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

2024-07-02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精选12篇)

1.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 篇一

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我们在温暖的家中成长,校园就好比是一个温暖的家。

我记得爸爸曾经告诉过我,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奇妙的三维空间,我感觉着三位空间就好比家、校园还有社会。

家是温暖的港湾,它会在我失意时带给我新的希望,在我成功是带给我无尽的喜悦。

校园是我改变命运的地方,校园的魔力很大,它教我知识,教我做人。

社会是我去拼搏的乐园,在社会上也许你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还是需要每天做好准别迎接挑战。

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其实还是校园的生活。从小到大,一直在上学,懵懂时上幼儿园学认字、学说话;懂事一点时上小学,学做题;在大一些上中学、高中、大学。从小到大,在校园里学了不少的知识,懂得了不少道理,有很多人羡慕校园生活,又有很多工作了的人怀念校园生活,他们说坐在安静的办公室里不如当年乱哄哄的教室。其实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阅历、没有社会关系,这些都不可怕。没有钱,可以通过辛勤的劳动去赚;没有经验,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去总结;没有阅历,可以一步一步去积累;没有社会关系,可以一点一点去编织。但是没有梦想、没有思路才是最可怕的,才让人感到恐惧,很想逃避。

迷茫与困惑谁都会经历过,恐惧与逃避谁都曾经有过,但不要把迷茫与困惑当做可以自我放弃、甘于平庸的借口,更不要成为自怨自艾、祭奠失意的苦酒。

未来的路很长,有时候也要学会一个人走,在校园里改珍惜的一定要学会珍惜,失去了,可能是你一生的痛和悔。当你觉得失去了全部时,其实你还拥有很多。

校园里优秀的人儿挺多,当你觉得处处不如人,不要自卑,记得你是平凡人。时间可以改变很多,每一天都在改变,不要用旧的方法解决问题,校园就是你学习、成长的地方。几年下来也总算认识了自己,终于知道,自己也很脆弱,常会无助,也需要保护,但更需要的是变得坚强。可以允许自己堕落一阵,但不可以从此沉沦,因为我们还有梦,明天总会来的,任何时候都不刻意解释自己。哪怕是误会。有时候自己明白就行了,不可以的装饰自己,那是给别人看的。而真的在乎自己的人,不会在乎那些。希望可以变成失望、失望可以变成绝望,但是谁又是这一变化的决定者?责任,并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自己成熟的思想内定的。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不管你现在是一个人走在异乡的街道上始终没有找到一丝归属感,还是你在跟朋友们一起吃饭开心地笑着的时候闪过一丝落寞;不管你现在是在图书管理背着怎么也看不进去的英语单词,还是你现在迷茫地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不知道要往哪里走。你都要相信,没有到达不了的明天。

校园是你成长的地方,而这些道理在校园中你会慢慢懂得,有时候你的梦想太大,别人说你的梦想根本不可能实现;有的梦想又太小,又有人说你胸无大志;校园是你种下梦想的地方,自己给了自己梦想,那就勇敢向前闯吧!灯光和花火一起闪亮,也亮不过我的梦,旅途的翅膀、沿路的辉煌、风沙搁浅的希望。不论怎么样,未来始终是自己的。如果你觉得委屈,告诉自己要开心,再忙,也要照顾好自己。

从小到大,若不是在校园里生活,也许我不会学到这么多的道理。校园就好比我们的家,这里很温暖、很温馨,这里有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风雨共患难,不开心的事情大家一起去忘掉,开心的事情大家一同分享。当大部分人都在关注你飞的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累不累。这就是友情。这都是在校园里所会发生的。我们一生的青春时光都在校园里度过了,想想这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呀!校园风气好,同学们每个都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校园环境也好,在这么舒适的环境下成长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有过欢笑。有多悲伤、有过离别、有过无奈。还好,一切都走过来了,当我们再次回想起这些时,我们会感觉到力量。一往无穷的力量。

在校园里习惯了暮起暮落,总以为明天还很多,没想过不再校园的生活。在校园生活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但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埋下了丰富的宝藏。经历了那么多,我们看到了自己向往的明天还有理想的世界。终于可在一刹那间冲出一切阻力,自由飞翔!

2.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 篇二

2014年“五四”青年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关于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 习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体现了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教育, 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的推广和运用, 把广大师生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学校文化建设的始终,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育人之本、兴校之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学活动做好衔接, 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等, 丰富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从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并且贯穿大学生活始终, 注重实效, 让学生乐于接受, 爱听、爱看、爱参与, 学生的日常价值观和生活实践相融合, 进而植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深处。

二、深入开展校风建设要体现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的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学校文化内涵展开, 进行系统规划, 注重学生诉求, 充分发掘校园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关爱学生成长, 关心教工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学校实际。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 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 积极建设“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优良校风。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 努力建设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 教师以敬业为乐, 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

三、组织实施接地气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是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 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二是校园文化活动要摒弃假、大、空的思想, 立足更接地气, 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积极能动作用, 活动开展前做好学生的调研与建议收集工作,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贴近学校实际、学生实际。让每次活动都能做到真情、真事、真心, 使学生在组织的状态下接受活动的熏陶与洗礼。比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使学生能够走出课堂, 发掘这些节日活动更深层次的意义, 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这些活动, 参与这些活动, 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 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 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 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四、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担负着重要使命, 可以说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图书馆具有浩瀚的文献资料, 浓厚的书香, 作为大学生学习教育的第二课堂, 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

(一) 切实提高图书馆育人工作的渗透力、影响力。

不断丰富图书资源, 优化图书馆服务能力与水平。一是做好图书馆的书刊订阅、借阅、导读工作。图书的采购质量关乎到整个学校育人效果,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收益终身, 而相反一本烂书或许会使人误入歧途。因此必须做好图书的采购的科学性, 充分征求全校师生的意见建议, 并结合实际做好调研, 使采集的书籍不仅能够反映当前最新科技成果, 而且要及时更新经典书刊。二是做好图书馆的导读与宣传工作, 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真正做到书尽其用。由于图书馆藏书量异常巨大, 做好图书的引导工作就异常重要。针对西方一些优秀科技成果类书刊可能会夹杂不健康的、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东西, 因此必须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根据所属高校学科特点、学生构成以及在校生的专业、年级、需求、心理状况等因素在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精心编制书刊导读目录, 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面、科学的专业知识服务。

(二) 做好图书馆环境优化工作。

图书馆育人功能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内涵建设, 而且离不开外部环境的美化。做好馆内环境优化, 提高图书馆内舒适度, 使学生对图书馆产生向往。馆内环境要做到整齐、整洁、明亮、舒适、安静, 保证馆内的通风与光线, 同时考虑在图书馆窗台等位置摆放一些绿植, 既能净化空气, 又能调剂读者心情。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考虑在图书馆每层设置单独茶水间, 为学生在看书之余提供茶点服务。当前很多大学生宁愿去咖啡厅看书、上网却不愿去图书馆, 因此适当增加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五、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应包括校园景观环境与校园人文环境两个部分。精心打造“人文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 使校园的规划、景观、环境呈现一种和谐美。

(一) 重视校园景观环境建设。

校园内学习场所各项设施在实现数字化的同时, 要更加人文化、人性化, 精心布置学习场所文化标语, 体现“厚德、博学、求是”文化氛围。校园内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花草树木以及传递着历史和文化的雕塑装饰等, 是一个学校历史发展的见证, 它们都凝结着主体的文化创造, 体现着学校的人文精神, 对受教育者产生感染力。

(二) 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加强学校的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建设,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与行为约束, 采取适当的奖惩手段, 对学生进行思想导向。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持校园正常管理秩序, 更是优化校园人文环境、育人环境的保障。行为文化主要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与规劝, 使学生在从事社会活动中能够展现良好的素养, 洋溢青春的正能量。积极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系处的评比活动, 清除校园文化垃圾, 净化校园空气, 禁止赌博等情趣低下的活动, 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充分发挥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 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六、结语

总之,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高校特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导向出发, 根据学校的客观的、实际的状况, 不断地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规章建设, 积极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逐步完善学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坚持长抓不懈, 点滴积淀。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多种独特的正向功能, 在学校自身发展和培养人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师生员工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举措。因此, 必须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思考, 使校园文化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办学质量的的重要动力。

3.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 篇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会全精神,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从2009年起,长沙县先行先试,以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实施“公车公营”为主导,改革现有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分步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摸索,基本理清了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长沙县城乡公交运行现状及公交一体化试点成效

(一)基本情况

长沙县毗邻湖南省会长沙,从东、南、北三面环绕长沙市区,处于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地带,已成为长沙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一主两次”两个城市次中心之一和长沙市商业体系规划“一主两副”两个副商业中心之一。全县辖1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28个行政村、41个居委会,总人口78.8万,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长沙县交通便利,长永高速、机场高速、绕城高速、株黄高速、省道S103线横穿县境,107国道、京珠高速、省道S207线和建设中的武广高铁纵贯南北,国际空港黄花机场座落于境内,县城距黄花机场、长沙火车站、湘江码头均约8公里。

1、县域境内客运车辆情况。县境内客运车辆345台(该数据是2009年9月份的统计数据,目前有部分车辆报废未更新),境外直达星沙站客运车辆105台,途经车辆78台;城市公交车辆378台,其中星沙城区内城市公交车辆74台(有公交车508台,其中我县城市公交92号,城乡公交91台,市内开往星沙的公交车有325台);的士车辆236台。

2、县域境内客运线路情况。县境内客运线路88条,境外直达星沙站线路23条,途经路线8条,城市公交线路14条(我县城市公交线路5条,分别为101、102、106、星2、205;城乡公交试点线路4条;市内开往星沙的公交线路11条,分别为127、136、158、501、503、701、703、704区间线、704全程线、808、809)。

3、全县客运车辆通村情况。全县267个村,266个村已通水泥路,237个村已通客车,未通村30个,占11%。

4、农村客运公交企业情况。在长沙县经营农村客运的企业9家,分别是嘉年华、通畅、鑫沙、万众、龙骧、联运、众旺、大鸿运、星沙公司;经营城市公交的企业6家,分别是嘉年华、通畅、万众、恒通、湖南巴士、星沙公司。

5、农村客运经营模式现状。在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之前,全县农村客运采取的是“承包”的经营模式,公司无严格的管理体系和规范化的服务准则,重效益,轻服务。公司将客运车辆承包给承包人,部分承包人进行非法反复转包。

6、群众出行成本核算。目前,长沙县人均乘车费用为246元/人/年(公交客运,不含自驾、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人均出行成本偏高。

(二)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初步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一是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10年长沙县财政收入已突破75亿元,2011年将达到120亿元,具备出台优惠政策,促使公共交通回归公益性本质,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力。二是思想共识已经形成。长沙县已将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列入“十二五”工作重点,目前是长沙市推进此项工作的试点县。这项决策顺应形势,符合实际,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县上下已形成思想共识。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县域内形成了以“九纵十二横”为骨干的道路交通网络,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200多公里,路网密度达240公里/百平方公里,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基本硬件已具备。四是客运需求不断加大。随着长沙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长沙县小城镇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之间的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带来了客流量的与日俱增。五是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大部制改革消除了体制障碍,过去城市公交和道路客运分属两个不同行政体制和行业管理部门管辖,现在均隶属于长沙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的统一管理之下,工作能够做到统筹兼顾,易开展、易协调。

(三)初步成效

1、明确了工作思路。2009年以来,长沙县以建设长沙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县为契机,成立了以县长亲任组长的“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启动了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目前已基本确定项目开展思路。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益性事业,政策性补助,集团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低价位运行,高水平服务”的理念,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为抓手,改进现有城乡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不断完善与市区的公交对接,优化、延伸、完善乡镇公交线路,着力构建城市人流集中区域、68平方公里星沙城区、300平方公里星沙新城、1997平方公里县域的循环公交网络,形成城乡旅客无缝运输的“零换乘”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便捷、经济、安全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2、积极破解难题。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难点之一在于妥善处理好原有农村客运车辆承包经营者的利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此,长沙县制定了《关于公交客运车辆经营许可和更新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对2010年8月31日到期报废车辆进行更新,这是一项实质性的工作,工作推进的矛盾多、难度大,同时,这项工作是整体工作中的关键一步,重要一环。一方面,通过《若干规定》的执行,解决了过去阻碍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客运承包人为“农村客运公司中巴车承包经营者”的主体法律地位,改变和纠正线路经营权和车辆产权为个人所有的错误观点和作法,使原经营承包者个人没有与政府和公司叫板的资本和理由;二是改变了历史上经营权层层转包恶性循环的局面。更新车辆由公司按规定的车型统一购臵,实行产权一体,杜绝了“挂靠经营”、“以包代管”和“高价炒车”的现象;三是创造条件实行“公车公营”,合理优化线路和安排运力,最终达到集团公司统一经营的目的。在各公交客运公司与原车辆承包经营者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由公司从原车辆承包人手中购回车辆,完成了101线和星2路线(101

是通畅公司经营的,星2路是星沙公司经营的)“公车公营”改造,提高了营运效率与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引导农村客运承包人积极参与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对于农村客运线路已到期报废的客运车辆,运力过剩的停止更新;运力与运量相适应的,优先公司进行公交化改造;尚未到期的,鼓励公司进行公交化改造。对于原有承包经营从业人员,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到公司就业;不符合条件但积极配合参与公交化改造的,鼓励公司免费增驾或进行管理学习培训,推荐就业。

3、开通试点线路。2011年元月,正式开通了“星沙至榔梨工业园”、“星沙至星沙产业基地”、“星沙至湖南信息学院”三条城乡公交试点线路。三条试点线路开通以来,我们对试点线路进行了跟踪管理,明确专人对线路投入营运车辆数量、营运收入、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到目前为止,三条试点线路营运情况良好。三条试点线路的开通和正式运营,翻开了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序幕,也为城乡线路布局及优化积累了良好的经验。根据旅客出行习惯、线路实际运营等情况,将城乡公交2号线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将线路由星沙产业基地经花山延伸至黄花工业园,同时,为做好市、县公交线路的对接,经市局批准,已将星205 路向市内延伸至长沙晚报,拟与城乡公交2号线对接(新的公交线路命名为城乡公交2号线。线路更名的请示文件已报市交通运输局审批)。今年8月,新开通了106路城市公交线(威尼斯城至物流学院),解决了威尼斯城周边无公交群众出行难的问题。11月7日,又开通了城乡公交4号线(星沙汽车站至黄花机场),填补了长沙城北到黄花机场无公交开行的空白。与此同时,为解

决偏远乡村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制订了《长沙县冷僻线路到期营运车辆更新的若干规定》,对部分始发站地处偏远、客流量小、配臵车辆少、运力在2台以内且近期内暂不具备公交化改造条件的冷僻通村客运线路进行更新许可。到目前为止,共有23台到期农村客运车辆已按要求办理更新手续。

4、抓好站场建设。一是新建农村客运综合站。投资600万元(其中县财政配套200万元)在路口镇新建一个占地约15亩,集城乡公交客运换乘、停车、保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客运站。由路口镇人民政府担任业主,按3级客运站标准建设。目前,客运站选址、设计工作已完成,项目立项工作已进入尾声,正在进行统筹征地工作,建设工程已动工。二是启动了城乡公交招呼站建设。今年计划在县境内G107、S207及部分县道沿线人流集中地点建设招呼站50个。招呼站建设按“政府补贴、部门监管、乡镇建设”的模式进行,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选址、式样设计、统一验收、资金拨付等监管工作,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计划申报、施工建设、工程 质量、用地协调等工作。目前,已在金井镇建了两个示范站,待验收合格后将全面铺开建设。三是启动了公交候车亭项目建设。拟投资1500万元在城区范围内新建公交候车亭203个。

5、做好了维稳预案。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关键是掌握情况,采取对策。对待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长沙县通过发通报、制作答复要点等形式主动向各级部门通报情况,表明态度,坚持主动宣传,正面引导,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确保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试点期间,各种上访现象和各类问题的反映,时有发生,都做到了积极面对,既有充

分的思想准备,又制定了应对预案,由于方法对头、措施有力,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和不稳定的局面。

(四)目前影响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1、客运资源分散。多家公司经营是长沙县客运市场一大弊端,客运企业的多、散、小的格局,造成了公司之间争市场,争利益的不良现象。目前长沙县345台客运车辆分属9家企业经营,经营规模小而分散,有些企业甚至只拥有几台营运车辆,管理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同时,由于同一线路车辆分属不同公司,公司利益难协调,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过程中,各公司都想扩大市场份额,造成思想难以统一、步调无法一致,给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条化带来阻力。

2、经营秩序混乱。在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之前,农村客运市场由于采取的是承包经营和挂靠经营的模式,出现私下高价转让和炒车现象,致使成交价远远高于车辆运营价值,形成恶性循环,使公司与承包人解除承包合同的条件难以谈妥。

3、统一运营难度大。长沙县同一线路客运车辆到期年限和所属公司不一致,造成运力平衡难度加大。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后,部分车辆经营权到期时如不补充运力,将会造成运力不够、出行不便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在这部分车辆到期前进行改造,实现统一运营,这样势必会增加改造成本。

4、配套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没有集散全县公交客运车辆和旅客的平台;中、小型站场和招呼亭点还需要完善;线路对接和现有道路还要提升改造,特别是村级公路的线型和质量还达不到“村村通公交”的要求。

5、管理体制不顺。由于过去城市公交和道路客运分别隶属二个行政管理体制,体制不同,政策也不同,就难以从全局角度,科学合理规划全县道路客运市场,统一合理的进行资源配备,从而实行有效的管理。

6、政府投入不足。由于政府财政补贴机制不完善,对城乡公交扶持力度不大,企业经营上的亏损,只能从盲目的发展车辆、线路、采取车辆承包的经营模式来弥补和转嫁风险。其结果是恶性循环,车辆数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车辆档次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低下,企业的掌控乏力,管理不到位,处于尴尬的境地。

7、城乡公交一体化管理缺少前瞻性。城乡公交一体化能否顺利推进,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镇到乡村”的三级客运网络的管理。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管理部门统筹考虑城乡公交的发展,统筹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必须要根据农村公交客运的特点和农村群众的出行要求,摸索农村公交客运的发展规律,形成适合农村需要的公交客运组织模式。行业管理部门对此的考虑还缺少前瞻性,缺少从经济学角度对农村客运市场的深入研究,缺少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深层研究,还未能尝试在政府主导下以经济学原理、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来解决农村公交客运问题。

二、进一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思路及措施

(一)工作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益性事业,政策性补助,集团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低价位运行,高水平服务”的理念,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为抓手,改进现有城乡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不断完善与市区的公交对接,优化、延伸、完善乡镇公交线路,着力构建城市人流集中区域、68平方公里星沙城区、300平方公里星沙新城、1997平方公里县域的循环公交网络,形成城乡旅客无缝运输的“零换乘”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便捷、经济、安全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二)目标步骤

总体目标:集中力量在三年内,即到2013年,全面实现:“集团公司搞经营,公车公营保运行;网络对接无缝化,旅客换乘零距离;公交客运村村通,条条线路有站亭;出行方式多样化,优惠政策及于民。”的总体目标。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步:至2010年底,完成对榔梨、安沙、黄花、黄兴、干杉五个乡镇的“公车公营”改造,开通城乡公交线路四条,启动“公交一元通”,同时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和组建公交集团;

第二步:至2012年底,完成全县80%以上的农村客运线路的“公车公营”改造,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0条(支线线路除外),基本形成管理有序、措施到位、设施完善的城乡公交体系;

第三步:至“十二五”期末,全面完成“公车公营”改造,实现公交村村通,完成公交一体化预定目标。

(三)工作重点

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实质是农村客运公交化管理,核心是实行集团化统筹、提升服务理念和水平,难点在于解除承包经营,实施“公车公营”,关键在于政府主导、实施公交补贴。

1、精心组织策划,组建集团公司。以市场经济为手段,采

取股份制合作的形式,整合在长沙县经营客运市场的9家公司,组建“长沙县公交客运集团公司”,达到“规模经营、规范管理、优化环境,优质服务”的目的。组建工作坚持“政府作后盾,公司为主体”的原则,按9+1模式组成。即,现有9家经营企业以车辆数为基础,按车辆比例,享有集团公司认股权;县政府按照参股不控股的原则,享有集团公司50%以内的参股权。分二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农村客运中巴线公车公营改造阶段。第二阶段:集团化运营阶段。统一经营的模式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政策难执行、管理难到位、矛盾难协调、线路难优化、标准难统一、服务难提升”的局面,才能真正做到管理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2、严格经营许可,更新到期车辆。线路经营权和车辆经营许可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把握不好将前功尽弃、寸步难行。必须严格执行《长沙县公交客运车辆经营许可和更新的若干规定》,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许可政策;统一经营方式;统一车辆规格;统一服务标准。坚决杜绝“挂靠经营”和“高价炒车”的现象,逐步实现公车公营的目标,达到净化市场、规范行为,强化公司职能、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将对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质量信誉进行考核,达不到要求的公司将取消其重新许可的资格。

3、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公交网络。设施的完善,网络的形成是政府必须下大气做好的一项工作。一是提升道路标准。特别是村级公路质量和标准的提高,“断头路”的改造和连接,还需要大投入,做大文章。要做到提高通行能力,合理优化线路,才能达到线路无缝对接,村村开通公交的要求和目的。二是打造中转平台。选址建好“星沙客运中心汽车站”,具备集长途、公交、的士、地铁于一体的集散功能,同时,根据规划配建几个中型汽车站,并发挥14个已建成的农村客运站的作用,真正达到“群众多方式出行,旅客零距离换乘”的目标。三是着力亭点配置。科学布局每条线路的停靠点和候车亭,港湾式或候车棚式的招呼站(亭)每村不少于一个,做到车辆停靠有“点”,旅客候车有“家”。

4、适时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城乡公交一体化作为政府公益性事业,必须有优惠政策作支撑,有政府投入做保障。根据整体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显得尤为重要。⑴建立公共设施投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必须纳入财政预算,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实施。⑵建立公共交通补贴机制。包括公交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补贴;企业响应政府号召,开通亏损线路的补贴;企业内发生政策性亏损后的补贴。⑶制定票价优惠政策。全面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后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让全县人民享受优惠票价,特殊群体享受免费乘车,最终达到惠及于民的目的。

5、积极推进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推进,是一件大事、好事、实事,也是一件难事,工作涉及面广,运作时间长,同时,与公司、经营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思路不清、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措施不力,必将引发社会矛盾,带来不稳定因素,必须稳妥行事,稳步推进,这就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经营者的密切配合,需要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

6、分片区开展公车公营改造试点工作。以线路客运班线经营权为资源配臵单位,一条线路由一家企业经营,在确保群众方

4.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四

重庆市涪陵区江东坝上小学校

袁廷洪

[摘要]: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对于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优良传统道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民族振兴、祖国强盛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物质 精神 制度 行为 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狭义的校园文化通常是指课余文化活动,主要指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和学校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精神文化是核心,是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核,渗透作用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行为文化是目的,同时也催生、提升着精神文化。

二、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校园布置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环境可以造就人,环境可以培养人,环境可以改变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能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以整洁、绿色、文明、和谐为价值追求,精心规划设计,逐步实现绿化、美化、净化、硬化、规范化和 人文化。注重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一砖一石的文化熏陶,努力让“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砖、每一面墙”都说话,让它们都成为无声的“老师”。比如:学校校园内该硬化的地方必须硬化,该绿化的地方必须绿化,该美化的地方必须美化。校风、校训、校徽等要体现教育理念和学校精神,文字和图表表达要简练、深刻。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等文化传播设施要充分利用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建设成就、学校师生榜样事迹等资源,通过图片、文字、图画以及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布置。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等都要精心布置,各具特色。使整个校园协调、简洁、美观、清爽,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心里层面和观念层面。心里层面要求学校成员具有持久的独立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观念层面要求学校成员以法律、制度作为行为准则,以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与对社会的最大贡献的结合为价值理想。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 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我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明礼、乐学、创新、和谐”的校风。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在改革时期面临挑战的今天,我校逐渐形成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努力钻研、勤于探索的优良教风,形成了“敬业、爱生、发展、健康”的教师文化。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校逐渐形成了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诚实守信、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形成了“明礼、尚美、乐学、健体”的学生文化。我给学生学习、生活定位为“五个一”:一个愉快的早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个早晨);一个紧张的上午(让学生上午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一个多彩的下午(让学生参加各自喜欢的课外活动);一个轻松的晚上(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老师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一个自主的星期天(周末由学生自己安排,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关系。领导之间、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之间要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特别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领导要多关心教师、理解教师,为教师作想。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要多关心、呵护学生,多给学生一点“爱”。

四、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保证,是学校运行的保障。制度好比催化剂,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制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和发展为目的。因此,学校制度建设要尊重师生人权、人格;要变“管”为“导”,变“堵”为“疏”,理解、关心、教育、内化师生。制度还要体现生 成性,就是制度要民主生成、程序生成、提升生成等。因此,学校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实行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结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老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完善切实可行的《学校内部管理方案》。

五、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学校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归宿,主要包括学校干部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1、干部行为。学校干部是学校领导者,必须在各方面都起好带头作用,要求老师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领导干部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到廉洁自律,民主治校,依法治校。领导干部还要加强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做到自觉学习,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2、教师行为。教师必须做到廉洁从教,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以身作则。教师必须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也要增强学习意识,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育质量。

3、学生行为。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班规班纪。做到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勤奋学习,尊规守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乐观开朗,心理健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知荣知耻,学会感 恩;衣着整洁,勤俭节约;珍爱生命,注意安全;举止文明,情趣健康。

总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给学生以影响、感染和熏陶,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因此,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问题。

作者简介:

5.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篇五

叶银生

(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广州

510450)[内容摘要]:校园文化作为当今学校的热门话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均有一定的成果,各级各类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也非常重视,本文作者结合所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进行了诠释,提出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校园文体及科技活动开展的思路,阐述了学校领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对各级各类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思考

实践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特有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凡是知名的学校,无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现结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就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如果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而盲目谈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是无稽之谈,只能是零零碎碎地谈一些形式和表象。如果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而盲目抓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只能抓一些皮毛,不可能抓住根本。所以说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由于“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所以“校园文化”概念也同样存在着众口异辞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关注“校园文化”概念的应该是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他在其1932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学校文化”这个概念,并把它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尽管,“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并不是同一的概念,但这仍可作为“校园文化”概念的起源。

在中国,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并且正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人,在解放思想的春风中,渴望以新的视角,运用新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所遇到的一切已发生的和将要出现的社会问题,于是一股久违的“文化热”蓬勃兴盛起来。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就是这股“文化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标志是1990年4月在北京,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等联合发起召开的“全国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1 但由于受时代局限,当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形成声势。进入世纪之交,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了新的标准,这使得教育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形势下,“校园文化”再次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化”?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校园文化概念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主要有:

1、校园文化是指除教学、科研以外的一切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文化设施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

2、校园文化就是开展健康的文艺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

3、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子系统,它是指学校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学生在学校的生存环境。

4、校园文化指学校以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青年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种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我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特色、校容校貌、校风校纪、校报校刊、校园文体及科技活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环境对师生员工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学校管理层能够精心策划、匠心独运,将校园环境赋予文化的内涵,使之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就有了基础。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1、将学校的办学理念通过CI设计固化,使之形成品牌、形成文化。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市场导向、服务社会,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根据这一理念我校CI设计的图案是一个由三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这一图案酷似一只向四面八方展翅飞翔的雄鹰。我校CI设计的字体是综艺体,因为综艺体庄重、厚实,符合我校的办学理念。我校CI设计的宣传资料背景是蓝天白云,因为蓝天白云象征着深沉、辽阔、可以包容一切,也符合我校的办学理念。我校CI设计的广告语是“理想职业从白云开始”,这名著名的广告语已随着白云校歌唱响南粤大地多年,并在全国各地广为传播,已成为我校独特的品牌文化。

2、在学校醒目的位置标语或图案,来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并通过学生的传播和历史的沉淀形成文化。

我校校门的右侧是一幅巨幅陶瓷浮雕,图案是一双巨手托起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其寓意是只要技能在手,就永远充满希望;我校教学主楼正门悬着一幅巨幅对联“改革创新聚四海贤士无私奉献创职教伟业、与时俱进招九洲学子有教无类育技能英才”;教学楼大堂正面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学楼大堂右侧是众多企业与我校联办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匾和企业联盟的名录。各实训场(室)均有突显自己专业特色的标语:如美容实训场“用我灵巧的双手使你容光焕发”、美发实训场“顶上功夫从头开始”、焊工实训场“汗水滴滴练技能、焊光闪闪铸辉煌”、服装实训场“经天纬地裁剪灿烂人生、蕴古纳新缝制锦绣前程”、烹饪实训场“煎炒焖炸千般艺、酸甜苦辣百味鲜”、点心实训场“色香味形成佳点、勤学苦练出名师”等等。这些标语或图案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3、设计好学校的宣传橱窗,结合重大节日和学校的大项工作,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

我校的宣传橱窗有50多个,共300多平方米,由学校办公室统一管理,并分配给各职能部门和各专业科团总支使用,每月办公室下发一份《关于更新宣传橱窗的通知》,向使用部门明确宣传橱窗的主题内容与要求。每期宣传橱窗更新完毕之后,办公室还要组织专项的检查评比。这些宣传橱窗是我校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设计好各类标识牌和警示牌,并赋予其文化艺术的内涵,使之不仅有指引和警示的功能,更有文化教育熏陶的功能。

我校的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都根据需要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标识牌和警示牌,这些标识牌和和警示牌的材料、规格、图案、文字和字体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是一件件的艺术品,也可以说在校园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它不仅仅具有指引和警示功能,更有文化教育熏陶功能。

5、办好校报校刊和校园网,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提供载体,使师生员工创造的优秀校园文化成果能够载入学校的史册。

我校共办有“一报”“七刊”“一网”:“一报”是指由校办公室主办的《白云职业技能报》;“六刊”指的是职教所主办的《学报》、学生处和团委主办的《白云青年》、教务处主办的《教学通讯》、技能鉴定中心主办的《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办公室主办的《职教信息》、图书馆主办的《技工教育动态》和职教所与督导室主办《教研督导简报》;“一网”指的是我校的校园网。这“一报”“七刊”“一网”是我校师生员工创造优秀校园文化成果的重要阵地。

6、抓好学校的图书馆、影剧院、卡啦OK厅、电视台和广播站工作,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校建造了一栋独立的图书馆(藏图书42万册、电子图书22万册)、一个1380个座位的多功能影剧院和一个可容纳近200人的专用卡啦OK厅,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和广播站,由图书馆、团委和电教中心具体负责这些重要文化场所的管理工作,并挑选优秀的学生参与这些校园文化重要阵地的管理工作,这些重要的校园文化场所为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直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7、精心设计学校的建筑和园林绿化环境,并赋予其文化内涵,使之形成建筑及园林艺术文化氛围。

我校共有11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的设计都不是随意,而是寓意深刻的建筑文化艺术品,比如我校的教学主楼正面是H型,好象通向天际的巨型楼梯一样,其寓意是步步高升!我校的园林绿化带也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后才建成的,既有自然景色的美丽,又有人为赋予的园林艺术文化。

8、抓好学校的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让这种文化氛围来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校风。

制度各个学校都有,并且很多学校的制度也很完善,但制度这种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力却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制度这种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更在于对制度是否得以严格执行,制度的执行有一个强制执行、认同执行和自觉遵守的过程,可以说制度的执行力越强,制度文化环境的影响力就越深越远。我校从1998年的《方园制度集》、到2001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再到2005年“贯标”以后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各个时代的制度均是严格执行的,严格执行制度已成为我校一种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及科技活动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及科技活动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浓烈的、鲜活的,对师生员工的感染力是 4 非常强的,其影响力是持久而深远的,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或者很少有文体及科技活动,则这所学校就缺乏生机与活力,学校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师生员工的校园文化生活也就枯燥无味,所以说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及科技活动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校园文化及科技活动:

1、组织好系列化的讲座活动,让专家、学者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来教育和熏陶学生。

我校每年都要组织系列化的讲座,由学校组织的大型讲座基本上是每个月一场,包括校纪校规讲座、法制教育讲座、安全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女生青春期教育讲座、读书指导讲座、成功教育讲座、职业指导讲座等等。此外,每个专业科每年还要组织两次专业知识讲座。通过这些讲座,使学生受到了人类最优秀文化的熏陶。

2、策划好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文艺特长及体育专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文体素养。

我校的大型文体活动每年从头到尾、春夏秋冬都有,包括春季篮球联赛、夏季游泳比赛、秋季广播体操比赛、冬季足球联赛;“五四”社团汇报演出、“十一”迎新生庆国庆文艺晚会、元旦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还有每年三月份的文明礼貌月活动、每个月的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创建活动等等。同时,各个专业科、各班级还自行组织策划众多的文体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经常承办上级部门的一些大型活动,比如说广州市大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广州市教育局“五四”校园文化活动月节目展演晚会等等,并且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此外,我校还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一些文体竞赛活动,并且每次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文化艺术和体育素养。

3、组建好各类学生社团,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及群体的智慧来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

我校共组建设了管乐团、文学社、小记者协会、舞蹈协会、书画协会、弹唱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模特礼仪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等等16个学生社团。很多同学都积极参与,并在这一校园文化阵地上创造了优秀的校园文化成果,比如说弹唱协会的陈锐同学,自己作词作曲自弹自唱的校园歌曲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4、开展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努力学习,报效社会。我校历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我校已形成传统,也可以说形成了一种 5 特有的文化,使我校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深受感染和影响,我校很多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在企业兼职或做社会调查,通过这种活动,同学们逐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和体验社会,从他们的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可以看出,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益匪浅。

5、策划并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科技艺术节活动,营造一种职业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校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均要组织为期一个月的科技艺术节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每个专业均要组织科技知识讲座、技能竞赛和教学成果展,各个文艺团体均组织系列的文艺活动。这一大型活动所营造的职业学校所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师生员工的影响是非常持久而深远的。

6、策划并组织好一年一度的体育节活动,开展好全体师生员工的健身运动,让体育活动成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校体育节安排在每年的11月份,主要内容是三大运动会,技校学生运动会、高职学生运动会和白云教职工运动会,由于参与者达到1万多人,规模庞大、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所以影响力非常之大,体育节的活动已为白云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领导高度重视、经费配套到位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

校级领导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其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许多校领导十分注重对学校优良传统的弘扬,注重校风校纪与校容校貌的建设,注重超前办学理念的构建和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自觉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事无成。因此,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我校从董事会领导到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均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

1、从经费上给予充分保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列入经费预算的项目,确保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我校在经费管理上实行经费预算制,要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校有专项的经费预算,如我校2005年学生活动费用为50.55万元、学生活动设施维持费是6.95万元、宣传活动费用为15.54万元、图书购置费220万元、绿化卫生费用为50万元、体育维持费用为121.98万元、室外工程维修费150万元等等,这些费用确保了校园文化建设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2、领导亲自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白云”实行的是事业部制管理模式,也可以说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比较大的项目董事会及院校领导均亲自参与策划,比如说学校的CI设计、楼房的建设、场地建设、大项活动开展等等,领导们均亲自参与策划,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3、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亲临现场给予指导,让师生员工真实地感受到,领导重视不是一名空话。

在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只要是稍微大点的项目,董事会及院校领导总是会亲临现场,进行致辞、讲话或找现场负责人进行沟通,对活动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等等。

4、要求每个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完成之后,及时进行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味。

每个大项活动完了之后及时进行总结,在我校已形成优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更是如此,通过总结和完善,使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一种持续改进的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味不断提高。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索、研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只要我们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从经费上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就一定会取得重大突破,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一定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校园文化网

2、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方圆制度集》、《管理文件汇编》和《质量体系文件》

3、《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2005年经费预算方案》

6.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篇六

十年来,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以和谐文化凝聚人, 以环境文化熏陶人, 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以核心文化塑造人”的思路, 积极探索“文化浸润、实践磨砺”的德育途径, 通过提升校园静态文化品位和创新, 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活动, 逐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 努力使学校成为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文化底蕴丰厚、各项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

一.以和谐文化凝聚人, 增强发展合力。

团队协作精神是每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和谐的团队合作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校园和谐, 要以团结为基础, 稳定为保证, 发展为根本。团结才能和谐, 和谐才有幸福感, 幸福才能乐于奉献, 奉献才能推动发展。我们努力在校园中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创建了江苏省和谐校园。

1.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

强化“职务就是责任, 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 所有行政人员以“讲团结、做榜样、自身强”为准则, 精诚合作、科学安排、落实措施、诊断问题、提出建议、调控作业、加强常规管理, 参与集体备课、学案研制、深入课堂,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坚持校务公开, 重大决策都能问计于民、公示于众;日常工作中, 对教师不求全责备, 多看主流少看枝节, 多用奖励少用惩罚;每逢教师节, 在学校醒目地带, 展示优秀教师风采;每逢教师生日, 学校给每人发条祝福的短信, 准备一份蛋糕, 使每位教职工都把教育当成一种享受, 把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带回家, 让“大家”与“小家”产生合力, 形成共鸣。

2.创建和谐的教研集体。

经验告诉我们,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 他的个人工作能力、状态、竞争意识, 都会比以往来得更强、更积极, 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和谐的教学工作氛围;同时, “一个优秀的组长就是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组长把自己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最新的教学信息捧出来与他人共享, 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我们以争创和谐备课组活动为抓手, 倡导合作共赢。一年来, 我校的语文、数学、外语教研组均被评为溧阳市优秀教研组;数学组被江苏省教研室评为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实验先进集体;语文组被评为常州市首届示范教研组。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要善于研究, 善于反思, 善于总结。正确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 重视案例分析和心理研究, 常用表扬激励的方法;同时推行“二带一、手拉手”导师制, 实行“三生有幸”工程 (尖子生的培养、临界生的提升和后进生的转化) , 即让一名科任老师和一名优秀学生与另一个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 老师面对面跟学生分析问题, 指导学法, 调节心态, 力争不让一位学生掉队,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和谐发展。今年面对学校改制、划片招生, 初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明显下落的现实, 我们积极思考对策。提出了“适应变化、分层推进、崇尚尊重、和谐发展”的管理思路, 目前年级发展态势良好, 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二.以环境文化熏陶人, 营造文化之场。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学校环境优雅, 是独特而理想的读书胜地。学校重视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文化陶冶学生。在搞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 通过富有特色的文化环境布置, 营造出浓烈的教育氛围, 使环境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大门正对的一幅巨画“合抱之木, 起于毫末”诠释了积累、团结、向上, 它给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每年开展“凡人哲语”评选, 让“名人名言”走下了墙壁, 换成了学生的“凡人哲语”, 变学校校牌的名人手书为学生的稚嫩作品;学校里一些小巧别致的标志牌, 简洁而亲切的警示语, 默默地影响着师生的环保、安全、自我保护和竞争意识;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通过开展主题为“励志·青春·活力”的“班级文化布置评比”、“班徽、座右铭”评比活动、“文明宿舍评比活动”等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置身于自己的校园中, 心灵得以净化, 精神得到升华, 使校园成为学生依恋的精神家园。

三.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行为形成习惯。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师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 其产生作用的过程实际是师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过程, 要将教育内化为师生自我提高和教育的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建设整体。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规范发展, 学校将其纳入校内制度化建设的轨道, 使校园文化成为长期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内容范畴。

学校以“做一个杰出的人”为校训, 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成绩好, 还必须有高尚的情操、非凡的气质, 从实验中学走出来的学生, 应该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领跑者。因此, 学校进一步明确“常规就是素质”的思想, 提出抓常规就是抓质量。我们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着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为重点的基础文明教育。坚持从最基本的规范做起, 狠抓起始年级的养成教育, 突出守纪意识的训练,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我们提出了“把作业当作品、让认真成习惯”的口号, 进一步规范学生书写, 创江苏省首届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 内化为素质。

四.以核心文化塑造人, 打造生命底色。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指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 (包括员工, 下同) 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根据学校改制为公办和实施绩效工资的实际, 我们迫切地感到必须加强师德教育, 把“守底线、求尊严、讲奉献、促发展”作为全校教职员工的价值取向, 提出人的尊严是靠力量来保证的, 只有强者才能得到尊重;弱者可能得到同情, 老师“自尊”, 即老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赢得学生敬重;倡导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教师, 绝对不是一个教师;一所没有一大批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学校, 绝对不是一所好学校。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一流教师队伍。

学校一直秉承“办优质教育、育杰出人才”的宗旨, 强化“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 让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的教育理念, 确立了“德育是学校最有效的投入”的管理理念, 探索“文化浸润、实践磨砺”的德育途径, 不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2009年荣获“常州市首批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称号。

学校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精心设计系列化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在初一主题是“感恩亲情”, 通过召开“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我眼中的老师”评选及演讲比赛, “亲密沟通”征文等活动, 让学生学会感恩;初二主题是“放飞理想”, 通过暑期开展“我要到北京上大学—放飞理想”活动, 开阔学生眼界,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初三主题是“感悟责任”, 通过开展“走进大别山 (金寨) —感悟责任”的实践活动, 唤起同学们对生活、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 学校还开展了“廉政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活动, 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在实验初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 而且获得了最有价值的生命养分, 为他们走向幸福的人生打下了最亮丽的底色!

7.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七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环境和学校形象的集中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表达了教师、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深深地熔铸在校园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办学思想,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拓宽德育工作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浓郁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在强调内涵发展的职教竞争背景下,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观念、组织制度,以及校园精神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地域文化指特定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是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长期生产经营、创造创新的结果。地域文化独特的气质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和隐性课程,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南接惠泉山脉,西汇浩渺太湖,锦绣江南的山水景致、尚德务实的工商文明,让无锡的地域文化表现出气韵灵动、柔韧多智的地域特征。学校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表征让学校逐渐形成一种寓博大轩昂于平和清丽之中的校园文化追求。

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激扬奋进的校园精神对学校的师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因素和原动力,是推动人们奋力进取,战胜困难,不断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学校发展遇到曲折或挫折时,它会给人们以信念的支撑,会成为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发展的力量源泉。就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而言,校徽、校歌和校训应该是精神文化的核心载体,借助具体的语言和符号昭示办学思想,彰显办学特色,张扬校本精神文化。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借助学校建校三十周年的历史契机,广泛发动全校师生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大讨论,征集并形成校徽、校歌、校风和校训等精神文化内核,把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和时代特征融合于学校精神文化之中,从而在广大师生乃至社会中形成一个明确清晰的直观形象。

三、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要积极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须要以职场文化建设为重点,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确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文化对接和融合,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地方知名企业家来校,以主题演讲或职业沙龙等形式宣扬优秀企业文化;在实训过程中,借鉴优秀合作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充分利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理解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积极尝试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惠山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参观考察、顶岗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认知等方面加强学习和锻炼,达到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操守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通过举办校企文化建设成果展,以实物、图片、先进人物介绍等展示形式,宣传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优秀员工、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展现企业文化,弘扬职业精神,坚定学生成才信心。

四、人本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切文化的创造都来自于人的实践活动,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 “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职业教育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

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努力创造条件让老师、学生参与学校决策,建立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实施人性化管理。学校积极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建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归属感和忠诚度。

8.青春校园文章_校园生活文章 篇八

大学的校园,活力与青春就是全部,我们将青春的快乐留在了这片土地,同时也有可能留下青春的疼痛。不曾想象不曾回忆,青春的我们都需要一个坚定的勇气。

带着青春的勇气走过一个又一个路口,面对一个又一个选择,青春给了我们太多五彩的世界,我们开始享受物质所带来的一切快乐,很少用笔了,只能听到键盘敲打的声音,这是属于青春的节奏――丰富多彩,快捷疯狂,我们奔着一个目标去,一切只为了寻找一份简单的快乐,而我们真的快乐吗?青春的勇气耗费了我们太多的时光,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一日三餐,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简单而简单,为了快乐而快乐。

我们都期待每一天简单而快乐,可这简单的快乐却让我们变得那么复杂,我们刻意地去追求简单,逃避所有复杂的事情,因为不想太累。有时候,会忘了肩上的责任,因为不想被人注意,有时候会忘记真是的自我,因为不想留下遗憾,失去后才去弥补,却忘记了失去的不会再回来。这就是青春,这就是青春一路我们的无奈,这就是青春的疼痛。

青春需要梦想,需要方向,青春之路行千里,每一步都应为了梦想而努力。回首我们走过的错过的,还有什么能够让你悲伤或者微笑的?或许,这是一种成长,青春的成长。正如白岩松所言“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们站在大学的校园里,是否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青春之路行千里,每一步都应为了梦想而努力。回首我们走过的错过的,还有什么能够让你悲伤或者微笑的?或许,这是一种成长,青春的成长。正如白岩松所言“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们站在大学的校园里,是否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是否也在追求青春的梦想,是否也在用文字写下自己所有的回忆。

9.关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九

一、加强理论武装, 用思想武装头脑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师生员工, 用先进理论和优秀文化成果占领高校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特别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切实加强“两课”教学, 不断提高“两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2]针对师生普遍关注关心的社会问题开展富有层次的研究工作和理论学习推进工作, 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素养。切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红色教育基地、理论阵地等教育载体建设。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集中反映[3], 是现代大学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彰显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环境文化建设要突显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 体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不断提升环境育人功能。校园物质文化非常直接的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近年来, 各高校也大搞文化建设, 在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 时代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前提下, 建设文化活动中心, 规划文化广场, 构建雕塑文化群与文化长廊, 绿化、美化、靓化校园。网络作为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也是极为重要。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加强校院两级网站建设, 培育精品文化网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网络文化资源, 推动学校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三、加强文化活动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建设, 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网络文化节、寝室文化节等涵盖学术、娱乐、体育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努力构筑学校、院系、班级、寝室、社团五位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打造精品的学校文化、特色的学院文化、活跃的班级文化、和谐的寝室文化、多元的社团文化, 形成一批文化品牌。精心组织开展师生喜爱的文艺体育等各类文化活动, 加强重大节庆日等活动的规范和策划, 使其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师生喜爱、广泛参与的大学校园文化。各高校都有着各自特色的理论讲座及论坛,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 发挥名人效应, 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 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力的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将具有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 从而使这个群体中文化水平高的对其他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并且还能向周围辐射并影响到周围的人。与时俱进的成立理论学习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如吉林农业大学先后成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社、科学发展观实践团、青年学习践行特色理论联合会、红色教育基地。这些社团及时有效的对我国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解读和研讨学习, 它们的成立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理论社团的品牌活动, 使同学们积极的参与到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 建设引导其他大学生积极上进, 吸收学生当中的先锋者, 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传播正确观念的作用, 为党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和忠实的信仰者。它们的成立, 推动党史宣传教育进校园、进学生头脑的有益尝试, 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增强爱党爱国情感, 培养和塑造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加强高校教职员工的素质建设, 树立模范典型

高校要牢固坚持以文化人、重在格物的理念, 要下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搭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 积极引导中青年骨干教师有所为、有大为、成大器, 力争培育出更多享誉社会的著名专家、学者。要下大力在师生中发现、培养各方面典型人物, 在校内外广泛宣传典型先进事迹, 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和教育师生员工。教育和引导师生不断培养高雅情趣和乐观、宽厚、豁达的胸怀, 增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能力, 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为营造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制度文化是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4]高校要着力建设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新型制度文化, 建立现代大学的办学思维、治学理念和办学规范, 做到依法治学、依章办事, 形成规范有序、公平正义、运行高效、生动和谐的良好局面, 要强化法治理念, 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体制机制, 维护制度权威, 为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

六、加强文化传播阵地建设, 为校园文化传播提供便利条件

大力加强学校宣传媒体建设, 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传播辐射功能, 努力把校园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建立校内平面、视听、网络等不同宣传媒体的协同运作机制, 提高校报、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媒介的建设水平。积极探索新媒体的传播形式, 拓展传播渠道, 丰富传播手段, 提高宣传效果。加强对编辑、记者和通讯员的培训, 打造专业化的新闻传播队伍。与省内外主流媒体加强合作, 积极宣传高校重大改革举措和教学科研最新成果, 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 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 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必须充分调动高校各基层单位和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形成全员关注、全员谋划、全员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积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从而促进高校的育人功能, 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董建江.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 2009 (7) :26-28.

[2]周艳丽.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 (04) :108-109.

[3]陆飞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0) :9-11.

10.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 篇十

课程考核论文

论文题目: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 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也就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校园生活参与者都必须思考如何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从和谐校园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和怎样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对加强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关键词:建设理论;和谐校园;思考;构建途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校园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也就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校园生活参与者都必须关注和思考如何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这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因此,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由众多单元组成,只有各单元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一个幸福,和谐,公正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二)、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三)建设和谐校园是教育学生成材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科学素质,有助于全面提高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四)、建设和谐校园是引导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保证。青年时代正是尝试新事物,好奇心强烈的时期, 因此,高校要建立和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和谐的学校教育以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为指导,使学生形成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和先进的思想理念,从而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五)、建设和谐校园也是实现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谐的环境使人愉悦,使全

校的师生员工人际关系和谐,大家就可以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同时能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那么,如何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培养学生形

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比如:我校不断加大校园环境建设的力度,建设生态校园,使校园四季常绿、景色宜人,使人心情愉悦;此外,也可用名言警句、诗画雕塑及宣传警示牌等点缀于花坛之中,使花坛更富有育人的内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无形的、蕴藏着育人价值的课程资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努力构建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

可以利用制作的系列标志来提炼和展现校园精神文化:如创办校报,制作校风、教风、学风宣传牌等等。要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广播、宣传橱窗和学报杂志等宣传媒介和党课、团课的正面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要建立“评先创优”、“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树立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激发学生成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和健康成长。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意识,自觉地在日常管理、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健全民主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是搞好各级管理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学校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和制度的检查执行情况,用制度管人,管事。对违犯制度的组织和个人,不是用人情去处理,而是用制度去约束和处理。只有人人,各级都认真执行制度,各项工作才能有效进行,和谐校园才能有良好的建设基础。

我们可以制定类似如下所示的校园规章制度:

(一)、遵守公共规则,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帮互助,树立良好的品德素质。

(二)、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遵守课堂纪律。

(三)、讲究诚信,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考试,将考试舞弊行为驱逐出校园。

(四)、科学上网,杜绝痴迷网络,合理利用时间,争做网络道德模范、文明使者、安全卫士。

(五)、在教室专心学习,杜绝大声喧哗、打电话、吃东西等不文明现象。

(六)、男女同学,自尊自爱,举止文明,言行得当,不在公共场合有过亲密的行为。

(七)、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设施,不损坏公物,拒绝课桌文化。

(八)、注意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不吸烟、不酗酒。

(九)、排队就餐、提高效率,主动收拾餐具,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十)、不随意张贴广告,乱摆宣传板,乱拉横幅。

四、繁荣校园行为文化,开创和谐活力的发展局面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

动,成立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既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又能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在加深和拓宽课堂知识、开发潜能及学生个性心理方面都大有裨益,同时更能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例如学校可以发挥好校园播音室的宣传导向作用;成立书法、合唱、舞蹈、武术、田径、排球、篮球、足球等多个兴趣小组或者学生社团等;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艺术、科技和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水准,开创诚信友好充满活力的发展局面。此外,构建和谐校园,还要处理好领导、老师和学生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具体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领导要加强个人修养,以学校发展为己任。要加强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发挥集体领导的智慧。各级领导子的团结和谐将为构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上下级关系。要想建立和谐的校园,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工观,公仆观,努力搞好领导与教工的人际关系。应多与教工沟通,应多听取广大教工的意见,充分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努力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在重大的问题,重要的决策上,领导应集思广益,使政策制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获得教工的拥护支持;还要常换位思考,在制订和执行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时,要融情于理,宽以待人。

(三)、建设团结合作的教师队伍。教师间团结合作是搞好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导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时候,要注意让教工在宽容、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竞争,或多点进行团队合作的竞争,从而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宽更广,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

(四)、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三人行必有吾师”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要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对学生有宽容之心、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

(五)、建立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学生的成长需要有健康的身心。一个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他只有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对双方都有莫大的得益。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以学习成绩论人,增加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建立一种亲如兄弟姐妹的和谐关系,要实施素质教育,改变重智轻德,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

(六)、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友好关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应重视家庭教育,通过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去努力。各级组织,每个个体都要在其中发挥作用,共同去努力建设,坚持不懈,才能真正让校园奏响和谐的主旋律,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的人文的校园。

参考文献:

[1]强天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西安文理学院报,2008.4.30.[2] 姜永武.学校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3]刘克利.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07.01

[4]采明钧,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与愚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62。

11.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 篇十一

[摘要]体育社团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体育学科教学组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针对目前体育社团中出现的数量过多、举办活动参与度不高及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可采用精简社团数量,以保持社团运作的高效;做实社团活动,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创新社团特色,培养学生兴趣等方法,提高社团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

学校体育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而建立的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的趋势下,体育社团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体育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在实践中,体育社团的建设仍存在着数量偏多、活动开展力度不大、成效有待提高等问题,值得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深思。由此,笔者立足本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摸索出一种高效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模式。

一、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板块,而体育文化更是彰显校园特色文化、塑造学校办学品牌的重要元素。因此,一直有“判断一所学校的素质就要看体育的开展进度,衡量一间学校的文化还是要看体育文化的力度”的说法。

(一)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体育运动为核心而构建的文化,而体育社团无疑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体育知识的传授、推广任务,从而让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熠熠生辉。例如,太极拳兴趣班。学生不仅可以从太极拳兴趣班中了解有关太极拳的文化知识,熟悉打太极拳的方法,还会在校园里掀起一股“太极风”,让不是太极拳兴趣班的学生从口耳相传中了解太极。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还会以此为契机,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影像等方式学习太极,这就是流动性体育文化的体现。

(二)体育社团是开展体育第二课堂的核心渠道

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开展的重要阵地,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体育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在有限的课时里,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往往会被语文、数学、英课程占用课时。因此,第二课堂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在林丹等明星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对羽毛球产生了学习热情。但由于学习劲头是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且受到课时限制、所购买器材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羽毛球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在这一背景下,羽毛球练习社应运而生,在资源参与的原则下,该社既方便学生对练习场地进行租用、器材进行统一购买,又方便教师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把羽毛球从一种兴趣变成一项体育技能。

(三)体育社团是拓展学生体育特长的有效途径

如何培养特长生,让有能力的学生“吃饱”,是每个学科教学的难点,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学优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认真的学习和教师有效的教学提高自己,参与体育社团也是培养特长的有效途径。以田径类运动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个别有天赋的学生,但由于须遵循顾全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教师难以给这些有田径特长的学生“开小灶”,从而埋没了人才。因此,当体育社团兴起时,笔者立即牵头组建了田径队,将有天赋的学生集中起来,利用课外时间,结合学生的特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训练,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体育社团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茂名市校园社团举办得有声有色,体育社团更是如此。在这种体育社团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一)体育社团种类多、数量大

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社团的种类多、数量大。以足球社团为例,初中部有29支足球队,有校队、级队、班队,还有学生自己组成的小团队。队伍数量多,且高度重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活动组织时难以有效进行。

(二)社团活动组织不力、参与度低

活动是体育社团的核心环节,也是价值所在,但目前社团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始时热闹、开战时马虎、结束时拖拉。这种现象较为严重,原因或是教师组织不力,或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或是社团本身在定义和设置上存在偏差。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社团今后的开展方向。

(三)社团活动实施效果不理想

据笔者观察,每个体育社团在成立时,都规划了自己的蓝图,并满怀憧憬和豪情,相信会取得立竿见影、水涨船高的.效果。但最终真正实现初衷的社团并不多,反而给人一种“雷声大雨声小”的感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效果却是检验实践正确与否的最科学的标准。因此,体育社团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还要让学生出成绩、有效果,这才是社团建立的核心。

三、高效开展体育社团建设的对策

体育社团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何突破体育社团的发展瓶颈,优化社团设置、活动组织、指导训练等环节,让体育社团更科学、有效地发展,需要教师的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精简社团数量

精兵简政是一种管理智慧,在军事上如此,在教育教学上也如此。为了提高学校体育社团指导工作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存优去劣的方法,解散了流于形式的社团,将具有发展潜力的社团保留下来。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体育社团申请的要求,对社团的人数、组织、定位等有相应明确的要求,凡不符合要求的,不予以成立;另一方面,加强对体育社团的跟踪检查,及时清除不符合要求的社团。在社团建立的初始阶段,笔者进行跟踪检查,对于那些组织不力、活动成效不大、成员人心散漫的体育社团,通过合并、分流、解散等方式进行清除。以学校的足球队为例,学校之前有29支队伍,社团精简之后,只保留一支校队、三支年级队和十八支班队。这样一来,足球活动的组织就更为灵活和高效了,让足球队的社团活动既有层次性,又科学高效。

(二)做实社团活动

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初衷很简单,既是兴趣驱使,也是为了获得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应该把对社团的指导落到实处,让社团活动出效果、学生出成绩。例如,在“跳远发烧友”团队中,笔者根据不同的学生,在内容上进行细化。初一学生练习蹲踞式跳远,初二学生练习挺身式跳远,初三学生练习走步式跳远。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相似却又不相同的内容,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上,笔者改变了传统单跳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体育与健康课器材和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场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双落、蛙跳、立定跳、三级跳、多级跳等。在对社团成员的评价上,笔者不仅鼓励那些跳得最远、动作技术更好、更有创新的学生,还指导学生创新跳远姿势和步伐。这样,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二度开发和重新组合,改变了以往跳远教学的固定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跳远社团指导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社团特色

如何在体育社团上创新,是彰显体育特色文化的体现。茂名地处粤西,在这片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为此,笔者专门组建了民间趣味体育兴趣组,带领学生挖掘、学习家乡的趣味体育项目。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跳房子”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及跳跃能力;“跳拱”可以锻炼跳跃能力;“螃蟹抢蛋”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和培养应变能力;“夹粽子”不但可以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巧用手劲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手脚配合的协调能力。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练习,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但若配合民间传统游戏,不仅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又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成立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的作用,在分析目前体育社团现状的基础上,在体育社团建设中秉持数量求精、活动求实、效果求新的原则,推进体育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彰显校园文化的特色,实现体育育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牛永刚.关于高校体育类社团发展的几点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8).

12.关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二

一、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

所谓和谐校园, 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 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 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就是指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特性的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构成的系统, 是大学校园里所特有的文化传承存在形式, 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要把大学生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引导大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两个问题, 其外在表现为:始终保持整洁卫生的校园环境, 浓郁向上的学习氛围, 有效到位的管理体系, 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 让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总能感受到积极愉快的生活学习愿望。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 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校园基础性设施以及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文化载体性设施的建设, 它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 同时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软环境建设包括:良好的学术环境, 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 形成实事求是, 严谨勤奋, 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良好的育人环境, 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 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 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 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 而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要放在软环境建设上。正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也有大师之谓也。”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与学生的生活偏离。

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 大学生文化活动基本是由团委、学生处、院 (系) 党团组织等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开展, 而这些活动往往出于学校文件性、制度性的安排, 有的甚至出于一些临时性形式上的需要, 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 与大多数学生的期望和爱好相差太远, 因而难以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只是在一种被动、不太情愿地情绪下参加, 难以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组织人员感叹:校园文化活动很难组织, 有时虽然精心准备、广泛宣传, 但还是需要借助指令动员参与以烘托人气。这充分表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性不够。

2、与教师的联系脱节。

从高校文化建设主体方面看, 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被局限在学生系统内, 普通教师及行政员很少有机会参与, 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实际上, 教师的工作繁重, 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生活作调节, 也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受益群体。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教师的广泛参与, 因为教师人格魅力和文化涵养对学生更具启迪性和感染力, 师生间的凝聚力对校园文化建设更具促进作用。而实际上, 有教师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其少见, 偶尔有教师参加活动也是学生唱主角, 教师作陪衬, 师生间交流屈指可数。校园文化与普通教师的脱节, 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具体形式, 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内涵性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 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洞性和肤浅性。

3、与校外的交流不够。

很多高校在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往往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以内, 包括参与人员和活动场所, 而对校园以外很少关注。其实校园以外的校友、企业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怀旧的驱使使得这些校外人员对于校园生活的珍惜、对于社会竞争的感悟往往拥有比学生更真切的体会, 加上他们在社会中多年事业的磨练和积淀, 能为在校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很好的指引和示范。校园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过于脱节, 导致学生参加活动虽精力投入很多但见识增长寥寥, 甚至出现少数学生骨干在校期间业绩辉煌, 毕业以后两眼迷惘, 导致校园文化缺乏厚重的感情和生活气息, 削弱了校园文化应有的现实性和锤炼性。

4、与知识的衔接不够。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内容大部分是课外娱乐性的, 与专业知识的穿插结合偏少, 学生参与也主要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 即使是学生科技活动, 也主要是学生工作部的教师组织策划, 专业教师除前期指导外很少直接参加, 因此活动的专业知识含量不高, 娱乐性多余知识性。如此与专业知识的剥离, 使得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内涵迥异、缺乏相通性, 一边浅显明了, 一边抽象枯燥, 既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和自觉性, 也进一步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应有的教育性和支撑性, 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包围中要选择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形成校园文化主体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则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要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于文化宣传、活动开展、学术讲坛等各环节, 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深入人心, 成为师生活动的主导意识, 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引导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使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保持引领性、创新性;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强化道德责任意识, 切实提升道德素质, 认真构筑起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 真正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达到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效果。

2、明确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目标。

一所高校拥有了核心价值观, 并不等于就拥有了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因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常态精神, 而目标则具有时段性;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抽象语言, 而目标则具有可操作性, 能对师生的日常行为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另外, 我国许多高校都经历了合并或建设了新校区, 原有价值观和目标不尽相同甚至未必兼容, 这就给新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就需要制订为学校师生所共同认可的文化目标, 以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与交流。胡锦涛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 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对教师素质要求中加以体现, 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3、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权利机制。

当前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 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 其实不利于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发展是和谐的根基, 而人是发展之根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为此, 高校需要把师生权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制定人性化的制度保障师生从事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 改变以往那种以制度“防”和“堵”的思路。搭建民主平台,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 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 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 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 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根据大学生个性和理性都已得到了较大发展的特征, 鼓励学生参加有品位、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而高尚的文化品位。对于师生正当的文化要求, 如时尚概念的探讨、联谊形式的交往、娱乐活动的组织等, 要加以制度保证。此外, 一些经过长期摸索而形成的经典文化节目, 也要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存并传承下去, 逐渐形成大学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而保证师生的文化权利得到满足。

4、开展多元自主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指为满足大学生精神需要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而举办、组织的一系列学术、艺术、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综合协调、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能力, 是高校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 是弘扬大学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载体。所谓多元就是指具有丰富的内涵, 所谓自主, 是指学校和教师充分相信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活动的能力,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智慧和向善心以及追求美好卓越的愿望, 充分理解和发挥其组织能力和表现能力, 使活动体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通过开展多元自主的活动, 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 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交流, 增强群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完善品格, 提升素质, 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把个人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 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统一起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高校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市场化的形势, 高校要紧跟时代潮流, 以前詹性、全局性的眼光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列入自身长远发展战略时规划, 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和软实力为目标,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致力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这对于激发和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交流畅通、内和外顺的生活环境, 形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 既有自由又有纪律, 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秩序统一的和谐校园局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也将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提供更强在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

上一篇:天生三桥导游词下一篇:体检科危机值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