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发展纲要学习心得(共7篇)
1.质量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篇一
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质量观——学习《质量发展纲要》的心得体会
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总结了我国质量工作的经验,对质量的内涵、质量发展的意义、影响质量的因素、质量管理体制以及推动质量发展的途径等方面均作了科学的阐述,体现了我国质量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步。《纲要》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在此,就如何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谈一点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树立科学质量观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根本观点。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提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指导作用。
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具体的产品质量到宏观经济运行质量都与发展密切相关。质量观是人们对质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发展观的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质量观。科学发展观是科学质量观的理论基
础。
首先,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对待事物的“质量”应该有一个严谨科学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看待质量。其次,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从服务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质量问题,全面衡量事物的质量。在强调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节能、环保、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与质量有关的各项活动应“以人为本”。第四,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事物的质量。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或者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对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任何质量要求都是有条件的,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要辩证地对待事物的质量。
综上所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质量观是“全面、客观、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质量观。
二、产品质量的内涵。
“质量”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现实生活中它又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经济运行质量、生活质量、工作质量以及我们经常提到的产品质量等,都有特定的含义。人们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特定条件下质量的具体内涵,则需要科学质量观的指导。
质量是物理学的术语,也是许多领域的术语。产品(包括服务)质量应属于经济学的范畴,2000版ISO9000标准的定义为: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固有特性”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特性,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要求”是指明示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和期望。这种需求和期望不仅仅是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还包括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例如,生产某种产品不仅要考虑个别人群的需求,还应该考虑环保、资源节约、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后者就是社会需求和期望。但有时这两种需求与期望是矛盾的,这就需要统筹考虑,权衡利弊。我国在安全、环保等方面制定的标准基本上都是强制性,是必须达到的要求。“满足要求的程度”是一个比较的结果,即事物的“固有特性”与“要求”进行比较,得出“满足程度”是差、是好、还是优秀。科学的质量观是在“固有特性”、“要求”和“满足程度”三个方面来把握的,一是要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固有特性)和发展规律,二是要全面、客观的理解要求,三是科学评价满足要求的程度。
三、用科学的质量观指导工作。
质量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质量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质监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促进“质量发展”,用科学质量观指导质监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提高质监工作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在具体工作中,需要研究的是如何贯彻科学质量观的问
题。质量管理既要考虑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市场主体(企业)的个性要求,需要统筹兼顾。在制定标准时,既要考虑到市场要求,同时,还要考虑资源合理利用、环保等一系列问题,即站在全局的高度、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设定产品的质量指标,形成的标准才会科学、先进、合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趋利避害才是问题的关键。
安全指标是重要的质量指标。对安全问题,我们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过分的。但是,安全永远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在同来自于自然的、人为的不安全因素作斗争。解决安全问题,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尊重科学。科学的认识安全问题,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正确处理安全事故,是做好质量安全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总之,《纲要》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贯彻《纲要》,必将促进质监事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2.质量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篇二
恐怕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以上人员的组成都可以称得上是“豪华阵容”,1月19日,这个“豪华阵容”聚集在国家质检总局,他们要为正在拟定中的《质量发展纲要》出谋献策。
2010年,执行了15年的《质量振兴纲要》完成了历史使命。为在新时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质量科学发展,2010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启动新一轮质量中长期规划,即《质量发展纲要》的编制工作。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二五”期间专项规划预案,把《质量发展纲要》作为“十二五”期间95个国家级专项规划之一,明确由质检总局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9个部门共同编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后,质检总局党组决定把《质量发展纲要》编制工作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决定成立由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任组长,质检总局、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建设部、国家统计局6个部门分管的部级领导任副组长,同时还有质检总局、发改委14个部门的司局长领导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为了编好纲要,在2010年11月,质检总局在总局网站和中国质量报、中国国门时报等一些媒体上开辟了专栏:“我为质量发展纲要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问计于民,听取民声、民意,以更好地保证纲要的起草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度。2010年12月又召开十几个部门、十几个行业协会以及十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从行业、企业角度再一次听取意见,最后形成《质量发展纲要》初稿。
“上一个纲要名称为《质量振兴纲要》,规划15年的质量振兴。这次纲要的名称定为《质量发展纲要》,重点谋划质量的科学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田世宏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质量发展纲要》的基本思路:“第一,要以‘十二五’规划建议所确定的主题、主线作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提出了质量的包容性发展和质量创新发展。在强调质量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建设,要围绕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条主线,从质量建设、质量监管的角度,提出了质量工作的方针、目标和一些重大举措。第二,在纲要里突出质量强国的战略地位。质量强国是我们在纲要里提出的国家性战略的一个举措,提出把质量定位为强国之道、兴国之策,把质量问题摆在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群众生命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这样一个高度。第三,指出了质量发展的工作方针。在纲要里设计了5句话、20个字的质量工作方针,即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诚信至上,创新趋动,以质取胜。第四,在发展目标的设计上,主要采用长短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已有的提法与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稿中的一些新的提法相结合。并提出到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五,质量工作内涵的考虑。把质量分为质量发展、质量安全两个方面来定位,质量发展的着重点强调的是质量建设和质量提升,从质量发展方面来推动,提出措施提出目标。在质量安全上强调质量安全的监管、质量责任以及风险管理等内容。”
“全面、系统,且多有创新”,与会专家们对纲要草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待商榷和完善之处。
要站在大局和全国高度
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张纲向专家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全国质检工作会上征求各地局长意见时,有代表提出纲要高度还不够,仍然有质检部门色彩。那么如何摆脱部门色彩,如何才能立足于全局?”
“纲要应立足于宏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教授钟群鹏提出,既然是纲领性的文件,就要有适时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把握质量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在政策、制度、方向、共性和基础性层面给予指导意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研究院研究员张钟华认为,立足于宏观首先要抓住中国质量问题的瓶颈是什么。我们现在的质量问题大概是卡在两个瓶颈上面,一是技术,二是诚信。在技术方面,我们的基础薄弱,基础元器件很多不过关,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整体质量搞上去很难,要正确引导,激励机制、评价机制都要有所改变才能有所促进。其次是诚信,现在看很多质量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诚信问题,加大惩罚力度,与监管结合起来,同时计量、标准工作等都要加以配合,使不法奸商无处遁形。这两个问题抓好了质量就上去了,也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环境质量不可回避
《质量振兴纲要》提出了三大方面的质量,即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而在《质量发展纲要》的草拟过程中增加了一类“环境质量”。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田世宏说:“我们也征求了各方意见,有的提出不变,但有的也提出建议,认为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质量发展纲要》作为一个国家纲要不提环境质量也有欠缺。”
“环境质量是绝对必要的!”《质量发展纲要》起草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质量专家刘源张态度十分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质量?说到底是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都是为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中很重要的就是环境质量,所以环境质量是一定要写的。”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对此十分支持:“在2010年到2020年这个发展阶段里,环境目标已经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这个发展阶段不讲环境不行,第一是我们过去环境欠账太多,第二是我们这个发展阶段决定了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内容,这个方面内容好不好写先放一边,但该不该写?必须要写!”
突出政府服务定位
辛鸣同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这个质量发展规划是站在国务院、站在政府角度出台的文件,突出了质量的企业主体,这个理念确实对头,这个重点抓的也很对,质量发展企业是主体肯定没错,那么政府负责什么呢?第一条政府监管要下大力气,这个做得也对,确实目前中国的质量发展政府监管是责无旁贷,但有一块工作,包括质量提升,营造发展环境等,这些内容核心体现政府什么定位呢?是体现政府服务的定位,中国质量发展,政府不仅要在监管方面发挥作用。还要在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作用,事实上我们做的内容中包括夯实基础、培养环境、提升工程,这些都是我们政府服务的大量内容,要在服务上做好文章,也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
对此,对外经贸大学法学教授李俊提出了详细的意见:2004年我国出台了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去年底又出台关于加强法制政府建设的意见,其基本理念是政府和企业的角色要进行定位。该政府要做的事,比如制定标准、制定规则、加强规则的执行都是没问题的,但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应该予以尊重。因此《质量发展纲要》应该表达市场机制对质量发展的基础作用。李俊建议,《质量发展纲要》可以考虑吸收西方国家产品责任的管理制度和理念,通过市场机制的融入,优胜劣汰,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名牌战略,鼓励消费者维权,增加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内部动力和外在压力。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促进质量诚信制度建设、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名牌认定机制、加强质量教育工作等提出了意见。
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代表质检总局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质量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他说,要高举质量强国旗帜,推动质量强国战略。当前,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分论证质量强国战略的内涵、理论依据、目标任务和实施途径。在纲要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尤其是听取专家意见,还要专门听取主管质量的政府领导、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的意见。支树平表示,质量强国必须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作保障,质检部门要主动会同教育部门,推进大专院校设立质量专业和研究院所,广泛培养质量管理人才,夯实质量强国的人才基础;要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建立消费者认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名牌认定机制。
3.质量发展纲要学习体会及评论 篇三
2011-09-29 07:22 中国质量万里行
建设质量强省 创造美好生活
——《湖北省质量兴省战略发展纲要(2011-2020)》解读
□ 胡光怀 本报记者 张 华/文
李 伟/摄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的开局之年,在以“建设质量强国,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全国“质量月”活动蓬勃开展之际,湖北省政府于9月17日印发了我国第一个省级质量战略纲要——《湖北省质量兴省战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质量工作的目标、措施和保障制度,强调了质量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表明了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的态度,对全面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领导小组组长、省长王国生为第二届长江质量奖获奖企业颁奖。
任务明确
目标清晰
《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省的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基本建成质量强省。产品质量要全面提高。重点是农产品实现优质、生态、安全,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机械、服装、轻纺等产业和电子信息、光产业等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质量要稳定提高。全省工程建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成效显著,竣工建筑、道路、水利、林业工程质量和安全指标基本达标,优良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率达到中部地区领先水平。
服务质量要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基本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服务业标准推动地方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商贸、交通、电信、金融、旅游、物流等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达90%以上,全省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整体水平提升到80%以上。
环境质量要明显提高。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削减造纸、化工、印染等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以上。市州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比例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主体明确
责任明晰
《纲要》明确指出,企业是质量的主体,对产品质量承担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为质量第一责任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
《纲要》要求企业完善“一票否决”的质量安全责任制,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建立企业自律性检测网络;建立企业重大产品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及质量事故应急处理制度,降低质量风险和质量损失;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切实履行产品修理、更换、退货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全面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切实改变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发挥质量示范作用,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质量竞争力;履行社会责任,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投资商、合作方、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树立对社会负责任的良好企业形象。
图为湖北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泽洪(右三)深入神龙汽车公司调研。
重点突出
措施具体
《纲要》将质量兴省的重点明确为四大块,即质量监督管理、质量整体水平、质量发展支撑体系、质量发展环境。
在质量监督管理方面,要加快质量法制建设,研究制定质量责任、质量奖励、质量信用及消费品安全等地方法规,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完善质量法制监督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加强质量法制宣传教育;要完善质量准入和退出机制,发挥质量杠杆作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格实行召回、强制退出市场、依法关闭取缔、依法严肃处理等制度;要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健全完善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规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使认证服务网络实现全省覆盖并有效运转;要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品、重大工程及重点服务项目的监管,加强对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加强对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督,建立实施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要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更好地维护用户和消费者权益;要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执法打假,坚决查处制假售假大案要案,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危害公共安全、危及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要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完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加强质量信用社会监督。
在提升质量整体水平方面,要实施标准提升工程,抓紧制定修订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标准,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标准总数达1000项的地方标准体系;要完善长江质量奖制度,推动全省3000家重点企业贯彻《湖北省长江质量奖评定标准》,推进质量水平由符合型向卓越型迈进;要健全质量发展激励机制,积极支持和指导市、州建立政府质量奖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要大力培育精品名牌,按照“巩固和发展一批、迅速壮大一批、开发储备一批”的实施步骤,努力打造品牌大省、品牌强省,围绕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10个以上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要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建立以粮、棉、油、生猪、水产、家禽等为重点的综合农业发展区,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创建一批具有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增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在汽车、石化、冶金、轻纺、建材、电子信息、船舶和装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专项改造,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库存、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流通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湖北省制造业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高可靠性转型;要提高服务业质量,以面向生产、面向民生、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标准化推进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商务服务、中介和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的规范化,促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和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
在质量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方面,要强化计量技术支撑作用,构建以武汉、黄石、潜江、随州、鄂州、仙桃等省级能源监测机构为基础,以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湖北)为龙头的全省能源计量工作体系,大力实施“计量惠民”工程,着力抓好集贸市场、加油机、民用“三表”和定量包装商品的专项监管;要加快质量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区域综合共享检测平台,力争在全省建立30家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60家省级质量检测中心;要加快技术机构改革步伐,加强技术机构的统一规划,实现合理布局,引导、推进计量技术机构、质量检测机构整合技术资源,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和社会公信力;要推进质量理论研究,探索建立具有湖北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加大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要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将质量统计指标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定期评估分析质量状况,进一步扩大顾客满意度调查的覆盖面,定期公布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产品、工程、环境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指数;要推进质量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质量信息监测、共享和综合发布体系,提升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的效能。
在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方面。要培育先进质量文化,提升全民质量素养和质量意识,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要加快质量人才教育培养,通过质量知识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培养质量专业人才,建立和规范各级质量教育培训机构,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培训,到2020年,质量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形成公平、公正、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要建立质量安全社会救济机制,推行以侵权责任赔偿为主的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和产品责任保险制度,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公司以及评估机构完善风险评估和预防机制,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要提升社会中介服务质量,加强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计量校准、合格评定等社会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在质量政策、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标准化、科学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咨询服务;要强化质量舆论宣传,结合“质量月”、政府“质量奖”表彰、“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等主题,深入开展质量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单位等活动;要促进质量交流合作,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区域经济发展及检验检测技术、标准一致性,开展多种形式的“走出去、引进来”交流合作,组织参与质量相关的国家和区域性标准、规则的制定,引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和高端人才。
湖北省举办“品牌之光”——湖北名牌暨地理标志产品颁奖晚会。
机制健全
政策完善
为保障质量兴省战略深入实施,《纲要》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主要有四条。
一是首次明确规定将质量工作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工作考核目标。《纲要》规定: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全省质量兴省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相应工作机构负责本地质量兴市(州、县)工作。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高度关注质量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质量工作的重大问题,将质量工作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工作考核目标。
二是制定系列保障推进机制。第一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责任体系;第二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事业发展;第三完善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全面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镇、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完善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纲要》还要求切实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专业工作组的沟通协调作用,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和信息交流。各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作,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质量监管网络。三是第一次要求将质量工作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纲要》第一次要求各级政府将质量奖励、精品名牌战略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抽查、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逐年提高。将质量保障和质量发展的项目建设纳入发展改革、财政和科技等部门重点支持范畴。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企业要加大对产品质量改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完善产业、环保、金融、财税等政策措施,确保本《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得以落实。
四是首次规定将质量安全约束性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纲要》首次规定要将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将质量指标,尤其是质量安全约束性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约束性指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纲要》还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建立完善质量目标考核制度,强化对质量安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湖北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将通过目标考核、专项检查、通报等形式督促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开展工作、表彰质量兴省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对推进工作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行政问责。
新观念多
新提法多
《纲要》高屋建瓴,新观念、新制度、新提法不时闪现其中,让人耳目一新的主要有:
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纲要》第二章第5条第一次提出要引导企业树立以确保质量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社会责任价值观,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投资商、合作方、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和制度,将社会责任观念全面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与决策活动。促进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践行质量承诺,确保质量安全,维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创造综合价值,树立对社会负责任的良好企业形象。
推进质量理论研究。《纲要》第五章第26条规定要加大质量理论研究投入力度,加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质量理论研究人才,探索建立具有湖北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加大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纲要》第五章第27条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将质量统计指标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地方、各行业分别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质量统计制度和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质量状况,完善《质量状况白皮书》发布制度,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扩大顾客满意度调查的覆盖面,定期公布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产品、工程、环境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指数
建立质量安全社会救济机制。《纲要》第六章第32条首次提出,积极探索实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产品质量社会救济机制,推行以侵权责任赔偿为主的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和产品责任保险制度,建立保险人监督被保险人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的新型监督机制,并逐步推广到服务和工程领域。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公司以及评估机构实现合作共赢,完善风险评估和预防机制,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质量报》
全面落实《质量发展纲要》 切实提振安全消费信心
凝心聚力引导质量消费 自觉奋发建设质量强国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组织广大企业开展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
护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表明,2011年国家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8%,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1.6%。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全社会共同砥砺奋进的结果。参加“两会”的多位代表、委员也再提“质量强国应成为13亿人的国家战略”,并热烈讨论“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给消费者以信心,激励生产者创造高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质量发展观,事实上就是将消费者对质量的基本需求和满意作为质量发展的动力。
记者获悉,始终将“引导质量消费,365天,天天3.15,消费者的益友;共筑质量诚信,360行,质检帮你忙,生产者的参谋”作为使命的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在自2000年以来的13年里就一如既往地凝聚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建、共享质量的强大合力,引导质量消费,想消费者质量之所想,急消费者质量之所急,不断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服务保障民生、建设质量强国、提升国家经济发展质量贡献着质量社团组织的专业力量。
日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在第13个年度里再次正式启动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并继续携手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申诉处理中心,共同组织广大优秀典范企业将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承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质量责任承诺、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的承诺、保证服务质量的承诺、接受社会监督等质量和服务范畴的诚信承诺在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进行公开发布,继续向全社会提供权威可靠的质量信息和消费信息,宣传质量消费知识,进一步引导扩大消费者树立质量消费观念,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并广泛动员全社会增强质量诚信意识、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努力为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充分发挥专业组织独特作用全面推动落实《质量发展纲要》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柯振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向记者阐述了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的时代意义: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质量工作必须以民生为本、民信为天,这是质量强国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刚刚发布决定国家未来10年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昭示着我们已经迎来推进建设质量强国的更好时机,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也比以往更具时代意义。我们将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引导质量消费,建设质量强国”,并将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的主题确定为“让消费者质量和服务同享,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就是我们作为质检专业社团组织对民生的高度重视,也能充分体现社会各界共筑质量诚信的合力,引导企业切实承诺履行质量安全责任,给人民群众质量安全感,让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让人民群众安全消费、放心消费。
柯振权说:“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诚信是永恒主题,质量诚信建设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企业是质量责任的主体,企业也要负起主体责任。企业界质量共同提升一小步就是中国质量整体提升的一大步,也是民生大事的大进步,我们深感质量之事无小事。尤其是在《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对我们这样的质量管理、检验检测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建设和在质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为我们提出了在建设质量强国中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在目前乃至未来10年要去努力的目标。”
柯振权在向记者阐述《质量发展纲要》对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的引领意义时,向记者详细介绍了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的重要意义:在“3.15”活动中组织广大名优企业开展“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宣传活动,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质检系统质量专业组织在引导质量消费、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及推动质量诚信建设、建设质量强国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履行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申诉处理中心的相关职能,还可以通过对广大名优企业的“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向广大消费者提供权威可靠的质量信息和消费信息,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设计、采购、生产、检验、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和服务的诚信体系,进而督促企业积极兑现“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维护质量安全,着力构建诚信、公平和科学、安全的消费环境,保护诚实守信的企业,制约失信企业和行为,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柯振权还向记者简要阐释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企业质量责任等方面的要点: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质量活动,深入企业、机关、社区、乡村普及质量知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质量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各类媒体客观发布质量问题信息;严格企业主体责任;发挥优势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树立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形象;引导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发挥中介组织在质量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活动,更好地维护用户和消费者权益;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柯振权说,这些重要精神的贯彻落实,都是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在目前乃至未来十年要去努力的方向。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会员工作部主任陈平告诉记者,建设质量强国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将质量提升、质量强国推动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这一纲领性文件,将进一步激发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在为广大企业会员的服务工作中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不断创新会员服务工作的有效方式,并进一步引领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质量诚信建设,更加努力地在质量强国建设中发挥助推作用。
陈平具体阐述说,在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中,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作为国家质检总局主管下的全国质量监督检验领域唯一国家级质量专业社团组织,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坚持服务企业、服务消费者的宗旨,并以广泛动员、企业自愿参加为原则,积极邀请广大企业团体会员单位和近三年未发生过任何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的广大有社会责任感、讲诚信的名优企业参与本次活动,并通过广大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宣传,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进而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践行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在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副理事长、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申诉处理中心主任张军向记者详细介绍了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总体要求和《质量发展纲要》的重点部署及全质检系统“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动员全社会增强质量诚信意识,引导企业讲质量、守诚信,促进企业提高质量诚信建设水平,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营造质量诚信的社会氛围,全面推进企业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以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为基础,进一步督促企业增强质量法制观念,促进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负责任地向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合格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以全面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为目的,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质量消费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面建设质量强国,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夯实推进活动六大服务内容 充分发挥优秀企业示范效应
“建设质量强国,需要强化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是质量强国的主力军,也是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引导企业走质量强企、以质取胜之路,不仅需要督促企业切实抓好质量管理、创建品牌、担当责任、坚守诚信,也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相关质量专业组织乃至政府主管部门去共同发挥引导作用,以进一步推动企业质量的提升,进而增强企业作为建设质量强国主力军的健康科学发展。同时,确保质量诚信是每一个承担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企业必须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我们在活动组织中,以‘龙头’带动全局,大力宣传行业骨干优势企业‘抓质量、讲诚信、重责任、践承诺’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是我们部署发动广大企业积极参与质量诚信承诺的一贯思路。”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常务理事、该项活动承办统筹负责人、中检协联合(北京)质量检验研究中心主任张明向记者介绍了承办部门推进组织该项活动的独特思路。张明进一步告诉记者:“在该项活动多年的组织工作中,我们总结出行业骨干优秀企业‘讲诚信、重质量,诚信至上,以质取胜’的示范效应好比‘龙头’的作用,能够起到带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企业增强质量意识的效应。”
张明还说:“在组织工作中,我们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始终坚持不懈。自2000年以来的13年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已经在我们的努力下真正成为‘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主题宣传活动的知名品牌。尽管我们每年要为3.15活动付出很多辛苦,甚至可以说是为提升活动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应殚精竭虑,但我们还是非常愿意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广大企业的质量诚信建设水平提升和广大消费者能够真正享受诚信的质量和服务所带来的幸福指数,这个使命我们矢志不渝。”
陈平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推出六大主要服务内容:
第一,对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诚信承诺(应包括企业客观、科学、规范地对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承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质量责任承诺、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的承诺、保证服务质量的承诺、接受社会监督的承诺等内容)、企业简介、主要产品、服务电话等相关内容于2012年“3.15”之际分别在《中国质量报》、《中国消费者报》等权威平面媒体上予以集中展示和宣传公告。
第二,编印《让消费者质量和服务同享 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012年“3.15”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企业介绍暨质量消费知识宣传手册》,对企业简介和产品介绍、主要产品、服务电话等内容进行宣传展示;《2012年“3.15”质量宣传手册》将作为全国质检系统“3.15”专题宣传材料于2012年3月15日前后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会城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所举办的2012年“3.15”咨询活动中统一免费向消费者广泛发放。
第三,编印《引导质量消费 建设质量强国──2012年“3.15”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专辑》,对企业介绍及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诚信承诺等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展示;《2012年“3.15”活动专辑》将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检验协会和产品质量申诉处理部门及我协会广大技术机构团体会员单位中的各省、市级质量监督检验院(所)、相关国家级质检中心的相关有效途径向社会各界广泛赠阅。
第四,主办单位对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诚信承诺、企业概况、产品介绍、企业形象等内容在中国质量网和中国产品质量申诉处理网及中国质检报刊社主办的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消费者报社主办的中国消费网、具有新闻采编和发布资质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中国经济门户网站中国经济网等质量、经济、消费领域专业权威网站和重点网络新闻媒体中以专栏的形式进行图文并茂的在线展示宣传。
第五,主办单位免费为企业提供质量检验、质量管理、沟通协调及产品质量申诉、产品质量仲裁、产品质量鉴定等方面的专项咨询服务,并为企业免费提供新闻发布、资讯传播、在线访谈等舆论宣传服务;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申诉处理中心对参与本次活动相关企业的相关信息予以专项汇总,作为今后调解产品质量纠纷和汇总、分析全国产品质量申诉信息的重要参考信息和资料。
第六,在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申诉处理中心的支持下,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2012年质量消费维权工作研讨会”,并邀请参与本次活动的名优企业代表免费参加。研讨会将邀请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法规司、产品质量监督司、执法督查司、缺陷产品召回中心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及其它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领导和质量管理、售后服务、产品质量申诉处理、产品质量仲裁鉴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做主题演讲,并同企业代表进行广泛深入的互动研讨和交流。
质量消费提振安全消费信心 共建共享质量强国丰硕成果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企业工作部主任杨晓东自豪地向记者表示: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申诉处理中心支持、各省级质量检验协会协助、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主办的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大幕已然开启,我们必将引领广大名优企业再度掀起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的高潮。因为这项活动不仅主题明确、影响广泛、消费者广泛认同,而且已经具有13年历史,并且是深具广泛影响力的“3.15”品牌活动。
杨晓东向记者介绍,目前报名参加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活动的企业已突破1000家,范围不仅涵盖多种消费类产品的知名生产企业,也包括多个领域的行业质量领先企业,既有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以及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优秀会员单位积极参与,也有众多的外资品牌、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的企业广泛响应。
杨晓东还说,建设质量强国,需要形成全社会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诚信与否,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接受人民日报等媒体采访时,就特别强调:质量违法多发的态势,严重挫伤了群众消费信心,严重损害了社会消费环境,让老百姓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就必须牢固树立“保质量安全就是保发展保民生的理念”;并重点呼吁:全社会都要树立“质量兴衰,匹夫有责”的理念,主动参与质量建设,自觉维护质量安全,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也希望广大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真正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企。我们201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专题宣传活动,必将对引导社会公众形成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动员全社会尤其是广大企业形成“质量兴衰,匹夫有责”的理念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4.学习《科学发展观纲要》心得体会 篇四
学习是进步的前提,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个刚入党不久的党员,从思想上和认识上我都必须加强学习,才能跟上党的步伐,于是我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党支部组织的“科学发展观纲要的学习“活动,使我开阔了眼界,加深了思想认识,提升了理论水平,提高了政治觉悟。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纲要,转变思想观念 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不仅要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就我本人而言,既要着重加强积累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又要提高关于管理方面的能力,转变观念,促进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结合工作实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1.在学生方面要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平时多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不仅关心优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家长的好参谋,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事业中力争做出最大的贡献。在教师管理方面,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教研活动运行和管理机制,要注意抓好组织、管理、内容、奖励等几方面工作的落实。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反复探究,起到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作用
2.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力争做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要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同进成长,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
3.要有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员有自己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党、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党员应该把以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能牺牲个人利益。
总之,我要把科学发展观与教育教学实践及管理相结合起来,认真反思不足,积极对照,努力弥补差距,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敬业的态度、更加踏实的作风,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再深入一些、再细致一些、再贴近实际一些。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姚文秋
2013年12月19日篇二: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要点 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要点
四个坚定不移
1.坚定不移的坚持解放思想(前提和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胜法宝。2.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强国之路。3.坚定不移动的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基本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4.坚定不移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是继承和发展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准确把握世界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现在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频发时期。(2)发展出现了新的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实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务
(一)原因:
1.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要求必须防到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必须防到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是要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2.发展事关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关乎国富民强。
3.中国现在仍然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
4.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条基本经验。
5.发展对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全面建设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有决定意义。
(二)要求: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新途径。2.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冲破旧的观念、革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4.必须密切联系群众,集中民众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5.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
1.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4.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6.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全面:
“四位一体”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1.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稳定保证。3.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4.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环境。协调:(是全面发展的途径和道路)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 3.局部和整体协调
4.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 可持续:
1.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 4.当前和长远利益相统一 十个统筹:
1.城乡 2.区域 3.经济和社会发展 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6.中央和地方关系 7.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8.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9.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10.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作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性国家
4.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新型工业化道路:
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3.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性产业相结合
4.掌握核心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自我创新,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5.大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6.注重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7.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一、必要性:
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2.小康社会不平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 3.发展农村才能不断扩大内需
4.农业丰则国家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
二、要求:
1.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多给少取、放活“方针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3.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 4.稳定、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5.培育新型农民:会生产、善经营、懂管理
三、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篇三: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一)十七大以来,全国各地一直都在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本周通过认真研读《习近平同志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等刊物和评论,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我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下是我就科学发展观专题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局开展工作的指导方针,它既统揽一切工作,又贯穿每一工作的始终。作为一名我局领导班子成员,一名共产党员,我想,对我而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性修养,遵守党员标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促进我区建设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勤奋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勤奋学习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前提。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摒弃过时的思维模式,改变落后的习惯做法;需要克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思想,强化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意识;需要打开眼界,拓宽视野,切实感受到如果不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就有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危机,自觉地将勤奋学习的思想化作深入持久的行动。二是努力做到全面系统持之以恒地学习。要把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与我局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相关业务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用党章精神要求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做好先锋模范表率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注重实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策功底和知识素养。
三是紧紧围绕本职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紧密结合个人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既要向书本学习,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工作规律,更要注重工作实践,在日常的工作中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增长才干,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本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促进主观世界改造和业务工作深化,从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无私奉献,提升服务价值。一是要大力发扬主人翁精神。做好工作,需要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责任心不是被动的工作态度,而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因为热爱所从事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事业来对待,把自己的追求与我区建设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围绕自己的工作,把如何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作为每天需要思考的问题。二是要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境界。干好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的工作作风,先公后私。要加强团结协作,分工不分家,主动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协商,平时多做换位思考,知理识大体,心胸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同事们互相尊重,共同营造良好愉快的工作氛围,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整体的战斗力。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扎实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首先,要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不断把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推上新台阶。
其次,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干实事,具有充足的钻研劲。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积极思考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再次,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紧要的莫过于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坚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来体现。
根据建设系统实际,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建筑业发展上要有新突破。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困难,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我们要紧紧抓住省、市、区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建设重点项目任务。同时,加快建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建筑业发展再上新水平。
(二)在落实城市建设要求上要有新突破。按照整体性、个性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精心组织勘察设计、精心组织施工、精心实施质量监管,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在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三)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科学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推动科学发展,对全系统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从影响机关效能的具体问题抓起,认真查摆和整改群众反映强烈的党性、党风、党纪问题。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努力使全局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实现新的飞跃,能力素质实现新的提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上仅仅是我学习的点滴体会,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都在本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牢固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根本,建设事业必将大有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不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今后,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把我局建设工作推向前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党员教师 2009年05月21日 星期四 上午 08:47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在局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启动的动员大会以后,我按照局党委的安排部署,认真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紧紧抓住学习提高、解放思想、联系实际、完善体制机制、作风建设学习实践活动。下面我谈谈第一阶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认识,增强搞好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
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否开展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首先取决于思想认识的深度。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增强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思想是人类的灵魂。真正做到深入学习、理论武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实践不断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我们的方向,只有朝这个方向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四、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做到“四个坚持”
1.是坚持深钻细研真领会。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文件文章读过了,基本观点了解了,掌握得也差不多了,而不愿深钻细研,导致学得不深,学得不透,难以致用。必须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时时放在心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2.是坚持全面掌握学完整。必须坚持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学、系统学,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满足于浅尝辄止,片面掌握,一知半解。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指导实践。
5.质量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篇五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杨仁辉
开学以来,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慨万千。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本纲要在全面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2010至2020年发展教育的宏伟蓝图。全纲要有五部分构成: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及实施。根据《纲要》内容我不仅了解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了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了解教育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同时对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五严”也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证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我们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纲要指出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教育教学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二、坚持德育为先,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
纲要具体的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落到实处。
三、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实施“五严”要求,改变教育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有效抑制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要减轻课业负担,对于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目前正在进行课改,改变教师现有灌输式的教,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现在,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合作,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动手时间。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问题。加快薄弱农村学校校园改造,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着力培训师资,提高教师的科学教学水平。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校际交流。实行优质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指标生)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实施划分学区就近招生入学,实现教育公平,解决择校问题。
6.质量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篇六
一、强化惠民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管
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 推进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工程, 完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 严格高耗能、高污染、质量低劣项目的准入和退出管理。加强车用汽油、柴油产品质量监管。构建食品进口注册工作体系。在旅游、金融、汽车售后和社区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启动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试点, 探索建立服务质量统计监测与测评体系。推动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性服务及产品售后服务等重点服务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开展计量惠民专项行动和能效标识产品专项执法打假。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二、加强服务“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开展农机、化肥等重点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开展农药质量市场抽查和专项监督检查, 组织实施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生鲜乳质量安全和养殖环节“瘦肉精”监测计划, 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和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 以种子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 开展“打假护农”专项行动和市场大检查。开展“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 推进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场、区) 创建。 (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三、加强重点工程和重大设备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对装备制造基础设备、能源生产设备、石油化工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质量监理, 为南水北调、铁路建设、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提供保障。组织开展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专项行动, 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督查。针对风景名胜区栈道、护栏、码头等基础设施和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商业和公共场所电梯安全监管。 (质检总局牵头, 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商务部、国资委、能源局、南水北调办等参加)
四、探索建立“中国精品”培育机制
完善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 建立中国知名品牌数据库。深入推进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组织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在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 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大的产品和服务项目为重点, 探索培育一批能与国际顶尖品牌相媲美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高端品牌。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旅游局等负责)
五、加强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和监测评估
以解决公众反映强烈的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农畜产品滥用抗生素、机动车安全隐患等质量安全问题为重点, 开展风险排查整治。以酒类、化肥为重点, 探索建立质量安全违法责任追溯制度和公开违法违规记录的制度。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功能保健品和化妆品专项整治。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交通及铁路产品、有机产品、服务外包等认证。开展儿童用品、家用电器等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探索建立产品伤害监测数据直报系统, 开展产品伤害专项调查, 发布产品伤害预警信息。建立国际邮路生物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口岸新型冠状病毒等传染病防控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办等负责)
六、组织开展“质检利剑行动”
严查彻办食品、儿童用品、化妆品、农资、建材、汽配制假售假等违法大案要案。严厉打击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制售和进口环节中的违法行为, 加大对进口商品的通报召回工作力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大案要案、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督查督办力度。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 (质检总局牵头,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等参加)
七、落实企业质量安全社会责任
在大中型企业推广实施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督促汽车生产经营者严格履行“三包”责任, 严格实施缺陷汽车召回、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报告以及重点、大型企业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在消费品生产企业中探索建立产品质量状况主动报告制度。实施产品质量安全约谈制度。开展质量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树立一批质量管理先进标杆,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企业质量攻关、质量创新成果分享活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八、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探索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推进乳制品、大米、面粉、食用油、白酒、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开展虚假违法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专项整治。开展旅游行业“讲诚信、促发展”主题活动。组织旅游市场专项检查, 打击旅游经营中违法违规行为。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旅游局、食品安全办等负责)
九、开展全国“质量月”等系列主题活动
筹备召开全国质量大会。鼓励各地开展质量文化主题公园、城市质量节、质量安全周、质量夏令营等主题活动。大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 弘扬质量先进典型, 曝光质量违法案件。开展质量万里行、农资打假下乡、清新居室行动和质量专家企业行等专项活动。加快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中小学质量教育基地建设, 广泛开展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在汽车、农业机械、家用电器行业骨干企业开展可靠性提升试点。 (质检总局牵头, 中央宣传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
十、强化质量工作考核激励
推动将质量指标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 规范质量统计信息公开程序。加强地方政府质量工作绩效管理, 完善质量评价指标。制定《政府质量工作专项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试行) 》, 将质量安全与质量发展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开展“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活动, 在各创建城市组织实施市民质量满意度测评。开展首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 (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质检总局、统计局等负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结合本地实际, 参照以上工作安排和部门分工, 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工作方案, 细化任务, 明确时限和要求, 逐级落实责任, 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7.质量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篇七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1
2020年8月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各级部门单位要深入学习领会重要战略思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要着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要着力推进高质量创新,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要着力推动高水平开放,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着力强化高效协同,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他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以来,三省一市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工作抓得紧,有不少亮点。
一是对党中央战略意图领会到位,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扣紧了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
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以点带面加快一体化进程。
三是战略实施成果已经显现,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多层次工作机制发挥实效,在这次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过程中,一体化机制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发挥了作用。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这说明,党中央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各方面落实是有力的。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2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此次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为区域内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这片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的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区位优势明显,国际联系紧密,协同开放水平较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进一步增强长三角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将其强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充分激发出来。
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抓好统筹协调、细化落实,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将长三角打造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是要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
各地需摒弃过去以我为主、各自为政的思维惯性,真正在推动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改革和持续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消除发展症结、完善区域政策。特别是要在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等方面做好可持续的制度安排,促进各种要素在区域内顺畅流动,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一体化发展水平。二是要紧紧抓住“高质量”这个关键。
无论是谋划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建设,还是着眼解决一时一地的具体问题,都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顺应规律、稳中求进。既要着眼“有没有”“够不够”,更要研判“好不好”“优不优”,锚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方向持续推进,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更好释放区域强劲且持久的发展动力。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
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再次,提升内部功能板块的能级。为积极呼应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继续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增长极,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实现区域发展由同质竞争向协同融合转变。
共建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首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在巩固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其次,培育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树立与新时代和本省实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实现先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协同攻关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长三角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再次,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利用上海的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资源、产业链等外溢的机遇,结合自身优势,瞄准国家或长三角地区急需的重点产业领域,加强研究谋划,进行整体战略部署,坚持产业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形成合理分工、协作有序的发展格局。
打造长三角创新功能示范区
首先,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利用区域内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创资源,借助上海科创中心和合肥国家科学城的建设机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其次,推进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团队,打通和长三角其它地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联合建设区域高层次创新载体和研发服务平台,加强科技资源交流共享,开创长三角科技合作共赢新局面。再次,实现创新要素跨区域联动。瞄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打通与上海、浙江、安徽在创新要素流动上的界限,实现科创资源的协同创新。加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与上海张江、合肥科学城、G60科创走廊等国家级科学中心的联动,打造长三角创新集群重要连接点,合力建设长三角创新功能示范区,打造世界级创新经济发动机。
建设区域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
首先,加快交通干线骨架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区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路线、过江通道等主要交通轴线的架设,打造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系统,支撑“1+3”重点功能区发展。其次,实现跨区域交通的无缝连接。通过推进沿海经济带、沿江生态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宁杭生态经济带等的交通运输规划研究,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跨省市城际铁路、公交、轨道交通线路有效衔接的协调,实现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无缝连接。再次,完善同城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推动与长三角城市间公交一卡通、通关一体化等的全面实施,支持主要城市间开通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临沪地区城市加快与上海同城化步伐,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其余城市跻身上海2小时交通经济圈。
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战略区
首先,建立区域生态保护联盟。重点围绕长江、太湖、洪泽湖、大运河等生态重点功能区,以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江生态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与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及长三角其它地区实现区域共享、生态共保,协同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绿色新空间。其次,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以推进“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重点开展大气、水环境、土壤三大治理行动,积极参与长江下游以水污染治理为核心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长三角同流域及其它地区实行多管齐下,联防联治,共同推进长三角江河湖海的生态协同治理。再次,设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重点对跨区域的环境污染防控、环境治理等工作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奖励。健全和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在区域环境保护中承担生态功能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予以合理的经济补偿。
实现制度创新的跨区域联动
【质量发展纲要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07-30
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11-09
依靠政府抓质量抓好质量促发展08-27
质量问题公司发展08-13
党员发展质量问题11-03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07-13
创新高质量发展调研08-21
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08-24
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方面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