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2024-11-22

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共19篇)

1.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一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急剧变化和经济迅猛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必须从现存的各种问题出发,寻找最佳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的要接受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小学化教学的倾向,幼儿数学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思想方法,过分重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却使数学自成体系,而忽视了数学与儿童关系的建立,结果造成数学教育的内容笼杂、单调且重复性强。致使幼儿获得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幼儿从一开始接触数学,就学会死记硬背,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甚至产生畏惧与厌烦。因此,探索新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显而易见,数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不是为了让幼儿获得有限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幼儿在掌握初浅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尝试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实践证明对幼儿来说,通过数学启蒙教育获得的知识是很有限,但是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却是终身有益的。smtxjs.com

其实,世界是变化万千,缤纷多姿的,而形态各异的万物又是由形形色色的图形构成的。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幼儿无时无刻不与图形打交道,从早晨睁开眼看到的门窗、书桌,到大街上的圆柱、棱台,天空中形如火球的太阳,以及造型千姿百态的各类建筑,天地之间无处不充满着图形,可以说,幼儿生活的世界是图形的世界。千变万化的图形构成幼儿的居住、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幼儿对图形是不陌生的。因此,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把较为抽象的数方面知识与较为形象的形方面知识统一起来,是有利于幼儿学习、理解数学的,同时更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为此,大量事实证明我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的改革将是可能,也是可行,且是有用的。

二、 课题的界定

数学是由两个概念构成的,一个是数,一个是形,数抽象,形直观。数学就像一棵大树,它是从数和形这两类基本东西里生长出来的并能长出千奇百怪的分枝和花朵。数形结合是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的结合。

“数形结合”是本课题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是指把几何图形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发现图形的各种规律中了解数学的初浅知识。它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指直接的数形结合。把图形作为数学学习的操作材料,在摆弄、玩耍、游戏中感知数学的存在与有用。第二层次指间接的数形结合。这种结合是指在幼儿掌握数的初浅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空间,各种数学规律的高一层次教学活动。如:加法交换律,认识时钟等内容。

“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 ” 它是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的结合。即指:抓住数学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以各种美丽的图形方式导入数教育。在感知几何图形内在数形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两者之间的巧妙融合、巧妙渗透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与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数形结合以及自身的内部机制理解和掌握数概念。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幼儿园数学模式”是指:在皮亚杰认知理论和新《纲要》思想的指导下,将“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的思想,作为制定教育计划的基础,并用以处理各种数学学习要素之间的关系,逐步建构生成内容与预设内容相结合的,并能适应幼儿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幼儿数学教育新模式。

三、 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目标、内容等)

由于“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幼儿园数学模式之探索”课题研究的范围比较大,为了能对此课题进行深入的、可操作性的、富有实效的研究,采用总课题分解、带动子课题运转模式,9月子课题“数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研究”在秀城区里立项,逐步形成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附表格),使课题研究日趋完善。

研究目标

让幼儿在探索形的规律中,认识与走近数,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确立幼儿在数学学习中主体地位。在感知几何图形的和谐、美丽、神奇中,体验数学世界的抽象美。在数形相互作用与巧妙融合下,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将学到的数学运用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研究策略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是对幼儿数学素质的要求

研究内容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研究如何将从形入手、数形分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从形入手、数形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强调环境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价值意义,借助直观的形,结合抽象的数,把数与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幼儿感受几何图形的和谐、美丽,数学的抽象美,在有趣、奇妙的想象中进入数学领域,获得有关数方面的粗浅知识。让幼儿在生活中、活动中主动学习数学。通过评价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数学教育培养幼儿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四、 研究对象

本园小、中、大班幼儿共105名。

五、 研究的方法

(一) 观察法

教师通过直接的观察,搜集日常生活或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或资料,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确定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等。如:幼儿在自由摆放图形时,观察幼儿的摆放规律、动作、表情、语言、过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确定教育措施,为课题开展积累第一手感性材料,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起点。内容来自闪亮儿童网

(二) 调查法

为切实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与幼儿的数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就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自行设计了包括幼儿数、量、形、时间、空间等方面内容的“幼儿数学教学情况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逐步形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研究方案。在每学期末,采用情景调查与试卷调查的方法,检验科研成效。

(三) 行动研究法

是教师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某个具体问题时,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根据课题目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施行方案→评价问题解决的情况→再次发现问题……循环反复,直至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如:在中班的课题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师过于注重幼儿的操作摆弄,而忽视了幼儿之间的交流、思考和教师的适时指导,使操作过程成为了一种无目的的行为。课题组通过反复的研究、讨论,从而提出了正式教学与非正式教学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师的角色迁移的新理念。

(四) 质的研究法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的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幼儿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此项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状况,对数学能力超常与数学学习困难的幼儿进行重点的、内在的、长期的研究,形成特殊幼儿的研究策略。

六、 课题的实施

(一) 学习理解《纲要》,建立目标、评价体系

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没有将数学领域单列,而是放在科学领域之中,并明确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有力的说明了数学教育必须以科学的事实为依据,幼儿只有处于自主和主动的状态下,通过对物体的操作,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

课题组成员通过多次反复的学习和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逐步明确了幼儿数教育研究的重点是: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使图形成为科学探究的工具。逐步确立了以培养幼儿的兴趣、态度、能力、习惯等内容为重点的研究目标,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多元化、多样化、个别化,关注幼儿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的描述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 探究教学模式,选择适宜内容,体现全新观念

1、教学计划的探究

依据新《纲要》的精神和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本园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首先把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美丽的图形当作幼儿数学学习的“领路人”,运用欣赏、讲述、寻找、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认识图形,感知图形。也就是幼儿数学教育的起点不再是学科知识的起点“1”(1和许多),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事物各种形状的认识、摆弄、拼搭过渡到对数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在直观的观察、操作中进行归纳,发现规律。其次是在图形的摆弄中运用集合、对应等方法发现物体的多少,并将物体进行分类、排序。最后才过渡到数的理解以及时间、空间、方位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数学教学新模式(计划)。

2、教学内容的探究

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为此我们从幼儿身心特点和学科的特殊性入手,注重内容的生活性、丰富性、启发性、连贯性,从兴趣入手,选择有探索欲望的教学内容,真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集合的教育中运用动物的特性开展“找一伙”的活动;在加减运算中运用“乘汽车”“逛超市”等教育内容,通过物品的买卖来学习加减运算;在数的组成中运用“分饼干”、“找朋友”等游戏进行。

当然在内容的选择时我们还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幼儿“跳一跳,摸得到”,每一次活动中我们都给幼儿一定的发展空间,让知识得到有效的内化。体验学习的乐趣,逐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过程的探究

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能生存、发展、合作,具有竞争力人,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由教师教→幼儿学的单一传导过程,变为教师←→幼儿双向互动及多向互动的过程。

日常教学中,教师时刻观察、注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调整和重新安排材料的依据,同时也在时刻思考如何在最恰当的时候建议幼儿在更高一层次上运用材料或教给幼儿一些能够接受的数概念,还经常主动地与一些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一起活动,教给前者一些更高水平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带动其他幼儿,给予后者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能跟上其他幼儿。在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教师又是活动的协调者,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解决相互间的矛盾。使教师、幼儿、材料、环境都互动起来。

(三) 采用多种手段,发展幼儿的思维

1、丰富的环境,为幼儿的思维发展创设外部条件

中国古代曾有人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隐性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幼儿来说,幼儿园的一切包括人、事、物、时间、空间等都是构成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幼儿切实感受到图形的美丽、神奇,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首先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1)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的创设其实是教育思想、教育概念和教育价值的物化。幼儿对美丽的、生动的物体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在环境布置中,力求做到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如给几何图形、数字按上五官、手脚,将他们拟人画。

班走廊上的五个不同大小的内切圆给孩子无限的遐想,他们说是花、孔雀羽毛、贝壳、草帽、面包、眼珠、彩虹、海螺……还有操场上老师自行设计的各种格子布更是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如图2),他们在一起跳跳、玩玩、讲讲、议议,到处是孩子们快乐的身影。

在活动室中还设置便于幼儿存放各类操作材料的矮柜,塑料筐和大量便于幼儿操作的图形卡片、数字卡片、贝壳、纽扣、记录纸、铅笔、蜡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把活动室的墙留给孩子,使一幅幅虽稚嫩,但富有想象和创造的图形组合画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图形世界的美丽和神奇。

(2)心理环境

我们在注重创设物质环境的基础上,还及时将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结合起来。一是教师常常以伙伴的身份与幼儿一起玩,如:跳格子布,走图形迷宫、拼搭组合等,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气氛。二是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度,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想象,甚至做出决定。当发现幼儿遇到问题自已想办法解决或表现出兴趣时,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三是平日里常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孩子,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提高了幼儿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2、激发兴趣,为幼儿的思维发展增强内部动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前儿童思维总是伴随着活动兴趣的产生,发展变化而同步进行。科学家发现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既可受活动兴趣因素的激励获得超常发挥。也可因活动兴趣的丧失而产生失常表现。所以,激发兴趣就成了数教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教师所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的兴趣主要是通过材料的操作与摆弄;数学美的欣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激发的。为此我们首先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收集操作材料)。其次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操作材料的摆弄中引导幼儿欣赏数学的科学美、抽象美和创造美。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在容量和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从孩子在玩沙时争抢的两个不同大小的桶想到的,孩子们通过“水、沙、米”的科学小实验不仅理解了容量的大小与容积的关系和物体守恒的道理,而且还获得了测量的方法,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幼儿在生活中举一反三,不断的发现与发展。

因此,兴趣是学前儿童数学思维的调控器。在课题进行中,我们正是抓住了兴趣这一思维调控器,使“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的教学模式大放异彩,达到发展幼儿思维,提高认知能力,增强内部动力的功效。

3、鼓励操作,为幼儿思维的发展提供可能

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他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可见,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因此,儿童只有通过摸、画、剪、拼、排、贴等操作活动,让数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并受幼儿喜爱的活动。

为使操作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从数学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出发,以《纲要》的理论为依据,边实际边总结,提出以下几条教学原则:

(1) 条件性原则:指在幼儿操作探索过程中具备的条件①为每位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村料。②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和空间。③允许幼儿有同伴间交流的机会。

(2) 目的性原则。在幼儿操作摆放图形或实物的过程中,教师都应明确活动的目的。一是通过图形“力”的作用,发现问题,初步体验到某些概念的内涵或运算规律,二是有目的的让幼儿用语言表述动作的结果,三是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使目标有效达成。

2.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二

幼儿园教育活动总体上来说具有广泛性和启蒙性, 趣味性和游戏性, 综合性和整合性, 随机性和潜在性等特点, 幼儿园教师必须把握住这些特点, 以此为基本出发点设计教育活动。下面从一节科学领域中的数学教育活动《认识方形》来谈谈在此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广泛性和启蒙性的体现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涉及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体共分为五大领域, 分别是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认识方形》属于科学领域中数学认知的部分, 要求幼儿对身边的一些图形的认识。从幼儿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来看, 其所能接受的, 理解的教育内容是粗浅的、初步的、简单的, 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各种环节和过程, 只要求幼儿能正确说出正方形的名称, 通过直观的感受认识正方形, 并且能从现实生活环境中找出与一些正方形相似的物品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提出比这些更难的要求。其他图形的认识也是如此。

二、趣味性和游戏化的体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幼儿从认知特点上来看, 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是游戏。游戏从本质上来看, 是幼儿自身的一种自由自发的主体性活动, 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教师在完成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意其趣味性、游戏化的特点, 将所教的内容设计成游戏的形式, 激发儿童兴趣, 提高教学实效。《认识方形》这部分内容属于小班的教育内容, 更要充分地通过游戏来完成教育活动。如在让幼儿认识到方形的特点后利用教具在纸上盖章, 盖出不同颜色和大小的方形, 比比谁盖得好, 并说出是什么颜色的, 让幼儿感受和认知方形, 体会其中的乐趣。还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展示多个圆形和方形, 让小朋友辨别后找出方形, 用小手点击, 然后出语音给与表扬, 如“你真棒”, 激发幼儿的斗志。最后让幼儿找出身边的方形物品, 看看谁找得快, 找得多,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总之通过多种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强化幼儿的认识。

三、综合性和整合性的体现

《纲要》指出, 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 相互渗透, 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五大领域的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只是以某一领域为主, 其他领域的内容要自然地渗透其中, 体现教育的综合性、整合性。如对方形的认识可以先观察方形的特点, 然后找出其中不同颜色的方形、不同大小的方形, 找找身边的方形, 想想生活中曾经见到过的方形, 然后再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 幼儿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 除科学领域外涉及语言领域、艺术领域、社会领域等多个领域, 充分体现出幼儿知识经验形成过程中的综合性、整合性。

四、随机性和潜在性的体现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遗憾的教育价值, 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幼儿的想象力天马行空, 表现力也是千奇百怪, 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应激事件, 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突发事件, 因此教学活动有一定的随机性, 要求老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幼儿, 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 保护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在认识方形的过程中, 在找身边的方形, 还有生活中曾经见过的方形的过程中, 可能幼儿会说出一些不常见的甚至教师本身也没想到的例子, 教师要鼓励表扬幼儿的发现, 让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有随机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及时发现教育的契机。

总之, 幼儿园教育活动要充分体现活动的特点, 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些特点并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不死板, 不偏颇, 不填鸭式硬性灌输, 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3.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什么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活动;主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幼儿默默聆听。”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设置问题巧妙、新颖、悬念不断,再加上丰富的情态语言,就能把幼儿带进一个又一个思想境界,使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不断地用心思考,面对各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豁然开朗。这样,就能变幼儿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较好地完成一个个教学目标,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什么是主导

就是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一个情境,或引出一种悬念,或产生一个问题,或营造一种氛围,或制造一些条件,达到孟子所说的“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境界,引出幼儿的兴趣,引出幼儿的激情,引出幼儿的好奇心,引出幼儿的求知欲,让幼儿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在教师的引领下,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蒙昧走向自觉,由愤悱走向通达。

二、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导什么

1、导学习动机,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教师的导首先在于引导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让幼儿在学习的起始就对活动目标产生兴趣,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语言、数学游戏、现实情境、挑战性问题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例如:在5的分合的数学活动中,教师:今天啊,是小黑猫的生日,小黄猫和小白猫想给它准备些礼物,小黄猫和小白猫送的礼物总数不能超过5,它们不知道该怎么送了,你们来帮助他们好吗?大家都很积极都想帮助它们。通过情境创设幼儿很快融入到活动当中。

2、导探索方向,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幼儿探究知识的起点。要让幼儿明确探索方向,首先要帮助幼儿创设好问题情境,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引导幼儿提出与需要学习的知识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了一个方向明确、富有启发性、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情境,幼儿便能自主或合作展开对新知的探究。这时,由于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跳出问题情境,偏离探索方向。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越走越偏离,课堂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收效甚微,甚至负效。这也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幼儿的学习活动尽快地回到需要探索的知识上来。例如学习:“辨别高矮”时,教师让幼儿试着想办法找出教室里的东西哪个高哪个矮,幼儿赶快去找,有的用手量有的用眼睛看,很快的幼兒就都找出来了,当幼儿说出这个胖这个瘦,我们再去找找吧时。教师没有被幼儿牵着走,而是与幼儿商量,先找高的矮的,我们再去找胖的瘦的。这样及时引导,避免了花时多、收效微的后果,也保护了幼儿的积极性。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做到扶放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得幼儿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向更加明确,幼儿学得生动活泼,如期达到了教学目标。

3、导“动”,让学生动起来。幼儿的数学学习要靠幼儿去亲手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自由的去探索,并且要亲自用眼睛去观察,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观察的机会让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观察能力;活动中幼儿还需要用语言进行交流。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幼儿在观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4、教师的“导”要看准火候,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三不导”、“三导”的原则。这“三不导”是:幼儿兴趣正浓时不要“导”,否则,会伤害其积极性;幼儿间两种观念交锋时不要“导”,否则会给双方的思辩产生干扰;幼儿在凝神聚思时不要“导”,否则会打扰其思维逻辑,影响其思维走向。“三导”是:当幼儿噤若寒蝉时应该“导”,给他们树立自信;当幼儿愤悱嗫嚅时应该“导”,帮他们走出困境;当幼儿自暴自弃时应该“导”,使他们形成健康心理。

总之,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坚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冯晓霞等.学前儿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林嘉绥等.学前教育数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 篇四

活动目标:

1.感知4和5 两数之间的关系。

2.体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活动准备:

1.画有4个和5个物品的图片若干组。

2.小鹿、松鼠、小熊、小猴图片卡各一张,4和5的数字卡片,“蛋糕”5个,蜡烛若干。

活动过程:

一、生日蛋糕---感知4和5 两数之间的关系,体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买蛋糕。

---请你数一数森林里有几个小动物过生日?(出示小鹿、松鼠、小熊、小猴图卡,幼儿说出总数。)

---4个小动物可以用数字几岁表示?(出示数字4)---小鹿过了生日就是5岁了,可以用数字几表示?---5个小动物和5岁都可以用数字5表示。---蛋糕店送来了几个蛋糕?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小动物有几个?蛋糕有几个?它们一样多吗?

---5和4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引导幼儿说出“5比4多1,4比5少1”。)

---怎么样才能让蛋糕和小动物的数量一样多呢?

---5比4多1,怎么办?(请一名幼儿上前去掉一个蛋糕。)

---5个去掉1个就变成了4个,4个蛋糕和4个小动物一样多。谢谢小朋友帮忙解决了问题。

(二)插蜡烛。

---这是小鹿的生日蜡烛,我们帮它插上。数数有几根?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教师出示4根蜡烛。)

---小鹿的生日蜡烛插对了吗?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4比5少1,5比4多1的关系。)

---怎样才能让4根变成5根呢?(引导幼儿用添

1、去1的方法使两组物品变得一样多。)---看看其他小动物的生日蜡烛插对了没有?请小朋友帮帮忙。

二、比较礼物---比较4和5的多少,进一步理解4和5两数之间的关系。

(一)观察图片一。

---朋友们送来了生日礼物,小鹿和小熊都受到了足球,它们收到的足球一样多吗?(教师出示图片一。)

---你用什么办法发现不一样多?

---4比5少1,所以两组东西的数量不一样多。怎样让4个东西变得和5个东西一样多呢?

---现在它们都是几个?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4个添上1个就是5个。5个东西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

(二)观察图片二。

---小猴和松鼠也收到了礼物,这两件礼物一样多吗?哪样礼物多?为什么?

---能让它们变得一样多吗?(引导幼儿发现数量相同,表示的数字也一样)

(三)观察其他图片。

三、参加生日聚会---巩固理解4和5两数之间的关系。

(一)听要求送礼物。

---小动物的集体生日晚会要开始了,请小朋友赶快选好一样的四件礼物,我们一起去参加吧!

---小动物把他们喜欢的礼物告诉我了,请大家听清楚要求把礼物送给不同的小动物吧。

---请把比4个多1个的礼物送给小鹿。(幼儿从手中挑选出数量是5的实物卡片,放在小鹿面前的框中,教师检查对错。)

---请把比5个少1个的礼物送给小熊。(方法同上。)---请把3个的礼物送个小猴。

---请把比3个少1个的礼物送给松鼠。

5.幼儿园数学活动方案 篇五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能正确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理解五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写数、读数、比较

教学过程:

一、指导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二、指导第2题

1、看图说说谁最多谁最少?

2、用“( )比( )多得多,( )比( )多一些”等的句式说一说。

三、指导第3题

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

四、指导第4题

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五、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

先师生间进行再学生间进行。

六、指导第6题

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

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6.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 篇六

1、进一步学习看图列算式,正确进行6的加减运算。

2、学习用正确的词语口报应用题。

3、学会按规则独立完成任务。

活动准备:

·1、教具:数量为2、4、6的实物图片,数卡4、5、6。

2、学具:幼儿用书、铅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1)复习6的组成——碰球游戏。

教师分别出示数卡6(4、5),说:我们来碰球,你的球和我的球合起来是“6”(4、5)。

教师可以用逐渐加快速度的方法,分别可以与集体、小组和个人交替进行游戏。

(2)学习6的加减。

教师出示三张图,引导幼儿观察三幅图,讲述画面内容。鼓励幼儿想一想:这道算式还可以讲什么事呢?启发幼儿尝试用正确的词语口述应用题,例如“一共、还剩下”等。

教师再出一道减法题,引导幼儿看算式口报应用题。

2、操作活动。

(1)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有多少?请你根据图片列出6的加减算式。

(2)欣赏灯笼,根据数字排序的顺序

3、活动评价。

(1)请个别幼儿讲述算式以及自己是怎样操作活动的。全班幼儿自己检查作业,教师给全对的幼儿奖五角星。

(2)对按时、独立完成任务的幼儿给予表扬。

★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精选集合

★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 数学解题思维数学论文

★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球体和圆柱体

7.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教学,区域活动,指导

幼儿教学目前是全国都为之关注的教育话题, 不仅是青少年需要全面、个性化发展, 幼儿同样应该在这些方面着重培养。因此, 区域活动就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区域活动, 也称之为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 它是幼儿教师以教育目标和对幼儿发展水平、兴趣, 有目的性地将幼儿活动室划分为不相同的区域, 例如积木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等, 按照各个幼儿的喜好层次, 事先投放相应活动室的活动材料, 让幼儿们按照各自的想法和能力, 摆弄材料, 进行个别化的学习的活动。在开展幼儿教学区域活动的情况下, 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 指导幼儿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幼儿教育就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因此, 本文就将着重分别阐述幼儿教学、区域活动以及对幼儿教师的指导, 同时就这个活动开展所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给出相应的策略。

一、对区域活动的定义和认知

1. 从教育角度认识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并非是对幼儿放任自流, 很多家庭、学校里面总是放任孩子自我捣鼓, 却不加以引导, 在孩子的意识里没有形成一种引导性的学习, 而是随性发挥, 当然, 不是说发散思维不好, 只是过犹不及, 这点值得大家思考。区域活动的开展就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能否起到指引作用从而让孩子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发散思维, 不至于漫无边际, 也不会导致思维固步自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围绕教育目标, 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和其已有经验, 巧妙地开展区域活动, 才能充分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效能。总的来说, 区域活动的开展无疑是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了强力的坚实的平台。

2. 孩子对区域活动的认识。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区域活动认识各不相同, 但其共同认知就是区域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无论从现在的幼儿来看还是拿过去的孩子比较, 区域活动无疑是吸引他们的所在。孩子们能考虑到的当然不是区域活动对其自身的发展, 他们很多东西无法用语言详尽地表达出来, 仅仅是出于孩子的天性———玩、乐、开心。但是通过开展幼儿区域活动他们也能够自己组织小团队, 互相竞争。

二、区域活动的特点和魅力

1. 区域活动的特点。

所谓区域活动, 简单的说就是小组活动。教师将活动范围划分成小区域的活动空间, 然后根据活动的内容投放材料, 然后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而相对其他教育形式, 区域活动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 儿童可以自选活动内容。在区域活动中, 活动内容多由儿童自己选择, 教师的直接干预较少。这样就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这种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全体授课形式, 孩子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与环境的适应, 从中获得延伸的发展。在能力提升的情况下, 思维扩展了, 孩子就更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甚至有些孩子就可以专挑那些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进行操作。 (2) 孩子的自主性活动。孩子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方面。就是说, 在他们不依赖老师、家长或其他同伴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负责自己部分的个性特征。两岁左右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叛逆期, 现在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独生子女备受呵护, 部分家长就忽视了这一自主性的萌芽时期, 事事为孩子包办。有的孩子养成了长久的习惯, 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甚至是大学时期, 孩子的独立性就被埋没了, 从而诸事都不经过自己操作, 完全缺失了自主的能力, 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隐患, 因此, 通过区域活动,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协调孩子的发展能力。 (3) 个体活动和组队活动。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小组, 当然个体活动同样适用, 现在的区域活动更多的是小组之间的活动, “有竞争才有进步”, 这就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努力和表现的机会, 也增进了同伴之间的友谊, 通过大家的相处, 优劣也可以相互指出, 相互改进。偶尔教师的加入会为孩子的活动带来更大的帮助。

2. 区域活动如何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教师们要想通过区域活动来培养孩子, 那么怎样通过实际证明区域活动的魅力从而引发孩子兴趣呢?这就需要根据班级的人数、幼儿的年龄阶段、活动室的空间、以及现有的材料布置各种“有型”的区域。比如, 泥工区, 投放形形色色的泥, 以及各种模具, 最好将整体的模具进行拆分, 在孩子折腾出各种图形时拼凑了整块的模具。娃娃家, 则是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 大家构成一个大家庭或是组成几个小组, 一起模拟做客游戏、招待游戏等。总之, 区域活动中丰富的材料、创新同时具备意义的活动就是区域活动吸引孩子们感兴趣的主要理由。

三、对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指导和策略

1. 语言层次方面的授受策略指导。

语言层次授受策略, 顾名思义, 就是说在区域活动中着重以语言为主, 动作为辅的策略介入儿童的活动中, 对孩子进行“讲授———接受”的指导。这是最为简洁明了、意图明显的教师指导策略, 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发挥语言功底, 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的建议、鼓励、帮助、联结等。例如, 创建活动规则制度, 这是为孩子们顺利进行活动的基本要求。孩子们刚接触新区域新材料的时候, 但却对即将接手的事物迷茫, 不知道该如何去玩, 这时就需要老师向幼儿介绍材料的名称和活动的玩耍规则。首先, 应该建立区域活动规则的常规性指导。对于不同类的材料, 幼儿教师应该把握分寸如何来介绍这个“度”, 不能过于简单以致孩子无法理解, 亦不能过于详细, 导致简单化, 降低了孩子的兴趣。而对结构以及操作方法的繁杂材料, 就应该清晰明了的介绍, 以免幼儿误解或是误用材料。从人际关系活动规则方面着手还需对幼儿进行整理玩具、爱护玩具、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方面进行规则指导, 减少孩子之间的摩擦、争执。

2. 物化层次的暗示策略。

物化层次就是指通过设置好环境和投放材料, 转化成特定的信息, 以此来影响和规范孩子的活动行为,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可以看出,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方法, 教师需要进行认真地专业化地思考, 并且在活动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因此, 环境设置以及材料投放是此活动的基本要素。老师得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说出话来”, 进行引导。因此, 要注重材料的层次性、操作性。要考虑不同发展情况下的幼儿的需求, 细分材料, 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材料的选择、材料的投放等认真思考。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使得不同层次的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出适合自己的活动区域范围。

3. 幼儿互动的建构指导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不得不提到互动层次的建构策略, 它是指通过幼儿与教师、幼儿相互之间讨论在活动中所遇到的难题, 互相帮助, 从而建立起幼儿经验体系, 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 从而促进稳定的成长。这方面的指导方法是从人际影响的策略上延伸出来的想法, 人际关系当然是从小培养起, 一般为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础。在这个互动指导方法中, 需要幼儿教师扮演角色给孩子一定的影响从而带动孩子的活动, 协调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孩童们潜移默化地体会到老师的意图, 从而转变成自己的意愿。互动, 就是多人之间的合作, 要善于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精神, 让他们意识到个人能力是有限的,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将事情圆满地完成。要及时引导孩子解决突发的矛盾和冲突, 孩子之间虽然心无芥蒂, 但是有了矛盾不及时解决只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这即是“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四、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1. 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定位的合理性。

最初, 区域活动的展开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教师需要从指挥者的角色转变成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众多角色。我们了解传统的教师角色是指挥者, 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都由教师事先安排, 幼儿能做的就是配合。对比区域活动, 活动安排却是灵活无比的, 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进行相应的调整。接下来, 需要制定合适的目标, 那么就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要, 发现儿童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以及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但是孩子在初始接触材料到操作、讨论、得出结果是有个过程的, 这时就要给孩子们相当的时间让他们由发现新问题、运用之前的经验探讨, 从而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退缩, 急需寻求答案的时候, 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孩子自行解决, 而非直接给出答案或是定论,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我国教育有个传统的观念———答案的唯一性, 其实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 一个问题的答案成千上万也有可能,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不应该老是讲究答案的唯一性、固定性, 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因此, 对待幼儿教学就该告诉他们, 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取得答案的过程,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学会的方法。另外, 教学中有一点却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每个人的观点、看法不尽相同, 所以在这里需要提醒幼儿老师切不可用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去衡量幼儿之间的水平, 导致幼儿之间反差过大。

2.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活动、幼儿家庭之间的联系不紧凑。

区域活动的开展毋庸置疑为孩子的发展带了必然的好处, 可是在这个活动的开展同时, 却存在了一些弊端。因为幼儿园在设计和开展活动的过程里, 忽略了与幼儿园的其他正规教育活动存在的联系以及发展价值。因此, 开展活动的时候可以同其他常规教育联系起来同时与幼儿家庭之间互动, 这并不是指简单的幼儿家庭提供区域材料, 而是指家长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些时间来参与区域活动的展开,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 另一方面也使得幼儿家庭之间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更适应于孩子的发展。

3.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正规教育之间的冲突。

其一, 独立性的缺乏。正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导发展趋势, 相比之下, 区域活动却成了正规教育活动的辅助和补充。通常我们是将正规教育发在课堂之前, 一天的正规教育结束后才进行区域活动, 以此来巩固所学到的内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区域活动的独立性却受到了挑战, 它在根本上需要依附正规教学活动, 作为对正规教学的延伸或者是补充。其二, 区域活动与正规教学活动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不够充分。区域活动的基本因素主要是目标、材料的投放等, 这样就和正规教学活动之间堆砌了一道“无形的墙”, 一定程度上毁损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 区域活动中所设置的自然角, 里面长期放置的植物果实和种子, 这些东西究竟用来做什么, 幼儿却什么都不知道, 只是停留在对果实和种子的外表欣赏上。在区域活动里, 很多事物过分关注外表的美观, 实用性却不强, 很多幼儿不能持之以恒, 同时使用期限又短, 不能反复利用, 这样就造成了现象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针对以上, 就必须正视一点, 区域活动并不是附属品, 而是与正规教学活动一样的存在, 不分主次、高低, 更非相互独立, 而是融会贯通的, 有效互动的。

为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存在就是必然的, 所谓“存在即是合理”。在开展幼儿教育区域活动的时候对幼儿教师的指导就需要全面、合理, 需要对幼儿进行详细的了解, 对教师的专业程度考评, 对区域活动的深层次认知等。从各个层次详尽分析不同区域活动以及在同一区域活动的不同阶段, 指导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运用, 争取使得幼儿得到最好的学习。开展区域的活动意义重大,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伙伴之间的交际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学习。区域活动的自由性、多样性、趣味性为孩子提供了很多的自主活动以及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它潜在的教育价值也被慢慢地挖掘出来。为了使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就需要幼儿教师在实施活动时正确地认识区域活动, 有效地指导区域活动, 建构相应的区域活动环境等, 这样, 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邓淑冬.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探索[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1, (8) :22.

[2]周桂芳.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4) :235.

[3]董航.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J].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1, (10) :56-57.

[4]李翠平.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策略[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12, (9) :118.

8.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新探索 篇八

关键词:数学操作;游戏化;生活情境;新探索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发现的,他自己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逻辑数理经验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要想真正消除抽象的数理逻辑经验与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引进“操作”这一中介,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如果仅局限于形象的语言讲解和直观的实物演示,而不指导幼儿动手操作,那么幼儿就难以理解数学关系,掌握数学概念与原理,无法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操作,在探索中求得主动发展。

一、重视多种感官的操作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操作活动,从而感知物体数量,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并能训练和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1.听觉练习

如教师敲小铃,幼儿跟着教师拍手,请大家算出一共敲了几下小铃。再如教师出题:“5只青蛙在岸上,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问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让幼儿运用听觉记住声响次数,进行加减运算。

2.视觉练习

如出示△,让幼儿说出有一个大三角形,一个小三角形,一共有两个三角形,1+1=2。然后把中间的小三角形转一下,变成▽,让幼儿找一找,现在一共有几个三角形?大三角形有几个?小三角形有几个?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可以设计让幼儿再练习运算,排出算式,并算出得数。

3.触摸觉练习

教师准备一只漂亮的袋子(神奇的口袋)里面装积木或塑料花片等。请儿童用两只手伸进去抓,抓后要讲出一只手抓几片,另一只手抓几片,一共抓了几片?再取出来,让大家检查是否正确。

4.运用多种感官

将各种感官结合起来感知物体的数量。如拍手、拍球、跺脚、学动物叫、跳跃等动作次数表示一定数量。又如认识6时,教师为幼儿准备数量是6的实物卡片,让幼儿自己去看看、想想,摆弄一下,从而进行加减练习。可让他们在桌子上摆出5个实物卡片,再让他们摆出1个实物卡片,问一共有多少个?幼儿很快数出是6个,还懂得了5添上1是6,6比5多1。通过动手、动脑,幼儿能探索出3和3组成6,2和4组成6……的分法。这样多层次的活动既能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又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各种感觉器官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

二、重视游戏化的数学操作活动

《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针对儿童好动、自控能力差、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易集中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数学感和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感受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如教学《7的序数》时,引导幼儿玩“点名”的游戏,让7名幼儿排队,并编上1~7的号码,点名时看谁动作快。教师说:“第7号小朋友快出来。”7号幼儿很快出来,教师叫到第几号,第几号幼儿出来。这个游戏使幼儿分清了“7个人”和“第7个人”的不同含义。又如学7的加减法后,帮助幼儿巩固这一知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在课前餐后活动时,组织儿童玩碰球游戏,游戏前教师先告诉幼儿碰几个球,如:“7的组成”碰7个球。游戏时,师生以对答互动的形式进行,边说边伸出手指头:嘿、嘿,我的一球碰几球?嘿、嘿,你的一球碰六球。嘿、嘿我的二球碰几球……结合游戏活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让教师与幼儿一起在各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引起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

三、重视多种材料的分组操作活动

幼儿分组操作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在学习经验与速度的差异,为幼儿提供同一内容、不同层次、不同表现形式的材料,幼儿分组进行独立操作数学材料的学习活动。分组操作可以使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能力强的幼儿还可选择难度较大的操作材料进行多项操作;能力弱的幼儿可先尝试一些简单的、难度小的材料来进行操作。如“认知轻重”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设计了3个小组活动:玩水、玩沙、玩开玩具店游戏和智力游戏“排排队”。一组活动较简单,在大小不同的器皿中装水装沙,比较轻重,而且玩水、玩沙幼儿十分喜爱;二组活动热闹有趣,在买卖中比轻重,幼儿兴味盎然,选择到这组活动的人数较多;三组活动具有挑战性,利用排序的方法自我挑战、同伴间挑战,可加深幼儿对轻重的理解,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这三个组的活动难易程度不同,性质不同,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认知水平进行选择,教师可着重指导三组活动。幼儿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幼儿相互交流,边交流边进行小结,使幼儿加深对轻重的认识,获得比较轻重的感性经验和有关轻重的概念。

四、重视现实生活情境中的操作活动

生活化的数学对幼儿来说更有趣、更易理解和掌握。饼干是孩子们最常见,也喜欢吃的一种食品,它不仅种类繁多,色彩鲜艳,而且形态各异、味道丰富,遵循“生活即课堂”的宗旨。从幼儿熟悉的饼干着手,尝试将数学教育的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目的是在生活化数学中,通过孩子自己操作,掌握大、中、小的区别。在生活化的数学操作活动中还可以渗透其他各领域的教育内容,一举多得。

如小班“比较大、中、小”活动中,首先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掌握区别大、中、小,然后在品尝中比较大、中、小,同时幼儿在品尝过程中还发现形状是可以通过外力改变的,饼干被咬一口或掰成两半。幼儿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粗浅的科学理论,从而掌握了有关数学的奥秘,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这对幼儿来说,探索的过程比探索的结果更为重要。

《纲要》所倡导的科学教育的实践策略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和建构。我们认为: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不是支配幼儿学习的权威,而是转变了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氛围的维持者、教学过程的辅助者、思维深入激发者,是孩子学习的伙伴。

参考文献

9.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九

大班数学活动: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心形、菱形、三角形信件若干,写有算式的信件若干,写有10以内加减法算式的题卡(不同的形状、颜色、与幼儿人数相等),数字卡片,闯关的背景图6张。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10以内的数,并学过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活动过程:

1.导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师: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森林邮局要开业了,可是邮局的熊猫局长却告诉我邮递员还不够用,他很着急,让我帮他招收邮递员。欢迎小朋友报名参加,想参加的小朋友请举手。哇,这么多小朋友要参加,我实在是太高兴了,可是到底要选谁呢?我要出几道题考考你们,看看谁的本领最大,谁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邮递员。

2.复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1)我们邮递员每天都会收到很多信件,第一关就是查收信件。

①心形信件上午收到5封,下午收到1封,今天一共收到几封?

5+1=6

心形信件今天一共收到9封,送走3封,还剩几封?

9--3=6

②菱形信件上午收到3封,下午收到4封,今天一共收到几封?

3+4=7

菱形信件今天一共收到8封,送走4封,还剩几封?

8-4=4

③三角形信件上午收到6封,下午收到4封,今天一共收到几封?

6+4=10

三角形信件今天一共收到10封,送走2封,还剩几封?

10-2=8

(2)邀请幼儿做考官,设计题目请邮递员查收信件

一名幼儿做考官设计题目,其他幼儿列出算式并算出答案。

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引导幼儿发现出题的方法。先收到,再收到就是加法;先收到,再送走就是减法。

(3)看算式写邮编

师:恭喜小朋友都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但一个合格的邮递员不仅要会查收信件,还要具备很好的分信能力,怎么分信呢?就是利用邮编来区分。小动物把邮编都写成了很多算式,你们来试着破译一下吧!看谁最快!

幼儿分组游戏,将信件的邮编计算出来后,再进行分类。

(4)请幼儿将信件送到小动物家,互相检查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邮编的算式,巩固加减运算。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加法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城堡图一副(分为三层,每一层分别有表示7的加法的三副图,用纸覆盖)、水果单一张。

2、学具:城堡图人手一份、水果单人手一张。

活动重点:看图学习7的加法

活动难点:能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复习7的组成师:城堡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他的国家玩,你们愿意吗?那让我们快点乘上7次列车(出示数字7)出发吧。

师: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你的火车X

点开?

幼: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我的火车X(6)点开。

二、情境感知——登城堡:看图学习7的加法

1、师:看,城堡王国已经到了,国王说了,他在城堡里藏了许多的问题

想考考我们小朋友,那我们就先去这座最大的城堡去看看好吗?

2、师:我们先登上城堡的一楼,原来这层楼上有三幅图,谁愿意来讲讲呀?

国王想考我们的是看了这三幅图谁能列出一道算式?回答出来后就可以上二楼、三楼。

3、幼儿操作

师:那我们每人都去一个城堡回答问题吧,速度慢的呢,可以只在一楼回答,速度快的可以去二楼三楼。别忘了把你的答案写的清楚一点。

4、总结:

师:你刚刚碰到了什么问题?(用三句话表达三幅图)你是怎么回答的?(幼儿列的算式)老师记录

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个小秘密,看谁能先找出来?“

师总结: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7,而且都是加法,那么这6道算式就是7的加法算式。

师:象1

6=7、6

1=7这两道算式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得数不变,所以看到1

6=7马上就想到6

1=7,我们把他们称为朋友题,同样我们看到2

5=7就会想到什么呢?看到…

三、内化迁移——游戏:买水果

1、师:城堡国的国王夸我们都很聪明,送了我们每人一张水果券(出示水果券),我们先来看看水果的价钱。

2、国王又想考我们了,他说,7元钱只买两样水果,你会买什么?为什么?还可以买哪两样?

3、幼儿操作

4、讲评:你有几种方法?买的是什么?

5、师:如果7元钱买三样水果呢?

四、结束:

6、好我们一起去水果店选购吧。(结束)

大班数学活动:

复习单数和双数

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6的组成。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多维度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稻田背景图一张,木珠做成的虫子一条,刀笔一只,记录卡一张,练习卡片若干。

学具:木珠做成的虫子若干,记录卡人手一份,刀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老师扮演蜻蜓妈妈,幼儿扮演蜻蜓宝宝

师:我是蜻蜓妈妈,你们都是我的蜻蜓宝宝,现在我要带你们去稻田捉害虫,好吗?来,出发啦!(小蜻蜓音乐起,幼儿学教师做小蜻蜓飞的动作。)

教师带领幼儿进场后转一圈坐在位置上。

2.无意间发现虫子。

师:(出示稻田图)呀,这块稻田真漂亮,黄灿灿的稻子长的多好呀!

师:咦!这边的稻子怎么怎样乱?(有虫子)

师: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怎么了,(出示隐藏在稻田里的害虫)原来是虫子在捣乱。

3、认识虫子。

师:这条虫子长的怎么样?(长长的、有一个个圆圈、一节一节的……)

师:这条虫子一节一节的,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我们就叫它“六节虫”。(教师出示数字“6”贴在黑板上)


师:“六节虫”很厉害,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好呢?

幼儿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现在妈妈就来教你们怎样消灭“六节虫”。

4、学习捕虫本领。

师:(教师拿出灭虫武器——刀)这是消灭“六节虫”的专用武器,看我的。(教师用刀将虫子一分为二)

师:我的刀砍在虫子的那里?把虫子分成了几段?(两段)左边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右边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边讲边出示数字)

师:这是我捉到的第一条“六节虫”,现在我它把分成的两段数字记录下来,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我捉了一条虫子。

师:“六节虫”被我的刀砍在第一节分成两段死掉了,还可以砍在虫子的那里,虫子也会变成两段死掉呢?

师小结:看来只要把“六节虫”砍成两段它就会死掉。小朋友要把每次捉到的虫子怎么砍的记录下来,看谁砍的方法最多。

5、尝试捉“六节虫”

师:在后面的稻田里还有许多的“六节虫”,能干的蜻蜓宝宝跟着妈妈一起去捉害虫吧!

幼儿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宝宝们,回家啦!(组织幼儿坐回原来位置)

6、交流捉虫经验

师:宝宝们,你们都捉到虫子了吗?谁来告诉我,你是怎样捉到的?

提问:(1)你砍在第几节?(2)分成了几和几?(3)6可以分成几和几?幼儿讲述教师演示,教师相应摆出“6”的分解式,重复的去掉。找出记录方法——有序排列。

教师小结:6有5种分法,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

7、游戏《给蜻蜓宝宝送虫子》

师:我收到昆虫医院的一封信,说有许多的蜻蜓宝宝生病了,正在住院,想请你们给生病的蜻蜓宝宝准备晚餐。你们愿意吗?

(1)一只蜻蜓宝宝一天只能吃6只虫子,早上已经吃了2只,晚餐还要吃几只虫子?6可以分成2和几?

8、结束

师:宝宝们今天学到了新本领真能干,现在我们飞回去,休息一会儿吧!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数字

1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

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2准备工作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02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同前)和数字卡(12、30、31、28、365)人手1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览区。

3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激发兴趣。

导入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高兴吗?那我们先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看到这些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学号、年龄、时间等)

二、出示房子,讲述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出示房子图,小朋友瞧,这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字呢!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秘密,真了不起!咦,这些数字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教师利用大字卡讲述故事。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卡回答问题。

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它有多少个日娃娃呀?它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

大月房有哪几个月?小月房有哪几个月?

大月有几日?小月有几日?

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

三、学习查看挂历的方法,练习找日期。

1)现在老师指日期,请小朋友说出是几月几日?

老师说日期,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

师:那今天是几月几日?你们怎么知道的?

教师总结:对了,象日历、挂历、台历等可以查看日期。

10.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2、学习按数量多少排序,并匹配实物。

活动准备:动物卡片,(一只鸡,二只鸭,三只兔,四只虎,五头牛),背景图,1-5的点卡人手一套,操作练习

学习重点: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说出总数。

学习难点:按数量从少到多的排序

活动过程:

一、实物分类计类(感知5以内的数量)

1、逐一出示四张动物卡片,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草地上玩。看看草地上有谁?数数每种动物有多少?指黑板上的动物,“谁来说说每张卡片上的动物有多少?”

2、请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做拍手数数的游戏,看看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给一只动物拍手一下,边拍边数。(验证结果)

数完以后两手合拢,说说:几只动物我拍手几下。“答:**动物有1只。集体进行拍手数数,最后出示五头牛,学习使用单位量词”头“。

二、乘火车学习1~5的排序

1、出示方格,小动物要去乘火车了,谁会帮小动物找座位。数数小动物谁最多谁最少?把最少的动物放在火车头后面的那节车厢里,最多的动物放在最后面。

(想一想,谁放在最前面,谁放在中间?谁放在最后面呢?)

2、请幼儿个别来操作,验证结果,小动物们都找到车厢了,请你说说它们是怎么坐的。引导幼儿说出按数量排序的顺序:一只***,二只***……

三、小组活动。送点卡

1、出示点卡给小动物送点卡

卡上的圆点有几个,(数数点卡上的数量)它会和谁做好朋友呢?

按照点卡数量与动物数量相同送,要说:几只**我送你**个点。

2、给点卡排队

”它们也想排队了,请你从小旗这里开始排,要从少到多的排队,指导幼儿在实物卡下面摆上相应的数量的点卡

四、游戏:点数排队。

11.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有效运用 篇十一

但是,教师更多重视的是区域游戏和各类体育、音乐、智力游戏,对数学教学中有机运用游戏重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

1.游戏形式化。有部分教师将游戏活动和幼儿的数学教学尝试整合,但是,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游戏成为一种摆设,游戏的运用只是为了调节气氛,不能和教学的目标、幼儿的有效学习融合,不能很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2.许多老师还是使用传统的,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以教师的技能传授和幼儿机械的练习为主的数学教学,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特别的短,体验和发现不够。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是游戏。”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鉴于幼儿喜爱游戏,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巨大价值,以及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现状,我们要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等一系列数学内容。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数学活动中运用游戏化教学:

一、在数学活动中引入完整游戏,使教学游戏化

幼儿游戏不是单纯玩玩就结束,而是对幼儿的认知社会、情绪、语言、身体以及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开展从游戏开始至游戏结束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必须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比如,图形为主题的集体教学中幼儿已对图形有概念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摆好大小不同的图形。然后,幼儿随意辨认、分类、识别大和小的图形等。最后让幼儿用图形制作服装扮演模特进行游戏表演活动。这样,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激发了幼儿参与兴趣和感觉器官的体验,无意识中认识了图形的种类。这就是在集体教学的游戏活动中渗透教育的一种形式。实践证明:幼儿被动地、注入式的学习不如幼儿在兴趣之中自然受教育效果好。

二、在数学活动中利用游戏因素,使教学游戏化

1.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教育中经常运用的策略,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比如,教师在活动开场时说:“今天,老师为小朋友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2.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如在复习几何图形的数学活动中,我这样设计:“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图形乐园去玩。首先到达的是图形馆。”幼儿完全被吸引了,教室里的气氛安静且带有神秘感。我慢慢地掀开预先精心制作的图片,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是一幅精心制作的图片,是一幅色彩鲜艳童话般的画面。我欢快地说:“奇妙的图形乐园真美,这里的花、草、房子、动物多漂亮啊!他们都是由图形组成的。找一找,都有些什么图形呀?”幼儿兴趣很高,都认真观察讨论起来……复习几何图形的目的已实现了一半。接着我说:“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图形游艺馆,游艺馆里可好玩了,我们一样一样地玩,一关一关地闯,有没有信心获胜呀?”幼儿情绪高涨,信心百倍。接下来的涂色、打钩游戏和拼图游戏在活跃的气氛中圆满地完成。此外,幼儿在“排序宫”里学排序、在“水果乐园”里学数的组成、在“迷宫王国”学走迷宫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主要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如小班幼儿学习按大小、颜色分类的“插小旗”“送图形回家”游戏;中班幼儿感知数量认识数字的“印印章”“会变的数卡”“看数字穿木珠”的游戏,大班幼儿练习加减的“掷骰子列算式”“猜弹珠”游戏,认识整点半点“拨时钟”游戏等。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不同内容的学具,在探索中获得数学经验。

4.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这种游戏主要是增强竞赛性,对于增强掌握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作用较为突出。如中班扑克牌游戏《比大小》《小猫钓鱼》,大班《算式接龙》游戏等。在游戏中,比谁又快又对,能提高学习速度,激发荣誉感。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三、在数学活动中创设游戏环境,使教学游戏化

在实踐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难以理解与掌握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不熟悉教师所使用的惯用语法。为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便于幼儿理解的游戏教学环境,发挥游戏环境创设的作用。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利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创设有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这样对幼儿讲:鸡妈妈有个5个孩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这时提问幼儿还剩几只小鸡?第二天,狡猾的老鹰趁着鸡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又抓了另一只小鸡,提同样的问题,这样,在游戏过程中不仅理解与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积极性,还增加了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构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游戏化的教学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必不可少,特别是像数学这样比较枯燥乏味的活动,我们更应该在一种游戏化的模式里进行,这样才能使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接受的更快。要做到游戏与教学的高度融合,还需要我们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成长!

参考文献:

[1]高祥.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4.

12.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二

幼儿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具体形象教育,所以幼儿数学教学应该创设符合实际发展的数学情境,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和投放活动资料。本文以幼儿园大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结合数学活动区域材料投放、幼儿活动和教师指导等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对幼儿数学区域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认识,发现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数学区域活动教育过程中,缺乏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开展数学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当前幼儿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并且存在一定盲目性。幼儿在数学区域的活动次数相对较少,无法保证所有幼儿都进入数学区域进行活动,对于进入数学区域活动的幼儿,由于不能得到幼儿教师的正确指导,也不能按照具体操作步骤进行活动,进而影响了数学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是在数学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甚至只有一份教学材料,难以满足多个幼儿的使用需求,活动中所投放材料缺乏一定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导致幼儿没有参与活动和进行操作的兴趣。比如在认数的活动中,教师所投放的教学材料只能让幼儿进行单纯的连线或运算等活动,这些教学材料内容相对单一和枯燥乏味,导致幼儿对于数的认知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同时数学区域活动中所投放材料缺乏层次性,不能有效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状况,甚至有些情况下,数学区的教学材料没有很好地贴合幼儿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没有切实发挥数学区域活动的重要作用。

二、提升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目标

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目标是影响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要素,也可以说,幼儿数学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与区域活动目标的确立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幼儿教师要注意合理把握幼儿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规律,以促进不同阶段幼儿的成长为区域活动的目标,加强对幼儿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幼儿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过程中只有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在具体活动过程中确保活动实施,进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活动。在制定幼儿数学区域活动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把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性格特点,以幼儿的阶段成长状况为区域活动的开展依据,实现对幼儿整体情况的合理而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更好地选择有针对性的区域活动内容,进而确保幼儿数学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合理投放数学区域活动材料

在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过程中要合理投放材料,确保投放材料的层次性,要合理考虑材料与教学目标的联系,并注意确保所投放的材料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才能确保这些材料满足不同能力和层次的幼儿使用,同时要注意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所投放材料要有很强的趣味性和逻辑性,只有具备趣味性,幼儿才能有兴趣参与到活动中,只有具备逻辑性,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数学教学要求。以幼儿学习对不同物体进行分类排序为例,在数学区域活动区可以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材料,比如第一层次可以给幼儿提供具有不同颜色的饮料瓶,让幼儿按照颜色进行分类,第二层次可以提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彩纸,让幼儿按照颜色和形状对这些纸张进行分类,第三层次可以提供颜色、形状和大小都有差异的不同物体,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排序分类,通过这种方式按照从低到高的困难程度培养幼儿不同的分类能力,进而确保幼儿参与数学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三)加强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

数学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具备丰富多样的教学材料,而且需要幼儿教师的合理科学指导。在数学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有效观察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具体表现,可以制定进区记录表,以便能详细记录幼儿参与活动情况。对个别数学能力较差的幼儿,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可以在每次数学区域活动中对他们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积极鼓励他们进行参与数学区域活动,促使幼儿参与数学活动区域的积极性。另外要注意增强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与幼儿保持一种轻松的关系,才能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引导。

总而言之,要提高幼儿数学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幼儿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创设数学区域活动,提供科学正确的材料,还要注意合理观察幼儿的具体表现,对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才能让数学活动区域发挥促进幼儿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要:数学区域活动可以为幼儿营造学习的轻松氛围,让幼儿在自身意愿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活动,进而通过正确合理的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当前在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数学区域活动现状提出了提高数学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以便促进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有效性,提升对策

参考文献

[1]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0(04).

[2]张晓燕.浅谈如何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中旬刊),2014(09).

[3]蒋海清.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0).

13.幼儿园大班数学教研计划 篇十三

20XX年我园将继续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全面提高教研质量为重点,通过“一主题,四活动”的教研形式,扎实、有效地开展游戏研讨。同时以严谨治学的态度继续开展园本课题的研讨。

二、教学教研内容:

1.数学教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应用。

2.操作材料与数学学习的关系。

3.操作材料投放前教师的指导语。

三、工作目标:

1.开展分组化教学模式。

2.结合教学目标学习适宜的投放操作材料。

3.以一课多研的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数学素养。

1.以专业书籍为理论指导,组织教研组成员认真学习,同时搜集相关专业理论和经验与教研组成员共享。

2.熟悉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内容范畴,并根据内容了解各年龄段数学领域目标,为更好地设计教学具服务。

3.进一步熟悉强化分组教学。

(二)开展教学观摩,提升教学质量。

1.观摩、研讨分组化教学研讨课程。

2.以年龄组为单位,率先观摩各小组的研讨课,再在研讨、微调的基础上一课多上。

3.教研组成员针对观摩活动即时反思,研讨成功之处与存在问题(小、中、大班老师每人执教一次)。

4.鼓励并支持教研组成员积极报名参加数学公开教学活动。

(三)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制作教学具。

1.以《五大领域》中的各年龄段数学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设计制作科学的教学具。

2.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和操作能力,制作大小适宜、趣味性强、便于操作的学具。

(四)全面总结经验,深刻进行反思。

1.教研组成员交流小组化教学的指导方法和教学具的制作使用,撰写教学心得。

2.深刻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部的研究重点。

14.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十四

自本班的小朋友升入中班以来,我发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小朋友之间的缺少交流,且互相合作的的意识也比较差。正巧最近我们正好进如“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教学活动,为了增加幼儿间的互相关注,我将主题中的这节《我和朋友比高矮》的活动重新进行了设计,希望通过这节活动让小朋友知道高矮的概念以及探索进行两人、三人比高矮的方法外,最重要的就是在活动中创设比较多的机会让小朋友与同伴进行交往,合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体验团结,合作的的快乐。

二活动的目标

1感知物体的高矮,学习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

2探索两个物体和三个物体比高矮的方法。

3通过与朋友之间比高矮,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4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的准备教学课件,音乐磁带(高人走和矮人走,找朋友),幼儿操作材料

四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通过游戏寻找三个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

五活动的过程1幼儿通过游戏,用自己的身体感知高矮的区别。(音乐游戏“高人走和矮人走)“天气渐渐的冷了,让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跟着音乐一起来走路,好吗?”

(幼儿学习高人走和矮人走,体验高矮)

2(教学课件)通过让幼儿比较课件上两个小朋友(男孩和女孩)的高矮,讨论正确比高矮的方法。

(1)(出示教学课件一,设置情境:男孩站在椅子上,女孩站在地面上比高矮)“现在有两个小朋友正在一起比高矮呢,你们愿不愿意帮他们比比看?”“他们两个谁高,谁矮?”“为什么?”

(2)(设置语言情境)“哦,原来男孩站在椅子上,他当然高了,但是女孩现在不服气了,她说呀,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站在了椅子上吗,我也会站呀?”女孩站到了更高的桌子上。

(出示教学课件二)“你们说,象他们两个这样比来比去能比出高矮吗,为什么?”

“那怎样才能比出高矮呢?”

(3)幼儿讨论得出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出示教学课件三)“原来呀,要让他们站在同样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的比出高矮。”

3音乐游戏:找朋友比高矮(幼儿跟着音乐找一个朋友比较高矮)

(1)“小朋友想不想也找一个自己的好朋友用正确的方法比比高矮呢?”

“有哪两个小朋友愿意先上来比一比?”“我们家帮助他们比比看,谁高谁矮?”

“XX小朋友,你是不是比他高?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引导幼儿说出:我比你高和我比你矮的句子。)

(2)(出示教学课件四)“马上我们就跟着音乐一起来找一个好朋友比比高矮,当音乐停时,我们就说“比一比,谁是高来谁是矮”然后好朋友之间相互说一说谁高谁矮,好吗?”

(3)“刚才我们找了朋友比了高矮,但是朱老师发现有的好朋友之间意见不统一,谁有好办法,正确的比出两个人之间的高矮?

(4)幼儿讨论:两人必须站直了;我们可以先比一比肩膀,或者比一比鼻子。

(5)幼儿根据讨论经验再次与朋友比高矮。

4设置情境,学习3以内正确的排序方法。

(1)“刚才我们玩游戏高兴吗?(出示教学课件六)猴宝宝们看到我们小朋友玩的这么开心,他们也想来凑热闹。它们也想来比比谁高?谁矮?(出示教学课件七)三只猴比高矮。

(2)幼儿操作。介绍自己的经验。

(3)幼儿讨论三个物体如何比高矮:1、先找出最高的取出,在将剩下的两个比,找出最矮的,就能找出谁最高谁最矮;先找出最矮的取出,在将剩下的两个比,找出最高的,就能找出谁最高谁最矮。

(3)(出示教学课件八)幼儿用讨论出的好方法帮三个玉米宝宝比高矮。

5音乐游戏:三个朋友比高矮。

(1)“刚才我们学会了三个物体间的比高矮,朱老师发现你们真的非常棒,那我们这一次要请每三个小朋友组成一组比高矮,你们行不行呀?”。

幼儿游戏找朋友,音乐停每三人组成一组比高矮,并大声说出“谁最高,谁最矮”

幼儿操作活动:比较高矮(教学课件十二)“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找到了三个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在游戏中我们还找到了许多新的朋友,你们高不高兴呀,老师这儿还有许多动物宝宝也想比比高矮,你们愿意帮忙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幼儿到区域中进行操作)

六活动的延伸区域活动:比较高矮活动的反思“我和朋友比高矮”是一个看似很普通的活动,两个物体间的比较对于中班幼儿较简单,但三个物体间的比较就比较难。在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有趣而直观的形象让幼儿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去发现、总结经验。最终找出答案。在活动中我注重小朋友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找朋友比高矮引导幼儿去关注自己的同伴,并大胆的用语言表达给对方。

活动点评:

15.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课程标准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善于思考

数学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 它的本质在于抽象化。如大班上学期的数学活动《撒花片》, 活动目标是要求幼儿初步感知5的组成, 发现5个花瓣的分成会有两份不同的答案。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在自然的游戏过程中感受数的可分性, 知道5可以分成两份, 并有不同的结果。孩子们在第一次操作中, 只是把自己操作的结果写了出来, 如:5分成1和4, 5分成2和3, 多数孩子都只有两种分法。有的孩子用点子、数字、图形、画圈等形式表现操作结果, 把5分成了1和4, 4和1, 2和3, 3和2四种分法。为了让活动更有计划性, 我把孩子的操作结果有意识地进行了整理,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数的组成。活动中, 我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你认为哪一种记录最易让人看明白? 从而让孩子与同伴进行比较, 得出最简单易懂的好策略。孩子在第二次操作中,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 边撒花瓣边按照顺序记录5的分成, 并找出规律, 如:从大到小, 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本次活动中的不足是: 时间稍长一些。由于本次活动衔接性不是很好, 孩子没有经过2、3、4分成的学习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5的分成时, 掌握得不是很好。

二、课程标准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思维活跃

数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幼儿数学活动中, 幼儿所能接受的数学知识是很有限的, 然而在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成人对幼儿启迪的思维能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长期积极的效应。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瞬间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火花, 及时鼓励、表扬, 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中班《看图拼画》这节数学活动中, 我的目标是让孩子们感受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 如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导入是:小猪要搬新家了, 它需要一块大的三角形地垫, 可是家里没有, 怎么办呢? 以小组为单位, 同伴之间讨论后:发现组合三角形的原来有多种方法。在幼儿操作时教师给予帮助。教师又提问:如果没有一样大小的图形, 怎么办?幼儿在操作中不断地尝试, 摆弄图形。最后在活动中, 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 大胆地拼出各种图形, 如:“房子、汽车、飞机”等。数学操作不仅能开发幼儿的思维, 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能力。在教学中, 好的提问设计可以让幼儿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刺激幼儿感知、操作、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课程标准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快乐学习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是在游戏中快乐成长的。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 在游戏中, 幼儿的认识、记忆、思维、有意注意等状态都比平常的时候好, 这是因为轻松、快乐的游戏情境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 动, 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所以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让幼儿置身于有趣和好奇的环境中, 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 使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

如在数学《猜猜买了啥》活动中, 通过让孩子猜测,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答问题。为了给孩子创设游戏情境, 我们在活动前和孩子共同收集超市的商品包装、篮子, 并在游戏区域进行布置, 将物品按种类分类, 贴上物品的价格, 在“超市”的货架上摆放整齐, 让幼儿拿着5元的游戏点卡进行购物。在活动开始, 先让幼儿说出超市里有哪些物品? 各是什么? 多少钱一个? 我们给孩子5元钱, 只需买两样物品, 加起来必须正好5元。孩子在购买时要看仔细每一件物品的价格, 合起来共花费是5元, 不能多也不能少。集体活动时, 孩子们扮演成顾客去购物, 既体验到购物的开心快乐, 又学到知识。数学活动融入生活情趣, 幼儿通过角色扮演, 既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又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可见游戏化课程会使我们的教育更易被幼儿接受和喜爱, 能切实为教学服务。

四、课程标准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自我反思

朱家雄教授提出“真正有效的教学, 需凭借教师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智慧, 对灵活多变的情境创造性地作出自主的判断与选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反思逐渐形成”。可见“反思”对帮助我们开展“有意义的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在大班《服饰特征》操作活动中, 教师的目标是让幼儿仔细观察各种特征, 用标记记录服饰的相应特征, 积极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孩子们要从服饰颜色、大小、款式等标记上进行记录。 在数学活动中, 提问需要艺术、需要技巧。

在集体教学中, 孩子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如首先看有哪些标记。认识之后, 再进一步找猪的上衣是什么颜色的? 是大猪还是小猪, 穿的背心还是裙子? 孩子们能集体回答。个别孩子继续挑战难度较大的问题, 思维活跃的孩子能认真仔细地先观察、再判断、最后记录。但是也有极少数孩子操作的成功率不是很高, 我让幼儿说说自己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没有看清楚, 有的孩子说是看错了, 有的孩子说是抄袭别人的, 有的孩子说上课没有认真听。孩子说出的理由很多, 也进一步说明了大班的孩子学会了简单的反思, 能找出错误或失败的原因。可见, 反思不在于年龄, 反思不在于简单与深刻, 会反思的孩子一定成长得很快。

目前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都将课程标准的构建放在了重要位置。但是在我国, 还缺少幼儿园某个领域的课程标准。由于幼儿园课程标准的缺失导致幼儿园教育的实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 幼儿教师要不断自我反思, 引导幼儿学会简单反思, 还要加强对幼儿数学教育理论的研究, 为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这有助于丰富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课程理论, 同时对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活动具有整体上的指导意义。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 幼儿教师应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作者从表现标准的数学领域中领悟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游戏、反思等有效性的实施。

关键词:课程标准,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6.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六

关键词:差异教学分层指导异步达标

幼儿数学教育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尤其是对早期智力开发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特殊的意义。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在理解、掌握数概念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中存在差异,长期的同步教育忽视了幼儿个体差异和不同幼儿学习数学的需要,使一些幼儿数学方面的缺陷得不到弥补,令一些幼儿数学的特长得不到发展,影响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阻碍幼儿智力潜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差异教学”立足于幼儿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别学习需要和发展潜能,让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幼儿的差异,满足幼儿个别的需要,以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美国学者汤姆林森(Tomlinson C A)在其《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中指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幼儿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幼儿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 设立最近发展区

“差异教学”并不是根据幼儿的差异而降低学习数学的标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注重照顾优秀孩子而放弃差生的教育,它倡导“激优导差”的原则,即鼓励、挖掘幼儿的学习优势,为每个幼儿提供“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摘葡萄,乐意接受具有挑战意义的学习内容,因此为幼儿设立“最近发展区”是差异教学的基础。学期初我们通过“区角学习”,数学游戏等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必要的测查,初步了解幼儿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情况,哪些掌握得好,哪些欠缺,有什么长处和不足,探明幼儿的内部需要和最近发展区,按不同程度分为三个层次,把它们定为喜洋洋、暖洋洋、美洋洋等幼儿喜欢的组,并在各层次中取有代表性的幼儿设立“个案记录”,记录了解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反应、发展、问题、需要等,以个案为突破口,掌握各层次幼儿的发展情况,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为差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差异教学”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实行分段式进度

差异教学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环境的组织,特别是对数学内容、教学方法、幼儿学习形式及教学评价进行多元弹性管理,使幼儿根据数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习速度选择活动形式。因此教师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灵活多样、层次各异的教学内容,并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活动中教师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实行分段式教学是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活动有些内容,学习方法很相似,把这些数学内容分为几个段式,当幼儿掌握第一阶段活动内容时,引导幼儿根据第一阶段的学习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第二、第三阶段相似内容。如学习数的组成、序数、数的加减等。如果一个一个地教,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可能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把这些学习内容分成几个段式,让幼儿先练习前几个部分,当幼儿掌握前半部分的内容及学习方法后,引导他们用举一反三的方法,主动地学习后半部分的学习内容。同时引导幼儿适当调整学习进度,在同一活动中,能力强的幼儿进度快些,能力弱的进度慢些;操作时根据需要选择做多还是做少,选择难题还是容易的题目,给他们回旋的余地,有利于幼儿从自身不同的程度上稳步发展。

(二)根据幼儿差异,制定不同的层次目标

差异教学不求幼儿同时达到预定教育教学目标,允许幼儿异步达标。因此教师在目标的制定中,针对不同差异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强调基础目标,重视目标的统一性,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确保目标指向大部分幼儿,同时考虑目标的弹性,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要求不同。能力弱的幼儿注意基础目标,适当降低要求,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为目标;能力中等的以大纲为基础,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争上游的态度和信心。能力强的幼儿在大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注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大班“排序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初步学会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规律排序。能力弱的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观察图的排序规律完成练习。中等能力的幼儿:能根据教师要求的规则,按物体特定规律排序,能力强的幼儿:鼓励幼儿自定规则,按物体特定规律排序,能创造不同的排序方法等。

(二)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提高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首先,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幼儿,简单的运算和基础知识,多提问能力弱、中等层次的幼儿,并注意引导他们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简单的模仿,举一反三,从中找出规律,如大班加减运算,教师引导幼儿通过2、3、4、5简单数的反复操作中,帮助幼儿理解数的互补、互换规律,启发他们进行类推得出6、7、8、9各数的学习方法;对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深度和难度,以创造性学习为主,让幼儿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并启发运用规律推导出各数的组成、加减、相邻数等。

其次,注意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速度,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放慢速度,使绝大多数幼儿能够掌握,而对一些高层次问题,教师适当加快速度。每次数学活动,为满足能力强幼儿学习的需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出一些难度大,稍微灵活的题目。

(四)开展分组活动进行分层指导

开展分组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分层指导是幼儿异步达标的关键。在分组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为幼儿提供不同内容、不同材料、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引导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内容、不同材料、不同的层次进行操作,教师针对幼儿的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练习加减运算时,教师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操作层次与多样的操作程度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活动,抽象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引导他们参加实物层次的运算,即借助实物、卡片等进行运算;能力中等的进行摆“圆点接龙牌”的子层次的操作;抽象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较快地进入数字层次的操作如“数字开花”的活动,各组的操作材料均含难易不同的程度。多样的安排能使幼儿有选择、调换的余地,做完一组再做一组,从而获得多种经验,有利于幼儿学习的深化,也有利于幼儿从不同程度上向前发展。

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异步达标的目的。如对同一道题,不同能力有不同要求,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算简单一些的题,要求一题一解、对能力强的可以算复杂一些的题,要求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图多问、一空多填等。如:①一空多填:( )+( )=10,3+( )=2+( ),②一问多答,教完10的加减,可问得数是6的试题:0+6=6,1+5=6,……10-4=6,9-3=6……③一题多解,④一题多变,给幼儿10支铅笔,让幼儿迅速拿8支,看谁拿得快,方法有:逐个数。群数以及先点数两支,再把剩余的一起数。有利于幼儿从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发展。

三、重视评价在“差异教学”中的作用

17.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十七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幼儿理解物体的位置、形状发生变化后,物体的长度不变。

2.能够用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感知长度守恒,对量的守恒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教师两根不同颜色、长度相同的塑料管,两条一样长的铁线.

2.幼儿操作材料:每人2根不同颜色长度相同的塑料管,两条一样长的铁线。

正方形表格一张,小塑料管8根。

活动预设:

(一)尝试发现比较两根木棍,长短的方法。

1.出示平行放置的2根不同颜色的木棍,这两根木棍一样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要想知道塑料管是不是一样长,不管你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只要塑料管的一边对齐,然后进行比较,那它们一样长吗?对,它们是一样长的。2.教师改变木棍摆放位置,让幼儿说说、比较两根木棍是不是一样长?

教师小结:是的,一样长的塑料管,不管你怎么改变它的位置,斜着放,横着放,竖着放,交叉放,塑料管的长度都是不边的。

3.教师出示两根长度一样的铁线,改变铁线的形状,让幼儿观察比较两根铁线是不是一样长?并说说为什么?

教师小结:一样长的铁线,不管你怎么改变它的形状,它的长度是不会变的。

(四)游戏:走小路

提要求:

1.篮子里有红色的塑料管,也有蓝色的塑料管。请小朋友制定一条红色的路线,一条蓝色的路线。

2.这两条路线要一样长。

3.路线的塑料管的头尾要连接在一起。

教师小结:“只要数量相同、长度相同的塑料管,它们连起来的长度是一样长的。

老师知道小朋友还有很多的想法,想制定更多的路线,现在我们带着我们的教具回班上距续制定不一样的路线吧!

大班数学活动计划:分类(小熊和小精灵)

18.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八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

一、教学目标

1、教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巩固对黄、绿两种颜色的认识。2 二

重点:教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难 三

初、步

养教幼

手学

作的准

。备、初

步、培

养教

动学

操重

作的难能

。点

教师示范材料一份,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图形宝宝的家两个。

四、教学过程一、引

a)今天老师带来了图形宝宝,出示三角形,这是什么图形宝

宝?它穿什么衣服啊?出示其他三角形,请幼儿说一说。

b)出示正方形,这是什么图形宝宝?它又是穿着什么衣服啊?再出示其他图形,请幼儿们 二

说、教

一讲

说、示

。范

1、老师想把这些图形宝宝来分一分,我们一起把黄颜色的图形宝宝放在一起,把绿颜色的图形宝宝也放在一起,那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吗?现在老师要把它们形状一样的也放在一起,有谁可以说说老师是怎么分的吗?

2、老师跟图形宝宝们做了一个家|。你们看它们出来玩、忘记自己的在哪里了,怎么办啊?你 三

想、想

们操

? 作

图形宝宝们为了谢谢小朋友们,它们想和我们交朋友,想

19.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九

一、创设与幼儿数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活动区域内容

1.内容要有趣味性

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 这是他们初步接触数学, 对他们来说, 学习数学的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过程, 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为此, 教师充分挖掘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游戏, 准备简单而又充分的游戏材料, 放进数学区域内, 供幼儿自由操作, 不断探索, 如:喂小动物。小班幼儿因为常常被成人照料, 因此他们也有照料别人的意愿和经验, 可这样的机会对于当下的孩子来说少之又少, 于是, 喂小动物成了他们情感迁移的一个重要途径, 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 一开始, 有少部分幼儿会根据小动物的嘴巴形状来喂与嘴巴形状相同的“食物”。后来, 其他幼儿不管动物嘴巴的形状, 只管把“食物”塞进去就行了, 慢慢地, 在其他同伴的提醒下, 他们也渐渐学会了按嘴巴的形状来喂相同形状的“食物”, 就是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 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 更重要的是, 他们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半圆形等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区分, 所以说, 区域活动的内容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2.内容要有层次性

幼儿在数概念上是有个体差异的, 如何让大部分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中得到有效提高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投放不同的材料, 创设一个有着丰富层次的数学活动区。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教师可以帮助发展较慢的幼儿进一步学习某些知识技能, 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而对于已经掌握某些知识技能的幼儿, 教师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满足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以接龙游戏为例:我们准备了几种层次的操作卡片, 第一种, 也是最简单的:纯粹的实物卡片接龙;第二种:纯粹的数字接龙;第三种:纯粹的点卡接龙;第四种:实物与数字或实物与图形再或实物与点卡接龙;第五种:实物、数字、点卡、图形混合接龙;有了这几种层次的操作材料, 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 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使他们在熟悉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后, 能不断提高自己操作的层次, 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向着自己的数学最近发展区迈进。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1.活动要有预设性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自主性,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要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 并给幼儿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就可以了, 剩下的由幼儿自由发展。一开始, 我们也走过这样的弯路, 比如, 我们为幼儿在娃娃家里准备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床、娃娃、衣服、椅子、餐具等材料, 旨在让幼儿区分大小并按大小进行分类。但由于我们事先没有给孩子们这样的提示也没有组织幼儿讨论娃娃家的游戏到底应该怎么玩, 一切都是幼儿自己发挥。于是, 在玩的过程中, 我们并没有看到预想中的效果, 孩子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老师刻意准备的大小不一的材料, 只是凭自己的兴趣随意取放。后来, 我们进行了反思, 对活动的名称、材料、活动的规则与玩法重新进行了设计, 并组织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进行讨论, 使他们在游戏时能学会观察材料的变化, 学会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一些有趣的变化。这样,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孩子们不仅会将娃娃家的材料按“大小”进行适当的匹配, 有的孩子还会根据材料的颜色、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搭配呢!

2.活动要有生成性

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数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除了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外, 还要随时关注幼儿的兴趣, 并根据他们的喜好适时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 使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比如:有一天早晨, 欢欢和旁边的乐乐玩积木, 玩着玩着, 欢欢提议, 我们来打麻将, 好吗?她的提议得到了乐乐的赞同, 于是, 他们嘴里念念有词地一边说着“麻将牌”上的名称, 一边出牌, 玩得不亦乐乎……观察至此, 我灵机一动, 何不利用真正的麻将牌来帮助幼儿感知数量和分类呢?于是, 我找来了一副麻将牌, 先挑出了3以内数量的“饼”即我们小班数学中的点卡, 让幼儿来玩“小猫钓鱼” (一个传统的牌类游戏) :两个幼儿轮流出牌, 出到与前面相同的点牌, 就把这两张牌中间的牌全部拿到自己这里来, 最后比比谁赢的牌多就获胜。果然, 数学区角内这副麻将牌成了许多孩子的最爱, 慢慢地, 我把数量扩大到5, 也不单单是“饼”, 还有“条”, 我还找来了扑克牌, 挑出1~5纸牌若干张, 教孩子们玩“小猫钓鱼”和“配对”等游戏,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对数字和点的认知越来越敏感。

三、及时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

在进行定时的数学区域活动时, 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和表现, 选择性地与幼儿互动。我们还设计了观察量表, 内容包括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幼儿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幼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幼儿之间的对话;师幼之间的互动等等。一段时间后, 我们归纳和汇总了这些观察记录。这样, 每个幼儿都有了一个数学能力发展小档案。通过这些小档案, 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数概念发展轨迹, 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上一篇:银行安保工作总结下一篇:最新民营医院后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