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化学选修课论文

2024-10-22

日常化学选修课论文(12篇)

1.日常化学选修课论文 篇一

选修课《化学与人类文明》

题目: 现代生活化学的论文 院系: 医药商学院 专业班级:医药营销学生学号:指导老师:

刘环宇 1 现代生活化学

在高中学习化学时,我们不仅要像初中学习化学那样,注重化学实验的作用,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你如何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 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化学作为一种实。

1、中国化肥市场的营销渠道模式

(1)化肥市场营销渠道演变

从新中国成立初至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化肥生产、流通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模式,先后经历了供销社农资流通系统专营、“一主两辅”即以供销社农资公司为化肥流通的“主渠道”,农业“三站”—农业植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和生产企业为辅渠道、“三足鼎立”即三条渠道共同经营,及“百花齐放”即多种渠道并存等主要阶段。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全年生产、季节销售产品,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所属农资企业按照政府委托,承担了国家化肥统购统销、粮肥挂钩等支农扶农政策的落实工作。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有着完整的网络和稳定的模式,即按省市县乡设臵经营机构,层层计划分配货源。1992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经营管理的通知》,此次通知使得化肥流通由“专营”制度变为“主渠道”经营制度。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社的农资经营单位是农资经营的主渠道,农业“三站”和生产企业为辅渠道。

1998年n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8‟39号文件)出台,国家开始对化肥流通的管理由直接计划管理为主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化肥生产企业可以将自产化肥销售给各级农资公司和农技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及以化肥为原料的企业,也可以设点直接销售给农民。化肥流通体制的改革使化肥从农资部门垄断中解脱出来。国内化肥市场放开后,供销合作社的农资经营经历了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竞争和撞击。农资经营企业通过深化改革,积极转换体制,激活机制,大力整合、改造传统农资经营网络,培养、锻炼现代经营管理人才,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农资流主渠道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资流通主 渠道的重大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将进一步加快步伐,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划地为牢将成为历史,农资系统的一、二、三级批发体制己被摧毁,重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销网络己迫在眉捷。2001年12月n日,我国政府在多哈会议上郑重承诺:我国对外商逐步开放分销领域,化肥的零售、批发和佣金代理市场,在入世后5年内对外商开放,并取消限制。2006年的12月11日后,我国将向外商全面放开化肥的批发零售业务以及有关服务。

(2)中国化肥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特点

与绝大多数工业产品市场一样,我国化肥市场也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原有的化肥流通体制和经营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998年以后,部分大型企业尝试采取了化肥特许经营和自建阵地的方式。但总体来看,仍无法摆脱旧的分销模式,销售渠道单

一、层次偏多、细而长,化肥真正到农民手中时价格和企业出厂价相比仍偏高。据统计,目前各农资公司和供销社系统仍占化肥企业全年销量的60%,批发商约占35%,各企业直销部分不足5%。长远来看,化肥产品批量大,市场范围广,企业间竞争激烈,因而企业营销体系的共同特征是密闭性较好,营销渠道MBA学位论文作者:高朝辉建峰化工营销渠道策略研究既要短而宽,又要多元化,市场覆盖面足够大,渠道稳固而通畅,便于开展服务性促销活动,达到较高的营销效率。但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财力大小、市场经验、品牌知名度、地理位臵、目标市场定位等状况,企业应因企制宜探寻自我模式。①“代理商”为主要形式的销售体系企业在目标市场寻找并培养自己的代理商,使自己的产品完全通过代理商和经销商下放。这种体系由总分销商、地区分销商和零售商组成。各层之间产权和管理权限清晰,便于按现代企业制度操作。在市场划分上采取市场责任区制度,各地区分销商和当地代理商可以形成良好关系,便于采用商业特许连锁经营的模式。和其他模式相比较,销售体系的投资成本相对较少,建设周期相对较短。其难点是由于化肥经营困境,合适的代理商较难寻找。另外,由于化肥企业普遍缺乏零售经验,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企业难以给代理商足够的经营管理技术支持,对代理商的控制难度较大。独立的经销商(批发商)是目前化肥销售的主力军,是企业在市场中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 3 伴,培养、挖掘及与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当前化肥企业的重要工作。这种体系的缺点是:企业自身压力较小,营销人员积极性不高;在目标市场的营销活动较难开展,容易引起市场短期行为;对经销商基本不存在控制,经销商在化肥淡季和困难时期易抛弃企业。③以“自建渠道”和“联营型直销”为主的销售体系这种体系的优势在于:减少销售渠道的中间环节,增强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控制能力和信息反馈能力,使市场最终需求信息的清晰度加大;便于开展营销和促销活动,如农化服务、测土配方等,改变过去化肥生产企业和农民严重脱节的问题;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资料来源,有助于改变目前国产化肥品种单

一、质效低下的通病。这种体系适合资金充裕、有一定市场经验和人力的大型化肥企业,是企业克服目前市场低迷和分销渠道失控的较好办法。缺点是所需资金成本较大,且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冲击。

2、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脑科学、神经病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揭开大脑秘密积累了许多新的实验材料,也提出了种种脑工作模型。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技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使政府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并开启了一扇公众参政议政的窗口。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将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教育方式个 4 性化、远程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们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居家上班、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网上交友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

3、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也很难断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代理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负面影响。第一,它可以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 5 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第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4、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给科技一点人文关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现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时,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从而能够估量它们对于人类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简单,今天科技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能否认,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就拿微技术来说吧。现在,有些人在谈论“培育人类”,有些人在设计机器人的“进化”步骤,使它们能与人脑相当,甚至超过人脑。在这一潮流中,人们把微技术当做革命先锋。美国科学家雷恩在给美国国会的一封信里说,与信息和生物技术相比,微技术将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正式向我们宣告“微技术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科学家麦克尔是推动微技术 6 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说再过十几年我们就能生产出微型电脑,生产出比细胞还要小的微机器人用于医疗,这些小机器人能穿过人的身体,为我们清理血液,清除影响我们长寿的不利因子。他还说,非常便宜的微太阳能设备将代替煤炭、石油和核能。他介绍说,不久将制造出一种材料,糖块大的面积就可以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存进去,饥饿、营养缺乏这些问题将成为过去。这是一个梦想,但按科学家们的说法,这种梦想有可能在今后十几年内变为现实。我国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件事不仅涉及微技术,也涉及电脑学、遗传技术、人脑和人工智能研究,还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与技术。它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从整体上看待这一过程,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这一问题。这种讨论还不够多,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之间还不成比例。为此,德国总统也不得不呼吁,要加大这一工作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微技术也可能带来害处。而估量微技术的害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至少要考虑到“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微技术可以生产出微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杀伤力。谁拥有这种武器就等于拥有一种不寻常的优势。防备这种武器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军备竞赛呢?更大的问题恐怕是在于这种武器被哪种国家和组织所掌握。谁也不能担保这种国家不会出现。根据销毁核武器的经验,即使要销毁这种武器,也可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麻烦。在预防种种可能爆发的瘟疫时,要防止因此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细菌与病毒,引出新的危险。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坚持不懈。其实,微技术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即使防护和免疫系统也可能是利害双全。这是一个怪圈,仿佛是新科技的天生特性似的。微技术最大的危险不是它本身,而是人用这种技术来反对人。从历史经验看,不能把新技术简单地看作新福音。20世纪人类在这方面已有了惨痛的经验,我们无权说新技术带来的未来总是美好的。何况新科技理论家中的确有一些让人不放心的东西,有些东西现在就不能接受。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比如学习分辨利害,因为一般说来,人在盲目地追求幸福与成功时而犯了重大的错误,但很少清醒地估量它带来的艰险与痛苦。《易经》中提倡明辨好坏,要有忧患意识。它不仅仅给我们设计好,而是同时也提示坏。如果要说什么是智慧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这也关系到直接参与 7 研究、试验和生产的人。他们也是人,也处在这个由他们设计的为“自己复制自己”的系统之内。他们不可能逃脱这一系统。诚然,我们必须避免731细菌部队的暴行再发生,避免德国科学家在纳粹时期所犯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罪行重演。但也不能接受像冰岛德考得生物技术公司这样的研究所这几年来的行为,事先不加说明和不经国际社会同意,就把几乎人类的遗传体与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试验,还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专有财产,在国外上市,在全球进行交易。如果对这类做法听之任之,无异于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在基因上没有一个人是单单的个人,我们都要重视并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文件来源于)http://wenku.baidu.com/view/67bf9ae881c758f5f61f6768.html 8

2.日常化学选修课论文 篇二

一、如何实现选修课程的合理运用

1.从教学方式实现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

考虑到选修课同必修课有本质的不同,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必须创设新的教学方式,其大致可以划分为:假设—实验—分析—讨论。选修课一般要借助大量的实验资源帮助学生理解,通常先向学生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并归纳。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可以以电解池反应为例子,设置实验,观察气泡、沉淀形成的位置,判断阴阳极,在此基础上渗透当前新能源电池的发展进度,将化学反应原理同化学技术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通过选修课程资源,向学生渗透新的化学原理

选修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的内容全部源于必修内容,但是又高于必修内容。比如,在《化学2》中,仅涉及化学平衡的有关内容,但在《化学与生活》中结合自来水中余氮的作用穿插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讲,化学平衡移动是一个全新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平衡理念的同时,加深理解,并在生活中能用平衡原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比如,吃糖过度为何会产生龋齿。为了降低一些生僻概念的难度,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中大量的生活例子。比如谈论酸碱性对于苯甲酸的防腐作用的影响时,可以选择配料中含苯甲酸的食物,将其置于不同的酸性环境中,比较防腐作用的效果。

3.利用选修课资源,强化学生对于现实化学技术的意识

利用选修课资源强化学生的化学技术意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鉴于化学学科知识点繁杂、知识体系凌乱等特点,为了强化学生印象,可以将理论同实际紧密联系,侧重分析技术实现的条件。比如,在讲解合成氨、硫酸的生产工艺时,结合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原理,向学生讲解金属表面处理、电解原理等,实现现实生产同高中化学理论的有机联系,深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选修课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我们应该明确,之所以配置选修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对于课程的了解。为了现实选修课的初衷,作为教师,应该重视选修课资源的积极作用。比如,在学习选修课《化学与技术》一章中,提到了太阳能技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借此为契机,谈论目前太阳能的应用成果,比如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充电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等,让学生了解新能源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

二、对于当前开展化学选修课程的建设性意见

为了保证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在开展选修课时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同的学生要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具体的讲授中,应该尽量防止以下两类情况发生,即以应试为主体,考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完全不能体现选修课的意义;教务处统一布置选修课的开展细则,各个班级缺乏差异性,不考虑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学校而言,应该为选修课的开展创造环境和营造氛围,提供硬件支持。为了确保选修课不被必修课占用,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果遇到上述问题,学校应该坚决制止,让选修课在全校范围内被重视起来。在资金方面,提供选修课开课的资金支持,为选修课提供相应的设备、资料等。

三、小结

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水平已经逐步提升,未来社会中,更需要培养善于学习、知识面宽广的人才,只有在高中阶段重视各个科目尤其是理工科的选修学习,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深造打下基础。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必须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内容简洁,在使用选修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同必修课程的匹配原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提高学生从理论到实际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实现我国素质教育下选修课程教育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洪建,曹汉斌.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7):3-9.

3.日常化学选修课论文 篇三

【关键词】绿色化学 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

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但也给人们的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化学污染的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些,人们不得不思考,科学本身有没有能力解决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所带来的损害。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化学会(ACS)提出了绿色化学口号。近几年,绿色化学的概念和思想在我国也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响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对他们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高职院校应适当地开设绿色化学选修课,及时渗透绿色化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绿色化学教育,成为有绿色化学理念的新一代高职大学

生。

一、关于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是指从预防污染的基本思想出发,从化学品生产的始端就采用预防的一门新的化学分支学科。

2.绿色化学的特点

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在始端就采用控制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由于它在通过化学转化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就已充分利用了每个原料的原子,具有“原子经济性”。因此,它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又实现了防止污染。显然,它不是过去的只对终端或过程污染进行控制或处理。

3.绿色化学的原则

R.T.Anastas和J.C.Waner曾提出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1)防止废物的生成优于其生成后再处理;(2)设计合成方法应使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料最大量地转变成产品;(3)设计合成方法时,原料、中间产物和最终产品均应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无毒、无害;(4)要设计高效、无毒的化工产品;(5)要选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助剂;(6)应设法降低能耗,最好采用在常温常压下的合成方法;(7)采用可再生资源代替消耗性资源;(8)尽量不用不必要的衍生物,如限制性基团、保护/去保护作用、临时调变物理/化学工艺;(9)合成方法中采用高选择性的催化剂;(10)化工产品要设计成在其使用功能终结后,能分解成可降解的无害产物;(11)对危险物质在生成前实行在线监测和控制;(12)化学生产过程中物质的选择要使化学意外事故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程度。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和新化工技术,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二、开设绿色化学选修课的目的

21世纪是“绿色世纪”,“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时代呼唤高等职业院校用“绿色教育”的思想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绿色人才”,培养高职大学生具有绿色化学思想,掌握一定的绿色化学理论,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绿色化学选修课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设计

绿色化学选修课程是面向非化学专业学生开出,通过本课程,学生将系统学习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教学内容涉及天然资源、绿色石油化工、绿色材料、绿色涂料、绿色有机合成、绿色农药和环境治理等方面。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演算习题、课程小论文等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1)引入科研成果,适时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可适当引入科研成果,进行探索式教学,用绿色化学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拓展学生思维。比如,在绿色陶瓷材料部分,可以介绍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在环境治理部分,介绍太湖污染问题的根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在绿色农药部分,介绍新型植物源杀虫剂苦皮素,等等。

(2)设计开放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绿色教育。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式,注意选择布置学生力所能及而又与其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让学生做有关加碘盐的调查报告、本地区降雨酸度的调查、白酒中甲醇含量的调查、水发食品中甲醛含量的调查等,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污染就在每个人身边。

(3)通过试题形式加深绿色意识。有意识的选择能体现绿色化学教育的试题,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然地感受到绿色教育。比如,有机反应中的原子经济性;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又如联系当前社会热点,将绿色化学的理念与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去观察和解释社会热点问题,探讨白色污染、果实催熟剂,加酶加磷洗衣粉等,在题目中有越来越多的绿色化学相关的知识考题出现,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绿色化学的意识。

(4)设计和进行绿色化学实验,强化绿色化学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特别重要。绿色化学作为一门选修课,也应该开设一些实验课,以便从实际经验中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绿色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指导下,用从源头消除化学污染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而形成的化学实验。例如,MnO2催化分解KClO3制氧气会产生有毒副产物氯气,我们改用氧化铜催化H2O2分解制氧气,产物除氧气以外还有水,而水不构成环境污染。如果需要缓慢释放氧气,可用5%的NaOH溶液或Cu2+、Fe2+、Cr3+、Mn2+等溶液及木炭、银粉、碘粒等作催化剂,或市售30%的H2O2稀释到组成为3%~5%的溶液,再加MnO2催化分解,即可缓慢制取O2。

2.教学方法设计

(1)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在绿色化学选修课教学中,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准备课件参与讲课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比如,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会通过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上自主研讨课,对某一内容,学生分组自主研讨,得出结论,写出总结。还可以上专题汇报课,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于某一部分内容,学生一般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给他们充分的准备时间,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自己汇报所学情况,谈谈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开展绿色化学实践活动。在绿色化学选修课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开展绿色化学的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组织活动,以多种形式自主开展绿色化学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各个小组以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汇报。通过这些绿色化学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绿色化学的知识。

总之,我们应该提倡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绿色化学选修课,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AnastaRT,WarnerJC.Green Chemistry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颜鲁婷,刘莲云,郑妍鹏,戴春爱.绿色化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化学,2008,(1):21-24.

4.日常化学选修课论文 篇四

要求:前6题选做4题,第7题必做,每题20分,共100分。

1.磷酸钙、磷酸一氢钙均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某同学向磷酸一氢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至恰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证明所生成的白色沉淀是磷酸钙还是磷酸一氢钙.(已知:磷酸一氢根离子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用品及试剂: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石蕊试液、酚酞、pH试纸

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Cu与浓H2SO4的反应,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方案(装置中的固定仪器和酒精灯均未画出)

实验选用细铜丝、98.3% H2SO4、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CCl4、NaOH溶液等药品,铜丝被卷成螺旋状,一端没入浓H2SO4中,另一端露置在液面上方。以下是该学习小组部分交流记录及后续探究实验的记录,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A试管上方的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D、E两支试管中CCl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过程中,观察到A试管中出现大量白色烟雾,起初部分烟雾在试管上部内壁析出淡黄色固体物质,在持续加热浓硫酸(沸腾)时,淡黄色固体物质又慢慢地消失。写出淡黄色固体消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3)对A试管中的浓H2SO4和铜丝进行加热,很快发现C试管中品红溶液褪色,但始终未见

D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或沉淀。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研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液面下方铜丝表面的黑色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第1页

材料一:小组交流摘录

学生1:加热前,无现象发生;加热后,液面下铜丝变黑,产生气泡,有细小黑色颗粒

状物质从铜丝表面进入浓硫酸中,黑色物质是什么?值得探究!

学生2:,我也观察到黑色颗粒状物质,后来逐渐转变为灰白色固体,我想该灰白色固

体极有可能是未溶于浓硫酸的CuSO4。

学生3:你们是否注意到液面以上的铜丝也发黑,而且试管上部内壁有少量淡黄色S固

体凝聚,会不会液面以上的铜丝与硫发生了反应,我查资料发现:2Cu+S=Cu2S(黑色)。

材料二:探究实验剪辑

实验1 将光亮的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变黑,然后插入稀硫酸中,铜丝重新变得光亮,溶液呈蓝绿色;将光亮的铜丝置入加热的硫蒸气中变黑,然后插入稀硫酸中无变化。

实验2截取浓硫酸液面上方变黑的铜丝,插入稀硫酸中无变化;将浓硫酸液面下方变黑的铜丝,插入稀硫酸,黑色明显变浅,溶液呈蓝绿色。

实验3将溶液中的黑色颗粒状物质,经过滤、稀硫酸洗、蒸馏水洗、干燥后放入氧气流

中加

3.下列是某兴趣小组研究浓硫酸的氧化性的结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①一般认为1:1的硫酸浓度大于60%,就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越浓氧化性越强,60%以下的H2SO4氧化性就不怎么强了。②温度也影响氧化性,如铜放于冷的浓硫酸中反应不明显,如

-1果加热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③98%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密度为

-31.84g·cm据以上信息回答:

(1)如图装置,同学甲先向带支管的试管中放入铜粉和3mL水,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98%的浓硫酸10—15滴(约0.5mL),加热至沸腾,该试管中液体是否有有明显变化______。试

用数据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再用分液漏斗加浓硫酸10mL再加热至沸腾,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利用所示装置直接从分液漏斗中加浓硫酸10mL与铜片反应。所观察到与甲不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最终

看到与甲类似的现象,乙同学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进行加热,还在带支管的试管中观察到有黑色物质出现,大胆假设此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

4.农民使用的氮肥主要是“氢铵”和尿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氢铵”化肥进行了专项

研究:(1)预测:根据已有知识和“氢铵”的名称,该小组预测该“氢铵”是碳酸或亚硫酸

+或硫酸的铵盐。(2)验证和探究:①NH4的验证:取少量固体药品于试管中,然后。

②阴离子的探究: a.取少量固体药品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第2页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下列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溴水无明显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再向滴加稀盐酸反应后的试管中,加Ba(OH)2溶液,无明显现象。

初步结论:“氢铵”是的铵盐。b.要进一步确定“氢铵”的成分还需要补做如下实

验:取适量“氢铵”配制成溶液,取试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

(3)该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二个实验方案测定该化肥的含氮量,请你阅读后解释方案中提

出的问题并进行评价:

方案

(一):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上图方案

(一)的烧瓶中,滴加过量NaOH浓溶

液,充分微热,按如图装置,通过实验测定烧杯增加的质量(忽略漏斗中附着溶液的质量)。

然后进行计算,可得化肥的含氮量。

方案

(二):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上图方案

(二)的烧瓶中,滴加过量NaOH浓溶

液,充分微热,按如图装置(A管可以上下移动),测量生成的氨气体积(设所测体积为标准

状况下的体积)。然后进行计算,可得化肥的含氮量。

方案

(二)图中导管a的作用是

请你评价上述两套方案是否合理。若合理只需要说明结论;若不合理,请简要说明原因,并

指出修改方案(若要添加仪器、药品,请说明添加的位置、名称)

方案

(一):

方案

(二):

5.高中学生要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将来挤身科研前沿做准备。以下素材是某课外实验

小组的实验记录,请根据实验记录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内容:铜与硝酸反应有关问题的探讨。

-1-1实验器材:电线细铜丝,1mol•LHNO3,14mol•LHNO3,碱石灰,Cu(NO3)2晶体,玻璃丝,酒精灯,试管,夹持器械,火柴。实验记录如下。

第3页

已知:Cu可以和NH3形成类似[Ag(NH3)2]的复杂离子[Cu(NH3)4],NH3分子也可以换成其他分子或离子。请回答:

⑴稀硝酸与铜丝反应后,所得溶液呈天蓝色的化学粒子符号是(写化学式)。⑵使饱和硝酸铜溶液呈深蓝色的化学粒子符号可能是。

⑶有资料上介绍浓硝酸与铜丝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显蓝色,实验中得到却是绿色溶液,试写出显绿色的可能原因,设计两种不同的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你的解释:

方案①; 方案②。

6.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溶。现有一份甲和乙的混合物样品,通过实验进行分离,可得到固体甲。(实验中使用的过滤器是用于过滤强酸性液体的耐酸过滤器)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由上述混合物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

7.对本课程教学的建议:

5.选修《化学与生活》感想 篇五

这学期,我怀着好奇心选修了《化学与生活》这门全校性公选课,上完短短几个星期的课程,我感想良多,也收获良多。

首先,我想说一下上《化学与生活》这门课的老师,黄敏文老师。黄敏文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点严肃,随着上的课越多我对黄老师的印象也有所改变,我觉得她并不像她的外表看起来那样严肃,反而风趣幽默。接触下来我发现黄老师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老师,一开始在选这门课的时候我既好奇又忐忑,因为我是一名文科生,所以有点害怕选了这门课会听不懂一些属理科的专业知识,但是同学又极力推荐,于是我带着忐忑的心情选了这门课。在真正上课之后,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会晦涩难懂,反而很有趣。这一切恐怕都要归功于我们的授课老师黄敏文老师,她总是能用一些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就把专业的化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

上了这几个星期的课,我真的获益不少。以前有很多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像饮食习惯等,在科学知识面前显得那么愚昧无知。第一节课,黄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了“敬畏科学”这四个字。王蒙曾经说过:要对科学抱有敬畏的态度。在这个复杂的无法看透真相的迷雾层层伪饰重重的时代,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何其难,经常困惑于各方的说辞仿佛都有道理可是却难以辨别真伪,这真是一个美妙的时代,那么多张面具粉末登场,你方唱罢他登场,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时代,真理就淹没在无边的信息中。人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信仰宗教,活在神的教诲中;信仰信念,有信念的鞭策。如果不信宗教,没有信念,那就选择科学吧。科学或许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不过是当前最可信的。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到处可见。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衣、食、住、行又离不开物质,说到物质那就与化学息息相关了。结束《化学与生活》课程后,我静静反思,觉得触动最大的就是食物中的化学。近些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真是层出不穷,令人堪忧!什么染色馒头、毒奶粉、瘦肉精,一些诸如此类的新闻时时刻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就在昨天又爆发了关于药品胶囊不安全的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制度监管的不完善,所以避免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就只能靠自己了。自从开始上选修课,我就跟妈妈说以后尽量少买加工的食品,如果有条件就自己加工,向黄老师学习。

之前的内容在上两次作业已经有所总结回顾,所以这次我主要就总结一下后面的内容。其中有一个部分的内容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真的应该认真反思,那就是精神生活与化学这一方面。前几天,我听说梅州高级中学有一名学生跳楼自杀了,倍感震惊惋惜之余,我更多的是想到现在学生的精神心理方面的情况,着实不容乐观。精神生活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涉及日常工作、学习、休息及喜怒哀乐。脑和神经组织总共占机体重量的2%,它们在体内的功能占了最重要的地位,这与其化学组成、生物电化学特征和神经递质及活性物质的作用关系密切。如果精神生活不健康,那么就会患上一些精神上的疾病,例如抑郁症等。像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诗人海子都是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经逐渐成为又一大杀手!

老师还讲了许多女性健康的知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有用了!在课后我也去找了老师推荐的那几个视频来看,看了之后的所得可以说一生受用,同时我也把视频推荐给了我的妈妈,毕竟妈妈也快进入更年期了,所以有很多相关的注意事项要学习,希望妈妈能健康地度过这个时期。我觉得所有的女性朋友都有必要好好学习有关女性健康的知识,更详细科学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

6.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六

分子里由烃基和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设问】①饱和一元脂肪醛的结构式的通式应如何表示?

②醛类的分子式通式应如何表示?

(学生讨论,分析,推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①醛类的结构式通式为:或简写为RCHO。

②分子式通式可表示为CnH2nO

【追问】③醛类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官能团?它对醛类的化学性质起什么作用?

④醛类物质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示】结合乙醛的分子结构及性质分析。

(学生热烈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板书)

【板书】2、醛类的主要性质:

①醛类分子中都含有醛基官能团,它对醛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

②推测出醛类物质可能能和H2发生加成反应,与银氨溶液及新制的Cu(OH)2反应。

【联想启发】

⑤如果醛类物质有这些化学性质,则体现了醛基有什么性质?

(学生积极思考,猜测应该是氧化性和还原性。)

师:在醛类物质中还有另一种比较重要的醛即甲醛,今天我们来学习甲醛的结构及性质。

【板书】

3.甲醛

(1)甲醛的结构

分子式:CH2O结构简式:HCHO结构式:

【强调】结构特点为羰基两侧是对称的氢原子,与其它醛类物质不同,甲醛分子中相当是含有两个醛基。

【板书】(2)物理性质

甲醛又称蚁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35%~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

【提示】根据乙醛的化学性质思考甲醛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谁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板书】(3)化学性质

①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HCHO+H2CH3OH

②具有还原性。

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

HCHO+2Cu(OH)2→CO2+2Cu2O↓+5H2O

【板书】(4)用途

师:甲醛在工业上,可制备酚醛树脂,合成纤维、生产维尼纶等,也用于制福尔马林。

【小结】以上学习的是醛类的概念及甲醛的性质和用途。

【补充】丙的官能团是羰基,主要化学性质:可催化加氢生成醇,但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

【总结】指导学生对这节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如:醇、醛、酸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

7.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的渗透融合 篇七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应用,反馈,拓展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教师把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认识化学作为一门实用和创造性的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大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化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背景

1. 社会需要。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时代,21世纪世界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学习内容不再是课程限定的范围,而要涉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和自然科技问题;学生学习方式已不再限于课本、课堂和学校,而要走向社会和生活;这也符合近二三十年来世界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STS”教育(“教育科学—技术—社会”英文字母的缩写)。其主要理念是在理科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明确、直接的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2. 符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下的化学课程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新课程明确指出,让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 迎合中考命题新趋势。

生活化色彩增强是近两年各地试题的特点,在命题背景上无不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以绿色奥运、三聚氰胺、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这一类社会热点为素材,不仅能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和学习化学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这些试题深刻体现了“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的新课程理念。

所以,学习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二、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的融合

1. 联系日常生活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积极踊跃地参与探讨和探究,最终达到豁然贯通的学习效果。

例如由大家司空见惯的铁锅生锈,思考铁器生锈需要哪些条件,并动手做家庭小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原因,得出钢铁防锈的知识,直观而深刻。又如由竹炭除臭鞋垫引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由千年女尸不腐引出碳的稳定性。再如洛阳石窟为什么慢慢被侵蚀,又怎样保护?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等等。这样的导课能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乐学好学的目的。

2. 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而且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1)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例如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我引导学生了解本市近几十年来卫河的变化情况,获得当地水资源从“很好—被工业化生产所污染—正在被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和宣传员。

(2)指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化学知识,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成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比如,学了化学之后,会鉴别真金假金,知道真丝和人造丝的区别,会除水壶里的水垢等。

3. 学习并应用化学知识,走出生活中的误区。

学过化学后,学生要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会辨析真伪对错。学生要知道:干冰不是冰,而是固态二氧化碳;水银不是银,而是液态汞;纯碱不是碱,而是一种盐;铅笔不含铅,而是石墨和粘土的混合物……从三鹿事件发生后,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辛辣的讽刺:“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增重的明矾;从瘦肉中认识了瘦肉精又名盐酸克仑特罗……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据网民统计,近10年来被公开报道的人为污染的食品至少有60种之多。除了利益驱使,还有就是对化学知识的匮乏和无知,才使某些人做出这样危害生命和健康的劣行。所以,普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常识,于国于民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能提升我们生存的质量。

4. 进行反馈,巩固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 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 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从而树立人生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三、结语

生活的方式不断变化,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多,学习化学要经常关注身边,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研究[J].新课程实践, 2007, (9) .

8.日常化学选修课论文 篇八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教学思路;弱势生

一、我对《化学与生活》教材的理解

我校高二文科的学生学习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教材,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此过程,进一步学习和巩固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掌握化学的研究方法。《化学与生活》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结合化学知识来解释和判断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体会化学知识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从而认识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思路

1、阅读教材,利用表格归纳知识,便于记忆。选取该教材中的与生活和生产紧密结合的内容作为素材,来考查必修教材的知识,是新课程注重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重要体现。由于教材中很多内容以大量的文字叙述或图片来呈现化学物质的用途。因此学习方式应以学生阅读为主,以学案的形式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抓住重点,通过列表、对比,易于记忆,不易产生混淆。

2、巩固旧知,紧扣必修教材的知识,落实基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必修教材为主,而《化学与生活》教材的考查作为选考题也纳入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因此,在该教材的教学中如何结合必修教材的知识要求进行教学,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重点,从而为接下来进行必修教材的复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例、第三章第2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原电池(1)形成条件:①负极:还原型物质(金属)正极:氧化型物质()②溶液③连接(闭合电路)(2)原电池是可以实现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电能的关键。负极会电子,发生反应。正极会电子,发生反应。

(3)在铜锌原电池中,以硫酸铜为电解质溶液(如图)。

锌为极,电极上发生的是反应(“氧化”或“还原”),电极反应式为,观察到的现象为;铜为极,电极上发生的是反应(“氧化”或“还原”),电极反应式为,铜片观察

3、重视实验,重点掌握实验的原理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培养能力。教材中有4个验证性实验和6个科学探究实验,要求学生通過实验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提高化学学科素质的过程。如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书写探究实验报告的能力等。

4、研读课标,明确考核要求,关注弱势生。认真研读《课标》和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考核要求,对弱势生要进行辅导,力求能根据考核内容逐项过关,加大训练力度。我校高二文科学生大多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较差才选择了文科,学习成绩不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因素除学生自身的生理和智力有缺陷外,还有在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没及时解决等方面。但是,要使弱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来。许多弱势生的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得到各自所需的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因此,教师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弱势生都要格外关心爱护,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从弱势生的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着手,从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来落实对学困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引导,进而促进其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学习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9.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九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H2、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10.日常化学选修课论文 篇十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1、课程的设计以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平衡移动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宜突出情景设置、突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品质,做到“授之以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学生:预言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投影】教师:播放材料和展示图片:“18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出警告:人口增长,士地变

得狭小,长此下去,人类将面临饥荒危机。要拯救人类,必须尽快寻找到新的氮肥。” 19哈伯运了

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肥的新方法,从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的

新方法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学生:观看思考: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

【设计意图】用情境激发兴趣,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出本课题: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回顾】教师:回顾化学平衡的几大特征,其中一大特征涉及“变”,“变”——改变外界条件抓住本质:原平衡被破坏重新建立新平衡

(V正≠V逆)(V正=V逆)

教师:研究化学平衡是否“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速率(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焦点切入抓住本质引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

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互动】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分析,首先预言浓度、压强、温度分别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组学生预言】

① Fe3++SCN—?[Fe(SCN)]2+ ② 2H++S2O32—?S+SO2+H2O

③ 2CrO42—+2H+?Cr2O72—+H2O ④ Br2+H2O?H++Br—+HBrO

讨论预言影响情况,学生互学、互问、分析

【比一比】得出最佳实验设计方案,经分析①、③的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是可行的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介绍教材实验,画V—t图,加深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抢答:得出最佳设计:2NO2?N2O4将NO2和N2O4混合气体装在密封的针筒内,通过压缩或外拉,观察气体颜色变化,得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加压,气体颜色先变深再变浅,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对实验设计作适当提示,借助多媒体投影演示2NO2?N2O4实验。

【学生尝试】用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解释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情况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画V—t、NO2%—P图,归纳小结,加深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并讨论得出其中的最佳实验设计方案,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此实验

2NO2?N2O4 △H<0

红棕色无色

升高温度降低温度

现象:红棕色变深现象:红棕色变浅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比一比】画出最佳方案中的N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图

【教师】适时评述、分析NO2%—T关系图,介绍分析教材实验

Co2++4Cl—?CoCl42— △H>0加深温度对平衡动影响知识的认识。

粉红色蓝色

升高温度现象:粉红色变蓝色

降低温度现象:蓝色变粉红色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以焦点切入,设疑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学生回顾】要求学生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表示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三个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情况的学习,尝试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平衡移动原理。

【教师评述】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又称勒夏特列原理。也就是哈伯研究合成氨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基本原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自然轻松中突破了难重点,通过感受前人的研究过程,获取信心和勇气。

(三)、互动实践

【要求】注重实际,加深理解,各小组为另三个小组命一题,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判断平衡移动。

【设计意图】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新知识熟练应用。

(四)教师总结

总结: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敢于超越前人,为人类作贡献。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于作业本。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V正≠V逆),可逆反应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V正=V逆)

条件改变一、浓度影响二、压强影响三、温度影响

预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实验设计Fe3++3SCN—?[Fe(SCN)]2+ 2NO2?N2O4 Co2++4Cl—?CoCl42— △H>0

实验结论增大Fe3+浓度,增大压强,升高温度,

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V逆(学生阅读)(学生预计温度影响了平衡常数K)

11.日常化学选修课论文 篇十一

银镜反应是醛类物质的重要反应之一,是检验醛基的特性实验,也是高中化学试验中经典实验之一,对于了解醛的性质,突破醛类性质学习的重难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银氨溶液的配制,特别是银镜反应的书写表达是学习醛类性质的重点、难点,该试验有利于扩展学生对氧化反应的理解,拓宽学生认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糖类知识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原型

人教版化学选修五教材中的表述为“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但在实际操作中实验成功率较低,生成的银镜大多数并不光亮。

2.现行教材中的银镜反应实验有如下不足

(1)需要水浴加热,实验成功率较低;(2)耗时太久,不适合做课堂演示实验;(3)实验室长期放置的乙醛部分氧化为乙酸而且还有部分乙醛聚合成微溶于水的三聚乙醛,使银镜反应效果不佳。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无需水浴加热,反应装置更加简易。

2.在银氨溶液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在强碱溶液环境中银镜反应速率加快,演示实验可瞬间完成(1分钟左右),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率更加高效。

3.稀硫酸可使乙醛溶液中的三聚乙醛发生解聚,从而提高乙醛溶液的浓度,然后再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呈碱性(用pH试纸检验),有利于银镜的生成,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

4.在乙醛银镜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乙醇可使生成的银镜更加均匀光亮。

四、实验器材

1.药品

2%硝酸银溶液、20%氢氧化钠溶液、2%氨水、先后经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处理的乙醛溶液、乙醇。

2.仪器

pH试纸、玻璃棒、洁净的小试管一支。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银氨溶液的制备原理

向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会形成氢氧化银沉淀,继续滴加,氢氧化银沉淀溶解形成银氨络合离子。①AgNO3+NH3·H2O= AgOH↓+NH4++NO3- ②AgOH+2NH3·H2O=[Ag(NH3)2]OH+2H2O

2.银镜反应原理

乙醛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氢氧化二氨合银是一种弱氧化剂,它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即-CHO被氧化成-COOH),乙酸又与生成的氨气反应生成乙酸铵,而银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银。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2Ag↓+3NH3↑

3.乙醛溶液先后用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的原理

(1)实验室存放的乙醛在常温下会聚合生成微溶于水的三聚乙醛使银镜反应效果不佳,实验前应将乙醛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然后在热水中水浴加热2~3分钟,使三聚乙醛发生解聚,从而使乙醛溶液的浓度增大。

(2)乙醛在常温下除生成三聚乙醛外还会被空气氧化生成部分乙酸,从而使乙醛溶液呈一定的酸性,而酸性环境不利于银镜反应的生成,所以,加入硫酸解聚后的乙醛溶液还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乙醛溶液中的乙酸和硫酸,使乙醛溶液成碱性,有利于银镜反应的生成。

4.银镜反应中加入少量乙醇的作用

在乙醛银镜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乙醇可使生成的银镜更加均匀光亮。

六、实验过程

由于氧化、聚合以及溶液的酸碱性都会对银镜反应产生影响,因此,实验方案及步骤改革如下:

1.取少量乙醛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硫酸,然后在热水中水浴加热2~3分钟,再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调节呈碱性(用pH试纸检测)待用。

2.向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再加入2滴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加入3滴步骤(1)中的乙醛溶液,并加入3滴乙醇,最后充分振荡后静置。

七、实验效果

一分钟内出现均匀光亮的银镜。

八、自我评价

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无需水浴加热,所用时间短,成功率高,有利于课堂演示实验,提高了课堂效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了积极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

习惯。

12.日常化学选修课论文 篇十二

从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可以看出:考试的理念是降低难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考出特长服务。把命题方向定位于“不是甄别,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再学习”,强调在各学科具体命题中淡化教材版本,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命题依据,也是审题老师的审题依据。要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地“超标”“拔高”“拓展”。没有参加中考命题之前,笔者也读“考试说明”,也学“课程标准”,但是却从来没有像这样认真的研究揣摩过,以前讲课愿意扩展,也愿意拔高,听课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老师也是如此,觉得让学生学的越多越好,怕哪个知识点漏了没讲到会吃亏。这样虽然关注了重点考查的知识内容,但是也强调了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若很多知识都这么扩展的话,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化学难学,从而失去兴趣而厌学。如:

[例1]有A、B两种元素,已知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A2-与Bn+的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B元素的核电荷数是______。

[例2]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放射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A.电子B.质子C.中子D.原子

关于这部分知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考试说明”的要求是:了解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要求给出微粒结构示意图,能区分出是原子还是离子、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了解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关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位置。这样的题目显然难度过大,超出“化学课程标准”及对应的“考试说明”的要求。

二、领会把握教材的意图,吃透教材

领会教材意图是试题设计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参与了这次中考命制试题后,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分析研究“课程标准”,才发现: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注意。以前笔者也总是感觉新教材不如老教材,知识零散,重点也不突出,有的章节的内容还把顺序改了,对此不理解。例如:在学习绪言后,还没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材中就加进了两个活动与探究实验,特别是第二个探究实验中还涉及了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方面的内容如: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胶头滴管的使用等。通过多次的学习,笔者感悟到,教材之所以这样处理,其目的是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例入手,建立起“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理念”,此时,应淡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而是让学生感受在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把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资料部分、调查与研究等只让学生看一看就完事,感觉没什么挖掘的,把时间留在课外习题的处理上,这样也是不妥的。因为,教材中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

[例3]Fe、Cu、Mg、Zn是几种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将它们同时放入稀盐酸中,出现了下图表示的情景。请分析它们的表白后填写下列空。

(1)大喊“我要完蛋了”的金属是();说“我一点都不在乎”的金属是()。

(2)有一种金属坚持不住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3)取出勉强能行的金属放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用熟石灰中和该实验后的酸性废液,其化学方程式为()。

有些教师在讲新课时用教材,而在复习时就把教材抛在一边,不用了。其实,这样做也不妥,因为相当一部分试题的编制就源于教材中的内容。

[例4]以人为本,关注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若测得人体血液的PH>7,则是人体健康的表现

②钙、铁、锌、碘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③牛奶、豆浆是补充蛋白质和钙元素的好食品

④维生素C摄入不足,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症

课标中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很多时候是一带而过的,因为考试分数不多,而这部分内容在活动与探究建议里使用pH试纸测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土壤等溶液的酸碱度,在下册教材中有有关人体体液的各种pH。若不领着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类似于这样的习题,回答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阅读教材。

三、关注热点问题,关注社会自然,联系实际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所授内容与社会自然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因为考题从选材的角度一般是注重生活热点、高科技、时事焦点、环境污染与保护等问题。如:现在低碳生活正在成为热点。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狭义上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广义上是指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了解低碳生活及低碳生活的小窍门等等。再如:水污染、空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防火、安全知识,流行病的预防,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知识。

因为这一类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又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自然,注重环保,关注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还体现了化学这门科学服务与社会、服务于生活。

四、强化实验教学,理解实验原理,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题是突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干题型。关于实验探究题考查目的要求是: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应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重视实验的教学,实际上就是重视了重点知识高赋分值的这个板块,通俗地话来说就是抓住了“大头”。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这部分知识,教学中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做一些让全体同学都做的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实验的过程,加强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意识的自己设计实验、改造实验和评价实验,绝不能以“读文字”、“看课件”代替“做实验”。

[例5]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要求:以下所选装置均填装置序号)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②();(2)写出一个初中化学中用装置C制气体的化学方程式();该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3)若收集(2)中所得气体,可选用的一种装置是(),利用该装置还能收集的一种气体是();(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小明找来的药品是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小红见了连忙说不行,不行的原因是()。但小明说他有办法,小明在没有换药品的情况下,选用上述装置()和()组合,成功地制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小明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注意了(),因为这是该实验成功的关键。若小明用图3所示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填“a”或“b”)端管口通入。该题在第(4)问中的第一个空丢分较多,这个问题的综合性强,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将这一类实验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亲自体验,就不会在这种问题上丢分。

对于图4大家都不陌生,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如用该装置收集气体或洗气时,考查入口的方向。每当做这道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做错,如果教师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做这个实验,学生会在惊叹的过程中理解了原理,明显的实验现象给学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教学中,也可借鉴近几年的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试题,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规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在中考中理化加试了实验操作,这进一步说明实验实际操作的重要性,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条幅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去做。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还能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来说,感性的认识要比说教好无数倍。

五、淡化计算,强调计算的实用性

作为初三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与技巧是应该考的;但是考是有度的,考繁杂的计算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就失去意义。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还应尽可能的体现计算的实际应用价值,减少人为编造的繁难计算,使计算与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体现学以致用的化学基本理念。

在复习中还应把握整体教材的内容,把知识点穿成线,织成网,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要遇到一个内容就讲一个,最好把相关的内容穿插进去进行讲解练习,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成绩。

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可适当采取剖析典型实验案例以及重演、研究经典实验等方式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完成的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发展过程与人类整体认识的发展历史是一致的。教学中的难点,常常是科学发展史上难以攻克的难题;教学中的重点,也正是科学发展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化学家们伟大贡献的精华。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教学,可以使化学教学不局限于现成知识和理论上,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演变;不只是局限在书本知识,还可体现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样,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化学知识作出历史的叙述,把化学知识作为一种经验、一种激动人心的奇遇来讲述,把着眼点放在化学中的发现及概念的形成和认识过程上,以其中的欢乐、困惑、惊奇和哲理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七、加强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

集体备课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减轻劳动。各自背各自的课,有时会出现知识性错误和思路狭窄的情况。集体备课可以引发所有备课者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长补短,也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集体备课能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集体研讨,课后反思的过程,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我们在高起点上发展。教师集体备课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改要求。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

上一篇:公务员法测试试卷下一篇:小小的声音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