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述职报告范文

2024-12-17

地质述职报告范文(精选6篇)

1.地质述职报告范文 篇一

《地质地貌学》 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通过实习充分认识各种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别是了解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加强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0**年*月**日我们在地质学老师的带领下到昆明大普吉溶洞去实习,上午我们从学校出发,经过昆禄公路大普吉隧洞,走了四公里路到了大普吉溶洞。在那里我们观察了沉积岩的特征、地层产状,并了解了溶岩地貌的类型、形成与发展。结合我们的专业知识了解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

二、实习记录

(一)在距离大普隧洞四公里处的公路旁

我们在此观察了灰岩和白云岩,它们两者都属于沉积岩中的化学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石灰岩在野外风化露头为土黄色、灰白色,当用钉锤敲开时,在新鲜断面上可以看见灰黑细晶结构,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石灰岩在野外露头为灰黑色,当用钉锤敲碎时可以看见白色的白云石,白云石风化出现纵横交叉刀砍状溶沟,其主有白云石组成。它们在公路旁的悬崖上形成层理、层面、缝合线、刀砍状等各种构造。该地处地质构造为倾斜构造,岩层产状为:N82°E/173°<22°。

(二)在大普吉溶洞内

该地的岩溶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岩石表面的溶沟、石芽;地形上的峰林、石林和溶蚀洼地;地表通向地下党落水洞、溶蚀漏斗;地下的溶孔、溶洞、地下暗河,以及岩溶堆积的石笋、石钟乳、石柱和石帷幕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观。

那么这种岩溶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岩溶是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该地的岩石主要是由变质岩中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的,而这两种岩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盐、硫酸盐,再加上各岩石的组成成分不一样,而且它们成分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成分,每种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不一样,这样那些不易溶解的成分被残留下来形成各种形状。岩溶地貌的形成还与水和水电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水中含有侵蚀性二氧化碳,那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很明显,再加上有源源不断的水循环、岩石本身有具有透水性,总之,岩溶地貌的产生要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有可溶于水的岩石;第二,这些可溶性岩石要具有透水能力;第三,可溶岩石中有不断的水在流动;第四,这种水有侵蚀、溶解岩石的能力。这一系列作用长时间共同作用于石灰岩,就会形成岩溶地貌。

这里的岩溶地貌现在也正在发育,正在变化,从西游洞洞顶一直到山头岩溶发育为晚期,地貌形状比较单一,岩石上还存在大量的棱角;而在西游洞内的岩溶则为发育中期,在这里岩石的形状多样而丰富,有石钟乳、石柱、石笋、落水洞等各种地貌,岩石表面几乎多在风化作用下磨平了,岩石表面比较光滑。在水帘洞内的岩溶处于发育晚期,里面的地貌也比较单一,岩石表面都被磨得光滑,只剩下不易溶于水的岩石成分。

三、分析讨论

当我们走在西游洞外山坡上的小路上时,发现该地的植被大多是需水量较少的植被,说明这里的地表保水性不好。这样在岩溶地貌地区的水分分部就出现地下深处水分含量丰富,而在地表却水分极其缺乏的现象。如果长

期不下雨会出现干旱,而当下大雨时,就会出现水灾,洪涝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在岩溶地区的岩石大多都是透水性岩石,岩石本身具有大量的裂隙、孔洞,利于地下水往深处渗漏,地下水埋藏比较深。当长期不下雨时,地下水很难到达地表,地表水却不断的被蒸发和吸收,就会出现干旱现象;当下起大雨时,地表出现大量的水分,有的地方地势低洼,造成岩溶水大量汇集,形成“一场大雨千洼涝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国的各地: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共占面积75.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使地表失去大量的土壤、水分和肥力,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水土流失带走河流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水土流失造成道路堵塞、城镇受灾和矿场倒塌,给人们带来严重损失。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掌握岩溶的形成和发育条件规律,认识不同地区的岩溶特点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对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让它为我们服务。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有意识的进行蓄水和排水工作,在汇水区,应广种植被,以达到延迟地表水汇流时间、降低洪峰流量的治理效果。在松散物质供给区上游,可采取鱼鳞坑,截水沟结合绿化带方法,使地表径流不经过松散物质堆积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

四、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加深了对地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这次实习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心,也加强了同学们的互助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在学校要学好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让它为我们服务,造福于我们自己,也造福于我们社会。

2.地质述职报告范文 篇二

“小矿地质勘查报告”一般指受采矿权 (申请人) 委托, 对小矿及零星分散资源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后提交的资源储量地质报告 (或储量核查地质报告) , 主要用于矿山建设或资源储量核查。但在实际工作中, “小矿地质勘查报告”一般泛指小型矿山开采范围经简易地质勘查后, 编写提交的地质储量报告。

经统计, 全国的开采矿山数经多年的治理、整顿规范和整合, 已由2006年的11.79万个下降至2009年的9.50万个 (含近10%的新建矿山) 。生产及新建矿山中绝大多数为小型矿山, 约占70%左右。在这小型矿山中, 绝大部分为非金属建材类露天矿山。

2006年4月, 国土资源部发文, 决定在全国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各地为全国开展这项工作, 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细则, 开始对矿山资源储量勘查、占用、开采进入动态监督管理, 实行常态化的资源储量年度核查制度。除新建矿山提交地质勘查储量报告外, 生产矿山也要提交年度储量核查报告。近年来, 地勘单位为新建矿山地质勘查和生产矿山储量核查做了大量工作, 编制提交了相应的地质勘查报告和储量核查报告, 为矿山建设和矿政管理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小矿地质勘查的报告质量现状和报告质量下滑的危害性

1.1 存在问题

近年来, 地勘单位为新建矿山和生产矿山提供技术服务, 开展新建矿山地质勘查和生产矿山储量核查工作, 编制提交了大量的地质勘查报告和储量核查报告, 基本满足了矿山生产和矿政管理工作要求。但是, 占较大比例的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问题较多, 总体质量有明显下降现象。主要问题一是矿床地质研究程度达不到要求, 二是勘查工程达不到要求, 三是报告内容与矿山实际脱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对以往地质工作成果和矿山生产资料搜集、研究不够。

(2) 矿产地质、矿床特征分析、总结, 叙述不够、不全面。

(3) 矿床共 (伴) 生矿产评价重视不够, 很多矿区缺乏评价资料。

(4)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简单、缺乏实际数据。

(5) 储量估算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矿体、储量估算边界、采空区范围的圈定问题, 储量估算参数确定问题, 资源储量与矿界关系问题。

(6) 其他问题, 如有的报告章节不全, 编排不当;有的只是实际资料的堆积, 缺乏分析、归纳和必要的综合结论;储量计算级别厘定不符合规范要求, 储量计算参数处理不当;有的文、表相互矛盾, 有的图前、后不一致;有的计算单位有误, 打印复制遗漏差错等。

1.2 危害性

小矿地质报告质量下滑的危害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地勘单位的声誉、形象;二是不利于提高地质勘查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三是因受报告质量影响, 矿山资源储量出现与实际有较大出入的问题, 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2 原因分析、提高方法和建议

2.1 原因分析

(1) 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小矿因规模小、且多为非金属建材用矿产, 一般由县级矿产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其开采登记手续。小矿地质勘查报告是矿业权人办理采矿许可手续中的必要件之一, 是不得不做、不得不提交的一份资料。在实际工作中, 小矿地质勘查要求较低项目数量多, 加上市场的无序竞争, 许多地勘单位以低价承接项目, 项目普遍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投入不足等特点。项目费用一般都远低于定额标准, 完成时间一般少则一星期, 多则一个月, 因此, 承接项目的地勘单位只有压缩野外工作量、减少费用、降低成本, 从客观环境上导致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有程度不同的下降。

(2) 勘查区地质研究程度问题。小矿勘查区一般为非重点开发矿区,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 大部分只经过区调、普查工作, 一般只有简单的区域地质资料, 缺乏勘查 (矿) 区地层、构造、矿层 (体) 、矿石质量、矿区水文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资料。

(3) 个别地勘单位对小矿项目不重视。在时间紧、任务重, 项目委托人催得急的客观情况下, 有的地勘单位对小矿地质勘查项目不重视, 一是地勘工作量及经费投入不足, 二是随意安排专业不对口或业务能力不够的专业技术人员, 有的甚至安排没经过野外地质工作锻练的刚毕业学生担任项目负责人或报告主编。

(4) 个别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弄虚作假现象。拿到项目后, 派非地矿类专业技术人员勘查现场, 再将搜集来的同类小矿地质勘查报告作为模板套作报告, 使报告内容与矿山实际不符。

(5) 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有的地勘单位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有关责任把关不到位, 各级技术负责对报告编制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审草率、马虎, 未重视地质勘查成果成型的把关。对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交的技术管理流程, 如校对审核、修改复审、打印检查、登记盖章等质量管理流程缺乏严格的管理、监督。

(6) 不重视搜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资料。充分搜集、利用前人成果既是地质工作的基本原则, 更是市场地质勘查项目的特殊需要。对矿区地层、构造、矿产等地质特征缺乏了解, 有时因项目经费少、时间紧, 投入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量少的情况下, 搜集的以往地质矿产资历料往往能起到较大作用。

(7) 野外工作简单化。地质勘查工作实践性强, 每项地质勘查都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认识勘查区的过程。有的项目负责人缺乏野外工作经验, 有的误认为小矿地质勘工作不需要系统开展地质勘查工作, 资料的搜集比较简单或单一, 相关资料获取不全, 不能全面反映勘查区地质矿产特征, 使报告质量先天不足。

(8) 对规范的理解、执行出现偏差。规范是对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要求做出的统一规定, 是约束地质勘查主体活动和行动的规则。其核心是用一定的勘查工程, 最有效的查明勘查区地质、矿体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项目负责人不能正确理解、掌握规范要求, 不明确项目的成果报告需达到什么标准和要求, 收集应用资料不对路、报告编写内容与大纲要求不符。常见地层描述脱离矿区实际, 含矿岩系与矿层 (关系) 交代不清、矿石质量评述参数缺乏基本数据 (以引用为主) 、开采技术条件内容单薄、储量估算方法结合实际不够等问题。

2.2 提高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的方法及建议

(1) 地质单位应在抓好大项目的同时, 搞好统筹安排, 重视加强小矿地质勘查工作。小矿数量多, 一般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影响面大。地勘单位应根据项目情况, 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加大野外工作投入, 为提高报告质量打下基础, 确保项目成果达到规范要求。

(2) 充分搜集利用以往地质勘查成果资料, 既是地质工作的基本原则, 更是市场地质勘查项目的特殊需要。特别对那些经费少、时间紧、投入的野外地质工作量少的项目, 充分搜集以往地质矿产资料往往能起到较大作用。

(3) 明确地质勘查工作目的, 重点查明矿 (层) 体赋存状态, 回答有矿无矿、矿好矿坏的问题。由于小矿地质勘查一般不分阶段, 属一次性勘查, 因此要充分用好有限勘探资金, 合理部署勘探工程, 防止出现勘探类型定得过于简单、勘探工程密度过稀、勘查控制不足、资料获取不全等情况。

(4) 地质勘查应遵循《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勘查内容主要为勘查区地质、矿体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选冶技术、综合评价等5个方面。重视搞好地质测量及各勘查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 加强综合分析和整理, 提高地质研究程度。编制符合勘查区具体特点的小矿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大纲。

(5) 加强矿区的开采技术条件研究评价, 对影响开采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解决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 提高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抓好有关各个环节的工作, 并注意搞好项目的综合勘探新技术、方法推广应用, 重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质量意识, 抓好各级技术流程管理, 切实提高市场条件下小矿地质勘查报告, 为促进地方矿业发展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小矿地质勘查做出贡献。

摘要:通过对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现状存在的问题、质量下滑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的研究;从市场、地质研究程度、管理及野外工作质量等方面分析产生原因, 提出提高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矿,地质勘查

参考文献

[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 B/T13908-2002.

[2]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管理条例, 1998, 4.

[3]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0033-2002D.

[4]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 B/T17766-1999.

3.地质述职报告范文 篇三

关键词:大型滑坡 地质结构 物理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Abstract: Large amount of man power and resourse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literature review and site investigation, this ye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 landslides in west China were preliminarily divided to four groups, which are weak interface controled, key block controled, weak foundation controled and goaf controled landslides, respectively. The disaster modes of large scale landslide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including deformation body-potential threats mode, landslide-follow-up damage mode, landslide-high speed dry debris folw mode, landslide-dammed lake mode and landslide-surge mode. Detai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on type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sater modes of Gui zhou Xi shui landslide, Gui zhou Guan ling landslide and Chong qing Wu long Ji wei shan landslide.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ock and soil mass of the landslides were obtained for future research. Facilities for physical modeling of landslides were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andslides based on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discrete elements were conducted. The application of Acoustic liquefaction model and principle of equation of state substitution in simulation of landslides were also carried out. Large scale flume tests of dry debris flow were simulated by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achievement we obtained this year will enhance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saster modes for large scale landslides, broaden numerical simulations methods for the iniation and movement of large scale landslides and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large scale lnadslides. One SCI paper that was supported by this project was published and four more papers were submitted to international journals.

Key Words: Large landslides; Geological structure; Physical model tests; Numerical simulation

4.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范文 篇四

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世界上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展馆还有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化石、最早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等大批动植物化石标本,几乎展示了河南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以及来自国内和部分国家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其中有多件国宝级和数百件珍稀实体精品标本。

博物馆每天将循环播放针对河南地域特色原创的《地质·河南》、《西峡恐龙蛋富集之谜》等16部三维动画影视;《大陆漂移》、《地球的生命进化》、《恐龙世界》等18部多媒体查询系统,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与恐龙赛跑》、《与恐龙比体重》等项目寓教于乐,大家可互动参与。此外,馆内还建有喀斯特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矿等30余处仿真度很高的景观模型。

馆长张兴辽介绍说,作为河南省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省地质博物馆历时3年建成,共耗资4000万元。目前该馆展出的展品共计1000多件,另外库藏标本展品5万件。该馆属科普型自然类博物馆,以社会公众为主体,兼顾科学研究需要。wre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坐落在郑州市郑东新区18号,建筑面积5800m2,布展面积4100 m2。建筑新颖别致,独具风格。馆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馆外有矿石林、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馆内收藏了省内外地质矿产、古生物、矿物标本5万多件。

展馆内展示有亚洲体腔最大最重的恐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世界上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数十件珍贵的早期哺乳动物和长羽毛恐龙,以及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化石、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等大批动植物化石标本,典藏和展示了河南几乎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标本,以及来自国内和部分国家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其中有多件国宝级和数百件珍稀实体精品标本。展厅内循环播放有针对河南地域特色原创的《地质河南》、《矿业河南》、《走进河南地质公园》、《西峡恐龙蛋富集之谜》、《太行山隆起》等16部三维动画影视、幻想;《大陆漂移》、《地质环境与人类居住》、《地球的生物进化》、《恐龙世界》等18部多媒体查询系统,科学内容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还设有《有奖知识问答》、《河南地质遗迹搜寻》、《寻找宝藏》、《与恐龙赛跑》、《与恐龙比体重》、《恐龙拼图》等寓教于乐、供大家参与的互动项目,以及喀斯特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场、金矿采铜等30余处仿真度很高的景观模型。

新建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青少年和资源环境相关业务人员为侧重点,兼顾科学研究人员需求的科普型自然类博物馆。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独具河南特色的全国省级一流的地质专业博物馆;是河南省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珍稀地质矿产标本收藏、研究中心;国土资源知识普及与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众游览胜地;是集科研、科普、休闲、娱乐、赏石于一体的理想去处。

地球厅

地球厅:地球厅向大家介绍奥妙无垠的宇宙和地球的有关知识。包括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层结构;了解、认识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石;亲手操控古大陆的聚合、分裂与漂移;在地震剧场感受地震带来的震撼和灾境;了解风化、喀斯特地貌和冰川作用对人类的影响;体会黄河、黄土和黄河文化。恐龙厅

恐龙厅:恐龙厅又称中生代展厅。在此展厅大家可一睹中生代陆地霸主恐龙、海洋霸主鱼龙、空中霸主翼龙的风采。这里展示了出自河南的世界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亚洲体腔最大、最重的恐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十余件珍贵的长羽毛恐龙,恐龙足迹等珍贵标本。还设有《与恐龙赛跑》、《与恐龙比体重》、《恐龙拼图》、《恐龙下蛋》、《恐龙盖章留念》等寓教于乐、供大家参与的互动项目。

生命演化厅:地球上的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是在螺旋式发展进化之中,而生命胞核的DNA又呈现双螺旋结构。生命演化厅展示创意就依此而来。河南的简称“豫”

古象厅: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动物,也是现代陆地上最大的脊椎动物。虽然现在大象不多见,但在遥远的古代,它们遍布于世界各地,黄河流域曾经是大象的王国。河南已发现古象化石产地100多处,有10多个种属,分布在14个地市。矿产资源厅:凡是能被人类利用的天然的岩石矿物,不管是固态、液态或者气态,都是矿产。矿产分为能源、金属、非金属和水气矿产四大类。该厅主要展示介绍河南的主要矿产资源和矿业经济概况。设有吸铁砂、找宝石、比体重、观看各种各样媒体等互动项目。

矿物厅:矿物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瑰宝,经过亿万年的孕育、演变,形成了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靓丽群体,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矿物。该厅展示了数百种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宝石标本。

地质环境厅:该厅展出面积虽然仅有350 m2,但游客仍能从这里领略到中原大地16.7 万km2 内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了解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健康、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影响,认识进步的影响,认识地质灾害与群防群治,从而学会与大自然、地质环境的和谐共处。

9:30,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馆,我们在工作人员沙阿姨的陪伴下参观了博物馆七个宏伟壮观的展厅。

还没进门,我们就先被门前的一个巨型恐龙模型迷住了。这是一个汝阳黄河巨龙,属于大型蜥蜴脚类恐龙,食草类动物。它的头部高高昂起,看上去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同学们啧啧称奇。

进了博物馆,我们首先来到了宇宙厅。先进的电光设备、天蓝色的壁灯把这里装点得格外清幽,仿佛来到了神奇美妙的太空。火星、木星、金星和土星,还有陨石等的介绍一应俱全,令人目不暇接,同学们纷纷睁大了眼睛。“咦,这是什么?”管筒状的壁穴里,一团白雾冒出,随即呈螺旋状上升,彭丹昱同学好奇地问。“这是龙卷风演示器,大家可以把手伸过去感受一下。”讲解员阿姨热情地说。我连忙把手伸了过去,手先是凉凉的,接着随着风势不由自主开始摇摆上升,真有意思。

接着,我们来到了地球厅。这里主要介绍了岩石和一些自然灾害。岩石形态各异,名字也各具特色。其中以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最为著名。沉积岩是千百年来历经风雨积压而成,看上去像一本很厚的书。除了这些岩石以外,我们还认识了一些十分有特色的岩石——荷叶岩、三江岩、千层岩、木棉岩等。

来到第三个展厅,绚丽多彩、光怪陆离的灯光立即把我们带入了距今两亿多年的侏罗纪时代。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观赏着大小不

一、姿态各异的恐龙化石。最长的合川马门溪龙体长22米,颈长9米,肩高3.5米,真不愧是“龙中之王”,最小的恐龙——窃蛋龙仅有半尺来长,活像一只小鸡,看到这里,同学们不由得笑了。

随后,我们参观了生物演化厅,了解到了许多动物的历史根源。如生活在距今1160万年至530万年的剑齿虎;生活在距今1.7亿年的狼鳍鱼;生活在距今241万年至227万年的完美中国颌兽;生活在距今530万至360万年的剑齿象等,真是大开眼界。

最后,我们来到了矿产资源厅。这里集中展示了我们河南省的矿产资源,各类矿产琳琅满目,特别是汉代“河一”冶铁遗址模型,吸引了众多同学的眼球。炼铁高炉两座,炉壁、炉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筑而成,成品大多有“河一”铭文,是汉代所有郡所辖的第一号制铁作坊,这里最早使用煤做燃料,并运用了预热鼓风技术,代表了两千年前先进的制冶技术水平。听了讲解员阿姨的介绍,我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没想到我们的祖先这么了不起!

5.地质述职报告范文 篇五

气象台

曾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株洲市气象局与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在这里联合召开2010年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总结会,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对气象台的关心与厚爱,给了我们汇报工作的机会。

2010年汛期我市遭遇了7轮大范围、长时间的大暴雨的袭击,全市4~6月总降雨量为834.7(株洲)~1120.4mm(醴陵),各县市均偏多或异常偏多,其中株洲、茶陵、炎陵偏多42%~49%,攸县、显著偏多73%;醴陵异常偏多84%。强降雨主要集中在5~6月。强降水导致我市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据株洲市国土资源局统计,由于受强降水的影响,在我市引发了大小不一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达720多处,呈现出了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的特征。我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在今年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各级政府与国土资源部门接到气象预警预报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应对,多次成功避险,使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的限度。总结2010年我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早部署、早准备

我市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始于2004年,由于株洲市是我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点之一,特别是我市南部多年来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比较严重。为此,2007年中国气象局与湖南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湘东南暴雨山洪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其中株洲市地质灾害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就包括在这个项目建设范围之内。2008年年初,株洲市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与预警项目开始启动。筹积资金,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雨量站,研究预报预警技术方法等多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到2010年,全市范围内建成区域自动雨量站达160个,全市地质灾害易发点,隐患点所在乡镇均安装有区域自动雨量站。与此同时,我台开始着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方法的研究,2008年与2009年由气象部门根据强降水的情况,结合我市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概况进行预报,发布范围较小,主要针对决策机构进行气象方面的服务。2010年3月,株洲市国土资源局与株洲市气象局联合发文,强调加强全市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并通过两家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工作方案;4月开始,强降水发生时,两家联合正式对外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二、国土、气象联合,科学预警

株洲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建立在全市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下开展工作的。国土资源局相关的技术专家对全市地质环境背景、全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比较了解。我台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株洲市国土局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结合我市强降水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出株洲市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每当有强降水将要发生时,根据模型对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将得到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与国土资源局的专家进行会商,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消息;地质灾害出现后,国土资源局相关部门把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我台专业技术人员在得到反馈的信息的时候进行总结分析,修改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力争地质灾害科学预警预报。两个部门的专家在今年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势联合,尽职心尽责,为地质灾害的科学预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敬岗爱业,工作严谨、操作流程规范

国土、气象两家都有一支技术素质过硬,工作作风扎实的干部队伍,他们敬岗爱业,工作严谨,讲求高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我局的易局长、周局长、鲁局长等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多次专题会议进行布臵安排。在今年两家单位合作的过程中,国土局的伍海主席、监测站的傅坚站长等同志的工作作风感染着我台的干部职工,促使我台全力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做得最好。年初,两家为了把今年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做好,于3月份联合制定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方案,根据方案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制度了预报会商制度,预报签发制度,预报呈阅制度,制定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流程等,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的顺便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预报预警准确及时,服务与宣传到位

2010年全市出现7轮强降水,经双方专家会商后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呈阅件20期,这20期地质灾害预警消息准确预报出了2010年汛期我市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这20期预报预警信息我们均通过电子邮件与传真,送纸质文件的方式传送到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与决策机构领导的手中。每当地质灾害预 报预警消息发布或者强降水出现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均以双方的名义,通过湖南省气象手机短信平台发布手机短信,提醒公众注意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整个汛期通过全省手机短信平台共发布手机短信多达520万人次;另外通过株洲市气象局短信平台向全市地质灾害预警用户发布预报预警、传达重要应急措施等达8000人次;通过株洲市气象局固定电话96121主叫平台进行主叫服务,全年达410万门次;通过株洲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法制频道、生活频道等媒体发布强降水消息与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消息达60余次;通过株洲市电台新闻综合频道、交通频道发布强降水消息与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消息达40余次。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报道与服务方式,使我们的预报预警信息能及时送到各位领导或决策者手中,及时送到灾害易发点居民手机,充分地发挥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五、应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面对今年一轮紧接一轮的强降水与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株洲市气象局与株洲市国土局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今年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的开展。我台在汛期均执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每当有强降水发生时,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运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强降水出现的情况及时与国土资源局进行会商,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消息;国土资源部门每当有强降水发生时,除了与气象部门进行会商,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以外,他们还加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区域的巡查与排查,每当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时候,气象、国土、防汛及各级政府部门立即作出联动反应,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各种应急措施,有效地发挥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在地质灾害防御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由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时,各部门应急措施得力,2010年株洲市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群测群防,成功地避让了多起地质灾害发生所带来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典型避让事例一:醴陵市国土资源部门“成功预警山体滑坡,安全撤离无一伤亡”。继2010年6月19-20日全省性的特大暴雨之后,6月23—24日我市又迎来一场特大暴雨,强度大范围广,来势凶猛。由于前期降水多,土壤含水率高,株洲市气象局准确预报出这一轮强降水的时候,敏感地觉察到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23日下午强降水来临前,马上与株洲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商,根据会商结果,联合发布第十五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消息,23日晚强降水如 期而至,24日凌晨,双方再次发布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根据6月23日下午16时及24日凌晨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相关单位与部门领导认真履职,及时安排人员对西山街道办事处万宜村耿塘组23户116人进行疏散,成功躲过一场中型泥石流灾害,有效避免了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典型避让事例二:炎陵县国土资源局6月21日和24日,在接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以后,积极组织人员加强巡查和灾险情调查,分别发现三河镇星光村潘小林和水东村井湾霍友生、邓学林等5户26人受到了灾险情严重威胁,分管副县长和局领导亲自带队到现场,组织动员受灾险情严重威胁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区避险。

典型避让事例

三、株洲市国土局石峰分局6月23日接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消息后,加强巡查,24日发现株洲海利化工(原市烧碱厂)职工大楼后石峰山山体滑坡,严重威胁了滑坡体下方100名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和石峰分局应急机构和相关技术人员立即出动,认真勘察。在随后区政府组织的应急处理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的一系列应急处理建议全被采纳,并及时转移和安臵了100多名群众。

六、存在不足的地方

1、株洲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尚未建成。从2008年开始我市着手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但由于资金,人员技术等问题,平台一直处于筹建阶段。因此现阶段我市的预警产品仅限于文字描述,图形输出缺少统一的软件平台的支持。

2、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很难做到定量细化。2010年地质灾害的特点是点多、面广、规模小、损害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要定量细化到隐患点或灾害点,技术上很难实现。因此我们的预报预警仅限于面上的等级预警,起到一个提醒预防的作用。地质灾害预警发挥作用必须各级联防,群测群防,结合相应的应急措施才能有效发挥起它的作用。

3、缺少对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估。由于缺少对灾害的评估,气象部门与国土部门意见分岐的时候,我们多采纳国土部门的意见来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多渠道进行预防,确保损失降低到最低,这样的话势必导致空报的次数增多,从而导致决策过程中,人力与物力的投入浪费。

2010年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发挥了气象预警在 地质灾害防治中防灾减灾的作用。但这仅仅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离领导及社会对气象预警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任重道远,今后的工作中,我台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加强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加强与国土资源局的进一步合作,创新举措,上下求索,把我市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6.地质述职报告范文 篇六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地质学研究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1]。环境地质学已经成为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内容涉及灾害地质学、环境工程学、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学、城市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如何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成为一个新的挑战。笔者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环境地质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和心得,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强调人地和谐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环境地质学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首先要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目前可以生存的唯一场所,地质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是相互制约的,过度地索取必然会引起地质环境的恶化,甚至出现灾难。要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必须以科学的人地观为指导,培养全球性、长远性和差异性的环境意识,珍视和充分利用环境质量与自净能力,减少环境损失,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培养广义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意识,坚持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持续利用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学的人口意识、合理的生产意识、适宜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文化意识同样非常重要[2]。另外,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始终存在,人类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和火山活动),尽量避开或降低它们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

2体现专业特色

环境地质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个章节都可以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章节都进行非常详细、深入地讲解,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校的特色,有选择、有侧重地讲授环境地质学的各个章节。对于矿业类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侧重讲解自然灾害、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和利用、表生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环境地质调查等章节,用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的理论讲解地震和火山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用矿床学理论讲解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和矿石特征,用地球化学的理论讲解地方病的发病机理和分布规律,将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各章节的讲解中。自然地理学专业要侧重自然资源开发、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等内容;人文地理专业侧重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等章节。

3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点的课程,适宜安排在第一学年。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环境地质学有可能被安排在许多专业课之后的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由于某些专业课的内容与环境地质学的部分章节或知识点相同,势必会增加环境地质学的讲授难度。因此,教师在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之前,必须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遇到与前期专业课相同的知识点,教师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温习之前学过的重要知识点,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相同知识点上增加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为地质工程大三本科生上环境地质学时,环境地质学中的自然灾害章节与学生前期学过地球科学概论中的知识点重复,此时,教师需要增加新的知识点,并增加难度。比如讲到火山灰,不仅要讲火山灰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基本知识点,还可以拓展到火山灰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火山灰具有延展性、瞬时性和等时性的特点,可以构成发育良好的区域等时面,许多含煤地层普遍发育火山灰,可以作为煤层对比的重要依据,能够有效弥补生物带法、常规标志层和沉积旋回法在煤层对比中的不足[3]。在讲到河流类型的时候,可以与能源地质学中的煤炭沉积环境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哪种河流类型能够形成巨厚型的煤田,还有哪些典型的河流地貌非常适宜煤炭的沉积等。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将环境地质学课程讲得更生动,并且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机结合起来。

4启发式教学

环境地质学不仅普及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思考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世界人口剧增、城市化不断推进,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不断出现,这些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查找相关资料,对问题不断探索。比如许多化学合成杀虫剂(如DDT)在害虫杀灭、粮食增产和疟疾预防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同样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危害人类健康,并毒死了大量鸟类、鱼类和益虫。现代农业到底能否离开化学合成杀虫剂?化学合成杀虫剂到底是毒药还是仙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精神去探索。

河流具有强大的侵蚀和搬运作用,能够导致河流上游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因为河流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形成三角洲和冲积平原,造福人类,入海口堆积的泥沙还能有效抵御海水入侵。因此,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5案例分析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造了经典的案例教学法,之后在法学、企业管理、医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环境地质学中也有很多经典的人地危机和人地和谐的案例,也可以借鉴这种成功的教学方式。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能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强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影响范围广、贴近学生生活、绝大多数学生都了解的近期发生的经典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学生对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我国大连漏油事件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能源开发和运输中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危机,并且深入思考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这种生态危机。在讲海洋公约中“海域”的定义时,可以对中日领海纠纷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该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概念的真正含义,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联合国海洋公约在解决领海纠纷方面的不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

6结合科研动态和学科发展

环境地质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应用掌握的地质信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减少环境的恶化,增加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利条件[4]。但是,由于撰写时间有限,大多数环境地质学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存在明显的滞后和不足,特别是关于各种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方法的相关内容,而该部分内容又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与环境地质学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热点研究问题和学科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和学院其他教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比如在讲到土壤污染内容时,大多数教材都没有涉及如何治理和修复被污染土壤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查找传统和最新的土壤修复技术,以及各个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和这些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情况。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土壤污染和修复技术,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7多媒体教学

环境地质学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图片具有直观明了的特性,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实时添加,比如在讲解露天开采对地表的破坏的时候,很多学生对露天矿了解很少,仅仅用文字讲述露天矿的占地面积等破坏程度,不能让学生体会露天矿的巨大破坏性,如果将世界十大露天矿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地球表面的巨大伤疤”了。

视频也是环境地质学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视频能更直观、全面地展示环境地质学内容,但是比较占用课时,所以课前要对平时收集的教学视频进行精挑细选。教学视频要画质清晰、客观全面、贴近生活、震撼心灵、引人思考。教学视频的画质清晰程度直接影响观看者的情绪和兴趣,高清晰的教学视频能够引起学生的观看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视频的内容必须客观全面,否则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必须对视频内容仔细筛选。介绍环境地质问题的教学视频,最好有思想碰撞,学生看后能够震撼心灵,并且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垃圾围城困局”视频就可以作为关于城市垃圾的教学视频,该视频介绍北京在城市垃圾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通过视频可以了解不同立场人(包括主张和反对垃圾焚烧的学者、垃圾焚烧厂附近的居民和城市管理者)的观点和思想,该视频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城市垃圾处理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引发学生对城市垃圾问题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作文铅笔盒里的争吵下一篇:应用文写作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