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共17篇)(共17篇)
1.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师课堂激励艺术探究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更加注重和倡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管理和评价,特别是将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习成绩为主逐步转变为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运用激励艺术,创建激励性的课堂评价机制以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在新?n程理念下,英语教师如何运用课堂激励艺术。
小学生往往还不太愿意学习英语,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英语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激励评价方式的运用,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有效的肯定以及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在批评上更加讲究方式方法,以委婉批评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充满热情、自信和兴趣,营造学生们自发自主学习、联系、发言的有效环境,让学生们在较为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体验,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充分的“自我实现”。
1.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励艺术运用策略
1.1充分运用激励性语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激励语言的运用,比如:Well done、Wonderful、Very good等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评价。虽然这几个词看似简单和平常,但运用于对学生们的评价上往往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学生们往往自尊心很强、自信心比较脆弱,对于教师如何看待自己和评价自己是非常在意的。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非常注重类似语言评价的运用,而且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些评价和激励的效果,这些激励对学生们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一些原本对英语学习非常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十分畏难和抵制的学生,在得到教师肯定性的评价之后,往往变得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动力十足。
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领会和逐渐体验的过程,中英文之间在语言表达的差异很大,小学生们在英语的初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错误,而教师对于学生们犯的错误应当采取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凡错必究、锱铢必较,因为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思路就会被打断、连贯性也会被打乱,而且非常容易打击学生们的自信心,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针对学生们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全面、不完整的问题,可以先让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补充和纠正,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授。
1.2积极运用体态或多媒体激励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体态或者眼神等对学生们进行积极性评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针对学生们的正确回答教师可以发出赞许或肯定的目光,对于具有较高难度的问题学生们回答很正确时,教师还可以伸出大拇指,或者教师走下讲台抚摸学生们的头、轻轻地拍打学生们的肩膀,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目光、肯定的动作都会让孩子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学习的认可与鼓励,也能够从中获得无穷的学习动力,将学生们带入到积极学习的有效情景和努力学习的良性循环中。
同时,针对小学生们不敢不愿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者害怕答错被别人嘲笑的思维惯性,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掌声和必要的鼓励性语言,让学生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比如,学生们回答得对,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放映出掌声,加上竖大拇指的画面或者夸奖性的语言激励:You are genius!对于学生们都不愿站出来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放映出第一个吃螃蟹的画面,加上句子:Who dares to eat crab first?对于学生们对问题的回答有一定偏差时,教师可以You also need to think deeply.或者You can answer better.等再辅之以合适的音乐,学生们即时回答错了也不会耿耿于怀,而是能够进行坦然的面对和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努力在下一次回答问题时答得更好!
1.3创新运用任务型评价激励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一直越来越提倡的方式,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分解到学生们的自学及分组学习过程中,并且基于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和激励。比如,小学阶段的英语对话比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分组扮演,同时为了加深学生们对情景和情感的理解,要求学生们在分组表演中尽可能地演绎出扮演角色的面部情感和语言情感。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句子、掌握语法练习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不带着课本到讲台上去表演,然后基于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价。
1.4探索运用学生讲课的评价激励
当前新课程理念下越来越注重学生们自学自育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教师也可以运用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指导,让学生们轮流讲课,轮流进行挑毛病,比如,甲同学基于教材中的某一节教授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问题提问,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学生当中提出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很强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促使学生们在课堂之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学习和课堂准备,自发地进行生词的查阅和记忆,句子中主谓宾结构的划分和一些固定搭配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努力挖掘和寻找其中的重点内容给学生们讲出来,特别是在学生课堂提问环节中,也能够将一些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们没有讲到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内容提炼,确保将重点内容凸显出来、将难点内容阐释清楚。
2.结束语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励艺术是新形势下教师应当掌握并深入探究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激励性语言、积极运用体态或多媒体激励、创新运用任务型评价激励、探索运用学生讲课的评价激励等,实现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极大提升,最终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助力加油。
韩金凤.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J].教育技术装备,2010(08).(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北关小学)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二
(一) 建立小组学习的结构
教师在创建学习小组时要注意一些问题,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基础上都存在很多差异, 每个学生在这些方面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所以在创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就应该更注重根据学生各自的优缺点建立小组, 这样的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在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相互竞争、发掘学生的群体智慧, 从而使小组合作更为健全, 成为独立的小个体。
(二)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合理
1.小组长
数学学习小组首先要有一个领军人物, 这个小组长要有领导能力, 能够带领全组成员有序地开展数学讨论, 在讨论中能够相互交流从而完成讨论的目的。
2.联络员
联络员要找性格外向, 沟通能力与亲和力较强的学生, 能够跟每个成员的关系都十分融洽, 这样在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才能起好协调联合作用。
3.记录员
记录员要选择那些学习成绩偏上游的学生, 在文字书写速度上要有一定基础, 同时应该对工作认真负责, 这样才能对数学小组活动中的每个细节都较为详细地记录。
4.报告员
对于报告员我们要选择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同时要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这样在学习小组活动中才能胜任数学研讨内容的演讲和有宣布演讲结果的能力。
二、教师的监督教导工作对于数学课堂的建立至关重要
1.首先教师要明确课堂讨论目的和分工
在数学课堂开展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 将下一节课要讲到的数学要点进行详细归纳, 其次要对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恰当的任务分配, 要让小组合作顺利开展, 不能只是形式化而已。
2.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做好监督指导工作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并不是让教师放任学生自由探讨, 自己就什么都不管了, 那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作为学生的合作者和监督者, 要走下讲台, 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 将每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都铭记于心, 在小组讨论遇到困扰的时候要从旁指导, 帮助学生度过思想上的误区。
三、加强小组学习技巧的培养
1.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教师宣布每个小组成员的研讨任务时, 必须要让小组成员认真倾听, 明确自己的探讨目标, 这样才能进行之后的讨论。
2.要让学生学会表达
在数学小组开展过程中要培养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于学习结论的认识更为深刻, 也避免了学生内向心理的产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的活跃气氛也会得到加强。
3.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自己依照课本上的内容去理解研讨目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路从旁开导, 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欲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数学小组是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进行组建的, 这样的团队可以使每个成员认识到小组中成员的优缺点, 在性格能力上完成互补。教师要加强小组团队间的相互合作, 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些难题, 这样可以让他们知道团队的力量, 学会合作并且乐于合作, 这对学生以后的生活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四、做好学习小组过程后的多方面评价
对于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小组活动, 教师要避免个人因素的存在, 不要偏向于某个学生, 要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审视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对于需要激励的学生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 也许一个赞许的目光就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感觉得到了重视, 激励其更好地发展, 要注重长期有效的评价机制, 对每个学生做到综合多方面的评价, 不要只说其优点或者只说其缺点。
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 英语课堂教学 兴趣 情境 任务 教学效果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当“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语境”之下,如何转变旧的教学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也就成了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首当思考的问题了。
在新课改这一大背景下,本人将结合自己在《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 “Unit 6 Topic 1 Section B”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浅谈几点关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1)、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本人所任教的两个班级都是平行班,在第一个班级教授时,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我先教学生掌握新单词的读法,然后听录音1a,回答问题,接着进行小组操练,再完成2,最后进行双人活动操练3。整堂课下来,尽管教学过程很流畅,教学任务看似也顺利完成,但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显得波澜不兴,平淡无奇,没出现任何“教与学”的高潮,这么简单的句型全班也就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学生会说。一节课下来,学生跟着老师转,学生累,老师也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由此可知,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才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激发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探索,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乐在其中”并且“乐此不彼”,让学习变成一种快乐,一种追求,一种享受。
(2)、创设情境,实现自主学习——在实践、参与中展示自我。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情境设置。英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其中还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性学习,要由原来的“机械性操练”逐渐向“交互式”发展,将师生的交流溶入语言实践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运用、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的发挥,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当然,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老师应充分体现主导的作用,注意把握学生的“参与度”,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去,在情境教学当中真正实现自主性学习。
针对之前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出现的情况,课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又重新设计了一些活动,做了更进一步的准备工作,在另一个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开始上课时,首先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句型:"Where is …? It’s on/next to/…. There's a ….",然后就很自然地指着黑板上事先准备的挂图提问:"What's on the blackboard?"学生马上齐声回答"There's a picture on it."。"What's in the picture?" "There's a study in it." "What 's in the study?"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们都楞了,因为我事先故意准备了一幅只标有STUDY却什么摆设都没有的图画,于是我又故作神秘地接着说,"Can you guess?" 听到guess,学生们顿时又热闹了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开动脑筋,进行猜测讨论,并提醒他们必须用There be句型陈述。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们给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如:"There's a computer/sofa/chair/lamp in it ",甚至还有几个比较调皮的学生给出了出人意料又极富想象力的回答"I think there 's a monster in it." "There's an E.T in it."等等。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都非常积极,连那些平常比较少开口的学生也被这浓烈的氛围给感染了,也都主动地参与了进来,气氛异常热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设置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在合作、交流中提升自我。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设计语言学习任务是教学的重点,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不同层次,多边互动的任务设计。在设计任务时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有多样性,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任务型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充满趣味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让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杜志娴.《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7.
4.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四
通过一年的远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现结合我这些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如下:
1、在教材内涵的把握上:活化文字,知识与情境并存。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对教材内涵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住教材中的语言知识,更要把握住教材提供的语言情境。这样,教学时,就可将语言知识放入与之内容相一致的语言情境中,然后,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修改和完善这一情境,使教材成为一个书本与生活相融,知识与情境并存的活化的利于学生实际的文字材料,从而使教材的使用不只限于原有教材,更能够考虑到了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2、在课堂环境的烘托上:开放空间,课堂与生活相融。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对课堂环境的烘托,不仅要有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作为基调进行烘托,还可通过在教室内布置一些典型景物,将学生学习的课堂开辟为语言文字所需要的生活的场所来烘托语言的情境,更可将学生的座位由学习时规规矩矩的排列,转换更利于学生在生活场所中开展活动的座位,进一步在学生的心理上强化对语言情境的烘托。这样,语言的学习不再是单调的知识的反复训练或零散情境的拼凑。它通过提供仿真实的语言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呈现了语言学习的自然而完整实在的过程,同时也利于学生尽量真实地感受语言国家的文化等,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潜移默地大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在师生活动的层面上,多维互动,主导与主体齐重。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有教师与全体学生、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与反馈,更将多维互动,引导学生在教学设置的情境中,开展个体与个体、小组与小组、大组与大组之间的交流和反馈,从而在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余,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与主体齐重,从而通过师生活动这一层面,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时积极的情感态度,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
4、在教学评价的指向上:激活状态,情感与认知互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指向注重的是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更振奋教师的教学状态,并通过教师积极的教学状态,继续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课堂因为情感与认知的互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实施教学评价时,我们首先致力于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学习时精神上多方面的需要,使学生能轻松地、和谐地、兴趣盎然地投入课堂;其次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通过充满情感、富有激励的评价语言和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因此化为一股动力,促使学生产生更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最后,我们在实施师生评
5.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 篇五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
作者/ 程佳佳周敏
摘 要:高中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帮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英语语言技能,夯实语言基础,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
由于缺乏耳濡目染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大量的语言输入,因此仅靠词汇和听力的输入是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取的语法教学方法不对,过高地强调了语法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掌握的只不过是一堆死的语法规则。因此,在高中阶段,语法教学改革势在
必行。
一、传统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演绎法。即,教师先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语法规则,而后再举例说明。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把语法规则、例句先背下来,然后再根据所学的语法规则进行练习。这样的一种演绎法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而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往往有四个阶段。首先是认知,即教师向学习者呈现语法现象,然后是发现与探究,接着是分类梳理,最后是巩固复习。然而传统的演绎法教学则完全抛弃了语言学习的这两个阶段――认知和发现与探究。舍弃的这两个重要语言环节,学生所接触到的则只不过是一堆死的语法规则,一堆没有任何语用意义的规则。即使学生将这些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学习者也无法将其用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新型语法教学
新课标指出: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语境,优化语法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学生往往对于新兴事物和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感兴趣。因此,在创设语言环境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学习特点,结合教材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语境。如,人教新课标模块2第三单元,该单元的话题是电脑,语法要点是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内容涉及学生感兴趣的机器人。教师可以利用机器人的发展有效地创设情境,如可创造一个能够做家务的机器人。当你回到家时,你会发现你的机器人为你做了以下事情:
When you get home,you find:
The robot has cooked the dinner.――The dinner has been cooked.
The robot has watered te flowers.――The flowers have been watered.
通过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及富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实际的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2.合理利用多媒体,创造高效课堂
语法教学中,有许多比较枯燥和抽象的内容。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和抽象的知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虚拟语气(Subjunctive Mood)中的重难点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句,该句型涉及主句和从句的变化。为了激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在课前先放一首英文歌If I Were a Boy。在一边放歌曲的时候,可让学生一边欣赏歌词。
If I were a boy,
I could turn off my telephone;
If I were a boy,
……
学生在听歌和欣赏歌词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发现语言现象,同时也可以揣摩出所谓的虚拟语气表示说话人的愿望、假设、猜测或建议,而不表示客观存在的事实,同时需要通过谓语动词的特殊形式来表现。因此,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有效地整合语法和作文,提高语法的实际运用能力
掌握语法知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能力的
凸显则有效地体现在语言的输出环节,即口语与写作。因此,通过作文的形式来操练语法,不仅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语法现象,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还是拿人教新课标模块2第3单元的语法现在完成进行时的被动语态为例。我们可以创设一个作文话题“近些年来我们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写一篇演讲稿来告诉外国友人我们城市的变化。通过讲述变化,学生可以掌握什么样的情况使用和如何使用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6.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篇六
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有些教师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这种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对于课堂教学的这种尴尬处境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有几棵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教,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确实很守纪律,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甚至连教师让他们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甚少。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跳着、喊着、抢着回答,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6”的。
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会算9+6=15,所以8+6=14。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切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防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教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我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白球 5 0 3 9 黄球 4 9 6 0 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①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②为什么第四组摸的全是白球?③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个,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质的变化。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两极分化”。有这样一道题:3盒彩色笔,每盒12支,求一共有多少支?你会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反馈时有:算法一,(摆学具);算法二,(口算法)12×3=36。算法三,(连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数法)8×3=24,4×3=12,24+12=36。算法五,(数的分解组成法)10×3=30,2×3=6,30+6=36。这样教学,一部分学生只会用
一、两种算法,而一部分学生每一种算法都能理解。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四、注重课堂机智的运用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有一次,在上《时、分、秒》一课时,突然听到“啪”的一声,一个闹钟掉到水泥地面上,玻璃碎了。“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在这个学生的身上。接着许多学生叫了起来:“赔!要赔给阳阳同学!”于是,我接过学生的话茬,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来赔,因为这个闹钟是我要求带来的。”说完,我微笑着对她说:“现在,老师把班级的这个挂钟借给你。”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打碎,还是老师赔!”闻听此言,大家安静下来了,自信回到了女孩的脸上。这个片断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一瞬间,那个学生的神情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知道,学生无心打破闹钟,自责已经让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探究的天性和热情,也许就这样会被压抑、被泯灭,她将无法继续安心上完这节课,甚至会影响她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所以当时我最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让这个学生从惧怕中走出来。
也许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娇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儿。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7.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七
一、教学分析
(一) 学习任务分析
科学之旅是初中物理的开篇, 由“有趣有用的物理”和“怎样学习物理”组成。编者要达成两个基本目的, 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是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 学习者分析
1、学生为初二年级学生, 本级学生没有分实验班, 学生学习基础呈常态分布, 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经历过小学《科学》学习, 有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 但未形成物理学中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有所了解, 初次接触《物理》学科, 还没有形成物理学科的视觉;
4、主要思维特点是直观感性认识为主, 以抽象逻辑思维为次, 并且水平较低, 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
5、自身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动机, 对学习效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物理学研究的大致范畴;知道物理学对生活的影响;能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实验探究;了解牛顿、伽利略的相关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门关门、吹风扇、云、彩虹、闪电”等问题的探讨了解“力、热、声、光、电”等物理现象;对“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啤酒瓶吞吃鹌鹑蛋实验的观察”知道“观察与动手”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对“不落的乒乓球”实验现象所能揭示的应用进行分析, 知道“思考”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通过对“穿衣、骑自行车”等实际问题的思考知道“物理研究必须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阅读STS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并在课后模拟探究过程, 领悟探究的一般思路“观察——猜想——实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 感受实验的奥秘;动手实验, 体验探究的乐趣;经历探究, 体验活动成功带来的喜悦;尝试进行应用分析, 领悟物理研究的价值, 领悟物理研究之美、之趣、之用。
根据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 正确、规范地阐明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的主要要素含义明晰, 行为动词正确、规范。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 应主要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 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 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 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在叙写时尤其要注意不要把教学目标写成教学目的。
二、教学过程
(一) 教学策略综述
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实验主线, 以思考为贯穿, 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达到积极、有效地学习物理的目的。”具体授课时将以“目的性”实验、“尝试性”分析、“实际性”的应用并辅以物理学中典型人物的简介呈现物理的研究内容并渗透学法指导。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物理之美, 领悟学习的方法、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 教学准备课时:
课时:1课时
器材:啤酒瓶、鹌鹑蛋、大小试管、水、潜艇模型、鸡蛋、烧杯、盐、凸透镜、漆包线、磁铁、音叉、电池等
媒体:人教光盘——八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中“序言”、PPT
其他:形成性评价卷一份
(三) 具体教学过程
1、说明物理学研究什么
(PPT1录音播放)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伽利略:他用两个铁球告诉人们:什么是“科学”, 自伽利略始, “实验、观察、思考。
牛顿对自己的评价: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 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 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 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 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 却全然没有发现。自牛顿起“推理、归纳”引入了物理研究。
(讲) 通过物理学家的努力, 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推理、归纳”,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 物理学已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令人尊敬和热爱的基础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涵盖很广。
2、组织学生讨论和参与活动:
(1) 开门是生活中常做的事, 怎样开门关门最省力?
(2) (2) 为什么热得出汗的人, 在风扇下会觉得很凉快?
(3) (3) 自然界中常见云、雷声、闪电等, 你知道它们都是如何形成的吗?
(4) (4) 教室里的电器总是在开关的控制下, 适时地为我们提供适当的服务, 这是怎么回事呢?
(归纳) 为了研究方便, 研究中将这些现象进行了分类;如:力、热、声、光、电等现象。
(板书) 物理学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科学。
3、组织小实验
(1) 啤酒瓶吞鹌鹑蛋实验。
(2) 大小试管, 小试管自动上升:将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 充满水后倒置, 随着水的流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
(3) 潜艇模型实验。
(4) 依依不舍的乒乓球:向下吹气, 乒乓球不落
(5) 鸡蛋浮沉实验:加盐, 鸡蛋浮起中
通过小实验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引导他们多多思考、仔细体会, 把所学习的知识联系到实际应用中去。
(四)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过程分析的基本要素和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 分析并确定教学过程。依据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和教学过程的分析, 合理确定学习方式、安排教学顺序、恰当选用教学组织形式、有效运用教学方法。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重点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对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习者“如何学”的问题。教学策略设计常常要从四个具体方面着手:课的划分、教学顺序的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含评价和媒体的应用)
三、课后形成性评价作业
(一) 你观察过以下生活中的现象吗?请试着做一位有心人, 观察并试着思考下列问题。
1、校服裤喜欢粘在腿上总是出现在干燥的秋冬季节?
2、路口的红绿灯 (如果是竖排的) , 不同颜色的灯从上至下的颜色是怎样排列的;
3、关心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观察城区道路上盲道的设计, 说说它的特点。
(二) 阅读课本:“STS”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1、回答问题: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后, 提出了什么疑问?
伽利略对这些疑问做出了什么猜想?
伽利略是如何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的?
伽利略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过程?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单摆, 研究摆长与摆动时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形成性评价, 要准确体现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并综合评定教学系统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是评价的主要方面, 如有不足之处, 则需对前期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然后再试用、再修改。
四、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活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有方, 教无定法。但是,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技能基础, 精心完成教学设计, 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的课堂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摘要:教学设计是备课的新的境界, 集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法为一体。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 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本文借“科学之旅”这个特别的主题, 谈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8.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篇八
修改前案例:(在第一教学班实施)
Presentation
Activity(1):(Ss)Listen to the recording,(Twice)
Activity(2):Act with S1
T:Hello,Bob,S1:Hello,Ms Zhang,
T:What're you doing?
S1:I'm drawing,
Activity(3):Read after recording and translate,
修改后案例:(在第二教学班实施)
Activity(1):
T:Who is wearing a shirt/a dress/a T-shirt?
(教师指穿相关衣服的同学提问)
S:Yes,I am,
(穿相关衣服的同学回答)
Activity(2):
Competition:Weaxing clothes
(每次四人一组上台比赛)
学生根据教师指令(Put on a T-shirt/iaacket/shirt)做相应动作。动作正确者获胜。
Activity(3):
Show picture:a sock
引导学生问答:
——What's this?——This is a sock,
Show picture:a pair of socks
引导学生问答:
——What arethey?——These are socks,
引导学生反复问答,找规律区别句型“This is…”和“These are…”。
出示多张衣服图片,供学生分组练习。
通过对两个教学案例的比较,我发现在第一教学班课堂中,教师只是与个别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只有个别学生有与教师动口交流的机会,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师生互动的交流之中,他们的课堂活动几乎没有,他们也并没有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也没有参与到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习语言,他们也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在课堂上,英语交流的情景氛围并没有形成,所以也更谈不上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用英语交流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此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太多,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导者、控制者,而非引导者、组织者,这样的课堂怎么会体现出新课程理念呢?通过对我的案例的反思,我感到课堂上营造英语交流氛围的失败和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原因是课前备课时对各个环节缺乏准备。教学活动的设计机械、古板,缺乏新意、创造性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更深层次的学习。
而在第二教学班课堂上,教师的真实情景对话,穿衣服比赛、利用图片操练英语句子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通过情景对话、穿衣服比赛、分组操练等活动,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之中,课堂上英语气氛浓厚,学生很自然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而这不正彰显了教师学习、钻研教材、围绕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注重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吗?
通过两段教学案例的比较,使我的英语教学思路更加明晰,视野也更开阔,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兴趣,他才会乐于学、主动学,所以教师要创造轻松、愉快、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而不是那些会压抑和窒息学生学习兴趣的、平淡无奇、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创设呢?我认为每一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真正一员。平时课堂中我坚持每天让学生在课前作Duty report,进行结合上节课相关知识的Free talk,要求学生就Free talk进行问答,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同时练了听力和速记能力,所以平时没有必要专门抽一些时间来练听力。又如分角色扮演,或做Guessing game,或让他们做一天、哪怕只有一分钟的小老师,让他们上自己想上的英语课。另外,要创设大量的练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要尽可能多地营造说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克服母语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讲英语小故事,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小品等活动,力求勾起他们说的欲望。
2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验的积累、学习方法的挖掘和创新等都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课前准备开始,关注每一个学生。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每一个英语教学活动,使英语课堂活动更多样、更丰富、更精彩,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感受到成功用英语交流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3课堂多设疑
多设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思维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运用新的语言、材料,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尊重学生
师生之间具备的不仅仅只是师生关系。同时应具有朋友的双重关系。学生乐于与老师交朋友。因为这类朋友在他们眼中知识渊博又善解人意,但也不可无严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人格榜样,只有具有较高师德,学生才会崇拜他,才乐于与之交往。对待每个学生不可存有任何偏见和歧视。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素质,一个善意的点头、一个友好的微笑、一句微不足道的夸奖等都有可能拯救一个学生,我们应尽可能让他们有种成功的体验。
5尽可能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果我们很好地应用多媒体,将给教学带来很大帮助,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形象生动的视觉听觉效果、优秀的课堂设计会使课堂熠熠生辉。我们可以用简明的图片将课文框架做一介绍辅助教学,在放录音时,将课文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或kevword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去思考学习。在教新单词时,将与单词相关的解释、语言及有意义的图示等逐一展现,一目了然,不易忘记。
6尽可能少布置抄写性作业
学生的抄写要看兴趣与方法,如果是为完成任务去抄单词或作业,还不如不抄,抄了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厌烦感。同时作业要适量,难度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到成功与自信,这在高年级学生中显得尤为重要。
9.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九
丰城市泉港中学 刘斌
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已有多年,对课堂教学的创新要求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活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如何把新教材用好用活,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更新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需要有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师来操作,可以说,教师教育观念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一直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接受储存知识的容器、是一个活的书橱,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杂乱无章地放在“库房”里而不会周转,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授中培育出大量人才的同时也扼杀了更多的英才。在当前课改的大潮中,教师暗]只有把旧思想、旧教学模式彻底抛弃,才能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认识过程、学习活动过程。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书本已不是惟一的信息源。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获取课堂上所不能获得的信息。教师能否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风格,为学生创设宽松环境、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适应这一形势,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角色调适,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适应改革的大潮。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
二、改革教学方法
何谓语文?“语”是用口头语文言表达的方式和能力。“文”是书面语言表达交流的方式和能力。中学阶段正是这两种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现中学语文新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较之原课程标准相比,已发生了质的改变,它以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对学生语文认知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为培养学生适应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而学会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现实生活及社会向前发展之间的联系。新课程增加了语文阅读量,加强了口语交际环节,加强了书面语言能力训练。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与提高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因为自学能力是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地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而课堂是完成语文新课程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可是在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无休止的知识强化、模式训练中耗尽了对语文的喜爱,一些学生的作业已由智力劳动化为体力劳动,学生思维训练、自学能力在呆板的教学模式中难以提高。因此,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1、重阅读,少讲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科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阅读的时候自地、求了解,了解不会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读懂文章意读出形象、读出感情。如在学朱自清《背影》时,让学生重点读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段落,感知作者精辟的用词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感受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讲《安塞腰鼓》时,在学生初读、教师引读、男女分读后,全班起立集体朗读,作者文中所描述的气势磅礴的场面便跃然纸上,这比教师枯燥的讲解更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重积累,少灌输。《新课程标准》提到,学生要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确实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语文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语文,知识得不到消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练笔,学生练笔中的“妙词在线”、“精句品味”、“美文欣赏”、“一课一得”等小栏目为课文知识积累开辟了广阔天地。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接受时代信息,广泛交流。在母语交流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着语文。这比教师强制性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学语文要强得多。
3、重表达,少束缚。语文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造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将积累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运用的积极语言,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虽有说的机会,而答案往往是老师设定的惟一标准;虽有时组织讨论,却往往流于形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在语文课堂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如在学〈夏天也是好天气〉一文时,让学生说说“文章的标题应怎样读?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请学生用“„„也是好天气,因为„„”的句式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喜欢的原因。整篇课文在学生“说”中完成了。“说”让学生运用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是闭卷考试,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学的惟一尺度。这种“加工厂”般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的朗读、口语交际、学习习惯用纸笔测验可能就难以评价。现代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定性与定量评价,外部与内部评价,绝对与相对评价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培养学生的共性,以促进学生的近期发展,又要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和长远发展。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在语文教学中,我把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口语交际、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都列入对学生语文学科的评价范围。教学中注重以上述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如在课堂讨论中,对他们是否有合作精神、回答问题是否有独到的见解、表达时语言是否准确、简洁、流畅孝、都给予及时的评价,在肯定评价的同时指出努力方向,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更具工、开放性,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10.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十
体会:
1.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较易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较好一点的学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题,增加阅读量等。
2.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 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a>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一英语教学反思》。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做法:
1、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信息知道很少,同时大多是寄宿生,查阅方法也有限,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和策略——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2、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3、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11.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50-01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英语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方法迅速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方法过渡。而其中作为语言交际运用主要手段之一的英语阅读在教学中也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可是目前,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却仍旧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表现为教学观念的落后与教学方式的陈旧。究其根本,还在于有诸多教师不能够跳出应试教育的小框框,仍把英语阅读作为应试的手段,而没有认识到它主要是作为语言交际技能而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只特别注重答题技能和应试技巧的训练,一切为了“分数”转。在我听过的大部分英语阅读教学课中,课堂模式一般都是这样的:学习生词———分析原文———结构语法———练习———下课。教学过程呆板单一,方法老套乏味,连听课老师都感到索然,就无怪乎学生昏昏欲睡了!这样的教学根本就没有作目的性、针对性较强的阅读能力培养规划,更不要谈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人文素养了。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任何一门语言科学其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向实际的应用交际。与其他语言学习一样,英语学习也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阅读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考、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对学生的培养要从过去的以“双基”为主转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主,使学生综合掌握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功能。
二、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是一门要求记忆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掌握英语语言能力,就要不断加强英语听、读、说、写能力,而英语阅读教学则是获取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可是目前,对照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我们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初中英语教学是英语教育的基础阶段,新课程理念的本质是注重能力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观念以深入人心,可是仍有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只是注重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的训练,没有能够完全解读新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仍然有诸多的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俨然是程序化、机械化。由于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没有体现英语新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师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包括课外阅读材料的训练,即如何通过精读和泛读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很多教师在两者的安排上缺乏科学合理的结合,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多,在师资、课时等方面没有进行合理配置,谈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对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精心选材。
良好的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得准,二是读得快。阅读能力的提高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阅读选材的限制,学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所读材料的梯度不够明显,在同一层次上重复过多,教师和学生投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却收不到好的效果。初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特别强的阶段,他们往往对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在选取阅读材料时既要考虑到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特别是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更应该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不同阅读材料的交叉使用,尽量避免阅读单一的体裁和内容。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挑选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英语期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便于拓展学生英语知识背景的广度及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英语阅读问题设计。
英语阅读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因为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思考阅读内容的切入点,是学生进行思考的舞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得到真正的实现和发挥,使其思维得以充分、真正地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练习了学生的想象、分析、综合推理能力。只有在真实的英语阅读情境中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有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设计的问题和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的目标才会实现。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Unit3WhoAmI?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对电脑感兴趣的事实提问:“Inwhatwaysarecomputersusedtoday?”通过问题让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学生的思考会很快被问题调动起来,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所想到的电脑的种种用途。接着教师提问:“Doyouknowthedevelopmentofcomputers?”然后,让学生边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层信息,边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发现他们的疑问或问题。在学生体验了阅读之后,由他们提出疑问或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新课程改革旨在保障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实施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综合掌握英语语言运用功能,才能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水平,才能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十二
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突破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基本思想, 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学习方式的改变, 就不会有创新的学习能力。现在所倡导的导学案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它直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明确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灌输中突围出来, 向探究进发。教师不仅讲给学生知识, 让学生“学会”, 还要让学生“会学”;不仅向学生提出问题, 还要指导学生会问, 善问。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 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它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们知道,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从教材的编排中可见一斑。所以,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节, 教师可设计为活动课,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寻求测量方法和测量技巧。还有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视图与投影中的太阳光与影子和灯光与影子等教学内容, 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 通过测量木棍的影长及变化, 最终找出问题的所在。学生亲自实践, 既能够经历学习的过程, 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 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提倡“让学生在做”, 就是让学生放开双手, 运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 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二) 学会自主探索, 开展合作交流
交流活动已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活动方式。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提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又进一步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依据教材的内容, 为学生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设计与学生知识相适应的问题, 力求生动有趣, 便于学生探究, 能够从中发现问题。自主合作, 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二、以课堂师生交流为突破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提倡的交流, 即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倾听和表达。数学交流能力, 就是让学生在生活概念与学科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对知识有更清晰的理解。知识与现实是紧密关联的, 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有效阅读数学材料, 倾听别人对知识的见解, 又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 增强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主动学习是一个学生必需的一种学习能力, 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关注点——发展。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既然是新课程的一个突破口, 那么, 教师就要使课堂动起来, 增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的时间, 提高对话的有效性。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材料, 同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然后让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交流, 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对话。在交流中, 培养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从数学的第一堂课开始,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做到从小处着手, 先让每个学生能在组内说话, 同时学会倾听最为重要。小组内要讲究合作, 组内不要过分竞争, 而强调小组间竞争。
交流能力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学生的回答。师生一问一答只是一种表面的对话, 并不能深入解决实质问题。只有交流, 亦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交流, 才能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 当学生回答得很好时, 我们并不马上评价。当学生回答得不确切时, 也尽量让学生自我倾听, 学会评价, 一定把握好最佳时机。课堂中, 更多地让学生自觉“倾听、解读、评价”, 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 才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1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十三
课程改革后小学自然课将改为科学课,由于黑龙江省将在正式推行科学课教材,这就存在着小学自然教师如何用新理念来使用旧教材的问题。
我省现行的自然教材是在“知识本位”和“教师本位”等传统观念下编写的,教材中存在偏重知识点,偏重按教师教学意图设计教学等缺点,并且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完全照搬现行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难于完成由“自然课”向以探究为中心、以科学方法为主
一、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
开放课堂教学,就要以儿童为中心,尽量要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和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与成人不同,儿童生来就好奇、好动,有求知欲望,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有丰富的材料放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会去摆弄、去探究;只要有收获,他们就会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在开放的课堂中,教师已不再是活动的决策者、指挥者,也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和设计者。
如《昆虫》《益虫和害虫》两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室里运用标本、图片或是模型进行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根据课堂的开放性特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开放了课堂的空间与教学内容,把两课合并在一起,并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带动下,先到操场上捉虫子,把自己小组捉到的虫子都放到昆虫盒中进行观察,然后根据找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哪些虫子是昆虫?把昆虫从中挑出来,各小组之间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理论依据、观察结果,探究出昆虫的共同特征。最后再让各小组成员给昆虫分类,再次进行汇报交流。
二、把“齐步走”的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
在我省现在正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实验课都是限定实验,教材中的实验一、实验二等已经为学生规定好了,学生只需在教师的指挥下“一二一”齐步走。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并有所突破,变“齐步走”为自行探究,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体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进行的,如某些课侧重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制定计划和收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例如:教材第六册《花》一课,我改变了教材中只限定观察花的构造的实验,而是先把学生带出教室,去欣赏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鲜花,并且将一些鲜花带回教室。其次让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打算怎样研究花?研究花的哪些方面?小组同学根据计划进行分工,收集信息与资料,制定观察步骤,然后进行探究观察活动,各组观察、分析、整理,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三、把限定实验材料改变为“多样性”的实验材料
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都限定了学生的实验材料,这样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以改变分组实验中各组材料相同的老做法,给每组提供多样的有结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如:把玻璃杯罩上保鲜膜,密封后放进冰箱;把瘪了的易拉罐放入热水中等。这样处理教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还可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求异性”教学内容
“求异性”教学内容就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选取新奇、独特的角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力求其答案不是惟一的,是一种多元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追求结果的丰富性,努力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毛细现象》一课,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了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创设了思维的空间,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各具特色。组1:把手纸、毛巾、海绵、吸管、毛笔等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分别测出同一时间内不同物体吸水所需的时间;组2:把砖块、木块、土壤、吸管等材料同时放入相同高度的水中,10分钟后看水在物体上的高度;组3:把四种规格的吸管,同时放入水中,在相同时间内用格尺量出水的升高数据等。各小组的设计方案不同,探究的过程就会不同,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也就不同,从而思维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领域。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不难看出,教师改革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在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以师生双方都能拓展求异思维为出发点,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既给学生,也给了教师一个探索的机会。
五、使课堂的评价多元化,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由于它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喜欢评价自己的优点,很少评价自己的缺点,口气都是“我们组的方案如何如何好”等,听不进别人的方案。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方案,并且给会倾听的小组适当的奖励,比如一朵红花。接下来让学生在各小组的方案中找出认为最科学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别人想到而你没有想到的,你最佩服哪个组的方案等等。经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将逐步学会评价别人与自己。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对所探究的知识形成一个反思的再认识过程。
逐步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做评判。也可以让生活实践来评判,比如《毛细现象》一课中,让学生设计假期给花浇水的方案,并且评价其科学性。个别学生的设计非常精细,材料也很讲究,评价时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这种设计费时、费力、费钱,是否值得大家研究,有没有经济价值,对于即将外出旅游的人来说是否更喜欢用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做生活调查,让生活实践来评判。
现在的自然课究竟该怎样教,方法固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大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尝试改变旧教材,还可以根据需要自编教材,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14.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十四
第五中学 丁淑媛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给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 键 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 方法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当然,随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时事简评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很快攻占巴格达,不久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被捉,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不少同学的震惊。于是我便要求大家关注事态的发展,并要求同学们做好准备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简评。
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国际关系的理论来阐述伊拉克战争的必然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或情绪发泄,也有同学试着从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美伊冲突的原因,甚至有同学指出了这场战争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这种精神和情感又岂是仅凭教师的单纯灌输就能培养得起来的呢?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发展性”原则吗?
3、组织讨论
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二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了,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
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4、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和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有效的整合。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多次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5.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十五
一、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兴趣
由小学进入初中, 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其学习活动而言, 学习科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数学、语文外, 又一种新语言———英语, 走进了课堂。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到这门课, 有一定的好奇心, 一般是一种较短暂的直接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课程内容增多, 难度加大, 就会有一些学生把这门课当成负担, 到八年级出现分化, 部分学生厌学。作为英语课任课教师, 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 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解决好中小学衔接问题, 就会陷入一种盲目的境地, 以致影响教学效果, 基于这种状况, 我注意在第一节课开始就重视讲解为什么要学英语的问题, 在以后的讲课中, 同样处处进行为祖国建设, 为未来的工作进行英语学习的目的教育。通过课内外的多种形式引导和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懂得了世界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挑战。
二、集中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我们应该明确学生是否在一心一意地听讲、在关注着课堂, 是否能有效地参加教学活动, 这是决定学生能否学会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时, 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学习上, 我们应该采取种种方法,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做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大文章, 让英语教学更有成效。所以, 努力设计高效课堂, 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上”,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三、深入了解教材, 提高语言能力
1. 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看出, 对话和阅读构成了每一单元的核心, 对话部分中很多话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语段。
而阅读课文一般较长, 如果仅满足于“蜻蜓点水”式的问答则显得过于肤浅, 那么, 让学生用语段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和归纳, 则既可有效地检测学生是否准确地理解了课文, 又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练习。
2. 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 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
只有重视学生的英语朗读, 进而使学生想读、爱读、爱说、爱学, 才有可能使学生说好英语。孤立的单词是不容易记忆的, 正如人们不易把词典背下来一样, 而语句、文章是情节内容, 单词放在文章里, 联系上下文就便于理解、记忆。经常朗读, 接触到的生词、句式日益增多, 这样对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常用单词以及短语, 十分有益, 识字是朗读的基础, 而朗读又是进一步完善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有益的朗读更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识字水平, 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坚持朗读, 你会发现自己的音质越来越好, 不仅增强了自己学习的自信心, 也增强了自己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而教师正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朗读, 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 教和学才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追求、一种探索和一种乐趣。
四、改变作业内容, 加强课后复习
中学生的英语家庭作业通常是内容重复, 形式呆板, 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 只是把单词、句子、对话、文章等方面的练习都混杂在一个本子上。这种家庭作业的内容通常是千篇一律, 忽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而且难免造成抄袭之风泛滥。我把家庭作业的主要内容分门别类, 如词汇、文章、句子和笔记, 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方面, 即单词、句子、对话与文章, 并始终清楚自己掌握了多少个单词, 学会了哪些有用的句子, 积累了多少篇值得保存的对话和文章。这种作业不是简单的重复或数量的增加, 而是每个学生辛勤劳动的结果, 因此有保存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也可以让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更清楚的了解。
摘要:新课程下的英语课堂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热情, 改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6.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导入;兴趣
[作者简介]郑星刚(1969-),男,现支教于新疆伊犁州巩留县第二中学,任教高中英语。
课堂导入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巧妙而恰当的导入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新课标》在语言技能教学建议即听力技能教学建议、口语技能教学建议、阅读技能教学建议和写作技能教学建议中均提到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笔者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其所学语言材料的特点和导入手段,在高中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抛砖引玉,乃一孔之见,谨请良师不吝赐教。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英语课堂中一定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Henick(1994)认为:上好一堂课最困难的往往是如何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投入程度是课堂互动中的重要因素(Garton, 2002)。
(二)引导学生了解和进入教学内容。一堂好的英语课,学生往往能通过导入就可以对这堂课将要开展的内容有所了解。生动、新颖的导入往往能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迅速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进入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导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三)为整个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导入其实就是一堂教学活动的铺垫,良好的教学导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可以说是我们成功开设课堂教学的奠基石。
二、课堂导入实施的方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导入随着我们授课内容、授课地点、时间以及授课对象等的不同而不同,课堂导入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是,总的来说,在我们平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背景知识介绍导入法
通过对即将讲授的课时进行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把一些基本常识与我们的书本知识相结合。比如,在进行模块六Unit 4-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之Reading(The UN-bringing everyone closer together) 这一课时的授课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了一些联合国的常识,包括联合国的建立、联合国的一些基本机构、联合国所作的工作、常任理事国等,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我们课堂知识的学习。
(二)表演导入法
表演是一种艺术,它能以生动的形式使信息直接输入学生的大脑。应用此法导入课文,能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巧妙利用教材,创造情景,通过表演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在欢乐的气愤中学习新的内容。如在学习SEFC1B Unit 21 Body Language时,教师可设计一个简单的交际情景,让两个学生模仿表演见面或告别的场景并要求尽可能多地使用手势,然后导入课文。这样既练习了口语,又在交际中结合了手势语的使用,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的知识,不仅能让我们加强巩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同时,也能够让我们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记得在上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1 Grammar and usage时,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是:Noun Clauses(名词性从句), 在上此课的时候,我没有急着把课题等呈现出来,而是先在黑板分左右两边写下了几个句子。左边句子有:1. He bought us 3 new books.2. Will you give the salt to us?3. She is a student. 4. Lincoln, Amercian president, was admired by many people. 右边句子有:1. What you need is a doctor. 2. I believe she is the best dancer in the world. 3. That's what we want . 4. The news that Mr. Cook died made him sad. 我先让同学们分析左边句子,复习我们以前学过的基本的句子结构,找出左边句子的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然后我们又分析了右边的句子,发现右边几个句子,分别是以从句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的。这样,很自然的,我们过渡到了本堂课的内容:名词性从句。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学生们不仅复习了旧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我们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了。
(四)提问导入法
提问导入法也是我们常用的一个导入法。高中的学生仍然处于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纪,这个时候的学生愿意动脑筋找出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牛津英语模块三 Unit 2 English and Its History之 Welcome to the unit时,我利用了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同时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What language do you speak? Can you speak any other languages?
2) Do you know how many languages there are in the world?
3) Do you know the forms of the following language?(进行这个问题时,我通过幻灯片展示了Tibetan-藏语,Arabic-阿拉伯语等几张图片。)
4) Do you know other forms of language?
这样,通过前面三个问题作铺垫,再通过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就很自然地导入到了我们本课时的课题。
(五)游戏导入法
高中的学生虽说即将步入成年人的阶段,但基本也没有改变好玩的天性,偶尔改变授课方式也能让学生感到新奇,从而更加乐意进入学习过程。比如在上模块三Unit 1-The world of our senses 之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课时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课时的特点,利用这个契机设置一个游戏。因为这一课时讲授的是人的五种感官,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做了几个游戏,让他们体会盲哑人的生活。通过这几个游戏,不仅导入到了我们新课时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切身了解了我们自身的宝贵财富,懂得珍惜拥有,同时也能体会残疾人的处境,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懂得更好地理解、尊重、帮助和照顾他们。
(六)实物导入法
实物导入法也是一个能让学生感到很新鲜的方法。比如在上模块六Unit 3 Word Power-English words borrowed from other languages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实物导入法。上课之前,先准备好一杯香气腾腾的咖啡,然后问学生:What's this? 学生们自然知道是Coffee,也自然知道咖啡是外来语,从而也就自然地知道了老师的用意并且进入到我们本课时---外来语的学习中来了。
三、课堂导入的思考
(一)课堂导入能否与课堂内容紧密衔接。与课堂内容失去了衔接的课堂导入根本不能为本课的课堂内容服务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二)课堂导入,时间多少为宜。我认为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三)其次,“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
(四)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特別强调了课堂导入的作用,强调课堂导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但是,导入有法,但导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类型,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采用最有效的导入方法,进行有效的导入。导入是“点睛”之笔,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教学高潮,就能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英语。真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文献]
[1] 胡美馨,朱海娜. 高中教材“热身”部分的教学现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4).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江苏教育出版社.
17.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教学 篇十七
摘 要: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中的先进教学观点,致使新课改的实践应用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这一教学话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教学领域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呼声也随着愈来愈高。在此背景下,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得到了大范围的实施与普及。可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中的先进教学观点,致使新课改的实践应用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如何以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为指导,更好地开展初中英语教学工作”这一教学话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促进广大教学同仁更好地成长与进步。
一、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标尤其注重每个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启发性、探究性、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上进心。进一步的,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运用自身形成的知识框架,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填充与丰富知识。概而言之,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教师所起的是指引作用,同时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二、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契机,倡导学生在体验与参与中进行学习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倡导“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性地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英语学习任务”。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在教学“单数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这部分知识时,我抛弃了之前将罗列好的语法规,生硬灌输给学生的做法,而是在黑板上为学生写出了几个句子:
1.You,he and I all worked in the same company ten years ago.2.Vivian and I did not go to the concert.3.Both she and I like the music very much.4.Who will go to the party?You and I.之后我便告诉学生这些句子都体现了“单数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的统一规律,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认真分析这些英语句子的基础之上尝试自主归纳出其背后蕴含的英语准则。
以下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
A组:我们认为,第一个句子涵盖了三种人称,他们的排序规律先后是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因此,我们大胆推断这就是多种人称同时出现时应遵循的排序规律;
B组:我们认同A组学生的规律,第二个和第三个句子都遵循了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排序规律;
C组:第四个句子同时出现了两种人称,并按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这同样符合A组学生的推断;
……
将具体知识点融入学习任务之中,一方面利用了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在“激将法”的推动下真正将自己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另一方面通过亲身的参与及体验,学生又真正加深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这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当节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无疑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积极开发多媒体资源,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大范围普及,多媒体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并都从学生处收获了良好的反响与回应。
如,初中生大多未深入接触过老舍的《茶馆》,更谈不上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而上升到以英语思维实现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品析与鉴赏了。为了打破这一教学尴尬局面,我在学习Module 10 Lao She’s Teahouse这一章节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普及了有关老舍《茶馆》的文化知识以及历史内涵,随后又借助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了改编自原著的电影。
多媒体本来就兼具生动形象、直观立体的特点,因此,通过上述两项措施,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这章知识的探究兴趣以及学习欲望,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如若其境,有亲身体验之感,这对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茶馆》,并逐渐上升到以英语思维进行欣赏产生了很大的帮助与推动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08-24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06-25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08-28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07-09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06-27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开题报告11-01
小学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08-29
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06-14
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08-06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