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和对学生进行评价

2024-09-2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和对学生进行评价(12篇)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和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一

1、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别

课堂提问要使全班幼儿都能参与思考,但不同幼儿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有差异,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符合不同认知水平的,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要求。无论哪个班,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因此,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这些幼儿提出。总之应尽量使每个幼儿都有回答的机会,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例如:科学活动《光滑的玻璃制品》,所设计的提问“看看桌子上的东西,找找哪些是玻璃做的?是干什么用的?”这是针对能力较弱的幼儿;“你还知道哪些是玻璃做的?是干什么用的?”“你们摸摸、看看这些玻璃制品,它们是怎样的?”是针对大多数幼儿的:对能力教强的幼儿可以问他们“我们来看看、摸摸,比较一下,玻璃制品和我们认识的塑料制品有什么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

2、提问后应给予幼儿一定待答时间。

据研究,从孩子倾听问题——理解问题——言语组织至少需要2-10秒,依问题的难易程度而不同,如果请幼儿站起来回答,则依个人的性格特征(内向型、羞怯型、外向型)而差异较大,从5秒到30秒不等。因此,教师的提问需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语言表达,孩子的性格等因素,给予幼儿充分思考的时间。但在实际中,有很多教师提问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仅1秒左右,这不仅没有发挥提问激发思考的作用,而且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在故事教学中,当教师讲述完故事后,往往会提“故事中有谁?”以此让幼儿来了解故事中的角色,这些问题比较表面化,那么等待的时间可短些,而且不用重复回答。像“你还能帮他们想出哪些更好的办法?”这种发散性思维问题,教师可以多等一下,而且可以请多一点幼儿回答。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和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二

一、启发性的有效融入

提问是一门学问, 如果运用恰当, 它将是课堂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的关键;但是如果运用不得当的话, 极有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 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进行来说, 要想充分发挥提问的积极作用, 教师首先应注意的是启发性的有效融入。所谓启发性, 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 从学生认知需求的角度出发,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将其融入到提问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热情。

在启发性提问中, 通常会包含答案在其中, 提问的方式, 主要是为了保持学生与教师教学思路的一致性。比如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中“秋姑娘的信”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来说, 文章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呈现出秋天美的状态, 为学生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秋天的景致。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都会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但是依然会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这个时候, 如果能利用好启发性提问, 可以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现有学生开小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话, 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 准备一些具有童话风格的图片, 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 秋姑娘路过夏姑姑家, 染了一头金黄的头发, 你们觉得漂亮吗?”这时, 多数同学都会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 正在开小差的同学也会被这样的氛围感染, 进而重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问题难易程度的合理的设置

就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进行而言,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启发性的融入之外, 还应照顾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知识层次, 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设置, 争取充分发挥提问教学的积极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层次依然处于基本水平, 并且在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方面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问题的设置, 总的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来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的, 而另外一类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教学和挖掘, 完成基础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提升和训练的任务。就这两种问题的设置来说, 教师首先需要对整个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构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掌握, 并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层次问题的设置;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 也应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对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有效调整。

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有两个宝》这篇文章教学的开展来说, 教师可以在导课环节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 比如教师可以就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生活场景进行提问:“同学们, 在生活中, 你们最离不开的器官是什么啊?”“同学们,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掘宝藏, 而且这个宝藏就在你们身上, 你们能先猜猜吗?”通过这些简单的提问, 可以积极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进而引起学生对课堂参与程度的积极性, 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和条件。

在课程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 如果基础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 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进行一定难度问题的设置。这类题目可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 也可以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散。同样拿“人有两个宝”一章内容为例,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学生们可以渐渐了解到双手和大脑的重要作用, 当教学活动进行到这一阶段时, 教师可以针对其他人体器官进行有效的延伸。比如除了双手和大脑之外, 教师还可以就眼睛、耳朵、鼻子等器官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提问, 并且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系列器官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设置而言,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尽量站在学生的位置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设置, 并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对问题设置的功能性进行调整, 提高提问的针对性和功能性;除此之外, 在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注意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为学生自由思维的开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发现力;最后,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开展, 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与默契, 因此在日常教学开展过程中, 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去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 从而建立起与学生的良好情感基础, 为今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积极的贡献和努力。

摘要:就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来说, 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基础阶段。如何利用好提问教学引起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兴趣, 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热议的话题。本文主要从小学阶段学生以及语文课程的具体特点出发, 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提出了详尽的建议和意见, 希望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闫晶晶.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和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三

【关键词】课堂 ; 有效 ; 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47-01

一、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特点

1.全面性。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提问,而不是针对个别或少数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情、授课班级的班情和教学内容,提出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来提出不同的问题。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提问的目的多是考察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是教师在提问中应该把握所提问题的全面性及所提问题答案的多样化,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并提出关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统一的富有多元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主体性。

教育的主体性包含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影响着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一个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在小学的课堂上,由于小学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着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特点,而教师的主体性观念能够使学生时刻关注课堂教学内容,参与其中并享受课堂。

3.启发性。

根据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教师需要通过教学的深入,不断的提出问题,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水平比较高的问题的好处在于既能让学生感到问题非常的难,但是他们确信自己能解决好它。问题的难度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更好的调动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这样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解决问题,超越已有的思维水平,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状态,促使学生智力由“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4.时效性。

小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个性特征决定着小学课堂有效提问具有时效性。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小学生的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发展特点来设计问题,并在最佳时机提出问题。有效提问的时效性还体现在提问评价的及时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该及时评价,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期待教师对答案的肯定。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肯定或者答错了受到冷落,都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教师是整个教学的领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提出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引导提出问题的方向,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乐于学习;最后,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能更清晰的、准确的、简洁的表达,让学生能一下就能听懂,回答问题具有可能性。

2.发掘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小学生受到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经验积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接受能力。这样的差异直接制约着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全面地、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做针对性提问,特别是要考虑到提问的各个层次、各个水平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探究时间;对中间层面的学生,教师要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问要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加提问的机会,耐心引导;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乐于参与提问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不断成功中提升学习的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3.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对课堂教学有着促进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被要求、被驯服成为成长中的普遍现象,纪律严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了惧怕心理,导致了越是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主动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期待的是“标准答案”而非真实的理解和感受,久而久之,学生主体性严重缺失。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提供安静整洁的教学环境,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及自主互动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思考,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保障教师的有效提问。

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和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四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提问,让他们通过质疑问难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白自己要学些什么,从而让他们主动去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能力;培养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会去创新。可见,提问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课题。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和敢问、乐问、善问的能力呢?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激发学生提问

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学生问:“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末尾和第二部分末尾完全相同,这有什么作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了这是首尾呼应,能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在教《烟台的海》一课时,学生问:“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烟台的海,而却先写冬天的海呢?”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认为冬天烟台的海的景观尤为独特,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二、教给提问方法,培养学生会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地将创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而要学生会提问,那不是你让他提问,给予和谐的氛围就能做到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做教师的下一番工夫。当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根据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维脉搏,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新的教科版教材不再有课前的预习提示。但我觉得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进入段篇的教学,预习时还是有章可循的。于是我设计了指导学生预习的提纲。其中针对文章题目及整体结构我要求学生想一想“文章确定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全文写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的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在文章结构上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可以循着这个提纲指引的方向去思考,找出疑问就不难了。

三、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有效提问

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科学评价提问,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5.教学评价中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反思 篇五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评价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

一、在自我评价中反思

教师在自我评价中,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在自我评价中的反思可以围绕以下五个内容进行。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处理得当,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灵感和火花„„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归类整理。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

众所周知,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慎密,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3、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

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 可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教学,教师自己会感觉到,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4、思所难,化难为易,水到渠成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及取舍,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极好的帮助,避免再走弯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二、在他人评价中反思

在充分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同事及家长评价的作用。这些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们能发现教师自我评价难以认识到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他人评价中,学生和同事的评价尤为重要。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交往有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听取他们的评价和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转变某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例如,课后当学生说某个知识要点不理解或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时,教师就应该反思:在教授这个内容时,是否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否将新授内容与原有知识进行了正确引导;引导的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等。教师沿着这个思路反思,定能找到 解决问题的答案,也为以后再教学中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经验参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提升。

新课改中的教师要想更快地提升自己,寻求同伴的帮助必不可少。由于同校特别是同级教师在教学同标、方法和过程以及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因而对于教学就有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准确的理解。从同伴的评价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既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又可以吸取自己的教训,对于改进教学和发展自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只有理性地对待同伴的评价,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才能避免“孤芳自赏”,才能实现“蒸蒸日上”的进步。

三、在评价学生中反思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学习行为的分析、学习结果的反思,也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面判断,分析自己的有利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反思(1)课堂观察反思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教师自我评价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因此,在课堂上,应时时观察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所作、所说、所思、所感受都是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我们应根据他们外在的显性言行,运用新课程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为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及时的信息导向。

(2)分析学习档案袋

学习档案袋或成长记录袋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效记录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不断提高他们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经常翻阅学生的学习档案袋,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评价,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又有助于教师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自身的发展。

2、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反思

学生的学习结果通常通过练习(作业)或考试予以检查,传统的教学在设置练习或考试题时,过多地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查;在评定学习结果时,单纯采用“打分”或划分等级等量化评价方式,而忽视运用定性评价方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必要的关注;在处理评价结果时,一味强调教学评价的附加性功能(选拔功能),而忽视评价的本性功能,即评价为学生本人提供学习情况的信息,使其建立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倡导的是动态的、过程的评价,关注被评价者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被评者在达到目的过程中增加了哪些经历和体验,关注被评者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进步。所以,新课程教学评价并不否认考试的作用,而是在于怎么考,怎样处理考试结果。我们在练习(考试)的设置中,一定要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在处理练习(考试)结果时,注重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在对此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尽量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用定性分析的形式多进行鼓励性评价。

6.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和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六

我曾在一本书上见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足以可见,教师评价语言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

下面就来谈一谈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

一、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喜悦,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引导。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与肯定,何况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的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例如:在批改作业时常发现部分学生的字迹潦草,书面较脏,对其做书面评价时,我会用带有鼓励性语言的评语“字迹再工整一些,你的作业会写的更漂亮”。“如果认真书写,字面干净,就更好了。每次考试过后,每位教师都会针对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得失,如果有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我建议找学生个别谈话,也可以在卷纸上写出评语:成绩不是很理想,或许是你没有尽到的自己的全力。你想考好成绩,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了,相信付出是有回报的。作为老师,我并没有对你失去信心,希望你继续努力,不要让我失望,更不要让自己后悔!

二、评价要真挚而诚恳。真诚的情感是打动一切的泉源。虽然学生年龄小,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却总是和大人一样,也期盼一种真挚诚恳的交流和表达,希望自己被对方认可。教师尤其要忌讳的是不能挖苦讽刺学生。例如当某学生想出一种别的学生想不出的好方法时,我会走上前去,握住该同学的手,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真聪明呀,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好方法,多么了不起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话语,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多夸奖,不管多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们答对了,教师都应用高兴的语气真诚的给予评价:“你能回答的这么好,真了不起!”

7.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回应幼儿的提问 篇七

日常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提问孩子,孩子回答的能力和水平却各不相同,教师答复孩子不再是简单的用“恩”“好”“对”“你真棒”来回应,而是成了一门学问,良好的答复技巧可以提高课堂的效果,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小班活动“西瓜”为例,我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经验。

1、提示式答复——殊途同归

例一:

师问:“吃剩下的半个西瓜皮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什么?”

幼答:“里面还可以放泥土。”

师答复:“对呀,放了泥土可以种花,西瓜皮就变成了一个花盆。”

例二:

师问:“吃剩下的西瓜皮有什么用?”

幼答:“猪八戒还被西瓜皮滑了四跤,爬也爬不起来了”

师答复:“西瓜皮滑溜溜的,用它来做成洗面奶说不定还真不错呢!”

反思: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差,有些孩子的回答还会偏离问题本身、甚至答非所问,这时,教师就应该适当提示,把孩子的回答思路拉到问题中心来,并且还顺应孩子的思路,以帮助该孩子顺利精彩地回答完问题,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能起到“殊途同归”的作用。

2、提炼式答复——形散神聚

例一:

师问:“我们发现了西瓜放在水里是浮在水面上的,有什么办法让西瓜沉下去呢?”幼答: “我在西瓜上绑一块石头,它就沉下去了。”“我用手压住西瓜,它也会沉下去。”师答复:“小朋友的方法很多,绑石头或压住西瓜,都是给西瓜加重,加重能让西瓜沉下去。”例二:

师问:“西瓜是怎样长大的?”

幼答:“西瓜是长在泥土里的。”“西瓜小时侯很小的。”“西瓜是慢慢长大的。”“西瓜在泥土里还会发芽呢!”

师答复:“对呀,西瓜是经过了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边做动作或绘画)才慢慢长成了大西瓜的,农民伯伯种西瓜可真不容易呀。

反思:幼儿的回答虽然很多,但是也很散,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此时教师就应该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将孩子的答案用简短的句子或词语进行总结,对于孩子的概括性思维培养非常有利,同时能起到“形散神聚”的作用。

3、提升式答复——画龙点睛

例一:

师问:“西瓜长着什么样子?”

幼答:“西瓜是圆形的,长得象我们拍的球一样。”

师答复:“对呀,西瓜长得就象球一样圆,我们把这样的形体叫球体。”

例二:

师问:“我们小朋友为什么要多吃西瓜呀?”

幼答: “西瓜很好吃,天热的时候我们吃了就不嘴干了。”

师答复:“对呀,西瓜有消暑、解渴、利尿的作用,夏天吃西瓜对我们的身体特别好。”

反思:幼儿由于年龄的原因,回答的问题总是很浅显的,但老师就应该顺应孩子的思路,把孩子的回答提升到孩子可以理解的高度,这对于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培养语言概括能力非常有好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8.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和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八

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教育。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应在课程改革的召唤下,摈弃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以一纸试卷定乾坤”的局面,建立面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担任的科学教学,谈谈关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些看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通过评价,使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形成性评价与传统评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方式上的不同,传统的评价是单一的,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新课标提出的形成性评价,在主体上起了很大的变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四面”的多元互动的评价。领导是评价者,但不是唯一的评价者;教师是评价者,但也同样是被评价者;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评价的对象,也是能动的评价者;同时家长也是评价者。在评价与被评价中,各种角色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但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社会要和谐,评价也要和谐。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采用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包括:学生学习档案、各种学习活动的情况记录、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报告、教师观察学生课上各种活动表现的记录表、学生阶段性地对自己在科学动手实验,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认识或评价、学生对自己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效果关系的评价或认识、同学相互对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效果关系的评价或认识、阶段测验结果及反思等。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三、四年级科学课的教学,为了使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特意为每个班制作了一个以“比一比,看一看,谁是小小科学家”为标题的课堂评价表格,其内容包括:

1、课前准备充分。

2、听课时注意力集中,纪律良好,表现出持续的兴趣。

3、课中认真进行动手、动脑、认真观察的训练。

4、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能够同他人合作。

5、乐于尝试、自告奋勇、大胆等等。依据这些内容,我在每次课上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进行观察,最后到临下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评出各项评价内容中分别表现“最优”的同学,并在其名字后面的相应评价表格内贴上一面小红旗。等到每周末的时候进行一次汇总,看谁的小红旗多,谁就是本周的“科学小明星”。通过这样激励性质的课堂评价,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逐渐养成。有的同学为了得到更多的小红旗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不仅自己学得好,还把本组的同学带动起来。孩子们的变化,虽然目的都是出于那面小红旗,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却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这应该就是形成性评价的最终目的吧!

建立成长记录袋。使用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发展的过程性作品与资料,考查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

科学采蜜集,学生的贴身小本本,把在科学学习中,收集整理到的小资料、想象设计的小方案、对科学课学习的感悟等记录在科学小本本上我们称作“科学采蜜集”,一方面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记录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学生在科学学习领域中的轨迹,对于学生自己可以陶冶科学情操,愉悦心情。

二、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1、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说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自信,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师的肯定、赞扬和激励。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很细小的手势都会成为学生树立信心的催化剂。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应多挖掘学生优点,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鼓励同学之间在平等、友好的氛围里一起探讨学习中的问题,通过讨论,小组拿出解决方法,教师以组为单位给予恰当的评价,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9.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和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九

葫芦岛市第三实验小学

任玉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和谐中发展,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中央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美术教师,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美术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密切联系

美术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应该说是非常广泛的:

1、在美术教学的学科教学目标中,美术教学就拥有思想教育的内涵,这是我国教育体制和课程标准所决定的。

2、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也同样是美育的重要问题,在美术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民族美术,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美术教学活动中,从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方面着手,可以达到个人生活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品格修养、乐观心态等方面给予锻炼。

4、、美术具有审美功能,学校美术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是非美丑好恶,所以,要充分利用优美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基础,以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增强培养学生正义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5、美术教学活动中,除知识的传授外,学习方法和思想、技能的操作和实践均需要言传身教,从一举一动的点滴事抓起。通过教学,留心相关苗头、重点培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习惯形成时,要及时检查和评价;具体如卫生习惯,做画的行为表现等等,于细微处见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范。

二、充分认识美术作品的德育内涵

美术本身具备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一般来说,它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见解,就是看到了美术的教育功能。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佐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于道德不尽符,然其立足于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近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有安。” 也就是说美术除政教性质的教育功能外,美术的教育功能更多地表现在对“道德”、“修养”的辅佐方面。有些作品立意鲜明,是有明确倾向性,政治功效突出,不言而喻。是不是自然风光,生活中的无生命事物,则没有其育人功效呢?答案是否定的。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最擅长画竹子,他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方式,熔铸自己的主观感情,确立画意,它的作品格调鲜明。他借题言诗,道:笔下“萧萧竹”,“人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一笔一划间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着实感人。齐白石大师大写“白菜萝卜”的普通物事,笔意韵致、生动而鲜活的是一种朴实而又乐观知足的心态,一种平凡中见精神的生活态度。其实我们不难理解,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都是作者价值观的展示,都是作者理想放飞,借画言志。

在教学中我感受到:要想在美术学科里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深刻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在美术教学中得以良好的渗透。学会运用辨证的观点处理好美育和德育的关系。

三、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的美术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爱国史。在美术课堂上,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是品德教育主要内容之一。每一册美术教材的前面,都有美术欣赏图。例如五、六年级教材的欣赏内容有:“北京故宫全景鸟瞰图”、“北京天坛祈年殿”、“胡福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风景图有“苏州网师园”、“扬州瘦西湖”等等。我上课时,借助美术欣赏图和录像,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向学生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知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秀丽山河,而且还有着勤劳人民的智慧。在教学中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说:“我国古代人真棒!”当我讲到“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时,有的同学兴奋地说:“我长大一定要建造一个比故宫更宏伟的建筑,给我们现代中国人争气。”

如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美术欣赏,会在同学们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激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而且也会使孩子们可以较早的树立起崇高的道德情操。

四、在美术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当我们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提出两个教学目标时,就增加教学的难度,复合量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需要有一些方法措施切实保障这个教学实践的进行。首先,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坚持双效教育的目标。其次,注意美术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渗透、融合,将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的情感引导,始终贯穿于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后,除美术课堂教学外,与校园艺术化工程相结合,在艺术化、美术化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思想教育。

10.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

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对: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教育的途径,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闪现思想的火花

学科教学体现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在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

其中寓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实教学大纲。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手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2、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教学时我抓住颤字要学生推敲: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经过思索、推敲,学生懂得了:颤是抖动、振动,因外因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不辞劳苦。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这一节课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锤敲打,使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情操闪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打动学生的心。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时如采用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受。

二、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德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

课外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课外的学习,我经常用这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用书来引导、教育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交谈。可想而知,书的作用多么巨大!所以我经常推荐好作品,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爱读书,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用书籍来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强。

2、组织健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从生活中吸取知识养料。所以我在教语文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郊游、野炊、元旦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访问、游览、佳作欣赏、配乐朗诵等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兴味盎然地参加种种活动的同时,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润,久而久之,身心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思想、文字双锤炼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显示学生的语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

德育渗透,与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一样,至为重要。

1、引导学生多练笔,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把它称作道德长跑,就是发挥了写作的功能,把教书和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写作,就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2、透过习作窥探学生心灵,发挥讲评的育人作用

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和周围情况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透过习作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他们思想深处的脉搏。教师要善于察微见幽,把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分析,进行引导,在带领学生推敲如

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

1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和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十一

摘 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它对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本文分析了中职生德育教育现状,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庭、学校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许多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中职生除了学习成绩较差外,还存在行为习惯差、道德水平偏低的特点,这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育人先育心”,教好这些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他们。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中职生德育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表现为:(1)学校教育不健全。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现行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致使对中职生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2)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孩子滋生任性、骄横的心理和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导致孩子要么性格孤僻、不易与人沟通,要么走上极端。(3)社会教育薄弱。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手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向青少年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也有的商家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播不良的信息,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还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古人讲究“文以载道”,并要求“文道统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教育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最终落实在“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上面。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谨遵“文以载道”的理念,与德育渗透的出发和立足点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德育渗透的方式与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容易接受,乐意接受,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从教材出发,寻找德育渗透的钥匙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利用单元导语都进行了德育方面的指引。例如职业模块第一单元安排的是自知与自强的话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度愈高,上进心愈强,自知之明正是君子进取的不竭动力;有才德的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顺境时勿忘自知,逆境时更须自强。如果我们从教材出发,贴切的选取德育渗透的角度,相信一定会真正的感召学生,切实发挥德育渗透的作用。

2、运用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受到教育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欣赏戏剧,要了解戏剧冲突,把握戏剧的情节和语言,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雷雨》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提前分组准备,组织排练,上课时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基本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分析时代背景理解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进而理解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中职生谈恋爱在学校是明令禁止的,作为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疏导,而不能谈之色变。在学习《致橡树》时,针对社会上“学的好不如嫁的好”的言论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不能依靠别人,要有独立的经济基础”。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提问:怎样才能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学生回答,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通过讨论,既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树立了正确的恋爱观,杜绝因盲目恋爱而荒废了学业。

4、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除了要为学生走上职场做好必要的语文能力准备外,还有必要在思想、意识等方面培养他们,使其能尽快适应职业生涯。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教育他们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通过学习《那一年,面包飘香》,引导学生明白:即使人生多坎坷,但成才的道路是宽广的,只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自暴自弃,踏实上进,学得一门技术,立志创业,一定能获得社会和人们的赞誉。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除“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传道”。只有先把学生教育“成人”,才有可能让其“成才”。组织课堂教学和管理学生是件颇伤脑筋的事情,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在完成《大纲》要求的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完成好德育目标的任务,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2.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教学评价 篇十二

[导读] 我经常让学生先自评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分别用笑脸、平静的脸、哭脸的符号来表示自己对作业的满意程度。

任芳芳 贵州省盘县柏果镇清水小学 553500

新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根据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谈以下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从美术实践能力方面进行评价

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既因人而异,又随时就势,注意激励的层次性,既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做到“顺势助长而移性”,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在平时教学评价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自己掌握的有关学生的资质、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为这样几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美术基础较好,对美术感兴趣,有创新、探究精神;B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掌握得一般;C层次的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针对不同情况,在评价中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在原有的起点上有进步,就大加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谁画的鱼最大》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A类学生对绘画中的构图、造型、色彩等知识掌握较好的特点,要求他们在绘画中发挥想象力,着重提高构思能力;对B类学生,则侧重于构图层次、色彩的协调、造型方面的引导,让他们掌握大鱼的画法,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C类学生,我要求他们认真学习这节课的新知识,掌握如何把鱼画得又大又逼真,作业要求完整,要具备基本绘画表现能力。各层次的学生只要按相应的要求去做,努力完成作业,就可以争取到“优秀”的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了学生评述能力的培养,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对教材上给出的大师的作品及学生作品要求学生用语言进行评述,并对此进行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为学生互评作品奠定了基础。

二、从美术实践的过程进行评价

1.合作精神

现代的社会极需要的是有团体意识、合作精神的人才,而如今的孩子第一文库网大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方面的意识特别欠缺。美术课上我把合作精神纳入评价范围,经常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创作,组成优化的制作集体,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强调协调一致的通力合作,培养心理相容的习惯,教师及时发现和提出学生制作上的优点,调动集体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在合作上取得的一点进步,哪怕是学具的`借用,都给予及时的肯定。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在学习上要互相帮助(包括学具的共用、知识技能的互教等),共同讨论问题,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等,为此我专门设置了最佳合作伙伴奖,鼓励优秀的制作小组或个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美术用具的管理及美术材料的收集情况

以往,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上美术课,学生没有带美术课本及用具材料,一问,说是妈妈没有给放进去(反映了家长的过分包办及学生自理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要求,对书包、学习用具管理好的学生给予口头上的表扬,经常说:“某某同学已长大了,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这样学生慢慢地改变了依赖心理,学会了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文具。

很多具有创新性的美术课程活动要求学生能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地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所感所想,体会美术活动的乐趣。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双慧眼,能及时收集、积累生活中的各种废弃物,为美术课所用,变废为美。 在开学初,或单元初,我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在各个小组设立了“百宝箱”并进行评比,看哪组“百宝箱”里的宝物最多。这样一来,平时随手可丢的纸杯、纸盒、可乐瓶,或一根线、一张广告纸……都成了他们收集的对象,每次上课,“百宝箱”都为他们提供了方便,扩展了他们创作的思路。

3.美术档案袋的管理

要帮助学生建立美术档案袋,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作业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教师定期对其进行检查评价。学生通过建立档案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并锻炼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完成的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可以继续完成,并保存在档案袋里,这样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档案袋,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三、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的互评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一件很原始的──以成人的观点来看是丑陋的作品,对儿童而言,比一件制作精美而成人觉得满意的作品还有意义。”他们会在作品中发现自我。我经常让学生先自评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分别用笑脸、平静的脸、哭脸的符号来表示自己对作业的满意程度。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大部分都为自己画上了笑脸,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肯定的评价或婉转的引导,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并改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还采取了为自己的作品编故事、为同学的作品写感言等形式把这种评价具体化;并且定期进行学生作品展览及展示,为学生自我评价及互评提供更多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上一篇:财务会计学习总结报告下一篇:教育实习总结报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