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节活动

2024-09-22

历史文化节活动(精选8篇)

1.历史文化节活动 篇一

历史文化协会看电影活动总结

2011年3月13日晚7时,本协会在开元校区6区503教室举办了看电影活动本次放映的电影为《国王的演讲》。在社团各部成员的积极筹备和紧密配合下,这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自18:30起,便有同学陆续进入教室,等候影片的播映。到19:00,影片开始播放时,教室里已经坐得满满的。《国王的演讲》是由汤姆·霍伯指导,科林·费斯担当主演的英国电影,整部电影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的故事。在影片播放过程中,同学们反应强烈,大家在欣赏影片精彩情节的同时,更是深深领悟了其中那催人奋进的励志哲理。这些都将使同学们终生受益。影片于21点左右播映结束。

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活动中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在观看过程中大家进行了交流和互动,精彩的地方常常引起大家的共鸣,由观众的现场表现可以看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一定能提高斗志,增强自信,更好的发展。同时由本次活动也观察到了社团后备的能力和团结合作。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我们的后备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努力。我们要借鉴这次后动成功之处不断的改进、创新、进步,让我们更好的为学校和社团同学服务。

历史文化协会2011年3月16日

2.历史文化节活动 篇二

龙尾关古称龙尾城、龙关、下关,位于西洱河畔,为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南诏王皮逻阁征服西洱河蛮,利用苍山、洱海的天险,初为过关哨所,后南诏王阁罗凤出于政治、军事方面的需要,将其拓建为龙尾城,与喜洲镇上关村西“龙首城”共扼苍洱之险,是古代南诏国,大理国的重要军事关口。龙尾关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要塞之地,城下的西洱河南岸,曾是著名“天宝之战”的战场,也是我国唐、宋以来与东南亚各国通商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即蜀身毒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近现代成为滇藏、滇缅公路交汇处(见图1)。龙尾关城内分布着众多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遗迹:龙尾城遗址、龙尾关、寿康楼、将军庙、文庙、弥陀寺、玉龙书院、江风寺、天生桥、大唐天宝战士冢等历史人文景点,还有龙尾街、中承街等传统民居街巷,是当代大理市下关镇区中最能集中体现大理历史文化名城悠久历史风貌的重要街区。

1984年大理被公布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在文件中首次提出要保护“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历史时期传统风貌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的历史地段,要求各地依据它们的价值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见图2)。2007年3月30日云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批准龙尾关为“省级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同年7月经云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建设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并要求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等有关法规编制保护规划。2007年11月15日,由下关镇政府组织召开了“大理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评审会,并由相关部门的专家组形成了对“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专家评审意见。2008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524号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从2008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8年由大理市设计院编制的《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成为了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而我们的此次规划也在此基础之上,对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的“龙尾街、中丞街主街区保护以及对现状市政设施改造”的具体实施,起到一种过渡和衔接的作用。

二、规划方案

作为总体规划与具体方案实施的一个中间过渡环节,我们在本次规划中主要针对总规中的“一街两点”进行规划:“一街”——以龙尾街、中丞街为主轴线的传统商业街区;“两点”——龙尾关城楼、寿康楼街区节点。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规划构思方案,针对亟需解决的现状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造措施。

(一)实地调研

龙尾街、中丞街是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内贯穿南北的主要街道,南与西洱河上的黑龙桥相接,北接南天门,地势北高南低,龙尾街位于南面龙尾关城楼与寿康楼之间,而中丞街则位于北侧的寿康楼与南天门之间。此次实地调研主要针对龙尾街、中丞街为主轴线的街区,并发现了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见图3):

1. 市政基础设施设置混乱,严重影响古街区的使用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作为传统的商业街区,与许多传统的古城、古街区一样,龙尾街、中丞街街道内的公共配套设施也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虽然具有北高南低的自然条件优势,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院落内部基本沿用天井内部自然渗水,造成卫生状况不佳、阴暗潮湿;街道两侧生活污水渗流,公共沟渠排水不畅,导致传统古井的水质与水源也受到影响。街道两侧各种电线杆林立,入户电线乱接乱拉,不仅影响街区内住户的通风采光和居住质量,也使街区内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2. 沿街建筑风格差异较大,影响传统街区的建筑风貌,亟需对其进行保护与整治。

街区内的临街建筑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土木结构建筑为主,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建筑已破旧不堪,亟需维护。城市的发展与更新也使街区内出现形态各异的新建筑,其建筑色彩、体量与传统街区的建筑风貌不协调;许多沿街店面设置广告牌,色彩斑斓、大小各异,破坏了传统的街景;街区内新建的项目多为零星地块的“见缝插针”,一般为3-4层的现代建筑,许多居民私自搭建,对沿街建筑的风貌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景观绿化系统虽有所保留,但仍需改造并完善。

街道内仍然保留着行道树,局部地块种植着较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沿街商铺的许多盆栽植物,也为街区增添了不少的活力。但是由于长时间对街区绿化的忽视,现状的绿化环境缺乏统一的管理,对整个街区的整体环境造成了影响。同时,街区内新增设了公用电话、垃圾收集点、街巷标志牌、公厕等设施,虽然满足街区的部分使用现状要求,但是对街道的整体景观环境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改善街道的景观与绿化系统,完善绿化环境与规范相关设施管理,是提升街区品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实地调研作为规划初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发现的问题,为我们的规划构思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现实依据。

(二)规划构思

针对实地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结合总体规划中对该片区的保护要求,我们对龙尾街、中丞街主街区的保护进行了规划(见图4)。

1. 规划原则——以保护传统历史街区的特色风貌

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协调保护与发展、开发利用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满足市政工程设施完善与历史街区风貌特色相统一;结合龙尾城历史街区特点,因地制宜,寻找最佳的技术途径;节省用地、投资及运行费用。技术上安全可行,维护管理方便,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便于专业部门实施。本着“方便居民生活,有利于发挥和利用历史街区的作用,有利于当地的旅游发展,提高居民居住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综合考虑技术要求。2.规划方案——规划主要以完善龙尾街、中丞街的主街道市政设施建设、沿街建筑立面保护与整治;新建龙尾关城楼广场和寿康楼广场;恢复重建玉龙书院等传统建筑院落为主,分期实施建设,并对相关的改造建设部分进行投资估算。规划方案的确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龙尾街、中丞街沿街商业较繁荣,且为典型的传统业态,以小商铺为主要特点,多从事小商品的零售。根据店铺特点和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需要,延续原有的商业形态,可形成旅游休闲为主的街区。同时可将保存完好的建筑利用为民俗博物馆,或将较为完整的院落改造为民俗旅馆等,可以让游客品味龙尾关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带动街区内的经济发展。

(2)沿街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恢复街区传统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街道沿街建筑中传统建筑的破损、新建的现代风格建筑、居民的私自搭建等,已经使街道两侧商铺传统的建筑风格受到严重破坏,传统建筑的保护维修、新建建筑的改造,都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从传统的建筑中提取出建筑符号,运用于建筑风格的保护与更新之中,形成龙尾关街区特有的符号象征,不仅改善了街区的居住环境,提升了街区的旅游品质,使龙尾关街区具有更明显的可识别性。

(3)通过设置地下管沟,将现有的水、电等管线埋地敷设,可以改善街道内市政设施混乱的现状,并根据街区市政设施的总体规模要求,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利用街道内现有的地形条件,恢复传统的水景工程。在街道内结合原有绿化,设置景观小品,统一标识牌,合理设置公厕、垃圾点等设施,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营造街区舒适休闲的旅游环境。

(4)通过对龙尾关城楼广场、寿康楼广场节点的改造,不仅恢复了传统的历史遗迹,而且还丰富了古街道的空间构成,使人们在龙尾街、中丞街的街道上购物、游憩之时,能够充分体会到街道空间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

龙尾街、中丞街主街道作为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现状条件的改造已经成为街区保护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规划构思也主要以解决现状中的问题为前提,试图寻找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来达到改善环境的最终目的。

(三)具体改造措施

结合规划的方案,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造措施:

首先,完善街道内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街道从黑龙桥北桥头至南天门,全长约920米,高差58.90m。龙尾街至中丞街起点:长240米,高差21.63米,中丞街口至南天门长560米,高差37.2米;路面坡度:龙尾街口至寿康坡起点5.4%,寿康坡至寿康楼12%,寿康楼至南天门7%,平均坡度8.2%。利用原有的地形条件,设置地下管沟,将电信、电力、给水、排水等管线埋地,并设置雨水收集口;结合原有的地势高差,设置景观水景,改善街道的使用环境现状。道路路面材料采用当地特有的麻石、青石和卵石,并铺砌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图案;由于地势高差较大,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还应重点考虑道路的防滑措施(见图5)。

其次,沿街建筑风格的保护与整治。主要针对沿街建筑铺面的保护与整治,恢复传统的抬梁、石柜台等具有明显传统商铺特色的构件。同时对建筑构件(如门、窗、柱、挑檐等)、细部装饰构件(如雕花、彩绘、泥塑等)、建筑材料(以木材和本地石材为主要材料)、色彩(木材的褐色系及石材的青色系为主要色调)等进行保护,根据建筑质量和风貌的实际情况,尽量保留原有传统构件的现存面貌,保持原真性。对与传统街区风貌严重不协调的建筑予以拆除重建;局部建筑构件受到破坏的进行更新与置换。最终形成具有龙尾关传统街区特色的建筑风貌(见图6)。

第三,完善绿化景观系统,为古街区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旅游环境。结合龙尾关城楼广场、寿康楼广场改造,设置集中绿化;对现存的道路绿化进行保护;提倡商铺摆设盆栽绿化,体现当地特有的盆景绿化;结合小块绿地和拆除私自搭建,增设景观小品,设置休闲椅凳;在恢复的景观水景旁种植绿化,使水景与绿树相互辉映,增添街道的活力;在街道上保留并展示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特征的各种遗迹和体现人们生活场景特色的事物(如标志、标语、地漏、水池、石桩等),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传统的装饰物以活跃气氛、加强风貌(如灯笼、匾额、招幌等),使整个街道更具有活力与吸引力。

第四,分期实施。考虑到对传统街道改造所面临的搬迁、重建、维修等实际问题,本规划将具体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实施。一期重点完善街区的市政设施改造、龙尾关城楼广场的建设、临街建筑风格整治与保护;二期重点新建寿康楼民俗休闲广场、恢复重建玉龙书院等,完善街区内的功能设施(见图7)。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规划与方案实施的过渡阶段,本规划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改善当前居民居住环境现状,提升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为目的。虽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会面临众多的社会问题,其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不断完善,但是对于古街区的保护却是我们所共同努力的目标。通过古街区的保护规划的实施,为当地居民生活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品味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现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摘要:本文主要对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的一个部分进行介绍,笔者试图通过对“龙尾街、中丞街主街区保护及市政设施改造规划方案”的尝试,寻找在古城保护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既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

参考文献

[1].[澳]C.P.费茨杰拉德著.刘晓峰 汪晖译.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五华楼:关于云南大理民家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

[2].大理市设计院.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08

3.历史文化节活动 篇三

本次活动以“弘扬档案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在区档案馆举办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在石景山游乐园设立了分会场进行档案法制宣传和文化展示活动,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马素萍、区人大副主任范北燕、区政府副区长杨东起、区政协副主席刘建国等市区领导出席,人大代表、义务收集员、学校师生、社区居民、部队官兵等3000余名社会公众走进档案馆参观体验。

特色民俗展览受青睐

“这就叫门当,门当户对就是由此而来的!”“这就是二十年前我住的地方,当时还都是平房呢”。活动一开始,区档案馆四楼展厅内就挤满了人,大家正兴致勃勃地观看展览——《村庄的记忆》。该展览通过178张新老照片、30余件实物档案真实还原了西长安街延线最后一个消失的“城中村”——古城村村容村貌、风土人情以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秉心圣会的历史与发展情况,让参观者透过档案资料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变迁。展览一亮相就激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孩子们围着从没见过的老物件好奇不已,老人们则在发黄的旧照片前唏嘘感叹,回忆着过往的岁月,久久不愿离去。

书法笔会活动展风采

“岁月辙印春秋笔,隶篆楷草唱大风”“兰台似秋水,青史留芬芳”……活动现场,区档案馆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笔会,来自区书法协会的老师们挥毫泼墨,创作了多幅反映北京精神和石景山区文化底蕴的优秀书画作品,并与参观者亲切互动,将书画作品赠送给学校师生、部队官兵和社区群众。公众在与书法家近距离交流的同时,增进了对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书法笔会这一创新形式,为档案馆与公众搭建了一个弘扬北京精神、传播区域特色文化的互动平台。

历史文化讲座赢喝彩

为了配合活动主题,首次将“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移入了石景山区档案馆,借助石景山区市民学习品牌“兰台大讲堂”开讲,邀请了北京文化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包世轩讲授了《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古城秉心圣会、太平鼓、八大处佛文化以及京西民宅文化等百姓身边的知识讲的精彩、有趣,110多名社区百姓听得津津有味,互动提问时社区群众更是争相回答,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此外,活动中还向社区居民赠送了《石景山历史上的今天》精美台历和《石景山区档案馆馆藏珍品》画册,推出了《石景山走过的路》、《保存城市记忆 服务科学发展——石景山区城市面貌记录工程成果展》专题展览,开展了档案查询体验、编研成果展示、数字化现场参观等10项特色活动。活动当日共发放11种宣传资料3000余份,石景山有线电视、《石景山报》、《石景山工作》、石景山宣传网等媒体采访报道,并通过“石景山公众短信互动平台”先后2次发布活动预告,利用石景山区政府微博“北京石景山”、石景山区案局(馆)官方微博“石景山档案”进行现场直播,与数百网友交流互动。截至目前,新浪网、新华网、网易、千龙网、TOM网、中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网、新华报业网等近10家网站对活动情况进行了转载报道,活动氛围不断升温,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4.历史文化节活动 篇四

主 题 教 育 活 动 方 案

主办单位:共青团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承办单位: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

目录

一、“我的中国梦”之主题学习篇

1.“我的梦·中国梦”主题特色早晚自习 2.“信仰伴同行·永恒中国梦”主题讲座 3.“放飞梦想·励志青春”电影展 4.“放飞梦想·励志青春”读书会 5.“关注两会,畅谈中国梦”主题讨论会

二、“我的中国梦”之主题寄语篇

1.“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梦”书法比赛 2.“我的中国梦·我的历民情”网络寄祝语 3.“缅怀历史·祝福祖国”师范生素质大赛 4.“国旗下的誓言”爱国主义教育

三、“我的中国梦”之主题实践篇

1.“吹响青春集结号,学习雷锋树新风”志愿者服务月 2.“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革命精神”清明扫墓活动 3.“跳动学子情,涌动青春梦 ”寝室美化大赛 4.“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梦”讲故事大赛 5.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方案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导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根据市教委、校团委有关通知精神,决定于今年在全院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理解总书记的讲话内涵,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集中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发奋图强,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国家、民族和个人实现“中国梦”、奔向复兴路作出更大贡献。

二、活动主题:我的中国梦

三、主办单位:共青团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四、承办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

五、活动对象: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全体学生

六、活动内容:

(一)“我的中国梦”之主题学习篇

1.“我的梦·中国梦”特色早晚自习

全院各班召开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的特色班团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承办部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组织部 2.“永恒中国梦·信仰伴同行”主题讲座

邀请领导、专家学者结合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宣讲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承办部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办公室 3.“放飞梦想·励志青春”电影展

结合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新中国成立64周年等重大事件,在“放飞梦想·励志青春”电影展中展映“中国梦”主题的优秀爱国主义影片,包括《1942》、《集结号》、《南京!南京!》、《辛亥革命》、《功夫梦》、《青春雷锋》等,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学生、激励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承办部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纪检部 4.“放飞梦想·励志青春”读书会

组织学生观看教育部推荐的100本优秀励志图书,以“推荐一本好书、分享一段心得”的方式,深入解读“强国梦想”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收取读后感评选,以书会友,以笔会友共叙中华情缘。

承办部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 5.“关注两会,畅谈中国梦”主题讨论会

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结合中国梦,开展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讨论会,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承办单位: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党办

(二)“我的中国梦”之主题寄语篇

1.“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梦”书法比赛

开展三笔字培训班,组织以“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书法比赛,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围绕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广泛发动广大学生记述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发扬国学,用书法表达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寄语祖国,强化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承办部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宣传部 2.“我的中国梦·我的历民情”微博大赛

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围绕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深刻理解总书记的讲话内涵,利用微博、微信、校园网等新媒体技术,引导青年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优越性。并结合本院实际,掀起“我的中国梦·我的历民情”微博大赛,寄语祖国,寄语长师,寄语历民,以此展现我校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爱校之义,爱院之兴。

承办部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团总支学生会通联部 3.“缅怀历史·祝福祖国”师范生素质大赛

以课堂为载体,组织师范生,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以及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结合本院实际与时事政治,开展“缅怀历史·祝福祖国”师范生素质大赛,寄语祖国,为我院师范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内容限定为中国近现代史。

承办部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 4.“国旗下的誓言”爱国主义教育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每一位公民都应当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利用我院承办升国旗仪式的机遇,结合两会精神和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开展“国旗下的誓言”爱国主义教育,发扬学生的爱国情怀,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承办部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办公室、文工部、体育部

(三)“我的中国梦”之主题实践篇

1.“吹响青春集结号,学习雷锋树新风”志愿者服务月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纪念日,是第14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理解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推进社区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促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我院决定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月活动。承办部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实践部 2.“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革命精神”清明扫墓活动

利用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活动的浓厚气氛,结合时代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继承、弘扬中华的革命传统美德。弘扬志愿者精神,坚定奉献精神。鼓舞青年一代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承办部门:历史与旅游爱好者协会

3.“跳动学子情,涌动青春梦 ”寝室美化大赛

以一年一度的我院品牌活动“寝室美化大赛”为平台,开展以“跳动学子情,涌动青春梦”为主题的寝室美化大赛,展现学生宿舍的集体精神风貌,及其卫生、美化状况,丰富“青春中国梦”表现形式,发挥出学生对同学、学校、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深情祝福,展现历民学子的风采。

承办部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宿管部 4.“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梦”讲故事大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理解总书记的讲话内涵,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围绕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结合我院实际,开展“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梦”讲故事大赛,激励学生发奋图强,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历史定理,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

承办部门:历史与旅游爱好者协会 5.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总结宣传“走基层 看变化 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及工作经验,精心组织开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并采撷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梦想”。

承办部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实践部

七、活动要求:

1.精心组织。各部门充分认识各项活动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我的中国梦这一主题,精心组织,做好各项子活动的策划,广泛动员,让全院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会十八大精神,深刻理解总书记的讲话内涵,抒发爱国主义情怀。2.强化沟通。各部门积极沟通交流,严格按照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要求,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主动邀请专业教师参与活动指导。

3.明确职责。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积极响应学校的各项活动号召,认真做好组织、策划和保障工作。

4.善于总结。各部门要积极总结,做好活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5.八、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5.学术文化节策划案 历史 篇五

—主题:不为人知的历史 历史与学术之间共同之处都在于它们的深沉严肃。历史这个词听起来就给人以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总会让人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他,历史是沉重的过去,有辉煌的成就,也有错误的现实,但无论怎样,历史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研究历史能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深刻,跟了解现在的一切得来的多么艰辛。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我们这次的主题就在于挖掘出那些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历史,区分他们跟历史记载中的不同之处以及分辨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是否真的有历史价值,能够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更多更新鲜的血液、生命力。野史也有一部分展现出了历史的另一方面的东西,通过野史让我们更了解一些著名人物和事情的本质和真谛野史虽然不为人知可是细细品味,会读到不同的感受、不一样的人文艺术、独一无二的学术文化

现在以各种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他们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有很多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对于很多的历史知识都是源自于观看电视连续剧。然而电视剧始终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其中有很多编造成分。我们应该仔细分清楚编造的成分跟历史真正记载的区别,这次的这个主题就是旨在挖掘出电视剧中很明显的与历史不相符的部分,给予正确的引导。让然们从错误的理解中走出来,获得更有价值的,跟有意义的历史知识。

6.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划定 篇六

一、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的考虑因素:

1、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的现状用地边界;

2、在街道、广场、河流等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物用地边界或外观界面;

3、构成历史风貌的自然环境边界。

4、位于区外的历史建筑/群,按同样要求进行保护。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城市内

周庄---历史城镇

二、演变---

观念更加明晰

思想更坚定

策略更有针对性

三、视线所及

四、文物安全与保护要求

五、标志物的观赏要求

六、保护价值评定与取舍

七、保护、整治与改造、创新方式的选取

八、必须与力所能及---大与小---规模问题

九、高度控制的考虑因素

宜人尺度

空间轮廓线

制高点视线与观赏要求

互相通视

远眺---自然背景

十、高度控制参照物的选取

十一、高度控制的区域

十二、高度控制规划图---综合各分析结果的叠加图

既要考虑现实、又要严格保护---对得起历史

为城市发展创造更有机、从而也更广阔的条件

十三、苏州古城区内高度控制---24米

你的看法?

问题的两面性

高度啊高度!

十四、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什么是发展?建设?现代化?先进?

十五、世界上的其它名城

7.历史文化节活动 篇七

关键词:历史教学,文化遗产,途径,作用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如果说历史教学仅仅围绕着“分数”或“等级”进行, 那么, 历史教学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高中的历史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品德、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而干巴巴的一本历史教材是很难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地被利用到历史教学中, 这也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历史学科本身和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灵活引用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

一、文化遗产的涵义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 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利用现状

长期以来, 高中历史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一本教材, 一堆复习题, 这可能是历史学科留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了。新课改以后, 虽然我们仍然是“戴着枷锁跳舞”,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 高考历史学科“等级制”的实行, 对历史学科而言已经是极大的解放了。新课改以来的历史高考试卷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信息时代应更加关注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 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所以, 如何拓展学生的视野, 如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 这已经是历史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了。

新课改以后, 历史教材增加了大量有关文化、科技和社会史方面的内容, 突出了历史教材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呈现方式注重图文并茂, 并增加了 “学思之窗”、“探究学习”、“历史纵横”、“活动课”等内容, 这就为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近几年, 笔者尝试把太仓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入历史课堂,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的途径

正如以上所述, 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被利用的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1.通过教师讲解, 丰富、完善课本知识

这是一种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如笔者在讲解中国古代戏曲时, 总会穿插昆曲以及起源于太仓的作为伴奏的江南丝竹, 让学生了解昆曲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的江南丝竹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再比如讲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笔者总会联系我们太仓的实际情况。太仓的多种特色文化丰富多彩, 有全国桥牌之乡、武术之乡、龙狮之乡、民乐之乡等称号, 文学、舞蹈、戏曲、音乐、摄影、书法等文化艺术硕果累累。从课本联系到现实生活, 再回归到课本, 这些太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参观考察

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是最直观的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些资源的应用。以太仓为例, 太仓地处扬子江口, 东海之滨, 历史悠久, 经济发达, 人文荟萃。这座千年文化古城留给我们太多的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利用实践活动课, 把学生带出了课堂。 如太仓市的浏河镇, 人杰地灵, 人文荟萃, 古时就有“六国码头”的美誉。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著名百岁寿星画家朱屺瞻的故乡。有天妃宫 (玛祖庙) 、紫薇阁、梅花草堂、戚继光阅兵台、新闸桥 (林则徐建) 、老浮桥、望江亭、明清古街、吴健雄墓园等丰富的历史景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样的教育实践, 学生学会了通过文化遗产去联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 自然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开阔了视野, 培养了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弘博大的胸襟。

3.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动手能力

当然, 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 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还是很有限的。但是,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 以上提到的太仓的历史古迹还有很多, 当与课本相关内容有联系时, 笔者往往会采取分工合作探究的办法, 让学生分组完成, 如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传输相关资料, 或者利用互联网查阅。如笔者在上《祖国统一大业》“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框内容时, 要求学生收集台资企业在太仓的发展情况, 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了太仓的陆渡镇, 共有三十多家台资自行车零配件企业, 被国际自行车权威杂志评为“世界上最集中的自行车生产基地”。通过这样的方式, 以现实事例说理, 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人翁精神, 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四、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的作用

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拓展学生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将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引进高中课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与学史效果。 同时, 突破了历史教材的人为限制,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的过程。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这样的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直接的情感体验, 增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也培养了主人翁精神。

3.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稳定、更趋成熟, 他们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问题。文化遗产在教学中的利用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 把文化遗产引进高中历史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早在2006 年的时候, 我们国家就已经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作为未来的接班人, 更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通过近几年的摸索, 笔者明显地感到学生视野拓宽了, 主动性增强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显著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师重视关注学生, 关注现实, 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能有效提高高中的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大伟主编.有效研修[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叶小兵等.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文化名城历史长治 篇八

长治县

名称由来

长治县春秋时为黎侯国,西汉置壶关县,属上党郡。东汉末为上党郡治,晋初因之,后废。北魏太平真君年间为上党郡治,未置县。隋开皇中年置上党县,唐、五代、宋、金、元均称上党县。隋大业初年仍为上党郡治。唐为潞州治,宋为隆德府治,金、元为潞州治。明洪武二年上党县废入潞州。

明嘉靖二年,潞城县小吏陈卿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10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这便是“长治”的由来。

天下都城隍

在长治县西火镇东,有一座山,原名天紫岭,岭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庙,名为“天下都城隍”。全国的城隍庙很多,只有此地的城隍庙建在山上,是全国唯一的一处。据清乾隆年间庙碑记载:都城隍之神,东汉敕封者也,由汉而来千有余年矣。

据说当年刘秀被王莽紧紧追赶,追到天紫岭上,刘秀口干舌燥,无力再逃,这天紫岭上既无人家,又无林木,只有一座小山神庙,刘秀慌不择路,一头撞了进去,把一个当门的大蜘蛛网撞出一个大洞,刘秀一看,不好!心想,王莽若是看到蜘蛛网已破,定要入庙搜查,那时我岂有活命?想到此,“扑通”跪在山神庙前:“刘秀遇难,请山神爷保佑,他日若是得帝,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话音刚落,只见蜘蛛网已经弥合,由此刘秀躲过一难。

刘秀称帝后,果然封天紫岭上的山神庙为“天下都城隍”,负责管理天下所有的城隍,重修庙宇,亲书匾额,后又历代修葺,如今已成为长治县吸引四海香客,招徕天下游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天紫岭也由此改为城隍岭。

上党门

长治最有代表性建筑非上党门莫属,上党门位于长治城内西街,是古上党郡衙署大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金代毁于兵火,现存上党门和左侧钟楼为明洪武年间重建,右侧鼓楼则为天顺年间增建。钟鼓二楼平行排列,一曰”风驰”,一曰“云动”,以示高耸如云之意。现已成为长治市的象征。游人登楼眺望,长治市貌尽收眼底。

潞城县

景公伐狄

潞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播下了文明礼仪的火种。古史记载,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潞城一带,建立了潞国,他的子孙遂以“路”为氏。

到商代武丁以后,商王朝与西北部的鬼方、土方、昌方等邦国的战争时有发生,这些邦国都分布在山西的南部,其中鬼方的一支叫西落鬼戎就活动在今潞城一带。

春秋时期,狄人分称为赤狄、白狄、长狄等部族。其中赤狄又以其所处的地名分为潞氏、甲氏、留吁、铎辰、蔷咎如等族群。据考证,赤狄人最鲜明的特色是崇尚红色,身着红衣,故名赤狄,这显然是受到华夏文化的影响,华亦赤也。从晋献公到晋景公在位的近百年间,赤狄与晋国的冲突、交往从未间断。晋成公为了和赤狄中最强大的潞子国(即潞氏)表示睦邻诚意,曾把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其国君潞子婴,通过和亲换得暂时安宁。公元前594年,潞子国权臣酆舒逼迫国君绝晋之好,并诬伯姬以罪,杀害了她,又装作不小心打伤潞子婴的眼睛,潞君力不能制,只好求救于晋国。

晋景公听说自己的亲姐姐被杀,怒不可遏,便欲立即发兵讨伐潞子国,众大夫一齐劝谏不能出兵,只有大夫伯宗支持景公出兵,他从晋国长远利益考虑阐明道理,罗列了狄人酆舒的五大罪状作为征伐理由。晋景公派大将苟林父兴师问罪,在曲梁(今潞城市石梁村)大败潞军,随之杀酆舒,灭潞国。第二年,晋又派大将士会伐灭甲氏、留吁、铎辰。公元前588年,最后击溃赤狄余部,才彻底清除了赤狄侵扰,将上党地区统归晋国疆域。

战国时期,潞子国故地称为“潞”或“露”,为韩国上党十七邑之一。西汉初,在潞子故都城置潞县,属上党郡。西晋时期,潞县一度为上党郡治所。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改潞县为刈陵县,隋开皇十六年,又从刈陵县划出南部区域置潞城县,县治设在今潞城市区。“潞城”县名始此。唐末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权臣朱温为避其父朱诚名讳,改潞城县为“潞子县”,五代唐时才恢复了原名,潞子县也复名为潞城县。

原起寺

原起寺在潞城东北的凤凰山下,滔滔漳河水依山而去。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围砖砌花栏围墙,坐北朝南。院中主殿大雄宝殿及佛殿三间,琉璃九脊屋盖,飞檐斗拱,雅致古朴,十分壮观。殿内横柱、荆梁尤为珍贵。立于横跨漳河的辛安双孔石桥上仰观寺院,只见青石黄土起崖,崖上起台,台上建寺,寺内举塔,塔高参天,松柏掩映,塔寺沉迷于烟霭之中。夏日登寺远眺,群山环抱,苍翠欲滴,山光水色,风景迷人。

高山流水景区

离原起寺不远的高山流水旅游风景区,是华北唯一的竹筏漂流景区,河道落差40米,水量充足,河道开阔,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在我国北方地区实属罕见,堪称华北第一漂。乘竹阀漂流而下,浪花飞溅,激情飞扬,惊而不险,心旷神怡,路遇太行奇观——辛安瀑布飞天而降,竹筏穿过,水帘悬流,别有一番韵味。景区内绿树成荫,百花盛开,飞乌幽鸣,鸳鸯相戏,一派自然和谐的田园美景。种植的百亩桃林一望无边,漫山遍野的桃花竞相斗妍,是春季里看桃花,秋季里搞采摘的最佳选择。

襄垣县

典故传说

襄垣夏属冀州,商初属上党国,后并入黎国。西周复属上党国。春秋时期,地属鲁大夫党氏食邑,后被赤狄所夺,地归潞子婴儿国。晋景公灭赤狄,地归晋公族食邑。战国时归晋侯赵襄子领地,是赵襄子筑城屯兵之地。公元前260年,秦王攻赵,晋侯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因城是襄子所筑,又位于赵国边界,故取名襄垣。亦日毅垣。

襄垣悠久的建城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故事流传至今。春秋战国时,襄垣县有一座城邑,名叫铁染城。城的四周山高林密,野兽众多,特别是有几只老虎,十分凶猛,时常闯入城中伤人,城中百姓真是“谈虎变色”,苦不堪言。当时,晋文公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崔丑,一个叫魏征,二人决心为民除害,杀死老虎。在征得晋文公的同意后,魏、崔二人带领士兵上山去了,经过十多天的围猎,将老虎全部围在甄平山的一个山岭里。于是,二人带领士兵在岭上将虎全部捉住,无一漏网。接着在铁染城外建了一个很大的笼子,将虎放在里边,困了起来。在笼边分别建了两个高亭,其目的是为看守老虎之用。人们称大笼子为“虎笼”,称亭子为上虎亭和下虎亭。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被困饿而死,虎患已

绝,人们便在虎亭四周盖起房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村落,并定名为“虎亭村”。

后来晋文公分封时,将虎亭这块地方封给了大夫羊舌赤。羊舌赤一到领地,便犯嘀咕,十分不快。他想,虎是吃羊的,羊是十白虎的。自己叫羊舌赤,这个地方叫虎亭,极为不祥,千万不行。羊舌赤毕竟是个大夫,不是个白吃饭的。瞑目沉思一阵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地名中的“虎”字加上两笔就变成了虒,既保留了原来的“虎”字,音又变成了虒。厩者死也,“死虎”当然不可怕了,别说是“羊”,连小虫子也不怕它!就这样,“虎亭村”就被“虒亭村”取而代之了。这一“代”就是几千年。

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地,王莽开弓放箭直射刘秀,幸好路旁有一巨石,刘秀躲在石后,幸免于难,但巨石上却被利箭划开一壑,故取名箭壑村,现位于厩亭镇。

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襄垣县南罗山东麓的东岳庙俗称凉楼庙,古为襄垣八景之一。北倚浊漳河,东靠淤泥河,西枕南峰,南临潞矿。四周山环水绕,环境颇为幽静,素有“凉楼胜观”之美称。庙内现存东岳大帝黄飞虎、圣母娘娘、崔府君、十殿阎罗、送子观音、一佛二菩萨等彩塑200余尊。正殿塑东岳大帝武成王黄飞虎的坐像和影像。黄飞虎原为商朝大臣,因纣王暴虐无道,遂反殷投周武王伐纣,屡建大功,直至战死沙场。道教祖师姜太公封他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执掌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总管人间吉凶祸福、生死转生之大事。

仙堂山

仙堂山位于襄垣县城北的强计乡境内,因建于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景区层峦叠嶂,群峰竞秀,阳春百花争妍,盛夏林荫蔽日,深秋红叶漫山,冬雪玉洁冰莹,自然风光四季如画,素有“休闲胜地”、“天然氧仓”之美誉;主建筑仙堂寺居胜景之冠,门前天梯矗立,寺后奇峰高耸,殿内外泉水萦绕,四面环山,神奇壮观,古称“九龙环抱,人杰地灵”;金灯岩、舍身崖、黑龙洞、朱砂洞等奇峰险洞千姿百态、鬼斧神工:仙堂奇松、娲皇宫奇树为树中之绝,举世罕见。明永乐进士李浚诗云:“此是蓬莱真境界,更于何处觅仙堂”。

壶关县

历史更迭

壶关因古治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为关,而得名壶关。始于商、周,属黎侯国,为冀州域。春秋,属晋。战国初期,属韩上党郡,后为赵所有。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属上党郡。汉王刘邦元年,始置壶关县。魏、晋、十六国时期,属并州上党郡。隋开皇元年,更名上党县,仍属上党郡。唐武德四年,复职壶关县,属河东道上党郡潞州。宋太平兴国元年,改属河东路昭德大都督府威胜军节度。元大德九年,为晋宁路潞州所辖。明初,属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清朝,属山西省安府。

传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追至壶关时,筋疲力尽,再也跑不动了,忽然看见前面有座寺庙,但艰难地摸了进去,又饥又饿地昏睡了过去,睡梦中他是又有吃又有喝,霎时酒足饭饱身。一觉醒来,原来是个梦,但确实来了精神,抬头一看,只见老佛爷正在笑咪咪地看着他,刘秀明白这是老佛爷在保佑他。于是他向佛爷拜道:“谢佛爷保佑,刘秀如有出头之日,一定给老佛爷再塑金身。”说完,刘秀走出寺院,见天已快亮,东方出现一片明光,刘秀赞道:“好一座明光寺啊!”刘秀登基后,果然整修了庙宇,给佛爷重塑了金身,并赐名“明光寺”。如今,寺庙虽已破败,但这个传说却流传了下来。

真泽宫

真泽宫位于壶关县神郊村,始建于唐乾宇初年。所有建筑均为沙石基础,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建筑结构严密,布局合理,雕石画坊、规模宏大,蔚为壮观,里面供奉着独有的地方神祗冲惠、冲淑二位女仙人。

据民间流传,二仙本是两个聪慧美丽的少女,屯留人氏,生母早去世,继母对她们十分苛刻,时常虐待,但她们仍至孝不二,感动天地,升入仙界。宋朝时,西夏入侵,宋出兵抵抗,大军路过壶关树掌境界,宋军粮草不济,正在危急之时,二仙扮做农妇送饭于军中,只一个钵盂,竟供得千军万马。

宋大观三年,天下大旱,初秋七月,县令李元儒听说二圣庙二仙真人神威无边,执掌多方法宝,更有人说,历代是壶关水神的执令者,于是祷旱祈雨于真泽仙祠。至诚感通,大雨如注,这一年当地百姓,秋收大丰。县令逐级上奏。奏折直达京师,将细情禀报朝廷。宋徽宗赵佶十分感动二仙的功德,屡次忠诚于国,恩泽于民,于是在第二年,即政和辛卯年夏,敕封二真人号,长曰:“冲惠”,次曰:“冲淑”,庙额曰:“真泽宫”,并下令护建其庙。如今真泽宫还存有二通宋徽宗的亲笔御碑。

大峡谷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长治市壶关县东南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拥有红豆峡、八泉峡、青龙峡、黑龙潭等十大峡谷群。放眼峡谷,团峰倚秀,玉峡通天,气势雄浑:清泉溪流,肆意奔涌,颇具诗的旋律,画的韵味。孔子紫团回车东返,钟繇隐居习练三年,名士嵇康寻幽探宝,李、杜、白鸿文奇诗。峡谷禀赋北国雄风,有豪迈壮阔粗犷的阳刚之美:又兼具江南丽色,有委婉清幽婀娜的阴柔之秀。

女妖洞

壶关桥上乡杨家池村,地处太行大峡谷旅游区,村南岸悬崖峭壁,绝壁上有个天然洞穴,人称女妖洞,北宋时期,杨六郎挂帅,前去边关抵抗辽兵。路经壶关,在此地安营扎寨。杨六郎听说对面山上有个女妖精,每天吃人肉,喝人血,不由的怒发冲冠,拔出宝剑领兵杀进女妖洞,那女妖见是杨元帅领兵杀来,吓得一溜烟跑了。杨元帅把剑插进女妖洞的石缝里,以镇妖气,从此以后,那女妖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人们为了纪念杨六郎的镇妖功绩,就把杨元帅安营扎寨的地方叫做杨家池。在女妖洞的洞口上还有一道深深的宝剑印。

沁县

文化之乡

沁县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息。春秋,晋灭赤狄部后置铜鞮邑,秦为铜鞮县,北魏时属并州乡郡,隋初属上党郡,宋初建威胜军,元初称沁州,

民国初年废州改县。

沁县自古为人文荟萃之邑,素有“文化之乡”美誉。隋唐大儒王通培养出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温大雅等八大国公名扬天下。清朝时,被一代圣君康熙树为“百官楷模”的吴琠,是上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名人之一,民间尊称他为“吴阁老”,深得百姓拥戴。

史载吴琠从小聪明好学,10岁即能作诗,15岁应童子试,23岁中进士,任河南确山知县。康熙十三年,吴琠以成绩优异跃升吏部主事,其后,历任郎中、通政司右参议、右通政、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湖广巡抚、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直至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四十四年卒,享年68岁。吴琠一生为官,仕途坦荡,皆因其忠于清廷,本领超人,功绩卓著。康熙三十九年,皇帝手书“风度端凝”榜恩赐他,并亲临米芾书以赠之。吴琠去世后,溢号“文端”。

在上党民间广为传诵的“六尺巷”典故,反映了百姓对吴琠人品及官德的赞誉。吴琠在京任职期间,其亲属和邻居因为宅基地院墙发生纠纷争执不下,

便托人给在京城的吴琠捎去一封家书,想借吴琠权力施加影响,迫使邻居让步。吴琠看了家书后,提笔写下了“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家人读后很羞愧,主动让步三尺。邻居听说后,也主动让出了三尺,结果,形成了一条很宽畅的巷子,人送美名“六尺巷”。

康熙在赠吴琠《千字文》题跋中写道“联临米芾千字文数卷,此卷赐大学士吴琠。吴琠为人宽厚和平,持己清洁。先任封疆,文武军民受其实惠者至今颂之。朝中之事,面折廷争,必得其正,联甚重之,故书其后以纪其大臣之体。”一个臣子得到皇帝如此高的评价,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吴琠后人把康熙的御笔刻了下来,用26块汉白玉装点出一幢宏伟的建筑御书楼,至今仍为沁县镇县之宝。

陈列馆

“南涅水石刻陈列馆”位于沁县城南二郎山上,因是南涅水村出土的窖藏石刻,以出土地为名,称之为“南涅水石刻”。陈列馆北院为“铜革是碑林”,园林建筑群风格,标志建筑为重阳阁,中院为寺庙建筑风格,坐北朝南的大殿内为沁县碑碣拓片展览厅,厅内墙上悬挂清康熙皇帝赐大学士吴琠的《千字文》书法作品、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书法作品以及县内一些碑碣拓片,厅内还陈列着从全县农村寺庙里收集回的一些石刻佛像。南院为宫廷式建筑群,正殿坐南朝北,正殿和东西厢房内陈列着南涅水石刻造像塔和单体造像,水石刻共有一千多件,根据碑刻,记载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历时520年,经历了6个朝代,分别保存有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时期的精美作品。石刻数量庞大,内容广泛,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佛教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极高的保护、研究价值。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沁县城西开村中。据清雍正年间《杭州志》载,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问,唐元和年间大修,金大定年间重修,明万历年问,清顺治、雍正年间屡有增建与修葺。寺院坐北向南,原为西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是上党地区以建筑宏伟而著称的佛教寺院之一。现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励志教育主题班会记录下一篇:国际奥林匹克日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