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

2024-10-11

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共13篇)

1.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 篇一

由于最近亦有以数字证据替代电子证据为宜的学术看法,让人感到“科学的归纳出这种证据的内涵”是何等的重要。即使这样,本人也不想再就电子证据与数字证据的两种提法作深入的理论探讨。理由很简单,两种提法之下的内容究竟有何巨大差异,可以从相关的学术论文中找到答案。因此,本人只能通俗地解释为什么大家青睐“电子”而忽视“数字”了。

一、从国外的立法习惯上看,多采用“电子”一说

菲律宾的《电子证据规则》、加拿大的《统一电子证据法》、美国的《统一电子交易法》、英国政府的《电子通信法案》、新加坡的《电子交易法》乃至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均无一例外地采用了“电子”一词。另外,欧盟的《电子商务动议》、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文件,虽无法律效力,却也在为数字化交易的实际应用提供着规范和标准。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不采用“数字”一词呢?这倒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二、“电子”观念渗透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正如数字证据论者所言,“数字化信息中的‘数字’与日常用语中的‘数字’语意不同,无法被人们所广泛熟悉和理解。”数字概念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确不是新概念,但是人们还是倾向于“电子”一说,皆缘于电子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在“新生事物”的原生状态时就出现了“电子计算机”、“电子商务”、“电子资金”等电子用语;而“电子签名”的出现,更是把“生理特征签名”和“数字签名”涵盖其中。如果我们为了在明面上接触事物的本质,弃“电子”而用“数字”,那么是否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次观念上的革新,任由外界怎么说,我们只管把上列用语更改为“数字计算机”、“数字商务”、“数字资金”。不过这也会遇到难题,那就是“电子签名”改为“数字签名”后,就会涉及到母概念和子概念同一的问题。既然电子证据更名为数字证据后,仍然不可避免的涉及众多的“电子”概念,那么我们能否不望文生义,进而在外形下面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呢?

三、“电子”观念上的“共识”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础

从近几年有关电子证据研究的文章来看,对电子证据的本质的认识并未达成一致(达成一致未必是一件好事情)。电子证据的广义解释和狭义解释为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回旋余地;正如我们提到刑事诉讼时,往往会有广义说和狭义说。在证据立法前景尚不明朗时,百家争鸣的态势使得电子证据的研究范围只能是概然性的;同时信息技术发展的非预期性也不容许我们对其进行精确的、缺乏拓展空间的限定。观念上的共识是交流与探讨的基础,而这种观念是不能不考虑象牙塔外的情势的。从事物的外形去定义事物,并不必然导致用外形的观察结果去解释事物的.实质。世界广泛接受的“火山”一词,并没有影响有关专家对其本质的探求。因此从事物的外形去定义事物没有错,糟糕的是仅凭外形的观察结果去解释事物的实质。新观念有时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通常情况下观念并不背弃多数人的认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可以在观念的共识下,寻本探源。

从目前国内外的法律文件及相关研究成果看,尽管对电子证据的理解不尽相同,但电子证据一词已被广泛接受则是不争的事实;观念是非常奇怪的东西,它竟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皆因为其从众的特性使然。人们宁愿观念下的意义发生变迁,也不原舍弃名义上的东西;这样的观念说它坚强也好,说它顽固也罢,都不影响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探求。

2.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 篇二

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 才能冲破档案管理与使用的种种局限性, 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单纯的档案保管和利用职能, 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配置, 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1.2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形势发展的需求

如今是信息化社会, 各级政府都把数字化政府建设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数字档案馆是数字化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各级档案馆就是各级党委政府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其馆藏数以万计的档案资料和档案文件, 是本地区本部门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 这样一大批浩如烟海, 如果这些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 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数字化政府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所以, 要建设数字临海, 首先要建设数字档案馆。

其次, 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文明史就是一部由原始的甲骨、竹笺、贝叶、丝帛到纸质的档案记载发展史。近年来, 档案载体迅速被磁盘、光盘所取代或更替, 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档案馆的数字化。目前, 档案管理部门的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仍不相应, 许多部门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 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 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已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1.3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 人们从事的生产、经营、建设、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活动越来越复杂, 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党委政府领导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要了解各地各部门的详细档案资料只有各级档案馆才是最全、最新、最直接、最方便的一个场所。各级政府成立现行文件查阅中心, 对社会各界人士查阅信息提供了更为方便和权威的途径, 而这些这切实要求各级档案管理部门, 作为信息保管和提供利用的权威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 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 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社会各界的需求者。

2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加强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从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各级档案馆数字化系统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 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 是工程的主体。笔者经过考察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档案管理部门的实践, 认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高度重视, 统一思想认识, 坚持网络技术人员同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 建立方便灵活的查询系统, 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灵活程度;突出重点, 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如果能把完善和提高综合数据库与各单位各部门的档案库建立起来, 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 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2.2 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 在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上形成共识, 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 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 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2.3 立足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效能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 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 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 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 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 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 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 不可能“齐步走”。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和支持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单位提高水平, 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 以取得值推广的经验, 然后在条件成熟后逐步整体推进。

3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

3.1 建立档案数据库

第一步, 输入文件级目录。以苏州市档案馆为例, 从1999年开始, 该馆就把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输入数据库。截止2010年5月, 已输入文件级目录150万多条、案卷级目录15万多条, 计划再用1-2年将全部完成。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 可边输入边打印, 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 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 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 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 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苏州市档案馆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山林土地档案利用十分频繁, 尤其知青档案已十分破烂, 只有实行数字化, 才能确保原件的永久保存。从实践看, 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出具无婚姻记录证明, 该馆由于实行了数字化管理, 虽然保存着1962—2010年70多万条婚姻档案, 档案查询者可以随到随办。档案查询者对我馆的数字化建设十分满意。

3.2 建立档案管理机构网站

档案管理机构网站应与各地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查阅, 政策法规查询、举办网上展览, 展示本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建立网上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提供全文查询, 逐步实现政务公开, 营造有利于当地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3.3 加大电子文件的搜集汇总力度

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来源。以前, 进馆单位只移交纸质档案和纸质文件目录, 现在苏州市档案馆要求进馆单位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归档双轨制, 一般将电子文件拷贝两套, 异地保存, 并随纸质文件一并移交档案馆。这样既推进了机关档案室的电子化进程, 又节省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同时依托市政府OA网上办公系统, 做到文档一体化, 及时迁移电子文件。随着系统设备更新、扩充, 在不同系统之间交接电子文件, 及时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迁移操作, 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

3.4 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

电子文件是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由于种种原因, 各进馆单位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硬件平台不同, 这给集成到档案数据库造成困难。对此, 苏州市档案馆高度重视, 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印发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 对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作出了规定, 规范软件和数据格式, 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 人们从事的生产、经营、建设、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活动越来越复杂, 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越离不开信息服务,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增长活力的部门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也赋予了档案“数字化”建设重要的地位, 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 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 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

3.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三

一、数字化校园设计前的思考

在确定参与“数字化校园项目”后,学校进行了多项调研。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对于信息化运用的问题,实践者多在教育教学的周边打转”,比如,大学中最为典型的应用就是“卡应用”,学生利用卡去买水、买电、交学费、交网费,等等,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益,但没有触及教育教学本身;而中小学最为典型的应用是作为一种“电子记录器”,记录孩子的到校时间、学习成绩,或者将当天的课程录制下来,予以回放。还有一种现象是,在课堂上用了许多媒体手段,设计了众多精彩的教学环节,却没有对教学效果予以检测。综上所述,信息化的应用没有从数字校园建设的角度涉及教育教学的根本,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工作质量。于是,我们提出,要建设一个有实效的,能够帮助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的务实的数字化校园系统。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的确立

我们反复思考,现代信息技术最擅长的是什么?是“信息的组合应用”。于是,我们认真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即教师需要哪类信息能够帮助教学,学生获得哪些信息有利于自我调整,家长获得哪些信息可帮助学生成长,管理者需要哪类信息提升管理品质……这些信息从哪里获取?我们怎样在日常的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共享这些信息?最终,我们确定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标: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构建数字校园软硬件环境,整合现有的各个应用系统,完成数据交换与共享;

以学校各项管理为中心,构建数字管理办公平台,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品质;

以教师应用为中心,构建教、研、学、练为一体,集资源建设与教学评价于一身的教科研应用平台,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搭建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资源库系统;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构建校内外学生学习、交流平台,给学生开创洁净、健康的网络学习与交流空间;

以家长、社会需求为中心,构建信息发布平台,开创畅通的校内外交流空间。

三、数字化校园目标的实现

数字化校园目标确定后,学校与北控软件的工程师一起监控开发系统的全过程。通过开发、试用环节,学校对设计随时进行调整,关注每个细节,最终基本达到了设计需求,基本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1.数据的收集与组合应用提高了整体效益

(1)收集学生日常表现的信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发放电子小星星。这个设计思路来自于小学生对表扬的渴望。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程序,教师把电子教鞭往电子白板上一指就会弹出评价页面,表现好的孩子就可以得到一颗小星星,如果孩子课堂的表现出现一些问题,就可以给出一个小提示。这些数据的收集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具有真实性、可操作性。

那么,这些数据经过系统加工后能有什么作用呢?

对于学生,他们可以随时上网查看自己在校的表现,也会积极地和同学进行比较,在互相学习中成长。

对于家长,随时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课堂表现,促使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

对于老师来讲,真正落实了“关注全体学生”。老师们可以查看一段时间以来对哪些孩子没有评价——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提示,提醒自己“这个学生被我忽略了”。我们经常对老师说的是:“不要吝啬表扬,让孩子在你的大拇指上成长。”

(2)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学校一直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我校鼓励每位教师在课堂结构中要有训练和检测的环节。教师上完课后要通过检测,明确哪些孩子掌握了知识,哪些孩子对知识的掌握还差一些,有哪些知识点没有讲清楚,学生没有学明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中,我们开发了“作业诊断系统”和“考试分析系统”。

作业诊断系统内储存了许多“作业”的电子版,老师在孩子们做完作业后,将结果录入系统,系统就会自动产生一系列的分析和判断数据。学生在完成功课后会得到一份个性化的错题本,系统可以根据错题所对应的知识点自动生成个性化作业,这份作业是学生本人或家长可以通过系统获得的。这一功能,就如人体“B超”一样,可以清晰地透视自己的问题所在。

考试系统则可以帮助老师分析考试数据,学生和家长可以在线查看历次考试情况。为了保护孩子的权益,系统隐藏了孩子的得分,只出示学生大致的成绩曲线。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了解每次考试各班级成绩情况,及时指导教师调整教学。

数据的获得及对比分析可以使教师更加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利用上一年的数据还可以预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难点问题,为教学提供一手材料。

2.建立多个应用点,把应用的点连成线,再铺成面

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应用的点。

(1)电子门禁系统。学校采取网络门禁管理,实现一卡走遍校园。遇到参观活动,教师再不用拿着一堆钥匙到处跑;如果活动中出现问题,学校很快可以查到最后进入的人是谁。家长可以使用手机二维码和二代身份证在时限内进入校园,最大限度地保证校园安全。

(2)移动通讯在校园中的使用。我们和中国移动结成了合作伙伴,共同研究移动通讯在学校中的使用,许多应用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poc业务是移动公司应用于奥运项目的一项最新技术,即拿手机当对讲机使用,优势非常明显,只要有移动网络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学校在几次大型活动中用其联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卫星定位系统。学校在班车上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每次班车出发或即将到达目的地时,系统会自动给学生家长发短信,提示班车所处位置,便于家长调整接送孩子的时间。

与门禁系统紧密结合的电子认证——手机二维码的使用,为家长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认证方式。

学校对学生刷卡进校的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学生入校信息,财务部门可以很轻松地获取没来上课的学生名单,便于退饭费。

oa系统。移动办公的使用,所有待办事项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查看与处理,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方便。

四、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1.根据学校发展现状,明确建设目标

数字校园系统只是一个工具,当这个工具确实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体现这个工具的意义。所以,形式一定要承载内容,平台里面内容的含金量要远远大于系统本身的价值。

2.把设计的过程作为培训的过程

要改变教育模式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数字化校园设计的过程就是建设目标、意义的培训过程。建立一支设计骨干队伍,对于后期的培训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字校园系统的建设,困难不在软件的研发上,而是在后期的应用上。研发前,我们就预计到这个问题,所以对设计的需求和修改都是由各科的骨干教师参与其中,其过程相当于边建设边培训,让系统在孕育阶段就被老师们熟悉。一方面是熟悉系统功能,更主要的是熟悉今后的工作模式,这样以点带面,逐渐改变教师的观念。

3.集中控制、分散管理,与业务全面整合

4.“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篇四

菏泽市开发区广州路小学董玉景

新课改已历经十年的历程,新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们摈弃了原来的满堂灌、满堂问的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出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感悟,畅谈个性化理解、感悟的新的课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素质教育要求在保证教学质量不下滑的前提下,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减少课时,严格控制作业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高效课堂就自然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高效课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高效课堂教学应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此,我们做过许多努力: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准确把握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法,巧妙设计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教师讲解的时间,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拓展学生的知识等等,但收效甚微。反思我们之前的努力,要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还应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新课标为基础,整体把握教材。

之前,我们也开展过说课活动,让教师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旨在让教师熟练把握教材,准确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和教育理论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说课只是就课论课,没能从教材的编写体系上认识本课教材所处的地位,没能从之前知识的铺垫,本课所应达到的目标和之后知识的延续上整体把握,理清知识的链条。也就是说没能从纵的方面理清知识结构,不能立体的把握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教学前要通览本学科教材,弄清教材的编写体系,同时结合课程标准,弄清每个学段的任务和编写体系,每册教材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具体到某一课的教学,还要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和教材自身的特点,准确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这样教起来才能心知肚明,得心应手,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的教始终从纵向的知识体系着手,顾及到本课堂知识的上承下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教师不管学生会不会,掌握没掌握,理解不理解,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口若悬河地讲解,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的学习兴趣哪儿来?知识技能如何夯实?学习能力如何提高?情感态度如何培养?课堂效率可想而知。“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我们常常挂在嘴上,就是没落实在行动上。走上讲台,拿起课本,我们不由自主地犯起了老毛病。管不住自己的嘴,总觉得自己不教,学生就学不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跳高”,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何必我们去替他们采摘?所以我们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教师发现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问题,个性的及时予以指导、点拨,共性的抽出一定的时间讲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自然听得认真,学习效率高。这样一

来,一堂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极少,(杨思中学规定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5分钟,杜郎口也有明确规定),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一概不讲,(多余的讲解不但浪费了课堂时间,也遭到学生的反对,打消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出力不讨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作学习真正发生,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时间,教师的每堂课必须让学生合作、交流,凡提出问题,简单自学后,必让学生讨论讨论,交流交流,课堂气氛似乎热烈了许多,我们深入下去,看看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学习效果怎样?要想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不能只是贪图表面的热闹,形式的合作,我们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有些课堂上的合作学习纯粹是流于形式,学

生没有进行充分的自学,还没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感悟,教师就急于让他们合作,他们如何交流?交流什么?没有理解,无话可说,真正的合作学习没有发生,这样的交流,不是流于形式吗?所以,我们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合作、交流做好铺垫。

2、合作学习要分组。合作学习不能一大片,要分小组进行。实践证明合作最好是两

人小组,这样合作的密度大,效果好;最好的合作人是程度相当的人,这样他们都有话题,都敢说话,合作的最愉快,如果程度有悬殊,差生不敢说话,优生长期下去学习要下降。为了达到优帮差,促进差生的目的,我们还要分优、中、差三类学生都有的大组,这样一个大组包括三个小组即:AA、BB、CC,(A为优生,B为中等生,C为差生),这样的分组,既能保证合作学习的实质性发生,又能达到优帮差的目的。

3、合作学习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习惯。要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必须让学生养成表

达、倾听、记录的习惯。

(1)表达。小组每个成员,必须养成表达的习惯,即善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不论自己的观点对与错,看法全面还是偏颇,意见是否正

确,都要敢于在小组面前表达出来,让同学们评判。只有这样才能有利

于自己的发展,合作学习才能进行的深刻。

(2)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无论别人发言对与错,深刻与肤浅,我们都应

该认真倾听,听懂别人的意思并及时补充,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

(3)记录。要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好脑袋不如烂笔头,留在本上的记忆才是

牢固的,同时记录过程中也有利于自己的思考,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练习、检测到位,巩固教学效果。

常言道“备课是基础,课堂是关键,练习是巩固,反思是提升”。教师要巧妙设计练习题以起到巩固和拓展的作用,我们经常见到老师让学生做机械、重复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起不到巩固和提高的效果,久而久之,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对课堂练习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大致按两类设计,基本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变式练习、拓展延伸,通过阶梯式练习,以达到巩固和提升的效果。教师还应当堂清,当堂教学当堂测验、达标,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五、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老师知识面较宽,课上的也不错,但教学成绩平平,究

其因是该教师不善于和学生沟通,平时对学生总是板着脸,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学生对他总是“爱”不起来,甚至“畏而远之”,上他的课总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这怎么能有较高的课堂效果,所以我们老师要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走近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甚至是亲密的伙伴,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爱老师,甚至爱你所教的学科。

我们整天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当做是愉快的事情,电子游戏厅,动画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不妨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老师是否把课堂的氛围营造好,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感到温馨、愉悦?教师是否用鼓励、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动和鼓舞学生,让他们学而不倦?电子游戏一局打输了,马上就会鼓励你“别灰心,下次你一定会成功!”再输了,又会说:“再试试看,你一定能行!”一局过关,马上会说:“祝贺你,你真棒!”或“礼花相送”,就这样,孩子仍乐此不疲的玩着,甚至废寝忘食。这是什么力量?如果我们的课堂能有如此大的魔力,何愁课堂效率不高。

5.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五

通过阅读《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我深深地感受到高考制度在不断地更新,进步。

第一,新高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比如说某位同学物理成绩或者化学成绩很好,生物成绩一般,但是他的历史成绩又很好的话,如果用现有的考试模式,他的选择只能是:硬着头皮去把生物拿下。很显然,新高考文理不分科,7选3(浙江模式),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外语考试的提前,也为学生高考冲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提前考核英语,使得学生在高中的前两年尤其是第二年偏重英语科目的学习,在第三年集中精力冲刺其他科目。其次,孩子们有了更多选择。高中3年,其中有2年,什么时候参加考试,考什么,学生是可以有选择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这是对学生人格最大的尊重。

第二,新高考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新高考制度的实施,使得学校的管理与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以便适应新的高考。学校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生),而是从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选择权放到了学生和家长手中。有没有学生选你,教师面临着双重挑战。自由选师后,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有没有学生愿意走进你的课堂?这对老师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成长。学生最喜欢以下几类老师:

第一类,有实实在在的干货,又特别爱护学生的。第二类,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热情,颜值高的。第三类,有自己独特人格和气质的。

因此,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考制度的改变,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教师现有素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丰富、加强、改进:

首先,教学理念要改变。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高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取消了文理分科,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要从单一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实践磨练,突破旧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以不同视角广泛地解读课程,将原有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既定知识的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各种生成、联系及拓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次,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建构学习共同体。要形成以教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当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充分挖掘整合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新课程。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要多组织协作学习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科的价值,强化应用意识,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课堂。

最后,班级管理要改变。“走班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与“育”的分离,班级管理难以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下,班主任教师需通过引领学生参与班规修订,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从实际出发,积极探求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关注班级网络平台建设,可结合网络平台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完备的考核、评价制度,实现教师实时追踪,通过线上与线下互动增加与学生的相处时间。

当然,高考改革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高考制度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为适应新高考制度的要求,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养是学校在新制度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强化教师培训尽快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使教师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学习新课程理念,与时俱进,追求教学观的动态提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在教学教研中实践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学校应加强教学科研观念,让教师在教学反思、教学模式、校本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6.汶川地震的几点思考 篇六

--从建筑震害现状中进一步认识建筑抗震性能

袁海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工质检中心,北京 100013)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参加四川抗震救灾中看到的建筑震害现状,对地震及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建筑抗震提出一点看法。

关键词: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建筑抗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中处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有51个县(市、区),1271个乡镇,14565个行政村,总面积132596平方公里,总人口1986.66万人。按照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的描述,“使龙门山断裂带以西的松潘-甘孜地块向东边的四川盆地斜冲了近6m。可见,这是一次每3000年才一遇的大地震。”本文结合笔者参加四川抗震救灾中看到的建筑震害现状,对建筑抗震提出一点看法。

1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

地震破坏方式主要来自地震波,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使地面水平摇摆,有时还伴有扭转的现象。

7.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 篇七

1. 档案资源数字化整理。档案资源数字化整理包括使用数字技术将现有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接收归档的电子档案两个方面, 这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其基本途径有三:一是档案室把固化在纸质载体中的档案信息开发汇集成三次文献信息, 并以数字化方式输入计算机上网;二是利用数字照相、扫描等技术将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 即将原本由各种物理载体形式体现出来的档案信息, 全部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到电子介质上面, 完成现有档案信息向数字化转化的过程;三是收集整理直接在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信息。一般来说, 档案工作者很少直接参与对纸质文件生成阶段的管理, 只要把握好归档接收的环节就可以了。而对于数字化文件如果也简单照搬这种管理方式, 则可能造成一些信息丢失或文件破坏等不可弥补的后果。应采用数字化文件和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方式。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手段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来完成。由于校园网建设目前已趋于成熟, 学校各部门可通过网络平台互通有无, 所以数字化文件归档将是一种很便捷的方式。只需各部门文书处理人员在完成本部门形成的电子文件后, 通过校园网再转发一份给档案管理人员即可。

2. 建设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的目的是把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传递。档案资源的数字化, 可以达到保护档案原件的目的, 但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的最高境界———信息共享。档案数字化信息网络建设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和内部局域网建设。随着校园网的建立, 档案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制作自己的网页, 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 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与学校的网站相结合, 只要输入网络域名或者IP地址就可以进入相关页面, 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固定文件内容中检索字节为统一格式, 如文号、题名、密级、作者、时间等, 进行档案编号, 对档案提供功能强大、自定义、跨门类的检索功能, 检索信息可包括文字、图像、Word文件、Excel文件等。由此一来, 就可形成档案检索工具, 不仅方便档案信息在学校内部管理工作中的利用, 同时也为各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互传、互换信息提供了便利。

3. 建设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是对数字化档案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维护的软件系统。包括数字文件管理系统、数字目录中心管理系统、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等。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 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在网站上实现档案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 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 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如:输入目录管理数据库的IP地址http://192.168.×××.×××, 或者在设计校园网的页面时做好一个超文本链接, 就可以在网上公开部分档案目录, 方便查询检索。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与教务部门配合, 将学校在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及时归档, 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 同时建立VOD视频点播系统, 以便广大师生点播一些开放性的视频文件。

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校园网中数据库的建立, 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从形式多样, 相互联系, 错综复杂的原始数据中, 及时而又准确地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统一的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管理系统, 并且与许多中学档案室以及与Cernet和Internet联网, 实现实质性的资源共享。

4. 建立成熟的档案队伍。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既精通档案理论知识及日常管理技能, 又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实施进程中, 学校还应创造条件让学校档案人员通过自学或进修培训, 掌握从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督促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信息时代, 档案工作者必须主动掌握时代的节拍, 在文件与档案管理实践活动中, 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使档案工作适应新形势, 使其与学校的发展保持同步, 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春晖.浅谈当今档案数字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0) .

8.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健词: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决策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运用,主要是以企业档案数字化形成,为日后的项目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一种转变。伴随着企业中的计算机普及和办公软件的运用,许多电子文件的出现,提升了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与现代企业信息的管理步伐,使企业的信息数字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当前企业数字化信息档案建设使用管理的现状

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数存在起步较晚,档案管理意识不够,员工对档案的管理与作用认识不清。甚至前些年连领导对档案的重视都不够,没有实行档案专人专管,几乎处于无管理状态,随着现代网络与数字化平台的出现,档案信息资料收集不全,资料更新不及时,大多存在档案资料存储断层的现象,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步伐跟进不快。企业员工使用档案信息意识不强,查阅档案频率不高等。

二、当前企业数字化信息档案管理与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由于长期企业存在档案管理缺陷,使用档案不多,制度建立不全,一段时间还统一存放政府档案馆保管,是员工对档案的管理与使用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二是档案软硬件建设投入不够。由于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强,档案使用服务效能在企业发挥作用不是十分明显,形成一种管理层的思想上错觉,造成档案的软硬件建设投入不够。三是员工使用档案意识不够。在企业的平时管理当中,由于工作性质原因,牵涉到档案使用的频率不高,久而久之,造成员工对档案管理的意识淡泊。四是档案信息资料收集不全、不及时。近几年,随着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档案管理使用的认识提高,加大了信息数字化平台的跟进,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功能开始凸显,档案管理制度开始逐步完善,但企业员工对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存在积极性不高,平时自觉收集信息与图像的意识还是不够强。

三、提升企业数字化信息档案管理使用效能的思考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不断发展,管理信息数字化得到不断完善,管理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企业数字化信息档案的管理、使用、服务如何配套,效能如何才能更加提升。

(一)加强领导,明晰职责,强化数字化信息档案管理工作责任意识

搞好档案管理工作,首先领导重视是关键,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的好与坏,优与劣,因此,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还应从各级领导重视程度入手,把档案管理工作切实提到企业管理议事日程,不断强化档案管理工作责任意识。一是充实机构,落实责任。明确管理档案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全部档案日常工作及年度目标考核,研究解决档案信息数字化更新,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配齐配强档案管理队伍。通过公开竞聘形式,从文化程度、思想素质、文字书写、电脑操作、数字化信息更新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拔人员充实档案管理队伍,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做到持续发展。各级应指定人员小范围兼职档案管理工作,不得随意更换人员,以保持档案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三是加强档案管理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员工了解和学习,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提高员工使用档案的法制意识,在单位上下形成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环境。四是制定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规划。按照上级的总体安排部署,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档案管理中长期目标规划,确保档案资料信息最清、最新、最全化,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进入达标行列的工作目标。

(二)夯实基础,完善功能,提高数字化信息档案管理水平

针对过去档案管理工作中业务不熟、资料不全、档案目录不清、档案设施陈旧等问题,党组应统一思想,加大档案管理建设经费的投入,配齐各种档案设施设备。要通过反复完善建设,实现档案库房、借阅、办公“三室”分开,库房门前要安装监控摄像头,由保安24小时监控。规范档案室档案柜,达到文件案卷摆放规范统一。档案保管设施建设达到防鼠、防火、防潮、防盗等防护要求,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对档案文件要进行全面梳理检查,规范档案分类和排列,为便于查阅和有效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档案信息数字化库,对重要文件和需归档的案卷目录全部录入计算机,实行电脑微机化管理,做到信息资料录入更新及时化和准确化,以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大档案基础管理功能建设投入,加大软件存储量设备投入,采取文字信息、光盘录制、图像保存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办法进行档案资料信息的存储,完善信息功能的最大化。同时,要重视日常安全检查。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定期不定期对库房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所配备设施的正常运行;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房环境情况,如定期测试温、湿度变化,投放防虫害药物,检查照明情况,检查防火防盗设施,确保了库房温湿度适宜,清洁卫生,档案安全无霉变现象发生。

(三)立足自学,结合培训,提升数字化信息档案管理效能

为促使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提高,单位提倡以个人自学为主,立足岗位,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单位更要重视员工的业务培训工作,主要抓好两个层面的培训。第一个层面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主要采取到当地档案馆跟班学习,每年不少于两个月时间,请档案馆的业务能手手把手地教,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二个层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把档案馆的老师请到单位来给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让大家都懂点档案管理使用的基本知识,懂得及时更新数字化信息的好处,更让大家懂得如何高效率使用档案,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为领导决策提供正确的方向。

(四)建章立制,奖惩结合,推动数字化信息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要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达到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必须通过建章立制,狠抓落实,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档案管理“八项制度”。第一,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制度。从管理员入手,狠抓实现管理严格规范到位。第二,档案材料收集制度。材料的收集是一项繁杂而又琐碎的工作,要求各部门,按一事一收集,一月一收集,一季度一收集,半年一收集,一年一总结收集归档的办法,重大活动事项及时收集,促进平时信息资料的收集工作到位,达到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第三,档案材料鉴别整理与核对归档制度。企业和单位应与当地档案局达成长期协作关系,每年组织一次档案鉴别与核对归档,帮助解决问题,促使档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第四,档案查(借)阅制度。制定档案查(借)阅审批表,一般性档案由分管领导审批,重要档案由主要领导审批,原则上无审批单不查阅,资料查阅不离室,不复印,不带走。如因工作需要,须借走的,必须经主要领导签字同意,并限定归还时间,确保档案资料不遗失、不丢失、不盗换。第五,档案保管与保护制度。档案实行专人保管,专人负责制。第六,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员要严守保密纪律,不得自带档案离开档案室,不得随意复印档案,不得丢失篡改档案。第七,档案定期销毁制度。按时限规定需销毁的档案,必须严格按照先审批后销毁的原则,多人监督共同销毁,确保无一档案流失。第八,档案交接制度。档案交接时,应做到“四个不交”,即:档案目录不清不交,档案数量不清不交,档案质量有问题不交,监交人不到位不交。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约束不规范行为,使档案材料从收集、整理、鉴别、归档、借阅、转递、保管、保密等各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进一步提升数字化信息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9.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九

班级管理中的点滴思考(第六周)

接到现在这个班级的时也不短了,越来越觉得班里存在不少问题,课下通过调查谈话了解到同学之间交往形成一个怪圈,学困生在班里的朋友很少,有一部分同学不愿与之交往,甚至有的同学时不时捉弄一下这些同学,我想这些问题不仅会破坏班风,还会伤害到同学,于是利用班会课就这些问题展开了交流,让同学与自己进行一次对话,于是班里不少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自己曾经因为什么伤害过同学并道歉了,我感到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能力,能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后来,不少同学也针对这些学困生 身上的自身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某某某因为经常言而无信不受同学的欢迎;某某某因为偷懒经常不交作业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有根有据的,听到同学之间能这样坦诚相见我觉得这种精神很宝贵,接下来,我鼓励同学们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同学们想了各种办法,最终我们想了一个一帮一互助的方法,课下有时间“小老师”帮助学困生辅导复习功课,刚开始感觉还不错,希望这个方法真的能为这部分学生找到自信,找到伙伴,找到学习的快乐吧!

2012.3.23

10.对“新课程”的几点思考 篇十

(1)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孩子们的眼中,艺术课是愉快、美好的。他们可以画五彩斑斓的画,尽情地载歌载舞。所以艺术教师应该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保持愉悦、良好的心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的学习环境。

在艺术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情绪与意境,教师给予适时引导,此时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调动情趣、激荡智慧。例如我上《花瓣》一课,当撞钟、三脚铁等各式打击乐器出现在孩子们眼前时,无需再要叫小朋友们看老师,而是各个瞪大了眼睛,想知道你接下来的举动。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声音来表现歌曲,孩子们劲道十足,尽管有点学生音乐感受力差,但也陶醉在自己创造出来的乐音里。我又加入了一段舞蹈动作,小朋友们虽学不到位,却做的有滋有位。最后,有点小朋友干脆连课余学的拉丁舞也拿来给全班小朋友欣赏。我想这就是艺术课该有的氛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所长,有展现自己的小舞台。相互增进了解、共同交流、分享,从自主学习中,获得音乐享受与体验。通过艺术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让他们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2)塑造崭新的自我形象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提出,给了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能、广博、全面,既具备技能又具备反思能力,既能运用策略又能开发创新。这需要我们主动学习和交流,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勇于纳新,敢于创新。同时,还要广泛的涉猎各种书籍,博阅强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3)拓宽音乐课堂的知识领域

11.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字出版 信息服务 版权 利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普及,国民阅读习惯和环境的明显变化,一个全新的出版领域—数字出版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何谓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1]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数字出版产品或服务形式、加工、发布、销售、支付都是通过网络,涵盖了电子图书、按需出版、互联网期刊、手机报、网络游戏等多种载体形式。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以出色的快速查询、海量的存储、低廉的成本、方便编辑、多媒体、互动性以及更加环保等优点。

二、我国医学数字出版的整体概况

(一)人民军医出版社已通过8年的积累,上线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特色产品(名医指路),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这种先发优势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逐步增强。

(二)国内其余多家出版集團目前逐渐意识到各自为战至少在需要资源集中的数字出版领域可能是行不通的。通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同一集团内的各兄弟出版社很可能会按照医学各二级学科的各自优势,重组成统一的医学数字出版平台,与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平台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

(三)国外的医学数字出版平台都是图书和期刊并行建立的,两者相互促进和补充,并融合图片、视频、标准、专利等医学资源,为医学工作者提供一站式多类型资源服务。中国的优质医学期刊资源控制在中华医学会手中,医学期刊平台和医学图书平台严重分离。未来可能形成中华医学会与某出版集团强强联合的局面,需做好前期铺垫和准备。

三、借鉴国内外以往经验,探讨医学图书数字出版的出路

全球10大出版集团2012年收入的总和299.7亿欧元中,数字出版占到年收入的41%[2]。那么,今天面对国外的数字出版已经有“爆发”的迹象时,我国的传统出版业到底该怎样涉足数字出版并实现最终的赢利呢?浅谈几点思考。

(一)国内医学出版社应加强内容生产:无论是传统图书出版还是数字出版,读者所需求的都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应该把自己的主业做好,把内容做好,多出版受读者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价值高的图书。把内容生产做好了,把自己的主业做好了,才可能在数字出版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二)数字产品的形式:在我国盗版令传统出版业对数字出版望而却步,如果数字出版无法在版权保护[2]技术上有所突破,无法在销售上实现赢利,就很难赢得出版的明天。

(三)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中的图书数字出版板块发展仍面临极大挑战。如数字出版物档次不高,数字出版人才匮乏[3]、传统出版单位运用技术手段能力不强、急需观念转变。绝不仅仅是在纸质图书的基础上附上一张含图书所有内容的光盘就是数字出版。

四、医学专业图书数字出版的两种客户及不同的盈利模式分析

(一)图书馆:此类用户关注的是学科覆盖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即宽度。我社数字出版中心已经推出的在线产品“科学文库”和离线产品“科学E书房”是针对于图书馆等客户的新产品,由于医学类图书的数字化产品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形成更多高水平、系列化的医学专业图书选题,以不断增加医学专业图书数字化产品的数量和比重,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个人用户:此类用户关注的是单一学科资料的权威性和最新进展(这也决定了与期刊联合发展的重要性),即深度。整合各二级学科的图书,在适当的时机推出针对个人用户的产品。其盈利模式为限时、限专业、限篇章地提供服务,按时间(授权按需在线查阅)或者按章节(按需下载,按需印刷)收取费用,此模式在国外的STM出版领域和国内的大众出版领域已日趋成熟,可适时推广到国内的STM出版领域。

五、医学专业图书编辑在数字出版背景下需要的准备

(一)市场调研:了解与医学类兄弟出版社各二级学科图书的强弱分布现状,尽快确定各学科的编辑分工职责,选择合适的学科作为突破口,集中全分社的力量做深做细,为未来的发展奠基。

(二)选题策划:多关注高质量的系列丛书,非系列的单本书要努力挖掘学科深度,关注学科最新进展,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三)合同签订:在数字出版的背景下,关注作品的互联网传播权和内容的拆分权,关注作品中图、表、实验数据的版权问题,以上版权问题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基础。

(四)编前工作:要求作者做到在作品整体框架清晰的前提下,各章节也可以独立成文,尽可能避免跨章节的图表引用。重视作品前几章节的质量和导读作用,以吸引客户积极购买。

(五)审读排版:把作品的电子版资源掌握在出版社而并非排版公司的手里,建立医学类图、表和实验数据的数据库,使其能够成为以后数字出版的另一形态产品,以实现盈利。

(六)编辑加工:规范学术名词,严格避免一义多词的情况发生,为数字化产品的标引和搜索做好前期准备。医学标引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是提供医学服务的基础。由于医学标引专业性强,今后我社可能会逐渐培养作者与编辑共同参与完成医学标引工作,需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和相关知识的积累。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数字出版”的浪潮疯狂地席卷过来之际,我们只有找准机会,找准切入点,就像一名勇敢但不失头脑的“冲浪运动员”一般,奋勇融入大潮之中,才能有机会使我国医学图书数字出版屹立潮头,感受波澜壮阔的潮涌之美。

参考文献:

[1] 杨建梅.新时期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出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 , 22(8):88-90.

[2] 田丽丽.出版集团2012各个“亮剑”什么[N].中国图书商报,2012-02-28.

12.关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数字化图书馆以收藏和利用数字文献为主。数字化图书馆起源于80年代末的西方发达国家, 它是产生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到了上年个世纪9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数字图书馆这一概念。它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建立起来的。数字化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 是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数字化图书馆虽已初具规模, 但与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馆还有相当距离。

数字化图书馆具有存储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的特征。同时, 数字化图书馆并非指物理意义上的独立实体, 其意义和目标是:从全球现存的或将拥有的数字化信息中建立一个开放的、全球型的、有关人类知识的动态虚拟馆藏, 并通过信息网络为世界公众所利用。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对象主要是图书、期刊等一些印刷型文献”, 而数字化图书馆是通过媒体、超文本等技术, 利用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

目前, 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以下三种主流模式: (1) 特种馆藏型模式, 将本馆SQL的珍藏资源数字化, 提供网上共享。 (2) 服务主导型模式 (SOA) , 用统一的界面向读者提供本馆的数字化特种馆藏;商用的网上联机电子出版物或数据库;因特网上有用的文献信息资源。 (3) 商用文献型模式、商用文献型的数字图书馆。

1 数字化图书馆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是数字化图书馆的核心。建设有特色的数据库是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 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选择余地是很大的, 当网络上出现众多数据库时, 数据库系统有SQLServer、Oracle和MySQL等, 这些数据库都提供了可存储大字节流的字段类型。其中MySQL是一个多用户、多线程的强壮的SQL数据库服务器。在http://www.mysql.com站点可以下载MySQL的安装软件和JDBC驱动程序。

1.1 JSP连接数据库

JSB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Internet网络数据库系统中, 通过嵌入在JSB网页中的JAVA程序片段或者JavaBean程序实现与数据库连接, Java程序片段通过JDBC与后台数据库进行SQL命令和数据的交互, 并以JSP网页反映在客户端。JSP与数据库连接, 可以应用JDBC_ODBC桥接技术来实现。微软发布的ODBC被广泛地应用于关系数据库的访问, 为异构数据库的访问提供统一的接口, 并作为访问数据库的标准。该接口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相互可操作性, 即一个应用程序可以通过一组通用的代码访问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为不同的数据库提供了相应的驱动程序。Java语言可以通过JDBC来访问计算机上已经配置好的JDBC数据源, JDBC是一种可用于执行SQL语句的Java应用程序接口, 主要完成与数据库建立连接、调用JDBCAPI发送SQL语句和处理数据库返回结果等任务。JDBC已成为Java语言程序访问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标准。Java语言与JDBC的结合, 可以使数据库应用程序编程人员只写一次数据库应用软件后, 就能在各种支持JDBC的数据库系统上运行。

1.2 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的访问和播放

访问数据库, 通过SQL查询得到多媒体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后, 根据文件类型将其动态嵌入JSP网页中的相应播放标记段中后即可播放多媒体文件。

2 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及特点

2.1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年代以后,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下, 国内各大学书馆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办公自动化和网络信息化环境, 并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和信息产业技术的高速发展,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设计应具有良好的过渡性, 使设计在适应当前的管理水平、技术设备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 在未来也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充分考虑到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2.2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图书馆建筑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变化, 而且变化的频率越来越快, 变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图书馆是与信息技术关系最密切的建筑类型之一, 信息技术带来了今天图书馆行为模式与服务模式的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将与日俱增。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3人口空间

数字化图书馆中, 人口区具有多项功能, 信息咨询、服务功能, 提供图书馆使用指南、各类信息检索等服务。大学图书馆具有读者使用高峰的阶段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是一个聚集人流, 提供教育、交流、检查、休息、停留等多功能的区域。在数字图化书馆中, 人口区还将增加信息咨询服务区, 包括各类信息检索功能。

2.4检索空间

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书籍目录的检索方式, 产生了新的功能空间。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分类、编目已经完全取代传统低效的卡片检索, 信息服务中心、计算机检索空间已然取代传统图书馆建筑中的目录厅。计算机的使用也使检索服务简单化、人性化, 检索已不仅仅局限于检索厅中, 由集中走向分散, 可以在阅览室、休息厅、甚至走廊等交通空间中随时随地进行检索。

2.5开架书库与阅览室

在数字化技术下, 由于光磁技术存储的高速发展, 使传统以闭架书库为主的馆藏模式发生改变。以一张普通可读光盘为例, 其容量可记录1500本的书籍资料, 相当于传统闭架书库10㎡的藏书量, 使得闭架书库的面积进一步缩小。某些大学图书馆书库甚至至今为全开架、开架书库与阅览室成为统一的空间。图书馆内部实行“一卡通”制, 借阅和还书都在入口处的信息中心完成, 阅览室成为全开放的自由空间, 使读者阅读浏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2.6阅览空间和阅览方式

传统阅览空间主要满足读者看书、写字的需要, 一个阅览座位所占空间最大是850㎜×650㎜。数字化技术下的图书馆阅读方式是人机一体化操作方式, 要求每个阅览桌放置电脑终端, 提供相关信息接口。较理想的信息接口之间的纵横间距为1.2㎡~1.5㎡, 因此一个提供电子信息的阅览座位所占的空间为1.5㎡~2.3㎡, 大于传统阅览室建筑面积指标。我院图书馆于2009年度购置了超星数字化图书, 以及维普期刊论文检索系统供教员以及学员撰写论文使用。作为超星的二级站, 我图书馆对于数字化图书馆有着自己的一套建馆理念和想法。

2.7图书馆间的信息网络

图书馆的信息化首先要实现自身系统网络化, 现代高校一般都由几个校区组成, 通过网络使每个校区的图书馆实现互联, 也可以同其他高校组成共享网络, 形成区域性、专业性的网络结构。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形成, 不仅方便读者查阅资料, 提高管理效率, 更重要的扩大了图书馆的藏书量, 增加信息量。作为信息中心的大学图书馆, 具有更强的引进和推广新科技和文化信息的任务以及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展示任务。因此, 发展各大学馆际之间的信息网络, 积极传播文化信息, 是大学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又一特色。

3 数字化图书馆条件下的图书馆工作

3.1采编工作

采编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第一环节, 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基础, 它包括采访和编目。

3.1.1采访

随着计算机与技术的应用, 采购工作中出现了电子商务与不完全电子商务两种新的采购理念。完全电子商务是指图书馆文献采访通过电子商务方式来完成整个采购过程, 使整个采购过程全部在网上实现。通过完全电子商务方式购买的文献, 依然在商家那里。图书馆只有使用权。不完全电子商务是图书馆的文献访问过程中不能完全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完成。只能从网上发订单给商家, 这种方式用于纸质文献。传统的采购方式, 手工填好订书单, 从邮局把订书单寄往图书商, 订单需要几天或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到达。有时在寄往过程中丢失费时又费力。采访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查重, 查重是采访执行活动的开始, 是保证按照采访原则进行图书采访的重要手段。

3.1.2编目

编目过程中也要查重, 目的是查看这种书是否有馆藏, 避免同一种书类号不同或类号相同种次号不同。手工查重需要利用公务目录对本类书逐卡查找, 效率低又容易漏查。利用计算机查重, 只要将书的ISBN号或者书名、责任者输入计算机, 即可就报告出此书本馆是否已收藏以及书的全部信息。计算机编目是手工编目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与书目中心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二是商业模式。

3.2流通工作

3.2.1图书的借阅

传统的借阅, 读者需查要目录卡, 填写索书单, 然后交给工作人员。读者要借的书是否已外借, 没有可参考的信息, 只有到书库查看。数字化图书馆环境下的图书借阅是很方便的。通过读者可以到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处, 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忙检索查找开架书库是否有读者需要外借的图书。查找过程非常容易, 只需输入书名或者关键词即可。查找完毕后, 读者可以依据书号以及种次号到开架书库查找便可。

3.2.2数据的统计

此项工作若是在传统环境下进行是相当复杂的, 然而在数字化图书馆的环境下完成也是很简便的。通常只需要通过数字图书馆内系统的读者及图书借阅统计即可。

4 数字化图书馆环境下的资源共享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要求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范围;以数字化的信息表示为基础;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以宽带高速网络为传输通道, 文化共享工程技术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分布式、异构平台、互操作问题的解决。

4.1网格技术 (grid technology) 极其符合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技术要求, 网格技术是一种面向问题和应用的技术, 它与电力网的运行有相似之处

4.1.1网格的概念

目前被公认的网格定义是美国计算格项目的领导人之一的伊安·福斯特在1998年他所主编的题为《网格:21世纪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蓝图》一书中的描述:网格就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 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

4.1.2网格的实质

网格的实质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 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软件资源、通信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等的全面共享。

三代互联网的对比:

第一代:20世纪70~80年代传统互联网 (INTERNET) 计算机硬件的连通。

第二代: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 (WWW) 网页连通。

第三代:21世纪网格 (Grid) 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

4.1.3网格的组成

网格主要包括网格节点、数据库、贵重仪器、可视化设备、宽带主干网和网格软件6部分。其中, 网格节点是一些高性能的计算机;数据库是存储包括信息和数据的“仓库”;贵重仪器包括科学仪器和精细打印设备;网格软件包括网格操作系统、网格编程与使用环境以及网格应用程序。

4.2网络技术下的数字化图书馆

数字化图书馆网格的概念:第一, 从概念上, 数字化图书馆网格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和分布协同工作。第二, 数字化图书馆网格是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第三, 数字化图书馆网格是基础设施, 是计算机、数据、设备和服务等资源的基本设施。

4.2.1数字化图书馆、网格的研究

信息的捕获与创建、信息的存储和管理, 对信息的有效访问和查询、信息的发布和传递、权限管理。信息网络最核心的关键技术是元数据目录和存储资源代理。元数据目录管理网格中所有有关各种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的元数据, 以及存储资源中各种数据的元数据;存储资源代理利用元数据目录统一管理各种异构的存储资源, 屏蔽底层的异构性, 并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数据存储、数据访问、数据副本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安全、查询优化等。其目的是要解决广域、异构信息的共享、互联和互操作问题。

4.2.2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网格实现智能化, 使用方便、界面一致、“主动”特性、用户输入和操作最少, 平台的灵活性以及方便的个性化服务。

4.2.3标准和规范

如:XML、SOAP、UDDI、WSDL等, 在构筑平台时都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 如JAVA、CORBA等。

4.2.4数字化图书馆网格技术平台

从网格系统的结构看, 网格从下到上共分三层:网格资源层、网格中间层和网格应用层。以Globus系统为例, 它对资源的管理、安全、信息服务和数据管理网格计算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提供了一整套SDK和API, 用户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工具模块进行高层次的应用开发。

4.2.5数字化图书馆网格资源层

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等软资源、计算机资源等硬资源的共享。网格用元数据来描述和组织资源。实现其数字化的存储、网格化的存取和分布式的管理, 利用网格技术的标准去规范用户与资源之间的协同, 建立、管理和挖掘共享关系。

4.2.5.1数据组织

基本目标是提供对分布式存储数字信息的组织、访问和服务。数字对象是数字库集中表示信息的基本逻辑单位, 数字对象的结构是组成数字化图书馆网格的基本元素, 它决定着进一步的信息索引方式和处理方式。

4.2.5.2元数据及其表现形式

元数据 (Metadata) 概述, 元数据描述资源数据的特征和属性, 并提供相关信息的结构, 被称为关于数据的数据。

目前,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了很多元数据标准, 具有代表性的有:博物馆信息的计算机交换CIMI;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GDC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内容标准;都柏林核心DC元数据元素集;EDUCOM教学管理系统;编码数据库说明EAD;政府信息定位服务GILS;I2AFA模板IAFA/WHOIS+ + ;USMARC格式;文本编码初始TEI头标;可视资源协会VRA核心数据等。中文元数据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元数据生成工具、以DC等位代表的元数据与MARC的映射关系、XML用于元数据表示。

元数据的表现形式:XML (eXtensible Marked Language) 语言具有良好表达能力、可扩展性、高度结构化语法支持, 并便于网络传输。因而成为广泛应用的元数据描述形式。

5 数字化图书馆环境下对馆员提出的要求

5.1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图书情报专业是建立在图书馆学、信息情报学、分类学、目录学等各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图书馆员必须系统掌握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这是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5.2具备娴熟的网络技术能力和丰富的网络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于图书馆, 使图书馆的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工作逐步沿着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仅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努力学习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

5.3终生学习, 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 知识和技术呈“爆炸”态势增长。要适应这个社会, 就必须不断学习, 补充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提高自身素质。用新的理念和方法, 去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摘要:数字化图书馆的引入, 对于现阶段图书馆的现状以及发展本文提出了几点思考, 本文就数字化图书馆数据库的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及特点、数字化图书馆条件下图书馆的工作以及数字化环境下资源的共享和数字化图求书馆条件下对馆员提出的几点要求展开论述。

关键词:数字化书馆,数据库,检索空间,信息网络

参考文献

[1]李珍, 胡仿民.数字化图书馆WEB多媒体专题应用研究.2005, 12.

[2]郭洪岩.数字化图书馆与图书馆文化.2006, 11.

[3]梁勇.数字化图书馆环境下的资源共享——网格技术下的异构、分布式存储资源共享.2005, 4.

[4]孙伟, 冯萍.数字化图书馆的智能数据库建设.2006, 8.

[5]于杰, 郑先友.信息时代的搞笑数字化图书馆设计.2006, 1.

[6]吴俊杰.数字化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与信息服务.2006, 3.

13.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篇十三

当前,中职院校的舞蹈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稍显落后,舞蹈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中职舞蹈进行创新教育至关重要。针对目前中职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中职舞蹈创新教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中职院校舞蹈教育创新

一、中职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

1.生源差异性较大

生源差异性大是中职院校的普遍现象。中职学生的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曾经接触过舞蹈,小学时上过舞蹈班,他们很早就学过相关的舞蹈知识,能够很快地适应教学,跟上教学进度,并且动作更有节律性。但是,有基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很多学生在入学前从未接受过舞蹈训练,对舞蹈一无所知,他们在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能力、基本体态、技能技巧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差异在舞蹈教育中都是不能忽视的,学生不同的基础和发展潜力加大了教学难度。教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每个动作,找出不符合标准的地方,耐心细致地进行引导,甚至可以实行分组教学,把基础相近的学生分到一起。这样既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基础差的学生不会因为与基础好的学生差距大而失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学习积极性较差

目前,中职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稍显不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所以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愿意付出努力,讨厌艰苦的训练。这种懈怠的心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面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和动作,他们同样表现得不以为然,积极性的严重不足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目标,每天处于懒散的状态,既不想学习理论知识,也不想刻苦训练,舞蹈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3.排斥传统舞蹈

中职学生排斥传统舞蹈的现象较为常见,学生更欣赏街舞、霹雳舞等较为新奇的舞蹈,对民族舞、芭蕾舞等传统舞蹈缺乏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街舞等较为新颖的舞蹈形式在动作、节奏等方面都符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这也是街舞在年轻人当中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传统舞蹈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学生对传统舞蹈没有足够的兴趣,不会欣赏传统舞蹈的美,也不愿意欣赏传统舞蹈,进而不愿意学习传统舞蹈,使得传统舞蹈的教学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

4.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目前,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习惯于采取讲授的形式,强调口传身授和模仿。中职院校的舞蹈教学应该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在多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中职舞蹈进行创新教育的路径

1.创新舞蹈课程教学

在舞蹈课程的设置中,应该注意安排更多的具有实践性的实操课程,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讲授,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训练的机会和时间。在教学媒体上,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积极主动地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舞蹈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影视等功能。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不同于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定式思维,它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必要准备,拥有创新意识,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对舞蹈动作等内容进行创新的学生才是合格的学生。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才能推动舞蹈文化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拥有了创新的基础才能进行真正的创新。其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作用,把创新作为自己的需要。最后,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都要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市场需求,根据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4.开展和谐的课堂教学

舞蹈教学要适应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很多中职学生比较腼腆,信心不足,在教师给学生提供表演机会的时候,学生由于不够自信,往往选择放弃。所以,教师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放松下来,克服紧张情绪,大胆地在舞台上展示自己。

三、小结

舞蹈教育对中职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素质教育,又是一种审美教育,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际训练中,掌握舞蹈课程的理论知识,形成专业技能,并拥有一定的舞蹈审美能力。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对中职舞蹈进行创新教育,一定能够提升中职舞蹈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上一篇:描写初冬的好句子下一篇:欢乐书客签约申请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