮助人更好地谋求美好生活,都让我觉得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没有实现。书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因此而要对整个从儿童时期开始的教育进行系统改造的想法,依然是我们现在追求的一个目标。

以下使该书中一些打动我的文字和段落,摘录如下:

“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个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是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研究,通过实习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由各类中小学和大学所提供的基础训练,并没有使儿童和青少年为成年后所承担的义务和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重要和迫切的事情是在单纯的智力活动这个狭窄范围以外,大幅度地扩展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必须为基础训练提出新的目标,必须制定、保持和发展判断能力、思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并且保持和发展属于每个人的、往往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损害的独特表现方式。……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在个性发展的完整概念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力图不用先验的方法去向人们灌输现成的、陈腐的文化;我们深信,教育工作者对其他任何一个人、特别是成人能提供的帮助就是给他以工具,将他置于一种环境,使他能够依靠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自己的日常经验、斗争、成功和挫折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独立思考,并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使个性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现。”

“如果一个成人对自己的教育失去了兴趣,如果他除例外情况以外总是对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没有热情,那就是由于他在易受影响的年龄即青少年时期没有从提供给他或强加给他的教育中发现他所需要和期望得到的东西。……考虑整个教育,考虑教育个阶段的连续性和相互关系。当我们说到终身教育的时候,我们脑子中始终考虑的就是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从长远来说,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在于建立一个彻里彻外地渗透着终身教育原则的社会,在于实施一种与社会的进步和成就紧密相联的教育。”

书中的语句总带给我一种温暖,让我觉得教育的美好,它对人类福祉的关怀。同时,又有一种悲伤,因为,时至今日,我们中的许多人依然接受着错误的、失败的教育。

书中说目前在大中小学进行的教育是基于对个性的一种短视的认识:获得知识的能力被放到比情感、社交、审美、身体诸方面发展都重要的地位上,没有考虑到个性的差异,那些不符合模式的学生也就同发展低于正常水平的学生一样成了不受重视的边缘人物。选拔的需要压倒了训练的要求。正是现代教育的写照,我们为了考试为了上大学而学习,对结果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学习的本质。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说明了学习的主要是让我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去适应以后的生活。

教育是对人的“长远利益的关怀”,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更是一种生存的必要准备。因此,在面对社会对人的诸多挑战时,教育应该成为帮助人们应对挑战、更好生活的手段,这就与现存的不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教育体系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可以说,终身教育不是简单地进行成人教育,它的实现有赖于整个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它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系统的教育思想。

为了教育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谋求幸福而努力将是以后教育发展的方向!

2.教育类的读书心得 篇二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工学交替,订单培养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年均递增速度都在20%以上,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已有1300多所,在校生达789万人,占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践证明,十几年的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它既解决了过去长期以来高考学子出现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这一令社会和家长不满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又在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在这十几年中,如何办好高职教育、怎么办好高职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教育在孜孜不倦研究、探索。德国FH职业教育模式,加拿大CBE模式实践教学,英国NVQ训练模式,澳大利亚TAFE的实践教学模式等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因为国情不同、发展历史也不一样,因此只能借鉴,不可搬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这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

从1995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高职教育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做了明确的规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进一步明确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探讨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教育部自2002年10月以来在湖南的永州、湖北的武汉和江苏的无锡先后三次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综上所述,在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中,实验、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头戏”,如果不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职教育将无“戏”可唱。因此,唱好这台“戏”,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培养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二、工学交替、订单办学的校企合作是文、经、管类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要依靠校企合作,使每一个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都能找到位置。一是要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方向,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职业人”培养目标,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做到“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二是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机会见习、实习或顶岗工作。

走校企合作之路必须按照企业用人的标准对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进行必要的改革,我们“职业人”培养方案就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方式上,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在教学要求上,做到“两个零距离”,即与社会需要零距离,与就业岗位要求零距离。

从实践上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模式,由于专业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但主要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制造业等工科类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将企业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引入学校,学校为其提供场地)、“2+1”(学生在学校学习二年,到企业实习和工作一年)等多种培养方式;另一类是文经管类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

根据我院《2001-2010年发展规划(修订)》学院发展定位:以文、经、管、艺类专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能力与品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并大胆实践“订单式”和“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尝试校企合作、订单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作了一定的探索,也摸索到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主要是企业)与培养单位(学校)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协议,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在订单培养期间,用人单位应选派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订单班”学生进行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教育,把订单班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身份加以培养。可见,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企业不只是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负责接收毕业学生,而且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施以及整个培养过程。其次,“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主体在主观意愿上的一致性是达成合作培养的基础。

三、工学交替、订单办学的校企合作之路的探索

在学院推行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抓住机遇,走过的是一条请进来、走出去、校企优势互补的路子,从2001年第一个“绿城物业班”订单挂牌,到2008年1月“浙大盘石班”订单挂牌,历时7年,已与十一家企业形成了订单挂牌的校企合作,共有15个挂牌班级。订单办学已成为办学一大特色,且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整个“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七个主要环节来完成的。

1.企业调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承接订单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企业的调研,一是通过走访企业人事部门和技术部门,了解企业每年员工的招聘数量、人才的类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等,为课程设置等提供依据;二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状况,为学校理论技术教学的适用性提供现实参照。因此,学校开展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在确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时还需要了解三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一是企业在同行业所处的位置,一般来说,我们要确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要在全国或者在浙江省内同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没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原则上不列入订单式紧密型合作企业;二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要有一定量的人才需求;三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要有积极的态度,这是合作的基础,也是能合作好的条件。对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获取信息的目的主要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今后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2.确立订单。要实施订单教育,首先要确立订单。“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关键,而企业的需求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首要条件。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订单”的数量和质量上在校企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彼此产生信任的基础上,确立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方式,如果建立订单式紧密型合作方式,就需要确立订单,经过双方多次磋商,确定合作办班协议内容,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

3.签订协议。在确立订单的基础上,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通过订单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学校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则要接纳合格的订单人才。

4.组织学生。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后,学校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对大一新生开展为期一周的认知实训教育,让学生了解今后将从事的岗位;大二阶段,进行为期二周的集中实训教学;大三时期,进入企业进行一年的顶岗就业式实习。

5.走访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走访,特别是学校到企业走访十分重要,通过走访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双方的了解,增强相互信任,另一方面掌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需要的变化。

6.培养方式。在“职业人”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比如企业行业专家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职业人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等)的制定,学校负责学生的专业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7.学生录用。在企业实习工作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被企业录用,被录用的学生以其优秀的工作业绩,再次赢得企业的信任与青睐,形成双方良性互动。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必须发挥自身教学资源、师资等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积极主动服务社会,与企业合作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中,让学校、企业做到双贏,促进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刘哓明.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4(9):17-18.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1-10.

[4]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3.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三

首先,人的本性。书中提到,认识“人”的方法论原则应该是:对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不能运用“物种”观点去认识。关于人的本性,自哲学产生以来,一直颇有争议,归结起来无外乎“物化”与“神化”,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分别是从人的物质本性和精神本性来看的。但是“物化”把人归结为一个物体,这样就忽视了人的主动性以及自我创造性;“神化”则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把人完全归为“纯粹理性”。因此要从人的“生命”入手去理解人的特异本性,即为什么人与其他生物与众不同。的确,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来自于自然,产生于物性,但是人是超然于物性之上。为了理解人的超然物性就需要知道能够联结物性与超然性又能区别它们的节点是什么,这个节点就是人的生命,或说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与其他生物有相同之处,即受物种规定支配,简单来讲任何其他生物一样,需要空气、水、食物等等,但人超于其他生物的点在于,人有主动性,可以改变环境使其有利于自己,例如,谁把,发电站等等,人的“生命”也从单一的本能生命,又添加了自主生命。由此可以看出人有双重生命。这种两重性生命表明人要经历两次生成。先经历本能生命,就是为父母所生,遗传父母的基因,获得了生命,汲取父母和自然社会所给的养分。接下来就要经历自主生命,这是需要每个人自己争取和创造,接受文化,讲求“做人之道”。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人的本性的结论。首先人有物性同时还有超物性,其次人性既存在于个体生命之内,又超越与个体生命之外,既属个体生命的统一性,又表现为多样化的差别性。最后,人性既属前定的本质,又永远在不断生成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本性是复杂的,这使得我们不能再以简单的本性认识我们自己。

接下来,作者从人的本性理解哲学的本性。“哲学”与“人性”是有内在关联的。如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但是只有从哲学思维的高度才能把握人的真实本性。作者认为“哲学”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觉意识,当人认识到自己人的本性的时候,人会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本性,生存意义与其它存在的关系种种问题,换句话说,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是什么,为什么存在,自己与其他生物、其他人、自然社会是怎样的一个关系的时候,哲学就产生了。而哲学本性也就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觉意识。当人类完成了自己物质的基本需要时,人类会思索自己未来的生活和道路,而这种思索往往是自由的和自觉的,因为外界无法控制和强迫,哲学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因为不同的人思索自己的方式不同,角度也不同,所以哲学没有统一的对象,固定的性质和终极的结论。哲学也就是多样性的,多面的以及永远发展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因为矛盾的不断产生和变化,要求人与哲学的概念也应不断更新。人类的前进方向是由人类自己探索的,而每个人的思维又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想法越多,思想延展的道路越多,而这种发展往往外界难以控制,所以会有正面的道路和负面的道路出现,人类也往往迷失方向。但是在人类的“自为本性”中含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人类也会审视并矫正自己走过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思想会不断产生新的哲学,而这些新的哲学又会指导人类走入某条道路。例如,在书中,作者提到,由于18、19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兴起,人类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前进的道路,“人是人自己的上帝”“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人为自然立法”(康德)等观念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因为人的壮大推动了哲学的

观念,即人成为人,不是因为非人的力量,即那些自然中的物质或是不同的神和宗教,而是因为人自身的活动和力量。因此,人找到了自我的真实本性,哲学才能找到自己的理论归宿。人的观念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哲学观念的根本变革。

因为哲学与人的这种关系,作者进一步对哲学的理论品格进行阐述,即哲学之秘密在于“人”的秘密。哲学的品格特点与人性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第一,人具有两重本性而哲学也是这样。在本篇读书报告中的第一点中已经阐释了人性的物性和超物性。同样的,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但是哲学对于各种问题的探讨常常是超现实的,而对哲学问题的解答,又往往是科学的,所以哲学与人性是一样的,都具有物性和超物性。第二,哲学与人的关系有着其他学科与人所不具有的特殊关系。哲学既内在于人的生活,又超脱于人的生活,这是哲学所特有的理论性格。哲学看起来玄妙难懂,不想物理化学,可以直接改变人的生活;或像历史地理,直接描述和记录人的生活。但是哲学的问题都直接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例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来到世界的意义是什么等等,这是人们对自己生活自觉性的一个体现,因为这种问题常常是我们自发提出来的。哲学并不提供对于具体事物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它会提供对待根本问题的原则态度、理解方法和认识方法,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意境。这些观念和方法是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一些根本原则,因此当这些观念和方法改变时,我们基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三,哲学与人性既具类性,也有个性。这是因为哲学表达的是人性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是所有人类所共有的东西,因此具有类性;但每个人又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表达的人性和哲学会不同,就出现了个性。因此,若要研究人性,或是哲学,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作者在书中最后提到的是人是哲学的奥秘。许多人总是认为哲学是神秘的,人是要研究哲学的,但其实哲学表达的是人对自己的观点,哲学只是人们了解自己的一个媒介。各种哲学的出现,表现的实质是人们对自身不同的看法。而人们看自己不会只从单一的角度或只从小团体来看自己,而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的。所以可以说人是一个微缩的宇宙。而如果要理解人为什么是哲学的奥秘,就要理解人与哲学的“对象世界”。人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的,因为人虽然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来源于自然,但是人可以通过科学等手段改变自然,不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自然环境,所以说人是一种世界性的存在。因此我们想要了解人,必须要要回到世界的角度来看人,而要完全了解世界,又必须要理解人的一切。哲学就是不断在从世界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世界中转换。所以说,哲学看到的“对象世界”,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生活在的这个世界,包括社会等等。但是,人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人开创的,所以,这个世界是具有多重性的,或说是多重世界。“哲学世界”可以说是科学世界和神学世界的结合,因为它既有自然世界对人的“潜能世界”也有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是自然的和属人的,潜在的和理想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必然的和自由的等等具有两重性质结合的矛盾世界的。正是哲学的这些多重性才得以把握人在生存活动和发展活动中的多重性。因此,哲学,实际上是人以世界为中介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理论活动和理论表达。

4.励志类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为了我的平常的生活能够快乐,能够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坎坷,我选择一本励志类读物日常用来激励自己,我选择的,是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著名演讲家、行销专家、激励大师——陈安之的《把自己激励成“超人”》这本书,这本书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把成功的要点分为了三十六条,每一条都是要点,并且每一个要点都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以便我们更好的学习,进步,与提高。

从序言开始,便使人热血沸腾,首先第一页,写着2个字:“敢梦”,第2页,便写出了他最喜欢的几句名言,分别是:你永远要记得你所想要的,而不是你所恐惧的。(世界第一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任何运动比赛的成功,不单决定于他表现的那个时刻,重要的是,决定于他表现之前所做的准备(世界三级跳远冠军米兰·提夫)、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世界第一房地产销售冠军汤姆·霍普金斯)、一定要做你喜欢的事,否则很难有伟大的成就(世界第一娱乐大王华德·迪斯尼)。是啊!这些激励人的话,无一不是听了便热血沸腾,这些激励的话语无一不是那么的精辟。

整本书中,一直激励着我的,便是开头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成功者的比例大概占3%,一般人占了97%。到底为什么有人会成功,成为这3%的人,有人一辈子成为普通人,他成为97%?原因分为三点,第一点是:3%的这些人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有强力的动机。什么叫做强烈的动机呢?强烈的动机就是拥有充分足够的理由。在看完这一则后,我在心里暗暗的下了决心,那就是要成为那3%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我相信我拥有充分足够的理由,只要我努力我相信我行!

如果你每个星期按照这本书上的要求做到一点,那么总共36条,想想你需要多久呢?对了,其实只需要9个月,也许有人会说,9个月!啊!这么长时间,难道就没有一夜就成名的办法吗?答案当然是有,但是,机会,很小很校想想有些企业人吧,比如亚洲首富李嘉诚,他几乎奋斗了大半生,最终才成为亚洲首富,如果花掉1年去做到这36条的话,我想要是相当难的,而成功者善于什么呢?善于做常人做不到的呀!

5.教育教学类的读书笔记 篇五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6.读书类的中考满分材料作文 篇六

实践可以启发灵感。南朝诗人谢灵运,正是在一次次游览山水中得到了启发,将美景描摹在字里行间,将感触刻画在诗词句中,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由此,谢公屐变得家喻户晓,而他的诗也被众人传诵。

“诗仙”李白在长安开启仕途,感受到了官场的凶险,他以四川蜀道的凶险为寄托,抒发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感叹;同样,他在听过天姥的动人传说后,奋不顾身地踏上了旅途,也正是在天姥山感受了动人的天籁,才挥洒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可见,实践往往可以使人收获灵感,甚至有更大的收获。

古人常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为人生目标。文即为吸收知识,汲取养分,武则是真刀真枪的比拼。如果说文是殊死一搏前的积蓄力量,那么武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不少人掌握复杂的数学公式,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却无法学以致用,让锋利的刀投入战场。而有的人并没有冠冕堂皇的学历,却能凭借自己在社会上一步步打拼,一点点实践,取得了更高的成就。镶在相框里的宝剑还没有菜刀好使,岂不荒废了自己的努力,舍本逐末。

读书固然重要,它是我们在成功阶梯上攀登的动力源泉,但实践的过程就好比不断地磨砺自己,让自己越挫越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你真正在实践当中一步步攀登到了顶峰,你就会发现,你所收获的,是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7.《教育漫话》读书心得 篇七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作者将这本书分为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三部分来写。

在健康教篇章中,可以看出洛克对习惯养成的重视。在这一篇中,他提出了几点关于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在“脚的锻炼与冷水浴”中,洛克就有说,从小养尊处优的孩子弄湿手没有任何不适和弄湿脚而得伤风的如此之区别就是习惯使然;同时也有说习惯了冷水浴的人一年四季浸泡在河水中洗浴也不会对健康有害。在“饮食与用餐”中也同样强调人的味觉嗜好美味佳肴全是习惯使然,并劝告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吃面包的习惯和固定用餐时间的习惯。可见洛克对习惯养成的重视。其实习惯不仅是对一个孩子重要,对一个人更是重要。一个长期反复的动作成为一个习惯,进而发展成一个人性格的一部分。习惯并非一日促成,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犹如教育一样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对于还是处于一张白板的状态的孩子们,要他们主动地去养成良好习惯则是难以办到的。所以父母、老师这些教育者们就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必要时给予他们正确合适的教育,教育者的意义便在此体现了。而这引导的形式不仅是在儿童面对问题时给予适当的建议或是在他们做了错事后尊尊教导,始终要记得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尚“不懂事”的儿童更是需要循循善诱。

在道德教育篇中,洛克提出了如今经常被人挂在嘴边的事“父母

应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身边最为亲近的人,而儿童是有着极强模仿力的,特别容易就受到父母的影响作出与自己父母相似的行为,这也是说明了孩子“白板”一样的特性——可塑性极大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作为榜样,是在平常生活中就体现的,而非故作姿态。作为孩子最亲近的教育者,父母更是应该要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影响。而现在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成人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所以对待一些事也是采取不所谓的态度。我觉得这是很不正确的,要知道正是因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不小心的一笔就会在他们的白纸上留下显眼的印记,而且这种不把孩子认真对待的态度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要知道“最大的尊重应属于儿童”。再者一些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做这做那,而自己却无一点带头作用,这无疑是在教育孩子何谓说一套做一套。再者,一些成人喜欢用“自己是长辈”这一特权来强迫孩子而给自己树立所谓的权威,而在道德教育篇中洛克也指出了这是极为不正确的。同时他也提到,要在子女心目中确立父母的权威,应该是“首先凭借敬畏,取得支配其精神的力量,到了他们年龄稍长,就要用爱与友谊去维系”,不管怎么说,“爱”是父母也孩子间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连接。而这句话同时也说明另一件事——教育是有阶段性的。尤其是对于儿童,他们的成长变化很快,在不同时期,对待他们和教育他们的方法也是应有不同的。而作为教育者就应该要了解被教育者,以便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手段。

8.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八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著》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这里,我主要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让我们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生活和教育相得益彰,这不是更好吗?

我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概,就是理论太空洞,学生不感兴趣。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部分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再加上教师观念的陈旧,使得思想政治课成为说教的代名词。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仅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部分分成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单从名称上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了,不仅如此,内容的更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同“学这门功课是有用的”。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共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贴近他们的生活,让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感悟和体会更多的生活道理。下面我将以我的三堂公开课为例,谈谈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在《经济生活》中,我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就是你陪妈妈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人和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设置的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所以很熟悉,如今搬上了课堂,大家积极性很高。当然在设置情境的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在经济生活全册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着“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落实这个重点和难点,确实让我煞费苦心,因为这个问题离学生生活较远,不知从何讲起?然而,考虑到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于是我还是从学生的业余生活入手,紧紧抓住当时学生课后关注的热点问题,并设置情境和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当时正在召开的伦敦G20峰会来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国际交往,也有利于了解世界的局势,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以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为话题,让学生参与体会中美关系“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不仅强化了“国家利益观念”,而且让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在涉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框题时,我干脆用温州的本土文化:温州鼓词为例进行整堂课的教学,由于温州鼓词就在学生的生活中,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效果。

任教十年,最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育基于生活。生活教育之特质的第一特点就是“生活的”,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知成。”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个人对其的理解是:我们要在不断的行动与实践中生活教育智慧,并在不断的总结提升中获得成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行动就有可能。我们更要用心地去感悟生活、感悟教育,努力做到行知路上行知行。

作者:胡苏欣

单位:瑞安市三中

9.惩罚教育-读书心得 篇九

近期来,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教育训练法,该书内容独特、事例翔实、语言洗炼、论理精辟、装帧典雅,是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的益友。作者是徐向洋,是我国首创的择差学校的校长,该校以能力诸元集结训练为精髓的教育训练法,从1996年以来使成千上万的“差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自信自强,成人成才。和现在非常著名的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一样,是专门从事“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的素质教育机构。专门招收令老师头疼、让家长心烦的不好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

书中的观点认为完整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失败教育、惩罚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但其核心却是《三字经》上说:“教不严、师之惰”,也是俗语说的:“严是爱,宽是害”。作为老师,对学生严才是大爱,没有惩罚的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我认为在现实教育中,教师确实有太多的无奈,承受着太大的压力,除了繁重的工作,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负担。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值,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宠爱,学生对挫折十分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学校内部无法避免的各种规章制度……导致了教师经常陷入欲管不能、欲罢难休的尴尬局面。在如此背景之下,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行为,好象只有“尊重尊重再尊重”、“夸奖夸奖再夸奖”、“赏识赏识再赏识”,学生成为了“被尊重”的极端。于是,“惩罚”一词淡出了教师的话语范围,淡出了学校教育甚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人们的认识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学生是教师的“上帝”,骂不得,更碰不得。教师稍给学生一点“颜色”,就会遭到如体罚、变相体罚、损伤学生心理等言论的攻击,导致现在出现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变得畏畏缩缩,甚至下跪央求学生不要犯错误的现象。面临以上教育困境时,仅仅能以“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来解决吗?没有惩罚性处罚手段,没有教育的法治化,我们的国家如何发展?国家如何振兴? 教育也是一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事情,不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是要点儿手段的,叫“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行跑掉”。要视实情进行适当的惩罚,这种惩罚是给他一种责任心,告诉他这件事情是要负责的。

学生要是不犯错误,我们坚决不对他们进行惩罚,犯了错误也未必惩罚,因为教育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对一些屡教不改、冥顽不化的,对一些如果不触其灵魂,不当头棒喝,无以改正的,我们要坚决对他们进行责任心的教育。对于某些极个别特殊的孩子,今天如果不接受教育的惩罚,他的明天就会是接受法律的制裁,而惩罚和制裁是两个质的不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的事情。很多学生缺少这种严格的教育,大人一次次的宽容,一次次的原谅,一次次的希望,最后是破灭,大人的希望破灭,学生的前途毁灭。社会生活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你首先要学会服从大家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则。

10.《教育》读书心得 篇十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说,晨诵不是背诵而是朗诵,或者说是美诵。在朗诵的`时候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去领略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或者说得更单纯一点,就是带给孩子一个好心情,让孩子能满怀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学习。晨诵课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感染”,当我们要带给孩子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诗歌与自己生命体验最为接近的切入点,把诗歌编织在自己的生命中,让它成为自己的诗,这样的话或许你的普通话不是很过关,或许你的朗诵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诵出来的诗情一定是最真。然后带着这样的生命体验把这首诗读给孩子听,去感染孩子,进而再去帮助孩子寻找贴近他们生命的切入点,也就是与孩子当下的生命结合。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在我们自己的 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经典读本》作为晨诵的素材。

2、午读――阅读属于自己的童年书籍

一本丰富的书,永远不可能把它读透,无法把任何问题都解决。午读最大的作用,是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读书的时候,很多主题会被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他在生活中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会想起这些经历,从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做到,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让每一位孩子捐一本书,中午课前时间让孩子们读读课外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午读摘抄本上,之后反复琢磨、体味,为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了让经典走进学生记忆,流淌到笔尖的效果,美丽的童书伴随着师生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年,呵护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3、暮省――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一个学期下来部分孩子们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拉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早晨,天真纯洁的儿童诗,为同学们开启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学们畅游书海,采集书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学们通过日记、读书抄报、读书心得、读写绘、汇编诗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学习、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迹。

“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新的学校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儿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师生交往的生活,一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师生关系改变了,老师学会了鼓励欣赏,学会了关注发现,学会了做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改变。作为一种新方式,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试着去运用,并不断在运用中得到新发现。

11.读书类的古代名言警句 篇十一

2、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

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4、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5、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6、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

7、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9、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上一篇:活动方案小学庆六一主题活动下一篇: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