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14篇)
1.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篇一
摘要:在网络推广中,对于外链建设是一个非常热议的话题,我们要利用哪些手段才能使外链效果增强呢,下面是网络推广编辑的几点见解,如...
摘要:在网络推广中,对于外链建设是一个非常热议的话题,我们要利用哪些手段才能使外链效果增强呢,下面是网络推广编辑的几点见解,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外链获得最好的效果分享几点自己的心得,
一、外链建设需要时间的累积
在做搜索引擎优化的过程中,网络推广编辑感悟到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因素。如果你不能够坚持,那么即使有再好的站点,有再好的盈利模式,有多高质量的外链,也成不了什么大事。很多站点其实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是唯一缺少的是时间的累积,没有长时间的累积,就无法使你的网络推广站点成功。其实不仅仅是在搜索引擎优化上,任何东西,包括网络营销,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都是要有一个时间的累积做奠定的。
二:外链建设需要深度
外链的深度往往会被站长们所忽视,我想很多新手跟笔者最初一样误解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平时我们做网络推广链接的时候,一般都是做首页,或者分类页面,但是很少有人做二级分类甚至是内容文章页。如果我们网站推广有高质量的内容,那么不仅仅首页有链接,在内页也应该有外部链接,这一点在电子商务站上特别明显,当我们在上面发现已经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会保存这个地址并分享给我们的朋友,对于这个网站来说,产品就是他们的网络推广内容,如果我们平时网站都有这样的高质量内容,那么肯定也会吸引不少用户主动做外部链接,
三:外链需要自然
链接建设平台及建设方式最好不要一成不变,不论是链接的形式,位置,或者是链接的种类,等等我们需要进行混合的搭配。高质量的网络推广链接却是可以帮助我们的站点进行更加快速的获得排名,而在我们追求外链的高质量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外链是否自然这一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在同一个平台最好不要做过多的外链,因为如果哪天该平台删掉我们的网络推广外链将会是你的外链出现大的波动,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站点。
四:一般建设难度大的链接价值较高
当然这一点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一般情况下,获得难度比较大的网络推广链接价值往往最高。此处我们把付费链接排除在外,在所有免费外链中,出现在软文文章中的网站推广链接算是效果最好的,但是一般需要你站点内有高质量的原创内容信息或是有一定的链接诱饵才能获得。我们在平时做网络推广链接建设工作时,不能一开口就要站长给你做链接,那样你只会处处碰壁,因此会需要的时间会久些,但是这样的链接肯定有它的价值。有时,如果对方充分了解你,肯定你的基础上,也会主动给你单向网络营销链接。
总结:外链建设在网络推广营销中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的工作,要成功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平淡处之,如果想用投机取巧的方法来获得,会使你的愿望适得其反的。所以网站推广编辑提示大姐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外链建设,成功才会来临。
2.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篇二
1 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教师所掌握的专业课知识信息直接影响老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教师需要掌握专业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这些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丰富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 充分备课在专业课教学中是重中之重。
2 注重教学互动
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 因此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启发式教学。这种方法能有效开动学生脑筋,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可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搜集相关材料, 进行讨论, 给学生阐述个人观点的机会, 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双语教学
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国内, 还要定时的了解国外相关内容的动态。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 也需要学生的努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有必要增加专业外语词汇量, 这样有力于学生更好阅读外文文献。其次, 国外关于专业发展的前沿内容不一定会有学者及时翻译成中文, 如果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 随着词汇量的增加, 在没有译文的情况下, 学生也能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其次, 对于与专业相关的原著也可进行阅读。
4 语言艺术与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
语言是一门艺术, 作为教师, 普通话标准是最基本的。但是, 只有普通话标准是不够的。教学中“一言堂”无形中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只有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故事。这些内容可以调节教学节奏, 轻松课堂气氛, 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特别是教学内容呆板、枯燥时, 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思维的可爱学生,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和蔼的眼神、一句简单的问候都可能使学生感到温暖, 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其次, 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的过程, 还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有效的情感融入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5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较为直观和真实的了解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 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大大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 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6 注重能力培养
大部分专业课都有实验或实习内容, 这一环节实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检验, 也是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既要求学生记住主要的知识, 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掌握操作的技巧、方法与规律。教师可随时选择有普遍指导作用的示范, 有目的从方法步骤着眼, 从而引导学生, 使学生学有榜样。对于一些创新性的实验或实习, 有必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发挥自己的才能。
总之, 专业课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中能较为有效的做到以上六点, 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就业后在本职工作上有所作为。
摘要:本文就充分备课、注重教学互动、双语教学、语言艺术与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六个方面阐述了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3.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篇三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一种做法是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只有学生想知道而又是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一对新婚夫妇搬家的情景,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不已。这段录像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另一种做法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向学生展示部分以前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引起学生的向往,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当然不能向学生展示太完美的作品,否则学生会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影响学习效率。也应注意精心计划以保证学生注意课内的目标,不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以顺利完成其他有关的活动。
二、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和类比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又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再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1.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板报等。用这些生动、形象、具体的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2.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
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绘图比赛”“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脑操作水平。
3.用游戏来提高学生枯燥练习的兴趣
游戏无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着较大的帮助,一些学习软件及Windows中游戏软件确实可以促进在学生看来比较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和鼠标的操作。因为这些软件一般设有“关卡”或“等级”,当学生通过“关卡”或达到某个“等级”后,总有成功的体验和感受,这同样能维持成就动机,当然这也是游戏能够作为一种产业存在的一个原因。
四、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4.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篇四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臵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等。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有明确性。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后提问:“与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三、提问的思考性。【案例】: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3、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r=。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四、提问的启发性。
【案例】:学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一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2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教师的问题为: 从表中,你有什么细小的发现吗? 一行一行看,有什么发现? 一列一列看,有什么发现? 横着看,有什么发现? 竖着看,有什么发现? 斜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的设臵一步步启发提出问题的问题,使学生逐渐学会审视和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启发性问题起到启发和引导和作用。
五、提问的灵活性。
【案例】:一位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因为老师不注意少写了圆形两个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发现少了个条件,没说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呀,这时老师才发现刚才的粗心,怎么办?老师灵机一动,“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你将如何设计呢?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面积。”以后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有组合的,有单一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这一提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就因为有了老师这一灵活应变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思维空间,生成了课堂的亮点。这种问题的提出,既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又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提问的巧妙性。
【案例】:邱老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很快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七、提问的科学性。
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意义和效果,对提问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这样会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路也一步步展开,这样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问题,掌握知识。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注意防止随意性问题过多,防止抽象性问题过多,更要防止事实性问题过多。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我相信,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在实践中提出合适而又有价值的问题,那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异彩纷呈。
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之一)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
有效的提问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提问。
有效提问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有效提问主要来源于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2、有效提问外显形式表现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在实践中常用于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
3、有效提问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实践中,教师可以预设许多有效提问,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有效提问还具有思考的价值性,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其次教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宽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最后,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
1、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1)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
①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②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③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④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⑤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⑥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6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间接教学模式。(2)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
(一)”(北师大版第五册),在这节课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飞飞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再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米,是浅处1.2米,中间1.4米。
教师: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教师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教师这时可以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样你就有可能听到“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2)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教学“十几减9(8)”,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学生15-9你会算吗?
学生:15-9=6
因为10-9=1
1+5=6
学生:15-9=6
因为15-5=10
10-4=6 学生: 15-9=6
因为 15-1-1-1-1-1-1-1-1-1=6
学生:15-9=6
因为 15-10=5
5+1=6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这时教师可以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马上会说:“因为6+9=15,所以15-9=6”。通过补问,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3)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之后,教师提出“现在有没有同学要说说其他分数的大小比较”,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方向马上发生转变,进而自然地进入另一个知识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建构阶段。
4、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1)使用的问题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
(2)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
(3)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
(4)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5)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之二)本文提要: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多次“一不留神”的错误提问是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反之,设计精彩的提问,能使学生回味无空,变得越来越聪明。那么怎样设计与实施数学课堂的提问,就是本文所力求阐明的主要内容。
一、数学课堂提问作用的概述
任何小学数学课都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康托尔也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良提问的类型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的矛盾,形成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因此,问题设计与实施到位的好提问必须回避下面几点:①明知故问;②模棱两可;③面面俱到,过于琐碎;④时机不当;⑤难易失控;⑥系列模糊,答域不清;⑦节外生枝;⑧缺少反馈评价;⑨强求一致,缺乏开放;⑩过于抽象,难以捉摸。现举一例说明不良提问的不良影响:
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师出示了一些两个分数相乘的算式,口算后按一定规律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乘积为1的算式,让学生再次观察它们的特点后,提问:“由于它们的乘积都是1,所以每个等式的两个因数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大家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便于让大家记住。”于是学生瞎编成“镜子数”、“调换数”、“相互数”、“颠倒数”、“上下数”……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局面一时难以控制,责任当然是教师的提问不当而引起的。数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严肃性与规范性,数学上的名称、术语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该问而不问,不该问而设问,是造成学生混乱的原因之一。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就必须讲究提问的策略。本文所述的提问策略,主要包括设计提问的策略和实施提问的策略。
1、巧臵矛盾,激疑促思(臵疑法)。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臵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提问,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教学《圆的面积》,一上课,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个圆溜溜图形的面积能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吗?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已经学会用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去量多边形的图形,并形成经验。而曲线图形显然用数方格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这是一对矛盾。教师又问,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化”方法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行不行?怎样转化呢?(投影下图)
(1)如果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相等,圆的半径与宽相等,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多少?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2)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圆的半径的平方的几倍?
(3)除长方形外,你还能拼成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用方形的面积单位度量圆的面积,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臵疑法提问,解决问题用剥茧法,层层剥离,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提问策略。
2、沟通联系,促进迁移(迁移法)。
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
(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3)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在运用迁移法提问时,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渗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迁移类推作好充分的铺路搭桥的准备工作,沟通所搭的路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路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策略经验。
3、分解组合,逐个突破(分合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这种提问方法称为分合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提问方法。提问设计的组合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问题的范围大小、难易繁简情况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如《长方体的认识》,先每个学生观察所带的长方体纸盒,提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怎样的立体可以称为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上列问题并合作交流。
(1)长方体有几个特点?
(2)长方体怎样分组数量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找出它们之间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面,怎样验证?
(3)长方体有几个棱?怎样分组数棱?怎样验证说明?
(4)长方体是怎样的立体图形?
通过学生动手用尺测量、剥离各个面重合比较,找出长方体的面与棱的特点,再归纳学生容易找到大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掌握通过分解、组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基本数学学习的策略。
4、神针点穴,连击重点(点穴法)。
钻研教材,主要是钻研教材内容要达到什么目标,要重点把握关键。数学教师往往可以设计点穴法的提问,如针灸点穴,治好疾病,又像排炮强攻堡垒,打开缺口,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它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解决问题。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了突出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个加减法的本质特征,可逐一提出下面几个问题:
(1)3分米和4米能直接相加得7,什么单位?为什么?应该怎样相加?
(2)怎样计算小数0.3加4,为什么一定要把各个加数的小数点后对齐后才能相加?
(3)计算+,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4)要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怎样把+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呢?(这是教学的重难点,应该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反馈时,教师归纳,灵活机动板书:
(1)转化成整数相加:原式=(+)×20÷20=9÷20=
(2)转化成小数相加:原式=0.25+0.2=0.45=
(3)转化成同分母相加:原式=+=+=
结论: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单位不同,必须转化成相同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
课外作业:填写表中空格,使线一横行、竖行加三数之和都是1。(提示:根据分母为12的三阶幻方改编而成)
5、两面夹攻,正反比较(比较法)。
“两面夹攻”的提问方法能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有时候,教师的提问不从正面入手,而从相反方面作出假设,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可以正反比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如提问:偶数都是合数吗?(2是偶数,但2不是合数。)质数都是奇数吗?(除2外的质数,都是奇数。)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举出例子。不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也举个例子,然后找其规律。
再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般教师上课都举了几个物品平均分的实例,再用1个物品平均分成2份,导出。而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引入:分组,每组分2人动手操作各种图形,折纸或画画,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要求:折痕要用粗的彩色笔画下来。
(2)教师巡视,并有选择地提取学生的作品。
(3)展示:一排是
另一排是
提问:我把同学们的作品分成两类,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突出重点:平均分)生答后再问:说说为什么也是平均分?(使学生领悟:平均分图形,要做到能完全重合,所分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4)认识。
教师展示了多角度的平均分,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学习分数的核心部分是“平均分”,教师没有直接说明什么叫平均分,而是让学生拐了一个弯,从分一分着手,从正反事例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领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表象的建立。
6、由易及难,逐步升温(搭梯法)。
《史记》中曾说:“善问者攻竖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欺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认为由易及难是善问的标志,开始就问高难度的问题,往往把学生难倒,使他们失去兴趣;若先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作铺垫,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渐加大难度,就不会觉得太难了,犹如逐级上梯,到达高层。如教学《分数的意义》,由于分数的定义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解决,可采用小步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分数定义。
边提问边操作:
(1)把一个饼(具体实物)分成2份,怎样做到合理的平均分?每份是多少?
(2)把一张长方形纸(几何图形)分成4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
(3)把1米长的线段(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份中的1份?(过渡为规范语:几分之一)
(4)把6个桃子(可以说成一堆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引出“一个整体”,并让学生举例说说。
(5)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用分数怎么表示?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含义,引导理解“1”为什么要加引号。
(6)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再举个具体的例子说说。这样采用逐步深化的办法,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7、故布迷津,迂回绕道(绕道法)。
有些问题原本可以照直叙述,但那样往往缺失启发性,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印象不深。若采用“迂回战术”,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巧设提问的角度,有意布设迷津,让学生的思路拐了一个弯,搭上桥,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表象。
使用此策略时,应注意所设计的提问应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由于强攻一时不能奏效,所以转个弯去达到目标,磨刀不负砍柴功,磨刀的目的是使刀刃锋利,提高提问效率。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笔者认为直接教学此内容较难,故课题改为《能被9、3整除的数的特征》。
(1)引入,复习分别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2)创设情境,师生共捐款852039元平均分赠给9所希望小学。
(3)展开,学生观察猜想:因为这个数的个位数是9,所以9∣852039,经用计算器计算验证,原假设成立。接着补充问题情境:又有人捐款共859302元,个位是2,而9∣859302,老办法行不通,什么原因呢?用情境创设悬念,用事实转折,学生受负迁移影响的猜想,假设不成立,同时给学生一个深刻印象:9或3倍数的特征与2或5倍数不一样。
(4)合作探究。①在数位顺序表上,请你任意在一个数位上写一个非零数字,其他各个数位上都是0,看它能否被9整除?如40÷9余4,700÷9余7,找出规律;②那么写两个非零数字(其他各位都是0)组成的多位数该发生怎样的情况呢?如740÷9的余数就是(7+4)÷9的余数,找出规律;③任意写几个数字组成的数试试看;④找一找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任意写几个多位数举例验证(加深印象);⑥小组讨论填写“我的发现实验报告”。
这就是迂回曲折突破重难点,先布设迷津假设不成立,用多次搭桥、围攻或提问,比较顺利地突破思维的框架。由于3是9的约数,而9的倍数的特征比较明显,让学生用找被9整除的数特征的方法迁移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上来,容易突破难点,既发展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又促使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有个清晰的表象,有效教学才能顺利实现。
8、抓住活把,归谬反思(板艄法)。
所谓归谬,是指一种反驳的方法。先假定被反驳的观点是正确的,从它推出十分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该观点是错误的。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理解问题的不正确、不全面之处,通过提问,进行归谬延伸,让学生自己反思意识到错误的存在,并自觉地进行反思纠证,使学生学会全面、正确地抽象概括的教学思想方法,往往使用在发现知识规律,操作后的概括方法时使用的一种提问策略,正如行舟,当船头在歪斜时掌舵人板好船艄,使般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第124页《三角形认识》,先让学生观察一些三角形的物体的面,再用小棒搭成不同的三角形。提问:为什么这些小棒搭成的图形都叫做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意图是让学生从多种直观形象的不同三角形中,抽象概括出它的本质特征。生1答:三角形是三条线段的图形。
师板书(图一),说:这是三条线段,是三角形吗? 生2答:三角形是三条线段连成的图形。
师板书(图二),说:连成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吗? 生3答:三条线段的头都接牢的图形。师板书(图三),说:头都相接了,是吗?
生4答:三条线段都是头接着尾,围拢起来的图形。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师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这位同学说得真好。(画出图四)他在说三条线段接起来的时候,用了一个很精彩的词语,叫什么?你们都听清楚了吗?”师再接着说:“打开课本第124页,课本上是怎么说的,什么叫三角形?”教师没有直截了当地让学生读“围成”这个词,而把精彩的话语让学生说,让学生反思,不断地纠正自己的片面认识,促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建立清晰正确的表象。
9、拓展思路,策略开放(开放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认为哪种办法更好?在教师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创新,发展数学思维,在开放式提问下学生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如传统教学的提问:2加8是多少?这一问一答,无需讨论,直截了当。反过来,如果问:10等于几加几?你是怎样想的?思考范围较广,是可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好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可以用分合思想解释结果。一般学生能说出
一、两个答案,而思维水平高的好学生能有序组织,列出便于理解、记忆的有序等式。这种开放式提问值得提倡。
10、改变方式,保持本质(变化法)。
提问要灵活,改变提问的角度与方式很多,有直问与曲问、宽问与窄问、明问与暗问、正问与反问等。有人称之为“变式提问法”。现举一例:直问“长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曲问“量一量长方体的每一条棱,如何分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宽问“长方体有什么特点”,暗问“用小棒作长方体的棱,用橡皮泥作长方形的顶点,搭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怎样选用小棒”,反问“如果有4种长度不同的小棒搭出的立体,能不能叫长方体?为什么?”
有这样的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10小时,从乙地到甲地,货车要15小时。现在客货两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原问:“经过几小时可以相遇?”笔者改为“当相遇时客车行了几小时?”原想这是一道基本的行程问题,原数量关系不变,只是改变了叙述的方式,不料有一半学生不会做,这是笔者万万没有想到的。因此,平时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如提问:根据甲乙两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甲比乙少20%,乙是甲的125%……)
5.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篇五
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李爱红
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西大街中心学校,河南 新密 452370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台就是教学的主阵地。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以往的“填鸭式”变成“自主式”,“鸦雀无声”的课堂变成“小组讨论”,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阐述一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种主要的方法。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年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再次,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如果教师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不能做到胸有成竹的话,如何能上出一节高效的课呢?数学老师不但要备课,而且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四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吃透设计、吃透自己。
二、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学生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
另外,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我们要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平台,综合运用所有的生活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三、巧设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刚、小强两人吃一个苹果,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有效调整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简短的反思,给生成的问题腾出空间;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见解,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等。只有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才能有效调整教学行为,捕捉教学灵感,挖掘和拓展课堂资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把上课所遇到的、处理了的问题,自己在课前没有想到学生也没有提到的而自己却感触到的写成课后反思。
五、关注弱势学生
6.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篇六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① 课题的界定
情境即情况、环境,一般是指由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有机结合的境地。教学情境,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图像、实物材料、人物动作、人际关系等。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教学。具体说是指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并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
② 理论依据
课改后的新教材在结构形式方面较以前有很大的改进,一般都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设计了单元情景主题。由于这些情景主题一般都贴近学生生活,因而有利于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情感。但教材只是一种载体,只是教与学的平台,不是课程的全部,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教师才是课程的实施者、解释者,只有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目前形成了一些常用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模式。但这些模式注重的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个侧面,对于教师实际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帮助不大。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也常通过创设情境来激趣,来组织课堂,但往往未能把教学内容有机地统整在情景主题之下,或过于花哨,或不利于协作交流等。因此教师如何利用现有教材,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依据建构主义等新理论来创设情境,并围绕情景主题来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多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认知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而在国外,以德国的奥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匈牙利的柯达伊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形成与传播,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主张一切从孩子出发,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为探索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体系。其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如果将情境教育理论移植到小学音乐教学的素养教育中,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通过情境教学,教师注意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将音乐的表现形式与音乐的内容结合起来,真正体现音乐素养教育的价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索的空间。
实际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的方式有许多,如问题情境、追问情境、动态情境、语言情境、记忆、联想、类比情境、生活展示情境等,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创造,不断地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能力。
明确情境创设的意义,把握住情境创设的几个特征,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创设出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音乐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① 形成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的经验。
② 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③ 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2.研究内容
① 情境教学方法与音乐鉴赏内容的研究。② 情境教学方法与唱歌内容的研究。③ 情境教学方法与演奏内容的研究。④ 情境教学方法与音乐相关文化内容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研究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创设情境内容
① 内化——重组教材。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教学秩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② 外化——学科融合。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通过课程内容及方法拓宽情境内容,有利于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以及提高演唱演奏能力丰富相关文化的内容。
③ 让情境贴近现实。一是用生活语言描述音乐形象。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诱导学生对于音乐所表现的生活形象的感受,在此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启发诱导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二是以生活实物再现音乐形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实物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不仅能迅速地感知,而且易于接受和理解。三是借生活游戏走近音乐形象。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丰富的想象进行音乐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情境空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拓展学生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具有发展性意义。
以生活式交往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这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协调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又是实施真诚对话,在交往中理解,并且共同摄取双方的经验和智慧。
3.在情境中表现音乐
新课改力图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① 在亲历生活过程中感知音乐。生活化情境伴随着学生的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身经 历,得到积极的启发和暗示,在此过程中发展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② 在模拟生活角色中体验音乐情感。模拟生活角色就是指角色体验。是通过选择一个角色(人或物)作为学生体验的对象,并感受其在生活中的情感。在学习中进行角色模拟,目的是让学生重归真实的生活世界,以自由的思想体验生活,回归人性的本质。
③ 在生活情境感染中表达音乐思想。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的场景、条件等,让学生在实境体验中感悟知识,体验生活。还可在每堂课之末安排学生说一说(我听了什么?我唱了什么?我想表达什么?)的环节。
④ 在生活实际锻炼中展现音乐。动员学生参加社区的纳凉晚会和社会中的一些音乐性质的比赛,都能使学生的音乐实践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学生所学的音乐体现出生活的魅力。课题研究主要有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1.应用行动研究法,及时收集处理情境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反馈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方案,使研究更具实效性。
2.应用个案分析法,通过对课题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正确认识研究对象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水平。
3.应用经验总结法,分析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与研究报告等。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 —— 2010年11月)2.实施阶段(2010年12月 —— 2011年5月)
7.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篇七
一.一线贯串抓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内容复杂的课文, 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线索, 逐步深入, 一线贯穿, 这种教学法, 我们称之为“一线贯穿法”。这种教法是用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这个线索可以是景、物或人、事, 甚至是双线索或多线索。其特点是层层深入, 脉络清晰, 浑然一体, 一串到底, 利于整体把握教学步骤, 也有利于集中学生思维。此方法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点作为线索, 教师要善于围绕文章的主题思想去寻找和发现这个线索。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可以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或者穿着变化为线索, 让学生揣测玛蒂尔德的性格及其变化, 打破传统的人物性格分析, 学生跳出思维的老框框, 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跃课堂氛围。
鲁迅的《祝福》可以抓很多线索把小说的内容串起来。如祥林嫂 的外貌, 尤其是眼睛的变化, 或者柳妈的态度变化等都可以作为线索, 总之, 抓一个“变”字, 就能把各种人和事串联起来。
有的文章有双线索或多线索, 鲁迅的小说《药》就是典型的双线索———华小拴的死和夏瑜的牺牲, 究竟是什么导致他们的死?“药方”应该是什么?沿着这条线分析, 就能循序渐进, 水到渠成, 逐步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种方法对诗歌教学也同样适用。所谓“诗言志”, 诗歌都要表达一定的感情, 抓住线索, 关键在于把握诗眼。抓住了诗眼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而达到全面而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
利用一线贯串法抓关键, 抓住了线索, 老师就能更好地驾驭课文, 驾驭课堂。引导学生逐层深入, 自然过渡, 课堂环节也显得脉络清晰。一线贯穿法的运用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的小结也是对课文分析的一次升华, 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细节分析挖深度
细节之处见真情, 细节之中寓真义, 细节设置显深度。尤其是不以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取胜的文章, 更要注重细节分析。读者细细揣摩, 方能品出更多文字之外的东西。
细节分析法关键在于确定课文的分析点。这个点切入得好不好, 决定了课文讲解的成败。分析的切入点可以是景物、情感、人物形象或人生哲理等, 因文而定。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我们着力分析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 据此来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第一幅秋院图, 由“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到作者追求宁静的心态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由“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看作者内心蓝色的悲凉;从“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看作者向往清静的生活状态。这种分析一定要细致入微, 言之有理, 学生就自然能领会到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细节分析法挖深度, 通过选取恰当的点带领学生慢慢思考, 细细品味, 就能把握住课文的重点, 突出教学的重心。涵咏细节, 对一些情节性不强的课文, 可以用找细节、品细节的方式授课,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在学生中展开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抓细节反复涵咏的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尤其重要,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置疑解疑找突破
置疑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要善于提问, 提问题要适时、得当, 提出问题的难易度要适中。如讲解《失街亭》节选课文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是一个好的将领?请结合文中出现的两位将领 (诸葛亮和马谡) 从正反两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把整篇课文的内容串起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在解疑的过程中, 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了。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 这篇课文因为时代原因, 学生觉得隔膜难读。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接着问: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最后又问: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 加上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学生进一步清楚了作者的态度观点, 文中一些比喻论证的内涵就迎刃而解了。
置疑解疑找突破, 关键在于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 自己解决,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8.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篇八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 有效策略
初中音乐教学工作因为音乐自身的艺术性,所以使其较之于其他学科,具有更多的复杂性与细致性,而且它又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初中音乐教学,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与领悟该门课程的内涵。
一、加强音乐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教育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因为音乐是可以生动鲜明的表现与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所以借助音乐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最佳的方法。而且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可以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来制造一种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音乐美感的氛围,之后再运用相应的音乐技巧,来再次表现音乐作品,使学生可以与作品产生共鸣 ,进而在潜意识里受到教育。同时,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来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理解,一方面又可以陶冶情感培养爱国情操。
二、注重钢琴伴奏的运用
运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的伴奏,可谓是最佳的伴奏方式。钢琴伴奏是指用钢琴为歌曲或者乐曲进行快速有效果的伴奏,可以起到对歌曲的补充与衬托的作用。一般来说,伴奏可以分为正谱伴奏与即兴伴奏。初中教学中所教授给学生的曲目,虽然都是一些难度较小的曲目,但是学生演唱时候的速度与力度还是会有所变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重视起钢琴伴奏的作用。钢琴伴奏有助于对学生更好的掌握音准,速度与力度,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确定音乐的节奏与速度。节奏与速度是学生学习音乐基础,而且也是作家将情感付诸于作品的主要方式。
三、课前三分钟的合理运用
针对初中课时较短的现象,要对有限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运用。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在上课之后的15到20分钟左右进入最佳状态,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掌握能力会达到一个高点,所以需要音乐教师选用一些方法,来快速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到达这个高点的时间,这就需要对课前三分钟进行合理运用。一般中学的上课铃声会分为预铃与正式铃,所以教师可以在预铃响起的时候就组织学生做好,然后可以播放一些将要学习的曲目,让学生细心聆听,也可以自己伴奏为学生进行演唱,不过建议是采用学生集体演唱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帮助全体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音乐的情景,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已经学习过的曲目,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四、采用生动的音乐教学方法
初中的音乐教学,可以适当的采用一些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助的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学习音乐上来。首先,可以采用叙述故事的方法,来引出将要学习的曲目。教师可以运用一些优美的语言,将马上要学习的曲目的信息,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简历等等,以讲故事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稍后领悟音乐作品有着不可小觑的功效,而且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运用钢琴伴奏,将学习的曲目作为叙述故事的背景音乐,会有更好的效果。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动口,进行演唱,不管学生唱的好坏与否,都要给予学生肯定的鼓励,针对一些音调与节奏的错误,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直到学生掌握为止。最后,可以在进行几周的音乐教学之后,单独选择一节课作为音乐作品赏析课,让学生安静的欣赏几首知名的作品,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些听后的感受,不要对字数进行限制,少则一句话,多则上百行,怎样都可以。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听后的感受,增强师生间的感情,能帮助教师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为日后的音乐教学提供帮助。
五、增强音乐的学习兴趣
增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音乐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程中安排一些小游戏或者小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演唱比赛,这即可以考察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其上进心。再比如说接歌比赛,由老师发起,之后使学生进行分组接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反映能力,而且可以考验学生对已学曲目的掌握情况。
六、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运用
随着近些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将其适当的应用到初中音乐教学之中来,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音乐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也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可以运用网络查找乐曲的背景信息,可以运用一些视频技术,制作一些音乐教学课件,这样播放给学生的时候,比起枯燥的讲解,将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篇九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
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
我在黑板上带领大家归纳、总结用小数表示的单、复名数之间的转换特点,随着总结的不断深入,一些原本还有些模糊的学生,思维逐渐地清晰起来了,慢慢地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抓手。此时,我一眼扫去,发现“M”也很认真地在听,在写,还时不时地皱皱眉,从他的学习情势上来看,他学的很认真,心想今天“M”或许掌握了一直没有掌握的名数互化的内容了。
可等到全班学生进行练习时,发现“M”的作业几乎还都是错的,并且,错的内容就是刚刚大家讨论过的错例。
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讲话,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学习搞好呢?通过M这个例子,最起码可以看出,所谓的专心听讲、不讲话、守纪律,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效,并不与这个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现相关联。只有当这种外面学习的表现是因为内在学习的动机的自然流露时,外在的表现才能显现出学习状态的某些特征。那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呢?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了,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
10.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篇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笔者认 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从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看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
二、从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看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确性 ;
三、从注重数学素养的培养,看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
11.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篇十一
一、 钻研教材,研究学生
英语学科主要的特点是词汇量大,知识结构是呈螺旋上升,内容更加贴近生活。由于我任教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哪怕一堂课只学会一个知识点,只要让绝大多数人掌握了,我觉得这堂课的有效性就得到了体现。作为一门语言课程,需要不断地练习。晨读就是训练学生多读的良好时机,一日之计在于晨,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朗读二十分钟的英语,而且要尽可能清晰,尽可能大声地读出声,并且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对于重要、优美的段落和句子则要求学生背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这是很容易碰钉子的。要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二、 备教法,备学生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使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三、 让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在英语课堂上,我认真上每一节课并注重课堂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在学习中,问题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教师成为学习的帮手,共同发展。另外我还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互助、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组织形式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因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必须积极承担个人的责职。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合作的平等性、合作的乐趣、合作的成功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其学习英语的主动积极性,从而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应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使不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感觉到因为学习而有成就感和快乐。
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的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因为只有英语水平提高,他们才能达到交异国笔友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五、 不足
教与学是相互的,同样,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着不可预测性,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成绩,我觉得这学期的合格率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分别达到100%和94.7%,优秀率也有所提高,达到23%。但与其他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差距存在于能力部分的得分率不高,普遍只有70%。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已经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做了一些专项练习,但是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在于:
(1) 学生的词汇量跟不上,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积累词汇量。
(2) 对于句子结构和词性学生不了解,所以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存在偏差,注意了句式却忽略了词性的一致,在下学期要注重学生单词词性的记忆以及句子结构的教学。
(3) 学生阅读面狭窄,对于相关的报刊和杂志阅读太少,学校和家庭可提供的资源较少。
12.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篇十二
一、合理设计课前实验, 探究导入
小学科学课堂中, 探究活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 很多问题和证据都是来自于教材或教师的演示实验, 尤其是教师课堂导入的演示实验, 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 在讲授《电和磁》一课时, 教师在课前准备一块用布包好的永久性磁铁、一个加上伪装的电磁铁装置 (保留神秘性) 。开始上课, 教师先用布包裹的磁铁吸引起小铁钉、学生的铅笔刀等, 然后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这时学生会很快说出是“磁铁”。教师接着用伪装好的电磁铁去吸引小铁钉、铅笔刀, 吸起来以后停留一会儿, 教师悄悄关闭电磁铁的电源, 小铁钉、铅笔刀掉落。此时再问:“老师现在手里拿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既能吸起小铁钉, 又能让小铁钉自然掉落呢?”这时学生就会陷入沉思中, 于是教师揭开伪装的电磁铁, 和学生一起进入电与磁的神秘探究。
二、以学生切身生活体验为基础, 亲历导入
新课标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科学课本上的很多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看到过、应用过或体验过的。面对这样的课堂, 我们导入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 探究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例如, 在讲授《使用工具》一课时, 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谈及相关话题:“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 有了工具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很多事情,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都看到过或使用过那些工具。”学生就会踊跃的说出钳子, 锤子, 螺丝刀, 剪刀等。课堂教学就在浅显而热烈的一问一答中开始。
三、利用简易的情境再现, 趣味导入
教学中合理利用情境再现往往给学生带来一种形象直观的感觉。例如, 在讲授《光和影》一课时, 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手影戏表演的视频。观看手影视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直观的展现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教学铺平了道路。在学生看完手影表演以后, 教师提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在讨论中会逐步说出光源、遮挡物、屏诸要素。之后教师进行简单分析同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和影。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 还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思维。科学课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现象, 弄清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会合理的利用现象。让学生把学习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所以科学课堂就应该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重温学生听过的故事, 回忆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故事、寓言都蕴藏着很深的科学知识, 在科学课堂上巧妙地联系这些故事组织导入情节, 对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是行之有效的。例如, 在讲授《浮力》一课时, 教师在上课之后和学生一起重温《捞铁牛》的故事:和尚怀丙在捞沉在河底淤泥中的铁牛时先把两只大船装满了泥沙, 接着把船和淤泥中的铁牛用绳子牢牢的栓在一起, 然后让水手们一起卸掉船里的泥沙, 船开始上浮, 淤泥里的铁牛也跟着从淤泥里浮出来, 沉在河底的铁牛就这样被一只只打捞上岸。听完故事以后, 教师问学生:“是什么力量让船和铁牛一起在水里上升的呢?”因为学生在四年级语文课中学过《捞铁牛》的故事, 所以会很快说出是“水的浮力”。这时教师接着说:“浮力是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合理的利用浮力可以为我们人类解决很多事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了解浮力。”
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 设疑导入
按照课程编排, 整个小学科学的内容体系是按年级分梯次一环环螺旋上升的。在导入新课时, 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 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中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讲授《蚯蚓的选择》一课时, 上课一开始, 教师为学生展示蚯蚓实际的生活环境, 然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提问: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蚯蚓?使学生对蚯蚓产生喜爱之情, 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使学生轻松的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起学生想要主动参与探究的愿望。这时教师大胆给学生设疑:你们猜一猜蚯蚓究竟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学生会积极地去猜想、推测。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模型的有效方式。学生在之前的科学课上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了解,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 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进一步探究, 可培养学生大胆猜想, 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13.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篇十三
【摘要】初中学生中长跑训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要抓训练,另一方面要学好文化课,因此训练时间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其次中长跑又是中学各年级学习的主要教材,也是健康测试的必测项目;再者,由于中长跑的距离、时间都比较长,体能消耗大,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学中,中长跑教学始终是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下中长跑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来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新的教学策略来改进教学
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耐力跑 学习氛围
中长跑作为田径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学校体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中长跑是耐力与意志并存的运动项目,长期坚持中长跑锻炼不但能增强体质、提高心血管的机能。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生理机能、生理机能还有心理的发育都需要全面协调的发展。通过对中长跑运动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将有助于促进初中学生身体形态和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协调发展,提高耐力、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但是长期以来,这方面的教学往往存在着多数学生不能主动、合理的训练,存在着偷懒厌学的现象,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下中长跑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来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新的见解来改进教
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提高养成教育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堂讲解中长跑的锻炼价值及学习的意义,提高学生对中长跑发展背景的理论认识同时利用板报、广播等宣传报道练中长跑的健身作用以及关于中长跑项目的典型事例,提高学生对练中长跑的认识,培养学生练中长跑的间接兴趣,更加重视增
加情感成分的感染和熏陶。
二、游戏法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中长跑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要安排一些娱乐性游戏来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里掌握要学习的知识。例如:可以采取“龙尾变龙头”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成一路纵队绕场慢跑,最末尾的一人加速从左边跑到队伍前面领头,然后恢复慢跑,倒数第二、三人……依次进行。这种快、慢交替的趣味法,能刺激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也可以采用跨越障碍跑的方法,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场地布置一些小障碍,例如:摆放一些小凳和小海绵垫子,学生在慢跑的过程中遇到这些小障碍物轻巧跨过,以转移其注意力,提高练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接力跑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中长跑的练习兴趣。
(2)利用“贪食蛇”竞赛法
首先选好耐久跑比赛的位置或路线。1,、排头当蛇头,依次吞“食物”(队员)。
2、整队为蛇吞食物(在指定校园区域的纸条)。
3、贪食蛇“减肥”(依次从排头开始把队员放回到原来区域)。要求:三个练习能够连续。利用此形式激发跑的乐趣、积极性。这种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
(3)素质练习法
在跑道上,隔若干米就插上小旗,进行高抬腿跑、后蹬跑、快速跑、单脚交换跳、蛙跳等的练习,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既克服了单调乏味的练习形式,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在雨天室外无法上课时,可以采用爬楼梯、跳台阶、单脚跳、双脚跳等方法进行素质练习,让学生既锻炼了身体素质,同时又不感到枯燥,从而激发学生练习中长跑的兴趣。.二、中长跑的技术训练
中长跑属于有氧代谢项目,主要以耐力为基础,包括速度、力量、协调和灵敏度等,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还没有健全,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锻炼原则,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身体
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耐力训练。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心血管训练基础,在长期练习或训练中,耐力是保持精力旺盛,持续训练的条件。(1)持续跑。持续跑的作用:改进中长跑的呼吸方法,发展一般耐力。技术要求:跑速均匀,用力适中,跑时上下肢用力协调,呼吸节奏合理,保持2-3步一呼气和2-3步一吸气,并注重应有一定的深度。练习方法:可以在田径场进行练习,也可以在野外进行练习,不固定跑的距离,不限所用的时间,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140-160次,跑进时强调跑动技术正确性和节省化,800米专项,一般跑3000-4000米,1500-3000米,专项跑为8000-10000米。(2)重复跑。重复跑作用:改进跑动技术,提高专项耐力。技术要求:同中长跑技术。练习方法:反复进行某一个固定距离的练习,强度的控制在个人最高速度的85%-95%之间,个别情况下跑的速度可以达到或接近个人的最好速度,练习的间歇时间较长,待运动员基本恢复后再进行下一次跑的练习,重复的次数应根据学生具体身体状况而定。
2、力量速度练习。(1)定时定距离跑。作用:提高专项耐力和学生自我控制跑速的能力。技术要求:跑时两臂曲肘自然前后摆动,前调呼吸节奏与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逐渐培养学生自我控制速度能力。练习方法:固定时间和距离,以7-8人一组练习为宜,强度控制在60%-70%之间,并随着运动员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大跑的距离。(2)间歇跑。作用:提高专项耐力,发展机体有氧供应能力。技术要求:同中长跑技术。练习方法:固定距离和严格控制每词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每次跑完后脉搏在180次/分左右,采用走或放松跑练习,待脉搏恢复到120次/分左右时立即进行下一次跑的练习。跑的距离中距离一般采用200米-400米,长距离专项一般采用400米-600米。(3)负重长跑。作用:腿部负一定重量的物体,进行长时间跑的练习发展大腿肌肉专项耐力和大腿长时间工作的肌肉力量。技术要求:步频轻松有力尽量保持已形成的跑动的节奏。练习方法:固定跑的距离和路线,可以在场地上练习或在公路、草地、树林中进行。强度控制在50-60%之间。重复次数在1~3次为宜,距离在5~8公里为限。
3、柔韧性练习。对途中跑,动作是否舒展,步幅大小都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成绩,平时多做各种压腿练习、仰卧起坐。
4、弯道跑。中长跑的多半是在弯道上进行的,因而掌握弯道技术很重要。在弯道跑时,运动员的整个身体都应适当地向内倾斜,以便利用重力的向心力,克服离心力,摆臂时,右臂向前摆动的幅度稍大,前摆时稍向内扣,左臂后摆的幅度稍大,腿前摆时,右膝应稍向内扣,左膝前摆稍向外展,脚着地时,右脚用前脚掌内侧着地,左脚用脚掌外侧着地,训练时应多练习弯道跑,以利
于提高成绩。
5、途中跑和合理分配体力。合理分配体力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方面。中长跑比赛,一般起跑速度较快,这段加速跑是为了发挥出预定的速度和占据有利的位置,而后转入匀速途中跑,耐力好而速度差的远动员,一般采用领先跑的技术,以便在途中跑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甩掉对手,速度好而耐力差的运动员常采用跟随跑的战术,以便最后全力以赴冲向终点,超越对手,取得胜利。在途中跑时,一般不宜采用变速跑,他消耗能量大,多变的步伐
14.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篇十四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历教育还是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都有了全面的发展。但是,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却依然无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错位。究其本质原因,除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之外,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尚处于努力阶段,特别是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实效性,即教学效益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本课题主要以中职学校选修课为切入点,以教学实效性为抓手,探索提高中职学校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这对于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定位越来越理性化,能适应岗位需求的都是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但由于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原因,使得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岗位变化需求,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日益突显。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符合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岗位技术的变化,避免人才培养质量的‘偏移’和教学实效的‘失控’。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开展,需要中职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从整体上看不容乐观,而且参差不齐。为了有效提高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质量,从总体上改变中职学校的社会地位,必须积极推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越来越接近普通教育,突出表现为“普教化”的特点,绝大部分学校采用的还是“演示性”的方式,追求的还是普通教育的教育手法和模式,这使得教学方法和办学理念成为一对矛盾,阻碍了教学的效果体现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内容选择上的缺陷,使得教学内容的职业
教育特征也不明显,职业性和实践性不强,教学内容还基本沿用了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践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和毕业后就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理论性较强,使得学生的实习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出现困难。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于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但实际上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技能水平不强的缺陷,对师资实施培训的效果也不尽理想,例如教师的职称愈来愈高移,而技能水平却没有明显提升。同时,一些具有相当丰富实践经验的、具有“双师型”特质的教师由于忙于自己搞项目,但未能将项目实施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承接任务过多而自己分身无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有效完成。因此,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本质体现,是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核心环节。教学的内涵众说纷云,至今理论界对教学一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人将教学看成一个联合词,它是指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有的人则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相当于教师的“教”。在分析的多种语义理解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其中一种定义作为引义,即,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说过“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1]教和学就象卖和买一样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虽然教主要是一种外化过程,学主要是一种内化过程,但两者互相依赖、互为基础、互为方向。随着教学观念的逐步更新,教与学出现融合性趋势,教如同学,学如同教,两者相融为一个整体。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教学的特征和实效性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界,近年来针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对教育教学、课堂教学及教学有效性、实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可见的文献资料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校本研究方案”、“教学常规管理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提高韵律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网络资源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等。从职业教育领域来看,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是日益丰富,其中不乏很多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例如,“职业教育现代教学特点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取向”、“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产生、发展与现状研究”、“我国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专项研究”等。但不可否认,对职教教学的研究更多的是涉及教学改革、教学特点等中观层面的研究,散见一些关于教学有效性或实效性的微观层面的研究。
在国外,对教育教学、课堂教学及其有效性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例如,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1996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指出为适应信息化社会、贸易国际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要转变观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加强企校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欧洲学徒制培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对于我国的教学研究而言,国外的教学及其有效性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更为成熟和先进,理论体系和实践进程都比较完善,它们的研究领域虽然更多的是涉及普通教育领域,但也有较多的研究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而且,很多普通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对职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可见的文献资料比较多,诸如“论二战后国外的教学研究”、“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外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探微”、“国外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国外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国外阅读理解教学与研究中的‘出声思考法’探析”、“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研究”、“德国‘四阶段教学法’在中职实训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行为导向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美国中小学教学中的PBI模式研究”、“美国中小学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述评”、“现代美国市场营销教学与研究”、“美国对按能力分班(组)教学效果的研究”、“英国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个案研究”、“澳大利亚体裁教学法述评”、“试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态——兼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等等。
长期以来,我们的职业教育教学基本上搬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和研究适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效率不高的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此,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无论对于理论构建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将以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基础,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将达到以下几个具体研究目标。一是疏理出我校经贸大类专业目前课堂教学现状、特征、问题;二是理清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特别是国外的先进经验或模式;三是提出适应我校经贸大类专业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策略;四是提出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发展性思考与设想。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并最终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我校经贸大类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发展现状研究
主要对目前我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现状,包括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各个环节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地分析与描述,疏理出我校教学改革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等,以及由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引起的一系列矛盾。
2.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经验探索和特征研究
借鉴普通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国外教育相对发达的一些国家进行的相关研究以及其它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模式以及教育新思路和新理念。
3.中职学校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研究(以经贸大类为例)
在摸清现状并对国内外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我校专业特点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设计教学实效性策略框架或体系,这些策略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环节,还针对与教学环节紧密相关的其他环节,如资源、专业、课程、师资、教材、评价等等。
4.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发展性思考与建议
对实际运用这些教学策略的和谐度和可持续性提出战略性设想与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原则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梳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中国的港澳台及内陆地区开展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理清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目标,并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分析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结合终极关怀的教育精神,研究高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高职通识教育的模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以通识教育——素质拓展训练营为基地进行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提升,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和个案参考。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人尽其才、人人成才”。基于人人都能成才的学生观,通过通识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品德和基础技能,帮助高职学生确立自信,树立自尊,找到希望,看到成功。
2.整体性原则。通识教育要以整体和谐为目标,做到全员、全程、全面育人。全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程: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突破重点;全面:面向全体,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追求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爱好、需求和愿望;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根据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化素质教育,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检索法、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定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文献检索法、社会调查法、定量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研究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发展的
基本现状。比较法主要用于研究国内外教学改革先进模式与经验探索,并根据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等背景,选取可供我国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所借鉴的部分。专家咨询法主要用于课题研究的后期,通过对职业教育界一些专家的咨询访问,取得专家们的指导与建议,使得该课题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研究过程及成果经验: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构思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了本研究的有序、有效开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前期工作:(2014年3月)
1.选定研究课题,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全组的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摸清了中职经贸大类课堂教学的现状,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
2.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并健全了学习交流制度。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3.修改研究方案。方案制定后,请学校领导及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出了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了实施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5年3月)第一阶段:(2014年3月)
召开全组成员会议,审议开题报告,并进一步论证、完善了课题的研究方案,提出课堂实施初步策略。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讨论法及行动研究法。第二阶段:(2014年6月——2014年8月)
1.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展开活动,并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效果进行互动点评和反思,对课题研究中产生的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2.如开全组会议,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汇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最后大组整体探研。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课题组成员为全镇教师作了示范课,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心得,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召开课题组会议,商讨结题工作。课题组全体成员着手整理资料。总结经验:
(一)、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开端引趣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怪不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公认的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应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职业教育无可推卸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1)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2)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视频,动漫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3)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把枯燥的专业课本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2.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中,由
于中职学校学生好胜好强,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回答得快又对”,“看谁的表达能力强”,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老师教得千篇一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依据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经贸大类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经贸大类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具体地我们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的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制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给学生制定合适的规矩,使每天的学习活动都有规可循,让学生知道规矩意味着什么。
(2).在目标、要求明确的情况下,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3).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专心学习或集中精力做事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情才会自然平静下来,自觉主动配合教师完成一次活动。
(4). 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不断调整要求,分类提一些明确统一的规则。(5). 提供经过认真设计的挑战,鼓励学生为自己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而庆贺。(6).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努力和学习的过程上,而非成绩上。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就能轻松地、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去做:
首先,是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学必须实行民主化的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不要一锤定音,只要有合理的一面,就应该肯定。对有主见的敢于跟教师争辩的同学更要大力表扬,课堂上要允许学生随时发问。教师一旦放下架
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浓的民主气氛,学生就一定会活跃起来,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会有力地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善问。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乱问,而是要讲究实效。让学生在质疑提问过程中更深入理解各方面内容,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努力探索真理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多疑多问,让课堂更加活跃起来,这是学生的强烈愿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的效果分析
1.形成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应用、修改、完善等几个环节,围绕有效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新课程改革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们虽然确立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到宏观层面提炼,再指导实践,再去提炼”这一研究思路,但近一年的课题研究还过多的停留在微观实践层面,策略提炼工作突出不够。
2.课题研究的关注点还没有最终回归与学生,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去评价课堂教学中操作的有效性。今后的设想:
1.进一步做好微观层面的实践,突出与教材有关的操作素材体例的构建工作。
2.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性成果。3.加强课堂教学中有效操作的评价研究。
丽水旅游学校
【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推荐阅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08-06
提高生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论文12-07
如何提高物理教学效果08-05
浅谈提高安全检查效果的方法10-28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09-11
拼音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9-08
如何运用“游戏式”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10-06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08-21
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