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09-04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10篇)

1.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一

陆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贯彻落实市文化改革

发展工作会议暨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

会议精神情况汇报

陆丰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暨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召开以后,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了大会精神。现将局学习贯彻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机关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

当前,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构改革正在全面开展,无论是履行新职能,还是由垂管变为地管,我们都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考验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正确研判形势,有正确的思想和立场,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创新,赢得应有的地位。赢得这场竞争,关键是要有一个昂扬向上的监管形象、有一种高效廉洁的机关作风、有一批奋发有为的机关干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食品药监机关文化。事业是树,文化是根。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积淀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食品药监事业的大树才能茁壮成长,永远长青。

二、群策群力、全力服务推进文化陆丰建设大局。

一是局机关各股室要把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领会陆丰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依法行政、统筹协调、应急处置的能力,大力加强监管工作规律和饮食用药安全文化的研究、教育、传播,通过实例来教育、熏陶、引导、规范涉药单位和社会公众,营造诚信守法经营和饮食用药安全的氛围。大力促进我市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建设。

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审批程序,为餐饮服务、药品经营对象提供政策支持,优化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市场准入和服务环境。探索建立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机关文化和饮食用药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将食品药监系统的发展远景、价值追求、执法理念,活化为每一项行政许可、每一次执法检查、每一件法律文书、每一个政策文件,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是加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药品、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做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做好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努力促进健康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加强队伍监管能力建设,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以强有力的监管力度和良好的监管效果促进陆丰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合理用

药、安全饮食”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大药监文化传播力度。注重以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感染人、熏陶人、影响人,运用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如在电台、电视台、报刊签订宣传协议,全方位展示行业工作、理念和文化。组织全局人员开展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农村等宣传活动。利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期间,开展广场宣传活动,向过往群众散发宣传材料、接受群众咨询。组织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充分展示良好的食药监行业形象。

五是深入开展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为契机,将其与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到分局机关文化建设之中。局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切实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不断提高廉洁从政观念,特别是在年终岁尾,要“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嘴”,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依法监督、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倡导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气,坚持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鼓励养成忘我工作、勤勉敬业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树立和维护食药监部门良好形象。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2.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 :

感谢XXX能给我们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根据本次座谈会的要求,我就庐山管理局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作一个简要汇报:

庐山是海内知名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关联度、紧密性强,文化资源丰富,其文化底蕴在文学、宗教、建筑、教育、政治和科技文化等方面均有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批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曾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这是对庐山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庐山管理局党委、管理局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创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把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不断提升文化品位,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2006年以来,我们共实施了31个文化项目,总投资近7000万元,其中已经建成29个。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我们认为:这几年是庐山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繁荣兴旺、后劲增强、实力提高的几年。

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项目带动作用

以抓项目建设的力度来抓文化项目建设,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为着力点,-1-

全面提升文化硬件水平。一是实施牯岭街立面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单体设计、中西合璧、天人相宜”规划设计理念,投资近2000万元对牯岭街进行立面改造,展示庐山中欧合璧的历史风情。二是进行美庐山庄别墅改造。挖掘老别墅资源,投资1000万元,对美庐山庄进行改造,打造成集旅游园林景观区、休闲度假区、民国文化展示区等多功能集一身的高档别墅群,展示欧式建筑文化特色。三是兴建毛泽东庐山诗词苑。把诗词苑、芦林湖、芦林一号别墅连成一体,实施大博物馆概念,变原有的纪念式诗碑园为具有纪念性的领袖主题公园。四是恢复抗战纪念碑。以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为契机,修建“庐山抗战纪念碑”,并请吕正操老将军题写碑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五是开辟抗战纪念馆。投资700万元,对原民国庐山图书馆进行维修改造,修建了抗战合作广场,开辟纪念馆展览区,宣扬抗战文化,去年该馆门票收入达950万元。六是系统维修白鹿洞书院。新建白鹿洞书院状元榜和状元柱,开设白鹿洞书院程朱理学展览及状元桥、左右厢房展览,并邀请刘梦溪、朱高正等文化名人举办系列讲座,做到使游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品味庐山浓厚的书院文化。

二、持续提升文化品牌魅力,彰显“人文圣山”底蕴

文化产业需要发挥品牌效益,需要媒体聚焦和炒热,需要吸引社会的持续性关注。我们牢牢把握品牌带动策略,推动庐山文化品牌建设。一是制作《庐山·人文圣山》。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10集高清人文纪录片,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题名的《庐山〃人文圣山》,从2010年6月起在央视多个频道和多个地方电视台进行播出,此后,社会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荣获2010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国际纪录片人文节目特别奖。二是举办“中国庐山国际作家写作营”。借鉴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经验,自2009年起,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在庐山小住、采风、创作,最后作品结集出版,发行出售,此举既有文化的价值,又有经济的价值,推动了海内外作家相互交流,进一步扩大了庐山在国内外的影响,展示了庐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三是举办“庐山诗会”系列活动。与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出版社合作,于2009年11月在庐山举办“庐山诗会”系列活动。庐山是中国山水诗、田园诗的诞生地,以此以弘扬诗歌文化,为中国的诗歌续写辉煌。四是编印《庐山历史上的今天》台历。从2009年开始,每年编印《庐山历史上的今天》台历,收集各类历史事件千余件,其中很多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历史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该台历荣获九江市党史系统2008-2010优秀成果特别奖。五是出版《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历时近四年时间收集整理,编辑完成了《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收录历代诗词16293首,作者3561人,全集分12册,有600余万字,在全国名山中独树一帜,达到了“传世价值、聚集效果、教化功能”的目标,荣获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六是协助拍摄电影《庐山恋2010》。在电影《庐山恋》上映三十年后,与电影女主角张瑜携手合作,拍摄了《庐山恋2010》,在“80后”“90后”中再次产生了“爱情名山”的影响,培育了未来众多潜在游客源。七是举办系列研讨会。相继举办了“庐山与全面抗战形成”研

讨会、北京曹雪芹学会2011年年会等高端文化峰会,挖掘展示庐山多元文化内涵,促进庐山知名度提升。

三、注重文化产业队伍建设,适应现代旅游要求

文化不仅要服务人类的精神需求,也要服务经济建设,而文化产业发展则离不开文化队伍的壮大和观念的更新。一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庐山文化发展基金,聘请庐山文化顾问,加强了文化系统人才队伍的建设,配备、加强了文化党政干部、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组建了庐山文化研究会及摄影、书法、美术、作家协会。二是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意见,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迈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坚实一步。三是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框架。成立庐山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策划庐山文化战略品牌规划,近年来与纵横盛世(北京)国际策划有限公司签署了14项庐山文化创意发展项目。四是搭建文化旅游营销平台。组建庐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通过微博客等现代媒体工具,开展网络文化旅游营销,推动“别墅游”、“祈福游”、“书院游”等各种文化之旅活动,变文化资源为旅游资源,变文化品牌为旅游招牌。

四、依托文化与风景资源优势,打造产业特色亮点

庐山的自然文化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遗产资源,更要顺势而行,利用庐山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主动地开创一批新文化亮点,为后人创造和积累新的文化遗产。一是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利用一山藏五教的特色,做好宗教和谐文化,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五

教祈福文化园”。2011年元旦,举办首届中国(江西〃庐山)“盛世中华、五教和谐”论坛,邀请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负责人同撞“祈福大钟”,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是唯一融合五大宗教的文化圣地,已成为庐山新的旅游景点。二是开展世界名山间的文化交流。发起并举办了两届世界名山大会,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吸引五大洲13个国家24座名山参与。在两届世界名山大会期间,推出了世界名山友谊园、世界名山风采园、诗意森林之路艺术走廊等文化展示区,去年还邀请了南非、巴西、菲律宾等国的文化团体在庐山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牯岭之夜”艺术节。2011年,第三届世界名山大会移往美国胡德山举办,庐山全程参与并指导了大会会务工作。通过三届世界名山大会的召开,不仅使庐山在世界名山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而且为庐山新增了一批文化艺术作品,形成了多个新的文化景点。

3.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三

根据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安排,我代表省人民政府,汇报一下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任务。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省委、省政府在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把它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2001年召开了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制定了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文化经济政策,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全省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把江苏建成文化产业发达的省份。2002年又举办了中国文化产业论坛,学习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主体框架基本形成。以报刊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演出及娱乐、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在报刊出版业方面,2002年全省各类新闻出版单位748家、印刷企业13060家、出版物发行网点11739处;共出版各类图书6066种,比上年增加637种,其中新书3328种,比上年增加290种;图书总印数4.81亿册,比上年增长11. 1%;全省新闻出版销售收入10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在广播影视业方面,到2002年底,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61%和99.48%。全省有线电视县乡联网率98.2%,乡村联网率70.85%,入户率31%,有线电视用户数达669.85万,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广电系统总资产105.5亿元,经营收入36.69亿元,均比上年增长30%。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相继成立了扬子、盛世亚细亚等7条院线,激活了萧条的电影市场。2002年全省放映电影10.47万场,观众333万人次,票房收入4411.95万元,电影放映业绩由全国第七、八位上升到第五位。在文化演出及娱乐业等方面,按文化部门口径统计,2002年,文化产业单位2万多家,增加值15.67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9%和47%。在文化旅游业方面,近年来,重点建设了苏州、无锡、常州太湖文化旅游区,南京、镇江、扬州名城文化旅游区,徐州、宿迁、淮安历史文化旅游区。2002年,全省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亿人次,旅游收入830.2亿元;海外旅游者22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突破10亿美元。

(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2001年,组建了广电、出版、报业、演艺四大省级文化产业集团,整合文化资源,集团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新华日报报业集团逐步形成了以办报为中心,以广告、印务、发行与物流配送、实业投资、旅游、房地产为六大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所属各报刊日发行量达300万份,其中扬子晚报日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在全国晚报、都市报中排名第一。2002年,新华报业集团全年总收入13亿元,总利润达到1.1亿元。省广电集团优化结构,打造品牌,整合资本,加快发展,总收入达7.4亿元,总利润超亿元。省出版集团成立了全国最大的连锁经营总部,初步形成了连锁经营的基本框架、运作机制和服务系统;同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做强社办期刊,大力发展电子音像出版业;去年集团销售净收入70.66亿元,利润5.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2%和19.17%。省演艺集团成立后,努力做到天天有演出、月月有新戏,积极培育演出市场,去年共演出1700余场,总收入1800万元,其中演出收入560万元。今年初,我省又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促进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投向文化产业。我省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南京市广电集团还被国家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三)社会兴办文化产业势头较好。近年来,我们采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多元投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目前,国内外客商看好江苏文化市场前景,投资热情较高。苏州园林开发、昆曲保护等吸引了大量的民资外资,其中个人资本投入4000万元的吴江静思园已经对外开放。常州市在中华恐龙园成功运作之后,又与东方红叶集团共同兴建东方红叶园项目,以影视文化与迪斯尼乐园为主题,融旅游、科技、文化为一体,将建成中国第一座“东方动画城”,总投资20亿元。无锡蓝玛克高科技影视乐园项目投资达3亿美元。无锡新创舞剧《红河谷》引进日资约合人民币100万元合作排练,在江苏演艺史上首开先河。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为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活力和实力。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1年,省政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江苏实际,制定了新的文化经济政策,明确规定,“十五”期间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1-2个百分点。省财政预算内每年安排的文化专项经费,在“九五”期间每年3400万元的基础,增加了2100万元。同时,在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土地征用、设施建设、鼓励捐赠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在扶持文化产业方面,重点扶持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以及演艺业、文化旅游业,加快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对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的,原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变,财政拨款3年内不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实行股分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允许和鼓励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或新办文化企业,其营业税5年内由财政按实际入库数列支出预算,纳入各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单位加快科技进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承受能力的文化单位的电子设备年折旧率可达20%,其技术开发费用可在成本中按实列支;对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兴办文化产业的,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帮助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这些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在指导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二是发展文化产业与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关系。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政府的重要责职,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集中力量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繁荣市场与加强管理的关系。以管理保障和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强对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的宏观调控,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四是开发文化资源与保护文化遗存的关系。开发文化资源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决不为一时的发展而损害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五是运用市场机制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政府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宏观管理、产业规划、市场监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上,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文化产业规模还偏小,实力也较弱,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在,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不够;优秀作品数量不少,但有震撼力、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不多;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但还缺少全国一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文化需求较旺,但文化市场的潜力尚未激活。尤其突出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观念、体制、人才三大制约因素:

一是思想观念存有误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文化当作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强调文化的政治教化功能,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功能;文化建设只讲投入、不求经济效益的计划思维定势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文化单位“等靠要”的思想仍较严重,缺乏面向市场求发展的自觉要求,使潜在的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现实的财源,本来具有优势的文化队伍却成了困难群体。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目前文化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文化经营单位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投资主体单一,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一些文化产业领域还存在制度性障碍;文化单位内部“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导致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比较缺乏。我省文化人才较多,但拔尖的、大师级的人才很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日趋高技术化,从事这方面的人才相当缺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短缺,尤其缺乏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企业家。加入WTO后,境外可准入的文化产业集团纷纷抢占文化市场,人才争夺将日趋激烈。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战略机遇。党的十六大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外开放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人们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提高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放思想,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只有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突破口来抓,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在思想上明确,人民群众是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是一致的,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统一的,从而真正树立起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发展观;既注重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注重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彻底改变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学会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办文化,研究广大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群众,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使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择优扶强,大力培植支柱性文化产业。选择江苏优势文化艺术门类、项目和强势文化产业,重点扶持,做强做大。优先发展传媒业,全省广播电视、出版、电子音像和多媒体产业综合实力指标力争居全国前列;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自然风景秀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优势,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区域、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拓展会展业,整合江苏民乐、陶艺、园艺等优势文化资源,创办有国际影响的文化节庆、会展活动;扶持发展文艺演出业,积极推进江苏重点艺术表演院团、中介机构、剧场等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推动演出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艺术品业,积极开发现代艺术产品及南京云锦、苏州刺绣、无锡泥人和宜兴陶艺等传统工艺品,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畅销品牌;引导规范文化娱乐业,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建、改造各类健康的娱乐场所,完善社区配套文化娱乐设施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信息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文化产业,特别是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加快文化产业信息化进程。

第三,整合资源,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集团。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依托。我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布局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削弱了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必须加大文化资源整合的力度,提高集成度,发挥资源的重组效应、整体效应和互补叠加效应。加快广电集团、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和文化产业发展公司建设,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切实转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健全管理制度,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各集团之间实行强强联合,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实行优势互补。

第四,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体制创新。一是转换政府职能。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管具体向管宏观、从着眼“小文化”向发展“大文化”、从就文化抓文化向经济文化一体化转变。在确保党管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大投资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对重点项目给予重点保障;对公益经营性文化单位,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改革投融资体制。改进政府投入方式,按照党委、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需要,实行“订货”制;改革对文化事业单位拨款制度,养作品不养人,实行按项目拨款或以奖代拨,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改变文化建设由政府单一拨款的状况,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文化产业的准入条件,逐步扩大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领域。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推进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学会运用市场机制“经营文化”,盘活现有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运用现代资本运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兴办文化产业。三是改革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加快推行全员聘用制,以岗设人,量化指标,严格考核,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工效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分配倾斜的力度,让少数经营能人和艺术能人先富起来。改革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对离退休人员试行集中管理,以便文化事业单位轻装上阵。借鉴高校、科研院所改革的经验,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逐步实行企业化运作。

第五,培养人才,切实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文化产业能否有大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针对江苏文化人才结构问题特别是拔尖人才缺乏的问题,必须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努力构筑文化人才高地。高度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对有发展潜力的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尤其在艺术实践中给以充分的发展机会,不断推出青年“明星”、“新星”来。制定特殊政策,聚集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既让已经成名的艺术家来江苏大显身手,也让未出名的年轻人来江苏干事业,在江苏出名成家。凡省外单位、个人创作的精神产品和开发的文化科技成果,在我省首次发表或投产,获取国家重大奖项的,除国家颁发的奖金外,我省也以同等标准给予奖励。当前,还要十分重视培养造就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能将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有机整合的文化企业家。

第六,优化环境,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市场环境方面,打破条块分割和市场封锁,努力形成健康繁荣、竞争活跃、统一有序的文化大市场。运用现代市场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培育文化商品市场,发展文化中介组织,使文化要素不断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在政策环境方面,加大督查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兴办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在法制环境方面,重点做好文化市场管理、文化资源开发、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立法工作。同时,合理、积极地运用WTO的文化例外条款,建立积极的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强文化安全立法建设。加强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全方位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4.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情况总结汇报 篇四

XX我公司在XX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州市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开展以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为主题的一系列工作,不断丰富内涵,深化主题,现将相关工作情况和成果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按照有关要求和公司生产经营需要,我公司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摆上公司重要议事日程,公司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公司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工作。同时设臵党总支、工会和人力资源部,具体落实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和各职能部门目标明确,计划周全,措施具体,责任落实。

二、明确指导思想,正确引导建设方向

公司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公司员工素质为根本,以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企业为总体目标,以精神文化为重点,贯穿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和沉淀公司价值理念的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团结和激励广大员工为实现交通事业和企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而努力。

三、积极组织并参与“迎、讲、树”主题活动

两年来,我公司采取演讲、知识竞赛、专题辅导、培训、讨论、党团员活动等多种方式积极组织“迎、讲、树”主题活动,加快企业-1-

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步伐,培养全体员工讲文明、树新风、弘扬企业文化的理念。同时,参加了由XX市交通局举办的“国庆迎讲树演讲比赛”和XX市交通系统迎新春运动会;XX市交警大队举办的“迎奥运讲文明守交规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和交通协管义务活动等一系列“迎、讲、树”主题活动,参加主题活动不但让我公司员工树立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也使得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工作在我公司得以井然有序的开展。

四、定期组织各项文体活动

我公司在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迎、讲、树”主题活动的同时,公司内部定期组织迎新春晚会、运动会等各项文体活动,并建立了完善的评分制度和奖励制度;通过动员,公司上下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进一步增强了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积极的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公司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五、形成了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体制

公司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之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易于考核,并加强监督保障措施,纪律严格,奖罚分明,形成了诚实守信、敬岗爱业、团结和谐的良好工作氛围。

建立了公司网站,使之成为服务的窗口和交流的平台。对于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各种活动开展情况和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做好信息报道工作,及时上挂到公司网站上,做到信息畅通、宣传到位,不断创建浓郁的精神文明氛围。

编制公司阅读刊物《探索〃发展》。每月出版1期,在每次出版之前,结合公司实际,强调科学性和可读性相结合,充分保证稿件质

量,并积极扩展稿件来源,发挥《探索〃发展》的平台作用,为以公司员工为对象的读者提供理论和知识的服务。

每年底,公司根据员工一年来工作成效,评比各部门先进工作者和驾驶员安全标兵,并从中评选出先进集体,增进了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公司员工良性竞争。

六、措施到位、成效明显

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公司员工集体努力下,我公司近两年来精神文明、文化建设井然有序的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为XX市运输市场内的龙头企业,我公司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把运输安全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力求运输安全和防范工作做细、做好,为旅客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乘车环境;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平安企业。

由于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XX年以来,公司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公司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卫生工作、平安单位创建工作都能圆满完成上级有关部门的考核。在公司致力营造的良好氛围下,公司所属驾驶员都以安全驾驶为己任、乘客满意为目标,在我公司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路上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七、开拓创新,用精神文明和文化服务产业发展

我公司一直致力于发展XX市内的农村客运,山区群众出行难,已成为家住农村群众们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2006年,在当时XX市农村客运市场相对薄弱情况下,我公司新村客运站开始修建,迈出了农村客运发展历程坚实的一步,也为客运网络覆盖至XX市每一个角落、方便广大群众的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今,我市所属15乡镇,现已全部实现通车,客运网络覆盖率达100%;XX市所属15个乡镇,现已有14个乡镇建成客运站,采用公司经营、联合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模式搞活农村客运站场经营,农村客运网络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

特别是在推广丘北经验发展农村客运过程中,我公司因地制宜,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实际、敢于创新,以成熟一条开发一条,开发一条推动一个区域为原则,不断开拓农村客运市场,方便农村群众出行,逐步摸索出坝区和山区乡镇差异化经营模式。坝区乡镇在经营方式采用公车公营为主、承包经营为辅,管理模式采用区域经营为主、赶集车队为辅、班线经营为补充的经营思路。山区乡镇经营方式采用承包经营,管理模式实行区域规模化经营;不断开发毗邻乡镇之间、乡(镇)至村委会、村委会至村委会之间开发农村客运线路。

5.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五

验汇报材料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推进我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发展,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镇党委、镇政府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健全制度、合理引导、稳步推进。近年来,从文化产业培育开发、群众文化场所建设、公共文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

有特色、群众娱乐有场所、服务管理上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之路。现就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安定区城西南34公里处,属二阴地区。东邻内官营镇,西接临洮、榆中两县,北与称钩镇毗邻。全镇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共96个村民小组,有3162户13380人;境内主要有细水岔、石门两大流域;内高公路穿境而过,并且是兰渝铁路、西气东输石油管道、引洮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过境段,区域地理位置重要;镇内拥有安定区最大的水库石门水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兰星石门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坪洞沟遗址”璀璨夺目。镇域社会和谐安定,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群众文娱活动丰富,群众文化需求强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优势文化产业发掘不断深入。,石门遗址甘肃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的评定为我镇建设文化旅游重镇打下坚定的基础,依托石门水库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及石门遗址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镇将石门旅游开发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放大效应不断发掘和推广优势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共富新格局,今年初步确定在石门旅游开发区建成石门遗址观光线一条,并将协调区文广局建设石门遗址文化陈列馆一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

本着“丰富群众体育娱乐活动,提高群众精神体质面貌,构建符川和谐发展”的宗旨,我镇近年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初步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所。由省上配套、我镇自筹的镇体育中心建设正在筹建之中,拟建设高标准灯光球场一座,建筑面积2040㎡;规划建设3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场地硬化总面积1200㎡以上,配置1副标准篮球架;建设1块面积为3㎡的大路径硬化场地一个,配置2张室外乒乓球台;其余7560㎡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在红庄、兰星、长丰、金星等村分别通过私人筹建、群众自筹、部门帮扶等形式现已建成群众体育活动场所4处,并配备各类包括篮球架、乒乓球案等健身器材;文化工程方面,共建成农家大院2个,农家书屋5个,现存图书8000余册,涵盖各个门类及学科,特别是农业种植技术及养殖技术类书籍受到群众极大欢迎。春节镇上筹资5万元,首次举办春节灯会,亮化美化镇区主街道,营造节庆文娱活动气氛,创造群众文娱活动条件,全镇初步形成活动开展有场所,群众文娱有组织的新格局。

文化活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专业人才队伍是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我镇高度重视文化活动队伍的建设。我镇文化站现有包括1名站长、5名文化专干在内的工作人员共6人,专业涵盖体育、绘画、旅游等多个方面,是我镇文化工作及活动宣传开展的中坚力量。各村农家书屋都设置了以村文书为骨干的图书管理员,并建立健全了相关职责,制定了各类书籍管理借阅制度。利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公共文化产业致富工作,协调拟建设石门遗址文化陈列馆和石门遗址观光线,大力宣称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加强各类文化体育娱乐队伍建设。

文化服务硬件配套不断完善。

全镇共配套卫星设施400余套,电视、广播基本实现全覆盖。认真组织开展好农村文化下乡活动。文化大下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引起群众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镇级基层服务点建设不断完善,配备电脑4台。依托镇文化站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10个,共配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共11套。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成覆盖所有村的公共文化信息共享数字服务体系,使群众可以直接客观地接收各类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各中小学校积极投入文化体系建设,开放体育活动场地,义务开展各类文化及专业技能

培训,大力开展文化体系建设实践活动。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我镇利用建成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全镇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篮球队伍达到16支,每年在重要节假日都举办篮球联赛,群众体育运动积极新高涨,“十一五”时期的五年间,全镇共举办各类赛事930场次,累计万人次参与;全镇共组建秧歌队10支,其中以罗家岔为代表的特色秧歌表演队在全镇具有极大影响力,成为我镇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的标志。联系“双联”行动帮扶单位在红庄村开展书法绘画作品大下乡活动,共为该村帮扶村民书写书画作品百余幅,将文化气息送入千家万户之中,镇党委、镇政府会同各区直部门及镇直各单位定期开展“文化、政策、法制宣传月”活动,开展文化、政策、法律宣传咨询及培训活动。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和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投”的“四宜”镇构建了深

厚的文化软实力。

三、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活动场地的限制。全镇农村体育基础条件差,设施比较新且利用率较高的公共娱乐及体育活动场地只有镇政府体育场及镇初级中学体育场,其他活动场地体育设施数量少,设施陈旧,场地简陋,场地硬化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全镇人民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需求。

活动经费没有保障。由于种种原因,虽经镇政府及区上相关部门大力扶持,经费紧张有所缓解。但是,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投入经费远远不能解决我镇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问题还需各方努力解决。

文化产业发掘尚有不足。我镇在新班子的带领下,抢抓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新机遇,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新建石门旅游开发区并积极统筹将文化产业纳入其中,特别是将“石门遗址”纳入旅游产业开发中。但是,我镇特色文化产业的

深挖力度还不够,我镇黄坪村“洞沟遗址”、大岔村“李广杏”等特色产业及罗岔村社火特色文化还未形成鲜明特色并产生宣传效应。深挖以上产业并使之不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基础,而且成为文化共富的资源,尚需发掘开发。农村文体形式简单。由于没有系统的规划,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节假日及群众自发开展的阶段。活动主要以篮球赛、社火等形式为主,活动形式单

一、特色不够鲜明、活动延续性不足。要通过不断健全文体活动机制,建立长效机制丰富文体活动内容,使我镇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之深入化、丰富化,真正实现富有特色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

四、几点意见建议

一、建全机构,加强管理。一是要建全镇村两级文化管理体系,保证镇村文化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建立建全管理制度,按时开放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等场所。三是加强对各项文体设施及器材 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及器材,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

二、加强队伍建设。对各类文体工作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组建镇、村业余文艺队和运动队,培养本地的艺术、体育人才,开展文体交流活动;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文体工作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体育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镇村文化活动,是一项长期经常开展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因此,镇村两级组织,都要设立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每年为农村各项文体设施、器材的维护、保养、修复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村级组织也要根据各自财力,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文化活动、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和书籍购置。确保文化活动工作正常开展。

四、将文化产业发掘培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通过不断深挖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实现宣传效应,带动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

6.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六

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结束后,我们及时向县常委会作了汇报,并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

紧紧围绕打造辐射中原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坚持高点定位,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以浮龙湖生态文化产业园、牌坊历史文化产业园、幵山企业文化产业园、老子文化景观园、吕后故里观光园、东沟河景观带、莱河景观带、黄河古道景观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五园三带一基地”的产业布局为载体,抓紧编制出台单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按照建成一批、续建一批、启动一批、引进一批的工作思路,全面完成莱河景观带一期工程、牌坊街古玩市场主体工程、旅游路仿古一条街、护城河公园南岸工程、生态水乡乐园一期工程、山东中岭国际酒店、教育综合体、南花公园、一日游路线打造等项目建设任务;大力推进浮龙湖生态文化产业园、牌坊历史文化产业园(老城保护性开发)、老子文化景观园、天元纸业工业园、东沟河景观带、浮龙湖国际会议中心等续建项目;启动吕。

画的创作生产和艺术创新。

4、武术体育产业。年内,启动“全民健身月”活动,在全县干部职工中推广第八套广播体操,举行大型全民健身展演,举办太极拳、乒乓球、篮球等系列比赛。

5、包装印刷产业。大力推进开发区内包装印刷产业园的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入园进区,重点引进印刷复制、出版物连锁生产销售、网络与文化传媒产品生产等项目;发挥胜利包装等龙头企业作用,争取尽快形成规模较大的包装印刷产业群。

6、广告会展产业。整合广告会展资源,重点培育十月文化物资交流大会、浮龙湖会展基地、湖西茶艺展示厅、展览馆、湖西艺术馆等会展品牌。

7、饮食文化产业。打造推介羊肉汤、罗汉参、馓子、吊炉烧饼等饮食文化品牌。

8、动漫游戏业。大力支持创意产业实体,重点扶持培育动漫游戏企业。通过银企联姻,帮助单县明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文化创意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问题,重点研究动漫项目的开发。在开展动漫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横向联合动漫创意、原画和动画人才,购置动漫制作设备,组建公司动漫影视部,尽快推出一批动漫作品。

三、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1、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续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年送电影下乡不少于6000场次、送戏曲下乡不少于150场次、送文艺节目下乡不少于100场次。举办鲁苏豫皖周边市县大型农村文化艺术节、鲁苏豫皖周边市县大型书画作品展、“湖西大舞台”戏曲擂台赛等大型赛事活动。繁荣文艺创作,力争有更多的文学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

2、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内部配套设施,在全市率先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

3、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做好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的申报工作,积极指导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加强文物普查和古籍普查保护,建设文物数据库和地方文献数据库。

四、积极稳妥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1、转变主管部门职能。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2、深化文化单位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注职工和单位的切身利益,落实好配套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确保成熟一个改革一个、改革一个成功一个。已成立的电影放映公司、演艺公司、文化创意公司要尽快推向市场,湖西大舞台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投入、提升档次,以朱之文、刘翠芳为基础吸纳更高层次的人才,在四省八县脱颖而出、推向全国。新湖西报社借鉴曲阜、新郑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加大与上级党报党刊合作力度,增大发行量,扩大影响面。

3、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专业执法队伍,完善责任追究、廉政建设等规章制度,严格执法程序,努力实现执法主体明晰化、执法过程程序化、执法文书规范化、执法监督社会化,对群众举报投诉做到专人收听、专人督办、限时办结、及时反馈。坚持日常监控检查和集中专项整治相结合,围绕网吧、娱乐场所、演出市场、图书印刷销售、广电设施等5大领域,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每月开展1次文化市场巡查,年内开展4次以上集中整治活动,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保障措施

7.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七

日前,xx区政府研究室按照《关于以增强“四个意识”、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为主题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要求,在开展好专题学习研讨、深刻查摆问题、广泛谈心谈话、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的基础上,于11月24日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一、深化学习教育。按照市委、区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部署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是关于增强“四个意识”、政治生态、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重要论述,研读《准则》和《条例》,认真学习贯彻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市委工作会议、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动员大会、领导干部集中轮训班等讲话要求,为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打牢思想基础。

二、深刻对照剖析。聚焦政治整改,对中央巡视“回头看”指出的问题,尤其是圈子文化不绝、政治生态遭破坏,政治原则性不强、好人主义盛行等问题,认真梳理,深查细找,切实把自己摆进去,对号入座,真认账、认大账,进一步认清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的危害,剖析圈子文化不绝和好人主义盛行的表现和根源,增强整改的自觉性、坚决性、彻底性。

三、深入谈心交心。充分发挥谈心交心对高质量召开民主生活会的重要作用,主要负责同志同班子其他成员之间、班子成员相互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之间认真谈话谈心。既谈自身和对方存在的问题,也谈改进提高的意见建议,切实把问题谈透、把思想谈开,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民主生活会前。

四、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把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的生动实践,紧紧围绕会议主题,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坚持实事求是,发扬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严肃认真提意见,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五、召开高质量民主生活会。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准备不充分的,不要急于开会。民主生活会上,单位党员主要负责同志以树立标杆、向我看齐的态度,带头揭短亮丑,班子每名成员都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先由党员主要负责同志分别通报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并进行自我批评,班子其他成员逐一发言进行批评帮助;然后,班子其他成员依次进行自我批评,每位同志自我批评后,班子成员发言开展批评帮助,再由部门单位党员主要负责同志逐一批评帮助。

五、从严从实抓好整改

8.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八

时间:2011-11-04 11:14:48

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材料四

陕西省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情况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

(2011年11月4日)

一、全省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我省现有

图书出版社18家,数量排全国地方出版社第4位;

音像电子出版单位12家,数量排全国地方出版社第6位; 报纸87种,数量排全国各省市第20位;

期刊268种,数量排全国各省市并列第8位;

各类印刷企业4128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197家,民营印刷企业3653家。

陕西新华发行集团及西安市新华书店所属区县新华书店共107家,图书销售网点565处,非国有出版物批发单位302家、零售单位2585家。

不完全统计,全省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为10万人。

二、全省新闻出版业改革情况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顺利完成了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改变。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职责,积极稳妥地推进行业单位体制改革,努力促进行业单位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壮大实力,取得初步成效。

1.出版单位:

2007年12月挂牌成立了陕西出版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属人民社、美术社、教育社、未来社、科技社、太白社、三秦社、旅游社8家出版社。出版集团公司于2009年10月底完成转企改制。

我省属地管理的6家高校出版社(西大、交大、师大、西工大、电子科大、农林科大出版社),2家地方出版社(西安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及代管的2家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归总后政治部主管,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归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也于2010年10月前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

2.发行单位: 2005年12月挂牌成立了陕西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并于2009年10月底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西安市新华书店及下属区、县新华书店2004年6月由事业性质转为企业。

3.印刷单位:省上三家大型国有印刷企业(省印刷厂、西安新华印刷厂、五二三厂)先后由我局管理划归省国资委、西安市、宝鸡市管理。2005年,陕西省印刷厂与香港万裕集团进行战略合作,改制重组的万裕高科文化产业(集团)公司为外商控股的多元化文化经营

企业。2006年,西安新华印刷厂进行了股份制改制。2007年9月,国营五二三厂被深圳一家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改制为西安长盛投资有限公司。

4.党报党刊发行机构:全省12家党报实现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共组建26个公司。

5.非时政类报刊单位:

我省目前共涉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145家。

第一批32家法人报刊出版单位今年年底前完成转制,先行转为企业法人或设立为企业法人的49家报刊出版单位年底前完成规范和确认。

第二批64家非法人报刊出版单位明年6月底前完成转制。我省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方案已报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

三、全省新闻出版业发展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省新闻出版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7年至2010年,全省新闻出版行业资产总计从161亿元增长到220亿元,增长率为36.6%;销售收入从108亿元增长到183亿元,增长率为69.4%;税收总额从6.5亿元增长到8.66亿元,增长率为33.2%;利润总额从12亿元增长到23亿元,增长率为90%;年末平均人数从8.5万人增长到10万人,增长率为17.6%;全省新闻出版行业净增加值从31亿元增长到50亿元,增长率为61.3%。全省新闻出版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占到了更大的比重,2008年底的全省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新闻出版业资产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资产的44.8%、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49.5%、利润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利润的58.8%,税金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税金的69%。我省新闻出版业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中的排位也不断上移,2010年,我省新闻出版业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中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位于16位,总产出位于17位,增加值位于17位,资产总额位于17位,净资产位于15位,营业收入位于17位,利润总额位于13位,纳税总额位于18位。

陕西出版集团、陕西新华发行集团改制后均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2010年,陕西出版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43亿元、实现利润5306万元、同比增长84%;陕西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4.5亿元、实现利润2100万元、同比增长42.69%。全省新闻出版行业相关单位多元化经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版单位关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结构调整效果初显,教材教辅类图书的比例有所下降。印刷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出版、印刷、发行领域,并有长足发展。全省民营图书、音像发行销售收入占全省出版物发行销售收入总额的45%,民营印刷企业总产值占全省印刷总产值的46%。

四、全省新闻出版业项目带动战略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们拓展工作领域,把推动出版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尤其是大力抓好西安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基础,并以此争取到省上和新闻出版总署支持。今年7月,总署获得批准陕西建立两个国家级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为继上海、重庆等省市之后,我国第八个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

目前,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已聚集手机出版、动漫游戏、软件等与数字出版产业相关的300多家知名和实力企业,相关数字出版产业产值超过15亿元;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已投入一期用地1600亩,入住企业52家,项目总投资29.9亿元,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34.7亿元。两个基地建设的远景规划是: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占地2平方公里,以手机出版、电子书、传统出版数字化、动漫与游戏出版等功能区域为主体,汇集各类国际国内知名数字出版及相关软件研发企业,建设成为“西部领衔、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占地3.45平方公里,以印刷包装为基础,以创意设计、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展示销售、材料供应、教育培训等为主体的现代化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以“立足陕西、面向西部、兼顾中部、辐射中亚”为目标的印刷包装产业集群。两个基地带动力大、示范性强、错位发展并具有一定产业关联度,将形成以基地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提升优势、促进发展的良好格局。

同时,全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一些重点建设项目也已经全部启动,主要有:

——西部国际图书城:选择西安繁华市区,集国内众多知名出版品牌产品批发展销、新产品发布、学术交流、教育培训、文化休闲娱乐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成为西安新的标志性新闻出版名片。

——陕西版权贸易中心:建设我国西部辐射力最强的版权交易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文化版权保护、版权信息发布、版权评估、版权代理、版权交易、版权信息数据库,以及版权保护宣传、教育、培训等。

——精品出版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出版业的所有活动中,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充分挖掘陕西丰富而独特的出版资源,通过设立精品图书报刊出版资金、发挥“陕西图书奖”引导作用等多种措施扶持精品力作、报刊品牌和优势产业。

此外,全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里的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图书博览中心、陕西新闻图片资料中心、西北(新华)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也正在抓紧建设。

五、全省新闻出版业公共服务建设情况

组织开展了农家书屋工程、“三秦书月”等标志性的新闻出版业公共服务活动。

1.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我省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于2006年10月正式启动,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5840个,今年将建成家书屋13710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1070个,明年将实现全省27364个行政村的全覆盖。目前全省农家书屋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其中,80%为中央财政资金,20%为省上配套资金。按每个书屋2万元标准,配备图书1500册,报刊30种,光盘100张及相关配套设施,较好地解决了当地农民朋友读书难的问题,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我们在推进“农家书屋”工程中,尤其注重发挥书屋的使用效益,提出“重在建设、好在管理、贵在使用”的建设思路。2010年在汉阴县开展了“四千个书屋到乡村 千万册书刊进农家”全省农家书屋出版物配送启动仪式,今年9月27日将在户县举行“三秦书韵 万村书香”2011年全省农家书屋出版物配送启动仪式,以进一步提升社会各届关注、支持和参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还先后组

织开展了“百名专家进农家书屋知识讲座”、读书竞赛、演讲比赛、成果转换等活动,正在一些地方进行聘请残疾人士担任图书管理员等书屋“建、管、用”的经验试点,以确实把农家书屋建设成为农民朋友的文化家园。

2.以“三秦书月”为主要载体的全民阅读活动。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全民阅读活动起步较晚,从2010年开始,我们自筹经费,组织开展每年一届、历时一月、渗透全年,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三秦书月”全民阅读活动,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三秦书月”活动开展以来,陕西全民阅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西安市城乡居民年均图书阅读量由2009年的2.38本增长到2010年的5.13本,比全国平均水平的4.25本高出0.88本。

来源: 西部网

编辑: 魏梅

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材料一

陕西省文化改革发展基本情况发布辞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2011年11月4日)

一、改革任务完成情况

近几年来,我省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2009年,我省完成省级改革任务,省直14家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涉及1.2万余人。2010年,完成市级改革任务,共改制192个文化单位,成立84个公司,涉及人员9674人。其中西安、咸阳、铜川和杨凌示范区完成市县两级各项改革任务。

今年,县级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21家县级文艺院团、电影公司、电影院改制,涉及人员7712人。

三年三大步,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市县两级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组建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已全面完成中央规定的各项改革任务。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

我省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省市县逐级推进。具体实施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之初,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就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要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亲力亲为,强力推动。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和发展问题,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实质问题,并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对有关厅局和各市的目标责任考核。11个市(区)中,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文改领导小组组长的就有8个,使这项工作真正成为了“一把手”工程。

2、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纳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同时任命省政府一位分管副秘书长兼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抓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宣传、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工作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划分。在2009年省直文化单位改革的攻坚阶段,胡悦部长、郑小明副省长主持召开30多次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全省宣传文化系统领导干部大会,协调、推动改革和发展。省直单位的改革方案都是一家一家会议审核,反复研究审定后批复的。在推进市县级改革时,胡悦部长和小明省长又联名给各市书记和市长去信,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该市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时限,同时,加强督查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各市的改革。

3、制定完善改革配套政策。陕西文化单位多、人员包袱重、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实力较弱等实际困难非常突出。在制定改革文件和改制方案中,我们始终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积极稳妥地有序推进,确保“老人”利益不受影响,并有适当增加,也让“新人”看到改革带来的好处,积极参与改革。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省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了《省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省属经营性文化单位考核暂行办法》和《省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变动管理暂行办法》等3个配套文件,其中的一些政策,在一些方面有所突破,不仅为省直文化单位的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也对各市区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据统计,省市两级制定的改革配套政策有100余个。

4、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改革平稳推进。我省在用足用活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同时,加大省财政投入力度,明确提出,凡改革涉及的单位,财政原有拨款不减少,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经费投入。2009年8月24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次性给予省直14家主要文化改制单位财政补助3.27亿元,还明确了今后几年对文化单位的发展项目予以优先安排,解决了改制单位的后顾之忧。同时,为支持文化企业今后发展,从2007年起每年下拨3000万元支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创作生产。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拿出2900万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今年这笔资金已增至1亿元。各市县也都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程度地普遍增加了财政投入,形成了“谁改革支持谁、早改革早受益、改革不吃亏、改革有实惠”的政策导向。

三、改革的主要成效

1、改革塑造了一批文化市场主体。转制文化企业在体制上,完成了事业体制到企业体制的转变,初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机制上,初步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事、分配和财务制度。在人事管理上,普遍建立了竞争上岗、任期考核、岗位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择优聘用、合同管理、人员能进能出的现代用工制度。在分配机制上,改变了事业单位的分配方法,建立了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财务管理上,采用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进行独立核算。

2、改革有力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2010年,西影集团经营性收入7218万元,实现利润591万元,同比增长265%。省出版集团销售收入6.43亿元,实现利润5306万元,同比增长84%。省新华发行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24.5亿元,实现利润2100万元,同比增长42.69%。省广电网络公司利润同比增长14%。省演艺集团各类演出1572场,主营业务收入1724万元,同比增长37%。与此同时,改制单位职工收入都普遍有了较大增长。

今年上半年,西影集团、省出版集团、演艺集团、广播产业集团、电视产业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经营收入同比增长74%、93%、57%、33.4%、47%、20%;其中省出版集团、省演艺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3%、10.7%、8.4%。陕西日报上半年经营收入、利润总额、职工收入同比增长20%、379%、8.2%。

3、改革催生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几年来,我们以改革的精神狠抓文化精品生产,先后出台了《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资助奖励办法》,实施了重大文艺题材创作招标制度,加大了对完成播出的优秀作品奖励额度,加强了对改制文化企业和基层院团的精品生产扶持,收到了显著成效。比如,生产创作了优秀纪录片《舞动陕西》、《望长安》、《大秦岭》、《陕北启示录》;优秀电影《隐形的翅膀》、《图雅的婚事》、《团圆》、《盲人电影院》;优秀电视剧《保卫延安》、《西安事变》、《大秦帝国》、《胡杨女人》、《盘龙卧虎高山顶》;优秀舞台剧《大树西迁》、《柳河湾的新娘》、《郭双印连他乡党》、《西京故事》、《米脂婆姨绥德汉》、《长恨歌》;优秀小说《秦腔》、《青木川》、《大平原》、《生命树》、《晚春》、《手铐上的蓝花花》;优秀歌曲《我的陕北》、《蓝月亮》等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我省就有200多个文艺项目及作品、文艺团体及个人,在全国性各类文艺大奖以及柏林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契诃夫文学奖等国际大奖评比中获奖,其中91项作品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

四、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一是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二是整合资源,打造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组建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投融资新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公司已成为有5家全资公司、6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三是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对接。2009年7月,我们会同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和金融时报社,共同举办了“中国(陕西)金融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广泛关注。作为这次论坛的成果,我们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共同起草了《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并于当年9月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正式下发。2009年12月开始,又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联合开展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银企合作推进活动”,经过5个月的努力,全省共达成各类合作项目103个,其中,国有企业合作项目75个,民营企业合作项目28个,涉及79家文化企业、60家金融单位,项目总金额303.1亿元,其中合同金额139.4亿元。四是精心编制了《陕西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

几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发展文化产业的难得机遇,以改革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当年实现增加值174.73亿元,较2004年的65.33亿元增加了1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29.4%,比同期GDP年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5.5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17.1个百分点。

2009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当年实现增加值226.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08年增长22.0%,比GDP增速高出8.4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7.9个百分点。占GDP 的比重为2.77%。

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09年增长25.5%,比GDP增速高出10.9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13.4个百分点。占GDP 的比重为2.82%。

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5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27.6%,占GDP的比重达到3.02%,再创新高。

从统计局发布的这组数据看,我省文化产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9.石林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课题 篇九

-------保障措施建议

石林县委党校张云喜

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新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被称为“未来取向产业”或“无烟工业”,也称为“朝阳产业”,创造出惊人的社会财富,成为当前社会经济领域的新亮点。文化产业能产生多重效益,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文化产业、对于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石林要实现打造成国际旅游胜地和建设滇中经济区东南新城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分析清楚现状与形势,提出思路与措施的基础上,现就保障措施方面建议如下:

一、建议由政府协调,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机构。该机构全面负责娱乐、演出、美术、音像、影视、出版、广告、旅游等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并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具体分管,职责明确,统一协调,具体分工,尽快改变目前机构统一、政出多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

二、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

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发展文化产业缺乏一批懂专业、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和高水平演艺人才,这是当前制约石林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积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改进和调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县外人才到石林创业,特别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演艺人才。

三、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要抓紧制定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在市场准入、税收、建设用地、人才引进、保证公平竞争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0.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十

中共╳╳乡委 ╳╳乡人民政府

(201 年5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发展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为推进民族文化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把民族文化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全力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努力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文化品位得到提高,逐步形成了较强群众性,突出民族特色,崭新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76公里,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5%,布依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3%。全乡有综合文化心中一所,工作人员5人;先后在新光村、新龙村等8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共配送各类图书78981册,VCD光盘131张;建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5个;建成╳╳中学“少数民族文化体育基地”。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乡委乡政府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把加强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1-

事日程。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了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组织机构,由乡综合文化站负责具体工作,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二是明确责任。制定了╳╳乡民族精神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就全乡民族精神文化建设作了明确规定,落实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三是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工、青、妇、关工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抓好文化挖掘,注重政策引导。一是以抓住民族文化特色和本地风情的文化艺术精品为切入点,带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乡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如建╳╳乡精肉鲊厂,宣传布依族特色食品;政府扶持布依族服饰制作经营户扩大生产,推广宣传布依服装。二是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为重点,积极帮助少数民族村群众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加强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教育,引导他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正常有意义的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三)加强基础教育、提高群众素质。一是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巩固“两基”成果,民族基础教育不断提高。2010年,全年共投入教育经费26.5万元;全乡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15568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2.9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770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3.72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8.82%,全乡非文盲率98.04%,脱盲巩固率100%。二是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扫盲夜校、农技培训等,狠抓少数民族文化素质

提高,全乡掌握二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少数民族1.5万余人。三是充分发挥活动载体功能。为更好地发挥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的载体功能,围绕创建文明村寨建设,着重加强少数民族村的文化建设,开展多形式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近年来,每年过年由乡政府解决部分经费,在湾子片区布依族聚集村开展唱山歌、酒令等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并制作成光碟发给少数民族群众,深受群众欢迎。加强╳╳中学“少数民族文化体育基地”建设,投入资金购买少数民族体育器材,并每年在╳╳中学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乡传统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和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聚居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满足不了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需要。二是少数民族业余文化艺术人才的流失使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骨干力量减弱。三是发掘、整理和保扩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作还应加大力度。四是民族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速度不快。

四、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民族精神文化建设,阵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活动是载体。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途径,加快民族村文化阵地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水平,开展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

(二)创新体制,整合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要充分利用国家

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将乡文化站和民族村活动室建成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文艺活动、宣传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不断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彝族07-28

云南石林导游词06-21

彝族的宗教信仰08-20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招聘简章08-07

上一篇:送女朋友的经典七夕祝福语下一篇:元宵节祝福图片大全:元宵节了,祝您快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