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精选7篇)
1.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 篇一
城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发生在中国内地12个主要城市的435起非爆炸品类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发现:(1)危险化学品事故总体呈进一步发展趋势;(2)处于城市生活区的化工企业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对城市的.影响最大;(3)危险化学品在运输阶段,发生事故的比例最高;(4)民用燃气是造成使用阶段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主要危险源,而人为失误和违规操作是民用燃气类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主要原因.在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作 者:魏国 杨志峰 李玉红 Wei Guo Yang Zhifeng Li Yuhong 作者单位:魏国,杨志峰,Wei Guo,Yang Zhifeng(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
李玉红,Li Yuhong(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航空安全技术中心危险品运输管理室,北京,100028)
期 刊:环境污染与防治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年,卷(期):,28(9)分类号:X3关键词:危险化学品事故 城市 非爆炸品类
2.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 篇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及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不断增加,与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相关的生产、储存、经营、使用企业数量不断扩大。国家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约有危化品生产企业25000余家[1];危化品经营单位21万余家[2],危化品使用企业更是不计其数。如此庞大的企业数量造就了巨大的危化品需求和转运空间。它们从生产领域向储存、使用、销售环节转移的过程中,主要依靠道路车辆运输、火车运输、船舶运输、飞机运输等。
本文针对2006~2007年我国发生的170起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管道运输除外),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近两年事故发生的一些新规律,为事故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
2 危险化学品公路、铁路、船舶运输事故统计分析
2.1 事故涉及运输工具统计分析
对2006~2007年发生的170起危化品运输事故,按照运输工具的类别进行统计,其中道路运输车辆事故154起,占事故总数的90.6%;火车运输事故3起;占事故总数的1.8%;船舶运输事故13起;占事故总数的7.6%。
由此可见,道路运输事故是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主要形式。市场准入低、无资质运输、车况差、设备老化、疲劳驾驶等是道路运输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铁路运输事故较为罕见,文中统计的3起均为运油专列的火灾事故。铁路运输危化品由于准入门槛高、市场相对规范、对车辆本身安全要求高、运输的线路轨道固定、受时间空间影响小、疲劳驾驶及其他人为因素较少等原因,是最为安全的运输方式。
由于船舶运输运量大,成本低,近年来事故有所增加。在13起危化品船舶运输事故中,有6起为单纯的泄漏事故,7起为火灾爆炸事故;在发生地点上,4起发生在停泊的码头上,2起发生在抛锚靠岸时,7起发生在行驶的水域上。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为设备老化破裂导致泄漏、触礁搁浅导致倾翻泄漏、两船碰撞导致泄漏、温度升高或遇点火源导致火灾爆炸等。船舶运输事故一旦发生,存在下列几种情况:
(1)发生在停靠的港口码头。
我国沿江沿海多分布大型的油品及危化品仓储罐区及码头。船舶在装卸过程中或停靠港口码头时发生泄漏、火灾、爆炸,易波及相邻的管线、罐区从而造成事故范围扩大。消防后大量的洗消污水若处理不当,易污染环境和水系。
(2)发生在行驶的水域中。
船舶在行驶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船舶上的危化品泄漏及救援后的洗消污水流入水体都会对水系及水中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若事发水域在当地取水口上游,还会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产生污染,甚至引起居民恐慌。
由于危化品船舶运输事故更容易演变成环境事故,为减少船舶运输事故的发生,海事管理机构、安监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船舶运输危化品的申报管理;要加强船舶载运危化品的监督检查,杜绝不合格船只从事危化品运输;在危化品船舶上加装GPS定位系统,做到实时监控;加强对港口、码头的安全管理,对污水及“清下水”排放要重点检查;要制定危化品船舶运输事故的应急预案,对管辖水域有取水口的,对取水口的水质要定期连续检测,必要时增设备用取水口。
2.2 事故涉及危险化学品统计分析
按《危险化学品名录》(2005版)划分的八大类危险化学品统计事故发生的起数及后果。具体见图1。
统计结果表明:
(1)危化品运输事故中涉及易燃液体的最多,共91起,占事故总数的53.5%,其次为腐蚀品,共41起,占事故总数的24.1%;再次为易燃气体,共15起,占事故总数的8.8%。在人员伤亡方面,涉及易燃液体的危化品运输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最多,共造成51人死亡,1人失踪,58人受伤;其次为腐蚀品,共造成8人死亡,63人受伤;再次为毒害品,造成5人死亡,64人中毒,3人受伤;最后为有毒气体,共造成6人死亡,2人受伤。
(2)170起危化品运输事故中有115起对道路、水体和环境产生了污染。大多数事故导致了交通中断、道路封闭。有36起事故引起事发地周围群众疏散,累计疏散群众近2万人;36起疏散群众的事故中泄漏事故为29起,其余为火灾爆炸;引起千人以上群众疏散的几起事故分别为苯、二甲苯、苯乙烯、异丁醛泄漏事故;从某些事故可以看出事故应急疏散等应急救援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3)毒害品和有毒气体一旦发生事故,较其他类别危化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危害最大;腐蚀品一旦泄漏,对道路、植被、土壤的破坏严重,对地下管线等金属设施存在巨大的潜在危害。
(4)运输事故中涉及到最多的危化品为油品类(原油、汽油、柴油等),依次还有甲醇、硫酸、盐酸、液化气、苯等。
在实际运输中,许多危化品具有多重危害性,如甲醇不仅易燃而且有毒,甲醛不仅有腐蚀性还易燃易爆,双氧水不仅是氧化剂还具有腐蚀性,硫酸二甲酯是剧毒品同时也是腐蚀品。这就要求运输企业规范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使驾驶员、押运员做到安全驾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准确掌握所承运的危化品的理化性质、救援方法等。车身除悬挂醒目的危化品标志外,随车应携带详细准确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车上配备相应的救援工具。
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涉及到很多方面,运输、监管、应急救援体系都应配套启动。监管、救援等部门应大力加强危化品安全管理人员、消防救援等人员的培训,在相关岗位尽量配备专业人员;应完善危化品应急救援措施,增强处置能力,使监管、救援等行动更科学规范、快速有效。
2.3 事故涉及省份统计分析
从事故发生的数量来看,170起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分别发生在江苏、浙江、广东、湖北、陕西、山西、辽宁、河南、北京、河北、山东、甘肃、安徽、福建、湖南、江西、广西、云南、四川、上海等省市。其中,江苏、浙江、广东为事故发生率较高的省份,3省共发生事故55起,占事故总数的32.4%。具体见图2。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江苏、浙江、广东均为化工大省,3省的危化品生产企业数量分别为4056、1552、1549家[1],分列全国第一、第三、第四位。三省的经营企业数量分别分别为22555、15980、10241家[2],分列全国第一、第三、第五位。而危化品使用企业数量更是不计其数。三省的众多城市交通位置优越,或沿江,或沿海。而我国沿海沿江多分布大型石化港口码头和仓储企业。巨大量的危化品输入输出过程必然导致事故多发。
(2)江苏、浙江、广东地处经济发达区域、周边地域如上海、山东、福建等省份工业及经济同样非常发达。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得危化品跨省流通频繁,过境车辆、船舶必然大量增加。这也是导致这3个省份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3个省份危化品企业数量众多,但却不能作为事故高发的必然因素和理由。例如山东是全国危化品生产、经营企业仅次于江苏的省份,但是两年内仅发生危化品运输事故6起。减少事故发生需要政府各监管部门、运输企业共同的管理和协作。
公安、交通部门应全面推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船舶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驶记录仪并实现全国联网,利用GPS实现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和水上运输船只等可移动危险源的全程跟踪监控。对危险化学品流量大、事故频发的省份、城市规划、管理等部门应统计分析现有危化品运输路线的合理性,优化运输路线,考虑建设危化品运输专用通道,防止危化品运输事故对城市居民、重要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构成威胁、造成伤害。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应认真研究事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核查本地区医疗、消防、通信等机构应对各类突发危化品运输事故的应急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2.4 事故涉及月份统计分析
对两年内发生的170起危化品运输事故从发生的月份上进行统计,结果如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两年中,事故均呈波浪式发展。7~10月均是危化品运输事故明显高发的月份,7~10月共发生事故75起,占事故总数的44.1%。对照文献[3]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夏季为事故高发期。2007年春节前后的12月、1月、3月事故量明显增加,对比文献[4]中2005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春节前后也为事故高发期。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该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点:
(1)危化品运输事故的发生与企业的安全管理、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关系密切。事故多发后,各地监管部门往往开展各种形式的检查与专项整治,企业加强车辆设备检查维修、人员培训等,一段时间内事故量下降。管理和监管一旦松懈,事故又会呈多发趋势。
(2)夏季天气炎热,人体舒适度降低,易感到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易于波动。春节前,一部分在外务工的驾驶员回家心切,驾驶时易产生松懈;春节后,由于亲友团聚,应酬增加,易发生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导致事故发生。
(3)夏季和春节前均为危化品的生产和销售旺季,车主及驾驶员为牟取经济利益,容易超载、超速引发事故。
(4)夏季高温易引发储存容器中液体及气体体积膨胀泄漏;易引起易燃液体蒸发,在容器内形成爆炸气相空间导致爆炸;夏季高温、潮湿、多雨、多雷电易引发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燃烧发生火灾。
(5)夏季多雨导致道路湿滑,易引发车辆发生碰撞、侧翻等交通事故进而引起危化品运输事故。春节前后正处于冬季,雨雪多,路面滑,视线不良;高速公路等道路在春节前后流量大幅增长,道路上车辆状况较平时复杂,这些均易导致事故发生。
因此,政府各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注重平时的监管而不是事后的专项检查和整治;应建立快速有效的应急救援网络。企业应切实加强运输工具、设备、救援工具等的检查、维修、更新,加强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心里素质等的教育培训。各部门应特别加强夏季及春节前后的安全管理,防范事故发生。
2.5 事故发生时在一天中所处时刻统计分析
对170起危化品运输事故从发生于一天中的时刻进行统计分析,以3小时为一个时段将一天划分为8个时段,结果见图4。
该统计结果显示,从凌晨0时开始,事故几率逐渐增加,到清晨7点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缓慢下降。每天0时到6时左右及午后是事故高发时段。具体原因可能有:
(1)在深夜或凌晨行驶的危化品运输车、船一般为过境车、船。过境运输工具一般行驶路程长,驾驶员睡眠不足和疲劳驾驶是凌晨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
(2)深夜或凌晨,高速公路或其他道路车辆相对较少,驾驶员易放松警惕,加快车速从而导致事故。
(3)夜间视线不好、照明条件差、路况差等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
(4)深夜及凌晨车辆或设备发生故障后,难以被及时发现,难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修或请求援助,延误时机后易导致事故发生及扩大。
(5)人体在午后容易困倦,疲劳驾驶是午后事故高发的原因。且午后为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高温易成为火灾、爆炸的触发条件。
因此,运输公司应按照运输线路,合理安排运输时间、制定休息时间表,尽量避免在深夜及凌晨驾驶;对车辆、船舶应安装GPS定位系统,连续驾驶一定的时间后必需强制停车休息;在夏季的午后,对一些运输易燃易爆危化品的车、船应采取合理的降温措施。
2.6 事故导致的后果统计分析
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通常的后果为泄漏、火灾、爆炸、中毒,而火灾、爆炸、中毒又多由泄漏引发。对170起危化品运输事故按事故后果进行统计,结果如图5。
由结果可以看出单纯的泄漏事故占危化品运输事故的66.55%,是危化品运输事故的主要后果形式。由泄漏导致的火灾爆炸占事故总数的10%。所以,在日常的运输中,应加大对运输工具、辅助设备的检查、维护、更新,规范装卸过程,努力做到安全行驶,防范泄漏事故的发生及泄漏事故扩大。
3 对策措施
(1)规范危化品运输市场特别是道路运输市场的管理,重视并加强船舶运输危化品的管理。取缔无资质的运输企业。
(2)开展危化品运输的关键技术研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车辆、船舶等可移动危险源的实时监控、全国联网监控。
(3)危险化学品运输量大,事故频发的省份应优化运输路线和运输时间,考虑规划建设危化品运输专用通道。
(4)各监管部门应建立系统的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使应急救援做到科学高效。
(5)运输企业应规范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摘要:统计分析了2006~2007年我国发生的170起危险化学品公路、铁路、船舶运输事故。从运输工具、事故涉及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省份、月份、在一天中所处时刻、事故导致的后果6个方面,研究分析了事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经统计分析,道路运输事故是危化品运输事故的主要形式,船舶运输事故对水系污染严重;危化品运输事故中涉及易燃液体的事故最多,毒害品引发的事故危害最大;江苏、浙江、广东为事故发生率最高的省份;每年7~10月及春节前后是事故高发的月份;凌晨零时到六时是一天中事故发生率最高的时段。笔者针对这些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对防范事故发生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化学品安全网.信息速递.2008年各省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进度表
[2]安监总危化[2006]144号.关于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工作情况的通报
[3]吴宗之,孙猛.200起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2):3~8
3.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 篇三
摘要:介绍了液氯、液氨、白磷、铝粉和氰化钠五种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储存这些化学品必需注意的问题;列举了近年来这些危化品的典型突发事故及现场的处置;解释了这些危化品事故的防范方法及处理某些有毒物质的化学原理。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事故防范;事故处理;知识介绍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4–006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危险化学品是指有毒或易燃、易爆等危及人的生命安全、财产损失及严重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对于危险化学品只要了解其性质,进行科学的防范,是能有效避免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危害程度的。万一发生了危险化学品意外事故,切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镇静,尽快辨别出是何种危险化学品,然后根据其物理、化学性质,利用地形地物进行有效避让和及时报警,以便公安、消防部门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有关性质,采用相应科学方法进行有效施救和化解,从而化险为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危险化学品的防范、识别、避让的方法及化解的化学原理。
1 常见液态(液化)危险化学品的防范、识别、避让的方法及处理
1.1 Cl2(氯气)
Cl2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大(是空气的2.45倍),通常1体积水中可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常压下降温至239K时或288K下加压至607.8kPa时液化。因此工业上贮存与运输的氯气均是液态的。
贮存和运输液氯的容器必须是钢制的,防范氯气逸出除容器的密封性良好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氯气必须干燥(经浓硫酸洗气),因干燥氯不会与金属铁反应。一旦有极少量水蒸气混入其中,钢制容器就会被腐蚀,特别是管道与容器的接触处腐蚀更快。腐蚀的原理主要是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其反应如下:
容器泄漏氯气是常见事故之一,其危险性表现在人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泄漏出来,有时危害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例如2004年4月15日重庆市江北区天原化工厂储氯罐穿孔泄漏液氯。发现后处理过程中操作人员擅自改变了专家组的排险方案,致使次日另外三个储量达10吨的储罐先后发生爆炸,死亡9人,受伤多人,15万余居民被迫大撤离。另一类泄漏事故是交通事故,突发性的,致管道或容器破裂使液氯大规模外泄。液氯迅速气化扩散,事故现场弥漫着黄绿色气体,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据此特征可确认泄漏的是氯气。事故现场的人们在辨明风向后要立即向背风(与“黄绿色气体”移动方向相反)的高处地形撤离(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会滞留在低洼处),同时要迅速组织处于下风的居民群众向两侧背风高处撤离。稍具有科学常识的人应见义“智”为:大声呼喊提醒同胞们脱下外衣就地用水淋湿,捂住鼻、口,向背风方向撤离,并及时报警。
事故发生时施救人员可采用如下化学方法消除氯气:
一是迅速向氯气溢出口以及地面、空气中喷洒氨水(此时会产生白烟),因氨水中氨的挥发能同时消除逸散在空气中的氯气,并将其转变为无毒的氮气和NH4Cl(固体),其化学反应式是:
3Cl2+2NH3=N2+6HCl
NH3+HCl=NH4Cl或3Cl2+8NH3=N2+6NH4Cl
二是向氯的逸出口喷洒纯碱溶液(但已逸散到空气中的氯气不接触液体就不能消除,且生成的次氯酸仍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反应式为:
Na2CO3+Cl2+H2O=NaHCO3+NaCl+HClO 2HClO=2HCl+O2↑或
2Na2CO3+2Cl2+2H2O=2NaHCO3+2NaCl+2HCl+O2
三是用碱液(NaOH)来消除氯气,效果虽然比纯碱溶液好,但逸散到空气中的氯气仍然不能有效消除,其反应式为:
Cl2+2NaOH=NaCl+NaClO+H2O
且环境中过量的碱液容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化解事故时逸出的氯气理论上不宜用水喷洒,因氯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吸收氯气有限,同时溶于水中的氯与水反应,会产生二次污染。但没有上述试剂时,喷洒水雾也是一种方法,可减少氯的挥发。事故时扩散进入周边百姓室内的氯气,除地面喷洒纯碱溶液吸收氯气之外,还可用活性炭或新鲜的粘土平铺地上吸收室内少量氯气,从而净化环境。
1.2 NH3(氨气)
氨通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臭气)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是空气的0.59倍),易溶于水,通常情况下一体积水可溶解约700体积氨气。氨易液化,常压降温至239.65K,或常温加压至700~800kPa时均可液化。
一是贮氨容器因腐蚀穿孔泄漏,由于少量氨气逸散在空气中人们就嗅到其臭味,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若是交通事故致使罐车撕裂而大量泄漏的突发性事故,必须迅速组织现场群众向背风的低洼处撤离(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氨分子向上运动),处于下风的群众则要向两侧背风低洼处撤离。现场最好用NaHCO3溶液喷洒,因氨可与之反应:
2NaHCO3+2NH3=Na2CO3+(NH4)2CO3或
2NaHCO3+2NH3·H2O=Na2CO3+(NH4)2CO3+2H2O
很可能消防部门没有大量备用的NaHCO3,此时,也可用大量水(柱)喷洒在逸出口,还可同时采用雾状水气喷洒在逸出口上方的空间里吸收逸散在空气中的氨气。
二是贮氨容器泄漏并发生次生事故,如引起爆炸和火灾。氨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16%~25%(体积比)[1],当空气中有如此多氨气时,人们理应早已察觉(恶臭难嗅),然而这类恶性爆炸事故还是发生过。如2013年6月3日,吉林省德惠市宝源禽业有限公司发生了因氨气大量泄漏引发的爆炸和火害事故,造成119人遇难,50多人受伤[2]。氨气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时爆炸的反应式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氨气泄漏,并达到爆炸极限;同时有明火,如抽烟、电机产生静电火花、金属之间剧烈碰撞产生的火花等。
2 常见固态(粉粒)危险化学品的防范、识别、避让的方法及处理
2.1 Al(铝粉)
铝属于活泼金属,但铝锭、铝片等成型铝材的化学性质稳定,因表面有一层致密氧化膜保护内层铝不被氧化,但铝粉的性质截然不同,关于铝粉的爆炸事故时有发生,也是危险化学品。引起铝粉爆炸的直接原因多为明火,也有自燃的,从具体爆炸事故的化学原理上看可分为三类。
2.1.1 空气中铝粉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点燃爆炸
铝粉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25 g/m3(爆炸最强点≥396 g/m3),空气中铝粉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立即爆炸。这种爆炸的破坏性极大,因人们没有防护,且建筑物同时倒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09年3月11日,承建沪宁城际铁路的某公司,在江苏丹阳市吕城镇惠济村为劳务人员租用一栋民房,房内还剩有部分袋装铝粉和铁红,地面和墙壁上撒落有大量铝粉和铁红(铝粉和铁红是铝热剂,用来焊接金属)。午后准备入住的劳务人员清扫房屋,清扫过程中由于搬动粉袋以及打扫地面和墙壁上残留的铝粉和铁红,致使大量粉尘漂浮于空气中,其间有人点火抽烟,引爆了空气中铝粉,由于空气中有铁红这类氧化剂的存在,爆炸更加剧烈,顷刻房屋坍塌,造成了11人死亡,20人受伤的特大爆炸事故[3]。
2.1.2 铝粉引燃后用水灭火引起爆炸
2010年12月17日,扬州江都发生一起由铝粉燃烧引起的爆炸事故。起因是:电焊工在给仓库窗户加固钢筋时,电焊火花溅落在仓库里堆放的铝粉袋上引起了铝粉的燃烧,火势逐渐蔓延,越来越大,现场人员不假思索地打来水灭火,当水泼洒在燃烧的铝粉上时,瞬间火花四溅,引起爆炸。随着水的泼入,连环爆炸一浪高过一浪,爆炸产生的气浪把灭火人员推倒,并没入火海之中。本来是一场小火,由于缺乏科学常识(用水灭火)酿成重大爆炸性火灾事故[4]。
铝粉燃烧时为什么不能泼水灭火呢?原因有两个:①当水泼在铝粉上时,水变成一个个小水珠,铝粉聚集其表面,或者溅起,或者四溢,加快了铝粉的散落,增大了铝粉燃烧的表面积,使火势迅速蔓延加大。可燃性粉状物质失火不同于木材等块状被燃物,向块状被燃物表面泼水,水落在被燃物上,其表面高温使水气化形成高密度水蒸气可阻止空气(氧气)与之接触,使被燃物窒熄;同时水在气化过程中吸热可降低被燃物的温度,直至着火点以下使之熄灭。②在高温下铝粉与水蒸气反应产生氢气:2Al+3H2O(g)高温= Al2O3+3H2↑,氢气生成后被引燃爆炸,加剧了铝粉的扩散,致使火势迅速蔓延和引发连环爆炸。
因此,铝粉着火切忌用常规方法(泼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否则产生的气流吹动铝粉加剧其扩散,引起更剧烈的爆炸反应,造成更大的危害。铝粉(或其他可燃性粉状物)着火后只可用干石灰粉或无压力的干粉灭火器来灭火[5]。
2.1.3 铝粉存放在潮湿环境中可能爆炸
铝粉因其表面积大,性质变得更加活泼,着火点降低,通常情况下铝粉在潮湿的空气里可与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因此,铝粉不能存放在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否则大量水蒸气与铝粉反应产生氢气并放热,当铝粉与水蒸气反应积热不散时,温度升高到铝粉着火点,铝粉自燃并引爆氢气(爆炸极限4%~74.2%),产生严重的爆炸事故。正因为如此,有些存放铝粉的仓库或运输铝粉的卡车在阴雨天气里有时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爆炸事故。所以,铝粉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里,且仓库内显要位置要堆放灭火的干石灰粉,以防着火时用来灭火。
2.2 P4(磷)
纯白磷是无色而透明的晶体,遇光逐渐变黄(蜡状固体),因而又叫黄磷,有蒜臭味,在暗处发淡绿色磷光。黄磷熔点44.1℃,沸点280.5℃。白磷不溶于水,微溶于苯、氯仿,易溶于CS2。黄磷属于剧毒物,误食0.1克就会致死。皮肤经常接触黄磷也会引起吸收中毒。吸入性中毒表现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呕吐、心动过缓、上腹疼痛、黄疸、肝肿大等。口服中毒出现口腔糜烂、急性胃肠炎、肾损伤,严重者肾坏死。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消化功能紊乱、骨骼损害,尤以下颌骨显著。
工业上贮运白磷均是将其置于铁制容器中,加满水使之液封,以隔绝其与空气中氧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40℃在空气中可自燃)。
白磷之所以称为危险化学品,其一自身是剧毒物,误食和接触都会引起中毒;其二是它可在空气(氧气)中缓慢氧化使热量累积而自燃,引发火灾、爆炸等恶性次生灾害。由于白磷是固体,且保存在水中,安全系数相对气体危险化学品要大一些。但由磷引发的恶性事故仍有发生,2013年6月14日凌晨,贵州省开阳县一家黄磷化工厂的生产车间,生产黄磷的熔化磷矿石电锅炉发生爆炸,液态黄磷向外泄漏并燃烧,大量黄磷蒸气扩散。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门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方案:消防人员用泡沫水枪对发生泄漏燃烧的液态黄磷进行覆盖,以阻止黄磷的泄漏和扩散。同时立即组织事故顺风下方位置的居民迅速向两侧背风的高处地形撤离,让群众尽可能避免黄磷蒸气的吸入或皮肤接触。随后分发5%的CuSO4溶液冲冼皮肤和口服1%的CuSO4溶液洗胃解毒。大火扑灭后,再向事故现场喷洒0.2 mol/L的CuSO4溶液冲冼,彻底消除黄磷的残留物。其化学反应原理如下:
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或2P+5CuSO4+8H2O△=5Cu+2H3PO4+5H2SO4
值得提醒的是,遇到白磷泄漏、甚至爆炸的恶性事故,此时会伴有浓烈的白烟,现场人员及周边群众不要惊慌,产生的白烟是白磷蒸气在空气中氧化为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磷酸(4P+5O2=2P2O5,P2O5+3H2O= 2H3PO4),磷酸又吸收空气中水蒸气形成磷酸酸雾(同军事上的烟幕弹原理),因而可减轻白磷对人的直接伤害。烟雾消失后,空气就基本上净化了。事故后地面经CuSO4溶液处理后显酸性,此时撒一些石灰石粉末或消石灰可中和土壤里的酸。
2.3 NaCN(氰化钠)
“8.2天津新港特大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再次使剧毒物NaCN进入人们的视野,简直是“谈氰(化钠)色变”,然而人们对其知之并不多。
氰化钠(NaCN),外观是一种白色结晶颗粒或粉末,有微弱的苦杏仁气味,剧毒,吸入、口服(50~100mg)或经皮肤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而猝死。因此,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避免人体直接接触。氰化钠易溶于水、氨、乙醇和甲醇中。储运时必须先用塑料密封袋包好,然后再装入厚度不小于1毫米的坚固钢桶中,桶盖严密卡紧(每桶净重50公斤)。储、运人员必须持有“特种化学品专业技术人员”证件上岗。
氰化钠的主要化学性质有如下几点:
(3)在氧气的参与下,Au、Ag、Cu、Fe、Zn等金属可与之反应。例如从含金量很低的金矿中炼金。先将含金矿石中的金溶解:4Au+16NaCN+6H2O+3O2=4Na[Au(CN)4]+12NaOH,然后用锌或铝把金还原出来:
Na[Au(CN)4]+Al=Na[Al(CN)4]+Au
例如2001年11月1日发生在河南洛阳洛宁县运输NaCN的卡车翻在洛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河中,就是因个体户非法采金而导致的恶性事故。
(4)与氯酸盐(或硝酸盐、亚硝酸盐)剧烈反应,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6NaCN+5NaClO3=3N2↑+3CO2↑+5NaCl+3Na2CO3
上述反应也是“8.2天津新港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因仓储现场也堆积有盛装NaClO3的集装箱。(当然,爆炸事故直接原因还有CaC2与灭火时的水反应产生大量乙快,乙炔爆炸产生巨大冲击波和浓烈黑烟,引发更大的次生事故。)
应对NaCN泄漏事故,首先要迅速组织群众向上风或侧上风方向撤离,避免接触污染物,同时迅速报警和向当地政府报告。其次是施救中要迅速堵住污染源,特别是落入河水中的毒物,更要组织人力、机械争分夺秒筑坝截流,随后由上至下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化解毒品,遏制扩散。第三,对中毒人员送医院抢救时要先用剪刀剪开衣服,脱下封存,不能做人工呼吸等人体直接接触之类的抢救,而要借助医疔器械抢救。同时还要做好医护人员自己的防护。第四,要及时做好宣传教育和污染监测,消除恐慌和维护社会稳定。上述翻入洛阳河中运输氰化钠的卡车的救援事故就是一例科学施救的典范。
参考文献:
[1][2]祝大伟,刘文波.广播类公益广告:诚实守信之立木取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6-4.
4.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 篇四
7月4日上午11时许,厦门海天码头一个载有25吨化学品的集装箱发生自燃。接到报警后,消防等部门立即赶赴现场。经过近6个小时的施救,大火被成功扑灭,未造成其他货物损失,亦无造成人员伤亡。
事发在太阳底下暴晒的水泥地,地表温度很高。正值中午,没吃午饭的消防战士,身着厚重防护服冲在火场最前线。黄松强是华荣消防中队攻坚组的一名消防战士,当时,他身着个人防护全套装备,在高温下铺设水带干线,高温作业约1小时后,黄松强中暑晕倒在地,最终没有大碍。
集装箱内主要装载有三种化学物品:丁胺黑药、丁基钠黄药和乙硫氨酯。三种物质均用于矿物浮选;丁胺黑药在空气中潮解,丁基钠黄药贮存中应注意防潮,防暴晒,防火;乙硫氨酯则需密封贮存于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火源,闪点:76.5℃。
5.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 篇五
总则
1.1 现状
1.2 指导思想
1.3 工作原则
1.4 编制依据
1.5 事故等级
1.6 适用范围
应急指挥体系与职责
2.1 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2.2 办
事机构及其职责
2.3 成员单位及其职责
2.4 专家顾问组及其职责
2.5 现场指挥部
预警及响应
3.1 预警级别
3.2 预警发布和解除
3.3 预警响应
应急响应
4.1 基本响应
4.2 分级响应
4.3 现场紧急处置方案
4.4 扩大应急
4.5 响应结束
善后恢复
5.1 后期处置
5.2 奖励和责任
5.3 总结与评估
信息管理
6.1 信息监测与报告
6.2 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
保障措施
7.1 指挥系统保障
7.2 救援物资保障
7.3 救援装备保障
7.4 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保障
7.5 资金保障
8宣传、培训和演练
8.1 宣传
8.2 培训
8.3 演练
附则
9.1 预案管理
9.2 名词术语说明
附件
1.密云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
2.密云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结构图
3.密云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通讯录
4.密云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命令单样式
5.密云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专家通讯录
6.密云县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情况
总则
1.1 现状
密云县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现状:截至2月,本县共有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95家,其中: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1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56家(加油站38家,成品油批发单位3家,油库1座,工业气体经营单位7家,油漆化工经营单位7家);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35家;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3家,从业人员670人。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性质,事故类型多,且伴随多种灾害形式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危害大、影响范围大,事故后果严重、事故处置及应急救援工作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涉及面较广。
1.2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原则,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水平,维护首都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保护首都水源、巩固“国家生态县”建设成果和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提供安全保障。
1.3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要始终把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县应急委的统一领导下,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按照职责和权限,具体负责县域内危险化学品事故应对工作。各有关单位根据职责范围,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对措施,做好危险化学品事故应对工作。
(3)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发生事故的企业是事故应急救援的第一响应者。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4)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遵循科学原理,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现科学民主决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和手段。依法管理、规范应急救援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和应对工作。
(5)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相结合。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要求,做好应对危险化学品
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做到常备不懈。
1.4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北京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
急预案》、《密云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预案。
1.5 事故等级
危险化学品事故按照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影响大小,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iii)、一般(ⅳ)四个级别。
特别重大事故(ⅰ级):是指已经危及周边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30人以上(“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下同)死亡(含失踪),或者100人以上重伤(中毒),或者危及5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疏散转移10万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或者造成特别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故。
重大事故(ⅱ级):是指已经危及周边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中毒),或者危及30人以上5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疏散转移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故。
较大事故(ⅲ级):是指已经危及周边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中毒),或者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疏散转移2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或者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事故。
一般事故(ⅳ级):是指已经危及周边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3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10人以下重伤(中毒),或者危及1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疏散转移2万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或者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事故。
1.6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在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置等过程中发生的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质或有毒物质泄漏事故。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发生的普通交通事故(危险化学品未泄漏),不适用于本预案。
应急指挥体系与职责
2.1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在县应急委领导下,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原则,负责指挥和组织实施本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对工作。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由总指挥、副总指挥和成员单位组成,下设办公室和专家顾问组。总指挥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负责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领导工作,对全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工作实施统一指挥。副总指挥分别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县公安局局长担任,协助总指挥做好本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工作。组织体系框图见附件2。
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工作的职责是:
(1)研究提出本县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决策和指导意见;
(2)负责协助市应急委、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开展本县特别重大、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对工作;负责指挥本县较大、一般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具体应对工作;指导、检查乡镇、街道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3)分析总结本县年度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计划;
(4)规划整合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实现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
(5)负责本指挥部所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
(6)承办县应急委和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2.2办事机构及其职责
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为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常设办事机构,设在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担任。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本县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和应对工作。主要职责是:
(1)组织落实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决定,协调和调动成员单位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相关工作;
(2)组织制订、修订全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
(3)向县应急办提出发布蓝色、黄色预警信息的建议;
(4)负责本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宣传教育与培训;
(5)收集分析工作信息,及时上报重要信息;
(6)组织本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演习、演练;
(7)负责本县危险化学品隐患排查和应急资源管理工作;
(8)负责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专家顾问组的联系工作;
(9)承担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2.3成员单位及其职责
成员单位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职责分工如下:
(1)县委宣传部:按照《密云县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负责组织指导对一般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新闻发布工作,协助市委宣传部做好较大以上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新闻发布工作,组织新闻单位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宣传,加强网上信息发布的管理和引导。
(2)县发展改革委:在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组织协调电力企业开展应急救援和抢修工作。
(3)县民政局:负责配合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受灾转移群众安置工作,组织、发放灾民生活救济款物,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4)县财政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为危险化学品事故防治、应急演练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5)县交通局:严把运输企业市场准入关、运营车辆技术状况关和危险化学品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交通运输保障工作。
(6)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相关善后处置和工伤保险等工作。
(7)县路政分局:负责在危险化学品事故中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抢修、恢复县域内道路、公路、桥梁。
(8)县商务局:负责组织协调生活必需品等救灾物资的储备、供应和调拨工作。
(9)县卫生局:负责在事故现场(洗消缓冲区)设置临时医疗急救区(点)。负责对伤员进行分检及紧急医疗处置,并迅速将需要进一步救治的伤员转送到指定医院;负责统计伤亡人员情况。
(10)县经委:负责督促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工作,配合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11)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提出事故现场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的处置方案。
(12)县环保局:负责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环境应急监测。提出控制、消除环境污染的措施,组织现场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
(13)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指导协调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危险化学品事故的调查处理。
(14)县信息办:负责组织、协调危险化学品事故中电子政务网络、无线政务专网通信保障及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15)县公安局: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撤离,对人员撤离区域进行治安管理。负责事故现场区域周边道路的交通管制工作,保障救援道路的畅通。必要时,采取相应的交通管制措施。负责扑灭事故现场火灾,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泄漏,对现场失踪人员进行搜救。
(16)网通密云分公司:负责做好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通信保障工作。
(17)县气象局:负责提供事故现场或者现场附近的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湿度、降水等气象资料。
(18)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先期处置和善后工作。
2.4专家顾问组及其职责
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聘请专家,组成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专家顾问组。专家顾问组主要职责是:
(1)为本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
(2)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向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提供技术处置方案;
(3)参与媒体宣传、危险化学品防范知识培训教材编审等工作。
2.5现场指挥部
由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牵头,适时组建现场指挥部,根据事件等级和性质等因素确定现场总指挥。根据需要,现场指挥部可由指挥处置组、社会面控制组、后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综合信息组、新闻发布工作组和专家工作组等组成。
指挥处置组由县安全生产监督局牵头,主要职责是承担现场指挥部下达的抢险救援任务。
社会面控制组由县公安局牵头,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抢险救援现场警戒线设置、交通疏导、人员控制和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等工作。
后勤保障组由属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主要职责是协调组织设立现场指挥部办公场所,为现场抢险救援工作人员提供生活后勤保障,安置事故伤亡人员家属。
医疗救护组由县卫生局牵头,主要职责是组织医疗救治,协助提出抢险救援建议和意见。
综合信息组由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主要职责是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事故相关信息,做好与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事故信息通报与沟通工作。
新闻发布工作组由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会同县委宣传部牵头组建,主要职责是组织起草新闻发布稿和突发公共事件情况通告,制定新闻发布方案,组织接待记者,适时组织新闻发布。
专家工作组主要职责是参与制定应急抢险方案,为应急抢险指挥调度等重大决策提供指导与建议。
预警及响应
3.1 预警级别
按照危险化学品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由低到高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4个预警级别加以表示。
3.1.1 蓝色预警:危险化学品发生少量泄漏或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置等过程中发生的火灾事故或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尚未发生扩散,不会造成社会影响。
3.1.2 黄色预警: 危险化学品发生一定量泄漏或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置等过程中发生的火灾事故或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发生扩散,由于扩散距离较近,不会影响到周边居民,可能造成一定社会影响。
3.1.3 橙色预警: 危险化学品发生较大量泄漏或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置等过程中发生的火灾事故或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发生扩散,可能影响到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可能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3.1.4 红色预警: 危险化学品发生大量泄漏或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置等过程中发生的火灾事故或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发生扩散,可能影响到周边较大范围内的居民,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3.2 预警发布和解除
3.2.1 蓝色和黄色预警:由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县政府发布和解除,并报市应急办备案。
3.2.2 橙色和红色预警:由市应急办或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和解除。
3.3 预警响应
3.3.1 蓝色预警响应: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相关人员到岗,确保通信畅通,通知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原地待命。
3.3.2 黄色预警响应:在蓝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现场,调运我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到现场。
告知附近居民周边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但是事故暂时不会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做好万一事故扩大时的疏散准备。
3.3.3 橙色预警响应:在黄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通知相邻区县危险化学品物资储备库做好准备。
组织附近可能受到影响的居民立即进行疏散。
3.3.4 红色预警响应:在橙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调运相邻区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到现场。
组织周边居民迅速进行疏散。
应急响应
4.1 基本响应
4.1.1 接警
县政府有关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第一时间内接到危险化学品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对于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由县公安局公安交通队向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接警时应确认发生事故的单位名称、地址、危险化学品种类、事故简要情况、人员伤亡情况等。
4.1.2 现场处置
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通知同级成员单位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1)成立现场指挥部,指挥协调各相关部门按照本预案确定的职责开展救援工作。
(2)隔离事故现场,建立警戒区。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化学品泄漏的扩散情况、火焰辐射热、爆炸所涉及到的范围建立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
(3)人员疏散,包括撤离和就地保护两种。撤离是指把所有可能受到威胁的人员从危险区域转移到安全区域。在有足够时间告知群众进行准备的情况下,撤离是最佳保护措施。一般是从上风侧离开,必须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就地保护是指组织群众进入建筑物或其它设施内,直至威胁解除。当撤离比就地保护更危险或撤离无法进行时,采取此项措施,并通知建筑物内的人关闭所有门窗和通风、加热、冷却系统。
(4)现场指挥部应及时掌握事故进展情况,随时向县应急办报告。同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5)参与事故处置的各相关单位,应立即调动有关人员和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6)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立即联系相关专家,为现场指挥部提供决策咨询。
(7)现场指挥部应随时跟踪事态进展情况,一旦发现事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或危险化学品扩散有可能超出本指挥部的控制能力,应立即向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县应急办发出协调调配其他应急资源参与处置工作的请求。
4.2 分级响应
4.2.1 一般事故(ⅳ级)响应: 由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或县应急委启动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响应。各相关责任单位出动抢险能力40%以上,保证事故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4.2.2 较大事故(ⅲ级)响应: 由县应急委或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启动相应级别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响应。各相关责任单位出动抢险能力60%以上,保证事故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4.2.3 重大事故(ⅱ级)响应: 由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市应急委负责启动相应级别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响应。各相关责任单位出动抢险能力80%以上,保证事故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4.2.4 特别重大事故(ⅰ级)响应: 由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市应急委负责启动相应级别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响应。各相关责任单位全力抢险,保证事故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4.3 现场紧急处置方案
4.3.1 危险化学品事故紧急处置措施
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和特点、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当出现急剧恶化的特殊险情时,现场指挥部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 火灾事故处置方案要点
(1)确定火灾发生位置;
(2)确定引起火灾的物质类别(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物品、自燃物品等);
(3)所需的火灾应急救援处置技术和专家;
(4)明确火灾发生区域的周围环境;
(5)明确周围区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
(6)确定火灾扑救的基本方法;
(7)确定火灾可能导致的后果(含火灾与爆炸伴随发生的可能性);
(8)确定火灾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周围区域的可能影响规模和程度;
(9)火灾可能导致后果的主要控制措施(控制火灾蔓延、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
(10)确定需要调动的应急救援力量。
● 爆炸事故处置方案要点
(1)确定爆炸地点;
(2)确定爆炸类型(物理爆炸、化学爆炸);
(3)确定引起爆炸的物质类别(气体、液体、固体);
(4)所需的爆炸应急救援处置技术和专家;
(5)明确爆炸地点的周围环境;
(6)明确周围区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
(7)确定爆炸可能导致的后果(如火灾、二次爆炸等);
(8)确定爆炸可能导致后果的主要控制措施(再次爆炸控制手段、工程抢险、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
(9)确定需要调动的应急救援力量。
● 易燃、易爆物质或有毒物质泄漏事故处置方案要点
(1)确定泄漏源的位置;
(2)确定泄漏的化学品种类(易燃、易爆物质或有毒物质);
(3)所需的泄漏应急救援处置技术和专家;
(4)确定泄漏源的周围环境(环境功能区、人口密度等);
(5)确定是否已有泄漏物质进入大气、附近水源、下水道等;
(6)明确周围区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
(7)确定泄漏时间或预计持续时间;
(8)实际或估算的泄漏量;
(9)气象信息;
(10)泄漏扩散趋势预测;
(11)明确泄漏可能导致的后果(泄漏是否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中毒等后果);
(12)明确泄漏危及周围环境的可能性;
(13)确定泄漏可能导致后果的主要控制措施(堵漏、工程抢险、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
(14)确定需要调动的应急救援力量。
4.3.2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不同的引发物质以及应急人员的职责,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医务人员和其他不进入污染区域的应急人员一般配备过滤式防毒面罩、防护服、防毒手套、防毒靴等;工程抢险、消防和侦检等进入污染区域的应急人员应配备密闭型防毒面罩、防酸碱型防护服和空气呼吸器等;同时做好现场毒物的洗消工作(包括人员、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4.3.3 群众的安全防护
根据不同危险化学品事故特点,组织和指导群众就地取用毛巾、湿布、口罩等,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疏散程序,包括疏散组织、指挥机构、疏散范围、疏散方式、疏散路线、避难场所确定、疏散人员的照顾等。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时,应选择安全的撤离路线,避免横穿危险区域。进入安全区域后,应尽快开展受污染人员的洗消工作,去除受污染的衣物,防止继发性伤害。
4.4 扩大应急
如果危险化学品事故进一步扩大,仅依靠本县现有应急资源和人力难以实施有效处置时,应以县应急委的名义,请求市应急委支援。
4.5 响应结束
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次生、衍生和事件危害基本消除,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必要时,应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应急结束的消息。
一般和较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完成后,由县应急委或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确定应急响应结束。
重大和特别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结束后,由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市应急委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善后恢复
5.1 后期处置
在县应急委统一领导下,由县政府相关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后期处置工作。
县政府相关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力量全面开展事故核定工作,对事故情况、人员补偿、征用物资补偿等做出评估,制定补偿标准和事后恢复计划,并迅速实施。
5.2 奖励和责任
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对在危险化学品事故应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在危险化学品事故应对工作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的,要会同相关部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3 总结与评估
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工作结束后,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单位,及时写出应对工作总结报告,并报县应急办(一般事故3日内总结上报,较大以上事故5日内总结上报)。报告内容应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各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和处置结果。
由相关部门适时组成事故处置调查评估小组,开展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调查评估。县应急委根据以上报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工作的要求和意见。评估报告应包括:事件原因及背景分析、处置过程规范性及效率分析、处置效果分析、责任分析等内容。
信息管理
6.1 信息监测与报告
6.1.1 危险化学品重要防护地区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重点企业和重大危险源防护单位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建立日常监控和定期监测工作机制,落实监管安全责任制,加强监控措施,并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建立监测数据备案和定时分析制度,做到有效监控并及时维护更新,及时掌控危险化学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状态、可能引发爆炸或泄漏的因素等情况,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防范保障。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监测、监控情况要定期报县生产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6.1.2 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要及时报告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原则,对于一般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先口头向县应急办报告,最迟不晚于事故发生后1小时报告详细信息(包含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并及时续报相关情况。对于较大以上危险化学品事故必须立即上报详细信息。
6.1.3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
6.2 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
6.2.1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应严格按照《密云县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在县委宣传部、县应急办的管理与协调下开展各项工作。
6.2.2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由县委宣传部负责新闻发布工作。
保障措施
7.1 指挥系统保障
建立和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以满足各种复杂情况下处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指挥要求。主要包含:有线通信系统、无线指挥调度系统、图像监控系统、信息报告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等。
7.2 救援物资保障
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应设立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针对县域内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储存一定数量的常备应急救援物资,经费由县财政解决。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使用救援物资所消耗的费用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
发生事故时由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调用应急救援储备物资。
7.3 救援装备保障
本县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当应急救援队伍的装备能力不能满足应急需要时,由县应急办协调调用企业的设备。
7.4 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保障
依托现有资源、结合行业特点,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发生事故时由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调动。
7.5 资金保障
县财政为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应急演练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若企业承担确实有困难或确属突发事件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部门预算结构,削减部门支出预算,集中财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经县应急委批准后启动应急专项资金,必要时动用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
宣传、培训和演练
8.1 宣传
由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和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面向公众和职工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及危害,应急救援有关法律法规,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
8.2 培训
危险化学品事故有关应急队伍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业务培训;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对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应急救援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加强应急管理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和常规性培训。
8.3 演练
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根据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应急演练包括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三个阶段。通过演练,落实岗位责任制,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及决策、协调和处理程序,识别资源需求,评价应急准备状态,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附则
9.1预案管理
9.1.1 预案制定
本预案由密云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9.1.2 预案审核
本预案由县应急办组织审核。
9.1.3 预案修订
本预案原则上每三年至少修订一次。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机构调整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以及应急处置过程中和应急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要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
9.1.4 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9.2 名词术语说明
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运输、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或者处置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附件
1.密云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
2.密云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结构图
3.密云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通讯录
4.密云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命令单样式
5.密云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专家通讯录
6.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应急预案 篇六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我公司生产、使用和储存的易燃、易爆、腐蚀、有毒有害等危险化学品的品种和数量较多,如管理疏忽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进而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等次生事故。生产过程中的硝酸、硫酸、盐酸等属腐蚀性物质,腐蚀引起的设备、管道等泄漏是引发重大事故的潜在隐患;苯、氯化苯、甲醇、乙醇、环己烷、正己烷等物质的泄漏,都有可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而发生火灾爆炸以及中毒事故;生产物料的生产、储存、输送过程中存在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其装卸、输送环节有可能因泄漏、静电而产生事故。预警行动
泄漏现场人员发现危险化学品泄漏时应立即报告本部门负责人;事发部门接到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报告后立即组织本部门应急救援力量进行应急处置;同时报告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由应急指挥中心组织相关人员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发展态势,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事件制定应急措施:
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1、进入泄漏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A.进行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B.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应严禁一切火种,切断电源,禁止车辆进入,立即在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发生情况和事故进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方向及有关措施。C.如果泄漏物是有毒有害的,应使用专用防护服、隔绝式空气面具(为了在事故现场上能做到正确使用,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同时立即在事故中心区边界设置警戒线,并根据事故情况和进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方向和有关措施。D.应急处理时要服从管理,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
2、泄漏源控制:
A.迅速采取关闭阀门、停止作业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措施。
B.堵漏。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堵漏技术手段堵住漏处。
3、泄漏物处理:
A.围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体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雨水阀,防止物料沿明沟外流。B.稀释与覆盖:向有害物蒸气云喷射雾状水,减少气体向周围扩散程度。对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对于液体泄漏,为降低物料向大气中的蒸发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盖物品覆盖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盖层,抑制其蒸发。
C.收容(集):对于大量泄漏,可选择用隔膜泵将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或槽车内;当泄漏量小时,可用木屑、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并收集到密闭容器中。
D.废弃:将收集的泄漏物按照国家有关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法规处置。用消防水冲洗剩下的少量物料,冲洗水排入污水系统处理。事故现场区域划分
1、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范围、危害程度与危险化学品事故源的位置划分为事故中心区域、事故波及区域及可能受影响区域。
2、事故中心区域。中心区即为距事故中心点0-500米范围的区域。此区域危险化学品浓度最高,危险化学品大量扩散,并可能伴有发生爆炸、火灾、建筑物设施及设备损坏、人员急性中毒等事故。事故中心区的救援人员需要全身防护,并佩戴隔绝式面具。救援工作包括切断事故源、抢救伤员、保护和转移其他危险化学品、清楚渗漏液态毒物、进行局部空间洗消及封闭现场等。非抢险人员撤离到中心区域外后应清点人数,并进行登记。事故中心区域边界应有明显的警戒标志。
3、事故波及区域。事故波及区即为距事故中心点500-1000m范围的区域。该区域空气中危险化学品浓度较高,作用时间较长,有可能会发生人员的伤害或物品的损坏。
4、该区域的救援工作主要是指导防护、监测污染情况、控制交通、组织排除滞留危险化学品气体。视事故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疏散转移。事故波及区域人员撤离到该区域以外后应清点人数,并进行登记。事故波及区域边界应有明显警戒标志。
7.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 篇七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防护行动决策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基于部分不完备信息进行的,特别是在事故的初期,错误的决策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Levy等人采用集团网络分析法对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演练的应急方案进行决策,Narzisi等人采用基于多智能体模型来确定事故的应急计划,Georgiadou等人采用多目标进化算法对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防护行动进行优选,Sorensen等人采用决策树方法对疏散和隐蔽进行决策。虽然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的透明度,但在决策过程中存在属性权重确定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决策的准确性较低和需要借助计算机模拟模型分析等问题。笔者基于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决策的特征,采用多属性决策方法对应急防护行动方案进行排序,优选最佳的应急防护行动,以减少事故现场人员的伤亡。
1 应急防护行动分析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后,可能导致公众受伤或死亡,通常可采用的防护行动有隐蔽、疏散、呼吸防护、服装防护或者它们的组合。隐蔽是公众首选的应急防护行动,因为这种防护行动的成本和对人员造成的心理影响较低,只要呆在密闭性能好的建筑物内,如果时间允许, 关闭门窗并采取简易的呼吸防护,待危险化学品烟羽过后终止隐蔽行动或对隐蔽场所进行通风,但这种防护行动不适用于可燃性或爆炸性化学品事故。如果在危险化学品烟羽到达前,公众有充 足的时间 要采取疏 散行动。 采取这种防护行动时要考虑疏散地区的人口数量、疏散的交通模式和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等,并注意防止疏散过程中造成公众的心理恐慌。
2 应急防护行动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防护行动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考虑应急防护行动决策的多个属性,以确定公众的健康影响和社会经济代价最优的应急防护行动。 笔者主要采用多属性决策方法进行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防护行动决策。
2.1 多属性决策方法的通用框架
对于复杂的决策问题,需要形成通用的多属性决策方法框架,如表1所示。
表1中,C1,C2,…,Cm表示一系列决策属性,A1,A2, …,An表示一系列应急方案,E(Cj(Ai))(i=1,2,…,n;j =1,2,…,m)表示第j个决策属性下第i个应急方案的评价值。
多属性决策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基于一系列决策属性对应急方案给出综合的排序。主要步骤包括选择决策属性、拟定应急方案、确定决策属性的权重和评估应急方案四个步骤,框架如图1所示。
2.2 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决策步骤
2.2.1 选择决策属性
对于任意给定的决策问题,首先要确定合适的决策属性。决策属性是指完成预定作战任务,达到要求作战目的程度的定量描述,反映的是一种主观判断或“价值”。 通常不同的决策问题有不同的决策属性(C1,C2,…,Cm)。 如果决策属性过多,要根据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或价值取向从中选择几个属性作为主要的决策属性。
2.2.2 拟定应急方案
在多属性决策过程中,应先根据主要的决策属性,拟定一些可行的决策方案,用于应急方案的评估。同时,根据不同的决策属性估计每个应急方案的评价值。
2.2.3 确定属性权重
决策属性权重的确定是应急方案决策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方法如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客观方法如变权法、熵权法等。主观方法受决策者的主观影响较大,客观方法没有决策者的直接参与,能消除确定权重的主观性,比主观方法确定的权重更可靠。笔者采用基于距离的方法确定决策属性的权重,其步骤如下:
(1)归一化评价 值。对于决策 属性Cj(j=1,2,…, m),所有的评价值都应归一化到[0,1],目的是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见式(1)所示。
(2)确定决策属性的悲观评价值和乐观评价值。对于每个决策属性Cj,其悲观评价值和乐观评价值确定,见式(2)~式(5)所示。
式中:J1为正向属性,如人员的安全性;J2为负向属性, 如防护行动的成本。
(3)计算决策属性评价值和悲观评价值及乐观评价值之间的距离。利用决策属性的悲观和乐观评价值,计算第j个决策属性的评价值和悲观评价值及乐观评价值之间的距离,见式(6)、式(7)所示。
(4)度量每个决策属性的离差,见式(8)所示。
ξj值越大,离差度就越大,表示决策属性越重要,这符合属性权重确定的通用规则。
(5)确定决策属性的权重。对于每个决策属性Cj,其权重值确定,见式(9)所示。
2.2.4 评估应急方案
利用决策属性的权重和每个应急方案的评价值,评估应急方案的优劣,评价值越大,应急方案越优。第i个应急方案的评价值计算,见式(10)所示。
3 应 用
2013年9月21日9时11分,某消防部队指挥中心接到某垃圾处理站发生氯气泄漏事故的报警。该垃圾处理站南侧200m有一学校,校内有学生和教职工约1 500人,东南方向为一企业,有员工近千人在生产操作。事故发生时,天气晴到多云,气温28 ℃,西到西北 风,风力3级左右。9时13分,该垃圾处理站南侧学校保安员发现有黄绿色烟雾飘来,随即报告校长,校长立即通知全校师生停止室外训练,进入教室并关闭门窗,采取隐蔽行动。
9时15分,辖区消防中队2辆消防车、18名消防人员到达现场。指挥员根据到场救援力量和事故现场的情况,立即成立侦检小组、警戒小组、稀释小组和疏散小组, 并部署任务。侦检人员穿戴好重型防护服、携带有毒气体探测仪进入现场侦检,确定是垃圾处理站的几个液氯钢瓶正在泄漏,随即将侦检情况汇报给中队指挥员。指挥员立即部署稀释小组进行喷雾水枪稀释,降低空气中氯气的含量。由于辖区中队没有堵漏、输转和洗消等特勤器材,中队指挥员在对事故进行初期处置的同时,立即向消防指挥中心 和消防支 队值班首 长汇报,请求增援。 消防支队值班首长向该市领导请求启动事故应急预案、 调集警察、环保和医疗救护等社会救援力量的同时,调集全勤指挥部和特勤中队赶赴现场,并指示在场的辖区中队指挥员做好周围学校和企业人员的防护和疏散工作。
9时32分,垃圾处理站附近的派出所民警到达事故现场,汇同消防人员通知东侧的企业员工采取隐蔽行动, 并做好疏散的准备工作。9时45分,增援力量到达事故现场。在听取辖区中队指挥员的汇报后,立即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制定救援方案,调整力量,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氯气的泄漏。9时53分,企业和学校的人员开始疏散,环保部门监测 附近空气 中的氯气 含量。10时,公交公司的车辆到达事故现场,开始疏散学生到附近的避难场所。10时20分,公交车到达现场开始疏散企业的职工。11时10分,消防部门采取洗消措 施。11时30分, 现场洗消完毕。
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氯气泄漏事故应急决策的特征,确定了应急防护行动决策的3个属性,包括人员的心理影响C1、应急防护行动的成本C2和人员的安全性C3。其中,人员的心理影响和应急防护行动的成本是负向属性,人员的安全性是正向属性。指挥部成员根据事故现场的情况确定了6套应急方案,包括隐蔽A1、疏散到附近的避难场所A2、疏散到较远的避难场所A3、先隐蔽后疏散到附近的避难场所A4、先隐蔽后疏散到较远的避难场所A5和正常活动A6。指挥部决策人员对氯气泄漏事故的应急决策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式(1)~(9),确定决策属性的权重。
wjC=(0.287,0.342,0.371)
根据式(10),计算6套应急方案的评价值并对它们进行排序,如表3所示。
在该事故中最佳的应急方案是方案A5,即先隐蔽, 待氯气泄漏停止后再疏散到较远的地方,该结果和文献 [1]的结果一致。从安全角度分析,先隐蔽,待氯气泄漏停止后疏散到较远的地方,不仅成本较低、对人员造成的心理影响小,而且更能保证现场大多数人员的安全。
4 结 论
【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推荐阅读:
化学危险品事故应急预案07-29
2018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资料: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1-08
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06-17
生物危险化学品07-11
危险化学品教案09-09
危险化学品处置方案08-07
危险化学品演练方案09-17
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表08-23
危险化学品学习资料09-29
危险化学品安全操作规程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