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课程介绍

2024-10-04

创新思维课程介绍(共15篇)(共15篇)

1.创新思维课程介绍 篇一

创新思维课程培训心得

12月17日,今天郑老师冒着寒冷的天气,又对我们进行了创新思维课程的入园培训,这次培训的流程还是和上次一样,首先每个级部出一节示范课,然后看完课在对课程进行评课,以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大班郑老师《阿德的朋友》这节课主要是让幼儿观察动物的影子的特征,根据动物的特征,判断动物的名称,通过故事情境的方式让孩子学会记忆的方法,培训的老师给出的意见是:应该出示大图来让孩子观察,并让孩子说出那张不认识,并让孩子们一起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要注意方法的提炼。在孩子操作时候,教师不要过多的语言去干扰孩子的思考问题的空间。

小小班《小猪分水果》,这节课主要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但是老师的目标注重于认识颜色,在提炼经验方面缺少了目标性。少点问孩子选择性的问题。

小班《树林画家》让孩子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孩子们都达到了目标,但是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要多点给孩子信心。

这次的培训中。老师们又学到很多在上课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相信今天的培训能让我们的以后的教学更加完美。

2013年12月17日

2.创新思维课程介绍 篇二

一、课堂教学中, 创设新情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 教师指到哪里, 学生就走到哪里.学生的思想被束缚, 被教师的观念所控制, 为了简单地学习而学, 忽略了人生的价值.新课改提倡了探究教学, 提倡创新的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不但学到知识, 而且养成善于探究、提问、质疑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 教师必须有意识自觉地积极地营造民主课堂气氛, 主动地转换角色,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从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把教师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去创新, 使问题的答案不拘泥于某一定性结论, 积极寻求多元答案、思路, 拓展思维空间.

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首先是思想情感的突破.教学时要以数学思想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在教学中要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并对数学思想加以点拨, 这样在教学中既是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 又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会数学地思维.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 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并利用思想方法参与数学模型的构建,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继而练就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 逐步提高质疑思维能力,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不迷信权威, 有批判精神, 不轻信直观, 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

三、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思维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 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猜想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觉试探, 从而形成某种假设的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猜想, 数学中很多定理、公式多是先经过猜想然后再证明其正确性.没有猜想也许就没有数学的今天.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著名的费马大定理等.可以说是猜想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猜想是一种创新, 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直观思维, 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的必要手段, 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 热情鼓励学生进行思维, 以真正地达到启迪思维, 传授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 我们决不能急着把自己的全部机密都吐露出来, 而要“引在前”, “引”学生观察分析, “引”学生大胆设问, “引”学生各抒己见, “引”学生充分活动, 让学生充分活动, 让学生去猜、去想, 猜想问题的结论, 猜想解题的方向, 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 猜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在研究椭圆的有关几何性质时, 引导学生猜想结论对于双曲线、抛物线是否成立, 继而给出相应的证明.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我们应多创设使学生引发猜想的意境, 可以提出诸如:“这一定理是怎样发现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等等.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 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的结论, 如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 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四、有效避免学习中的负迁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者说将学得的经验 (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等) 改变后运用于新情景.

迁移又有正迁移、负迁移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 叫作学习的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 叫做学习的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因为对新旧知识之间从形到质的联系与区别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 有时会产生负迁移, 这常常会使我们的学习误入歧途.

3.创新思维课程介绍 篇三

关键词:数学思维 创新培养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探究的新课题。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发展创新思维的良好起步器。新课标的人教版教材,对每一个小节的内容,在引入新课题之前,都是经过学生的观察问题来发现一些规律、规则。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发展人的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1.在观察之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2.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并及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3.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

二、注意培养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活动中,想象是学生思维探索的翅膀,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支持。

2.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

根据以上几个要素,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如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得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当前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有许多章节内容,都是由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归纳,提出自己的探究结论的方法,这是培养想象力数学课特有的基本方法。

三、注重逆向思维,提倡反思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集中反映了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而这一个基础的关键,则是逆向反思。波利亚说:“如果没有反思,我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过完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之任务,数学教学必须重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解完一个问题后的延续过程反思的一面,又包括着能否利用逆向思维来分析、思考同一问题的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可使学生从反思中检验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又可使教师从反思中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教学进度,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补救自己教学中的一些过失。一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做法:1.加强概念中“互为”关系的理解训练;2.加强概念的反向理解和应用训练;3.加强公式逆向应用的训练;4.加强互逆运算的转化训练;5.加强由果索因的方法训练(分析法训练);6.加强从反面思考训练。

四、注重发展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指向性的不同,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但一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集中思维训练。因此,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以及中考命题方向,各年级的数学教学都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积极采用开放性问题。可以把课本上的练习题改造为开放性的问题。这包括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或是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2.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即在解题时不拘泥于会解,而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思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商品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决策方案中的问题等,来构建数学模型给学生解决,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素材。

3.对于几何中的图形进行发散。如对图形中某些元素,由于点或线的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图形的演变,或是对几何图形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还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图案来构建数学问题模型,由图形的特殊位置得到的性质,变换一般图形后这一性质是否还成立,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注意积极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根据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为标准,思维可分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而知觉思维实质上是逻辑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是升华了的逻辑思维的产物。然而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只重逻辑推理分析而轻直觉思维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来说是不利的。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教材,注重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发展直觉思维应立足于以下几点:

1.依靠双基,引发直觉。双基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知识,直觉思维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的双基,会引发错误的直觉和判断的失误。

直觉思维的具体过程往往是不清楚的,但是,将这简约的过程慢镜头地展示,會发现课堂教学中观察、思考、探求、归纳等过程,都是联想、类比、想象等思维方法的痕迹。因此,我们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入手,是发展直觉思维的关键。

2.鼓励猜想,活跃思维。猜想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数学发现过程的一种创造性思维。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的问题,很多都要经过几个步骤:猜想→提出解决的办法→推理论证→提出新的猜想,使数学科学时时都充满青春般的活力。《数学课程标准》下的七年级人教版教材,在许多的课后训练内容上,都设置了拓广探索、观察与猜想的训练。因此,在正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合情推理猜想,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

总之,数学创造性思维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数学创造性思维不仅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而且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审美等综合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认真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每一个学段的要求,“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

2.徐久虎.《对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与培养途径》

3.张孝达.《革新数学教育》

4.彭书淮.《天才书》

5.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6.张丽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7.罗小伟.《中学数学能力培养》

8.《教师的基本功》.浙江人民出版社

9.《创新能力培育》.海潮出版社

4.创新思维课程介绍 篇四

改革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美国教育学家把计算机语言教学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最低层次,即教师是主体,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在这个层次里教师完全控制学习;第二是中间层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在这个层次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己控制学习;第三是最高层次,学生完全自己控制学习,在这个层次里学生原则上脱离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

作 者:李怡平作者单位: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21刊 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11(2)分类号:关键词:

5.思维导图介绍 篇五

Tony Buzan大学时代经历了学生典型的「朝圣历程」,在遇到信息吸收、整理及记忆的困难及问题后,前往图书馆寻求协助,却惊讶地发现没有教导如何正确有效使用大脑的相关书籍资料,经历这些挫折后,也让Tony Buzan开始思索可不可能发展新的思想或方法来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于是,Tony Buzan开始研究心理学、头脑的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信息论、记忆技巧、理解力、创意思考及一般科学,渐渐地Tony Buzan发现人类头脑的每一个脑细胞及大脑的各种技巧如果能被和谐而巧妙地运用,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这个看似微小的发现,却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的满意发展。Tony Buzan曾试着将脑皮层关于文字与颜色的技巧合用,发现因作笔记的方法改变而大大地增加了至少超过百分之百的记忆力。

逐渐地整个架构慢慢形成,Tony Buzan也开始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的变成好学生,其中更有一部份成为同年纪中的佼佼者。1971年Tony Buzan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reg;)和思维导图(Mind Ma ing&;reg;)的概念。思维导图(Mind Ma ing&;reg;)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RadiantThinking&;reg;)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reg;)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每一个挂勾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这些挂勾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经由思维导图(Mind Ma ing&;reg;)的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reg;)方法,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有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同时,思维导图(Mind Ma ing&;reg;)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也让思维导图(Mind Ma i reg;)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

思维导图(Mind Ma ing&;reg;)以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reg;)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的发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会议管理等方面,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 简单的说,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Radiant Thinking)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思维导图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心智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近来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更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需耗费的时间,对于绩效的提升,产生令人无法忽视的功效。思维导图(MindMa ing)的创始人托尼·巴赞(Tony Buzan),他也因此以大脑先生(Mr. Brain)闻名国际,是英国头脑基金会的总裁,身兼国际奥运教练与运动员的顾问、也担任英国奥运划船队及西洋棋队的顾问;又被遴选为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的会员,是『心智文化概念』的创作人,也是『世界记忆冠军协会』的创办人,发起心智奥运组织,致力于帮助有学习障碍者,同时也拥有全世界最高创造力IQ的头衔。

6.移植思维训练法的介绍 篇六

一日,一个人想知道从他家到朋友家的距离。可自己也不是专门的测量人员,便决定用大小一样的步子来测量,前一半路是2步一数,后一半路是3步一数。2步一数比3步一数多数250次。请问他家到朋友家共有多少步?

原理

移植思维,源于植物学。在植物栽培过程中,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常把植物从一处移植到另一处。后来,“移植”一词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人们把某一事物、学科或系统已发现的原理、方法、技术有意识地转用到其他有关事物、学科或系统,为创造发明或解决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的创造活动称为移植。它在人类的早期创造活动中曾起过重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创造发明中,它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英国学者贝弗里奇指出:“移植是科学发展的一种主要方法……重大成果有时来自移植。”创造心理学家鲁克认为:“运用解决一个问题时获得的本领去解决另外一个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鲁克所推崇的这种能力就是移植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相互渗透、相互转移,从而为移植法的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当我们在创造过程中需要解决问题时,就可以思考能否运用其他领域已成熟的技术,这比局限在自己所处的领域里苦思冥想要好得多。因为移植法的“拿来主义”和“为我所用”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更容易使我们绕过重复思考、重复研制的泥坑,实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目的。因此,移植法的实质是借用已有的创造成果进行新目标下的再创造,是使已有成果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延续、发挥和拓展的重要方法。

最初人们怎么会想到把一物移植到另一物之上的呢?人们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到其观念支配的,因此指导人们进行移植实践的是思维方法。一般来说,移植是由联想来牵线搭桥的,没有联想就没有移植。

1.有可“移”之物引发移植

移植有两种:一是先见到可“移”之物,触景生情,引起联想。例如,盲文的发明就是属于这一类。

在许多年之前,法国海军巴比尔舰长带着通信兵来到一所盲童学校,向孩子们表演夜间通讯。由于漆黑的夜晚,眼睛是用不上的。于是,军事命令被传令兵译成电码,在一张硬纸上,用“戳点子”的办法,把电码记下来。而接受命令的一方的士兵,用“摸点子”的办法,再译出军事命令的内容。这一表演引起盲童布莱叶的极大的兴趣。对于他来说,“戳点子”和“摸点子”就是“可移”之物。于是,他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点子”盲文,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2.有需要去移植

另一种是根据移植的需要,去寻找“可移”之物,通过联想而导致移植发明的成果。压缩空气制动器的发明就是一例。

火车发明后,由于制动器的力量太小,在紧急的情况之下,常由于刹不住车而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有一个叫做乔治的美国青年,他目睹了车祸的发生,于是就萌发了要发明一种力量更大的制动器,这就是移植的需要。一天,乔治从当地的报纸上看到用压缩空气的巨大压力开凿隧道的报道,于是他想:压缩空气可以劈石钻洞,为什么不可以用它来制造火车制动器呢?就这样,乔治找到了“可移”之物。反复试验之后,22岁的乔治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压缩空气制动器。

移植法的应用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客观基础,即各研究对象之间的统一性和相通性;移植也不是简单的相加或拼凑,移植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

移植创造法的基本程序是:始于问题,通过移植对象的选择、移植方式的选择、移植技术方案设计,最终可获得创造成果。

训练1:选择移植对象

移植对象的选择是指移植“供体”与“受体”的确定,即将谁移植?移向何处?创造中的移植过程,就是移植对象由供体推及受体的过程。这里的供体和受体是相对的,与移植目的有关。

如果移植目的是为了推广转移科技成果,即主动地将已有的科技成果向其他领域拓展延伸,则移植的供体就是该项“科技成果”,受体为“其他领域”。在这种移植中,首先要搞清该项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然后思考这一科技成果在移植受体领域能否产生新的成果。

如果移植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创造问题,即为了用他山之石攻玉,则待解决的问题是移植受体,而引入的其他技术为移植供体。对于这种移植,首先要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搞清创造目的与创造手段之间的不协调、不适应问题,然后借助联想、类比手段,找到移植对象。

进行移植创造时,要注意移植供体与受体之间的统一性、层次性和具体性。

移植不是把某一事物的原理、方法、技术等简单地搬用到另一事物上去,而是要掌握两者间的共性。移植成功的关键,正是这种统一性,否则就可能导致“机械论”和“还原论”。西方早期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有机论”,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比附为生物现象,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移植受体与供体之间缺少必要的同一性,必然导致移植失败,或移植对象变异。

事物、理论、技术等的移植,不能在任何层次上随意进行,应注意移植供体和受体的层次性。事物、理论、技术等在同一层次上的相似点或相同点越多,移植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航空技术迅猛发展,喷气式发动机迅速取代螺旋桨发动机,但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轻易放弃螺旋桨发动机这一技术成果,而把它移植到高速快艇上,取得了成功。有时,移植的受体和供体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一定在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隐含着与供体的相关性,就可以移植。

移植的供体和受体之间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唯有共同性,移植对象才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唯有特殊性,受体接受移植对象后,才能为自己开辟创新的道路。掌握供体和受体的具体特性,是移植创新的又一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应受到特别推崇。

运用移植创新时,要注意邻近学科的研究情况,以便发现“他山之石”。学科中的“门户之见”是影响移植的最大障碍。有的学者认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运用移植法的最大困难在于科学研究工作者有时不能够理解其他领域内的新发现对于自己工作的意义,这是很有见地的。

训练2:选择移植方式

实施移植创造通常采用直接移植、间接移植和推测移植等运作方式。

(1)直接移植。

直接移植是把一个领域的技术、原理直接“搬”到另一个领域,如拉链的发明源于取代鞋带,后来人们将拉链直接移植到衣、帽、书包等上面;将家用吸尘器的工作原理直接移植到汽车用吸尘器的设计上;将国外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直接移植到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这类移植比较接近于类比,它的创造程度相对较低。

(2)间接移植。

间接移植是把一事物的结构、方法、原理,加以某种改造,再扩散到其他事物或领域,以创造出新事物、开发出新领域。如有人把面包的发酵技术移植到橡胶工业中,发明出海绵橡胶,如果将此原理或技术移植到混凝土构件玻璃制品的制造工艺中,人们又会得到什么新东西呢?

在创造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或其他条件的局限,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对它的基本原理却有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基本原理和已获得的少量信息,从其他领域的事物寻求启发,进行推测移植,以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技术。如在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机电产品进行反求设计时,需要推测其中的关键技术,以开发同类新产品,这时就用到推测移植。

无论哪种方式的移植,在实施中都要对被移植的技术要素(如原理、方法、结构等)进行分析,以便在技术层面上得到充分的实施。因此,在移植技术方式中又有所谓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和结构移植等。

(3)原理移植。

原理移植是将某种科学技术原理向新的研究领域类推或外延。二进制计数原理已在电子学中获得广泛应用,能否将其向机械学中移植,创造出二进制式的机械产品呢?事实上,人们已在这方面获得了许多新成果,如二进制液压油缸、二进制工位识别器、二进制凸轮转动等。这些新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化机械中。

(4)方法移植。

方法移植是指具体的操作手段或工艺方面的移植。例如,将金属电镀方法移植到塑料电镀上来,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移植到社会科学里来(如计量史学)等。

(5)结构移植。

结构移植是将某种事物的结构形式或结构特征向另一事物移植。如人们将积木玩具的结构方式移植到机床领域,创造了组合机床、模块化机床。再如,常见的机床导轨为滑动摩擦导轨,如果在摩擦面间安置滚子,则得到滚动摩擦导轨。与普通滑动导轨相比,滚动导轨具有运动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牵引力小、润滑系统简单、维修方便(只需换滚动体)等优点,从创造思路上分析,可认为这种新型导轨是平面滚动轴承结构方式的一种移植。

应用1:移植与类比的协同

在应用移植法时,往往要借助类比法的启示,或直接以类比法的应用为前提。要类比某一研究对象的已知东西,移植应用到有些属性尚不清楚的其他研究对象上,必须设法找出这两个看起来仿佛不相干的对象之间的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点越多,移植的客观基础就越坚实。在一定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类比法可以满足移植法的这种要求。因为类比法能够根据两个不同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的相似,推出其他方面可能隐含的共同点或相似点。这样,通过类比推理,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某种概念、原理或方法应用于另一研究对象的相似方面,正好为沟通两个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应用移植架设了一座桥梁。

但是,由于类比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难免带有某些想象、猜测的成分,使得类推的结果难免带有偶然性。这样,借助类比的启示和沟通所实现的移植,又决定了移植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试探性方法。创造性和试探性的统一,是移植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应用移植法时要注意对移植对象和需求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并准确把握移植的限度。比如,打算将方便面的制造技术移植到方便米粉的开发上来,就应当对“面”与“粉”的制造特性有所了解,因为小麦与大米的属性毕竟是有差别的,简单地照搬方便面的工艺流程到方便米粉的制造上,可能会难以如愿。

再如,人的心脏运动虽然像唧筒一样,包含有简单的力学原理。心肌活动伴有生物电的变化,并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将力学原理移植到人工心脏的研究开发上,就不那么容易实现“拿来主义”。就是说,移植法的适应范围是会受到一定客观基础与主观认识的限制的。移植的跨度越大,这种限制表现得越突出。因此,准确地把握移植的限度,是运用移植创造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应用2:移植并非随意,要符合客观规律

移植思维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移植”,然而移植的应用并非是随意的,必须认识移植思维方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来说,移植思维方法的特点有三个:

(1)相容性。

这一点在动物的器官移植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近些年来,可以把一些人的眼睛、心脏、肾脏等器官,成功地移植到另外一些人身上。但是,这些移植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移植和被移植体之间必须有相容性,不产生“排异”现象。

(2)相通性。

即事物之间彼此连贯沟通,能够通过某种中介把它们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3)优化性。

移植不是为了移植而移植,追求优化和高效是它明显的特点。

移植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简便、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也是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无论是科学研究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只要掌握了移植思维方法的要点,留心世事,就能够巧妙地运用移植思维方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一群小孩子在吹牛。小东说:“我爸爸能够猜对大多数人的血型。”小龙立刻说:“我妈妈一听人家说话,就大概能够猜中那个人是什么地方的人。”小东跟着说:“我爸爸只要看到客人买的东西,就能够猜到那个人的名字。”为什么?

7.创新思维课程介绍 篇七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也是发展和提高教育水平的重点。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思维的大学毕业生; 因此,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1]。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在保障生态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中可发挥重要作用[2 -3]。由于近年来贵州大学强调“宽口径”政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减少,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学时由原来的72学时缩减为现在的48学时,其中理论课程为32学时,实验课程为16学时。 在有限课时内,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精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师的当务之急。

1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特点与存在问题

兽医微生物学是在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上研究微生物与动物疫病发生发展关系的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动物疫病病原的基本特征,并利用兽医微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诊断和防治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4]。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较繁杂,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其中总论部分又分为细菌学基础、病毒学基础、真菌学基础和其他微生物,各论部分为细菌学各论、病毒学各论和病原真菌各论等。在教学内容中,任课教师往往也是按照这种分类内容逐一进行讲授,导致学生感到内容分割严重,逻辑性不强,思维混乱,缺乏一个联通的主线。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传统授课形式,注重课本知识,很少引入新成果和新技术,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评价上,偏重期末考试成绩,轻视平时考评,导致学生上课松散、考前突背和考后全忘,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给兽医微生物学传统知识带来巨大的影响,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致病机理和分离鉴定等。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微生物学研究进展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里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2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改革

2.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目前使用的兽医微生物学教材总论部分都是按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等分开叙述,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将三者进行比较,但都让学生感觉上述章节内容是相互独立的,不能连贯在一起。笔者所在学科组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借鉴复旦大学周德庆主编的 《微生物学教程》的思路,把《兽医微生物学》总论分为微生物构造、微生物生理、微生物生态、微生物致病、微生物控制、微生物变异和微生物鉴定等7个章节展开讲授,每个章节均包含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 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 相关内容,章节间有递进关系; 在每一章讲授之前,总结上一章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出下一章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例如: 总结绪论微生物的三大类型和肉眼不能观察到等特点后,提出看不见的微生物有何形态和结构,引出微生物构造章节内容( 形态与结构) ; 总结微生物构造时,提出怎样形成微生物这些构造,引出微生物生理章节内容( 如微生物化学组成、物理性状、营养需要、生长繁殖和人工培养等) ; 总结微生物生理时,提出自然界中是否存在微生物生存的条件,引出微生物生态章节内容( 空气、 水、土壤、动物体等微生物) ; 总结微生物生态时,提出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对动物的生存有何影响,引出微生物致病章节内容; 总结微生物致病时,提出人们是否任由这些病原微生物发展,引出微生物控制章节内容; 总结微生物控制时,提出通过这些方法处理后能否消灭微生物,引出微生物变异章节内容; 总结微生物变异时,提出变异后微生物是否面目全非而形成新的物种,引出微生物鉴定章节内容( 包括微生物检测、分类与命名) 。通过上述改革,使兽医微生物学总论的有关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层层递进,极大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 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兽医微生物学各个知识点都比较抽象,若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常常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力求做到图文并茂,使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 复制增殖等各种过程直观、生动、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同时根据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科研项目,实行分块讲授或专题讲座,如兽医微生物总论中理论知识部分,选派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先进科研方法掌握较为扎实的青年博士教师进行讲授; 对涉及实践和科研成分较多的微生物学各论知识点,选用有丰富临床实践经历和多年科研实践经验的中年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如文明教授讲授“鸭瘟病毒”,周碧君教授讲授“山羊痘病毒”,程振涛副教授讲授“支原体”等, 让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另外,由于学生思维活跃并可借助互联网获得大量专业知识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采取研讨式教学方式,例如: 讲授病毒学各论时,可根据2013年学生广为关注的H7N9亚型禽流感疫情,课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有关H7N9亚型禽流感最新进展, 并撰写成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见解,使教与学得到良好的互动,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 3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期末考核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鉴定[6]。怎样在期末考核环节中既能体现对教师教学效果的鉴定,又能再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要求命题教师认真思考,做好命题工作。命题教师根据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要求,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命题( 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解释题和简单题) 外,还要在一些知识点上设计一些考核题目,例如: “利用所学的病毒增殖和微生物控制等知识,谈谈怎样控制禽流感疫情”、“你最熟知哪一种动物疫病,谈谈它的病原特征”、“通过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 对你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哪些益处”、“请指出任课教师在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等,这样的考核题目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既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

同时,根据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特点,实行百分制的综合成绩,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构成,包含课堂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分别占总成绩20% 、20% 和60% 。课堂成绩根据课堂考勤、课堂纪律、课堂作业和课堂回答4个部分进行评分;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考勤、实验纪律、实验报告和实验考核4个部分进行评分,其中实验考核包括实验理论回答、 实验技能操作和细菌标本识别等3个部分。通过改革教学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兽医微生物学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使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改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结语

8.创新思维课程介绍 篇八

一、开展数学调查,诱发学生创新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有要创新的动机,而动机又不会自然产生,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的刺激和引爆,所以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数学活动能否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就显得十分关键。开展数学调查活动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展开调查、探索与讨论,这会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数学调查最大的优点在于该活动极具开放性,非常适合小学生。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中体验成功和失败,不断拓展他们的创新空间。

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关内容时,笔者创设了名为“鸡蛋体积大测量”的数学调查活动,方案如下:

探索主题:如何测量一个鸡蛋的体积?(体积单位:毫升)

方法与成果:

1. 用三种方法测量:①把整个鸡蛋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直接测量;②把鸡蛋打碎,将蛋黄、蛋清和捏碎的蛋壳一起放入量筒中测量;③做一个和鸡蛋一样大的橡皮泥“鸡蛋”,然后再把这个“蛋”做成长方体,再计算出体积。

2. 猜测:方法1和方法2应是最准确的,而且测出来的体积应该也一样;方法3用到估算,可能和实际体积差别比较大。

3. 实验过程:

4. 实验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用方法2测出来的体积总是比方法1少一点,而方法3测出来的体积和前两种方法的差别比较大,因为它在测量时是用眼睛估算,误差较大。

5. 想一想:为什么方法2测量的体积总是比方法1少呢?原因是鸡蛋里面有空隙,我们在剥开熟鸡蛋时总会发现蛋壳里面的顶部有一些空隙没有被蛋黄和蛋清所占据。

这个数学活动,教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求鸡蛋体积的复杂性,常规方法无法直接得出结论,要通过把鸡蛋的形状转变成已经学过的几何体的形状等各种方法来求体积。接着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动手实验,利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求出鸡蛋的体积。最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方法2测出来的体积总是比方法1少一点,而方法3测出来的体积和前两种方法的差别比较大?活动中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突破思维定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标志是新颖性与独创性,表现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而非用常规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中介,它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素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丰富和完善。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应只追求学生对新知识的表达方式、问题的解题思路等有统一的或标准化的答案。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现实生活,开设数学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潜藏在深层的数学知识、数学逻辑和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表面积、次方和优化问题”等相关数学知识后,笔者创设了“厨房里的数学”主题活动。学生大都是从厨房的面积、冰箱的体积、碗筷的数量等方向去发现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在活动之前,笔者就事先让学生在课后注意观察厨房内的活动现象,通过观察、实践、计算、推理等各种方法来发现、解决厨房里的各种数学问题。学生们接到任务后纷纷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寻找出了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

问题1:碗口为什么是圆形?用方形碗喝汤,汤水容易从碗沿流下来,而圆口的碗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圆口的碗没有棱角,易于叠放;圆口的碗让污渍无处躲藏,方便清洗,如果是方形,污垢就会躲在拐角处。

问题2:为什么土豆要切开煮呢?整个土豆,就一个表面,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切得越碎,表面积就越大,这样受热的面积就越大,土豆就容易熟了。不仅是土豆,很多食材都要切碎了,才丢进锅里,正是因为切开后,表面积增大,熟得快,也入味。

这样的课堂少了教师的介入,放手让学生到现实的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发现厨房里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并給予他们展示创新能力的机会,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

现在的课堂需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提到数学学习时不再认为它仅是枯燥的公式、繁琐的计算,而是有趣的探索、迷人的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神奇魅力,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对新知识不断地实现“再发现”与“再创造”,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9.横向思维的介绍方法及举例说明 篇九

1、将事物立体化:进行多个角度审视,不急于判断它是什么,而是思考它可能是什么;2、从终点返回起点:先设定抵达终点的目标,然后返回,就可以发现从未走过的新路;3、逃离逻辑:从原先思考的事物中脱离出来,不再纠缠于传统的逻辑;4、偶然触发:通过随机诞生的概念和各种事物、词汇来触发新的思路;5、创意提取:从随机诞生的各种概念中发现并提取具有价值的创意点;6、概念交叉:将新诞生的各种新想法新观点与终点目标进行创意交叉;7、横向思维正好与逻辑思维对立,逻辑思维发现有不符合逻辑的就停止思考,而横向思维则继续延伸;8、逻辑思维的特征是分析,横向思维的特征是寻找更多答案。

10.电气自动化 主要课程课程介绍 篇十

1电工基础:

本课程是电类各专业共同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电能,由于它易于转换、易于控制,生产和使用都比其他形式的能量来得方便,因而得到咯极为广泛的应用。在现阶段,无论是作为能源,还是作为信号的载体,电能的地位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无法替代的。电能的应用离不开各种形式的电路。实际电路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基本规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规律,学会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及将来从事电类专业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2电气CAD:

本课程主要学习电气制图以及构成电气图基础的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计算机绘制电气图,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制包括电路图、印制电路板图在内的电气图制图技能和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绘制电气图和阅读电气图能力,掌握电气制图与电气图用图形符号的国家标准,并据此能正确阅读。电气图和绘制电气图。

3高等数学:本课程主要学习函数、极限、连续的关系就延伸一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和医院函数积分及其应用、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分学、多元函数积分学、线性代数初步、等这些非常适用于本专业,为本专业的学习打下基础。

4模拟电子技术(H):本课程包括集成运算放大器、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三极管放大电路基础、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差分放大器与多级放大器、滤波电路及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

5数字电子技术: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555定时器等.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用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的优势也更加突出。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电路在信号处理上的强大功能,我们可以先将模拟信号按比例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送到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最后再将处理结果根据需要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输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种用数

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的所谓“数字化”浪潮已经席卷了电子技术几乎所有的应用领域。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可以作为系统设计语言,编写工作系统应用程序,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因此,它的应用范围广泛。

7电工材料: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导电材料、半导体材料、绝缘材料和其他电介质材料、磁性材料。这些材料均具有一定的电学或磁学性能。具体的电工材料一般按用途分类。例如铁氧体,若按磁导率分,用于磁路时是磁性材料;但按电阻率分,用于电路时属于半导体材料。8电机与电力拖动: 在工业自动化专业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电机与电力拖动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或技术基础课,它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程对直流电机、变压器、异步电机、同步电机和其他特殊电机侧重于从应用的角度讲述了其基本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数学模型(基本方程式、等值电路)、运行分析及各种工作特性。对交流电机的磁势考虑其重要性做了一些详细的介绍,对同步电机侧重于功角特性、起动和激磁调节的讲述。

9电气控制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新型控制策略的出现,不断改变着电气控制技术的面貌。在控制方法上,从手动控制发展到自动控制;在控制功能上,从简单控制发展到智能化控制;在操作上,从笨重发展到信息化处理;在控制原理上,从单一的有触头硬接线继电器逻辑控制系统发展到以微处理器或微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化自动控制系统。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10测控电路与器件:

11自动检测技术:

本课程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完整科学。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为中心,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技术之一。“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科学”的观点已为全世界所公认。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系统就像神经核感官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研等领域。

13交直流调速控制系统:本课程是以电动机为主要控制对象,研究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组成的各类调速系统。系统属于快速响应系统。而过程控制是以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物理量如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为被控参数,系统属于慢响应系统。

14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

本课程以控制系统为体系,将过程参数检测变送、显示记录及控制仪表作为组成系统的相应环节,力求完整体现过程控制的整体内容。在参数检测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检测原理及方法;依据其代表性及发展趋势,介绍了目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检测仪表。在控制仪表方面,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介绍了模拟、数字控制器和电动、气动执行器。在控制系统方面,着重介绍简单控制系统和几种常用复杂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硬件和软件体系构成与目前国内常见的几种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此外,还简要介绍了显示记录仪表。最后介绍了典型工业过程的控制。每章后配有思考题与习题。

15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

本课程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开始,介绍了MCS一51系列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断系统、定时/计数器、串口以及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的扩展、A/D转换器、D/A转换器、键盘、显示器等的基本内容和应用实例。同时,增加了C51、I2C总线等内容作为选修,以适应单片机新技术的发展。另外,在本书附录A中给出了一个特别实用的实验装置,同时列出了相应的实验内容;在附录B中介绍了仿真软件Proteus的使用方法。《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的特点是通过汇编语言和C语言穿插进行讲述,实例较多,且很多例子都给出了汇编语言和C语言的对照程序,使读者能同时学习汇编语言和C语言,并使熟悉汇编语言的读者能更快地学好单片机C51程序设计。

16现代测控电路:

本课程主要研究测控系统中的电路问题。现代测控系统的含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工业领域中的测控系统,而是包括在科学研究、农业、医学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测量与控制系统,这些测控系统包括各式各样的仪器仪表、控制装置,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测控系统就是一些设备中的核心,如智能洗衣机、空调和数字化电视机中的控制系统。现代测控已无一例外地采用电子技术。17 PLC原理与应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小型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编程指令和程序设计方法,通过学习掌握编程指令和程序设计方法、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编程、调试、监控的能力,能阅读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一般的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程序。

18电力电子技术:

本课程主要学习电力电子的相关知识,学习晶闸管的工作特点,单相可控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三相可控制整流电路,解晶闸管性能、晶闸管整流电路及其触发电路,能分析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直流调速的相关知识。

19机电加工基础训练:

本课程实习的内容有钳工操作、知道钳工工具的选择、零件的加工工艺等训练。使学生能根据一般零件加工图的技术要求,确定加工工艺并实施加工,具有钳工的初级操作技能。

20.基础电工训练

本课程实习内容为电工基本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初步熟悉电工基本操作规程、电工工艺,掌握导线连接、绝缘恢复的方法,掌握室内照明线路的布线、安装与维修。

21.基础电子训练

本课程实习内容为电子基本操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方法,以及元器件焊接的基本技能,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子基本技能实训:

(1)学习识别简单的电子元件与电子线路;(2)学习并掌握收音机的工作原理;

(3)按照图纸焊接元件,组装一台收音机,并掌握其调试方法。

22自动系统安装调试

(1).电梯安装调试维修

本课程主要学习PLC、传感器、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等控制器的使用训练,学习编程方法、参数设置,系统调试与维修。

(2).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维修

11.创新思维课程介绍 篇十一

【关键词】创新思维;设计思维;真实世界的任务;设计学院

1. 引言

“创新思维”是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开设的一门通识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为全体本科一年级新生,课程为期8周16课时。笔者自2013年春季学期起担任两名授课教师之一,在两年的授课过程中,笔者试图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国外高校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手段,并使之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现状相契合,不断总结,不断改革。2014年1月,笔者作为学校通识教育考察团成员,访问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太平洋大学等高校,亲身体验了斯坦福大学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设计思维”公开课程,此次考察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立足于笔者两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对美国高校“设计思维”课程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梳理,重点讨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因地制宜地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设一门本土化的“创新思维”通识课程。

2. 斯坦福“设计思维”课程主要特点

“设计思维”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以下简称D-School)创新思维系列课程的核心内容,概括地说,设计思维是一种“可视化的创新思维方法”,训练学生使用卡片式的思维导图将思维的过程外在化,学生以“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的学习形式经过五个核心步骤得出创新方案。D-School要求学生在完成“真实世界的任务”(Real-World Projects)的过程中,将创新思维理论、方法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发挥自身专业的特长,与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并根据设计思维的步骤付诸于实施。因此,D-School的“设计思维”课程整个教学过程,既非采取理论式的讲授,也不是单纯对他人创新案例进行分析,而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设计思维”的核心步骤,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总结,避免了很多高校同类型“创新思维”课程教学中,将创新理论本身“教条化”而产生的异化。同时,D-School所开设的“设计思维”系列课程,在斯坦福大学面向各专业学生, 并鼓励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组建小组,协作学习,这也毫无疑问地具备了通识教育的特征,对笔者所探索的“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3. 天华学院“创新思维”课程主要特点

作为通识核心课程,“创新思维”存在以下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种制约和挑战:

特点一:专业覆盖面广。本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开课,包括人文、经管、心理、教育、艺术及工程等各个学科,跨度很大,因此授课内容既要兼顾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使每个班级都能将课堂所学到的思维方法运用到本学科后续专业学习中去,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提炼有较高的要求。

特点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2000余名大一新生个体间差异较大,而从总体来说,新生在本专业第一学年所学的往往都只是公共课和基础课,专业知识普遍薄弱,学习“创新思维”课程的同时,要在自己的学科中立即实践创新能力存在困难,真正要将创新思维“学以致用”尚须时日,因此在通识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上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特点三:采用大班滚动式教学——2000余名学生共分16个班,每班110-160名学生,两位教师轮流上课,每讲课程在两周内讲完,重复16遍,场地均为固定座位的阶梯教室。同时,学生对通识课程重视程度有限,多数学生在接触本课程之前对学习“创新思维”的教学目的不甚明了,认为“创新”是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与自身现状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手段上,完全照搬国外院校同类课程的一些经验,例如现场互动、分组讨论、动手实践等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比较困难。在教学章节设置上,受制于16个大班滚动授课的形式,两位教师的授课只能彼此独立,不能相互衔接,以免影响课程的连贯性。

4.教学改革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2012年春季学期首次开设“创新思维”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4位教师4次讲座分别从思维品质、心理学基础、逻辑学基础和创新案例方面讲授。2013年春季学期起,学校决定将本课程从0.5学分增加为1学分,课时也从4讲8课时增加为8讲16课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亦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以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课程为学习对象,同时兼顾到上文所提及的种种客观制约因素,两位教师在备课及授课阶段进行了如下一些改革和探索:

4.1章节设置

在授课内容方面,“创新思维”课程改革了过去以逻辑学、心理学理论和单纯的创新案例介绍为重点的章节设置,将8讲课程一分为二,即4讲理论和4讲实践,理论课程的内容撷取国内外前沿的思维理论,如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等,实践课程的内容则依照天华学院的专业设置分为科技、教育、管理和文化四个专题,与校情更加契合。在教学任务分配上,根据教师的学科背景,A老师(物理学学士、科技史硕士)负责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以及这些方法在科技创新方面应用的章节;而B老师(哲学学士、硕士)则负责设计思维方法及其在教育、文化及管理创新方面的应用等章节:

这样的章节设置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更加平衡,且能最大可能地兼顾到各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各展所长,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

4.2 课程重点

以“设计思维”的方法和运用为课程重点。“设计思维”相关内容的授课参考斯坦福D-School的教学方法,从解决一个“真实世界的任务”出发,采用“在做中学”的方式,教师寻找学生共同关心的一些校园生活、衣食住行方面的“真实世界”——即真实发生且学生力所能及可用思维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创意,并论证各类创意的可行性,在最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归纳并掌握设计思维的五个核心步骤,并教会学生用卡片式思维导图来演绎思维过程。

4.3 课外实践

针对大班教学的特点,笔者将分组讨论环节作为课后任务布置给学生,给学生3-4周时间进行自由组合,鼓励跨专业建立小组。课堂上的实践环节主要进行小组创新方案的汇报、彼此评价以及教师点评,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让更多小组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由于小组实践与期末成绩挂钩(小组实践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30%),学生积极性很高,且组长提交最终结果时有权利将“浑水摸鱼”的组员除名,因此每个学生都会争取在小组中获得分工。

4.4 教学方法

围绕解决“真实世界的任务”授课。在讲授“设计思维”理论课程时,面对“设计思维”这个学生普遍陌生的概念,笔者没有按照通常做法先给学生进行概念讲解,也不急于介绍斯坦福大学D-School相关背景知识,而是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如何缓解天华学院学生食堂午餐时的排队拥堵状况?这是每个学生每天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对下午上课的学生来说,很多人半小时前还在因为排队耽误了吃饭,赶不及下午的课而焦虑,所以这个话题一经抛出,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虽然学生从没有学习甚至听说过“设计思维”的概念、方法,对斯坦福D-School也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所进行的讨论、批判以及最终形成的创新方案却能够完全符合“设计思维”理论所描述的五个步骤:Empathize(共情)- Define(定义)- Ideate(创意)- Prototype(模型)- Test(测试)。

在完成了食堂这个“真实世界的任务”的讨论后,师生一同总结这个讨论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很优秀,都具备创新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设计思维”五步骤不谋而合!这时笔者再介绍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学院的相关背景知识,就不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他们反而更希望了解美国学生是如何进行创新设计的。

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到理论方法总结,这个教学过程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灌输的阻抗:在2013年春季首次向2012级大一学生开课前,笔者调研了部分2011级学生,了解上一学年“创新思维”课程的评价,一个共同的反馈是,虽然最后讲创新案例时,那些生动的故事很吸引人,但是起初的心理学、逻辑学理论课程,对非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略显艰深晦涩,以至于最后听了案例课程,也无法将之与先前的理论相结合来思考,课程便结束了。吸取了这个教训,笔者在授课时尽量避免概念灌输,即使对“何为创新”、“何为思维”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也会放到学生参与了一些课堂讨论后,师生一同来总结归纳。例如“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的思维方法(如下图),如果在缺乏导入环节的情况下给学生介绍,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思维导图带来的趣味性:

而在学生通过讨论设计了若干缓解食堂排队问题的方案之后,再用思维导图来重现其推导过程,学生立刻就能明白思维可视化的意义。在此后的课程中,教师会提前布置适合不同专业的课外小组实践任务,任务的主题既于学生学科背景相关,又是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问题,例如:

设计一堂20分钟的“天华伴你成长”微课程(适合教育、艺术、人文、心理类专业)

调研学校选课系统存在的不足并拟出改进措施(适合理工、康复、经管类专业)

调研学校超市是否存在滞销产品并拟出促销方案(适合经管、艺术、人文类专业)

设计一次与“专通雅”相关的传统节庆活动(适合人文、艺术、教育类专业)

以上课外实践任务鼓励学生组成跨专业的小组,采用设计思维的方法,用思维导图来记录小组讨论和最终方案形成的过程,并在后续的课程中择优进行课堂展示。

5. 结语

通过两年以来对2012、2013两级近4000名本科一年级新生的教学实践,笔者亲身感受到这门课程对学生带来的改变:半数以上的学生至少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设计思维的方法来思考身边的诸多现实问题,采取理性的而非仅仅宣泄抱怨的态度来面对它们,并主动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尝试解决。不少学生在完成课外实践任务中所展现的积极态度和作业质量足以令教师受到震撼,例如为探索解决超市滞销商品的方案,有学生徒步走访了嘉定镇大小数十家超市,并拍摄了十余段采访视频!正如斯坦福大学D-School的所提出的“Innovators, not innovations!”的育人目标,笔者希望通过这门正在不断完善中的课程,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树立自信、学以致用、奋发创新。

【参考文献】

[1]龚春雷,祝亚平. 天华云学院——迎接教育技术革命 [J]. 天华教育研究, 2013(1):1-6

[2] 有关斯坦福大学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内容参考自该学院网站 http://dschool.stanford.edu/

[3]Thomas Lockwood. Design Thinking: Integrating Innovation, Customer Experience, and Brand Value[M]. Allworth Press, 2009

[4]Tim Brown. 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M]. Harper Business Press,2009

【作者简介】

聂晓晶(1980-),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2.创新思维课程介绍 篇十二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 它表现为打破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得出有价值的、非结论性的新思维。其前提是用必要的眼光审视自己一向未曾怀疑过的观点, 然后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同样作为资本主义国家, 同样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美国保留了民主体制, 暂时度过了危机, 而德、日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成为战争的策源地。那么, 美国的民主制度能否在德、日推广, 德、日的法西斯制度又能否在美国盛行呢?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如西晋灭吴、隋灭陈、元灭南宋都有以下一些共性:都是北方统一南方, 南方统治者大都荒淫残暴。那么,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南方能否统一北方呢?如果南方换一个统治者能否摆脱被吞并的命运呢?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过程、结论、传统观点进行双向思维, 实际上是对多年思维死角的客观、辩证的重新理解, 而这种理解恰恰有助于加深对结论和观点的再认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将隐含经验类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进而又发展出新的隐含经验类知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感知积累→设置情境→启发诱导→迁移运用。创新思维的前提是要让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获得内隐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如历史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从课本中提炼出来的历史理论等, 然后运用已知信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灵活变通地运用知识, 让学生分析判断历史事件的合理性, 预测其发展前景, 并能提出较为客观、公正、科学的建议和措施。这一学生参与研讨、判断、预测、决策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具备制度、原料、市场、劳动力、科技、资金六大前提条件,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出现较早, 但在封建落后的制度下, 这个萌芽的过程肯定是十分艰难的。那么, 封建专制统治又是如何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呢?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在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封建自然经济日渐受到冲击的中国能否自己走上资本主义之路呢?东方国家 (如中、日) 的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会不如英、法等西方国家顺畅呢?假设中国的戊戌变法能够成功, 中国是否也会像日本一样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呢?这一系列问题涉及上述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 对培养创新能力是有益的。当然, 创新并不是标新立异, 更不是凭空想象, 诸如为秦侩翻案等事例已经混淆了是非界限, 过分夸大了人的客观作用, 是不值得提倡的。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 把历史教学看作是一种社会体验、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真正认识到能力培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才能真正地把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13.关于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篇十三

1944年12月,在卢森堡的一次战役中。美国的巴顿将军有一天凌晨4点钟就把秘书叫到办公室。秘书见他衣着不整,半穿制服半穿睡衣,知道他是刚下床有重要事情要口授。原来巴顿将军刚刚想到德军在圣诞节时将会在某个地点发起进攻,他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向秘书口授了作战命令。果然不出他所料,几乎就在美军发起攻击的同时,德军也发动了进攻。由于美军先发制人,终于阻止了德军的进攻。过了一两天,巴顿将军在同秘书谈话时,回想起那天早晨获得的自发灵感而洋洋得意地笑着说:“老实对你说吧,那天我一点也不知道德军要来进攻。”据《巴顿将军》一书记载,后来巴顿曾两次谈到这次军事行动是他在

早上三点无缘无故地醒来,突然地想到这件事,是他突然灵机一动的一大战果。巴顿将军曾经说过:“像这样的主意究竟是灵感还是失眠的结果呢?我不敢说我知道。以往的每一个战术思想几乎都是这样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而不是有意识地苦思冥想的结果。”

14.课程介绍(模版) 篇十四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江苏大学是江苏省最早重视创业及相关领域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学校。上世纪90年代,梅强教授作为我国率先研究中小企业的学者之一,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研究,研究成果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理论。1996年在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项目“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小企业管理》课程,2002年在博士研究生中开设《中小企业发展》课程,揭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特殊性,探求企业创业成长的一般规律。组织硕士、博士研究生关注创业与企业成长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针对日趋活跃的创业实践,探索面向本科生教学的课程体系。

第二阶段:创建阶段

2002年,江苏大学中小企业学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中小企业研究和培训的学院。鉴于在中小企业研究和培训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2002年学院被原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定为"中国中小企业项目研究和培训基地”、2005年又被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确定为“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基地”。2005年为MBA开设《创业管理》课程,结合国内创业活动活跃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考虑到社会转型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挑战以及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有关骨干教师认真研究了本科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设计,把创业管理作为本科生重要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中。课程教学团队认真研究了国内外知名高校(如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创业方面的课程,在此基础上,2006年面向本科生正式开设了《创业管理》课程。2006年,梅强教授主持的江苏省中小企业局重大项目“江苏省创业辅导体系建设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江苏省中小企业局的充分肯定,被聘任了创业辅导大师(全省高校系统共2名)。

创业管理》课程定位于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四年级专业必修课程,学校非管理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突出管理变革背景下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创业活动本身的独特性,了解创业过程经常容易遇到的问题和发展障碍。具体来说,要培育学生积极进取和创新的意识,强化创业精神,培养和锻炼机会识别、创新、资源整合、团队建设、知识整合等创业技能,引导学生用创业的思维和行为准则开展工作,强化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

15.创新思维课程介绍 篇十五

目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渐与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相挂钩,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贴近。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充分掌握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故而信息技术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这也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其教学设备与教学水平还不够完善。并且与此相关的师资力量也不够雄厚,专业水平不强。这些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东北师范大学李馨的硕士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着重探究了信息技术对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其中她提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的优越条件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从教学设计方面探析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在文中,她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推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教学设计的环节进行了一些研究,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可行的。在国内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研究试验还不是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确可以运用新的教学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人类通过对资料、语言、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传输、发布的过程。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更是以数字集成化、网络立体化、虚拟重现化等特点逐渐形成了为现代教育理念实施的技术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人们可以以丰富的表现力、集成性、优越的组织形式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体差异,继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情境对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度亦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推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时代在进步,网络已经向校园普及,各种校园网的形成更是验证了这一点。教师与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网上资料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计算机,方便地提出问题、进行交互学习、探索创新等学习活动,并且学生通过这些可以有效地培养其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锻炼也有着很大的好处。同时,在学生参与协调学习上,信息技术的网络性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开放、便利的交流空间,让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还能在更广泛的网络平台上交流学习。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

1.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既包括了技术内涵,同时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人文价值。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艺术、环境、软件、开发、信息素质等诸多能力,故而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综合性。而正是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促使了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同这些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并且进行创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

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可以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让学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与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解决问题、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服务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起来, 而在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也应遵守这一要求。故而,信息技术在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能力与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信息技术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实践性,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学生通过实践的全过程,不但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方面亦有着重要作用,这对于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上一篇:520温馨祝福语下一篇:医学影像技术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