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

2024-08-17

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精选13篇)

1.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 篇一

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探讨论文

摘要:动态生成是近年来在教学领域里备受关注的一个崭新的教学概念,是因为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创新自主的学习方式已被教育届人士接受和认可。动态生成是从课堂教育、学生总体发展的特点和教学的一般规律中所决定的。展开动态生成的课堂教育研究是目前教育界人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动态生成;初中数学;课堂研究

正常情况下,课堂教学过程存在众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存在着很多种可能性,教育过程的进展,就是在很多种不确定因素中选择,促使新的状态下持续生成,同时影响下一步的进展。动态课程就能做到这些。那么在当今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怎么做到初中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呢?

一、掌握学情,努力预设———搭建动态生成的前提条件

教师预设必须建立在对初中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正因如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应当透彻研究教材。教材是展开课堂教学的基本,是教学理念精华的载体,不仅如此,学生主要是依靠教材展开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材研究透彻,完全明白教材的理念和目的所在。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教材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和初中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具有特色的落实方案。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情。课堂教育里的动态生成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然而初中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都会影响课堂生成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剖析初中生的特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从而为学生制定出更好、更适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二、深思熟虑、相互交流———掌握动态生成的实现方法

深入思考能让初中生更好地交流,互动交流是让学生有更好的交流平台。要达到课堂教育的成功,必须把思考和交流有效结合起来。数学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如今的课堂教学互动,大部分是以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多数采用的方式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使得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那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一定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应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的思考机会,找到自身的定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帮助;

第二,规避形式主义的思考,避免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所学内容时就展开讨论,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互动交流要注重初中生的参与。

第三,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比较具有代表性以及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

第四,为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急着讲解教材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初中生的主动性在小组讨论时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高领悟,贴近现实———达到动态生成的有效延伸

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中。初中数学教材里的很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展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发深入思考,将动态生成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让其深深的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生存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让学生深刻地明白学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感悟,使动态生成更有成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就是初中生对数学知识领悟的过程。数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出指导、组织、促进的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得到更多的体会。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展现出自己的思维特点,使数学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和创意。

四、提高效率,明确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合理地“预设”,让教学事半功倍。

所谓的.“预设”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第一是有价值导向和理论认识前提的,这就奠定了教学的方向。动态生成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第二,教学设计是从一种整体观念来考虑怎么使得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有效结合起来,并且在活动的每个重要步骤合理进行相互作用,进而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有效地“生成”,有效的生成是有它基本要求的,就是生成一定是思考的结果。不经过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是无效的生成。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长期精心设计的前提下依据教学实际展开不同方面的开发和转化。

第一,教师必须尊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课堂上最不幸的事就是教师一看到学生对自己提问没有任何反应,就立刻产生焦急的态度,急于自己说出答案,替学生思考、替学生回答问题。其实在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凭着自己的思维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平等的表达机会,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得课堂上的气氛更加和谐。

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觉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意识。教的精髓在于指导,学的成功在于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每一个细节和机会,加上有效的方法,使数学学习充满活力。在数学教学中不管是从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所需,还是从突破长期形成的瓶颈来讲,都应当想法突破沉闷、机械的课。动态生成的理念是不能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按课本讲课,要时时刻刻注重课堂活动,要在自主、创新、合作的学习气氛中,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事实表明,在现阶段实现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是很有可能的,也是颇具效益的,它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样也使得教师专业化进步。每一项教育教学的更新都不是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所能决定的,动态生成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我们期待通过日后的努力能将学生培养的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王萍.关注动态生成提升课堂效率———初中数学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05).

[2]沈忠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06).

[3]陈余荣.让“动态生成”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化解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08).

2.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 篇二

一、学习新型教育理念, 是营造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思想策略

1. 建立起新的教材观

如果说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那么教材也可以看作教师的引导者.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非常精练简洁, 每册编排都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每一课均是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如果教师完全按照书本来上的话, 那么正如一些老师所说:一节课可以在10分钟内上完.其实教材的编写中, 给老师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善于挖掘适合本班学生的素材, 不拘泥于教材限定的情景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 使学生在以教材内容为重点的基础上, 能够接触更多延伸出去的知识, 使其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的效果.

2. 建立起新的角色观

如今, 很多老师的教学引入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不是“将军”了, 而是可以同学生一样学习, 一起探究的平等的人, 学生有权利说, 有权利问, 有权利反驳、质疑教师的观点.动态生成性的数学课堂就是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的基础上的, 没有学生的主动就没有可生成的资源, 没有资源自然就不能实现“动态”, 教学过程缺少师生平等就注定是毫无生机的教条.因此建立正确的角色观是营造动态生成性数学课堂的基础.

二、采用弹性教学设计, 是营造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多元策略

1. 教学目标有弹性

课标中提到:“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每一名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的不同, 学习能力的差异, 学习习惯的好坏, 在同一内容的掌握上有着一定的差异.要形成一个动态生成性的课堂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做到面向全体, 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2. 问题设计有弹性

问题有弹性包括了两方面的涵义, 第一是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很灵活, 可以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创新的空间、生成的空间.第二是问题的提出是根据学生之前的动态生成资源而来, 在原本的教学预案中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之前的表现和应对方式临时改变教学策略的做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最重要的方式, 能够在提问这个方面做到有弹性, 那么学生的思维也能随之打开, 从而生成更加有价值的动态资源.

3. 细节设计有弹性

我认为教学设计如果太细致, 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设定, 往往有很多教师会为了一个自己设定的答案而否定了学生其他的答案, 那么这样的设定只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作出推测, 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生成性的东西教师要谨慎处理, 因为学生的想法中可能就有更好的, 更适合他自身发展的亮点.

三、加强合作交流, 是营造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组织策略

1. 使学生学会倾听

我们非常注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 但机会有了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原因要从学生的身上去找.低年级的学生都有一种自我倾向, 他们喜欢表现自己, 希望别人能够关注自己, 但是他们却很少注意去倾听其他学生的想法.要营造一个动态生成性课堂就要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 能够揣摩别人的思维方式,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才能在各种想法的刺激下有更多的思维火花迸发出来.

2. 使学生学会辩驳

教学实践中, 学生对学生的错误会非常敏感, 一点点的小错误都会被挑出来, 有时候夸张到“鸡蛋里挑骨头”的程度.但是教师在板书时发生的错误却使学生的反应变得迟钝了, 甚至40分钟结束了也没学生发现.我觉得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还是高高在上的, 大部分学生不敢质疑教师的错误, 因为有时质疑可能会被教师反驳回去.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 是营造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情感策略

赞扬学生, 甚至向学生学习, 其实也是师生平等的体现.学生提出一个非常特别的想法的时候最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有了一次的肯定之后他就会有一种创新的欲望, 因为有人在支持他的想法.也许他们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 但是他们肯思考就是值得表扬的, 教师要肯定学生思考的价值.事实证明, 在低年级中表扬鼓励的话更能显示出它的效果.

五、掌控动态资源, 是营造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智慧策略

课堂上随时会产生各种动态资源.如学生和教师的错误, 课堂内的意外情况, 学生的“另类”想法, 学生之间的差异等.

1. 面对意外, 要利用

课堂中有许多意外, 如有一次在画直角的时候, 一名学生忘带三角尺了, 我并没有去责怪他, 而是让全班同学停下, 一起想一想:没有三角尺的情况下如何画出一个标准的直角来?没想到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 方法也多种多样, 有的借助其他学习用品, 有的用两把直尺来拼, 还有用量角器画的.

2. 面对“另类”, 要引导

学生有时为了能够博得大家的注意往往会说出一些很“另类”的话, 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可能会非常气愤.这个时候其实正是发挥集体力量的时候, 在你气愤而一时没有办法的时候可能其他的学生早就已经有了反驳的能力了, 把问题丢给学生有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去引导学生, 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3. 面对差异, 要宽容

3.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确;动态生成;课堂构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得以自然回归,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呼唤和重视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构建”。那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呢?

一、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的交流、碰撞与对话的过程,是课程的意义重建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体验、感悟和创新的过程。构建多元变化的动态性生成课堂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关注和张扬;②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实践表明,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自我研究能力。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广大教师应积极学习课改《纲要》、《数学课程标准》,深入解读与“动态生成”教学有关的理论书籍和论文,并认真做好有关业务学习笔记。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与实践的联系。教师可定期上一节有关“动态生成”的实验教学课,并做好反思总结工作,从而促进自身理论的内化、吸收,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2、调整好相应的教学心态。(1)对待预设,要有坦然的心态。要想形成预设的坦然心态,教师就应重视课前备课。课前备课包括“短期备课”与“长期备课”。所谓“短备课”即备好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的课;所谓“长期备课”即不断加强知识积累,不断优化自己的智力结构,从而让自身所具有的新知识、新思想像潺潺小溪不停地流淌,充实思想的江河,为“短期备课”的成功提供鋪垫。(2)对待课堂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对待数学课堂,我们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的教育价值,把儿童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加强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期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信等待学生学习中“柳暗花明”的到来。

三、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具体路径

1、精心课堂预设。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课程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或“预先设计”。实践证明,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必须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预设。这其中包括对学情的了解,也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弹性定位”。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1)充分了解学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资源开发的客体和对象。因此,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从而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2)弹性预设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其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并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的自由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打开数学课堂精彩的生成之门。

2、灵活调控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关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问题集中强调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在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原先的预设时,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先静态的预设方案灵活调控,从而形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

总之,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的交流、碰撞与对话的过程,是课程的意义重建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体验、感悟和创新的过程。构建多元变化的小学数学动态性生成课堂不仅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关注和张扬,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篇四

一、以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渐进式发展动态课堂

例1:《行道树》——百川汇海的教学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

教学预设: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

教学过程:

1.初读之后,谈整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______的树”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教者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本应长在高出密林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忧愁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迎接朝阳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

2.随后,教师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分析。

3.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归类。

5.关于生成性课堂的动态思考 篇五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镇第二中学 马继红 刘晓梅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

一、以质疑问难促生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动态生成”观念,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上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应在课堂特定的动态环境下,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思路,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1.以学生的质疑问难促生成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是最珍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更应该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一上课学生就质疑问难,其中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这样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关系是怎样的?”“课文穿插美女蛇的故事,是否宣扬封建迷信,其作用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议论纷纷。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我捕捉到教学契机,认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认识到贯穿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是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作者天真活泼的童心。至于插叙美女蛇的故事,则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经过大家讨论,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含义。

2.以师生的即兴创作、心灵碰撞促生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活泼,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目标必须是潜在和开放的,应该接纳始料未及的经验,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在学习《木兰诗》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木兰会不会被发现?”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接着,就这一话题引出一个讨论题:想象一下木兰在战场上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她又是如何处理的?学生们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机智。教者利用学生的质疑,为大家搭建了一方想象的平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表达各自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是活的,课堂也是活的,我们只有根据教学情景调整自己的教

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为主”。这样的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孩子。这样的课堂才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以意外事件促生成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要学会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意外,一个恶作剧„„并能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1.以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促生成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偶发事件,如学生提一些怪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怪举动,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融化怪问,化弊为利。教师要善于抓住瞬间机遇,做出及时调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古诗《三衢道中》,当讲到“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一名男生忘乎所以地学着黄鹂叫了一声。全班同学先是一愣,既而哄堂大笑,随即将目光齐刷刷盯住老师,意思是看你老师怎么处理。这位老师冷静地一笑:“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黄鹂的叫声,不正是受到诗中的环境描写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同学们从这一鸣叫声中,一定能体会到作者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心情。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鸟鸣的诗呢?”课堂的气氛立即热烈起来了,大家纷纷说出许多古诗句,如:“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然后全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诗歌的学习,课堂气氛活泼融洽。

2.巧借环境变化促生成在教学中教师能随时环境变化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深深感受到课堂的意外生成之美。有一次课上到一半,忽然天降大雪,不知是谁忽然冒出一句:“啊!2005年的第一场雪!”这句话犹如油锅里撒上了一把盐,全班沸腾起来了,一双双眼睛投向了窗外,学生们在叽叽喳喳的议论。我一看课是无法继续了,干脆,我们来个咏雪诗歌朗诵比赛吧。于是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咏雪诗歌朗诵。从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到王维“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到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学生们群情振奋,你方唱罢我登场。咏雪完毕回到课堂后,我索性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谈谈对刚才“咏雪事件”的感想。这盘新鲜出炉的“大餐”使得大家胃口大开,他们从自己的行为中受到了启发,产生了莫大的成就感,我趁热打铁,布置了一篇以“雪“为话题的随笔,从效果看还是很不错的。这难道不比原来设计好的课堂更有意义吗?正如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动态生成”,并及时的捕捉住“动态生成”的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三、以反复朗读促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形成学生独特的体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可贵的是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

1.巧妙设置情景促生成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生成了新知,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春》一文时,在反复朗读中,教师给学生的朗诵配上贝多芬的《爱的纪念》的音乐,优美的文章,似行云流水般的音乐,很好地体现出了文章的意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春的美景,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一节课下来,学生沉

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意犹未已。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常常把教学推向高潮。

2.开放的朗读设计促生成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激活课堂,朗读使学生尽展才华,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每次朗读都被斑羚种群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打动学生心灵的感触。文中三次彩虹描写部分的朗读设计使得课堂摇曳多姿,师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探究,使学生对斑羚群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精神有了透彻的理解。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沉浸在师生同被震撼的气氛中。随后布置随笔,这次作业学生们没有了往日作文头痛的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

四、以亲身体验促生成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悟。它具有亲历性和独特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多次提到了“体验”二字。在体验中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升。

1.重视学生的亲历性

一位老师在执教的《秋天》一课,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秋天的魅力,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带领孩子们来到秋天的原野上游戏,在大自然怀抱中尽情欣赏。等学生们回到教室,他们依然沉浸在游玩的欢娱中。教师让他们谈出各自的体会,学生的话匣子便立刻打开了。有的说看到了即将收获的玉米、大豆和高粱,有的说看到了河上满载而归的捕鱼的小船;还有的说看到了广袤的原野上雪白的羊群„„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着说不尽的高兴!可想而知,接下来学习课文一定是声情并茂的。

2.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课文,我总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篇,一遍又一遍地读,再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于感受、感觉、疑问。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行道树》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体会。”感悟到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学生每读一处就有不同感受,仿佛自己成了那一排排挺立在路边的行道树。这样,学生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丝丝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充分展现生命的色彩。

6.数学课堂的教学动态生成 篇六

一、善于倾听是生成动态课堂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引发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是隐性的、潜在的,如果教师的敏感性不强,不注意倾听,这些资源将“昙花一现”。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堂中仔细观察、聚神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才能在倾听过程中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如此也才能捕捉、筛选促进动态生成的有效信息,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众所周知,一年级学生最喜欢提的问题除了“一共”就是“还剩”。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美丽的田野》一课时,先让学生在图中获取数学信息,比如:草地上有15只羊,其中白羊有7只,班里的傅雪萍同学马上举手回答:“还剩几只羊?”显然她的回答是错误的,大家哈哈大笑。笔者站在孩子的身边,没有取笑孩子,耐心地等着,一会又听见孩子轻轻补了一句:“如果白羊都走掉了,那剩下的不就是黑羊了?”这时笔者这样引导:“把你刚才说的再讲一遍,同学们就会明白了,你的还剩几只羊,到底问的是哪些羊呢?”傅雪萍同学马上说:“老师,我指的是黑羊。”笔者又引导:“那你能不能把你的问题问得明白些?这样同学们就能解决了。”傅雪萍同学经这一引导,把“还剩有几只羊?”变成了“草地上有几只黑羊?”正是教师的耐心等待倾听,让孩子表达完自己的见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生成上面精彩的片段。

二、有效提问是生成动态课堂的关键

提问是课堂上师生、生生交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平台,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动态生成的基石。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发展学生认知,有效组织课堂,从而对开展互动具有很大促进作用。比如笔者在教学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在变,什么不变?”“你明白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你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等类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思考,即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恰当引领是生成动态课堂的保障

教师要学会在孩子们激动的语无伦次的话语里寻找出隐藏着的活跃思维,在孩子们似漫不经心地一句插嘴的话中寻找其价值所在,引导他们创造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亮点。学生只有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才有可能从平凡的回答中提升教学的高度,让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教学环节,让有利的生成资源进一步强化和扩大效果。如有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凌乱的,是零散的,是无序的,为了推动更高层次的互动,教师应及时梳理,担任信息“重组者”、活动“推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使学生的思路逐渐清晰,使学生的思维能有序化、条理化。

四、适时评价是生成动态课堂的动力

7.呼唤“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 篇七

教师拥有的最大本领是能左右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教师在教学调控上要重视亲和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教学气氛要生动活泼,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克服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在课堂上,教师一般要同时扮演演员、导演、主持人的角色。要给学生以自由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特意营造的亲切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就能放松紧张的心理,克服畏难情绪,进而主动学习,促成有效的生成。

二、精心预设,注重留白是动态生成的源泉

“动态生成课堂”更需要教师精心预设。首先,教师需充分领会精心备课的新内涵,要求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饱满”,把更多的自由空间留给学生。其次,教师对课堂要做充分预设,对过程做全方位假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水火不容,而应是和谐共生的。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

例如,黄爱华老师教学《24时计时法》的片段:

在学生给计时法起名后。

师: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我就不懂,为什么电视上要标19:00,而不是标晚上7:00呢?

生■: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

生■: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

生■:那就中文、英文都标上。

生■: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

师:我懂了,还是用24时计时法好,标上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得懂,很简明。

黄老师在此故意留白,给学生留下了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在这种高涨、和谐的互帮互助氛围中,学生自己体验、揣摩着24时计时法的优点。

三、以生为本,灵活引导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白白溜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创设无法预约的精彩。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动手测量圆形实物的周长(一元硬币、象棋子等)。学生有的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线绕等方法测量出实物的周长。这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个画在纸上的圆,要求他们测出周长。学生开始采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操作。

生■:你们这样量是不准确的,只要把这个圆的直径乘3?郾14就可以了。

我原来预设学生肯定无法直接测量出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从而在矛盾冲突中进一步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是却有学生已经知道了方法。我审时度势,及时调整预定方案。

师:3?郾14是什么意思?

生■:3?郾14是圆周率。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呢?

生■:我从书上看到圆周率是祖冲之发现的,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

生■补充:我还知道这个圆周率在3?郾1415926与3?郾1415927之间。

师:你们俩真厉害,知道了这么多,那么周长大约是它的直径的3?郾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了吗?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验证它,小组可以合作进行验证……

四、亲身体验、实践探索是动态生成的核心

新课程的理念带给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新的实践与探索,教师们不应给学生“罩玻璃罩”,而是应让他们自由地跳,看看他们到底能够跳多高,让他们在活动中摸索、学习。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通过“分、剪、拼”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想办法把它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引导求出面积。很多学生把圆剪开后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也就是圆周率乘半径,宽等于半径,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可有一组学生提出可以拼成三角形、梯形,这时教师不能拒绝学生的想法,而应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拼的。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预设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作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生,有些情况并非我们可以主观预设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用心捕捉和有效利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群体的思维碰撞,让师生共同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精彩。

8.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建构 篇八

盾,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没有预设的生成多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只有课前的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因此,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不断地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出准确、恰当的预设。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已经有部分学生知道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针对这一事实,我设计了两种教学预案:对未知计算公式的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对已知计算公式的学生,引导他们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由于每个学生的视角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在推导、验证公式时又出现了多样性,有的学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的转化成三角形、梯形……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设计要“粗”“精”搭配,富有弹性。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如果预设的空间过窄,答案唯一,生成必将太少;反之,如果预设空间过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必将太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到“粗”“精”搭配,以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和生成性。所谓“粗”就是弹性设计,它不是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一部没有划上句号的手稿,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之中,其最大特点是以学定教。当然“粗”并不是无原则的粗,有时更需要在“粗”上下工夫,如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地做到真实有效,尽可能地贴近儿童最近发展区,在关键性的提问上要尽可能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有这么一个精心设问:“学习了百分数,你还有什么新想法吗?”这时有学生提问: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呢?正因为有了这一精心设问,学生在创造千分数时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造出十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二、 适时调整,促进生成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并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老奶奶到今天只过了19个生日,这是为什么?”本想以此导入新课。但学生反馈时,不仅说出了这位老奶奶是2月29日出生的,还知道一年有365或366天;年分两种,一种是平年,一种是闰年……显然预设的教学程序已无法匹配学生现有数学现实,于是,我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了调整。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互动交流,重点讲解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然后请他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一张年历卡。这个案例,由于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不但实现了比预想设计更好的教学目标,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 善于引燃,创造生成

9.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九

一、把角色还给学生, 是动态生成的基础

把角色还给学生, 教师就要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其致力于‘导’。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不等待教师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 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课堂上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已有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学习。所以, 在教学中, 老师就要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往往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 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教师欣赏学生、信任学生,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 一个个动态生成就会不断的涌现。我想:假如能给学生一个机会, 就一定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学为本, 真正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

案例1:下面是七年级上“4.1用字母表示数”一节的教学片段。

师:一家电脑店上午卖出了2台电脑, 下午卖出4台电脑。老板晚上回家不会记帐, 你能帮他把这一天的收入记住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1:我觉得可以用列表式记帐。

电脑 (台)

生2:我觉得这样只是记住电脑的台数, 不能表示出总收入是多少, 所以我认为用未知数来表示每一台电脑的售价 (元) , 则这一天的收入就是元。

生3:这样表示很好, 可还是不够简明。我认为用元表示更简洁。因为上午2台+下午4台, 共6台电脑, 就是元。

生4:老师, 我想补充一点, 其实这里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乘法分配律: (上讲台板书, 还问, 你们说对吗?)

……

在教学细节处理中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 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有时设计太死、导的太多, 学生就只能依赖教师的导而按部就班地展开学习。而学生一旦离开了导, 就无法学, 教师的教就变成了讲授教材, 学生的学就变成回答问题了, 由此可见, 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的方向与路径, 让学生沿着教师指导的前进方向, 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投入学习, 必定会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二、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 是动态生成的起点

生成不是盲目的放任, 它需要教师科学分析、灵活指导,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忽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那教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厢情愿;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堂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案例2:在七年级上“1.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过程中,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是个难点。

师:如何用生活、学习中的事例比较-3与-5的大小?

(学生思考)

生1:考试的时候, 被老师扣3分比被老师扣5分的分数高, 所以-3>-5。

生2:作业本上出现3个错误的比出现5个错误的好, 所以-3>-5。

生3:从同一高度上下降3米比下降5米所处的位置要高, 所以-3>-5。

生4:比如欠钱, 欠3百比欠5百的好, 所以-3>-5。

生5:打球的时候, 输3个球的球队比输5个求的球队打得好, 所以-3>-5。

生6:一样多的零花钱, 花了3块钱比花了5块钱的多, 所以-3>-5。

生7:-3℃比-5℃热, 所以-3>-5。

……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 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对他们来说, 其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 对同一个问题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 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理解学生, 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 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 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 作出相应的教学引导, 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三、精心预设, 是动态生成的保障

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 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 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的预设, 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 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只有在备课时精心预设, 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设计出多种应对策略, 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精心预设并不是按照教案一成不变的照搬照套, 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动态生成。没有精心预设, 就不可能有精彩的动态生成, 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案例3:下面是七年级下“5.4乘法公式”一节的教学片段。

计算下列各题

师: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做,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老师在讲台上做, 学生独立做题)

约1分钟后, 告诉大家已做完, 学生发出惊叹声。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 教室里静悄悄地, 学生在努力计算, 约2分钟后, 有一个学生举手, 表示已经做好。并把他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大约又过了1分钟, 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

师:不知你们的方法是否和我一样?为什么我比你们做得快呢?

生 (得“第二名”的学生) :老师, 你的做法应该与我们的做法不一样, 我感觉到我的做法已经很快了, 但还是比不上你的速度。

师:其实老师不是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做的, 而是利用平方差公式做的! (稍停) 那么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呢?大家从这4个题中自己去找一找, 看看存在什么规律, 当你找到规律时也就知道什么是平方差公式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各自独立思考。

……

从上述案例中, 我们不难发现, 要使数学课堂动态生成, 精心预设必不可少, 如果预设空间过于狭窄, 答案唯一, 必然无法动态生成。反之, 如果预设空间太大, 答案漫无边际, 生成太杂, 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看来, 精心预设也要建立在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 把好一个“度”字。

四、善待意外, 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叶澜教授说过,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成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 课堂中的思维则是师生相互碰撞、相互接纳、生生互相容纳的流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涌现, 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从而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对学生的“意外”, 有的教师可能会视而不见, 不予理睬, 也有的会冷嘲热讽、批评指责, 这些都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抓住课堂上的意外生成点, 把握教学契机,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 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 那么, 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因此作为教师更应做到不防意外, 不回避意外, 正视意外、给意外喝彩、用心善待意外, 让课堂充满活力。

案例4:在上七年级上“7.2线段、射线和直线”这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三个概念, 让学生举例。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及一些相应的例子了, 下面请同学们举一些例子。

(学生沉默了一下, 接着有人举手)

生1:灯管可以看成线段。

生2:我的笔可以看成线段。

生3:一根头发可以看成线段。

(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一些学生都在窃窃私语, 对于这个有争议性的问题, 我本想跳过不讲, 可发现这个时候生3有点不自然了, 茫然的看着我, 等待着我的“宣判”。我决定让问题进行下去。)

师:好像大家对生3同学举的例子有不同的看法, 谁来说说看, 他说的对不对?

(学生议论纷纷)

生4:我认为头发是一条射线, 其中发囊是射线的端点, 发梢无限延长。

生5:我们赞同生3的看法, 掉下来的头发已经停止生长了, 所以是一条线段。

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从头发掉下来不再长这个角度看, 是一条线段;从头发还可以再长这个角度看, 又是一条射线。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6:我认为头发既不是线段也不是射线, 因为没有绷紧的头发是一条曲线。

(学生哄堂大笑)

师: (竖起大拇指) 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 真是好样的!你们这种质疑的精神让老师感到骄傲,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 和大家在一起探索数学, 老师也收获了不少, 真要谢谢大家。

一个出人意料之外的问题, 本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但是既然学生提出来了, 就要去解决, 随即我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展开讨论把这个问题解决。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如何有效地让意外生成精彩呢?下面是我的两点感悟:一、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如果我们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 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 那么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二、让意外生成精彩, 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一种直觉感悟的能力, 要能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五、个性感悟、共同发展, 是动态生成的归宿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尊重个体差异”。笔者认为, 跳出数学学习的“整齐划一”的课堂框架, 实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数学”的境界, 这是动态生成的现实归宿。

在课堂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仅如此, 当我们看到同一事物时, 由于认识的角度、思维方式不同, 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同的。

案例5:下面是七年级上“4.6整式的加减”一节的教学片段。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一组题目:

师:你能从上面式子中得出“去括号”的规律吗?

生1:我觉得这规律是:括号里面的和括号外面的是一样符号时, 变加号, 不一样的碰在一起变减号。

师:有道理, 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2:我认为应该是:遇到加号, 里面不变号;遇到减号, 里面要变号。

生3:遇“+”不变号, 遇“-”要变号。

(让其他同学再思考, 然后共同补充, 归类成几种方法。)

师:同学们居然想出这么多办法来处理符号与括号, 让老师一个人来想肯定想不出来, 这说明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对同学们的出色表现表示祝贺。哪一种符合你的胃口?其实, 每一种都各有它的价值, 请你们自己体会一下, 哪一种更合适你的理解和记忆?

生4:我觉得第一种好, 因为它形象;

生5:我觉得第二种好, 因为它具体;

生6:我觉得第三种好, 因为它简洁;

……

师:那就发扬自己的个性特点, 用适合你的方法来理解和运用吧!

案例中, 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个性差异, 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不同, 让学生施展个性, 给其发展独特认识的机会,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智慧的肯定, 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尊重,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是他思维的乐园, 学习数学是他想做、乐做的事。

10.捉住动态生成绽放数学课堂精彩 篇十

一、研究教材, 期待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 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 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用心领悟, 深入挖掘, 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 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

例如, 教学“年、月、日”这一信息窗时, 在学生初步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即将年份除以4, 没有余数的为闰年, 有余数的为平年之后, 我没有急于交代对于整百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 而是继续出示1996年这个年份让他们判断, 使他们更确定自己的推测.紧接着, 我又问学生:“2096年之后的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2100年.”看到学生对自己的想法非常肯定, 我又根据学生的提议用多媒体显示出2100年的年历, 当多媒体显示这一年的2月份只有28天时, 学生十分疑惑, 甚至怀疑电脑出现了问题, 进而强烈地要求知道“为什么”.因此, 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发现错误, 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 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研究获取答案.这样我们要探究的答案便水到渠成了.可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潜心研究教材, 为动态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捕捉亮点, 让生成放光彩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 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 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敏锐地捕捉亮点, 把握教学契机, 让生成更加精彩!

学习乘法结合律时, 我设计了“25×16”一题,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 由于已有知识铺垫, 学生很容易发现“25”这个特殊数字, 并想办法找到“4”, 生成了“25×4×4”的计算方法, 一切尽在意料当中.但还有学生的手高高地举着.结果却让我意想不到:有的同学想到把16看成2×8, 然后用25×2得50, 再乘8, 等于400.有的同学想到把25拆开, 就是5×5, 再把16拆开, 写成4×4, 用4×5得20再乘4×5的积20, 也是400.多样的方法呈现的是多样的思路.这样,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将更多的个人经验融入学习中, 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面对问题, 巧妙生成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 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其实, 在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情况, 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处理, 又何尝不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呢?

例如:在教学“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 出了这样一道题:某班同学去春游, 每辆车限乘4人, 他们租了6辆车, 这个班共有多少人去春游?学生思考后, 列出了不同的算式:6×4=24 (人) 和4×6=24 (人) .在教师满意地肯定学生的想法, 准备教学下一题时, 一名学生举手说:“老师, 有没有可能有别的答案?”显然, 这是教师未曾想到的问题.但教师没有继续预设的教学流程, 仔细一想后, 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那名学生说:“其实, 我想每辆车不一定要坐满, 是不是有一辆车可能只坐了3个人或2个人?”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师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继续引导:“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有几种可能?”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又被激发出来……

当我们面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 要冷静思考, 及时引导, 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在探讨、尝试中充分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使课堂在生成中绽放美丽.

四、巧用错误认识, 创造生成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 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对于这些教学资源, 要适时进行价值引领, 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 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因此, 作为老师我们要抓住时机, 精心点拨, 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在学生观察圆锥后进行交流, 有的学生说:“圆锥有无数条高, 并且都相等.”面对学生的错误“发现”, 教师没有马上作答, 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指指、量量圆锥的高, 当他从顶点沿着侧面指到底面圆周上时, 立刻有学生反驳:“高应该和底面垂直, 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所以只有一条.”在辨析中, 大家都明确了圆锥高的含义, 并知道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在此基础上, 教师趁势追问:“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一石击起千层浪.一名学生拿起空心圆锥说:“只要找到底面圆心, 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直到顶点, 这段铁丝的长度就是圆锥的高.”“那这个实心的圆锥, 难道要在它的底面钻个孔去测量?”……教室里一片寂静, 大家都在思索, 该如何测量呢?突然一生说:“把它靠在墙边, 用体育课上测量身高的方法量……”同学们顿时鼓起了激烈的掌声.

11.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39-01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然而,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大都采取“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使课堂教学氛围呈现“死气沉沉”的现象,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应改变这种局面,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促进课堂动态生成,诱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

一、巧用“意外”事件,推动动态生成

小学生思维敏捷,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作为教师应正视并合理处理“意外”事件,将其整合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如在学习找规律一课时,笔者首先出示:○○△△○△△○○,之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示这个规律。这时,一名学生用拍手和拍肩膀来演示,但在演示过程中却是:两下手,一下肩膀,两下手,一下肩膀……对于这个学生的错误,笔者没有马上给出评判,而是首先肯定这个学生的表示方法,之后提出问题:谁能用○和△来表述刚这位同学的动作?这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得出了结论:○○△○○△。调动学生全体参与活动的同时,解除了这个同学的尴尬局面,使他很快自我醒悟自己动作的错误,达到了纠正的教学目的,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自信心,实现了课堂动态的生成。

二、采取多元互动,诱发动态生成

1、师生互动。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活动。具体讲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作、行为、教学理念、情感等能够与学生的动作、行为、学习理念、情感产生共鸣,相互平等地沟通、交流,双方都相互认可,形成一种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有助于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推动课堂动态的生成。

2、生生互动。所谓生生互动,就是学生之间在老师创造的良好课堂氛围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相互提问、对答、讨论的课堂表现形式。众所周知,课堂之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明确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分享其他同学的意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甲方、乙方,通过竞赛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争论问题的机会,看看哪一方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简便又容易理解等,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诱发课堂动态的生成。

三、理论联系生活,延伸动态的生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一切的源泉。作为数学教师,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陌生的事物很难接受,那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如:在学习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教材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点难以理解,笔者则运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即:小明去水果店买水果,一斤苹果2元,小明买了8斤。由于小明买的比较多,商店给小明优惠了4元。请问,小明买的苹果平均多少钱一斤?题材源于生活,同时也是学生平常和父母一起出去买东西最为常见的事实,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就能自主地探究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一:优惠了4元,可以得出每斤优惠的是5角,那么实际的价格就是2元减去5角,得出结果:1元5角。方法二:一斤2元,一共买8斤,那么一共需要的是2×8=16元;优惠4元,那么实际花掉的是16-4=12元;一共买了8斤,12元÷8斤得出结论1元5角。这样的案例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延伸了课堂动态生成的内容。

总之,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生机勃勃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思维敏捷、个性不一,也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是不可复制的。因此,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整合一切资源,以关注学生为基准点,按照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开发、探索、打造出具有生命气息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叶 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美]戴尔·H·申克 著 韦小满 等 译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 樊文静 生成的课堂需要智慧的引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2010,26.(3).

12.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 篇十二

一、课前精心预设, 做到有备无患, 这是生成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 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的数学课堂, 以知识的传授为主,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常常变主导为主宰, 教学设计的预设非常地刻板与僵化, 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在这种刚性设计中学生的课堂生成更是无从谈起。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弹性设计, 在不违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更多地融入学生的主体活动, 为学生个性的发展预留大量的弹性空间, 这种预设常常是板块式的, 在每一板块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创造奇迹。由此可见, 如今的数学课堂要增强实效, 生成更多的精彩, 教师的精心预设必不可少。

例如, 我在教学《一一间隔排列》这一实践活动课时, 针对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情况, 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活动——“男生女生来排队”。四个男生站一排, 来几个女生就可以和男生一一间隔排列了, 将排队的三种情况 (两边都是女生、两边都是男生、一边是女生一边是男生) 用课件设计成活动的板块, 根据孩子们课堂中生成的情况逐一出示。孩子们在游戏中展开研究, 发现规律, 学生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强化,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又凸显了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同时更突出了教师课前对课堂动态生成的前瞻性, 可以说一举数得。

二、创设和谐氛围,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这是生成的关键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 而恰恰相反在一个呆滞、种种约束的环境中, 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 毫无创造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宽松、示范的扶持者、攀登历练的加油助威者、成功进步时的喝彩者……”因此教师应该还课堂于学生, 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积极主动性, 让他们自己去跋涉、自己去摸索、自己去攀登, 在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中孕育生机、启迪智慧、演绎知识,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给孩子们一片自由创造的天空, 师生共同打造灵动高效的课堂。

例如, 在教学《运算律》一课时, 从课前谈话和孩子们拉家常开始, 就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氛围, 我让孩子们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并对爱观察善于猜想的孩子给予了大力表扬, 孩子们紧张的心情立刻放松下来。上课一开始, 我让学生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大胆猜想乘法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孩子们非常开心, 讨论得也非常激烈, 不仅举出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而且还探讨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在接下来的简便计算中, 孩子们更是如鱼得水, 同桌的小朋友相互启发, 相互交流, 很轻松地学完了本课的知识, 而且效果非常好。

三、创设生动的情境, 让学生沉浸其中, 这是生成的催化剂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的情境非常必要, 因为适宜的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孩子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只有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 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了适宜的土壤, 这是生成的催化剂。

如在教学《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一课时, 我创设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 途径长度国借法宝的故事情境。从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开始孩子们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 课中为了帮助徒弟们借到法宝救出师傅, 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帮助三徒弟一路闯过无数关卡, 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课堂上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断涌现, 生成了许多课前教师没有预想到的知识, 但都恰到好处, 对课堂做了有效的补充。由于全课被故事情境贯穿始终, 学生的斗志被完全激发了, 随着情境的推动, 大家群策群力、动脑筋想办法,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高潮迭起, 孩子们参与的激情高涨, 参与度高,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渠道互动, 教师与学生共识、共享, 这是生成的“调和油”

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改变了以往单纯教师传授的形式, 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对文本的再构, 这种再构需要师生、生生、师本、生本的多渠道交往互动, 通过多方面的交往互动, 师生、生生彼此分享各自对文本的解读, 交流情感, 达到相互间的共识、共享和共进。在如今的数学课堂上, 这种多层次的信息交往互动, 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时空, 是生成的“调和油”。

例如, 我在教学《一亿有多大》这节实践活动课时, 就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 在小组中彼此交流、启迪思维。开始,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 记录数100本练习本所需要的时间, 测量10个小朋友手臂伸开的距离, 称100粒大米的重量, 然后推算出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 一亿个小朋友手臂伸开的距离, 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在测量与推算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最后得出一亿是个非常大的数目。结合最后的问题我让孩子们推算, 全国13亿人口, 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 每天将节约1300万元人民币, 一年就节约47.45亿元人民币。这个结果着实让学生吃惊, 这么多的钱可以建多少所希望小学, 解决多少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入学难问题呀?接着我又让孩子们联想: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全国13亿人节约下来, 那会是多大的数目?从这个问题学生又想到人口多虽说力量大, 但浪费的资源也非常多, 孩子们对国家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增长, 提倡节约型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

五、拓展与延伸, 打通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联系, 这是生成的“升华”

教学活动尤其是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永无终结。如果说好的开头就像天边的启明星, 照亮了整节课堂, 那精彩的结尾, 犹如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乐曲, 引发孩子们的遐想与深思, 起到课虽短而思不尽的效果。

例如, 我在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 课尾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学生充分讨论了校园平面图的基础上, 让学生观察两个面积差不多大的平面图, 说:“老师认为教学楼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大, 而且大得多, 你们信不信?”孩子们一脸的疑惑, 纷纷摇头。“不信, 老师有方法比较呀, 前面刚交给你们的, 数格子!”说着课件出示生活区平面图, 并将它平均分成了八大格, 让学生数;再出示教学楼的平面图, 并将它平均分成了36小格, 让学生数。多数学生正数得起劲, 个别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喊起来了, “老师, 不公平……”“怎么不合理了?”“格子不一样大怎么比呀?”多数同学这才恍然大悟, 纷纷附和。“对了, 格子一样大才好比, 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讨论的面积单位的问题,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先预习一下。”课后, 我发现多数孩子都预习了, 当第二节课教学时, 孩子们对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概念大小已经了解了不少了, 因此教学起来很轻松。

13.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点燃资源;动态生成;灵性课堂

新教育改革提倡高效数学课堂,追逐师生间互动双向多维学习,崇尚适性教学,张扬学生个性。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动态生成资源是指在数学课堂组织过程中,师生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和思维碰撞。而现实数学课堂中的生成往往超出教师备课时的预设,时常出现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对学生瞬间产生的生成信息,教师要巧妙把控,这就需要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艺术,善于点燃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做一个有心的组织引领者,努力使数学课堂时刻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

一、魅力课堂,追逐生成

随着新教育改革的深入,一线数学教师观念在逐渐转变,现在的数学教师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适合性、合作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动态生成的课堂,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生命高度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之韵,让数学教育更具魅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效捕捉信息,高效把握动态生成,用心追逐生成,做一个真实的数学实践者,要实实在在地做好学为中心,成为引领者的一个互动式 “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课堂预设,真正让课堂走向民主、真实、开放、灵动的双向性教学,使数学课堂更具活力,从而让师生双方共受益,同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盯三维目标,善于捕捉学生真实学情,有效把握教学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及时对课堂中生成的新信息进行及时反馈、调整、推进,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落实和提升,在课堂中倡导生成,真正让学生的主动发展得到实现。

例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中,教师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让学生列举同分母的两个大小不同的分数:如和,和等。然后选出和这一实例,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比较大小理由。在要求学生多样化说理的情况下,学生纷纷汇报、交流了自己的比较理由。有的学生说“因为4个比3个多1个”;另有学生说“我是用除法来比较的,因为=0.8,=0.6,而0.8>0.6,所以>”;又有学生说“我是用线段图比较的(学生上讲台来画图),因为……”对此,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加以归纳:“同学们能用已学的知识方法和直观图来说理,这是灵活应用知识的表现,希望以后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一动态生成的预设,使学生思维不断活跃,逐渐生成,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巧妙预设,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精心的,全面的教学方案预设,并在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因此,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更要注重精心预设,要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路径、策略做出多种预设。教学设计时,要多维度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事件,多做一些巧妙的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应变能力,对学生提的问题能够科学、有效、快速、灵活地做出预设和处置,多一些教学智慧,多一些教学艺术。对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教师要做到游刃有余与学生进行各种对话互动,巧妙地解决数学问题,倾情演绎灵性课堂。

在“分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教学中,上课教师设计了两道系列化的练习题:一是“找出八分之几的所有真分数,”再选中其中三个分数并用大于号连接。这是一道基础性的探究题,但也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很乐意去做这样的练习,原因是因为它很容易用到本节课学过的知识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法)来求解,能使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另一原因是因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学生选出的三个分数可以各不相同,而且用大于号连接又是一次新知识灵活应用的尝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解点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道系列化练习题是:写出比小的两个真分数,再用小于号连接。这是一道有一定针对性和梯度的开放题。学生想出了许多结果:如、和,、和,、和等等 。经各小组成员认真验证,这种方法确实正确。这就是教师经过巧妙的预设,拓展学习生成的空间。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生成腾出弹性时间和空间,让课堂动态生成。

三、恰时调整,高效生成

新教育改革强调问题的即时有效生成,让学生能主动发现学习问题并有效解决,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不同的张扬,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去谈论自己对本次学习的独特感受、理解。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去发现、挖掘、捕捉、判断学生提出来的各类问题和呈现的各种信息,再去重组教学框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突发问题要艺术处理,积极推助教学过程具体情境下的动态生成。而现实数学课堂中,许多数学教师虽然做了大量、充分的预设,但是无法应对实际课堂中的突发变化,于是个别教师便出现被学生牵着走的现象,导致课前教师的预设不能针对性应对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同时也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问题的生成不能恰时转引,使它更具实际,更切合学生。

例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的教学中,上课教师在学生学会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理解掌握了用多样化的说理来阐述比较理由后,就放手让学生利用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比较和的大小”的说理探究。由于学生有了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说理经验,许多学生除了想出上述三种方法外,还说出其他比较方法,教师在学生合作时发现了许多学生富有创造的比较方法,此时,教师灵活地调整原来的教学预设,让创作方法的学生进行展示,同时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新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各小组合作探究中,生一:举出生活实例来验证>,理由是“因为把3个饼分给6个小孩,每人得到的饼数比把3个饼分给8个小孩每人得到的饼数多”;生二:用相同圆的圆面积的比它的大的理由来说明比较理由;生三:说出有时和并不能比较大小的特例,如一张纸的和一条绳子的。教师恰时调整,让合作探究题具有情景性、开放性和参与性,这样的及时调整,充分体现了合作探究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从而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法。同时也证明了能力、情感和态度问题只有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得到高效生成。

四、聪慧把握,精彩生成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新教育改革提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奇思妙想,甚至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但这往往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亮点,教师应及时把握精彩的瞬间,并积极诱发学生学习的亮点,让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闪烁。

如有一节活动课“鸡兔同笼”的问题,当出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教师按照课本的方法进行分析,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忽然听到第一排一个学生小声与同桌交流:“这样想法太复杂了,我可以这样想:把每只兔子都只算两只脚,每只鸡只算一只脚不就得了。”执教教师当时听了一时反应不过来,听课的教师也觉得太突然。此时,教师顿悟,及时捕捉了这个学生言语背后生成的资源 ,她没有简单否定这段精彩的生成,而是用激励性语言给予肯定,并请这位学生上台表述自己的观点。这位学生说道:“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只算两只脚,每只鸡只算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用设鸡求兔的办法求,就是16只全是鸡,有脚16只与实际脚的总只数是22只相差6只脚,这说明6只脚正好是每只鸡兔相差的数,也就是兔的只数。“太神奇了!”有个学生情不自禁发出感叹,其他学生也听得兴趣盎然,听课教师也拍手叫好。这样一来,全班学生兴致更高了。执教教师就沿着学生的思维,组织全班小组合作讨论。随着交流讨论的不断深入,大家达成了共识,于是就有学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课堂上集思广益的解法被学生所认同和赞叹。因为执教教师聪慧把握有价值的生成信息,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变,让课堂充满了灵感,精彩纷呈,同时也激活了其他学生思维,使之迸发智慧火花。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简单把教案上完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充满着灵性的、精彩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在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原有经验和综合素质产生许自我的独特见解,这些新观点、新见解、新发现、新方法、在课堂上有可能是教师根本想不到的,无法提前预设的,这些无法预设的新观点都需学生智慧发现,都是学生想需要了解的实际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学生思维看问题,及时点燃动态生成的资源,运用教育智慧,捕捉生成信息,优化数学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营养。

总之,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师生间思维平等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数学课真实故事和有序思维是很难按教师的意愿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驾驭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让课堂焕发活力,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联系,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灵性,让数学课堂更具魅力,更富灵动。

参考文献:

[1]丁丽华.浅谈数学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0(9).

[2]黄少红.把握动态生成 构建有效课堂[J].小学数学教育,2013(5).

[3]王红娟.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 [J].现代教学,2011(1).

[4]吉丹.巧用动态生成资源 提高课堂效率[J].小学时代,2013(12).

上一篇:自来水公司三月份工作总结四月份工作安排下一篇:心爱的小白兔乖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