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的心得体会

2024-09-14

古镇旅游的心得体会(12篇)

1.古镇旅游的心得体会 篇一

离开苏州定远后,我们驱车前往美丽的西塘水乡。

一进门,我就被这种浓郁的古风吸引住了。我们先参观了龙王庙。龙王庙和其他寺庙没有什么区别,但仔细一看就能看出这里的佛像和其他地方的区别。其他王龙寺庙里有一尊观音像,周围有十八尊罗汉。这里是观音和如来佛。这里还放置了十八罗汉和四个驴孔佛。

参观完龙王庙,我们乘船去码头欣赏风景。这里全是划船时唱民谣和流行歌曲的女船夫。他们的山唱的特别清楚,能打得过刘姐姐。

小船走在大大小小的石桥下,看着海峡两岸江南风格的古民居,清脆的歌声在水面荡漾,船上响起热烈的掌声。我觉得在豪华游轮上听演唱会,找不到这种感觉。

船停在一块竹板前,我们下了船,开始游览这条江南大街。到处都有卖古董和珠宝的商店。这时,露营者正在给他们的亲戚和朋友买纪念品。在珍珠店里给妈妈买了最白最圆最漂亮的珍珠项链。

走在街上后,我们走出了景点。大家都上了车,车向高速公路开去。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上海浦东机场。我们将成为世界上最快的火车。我们拿到票,陆续登上磁悬浮列车。火车内部和豪华列车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速度比火车每小时快300公里。

磁悬浮,车太快了,感觉不到什么就停了。我们不情愿地下了磁悬浮列车,上了公共汽车。

2.古镇旅游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中山古镇,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古镇之一,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西南旅游的一条热线。然而,目前中山古镇的旅游商品开发却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极为低下,旅游商品消费在旅游总消费中所占比重大小一直是被旅游界视为是衡量旅游消费水平层次高低的重要尺度[1],在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40%~60%,中国为20%,重庆为17%,而中山仅为几个百分点[2]。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并查阅相关资料和统计结果,发现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与他们大致相符,约在4.5%~5.0%。基于此,搞好中山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将会对中山古镇以及三峡库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1 中山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现状

1.1 商品销售是古镇商业活动的主要内容

为了深入了解中山古镇商业发展以及旅游商品发展的情况,笔者对中山古镇街道上临街门面的商业状况及商品类型进行了详细调查。中山古镇已进行旅游开发的街道1000多米、宽1.5~2米,共有各种门面265家,其中正在营业的商业门面达152家,商品销售65家,占营业商铺总数的42.8%。由此可见,商品销售已成为中山古镇商业活动的主要内容。

1.2 旅游商品种类单一,以土特产品为主

在152家店铺中,销售外来商品的店铺有1家,占总数的0.7%;普通百货零售店有10家,占总数的6.6%;销售土特产的店铺有29家,占总数的19.1%;销售艺术创作商品的店铺有2家,占总数的1.3%;销售本土特色纪念品的店铺有41家,占总数的27%;药店3家,占总数的2%。据调查,中山古镇很少充斥着毫无本土特色的外地商品。旅游商品以本土为主,外来商品较少,土特产品多以咂酒、糯米食品、烟熏豆腐、酸辣食品等土特产系列食品为主;本土特色纪念品多以编织工艺品为主,如篮、凳、椅等。

1.3 旅游商品款式较少,缺乏“中山”特色

53.3%的旅游者希望旅游景区旅游商品的特色富有江津中山古镇特色,26.7%的旅游者认为旅游商品富有民族特色。50%的旅游者认为中山古镇旅游商品的款式较少。23.3%的旅游者认为古镇的旅游商品缺乏纪念性,21.7%的旅游者不太了解商品内涵。36.7%的旅游者认为中山古镇的旅游商品不便携带……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中山古镇的旅游商品在开发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1.4 旅游商品质量较差,缺少安全保障

53.7%的旅游者认为中山古镇旅游商品质量较差。旅游者反映中山古镇旅游工艺品使用寿命短,旅游食品无保质期。经调查发现:中山古镇旅游商品生产完全处于自发、分散的民间小作坊或家庭生产状态,生产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缺少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现代生产企业,更谈不上对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3]。目前在中山古镇旅游市场上出现的旅游商品大多数存在质量问题,如古镇杂酒没有生产日期、烟熏豆腐没有安全包装等。

2 中山古镇旅游者购物行为分析

2.1 旅游者购物动机

中山古镇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留作纪念和赠送亲友。而即使是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旅游者也希望商品能够代表自己曾经去过的旅游目的地,即具有较强的旅游纪念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纪念性是旅游商品的最主要的特点,而最集中地提供旅游纪念品的场所就是旅游景区[4],图1可以说明这一点。

资料来源:根据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整理

2.2 景区是旅游者最喜欢的购物场所

61.7%的旅游者愿意在中山古镇旅游景区购买旅游商品,并且以能够代表旅游景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为主。可以说,大部分旅游者希望在旅游景区旅游结束之后,能够购买体现景区特色的旅游商品,以作为以后回忆的重要凭证。总而言之,旅游者希望在旅游景区购物,把景区作为购物的主要场所。因此,旅游景区与旅游购物之间有非常密切的相关性。

2.3 中山古镇旅游购物消费水平较低

从图2中可以看出,70%左右的国内旅游者旅游购物花费在整个旅行费用中的比例在10%~30%以内,其消费额一般在100元以下。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是景区管理者对旅游商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旅游者在景区喜欢买价格相对低廉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5]。

资料来源:根据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整理

2.4 影响中山古镇旅游者购物的主要因素

对于大部分旅游者而言,旅游商品的购买目的常常并不是明确的,一切都是随机应变的,往往取决于具体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以及旅游者的情绪等多种因素[6]。这次我们主要围绕旅游商品特色、价格、购物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山古镇旅游者对富有地方特色、款式新颖、内涵丰富、质地较好,便于携带、实用性强的旅游商品比较敏感。

3 中山古镇旅游商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旅游商品定位模糊、缺少专项规划

旅游商品的发展对于中山古镇来说,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明确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中山古镇旅游规划中没有明确的、具体的旅游商品发展专项规划,古镇的旅游规划建设,没有把旅游商品的开发列入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来研究落实,因而缺乏具体的旅游商品开发创新的观念和生产配合组织[7]。

3.2 产业链不完整、旅游商品缺乏竞争力

发展旅游商品涉及到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这些环节的相互衔接与协调,是沟通旅游商品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形成旅游商品开发整体合力的关键所在[8]。中山古镇的旅游商品缺少创新力度,设计品位不高,仅仅是初加工而已,很多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销售机制和渠道也不完善,更谈不上旅游商品的品牌效益。

3.3 市场管理失灵,不良局面扭转困难

目前,中山古镇旅游商品外来经营者比较多,增加了管理难度,高价宰客,住宿餐饮行业尤为突出。旅游商品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心情。旅游协会形同虚设,未能起到真正的行业协调作用,也未能很好保护游客的消费权益[9]。原因是老街商业用房的所有权及租赁权相对分散,商户和房东直接签定合同,而作为协会只能从中协调。协会与商户签定的商业公约只能起到一个商业德道约束的作用,协会对商户只有处罚权,而没有解除租赁合同的权力。

3.4 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滞后

由于目前各地旅游行政部门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普遍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致使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10]。目前中山古镇旅游人才严重匮乏,有实力、有水平的优秀旅游商品设计人才几乎没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山古镇旅游景区地处三省(市)交界,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等现实原因很难留住旅游人才,更何况高级旅游人才。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是古镇旅游商品低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 中山古镇旅游商品发展的主要对策

4.1 做好旅游商品发展的专项规划

中山古镇旅游商品要实现良性发展,首先要做好旅游商品发展的专项规划。中山古镇旅游商品专项规划,至少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深度挖掘古镇的商德文化和亲情文化,以此作为中山古镇旅游商品发展的文化基础;二是确立旅游商品发展的定位与目标;三是要构建旅游商品发展的框架;四是应明确指出旅游商品发展专项规划在中山古镇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的地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旅游商品发展的每一个细节。

4.2 延长古镇旅游商品发展的产业链

旅游商品发展的产业链涉及到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而目前中山古镇旅游商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是彼此封闭、相互脱节。中山古镇旅游商品的产业链一方面要向上游的设计、开发等方向发展,同时也要向下游拓深,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

(1)旅游商品设计需要创新。加大对旅游商品包装和旅游店面装璜的设计创新力度,以此来提高商品本身的品位和价值;同时突出旅游商品的“中山特色”,“中山特色”要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区域文化,支持当地的传统特色产品[11]。中山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应充分注重以本地的资源与文化优势为依托,紧密联系市场,加强创新,改进包装,引入文化开发理念,使旅游商品的开发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文化宣传、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

(2)73.7%的旅游者喜欢土特产品,36.7%的旅游者喜欢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然而中山古镇旅游景区推出的旅游产品多以土特产品为主、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严重匮乏,难以适应旅游者的购买动机和多样化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旅游商品市场的开发能力和古镇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黄金周期间旅游商品严重脱销,已反映出中山古镇旅游商品生产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大幅度提高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产量,同时要加强对旅游商品质量的监管力度,杜绝旅游商品生产完全处于自发、分散的民间小作坊或家庭生产状态,对其加以正确引导,以达到切实保护旅游者的消费权益。

(3)学生和公司职员占据中山古镇旅游者总人数的很大一部分,而且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其收入的原因,月收入2000以下占据总人数的62%。根据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中山古镇旅游商品的价格应该定位在50~100元之间,设计中低挡旅游产品,针对学生和公司职员市场;建议适当开发高档旅游商品,主要针对自驾车旅游市场。

(4)来自重庆其它区县的旅游者占据总旅游者人数的比例为30%,来自江津区的旅游者占总旅游者人数的比例为26.7%,来自主城区旅游者的比例为35%,重庆市外为8.3%。笔者从中山古镇旅游者客源市场分布可以看出,一级市场旅游者的比重非常大,因此中山古镇旅游景区在做市场推广时应该主要针对重庆市场(主要为合川、江津、重庆主城区),少部分营销资金投放在二级市场(成都、贵阳、重庆其它区县),建议其它目标市场目前不予考虑。

4.3 加强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应该加大对重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高薪留住专业设计人才,剖解旅游商品的创新、策划、设计与开发都较落后这一难题。因此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既要加大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又要加强市场监管。具体措施有:建立旅游商品开发基金,实施鼓励扶持政策;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重视产品的命名宣传和专利申请;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自律和信用建设,引导旅游商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鼓励民间工艺品的手工制作、鼓励现场制作和精工细作。

4.4 成立商品研发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成立旅游商品开发研究机构,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了一支与中山古镇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相对合理的人力资源队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12]。中山古镇应致力于建设由企业、旅游管理部门、高校旅游专业精英共同参与的旅游商品的研发机构、定期开会探讨、制定商品发展规划、收集资料。中山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挖掘和开发旅游商品的重要基础,加强开发与研究、提高旅游商品的设计水平与质量,是当前开发生产旅游商品的关键,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有一批有实力、有水平的旅游商品开发设计队伍,这样才能不断设计出有新意、有品位、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参考文献

[1]杨桂红.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6-90.

[2]何德华.江津市中山镇旅游发展规划[J].江津市规划局,2006,4:58-59.

[3]何霭如.浙江省旅游商品开发现状研究[J].科协论坛,2007,(6):137-139.

[4]石美玉.北京旅游景区旅游购物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6:44-49.

[5]杜海忠.峨眉山旅游购物品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7-119.

[6]敬洪飞等.重庆缙云山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营销对策[J].特区经济,2008,(11):165-166.

[7]钟志平.旅游商品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2):162-163.

[8]苏京.河南省旅游商品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活力,2008,(9):36-37.

[9]庞式博,姚岚.四川古镇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其研究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38.

[10]琳琳.“十五”期间山东省旅游业人才发展状况分析[J].商业研究2008(4):156-162.

[11]朱孔山.临沂市旅游购物品的设计与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306-307.

3.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设计思路 篇三

关键词:古镇;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设计思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丽江、周庄等旅游古镇的崛起,我国的历史文化名镇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客,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开发古镇旅游资源的热情。遗憾的是,一些古镇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由于事先缺乏缜密的总体设计,在斩获了些许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过度开发、“建设性破坏”、传统民俗销蚀等弊端,有的甚至给旅游资源带来毁灭性破坏。

河北省霸州市政府为了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从2007年起,开始对昔日北方水乡商业古镇——胜芳进行为时两年的全面修复,工程总投资超过10亿元。在这一修复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到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古镇旅游资源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在进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时,要聘请专业机构或组织专门人才,编制尽可能详尽的总体规划。本文试图以胜芳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为例,扼要阐述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设计思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思考。

一、编制总体规划时,要首先厘清的几个基本问题

1.规划制定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等等,以及相应的地方性行政法规。

2.规划的主要目标。为建设省级旅游名胜区,廊坊市的地标,梳理古镇旅游资源,确定旅游发展思路,提供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

3.规划的原则。“保护风貌,突出特色,适度配套,和谐发展”。这四项原则中,首先得搞清楚要突出古镇的什么特色。对于胜芳来说,就是要突出它的“中国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称谓所体现出的特色。

4.规划的范围。胜芳古镇规划建设管理范围:东至胜富路,西至中亭堤,南至中亭堤,北至芳津道。胜芳古镇保护范围:东至兴芳北路,西至巨华水塔,南至中亭堤,北至升平路,面积约1.1平方公里。

二、古镇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1.旅游资源分析。胜芳古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传统饮食资源。

人文景观资源主要包括:“一河”(穿心河),“两街”(中山街、河沿街),“两路”(胜阳路、永济路),“两院”(王家大院、张家大院),“三宗宝”(戏楼、牌坊、文昌阁),“四桥”(东桥、西桥、北桥、新桥),大悲寺,胜芳民俗博物馆,中苏友好文化宫和湿地公园。胜芳大悲寺为全国四大观音道场之一,始建于元朝末年。文昌阁、牌坊、戏楼分别始建于明朝正德、明末清初和清朝乾隆年间。王家大院、张家大院等民间宅院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雕梁画栋、中西合璧。中苏友好文化宫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胜芳早就是京畿地区的著名商埠,如今商业街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比比皆是。镇上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为北方集镇所罕见。

民俗风情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主要包括元宵灯节、七月十五河灯节、火神祭、盂兰盆会、南音乐会、北派焰口、民间花会等。工艺品资源以花灯为代表。胜芳镇是河北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胜芳南音乐会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胜芳古镇灯会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花会是群众性自娱自乐组织,历史上曾有72道花会,至今仍有30道花会,这些花会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中的挎鼓老会和预览秋千会,当年曾受过乾隆皇帝的御封。胜芳花灯早已产业化,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饮食资源主要包括松花(皮蛋)、藕粉、河蟹,扒糕、豆采糕、千层饼、磨盘儿蒸糕、王记馅饼、老皇甫家糕干等。松花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重点名牌产品”称号。藕粉曾经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奖。胜芳河蟹曾在全国蟹类评比中名列第一,与阳澄湖的清水蟹和崇明的老毛蟹并称为中华淡水蟹三大佳品。扒糕、豆采糕等小吃也都独具地方特色。

2.旅游资源评价。胜芳古镇的特色是“中国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有关胜芳历史的记载可上溯到春秋末年,它不但历史久远,而且传统文化保存完好。例如胜芳南音乐会,其历史比纳西古乐还早1000多年,被国内音乐界顶级专家称为音乐活化石。中国古镇不少,但位于北方的不多,“中国古镇网”上能查到的北方古镇仅有五个。胜芳商肆林立,100多年前就有400余家商铺,30多家钱庄。如今虽只属于乡镇级建制,但二、三产业兴旺发达,全镇2010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310.5亿元,财政收入7.8亿元。胜芳邻近白洋淀东淀,有独特的洼淀风光。胜芳既是位于北方的古镇,传统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又是风景迤逦的水乡,不止历史上商贸鼎盛,现在依然经济发达,这一系列特色叠加在一起,显现出胜芳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再加上胜芳的各处人文景观集中度较高,相互间差异较大,不存在同质化问题等因素,所以对游客吸引力颇大。据统计,胜芳古镇2010年全年共接待参观团体480批次,有组织的参观人数已达7万人次,加上散客,年接待旅游人次应在10万以上。

比照1999年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胜芳古镇符合“旅游资源品位突出;其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在本级行政区具有代表意义;或其资源珍贵、稀少与奇特程度,在国内属于独有或罕见景观,年接待旅游人次在10万以上”的条件规定,已经达到三级旅游区的标准,完全具备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三、古镇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水乡风光;良好的地理区位(位于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三角地带的中心,属于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区域);便利的交通条件(距北京120公里,距天津35公里,距保定130公里,15分钟车程就可以上京沪高速公路,距京九铁路霸州站仅28公里);雄厚的旅游开发实力(古镇旅游开发不以盈利为目的,迄今各人文景观都是免费参观的);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稀缺。

2.劣势(Weaknesses)。人文景观多为重修复建;人文活动景观不常见(大型的节庆活动较少,每年仅有春节、元宵节、中元节三个时段;南音乐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都是业余时间从事文化活动的);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设施不够齐全。

3.机遇(Opportunities)。省政府政策扶持(胜芳镇属于《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中规划的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廊坊市、霸州市两级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的成功发行;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的与日俱增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4.威胁(Threats)。水污染治理不力。

四、古镇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

1.旅游发展目标。近期发展目标:将胜芳古镇建设为省级旅游名胜区,成为能提供人文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文化采风旅游综合服务的旅游胜地。远期发展目标:申报国家级AA级风景名胜区。通过连续建设,不断改善古镇人文与生态环境,加强传统文化承继,提高古镇居民素质,增强居民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和幸福感,提升胜芳古镇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2.旅游发展战略。以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以旅游发展为契机,调整古镇产业结构和居民点布局,坚持走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一体化道路,采取政府导向、民众参与的发展形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整合旅游资源时,以弘扬民俗传统文化为整合的主线,以休闲内容策划和度假环境营造为整合的重点,通过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与商务活动、广告宣传和旅游产品开发等途径,努力打造胜芳古镇“人文观光、休闲度假和文化采风旅游胜地”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陈国英.胜芳古镇规划建设总体思路,中国规划网,2010-11-21,http://www.zgghw.org/html/guzhenwenhua/guzhenbaohu/20101121/9193.html.

4.古镇旅游后感悟心得 篇四

上午八点多,我们满怀激动之情,乘着大巴车前往甪直古镇。一路上,大家欣赏着美丽如画的风景,无比惬意。

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我们来到了景区门前,只见用鲜花摆成的”甪直”二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丝绒般的光芒,似乎在微笑着欢迎我们。踏入古色古香的园门,一看就让人有一种古朴、幽静的感觉。只见一条荡漾着绿色涟漪的小河,穿梭在一座座亭台楼阁之间;走过长廊小道,亭台水榭;再往前走,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还有各种特色小吃,香气扑鼻。畅游在这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里,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听导游姐姐说:“甪直是一座与苏州同龄,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接着便带领我们去参观了“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万盛米行”、“沈宅”等。

首先,我们去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保圣寺”。据说它至今它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它历经沧桑,但它仍然庄严神圣,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它千年的历史故事。

接着,来到了“叶圣陶纪念馆”。这是一代师表叶圣陶当年任教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的旧址。在馆的正中央有一座汉白玉雕像,这正是叶圣陶爷爷,只见他双眼坚定地凝视前方,仿佛对我们这些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期望……

然后,我们还参观了有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万盛米行”。它是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那里横七竖八地摆放着古代用来耕地的农具,如:铜铲、牛耕、犁耕、镰刀等。在门前的大棚下陈列着一台旧式水车,它静静地躺在那儿默默不语……

5.凤凰古镇旅游攻略 篇五

凤凰古城――中国第10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209国道和湘黔省道从县境穿叉过,铜仁大兴机场距县城仅27公里,交通实为便利。

到古朴典雅的沱江边欣赏文学大师―沈丛文笔下的“烟雨凤凰”,江边有捣衣少女,“湘女多情”就出自她的淳朴与勤劳。那种感觉你亲身来体会。早餐后可游【凤凰古城】,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历经3风雨沧桑,古貌犹存。现东门城楼和北门城楼尚在。

凤凰古城游玩最佳时间

来凤凰四季皆可,但是这边有句俗语“早上的凤凰,晚上的凤凰和冬天的凤凰”,凤凰临近四省交界,周末三日游的游客比较多,没有什么绝对的淡季,想必也只有过年那几天人比较少。过了端午节人就开始多了,然后一直到过完十一,都是旺季。

路线

沈从文故居―东正街―古城墙城楼―杨家祠堂―沱江泛舟――虹桥

到达当天直接入住坐落于凤凰古城沱江河边的“五悦景区连锁酒店(凤凰店)”,步行可至古城沱江河边,距奇梁洞、南方长城等主要景区只需20分钟车程。早上伴随着潺潺的沱江水声醒来,开始参观古城的人文景点,沈从文故居、古城墙城楼、杨家祠堂等,追随着历史和文人的脚步,深入了解凤凰古城。傍晚沱江泛舟,体验夕阳西下中的古城暮色,欣赏沱江醉人风光、红灯笼高高挂起的吊脚楼群、虹桥等著名景点。

住宿

在凤凰旅游住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住的不愉快会影响旅游的心情。尤其是准备不周的游客,到凤凰以后将就住下或被拉客妇人带到古城内转悠。

凤凰县城家庭客栈最早当属沱水人家客栈,现在应该有几百家。当地人开的客栈很难找到奸猾的店主,但设施.位置.主人素质.服务态度等差别很大。

凤凰的家庭客栈普通间一般35-60元/人。宾馆则变化较大100-188元/间。节日会价格会翻倍。平时淡季非周末的话,住宿的地方还是很好找的。强烈建议不要黄金周去。住宾馆或要住条件、位置、服务好的特色客栈与信誉较好的旅行社联系,进行咨询并委托代订房间(住宾馆旅行社能够拿到较底的价格,住好的特色客栈虽然价格一样但能够确保条件、位置和服务。一般的客栈则不需要预定,凤凰古城内和城外周边多的是。)

好多游客打电话咨询和预定吊脚楼住宿,其实真正的吊脚楼住人是不方便的,何况河边仅剩的一些吊脚楼一般也不住人,准确说应该是叫临江特色客栈(钢筋水泥建筑,房顶盖瓦,外观仿古)。也有人要订农家住宿,准确说应该是叫古城居民家庭客栈。

1.凤凰古镇旅游攻略

2.平谷旅游攻略

3.清远旅游攻略

4.华山旅游攻略

5.东兴的旅游攻略

6.福安旅游攻略

7.珠海旅游攻略

8.日本旅游攻略

9.东兴旅游攻略

6.赊店古镇旅游宣传口号 篇六

赊店古镇旅游宣传口号1

1、美食色香味,美镇赊旗店。

2、厚重商文化,赊店赢天下。

3、品味古镇文化,感悟魅力赊店。

4、水运赊店,商达天下。

5、茶道水运商埠,会馆古庙乡愁。

6、赊店古镇,古风古韵。

7、古风古韵古镇,心店们店赊店。

8、赊店古镇,古色古香。

9、水岸商埠,赊店古镇。

10、赊店古镇,古色古香古味。

11、古镇承千载,赊店赢天下。

12、赊店古镇,古韵犹存。

13、中原第一古镇,千年魅力赊店。

14、赊店古镇,乡愁古韵。

15、古韵承千年,赊店醉(秀、韵)中华。

16、赊店赊文化,大旗迎天下。

17、赊店旅游,奢侈享受。

18、赊店古镇,“影”响世界(天下)。

19、赊店“铜香”艺术,古镇“万贾”流芳。

20、清明上河图,赊店古镇行。

21、商镇旅游,赊店独秀。

22、赊店:守诚守义,古色古香。

23、心驰南都,神往赊店。

24、古镇古道碑庙,会商会馆会赊店。

25、中原第一古镇,天人合一赊店。

26、千年古镇秀,魅力赊店游。

27、访古问商,梦圆赊店。

赊店古镇旅游宣传口号2

1、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赊店。

2、梦寻万里茶道,情牵赊店古镇。

3、古问商,梦圆赊店。

4、古风古韵古镇,宜居宜游宜商。

5、准确地表达你心中的赊店古镇?

6、赊店美如画,古镇邀天下。

7、刘秀赊旗故地,天下商家福地。

8、中原古镇,醉美赊店。

9、清明上河图,赊店古镇行。

10、心驰南都,神往赊店。

11、古风古韵古镇,宜居宜游宜商。

12、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赊店。

13、刘秀赊旗故地,天下商家福地。

14、赊店美如画,古镇邀天下。

15、把心留在这个与佛有缘的地方。

16、禅商古镇,自在佛堂。

17、绘画、雕刻三特点于一体的古建筑民居群。

18、厚重商文化,赊店赢天下。

19、品味古镇文化,感悟魅力赊店。

20、水运赊店,商达天下。

21、古风古韵古镇,心店们店赊店。

22、水岸商埠,赊店古镇。

23、赊店古镇,乡愁古韵。

24、古韵承千年,赊店醉(秀、韵)中华。

25、赊店赊文化,旗迎天下。

26、赊店旅游,奢侈享受。

27、赊店古镇,“影”响世界(天下)。

28、赊店“铜香”艺术,古镇“万贾”流芳。

29、赊店:守诚守义,古色古香。

30、心驰南都,神往赊店。

31、中原第一古镇,天人合一赊店。

7.上海新场古镇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 篇七

古镇承载了一种不同于钢筋混凝土围合下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古镇旅游资源的评价以及古镇的复兴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总体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定性评价中常用的有“三三六”评价法,主要包括三大价值的评估、三大效益的评估和六大条件的评估;专题评价法,主要采用“六字标准”---美、古、名、特、奇、用,来对旅游资源本身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等对旅游资源作技术性单因子评价和综合性多因子评价,评价更加准确和科学。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以及旅游资源打分法对新场古镇旅游资源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

学者对古镇复兴内涵的定义多是与城市复兴的内涵比较提出的,认为古镇复兴是指特殊的城市复兴。与城市复兴的内涵进行比较,古镇的复兴可以理解为是在对古镇内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原住居民的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提升古镇的活力与历史韵味。不但要着手于保护古镇历史传统,还要考虑古镇未来的生命力发展。对古镇资源的全面认识和评价是着手保护和发展古镇的基础。

(摘自:新场古镇网站)

二、新场古镇概况

(一)古镇概况

新场,位于上海市浦东原南汇区,现属浦东新区,总面积53.86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域有1.48平方公里,历史文化风貌区域有0.69平方公里。这是一处因盐兴起、发展的江南水乡古镇。“浦东十八铺,新场第一镇”,这里是浦东最后一块文化遗产。在古镇大肆开发的今天,在大都市上海的近郊区域,新场古镇仍能保有2000多米南北长街,1000多米马鞍水桥古石驳岸,仍能保留着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实则难能可贵。阮仪三教授赞称:“新场古镇是体现古代上海成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2008年12月23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上海原南汇区新场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二)古镇格局

新场的水乡格局保存完整,新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是由沪南公路---新奉

公路---大治河---新环东路---工农路---新场东路围合而成。新场古镇河网密布,人们依水而居。古镇外围有东横港和大治河(大治河开凿于1977-1979年,是上海地区重要的内河航道之一,东横港则承担了与临近乡镇的水运交通)。古镇内有东西向的洪桥港和包桥港(这两条河港是由古代盐业生产的灶门港演变而来的),加上新场大街南部南北走向的后市河形成镇内“两横一纵”的水路格局。

与后市河平行的新场大街是古镇内主要的街道,贯穿古镇南北向。新场大街和洪东街、洪西街构成十字形的主要道路。古镇内巷道繁密,连接各个弄堂。街道和河道平行发展,依河设市,夹岸为街。民居建筑多为一层多进住宅,呈前店中宅后花园格局,包桥港沿新场大街商铺林立。

三、新场古镇资源的分析评价

运用SWOT方法来分析古镇各项资源。SWOT模型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s,优势;W代表Weaknesses,劣势;O代表Opportunities,机遇;T代表Threats,挑战。此分析法主要应用于辅助战略决定,从自身的内部条件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综合分析决策。传统的SWOT分析法过于宽泛,不能对所涉及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而细化的分析更有利于决策的形成。因此,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古镇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并运用旅游资源打分评价法对古镇中的特色建筑进行分析(表1),有利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把握新场古镇资源现状。

(一)自然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是古镇发展的天然优势条件,地形、土壤、水系、气候、动植物等条件为古镇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优势:新场地处长江入海口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道众多。新场古镇南北向河道后市河和东横港,东西向河道洪桥港和包桥港共同构成“井”字型河道格局,古镇居民临水而居。古镇外围大面积的桃林、稻田等围绕着古镇,坚守着古镇的淳朴气息。古镇内也有多处绿化,洪东街、洪西街和新场大街沿线有4处小型集中绿化,虽面积不大,但也种植着多种植物,改善着街区的环境。古镇内沿河均有柳树、苇丛布置,增加河道景观功能。民居自家天井内也绿篱成荫,盆栽种植多种花木,营造着良好的家居环境。

2、劣势:虽然河道的运输功能已经几近衰退,但是其景观功能仍具有重要价值,不足之处是现河道内河水污浊,亟待清理。

3、机遇:新场古镇虽已划为景区,但因其地处郊区,周边仍有大面积农田保留,这就使古镇与充斥着商业气息的城区完全不同。新场保护规划的实施将改善古镇的环境,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有利的居住和游览环境。

4、挑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依旧将这大面积的农田保存完好是保护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

(二)人文环境

1、建筑环境

新场古镇是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在历史的长河中,古镇中的特色建筑和街区空间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成为如今新场的独特之处。传承下来延续至今的建筑文化是古镇精神内涵的所在,能够使当地居民和游客可与之产生共鸣。洪东街、洪西街和新场大街组成的十字轴街道将古镇内的多条弄堂串联起来,通达的道路和幽深的弄堂依旧保留着古镇的街区特色。

(1)优势

新场古镇历史建筑保存较完好,优秀历史建筑9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不可移动登记保护单位29处,历史建筑61处,还有千余米长的古驳岸、多座牌坊和石桥。其中在新场古镇十字轴沿线的55处历史建筑和文物单位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不可移动登记保护建筑29处。营造年代除4处未得到考证之外,建于明代的有7处,建于清代的有35处,建于民国初的有9处,83.6%的历史建筑均保持原状。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调查小组成员对古镇片区内主要的历史建构筑物进行打分,最后取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项历史建构筑物的最终得分。在新场古镇建构筑物旅游资源中,四级旅游资源有3个,分别是:张厅、南山寺和第一楼茶园;三级旅游资源有5个,分别是:郑生官宅、古驳岸、洪福桥、奚家厅和崇修堂;二级旅游资源有6个,分别是:千秋桥、第一楼书场、新和酱园、三世二品坊、青龙桥和胡氏住宅;一级旅游资源有3个,分别是:东岳观、陆氏住宅和洪桥港。

新场古镇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古建构筑物文化中,历史建构筑物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取部分建筑进行评分可以发现,古建筑物观赏游憩使用价值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较高,彰显了古镇宝贵的资源吸引力。

新场有跨水为园的盛景,最有特色的建筑环境即是新场大街南段、紧邻后市河的几十户民居建筑。与其它古镇民居建筑不同,这里独特的建筑环境形式是前店中宅后花园格局,紧邻后市河的这几十家住户正是浦东近代历史街区的突出代表。民居沿街面多做店铺使用,店后是宅院,为日常居住生活所用;打开后门即是后市河,一座石桥凌驾其上,连接河另一侧的花园苗圃。

新场虽小,但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却都在这里兴建寺院教堂。现在仍存的宗教建筑有南山禅寺、郭家庙、晏公祠、青龙庙、杨社庙、乔家庵、红庙、清静禅思和耶稣堂等。其中杨社庙、乔家庵、红庙现均作为民居使用。

(2)劣势

新场古镇规划将古镇老街孤立出来,古镇的缓冲区建设不够,使得古镇与周边新建建筑不协调。传统建筑经过历史的考验,其稳固性逐渐降低,木质部分受损,对居民生活有一定的威胁性。房子空间较小,且通常为一层至两层,没有向上发展的可能性。相比于现代新建建筑而言,传统建筑居住设施不够齐全,厨房、卫浴等都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求。在损毁的建筑空地上新建起的房屋,在规划之前多是无序建设,建筑高度多高于古镇内整体高度,破坏了古镇的天际线,建筑风格与古镇整体风貌不协调统一。

(3)机遇

新场古镇自开发以来,周边环境的提升为古镇的发展带来机遇。浦东新区的发展为新场古镇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古建、摄影爱好者的逐渐增多,为新场的宣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4)挑战

历史建筑是遗留至今的宝贵财富,是不能再生的,因此对于历史建筑的修复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对于现存建筑使用功能的选择和更新的结构性矛盾的平衡,以及失落空间的再利用等都是在对新场古镇进行保护和发展时所面临的挑战。

2、非物质文化遗产

(1)优势

新场古镇有着丰富的优秀民间技艺,锣鼓书、浦东派琵琶、上海绕龙灯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灶花、卖盐茶、打莲湘、江南丝竹等列入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土布等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机遇

上海每年会举办民俗文化节,通过节日的欢乐氛围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游客深入当地的文化中,另一方面将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贴近生活的展示出来,为更多的人所了解。2015年5月16日、17日是新场的民俗文化节,活动举办地在距离古镇10分钟步行距离的镇政府前广场举行。目前前来参加的多是镇中的居民,而如何将民俗文化节与古镇活动联系在一起,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是今后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3)挑战

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充实着古镇的地域文化,朴实的民风民俗吸引着前来观光的游客。但是与其它地方技艺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新场传统技艺继承人越来越少,传统文化面临着丢失的危险。而且在日常的古镇参观过程中,鲜少见到这些具有新场古镇特色的民间技艺的表演。

(三)社会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人口结构,现存的经济活动形式,法律规章制度,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古镇的发展提供内部支持和外部条件。

1、优势

2003年原南汇开始对新场古镇进行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并成立了古镇公司对整个古镇进行操作,两区合并之后,浦东新区也加大了对古镇的保护力度,区级层面成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保护。2003年之后,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主持的新场古镇保护规划工作有序进行。针对新场古镇的多项保护规划的出台,为古镇有序保护提供政策支持,主要有:《新场历史文化风貌区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场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上海新场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新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出游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白领们每周强大的工作压力之外,亟需休闲之地放松恢复精力。周末休闲出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新场所处之地便利的交通使其成为休闲游的可选择地之一。

2、劣势

宣传力度不够,古镇内公共活动内容较少。游客进入古镇多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拍照、品尝小吃,不能深入了解古镇,感受古镇建筑和特色街区带来的历史体验感。

3、机遇

新场古镇自开发以来,周边环境的提升为古镇的发展带来机遇。古镇周边轨道交通16号线在此设站,新场站位古镇带来较多的人流,方便人们的出行。公路和快速路的建设也逐渐完善,为市区自驾行的游客提供便捷。即将建成的迪斯尼乐园距离新场古镇仅10分钟车程,这将为古镇带来大量人流,为古镇发展迈出坚实一步提供机遇。

4、挑战

新场镇户籍人口5.23万人,外来登记人口4.79万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2014年发展年鉴)。相比于2013年,户籍人口增加0.07万人,外来登记人口减少0.52万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加速了古镇的商业化。沿街商铺有居民自营的,也有租借出去的。除此之外,相比于上海市其他几个古镇如南翔古镇、七宝古镇、枫泾古镇,新场古镇的知名度较低,但也正因为此,古镇仍较好的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因此,如何平衡古镇发展和保护的结构性矛盾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四)古镇内资源、衰落和发展压力强度分析

对古镇内资源、衰落和发展压力的强度进行分析(表2)。其地区资源富足,古镇内建筑人文资源丰富、镇外围农田等自然环境资源保留,可开发性强,这是该地区的优势。

在建筑结构条件等自然因素的衰落上,对挂牌历史建筑的考察,83.6%的建筑均进行原状保护,并仍有居民或者商家居住,仍能满足功能的需求。

对区位的衰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1、归属模式

所调查历史建筑43.4%是单一的产权归属,56.6%是混合产权归属。

2、社会结构的改变

在新场古镇中沿街建筑几乎都用于商店经营,有房屋主人自己经营或者由外来人租住店面进行经营,这就为古镇的社会结构的改变带来挑战,外来经营者与本地文化是脱离的,他们多是以利益为主,弱化了古镇老街的古朴性、文化性。

3、土地价值

通过对古镇内与周边土地价值的对比发现,镇内地段土地并非价值最高,这也与近年来古镇发展热有关,传统的古镇发展形式已经不能完全吸引游客和商家的入驻,新场古镇的发展能否创新,能否带来古镇复兴的新模式,这是新场古镇面临的挑战。

4、租住比例

相对于古镇外围地区,古镇内租住比例最高,多是以店铺的形式租住。古镇内的房屋经过前期规划和实施后,房屋条件能满足居住要求。

5、新的发展

面对古镇新的发展,古镇内压力最大,既要保护好古镇悠久的历史和历史建筑,又要使古镇重新焕发活力是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面对的发展挑战和机遇。

综合以上对新场古镇现状的分析,发现古镇复兴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场古镇发展优势在于其自然资源和建筑资源保存较完好,古镇内现存的建筑资源质量较高,彰显了古镇宝贵的人文资源条件;劣势在于交通系统尚未发展完善以及周边资源的限制,再加上古镇区内游憩活动内容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机遇在于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政府对古镇发展的积极推动,以及迪士尼乐园的即将落成,新场古镇可以作为迪士尼旅游线路中的一个点,让游客体验原真的上海本土文化;挑战在于缓冲区的建设和历史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以及如何平衡古镇文化与古镇发展、避免新矛盾的产生。

四、古镇复兴战略分析

通过对新场现状介绍,对自然环境、建筑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的SWOT分析和打分法分析,新场古镇所保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原生态的古镇生活方式是吸引旅游并促进保护的重要因素,并且古镇自然保护状态留存有较高质量的建筑和街区格局,这成为古镇发展的重要优势,但是古镇同质化现象又为新场古镇的发展提供了挑战,如何从浓重商业氛围的古镇发展中独立出特色来是新场古镇发展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对古镇复兴战略提出自然环境保护、历史建筑生活化保留和商业区与古镇核心区分区几点建议。

(一)自然环境保护

保护是为了使资源得到更好更持续的利用,古镇的自然环境是古镇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建筑环境的改善、古驳岸水环境的治理和街区卫生条件的保障都是对古镇整体性的保护,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环境效益。

(二)历史建筑生活化保留

古镇的原生态性是对游客的重要吸引力,是增强古镇活力的重要因素。将原著居民迁出古镇的方式之所以是我们要摒弃的保护方式,正是因为这种方式会破坏古镇的原生态性,游客进入到古镇接触到的不再是土生土长的古镇人,原先的生活方式得不到保留,那么也就保留不住古镇自身的吸引力。原住居民经过历史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和古建筑、古街道共同构成了古镇的原生态性,也是进入古镇中的游客所希望感受的。

(三)商业区与古镇核心区分区

新场古镇现状开发中,新场北大街所在的洪桥景区已基本实现商业化,类似于周庄、西塘和丽江等先发展起来的古镇,均以历史建筑商业用的形式来聚集游客,但是这破坏了古镇的原生态性。一方面,浓重的商业氛围破坏了古镇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古镇的商业内容千篇一律,没有特色,不能给游客深刻的记忆。弱化古镇核心区的商业氛围,保存古镇的生活气息,以古镇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游客。在新场南大街的开发建设中,保持浓郁的本地生活氛围是重要原则,以周边区域和洪桥景区的商业来实现古镇建筑保留核心区的生活化。同时,在古镇出售的旅游商品应该具有古镇的特色,例如将新场古镇特色建筑制成3D拼图等。

基于以上复兴战略的分析,本文提出将新场古镇作为上海市民周末和短期节假日休闲的场所,同时作为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真实生活场所的保留地进行保护,让上海市民在高楼林立、快节奏的生活之余能有一块具有江南古镇特色风貌的去处。

8.古镇旅游的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开发;古镇桃花潭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休闲时间的延长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对旅游产生了重要影响,个性化、回归自然和对文化本性的追求成为了旅游发展的新特征,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乡村度假旅游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旅游产品。1989年,皖南古镇桃花潭被列为安徽首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国际旅游组织专家恩莱特来景区考察后对古镇桃花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桃花潭具有进行乡村度假旅游开发的众多优越条件,因地制宜地以乡村度假旅游为方向,依托桃花潭古镇的资源特色对景区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开发规划,既可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又可以促进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古镇桃花潭的旅游现状与问题分析

桃花潭景区,位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境内,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襟抱太平湖,地处“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桃花潭古镇有着1300年的悠久历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脱俗的皖风徽韵,又有保存完整且充满生命力的古代建筑。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两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家,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国家水上风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一)桃花潭的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1.资源生态环境现状

桃花潭大景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优美,工厂和易污染环境的企业稀少,大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水平,森林绿化率巩固在71%以上。依托陈村大坝形成的太平湖至青弋江段水面,拥有皖南地区罕有的水环境、水资源优势;高森林覆盖率,形成了净化空气、释放氧气等独特的生态休闲疗养优势。但是长期以来,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开发不足等条件的影响,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旅游优势。

2.景区规划与开发现状

“十一五”期间,编制完成了《泾县桃花潭镇总体规划》、《桃花潭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桃花潭景区深度开发规划》和《桃花潭中心村庄规划》等各类旅游发展相关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全面实施了桃花潭中心集镇改造工作,天竹居假日酒店、南泉别墅等星级酒店投入使用;高档接待酒店建设取得突破,总投入近亿元的桃花潭畔万家酒店基本竣工,并已成功试运营。新建“中华第一祠”门前广场、景区老街入口处小型停车场,景区交通网络得到加强;修复踏歌古岸处沿河跑马道,种植桃树、柳树等绿化面积达6000平方米,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修复古街道鹅卵石路面并铺设老街下水道、安装消防栓和供水管道,景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3.游客接待与景区收入现状

目前桃花潭镇的旅游已初步形成了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格局。2010年度,桃花潭大景区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000余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桃花潭大景区范围内,有近5000人从事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拥有大小70余家宾馆、酒店、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民人年均增收900多元。

(二)桃花潭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自驾游和自助游的日益升温,休闲类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而桃花潭旅游目前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设施不足,接待能力有限,没有形成成熟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在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

1.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与旅游资源禀赋不相适应

千年古镇桃花潭不仅山清水秀,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景区涵盖了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古色旅游和特色旅游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不高,距离泾县旅游的精品,安徽旅游的知名品牌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2.旅游服务水平与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虽然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的建设投入了很大的人力与物力,交通、酒店等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景区出口道路的车辆拥堵问题和酒店接待大规模旅游团队“吃不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攸关旅游接待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的硬件问题迫切需要统筹规划、合理解决,从根本上解决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

3.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与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现代景区的运营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改进,桃花潭景区的开发工作需要各个方面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但目前景区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各自为政、管理效率不高,投入不足与资金不到位的问题长期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4.旅游综合效益与富裕社区居民的要求不相适应

虽然景区的游客接待量日趋上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旅游产业延伸不足,旅游“六要素”不能配套,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低,这些都大大制约了旅游综合效益的提高,也限制了旅游富民功能的发挥[1]。社区居民从旅游中真正受益,桃花潭旅游品牌的建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古镇桃花潭的乡村度假旅游开设设计的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桃花潭景区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优势和皖南古民居古朴生活气息的特色,逐步将桃花潭景区打造成大众旅游时代著名乡村度假旅游地。深入挖掘古镇众多旅游资源禀赋,重点打造优势资源,开发出特色核心旅游产品和优质的辅助旅游产品,既发挥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宜人自然生态环境的双重优势,又体现其体验性和参与性。携手太平湖风景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引渡九华山和黄山的客流,在国内旅游市场,打响桃花潭景区的知名度,并切实做硬古镇乡村度假旅游。充分考虑总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发展的关系,通过合理、适度、有序的开发,将其逐步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度假旅游品牌[2]。

(二)战略目标

1.乡村度假旅游经济目标

开拓其在长三角地区的乡村度假旅游市场、做大做强其乡村度假旅游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使乡村度假旅游经济成为推动桃花潭镇及周边地区的新的优质城市化进程的源动力。

2.乡村度假旅游产业要素目标

发挥乡村度假旅游产业对关联产业的强大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古民居家庭旅馆住宿业和本土特色餐饮业的发展,专门挖掘当地的传统手工艺,生产特色工艺美术纪念品,提高旅游购物的供需引导,实现乡村度假旅游产业的循环发展模式[3]。

3.乡村度假旅游环境保护目标

通过乡村度假旅游环境的营造和建设,使古镇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魅力得到充分完美的展现的同时,也必将引起社区居民、景区从业人员以及休闲度假者的关注和用心呵护,使环境质量保持在最优状态。

三、建设空间布局

(一)旅游空间布局

鉴于景区建设资金以及景区的知名度,本文摒弃超前规划,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主旨,解决现有问题,以提升景区接待品味和服务质量为现实任务。桃花潭景区目标定位是力争到2015年,把桃花潭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重点休闲度假区;功能定位是立足桃花潭资源禀赋,挖掘其内在文化内涵,以独特的友情文化功能及纯朴田园风光的休闲观光功能为主,以优质生态度假功能为辅,最大限度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空间布局结构为“一轴、一心、二带、五区”的山、水、田、城相融合的景观空间格局。

“一轴”即青弋江文化景观长廊;“一心”即以踏歌古岸、东园古渡、江心洲以及怀仙阁为景区中心,并修建一个精致古朴的水口园林;“两带”即桃潭南岸和北岸的两条老街,将其打造成为汇聚旅游购物、茶馆、特色小吃等多功能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艺术老街;“五区”即入口综合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城镇生活区、田园风光区和东部山林风光区。

(二)重点区域及功能

1.青弋江两岸景观长廊建设

启动青弋江两岸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建设步行栈道,沿岸开发夜景景观建设,体现皖风徽韵特色。对大桥下线至南泉别墅实行保护性开发,本着修旧如旧、保持风貌的原则,由政府引导,实现多元投资、修缮恢复、产权不变、租赁使用,引入茶座酒吧、民俗表演等经营项目。

2.桃花潭水口园林建设

桃花潭江心洲为天然的“罗星洲”,水口关锁缠绕、变化多端的真山真水为其基础,在此连接岸边的怀仙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建一个与质朴建筑、天然山水相融合的水口园林。既可以达到山水相依、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的均衡和谐的效果,又可以使水口景观要素(桥、树、亭、塘等)在空间序列中能较好地获得回转曲折、顾盼有情的蜿蜒的动态美感,具有环境美学价值[4]。

3.老街整体保护性开发

一是对桃花潭文化艺术中心左侧至322省道旁的万村居民区实施整体连片旅游特色地产开发,建成皖南人家居民区,缓解社区居民的住房紧张的问题;二是对万村老街进行全面修缮,保持原有古朴风格和面貌不动,修旧如旧,完善老街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促进老街形成以体现皖南人居风格、融入特色餐饮的农家乐一条街,将其打造成为汇聚旅游购物、茶馆、特色小吃等多功能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艺术老街。

4.入口综合区改造

景区大门作为建筑群内外空间之临界“构件”,引起人们视觉停留和反复观瞻,是整个空间的开端。优秀的大门设计与创造应具有地域性与历史性特征,并使大门形象设计能够赋予环境不同的内涵[5]。新的入口区需要综合考虑人流集散、停车场地,突出游客中心的服务及办公用途,其功能要求多,应选择以广场为主的环境,建筑的形式要与风景区的形象相协调。

5.历史文化保护区

目前的景区主体便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加大对区内现有建筑保护的同时,强调区内植物景观的设计和古树名木的保护。景区内的植物除了桃花外,植物造景的痕迹很少,可以利用草本、藤本植物和花卉起到点缀与点睛的作用,以烘托出古镇的旅游度假气息,增添景区的生机与活力。另外,传统民居的巷道屋檐下可以悬挂当地传统工艺制作的彩灯,既可以美化环境,有装点了古镇的夜晚。

6.城镇生活区

传统民居中的住房空间已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住房需求,在景区外围亟需规划设计一个城镇住宅生活区,以满足当地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城镇化是古镇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景区内的常住人口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大都出去务工,从事农业种植和桑蚕养殖的为多老人和妇女。城镇生活区的规划建设有利于吸引本地人从事旅游服务业与传统手工业和农业的生产,促进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7.田园风光区

古镇周围有着清净、充满生机的绿色田园以及森林绿地,在山坡上种植花草以形成生态花海,开发桃、葡萄等各种特色种植园,本着“乡村度假,体验参与”的理念,打造惬意农耕体验,在山水云雾间的草甸上建设马场、养蜂场。主要产品有乡村营地、果园采摘、花田采蜜、采桑喂蚕、骑马喂马等[6]。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欣赏乡野田园风光、亲自种植农作物、采摘农产品、品尝绿色农家美味、感受种植放牧和垂钓等农家生活,达到农事体验养生的目的[7]。

8.东部山林风光区

9.国庆旅游计划——柳江古镇,成都 篇九

国庆旅游计划

今年的国庆节有七天的时间,时间很充裕,但是相对的人流量也会加大,去热门的旅游景点会人山人海,为了避免这种人挤人的现象,还是选择人流少点,更贴近自然的旅游景点,旅游就要讲究一个舒适惬意的环境,所以我建议去柳江古镇,成都。

柳江古镇建于南宋十年,距今800多年历史,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有川西风情吊脚楼、中西合璧曾家园、访古寻悠水码头、亲水临河古栈道、百年民居汇老街,还有圣母山碑林、世界第一大睡观音、108棵千年古树等特色景观。在结束柳江古镇游玩后,可以乘坐旅游班车,直达成都。先去杜甫草堂寻觅那不散的诗魂,然后乘坐公交车,依次游览武侯祠和青羊宫,这里有原汁原味的老墙,踏在青石板上慢慢回忆童年往事,最后品尝美食,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为特色的锦里。择日可以去都江堰,全程旅游完后可以在成都直接飞回杭州。

10.古镇旅游的心得体会 篇十

2. 如诗如画,古今逸赏。

3. 走进诗画古镇,官渡美梦成真。

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年古镇看(游)官渡。

5. 江南风韵,官渡秀丽。

6. 览·官渡,品·古镇,得·绝景。

7. 一城润古今,九曲绕风情。

8. 不去官渡,枉来古今!

9. 书水乡灵秀,绘古今繁华!

10. 风情官渡,梦中江南。

11. 梦寻江南,心动官渡。

12. 品不尽的古镇神韵,赏不完的民俗风情。

13. 笔墨难绘官渡美,望君亲至浏阳来。

14. 游官渡古镇,溯江南文华!

11.古镇旅游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保护

一、文化遗产概述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文物、遗址。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储量丰富,而古镇是众多遗存单体的有机共生,因此决定了它在人类的遗产财富中往往有着远胜于其他各别的单体文物或遗址的价值,同时它又是现代居民实际使用的活文物[1]。中国的古镇在数量和类型上都十分丰富,不仅承载了千年的文明,而且自然环境适宜优美,因而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目的地,是当今旅游业中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文化遗产传统旅游开发模式的困境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传统旅游开发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过分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因而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脱节,造成了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旅游开发中过度重视商业因素,文化氛围单薄,盲目追求旅游经济效益,忽视了旅游地社会、文化、生态承载力,因而导致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诸多矛盾[2];二,对文化遗产的开发缺少深度的文化研究,没有挖掘其文化内涵,造成了文化资源浪费和污染;三,旅游开发只注重文化遗产核心地带的保护,忽视了地域文化的整体性和景观连续性;四,旅游产品和娱乐活动的打造同质化严重,没有结合本地独特的文化背景开发符合文化遗产特征的纪念品和娱乐活动。

三、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的内涵

(一)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的内涵

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基于其存在的现状的不同,其所适应的世界性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同,其所能利用的旅游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其所适用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虽然适用于它们的保护原则一致,但是却又难于一概而论[3]。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是改变传统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模式,从文化遗产其自身的特点出发,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不同的保护措施,采取不同的旅游利用方式,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和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将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既充分展现文化遗产人文魅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创造其旅游价值,又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利用过程中保持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原真性,以达到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所在地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互相协调促进的目标。

(二)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的原则

1.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中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4]。旅游利用过程中保护和完善整体文化环境,才能保证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持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同时这也是文化遗产地旅游价值的保障。

2.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文化遗产在旅游利用过程中,对文物古迹修缮重建,建设仿古建筑,对传统工艺曲艺进行新包装和舞台化,要遵循原真性原则,保护文化遗产核心价值不受破坏。《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指出,“原真性本身不是遗产的价值,而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架构是一个开放的、融合的、发展的体系。我们追求原真性的重要意义正在于它既满足了人类心智追求准确性知识的要求,也满足了人类心灵追求意义和价值的愿望[5]。

3.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的独特性

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应以文化遗产吸引力为导向,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打造以文化价值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及相关旅游景点、设施、娱乐活动和纪念品等旅游产品,避免旅游市场中的同质化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求知求奇的需求,同时也是传播历史文化弘扬民族传统的重要途径。

4.重新认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而不是某些个人或组织盈利的摇钱树,不能单纯的靠开发文化遗产来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经济开发要适度,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中,应做到范围要明确,速度要适度,政府要主导,学界要指导,民众要参与,特色要明显等方面,以预防和减少由旅游带来的负面效果[6]。其次,文化遗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更多的要回馈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走马古镇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探索

(一)走马古镇概况

走马古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处于巴渝中心地带,西邻璧山南接江津,号称“一脚踏三县”,交通发达,早在明代中叶便有驿站,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来往行人把各种新鲜事带到走马,众多的民间文化作品、故事被创作出来,世代相传,让走马有了“民间文学之乡”的美誉。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魏显德“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2006年5月20日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魏显德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12月走马镇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走马镇获批“中国曲艺之乡”和重庆市首个“故事创作基地”,获评“重庆市十佳魅力小城镇”。在全国同时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曲艺之乡”3块招牌足以体现该古镇的文化性遗产氛围。

nlc202309040303

(二)走马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

1.古镇文化遗产缺少统一管理,破坏现象严重。由于古镇缺少统一的保护措施,古镇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土房、木房的木柱和门面被改造成砖、瓷砖等现代建筑风格,古镇受破坏建筑比例达七成左右,破坏相当严重。

2.走马古镇缺少鲜明的文化形象。走马古镇文化遗产丰厚,但目前丰富的文化遗产只是各种名目的堆叠,缺少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的梳理,并在文化形象和文化景观打造中体现出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3.走马古镇旅游经济效益低。走马古镇旅游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配套服务设施不全,旅游内容单调,经济效益不明显,旅游者到走马古镇也只有喝茶、餐饮等一般消费。走马镇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创造出更多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走马古镇的旅游刚刚起步,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利用之间的矛盾尚未完全凸显,但现存问题已对文化遗产保护构成了威胁。走马古镇因驿道而兴,同时拥有民间故事、民间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走马古镇价值所在,若不加以合理有效的保护,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就不存在,甚至连走马这个古镇名字都难副其实。因此,探寻一种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古镇旅游存在的问题,还能指导古镇今后的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走马古镇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构想

针对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以及走马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本文尝试构建了走马古镇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并重的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见图一。

1.政府部门要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

根据走马古镇的旅游发展现状,应由九龙坡区政府组织管理,联合旅游、文化、土地、财政等相关部门,成立走马古镇保护与开发管委会,负责古镇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法规修编,引导走马古镇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监督古镇文化遗产旅游利用过程,对古镇的建筑、街巷、树木等实行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古镇内拆迁建设工程。在古镇的旅游利用过程中政府的干预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前瞻性措施能够控制旅游商业化[7]。

同时,九龙坡区政府和走马镇政府应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种植养殖业、手工业等旅游周边产业,以减少走马镇发展经济的动力单一问题。

2.以社会效益为目标的传承文化保护

走马古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形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联系。如何梳理这些文化遗产,使之成为一个有条理的系统,是打造走马古镇旅游文化形象,合理利用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点。

古镇应设置专门的文化事业部门,从属于走马古镇保护与开发管委会,并由管委会提供人力和资金保障。文化事业应与重庆本地高校和文化机构联系,利用丰富的智力资源整理古镇的文化遗产,梳理出清晰的文化脉络,挖掘古镇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树立典型的文化形象,构建出完整的走马古镇文化遗产体系。一方面,文化遗产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明确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可利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实行不同的利用方法;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体系的建立为旅游利用提供了智力服务,有利于旅游形象和品牌的建立,有利于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专门的文化事业部门可以更好的宣传古镇形象、传播古镇文化,教育古镇社区居民热爱古镇、保护古镇。

3.适度发展、反哺文化的特色旅游产业

走马古镇的旅游业刚刚起步,旅游经济处于萌芽阶段,应注意社区居民参与和三大效益的协调。

首先,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照顾到镇上居民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之从旅游经济发展中受益,生活所处的文化环境不被破坏,这样有利于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居民自觉的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并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不能仅限于经济目标,还要协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原真性文化和绿色生态环境,使古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传播古镇文化,树立地区形象。

古镇旅游产业应将经济效益用来发展文化产业,根据文化事业部门的指导,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依据文化遗产体系合理设计开发旅游景点和线路,丰富古镇旅游的文化体验。

五、结束语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珍贵记忆,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以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本文以走马古镇为例对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进行探讨,通过政府主导的原则来保证在旅游利用中保护优先、合理利用,通过建立专门的文化事业部门,深刻挖掘古镇文化内涵,通过对旅游产业的监督和服务,协调三大效益,服务古镇经济和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005,20(2):47-53.

[2]孙艺惠,陈田,张萌.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6):840-845.

[3]刘德谦.关于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品的三点讨论[J].旅游学刊,2010,25(6):5-6.

[4]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07.

[5]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1-5.

[6]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J].生态经济,2011(02):132-137.

[7]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59(03):427-436.

12.古镇旅游的心得体会 篇十二

古镇旅游开发带来的蜂拥人流和丰厚经济效益使江浙一带对古镇旅游趋之若骛, 众多古镇旅游项目一拥而上。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科学的指导, 许多古镇旅游景区出现了开发误区。本文以江南古镇旅游的代表性景区木渎为例, 通过对木渎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的分析, 探讨江南古镇旅游发展的方向。

!&木渎古镇旅游发展概况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江南古镇,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名人辈出, 民风淳朴;境内名山障列, 碧水环绕, 风光旖旎, 秀冠吴中。

古镇水道纵横, 街水相连, 河道总长近’ ( ( (米, 大小桥梁共") 座。河街平行, 河路相间, 自然巧妙地把水、路、桥、房连成一体, 使得临河店铺或住宅分享有生活和交通之便利。众多的桥梁和延绵’$$$多米的石驳岸, #$多处河埠头, 组成了木渎古镇的水上风景。

据统计, 明清两代木渎境内有宅第园林*$余处, 临街近河的幽弄古宅众多, 五进七进纵深的大宅尚存"$余处, 如南街的冯秋农故居、雷家长弄堂, 西街的王宅和严宅, 山塘街的严家花园、沈寿故居、蔡少渔旧宅, 下塘街的冯桂芬故居与邱宅, 下沙塘的袁宅、陈宅等, 布局结构保存完整。

"%%) 年起, 木渎先后投资!亿元对古镇历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和保护, 修复了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灵岩山馆等明清私家园林, 整治了山塘老街、中市街、南街、西街及古河道。为了统筹木渎古镇旅游业发展, 成立了木渎旅游发展实业公司。!$$$年起, 每年举办“木渎旅游节”等各项旅游节庆活动, 吸引了不少旅游者。据统计, !$$+年, 木渎古镇接待国内外游客) #万人, 旅游总收入突破"亿元。

"&木渎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和定位不明

没有特色就不能吸引旅游者。木渎的特色是什么?这一点近年来有不少争议。有人认为, 木渎的特色应当在“小桥流水”, 这当然也没有什么错, 木渎是不缺桥和水的, 但是, “小桥流水”是江南水乡共有的特色, 在长三角地区, 恐怕是不能拿“小桥流水”说事的, 更何况, 论桥, 木渎恐怕比不上周庄, 论水, 木渎又不及同里。又有人认为, 木渎的特色应该在“园林古镇”, 这当然也没什么错, 木渎现存私家园林*$余处, 在古镇里恐怕是首屈一指的。但是苏州本身就是以园林著称于世的, 苏州园林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然而, 在木渎的园林里面, 却又没有一项入选世界遗产的, 如果旅游者要看园林, 完全可以去距离并不远的拙政园、狮子林, 又何必来木渎?木渎旅游还有一句宣传口号, 叫“乾隆来过六次的地方”, 这恐怕也算不得特色, 拿古代的皇帝说事, 显的有些小气。

对木渎特色的认识不清, 带来的是木渎旅游的定位不明, 定位不明, 发展就没有了方向, 到底是“小桥流水”, 还是“园林古镇”, 或者是别的什么, 这个问题必须要认清。

!&!规划整体性不强

古镇旅游资源是一种易损性的资源品类, 一旦遭受破坏, 就很难恢复和发展。因此, 对于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就特别需求科学的规划和高水平的管理。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木渎也很早就注意到了古镇保护的问题, 提出了“保护古镇, 建设新区”的原则。

客观地讲, “保护古镇, 建设新区”的原则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是对木渎城镇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高度概括。但是我们注意到,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相关部门对这个原则的理解是不到位的, 特别是对“保护古镇”和“建设新区”二者关系的理解。“保护古镇”与“建设新区”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体, “建设新区”应当考虑到保护古镇的需要, 以不损害古镇的整体氛围为前提, “保护古镇”不应该是只是保护几处园林, 几条街道。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 还在于其深厚的文化蕴涵。木渎古镇在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方面明显显得“底气不足”。一是古文化发掘不够。经验证明,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城市越是重视对古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木渎的历史已经有!#$$年, 漫长的历史演化在木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但是我们看到, 这些古文化保护和开发的不多, 特别是明清以前的历史文化, 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二是古镇内涵挖掘不够。当我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去看木渎这样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古镇时, 我们很容易地从它们深厚的历史中发掘出一些人物、故事。但发现它们、罗列它们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不能将它们从厚重的历史中凸现出来, 展示出来, 甚至放大, 将它们熔铸成古镇不可缺的一部分, 则就始终不能从内心深处去打动我们的游客。

!"#旅游市场推广乏力

市场经济时代, “酒好也怕巷子深”。古镇旅游资源作为近些年才兴起的一种旅游产品, 由于缺少广泛的市场认知, 更迫切地需要进行宣传和推广, 在这方面, 以大研古镇、凤凰古镇为代表的一大批民俗古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案例。近年来, 长三角地区的一些旅游古镇也有一些大动作, 如同属苏州的周庄、同里等。比较而言, 木渎的宣传和促销也不是没有, 但是缺少大手笔、大制作, 效果一般。这个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否则, 再好的景致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木渎古镇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准确定位, 挖掘吴越旧地文化

木渎历史悠久, 造就了木渎特有的古镇文化和风貌。因此, 木渎的形象设计和对外推广不能照搬照抄江苏其它古镇的模式, 这样只会因相互混淆而模糊了彼此的个性特色, 木渎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调子”。针对木渎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 我们木渎应当在江南古镇的基础上做适当延伸和扩展, 笔者认为, 可以定位于“吴越旧地”。宣传口号建议可以使用“吴越古镇, 江南水乡”或者“吴越旧地, 西施故宫”, 从而提高人们对木渎的兴趣, 增加吸引力。为什么这样定位?木渎的名称便来源于吴越时期, 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 在灵岩山大兴土木, 以致“积木塞渎”。今天, 在木渎境内, 仍然保留有许多吴越时期的文化遗存, 如姑苏台旧址、馆娃宫旧址等等。这应该是木渎古镇区别于其它江南古镇的最大亮点, 关于古吴文化在木渎的遗存, 可以进一步进行挖掘和景点提炼。

对木渎的这一定位有三个重要意义, 一是对木渎古吴文化的高度提炼, 吴文化是苏州旅游的根基所在, 而木渎又恰是吴文化的一个中心;二是充分利用木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可以开发休闲旅游景点, 引入参与性旅游项目, 有效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三是大大加深旅游者对木渎的感官印象, 让人在提起木渎古镇的名字时, 就能想到吴越争霸, 想到西施, 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的美好想象和憧憬。

$"!规划先行, 突破古镇保护约束

%&&’年, 苏州市木渎镇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对木渎古镇进行了深入调查, 对全镇传统民居、古宅、园林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 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其后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木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并于! ( (!年经江苏省政府审批实施。该规划对古镇及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总体规划, 编制了古镇核心地段的详细规划。

古镇的旅游开发必须规划先行, 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 有效避免古镇资源遭受任何可能的破坏。古镇的发展不能沿用城市化或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思路, 即边改造、边发展, 甚至认为“不破不立”。古镇旅游开发必须另辟蹊径, 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 严格控制周边环境。对于木渎来说, 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 严格规划, 尽可能将古镇按原貌“封闭”起来, 充分利用外缘空间来寻求发展。即使如此, 在利用外缘空间建设木渎新区时, 也应考虑新建筑与古镇的风格以及总体环境的统一性, 协调性。

$"$提升品位, 打造江南休闲名镇

当今世界的旅游已开始跨越游山玩水以消闲为主的初始阶段, 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与综合开发、多层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阶段, 就此而言, 旅游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历史、人物、民风和民俗都在古镇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交汇和沉积下来。因此, 透过自然风光对古镇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提炼则是发展古镇旅游的点睛之笔, 也必将提升古镇旅游的品位和档次。

对于木渎古镇来说, 应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组, 将沿袭了几百年的古镇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等重新加以挖掘, 赋予新的内容, 这样才能令游客在游憩的同时找寻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家园。! ( (#年, 木渎通过整合苏州水乡民间文化资源, 率先推出了包括绣娘、船娘、茶娘、花娘、织娘、歌娘等在内的“姑苏十二娘”崭新品牌, 得到旅游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 这方面的工作还应当继续深入。

$"#市场运作, 提升木渎旅游品牌

市场营销是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古镇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旅游企业, 应牢牢树立精品意识, 并以宣传促销为主要形式, 拓展海内外客源市场。一方面, 应主动走出去, 与附近的知名景点如周庄、同里攀亲联姻, 去周边城市特别是上海、无锡、杭州的各大旅游社游说挂上线路;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参加一些大型的旅交会搞促销等等。另一方面要主动引进来, 搭台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 利用多种渠道大大提高古镇的知名度, 树立品牌, 主动宣传。

木渎旅游管理部门近年推出了和四大季节相联系的一年四大节庆活动, 即春天以赏牡丹、赛鸣鸟、寻乾隆、访西施为特色的“踏青文化节”, 夏天以赛童玩、比才艺、上灵岩、下太湖为内容的“亲子童玩节”, 秋天以藏书羊肉、太湖品蟹、天平赏枫、灵岩登高为主题的“木渎旅游节”, 岁末以做年糕、看大戏、系红祈福、古典婚礼为亮点的“欢乐木渎年”, 让游客站在不同的季节里看风景, 品古韵, 景点不变而活动常新, 领略木渎独具魅力的四季风情。应该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和尝试,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 这四大节庆活动虽然已经相继举办了几年, 但是效果一般, 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也有限, 究其原因, 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和推广措施是主要原因, 近几年的宣传仅局限于苏州市区, 而没有有效地扩展到上海、无锡、杭州等旅游客源地。

摘要:江南古镇是我国古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科学的指导, 许多古镇旅游景区出现了开发误区。本文以江南古镇旅游的代表性景区木渎为例, 通过对木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分析, 探讨江南古镇旅游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木渎古镇,江南古镇,吴越文化

参考文献

[1]邹统钎.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2]吴蔚, 董卫.从文脉主义解读古镇保护——以苏州木渎古镇保护整治规划为例[J].江苏建筑, 2006, (4) :2-5.

[3]代莹, 曾克峰.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资源特色及联合开发设想[J].小城镇建设, 2005, (2) :18-19.

上一篇:大班下学期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注重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