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句悄悄话(精选7篇)
1.说几句悄悄话 篇一
1) 花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毕竟拥抱过春天。
2) 天才之舟,在汗水的河流里启程。
3) 在林荫路上散步不值得称赞,攀登险峰才有真正的乐趣。
4) 懒惰包含着永久的失望。
5) 希望是美好的,她令人神往、追求、但是希望伴随着风浪。贪图安逸的人,他的希望不过是一带道路、一种幻境,只有敢于和狂风巨浪拚搏的人,希望才会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6) 小溪---在生命的长河里,你前进的步伐每时每刻都拨动着大海心中的琴弦。
7) 不从泥泞不堪的小道上迈步,就踏不上铺满鲜花的大路。
8) 幻想在漫长的生活征途中顺水行舟的人,他的终点在下游。只有敢于扬起风帆,顶恶浪的勇士,才能争到上游。
9) 望远镜---可以望见远的目标,却不能代替你走半步。
10) 不要嘲笑铁树。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更长久的努力。
11) 生命力顽强的种子,从不对瘠土唱诅咒的歌。
12) 只要不放弃努力和追求,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价值。
13) 松软的沙滩上最容易留下脚印。钽也最容易被潮水抹去。
14) 惊叹号是勇士滴在攀登路上的血,也是懦夫失望时流淌的泪。
15) 一帆风顺,并不等于行驶的是一条平坦的航线。
16) 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希望的象征。
17) 攀登山顶的脚力,生于“欲穷千里目”的壮心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志。
18) 忍辛负重的耕牛,留下的脚印最清晰。
19) 帆的自豪,是能在风浪中挺起胸膛。
20) 愚蠢的人总是为昨天悔恨,为明天祈祷,可惜的是少了今天的努力。
2.说几句悄悄话 篇二
故事留给了读者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最经典的应该就是“高加林究竟应该选择刘巧珍还是黄亚萍”了。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来的初期,城市乡村差距被不断拉大,路遥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这一问题。
我认为,或许单纯地站在爱情诚信的角度上,高加林有错,可以说他失去了巧珍“一颗金子般的心”。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对话还原到小说中加以对比时,就不难发现高加林和刘巧珍在现实生活中内在的心理差异,这种差异导致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对话的逐渐缺失。刘巧珍是一个没有文化,安分守己的农村姑娘,她喜欢有文化的人,她的立足点是传统的乡村生活,农村的日常琐事把她变得执拗顽强、质朴善良。在她心目中,有文化的人,是填补自我精神缺失的营养,当她认准了高加林,这纯朴的愿望便滋生膨胀起来,而她内心深处,是留守土地之根,过质朴的平常人的光景。在小说中,高加林的确曾爱过巧珍,但他爱的大概是那个在自己生活晦暗的日子抚慰自己心灵的巧珍。在高加林眼中,巧珍的可爱乃在于她身上体现出来的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大胆和真诚。一旦高加林忘掉了被人挤排的痛苦,来到城市并融入其中,巧珍便不值得去爱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巧珍只不过是高加林的暂时的心灵寄托。那么,巧珍只不过是他心目中抽象的集合质朴美的农村姑娘,并非他理想中的能与自己谈论文学、诗歌的女性。巧珍跟加林分别的时候曾说:“你要常记着我,你心里只有我一个。”当后来高加林对巧珍说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工作时,这种心理差异彻底地粉碎了巧珍的渴望。这一切都在于两个人内在心理、价值观念的差异使然。
高加林时刻幻想着融入城市,对城市文明的企羡,使他以一位积极入世者的姿态守望未果时光的城市,在积藏已久的欲望中寻求摆脱土地的可能,就像小说中他所说的,和巧珍恋爱终将会使自己拴在土地上,他骨子里意欲与村庄决裂的念头一直在他脑海中徘徊。这决定了他成为了记者之后,高加林对爱情的选择就顺应了自己价值观念的倾向;面对两个不同环境的年轻女性,黄亚萍是他观念中理想的对象。小说在写到高加林徘徊于两难之地,黄亚萍对高加林说的那句话“难道你想跟没有文化的她过一辈子吗?”带给加林强烈的震撼。高加林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与共同话语这两个角度考虑选择了黄亚萍。站在纯爱情的角度,高加林未免会被批评残忍,然而高加林也希望自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也不是单单因为自己的理想考虑而选择黄亚萍。再说,高加林毕竟是一位优秀出色的男性,他也有追求与自己有着共同理想、共同话语的女性的权力。这一点高加林无可厚非;站在时代的角度,高加林的选择无可非议。时代决定了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
路遥塑造的高加林这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富有立体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显得愈加真实可信。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很生动的人物形象,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作者的现实主义文风也让人印象深刻。
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无疑给了正在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高加林积极用世的思想,拼搏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热情开朗的品质,出众的文笔才华,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的范畴,甚至给了一些处于徘徊或者迷惘中的人们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摘要:小说《人生》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发生在高加林身上的一段三角恋情, 通过对这段纠结恋情的描写来体现在时代新旧交替之际, 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 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这一问题。
关键词:路遥,人生,高加林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中国青年出版社
[2]、柳青《创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3.大胆地说几句 篇三
白居易从小就聪明过人。在他六七个月大,还是个婴孩的时候,乳母闲来无事,指着“之”“无”两字,说给他听。谁想到,小小的白居易虽然还不会说话,却把这两个字的模样记住了,往后每次再有人以“之”“无”二字考他,他总能辨认出来。由此还生出了一个典故,叫“略识之无”,用来形容一个人读过两天书,识得几个字。
待到白居易再大一些,三岁便开始习字,八九岁便能作诗。到了十五六岁时,他只身前往京城长安,拜会顾况。顾况在当时名望很高,每天来求见他的人络绎不绝。起初,顾况并没有把白居易放在眼里,见白居易的名字里有“居”“易”二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长安虽然繁华,但要长久地居留下来需要本事,并不那么容易。可当顾况打开白居易带来的诗作,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叹,赶忙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
后来,白居易考上进士,做了翰林学士,领导了诗歌革新运动,在长安有了一番大作为。
可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力主讨伐叛乱藩镇的宰相武元衡被人暗杀。朝中一些官员不敢贸然表态。白居易虽然很聪明,却并不是个圆滑的人,他一贯坚持原则,觉得这件事情肯定有蹊跷,就上表主张严查。白居易的仗义执言一下子捅了马蜂窝,招惹了反对派们的攻击,当年便被贬为江州刺史。那些平素就不喜欢白居易的人正好跟着落井下石,可怜的白居易又被追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只好收拾行李,去了在当时来说非常偏远的江西做官。
白居易被贬官的消息传到了好朋友元稹的耳朵里,元稹就写了一首诗,叫《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表达自己闻讯后悲伤的心情。白居易此时正在贬官赴任的途中,收到友人的诗作,感慨万千,写下一组《放言》相奉和,其中第三首这样写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尽管屡遭贬谪,白居易仍然觉得大胆直言是君子之本,用“放言”作诗的标题,表明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姿态。他相信,时间会让一切都真相大白。
让时间去证明
有时候,我们明明是好朋友,却在不知不觉间疏远了。有时候,我们明明开始时不太投机,相处久了之后,却变得形影不离。这就是时间的作用,它能让熟悉的变陌生,也能让陌生的变熟悉;能让我们从亲密无间变得渐行渐远,也能让原本分外眼红的冤家,变成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
古人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考察一个人,一时的表现,一时的名声,并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周成王时,因为天子年幼,朝政就由周公来处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造谣,说周公要阴谋夺取王位。周公只好辞去官职,躲到乡间去避祸。后来,造谣中伤周公的人阴谋造反,而周公则被历史证明对周天子一片赤诚。汉朝时,王莽在篡位之前表现得非常谦卑恭顺,可他后来却篡夺了皇位。由此可见,看待事情,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现象来下结论,就像测试一块璞玉是不是真的,要烧上几天才能证明。真正的栋梁之才也并不能轻易就被辨认出来,而是需要经过多年的考验。
白居易把这样的道理写进诗中,既是对朋友的宽慰,也是对自己坚持大胆直言的自我勉励。就像杜甫说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的一生应该投入到有价值的事业中去,大胆地坚持正义,不要在意外界的误解,时间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评判。
典故、成语要用得恰当
“白居易的诗写得真好。”大康崇拜地说,“原本复杂的哲理,经他一写,就变得很清楚了。”
“这大概是因为白居易会用典吧。”阿牛说。
“用典?什么是用典?”大康不解地问。
“用典是诗歌创作中的常见手法。”阿牛给大康解释,“诗人用一些固有的典故,比如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啦,神话传说啦,寓言故事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论证自己的立场。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就用周公和王莽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将哲理蕴含在事例中,让人容易信服。”
“有道理,我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会用典。”大康受到了启发,“比如,我可以多用成语,成语不是和典故差不多嘛。”
“白居易的这种用典,类似于我们作文中的举例子,可不是用成语哟。再说,成语用起来可不容易。”阿牛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要用成语的话,一定要用得恰当。”
“用成语还有难度?”
“当然,我给你念一段网上流传的作文吧。”阿牛搜索出了一段“范文”,大声念了起来——
“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偶尔爸爸妈妈也会同室操戈。爸爸总是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哈哈,这篇文章里每一处成语都用错了。”大康笑了起来,“不过我肯定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话是这么说,可我觉得,成语还是少用为妙。”
“这是为什么?”大康疑惑不解。
“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它也是一种套语,用多了,能表现文章个性的细节也就少了。如果我们能把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不是既丰富了文章,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吗?”
“你说的好像也有点儿道理。”大康不禁陷入了思考。
4.说几句爱山的孩子气的话 篇四
徒步慢行,仰头望去,只见青山万丈,翠茫成片,山尖云烟环绕,清风阵阵,仙烟飘渺,百鸟齐鸣,云雀翩飞。一阵清风拂面,点点湿润,啊,莫不是将山尖仙烟吹下?
我喜山,我爱山
漫步在山,倾听在山,诉说在山,冥想在山,呐喊在山,山,山,山它包纳了众民的秘密,往往在山尖呐喊,往往在山尖欢呼,它又带走了多少忧愁呢?
我喜山,我爱山
我喜山的沉稳,我喜山的雄壮,我喜山的灵气,我喜山的无私与淳朴
山,乃万灵聚集之地,传说女娲于不周山创造人族;传说海外有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传说,山中有仙人,悯世而慈悲,传说,传说
海虽蓝,却映天,海虽广却单调,当你驶船入海,初看,啊,真广,真阔;再看,啊,多么庄严淡远,多美;又看,心生感悟,却略感疲劳;继续看,已有不耐之色
山,绿中泛黄,万丈之高,乃有浩荡之意,云雾相拥,壮丽飘渺,它时而沉稳,时而清灵,时而壮硕,时而秀丽,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少年时看它,只感壮丽,秀美;青年时再看,只觉飘渺非凡;不知,到了老年时,又会有何感呢?
水之颜色为蓝,而天亦为蓝,然而有一点无法否认,水乃映天之色,乃之伪天,而山为黄,众人以黄为尊,皇帝龙袍亦为黄色,但皇帝有天子之称,而不是伪天子之称
古文有云:沧海桑田,却无苍山桑田,可谓海之动,活泼,却不为永恒;山之静,沉稳却是永恒
海虽广,然而山却包万川,无论如何流淌也只是在山那慈爱的怀中流动,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看!它是多么无情,从山而过却将山给抛弃;又诗云: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看!时过千年,人世已过千年,唯它仍呆原处,独守一片土地
海上无绚丽艳花,没有莺啼蝉鸣,没有莺歌燕舞。野花在秋冬之时会凋谢,然,菊梅将会盛开,地层灵芝仙草遍地,仙烟游窜山间,一副山中仙境便悠然画出
自古人世追求长生仙丹,当年秦皇汉武不顾江山美人,执求仙丹与仙人,而这仙有一半为山,而仙,则是在山中得道之人,而仙丹则是在山中所孕,凡与仙有关,都在山中,而海呢?传说海中凶险,有恶龙盘踞,更有美人鱼来迷惑船民,将之吸食,海中遇险的次数可比山多啊
我喜山,我爱山
若上天让我选择死法,我令可坠崖,也不愿跳海,也许在坠崖之中说不定可以碰见仙士,收我为徒呢!而跳海呢?被妖怪吃掉吗?
我喜山,我爱山
我喜山的宁静,我喜山的飘渺;我爱山,爱山的灵气,爱山的沉稳
5.说几句悄悄话 篇五
作者:奔 腾的马 发表时间:2006-12-1 19:13:32 浏览:3119 次 当前总在线 300 人 编辑 返回
看到上星 期出来司法考试分数后,有些通过司法考试的网友说想考注册会计师,因为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内容与本人的工作有一定关系,或者说有一定帮助,去年通过司考今年 开始考注会,我们还在路上。转载一篇:
对通过司考又想考注会的 朋友说几句
司法和注册会计师(CPA)是两门最受考生瞩目的考试,很多朋友在考完司法后有考注会的 想法。很幸运,两门考试我都过了(不过还没发现有什么用处)。应大胖熊版主之邀,在此对注会考试说几句。
首先说句心里话,我不鼓励去考注会。从过来人经历来说,我觉得考注会毫无乐趣可言。这是一门纯粹以淘汰人为目的的考试,考的更多 的只是你的学习能力而与不是业务能力。如果觉得从事司法工作需要会计知识,考会计师就够了,如果还想更高些层次,可以考注册税务师。注会的好处更多是在身 份上,对实务帮助不大。
司考很难,大家都付出了很多。我写的司考考后感,似 乎很轻松,但我可以不脸红地说,我付出的绝对不比任何一人少。记得2003年考司考时,因为天天坐 着看书,竟然把屁股上的皮都磨烂了。可是这种付出与考注会的经历相比,竟是相当的幸福。我在司考的付出,大概是注会的1/3吧。如果你去考注会,也会发现,司考其实是件很幸福的事。
在法专论坛上,有很多先过了注会再过司考的人,发言比较踊跃;在中华会计网校论坛上,也有不少先过了司考再考注会的人,开头都很 大声, 觉得“天下第一考”都过了,还有什么试考不过的,结果一考没人吭声了。
说了以上话,请大家不要骂我。如果你不信,或者你认为你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毅力,得,考考试 试吧。第二,关于考试。
注会考试分五科,分别是: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考试年限是5年,成绩滚动计算,也就是说,通过任何一门,都在5年 内有效。但如果你在五年内没有五科全部通过,则已过五年期限的那一门就要重考。
五 科中,由难到易排序分别是:审计、会计、财管、税法、经济法。报考时最好是先考会计和审计,先难后易,先紧后松,否则越考到后面会越心慌。会计肯定要先 考,因为会计是审计和财管的基础。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很紧密,最好与会计一同考,会计不熟,审计没有过关的可能。财管比较奇怪,教材不算厚,各章联系也不算 紧密,但通过率却一直不高且非常稳定,不可小视。税法要是用功(前提),应当能过;经济法对大家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
最好的报考顺序应当是:首先:会计和审计;
二、财管、税法和经济法。最好做个三年规划。
对于复习,很惭愧,虽然过了,我自己觉得也是不明不白(不过也没什么脸红的,考注会90%都是不明不白过的,都在沮丧得想跳楼后忽然连自己也不相信,啊,我竟然及格了。网上有一女生,挺着大肚 子上考场,第一天考审计,一棍子给打晕了,回来哭得昏天暗地;第二天考会计,考完后在考场上就放声大哭了。三个月后竟然汇报说两科都过了)。这里我说几 点:
一、坚持再坚持,努力再努力,付出再付出。教材一定要精看,一个角落也不 要漏;题要大量地做,不要怕辛苦。注会题偏,而且题量很大。今年考司法时我第四卷写了四、五千字,写得手都要抽筋;可今年注会的会计试卷总共28页,其中有一道综合题就有8页答卷,全卷做完估计要 写1.5万到2万字。审计和税法也是如此,根本不可能给你思考的时间。一定要非常熟练,这种熟练,只能建立在反复做题的基础上。
如 果每年能付出两倍备考司考的努力,三年时间,应当能通过注会(我说的不夸张,注会是很考运气的,每年的难度都会不一样,运气差的话,不是付出就有回报的,但坚持不懈,应当会遇到时来运转的一年)。
二、注会考完了肯定心情很不好,不要灰 心。注会不是看你的卷面成绩的,考得低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挤进10%的行列。注会给人最大的折 磨就是让你觉得自己低智商。一门小小的财管竟然让我连考了四年,使我很悲哀地认为自己是个白痴,直到考司考时才发现我还是比常人要聪明一点的。
三、参加个培训班可能会好很多,这是网友推荐的,我没有参加(没时间,而且那时的注会也没现 在难,自习还可以应付,但现在不好说了)。培训班不能代替自己的努力,但应该有用。
最 后,我还是劝大家别去考注会。可能大家会不服气,你都过了,难道我会比你差。说实话,我还算好运(虽然以我的年纪,没有早点考已是很不幸的事)。我2001年考过了审计,而审计是2003年提高难度 的,那时审计还不算太难。2002年考过了会计,那年会计降分(就是那年确定了注会单科“10%”的标准线,因为2001年的通过率实在太低 了,这样下去肯定会把考生都吓跑的,中注协也不要开饭了)。但就是这样,感觉也是死里逃生。现在的难度已经更不可同日而语,要是我再考,90%考不过。
当然,注会难,每年 也有1.1万人能过关,更有几十号可说是神人能一次全科合格。相信大家中也会有这样的骄骄者,以大 家的智力,只要“努力+坚持”,应当会有回报。如果有心报考,预祝成功。
最后重温一下5年考注会的50点 体会,经典啊!1. 实在看不懂的分录和公式背下来
2.关注当年的热点经济问题,特别是关于上市公司的
3.修改和增加的内容,通常是重点,特别是重要章节的改动部分 4. 最痛苦的事不是猜不出考什么题,而是猜到了,考试时却不会做 5.如果连书上的例题都不会 做,建议不用去考 6.考过会计等于成功了一半
7. 考试出门时千万别忘了带计算器,笔可以借,计算器难借; 8.熟练并准确地操作计算器对考试 有一定帮助 9.多步骤的题要一步步做
10.越是会做的计算题,越要小心计算,因为没什么时间让你验算 11. 报科目时适当关注一下去年的通过率(财管除外)
12.以前的考题要好好研究(找到以前有评 分标准的答案,看如何答题,看如何给分)
13.上年出了大题的地方,今年可能出小题(合并 报表除外)
14.就算看不完题,也要看一看题后的提示和条件再做题(如单位为万元,小数点 后两位,不考虑所得税,不写分录等等)
15.一旦报名,就要100%投入和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不然就把钱留着撮几顿 16. 不要用“我报名只不过想学学”来搪塞自已和别人,吃亏的是你自已 17.不要总怀疑参考书答 案印错了
18.感情处理不好的那一年,成绩通常不好,处理得太好的那一年,成绩也不好:)
19.最可怕的不是题目有多长,而是题中的一小问不会做(一旦错了后面就完了)20.注册会计师和会计的法律责任经济法中每年都考,税法中的责任也如此 21.一个单位有10个人报CPA,通常只有两个人真正备考,其余都是凑热闹的 22. 不要相信“我就看过一遍书,做了两套题就考过了”这种话,他可能每天学习到凌晨1点
23.想一年通过的人,通常用了三年以上(少数高手除外)24. 第一年报两门 25.计划用三年通过 26. 越早考越好,27.基础太差不适用上一条,建议从职称考起,因为损失的不只是金钱和时间,还有信心
28.基础较差建议要听课,现场听比网上听效果要好 29.一个好的老师会让你事半功倍
30. 把考题做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先把会做的都做完 31.你身旁有一位考试同仁时,通常 会更用心备考 32.每天上下班的车上回忆一下看过的分录、要点、公式 33.把书上关上默想一遍,比把书再看一遍更有效 34. 不到成绩公布的那天,不要死心,也不要高兴得太早 35.第一年考试认为自已有60多分时,通常都不及格
36.苦不苦,想一想 我考试年头已有五,累不累,看一看网上诉苦的老前辈 37.考完一科后,不要看书和讨论,准 备下一科
38.做一个好的计划,对考试会有帮助,计划要有一定时间弹性,因为有时你无法控 制自已的时间,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停修改,39.书上印错了和老师讲不清楚的地方通常不 考(除非老师太水)40.不要钻牛角尖,想研究等考完以后再研究 41.有压力对平时学习有好处,对上场考试有坏处
42. 知识改变命运,不要指望考CPA可以改变命运,但它的确可以改善命运 43.当你考到第五年时,你会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考试,而是一个心结 44.会做事和做人比会考试强一千倍 45. 学会用一定方式记忆
比如:“用收益来支付,在市价中获利” 可记住股票支付率和股票获利率 “期终偿债”可记住普通年金终值与预付年金终值、偿债基金的关系,预付年金终值是在普通年金终值上期 数加1,系数减1。偿债基金是普通年金终值 的倒数。“会费大加(家)借” 在所得税会计中,会计费用大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时,用加,计入递延税款的借方。
6.对中国高教问题说几句实话 篇六
真正爱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少。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去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能说会道和当学生干部成了不少学生的首选。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国家对高等教育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此同时,高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学校的特色趋同,千校一面、创新能力不足;教育質量在许多方面滑坡,校长腐败、教师抄袭和造假、学生不读书和缺乏诚信、就业率低等,引发了国人越来越多的诟病和普遍担忧。
中国的高等教育到底怎么了?这是许多人的提问,我也常在想。可以说中国的高校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一样,繁荣与乱象并存,进步与问题同在,大凡社会上有的问题高校都有。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由于工作的关系偶尔去过境外,包括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几所大学,出于兴趣,也曾翻阅过民国时期一些高校的办学资料,包括闻名遐迩的西南联大。通过访问和阅读对我国高校存在的问题有些许感受:如果让我说实话,我只能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精神和信念(追求真理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出现了迷失,精神的迷失导致了人格的矮化。
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有——
一、缺乏独立。学校自治,这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成功经验。学校为独立的办学单位,我国教育法里也有明确规定。但现实的情况远非如此,学校的独立性较差。从学校的设立方面讲,条件极为严格和苛刻,(南方科大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从经费方面讲,来源渠道极为单一,主要依赖教育管理部门,而且拨多拨少,给谁不给谁也基本上由它说了算;从人员上讲,校长、书记全由上面任命(网民戏称教授家中坐,校长天上来);从运行环节讲,大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招生的名额、招生的方式、保送研究生的比例、专业的设置、各专业开设的课程,甚至学时、教材等等全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不仅如此,教育主管部门又通过各种评估、检查等方式使校长进一步听命于它。久而久之,学校成了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个整齐划一的单位。“部属大学”、“省属大学”,这种称呼本身就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而科学的称呼应该叫“国立”、“省立”。
二、内部管理行政化。在学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不分,导致行政领导与教师争夺学术资源(在已经评选出来的各种国家级教学、科研奖项,国家级优秀教师等奖项中鲜有一线普通教师)。更可怕的是学术问题和学术标准完全由行政权力主导与决定,教师教学的好坏、研究的能力与水平也都由行政官员决定,行政权力控制着一切资源,有权就有一切,没权什么都没有,教师与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在权力集中、舆论一元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术共同体被彻底打破,伴随着老一代学者的退出,学术没了权威,最后只能是谁官大谁学问大,这一点在缺乏国际评判标准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同样由于没有学术权威,无法评判学术质量,最后只能根据学术产量的多少来进行管理。加之教学辅助条件不完备及为创新而创新,没完没了的折腾使教师疲于应付,用于教学和研究上的时间与精力越来越少,毫无乐趣和尊严可言。最近网上热炒的“史上最牛毕业证”令人看了感想颇多。
更为可怕的是由于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学校内所有的处长基本上都成了教授,校外许多领导都成了博导;与此相反,那些安心教学和做学问的教师评上教授和博导难上加难。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其结果必然是教师人格的矮化,媚俗、媚权、媚钱,要么整天琢磨领导的想法,要么一切向钱看,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情趣和品行流失殆尽。
因为以行政为主导,不多的教育经费都盖了大楼,除少数大学外,教学科研急需的书籍、数据库购买较少。
在一个一切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氛围里,真正爱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少,阅读经典的则更少,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去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能说会道和当学生干部成了不少学生的首选。
三、缺乏竞争。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长期以来,我们对高等教育控制较严,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加之又人为地将学校划分为各种固定不变的等级,并按照等级配备资源,使学校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被保护照顾的学校生存压力不大,自我革新的动力不足,而获取不了资源的学校就只能一切向钱看。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解决办法——
一、成立专门的机构,创新制度。建议由全国人大出面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集全民智慧,认真地反思一下中国教育的问题,认真想一想中国高等教育到底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此外,彻底理顺学校与政府的关系。综观发达国家,可以发现大都在国家立法机关中设有教育拨款委员会,专门审议教育预算、监督政府按照预算拨发教育经费,同时对没能履行拨款责任的政府官员进行问责。这一制度不仅可以较好地增加教育经费,更主要的是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对教育管理部门和政府财政部门的依赖关系。反观我国,有的只是政府的承诺和相关法律,却没有相关制度来约束、督促政府兑现自己的承诺,只能由学校或教育部门不断地去向政府财政要钱、要政策。因而,我们必须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拨款委员会,把它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制度。
二、学校自立和学术自由。由于国情等原因,世界上的大学存在着多种类型和模式,但好的大学在与外部的关系上都坚持学校自治原则,对内管理上都严格区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实行的都是国际通行的教授治校制度。校内的最高决策机构都是体现大学活动特点的教授会和评议会,由教授会和评议会遵循民主、科学、自由精神,理性原则和教育规律自主地决定学校的发展道路,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教师自由地研究,学生自由地遐想,教师与学生自由地表达和争论,唯有如此,教师与学生才可能有创造力,大学才可能有尊严,才能形成自己的品位。
三、少提或缓提各种不切实际的口号,让学校休养生息。目前,我们连大学的基本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连中国特色的大学发展道路怎么走还没完全弄清楚,因而必须正视现实,少提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从基本制度的建立入手,一点点解决迫切的问题。浮躁会贻误时机,进一步导致新的问题。希望上下心态能平和一点,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安静地思考,安静地教学、安静地做学问。倘能如此,以中国人的勤奋和聪明,假以时日,中国的高等教育就可能会有所作为。
四、放开高等教育市场,加强竞争。取消公立学校的各种身份等级,同时给民办高校以平等的地位,只有平等的竞争,才可能形成特色,才可能有进步。
(作者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
7.为我不懂的当代艺术说几句 篇七
他再怎么冷嘲热讽,归根结底是以一个与艺术领域无交叉的身份对作品进行的解读,即便言辞激动,那也证明他在观看中受到触动。
最近有篇对当代艺术吐槽的帖子很火,文章是对湖北美术馆于去年年底展出至今年三月初的《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从头到脚的贬损,作者文辞幽默、对各件作品的讽刺使人捧腹,博得广大普通青年、那种青年、初级文艺青年的共鸣,当代艺术的价值也一度在各色小圈子中形成不被推翻难平民愤的态势。在此,我想作为看不懂当代艺术群体中的一份子,对该帖受到如此多声援而表示遗憾。
需要声明的是,我对这个帖子的创作者并无鄙夷,帖子里有言在先“懂艺术的可以绕道了,我就是个土鳖无法理解这些个的内涵……”,作者立场明确摆明,他再怎么冷嘲热讽,归根结底是以一个与艺术领域无交叉的身份对作品进行的解读,即便言辞激动,那也证明他在观看中受到触动,并参与到了对作品的理解行为中,相信艺术还未狭隘到无法容纳这些边缘群体的反馈。作者把帖子放到社交平台上就算有哗众的嫌疑,明理者也只会一笑而过。而真正会咬住钩子,并且在痴痴笑过之后还一副看透艺术迷乱表面,对所谓伪当代艺术痛心疾首的人,才是最可悲、最愚蠢的群体,这类人在网络这个比现实社会还浮躁的大熔炉里,随时随地都在妖魔化一些正常人的思想,虽然本身并非孽畜,却由于根深蒂固的凡胎恶习和对言论的不负责任,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些推手手中的傀儡,让真正相信和实践真善美的人不得不在舆论压力下身处尴尬。
笔者在艺术媒体工作过一年多时间,因身患严重拖延症状,会在每个月特定的几日集中地对艺术进行废寝忘食地钻研,但即便如此,恕笔者愚钝,从空降艺术圈至今,当一本当代艺术和一本当代体育的刊物分放于眼前,经过浏览,笔者对前者的认知依然无法达到如对后者般深刻和回味。但这并不会让我草率决断出C罗就比达明安·赫斯特有价值。这也有赖于本人工作所需常与艺术家有机会交流,即便原本有误解,也因沟通而愿意以宽容心态去看待自己并不理解的作品表达。当你的脑袋里保存了许多艺术家传达给你的诚恳情怀和思想,你也就不习惯武断地给一件陌生的作品下定论了。
说到与球星相比,虽然同是公众人物,单纯从性情上,笔者倒觉得艺术家的感性比球星在银幕上千篇一律的死鱼脸更有亲和力。记得在一次公益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商人、政府官员、艺术家一同落座席上,7个人的发言,代表前面两种身份的6个代表,讲话冗长且陈词乏味,你几乎可以想象到的所有对公益事业的溢美之词和自诩自家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描绘在席间反复循环。但是艺术家用朴实的语言在终场前唤醒了听众,他并没有说什么更高明的见解,只是像一部纪录片的旁白,描述一行人颠簸驶入贫困区,亲眼见到村民的困苦,并感受到这些村民对施恩者所想表达的善意。艺术家的表达是单纯、直接的,没有顾及政治和商业的委婉,让人听了舒坦。他经历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他不介意这件事拿到不同的语境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所以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虽然并不能解读每一件艺术作品的思想含义,但我知道一件好的作品,他的态度就一定是真诚的。
【说几句悄悄话】推荐阅读:
青春的悄悄话作文06-24
教室里的悄悄话11-01
农场里的悄悄话 教案08-08
陈老师的悄悄话作文500字11-08
对自己说的悄悄话-早安心语07-05
铅笔盒里的悄悄话作文550字10-10
春天悄悄来作文10-02
悄悄的提醒作文素材07-14
《山谷静悄悄》教案09-08
《冬夜静悄悄》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