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2024-09-26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微(共16篇)(共16篇)

1.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篇一

浅谈农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课本上有近三分之一的文言文篇目,它们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在农村初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成绩差,更谈不上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也不愿意深入研究这个领域,农村文言文教学成了一个无从问津的“死角”,学生害怕,老师头痛。公开课、优质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篇目教学。从师生教与学两方面来看,文言文教学是农村中学教学的一大难点,用力多,但收效少。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寻求文言文教学的的有效方法,我们就农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农村初中教学环境欠佳

诸多原因,农村初中学生图书拥有量少,许多农村家长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金钱为孩子创造一定的文言学习环境,再加上农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导致大部分农村学生学习习惯差,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臵的学习任务。课本上的识记、阅读、背诵等文言文教学任务落不到实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自然低下,更不用说拓展延伸到课外了。

2、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厚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没有强烈的需要自然就不会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我们调查问卷结果来看,50%学生认为“文言文章”有趣,8%的学认为没趣,多达42%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与否,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文言文”,但也有较大部分学生的需要是迫于应试升学压力,所以学习大打折扣,学习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3、学生对文言文畏难情绪严重

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词语简洁,意境优美,但它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少,相比现代文,文言文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块“硬骨头”。学生学生中有戏言曰:学习语文三大难,周树人文言文写作文。由此不难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在当前农村初中生身上,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格外吃力,常为一些晦涩难懂的字词所困惑,对文言文的学习俨然成了学生的“第二外语”,学生普遍不喜欢,且害怕学习文言文。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文言文题目是靠“猜答案”做答,有的整个大题全部留空,眼睁睁的文言文题目分数大量流失,如此一来,学生更是对文言文阅读望“题”没及,怕——不会——更怕——更不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自然丧失了学习兴趣。

4、学生过分依赖教辅资料,学习缺乏主动性 现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泛滥,学生只要有一本《教材全解》或《初中语文一本通》之类的教辅资料,上课完全可以不听讲,不做笔记,不思考,做作业照抄答案。如此一来,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没有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很差。

(二)教师方面

1、文言文教学目标不明晰

大部分农村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明确。文言文教学应该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感染。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古汉语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得到心灵的净化。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往往根据考试题型的要求去教学,只注重让学生掌握可怜巴巴的语言知识,会翻译、能背诵就行,对文言文中丰富的美的内涵缺少挖掘。即便有一些分析,也是简单匆忙,“从本到本”,缺少“迁移”。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文言文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无丝毫兴趣,文言阅读水平自然很低。

2、文言文教学形式简单,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我们农村初中教师文言文教学方法简单,常常先是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范读齐读课文、字词串讲、翻译、句式用法归纳、主题分析,然后让学生读熟背诵,课课如此,千篇一律。这样势必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丰富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让师生都觉枯燥乏味,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

3、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一言堂”居多,限制了学生思维,不符合新课标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为提高分数及效率,文言文教学大多是串讲式,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一讲到底。学生只有被动的听和说,没有时间去思考,学生在课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脑子里却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文言文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自然提高不了。

4、缺乏拓展和迁移

由于目前文言文教学都是以考试为目的,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老师往往只注重课本,没有将课内的文言文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没有能引导、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书籍,以及在作文中运用文言文的好词好句,使作文更有文采,更有内涵。学生对文言文是了解和学习也只局限于课内,即使死记硬背了一些文言字词和课文,也往往不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当然,就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言,文言文教学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弊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对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有了一点心得和体会。

二、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

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应注重从激发兴趣入手。我们必须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这是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的前提。(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著名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精彩导语,在教学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紧紧抓住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尤其应当重视课堂导入。(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文章不同,其内容各异,文学特点各异,我们必须因“文”施教,采用灵活教法。只有不断变换教法,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才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3)鼓励学生探究质疑。一个优秀的课堂是一个活跃的课堂、一个民主的课堂,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就必须鼓励他们深入思考、积极发言、勇于质疑,这样才会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活”则生趣,趣而求知。(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文言文重点字词背诵分组竞赛,把课文改编成故事,或讲述相关的故事,或是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乐学、好学文言文。

2、注重诵读,训练学生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新课标也将诵读放在突出的地位上,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还可以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才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要肯花费时间和精力,加强诵读的方法指导。诵读应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清字音;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读出语气、语势;第四步,体味情感,感悟情境。诵读方式灵活多变,范读自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朗读和背诵相结合,把诵读落到实处,就能事半功倍,更快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3、重视预习,借助注释自主、合作学习

语文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教学,学生必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分析、感悟、欣赏课文,这势必需要更多的课时量才能完成。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把要求一课时完成的课文上成两课时,要求两课时完成的课文上成三课时、甚至四课时,课堂教学效果极其低下。当前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文言字词类就可以基本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对难理解的、重点的字词句仔细讲解分析,学生能理解的只需要稍作点拨即可。这样,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针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既让学生领略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了学生的自学习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本身也有了成就感。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

4、转变观念,避免“满堂灌”,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就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避免“满堂灌”,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解决问题。作为农村初中的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标精神,应该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传承古代文明,为创造新的文明打下基础。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因此,文言文教学就应该重视文学欣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雅,接受审美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享受文言文作品的精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5、重视积累,拓展迁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对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翻译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能加以运用。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适当向课外迁移延伸。主要从文言文知识和思想方面迁移,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延伸,与课文内容、主题相近或相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课外文言文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另外,文言文词义也可以与现代汉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训练,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当然,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探讨、善于总结改进,鼓励学生去体会学习文言文的妙处,去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亲近文本、诵读感悟、学以致用,我们农村孩子也能在文言文学习上收获成功的喜悦。

2.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篇二

一.单元整合, 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文时, 常苦于无材料可写, 笔端阻塞。一方面, 学生还没有形成善于观察生活, 提炼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的阅读积累太贫乏。那我们为什么不走一条捷径, 从丰富多彩的课文中寻找俯拾皆是的素材呢?小学、初中、高中多少篇经典课文, 有的长于说理, 有的以情动人, 有的引人深思, 这是个丰富的素材库。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对课文素材进行梳理整合, 化为我用。

如衡阳中考作文题目《爱, 让生活更美好》。课文中同样有很多很好的例子犹如熠熠生辉的珍宝, 等待慧眼识珠的学生去寻找。胡适的《我的母亲》, 描写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的爱;余光中《乡愁》, 抒发游子对故土的热爱;《珍珠鸟》赞美人类对动物的珍爱;《斑羚飞渡》讴歌个体牺牲自我, 奉献种族的大爱。如果平时教学,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例子, 对同类写作素材归纳整理, 熟记于心, 写作时便不愁无米下锅。

针对不同课文素材, 有不同的运用方法。有的可以多材一用, 有的则可以一材多用。因为有的课文素材本身蕴含丰富的信息, 能从不同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理解。可以结合作文题目审题需要, 选择合适来写。如《愚公移山》, 可以赞颂愚公移山坚韧不拔的精神;亦可讽刺愚公痴迷不化, 不做变通;亦可讥讽智叟只会说风凉话;更可赞美小孩的互助精神。如上所述, 纵横捭阖, 妙笔生花, 岂无活用之妙?

二.技巧整合, 优化写作技巧

初中生写作, 多数是平铺直叙, 清淡无味。如果能用点技巧, 可以让文章增色不少。我们平时在课堂上, 经常这样讲阅读:这个词用得好, 好在哪里?结尾从内容到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很多时候, 我们到此止步, 始于阅读, 也止于阅读。是否可以尝试再往前走一步, 往写作方向上引导学生。学生不是又有一个难得的收获吗?从知道文章这样写好在哪里, 到文章怎样写才好, 两者之间的距离正如“纸”, 捅破了又别有一番天地。如在阅读中会讲到这是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 他的好处是逼真地反映了人物的内隐复杂的心情, 有助于表现人物。如果教师能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明确地指出, 在写作时, 如果想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不妨借助于神态描写。它有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表现力, 能真实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这样神来一笔的点拨后, 学生会茅塞顿开, 作为一种技巧积累在头脑中, 写作时能自然地运用这一技巧。

再如余光中《乡愁》, 学生读了之后, 都觉得很喜欢, 很美。我便引导学生寻找美的原因。有学生道, 文章用大量比喻, 如“邮票”“船票”“坟墓”, 我便因势利导学生, 化虚为实, 未必不是一个好技巧。古往今来, 文人墨客均有这一招。看看古代写“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哪一句不是将虚化实, 借助具体形象表述呢?学生听了, 茅塞顿开, 把“诗化的意象”运用到作文中, 让作文更具形象的美感。

三.标点整合, 拓展无声境界

标点符号此刻正躲在一个无声角落哭泣, 他活跃在文字中间, 却少被关注。他存在于学生的作文中, 多能所见是逗号、句号、感叹号这几个老面孔, 仿佛她只为了断句而存在。事实上, 标点符号犹如调味品, 表面波澜不兴, 水下波浪翻滚, 常有意味深长之效。如果在阅读教学里重视标点符号教学, 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杨绛先生《老王》, 老王拖着病躯为她送来新鲜的大鸡蛋和香油, 杨绛拿钱给老王。老王断然拒绝:“我不是要钱。”杨绛说道:“我知道, 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 就免得托人捎了。”你看, 一个破折号里面也有很多含义。老王那么善良淳朴的一个人, 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前一天, 拖着个病入膏肓的身躯, 爬上高楼为杨绛一家送来这么好的补品, 是一种真情实意的表达, 是一种至真的诚意。老王虽然贫贱, 但是他也渴望平等, 被尊重。在友情的天平上, 他认为与杨绛一家是平等的。可是杨绛却拿出钱来给他, 遭到老王拒绝后, 杨绛很不好意思, 只是先附和道:“我知道, 我知道——”后面紧跟一个破折号, 展现了她内心的无助, 慌乱, 太突然了, 太出人意料了, 作者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也许对自己的做法感到难为情, 也许觉得玷污老王的这份真情, 总之, 这一切都浓缩在了破折号里, 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到后来, 作者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辞, 只是找了句不相关的话语勉强搪塞过去, “不过你既然来了, 就免得托人捎了。”如果将破折号换用成逗号, 便无法展现两句话之间的停顿, 不能表现出前后语意间的错层, 不能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从而不能展示出这段丰富而激烈的思想斗争。

所以在阅读课上, 有选择地详细分析这些标点符号的作用, 让标点符号从不被人注视的黑暗中走出来, 可以大大扩充作文的内涵, 阅读时将品味到含蓄美、隽永美, 让读者从字里行间都读出“戏”来。这样, 作文既有整体之美, 又有细节之美, 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鼓励学生像课文一样大胆运用各种特色标点符号, 美化自己的作文, 丰富情感表达, 增强文章表现力。

四.特色整合, 积淀写作能量

课文各有特点, 我们还需要根据课文特色决定有效写作教学策略, 要因材施教。这个“材”, 指的是教材。课文有的长于情节, 有的长于抒情, 有的长于论理, 因此, 我们要根据课文特质调整写作教学策略。

有的课文情节一波三折, 波澜起伏, 这不正好是把一件事写精彩最好的典型范例吗?如《变色龙》中围绕咬伤指头的小狗到底是否是将军家的小狗, 多次改变处理方式和语气, 活脱脱展现了一个官场奴隶的丑恶嘴脸。“文似看山不喜平”, 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模仿小说的写法, 尽量在记叙事件中设计波澜, 让起伏跌宕的情节更好抓住读者的心灵。让读者的心跟着习作一起体验“过山车”的刺激和乐趣。教此类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在叙事时多下功夫, 多用技巧, 构造事件的波折, 写出事件的波澜。

诗歌是文学的骄子, 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有些小诗, 是具体而微的作文, 非常直观, 非常形象, 适合做整体作文讲评的范例。因为短小, 适合把握整体;因为精悍, 体现文章的精华。例如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 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小诗。觉得她很美, 非常渴望能写出这样的小诗。那么老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思考, 诗中出现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将抽象情感具体化, 让虚无变得形象可感, 传递出诗人思念的情感。而且在小诗的结尾, 升华主题, 由“小我”到“大家”, 表现了盼望海峡两岸早日团圆的宏大主题。在写作策略上, 我将技巧概括成八个字:“以形绘神, 重在传情”。“结尾点题, 奏出强音”。这样的课文范例, 让学生能“一叶知秋”, 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处理好各个细节、部分与整体文章的关系。

利用课文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将《唐雎不辱使命》中精彩的对话描写改成现代文, 既是对阅读的深层次把握, 又扩充学生的想象力;续写《愚公移山》, 然后开作品品析会, 让学生对结果迥异的结局充满期待;更可以假设于勒知道菲利普一家的表现后, 以于勒的口吻跟他的家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心情, 或者若干年后于勒飞黄腾达, 回到故里后从外人之口知道事情的真相所做的心灵表白。寻找这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突破口, 激发写作的热情, 扩大写作的乐趣, 将心中热情诉诸笔端, 将青春飞扬的文字在笔下流淌。

3.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重视预习;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11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48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史知识,积淀古代文化。但文言文教学面临“教师烦教,学生怕学”的现状亟待解决。如何才能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预习,学会自学和断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一下,不要坐等教师来讲解。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汉语中常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很有道理。读得多、读得熟,理解也就自然会深了。熟读可以加深理解,理解了的东西,记忆就会牢固。诵读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不读破句),读出语气。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走近古典文学作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言文时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读方法外,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我还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地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情景剧,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就尝试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三、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文言文知识面

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文章的创作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文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发展脉络。从文言文作品产生的朝代就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轮廓。如从最早的《诗经》《论语》《孟子》《过秦论》,就清晰地显现了这一点。因此,要教好文言文,教师要有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做到有效备课,才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文言文学习与历史知识汲取相得益彰。

四、积累知识,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学而不用,那是死学,谈不上能力,而知识的运用又必须建立在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有目的,有计划的积累,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并使之系统化,而且能转化为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积累知识的方法常见而又简单实用的是做笔记,学生可以把所学的常见代词、文言通假字、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现象等知识通过分类、比较后将之整理到笔记本上,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学会积累,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五、课后复习,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

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虽然课程讲解是最核心的部分,但想要使学生完全掌握我们源远流长的古代知识并与现代思想相结合,课后的复习和加深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以《鸿门宴》为例,教师讲解完毕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在视觉上加强对故事的记忆,也可以推荐相关的书籍,无形中又让学生得到了复习,也收获了快乐。

4.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微 篇四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微

重庆市荣昌双河中学赖萍

【摘要】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1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79-01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比如七年纪下册第11 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的图像和一段文字: 年2 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 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

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产生了兴趣,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了。

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渴望,产生了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了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4、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5、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要多用这种形式。

5.浅谈如何有效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五

【类别】初中 语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如何有效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

从大纲的变化来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对诵读的情有独钟。对文言文的诵读越来越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我的做法是:初一

久,就忘了。效率很低。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背诵指导环节。促进背诵的快速、持久,达到记忆的高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按作者的写作思路去背,如:时间顺序、景物描写顺序、感情变化顺序等;或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去背诵等等。通过背诵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马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策”字,即“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这两个“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驱使”的意思,后者是“鞭子”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根据当代中学生表现欲较强的心理,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课堂作为场景,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课文故事情节,这样,既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深入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在

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教益。如学生们可根据《扁鹊见蔡桓公》、《越巫》、《<世说新语>三则》等多篇文言文,排练出精彩的课本剧,在课代表的精心组织下,同学们自己准备服装、道具,课前认真排练,课堂上精彩的表演让大家认识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劝告的后果,从而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虚心听取意见,及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从“越巫”的形象上,同学们认识到了愚昧无知,自欺欺人,终将害人害己,自食其果;从《魏武将见匈奴使》情节中了解了曹操奸诈、多疑的性格特点。

四、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注重了学生德育上的培养。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文章实际,加强德育上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用古人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用前人的实例感召学生的灵魂如《愚公移山》一文,同学们可通过热烈的讨论,认识到愚公那种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令人无比敬佩,从而激发自己在学习上不畏艰难,求索攻坚;《伤仲永》可让同学们认识到天资再好,如果后天不肯努力用功、刻苦学习,最终将会“泯然众人”;《论语》中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勤学的态度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远大抱负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辞以记之》、夏完淳的《别云间》等许多优秀诗篇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名篇佳作

脍炙人口,对人起着劝诫、警示或激励的作用,学生通过摘录相关的文言警句、诗行,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感悟生活的哲理,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

总之,对闻言文的教学不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应认识到文言文包含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师者要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参考文献】:

6.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 篇六

一、创设情趣氛围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兴趣是学生的导航仪,对文言文有兴趣,才能投身到这种与实际生活脱钩的旧文字中来,尤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接触与古诗不同的另外一种古老文字,如何将其完全沉浸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兴趣就是很好的助推剂。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可以从文言文中衍生出一些比较现实的故事来平铺直叙地进行阐述,特别是将一些现在还在使用的文言文词汇拿来与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文言文的实用性,也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比如在讲解《陋室铭》时,学生能够理解“往来无白丁”中“白丁”一词是作为名词存在,代指某类人,但关于“白丁”的具体含义,学生理解不到位。那么“白丁”到底代指哪类人,是身无分文的乞丐,还是没有文化的粗人呢?教师可以将“往来无白丁”与“目不识丁”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白丁”的具体含义,还可以将“白丁”与现代的“丁一”做对比,给学生解释“白丁”其实就是简单的字,那“往来无白丁”的意思是“来往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这样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与现在通用词汇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品味出文言文中的乐趣来。

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解剖文言文的能力

升入初二后,新课标对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已经从抽象认知上升到了具象的理解上,学生在掌握了如何阅读文言文及文言文基本词汇的用法后,开始具象思索一篇文言文中的技巧及特殊语句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塑造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的技巧,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很好地阅读文言文,就容易在内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动力继续学习,才能提升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去品味文言文的魅力。

在讲述苏教版初二课文《口技》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做好课前预习,并将课文反复读上三遍,遇到不理解的词汇,可结合课文注释或者借助工具书。在读第三遍的时候,可以将文中描述口技动作的句子标出,并提前做好背诵。在背诵结束后,可以全面搜索关于这篇课文的信息,包括作者的完整简介、课文出处等,尽可能地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环境。通过做好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讲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会根据预习情况,找准自己的阅读障碍或分析难点,重点学习重点弥补。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因汉语博大精深,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句子中会呈现不同的意思。即便经过前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三学生对于文言文同类词汇的掌握还是不全面,容易造成误读或理解偏差。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比较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分析词汇语境及含义的方法。“之”字是文言文中“出镜率”最高的词,既可以作为代词,又可以作为助词,还可以作为动词。教师在分析课文或者课后延伸阅读时,只要碰到这类多义词,就应该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将平时遇到的多义词总结出来。在前十分钟,可以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讲述,这种方法既可以做到信息内容的共享,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小老师”的责任,从而提升了文言文学习的课堂趣味。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言文虽然是一种比较呆板的古老文字,但其实文中蕴含着很多丰富的内容,既有古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古人对人情世故的无奈。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文字来幻想各自的画面,通过画面来感受古人作词作曲时的心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文言文仿写成记叙文,在改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信息的正确、语境时态的无误,教师选出优秀的记叙文,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改成课堂小剧本,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快感。

7.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七

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把握, 权衡“文”“言”之间的关系, 实现“文”与“言”的并举呢?

一、正确科学地定义文言文, 实现文言并重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往往将文言文进行比较单纯地定义, 要么将其视为语言学的范畴, 要么将其视为古代文学的一隅, 殊不知, 文言文包含文言 (语言) 、文章、文化三个层面, 分别指向语言学、文章学、文化学三块领域, 忽略哪一环节都是片面的。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文言文中字、词、句等基础性语言知识, 使之掌握和运用;注重文本的整体认知, 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篇章结构;强调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章情感的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文章为中心,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教学, 并不断渗透古代文化, 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二、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设计教学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 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 所以, 巧妙设计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导入, 增加教学导入的艺术性, 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比如, 教蒲松龄的《狼》时, 因为其情节性强, 教师就可以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 或者观看相关电影, 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 进而喜欢《聊斋志异》。在学生以后学习这种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 了解故事梗概, 并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复述, 将其编成故事, 自己讲解,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而对于那些抒情性强的内容, 教师就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 如教《爱莲说》, 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精美的莲花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 试图说出莲的外形, 再对照课文原句, 让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辟简练, 体味古代文言的文质兼美。而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 教师就可以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 如教学《醉翁亭记》时, 如果简单地从地理的角度介绍醉翁亭, 或者从历史的角度,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课堂导入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 教师可以选择文章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成语,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 讲究创新和传统的完美结合

教学中, 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串讲法, 固然可以做到“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 但套用同一个模式, 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对于那些深奥难懂的文章, 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加强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外, 就要一一讲解了。而对于那些篇幅较短、故事性较强、容易理解的文章, 教师就要把权利放手, 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像《短文两篇》, 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试讲, 鼓励学生课堂表演, 表演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要学生遵循原文, 按照原始文本的文言对话进行表演;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将自己翻译的对话作为台词。这样, 学生就能通过表演直观地看到文言文与白话文语言的利弊, 让学生切身体会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加强教学实践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主要看他们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 “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 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 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做正向迁移, 适当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课外文言文迁移, 迁移的对象主要要求是难度相当的文言文、题材相同的文言文和白话文、作者相同和写作背景相同的文言文等。如学了《桃花源记》, 我们就可选《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加以比较阅读;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 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义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 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等等。当然, 教师也可以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迁移。

8.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摭谈 篇八

就文言文的具体教学方式而言,逐词逐句地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这种逐词逐句的串讲仍然以考试为方向标,体现了教师的“讲”,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学”,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陷入知识中心,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黄厚江:《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力避串讲式》)。

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其基本要求是以熟读成诵达到精思顿悟的效果。如何熟读精思?笔者结合《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读注释,品“言”通“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言文,编者都会把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以注释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好多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或完全撇开了这些注释,不加利用;或孤立地把注释与课文割裂开来,就注释讲注释,极大地浪费了这一大好的课文资源。

其实,文言文的注释就是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梳理,熟读注释,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正确断句、文章内容和语气、情感的把握。下面,笔者就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注释为例来说明。

1.文意把握:编者详细解释“使”、“左右”、“习辞”、“方”、“盗”、“曷”、“酒酣”、“固”、“避席”、“病”等实词或短语的意思,根据这些意思,完全不需要借助任何辅助教材,学生就能很方便地疏通文意。而且,这种跳跃式的实词或短语意思的连缀,非常有助于学生语感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把握文言规律、独立理解文言的能力。

2.句读把握:学生根据“实”、“左右”、“曷”等字词的意思,就能把“其实味不同”、“谓左右曰”、“缚者曷为者也”等句的句读读正确。

3.语气把握:注释中,还有对“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避席”、“所以然者何”、“得无”、“圣人非所与熙也”、“反取病焉”等重要短语或句式进行了详细解释。那么,学生诵读这些内容时,就能较好地把握晏子和楚王说话时的语气、情感。

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正是因为有了对注释的熟读,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读通读懂课文,也才有了后面“熟读精思”的精彩。

二.读重点,析“文”见“义”

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断句正确,初步把握语气和情感。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特殊句式的把握都有紧密的联系。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进而实现“自悟”、“顿悟”的效果。所谓“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

在《晏子使楚》一文教学中,笔者以“感情太过单一,没有变化”的学生点评为切入口,以“怎样读出人物情感的变化”为题,要求学生走进晏子和楚王的内心,结合重点句子,猜摩内心世界,并以读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情境恰当的设置与渲染,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演读,而教者则结合重要语句中的重要字词,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如抓住“臣请”、“齐人也”等词句用夸张性地拖长腔调来读“左右”的话,读出他们的阿谀奉承;抓住“所以然者何”、“得无”、“耶”等虚词,用轻声上扬的语调读出晏子的彬彬有礼、小心谨慎;抓住“何以也”、“齐人固善盗乎”等句式,用蔑视责问的语气读出楚王的仗势欺人、自傲自大……

这样,既使朗读指导真正“落地”,也使朗读真正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也因为读得充分,才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味,也才有了后面“文言运用”的精彩!

总之,对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困境,我们应该思考得更多,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局面,一定会为生动活泼所代替。

9.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篇九

文言文在初中教学之中作为语文重要的组成成分,不论是在考试还是在书本中文言文所占的重要性都是非常大的,本文中将针对文言文的开展对于学生们的好处以及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教师教授学生课程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将文言文细细的领入到我们的语文学习之中,接下来的本文中将针对文言文教学做出一些分析与阐述,使得我们更加了解文言文。

1.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1.1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文言文学习来说,朗读是提高其相应能力的最快速方法,因此提高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安排朗读任务可以使其对文章大意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自主朗读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文言文学习能力,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进行理解并时时对学生的朗读理解情况进行了解与个别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集中注意力,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另外,教师应当提醒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对自己进行提问,以减少其学习中的问题,避免低级错误,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1.2课中慢慢的品读文章,体会其本层含义

对于每篇文言文短文来说,都具有它的表面意思,基本上按照注释解释出来的就是表面意思,表面意义十分简单,只要将所有的解释按照语句的顺序排好序,就是表面意义,在结合语法与使用的特点便能够解释出来,但是每篇文章不仅仅有它的表面意思,还有一层深层含义,这就需要读者根据作者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做出分析,结合文章的表面意思,然后再根据一些文章中给出的线索,将文章的表层含义加以探索出来,使得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路上更提高一个台阶。

1.3课下使得学生们锻炼自己的平时摘抄习惯

对于文言文来说,它其中包含的词语中大多数都是身处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含义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学习时对于词语相同但是文言文含义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分,在区分的基础上还要加以总结,记录清楚词语所出现的句子,结合语境记忆它的多层含义,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的词语的使用方法、辨析知识点以及其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现的不同词性。因此,指导学生使其多加锻炼其课下的语文能力,养成摘抄文言文的习惯对于初中文言文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4师生合作,加强沟通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教学实际往往是教师课上满堂灌式的讲授知识,照常下课,然后学生课下忙于别的科目或者自己其他事情,师生之间交流甚少。这种教学模式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其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因此,现代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型的文言文学习模式,加强彼此之间就文言文学习的沟通,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提升,减少其压力与厌倦,同样地,也能够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2.改变教学的氛围,使得课堂更加活跃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多是呆板的,尤其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上,学生们也会容易提不起精神,使得效率大大的降低,而且课堂的秩序也很难维护,由此可见,传统的初中教学对于初中生们接受文言文是很有挑战性的,因此,一定要改善传统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效率也能得到极大提升。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离不开良好而活跃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好学的学习态度,对文言文学习来说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与激情。因此,文言文学习时即便学生遇到些许问题,也能够积极地自我解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一定要重视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教学现状。

3.结语

10.融教于乐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篇十

一、生动的故事教学法

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对初中的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初一文言文多是一些较为浅显、故事性很强的文言短篇。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用生动的故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如初一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本身就是一个小故事,陈太丘与好友相约中午相见,不料朋友并未到来,后来朋友到来之后责备陈太丘,陈太丘的儿子元芳进行反驳的故事。元芳的聪慧过人,敏于应对的能力让人不禁惊叹。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上书本,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解这个小故事,或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指导来讲述这个小故事。初中文言文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如《木兰诗》、《咏雪》等文章,这些文章的故事情节都非常强,既可以由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共同讲述这些小故事。

二、灵活的竞争教学法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好胜心较强,凡事总是争强好胜,不肯落人后。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通过竞争的方式乐学、爱学。

在讲授《伤仲永》这篇文章时,伤仲永的小时候的聪慧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内容,为方仲永后来的“泯然众人矣”作铺垫。教师在讲授这一段落时,要让学生产生和方仲永比一比谁聪慧的念头,同时也要让他们与周围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谁能够更快的.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这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奋勇争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通过文章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其次,初中文言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可以不定时的举行文言文诵读比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让他们在竞争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

三、多彩的联想教学法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联想能够让人从这件事想到另一件事,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文言文教学也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

文言文较为简短,情节紧凑,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的这种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语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补足文言文的空白,然后查找资料,寻找相关的答案。如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夸父逐日》这两篇文章,非常的简短,夸父逐日的缘由文章当中并没有交代,而共工为什么要去触不周山,文章当中也没有交代清楚。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猜测夸父逐日的原因,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山海经・大荒北经》和《列子・汤问》关于夸父逐日的相关故事。既丰富了所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一些景物描写精美,故事情节生动的文言文时,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设计画面:渔人发现桃花林时“落英缤纷”,进入桃花源后发现“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后离开桃花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艺术之美的熏陶。

四、活泼的表演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创新教学,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而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教师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如《孙权劝学》篇幅短小,可以通篇表演,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对话来揣摩孙权、吕蒙和鲁肃的心理和神态,将这一个小故事完整的表演出来。其次也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学生的表演,如蒲松龄的文章《狼》,狼的狡猾,屠户的机智都可以让学生当堂揣摩,然后让学生表演。一些文言字词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假寐”、“睥睨”等词语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完某些文言文之后,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合作将所学课文改编为剧本,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同时利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创新,真正喜欢上文言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伍为民。浅谈想象与联想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J]。初中语文,2010(21)。

11.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同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比如,询问别人是否吃了饭,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表述,就是“饭否?”。这里的“饭否”就是文言文。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它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健康的情感观念和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资源。初中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初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教学方法。

一、以兴趣让学生感知文本

任何学习的动力往往都是因为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提不起兴趣和欲望的时候,教师应适当通过讲故事、表演或小互动游戏等活动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讲《童趣》一文时为了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一开始教师讲自己童年时抓虫子摘花草玩的趣事,或者请个别同学分享自己童年时期观察渺小事物的经历,接着以引入课文内容,整堂课就在同学们追忆童年的高昂激情下饶有趣味性地开始了。又如上到《晏子使楚》一文时,请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楚王、晏子、二吏、楚人,表演文中的精彩情节“吏二缚一人诣王”的情节,再让每组对表演进行互评,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对课文的理解。

二、以诵读让学生感知文本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熟读了,自然而然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而非死记硬背,死背的记忆是短暂的且遇到长篇文言文显然行不通。在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这样记下来的知识才能长期被保存在脑海了,成为长久记忆,到用时就能信手拈来。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有效的记忆法,如:情景记忆法。《核舟记》中“船头三人”一段,课堂中课通过如教《核舟记》一文,表演第三段“船头三人……”的情形,把苏轼、佛印、黄庭坚三人的所在位置、动作、神态等生动地直观地展现出来,不但让观看者容易牢记,还能使表演者加深印象。文言文讲究韵律,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读出语气和感情,在诵读中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及意境。

三、以积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

在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積累习惯,帮助学生有效地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如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归纳(《捕蛇者说》):“貌若甚戚者”中的“若”是“像”的意思,“未若赋吾赋不幸之甚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若毒之乎”中的“若”是“你”的意思,一个“若”翻译成现代有三个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从课外拓展学习,推荐学生阅读文言名著,如《西游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积累文言知识。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讲一些内容,如讲到《木兰诗》时,拓展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战乱纷飞,政权更替频繁的历史背景。了解时代背景和积累大量词有助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课文。

四、以规律让学生了解翻译方法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过程。因为,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是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理解的重要途径,也能锻炼学生对现代汉语的掌握和运用。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韩非子·说难》)直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可直译,互文不可直译。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意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让学生通过掌握这些翻译方法在古今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翻译的具体方法还可分为:留、删、补、换、调、变,如最常用的“调”,多用于倒装句型。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这句用的是倒装句中的后置定语前移。

学习文言文,应通过掌握这些语法规律来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每一篇都堪称经典,因为每一篇都是编者从卷帙浩繁的古典文集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通过学习文言文,你会发现它们文质兼美、情感真挚、充满理趣。文言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师一项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朗读,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阅读、自主积累语言的习惯,全面促进学生文字理解与运用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喻春林.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4(10).

[2]张进军.浅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刊),2015(05).

12.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篇十二

关键词:以生为本,文言文有效教学,创新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这笔财富,就必须具备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讲解详细而具体,唯恐遗漏了什么而“误人子弟”。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学生视古文为陌路,教师视文言为畏途;学生害怕,教师更头疼。曾做过相关的调查,结果也表明,超过80%的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问及不感兴趣的原因,“难懂难记不实用,考试让人最头痛”的顺口溜也许是最好的概括。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应该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为主轴、以创新为主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一、文言文阅读教与学现状再现

前段时间,我对学校里的几位语文教师询问调查,发现他们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存在共同的模式“串讲—翻译—理解—巩固练习”。学生学习始终拿着教材全解,老师讲学生划,流利地进行对译。这种教与学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有文言文教材所反映的人和事跟学生的生活时代距离相差甚远,学生对那时的事一时半会理解不了,这样使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

二、文言文有效教学之措施

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新理念的支撑下进行文言文教学,但是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具体表现在书是圣旨,为其是尊;只记勿究。让我不禁思考:新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路子走对了吗?我们的教师是否完完全全当好改革者的角色了呢?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要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关键还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教师课程和教材观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任务之一。

2.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于漪老师说:“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为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的。课堂应是学生的用武之地,而不是教师训练口才的场所。”因此,教师除了观念上的更新外,还要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而非任务或习惯去学习,才具有最大的收获空间。

比如,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初中语文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对文言文也有一定的兴趣,如果引导得当,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不可能的。我在教学《童趣》时,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先请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闷热的夏天,你正在蚊帐中,仰头看着成群的蚊子在空中飞舞,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胃口一下子就被吊了起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敌人的轰炸机,在头顶上盘旋,随时都有可能向我发难。”有的说“我在想,我的梦是肯定不会寂寞了。”有的说“这让我想起发生蝗灾时的情景,黑压压一大片,排山倒海而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完全被吸引到课堂上了,教学效果特佳。

其实,只要教师肯花心思,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妙趣横生,让学生乐学,愿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课堂是教师的战场,更是学生的舞台。文言教学中,应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使其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到文言学习活动中来。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学《狼》时,整堂课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这中间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适时地加以点拨。利用点拨的时机教给学生“分层背读法”和“表现情景法”。这堂课我设计了三读三说,都附有要求。比如,一读,读准字音,读懂词义,翻译文章;二读,读顺句子,理清思路,把握情节;三读,读美文句,品读课文。三说又适时地结合了写作训练,请同学们自找内容,展开想象,就课文某一部分内容进行“添枝加叶”的描述;教师作适当点拨;课后布置作业“将此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千万不要逐字逐句翻译课文,要尽量地用自己的话来说”。改写文言文很自然、流畅地完成了。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我在教《孙权劝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地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然后自主地删选、整合,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则完整的故事,再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述。由同学评选出一个最佳“故事手”。又如,学完一篇文言文后,我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分小组讨论。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4. 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还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文言文学习后,我会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实词与虚词进行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通

生命课堂,课堂的生命

文/万中方

飞蛾扑火,见其勇敢;落红护花,显其无私;义士救难,见其伟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生命不只是活着,生命更是一串长长的创造与奇迹。我们这样教育学生,然而,热火朝天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出现的学生自杀、殴打老师事件,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是不是教育的缺失?

教育的目的在于关注人的发展。教学立足于正礼修身育人,无论何种方式、哪种渠道的教学,都要回归到教育的本真,这种本真就是生命的本身。真正的教育是呵护生命的教育,是温暖心灵的教育,是保持生命活力、遵循发展规律的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所要的已经变成解题方法、升学率,学生面对的是繁重的课堂和课外作业。而就是这些疲惫了老师,枯燥了学生。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等关乎生命的因素。生命的存在是有活力,有尊严,有灵性,课堂上给予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活力施展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是尊重生命,彰显生命存在以及内涵的课堂。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结束以后,我发现学生的随笔、作文中时不时地出现对自己人生、生命这样一个话题的思索,更多的是因中考来临而产生的焦虑、紧张,对前途的苦恼、迷茫、困惑甚至退缩等心绪。针对这一现象,在转入总复习的紧张时期我毅然放慢了速度,觉得更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打开孩子们缠绕的心结,抚慰孩子们波动的心湖。无意中从中考语文《试题与研究》杂志上看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小议论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觉得正好可以延续本单元生命主题的教学,正好借这篇文章唤醒学生内心的踌躇与矛盾,帮助学生走出急于求成的学习误区,培养学生平和乐观的学习心态,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

于是,我仔细分析了文本,着眼于文中的观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责任感”。以此为重心,在教给学生分析议论文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对文中观点的思考,力求将文中厚重的“责任感”化解到我们的生命中,体现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让学生将自己对“责任”内涵的理解写下来、说出来。

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5. 注重迁移,拓展课文内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把课内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运用到课外,学会迁移,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如,我在讲《出师表》一课时,引入一副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说出这副对联所写诸葛亮的事迹。从而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诸葛亮的事迹,进而理解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与课文精彩词句段落有可比

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与体会,并把自己的心情与感悟融进课堂,做到和学生心心相通。课堂接近尾声时,学生的发言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记得有位男生是这样说的:“当我将来的某一天回首现在时,我不会遗憾,因为我努力了,付出了。”语文科代表说:“在乎我所经历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我的人生就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我的生命是充实的,足以。”没有发自内心的真情,能有这么深刻的领悟吗?我也被学生深深感动了。因为有了这样的相通,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灵对话,最后我用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感悟这样一个演讲结束了这节课。过后,这堂课的效果学生在随笔本里评价为:启示深刻,振奋人心。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我们面临的是有语言、有感情、有思想的生命群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彼此联系。学会倾听生命的声音,倾听每个学生身体和心灵在说些什么,我们的课堂就是尊重生命的课堂。

班上有位个头很高的男生,是复读生。他很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孤立独行,几乎成了班上同学们遗忘的一员。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借助他的随笔尝试和他交流。他交上来的每一篇随笔,我都给他写上很长很长的评语,并写出我对他的期望,篇幅甚至超过了他的原文。两周后,他终于在一次随笔里写了心里话,内心的苦楚全因复读而生,不敢面对已经走向高中的老同学,不敢面对父老乡亲的期望。心与心的碰撞是最美的火花,就这样他向我敞开了心门。以后批阅他的随笔,就好像变成了朋友之间的交流,看到疑问我会尽力解答,看到苦恼我会劝慰,看到开心我会分享。渐渐地,他走出阴影,开始和同桌交往了。

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不付出注定没有收获。关注学生的心灵,重视学生的成长,让我们的课堂彰显灵动的生命气息,让我们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细弱蚊丝的了解。我们为之躬耕践行,不论收获多少,无谓辉煌与失落,看重我们身边存在的每一个生命个体,教育方显大智慧。

性的课外阅读文段,通过比较,从中总结出阅读规律。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能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能根据不同文体的文章,因材施教,同时,采取趣味盎然的多种形式,用趣导学,以趣激学,让文言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何愁开辟不出文言文学习的一片新天地呢?何愁千年前的文字在新时代焕发不出自己充满独特魅力的光彩呢?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1997-04.

[2]黎胜.对改革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13.浅谈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策略 篇十三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初中阶段来讲,由于面临着体育中考,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也已不言而喻。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如何真正的系统地从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把握课堂节奏等的各个方面来探讨体育教学实效性呢?带着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进行走访调查,提出优化当前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为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初中体育 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

一、了解学生“团队心理”,认清学生体育需求

体育教学首先要知道的是学生想学什么,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学,即认清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团队心理”就是教师必须了解的初中生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一个最重要阶段之一,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初中生相比于小学生显得成熟有主见,相比于高中生又显得心理波动大,容易受他人影响。正是由于他们这一特点,所以,在他们的初中青春期里,他们必定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贯穿于他们的生活、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等。“团队心理”就是这些心理问题之一,它一般有几种表现形式,即服从、模仿、从众、暗示。模仿就是学生以一个榜样行为作为自己的参照进行摹拟,这种摹拟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不自觉的。暗示即一个人发出信号对被动接受信号的人产生行为影响。比如我们在体育课的时候经常和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从而清楚学生的情绪以及判断学生是否在状态,学生训练开小差时老师眼光注视学生,就是一种警告的暗示,学生就会有所收敛。从众指的是单个人在面临来自集体的压力的时候,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转而与集体的行动保持相同的一种行为现象。

从众的表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如表面和心理都愿意跟随集体,表面跟随集体但心里其实不愿意跟随集体,心里愿意随大流但是表面上表现为不愿意。针对从众表现的多样性,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学生心目中想要的体育课,尽量避免学生有表面顺从大流但是内心很反感的抵触心理。服从指的是因为外部的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以达到跟集体维持行动统一的心理现象。

因此,体育教学者不能够单凭学生的外在表现就判断学生对课堂的是否满意,因为这些行为也许只是受“团队心理”的影响所致。老师要深入到他们的心理层面,真正懂他们,才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加入“游戏”教学,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有用”的课堂并不能成为学生乐于上课的理由。在很多体育教学中,教学形式一成不变,呆板僵化,整节课下来都是老师在队伍前面演示,表现好的学生带头示范,学生在后面百无聊赖地模仿。这种课学生都是硬着头皮去上,他们根本就对这种课没有兴趣,只想应付了事,那么这节课堂的有效性又可想而知了。所以,体育课堂不仅应该“有用”,还少不了“有趣”。有趣的体育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会得到提高。并且,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还有助于他们养成一种长久的体育意识,这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极有帮助。为了让课堂更有趣味和更有效,体育教学者要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活动进行教学。通过体育游戏,老师和学生可以形成互动,有利于一种平等关系的建立,游戏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同时兼顾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篮球的课堂中,通常的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联系最基本的动作,这个过程对初中生来说是极其乏味和难熬的。假如一节课都是学生单独地在那里练习运球,很快他们就会觉得不耐烦。那么我们可以试试游戏教学:把整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胸前传球的学习,每组人数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然后组员围成一圈进行传球练习,如果哪一个成员让球掉了下来就要接受小小的惩戒,比如让他唱首歌给大家听等等。等学生练习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就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比一比哪一个团队球掉得最少。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指导,确保游戏氛围的和谐。

三、分小组按层次教学,促进每个学生成长

初中时期是孩子们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不同的孩子身体发育的速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在初中发育比较早,而有的孩子在初中时期发育则比较晚。这些不同也就造成了学生间的身体素质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学生对一些运动也存在着掌握能力水平的不同。如果体育老师对全班的同学都是进行集体式的同样难度的训练,那么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可能会觉得这种训练太过低水平了,跟不上他们的需求。但是身体素质较差、掌握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就会觉得这样的训练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有点偏大,他们的身体吃不消。这样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不能得到符合他们水平的训练,教学的有效性明显会大打折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把学生分组进行教学,分组后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组内根据自己的兴趣、体能等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合作训练。比如:初学篮球的小组可以开展组内运球训练,而篮球水平较高的小组则可以进行篮球技巧训练。分小组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从对方身上互相学习、集体评价,思考出符合他们实际的训练方式,继而共同进步。

四、创建良好师生关系,构建有效课堂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融入。假如学生不喜欢或者惧怕老师,那么老师在学生中必定是不受欢迎的,那他的课也必定不受学生的喜爱。所以,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还要从自身入手,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老师要做的第一步是尊重学生,对学生要有一视同仁的态度,不能对学生有偏见。在生活中和课堂上多关心他们,倾听他们对课堂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完善自身业务素质和提升人格魅力。假如老师在体育课堂上能够做出完美的演示动作,谈吐幽默风趣,那么学生也会更喜欢这个老师,同样的学生会连他的课也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这对学生们运动技能的提高和动作技巧的掌握有显著帮助,这样老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很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要老师开动脑筋,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提高课堂有效性,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旭芳,以人为本,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2]曾亮,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成功(教育),2011/07

14.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四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关注身体健康的发展,因此在青少年阶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受益一生的事情。所以针对此种情况,初高中的体育课堂所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对体育课堂的有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通过我当体育老师的经验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本文中我将要谈谈我对于如何上好初中体育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因为现今社会的大背景对初中体育课程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首先来看看现金我们的初中体育课堂存在哪些不足。在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同事的交流中我发现: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教的认真,学生学得也认真,但是课堂的效率很低。它表现在以下的一些方面:教师没有整体概念、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没有很好的结合、教学内容的不明确、未能完成预设目标、教学层次的低下等等。这些情况使得学生的学习状态不高,渐渐失去了学习体育课的兴趣,不能自主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了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体育课堂本来是学生活力的焕发与个性的张扬,但是在课堂上完全感觉不到学生完成体育项目而获得成功的欢乐。教师和学生实际付出的精力与大的的目标不协调、不对等。因此,如何使我们初中体育教师在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下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掌握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我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就如何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初中体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以各种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它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塑造学生健康体魄,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体育课程在初中学科的教育中占有自己独特的地位。所以说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教育课题。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如何理解初中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不仅是一种现代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的实践活动,它通过教师遵循教育的教学规律以完成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指体育教师为完成教学大纲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清晰认识,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执行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课堂的有效实现,教师应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体育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体育在健康知识、体育技能、活动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三、如何更好地使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一)首先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制定计划,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前准备是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在上课前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通过分析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达到心中有谱。教学目标可以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的更好执行。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我觉得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要求,制定一个具体的范围,而不是一个定量的数字,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弹性化”,也就是教学中常说的“跳起来摘桃子”。而教师在陈述每节课的目标时应准确具体,具有可执行性可测量性。比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目标:这节课学生要练习的是跳短绳,在下课的时候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在30秒钟内能跳30到50次就合格了50次以上为优秀。设置不同的标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为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实施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重点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的形式,才能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此我根据自身实践,建议教师有选择性的采用游戏法教学、比赛法教学、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例如在教学耐力跑时,为克服学生枯燥乏味的心理,可要求跑时的队形多变,采取定向越野,接力跑,比赛跑等方式。这样使学生体验长跑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个体指导,使每个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都能达到技术和学习的要求,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潜能发现其特长提高其能力。

(三)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山区的学校,开展游泳课的条件就不具备,那么这一体育项目就没有实施的可能了,在贫困的地区体育器材较少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更好的准备学习的内容,理论课就可以多一些。所以为达成国家要求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用性,通过游戏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程导入部分,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游戏活动,为学习的内容做好铺垫。其次,教师教授的过程中结合中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前可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比如可以让男生打篮球,女生踢毽子。

(四)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首先教师应积极建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初中,学生很容易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他的课程。其次,教师要努力保持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灵活运用场地、自己布置器材。另外,教师应转变角色,改进课堂交流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强化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体育课堂的评价内容应对学生的体能、理论知识、体育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四、小结

总之,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应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让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马辉:《浅论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几点认识》,《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2)。[2]吕贤清.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15.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篇十五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纲领, 也是一堂课的关键, 它决定着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和学生所学内容的多少。为此,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那么, 何为有效的教学目标呢?具体来说, 有以下标准:

(一) 符合小学生学情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年龄尚小, 自主性较差, 理解能力薄弱, 直观思维较强, 抽象思维较弱。为此,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学情, 根据具体学情制定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

(二) 具有层次性

不同的小学生智力水平不同, 个性特点不同, 理解能力不同, 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 他们的学习水平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为此,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层次性, 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 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 使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文章中提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 (4) 传授学生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识。这些教学目标是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制定的, 简单易操作, 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很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进行有效的导入

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 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导入有效、有趣, 就会吸引学生注意力, 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中。例如, 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 教师并没有直接进入正文, 而是与学生聊天:“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 在9月份, 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在演抗战片, 都是枪林弹雨中的铮铮铁骨。你们看过什么抗战片, 说一说?”学生一听老师聊到了电视, 立马来了精神。教师继续说道:“一次看《我的兄弟叫顺溜》, 看的入了迷。那些可爱的人, 为了我们的祖国, 不惜自己的生命, 是多么的崇高。这些可爱的人, 不仅仅是我们的八路军战士, 还有抗战时期所有的后方工作人员、医务人员, 他们都为了抗战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 我们就来看一看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的可爱、可敬之处吧。”

三、列举有效的案例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内容, 教师可以为其列举案例, 使其通过案例了解难点与重点。例如, 在成语教学时, 教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学生在写自己国庆节外出游玩的时候, 写了这样一段话:“出门前, 我那徐娘半老的妈妈打扮得花枝招展, 鬼斧神工到一点也看不出是个糟糠之妻。头顶羽毛未丰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 换上双管齐下的西装后英俊得惨绝人寰, 鸡飞狗跳到让人退避三舍。东施效颦爱漂亮的妹妹更是穿上调整型内衣愚公移山, 画虎类犬地打扮得艳光四射, 趾高气昂地穿上新买的高跟鞋。”学生听到这段话, 笑得前仰后合。老师继续说道:“我想问问那位同学, 你这么学富五车, 你父母知道吗?”在笑过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用错的成语, 学生一个不落地找了出来, 并说明了理由。之后, 教师笑着说:“同学们都是好样的!希望以后大家写作文的时候也能字字珠玑, 但是千万不要随便乱用成语哦。”

四、进行有效的讨论

讨论是智慧的交流, 讨论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人交流, 获得不同的思维与认知。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 教师忽略了讨论的重要意义, 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要想提高教学效率, 就要从讨论入手, 认真组织课堂讨论, 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提出问题后要先预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问题, 让思维先动起来;分组以3-5人为宜, 教师要监督每个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积极思考发言, 当发现方向明显错误的讨论时要及时引导, 保证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发言时, 教师要适时的评价, 对学生独到的见解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保证学生继续探讨的热情和兴趣。总之, 整个讨论过程, 我们要做到有作有合、有议有思、有说有听、有放有收。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与课堂, 参与讨论和交流, 表达自己的见解, 深化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五、布置有效的作业

很多教师认为作业可以随意布置, 只要与本节内容相关就可以。其实,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作业布置的有效与否, 同样影响着教学效率的高低。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练习, 能让后进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能让优生有更好的发展。但这种练习需要家长的配合, 如按图编故事之类的练习, 就需要家长配合。此外, 教师要预设分层作业方案, 让学生在学习时都有自己的“位置”, 有不同的发展, 各得其所, 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结语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希望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有效性, 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 是一种教学策略, 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 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纷纷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开始探索有效教学策略。笔者也在教学实践中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索, 总结了一些经验, 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文丽.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2]董俊敏.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学周刊, 2015 (20) .

[3]应江洋.愉悦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下, 2014 (7) .

[4]金微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才智, 2014 (19) .

[5]索得玉.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 2014 (1) .

[6]胡礼兵.精彩课堂不曾预约——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 (6) .

16.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篇十六

关键词:以生为本;文言文有效教学;创新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这笔财富,就必须具备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讲解详细而具体,唯恐遗漏了什么而“误人子弟”。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学生视古文为陌路,教师视文言为畏途;学生害怕,教师更头疼。曾做过相关的调查,结果也表明,超过80%的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问及不感兴趣的原因,“难懂难记不实用,考试让人最头痛”的顺口溜也许是最好的概括。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应该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为主轴、以创新为主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一、文言文阅读教与学现状再现

前段时间,我对学校里的几位语文教师询问调查,发现他们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存在共同的模式“串讲—翻译—理解—巩固练习”。学生学习始终拿着教材全解,老师讲学生划,流利地进行对译。这种教与学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有文言文教材所反映的人和事跟学生的生活时代距离相差甚远,学生对那时的事一时半会理解不了,这样使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

二、文言文有效教学之措施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新理念的支撑下进行文言文教学,但是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具体表现在书是圣旨,为其是尊;只记勿究。让我不禁思考:新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路子走对了吗?我们的教师是否完完全全当好改革者的角色了呢?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要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关键还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教师课程和教材观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任务之一。

2.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于漪老师说:“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为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的。课堂应是学生的用武之地,而不是教师训练口才的场所。”因此,教師除了观念上的更新外,还要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而非任务或习惯去学习,才具有最大的收获空间。

比如,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初中语文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对文言文也有一定的兴趣,如果引导得当,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不可能的。我在教学《童趣》时,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先请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闷热的夏天,你正在蚊帐中,仰头看着成群的蚊子在空中飞舞,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胃口一下子就被吊了起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敌人的轰炸机,在头顶上盘旋,随时都有可能向我发难。”有的说“我在想,我的梦是肯定不会寂寞了。”有的说“这让我想起发生蝗灾时的情景,黑压压一大片,排山倒海而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完全被吸引到课堂上了,教学效果特佳。

其实,只要教师肯花心思,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妙趣横生,让学生乐学,愿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课堂是教师的战场,更是学生的舞台。文言教学中,应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使其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到文言学习活动中来。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学《狼》时,整堂课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这中间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适时地加以点拨。利用点拨的时机教给学生“分层背读法”和“表现情景法”。这堂课我设计了三读三说,都附有要求。比如,一读,读准字音,读懂词义,翻译文章;二读,读顺句子,理清思路,把握情节;三读,读美文句,品读课文。三说又适时地结合了写作训练,请同学们自找内容,展开想象,就课文某一部分内容进行“添枝加叶”的描述;教师作适当点拨;课后布置作业“将此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千万不要逐字逐句翻译课文,要尽量地用自己的话来说”。改写文言文很自然、流畅地完成了。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我在教《孙权劝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地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然后自主地删选、整合,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则完整的故事,再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述。由同学评选出一个最佳“故事手”。 又如,学完一篇文言文后,我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分小组讨论。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4.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还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文言文学习后,我会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实词与虚词进行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5.注重迁移,拓展课文内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把课内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运用到课外,学会迁移,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如,我在讲《出师表》一课时,引入一副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说出这副对联所写诸葛亮的事迹。从而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诸葛亮的事迹,进而理解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与课文精彩词句段落有可比性的课外阅读文段,通过比较,从中总结出阅读规律。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能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能根据不同文体的文章,因材施教,同时,采取趣味盎然的多种形式,用趣导学,以趣激学,让文言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何愁开辟不出文言文学习的一片新天地呢?何愁千年前的文字在新时代焕发不出自己充满独特魅力的光彩呢?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1997-04.

[2]黎胜.对改革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上一篇:“电子板报制作”教学设计下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