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 作文

2024-07-19

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 作文(精选2篇)

1.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 作文 篇一

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F,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因李时珍此种说法,故闻一多有 “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像粽子。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说都有道理。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F”,《说文新附●米部》谓“F,芦叶裹米也。从米,声。”《说文解字・冬部》:“,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F,角黍也。或作粽。”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F’,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粽子是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2.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 作文 篇二

有时, 我们静下来想一想, 作文训练我们都教给学生什么了。我们训练体裁, 训练技巧, 训练结构, 训练语言, 甚至训练得分亮点。然而, 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训练内容, 就是到底该让学生写些什么在文章里面。我们认为, 学生在一篇作文中必须写进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知”“识”“悟”。

“知”, 主要包括:基础知识, 生活常识, 所用材料, 及涉及的有关知识。它基本要求是准确无误, 符合生活真实与生活逻辑, 是立论的依据。从基础知识方面看, 学生在文中不能有错别字、病句等语言知识方面的毛病, 不能违背简明、连贯、得体等语言原则, 而且应尽量做到准确、鲜明、生动。从生活常识方面看, 写进文中的材料, 应该不违背起码的生活常识, 符合生活真实和生活逻辑, 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同样如此, 不能有任何的破绽和漏洞。这或许要求是高了一点, 但从培养学生的严谨和缜密角度看, 是非常必要的。从所用的材料涉及的知识看, 准确无误尤为重要。如, 01年江苏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全文涉及三国人物有马忠、孙权、伯喜、曹操、吕布、董卓、李儒、丁原、关羽等14个之多, 且人物之间关系表述得很清楚;涉及的地点有麦城、西凉、徐州、虎牢关、白门楼等6处, 与原著情节十分吻合;涉及到的直接引用有“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人中吕布, 马中赤兔”“人无信不立”“鸟随鸾凤飞腾远, 人伴贤良品质高”等5处, 包括古诗句、谚语、典籍、当时流传语等, 没有任何出入与差错, 而且引用得恰当精准。这些无为例, 考生以熟谙的三国故事为基础, 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 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 并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 唯诚信是瞻的志向, 使文章主题立意更上层楼。又如, 一部《水浒传》, 洋洋洒洒几百万言, 告诉了读者“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道理。“识”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就像一支队伍的统帅。它是作者绞尽脑汁、精心构建所要表达的东西, 也是读者披开词句之沙、透过结构之荆所要搜寻的东西。在记叙文中, 它体现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 它体现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诗词歌赋中, 它体现为各自的主旨, 或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或奸臣误国朝廷昏聩, 或羁思旅感离愁别恨, 或伤春悲秋岁月蹉跎, 等等。一个人没了灵魂, 形同行尸走肉;一支队伍没了统帅, 便成了乌合之众;一篇文章没了“识”, 也便成了一堆零散的字, 什么也成不了。试想, 《天净沙·秋思》不能激起千万读者的漂泊羁旅之感、思亲念乡之情, 《红楼梦》表达的尽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内容而没有突破当时小说的樊篱, 它们还能流传到现在吗?实际上, 我们的学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 看着像文章, 实则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是一堆无章的材料, 甚或是充满谬误的材料。因此, 我们必须下大工夫引导学生, 通过对生活材料的或叙述描写, 或议论抒情, 表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或是对问题现象的见解看法, 或是对生活人生的思索感悟, 彰显出个性, 飞扬出自己的神采。

“悟”, 即感悟, 提升。它表现为把文中的人、物、事的评价、见解提升为总结教训和反思, 把作者对某个别的人、物、事的看法深化为对某类人、物、事的概括和归纳, 是作者规律性的认识。它扩大主旨的范围, 或加深、提高主旨的程度、层次, 升华文章的境界。如,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一文, 作者带着悲痛的心情深情地回忆了母亲平凡而勤劳的一生。结尾有这样的几个句子:“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 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1) , 但是, 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2) 。这是我能做到的, 一定能做到的。”在这里, (1) 句无疑是把“我的母亲”和天下千千万万个母亲联系起来, 使本文由对“我”母亲的怀念扩大为对天下所有母亲的怀念; (2) 则把对“我”母亲的报答扩大为对天下所有母亲的报答, 让她们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一位伟大革命家宽广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毋庸置疑, 没有这几句话, 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将大打折扣, 其感染力也必然会大受影响。这就是“悟”句特有的作用和效果。又如, 经典老篇《荔枝蜜》的末尾:“透过荔枝树林, 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 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创造自己的生活, 等于也是在酿蜜——为自己, 为别人, 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几句话就将文章由对辛勤劳作为人类酿造蜜的蜜蜂的赞美, 提升为对“为自己, 为别人, 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的农民的赞美。无数事实证明, 要使一篇文章成功或优秀, 这样起“提升或深化”作用的语句必不可少。

当然, 这三个方面内容绝不是条块相加, 也不是简单拼凑, 而是有机结合, 水乳交融。

上一篇:幼儿园新教师个人实习工作总结下一篇:我的秘密小学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