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共14篇)
1.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刘 晓 民
山阳县高坝店镇中心学校 726402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一是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二是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善于思考,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一定能组织好,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这些实践活动中。四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做好榜样,成为学生的镜子。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德育 教育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优越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舒适了。但不容置疑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德育仍是当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老人跌倒事件、校园凶杀案件等等社会负面效应屡见报端,影响恶劣,对小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家庭的影响。一方面是有些家长自私自利,品行不端,举止轻狂,语言粗俗,给孩子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农民工出外打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放假回到家,无人管,无人教,放任自流,信马由缰,不良习气很容易养成。三是学校主导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一心扑在教学质量上,很少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德育为首,育人为先。”那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是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资源极其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除插图、挂图、电教配套设施之外,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创设情景,制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激发出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达到陶冶学生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的作用。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一课,课本上有长城和运河的插图,教师除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感知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网上资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有关长城、运河的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巍峨的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美丽的运河,波光粼粼,伸向远方。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而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看到这些,听到这些,能不激起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吗吗?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教师可在课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南京 南京》等影片,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为上课做好准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
二是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
文本的思想内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直白通畅,内涵深刻。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 2
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
例如学习《海伦·凯勒》,就要学习她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美丽的南沙群岛》、《三亚落日》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学习《早》,要树立按时守信的观念;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要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从小树立孝敬父母的情感。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三是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教育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利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加强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坚定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场,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
活动时,要设计好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参加人员、活动路线、活动过程,主要程序。
又如,利用学雷锋活动月,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关爱他人,热爱集体,更好地成长。活动期间,可播放影片《雷锋》,办板报宣传雷锋的事迹,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心灵受到震颤。然后鼓励学生多做好事,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也可以在班级里举行“寻找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活动,激励全班同学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以便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再如开展拔河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开展国红色歌曲演唱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展诵读唐诗宋词比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精神;开展讲故事比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善于思考,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一 3
定能组织好,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这些实践活动中。
四是教师的表率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有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品行,谦和的态度,文明的举止,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也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做好榜样,成为学生的镜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在这里讲的不过是一些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无疑,所有这些,都有待于诸位同仁不懈探求。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二
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1.1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 寻找生活的真谛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结合实际, 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 把握时机, 实时渗透,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生活, 寻找生活的真谛。在一篇课文中写的是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寻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 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 克服依赖性, 对人讲述种植桃花心木的方法, 阐述为什么要这样培植树苗, 从中悟了“人”与“树”的成长非常相似的深刻道理。作者真诚地告诉人们“······不止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 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陶冶, 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料转化为巨大的力量, 努力成长。
1.2 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 做生活的主人
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是主阵地, 课堂是主渠道, 教师是好向导, 借助学校这一阵地, 沿着课堂这一主渠道, 将一批又一批的“旅游者”引向游览的胜地, 让他们去接受阳光雨露;去感受生活中的风沙雨雪, 磨练他们实时生存的意志, 锻炼出一颗颗独立自主的心, 只有在寻找解决生活的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学会思考, 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 自然地学会了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做生活的主人。
2 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 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依据作文自身的特点, 可对学生进行深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 因此, 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正如一位同学在学完《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谈到:我敬佩文中的那位父亲。看到他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的一生是平淡的, 没有什么财富可得, 但他正直诚实, 他用很高的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我无时无刻不在受父亲的影响, 慢慢地拿他的行为准则来衡量自己, 我不会在无人看管的信号灯前违规, 不会随手丢掉一张纸屑, 不会把多找回的领钱据为己有······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3 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我积极开展“演讲、写作文、讲故事”等活动,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 全班同学对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 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中的作用, 并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演讲等活动, 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选择渗透点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有一条原则是共同的, 即寻找和探求课文中思想火花的迸发点, 只要我们从这个基本点出发, 实事求是, 结合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 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 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语交际不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还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嵌入法律因素, 将给他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口语是小学生课堂之外的主要交际语言, 小学生涉世不深, 对于社会种种的侵权现象往往采取的是回避、妥协的应对措施, 在日前的口语教学中, 可以引入典型的违法犯罪事件, 以此来展开讨论, 强化学生们对法律的认知态度, 从而把法律因素深刻的嵌入到口语交际之中。在口语交际中嵌入法治教育, 使同学再在社会生活活动中以及校园生活中主动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一方面增强了小学生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给法治教学活动做下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总结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让孩子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让他们懂法、知法、守法, 提高他们的个人法律素质。我们教师应该多思考、多实践, 敢于创新, 把法治教育理念全面深刻的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来, 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这对他们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彬;浅谈法制教育在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J];职业技术;2009年12期.
[2]姚莲菊;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浅谈[J];政府法制;2007年10期.
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改变观念渗透;抓住情节渗透;融入法制教育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对青少年进行的法制教育都寄托在学校的法制教育讲座和思想品德课堂中,认为在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只要注重好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熏陶,就算完成了教育教学的任务。殊不知,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如果只是利用《品德与社会》课本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地讲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或是借助于听取法官一次又一次的法制理论教育讲座,都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那样的教育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用消极方式去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制知识的“文学”欣赏,它有别于“填鸭式”的法律条文的灌输,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到一些法制知识,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改变观念,利用课文,渗透法制、
三、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大家都忽略的现象:注重情感的熏陶,却忽略了法制方面的引领。“以人为本”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提倡并力求做到的,但也有很多人曲解了其含义,甚至有意无意地做了误导,可以设想:如果只注重情感因素,感情用事,不注重法制观念的培养,他的心态是健康的吗?这个社会是健全的吗?以小学五年级的《西门豹治邺》一文为例,课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重了西门豹值得歌颂,因为他为百姓们除掉了经常搜刮民脂民膏和危害百姓安危的豪绅、巫婆,兴修水利,为百姓作了一大好事,让群众觉醒我们的富裕不是靠信迷信所得,而是要相信科学,靠我们的双手,靠我们的劳动和智慧而来。但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官绅和巫婆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西门豹用同样的方法把他们扔到河里?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又如六年级的《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因个人的喜好,为了保护他认为善良的应该得到保护的鹿而残杀了大量狼,这不但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还触犯了法律。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西门豹、罗斯福等人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是何等的不和谐?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今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如果凭个人的情感、好恶来随意剥夺人的生命,或者任意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无论有任何理由都是犯罪,并必将付出代价。
三、抓住情节,理解法制,学会自我保护
在教小学六年级的《凡卡》一课时,就叙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被爷爷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亚希涅那里做学徒,受尽了折磨,他写信给爷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课文的结尾以凡卡做梦的形式反衬了凡卡的悲惨遭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相信每个人读了都会为之动容,替弱小无依的凡卡将来的命运担忧!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上,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童年与凡卡进行对比,使学生的品行得以陶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能在学生真正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渗透法制教育,产生“法律”保护意识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童年和凡卡进行对比,让他们想想在我们今天这个法制社会里,凡卡除了选择离开,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时,同学们的思路就像开了闸的潮水,一个劲的往外涌,有的认为,可以写信向公安机关投诉;还的有认为,直接到公安机关说明事理给鞋匠阿里亚希涅及老板娘一个严厉的警告处分,让他以后善待凡卡;有的还说,写信给妇联,让他们出面保护凡卡;有的说,让鞋匠阿里亚希涅及老板娘读读我们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自我反省,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在这里,我趁机给同学们宣读了一遍《未成年人保护法》,讲解一些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让他们知道:在我们不触犯法律的同时,还可以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挖掘作文教学资源,融入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的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法制教育的重要课堂。作文教学是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这更起到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作文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作文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作文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与此同时,通过批阅作文,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能起到更佳效果。
4.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四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无论对一个生命个体还是对一个民族整体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出发,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不断发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通知。网络游戏使学生迷失自我,跳楼殒命;或是为了金钱,或是不堪外界压力,青少年对父母亲人屠刀相向;羡慕物质浮华,崇拜丑陋低俗,是非观念、美丑意识混乱颠倒······这一系列现象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从反面提醒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那么在这项重要的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这是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一、语文的人文性。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二、语言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修身治国平天下,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
三、语文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直白的,它把丰富的思想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中,溶化于一篇篇优美形象的文章里。丰富的思想结合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又能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上小学语文的三个学科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工作中分担更多的任务,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工作中担当起极其重要的角色。
可以这样说,一本本语文教材,就是蕴含着丰富思想教育材料的宝库。然而,现在教学中却存有两个误区,影响了对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误区之一,忽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多、过滥、过于直白,对文章内容不做深入理解,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而流于空洞说教,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然不会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误区之二,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忽视学生追求人格升华,人性完美的内心渴求,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只顾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写作技巧的培养,教学进行得支离破碎。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而且也不会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文如其人,很难想象一个道德感、责任感淡薄的人,一个人性残缺的人,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会怎样写出感人的篇章。产生这两种误区的根源,在于教学中没有把语文看成是语言文字与思想精神的有机结合体,而是把两者机械地、野蛮地割裂开,致使文道分离。
那么怎样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具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教研活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五结合”。
一、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有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灵车那一段,引导学生:“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里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逐渐体会到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感染。《草船借箭》讲读结束后,我提出:题目中的“借”字,可否换成“骗”?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辩论明白“借”本身暗含“还”的意思,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且知道了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人物有美、丑不同。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梅花魂》讲述一位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其中他送“我”墨梅图时说的一段话是文章重点。在朗读前,先播放《我的中国心》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得很有感情,在这过程中自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识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则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我在初步感知时让学生注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并划下来,为整篇文章的学习定下了感情基调。然后在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出现给“我”的感受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台湾教师的爱国之情,最后再结合“这里原来画的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介绍日本以前对台湾的奴化教育。使学生明白了台湾教师产生这种强烈感情的根源。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动于热爱祖国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占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一次看图写话训练,画面上是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我预先想的答案是“哥哥在浇水”,可有一位学生说“哥哥在种树”,我刚想否定他的答案,说出自己的标准答案。可看看画面感觉这样说也不能算错。我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思维,就肯定了他的答案。然后鼓励学生还可以怎样叙述图意。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小树长高了”,有的说“小树长大了”,还有的说“我和小树一起长”。我很高兴,不仅是因为学生说出了许多与图意相符的答案,更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还有一次在教低年级看图拼音识字“进”“出”“开”“关”时,在学生基本读懂字意之后,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出门、进门、随手关门等,再请学生说说哪些场所还有出口、入口,教育他们要按规定有秩序走。学生表演时还用上“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学生既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又受到了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教育。
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思维活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全家宠爱集于一身。长于温家暖房,少经风吹雨打,又大多比较自私,依赖性强,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相处。教学中我结合这种情况,增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学生实际,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内容,并围绕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渗透德育教育的侧重点;二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自觉用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自己的行为,把德育落实到实处。教学《杨桃》一课,我让每个学生都从作者的角度观察杨桃,引导他们弄清这个角度看清杨桃的形状与一般的情况下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的不同,从而理解作者画画实事求是的态度。然后我举例启发学生思维。对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的例子,让学生对此表明态度,说明怎样才是实事求是。接着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或以后准备怎样做到实事求是。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在听说与习作训练中,我更注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有物可言,有话可写:(1)抓住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训练,比如三峡大坝截流、神州飞船遨游、北京奥运会筹办等;(2)抓住生活中随机发生在的事情,教会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大”题目。前一段,市区铺设天然气管道,在校门中挖了一道沟,学生纷纷抱怨上下学难走。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材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踊跃发言,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锻炼提高了表达能力,而对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小公与大公的关系有了较好的认识;(3)就地取材,进行训练。我们聊城风景优美,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家乡美景和变化,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抓住范筑先、孔繁森、白云和徐本禹的优秀人物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展望美好未来进行远大理想教育。
这样进行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以使学生在训练中进行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五、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语文教学改革相结合。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畸形变异,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演,学生不是主体而成了学习的“奴隶”,以致陷于费时低效的窘况,渗透德育多流于空泛,成了一句空话。如今,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努力探索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大胆改革,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重要性,自觉学习知识,主动接受教育。在教授《桂林山水》时,我在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特点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简笔画画画想象中的桂林山水。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动手,尽管画得不是多么逼真形象,但可以看出他们都想画出祖国山河的美丽,表达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之情。教《丰碑》课时,我在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说冻死的军需处长就是一座“丰碑”,在被他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之后,引导学生为军需处长写碑文,从而加深对其高尚情操的认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说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语文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是它的本质任务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现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二、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的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以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三、在创设问题情景中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的好奇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我在教授《朱德的扁担》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去挑粮食是一件怎样的事情?(2)你是怎么知道的?(3)从“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了什么?(4)同志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5)朱德同志又是怎么做的?(6)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同学可以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人人平等,部队里随处可见战友情。不要教师刻意的去空洞地说教。高层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一部好的连续剧最关键就是在“悬念”的设置上,这样才能升华主题、延伸剧情,使观众浮想翩翩、意犹未尽!我想教学也应如此。如《白杨》一文中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结尾:“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油然而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5.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五
[提要]在全社会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而德育渗透又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必须体现寓德于教。培养学生的友爱思想、进取精神、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分别就语文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中怎样寓德于教谈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寓德于教 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根据这一要求,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曾经在小学低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2]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此期间对他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如何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中,描写了人们在长安街两旁焦急等待周总理灵车的悲壮场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对青年夫妇„„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互相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3]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拄着”、“背靠”、“挤下”、“探着”、“踮着脚望着,望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人们什么思想,并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从人们的动作中体会人们焦急的心情,从而体会“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育。再如《三人行》中“王吉文醒来的时候„„”[4]这段描写,突出了战士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革命战士间生死与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深情厚谊,让学生受到爱国主
义
教
育。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5]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大海的歌》[6]一文中,有这么三句话:
1、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2、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3、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第一句话描写了四样景物,蓝、白、绿、红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而又美丽的风景画,可见作者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所以在朗读时要指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第二句是写浪花在唱歌。浪花怎么会唱歌呢?其实是作者看到海港繁荣的景象后,自己心里高兴地唱着歌。这里可以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来读,高兴得就像自己在心里唱歌一样;第三句中的“咱们”指的是我们中国,说以前我国没有石油钻探船,现在我们国家可以自己制造了。这句话就是借大海的歌来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这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来读,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达出来。通过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
(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萝卜头”进行比较。“小萝卜头吃的是残羹冷饭,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监狱,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写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笔头,那么你呢?”[7]让学生想想自己和小萝卜头一样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萝卜头”小小年纪在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怀远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的教育,并逐渐转为自己的行动。
二、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8]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经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一)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不注重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表面动力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如表演假如我是XX X(小花、小草、小树)遇到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生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训练受到教育,以达到育人目的。
(二)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极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作者的目的,如文章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趣来影响自己,以悲胜怒、以悲胜思、以怒胜思、以思胜恐、以忍胜喜、以喜胜悲等。
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6.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六
付永德
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本课题将定性定量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所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程度,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增长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他们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
二、挖掘小学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小学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三、学生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的动力部分。
四、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性格
所谓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众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它是心理要素中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性格与其它心理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格的意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等心理素质,使这些心理素质消极因素得以抑制,积极因素得到发展。性格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具有积极的性格特征的人。本课题正是依据以上原理和认识,针对少年儿童的可塑性的特点,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对学生的性格优化的渗透。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性格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在小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这些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六、正确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7.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七
一、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 必须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利用课文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而有效的法制教育途径。只要每一位老师都有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 刻意引领学生, 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如上到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时, 可趁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在《葡萄沟》一课中, 提到维吾尔族老乡, 我们就可以简单地介绍我国的民族情况、与少数民族有关的行政区划分情况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教育学生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 各民族要相互尊重, 和谐相处, 共建祖国美好大家庭。在《与象共舞》、《两只鸟蛋》等课文中, 可以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三个儿子》一文中, 把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其实很简单, 就是从一些小事做起, 从小树立尊重爱戴父母的意识, 长大后要赡养自己的父母。告诉他们不孝敬和赡养父母的行为, 是违反《宪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 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一来, 一方面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孝敬父母, 另一方面, 还让学生小手拉大手, 告诉自己的父母该如何赡养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 让学生结合身边的文物讨论:家乡有哪些文物?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如何保护文物?教师就可以借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以此来提升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文物的法制观念, 达到教育学生保护文物的目的。总之, 只要有心, 只要衔接得恰当, 很多课文都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法律知识。
二、让学生从词语教学中看到“法”
有很多老师, 总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些牵强附会, 或许认为要有渗透点的文章才能渗透,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能不能在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有没有渗透法律的意识, 如果有, 无论什么课都能成为渗透法制教育的平台。
如在语文教学中, 教到一个词语同样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在低年级学到“青蛙”一词, 除要求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写法外, 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 青蛙是益虫, 我们不能伤害它, 借机给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保护野生动物是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当讲到“毒品”一词时, 可以告诉学生毒品对人类的危害特别大, 我们要远离毒品, 更不能贩卖和吸食毒品, 否则就会产生违反行为。学到“草原”一词时, 可给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 共同为建设美丽的草原而努力。
三、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课, 除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外, 实际上也是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之间的交谈和相互影响, 对他们的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网络、电视、书籍等方面获取的东西特别多, 认识也不太一样, 只要老师引领得当, 学生同样可以学到一些法律知识。
例如, 老师可抓住一个打假事件, 让学生谈谈他的看法, 随机渗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师也可组织学生直面惨无人睹的交通肇事案, 让他们进行交流, 一方面劝告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 另一方面也要渗透一些《交通法规》。此外, 有些学生被人敲诈过, 有的学生给别人要过钱物等, 遇到这种事例时, 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 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条文。通过长时间的教育,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掌握许许多多的法律知识, 深化遵纪守法的意识, 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四、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法制教育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延伸, 也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版块。如让学生在电视上, 广告牌上或其他的地方收集使用得不规范的汉字, 通过讲故事、讲笑话的形式, 加深学生对使用规范汉字的重要性的认识, 恰当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内容。在《成长的足迹》这个综合性学习中, 教师可请学生讲一位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 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随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职责。
8.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八
学校教育是我们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礎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这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能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9.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九
以那中心学校
彭仁兰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则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教学《争论的故事》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做事应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贻误时机。故事中兄弟俩想射杀大雁,并争论如何吃大雁?到底是烤好吃还是煮好吃呢?这些问题虽然不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很有必要在思想上加以纠正。我于是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大雁等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随意捕杀鸟类是违法的行为。这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法制教育。
二、让习作教学与法制教育结合
三年级下册《习作1》是看图写一篇习作。本次习作提供了两组图,其中第一组图说的是小熊劝小猴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写。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时,结合教材,顺水推舟,教育学生要养成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名胜古迹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破坏文物不但在道德上受到谴责,而且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10.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
【摘 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努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渗透;教学策略;师生关系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构建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它充分体现了教育完全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一正确、科学的教育思想,确立了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是课标指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正确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基础的层面,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针和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依据,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调控作用等多种功能。因此,教师能否制定一个恰当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我对《烟台的海》一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②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以及海与人的关系。③画出文中描述烟台的海特征的语句,能概括其特点。④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积累词汇并在课堂上通过口头表达,能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教学目标的正确确立。既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兼顾情意因素的培养,既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充分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摆正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
二、选择恰当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步骤、途径以及所选择的手段、方法的总和。教育前辈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
(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语文教师应善于诱发学生的兴趣,根据教材特点,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运用各种方式,哪怕是几句简单中肯的课前导语,几笔简明有趣的板书,一幅引入入胜的挂图,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都能促使学生充满信心,情绪昂奋,兴趣勃勃地投入学习。我们必须全面审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动机等积极因素,相机激趣,努力使学生形成有意义、有自觉性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想学、爱学、主动学的心理需求。
(2)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课堂上敢于开诚布公地提问,自由流畅地发表见解,从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如果小珊迪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 “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更应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拥有“点金之术”和“渔猎之技”,使其语文素养螺旋上升。如《天游峰的扫路人》可采用“紧扣文章题眼,统摄全文”法;《学会合作》可采用“把握中心句子,剖析全文”法;《烟台的海》可采用“抓准重点段落,举一反三”法……林语堂曾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情感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对于这些独生子女,谈及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
(4)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作用。①必须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含和情感内蕴,化教材中枯燥乏味的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形象的具体的东西,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积极主动去感知文字,理解课文,掌握知识。②必须处理好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要多给些信任和尊重,多给些理解和支持,多给些启发和鼓励,创设一种教师殷切期望,学生个体积极参与,群体努力齐进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氛围。这样学生特别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毫无顾虑地提出心中的想问的问题,争先恐后地解答自己懂得的问题,那怕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兴趣盎然地进行课堂阅读讨论。③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把知识教得活,让学生学得活,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以便让学生在宽松中主动积极地思维,在愉悦中获得真知,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如教《烟台的海》一文时,由于涉及到地理等科学知识,且学生未曾亲眼目睹,距离学生实际较遥远,若光凭抽象的说教讲解,学生学得乏味,认知亦肤浅。一旦借助录相或多媒体辅以教学,学生情绪即刻高昂起来。他们边看图像资料边听讲说明边讨论交流,多种感观同时活跃起来,很直观地了解了烟台海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语也理解得更透彻,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从心理想学、乐学、学得津津有味的状态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化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赏析课上,教师是“话题”的组织者,又是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共赏,教师必须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揣摩他们的内心,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阅读课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是内容的引领者,又是耐心的合作者,为学生独立的有个性思考,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语文活动课上,教师应该是整个活动的编导者,又是机智的开导者。语文活动课是整合学生综合知识的一种新课型,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要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导趣、导向、导路。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开导,这种开导主要在思维方法上的,应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11.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一
国学,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是整个民族的积淀。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传承国学的义务与责任,而在学生时代,语文无疑是渗透国学教育的最佳选择。语文是国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同时糅杂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文学,它拥有先天的优势,并且容易为学生接受。而小学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在这个时期渗透国学教育,学生有足够的思想基础,国学渗透相对简单。对教师来说,应该根据国学的整体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国学教育 渗透
国学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也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文化被不断筛选淘汰,能保留至今的都得到了时代的肯定。因此,国学教育对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培养有非凡的意义。作为国学渗透的带动者,教师应该将国学教育与语文学习结合在一起,这便要求教师对二者有足够的了解,拥有一定的国学素养。此外,教师也应该有意地在教学中引入国学内容,增加学生对国学的认知。学生的兴趣也是影响国学渗透的一个因素,教师应该予以重视。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
一、分析语文教学的特性,寻找国学教育的切入点
从语文的整体特征来看,它与国学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不能贸然在语文教学中教授国学。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共性,以此作为国学渗透的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国学教育的载体。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大部分反映于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文言文等是它的主要形式。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在这些内容的教育中渗透国学思想,以此作为国学教育的载体。
除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学时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适合接触太过繁杂的理论内容。为了使国学渗透顺利进行,教师应该简化国学的内容,保留最为精华的部分。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留有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并吸收这些内容。利用这段时间,学生还可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形成个人价值观。笔者认为,国学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探讨与教师的引导为基础,这样的好处是既保证了学生对国学的理解,也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特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别董大》这首诗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适当地渗透国学教育。这是一首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见解,教师可以找一些类似的诗歌,在对比中加强学生的理解。这首诗与其他的诗歌略有不同,它没有朋友惜别的那种不舍与伤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伤感,充满豪气。在国学教育中,教师不只要让学生寻找共同点,也要寻找诗歌各自的特点。当学生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感悟,精神境界也会获得一定的升华,达到了国学教育的目的。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学生的情绪问题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加入国学的语文课堂,必然和以往有所不同,教师要做的便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才能加快适应过程。小学生是国学教育的受体,为提高国学教育的效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国学的本质来看,它很难得到学生的青睐,这是无法改变的。教师应该将国学教育与学生喜欢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其中融入一些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的趣味部分不能影响国学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分清矛盾的主次关系,合理制定计划。
在小学时期,兴趣是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学生的情绪左右着课堂的气氛,也决定着课堂的走向。对待情绪这把“双刃剑”,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当学生的情绪积极向上,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时,它可以推动教学的进程;当学生的情绪消极负面,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便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其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另一共性,它们都需要以此扩充学生的见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在渗透国学教育的前提要求下,课外阅读的前提要求是以国学经典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涉猎。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时,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小学生的年纪较小,没有系统的课外阅读策略,需要教师从旁引导。在阅读的时候,应注重质量,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
语文课堂虽然是培养习惯的主要场所,但是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学生只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其产生足够的兴趣,才会不断地重复阅读,最终养成习惯。国学书籍多种多样,学生阅读使难免会遇到困难。因此,学生也要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以此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结 语】
国学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在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带动者,教师应该寻找二者的共性,寻找国学教育的切入点。此外,国学教育也应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便于学生理解。除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也要考虑他们的情绪问题。只有学生对国学有了足够的兴趣,教学才能顺利展开。在教学中加入趣味性部分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最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钟敏捷.论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10(03)
12.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二
就目前来看, 我国教育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小学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它主要是将情感注入文字中, 使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文章段落中蕴含的思想以及语言情绪, 使学生与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进一步学习小学语文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 充分发掘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蕴含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将小学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充分发掘出来, 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小学语文课文相比于其他学科课文而言, 蕴含的情感最为丰富, 课文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将自己全部的感情、思想融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中, 例如:《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表达的就是作者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海底世界》这篇文章将自然界的神秘景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而《新型玻璃》这篇文章含有大量的理性思维。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深入挖掘所教课文中含有的情感, 使学生能够在课文学习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 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重视教学情境的设置, 将生动的教学情境作为情感教育的核心部分, 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真真切切感受到语文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特点, 他们的思维就像处于平静状态的湖面, 你只要在湖面上投入一颗满含情感的石子, 就能够看到平静的湖面呈现出小小的波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对现代高科技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 例如:视频、多媒体、录音以及幻灯片等, 将语文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给学生,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草原》这篇文章进行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收集一些与草原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的魅力, 以此了解与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三) 重视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朗读
朗读, 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对于语文课文朗读, 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朗读。语文, 实质上就是运用文字将一些感受、场景以及事件进行记录, 如果单独对这些文字进行理解, 可能不会产生任何的感觉与想法, 但是当这些文字被作家巧妙的排列在一起的时候, 这些串联文字所展现出来的效果就不是简单的通过“看”就能够有所感受的, 需要学生对语文课文中的段落一句一句朗读出来, 从视觉与听觉等多个方面对课文进行理解之后, 才能够从根本上了解与掌握语文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当学生朗读一些能够让人热血澎湃的段落时, 产生的影响也会伴随着学生的整个生命过程。
一些学生在对语文课文进行朗读的时候, 只是简单的对语文课文中的段落进行朗读, 没有在朗读过程中深入的理解段落中含有的思想感情, 有的学生甚至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朗读任务而对语文课文进行朗读, 这样敷衍的态度无法达到语文课文朗读的目的, 所以学生在朗读语文课文的时候, 教师应当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学生朗读完成之后教师应当提出相应的问题, 以判断学生是否在朗读过程中真正地理解了课文中含有的思想感情。
(四) 重视语文课文中重点词语的讲解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充分重视语文课文中重点词语的讲解, 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身具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文是由大量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这些含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构成了一篇让人动容的文章, 是语文课文的基础组成部分。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对语文课文中含有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深入的讲解, 使学生感受每一个段落中词语所具备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语文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时候, 在对“铿锵有力”这一词语进行概述的时候, 不仅要对“铿锵有力”的原本意思进行讲解, 还要将运用“铿锵有力”这一词语的深层次含义讲解给学生们, 即“铿锵有力”不仅仅只是代表说话的时候有力量, 它还表达了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期拥有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这样学生就能够进一步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结语
小学语文科目与其他科目相比, 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 感受语文的魅力。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仅重视语文课本知识的讲解, 还要有效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时候, 应当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发挥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小学教育, 是我国教育事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并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深入分析, 探究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方法, 以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情感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汤国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3 (10) .
[2]钱蓓蕾.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措施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09 (09) .
1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三
孩子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各种媒体的传播,青少年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又有多少不良的东西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发展。近年来许多学生法制意识淡薄,掌握的法律知识太少,导致许多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了他们的前途。对社会及家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提高法制意识,是刻不容缓的。“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呢?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学呢?以下是我几点心得。
一 文本教学紧密联系法律
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数来自于我们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把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再探讨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法律知识。如:我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背影》这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动作描写时,其中课文中谈到父亲穿过铁道时,我就围绕着当今时代火车的速度及数量和道路交通法渗透在这里,让学生明白横穿铁道这是违反道路交通法的,提醒同学们在日常生活骑车还是走路不能违背交通规则,否者就会造成交通安全事故。这些法律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不知不觉地传近学生的大脑。
在教学《孔乙己》这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其中课文中谈到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又被打了。他还说窃书不算偷的话。这就我引导学生分析他所说的这句话不正确,这是他自欺欺人的说法。他的这种做法构成了盗窃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盗窃罪,是指非法占有为目的,孔乙己盗窃别人的财物,虽然数额不大,但也构成盗窃罪。在我们生活中,学校里有许多学生总是爱乱拿别人的东西,这是不行的,是构成盗窃罪的,我们从小要养成好的品德,不要偷东西。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孩子从小就没有这种意识,最后偷的财物越来越到,最后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导学生在分析鲁提辖的人物形象时,鲁提辖的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做法行吗?我们应该通过法制来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如《老王》可联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那树》可联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斑羚飞渡》可联系到《野生动物保护法》,《春》可联系到《环境保护法》,《心声》可联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细心的观察,文本许多知识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有关的法律知识。
二、注重写作背景渗透
语文教学,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的问题,还要在挖掘主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了解书本世界,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了解文章所体现的人物精神世界,这些都是语文学科特点所致,而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更有效地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学科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目标。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可以收回的呢?答案是“有”!然而“南村群童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落在平地上的茅草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教师适时切入我国刑法规定:盗窃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秘密窃取手段,获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常见的方法有:爬墙爬窗入室、撬门扭锁入室、挖洞入室、顺手牵羊等等,盗窃钱物达到1000元以上就构成盗窃罪。然后要求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就“群童欺我、为盗贼“一句提醒学生对:这里的“盗”应该作何理解?群童们“欺老、为盗“的行为对不对等问题来展开思考、讨论,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如此一来,文章久远的时代背景一下子就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诗人的生活、理解文章主题,更重要的能在学生活跃、开放、多元的思维中培养他们进行自我法制教育的能力。
三、在演讲中获得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的渗透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而且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与法》、《学习中涉及的法》、《中学生应了解法律》等演讲题材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在业余时间我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演讲比赛,指导学生如何写法律知识额演讲稿,通过学生收集大量的法律知识和不同的案件,学生在撰写演讲稿的时候就能获得一些法律知识。在通过台上精彩的演讲,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四、在阅读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积累,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学呢? 学生读书阅读,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篇目,而《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又是学生非常愿意的古典名著。初中课文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目大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甚至,有的课文的主题还明显地彰显出一定的法律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积极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渗透相关法制教育的重大责任。较典型的比如施耐庵的巨作《水浒传》,其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花和尚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三拳”,从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真可谓是酣畅淋漓、大快人心,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申”的黑暗背景下,确实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他们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尊严的错误观念,所以,教师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去辩证思维,引导他们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否则,学生如果一味的津津乐道于鲁提辖痛打镇关西、孙二娘的“人肉包子”、李逵劫法场、武松血溅鸳鸯楼等,然后在现实生活中精于模仿,甚至付诸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其中的“暴力倾向”对学生的负面诱导又何异于网络上的暴力游戏?反过来,教师还可以将“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申”的封建黑暗社会背景与今天法制健全、充满民主的现代法理社会进行比对,参照《刑法》,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加深学生对宋朝末年封建黑暗统治下“官逼民反”梁山好汉的悲惨遭遇的批判理解。
五、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迁移学生的法制认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特别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小孩子横穿马路被车撞死的事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劝告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面对有些社会上的小混混收取学生“保护费”的事情,孩子们个个气愤填膺。老师因势利导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称“严重不良行为”里第三点是“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老师只需要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孩子们纷纷表示,对于这样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制止不了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其父母,采取措施严加管教。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通过讨论交流,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六、在写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学生要写好文章就需要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素材。这些素材许多都是与 实际生活中的法制史相关的,那么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可引进这些法律知识,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其次,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法律知识的语言,在写事理说明文与议论文时,就可以体会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最后,可指导学生写一些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应用文,如如何写诉状等。通过写作一样的可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七 在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
在今天的社会,只要我们留心处处都能学到法律知识,学校创办法制宣传栏,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学习。在家里,学生可以收看今日说法的电视,可以看中央电视12频道的法制专栏,学到法律知识。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让我们在法制的护航下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每学期开一次法制知识讲座,同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14.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篇十四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鲍列夫《美学》第562页)。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
五、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23
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9-26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06-20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小学语文电教论文07-19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06
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1-08
浅谈合理发挥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0-15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08-3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09-08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