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信息化项目管理

2024-07-23

建设信息化项目管理(共11篇)

1.建设信息化项目管理 篇一

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院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协调、资源共享、注重实效、保障安全的原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建立信息化应用基础网络设施与支撑平台、开发与法院工作有关的业务管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综合分析系统等以实现和加强信息化能力的建设项目。

第三条 行装处负责信息化规划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

第四条 行装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的我院信息化发展规划,报院领导审定。

第二章 项目申报和审核

第五条 行装处根据我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提出具体的建设项目,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向分管院领导提出信息化建设项目申请,申请材料应包括:

(一)立项申请报告;

(二)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

2、拟建内容、投资预算;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步分析;

4、其他事项。

第六条 分管院领导对提出的信息化建设申请进行初审,并批示书面意见。分管院领导批示同意申请的,进入论证阶

段。

第七条 项目进入论证阶段后,行装处技术科应进行初步设计及概算。

第八条 行装处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将报告报分管院领导复审,需要提交院长办公会的报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第九条 项目初步设计方案批准后,正式立项,列为本院信息化建设预备项目

第十条 行装处于每年10月前,综合考虑续建项目、前期项目和预备项目的资金总体需求情况,拟定下一我院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计划草案,报分管院领导审批。总体计划草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投资总额;

(二)新开工项目名称、项目总投资、建设周期、投资额和建设内容;

(三)续建项目名称、投资额和建设内容;

(四)拟安排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

(五)其他应当说明的情况。

第十一条 信息化建设总投资经批准后,行装处编制我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分项投资计划(以下简称分项计划)。

第三章 项目建设及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分项计划下达后,由行装处进行项目分配,接收相关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建设责任人。

项目任务书主要包括建设内容、功能要求、技术指标、总投资概算、工期和其他技术要求。

第十三条 行装处负责实施进度、建设质量、资金管理及监督检查分项计划的执行等工作。

第十四条 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咨询、设计、施工、监理和设备、软件采购按有关规定实行招标采购。招标前,行装处技术科应将招标方案送院采购小组和院领导进行审查。

第十五条 行装处技术科应根据项目进度实时逐级向行装处领导和分管院领导书面报告项目建设进度和概预算执行情况。

第十六条 项目竣工后,承建单位向行装处技术科申请项目验收,并提交相关验收资料,技术科制做竣工验收方案

逐级报行装处领导和分管院领导审定。

第十七条 项目竣工验收通过后,技术科将竣工验收报告进行备案,并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审计、资产移交、财务决算和产权登记;未通过竣工验收的项目,不得投入运行,责令中标单位整改。

第十八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有新需求与原项目方案有变更的,技术科必须将项目变更说明逐级报行装处领导和分管院领导审定,重新审核批准后方能实施。

第十九条 院监察室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涉及国家秘密或国家另有专门规定的信息化

项目建设,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2.建设信息化项目管理 篇二

长久以来,我国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采用“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两种管理制度,但是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为了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施工管理,将信息化管理体系引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消除了以往管理制度上面的不足,而且增强了环境评价和工程验收上面的薄弱环节[1]。笔者根据在环保部门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首先阐述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内容,然后讲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原则,最后提出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架构,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内容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内容确定是进行环境保护的前提,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侧重点不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和工程验收[2]。

2.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流程包括五个部分:资料收集、环评编制、公众评价、环评审批、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是收集项目的有关资料,进行项目审批、审核和备案,然后委托给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开展编制工作,公众评价跟编制环评报告书(表)同时进行,公众评价主要是征求群众意见。将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项目编制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然后交由环境评价机构或者建设单位进一步评价。环境评价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评估:专业有资质的环境评估部门进行评估和公众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应该交由相关环境保护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在建设项目运行之后还应该加强后评价。

2.2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全面贯彻到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施工组织阶段、施工过程阶段和施工竣工阶段。施工开始之间应该签订《环境工程开工报审表格》。环境监理要保证工程施工各个阶段的环境评价都满足相关规定要求。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首先要选定监理单位,签订环境监理合同,进行施工准备阶段的环境监理,比如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环境监理工作。施工竣工阶段进行环境监理工作总结,参与验收,整理相关文档,移交工程等等。

2.3 建设项目验收阶段

建设项目工程验收阶段的环境保护范围主要包括工程项目有关的子项目和公共设备,各项生态保护设施,环境影响报告说明书以及有关的设计文案等等。主要的工作流程是:项目竣工、申请试运行、申请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即可生产;若不合格,可再申请竣工验收。项目竣工以后,施工单位申请环境保护设备试运行,然后进行验收检查和检测,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工程验收,相关机构要进行实地检查,然后完成检测报告,当试运行期到期以后,需申请运行验收,确保验收合格以后重新制定设备验收合格说明书,最后投入运行[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原则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主要是为了提升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系,有效地控制污染源,为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提供助力。

3.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实行“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主要措施是“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也应该遵循这条原则,相应信息化管理模块在建立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预防为主”,而不是简简单单注重污染以后的“治理”。环境保护体现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毅力,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变得尤为重要。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主要目的就是预见性的减少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污染,当出现环境污染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治理,这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保护原则“不谋而合”。

3.2 坚持因地制宜,服务为先的原则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应该和环保部门紧密联系,同时要坚持环境保护管理,切实提高审批监督和验收等环节。环境保护应该依据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环境保护决策应该具有科学性而且要具有前瞻性。我国地大物博,环境保护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当前我国50%省级环保部门已经形成了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SOA技术构架,形成以服务为先的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统一体系。

3.3 遵循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

业务需求应该从实际需求出发,区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轻重,分阶段进行建设,要做到项目的建设和项目完善的同步进行,而且要做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考虑当前的基本国情,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应该力求做到占领体系制高点,不仅满足业务需求,而且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到统筹兼顾,未雨绸缪。严格按照“整体规划、分布实施、急用先行、务求实效、持续发展”原则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性支持,形成周期性管理体制,严格控制污染源,截断污染途径。

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架构框架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应该遵守“自上而下”的原则,但是实施的时候应该“自下而上”实施。业务发展方向应该转向信息化,结合其它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建设。系统建设整体体系如图2所示。

4.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资源目录体系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资源目录体系是将项目资源的核心数据进行有序矩阵排列,核心数据包括政策、决策、环境影响数据,整合环境影响和项目审视数据,大范围深程度做好数据审批和管理。综合整理政府数据资源,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名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十二五”计划做好评价管理问题。数据资源决策分析要综合考虑从基础数据支撑开始。

4.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决策支持体系

决策支持体系要整合地理遥感和移动互联网数据资源,提高建设项目资源数据管理,提高数据利用率,实现全周期利用,做好“三同时”监督和竣工验收管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决策支持体系,对于每一个污染源和敏感点进行评价,并且通过图片或者文本形式进行展示,同时要与舆情数据、检测数据、总量指标数据、排污数据、区域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充分利用GIS、RS和GPS技术,实现直观可视化的分析和比较。

4.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全过程管理体系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体系应该建立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相互结合的体系,构建周期性管理部门和评价机构,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再到竣工可能需几年时间,后续监理工作应该做到持续监督,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完成“后项目审批”。纵向管理体系要做到环境保护分级制定制度,既要做到项目集成,综合评价,同时也要做到化整为零、拆分报批,保证第三方咨询机构履行自己的义务。

4.4 建立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化服务平台要做到面向管理机构,为公共评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我国评价部门协同管理部门,形成了一套涉及到多个部门的面向管理机构完整体系。面向评估机构的服务体系要扩展整体服务范围,实现审批联动,提升评估能力,增强工作经验。大气评价模型AREMOD、水动力环境影响评价EFDC模型、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科学而又可靠。面向建设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服务体系应该完成“自动审核”和“在线申报”等功能。

4.5 建立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组织实施

组织机构应该遵循“急用先行,业务主导”的原则,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完善相关标准,制定推广计划,制定试点,优先做好基础性服务,完善周边建设服务,坚持全过程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决策的科学准确性,推广决策支持和服务管理,展开战略环境保护评价,规划区域管理评价,着重解决难点和重点困难,为阶段性工作做好阶段性研究工作,奠基理论和实践双重基础。

5 结语

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环节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创建环境保护信息化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实现绿色施工和低碳施工,实现智慧性、绿色性和数字性环保管理,达到环境优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传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上海有色金属,2010,22(3):249~254.

[2]谢华生,朱坦.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体系的建设[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26(5):53~56.

3.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 篇三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问题;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52-2

0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特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我国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国产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相对落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人才匮乏、对信息化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水平,因此,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就需要不断总结新方法,大力培养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人才,不断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促进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创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工作流程,并整合资源,优化组织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企业能够长久稳定地发展下去。

1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工程项目的质量、财务、风险、进度等等内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主要指的就是通过现代化先进技术,比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信息进行相应的收集、加工、处理等,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中,具有很多的功能,比如,实时监控项目、预测项目变化、实测工程成本、统筹调度资源等。从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来看,信息化技术已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作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2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2.1 可以促进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现如今,信息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它能够不断提高项目风险管理的水平,降低项目风险。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企业要想减少项目风险,就必须运用信息化技术。

2.2 方便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共享性,企业就应该通过公共的信息管理平台,保证各参建方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企业应该以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方便各个单位的工程查询工作,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3 利用信息化系统保证数据的质量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是以数据为中心,并将所有信息都储存起来,从而为项目参与者提供准确的、完整的信息。利用信息化系统,不仅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降低企业成本,又能够减少大量的抄录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国产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相对落后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工程项目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相对落后。由于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同,从而使得很多的国外先进的管理信息化软件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到国内。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化软件的价格比较高,很多企业都没有加大对信息化软件开发的力度。

3.2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人才匮乏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以人为核心,因此,相关企业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队伍。但是,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人才匮乏,人员数量不足,同时构成结构不合理。另外,很多企业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缺乏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力度,从而使得项目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

3.3 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缺乏整体协作精神

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工程项目涉及的参与方比较多,包括施工、设计、业主、监理等,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但是,由于各个参与方的组织规模或者工作流程的不同,从而使得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缺乏整体协作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3.4 对信息化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加大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缺乏信息化管理的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部分项目部都普遍认为只要能够上网并发邮件就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这样的错误认识对信息化管理的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3.5 缺乏统一的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

从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工程项目都缺乏统一的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很多企业的咨询机构中缺乏企业管理类平台,没有采用信息互动的方式,从而使得网络软件市场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政府部门没有加大对工程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没有一个标准的规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4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针对以上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并整合资源,优化组织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1 提高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企业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就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企业应该不断提高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消除相关工作人员对信息化软件的抵触心理,并加大对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术的宣传教育工作;其次,应该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效率。

4.2 大力培养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技术这项领域具有专业性和十分迅速的发展速度,因此,为了能够在工程项目中广泛使用信息化技术,就需要大力培养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人才,保证相关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信息化管理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

4.3 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创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工作流程

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中,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就是实施项目标准化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指的就是项目各个参与方之间的传递过程,为了避免重复的工作出现,就需要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并创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工作流程,从而实现一次性地输入数据,多次地应用数据。

4.4 强化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的工作流程主要是以信息化为中心的,因此,相关企业应该建立以信息为中心的流程,强化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从而实现对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最终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4.5 整合资源,优化组织管理模式

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人员应该重视以下几点问题,比如,企业的体制、人力资源、经营战略、企业文化等,并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诊断,然后再根据诊断结果明确应对其实施的针对性策略。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重视优化组织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部分:横向和纵向;其中,横向是管理部门,纵向是管理层次。每个层次是一个权力等级,每个职能部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除此之外,对于工程项目来说,项目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因此,企业应该形成系统化的信息管理,以此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就应该重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大力培养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人才,并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创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工作流程,不断优化组织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徐晓亮.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国外资,2014,02:121.

[2] 戚振强,王静.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分析框架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02:76-80.

[3] 罗定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初探[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8:231-232.

[4] 张丽新,徐广利,张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析[J].四川建筑,2011,05:230-231.

[5] 王绪明.关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西建材,2013,06:366-367.

4.建设信息化项目管理 篇四

1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现状

1.1数据库和主题网

目前,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在建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数据库时,应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相关数据,将这些相关的档案、资料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整理,然后将其纳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数据库之中。这一举措不仅使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时更加的顺畅,为其对各种资料的掌握和查询带来便利,同时也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际的带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通过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软件、系统、工程等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技术问题通过整理将其科学的归纳在一起,使之形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主题网站。在这一个平台发布相关的信息,借由网络的力量进行传播,使用户对项目团队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形成科技化的信息管理中心。

1.2自控技术和检测系统

经由科技演化而来的自动化的控制技术很大程度上的加快了工程进度,并且能根据实际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系统化的方式,构建出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的仿真模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系统中相关模型,对其进行借鉴或是组合,通过矫正模型中细小误差,从而使模型趋于完整,从而更直观的表现信息。先进的检测系统目前也有投入实际运用,建设工程项目大部分都已经进行了新型的监控系统,其主要被用来监察施工场地的各种情况,也会在塔吊上安装摄像头。这使得建设工程项目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全方面的掌控施工情况,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

1.3虚拟现实技术

5.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篇五

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保密管理,确保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和国家利益不受侵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挡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和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亦称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是指档案网络建设、档案管理综合应用系统建设、档案馆库智能化软硬件系统建设,以及各种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工程建设等。

第三条接入电子政务内网的档案管理应用网络,按照《江苏省电子政务内网保密管理暂行规定》进行管理。依托当地电子政务内网,接收党政机关等单位电子档案信息数据的计算机网络。其安全保密解决方案及安全保密产品的选用,按照有关保密管理规定执行。

第四条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实行控制源头、集中管理、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协调促进的原则。

第五条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密管理工作,市、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密管理工作。省保密工作部门负责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市、县(市、区)保密工作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档案信息化建设单位,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本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工作,并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

第六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密管理工作。

第二章系统工程建设

第七条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应当同步规划并落实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中各类软、硬件系统的研制、开发和安装,必须符合保密管理要求,做到防泄密、防窃密。涉及保密的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所采取的安全保密措施应与所处理信息的密级管理要求相一致,并按其最高密级的防护要求进行防护。

第八条承担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系统集成、综合布线、软件开发、服务咨询及工程监理等单位,必须通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密工作部门的保密审查。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一般不得交由境外机构或人员承建。

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的档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承建单位,必须具有《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

第九条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保密管理实行审核备案制度。档案信息化工程建设单位在确定档案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后、决定招标前,应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送《江苏省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核备案表(甲表)》(见表一),通过审核,才可实施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未通过审核的,应按规定调整后再报审核。招标或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开工后,10日内,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送《江苏省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核备案表(乙表)》(见表二)。

第十条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报省辖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省辖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核备案,重大项目报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省辖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省级各部门、单位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核备案。

第十一条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批量数字化工程报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备案。

第十二条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的档案计算机信息系统,应报经省辖市以上保密工作部门审批通过后,才能运行国家秘密信息。

第三章档案信息保密

第十三条涉及保密和不开放档案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采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加密存储和传输、审计跟踪、防电磁泄漏等安全保密措旋,加强管理。对其系统的访问应当采用权限管理机制,不得越权操作。未采取安全保密技术防范措施的数据库不得联入局域网、公共信息网等网络。

第十四条涉及保密和不开放档案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电子政务外网、国际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相联接。

第十五条符合政务公开规定的已公开的现行文件等档案信息应尽早上网,有关办法按国家规定执行。中共中央文件不得自行上网。

第十六条凡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为目的而采集的档案信息,除在其它新闻媒体上已公开的,组织者在上网前,应当征得档案信息提供单位或个人的同意;凡对网上信息进行扩充或更新,应当执行上网信息保密审查制度。

第十七条凡在档案网站上开设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和网络新闻组等,应由单位保密工作机构审批,明确相关保密要求和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和网络新闻组等、谈论和传播涉及保密和不开放档案的内容及信息。

第十八条不得在公共信息网络上利用电子邮件传递、转发或抄送涉及保密和不开放档案的`内容及信息。

第十九条涉及保密和不开放档案信息资源载体的复制,即用扫描、复印、翻拍、手工抄录或印刷等方法仿制原稿,必须执行有关保密规定,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第四章保密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在公共信息网或与公共信息网相联的网络上档案信息,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

凡向公共信息网提供或档案信息,必须通过单位保密工作机构书面审查批准。

第二十一条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上网公开档案目录或全文信息,必须按照有关信息上网保密规定,建立健全上网信息保密审查制度,做到由本馆鉴定机构按有关规定逐条鉴定、审阅签字。

第二十二条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实行单位领导责任制。各单位应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工作列为单位保密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

单位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保密措施的落实及日常管理。

第二十三条档案信息化建设单位应根据系统所处理的信息涉密等级及其重要程度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保密措施,并依照有关保密和档案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

第二十四条档案信息化建设单位的保密管理人员应经过严格审查,并保持相对稳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密工作部门应定期组织有关培训和考核。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档案信息泄密情况,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密工作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密工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实施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并向社会公布,同时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建议给予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2

第一条为了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发展信息产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区域内从事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设信息网络(有线、无线)及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等活动,均适用本暂行办法。

第三条信息化建设遵循统筹规划、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安全保密的原则。信息化建设应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第二章信息化管理机构

第四条xx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是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xx市信息产业局)。xx市信息产业局是本市信息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

第三章信息化建设规划

第五条xx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由市信息产业局负责拟订,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编制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应当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并经专家论证;应当符合国家、省、xx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

第七条市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以确保市信息化建设进程按计划实施。

各镇、市直各部门也应将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本级经费预算。

第八条各镇、各部门单位要根据全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本镇、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并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核备案。

第四章信息产业

第九条本暂行办法所称信息产业,是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业、通信业(有线、无线)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业。

第十条全市信息产业的发展计划由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市经贸局、市科技局进行编制,指导信息产业的发展。

第十一条鼓励境内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按国家、省有关规定到我市投资信息产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生产先进的信息产品。

第十二条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软件、集成电路以及其它信息产品的开发、研发、制造的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规定的强制性标准。没有强制性标准的,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第五章信息工程

第十三条本暂行办法所称信息工程,是指投资主体以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以及其它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网络、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等工程。

第十四条凡使用市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项目,均须经市信息产业局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非市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公共信息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将有关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施工及质量监理方案报市信息产业局备案。

第十五条信息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规定的强制性标准。没有标准的,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市质量监督主管部门共同编制信息工程标准目录及索引,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凡符合国家财政部印发的《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信息工程,统一由市政府采购中心会同市信息产业局进行公开招标、投标,择优确定开发建设单位。并由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对信息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要逐步完善信息工程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

第六章信息资源

第十七条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建设和整合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各镇、市直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

第十八条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打破政府职能部门对可供利用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锁,建设跨部门的,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信息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政府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办事程序、办事条件及依据等一切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均通过政务公众网站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各镇、各部门对外公开的信息,允许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无偿地查询或索取。确需收费的,按市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公共信息网络的经营单位和利用公共信息网络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要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公共信息网的经营单位和应用单位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制度,并接受公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国家所禁止的信息,不得从事危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一条信息的提供者和者,通过公共信息网络信息的,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合法的信息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信息所有者许可或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删除、修改信息网络系统中储存的信息。

第二十二条xx市信息产业局负责本市三级域名系统的有关管理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本市范围内各级域名的注册使用情况;各镇政府、市直有关单位、市属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GOV、ORG、NET下申请三级域名注册,必须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核同意后,再报xx市信息产业局批准方可向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办理申请注册手续。

第七章信息网络管道管理

第二十三条本暂行办法所称信息网络管道,是指各类信息传输网络专用管道和市政综合性网络管道专用管孔,由管道、管道出入口、建筑物的引入管道和上引管道等组成。

第二十四条市信息产业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市信息网络管道规划,并纳入市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加强对信息网络管道的规范管理。

第二十五条信息网络管道建设工程应坚持先立项,后勘察设计,再施工、验收的原则。工程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建设等各阶段的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城市道路工程和通信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为抓好全市的信息网络管道联合共建工作,信息网络管道建设工程在办理立项和规划手续前,必须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查备案。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施工。

第八章无线电管理

第二十六条市无线电管理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擅自变更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或不按总规划内容制定专项规划,由市信息产业局责令其改正,并对责任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对违法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不执行强制性标准的,由市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对违法单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可以对个人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一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除处予以没收外,还可以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给予六个月以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必要时建议原发证、审批机构吊销经营许可证或者取消联网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暂行办法其他条款的,按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理。

第三十一条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违反管理办法规定,或者营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对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对有关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行政相对人应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政府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第三十三条本暂行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3

第一条为促使全系统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在重大项目管理与决策中的信息、咨询与监督作用,更好地为全县重大项目管理工作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省统计管理条例》等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上级机关关于统计工作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统计信息化建设由局办公室负责统一规划、建设和维护。

第三条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统一安装防病毒软件并确保及时更新。

第四条定期进行系统软件、硬件检查维护,做好维护记录。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可能出现的故障,应有防范、补救和排除等措施。

第五条禁止在局域网设备上安装运行与工作无关的`任何软件。

第六条严格执行保密法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国家互联网有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在网络上进行任何非法活动。

第七条各科室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硬件和操作系统方面出现问题应及时上报局办公室,并由局办公室与相关软、硬件维护单位联系,取得技术支持,及时排除出现的问题。

第八条信息化培训应将统计内容列入专业培训计划,信息化管理员要钻研业务技能,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业务培训;每年至少组织本部门及系统内统计人员开展一次信息化业务技能培训。

第九条涉密计算机禁止上外网,禁止在非涉密计算机上储存、处理涉密信息。

第十条做好统计数据定期备份资料,保障统计资料的延续性和联贯性。

6.建设信息化项目管理 篇六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县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根据国家和省、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本级使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包括其他国有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以及使用非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全局性重大基础设施、涉众性重大应用信息化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化建设项目是指信息基础设施(含机房建设)、信息网络(含视频监控系统)、云计算中心及公共部门信息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防护等新建、扩(改)建及运行维护的工程项目。不包括零星的办公电脑、耗材添置和电子信息产业建设项目。本办法所称全局性重大基础设施,包括宽带网络、无线网络的铁塔与基站、公共场所 WIFI、广播电视网设施、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基地、物联网及数据采集设施等项目;所称涉众性重大应用项目,包括受众体为全县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及公共服务类移动应用等类型的项目。

第四条 信息化项目建设应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统一标准、注重实效”的要求,遵循“安全、适用、共享、节约”的原则,在智慧公安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智慧公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智慧办)具体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县智慧办负责全

县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县政府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技术审查、实施推进和验收评估等工作。

第二章项目规划

第五条 县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根据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市、县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本部门信息化发展实际,编制本部门、本领域的信息化专项规划报县智慧办审核备案。

第六条 县智慧办和县政府信息中心负责统一规划建设城市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备份中心、电子政务专网、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等),并负责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建设。使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各类应用系统应依托统一的城市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进行开发、部署和运行,已建的要逐步迁移到荆州市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涉密的除外)。鼓励非财政性投资信息化项目向统一的基础支撑平台集中。

第三章项目申报

第七条 使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应符合市、县信息化发展规划,由使用单位于每年6月底前向县智慧办申报下一信息化建设和维护项目,并提交《公安县信息化项目申报表》、项目建设(维护)方案和项目预算。

第八条 县智慧办(经信局)先行对各部门申报的信息化项目进行必要性审查,再由县政府信息中心进行技术审查和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评审结果报县智慧办(经信局)备案。

第九条 县智慧办会同县财政局、县政府信息中心对申报新建 的信息化项目进行审核、汇总,编制下一项目建设计划报县政府审批。经县政府批准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县发改部门按相关规定办理立项审批手续,县财政部门按照相关规定经投资评审后安排资金,纳入信息化项目建设单位部门预算。

第十条 使用非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全局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涉众性重大应用项目,应报县智慧办(经信局)备案。县智慧办(经信局)、县政府信息中心应及时提供项目标准、政策、共享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第四章项目管理

第十一条 使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由县智慧办(经信局)按照统一基础支撑、统一安全规范、统一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管理,统筹实施项目监理和验收。信息化项目责任单位(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及应用负责,并确定项目责任人具体负责项目推进工作。

第十二条 使用非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全局性重大基础设施、涉众性重大应用的信息化项目,投资单位按照规划的一致性、方案的科学性、资源的共享性原则组织建设管理。

第十三条 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设备、物资、工程及服务采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县政府有关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相关规定执行。项目招标和建设须同步实施监理制。

第十四条 使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竣工

并试运行后,由建设单位向县政府信息中心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县政府信息中心会同县财政局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验收不合格的,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

第十五条 信息化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相关财务制度,对项目建设资金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改变用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缓安排信息化建设项目:

1.已建系统可满足需求或新需求不清晰的;

2.无正当理由拒绝主管部门提出的数据共享与交换要求的;3.列入计划项目,无正当理由致使项目进度严重滞后一年以上的;4.列入计划项目已完成,无正当理由没有进行项目验收的;5.在项目审计中问题较多、整改措施不落实的。

第十六条 县政府信息中心会同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对已建成信息化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效益评估,评估结果报县智慧办(经信局),并纳入建设单位的目标考核内容。

第五章附 则

第十七条 涉密信息化项目按照相关保密要求实施。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县智慧办(经信局)和县政府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7.建设单位项目管理信息化初探 篇七

1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建设单位也称为项目业主或业主单位, 指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者或投资主体, 它也是建设项目管理的主体, 主要负责提出建设规划、提供建设用地和筹集建设资金等相关工作, 同时全程监管项目建设。

1.1 有利于构建管理系统

运用信息技术可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以精细化的原则, 收集、处理、传递、利用和储存企业系统中的原始数据, 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建设项目, 提出科学、有效的决策, 从而有效调整资源配置, 更好地提升企业管理效果。

1.2 有利于项目的整体规划管理

信息化技术是一项应用性尤为突出的技术, 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应用该技术, 不仅可以促进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分步骤规划和有效实施, 包括计划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其他管理环节, 还可以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 达到整体规划和管理的目的, 实现项目管理的整体信息化。其主要任务还是围绕管理建设项目的核心任务建立数据模型, 并以此完成项目的整体规划。

1.3 有利于项目信息的共享

任何一个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都是由建设单位中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共同完成的, 例如财务、合约、运营、工程和资产等部门。此过程中需要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 而如何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一直是传统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如果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则各部门就都能随时掌握与其相关的信息, 从而能更好地作出管理决策, 为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基础条件。

1.4 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效率

美国《经济学家》杂志在2000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1亿美元的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约15万份的独立文档或资料”。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项目投资虽然不会超过1亿美元, 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任何一个项目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 加之每个企业都不会只开展一个项目。因此, 对于建筑行业的主要管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 并根据自身的要求汇总、分类各类文件和信息, 这样可大大缩短收集、整理和分类的时间, 从而提高文件处理的效率。同时, 因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的开放性, 企业管理层在具备计算机网络接入的条件下登录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可在线处理事务, 实时了解项目的各项信息, 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通告相关部门,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内部的沟通效率。

2 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2.1 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在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会涉及到资金会计、计划进度、质量安全、物资设备、人员管理、设计管理和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 在信息系统的研发和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以上因素, 以有效衔接各部分的管理工作, 最终构成一个全面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2.2 工作流程的数据化

建设项目的管理过程实际上是数据在工程的其他参与方之间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中, 想要了解单个环节的信息, 就要与相应部门协作, 这降低了信息传递的经济性、合理性和实效性。为了预防产生交叉、重复的工作, 提高传递信息的速度, 强化传递信息的质量, 工程建设单位应积极采用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管理方式, 时刻关注新、旧数据的迁移和共享。因此, 在管理建设项目时, 建设单位应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逐渐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现象”, 统一规划数据资源, 并制订统一的数据标准, 建立整个信息管理系统共享的中心数据库。如果不能对已有数据进行正确的整理和迁移, 则会导致信息管理系统化为乌有, 无法支持业务的顺利开展。这不仅损失了企业宝贵的数据资产, 还导致知识管理无法实现。对此情况, 在实施推进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 应成立专门的数据项目组, 整合旧系统遗留的历史数据, 并做好新、旧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 以降低企业员工使用新系统的难度。信息管理系统作为项目管理日常办公的基本业务平台, 允许用户操作各种业务流程和表单, 可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并生成各种统计报表, 且预留了良好的接口, 方便信息数据的导入和导出,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使用者的工作量, 实现信息数据的高效利用。

2.3 管理平台的多层化

在管理过程中, 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每个层级之间以及内部人员的岗位和职责不同, 所涉及的信息内容和管理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 在充分考虑各层级管理内容的基础上, 应分内容、分重点、分层次地创建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系统, 从而对不同的主体生成不同的操作、使用界面和信息数据, 并形成不同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2.4 建设项目信息管理技术的战略规划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是指由企业信息部经理、企业信息化主管、信息化专家顾问和企业高层领导等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满足企业的经营需求而制订的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和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所制订的基本战略方针。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 全面地分析、观察信息建设, 并提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纲要和目标, 促使信息化建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更强, 最终实现强化企业管理体系、降低总体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目标。因此, 在建设单位的信息化建立过程中, 要有整体规划, 并结合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文化和发展战略目标, 制订适合企业长久发展的信息管理系统。

3 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

某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用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 基于“工作流”概念, 并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准确采集和处理, 并使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可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通过该信息系统, 实现了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项管理的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和传递, 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和系统化, 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提升了企业项目管理的水平。实施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的意义表现为:能够规范管理工作, 促使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流程更加顺畅, 且还能够记录工作中产生的数据, 并以各种报表和图形等形式提供给企业的决策者;通过系统内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传递, 突破了传统信息传递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方便了各个管理层和人员之间的交流;该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料查询、共享和集中管理功能提高了资料的管理效率。总而言之, 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提高了企业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还能节约时间, 最重要的是, 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竞争力。然而, 在建设项目管理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有许多问题, 想要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就需要信息技术人员与建设单位共同努力, 促使工程管理模式更加先进、科学。

摘要:加强信息化管理不但有利于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阐述建设单位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深入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泽鋆.试论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 2014 (04) :46.

[2]于海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06) :222-223.

8.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整体管理分析 篇八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信息系统;项目整体管理

在当代企业中,越来越多的战略目标是通过项目这一形式来实现的。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浪潮下,信息化建设与项目建设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在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大型项目的管理尤为重要,是项目建设所必须的。大型及复杂项目,一般有如下几个特征:项目周期较长、项目规模较大、目标构成复杂、项目团队构成复杂等[1]。在大型复杂的项目中,项目的整体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从间接管理、分级管理、分工管理的角度,对大型项目的整体管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论述了项目整体管理中的项目启动、编写初步范围说明书、制定整体管理计划、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监督和管理项目、整体变更管理和项目收尾等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1.项目章程

项目合同签订后,需要根据合同和项目工作说明书SOW撰写项目章程,建立项目型管理组织,授权相关管理人员为高级项目经理,规定了该项目的主要建设目标和费用,为项目配备了管理经验丰富的子项目经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骨干人员。在此过程中,项目的授权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实践中,很多项目因为没有清晰的授权,在建设过程中多头管理,多人负责事实上成为了无人负责,管理混乱最终将导致项目失败。

2.编制初步的范围说明书

高级项目经理依据项目章程获取授权后,需着手编写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管理团队需分析项目章程和工作说明书,结合团队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建设目标、可交付物、验收标准、初步的项目里程碑,初步的风险,成本的概算等进行描述,形成初步的范围说明书。很多建设项目往往对项目范围说明书不够重视,没有形成书面的统一意见,很多管理人员依据自己想当然的目标进行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和范围不明确,需求方经常根据临时的想法变更目标,范围不断蔓延,导致项目的无法达到验收目标,很多项目久拖不决,最终无法完成。在该项目中,管理团队对范围说明书非常重视,根据项目的目标和可交付物,将项目分为大屏幕集中显示子系统,数字化视频监控平台子系统、调度管理软件集成开发、服务器及存储设备安装调试及信息机房建设5个子项目,并逐一注明了各部分建设需要达到的验收标准。

3.制定项目整体管理计划

对于大项目管理,项目的过程计划是必须优先考虑的。在完成项目初步的范围说明书后,项目管理团队需在组织原有项目管理流程和模板的基礎上,编制项目的整体管理计划,指导各子项目经历生成了子项目的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子计划。因为通常大型复杂项目周期较长,可交付物和干系人较多,系统较复杂,为保障项目顺利执行,需重点加强项目的配置管理,为项目设立专门的配置管理员,建立配置的版本规则和管理流程。大型项目的管理流程除了需遵循组织管理的管理规定外,还可以根据大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专用于此项目的流程,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实践证明,为项目管理建立配置和管理流程所花费的人力成本,远远低于因项目管理不当造成返工、窝工、交流障碍等项目建设的损失。

4.指导和管理项目的执行

有了好的计划并不意味着项目能够自动成功,因此对管理的执行就成为管理关注的焦点。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各子项目经理需严格按照管理计划进行日常的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整体有序高效推进。例如,大屏幕显示系统子项目经理,应按照该子项目的进度计划,安排设备招标采购、预埋管道、预敷线缆、到货验货、拼接组合、系统调试、烤机运行等工作,确保了该子系统的按时完成。

5.监督和控制项目工作

项目推进除了需要日常的工作管理之外,还离不开对项目绩效的监督和控制。项目管理团队需对项目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监督和控制。按照管理计划,每周举行项目绩效报告会,对项目的进度、成本等进行挣值分析,对项目的范围、质量等对比管理基线查找偏差,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各个步骤的偏差累积,最终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造成的损失远大于监督控制所花费的开销,项目的监督和控制对预防错误的蔓延具有良好的效果。

6.变更的管理

项目建设并不都是一切按照计划进行的,对于工期较长的项目更是如此。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项目变更管理流程是十分的必要。在项目中,管理团队需建立变更提交、初审、CCB决策、变更执行、变更验证和变更记录等管理过程。因为相关项目投资大,变更影响较大,因此CCB通常由乙方和甲方领导组成,对项目中的变更进行审核。项目管理人员需根据变更决议和变更记录,修改建设计划并积极执行。良好的变更管理是应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的变更管理是控制项目在有限范围内完成的有力保障。

7.项目收尾

设备安装到位、软件开发完毕并不意味着项目的结束。项目管理团队在项目收尾阶段需重点进行项目的合同收尾和管理收尾工作。项目收尾标志着项目建设的完成,项目收尾的各项文档和总结时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收尾管理,是项目能够顺利验收的有效保证;全面的总结,是提高管理和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项目管理团队需申请甲方按照合同要求对项目进行验收,对项目的开发文档、管理文档和产品文档进行归档检查,向甲方移交合同规定的资料。之后需组织全体项目成员召开项目总结会,总结在项目中的经验、不足和应对措施,更新相关组织过程资产,对项目和人员的绩效进行评估和总结。

8.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型复杂信息化项目,项目的整体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严格规范化、标准化的整体管理措施,才能保证信息化项目的有效实施。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管理师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建设信息化项目管理 篇九

根据全球信息业发展的总趋势,采用最新最优的技术集成,高起点同时又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经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后,付诸实施。在研究、制定规划时,一定要考虑有利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社会积极参与,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

3.2 加大投入,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机构应该权利支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但是,完全依靠政府投资,不能够达到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管理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引入竞争机制,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增加资金的.积累,并促进投资者利益最大化。

3.3 人才队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面对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在农业科研管理中,主要内容是以人才为中心进行研发工作,人才素质与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好坏。信息化快速发展,增加了各个产业的发展领域,也拓宽了发展渠道,并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与创新意识,不断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3.4 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科技档案管理

科技档案管理是体现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展示一个单位风貌的窗口。因此,科技档案管理的质量至关重要,科技档案管理要体现出它最大价值,发挥出它最大的技术效用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10.浅析美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十

李江伟 程启胜 郭立涛

(解放军炮兵学院安徽合肥

230031)

【摘要】在美军率先提出进行一场军事后勤革命后。美军后勤管理理论已经趋向集成化;后勤管理方法趋向精确化;后勤管理对象趋向可视化;后勤管理形式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手段走向科技化。值得我军深入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美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后勤乃战争维系之根,军队生存之源。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后勤信息化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必不可少。而后勤管理作为后勤信息化建设健康顺利发展的必要保证,也不可或缺;并且,随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在军队后勤领域的广泛应用,军队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随之相应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这一领域内,美军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20世纪90年代末,美军率先提出进行一场军事后勤革命。美国军事后勤革命其实质是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对传统后勤进行根本性改造,它涉及到后勤技术装备、后勤组织体制、后勤理论和后勤管理等各个领域,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有资料证明,美军的后勤革命早已从理论研究阶段步入到实践应用阶段。美军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发展迅速,它在后勤管理信息化方面取得的许多进展,反映了后勤管理变革的客观规律和共同趋势,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对美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军树立一个标杆,借鉴美军的经验和做法,从而促进我军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一、美军后勤管理理论趋向集成化

有专家认为,信息化后勤是以信息技术和系统为主要管理手段的可视化后勤,其基本内涵是后勤管理的信息化。

美军认为,后勤信息管理将成为未来后勤管理的重点,后勤管理正在从管理物资流转变为重点管理信息流,相应的后勤管理也必须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方向转变。美军指出,“后勤本是一个以补给为基础、依靠大量库存的系统,现在转变成了一个迅速发展的、依靠计算机网络的配送系统,利用商业信息系统的先进技术建立全资产可见性和改善对补给链条的管理。国防后勤局的工作重点正在从管理库存转向管理整个补给链条的信息,从管理补给品转向管理供货商,从购买库存转向购买反应时间。”“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保持大量库存在经济上极不合算。这也迫使未来的物资部门大大降低物资的库存水平。信息将取代昂贵的成品库存。只要信息的反应速度加快,覆盖面大,物资的库存量及相应的安全库存量都将降低。库存量的减少可使费用大量节省。”因此未来战时后勤“管道”中,不仅是大量物资和人员的流动,更大量的是后勤信息的流动。在未来的后勤系统中,将会出现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大量计算机的信息化式的后勤管理,“以保证有能力获取(后勤)信息,而且有能力通过系统的兼容性分享(后勤)信息,并在协调一致的战场行动中运用(后勤)信息”。从而获得“后勤制信息权”,确保后勤任务的完成。

二、美军后勤管理方法趋向精确化

后勤管理方法丰富多彩,可按管理对象划分、管理职能划分,也可按后勤专业划分。美军后勤管理在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后,已日益趋向精确化。例如:在物资补给领域有:国防后勤局的标准自动化物资管理系统,海军的物资管理站统一自动数据处理系统,空军的武器系统管理系统,合同数据管理系统等。在卫生勤务领域有:记录在美军医疗机构中接受伤病员情况的计算机统计系统,美军医疗机构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在军交运输领域有:陆军的陆军运输管理系统,国防物资途中监控系统等。在装备维修领域有:陆军的陆军标准维修系统、维修报告与管理系统,空军的后方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在财务勤务领域有:标准军用财产登记册系统,国防债务管理系统,空军财会管理自动化系统等。

三、美军后勤管理对象趋向可视化

海湾战争后,为实现物资管理的透明化、精确化,美军在原有大量物资管理自动化系统基础上,于1992年开始了资产可视性系统的建设。各军种、各部门围绕资产“可视”,对原有的资产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同时开发大量新型的管理系统,加强系统的网络化建设。美军调整“速率管理”,建立“全军资产可视性系统”,使总部与部队及客户公司之间联网,减少供应环节,缩短周转时间,压减库存物资,避免后勤设施重复建设。美国国防后勤局所属和管辖的各行政业务部门,都拥有各自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部门通信和利用计算机中心数据库进行检索。目前美军资产可视性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在储资产“可视程度”已达到90%多。在伊拉克战争中已基本做到战场物资保障的透明化、精确化。

四、美军后勤管理形式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手段走向科技化 1954年,美空军器材部安装了第一台计算机。1955年,美军已有三台电子计算机用于试验性地处理补给业务。此后,后勤部门陆续采购、装配并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在后勤业务工作中初步由手工劳动向应用计算机处理转变,明显地提高了物资补给效率。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于加强后勤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显示了无法估量的光明前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鉴于在后勤业务中应用计算机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美军各军兵种后勤部门和国防后勤局相继建立了本系统自上而下统一配套的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系统。以空军为例,美空军于六十年代初期建成了主要用于进行补给管理和仓库物资储存分发的“物资管理品控制与分发系统”,到七十年代,空军后勤已开始使用第三代计算机,建立一些后勤计算中心,大部分中心可同有关业务部门连结

起来。逐渐形成了从总部到师一级以补给业务为主体的“上下联通”的后勤自动化管理体系。

到九十年代,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美军管理自动化建设也出现网络化特征。1992年,美军提出研制“全军指挥控制系统”,该系统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先进的、集中管理的联合作战指挥系统;1997年4月,美军建立的全球运输网具备了初步运行的能力;近年,美军还建成了专门提供后勤信息的后勤信息网,到目前,它已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后勤信息系统,管理、维护美国军队使用的700余万种物资和北约1700余万种列装物资的全部信息。

目前,美陆军已建立起了数字化办公室和视频电话会议系统。在美军出兵海地的行动部署中,大西洋总部司令官召集会议,就是通过视频电话会议系统进行的。为了了解货物存在时的位置、运输时的位置以及在零售系统的位置即对全面资产进行精确管理,准确及时掌握后勤需求信息,美军开发出一种具备该种运输信息管理的技术系统,它能为需求者提供瞬间可得的信息。这些技术包括条形码、无线电频率技术、灵敏卡片、卫星通讯、全球定位设备等。台式视频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通讯装置、蜂窝状电话、平面板显示仪、膝上型计算机,电子信息交换等信息技术在后勤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标志着美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是新时期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迫切需要。我军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后勤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美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对美军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我们要跟踪它、了解它、研究它,把它当假想敌、目标、甚至是榜样,迎头赶上,加快我军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保证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从而保障我军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三)以两个“透明”推动后勤保障内容的信息化变革

所谓两个“透明”就是后勤资源“透明”和后勤需求“透明”。它主要是针对传统后勤中存在的“后勤资源迷雾”和“后勤需求迷雾”提出的。美军认为,看不清目标的“后勤资源迷雾”会造成重复申请、采购、库存积压、无效运输和后勤保障效率低下。如海湾战争中美军运抵战区的4万多个集装箱,由于不“透明”,接收单位不得不把其中的28万个集装箱一一打开,重新清点和分发。到战争结束还有8000多个集装箱没有打开。而若明若暗的“后勤需求迷雾”,时常会造成部队申请的模糊性、后勤准备的盲目性和保障的被动性,造成后勤物资积压浪费,并增大工作量。如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军遗留在战场上的物资堆积如山,几年都用不完,造成很大的浪费。

为此,美军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试图通过信息化手段来驱除这两个“后勤迷雾”。1992年美军首次提出“全资产可视”概念,1999年推出《联合资产可视战略计划》。主要是采用货运激光卡(正式名称为“自动货单系统”,是物资可见性自动识别技术之一)、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及后勤检测无线终端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形成并提供及时、准确的各类后勤信息。使陆、海、空三军和国防后勤局的所有资产及在储资产、在运资产和在处理资产都能做到“可视”,以便向各级指挥官、物资管理部门、武器系统管理部门及相关用户,提供全部资产的所在位置、数量、类别和状况等信息,使物资的供应与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为作战部队提供快

速、准确的后勤保障。

11.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档案管理 信息化 电子文件 保密性

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来源及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档案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它俨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备因素。因此可以说,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就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一、我国档案信息化的成绩

由于政府的推动,档案信息化在全国信息化的浪潮中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档案信息化对政务公开的推动性。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现状,都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的方式来向群众传播,这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档案信息的数据库管理。档案信息的数据库管理,就是用计算机应用网络的技术对电子信息资源的记载。通过对档案信息的电子记录,可以提高工作人员提取档案信息的速度,有利于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3.档案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国家制定了一部分对档案信息管理与运用的行为规范与标准。防止不法人员对国家重要信息的窃取与不正当利用,维护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二、我国档案信息化出现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的“瓶颈”。目前,拥有最多档案信息资源的就是政府,而政府的资源公有化还迟迟没有进行。缺乏对政府档案信息的开发使得档案信息化遭遇“瓶颈”,对电子政务的推动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2.档案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规范。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中,要进行全面的统筹与分析实践,然后有计划有目标的去完成工作。而不是现在全国都在搞档案信息化,没有针对性,也没有经验,完全是各地政府艰难的摸索,这会走很多弯路。

3.档案信息化在法律管理上的漏洞。目前,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立法与规范还不够全面与完善,这还需要我们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对中国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开发与研究。

4.缺乏管理型人才。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基数小,且分布很不均匀,这对档案信息化在全国的建设与管理有很大的限制。

三、档案信息化的优势

1.档案信息化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与快捷。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档案信息查询功能可以满足人们快速获得信息。

2.档案信息化使档案从一个封闭的状态逐渐开放,面向大众。服务于更多的群体,发挥最大的价值。

3.更多的将档案信息资源通过高科技进行管理与整合,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也减少了在档案管理方面耗费的成本。

4.档案信息资源的拷贝,使其服务于更多的领域与人,资源利用最大化。

四、档案信息电子化的产物——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就是指被归档后的电子文件,因此,对电子档案的认知首先是对电子文件的研究。电子档案的出现,则使档案管理呈现出科技化、效率化、易操作的特点。

1.电子文件存储的特点:易修改、易复制、存储不稳定。在计算机中很容易对电子文件进行修改与删除,而且不留任何痕迹;电子文件可以迅速复制到其他硬盘中,这会影响其保密安全性;电子文件主要在光磁介质中存储,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2.电子文件的真实性。由于在存储上受到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同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容易被更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令人堪忧。所以,在电子文件的收发、存档过程中都应该认真地参与其中,防止外界因素对其恶意的破坏。

3.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1)在電子文件的归档工作中,要按程序有步骤地完成,明确其内容与真实性,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要求。(2)电子档案的保密性工作。一些电子文件是不允许公开或者限制流通于某一个领域或区域。这就要求做好保密工作,控制电子文件的拷贝,并及时收回,防止其大范围的拷贝与传播。(3)通过对接受权限的审核,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信息免遭不必要的泄漏而造成的损失。

五、档案信息化状态下的保密管理工作

在档案信息化、电子化的现状下,电子档案保密工作势在必行,它是保护我国机密档案信息最直接的手段。

1.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管理规范。(1)对不同群体设定相应的权限,使档案信息之间相互独立,防止大范围的共享与传播。(2)明文法律规定对档案信息泄密行为严肃地处理。(3)群众监督与检举。

2.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1)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灌输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工作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端正工作的态度,提高工作的热情。(2)对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培养工作人员的总结能力,使其善于从工作中总结经验,并及时运用于接下来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掌握工作的规律,提高工作的效率。

3.电子网络技术的运用。(1)通过新的电子技术对电子文件的存储进行加密。(2)在网络上设立防火墙等来抵挡黑客与病毒的入侵。

六、我国档案信息建设与管理的趋势

为了便于人们简单快捷的查询到信息,就要求档案信息工作中技术的提高、服务的完善。主要策略有:

1.自动上传电子文件。在形成电子文件的初期,就进行自动归档与上传,将第一手的信息共享于群众之间。

2.档案信息网站的建立。虽然现在一些档案馆已经建立了局域网,但建立网站可以有效地使信息的覆盖面更广,传播更迅速。

3.在线服务。互联网的普及使在计算机旁完成信息查询成为一种可能,当在查询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求助在线客服,使服务更加优质化。

4.创新与改革。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加工,提高提炼档案信息的能力,保障档案信息的质量。去除糟粕、取其精华。

5.归档能力的提高。加强对电子档案归档工作的监督,优化归档工作的程序,改革归档工作的方法,迅速有条理地完成工作。

七、结语

我国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今后要做的就是在总结前期经验与失误的情况下,更加完善档案管理的规范与制度,大力开发资源、拓展应用市场,不断创新。将电子应用网络技术全面地应用于档案信息管理之中,减小信息的存储空间,提高信息的传播应用效率。科学定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促进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为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玉芝.略论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档案保密工作[J]. 民营科技,2010,(01).

[2]陈瑞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08).

[3]单鹤舫.档案信息化和电子化的建设与管理[J]. 兰台内外,2009,(01).

上一篇:班级朗读活动总结下一篇:整改报告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