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p m f第一课时(共17篇)
1.b p m f第一课时 篇一
《bpmf》教学设计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ɑ拼成音节的方法。
2、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及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词。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教学重点:
1、音节的拼读方法。
2、认读3个生字。
教学难点:声母与韵母的拼读。
教具准备:课件、拼音大转盘、奖品:小博士帽。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bpmf声母手指游戏:“听一听,做一做”。(老师读声母,学生把自己制作的相应的声母卡片举起来。)
二、学习拼读。(学习拼读音节,领悟方法)
(1)声母可喜欢交朋友啦,不信请看:师右手拿声母卡片b,左手拿韵母ɑ边拼读边演示声母b和韵母ɑ相拼成音节bɑ。(演示几次)(2)刚才老师在拼读的时候,哪个读得轻短,哪个读得重?(3)一起总结拼读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4)师示范拼读,生跟读。
(5)出示课件——声母b和韵母ɑ四声的相拼图。(6)指名读练习拼读音节,巩固方法。(7)依次练习声母b p m f和韵母ɑ o iu。
(8)游戏“快乐大转盘”。每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有一个可以转动的轮盘,转盘中间是声母b p m f,周围是韵母ɑ o iu。学生可以通过转动指针随意找所要拼读的音节。
(9)小组赛读,互相评价。(评价的标准是:有没有按拼音方法读,音节的拼读是否正确。)选出优胜组,奖给组里每人一顶小博士。(10)练一练:课件出示摘苹果游戏。
四、认读三个生字:爸、妈、我。
(1)出示课件,一张小玲同学的全家福。问小玲,照片上有谁?在干什么?(2)会拼读的音节自己拼一拼。
(3)依次出示生字卡片,师领读,生跟读。(4)个别读,师正音。
(5)去掉拼音认读生字。(开火车读)
(6)拿出自己带的全家福,向同桌介绍一下,并讲讲你们在哪里照的?在 干什么?
(7)用这三个字讲一讲文中插图画了什么?
五、当堂达标(猜一猜出示ppt)课件展示 拼音学生猜字。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拼读音节,以后通过它,我们还会认识更多更多的生字朋友,拼音的用处可真大呀,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它?为我们今天的又一次进步鼓鼓掌吧!
7、布置作业。
1、回家把汉语拼音3读一读。
2、把今天学的三个生字制作成生字卡片。板书设计:
汉语拼音
3、b p m f
拼音卡片: b-ɑ→bɑ
生字卡片: 爸 妈 我
2.b p m f第一课时 篇二
(一) 通过抓作者的两个写作意象 “梅花与雪”体会外貌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 通过比较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习恰当运用对话与比喻的方法。
(三)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感悟他用 “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
(一) 通过 《梅花魂 》与《钓鱼的启示 》入课, 理清文章内容。
1.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木笛 》读题:预习了课文, 朱丹通过十分激烈的初试, 复试, 终于在高手如云的对手中取得二选一的资格, 朱丹第一次拿出木笛, 文章是这么写的:朱丹轻轻走进屋,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读, 这个句子你重点关注那几个字, 为什么?
当朱丹因为没有按终试的要求吹奏欢快的典子, 被大师取消终试离开考场时, 文中又有一句“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 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 转过身, 默默地走了”。 这句你又关注了哪些字? 为什么?
入夜, 当朱丹冒着大雪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看到那些孩子们, 看到那雪中的烛光, 朱丹又拿出了木笛, 读:朱丹伫立雪中,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这句你又关注了哪几个字?
当那位大师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 决定录取朱丹时, 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读, 这一句你又关注了哪几个字, 为什么?
读这四个句子:
朱丹轻轻走进屋,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 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 转过身, 默默地走了。
朱丹伫立雪中,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小心地”说明了什么?
(二) 一般参加终试的选手为了给考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会十分注重自己的穿着, 文中的朱丹是怎么打扮的。 请你找一下画下来。
话音未落, 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 仿佛开在树枝上。
读孩子这一句你关注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打扮? 我们学过《梅花魂》外祖父的一段话还记得吗?
“这梅花,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 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作者为什么让主人公朱丹把自己装束成一梅花? 这一株梅花又是从哪一排腊梅盆景中摘下来的?
我们学过《钓鱼的启示》, 作者说那个夜晚, 虽然四周无人, 但距离开放捕捞鲈鱼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在放与不放之间他们选择了什么? 作者还当他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他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他的话: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木笛这一文中朱丹面临了人生中怎么样的抉择? 他是怎样做的呢? 打开课本自由读一遍, 思考:他面临怎么样的选择? 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三) 讨论 (对话) 。
你从课文哪些写了朱丹放弃了终试, 选择了离开。
为什么?这个日子这么重要?
出示对话:过了一会儿, 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很久, 很久, 考场一片沉寂。
师读引语, 大家读内容;男女生对读。
如果作者这样写, 你看有什么不同。读一下。
过了一会儿, 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
很久, 很久, 考场一片沉寂。
谈不同的语感 (破折号;强调了原因;孩子有时把一句话的分开来, 用上标点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为什么这个日子朱丹不能吹奏欢快的曲子? 因为……因为……还因为 (作者赵恺在5岁那年他的父亲就是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死的, 这里的朱丹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其实就是他自己。 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就是他看到在12月13日国难日里, 有很多人……用他的话来说他是在战争与苦难中成长的人。 ) 你看:
师: (课件加音乐) 屠杀持续了40多天, 近1000个小时, 大约60000分钟。 屠杀了我们300000万同胞, 约12秒就有一个生命在消逝……
(课件屏幕继续呈现:)
屠杀持续了 (师引读) /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屠杀了我们300000万同胞, 约12秒就有1个生命消逝……
短短的12秒钟, 在南京城就有一个国人鲜活的生命结束了, 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 这是什么?
(四) 研究意象 “雪与笛声”。
不对,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我们的大作家没有写啊? 但我们读了却感到这个日子无比的感痛, 凄凉, 是不该吹欢乐的曲子的? 作者在后面用了很多笔墨写“雪”, 你看:
“入夜, 南京城开始飘雪。 朱丹披着雪花, 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 仿佛一片幼松林。
顷刻之间, 雪大了, 一团一团, 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写“雪”。 结合自己的经验想想雪一般象征什么?
如“《江雪》中的“雪”;林冲雪夜的雪;忽如一夜东风来, 千朵万朵梨花开;
读句子, 思考:作者给我们怎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孩子不对啊? 坠落的雪花为什么纷纷扬起? 有风吗? 有什么力量使雪片纷纷扬起?雪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是什么力量? 没有风是什么力量? 笛声。 这时在纪念碑广场上只有笛声, 在天地间只有笛声, 这里所有声音只有笛声, 这里所有的人只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笛声, 这就是朱丹的笛声。
出示:并放音乐。
笛声凉凄切, 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同学们在静静地倾听, 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引读“笛声, 生:悲凉凄切。 师:犹如。 生:脉管滴血。 师:寒冷。 生:凝冻着这声音。 师:火焰、生:温暖着这声音。 师:孩子们。 生静静地听着。 师:他们似乎听懂了这。 生:如泣如诉的笛声。
(五) 研究比喻。
就是这如泣如诉的笛声让天地动容, 让雪片纷纷扬起, 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那是什么力量让朱丹如此动情? 如此悲伤? 如此凄切? 读:出示:“临近石碑, 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像曙色萌动, 像蓓蕾初绽, 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那是什么?
是烛光, 是孩子, 是一群自发的孩子?
统计数据调查内容人数百分比 (%) 摇摇你有没有预习A.有76 27.1那一片在雪中的烛光, 作者比做了 (曙色萌动、蓓蕾初绽、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曙色?萌动后是什么?、蓓蕾?初绽后是什么?这难道仅仅一片烛光吗?是什么?力量, 是责任, 精神。朱丹的那笛声仅仅是笛声吗?是的, 就是心中的力量, 就是那种民族责任, 就是那种梅花般的精神, 让朱丹不肯在这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吹奏欢快的曲子;因为这个日子对南京的人们来说不能忘记, 对全中国人来说不能忘记, 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来说不能忘记, 所以他选择了放弃终试。
实用文课程?B.没有 (六) 小结, 升华中心, 余意未尽。
人生的抉择是痛苦的, 悼念亡灵是悲伤的, 但我们更要化悲痛为力量, 文中是不A.是内还容有单一薄个也在抉择?7025
摇摇坐在在学主习考实席用正文中的B., 文是体一感位差声名远扬的7外0国音乐大25师。
时遇大到师的什问么题也是没什说, 只是默默地打量着朱丹。 那神色, 仿佛是罗丹在打量雕塑作品。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 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 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 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大师说:“不, 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 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 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 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
说完, 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默读: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紧握的是谁的手? 他这觉得朱丹是一个 (德艺双馨的人才)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将在艺术道路上吹更多更好的曲子。
关于国耻日
韩国:把8月15日定为光复节, 首都汉城遍插国旗, 全国纪念, 放假一天。 而且那一天所有的餐馆都贴着:我们今天不欢迎日本人来就餐, 我们不为日本人服务。
法国:战后每年11月11日, 法国停战节, 纪念死难者, 如同国庆节一样隆重。
以色列:每年犹太历7月27日, 以色列“灾难和英雄”大屠杀纪念日, 广告和娱乐活动停止, 降半旗, 警报长鸣两分钟, 行人肃立, 车辆停驶。
波兰:波兰11月1日亡灵节, 全国警报长鸣两分钟, 行人肃立, 车辆停驶。 人们到墓前志哀, 连儿童都异常安静。 奥斯维辛集中营举行沉痛的悼念活动。
俄罗斯:从1996年开始, 俄罗斯把德国入侵苏联的6月22日纪念日作为“缅怀和哀悼日”, 全国默哀一分钟, 降半旗, 文化单位和广播、电视停止娱乐活动和节目。
小结:忘记大屠杀, 就等于第二次屠杀。
板书
木笛———————朱丹
梅花雪笛声烛光
3.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篇三
1.看老师写一个字:蒙。怎么读?mēng蒙人,méng启蒙。这里读——méng。师:“蒙字什么头?在你们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它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看,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以后写‘蒙’要注意。”
2.板书“启”,启什么意思?(打开),启蒙连起来是?从字面上讲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3.板书:“月光”。师问:|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读课题——月光启蒙。”(学生读得太生硬)
4.月光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思考两秒钟,课文中有一组描写月光的短语: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谁来读?师:“多美的月色啊!看着短语,想着月色,你有怎样的感觉?不用说,放在心里,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师:“柔和多了。”
5.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孙友田,还记得他吗?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他写的。
二、词组教学
1.师:“课前读过课文了吗?我读过很多遍,越读越喜欢,特别是这几组短语,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分三组呈现: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想象的翅膀、歌的王国。
3.读到第三组词时解释“混沌”(联想《盘古开天地》之前世间一片混沌现象来体会)“豁然开朗”。
4.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师指课题中的“启蒙”二字)
5.齐读三组词。
三、初读课文、讲主要内容
1.将短语放到文中读,自由读课文,遇到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可以用上这些短语说说。
2.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喜欢的段落,读好童谣、歌谣
1.你喜欢读课文的哪里?读来听听。(为什么喜欢?)
2.喜欢读童谣吗?出示三组童谣。初读,指名读。①为什么喜欢读童谣?生述说,师概括:幽默、风趣、明快、流畅。②童谣怎么读就更有趣呢?自己先练习。③刚才看见同学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打着节奏读,看你们读得那么有趣,我也想读了,我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吗?可作提示:第一首可以拍手,第二首可以跺脚或者手脚并用。第三首,一二组读前半句,三四组接后半句。
3.师过渡:“母亲不仅给我说童谣,还为我唱好听的歌谣呢,找一找在文中的哪里?谁来读?”出示歌谣。①指名读歌谣。②歌谣怎么读才好听呢?仔细观察第二首歌谣,句式整齐,有节奏,又押韵,每行都是7个字,读读看有什么规律,自己试试看。③指名读(女生)。师:“我听出来了,我们之前在读童谣时节奏欢快,而听她读歌谣时语气舒缓,她在读歌谣时还注意了二二三停顿,师示范读一句。”④请女生读。⑤师过渡:童年有民歌民谣伴我成长,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五、感受月下启蒙
1.作者开篇第一句话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他为什么这么说?默读第一小节,思考。A:预设回答一:夏夜很美,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夏夜多美啊,你读出来。B:预设回答二:因为在童年的夏夜,有母亲为我唱歌谣。母亲在怎样的月色下为我吟唱?师过渡:“景美、人美、情更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美妙的童年夏夜吧。”C:配乐,朗读第一段。
2.再静静地读这句话,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忙:勤劳、忙碌;搂:慈爱、亲切;唱: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
3.多么勤劳慈祥的母亲啊,忙碌了一天,也不忘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齐读这一句话。
六、再读、唱歌谣,唱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歌
1.再静静地读这两首歌谣,读读母亲有什么心愿?A:向往到云南。云南的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美丽的地方,母亲向往去那里。B:聚焦“楼”,两首歌谣里出现了5个楼字,母亲说盖了瓦屋再盖楼,盖了东楼盖西楼,还要盖南楼遮太阳,那时候家里能盖得起楼吗?
2.出示图片,师过渡: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黄河的河流经常改变河道,我的家乡就在黄河曾经流过的河道边,哪里土壤贫瘠,大多是盐碱地,长不出繁茂的庄稼。虽然人们物质生活贫苦,但人们的心灵在古道文化的熏陶下,滋润得非常美好。
3.所以说:CAI: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解释两个“长”。师过渡:“尽管生活清苦,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唱进了我的心里。”
4.你聽!唱歌谣(师唱第一首,接着点课件里传出第二首——天籁之音。)
5.好听吗?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的?谁来读?出示“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6.“芳香”一般形容什么?这里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师过渡:“在作者心里,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花儿的芳香一样让人陶醉。所以说是‘芳香’的音韵。”
7.看,作者的这段文字还是一首小诗呢!CAI:将这段文字改成诗歌的形式出现。
8.配乐读“诗”。提示读好:小诗也会呼吸,注意停顿和换气,读出诗的感觉。一起读
七、总结
母亲不识字,但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将民歌民谣唱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长出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八、作业
4.第一课时教案 篇四
学习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懂得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大森林里,住着这样一对邻居,一只长得很丑,叫声又难听,但喜欢听奉承话的乌鸦。
一只好吃懒做,而又狡猾的狐狸。这一天,在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就让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题
5狐狸和乌鸦(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标出有几个自段,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请小朋友们自己大声读1—3自然段,等会儿请你们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2、出示幻灯片。
3、指名说说学懂了什么?
4、提问:(1)有一天,乌鸦给孩子们找到一片肉它是怎样做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它当时那种高兴的
语气吗?有感情地朗读第2 自然段。
(2)狐狸这时也出来找吃的,当它一抬头看见乌鸦嘴里的肉,它是怎样表现的? 出示“直流口水”(齐读,并理解)
这个“直流口水”说明了什么?你能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吗?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3)此时,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4)狐狸会用什么办法去得到这片肉呢?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
汇报。并讨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
5、狐狸究竟作什么方法呢?我们来学习4—7自然段。
四、学习4—8自然段。
1、自由读4—8自然段,思考: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说了些什么?用“——”画出来。
每一次乌鸦是怎么表现的?用“
”画出来。
2、集体讨论:
(1)第一次。狐狸说了什么?
狐狸的话是随口说的吗?你从哪个词里看出来? “想了想”说明了什么?
狐狸这么热情地和乌鸦打招呼,目的是什么? 你能不能学着狐狸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乌鸦这时怎么表现?说明了什么?(出示“不作声”,理解)
(2)第二次。第一次骗成功,狐狸不甘心,又说了什么?
狐狸真的关心乌鸦的孩子吗?它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狐狸的话该怎么读呢?
乌鸦的反应与第一次一样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呢?
(3)第三次。狐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第三次,狐狸又说了什么呢?小朋友们齐读狐狸说的话。这次狐狸在夸乌鸦的什么?(羽毛真漂亮,嗓子真好)
狐狸说的是真的吗?可它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再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狐狸说的话。
乌鸦从来没有听到过有谁如此赞美它,这时它有什么反应?结果怎么样了?(打出幻灯片)(出示“得意”,理解)
一起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
3、分角色朗读4—8自然段。
五、小结课文内容。
1、大家想一想,乌鸦为什么会上了狐狸的当呢?
2、你想对这只狐狸或乌鸦说些什么吗?
六、表演这个故事。板书设计:
26、狐狸和乌鸦
狐狸(说)——
乌鸦(做)
第一次
您好,亲爱的乌鸦!
不作声 第二次
您的孩子好吗?
看了一眼,还是不作声
第三次
羽毛真漂亮,嗓子真好
得意极了
大海
苏教版
二年级(上)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童话,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课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讲
狐狸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第六自然段,讲狐狸
骗到肉后跑掉了。课文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对话时狐狸和乌鸦的神
态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准备:乌鸦、狐狸的头饰、大树、乌鸦、狐狸的图片。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是谁呀?(出示乌鸦和狐狸的图片)
生:(齐答)狐狸、乌鸦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请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评:导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故事的主要角色。这样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有利于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1: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是好朋友吗?
生2: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几个问题,老师都可以给你们解答。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呢,还是你们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
生:自己从书里找答案。
[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书。听清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好各自然段的序号。
(学生自己读书)
[评:明确读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 阅读习惯。]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跃跃欲试。老师指名读书。
师:现在老师还想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边读课文,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的还不 熟的同学,只要继续练习把课文读会就可以了。
(学生自由读书)
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狐狸和乌鸦不是好朋友。
生:老师我知道了乌鸦上了狐狸的当。„„
师:同学们书读的不错,并且也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认识这些字吗?”
请你先自己读一读,把你不熟悉的字词找出来,多读几遍。(大屏幕出示字词)
学生认字、读词。
采用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抢读等形式识记生字。
[评:识字是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扫除学生语言的障碍,巩固学生 的基础知识。]
(出示狐狸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
生:狐狸。
师:通过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狐狸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生: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
师:狐狸来到大树下(在黑板上事先贴好大树的图片),看到了谁?
生:看到了乌鸦。
生:看到了一只叼着肉的乌鸦。
师:这只狐狸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它看到乌鸦叼的肉时,会怎样想?
生:这下可好了,省得我出去找东西吃了。
生:好香的肉,我一定要弄到手。
生:我饿的肚子咕噜咕噜直叫。这么香的肉,可不能让乌鸦吃了,我一定要把肉骗来。
[评:通过创设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狐狸心里是这样想的,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馋的直流口水。
师:(指狐狸的图片)这只狐狸流口水了吗?
生:没有。
师:谁来帮着添画口水呀?
(一生添画)
师:谁来把狐狸馋嘴的样子读出来?
(生读)
师:请同学们看着图片,齐读最后一句话。“狐狸馋的直流口水。”
[评:
师:狐狸那么想吃这片肉,后来是怎样弄到肉的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4、5自然段。读的时候,可以用“——”划出狐狸说的话。用“~~~”划出乌鸦的反应。
[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喜欢与他人合作,一边读书,一边讨论。生:一开口说话肉就掉了。
师:第一次不说话,第二次为什么看了狐狸一眼呀?
生:因为狐狸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好听。
生:狐狸说的话太好听了,要不是叼着肉,早就跟他说话了。„„ 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
(生自由读书划句子)
师:小组讨论一下,狐狸说了几次话?分别是怎么说的?乌鸦有什么反映?
(学生分组讨论)
师:狐狸说了几次话?
生:3次。
师:第一次狐狸是怎么说的?
生:亲爱的乌鸦,您好吗?
师:乌鸦有什么反应?
生:乌鸦没有回答。
师:狐狸第二次是怎么说的? 生: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师:狐狸说话时是什么样的神情?为什么要这样?
生:狐狸赔着笑脸,想讨好乌鸦,骗乌鸦开口说话。
师:乌鸦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师: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演一演这两次对话?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是叼着一片肉的乌鸦,叼起肉来吧!老师来演那只馋狐狸。
(师生共同表演)
[评:师生互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师:请你们把肉放下,你们为什么不说话?
师:狐狸看乌鸦有点心动了,于是又说了第三次话。他是怎样说的?谁来用甜甜的声音读一读。
(教师指名,学生读。)
师:同学们还想不想演狐狸和乌鸦的话?
生:想!
师:请左边的同学叼起肉做乌鸦。
请右边的同学演又馋又狡猾的狐狸。
老师读作者的话,看谁演的好。
学生表演第四、五自然段。
[评:教师引导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狐狸说的话是真是假?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狐狸说的话是假的。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生:乌鸦没有麻雀漂亮。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乌鸦和麻雀的图片)乌鸦和麻雀谁的羽毛好看?
生:麻雀的好看。
师:想一想,麻雀怎样叫?学一学。乌鸦怎样叫?学一学。
(学生学麻雀和乌鸦的叫声。)
师:谁的叫声好听?
生:麻雀的好听。
师:狐狸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好听的话?
生:为了骗乌鸦开口说话。
生:乌鸦开口说话,肉就掉下来,狐狸就吃到肉了。
师:乌鸦上当受骗了,心情怎样? 生:难过、后悔、伤心„„
师:乌鸦因为听什么样的话上了狐狸的当 ?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这句话。乌鸦喜欢听
,[评: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上了狐狸的当。
生:乌鸦喜欢听奉承的话,上了狐狸的当。
生:乌鸦喜欢听好话,上了狐狸的当。
生:乌鸦喜欢听赞扬的话,上了狐狸的当。
[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都投入思考,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
师:老师今天请来的这只乌鸦,就是被狐狸骗去肉的那只乌鸦。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生:乌鸦,你以后不要光听奉承话了,那样你会饿死的。
生:小乌鸦,你听过这句话吗?“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生:乌鸦,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呀,不要光听好话而上当受骗。
[评:此处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们各抒
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思
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老师把乌鸦的头饰拿到耳边,做说话状。)
师:同学们,小乌鸦对老师说,以后它再也不会上当了。谁愿意来演不上当的小乌鸦?谁愿意来演狡猾的狐 狸?
师:我们来当评委,评评谁演的好。
(学生戴头饰非常投入地表演。无论狐狸说什么动听的话,乌鸦都没有上当。)
师:同学们,狐狸说了那么多奉承的话,乌鸦也没有上当。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上当?
生:不会。
师:如果有陌生人给你好吃的,要领你出去玩,你怎么做?
生:不理他。
生:到人多的地方,告诉大人,告诉同学。„„ 师:看来,同学们是不会上当受骗了。老师很高兴!快下课了,我想知道同学们今天学习了《狐狸和乌鸦》
这一课后,回家想做点什么?
生: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教育他们别上坏人的当。
生: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
生:我要回家做头饰,跟老师做的一样好。
师:同学们,除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外,我们今天共同的作业是(大屏幕出示):发挥想象,以
《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相信你编的故事最有趣!
[评:拓展学习,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编写故事的能力,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师:童话王国的大门又向小朋友们打开了。我们看看今天的主角是谁?(出示动物贴图并板书:狐狸、乌鸦)
师: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生:狐狸非常狡猾,一肚子的坏主意。师:乌鸦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乌鸦的羽毛乌黑乌黑的,叫声又粗又难听。师:狐狸和乌鸦凑在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儿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吧。(初读正音,了解大意。略)二.进入情境,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自读本段,读懂内容。(老师板画大树,占据整个黑板)
师:(出示狐狸和乌鸦的贴图)狐狸和乌鸦的家在哪里?请把它们送回家,并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贴图)狐狸的家在大树底下的树洞里。乌鸦的家在大树上。
生:乌鸦住在楼上,狐狸住在楼下。(众笑)
师: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齐答:邻居)师:这对邻居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往下读课文。
2.学习第二自然段:(生自由读这一段)
师:她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这里为什么不用“拿”、“取”,而用“找”? 生:用“拿”、“取”都不好。如果用“拿”和“取”,说明乌鸦已经知道这片肉在那里,就用不着 “找”了。
生:我从“找”字看出,乌鸦肯定是东瞧西看才发现这片肉的。生:“找”字说明这片肉来之不易。
师:乌鸦妈妈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肉却不肯吃,要留给自己的孩子。读到这里,你是怎么想的? 生:她真是一位好妈妈!3.学习第三自然段;(生齐读本段)
师:这时狐狸出来了。(贴图)他“谗得直流口水”,吧!
生:(边读边画、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读的真认真,快,把书拿起来,把你读懂的内容告诉大家。
生:(汇报“肉、站、流、高兴”三字一词。从字形、音、义及句子方面来说。)
生:听到你们出色的回答,老师真高兴。
生:我读懂了狐狸为什么骗乌鸦。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谗了,于是就想骗乌鸦。
生:(生分别模仿乌鸦和狐狸的样子读这段课那谁能画一画狐狸的口水?(生板画,在狐狸的 嘴巴下画了很多滴口水)
师:你为什么要画那么多滴口水?
生:因为狐狸谗得一个劲地流口水,口水都掉到地上了。师:(赞许地)画得好,想得也好。真是一只嘴谗的狐狸呀。读读这一段,读出狐狸的谗。(生练读,略)
4.学习四——八自然段
师:嘴谗的狐狸“想了想”,仔细读书,联系下文猜猜看,他会想些什么?(出示句式:狐狸想: —————————。)
生:狐狸想:多肥的一片肉啊!如果能当我的午餐就好了。
生:狐狸想:呵呵,一顿美餐来得全不费工夫!生:狐狸想:对!有办法了,如果我能让乌鸦张嘴,那块肉就是我的了。„„
师:狐狸只“想了想”,就想出了这么个坏主意。说明——
生:狐狸太狡猾了!„„„„„„
各抒己见 灵活理解——《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乌鸦和狐狸也是邻居,他们这对邻居相处的怎么样呢?
让我们看看录像就知道了。(观看录像)
师:刚才,同学们看的那么认真,那么投入,可以看出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好,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
读课文的2至6自然段,看看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你们想带着那些问题来学习?
生:我想知道狐狸为什么骗乌鸦?
生:我想知道狐狸是怎样骗乌鸦的?
师:(板书问题)会提问题也是一种本领,你们小小的年纪就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
老师相信你们能提出问题也能解决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师: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
生:第一个问题(生迫不及待地回答)。
师:那就尊重你们的选择,请你们边读边思考,然后,找你喜欢的伙伴一同来解决这个问题,开始
文)
生:老师,我还能把他们当时情形表演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演)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真是太聪明了。那么你们想对乌鸦和狐狸说点什么吗?
生:我想对狐狸说:“狐狸你太谗了!”
生:我想对乌鸦说:‘千万别上狐狸的当!“
生:我想对狐狸说:“你做坏事,不会有人和你做朋友的。”
师:你们说得真棒!我们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好吗?
生:(齐读)
……
师:听了你们的读,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也想试试。如果觉得老师读的好就配合老师表演一下小乌鸦。
如果不好给老师指点一下好吗?
师:(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谁能读的比老师还好?
生:(读课文)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夸夸乌鸦好不好?
生:(齐读)
师:狐狸一共说了三次讨好乌鸦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下面让我们分角色读读好不好?
生:(分角色读)
师:嗯,读的真好,狐狸骗乌鸦是说尽了好话,想尽了办法,结果怎样呢?下面让我们学习最后两个
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乌鸦得意极了,竟然唱起歌来。
师:对,“得意极了”又可以怎么说?
生:得意忘形。
师:“得意忘形”是一句成语,为什么不用成语而用得意极了?
生:这样写表现得更生动,更形象。
师:对,一个“极”字传神地写出了乌鸦忘形的样子。同学们在以后写作文时要注意用词准确。
生:肉掉下来了,狐狸叼走了。
师:肉掉下来了,狐狸可再没有心情听乌鸦唱歌了。没有了观众的乌鸦心情会怎样?它会怎么想?
怎么做?这时狐狸会怎么想?怎么做?下面我们以最后一句为开头,续编故事。
5.《故乡》第一课时 篇五
10月16日
一、整体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理解文章的主旨;
2、体会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品味精彩的语句,明确肖像、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4、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整体教学难点
1、明确肖像、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汉字的结构、词的类别、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首先我们要着重字词的积累。其次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但深入理解语句的能力不强,要加强在阅读技巧上的教授,多做课外阅读题,提高阅读能力。
在我见习期间发现,八年级学生在参与语文课堂中不积极,不喜欢表达,在学习上尚需教师的引导、启发与点拨,更需要老师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
五、教学用时:3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
2、了解作者以及背景;
3、掌握生字词
4、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活动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悟
1、掌握小说基本常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以及小小篇。小说三要素:人物(核心)、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展示描写故乡的诗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3、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1)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小说集:《呐喊》《彷徨》(3)散文集:《朝花夕拾》 我们学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时代背景
《故乡》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
活动
二、教学正课,整体感悟
1、给自然段标号,掌握生字词;
阴晦(huì)猹(chá)五行(xíng)装弶(jiàng)獾猪(huān)篷隙(péng)竹匾(biǎn)胯下(kuà)髀骨(bì)愕然(è)嗤笑(chī)伶俐(líng lì)吓(hè)瑟索(sè)潮汛(xùn)秕谷(bǐ)打拱(gǒng)隔膜(mó)寒噤(jìn)廿年(niàn)深黛(dài)惘然(wǎng)
恣睢(zìsuī)潺 潺(chán)
2、列出人物表:文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水生(闰土的第5个孩子)、闰土(幼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整体感知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2)文章的结构是什么,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单用一句话概括。
第一部分 开端:(1—5)回故乡: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以及“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 发展与高潮:(6—77)在故乡。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以及“我”的感受。
第三部分 结局:(78—88)离故乡。“我”怀着痛苦失望的心情离开故乡并寄希望于未来。
4、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
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故乡到底变成什么样呢?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3段只有一句话,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说明“我”对故乡还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5)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6)第5段写了什么? 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活动
三、课堂小结
1、课堂归纳 : “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凉。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了希望,但又觉得很渺茫。
2、作业布置
(1)第二部分可以再分为几层?(2)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3)阅读课文,看看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6.短文 第一课时 篇六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说明静物动景的写作方法。
2.继续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着重理解某些文言实词。
3.了解我国丰富物产和美妙景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古文知识。
2.课上多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复述比赛。
2.小组知识竞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现在给大家读一首杜牧的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从诗中我们也知道早在唐朝我国就已有了荔枝,而且荔枝是水果中的上品。
荔枝的妙处,苏轼也称赞过,他在《惠州一绝》一诗中曾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那么在白居易眼中,荔枝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荔枝图序》。
(一)明确目标
1.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
2.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一些文言文知识。
(二)整体感知
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荔枝的知识。荔枝出产在广东、福建,当时在三峡一带也有出产。因其不耐久藏,离产地稍远就无法尝到,甚至无法见到。作者在产地见到后,为不认识的人和认识又不甚了解其变化的人画图题字,以便了解。这篇说明文着重描述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形象的描绘出荔枝的花、叶、果实和果实的外形、核、壳、膜、瓢肉以及浆液的味道,可以说面面俱到又不嗦,叙述清晰如睹其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人民痛苦的中唐时期。29岁考中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他得到了翰林学士的职位,三年后被任为左拾遗。其后因进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他提出“文学合为时而著”的进步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传下来的诗篇近三千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2.解题。
3.朗读课文并正音。
帷wéi葡萄pú táo枇杷pí bá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醴lǐ 酪lào
4.重点字释义。
帷盖:车篷的帷幕。
华:花。荣:开花。实:果实。果:颗粒。缯:绸。绡:生丝的织物。瓤:果肉。莹白:洁白。醴:甜酒。
5.重点句子释义。
(1)大略如彼:大体上像那些东西。
(2)命工吏图而书之:让画工绘了图,题上字。
(3)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目的是为了没有见过荔枝和见过荔枝可是不是在采下后三天之内见到的人们而写。
6.逐句翻译。
(1)荔枝生巴、峡间:荔枝生长在长江三峡与大巴山之间。
(2)树形团团如帷盖:树的形状团团的像车篷的帷幕。
(3)叶如桂,冬青:叶子像桂树叶,冬天也绿。
(4)华如桔,春荣:花朵像桔树花,春天开。
(5)实如丹,夏熟:果实红色,夏天成熟。
(6)果如葡萄:颗粒像葡萄。
(7)核如枇杷:果核像枇杷。
(8)壳如红缯:果皮像红绸。
(9)膜如紫绡:内膜像紫缎。
(10)瓤肉莹白如冰雪:内瓤洁白像冰雪。
(11)浆液甘酸如醴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
(1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1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如果离开树枝,一天就变了颜色。
(14)二日而香变:二天就失去了香味。
(15)三日而味变:三天就变了滋味。
(16)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四五天以后色香味都失去了。
(17)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元和十五年夏天,南宾郡太守白乐天。
(18)命工吏图而书之:命令画工绘了图,题了字。
(19)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以内的荔枝的人们写的。
7.分析课文。
短文分三个层次,“荔枝生巴、峡间……其实过之。”为第一层,详细地介绍了荔枝的产地,树的形状、叶子、花、果、果实的颜色、果簇的形状、果核、果壳、内膜、瓤肉、浆液。“若离本枝……色香味尽去矣。”为第二层,说明了荔枝不易久藏的特点,“元和十五年……者云”为第三层交代了做序的缘由。
8.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开展复述比赛。
9.根据原文内容扩写,写成400字的一篇说明文。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说明文,了解了荔枝的特点并学习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希望同学们认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
(六)设计板书
荔枝图序
7.《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教学 篇七
《和时间赛跑》 (小学语文S版) 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感的散文, 朴实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课文主要讲了“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 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 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 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比较模糊,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领悟“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所以, 整个教学可以抓住“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这一主线, 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和时间赛跑”质疑,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他怎样和时间赛跑?”三个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从课文中和联系生活实际, 找出“什么永远不会回来了?”来感悟时间的流逝, 感悟为什么要珍惜时间。通过自读课文, 鼓励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 读出自己的感悟, 架起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 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最终引导学生感悟要珍惜时间。
生字和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本节课设计生字词教学从整体入手, 从长句子中提出生字, 用生字形成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小诗。让词语与文本阅读接轨, 在阅读中学生多次接触生字的形, 可减缓字形教学和生字教学的坡度。围绕“时间”一词, 让学生说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和名言等, 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积累语言, 内化语言, 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 (赛、慰、庭、寸、沿、狂、喘、吁、暑、惯、益) , 正确读写“赛跑、安慰、庭院、沿着、狂奔、暑假、习惯、一寸、气喘吁吁、受益无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讨论没读懂的问题,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养成主动思考和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引导学生获得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一启示, 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由于时间概念比较抽象, 因此, 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重点语句和珍惜时间名人名言的幻灯片。
学生:搜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
【教学内容】
全文初探, 整体感知, 重点探讨课文第1耀8自然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互动:
1. (播放钟表嘀嗒嘀嗒响的录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谈话:你想到了哪些与时间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和句子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很宝贵)
一、揭题质疑, 引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篇与时间有关的课文。
(板书:和时间赛跑)
2. 齐读课题。
质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谁为什么什么结果)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通读顺。
(出示要求: (1) 把字音读准, 把句子读通顺。 (2)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 想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
2.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
3.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出示:
(1) 爸爸妈妈理解我的心情, 可不知道怎样安慰我, 只是说:“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2) 以后, 我每天放学回家, 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 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 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3) 我看到鸟儿飞过空中归窠 (k佶) , 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可能沿着同样的路线飞过, 可时间已经不是今天, 小鸟也不是今天的样子, 它们一定也变了。
(4) 我狂奔回去, 站在庭院里气喘吁吁的时候, 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 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我跑在太阳前面了。
(5) 从那以后, 我就时常做这样的游戏, 有时和太阳赛跑, 有时和西北风比快, 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做完的作业, 我几天就做完了。
(6) 童年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 使我受益无穷。
4. 出示词语:
赛跑安慰庭院沿着狂奔暑假习惯一寸一寸气喘吁吁受益无穷归窠滋味形容
5. 将上面的词语加上一些
词连成一首小诗。出示:
和时间赛跑
疼爱我的外祖母去世了,
我无法排除内心的悲伤。
爸爸不知怎么安慰我,
他说, 时间过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在庭院里看太阳一寸一寸沉进山头,
看沿着同样路线飞过的小鸟变了样子,
我气喘吁吁地狂奔回去,
跑在了太阳前面。
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做完的作业,
我几天就做完了。
和时间赛跑的习惯,
使我受益无穷。
6. 齐读小诗。
7. 把标出的生字再读一遍,
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桌子上写一遍。特别注意“庭、惯”两个字的写法。
8. 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节读全文。
要求:注意听字音是否读正确, 句子是否读通顺。
9.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 () 因为外祖母去世这件事, 知道了 () , 后来他和 () 赛跑, 和 () 比快, 提前完成 () , 养成了 () 的习惯。告诉我们, () , 你就可以成功。
1 0.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 理清前面根据课题质疑的问题。
(林清玄是台湾的作家。他为什么和时间赛跑?他怎么赛跑?)
课文写了几件事情?
[板书: (为什么)
时间永远不会回来
(怎么)
和太阳赛跑
和西北风比快
提前完成作业]
三、提出问题, 交流讨论
1.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同桌讨论)
2. 指名交流。
四、重点探究, 自读自悟
1. 品读第四自然段。
(1)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第四段, 思考爸爸说了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时间带走了什么?
(板书:昨天、爸爸的童年、外祖母的生命)
(3) 理解感悟:时间带走的仅仅是“作者的昨天”“爸爸的童年”和“外祖母的生命”吗?
(4) 带着自己的理解, 读爸爸说的这番话。 (生齐读)
(5) 思考:作者的爸爸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为什么先说昨天, 再说童年, 最后说外祖母的一生呢? (指名回答)
(6) 师小结:昨天悄悄地过去了, 童年悄悄地过去了, 一个又一个童年过去了, 悄悄地, 一生也过去了, 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无情地带走了每个人的昨天, 每个人的童年, 每个人的生命, 把所有的事物都带走了, 带走一切的一切!永远不会回来了……带着这样的理解, 再来读这段话。 (生读第四自然段)
(7) 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要求听清老师强调了哪两个词? (强调:永远、再也)
(8) 指导学生品读课文反复出现的4个“了”字, 谈体会。课件出示对比的两段文字:
“昨天过去了, 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 是个孩子, 现在想回到童年却办不到了。你将来也会长得像爸爸一样大, 像外祖母一样老。时间过去了, 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昨天过去, 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 是个孩子, 现在想回到童年却办不到。你将来也会长得像爸爸一样大, 像外祖母一样老。时间过去, 就永远不会回来。”爸爸说。 (师生对比读书)
2. 品读第六自然段。
(1) 默读第六自然段,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汇报, 读出理解)
(2) 师小结:无论是你的昨天, 爸爸的童年, 外祖母的一生, 也无论是沉下去升起来的太阳, 还是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的小鸟, 它们都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 (出示:用诗歌的方式呈现第四、六自然段) 一起读:
昨天过去了, 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
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 是个孩子,
现在想回到童年却办不到了。
你将来也会长得像爸爸一样大, 像外祖母一样老。
时间过去了, 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 一天真的过去了。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 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小鸟可能沿着同样的路线飞过, 可时间已经不是今天,
小鸟也不是今天的样子, 它们一定也变了。
五、仿写练习, 拓展升华
1. 师:读着读着, 我们仿佛把课文读成了一首诗,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时间》;读着读着你也许想起了身边的很多事物也永远不会回来了。
2.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 仿照第六自然段的写法, 用几句话写一写在你眼里哪些事物跟昨天不一样了。 (出示:仿照第六自然段的写法, 用几句话写一写在你眼里哪些事物跟昨天不一样了。)
3. 生书写, 师巡视。
4. 指名汇报。
5. 总结:
8.让第一课时绽放精彩 篇八
【关键词】第一课时 低年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2-02
每当观摩阅读教学现场或实录时,总是被名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给吸引,他们大多浓墨重彩地呈现第二课时的教学,有的特级教师们会两个课时上完一节课。在敬佩之余内心总有个疑惑,第一课时该怎么上也能上得精彩纷呈?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把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上得高效呢?在多次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以《咏华山》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向四十分钟课堂要效率。
一、精巧构思,诗文相映成趣
(一)整体性
《咏华山》是一首文包诗,诗文共同描述了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雄伟壮丽。本课的重点是对“啊!华山真高哇!”的品读与感悟及诗与文的对照理解。在以往的执教中,通常是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解决非重点段”的套路。分段朗读后理顺课文,结合第一幅插图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把三、四自然段简单读评一下,算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样的教学把二段从文本中割裂了出来,既破坏了整体性,又削弱了重点性。该如何巧妙地呈现整体呢?
【片段一】:初读课文,仔细看插图
师:看插图中的小孩儿是谁?是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生:寇准!第四自然段讲的。
师:图中的大人是谁?
生:先生!
师:这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山?
生:华山!
师:这些都是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第二幅插图,他们站在山顶,看到了壮丽的景色,寇准情不自禁地念了起来,先生一听连连称赞,称赞什么?
生: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师:“他们在山顶看到了什么景色?看看课文第几自然段讲的?”
生:第二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把华山的高写具体,怎样来赞美华山的雄伟壮丽的。
这样设计充分挖掘了两幅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概念,同时把今天的课时目标明明白白地亮了出来,条理清晰,段落分明。
(二)衔接性
《咏华山》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包诗课型,如何把诗与文巧妙的衔接一起是上好这一课的关键。按照常规学习,先和学生逐句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后出示古诗,就诗论诗,讲解“与”、“齐”、“举头”、“回首”等字的意思。再回到前文,让学生找找哪两句话就是这两句诗的内容,最后对应读诗文。这样的设计割裂了诗和文的衔接性,硬生生地成了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教学,未体现文包诗的独特之处。那么“同步进行”就是一条快捷、方便又精致巧妙的路。
先自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哪句话中哪个字最能突出华山的特点,学生找到“高”,并引出中心句“华山真高哇!”。围绕“高”再次示标:课文是怎样把高写具体的呢?通过图文对照先学习第一句话,体会登华山之艰难,感叹华山之高。然后打破常规顺序,先学习 “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句话非常具有画面感,教师和学生可以边画边讲,趣味感十足,课堂氛围变得活泼,对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片段二】:
先板画一座华山,引导学生看图。
师:华山的前后左右远近都是山,有没有哪座山和华山一样高?
生:没有。
师:他们都在哪?
生:在寇准和先生的脚下。
师:课文里怎么说?
生: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教师板揭示“……都……”)
师:没有哪座山和华山一样高了,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1:华山是最高的。
生2:华山第一高。
师:是啊,华山真高哇!再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比华山高?
(学生面面相觑,看看图,又读读课文,一会一只只小手就举了起来。)
生1:有!蓝天比山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2:图上画着呢,蓝蓝的天在山上面呐!
生3:课文里也写了“除了蓝天”就是说华山不和蓝天比,因为蓝天太高了!比华山还高呢!
师:大家都是爱动脑经的小朋友,“除了蓝天”就是说只有蓝天比华山高。一起读好这句话,咱们来感受感受华山的高。
(学生特别带劲地高声朗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老师用十个字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
(板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值得关注的是,这里不能说诗句,只告诉学生是十个字,因为此时还未出现诗句这个说法,只是为诗文对照做铺垫。语文教学斟字酌句必须严谨。接着让学生再读第四句话,分半句对应读这十个字,一对应学生马上理解了“与”是“和”的意思,“齐”就是“等高”的意思,明白第四句话就是这十个字的意思,无需多费唇舌,诗与文巧妙衔接,浑然天成。在此基础上用同样方法学习“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学生反应积极,一点就通,难点一一突破。文的分析与诗的理解仿佛两条齐头并进的路最后交织在一起,精致又巧妙,一举两得。
二、扎实双基,字词落到实处
何为“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低年级教学恰恰是打好双基的时候,只有把学习的技能教明白了,学生才能凭借技能去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对双基的重视。因为文包诗,所以课文段落编排上有些特别。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但因文中插入两句诗,句首又都缩进两格,学生会错误认为是两个小节,而教师往往会忽略此处,何不利用小小的冒号进行一次双基教学?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就告诉学生共有四个自然段,别担心学生理解错误或不解,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马上把这个疑问解开。
【片段三】 :
(老师数句子,学生读句子。第二句只有一个字“啊!”,学生数的时候会把它和第三句“华山真高哇!”一起数作第二句。)
师:小眼睛看仔细,第二句是什么?
生:啊!
师:“啊!”只有一个字,为什么说它是一句话?
生1:啊后面有个感叹号!
生2:感叹号也表示句子结束。
师:你真会读书,读得这么仔细。原来一个字是一句话,就叫独字句。
这就是语文的基本知识,细节中见本领。在数到第六句话时,绝大部分学生读到“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就结束了,此时老师引导继续读,学生会半信半疑地接着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因为看到了句号,读到这学生又停住了。老师要求读下去,学生的疑惑就更大了。读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马上映示完整的第六句话,引导学生观察虽然句首缩进两格,但前面有个标点符号,这个符号表示还没结束,后面还有内容,所以下面两行就是这个符号的内容。学生的疑惑瞬间解开,一下子就记住了,以后再碰到这个符号,定能熟练地运用这一技能。这就是把技能教给了他们,把双基的基石打扎实了。
此外可以用对比朗读体会“真”在语境中表示“确实”的意思;用动作示范来理解“举头”、“回首”;用先画一朵云,让学生读句子找茬,补画云朵来感受“朵朵”的多,再次加深了“量词重叠表多数”这一基本知识的印象,这些都是把字词落到了实处。此外,文中出现的二类字和生字,也通过词语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并用连词成句读来简化识字的心理过程,达到随文识字的目的,处处体现了字字落实的精神。
三、丰富板书,句篇水到渠成
对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低阶段学生来说,板贴一个大大的红苹果远比板书“红苹果”三个字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所以要提高课时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把文本的重难点用精美又巧妙的板书来呈现,为教学锦上添花。要提高板书的含金量,可以紧扣以下三点:
(一)抓中心、显结构
本课的重点段落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共有六句话,一、三、四、五句话是对“啊!华山真高哇!”这句中心句的具体描写。每句话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每句话讲什么,文本结构在板书上一目了然。上课时每讲完一点就朗读中心句,为学生理清了思路,潜移默化地为将来写作文做好铺垫。
(二)突重点、解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意思。第二自然段采用了现代文与古诗两种形式叙述和赞美华山的高,特别之处就在于古诗的意思就包含在了现代文中,指导学生借文悟诗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板书精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将现代文与诗句左右句句对应展示,用一个“高”字衔接,架构起两者之间的桥梁。诗句展示在“咏”字下方,“咏”字含义不言而喻,难点一望而知。
(三)扣字词,巧背诵
很多教师在设计板书时会在“到底是出示字词还是句?”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可以尝试“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这个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自然段就浓缩在九个词语、两句话中。通过学生自己读,同桌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一句多读,由词到句,由句到篇,为背诵铺设台阶,降低整段背诵的难度。此外别小瞧了这九个词语,其中包含了七个二类字,两个生字,比起以往单纯的读词识字,这样的方法简化了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通过随文识字完成学会有关节段的生字词,初步背诵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目标。
文本结构、重点段落、教学思路、教学目标都体现在了这小小的板书上。
9.《社戏》第一课时 篇九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
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
3.能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
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1.能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设想:
介绍小说前一部分的内容,帮助理解小说的主题。听录音机的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理解小说的主题。
一.导入:
《社戏》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前一部分写辛亥革命后,“我”在北京两次看京戏;后一部分写“我”在家乡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录的正是小说的后一部分。
小说的前一部分写在北京,“我”看过两回中国戏。
第一回是迟到,戏场里拥挤不堪,风气又极坏,只得走出完事。
第二回在“用不着争座位”的“第一舞台”;谁知竟是“连立足也难”,向旁边的胖绅士打听一下演员的`姓名,竟遭到白眼,忍耐到半夜十二点,主角却没有来,只得“挤而又挤”,出了大门;而戏院门外,却有一帮闲汉等着“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
如此戏场,终于使“我”感到“不适于生存了”,从此便与中国戏“告了别”。
前一部分后有一段过渡,大意是:
“我”看到一本日.文书,其中有一段讲到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由此联想到自己“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
小说便自然地过渡到后一部分,即课文《社戏》所记叙的内容。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十一二岁在家乡看社戏的趣事,表达了作者对曾经拥有过的那一片“乐土”和乐事的深切怀念,对农家小朋友美好情谊的由衷眷恋之情。
二.放录音,听范读。
1.学生看书,边听边标自然段,同时画出生字难词。
2.听完后请学生默看课文,之后找几位学生分别复述故事情节。
三.划分课文结构层次。(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提示:课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在写社戏前后作者还写了其他的相关内容,请根据这个提示,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学生思考作答,共同完成结构的划分。
(板书)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了”),写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是结尾部分,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画字词,留作家庭作业。
抄词注音:惮、撺掇、凫水、篙、橹、吁、蹿、癞、楫子、偏僻、怠慢、蕴藻、屹立、懈、舀水、皎洁、撮、颇、行辈、归省、喝彩、弥散、絮叨
《社戏》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10.第一课时 篇十
1、引导学生回忆游览过的名胜古迹,激发爱国之情。
(同学们,你们都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能把你的所见所闻说给大家听听吗?当时你的感受如何?)
引导: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50文明史,地大物博的伟大国家,华夏民族在这块大地上繁衍生息,作为中国人,她是我们应该共同热爱的。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
板书课题:1、我们爱你啊,中国!
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小结: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学生读文,分小组讨论。
(2)交流。
第一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
(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季节差)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指导写字: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内作业:
(1)朗读全诗,尽量能够背诵。
(2)完成学习手册剩余题目。
(3)抄写全诗一遍。
拓展延伸:
1、桂林山水________,杭州西湖________黄山、庐山________,长江、黄河________,龙井茶________,茅台酒________,江南丝绸________,景德镇陶瓷________。
2、黄山的“四绝”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桂林的“四绝”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多处风景名胜,你能写出下列与之有关的诗句吗?
桂林:__________________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
庐山:__________________长江:__________________
11.《梅花魂》第一课时教学谈 篇十一
没有总体的课就像是一朵无魂的花,所以我把课的总体设计看成是一棵完整的梅,努力地种活一棵梅。
《梅花魂》是归侨女作家陈慧瑛的作品。作者回忆外祖父身前的五件小事,讲述了外祖父思乡落泪和托梅寄情的故事。反映了外祖父虽飘泊他乡但心眷祖国的赤子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外祖父的深深思念和赞誉之情。文章叙事细腻,用词妥帖,但篇幅较长。写梅花、说思乡两条线索清晰,其内在的联系需要悉心引导学生才能把握。梅花魂在文中有多层涵义:一是梅花的秉性;二是民族魂,亦即民族气节;三是外祖父身上所体现的对于祖国的眷恋,是梅花品格与他的爱国情怀的融合。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第二层含义学生很难理解,是教学难点中的难点。
据此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采用分类学习的方法理解“朵朵幽芳、风欺雪压、顶天立地”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以重点词语、句子为依据,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梅花魂所包含的不同层次的含义,感悟人物情怀。(4)摘录令人回味的词句。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这样的意图:(1)词语分类教学,解决新词量大的问题,抓重点句反复品读,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2)“总体感知、理清作者思路”和“细细品读、层层感悟”相结合,实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两课时的教学完成“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过程。(3)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感悟这一学习难点相结合,让学生收集关于“归国华侨”的爱国故事,提升学生对文中“梅花魂——恋国情”的感悟。
按照这样的理解,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1)课前预习,整体感知;(2)检查预习,学习词语;(3)词句相连,品读感悟;(4)抓住节点,分层展开;作业过度,后继有据。主要是完成对“梅花魂——民族魂——爱国情”的理解。从梅花魂到民族魂是课文学习的难点,设想本课时的教学是要为后面“思乡爱国”的感悟作铺垫。所以,在总体设计上还是花大量的时间来感悟“梅花魂”。
课前预习,是把整体感知移前,增加课堂的容量。作业第二题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外祖父思乡的几件事情,细细品味”,则为下一课时的教学确定基调,把第一课时学习是为了铺垫下一课时的学习感悟这一意图暗示给学生。
捡起数瓣花——词语教学
如果说课的整体设计是一棵梅,郇么词语就是这树上的一朵花,而这堂课的词语教学就是捡起了几片花瓣。本篇课文新词的量很大,所以,在课堂中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一是词语分类学习。在检查词语自学情况时,首先出示的是一组直接描写梅花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
清白秀气
风欺雪压顶天立地
这里,从指名学生读词开始,重点指导“缕”的读音,接着以“梅花——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梅花——清白、秀气;梅花——遭到风欺雪压,却始终——顶天立地”引读结束。紧接着出示第二组词语:
不甚在意分外爱惜泪眼朦胧
训斥刮去抹净
眷恋衰老珍藏
针对这一组词,学习的重点放在“分、抹”的读音上。并结合字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词语成为学习的切入点。在出示第二组词语后,通过找反义词“不甚在意——分外爱惜”,然后从“分外爱惜”的是什么切人,让学生找出写外祖父“既不甚在意又分外爱惜”的句子,再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找到句子: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外祖父分外爱惜的到底是什么?并由此展开后面的教学。还有,像“稀罕”一词的教学也是这样,在出示了句子“一枝梅花,有什么稀罕的呢?”后,在稀罕的后面板书了一个“?”,然后让学生找出“到底有什么稀罕呢?”再用具体的内容来回答稀罕在什么地方。
三是词语学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如课堂中在学习“秉性”这个词时是这样安排的:
①出示句子;②齐读后提问:秉性是什么意思?③句子中哪句是具体写梅花的秉性的?让学生完成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学习过程。
四是注重词语的积累运用。在学习了梅花的品格后向学生提出:“此时,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说说梅花的品格?”这一问题。在学生感受了民族魂的时候又提出:“此时,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这些都为了学生词语的积累与运用而设计的,同时也避免了通常课堂上要问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某某说”的定式。
横斜几棵枝——句子教学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文中又有许多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如果学生能读懂这些句子,就能比较到位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较好地感受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课堂中出现了最最着墨的有这样3个句子的教学。本意是想设计成支撑本课时的骨架,就像横斜的梅枝,勾勒出树的姿态。
一是从“有什么稀罕的呢?”导入。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出示后随即从具体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句子。
1“顿时拉下脸来”这一神态。
(1)做一个“拉下脸来”的动作。
(2)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拉下脸来”?
(3)“顿时”是什么意思?
(4)从外祖父这“顿时拉下脸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一语言。
(1)同学们,这可是“我”有生以来听到外祖父的第一次训斥!
(2)从这“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训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换位体验:谁也学着外祖父的样子训斥一下?现在,你就是外祖父,请你冲着莺儿她妈大发脾气吧!指导读好训斥的话。如:你训斥得很响,很生气。可是,同学们想想看,外祖父是一个老人,他训斥的是谁?所以,这训斥中除了“生气”、“责备”还应该带着什么?(齐读)
3“轻轻刮去”、“慢慢抹净”这些动作。
(1)这里,你留意了外祖父的哪些动作?
(2)多么小心翼翼的动作!让我们也小心翼翼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小结读。因为“我”不小心弄脏了梅花图,一向慈祥的外祖父就大发脾气(板书:大发脾气),外祖父对这墨梅图真是分外爱惜。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分外爱惜”!这三个细节的感悟,随机进行,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二是从为了解开“稀罕”的疑问导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这一句的教学,和上一句有所不同,主要是采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加深理解。引读是这样安排的:
(1)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2)我们说梅花是最有品格的,因为——
(3)梅花是最有灵魂的,也是因为——
(4)梅花是最有骨气的,还是因为——
三是为了理解“民族魂”而导人。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一句子的学习和前面又有所不同。这里,设计的是从了解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人手的。先是让学生说说收集来的有气节人物,再多媒体播放,播放过程中配以《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背景音乐,教师同时作画外旁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引读:
(1)师:这些有气节的人物——
生: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2)师:这些有气节的人物不正是这朵朵梅花吗?他们在凝视我们,他们在告诉我们——
生: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小结作业:课后题两次出现的关于思乡的作业练习。
12.《泉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设计理念】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对自然事物有观察的欲望。教学中通过图片、多媒体投影等方式让他们感受济南的泉的特点, 并说说自己的所见和所想, 从而激起他们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通过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有效阅读中增长见识、丰富生活和提高体验能力。通过阅读来调动学生思考, 鼓励他们参与问题的谈论;创设情境, 发挥学生语言表达的主动性, 从而丰富认知与情感。在对话交流中, 让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能力, 学会表达生活中的美及对美的感悟。
【教学目标】
1.能够识记、理解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对泉水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行文脉络和语言运用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和感受泉城泉多、水美的特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会学会用, 学会迁移, 在阅读、理解和表达中提升学生对祖国自然美的热爱与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巩固旧知, 联系导入
谈话1:上一个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什么? (《虎门销烟》) , 就这个题目, 我们怎么理解呢? (“虎门”是地方, “销烟”是事件。) 我们其实还可以补全———林则徐虎门销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泉城) (生读课题)
谈话2: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这个城市以泉出名) , 那么我们知道哪个城市被称为“泉城”呢? (济南) 由这个题目, 我们推想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二、自主阅读, 问题探讨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边阅读边思考这篇课文是写了哪些泉?是怎么写的?每个泉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以用“先……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概括。)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 从而把握文章内容的重点, 学会概括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三、具体研习第一自然段
1.问题探讨:小组讨论, 说说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 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学法点拨:我们要得出这一段写了什么, 就要分清楚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最终得出第一段的内容。 (三句话, 分别写了济南有七十二泉, 泉多;济南的泉美和济南的泉著名。)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提炼句子的主要内容, 能够整体和局部地分析段落, 学会概括段意。
3.品读“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这句话, 探讨问题:
(1) 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 同学们觉得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共有4个小分句, 写得比较优美逼真、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等。)
(2) 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栩栩如生呢? (四个分句都是比喻句, 显示出作者观察仔细、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准确凝练。)
(3) 作者是从泉水的哪些方面写的呢? (前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泉的样子, 后两句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泉的声音, 是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写的。)
4.拓展延伸。
小结:同学们, 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首先认真观察了泉水的形态, 仔细聆听了泉水的声音, 并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以及生动的表达, 把泉水写得栩栩如生, 让我们过目难忘, 记忆深刻, 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除此之外, 老师觉得还有一点很妙 (以诗歌形式出示这段话) , 就是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 就像一首小诗。范读 (作者用了四个“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 让句子更加的工整, 读起来也更有气势!) 、指名读、齐读。
过渡:想把这美妙的泉水记在心里吗?
(1) 朗诵比赛。自己先朗诵, 先在小组内比一比, 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 参加全班比赛;
(2) 再读第二句, 感受“有的……有的……”句式特点;
(3) 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来写一段话, 用上“有的……有的……”句式。
(相机出示:“操场上, 同学们有的在踢足球, 有的在打篮球, 有的在跑步, 有的在跳绳, 可热闹了。”) 如果四年级的我们还写这样的句子, 能不能代表我们的水平?我们能不能也像泉水的作者一样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呢?引导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修改?
(相机出示:“操场上, 同学们有的在你追我赶地踢足球, 好像一匹匹骏马在草原上奔跑;有的在你拍我抢地打篮球, 好像一只只饿狼在抢夺食物;有的在比赛跑步, 个个如离弦的箭;有的在玩花样跳绳, 让人看了眼花缭乱。”)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借助这样的仿句造句练习, 提高学生对事物进行细腻精准描写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谈论:同学们想想除了在操场上我们可以用“有的……有的……”进行造句, 还可以针对其他场合和对象用吗? (小组讨论, 如用学过的“台湾的蝴蝶谷蝴蝶真多呀, 它们……”写生活所见, “天上的白云姿态万千, ……”)
四、课堂小结
13.推敲第一课时 篇十三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媒体设计: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 11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读好句子,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诗句,导入 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尚、妥:上小下大。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 1、见习字册。2、抄写词语。
14.《穷人》第一课时教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舒适
搁板
魁梧
蜷缩
黧黑等。
2、初读课文,初步感受穷人的“穷”,运用“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并学习描写环境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穷苦的人往往心地善良,关心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穷人,去感受他们美好的心灵。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穷人》。板书: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你对他有所了解吗?齐读课后学习连接: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检测预习、学习生字
(师:字词的掌握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搁板
魁梧
黧黑
蜷缩
包裹
抱怨
倒霉
挨揍
保佑
勉强
寡妇
撕破
忐忑不安
寒风呼啸
波涛轰鸣
狂风怒吼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1)注意字音:
搁板
蜷缩
勉强
(2)注意字形:
魁
黎
裹
寡
(3
理解“忐忑不安”
(师:字词大家掌握得非常棒,好,下面我们走近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穷人又具有怎样的形象?)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讲了他们一件什么事?
四、交流展示:
桑
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寡妇西蒙和她的两个孩子
(1)学生自由说,相机引导(师:概况课文内容既要求全面又语言简练)抓住主要人物所做的主要事情来说说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五、学习一、二自然段
(一)自由读课文一、二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做好批注,把你的感受,体会写在相应句子的边上,一会我们来交流。
1、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说感受,引导学生说一段话
句式:从哪里感受到,感受到上什么,连起来说,说一段话
(二)第一自然段预设
1、句子1:屋外寒风呼啸——一阵阵的浪花。
感受到环境的恶劣,可怕。
2、还从哪里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最后一句话)
3、第一自然段你还能读出什么,(桑娜的勤劳,能干)
(三)第二自然段预设
(师:课题是穷人,但是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你从那里感受到了穷?)
句子1:孩子们没有鞋子——菜只有鱼,(吃、穿)
2:渔夫、桑娜的忙绿
3:屋内的摆设
句子二:丈夫不顾惜身体——
(1)理解勉强,(将就、凑合)从勉强你感受到了什么?
(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但是,在她的心中也是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因为孩子都还健康。)
(2)平静的读一读:桑那沉思:——
(3)当她听到风暴的声音,他再也
不能平静了,他开始:
读:他现在在哪——(读出急切,读出焦虑)
a)
读好这句话(读出害怕,读出担心)
b)
这样恶劣的天气,丈夫还没有回来,他只有来祷告上帝
c)
读:他现在在哪——
d)
从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桑那(深爱自己的丈夫)
读:他现在在哪——
四、小结写法
1、作者环境刻画的越恶劣,越可怕,就越能表达啊出桑那家的贫穷,因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如此可怕的环境下,他的丈夫还要出海打雨,说明他家的食物不多了,可能面临着蛾肚子的危机了,从侧面的环境描写刻画了桑那家的贫穷。
2、环境刻画的恶劣,也表达出了他们的勤劳,能干,生活的艰辛,反映了渔夫的生活的艰难。
五、板书设计:
穷
人
桑娜
渔夫
15.《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十五
(讲述故事)
师: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生:这个小男孩很聪明。
师: 想认识他吗?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林肯。 (出示图片) 对于林肯,你有哪些了解?
(出示资料)
师:用心读读,你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他倡导人人平等,废除黑奴制度。
(板书课题)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课文为什么以鞋匠的儿子 为题,而不用林肯或美国总统林肯呢?
生:鞋匠的儿子怎么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
生:课文主要写林肯的什么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 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林肯的哪两件事。
2.反馈交流,整体感知。
(生概括回答)
师:两件事是一样写的吗?
生:第一件事是详写的,第二件事是略写,有详有略。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默读课文,圈画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交流 : “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归纳板书:尴尬羞辱赞叹)
师:“尴尬”这个词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外面不是“九”) 羞辱的“辱”呢? (上面辰字的一撇不能太长,字形略扁些)
2.体会羞辱。
师:“羞辱”什么意思?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
生:他是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如果你是那个参议员,会怎样来说这段话? (指名读) 为什么这样读?
师:读出了参议员的内心感受。最体现羞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们瞧不起出身卑微的林肯。
师:读书不光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符号。看看短短一句话用了几个标点?想象一下怎样的神情?什么样的语气? (参议员慢条斯理,态度傲慢)
齐读,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在就职演讲的庄重场合,这样的羞辱犹如刀剑直刺人心啊,然而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让这种羞辱在静默中消释,并化为赞叹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3. 品 读 语 言 , 体 会 林 肯 的 人 格 魅力。
(1)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林肯的三段话,圈画关键词语,感受其人格魅力,做上批注。
学生自学做批注。小组合作讨论。
(2) 交流。
生:面对羞辱,林肯不但没有 发怒,还说感激。我从“感激”“忠告”等词体会到他的宽容大度。
师:把别人的羞辱当作忠告来 感谢,多么博大的胸怀。
生:我从“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体会到林肯对父亲的尊重。
生:我体会到林肯作为鞋匠儿子很自豪,充满了对父亲的尊重和爱。
生:我从几个“永远”看出林肯尊敬、爱戴父亲。在他心中,父亲是个伟大的人。
师:身为总统,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亲,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同时,也体现出他怎样的思想?
生: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在参议员眼里,鞋匠是卑 微的;而在林肯心中,鞋匠是伟大的。父亲是他的楷模、他的榜样。
师:还从哪里体会出他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我从“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他当上了总统,却还愿意为参议员去修鞋子,体会到人人平等的思想。
师:即使身为总统,也愿意用鞋匠的手艺为别人服务。人人都是平等的。
(3) 感情朗读。
师:这三段话,林肯事先准备了发言稿吗?他是怎样通过演讲,来打动参议员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面对羞辱,林肯表现得宽容、真诚,用自己对父亲的爱化解了尴尬。
师:林肯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4) 想象写话。
师:参议员们的心情久久不 能平静,他们会想些什么?在省略号处写一写。
指名反馈,相机点评。
四、以题为眼,提升人物
师:课文学到这,你知道课题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了吗?
生:故事的起因是参议员羞辱林肯出身卑微,嘲笑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抓住“鞋匠的儿子”这个话题,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打动了他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16.b p m f第一课时 篇十六
1、学习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知道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会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理解什么是分子?能用分子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不同。
2、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2.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与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品红溶液,胶头滴管、酒精灯、大小烧杯、试管、塑料凹槽,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
一、构建微观概念
【导 入 部 分】题记导入
【课件出示题记】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学会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分子和原子》题记
学生活动:学生齐声朗读题记
【动手又动脑】分小组完成以下实验——2分钟后与大家共享实验现象,思考如何解释?
组别 实验要求 实验现象
第1组 向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加,
2-3滴品红溶液,静置观察
第2组 微微加热扎有小气球的试管
说明实验要求:
(1)阅读实验要求,(2)分组说明:四人一小组,第一,第二大组的同学做第1组实验,第二大组的同学做第2组实验,2分钟后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按要求动手实验,两分钟之后小组汇报实验现象。
【提问】气球为什么膨胀?品红会扩散?
【追寻学者足迹】类似的问题很久以前引起学者的探究兴趣,用一分钟时间阅读48页第二、三自然段,用2分钟时间讨论、整理学者的研究思路。
学生活动:依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示学者的研究思路
【多媒体展示】(图略)
设想: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
验证:用设想来解释上述现象,发现这一设想能够很好的解释上述现象。
结论:设想正确。
强调: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这些微粒主要有分子、原子等。不同物质构成它的微粒不一样。水、氧气、氮气、氨气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过渡】本课题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有关知识
【多媒体展示】(图略)
学生活动:齐声朗读强调的内容,观看苯分子的图片
二、认识分子
【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分子
【多媒体展示】
学习目标1 知道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会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自学指导:1、按步骤完成下面实验:
①先向塑料杯的凹槽A中滴加2-3滴酚酞,再滴加1-2滴浓氨水,现象是 。②向凹槽B中滴加1—2滴酚酞。③向凹槽C中滴加2—3滴浓氨水,用塑料片盖住塑料杯。一会后观察到凹槽B的现象是 。④你对凹槽B的现象解释是 。思考后与大家共享。
学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目标,熟悉目标的内容。
2、完成实验:①认识桌上的药品和器材;②阅读实验步骤;③开始实验;④解释现象
3、教材48页最后一段49第一、二自然段归纳分子的基本性质,并讨论回答:①、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②、气体为什么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表述,讨论回答。
达标测试1
1、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容易晾干?
2、 25m3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贮存在0.024m3的蓝色钢瓶中。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达标测试1,两分钟后展示,互相纠正错误。
【多媒体展示】(图略)
学习目标2
1、理解什么是分子?2、能用分子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不同。
自学指导:先阅读P50第一段,再以小组为单位从分子角度分析水的蒸发与水的电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得出分子的概念。4分钟后与大家共享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目标,熟悉目标的内容。按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目标,熟悉目标的内容。按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多媒体展示】(图略)
归纳:分子的变与不变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表述,老师依据回答进行归纳展示
【达标测试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混合物和纯净物;3、“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达标测试2,两分钟后展示,互相纠正错误。
三、达标测试
1.下列粒子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 B.碳原子 C.氧原子 D.碳原子和氧原子
2.“金秋十月, 桂花飘香”. 这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大 B.分子可再分成原子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 可用分子知识加以解释, 其中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固體不易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隔。
D.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4.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
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 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2) 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四、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分享你的收获
(一)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体积小,质量很轻。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缘故。
(三)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谈自己学到的知识,老师依据回答逐条展示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17.《鸟岛》第一课时教案 篇十七
本文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课文在介绍鸟的有关知识的同时,还突出了人与鸟的朋友关系,意在让孩子们从小增强环保意识,懂得爱鸟护鸟。
全文分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鸟岛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第二、三自然段介绍鸟岛的鸟,春季成群结队返回故乡,夏季成了鸟的世界,第四自然段写鸟岛的游人都很爱护鸟。全文条理清楚,语句流畅,很适合朗读、背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青海湖鸟岛的特点,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鸟岛景象。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插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小朋友,你们喜欢鸟吗?你们知道哪些鸟?(学生交流)
2、老师来考考你:鸟类歌唱家是()森林医生是()庄稼保护神是()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鸟有关的课文。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在我国青海省的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鸟岛”。(板书课题、读题)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到鸟岛上走一走,看一看,好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效果。
(1)读生字词。(个别读、集体读、去拼音读)
西部筑巢养育密密麻麻玉白色拾到人类朋友
闻名中外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2)读课文。集体读,随机正音。
(3)你觉得鸟岛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鸟岛在什么地方呢?有哪位小朋友来做小导游介绍一下?
2、你是从哪一自然段知道的?(指名读)(出示地图)
是的,看(出示地图),这是我国的地图,这里是青海湖,在它的西北部有一座长近500米,宽约150米的小岛,这就是鸟岛。这里水草丰美,有大量鱼鲜,(每年5、6月份有来自不同地区的斑头雁、棕头鸥、赤麻鸭、鱼鸥等100多种候鸟,就会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数量达10万余只,)这是鸟儿安家生活的好地方,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海西皮。
3、海西皮这个小岛非常有名,不仅中国人知道,有很多外国人也听说了它的名字。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它名气很大?(板:闻名中外)(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国内外都很有名气。)
你能给它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学生交流后板:举世闻名、驰名中外)
4、小结:正因为鸟岛有名,所以来这里游玩的客人特别多,来我们一起用自豪的语气读好这一自然段。
过渡:春天的鸟岛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图1)看,每年春天,烟波浩淼的青海湖上,就不断地出现了各种鸟儿飞翔的身影,它们飞呀,飞呀,一群飞来了,又是一群飞来了,多美的景色呀!
3、鸟儿多吗?你从第二自然段的哪个词看出来?(出示“一群一群”,读出鸟儿之多)
那么多鸟儿是一起同时飞过来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出示:陆续“陆续”是什么意思?)
4、齐读第一句。读出鸟的多。(出示)
5、现在,这一座小岛成了小鸟们的家,小鸟们来到这样气候温暖,水草丰美的地方多开心呀!小鸟们把家建在这儿,小鸟的家就叫“巢”,还可以叫“窝”。(看书第二句)小鸟们在忙什么吗?(出示读词: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6、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让我们读好这一段,把它深深印入脑海中吧。(齐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部筑育”
2、分析字形要点。
3、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4、教师范写。
【b p m f第一课时】推荐阅读:
Bpmf教学设计第一课时07-24
鲸第一课时06-23
第一课时解读06-26
《假如》第一课时教案06-20
《促织》说课.(第一课时)10-27
半截蜡烛 第一课时11-02
15、《猫》第一课时教案06-22
月光曲第一课时06-22
识字4第一课时教案07-26
《识字5》第一课时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