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10篇)
1.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一
浅谈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四成多,农村的经济来源离不开农林牧副渔的发展,近几年国家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不断推进脱贫、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期望可以改善农村问题,同时三农政策和各种惠农政策的推行让我国农林经济有了不小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林经济管理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农林经济管理部门的作用,也为了推动农业进步必须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笔者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借鉴,为我国现代化农林经济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解决策略
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林经济发展中的各项问题,每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农问题都是高频词,十九大中,总书记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农业发展作出指示,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放在全党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诚然纵观这几年国家对农林经济的管理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推动了乡村城镇化的构建,提高了农村人的生活水平,但是从一个农业强国的角度出发,农林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农村青年人外出务工,使农村人的数量越来越少,出现了大量的田野闲置,浪费了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用。其次,我国农业的务农手段不够先进,虽然大部分能以简单器械作为躬耕的器具,但是距离形成集约化的大器械农业生产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上,也体现在公共设施、人员素质等等方面,农业想获得更高的发展必须积极与时代融合形成新的发展机制,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发展,推广科学种植方法,将专业性与实际性统一运用到农林经济管理中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二、农林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战略目标不够明确
农林企业作为农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率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融入国家新观念、新思想,将企业的发展看做农林的发展。但是我国对农林经济管理的模式和体制还在探索阶段,即目前虽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体系,但是从实际角度上看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而其中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发展战略目标不够明确,农林企业本应顺应政府的号召,开创新的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的进步,但是传统的思想在人的心中根深蒂固,难以彻底提出,继而影响了新政策的推动,发展战略目标含糊不清,缺少切实可循的计划,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
(二)农林企业的人员素质与保障问题
农林企业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多种能力,除了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懂得农业、地理、经济学、环境学、农产品加工学、土地经济学的知识,不仅如此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应该深入农村,探访农村经济发展的真相和进度,在外作业要求有恒心和毅力,能不怕脏,不怕累的执行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农林企业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农林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外部环境、社会要去息息相关,现实因素和经济因素让农村越来越多人涌向城市,农林经济的发展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这种劳动力的缺失造成了农林企业经济收入的减少,这样的光景维持久了,农民难免出现工作不积极,懈怠的状况。
(三)农林经济管理模式不够现代化
农林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但是农村务农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对先进科学的应用掌握程度不够,且人们的思想还比较陈旧,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时间,这种种诱因造成了最后的结果,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模式不够现代化,缺乏专业性强的农林务工人员,这对健全农林生产体系的建设是不利的。
三、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法发展策略
上述中我们简短的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这些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共同考虑发展策略。
(一)坚持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我国自建国至今才六十九年,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从一个一穷二白的面貌发展到今天,新时期国家改革面临更多现实问题,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离不开共产党的指导,唯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发展理念才能帮助农业经济实现真正的发展,依照农民的现状实事求是的提高农民收入。尽管目前确实存在问题,但是问题的改善需要时间,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坚持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实现农林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提高农林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要从两方面做起,首先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面对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准不精的现状,需要提高人才招聘的门槛,从源头处解决工作人员的问题,然后对现有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当下农林业发展的新趋势,保证思想的先进性。其次,推广专业务农人员,年轻人务农者越来越少,且现有人员对农林问题掌握不周全,如果在农林中推广专业务农人员,能带动同片区的农林水平,通过言传身受传递先进思想和经验,将现代化技术无形中传入农民的手中。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发达国家的农业与科技息息相关,为了促进我国农林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需从现代农林业的角度看待问题,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有助于集约化农业的建设,也有助于建立健全的管理系统,从而为农林业生产与销售实施科学的引领与指导。科技兴农战略须本着提高硬件和人员素质两方面出发,让科技兴农战略有载体可依,从现实角度帮助农林经济管理的顺利施行。
四、结语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农林经济管理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的农林经济问题由来已久,想彻底解决没那么容易,但是坚持正确道路发展,总有一天会实现量变向质变的转换。
参考文献:
[1]徐东升.关于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27):183-186.[2]哈媛媛.浅议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福建农业,2015,(05):43-45.[3]鲁莎莎,袁擎.关于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06):23-27.
2.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从1978年至2008年, 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 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 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
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 尤其是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 消耗了非常多的资源,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粗放型”经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资源也逐渐被耗尽, 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2、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重视
环境污染问题, 我们采取的是先发展经济, 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发展方式, 这直接导致目前我国在治理环境方面浪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3、产业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工、
农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比重低。这使得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出现了瓶颈。
4、社会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别十分明显,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由于过往我们对经济发展片面追求速度, 忽视了各方面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引发了以上一系列问题, 需要我们及时解决, 我们开始重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那么,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呢, 总结各国的实践经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建设节约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价值取向的,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型发展方式, 它的根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注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中, 实现经济人与社会、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
2、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伴随着高产出、高效益, 而这种效果的关键是取决于科技进步与发展。科技进步可以改进对产品的设计、可以更新机器设备、降低耗能率、提高利用率, 从而节约物化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同时, 科学技术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科术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 增加产值产量, 提高效益。所以, 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促进科技进步, 必须增加研发投入, 完善创新载体, 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技术改革力度和投入, 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 这样才能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劳动者素质。
目前, 我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偏低;我国人口众多, 但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 人均资源缺乏, 科技竞争力不强。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 他们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对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 还应加强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4、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保障利益互享、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我通过一定的制度, 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 以达到利益互享,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方针、政策。通过一定的制度, 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 以达到利益互享,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场改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人类发展的崭新模式, 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需要对社会生活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进行重新调整, 需要对它的权利和义务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因此, 它的实现必须靠制度来保证。
经济是一个大环境, 其中的各部门与各行业之间, 在资源的分配上、资金的分配上、产品和产值的分布都必须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关系, 这样, 整个经济系统才能有效和高效地运行。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上, 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困难, 因为人们的利益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还得不到满足, 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我们的国家制度是建立大多数人谋取利益之上的, 因此, 它为可持续发展地战略的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l.[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l.
3.浅谈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篇三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专业化;技术创新
1.循环经济相关概念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的思想萌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这一术语名词这一于九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开始出现。循环经济起端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指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保巧妙地结合起来,双发相互促进的一种经济活动的形式。而在这个本质和指导思想下,循环经济的涵义便是,仿照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系统,打造低生产、利用和耗能的一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增长模式。主要目的是高效率利用资源和实现循环利用,主要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以及再利用。
传统经济在生产中要素单向流动,经济增长以等比例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为代价,生产过程遵循“资源投入—生产—废弃物排放”,资源单次利用,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而循环经济采用循环生产模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生产中不断循环,遵循“资源投入—生产—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投入生产”的环状模式,从而降低了经济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节约了自然资源。
循环经济立足于生态,主要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使得资源的价值升高扩大以为,更是为了实现节约现有资源、保护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探析
近年来循环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展模式可归类为杜邦模式、工业园区模式、德国的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1)杜邦模式。杜邦模式针对单一工厂的生产,以提高利用率为核心。通过延长生产链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工厂内部各个生产步骤间相互配合,减少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耗费,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较小的生产投入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
(2)工业园区模式。工业园区模式适用于工厂集群,需要工厂之间的相互配合。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处于同一地域内的工厂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沟通,联合所有个体工厂的生产过程,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工业生态园区的建立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生产原料和能源,实现生产资料的循环,其过程是“工厂A资源投入—工厂A生产—工厂A废弃物—工厂B资源投入”。
(3)德国的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的DSD体系是一种依托回收中介实现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循环经济领域的专业化分工。DSD指的是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作为一个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这一中介组织作为中枢和纽带,将各个生产企业组织成一个循环网络,而各个企业则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进行特殊标记,然后由DSD委托专门的回收企业进行处理。
(4)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包括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分别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级主体,层层相扣最终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第一层是政府推动建立多层次法律体系,第二层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第三层要求国民建立循环经济观念,提高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意识,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
3.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分析国外内成功经验,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宏观上可以参照日本的循环经济模型,政府、企业、个人相互配合;企业内部采用杜邦模式,工业园区内部采用工业园区模式,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最终实现德国DSD式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建议如下:
(1)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循环起来,而首要的是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首先,要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树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文化,规范监督企业,将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企业目标制定和发展方向中,将建设清洁工厂、实现绿色生产作为公司的转型目标。
其次,政府可开展创建循环经济先进示范点活动,将好经验推广到行业内其他企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将循环经济理念层层灌输到各子公司和全体员工中。
(2)以产业化、知识化促进专业化。企业可以依托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应与清洁技术研发机构相互合作,基于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以聘请环保专家做技术顾问,或者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等方式,彻底改变节能工作不统一、无规范的局面,实现了企业节能专业化管理,为公司做好节能减排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知识人才,加快技术创新,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将循环经济规范应用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3)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新技术为增长点。循环经济是一种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统一的和谐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投入—生产—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投入生产”的循环生产过程,其特征是低投入、高利用、少排放。
企业在具体循环经济模式上可以参考采用目前企业层面普遍适用的杜邦内部循环模式与瑞典工业园区模式,利用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矩阵,依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将企业内部的各种排放物变废为宝。
(4)完善企业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设施。完善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设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应配备完善的处理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
以生物科技公司为例,生物科技公司的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水、电、汽,另一方面还产生了一些附属产物及废弃物。粗放型的生产管理,会浪费大量能源,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及公司的经济效益。这类公司应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彻底改变单一生产酒精的生产格局,在生产酒精的同时,以酒精为原料,生产无水乙醇、乙醛、冰乙酸等产品,实现产品多样化。
在水的循环利用上,可以发展冷水池系统和热水回收系统,进行工艺冷却水的循环利用,发展污水治理能力再提高节水工程,利用膜过滤系统,对生物氧化达标污水进行净化再处理,使净化后的水能够全部返回生产过程中。
在废弃物处理方面,酒精生产后的糟水通过厌氧发酵,可用于锅炉燃烧;厌氧发酵后的渣泥富含氮、磷、钾等成份,施用于农田后有改善土壤通透性的功效。由此可见,完善的处理设备和先进的工艺能够帮助企业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实施循环经济的关键是从提升思想认识做起,培养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开发与推进产业化并进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科]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周国梅,任勇,陈燕平.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
4.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四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专 业 农业经济 年 级 **** 学 校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目 录
摘 要.................................................................2 引 言.................................................................3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3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4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4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4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5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5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
(一)政府失灵.........................................................6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6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6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6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7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7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7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8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8 参考文献...............................................................9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仍有待提高。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本文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概括后,再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农业
引 言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农业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的经济更是面临着一定的艰难,农民增收困难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存在等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十分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农业落后则必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脚步。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仍然很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文件显示,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50.32%,劳动力市场极为广阔[1]。农村不仅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粮食、蔬菜、农副产品,而且为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各种资源,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和体制支撑,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开展,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2]。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有着其与众不同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作用。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而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其稳定发展是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新时期新环境决定了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把我国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农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落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尚未形成。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弊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第一,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流失严重,且对征地补偿费的使用管理也不到位;第二,财务科目设置不规范,票据管理混乱不清,资金使用审批把关不严等问题比较普遍;第三,民主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有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
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4]。
[3]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
在中国,当工业迈入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之时,广大农村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自身落后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限制,并没有随之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5]。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结构比较单一,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得不到扩展,市场仍不健全。同时,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无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才。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
我国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促使我国劳动力大量过剩。据计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产出机会成本相当于我国GDP 的20%~30%, 造成消费机会成本相当于GDP 的2%~10%[6]。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其开发力度低,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中国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对各种特定用途劳动力的规模需求,也就不可能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进行系统地培训开发和有效使用,而是把他们作为只能从事重体力工作的简单劳动力看待,暂时转移到非农产业从事简单劳动。
(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由政府和各类经济组织实施和推进的,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偏低。而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剩余产品或资金分配与使用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7]。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不完善,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而且交通网络结构单一。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失灵
国家针对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处于滞后状态,部门组织仅仅还只停留在形式上,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当前,部分农村党组织不健全、自治组织不正常、合作组织不规范、市场组织不成网,这是关键性问题。有的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两手抓的自觉性,造成村级建设发展迟缓。在当前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情况下,各方面齐心协力为村集体加油、鼓劲和“松绑”的形势下,部分村仍然像“扶不起的阿斗”。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的主要经验也是选准能人、配强班子,充分发挥好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非均衡性,农业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呈现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双重并举的态势。一方面,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飞速提高,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中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 6 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
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不仅要求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逐步改变调整现行农村经济政策制度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
1.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需要政府依法推进,要加快政策调整、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因此,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确农村社会保障的地位、对象、资金来源和保障水平,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法可依。并通过立法来规范和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强制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险,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2.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一是要加强推进制度化管理,例如,探索建立产权登记制度,落实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二是要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规范农村集体“三资”运营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三是要不断深化民主化管理,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加强民主理财和推进信息化强监管[8]。
3.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就要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要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强化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管理,继续组织实施万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培养计划。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构建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
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逐步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第二,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同时,要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9]。第三,要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村资源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首先,要通过在农村适当的地区建立若干个农村工业区,实现农村工业化,使之充分利用工业区中的各项基础设施,有效的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使农村尽快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进一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其次,要加强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小城镇的综合配套改革。例如,搞好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农村小城镇的管理水平,大力整顿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农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通过农村城市化发展,可以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农村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断降低,依靠农业、农村自身是很难吸引足够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10]。要加大对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通讯通电、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农民培训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投资。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始 8
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参考文献
5.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篇五
摘要: 本文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等各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针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环保
一、引言
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这是由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及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可谓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模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循环经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如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吃干榨尽”;从1994年国家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3R原则),这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并将减量化解释为输入端方法,再利用侧重于生产过程,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3R”来自于杜邦的“3R 制造法”,三者均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将之用来指导企业生产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作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尚嫌不够,更应强调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下,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降低发展成本,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资源节约战略。循环经济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要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化模式,我国不能照搬。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工业污染防治的最初措施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已改变了这种费而不惠的技术路线。清洁生产强调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清洁生产主要在企业内部施行的话,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以及能源的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比如,火电厂的粉煤灰是固体废弃物,但可以用来生产多种建材,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无论是从物质循环角度考察,还是从物质代谢或产业共生关系角度分析,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实现形式。经济学史研究表明,中国在900多年前的珠江三角洲就出现“基塘系统”雏形。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总结了200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从物质流的角度看主要有三类。
1、种养殖业复合系统
种养殖生态农业系统中存在着物质代谢和共生两种类型。其中,以基塘复合模式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物质的代谢或循环;以稻鸭系统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营养物的共享。
(1)基塘复合模式
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存在类型众多的基塘模式。其中,种在基上的植物类型因地而异,同样养在塘里鱼也有很多品种。但抽象出来的物质循环方式和原理是一样的。桑基鱼塘。这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类型。在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杭州等地均有分布。鱼塘养鱼,塘泥为桑树生长提供肥料,桑叶为蚕提供食粮,蚕的排泄物为鱼提供饲料,形成一个物质流的循环。
蔗基鱼塘。这种系统结构较简单,嫩蔗叶可以喂鱼,塘泥肥蔗,塘泥促进甘蔗生长,起催根作用使甘蔗生长快;塘泥含大量水分,对蔗基上甘蔗生长起明显作用。一些地方在蔗基养猪,以嫩蔗叶、蔗尾、蔗头等废弃部分用于喂猪,猪肥用于肥塘。
果基鱼塘。各地在塘基上种的果树种类很多,例如,香蕉、大蕉、柑橘、木瓜、芒果、荔枝等等,同一地点的果品也有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一些地方在高杆植物下养鸡、鸭、鹅等家禽,既可以吃草、虫,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家禽粪便还可以肥地,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还有花基鱼塘、杂基鱼塘等类型。前者是在基上种养各种各样的花,后者则在基上种植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
(2)稻鸭(鱼)共生模式
在我国南方一些水网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在长期的实践中,劳动人民探索出了丰富多彩的稻田生态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鸭等。稻田里养鸭是一种“人造”共生系统,它利用了动植物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利用了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以及鸭的杂食性,将鸭围养在稻田里,让鸭和稻“全天候”在一起,以鸭捕食害虫代替农药治虫、以鸭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 鸭粪作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从而实现以鸭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治虫、施肥、中耕、除草”等目的。
一般地说,不同种养殖业间的废弃物相互利用,不仅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可以概化为: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之后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
(1)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
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构成“四位一体”模式。简言之,就是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种植蔬菜,以及人畜粪便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照明,沼渣作肥料又用于种植,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2)西北“五配套”模式
这是西北地区解决干旱区的用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3、种、加复合模式
在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形成的“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而且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形成了“种-加-肥-种”、“菌—肥—种”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形成可持续农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北京留民营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对太阳能、生物能等的综合利用,建大型高、中温沼气发酵池两座,不但能变废为宝,还改良了土壤,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上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
(二)生态工业模式
1、产业间共生模式
所谓产业间共生,主要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之间存在物质共生关系。从实际看,我国许多地方存在这种产业共生联系。作为主要特征,这种模式的起点均是吸收太阳能的植物。
(1)贵糖模式
以生态工业为基础,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分别为: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组成,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不断充实和完善示范园区的骨架,形成制糖、造纸和酒精生产基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多门类工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工业共生网络以及高效、安全、稳定的制糖工业生态园区。
(2)林纸一体化
这一系统的外部投入也是太阳能;产业链起点物质是可再生资源。林纸一体化是国家发展造纸工业的方向。我国造纸业长期以草浆为主要原料,烧碱等化学品消耗量大,回收循环利用难度较大,生产中的黑液对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小造 纸厂的产品质量也难以提高。使用木浆造纸,可以解决黑液问题,且木纤维的废纸有利于多次循环使用。林纸一体化,不是通过砍伐原生林来增加木浆产量,而是通过林业企业和造纸企业的联合,通过速生丰产用材林为造纸企业提供原料。造纸业的发展,又促进用材林的建设,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海水的“一水多用”
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但有丰富的海水,其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从严格意义上说,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海水利用方面,常规的工业包括海水的直接利用,如用于发电的冷却等、盐业、海洋化工,如从海水中提取有用的化学元素等。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围绕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许多海水利用模式,例如山东海化、鲁北化工等,均有这类实践。在鲁北的产业共生实践中,热电厂利用海水产业链中的海水替代淡水进行冷却,既利用了余热蒸发海水,又节约了淡水资源;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中的液体SO2用于海水产业链中的溴素厂提溴,硫元素转化成盐石膏返回用来生产水泥和硫酸;热电厂的煤渣用作水泥的原料,热电生产的电和蒸汽用于各个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氯碱合成氨生产,钾盐产品用于复合肥生产。各个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的共生关系达17个,包括15 个互利共生关系和2 个偏利共生关系。其中,利用海水逐级蒸发、净化原理,在35公里的潮间带上,建成百万吨规模的现代化大型盐场,构建了“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海水送热电冷却、精制卤水送到氯碱装置制取烧碱”的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
2、以矿业为龙头的共生模式
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起点,构成一大类的物质循环和共生模式。这类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产业链的起点来自于地球历史上形成的物质,是不能再生的,开一点就会少一点。
(1)低品位矿产的产业共生
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三个环节的衔接,可形成矿业的共生模式,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之间的“食物链”是“矿石采掘→选矿→冶炼”,矿业开发之间“食物网”关系较弱,但与其他行业生产企业之间仍可能广泛存在着。例如,鲁北化 工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磷石膏制硫酸同时联产水泥,形成磷铵配套硫酸、水泥生产共生模式。利用生产磷铵排放的磷石膏废渣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分解水泥熟料和二氧化硫窑气,水泥熟料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置水泥,二氧化硫窑气制硫酸,硫酸返回用于生产磷铵。既有效地解决了废渣磷石膏堆存占地、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新的原料路线、减少了温室气体的 排放。
2、以煤炭为核心的联产形式
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集团)制定并实施新的发展策略,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洁净,形成了煤-电、煤化、煤热电-建材等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资源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兖矿、平顶山等集团提出“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标志”,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和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进行经济转型试点时,重点发展第一、三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格局。从煤或石油或渣油气化制得合成气,用于联合循环(IGCC)发电,用一步法生产甲醇及其衍生物(甲醛、醋酸、醋酐等)和合成氨及其衍生物(尿素、硫氨、硝氨、碳氨等),还可用作城市煤气。这一能源化工联产流程由于一氧化碳只进行单程反应,而且可以保证在低峰供电期增加化学品产量,用电高峰期少产化学品而多发电,从而提高总体效率。这一流程源于早期的煤气化生产电力和甲醇方案,并采用了一些新的、先进的转化和合成技术,如一步法甲醇的生产工艺等,将各种途径综合在一起,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结果。
(3)各种金属矿业的共生
以黑色冶金矿业生产为例,矿石采掘到冶炼的“食物链”为:“铁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及与其它行业间的横向“食物网”关系:烧结、炼铁和炼钢的除尘灰均可作为烧结生产的原料;在保证高炉冶炼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冶金废物-钢渣、含铁尘泥、瓦斯灰和轧钢铁皮等的使用量。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化工产业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循环圈,并由此构成了铜陵有色产业大循环圈。无论是低品位矿产,还是其它矿产资源,其中均含有各种有用的成分,这就为产业共生创造了条件,这也是这类共生的主要特点之一。
3、绿色制造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钢铁、水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既十分迫切,也有了成功的经验。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三个层次上采用重点技术加以推进:一是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高炉煤气发电、干熄焦(CDQ)、高炉炉顶余压发电(TRT)、转炉煤气回收、蓄热式清洁燃烧、铸坯热装热送、高效连铸和近终形连铸、高炉喷煤、高炉长寿、转炉溅渣护炉和钢渣的再资源化等技术。二是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高炉喷吹废塑料或焦炉处理废塑料、烧结烟气脱硫、煤基链蓖机回转窑和尾矿处理等技术。三是探索研究一批未来的绿色化技术: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薄带连铸技术、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有一个利用废物的“炉子”,且大量的热量可以分级利用。济南钢铁、鞍钢、宝钢等,均形成了各自特色。济钢通过技术开发,单位产值能耗多年来持续下降,起重要作用的除了清洁生产、加强管理外,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熄焦技术,值得推广应用。此外,水泥也是一个典型的利废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三)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
资源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实现环境友好的重要措施。其中,垃圾焚烧的热利用、垃圾填埋场的沼气回收利用等,均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1、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1)秸秆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化废为利,使之用作燃料、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少地方形成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很多模式。例如,1998年山东省组织实施作物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示范工程,在周村、历城、兖州三地采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工厂化秸秆还田、工厂化生产秸秆生物有机肥、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气化、秸秆养菇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2)集中养殖业
畜禽养殖是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为“菜篮子工程”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根据食物链和营养级关系,通过青贮氨化、兴办沼气等农艺措施,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 综合利用起来,使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多层次利用,形成“猪-沼-果(林、草)”模式,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能带来经济收益,并且优化社会投资结构,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2、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所谓大宗工业废弃物,一般是指每年的产生量大、既占地又对环境存在不利影响的那些固体废弃物,例如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各类工业废渣等。开展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形成了众多的产业共生模式。
(1)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建筑材料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水泥:由于煤矸石和粘土的化学成份相近,在水泥生产中可代替部分粘土提供生料的硅质铝质成分,同时,煤矸石还能释放一定热量,烧制水泥熟料时可以代替部分燃料。山东新汶矿业集团、黑龙江双鸭山、山西等煤炭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生产水泥;平煤集团公司湛河水泥有限公司已将煤矸石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采用煤矸石“双掺”技术(在生料中掺加黑矸石,在熟料中掺加自燃后的红矸石和粉煤灰),大大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用煤矸石做烧结空心砖:经过适当的成分调整,利用煤矸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砖瓦,其强度和耐腐蚀性都优于粘土砖,且干燥速度快,收缩率低。不少煤矿利用国家墙体材料革新和限制黏土砖使用的机遇,以煤矸石为原料,大力发展矸石砖,不仅“吃”掉了原来的矸石山,减少了污染,还腾出原来被占的土地,可谓一举多得。有关研究表明,粉煤灰的用途已经达到160多种,既可以用于造高速公路,也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2)利用煤泥制作水煤浆,并用于发电
中、高灰分煤泥合理的利用方式是燃烧,前提是将煤泥干燥;自然干燥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受影响大,机械干燥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将煤泥适当处理后调制成浆,供电站、工业和民用锅炉燃用可解决上述问题,是一种大规模利用煤泥的好途径。全国各地在利用低热值煤(包括煤矸石和中煤)方面,形成了许多模式,最主要的用途是发电。利用工业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是,源头所使用的物质原来属于废物,经过技术进步或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3、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从性质上看,生活废弃物可以分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清运早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其国家主管部门是建设部,具体工作原来由城市的环境卫生系统承担。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则主要由社会完成。
(1)社会回收体系
实现社会层面的物质循环关键是建立一个回收、分类、加工利用体系。在原来国有回收队伍日益萎缩的同时,社会回收体系逐步成熟。北京市海淀区2003年开始建设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集散地和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社区回收体系。北京市利用废报纸制成质量较高的再生纸、将废塑料经热解后制成油气作能源使用,已形成规模生产;成立了废旧物品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废品回收和利用率。河北保定市成为华北地区利用废旧木材制造大芯板的基地,河北文安县和雄县则成为华北两个废旧塑料的回收加工基地。青岛市把生活垃圾预处理后产生的无机物质用作制砖的原料,制成的烧结砖符合国家建材标准,并已大批量生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较有特点。上海对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根据“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探索形成了一条污染者付费,市场化运作,网络化管理的模式。通过一次性饭盒的回收利用,解决了一次性饭盒的处理问题,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
(2)各类废水的循环利用
从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到地下苦咸水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水的综合利用等,各地形成了众多的综合利用模式和产业共生形态。例如,我国一些城市的中水利用,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厦门如意集团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引进污水处理设备,建污水处理池,并充分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主要用途有:1)果蔬生产加工场所的清洗;2)种苗引繁中心育苗生产用水及新品种示范区的灌溉;3)厂区绿化植物的浇灌;4)洗手间的冲洗等。对于回收池中多余的处理水还可通过渠道排放,用于农田灌溉,形成产业链。(3)各类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
我国历来重视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张等的回收利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中寻找财富,一些昔日的废旧物资如今也身价倍增。江苏省春兴合金集团是一个生产再生铅的大型冶金企业,生产原料不是金属矿石,而是汽车报废的铅酸蓄电池。江苏省霞客色纺股份公司是一个年产8 万吨涤纶纱和涤纶短纤维的化纤企业,生产原料全部是废旧塑料瓶。人们原先丢弃的矿泉水瓶、可乐瓶、食用油瓶等等,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纺织原料。这家工厂一年就要“吃”掉20 多亿只废旧塑料瓶子。类似的企业众多,浙江的一个废纸再生企业的年产值达到15亿元;北京南郊的一个企业,利用下脚棉生产牛仔服的线,并出口创汇,不仅利用了废弃物,也创造了就业机会。
(4)厨余垃圾的资源化与无害化
厨余垃圾一般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填埋处理,也有采用堆置、常温堆肥、厌氧发酵和焚烧的。2002年,全国有各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651座,年处理能力7688万吨,为1981年的29 倍。其中,填埋场528 座,处理能力6898万吨,占89.7%;焚烧厂45 个,处理能力275 万吨,占3.6%;堆肥厂78 个,处理能力517 万吨,占6.7%。填埋存在着浪费土地、产生恶臭气体与渗滤液等问题;如果用来喂猪,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会进入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厦门闽星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堆肥处理有机废物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生态技术,构建高效的有机废弃物生物转化技术(蚯蚓与微生物互作),规模化处理厨余垃圾、水浮莲、农业废弃物等,并生产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复合肥,促进了有机废弃物生态循环再利用和土壤改良。
(5)发展水葫芦产业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水葫芦在不少湖泊水域中泛滥成灾,因此被认为是有害入侵种。但水葫芦既是一种高效的水体净化植物,又是一种具有生化与医药价值的植物。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农药、化肥等物质稀释到湖水中是熵增过程,富集起来则是逆熵过程,需要大量投入。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具有富集水体中营养元素的能力。因此,运用“相生相克”的生态规律,可以进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若在受污染水体中,有序管理、合理分布水葫芦,可去除污染水体中60 -90% 的氮、磷、油污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即通过发展“水葫芦”产业,以解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将水葫芦收集起来生产有机肥,上海已有成功实践;江苏无锡阳山镇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找到了一条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根治面源污染的新思路、新途径,不仅境域内及其周边地区环境质量得以改善、明显好于同类型区,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提升。
厦门绿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2004年开始水葫芦综合利用的研究,现已初步开发出具有祛痘、除癣、保湿、润肤等功效的外用皮肤护理多种产品。绿波公司在大力开发水葫芦生化产品的同时,与改善水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在搞循环经济试点,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发了通知,第一批试点单位82个,有综合的,有冶金的、有色的、化工的、煤炭的,也有废旧物资回收的,也有省市试点像山东、江苏、辽宁,还有地级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物质代谢或共生延伸产业链。例如,从设计开始,按照生态工业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设计工业园区;或对一个企业可以变成“原料”的废物进行产业共生;或有一块可供开发形成具有产业联系的地区,或根据物质和能量出发进行产业联网,或对一个园区进行再设计等,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自然要素的循环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水循环是在“永恒”的能源—太阳照射下实现的。如果没有太阳,就不可能有周而复始的水循环。同理,使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在市场条件下循环流动,也需要投入;对企业而言这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不产生利润,企业就不会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使之有利可图。
2、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循环经济之所以要政府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均存在“外部性”问题,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经济激励的双向“胁迫”,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真正有推动力。换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循环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中的许多产业链联系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诚然,我国有传统的“天人调协”思想,但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技术支撑只能被降级利用,难以实现再生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增值。因此,一方面,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盘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减少技术产业化的成本,改变我国技术开发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状况。
4、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物质循环的可行性
并不是每种工业废物都能循环利用的。东北大学陆忠武院士等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出三种类型:一类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的。如各种金属(以金属结构材料为主)、玻璃、纸张、催化剂、水以及塑料。二类是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一定合算,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溶剂等。三类物质几乎无法进入大循环。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产品。如果再生产品进入食物链,必须更加小心,因为“人命关天”:如果食品中含有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物质,必须严格控制,制定标准并切实执行,防止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英国“疯牛病”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蛋白饲养牛有关。因此,我们在鼓励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物质循环的可行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还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对企业而言,需要诚信和应急机制,否则“废物变原料”就难以实现;又因上、下游企业都在施行清洁生产,从而导致物质的“减量化”,需要风险管理,否则产业链就会“断”。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公众的积极行动,除了消费绿色产品,从需求侧拉动循环经济发展外,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也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
6.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六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浅谈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发展模式 篇七
1 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经过20余年的大发展,一般性工农业产品普遍供不应求的短缺时代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发展目的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逐步转向同时注重质量,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为主逐步转向集约型为主;经济发展的约束由资源供给约束为主逐步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产业结构调整由协调比例关系为主逐步转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我国在结束了封闭半封闭状况后,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纪元,我国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同时,世界经济的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越来越直接。
2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结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全国三个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0.2:46.8:43.0。我国工业处于全球工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过大,缺乏自主研发的产品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受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影响严重。我国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由于处在整个产业链条的中下游环节,“我国制造”出口所获得的利润其有限,一般利润率只有3—5%。一、二、三产业结构间失衡,工业所占比重过高以及服务业中物质消耗部门所占比例过大的问题都延续传统经济高投入高增长的方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2 资源约束问题
由于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而全球资源领域的竞争加剧,加大了我国能源和资源保障的压力。如2009年,我国提供了不到世界8%的GDP总量,却消耗了全世界约46%的钢铁、45%的煤炭、48%的水泥和10%的石油天然气,进口的铁矿石和原油占本国用量的70%和51.3%。我国单位产出能耗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国际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4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每年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进口量占使用量的比重超过50%,但各种矿产的回收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以上。
2.3 科技进步问题
我国2010年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76%,而欧美发达国家大约为2.8%。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不到1%,大大低于创新型国家企业3%-20%的水平。另外,我国集成电路的90%,轿车制造装备、纺织机械等高技术装备的70%都依赖进口;医药专利的95%,汽车专利的90%,计算机芯片专利的80%,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专利的70%,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落后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4 劳动力素质问题
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距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人力资源在结构上失衡,熟练技工奇缺而专业与经济需求不对接的大专毕业生已经过剩。人才知识单一、技能缺乏,理解能力强、创新能力弱,多学科综合人才很少,高层次、战略型人才短缺。据资料显示,现在第二、第三产业劳动者中,农民工占60%左右,75.4%为初中和初中以下程度,51.1%从未参加过任何职业培训。当前,在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占到80%。
3 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以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途径
(1)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积极增加新的红利人口。
(4)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未来发展适宜速度。
(5)低通货膨胀率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红线。实行通货膨胀率与银行储蓄利率的交叉联动控制,把CPI控制在4%以下,而银行居民储蓄利率应该与CPI联动,在绝大部分时间维系实际正利率,实际负利率出现的时间不能超过1年。
(6)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当前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资源的核心是“节约”,最佳模式是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积极参与受控热核聚变能商用的国际合作研究,大力利用再生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溯本求源,实行少投入原材料并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加大水污染治理,创新思路。其次是政府加大投入,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重大转折,机遇与挑战并存。既具备有利条件同时存在着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有着很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经济,增长,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季松著.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2]林毅夫.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张卓元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2).
[3]李京文.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预测与分析(2000~2050年),张卓元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2).
8.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八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 管理
1 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在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除了要界定好人口老龄化的概念,还要确定反映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指标。在这里我们主要阐述最主要的指标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①老年人口比例,也就是指60岁或65岁以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个比例的变动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或年轻化的标准。计算公式为:老年人口比例=(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100%。②人口的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数之比,老少比的变动能够反映出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情况,它可以反映出人口年龄结构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2]老少比高于30%的为老年型社会,低于15%的为年轻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结构。它的计算公式为:老少比=(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2.1 人口惯性导致老龄人口在出生率下降后仍在增加 人口惯性是指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因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的生育率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以至降到生育更替水平以下。但是人口的惯性作用会使老龄人口仍保持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增长。随着低龄组人口生儿育女,剧增的出生人口数,将超过死亡人数。但随着他们年龄继续增大,死亡人数将逐渐下降,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又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水平和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惯性会使老龄人口总数持续增长。在越来越大的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所占比例变小,60岁及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变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因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将越来越凸显。
2.2 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 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减少消费和资源消耗,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重要产品的人均产量更快地提高,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即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根据《2002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2年的生育率为12.86‰,比1973年的生育率下降了15.21‰,我国的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剧下降,从39.7%下降到24.9%。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低生育率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
2.3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加快,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不仅能够满足了人民的温饱需求,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营养水平,为延长人们的寿命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后果
3.1 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劳动年龄结构的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产生总体性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从经济学角度讲,一个地区的国民收入总额等于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平均创造的国民收入乘以經济活动的人口数量。国民收入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基金多,积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费基金少,积累基金就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出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用于社会保险和福利支出增加,对生产基金的积累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政府近年来在养老保障、退休金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积累基金,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2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健康和医疗保障的挑战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提供三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老年人口疾病谱发生变化。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显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慢性病治疗的成本将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其次老龄化将加重医疗保障的筹资压力。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包含在其他医疗保障制度中。目前医疗保障制度控制成本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行为还远远偏离公益性,老年人口患病率的增加将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和医疗负担的加重,这进一步加大了筹资的压力。最后,人口老龄化加大了社会保障缺口。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较为软弱,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致使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重在城镇,在农村的覆盖面则较窄。
3.3 人口老龄化降低了投资和储蓄水平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储蓄有明显的影响,居民的储蓄是银行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重要的投资资本。储蓄率越高,能用于投资的钱就越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储蓄率下降,能用于投资的钱就少,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后,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退休后的经济收入下降,用于储蓄的钱变少。另外,伴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用于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的支出增加,可能还会动用过去的储蓄。老年人退休后成为单纯的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导致储蓄率下降,投资比例降低。在我国储蓄水平下降后,政府用于投资的资金就会随之减少,投资减少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减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
4 结束语
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国情,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二胎软着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且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后也只可能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会收到实际的缓解老龄化的效果。因此,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应对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建立广泛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弹性的退休政策,强化人力资源投资,大力发展经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 2011.
[2]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9.发展我国网络经济的思考 篇九
编者按:网络经济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对整个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规划提出修正的需求。笔者在对网络经济进行初步研究之后,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要求,提出以下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我国必须尽快作出网络经济战略决策
在人类经济发展历程中,总是有一些机遇,使一些国家能迅速强大起来。例如,航海带来的贸易促使了英国的迅速富强;东南亚四小龙抓住电子技术进步和出口的机会而一跃成为经济小巨人。但这样的历史机遇并不多,在我国历史上也有过几次,洋务运动以来的世界上出现的机器时代、汽车时代和电子时代,我国都因为种种原因而丧失,使我们民族的经济真正腾飞受到了种种磨难和曲折。改革开放的成功,除了政策上的正确外,把握机遇,是我国经济阔步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故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对机遇问题非常重视。今天,整个世界经济又在进行一种大的转变之中,主要的两个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而网络经济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然。目前全球化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也呈现网络经济的特征,网络经济的发展目标必然是全球化经济,而且因为网络经济的发展而加速了全球化经济的进程。在这场历史大转折中,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带来全新的挑战,也带来众多的机会。能否在这场挑战中抓住发展机会,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运都十分重要。这个时代特征初露端倪,抓住机遇,缩短差距,并且充分利用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市场资源,意义十分重大。
同时笔者发现,网络经济发展中,遵循“路径依赖”和“机遇优先”的规律。路径依赖,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机制,率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其先占市场的优势,利用规模巨大(效益)导致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通流行导致学习效应提高,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所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促使人们产生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的预期等等,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胜过对手(参见吴敬琏《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1995)。
机遇优先,就是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开拓市场关键在于发现市场机遇,把握机遇,是获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也是网络经济中创新劳动的主要体现。有人指出,在网络经济中,“第一”(创新)具有重要价值,“第二”(模仿)可能就“一文不值”。网上书店就是一个启ar,第一的Amozon.com世人皆知,第二是谁,就知之甚少。这也反映网络经济中的一些特有的规律。这些规律正在改变了人类存留在工业时代的种种落后的经济观念。
二、我国在发展网络经济中的几个原则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有自己特有的规律,也需要与本国的资源、目标和不利条件相适应。因此,在制定目标前,必须有一些指导性原则。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现状和将来趋势,在制定网络经济政策中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打破原来行业性、地域性,协调统一,共同发展
网络经济已经超出了一个行业经济的概念,绝不能,也不可能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部门来进行管理,它牵涉到经济的许多方面。要打破原来狭隘的行业管理。特别在通信领域和各个城市之间,允许有能力的企业快速进入,使一些优秀产品和项目能够迅速推广和在全国范围内移植,减少重复建设的成本,通过市场手段和政府引导改变n企业多、散、弱的状态,利用市场机会,发展成为具有行业特征、产品领域竞争力强的企业。
2.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网络经济的发展广阔领域中,许多领域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而且具有很大的风险,淘汰的速度也相当快,所以对于一个在网络发展实力较弱的国家,必须集中精力来发展。另外,网络经济中具有非常多的发展方向,而且可能的各个方面都十分具有吸引力,但是如果不注意选定自己的优势行业,就会导致“撒胡椒面”,结果是浪费了财力、人力、物力和机遇。二流的技术和产品在工业时代可能还有它的市场,但是在网络经济中毫无竞争力,因为一流的技术和产品可以以无限拷贝的方式渗透到所有地方。
3.大众受益
任何一种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支持和消费者的参与,只有坚持大众受益的原则,才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大众受益是对当前网络经济中个人财富极端积聚的一种纠正,大众受益包括从技术中受益,享受到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工作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括享受到因网络发展而带来的财富收益。在我国。要想充分开发国内市场,坚持大众受益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没有大众受益,就不可能完全有效、持续地开发国内市场,网络经济中的主体消费者必须是从中受益的大多数。
4.前瞻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技术变动迅速,市场和各种新观念层出不穷,必须在研究决策时高瞻远瞩,对网络先进技术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前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规划上要有前瞻性;二是在技术开发上要有前瞻性。规划上的前瞻性就是要考虑到世界网络经济和我国国内网络经济的种种可能性,并选择优势产业加以扶植和创造实现。技术上的前瞻性就是要在某些领域内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步性。
5.我国要成为网络(经济)世界多极中的一极
网络世界的单极化趋势现在已经比较明显,就是美国拥有高科技和雄厚的实力正在构造全球网络经济的未来。英语成为主要语言,并且成为主要的交流语言,这对其他文明已经构成一些威胁,由于现在的文明中包含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所以,作好网络文化其实也就是在作经济文章,而我国要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一极,最基本的是有大量的信息在网上呈现,才可能逐步地产生文化影响力,目前企业和机构上网的积极性都不是很大,究其原因,就是上网的人太少。不能有效形成一种氛围。现实生活中的单极现象和多极化趋势已经在网上得到体现,我国必须在自己的一极中做好,并加以巩固。从目前来看,我国在网络世界电,技术上没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利用文化和人数来造成这一极的优势。我国一极还应包括广大的非国内的中文网站。只有将这一条做为原则,才可能使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既有文化和百姓的`支持,又能增强我国的独立性和经济安全性。
6.主动迎接,不要观望
网络经济在匆匆来临的时候,是主动迎接,以及如何迎接呢?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在技术上拥有自主权,属于技术内源型的;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于技术往往处于依赖型,这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外源式的被动改革,属于外源性。有些人还提出信息技术发展的后发优势。但是严肃地说,在当前,如果还沉醉于理论性幻想,结局可能是无奈的。主动迎接还是被动适应表面上是一个理论争论的话题
,其实在网络经济的规划中迫在眉睫。主动迎接就是尽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而被动适应则极可能形成网上世界的殖民地,被迫依赖国外信息资源。
7.实物经济和网络经济协调发展
在发展网络经济的同时,也要看到实物经济发展的作用,网络经济为实物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进步和竞争力。而实物经济又为网络经济提供改造对象和物质基础。工业化和网络化并举的原则,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的价值观念改造工业,是工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和产品具有竞争力,没有信息内涵的产品,一定是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不能把工业化和信息化对立起来,它们之间绝对不是对立,而是要高度融合,没有工业化应用基础的网络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网络技术整合的工业化,现在看来也是一盘散沙。
8.政府倡导和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我国政府在原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端重要的角色,既扮演规划制定者,又扮演投资者和执行者。而在网络经济建设中,主要依靠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灵活性、创造性。政府的关键作用在于倡导,倡导网络消费、倡导公平竞争和维护市场制度。主要依靠政府主动投资和操作来发展网络经济,无疑会使许多成长性极好的中小型企业丧失机会,也是一种低效性的。
三、对一些重点行业的选择建议业的选择建议
目前网络经济有待发展的行业非常广泛,而且每一个行业的前景都十分诱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力、财力和物力都相对较为匮乏,不可能选择所有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目前,究竟选择哪些行业呢?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原则,可以在以几个方面重点扶持:
1.加密行业
加密技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维护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维护一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必须进行高度加密,而且加密也是促进电子商务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我国在加密技术方面的技术研究和警惕较差,特别在一些重要的行业如证券、银行、交通、航空和保险都可能存在隐患。这些部门一旦出现信息泄露和信息破坏,造成的后果难以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加密行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主权的完整性。目前我国已在信息加密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
2.数据库软件行业
这是网络经济中的基本仓库和原材料库,是网络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在这方面,我们所作的工作还非常缺乏,即使库建成后,使用的效果也较差。发展数据库行业包括三个方面,一要确定好信息公开制度,保证合法数据库及时、广泛地公开;二要加快数据库技术建设,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质量;三要加快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切实将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大量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与我国数据库资源建设落后和不重视资源开发利用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在数据库这方面的工作非常薄弱,优质、实用的数据库还屈指可数,质量不高的数据库和缺乏共同性已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不尽快改观,还将会进一步制约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影响企业的信息体系的构建。
3.培训与教育行业
网络经济根本是依赖人的素质,其中主要是人的创新劳动,而人的创新劳动通常包括括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具备某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思想的创新性。这些都与人所受的教育与培训息息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人口素质较低,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特别是发展网络经济所急人才缺乏以及原有人才大量流失现象,正在构成阻碍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一种潜在的因素。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经济,因为它的发展,不是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取决于人的知识和创造性。我国要适合网络经济,以及发展网络经济,必须有一个创造网络经济的高素质群体,而中国群体素质在短时期内的大幅度提高,根本依赖于广泛的教育和培训,这里面包含一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通过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大力地开发。
4.中文软件
软件和网络的文化竞争非常明显,中文软件竞争也已经在中国和其它非中国地区开展,包括一些日常的工具软件,如中文WORD。本民族的软件应该成为本国网络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而且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就如工业时代的公共产业一般。我国在这些方面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急切需要利用中文本身的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快这方面的发展。中文软件的发展,也为我国广大群众提高信息技术提供了武器,更为我国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一极打下了十分必要的基础。
5.电子商务应用领域
电子商务应用在我国目前还相当薄弱,但发展前景非常好,它是网络经济的竞争力的重要特征。传统行业要发展网络经济,重要就是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来提高经济竞争力。我国企业众多,但真正有效地利用电子商务优势的企业还微乎其微。加强电子商务均应用,对于改善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企业改造,培植经济的竞争力和出口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电子商务的应用还具有示范效应和联动效应,它的广泛应用将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
6.信息家电
信息家电已经成为众多n企业看好的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也是普及网络消费的重要工具。我国在发展信息家电上,已经具有自己的一定优势,就是可以将原有的已具规模的家电企业进行及肘的转型,对干网络经济的信息家电,就是如同今天的家电,同时为我国产品的全球化而打下基础。
7.出口领域
加快外贸企业的网络化,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来势匆匆,不可抵挡,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关键不是我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而取决于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而提高竞争能力,网络是最根本的、最高效的竞争手段。
10.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篇十
因此,我们此次想了解最真实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就业现状;了解到底是什么制约了就业问题的解决以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此次对100个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31男,69女。30岁以上的人数为4人,30-18岁间的人数为96人。本科占了百分之五,研究生百分之六十,博士生占了百分之三十五。在这一百人中仅有四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其中一个在国企,一个在民企,2个在国家机关。
在就业形势和就业抉择方面,百分之五十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有点严峻,百分之二十的人认为十分严峻。而百分之五十五的人选择就业,百分之四十五的人选择继续深造。“继续深造”的选项在四选项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将近一半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今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人才,而优秀的职业犹如万军挤向独木桥;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害怕进入社会进行工作,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的确是十分普遍。其好处在于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欠缺和不够成熟,社会压力的承受能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回避,职业期望偏向于“非风险化”。这点在学生对就业形势如何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而在不满意就业指导课程的原因中,有百分之四十二的人选择的是“内容脱离实际,起不到指导作用”。而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对于就业指导还是给予了肯定的态度,觉得还有作用的。的确在就业信息和指导方面,学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社会在发展,世界在变化,这都是无法找到个恒定的规律。第二,学校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学府,对于社会就业信息的掌握、分享、分析还不是很擅长,也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第三,每个毕业生的需求和缺陷都不同,校方也不是都了解,所以就业指导的用处是出于个人的实际出发的。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指导的需求还是十分急需的,从希望得到的职业指导及就业服务可以看出,有百分之四十五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百分之二十的需要“就业心理指导”,百分之二十八的需要“就业程序与技巧指导”。这对学校在就业方面对于毕业生的帮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校优化自身提出了新的方向,学校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转化自己的角色,与时俱进。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客观上来说,第一,人口与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八八年左右的同龄人十分多,初次就业率也在逐年下降;因为学校连年扩招,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再加上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看出大学生面临了多方面,多层次人给的就业压力,就业市场明显存在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第二,就业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形成了“剪刀差”的现象。经济虽然在不断的发展,GDP也在增长,但是就业机会却没有看到多大的增加。第三,在求职过程中,学生更多的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薪酬与福利,占了百分之四十,而单位的性质也占了百分之三十五,说明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的是个人因素,自己的发展和利益,较少考虑社会的需求,这就极容易出现“扎堆”的现象。第四,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中,百分之二十的人选择专业能力,百分之十九的人选择了自我表达能力,百分之十九的人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说明大学毕业生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和自信。大学生在学习时任然需要多方面全面发展,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外部原因影响着就业问题:第一,用人单位原因。不少用人单位选择用人时存在许多误区和硬伤,主要有:1用人单位盲目相信和关注高文凭,更认为高学历就是高能力。用人单位对文凭的要求的提高,必然带来了人才的浪费和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度和压力。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才育保险费等,在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工作成本要高于男大学生。3.,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经验并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的劣势,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贪婪的希望人才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注重工作经验,认为迎接毕业生只是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善于交际等等。
从调查中看出,在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看出:第一,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学校不断增多,招生规模扩大,每个学校教育质量不同。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贪图享受不愿意参加“支教”“资教”等计划,过多的依赖别人,而不注重加强自身的能力。第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往往十分迷茫,记不清楚资教需要什么样的工作,哪里去找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适合什么。这给大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更多的未知数。第三,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比较单一。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网络、媒体以及招聘会,少数人选择了学校分配和亲朋好友。第四,大学生自身的定位偏颇。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仍旧束缚着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无法把握自己在社会洪流中的价值和定位,眼高手低;对薪水、福利待遇的要求过高;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小城市;大都希望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金饭碗”。而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校方的原因:学校内部的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技能,考虑如何招生的比较多,而考虑如何让学生就好业,落实好工作的问题并没有给予多少实在的帮助,而是走程序,盖好就业章子才能领导毕业证、学位证。从社会方面来讲,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选择也有分配变为双向选择。哥哥地方、城市的人才见面会也十分多,但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应聘者并不处于什么优势地位。
从调查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第一,有一半的学生反映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第二,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百分之十八的选择“就业心理指导”,百分之二十的选择“就业程序与技巧指导”。针对于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健康成才导航,法律导航等等,真正做到不进教书育人且又注重学生的就业与发展问题。
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等院校说到底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更行教学形式和内容,矫正教学的目的是就业,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培养中应该充分重视市场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才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第二,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是重要的失业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帮助毕业生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第三,高校教学改革中应该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不同的。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第四,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舒服,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
大学时光是我们最怀念的时光,这里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伙伴,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不能留下遗憾。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就业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希望告诉所有的同学,不仅仅要关注于学习的东西和过程,还要看得更远,注重多方面的发展,把握好现在,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工商141
【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林业碳汇国际法规则的谈判及我国的应对06-22
浅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08-30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10-15
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06-08
浅谈我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07-06
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08-31
我国经济发展进步09-13
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效应分析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