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2024-10-13

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共12篇)(共12篇)

1.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篇一

小文上五年级,钢琴准备考六级,兴趣不高,而且越来越差,总是被妈妈骂着练琴,文化课学习下滑快。常为学习的事被妈妈打。为了逃避,不得不把卷子藏起,开始说谎,找来妈妈更多的打骂。

我看到她时,眼睛里带着恐惧,说到作业中一半以上的错误时,有些慌,眼镜观察着大人的表情,给自己编排一大堆的理由。

我觉得问题在家长身上,和家长长谈了三次,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家长在孩子身上不惜投入精力物力,就是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幻想没有实现的都转嫁给孩子,孩子就是自己的未来,随自己设计,摆弄。根本没有把孩子当成:有生命有情感的独立体。爱护有余,尊重不足。

当家长明白自己做的这些都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实现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对孩子自身能力的扼杀,潜能发挥的压制。后悔莫及,情绪变得激动。我教他这样做:找出一百个理由来表扬孩子,对孩子学习的负担和困难理解,(因为这本来也不是孩子的错),当参谋不成就做一个陪伴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伙伴。把学习的事情交给老师。

特别是,征求孩子意见后,停掉钢琴学习,辅导文化课程,一个月后考试成绩提升,孩子情感有很大变化,并表示会努力去考钢琴六级。

2.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篇二

1. 对于案例的选择上

青少年在学习思政课的时候难免会因为某些问题而听不懂,这时如果能选择合适的案例加以解说,那么对于学生们理解和重点把握知识的理论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可选择的思政课教学案例有很多,比如教材中的历史事件、法律法规及其案例、再加上国际国内的重大时政热点,但中规中矩,案例选择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即所选择案例必须与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紧密相联,切不可盲目加以选择。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上,并这些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只有不断的汲取知识的源泉,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长此以往,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也会逐步提高,其解决能力也会相应的有所长进,对于时政热点也会相应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对于选择案例的呈现方式上

所选案例的呈现方式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恰当案例的呈现方式,不仅仅单指学生一方面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讲,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及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在目前的青少年案例教学中,其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教师自说的形式,其内涵就是教师通过某些具体事件所呈现出来的事实,再加上自我的分析,对其进行精确的概括和介绍,这种呈现方式学生只是一味地去听,却并没有加上自己的主观想法。这一方式虽说会受到青少年思政课教师的欢迎,但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上还是远远不足的。第二类是多媒体呈现,教师将教学案例展现在在多媒体设备里,并通过多种多样的多媒体表现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方式展现的案例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们的关注度较高,效果良好”,但是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忽略知识本身的内涵。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案例,但对于知识的掌握层面上还是达不到深度。第三类是具体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文物古迹,或是找找相关的阅读资料加以解读,学生在亲身经历之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层面来说,则是最具有价值的。缘由就在于这种呈现方式能够激发的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将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充分、最重要的还是能开阔学生的眼界。

3. 对于组织案例的讨论上

案例的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处于关键的重要性地位,这一环深刻的连接着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现实实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组织案例的讨论能力则是重要的一环。但是在组织对案例讨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参与案例讨论时,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之前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往往都是被动受教,在原有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相互分离,所传授的知识也不能完全的被学生消化,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而易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会相应减少,其学习能力也会下降,所以一定要激发其参与意识,明确教学的主导是学生,只有将学生和教师放在该放在的地位上,这样所带来的结果将是截然不同的,其教学案例也会顺利开展。第二,师生互动务必要充分具体。古人云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和教师的相互讨论,才能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认知得到更全方面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讨论开展的顺利、高效。第三,注重讨论的主题,切不可囫囵吞枣一把抓。通过对所给案例的讨论,一定要明确一个主题,其主题内容必须要具体,并限定讨论的相关内容以及话题的设定,通过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讨论,才能使现有的讨论变得更加具体。

4. 对于教师对案例选择的评述上

教师在组织一堂案例讨论的时候,学生们对所选案例难免会理解的不到位,但是在这个时候,教师切不可一刀切,一定要全面的分析学生所给出的答案,这也是案例教学中关键性的步骤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明确原则,立场鲜明。给予学生们在讨论中所阐述的正确论述和一些闪光点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对错误的理解一定要给学生讲述该想法错误的原因以及明确该问题的正确论述,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偏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入正轨,并分析问题出错的原因,这样既能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而且也能明确学生在未来的日常活动中所应该有的态度。其次,总结和评述语言必须精炼。准确且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信服,既然学生信任你,那么在课前教师就需要做好与案例相关的阅读、总结、及其文章的归纳整理工作,对学生所讨论出来的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解读,对于这一环节,既是教师拼能力的环节也是对教师综合实力的考察。

案例教学方法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教学方法深刻的体现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两方面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确切的把握。这对于提高青少年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实际得到有效结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树立青少年对历史事件和时政热点的正确认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只有恰当的运用好案例的教学方法,才能使青少年思政课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为了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水平,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当前的青少年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教学方法使得青少年思政课由抽象变得具体,由复杂变得简单,对于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很多教师都普通认可其产生的教学成果。只有深入研究这一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青少年们对课程的兴趣,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顾邦正.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文学教育,2008(12).

[2]马载.浅谈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J].新课程,2011(8).

3.心理咨询案例 篇三

小佳是一个3年级的女孩子,自从进入3年级以后,学习总是原地踏步,没有进步。经过观察,我发现她上课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经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有好几次,我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她竟然连老师提了什么问题都不知道。有时看上去好像在听,可是眼神呆滞,老师讲的内容根本没有听进去。课后,我找到她,问她为什么这么做时,她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听课以后不知不觉地就这么做了,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我也控制不住自己,总要不认真听讲。”她的父母是非常关心她学习的,来到学校与我交流,他们说:“我们很为自己的孩子担忧,不知为什么她写作业很慢,别人1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她要拖到3~4个小时。读书、写字时总要分心,可是她看电视时却很专注。

印象:

她很爱干净,几乎看不到她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梳着小辫子。大大的眼睛很有神,充满了好奇。每到一个环境中总会东张西望,环顾周围。两只小手总是闲不住,一会摆弄衣服和扣子,一会又摸摸身边的东西。

背景资料:

小佳有着一个温暖的家庭,爸爸妈妈平时对她十分疼爱。在上学初没有对她的学习习惯等做任何要求,在写家庭作业的时候家长又怕孩子饿,又怕孩子渴,一会儿给东西吃,一会儿给水喝,一会儿又同孩子说几句话。课外时间,家长为她报了英语班、美术班和钢琴班,希望孩子能多方面发展。

分析与诊断:

正因为家长的溺爱,从不对她的学习习惯做任何要求,而且还有很多课外辅导班占据了孩子游戏的时间,把孩子累得精疲力尽,为了多玩一会,家庭作业总是一拖再拖。浑身困倦、头昏脑胀的她,哪有心思专心思考,认真计算,于是对于学习就马马虎虎、草草了事,这些问题的造成和家庭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通过对小佳的观察以及资料分析、咨询可以诊断为学习习惯不良。

一、建立和谐咨询关系,进行合理建议

不可以用责备或训斥的语气跟孩子讲道理,要使小佳乐于参与教师安排的咨询活动。建议她说:“一个人一天中要做的事情,比较重要的只有20%,如果我们先做完这20%重要的事情,在心理上就会感觉已经轻松了80%,再去做别的事时,就觉得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玩得更痛快,明天不妨試一试。”

二、故事激励

给小佳讲述伟人专心致志学习和工作的生动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她。

三、加强注意力训练

1.挑豆子。

将红豆和绿豆混合在一起,让她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两种豆子分开。开始规定的时间为3分钟,以后逐渐增加训练时间。

2.边读边指。

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

四、行为疗法,制定契约

干预方案:

策略实施:

1.循序渐进开展辅导策略。

2.每天严格检查,做记录,对孩子做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当孩子按契约做了,就一定要履行契约,满足契约上规定的条件,不能反悔。

3.取得家长的配合,改善家庭教育中的不足,邀请家长共同监督和辅导。并为小佳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4.邀请各科教师协助完成辅导,对小佳的任何一次进步和改变做出积极评价。

学生变化:

经过3个月的辅导干预,小佳的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变。各科教师都称赞小佳的进步非常大,学习成绩也明显的提高。上课能够专心听讲,并大胆举手发言,作业完成的情况也很好。以前的小佳被认为是个别生甚至有不及格的时候,而现在成绩已经为中上等学生。让老师和家长都赞叹不已。

小佳的变化和进步,已经达到咨询辅导目的。可以终结咨询。

终结时状态: 此时的小佳精力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课间和同学们一起游戏,感觉很轻松、快乐。学习态度认真,充满自信。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小佳的变化很大,但是其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教师和家长还应继续保持契约的规定,不断强化她的学习意识,直至小佳在无监管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按照要求去完成任务。经常加强制定目标,以避免她停滞不前。制定的目标应具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完成,不要制定过大的目标。

案例反思:

这个案例再一次告诉我们,学生的行为问题不是天生的,而是与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人们只有怎样思想才会怎样行动”,行为背后总有一定的动机。所以找出动机以及形成原因是辅导中至关重要的。个案辅导就是要对学生行为的动机作深入的分析。

个案辅导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和危机,这既是个案辅导的起点,也是个人辅导的终点。通过个案辅导可以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历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通乡小学)

编辑∕高 伟

4.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篇四

学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种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都显示,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希望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早诊治。

考试焦虑症

■[个案]“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强迫症

■[个案]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应对]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恋爱受挫

■[个案]瘦高、文弱的小杨从高一开始就对同桌女同学产生了好感,买雪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回家。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恋爱受挫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时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恋爱受挫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可以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并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伟人的事迹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社交恐怖症

■[个案]“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抑郁症

■[个案]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5.青少年早恋八大案例 篇五

青少年早恋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早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下面我们通过青少年早恋的一些案例来认识早恋对青少年的危害。

早恋案例一 失恋少年自杀 体内鲜血流出一半

2003年9月26日傍晚,沈阳市康平县第一中学校园内发生一幕惨剧,一名高二年级男生因恋人提出分手,用尖锐的玻璃碎片扎破自己胸口,造成严重的心脏破裂,裂口长达1.5厘米,生命岌岌可危。

早恋案例二 早恋酿恶果 一初中生杀死暗恋女生

曾轰动省会郑州市“5.21”校园凶杀案近日告破,涉嫌故意杀人的犯罪嫌疑人普某已被依法逮捕。17岁的犯罪嫌疑人普某系郑州铁路某中学初中学生。经初步查明:普某因暗恋的女同学李某喜欢上别人,决定第二天把本班的女同学李某强奸后杀死,然后自杀。

5月21日下午,普某在商店购买了锁、刀片、啤酒、烧饼等物品,将被害人李某骗至校园附近小屋内,要与其发生性关系遭到拒绝后,普某竟将李某掐死。

作案后,普某自杀未遂逃窜,后到公安机关投案。据悉,普某受早恋影响,心理不健康,且平时爱浏览黄色网站,中毒颇深,最终导致铤而走险,以身试法酿成命案。

早恋案例三 少年刺伤同学后跳楼身亡

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跌跌撞撞地跑向一幢高楼,从4层开始,每到一层,他都抡起棍子打碎楼道窗玻璃,随后探头朝楼下张望高度,当他爬到13层时,纵身跳下„„这是7月2日发生在燕山北庄南里令人心悸的“跳楼事件”。

当附近居民为此扼腕叹息时,“跳楼事件”背后的早恋惨剧更令人震惊:名叫金铭的跳楼少年在跳楼前,曾和同学李洋为争抢一个女孩而大动干戈,并扎了李洋4刀。李洋倒在血泊中后,他随即跳楼,当场死亡。

早恋案例四 初中生情陷三角恋酿惨剧 少年争女友1死1伤

2002年2月4日前天凌晨2时许,在广州市沙面某酒吧内,一群中学生正为一名男生庆祝生日,16岁少女小莉看到寿星仔与另一名女生不停地打情骂俏及大唱情歌,心里极度失落和伤心。因为小莉曾与寿星仔关系密切,近日两人闹别扭了。于是,她便到附近商店购买了一把裁纸刀藏在身上,然后静静回到座位上,并狂饮啤酒。不久有同学发现小莉面色苍白,神志不清伏在桌台上,桌下还有一大摊血迹,左手腕有一道长约6厘米的切口,同学们找来出租车将其送院救治。

经医生检查,小莉左手腕有4条肌腱被切断,还伴有轻度酒精中毒。当天,医生为小莉做了接肌腱手术。

早恋案例五 广州一花季女失恋 先狂饮后割腕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北京两个16岁的高一学生身上。由于缺乏性知识,他们偷尝禁果,并致使女生宫外孕。此后,两个人精神、心理和身体上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压力。

早恋案例六 初一男生因暗恋同班女生 成绩急转直下

小忠是性格内向的初一男生,第二学期以来,就对同班一女生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每天学习心不在焉,目光不受控制的追逐她的身影,不管她在教室的任何一个角落,他都能感受她的存在。在他心目中,那女孩就是“女神”,而且不可遏制地妒忌与她接近的那些人。为此,心神恍惚,成绩急转直下。他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

早恋案例七 我该怎样与她交往?

小双是初二的中学生,她学习成绩好,是个聪明温柔、招人喜欢的女孩子。一次下雨路滑,她不小心扭伤了脚。隔壁班的男生小枫刚好路过,将小双送到医务室上药,下课后,小枫又到教室帮小双拿书包并陪她回家。一路上,他们谈到流行歌曲、电视剧,又谈学习、谈班里的事。最后竟谈到自己将来的打算;他们感到非常愉快,一种未尝经验的热流在心中冲撞,分手时竟有些舍不得。他们成了最亲密的伙伴,上学一块儿来,放学一块儿走。时间长了,同学们说:“小雪和风好上了。”也有人和他们开起玩笑,可他们并不理会,小雪只是撇撇嘴:“庸俗!”

早恋案例八 小双和小枫的交往存在不妥的地方吗?

6.青少年寻衅滋事案例分析 篇六

一、案例

说起学生王小乐,他可是班里出类拔萃的人物,许多同学都自愧不如。小乐平时自认为已长大成人,便处处以大人自居。生日那天,他从父母那要了600元钱,把几个要好的同学请到附近的饭店,借生日之机潇洒开了。开始时,大家还比较拘束,当有一位同学提议一起唱歌时,大家连声附和。于是,一伙人齐声吃喝,一边乱哄哄唱歌,一边用筷子敲碗,用脚使劲蹬地板,当服务员进来劝大家声音轻一点、动作文雅一点时,小乐把眼珠子一瞪:“老子付钱喝酒,敲坏东西我赔。”一句话把服务员气得半死。不一会,经理走了进来,他刚想发话,便被小乐一把抓住衣领,死命往外推。经理气炸了,反抓住小乐的衣服,请小乐一伙人出去。正在此时,不知谁怪大喊一声:“经理有什么了不起。”小伙伴们应声而上,你一拳,我一脚,把经理打得趴在地上,有人还趁机摔酒瓶、砸盘子。服务员一见不好,连忙打“110’’报普,警察及时赶到,事情才平息下来。后经法医鉴定,经理肋骨挫伤,牙齿脱落一只,身体多处受伤;同时查明,饭店的财物损失约3000余元。鉴于王小乐等人在公共场所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公安机关以寻衅滋事为由,对王小乐等人依法刑事拘留。

二、案例分析

(一)法理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青少年寻衅滋事案,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所谓寻衅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毁坏财物、破坏公共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3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因此,寻衅滋事罪的表现形式有四种: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随意殴打他人,是指出于耍威风、取乐等动机,无故、无理殴打相识或者素不相识的人。这里的“情节恶劣的”,是指随意殴打他人手段残忍的,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或者造成被殴打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等等。

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

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是指出于取乐、寻求精神刺激等动机,无故无理追赶、拦挡、侮辱、谩骂他人,此多表现为追逐、拦截、辱骂妇女。这里的“情节恶劣的”,主要是指经常追逐、拦截、辱骂他人的、造成恶劣影响或者激起民愤的以及造成其他后果的。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行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或者侮辱妇女的,则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其严重程度又上一台阶了。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有公私财物,是指以蛮不讲理的流氓手段,强行索要他人财物,或者随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这里的情节严重,是指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的公私财物数量大的、造成恶劣影响的、多次实施或者造成公私财物受到严重损失的等等。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是指出于取乐、寻求精神刺激等动机,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制造事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引起群众惊慌、逃离等严重混乱局面的。

除此之外,寻衅滋事罪的客体,即本罪的根本危害性在于实施者侵害了公共秩序。寻衅滋事犯罪经常发生在公共场所,常常给公民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造成损害,但是我们要注意,寻衅滋事罪一般侵犯的并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而主要是指向公共秩序,向整个社会挑战,蔑视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是年满l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能构成本罪。本罪在主观上只能由故意构成,即行为人主观上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直接动机是通过寻衅滋事活动,追求精神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结合本案,我们可以看到,王小乐等人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扰乱公共秩序,还造成了他人受伤以及财产损失等后果,是典型的寻衅滋事行为。王小乐等人殴打经理、砸坏饭店财物,并不是因为与该饭店有冤仇,主要还是因为这些青少年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求精神刺激,逞能耍酷,从而做出了这些行为。

(二)社会角度分析

许多青少年之所以会触犯寻衅滋事罪,主要原因在于,处在这个人生阶段的青少年,正是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做的年龄,或多或少存在逆反心理,在校的学生容易厌学,通过逃学、恶作剧、打架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精神的空虚,希望通过上述行为来寻求精神刺激,这正是寻衅滋事罪的行为人具有的典型心理。而出了社会的青少年,经常无所事事的混迹于闹市,一方面觉得人生没有方向,另一方面城市的灯红酒绿又刺激着身无分文的他们,因此这些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道路。同时,寻衅滋事犯罪所表现出的形态大部分都是团伙作案,因为青少年心智发展还成熟,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结帮成对,讲所谓的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却全然不考虑自己做的事是否触犯了法律。同时,一些黑恶势力会将青少年作为“后备军”,吸纳青少年进入组织,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生存压力很大,许多父母整日忙于生计,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在青少年的特殊时期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或者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有了问题,父母也没有及时的发现,以致最后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是有些父母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粗暴,没有充分理解青少年的心理,而是一味的采用打骂、压制的教育方式,这样也会造成许多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

三、应对方案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十字路口,是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承担对青少年的人格培养责任,以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首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为重要,但我国现在家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必须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出发,改善和优化家庭环境,营造乐观向上的家庭气氛。家庭的教育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的。我们过去对家庭教育的作用过于忽视,有些人把教育孩子的职责交给学校和社会,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或者只起一点辅助作用,这种看法是完全脱离现实和错误的。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背景可以看出,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当重要,只有在乐观向上的气氛中,才能引导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热情、充满理想、奋发图强。对于父母来说,了解孩子青春期心理特征,掌握其心理变化规律,适当加以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其特点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自我意识增强,但辨别、控制力不强。如果引导得当,特点就是优点。比如他们思维敏捷,吸收新生事物快,可以引导其创新;喜欢模仿可以渐渐逼近创造;爱好冒险可以引导他们探索未知世界。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很容易变成为缺点,而一旦成为缺点,他们就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和性自由等思潮的冲击,易吸收暴力、色情、毒品等有害东西,直至违法犯罪。其次,学校教育要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对那些家庭教育不良的,学校应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研究执行有效的补救措施,及时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引导学生接受积极的影响,防止和减少消极的影响,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其自信心、进取心。

7.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篇七

当前,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在逐年上升, 而且很多未成年人在犯罪被抓之后, 面对法律的制裁, 表现出的是无知, 在判刑后才追悔莫及。面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 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而学校的责任更是重中之重。我校更是需要在这方面有所警醒, 因为我校大部分的学生是留守儿童, 缺少了父母的监督, 无人监督下, 而未成年人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差, 还没有完全形成三观, 更容易结交社会上的不良分子, 在无知下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 学校作为培养和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阵地, 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创新形式的教育方法, 让在校学生懂法、守法。这个创新的模式就是模拟法庭, 通过让孩子们模拟组成法庭上的角色, 真实地再现出法庭上的审判过程, 让学生们融入角色中, 从而接受案例给予人们的启示, 更让观看的学生了解法, 懂得法。

二、活动主题

法律进校园, 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减少犯罪, 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三、活动目的

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职能,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使之在学校的关怀、在法律知识的普及中积极向上,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法律意识。

2. 让学生亲身体验, 参与到模拟法庭活动中来, 使学生懂得司法和审判的实际程序、过程, 并通过学生熟悉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使模拟法庭真正走进校园, 让更多的学生去关注法律, 学法, 守法, 做一个守法懂法的公民。

3. 通过模拟法庭活动, 让法律走进校园, 传播法律知识, 让学生懂法, 进而建设平安校园, 减少留守学生不知法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

四、活动意义

当枯燥无味的讲解变成催眠曲的时候, 学生已经听不进任何的说教, 而当学生踏错一步走上犯罪的道路的时候, 教师再多的说教都毫无意义了。那么, 如何让学生认识法律是公正严明的, 这就需要学生真正认识法律。

在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像律师那样接手模拟案件。要熟悉案件上的每一个细节, 理解如何审理这个案件。并且, 当模拟案件搬上舞台的时候, 全校学生会在旁听过程中了解法律不是玩笑, 并不是说未成年人就可以无视法律。通过这么一场模拟法庭让学生正确认识法律, 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学生。

五、模拟法庭简介

模拟法庭是指由当地法院的工作人员把法院审判的流程告知学校, 而后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法警等诉讼参与人员, 以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 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

六、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法院

承办单位:儋州市第五中学政教处

七、活动内容

1. 案例的选取 (符合学生生活, 比如:抢劫, 故意伤害) 。

2. 挑选学生参与模拟法庭 (注意扮演犯罪嫌疑人的学生心理疏导) 。

3. 模拟法庭学生参观法院, 感受法院的庄严, 并旁听法院的司法审理过程。

4. 全校师生作为群众旁听, 由学生完成的模拟法庭。

5. 最后由儋州市人民法院庭长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

八、模拟法庭的述评

2014年5月21日, 我校在儋州市人民法院的帮助下, 由初二 (1) 班的16位学生扮演的模拟法庭, 在新教学楼后的空地上举行了, 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有关情况如下:

我校在儋州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 确定了一个适合学生模拟的案件。这是一起抢劫案件。案件内容是王乙和李天两人上网回来后想吃夜宵, 但两人都没有钱, 于是王乙提议到育才中学学生宿舍抢学生的钱吃夜宵, 李天同意。两人一起来到育才中学, 发现学校大门已关, 王乙叫李天在学校后墙外看守, 自己翻墙进入一男生寝室, 利用恐吓、殴打等手段强行将周末留守未回家的两名学生的130元人民币抢走。得逞后, 2人一起到某夜宵店吃夜宵, 将抢的钱共同花光。审判结果是判处王乙判处有期徒刑2年, 并处罚金人民币800元;李天判处有期徒刑1年, 缓刑一年, 并处罚金人民币500元。这个案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育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当模拟法庭的案件确定后就是选人了, 为了方便统一管理, 我选择了初二 (1) 班的学生表演。在学生扮演者的选取中, 最难的莫过于选择犯罪嫌疑人了, 因为,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正面人物。为了这, 我首先用选举的方式, 从16个学生中选举出犯罪嫌疑人, 最后, 我再与他们谈话, 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角色很重要, 没有了犯罪嫌疑人, 这个模拟法庭是开展不了的。不仅如此, 在模拟法庭开庭前, 我还在大会上强调犯罪嫌疑人是最优秀的学生扮演的。模拟法庭结束后, 让大家把掌声送给这两个奉献最大的学生。以此来消除学生内心因这一次扮演“罪犯”而留下的阴影。

这批学生无疑是优秀的, 在这短短的10多天里, 他们在小组长吴丽香的带领下, 很快地熟悉了模拟案例, 并且不断地彩排, 互相纠错, 互相帮助。当法院的林庭长过来看他们彩排的时候, 都对他们称赞有加。学生们对这次的活动非常的上心, 不仅利用晚修课下的时间演练, 有时候连自由活动的时候都会被利用起来。特别是在最后的两三天里, 他们下午放学后都会先排练再吃晚饭, 认真态度难能可贵。

在这次活动中, 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去法院旁听。当学生踏入法院的大门时, 就被法院庄严的气氛所震撼, 一路走走看看, 还到处的照相留念。当时, 带领我们参观的林庭长安排了学生旁听了一场真实的司法审判。接受审判的是一个成年人, 所犯的罪是贩毒。案件审理过程, 该名罪犯的妻子、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都在现场。当法官判处该名罪犯徒刑的时候, 罪犯的亲属哭了, 当身后的啜泣声渐渐大起来的时候, 学生很懂事地给后面的阿姨递上了纸巾。看到这一幕, 我百感交集。学生能理解那种痛, 能明白那种不舍。当审理结束后, 有一个女生立刻跑到我的身边说:老师, 我以后也要当法官, 法官好可以整治坏人……

对于参与的学生来说, 在模拟法庭的训练过程中, 他们必须像律师那样接手模拟案件, 这时他们的角色已经不是学生了, 而是法官、律师、检察官, 他们投身到角色中, 这对学生产生的潜在而深远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简单的说教。特别是当法槌砸响的那一刻, 所有旁听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安静起来, 身临其境, 备受当时的现场气氛所感染。

此次模拟法庭实践活动, 虽然没有法院的布置庄严肃穆, 但是, 法袍在身的学生也让观看的学生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不仅教育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也促进学生学法、知法、守法。

九、儋州市人民法院副调研员刑二庭副庭长林万强对模拟法庭活动的评价

2014年5月22日, 我院在市第五中学开展了模拟法庭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及老师的大力支持。

在活动准备阶段, 该校负责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谢慧丽多次与本庭法官进行沟通、协商, 最后确定:两名未成年人抢劫、故意伤害, 被判刑的案例。该案例主要是针对当前很多未成年人因不懂法, 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不用负刑事责任的这种藐视法律的心态而选取的。为提高学生们学法、知法、守法能力, 全部由初二学生扮演审判人员、公诉人员、辩护人、法定代理人、被告人等。参与本次模拟法庭的16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发地进行演练, 并认真向本庭的法官们取经, 询问问话时该怎样的声调、出场时该怎么出来, 这展现了学生们好学、肯钻研的一面。在庭审活动当天, 参与模拟法庭活动的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尤其是担任审判长的女学生吴丽香声音铿锵有力, 让人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表情严厉, 让犯罪嫌疑人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一丝不苟地主持庭审, 让现场的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严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符合法官的角色扮演。担任公诉人的男学生, 表情凝重, 逻辑清晰, 与辩护人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 呈现了公诉人应有的风采。庭审过程中, 诉辩双方深刻剖析了本案被告人犯罪的原因及危害性, 严格按照庭审程序和操作规范进行。而在座的上千名学生在听取审判时肃穆, 安静。虽然这些旁听的学生没能上场去尝试, 但法律的公平公正他们都会了然于心的。

庭审活动结束后, 扮演角色的学生们依依不舍地脱下了法官袍, 大家都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 争取将来做真法官, 为老百姓主持正义。这次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老师们与学生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观看的上千名学生都受到了普法教育。

十、活动启示

1. 指导教师———谢慧丽。

在整个的模拟法庭过程中, 学生们就案件角色分配和对案件内容的讨论, 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在分配到自己的角色时, 经过细细地咀嚼消化, 认真想自己在审理过程中该如何去做。而案件审理过程中, 学生不是感觉自己在扮演, 而是真实地在审判, 把自己投入到情景中, 他们真正领悟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权威, 为形成法律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 观看的其他学生都聚精会神在观看, 远处的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看, 可见这样的活动是非常吸引学生的, 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解说生动了许多。

2. 模拟法官———吴丽香。

当法袍上身的那一刻, 我感觉我就是一个正直的, 为社会、国家审判罪恶的法官。当时同学们和老师让我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 我很高兴, 也很兴奋, 在心理默默地想, 我一定要做好这个角色的扮演。那天, 在林庭长的带领下, 我们去到法院, 旁听了真实的案件审理。当时, 我仔细地观察了正在审理案件的法官大人的一言一行。在没有开庭的时候, 我觉得这个法官应该是很凶的;可是, 真正开庭的时候, 我才发现, 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虽说犯罪嫌疑人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他还是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罪犯。这让我明白了, 法官虽然是正义使者的化身, 但是面对罪犯的时候, 也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 让罪犯迷途知返。

3. 法警———羊家杨。

在模拟法庭中, 我扮演一名法警, 虽然一句话不说, 但我身着警服, 代表正义, 这是多么自豪和兴奋的事情啊!希望将来我也可以穿上这身警服。

4. 辩护律师———蒋淋凯。

8.高三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简析 篇八

【关 键 词】心理咨询;中学生;焦虑状态;案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31-03

一、咨询者情况简介

张某某,女,17岁,汉族,未婚,家住吉林省白城市,现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某班,住校,家境一般。

二、来访原因

求助者是一名高三学生,虽然同学们都觉得她很文静,像波澜不起的水面,但其实她是非常敏感的人。同桌不经意的一些话,如“这个题目这么容易”、“这道题你又错了”等,都会使她的内心产生极大的波动。由于求助者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不能正视自己,尤其不能接受自我处于劣势的地位(虽然她的成绩排名较前,但与她的班级前五名目标相距甚远),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总是觉得自身优势体现得不够,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平时虽然自己感觉很压抑,却找不到突破口,总是生闷气,“心里堵得慌”。人际关系也不太好,没有什么交心的朋友,心里难过的时候也不知道找谁诉说,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于不敢和人说话。高三以来,学习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越来越让人觉得很压抑、感到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心理压力,想就此辍学,否则精神会陷于崩溃。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状态,在父亲的陪同下前来咨询。

三、咨询者自述

求助者今年17岁,高三学生,家住白城市郊区,有一个弟弟。父母知识文化层次都不高,但从小对她特别疼爱,有什么要求一般都会予以满足,基本上没有大的挫折,所以学习和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利。在周围环境的日渐熏染下,养成了吃苦耐劳、谦虚诚实的良好品质。由于家里经济状况一般,她也很能体恤父母,在学习上对自我要求很严格,非常勤奋和刻苦。小学和初中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被公认为当地的“好学生”,所以也如亲人所预期的那样如愿地从农村中学考入市里的重点高中。进入重点高中后,虽然不再像原来那样出类拔萃,但成绩也在全班前15名左右,波动不大,一直较为稳定。由于生性腼腆和为人内向,从小就不太乐意与别人交流,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朋友。尽管她学习不错,但在同学的眼里,她就像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地,引不起大家的注意。而她也乐得享受这种清静与孤单,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这挺好的”。然而高三以来,一件事震惊了大家:那天,同学们都在教室里紧张而匆忙地做着老师发下来的试卷,周围很安静,除了笔在试卷纸上划出的沙沙声。突然,她“啊”的在座位上大叫起来,抱着头冲出了教室,身后留下同学们诧异的表情和窃窃私语。接下来,班主任找她谈话,她告诉老师自己实在受不了这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感觉头脑发胀,难受得似乎要发狂一般,并提出想辍学。班主任一听急了,赶紧给她做思想工作,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要半途而废,要做生活的强者等。但这并没能阻止住她回家的脚步,第二天,她就背着行李回到了白城。父母对她的突然回家感到非常惊讶,当她把退学的决定告诉他们时,一向脾性温和的父亲大发雷霆,扬手扇了她一个巴掌,她却并没有哭,把自己关进房里,整整一天都没有出来。这可把她父母吓坏了,好言劝慰才把她哄出来。自此之后,他们再也不敢当面逼迫她去上学,但内心极为焦虑。第三天,在她父亲朋友的介绍下,决定来心理咨询室谈谈,如果说不通的话,她就不上学了。

四、咨询手段:认知疗法、森田疗法

这是一起由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极度焦虑和压抑,最终导致疾风骤雨式宣泄行为的典型案例,即心理负荷过大而引起应激反应与行为。一般来说,心理压力大部分是由生活事件引起的,而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而言,最大的生活事件莫过于单调枯燥而持续进行的学习,在这种长时间学习过程出现的学习优势比较、浓郁的竞争氛围以及种种心理波动都可能诱发沉重的心理压力。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出现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而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也开始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和动荡性的显著特点。心理面貌不稳定,变化大,可塑性强,还处于一个“前成熟期”,很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当然,客观地说,中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心理疾患就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她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提供心理支持,给予其积极的心理关注,使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得到排解和合理的释放,并进而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五、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

约一周,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咨询师尽可能让求助者将压抑的不良情绪体验宣泄出来,咨询师从充分尊重求助者的立场出发,认真倾听求助者的倾诉,使其负性情感得到宣泄,咨询师并给予无条件的心理关注和尊重,对于内倾性格的人来说,这一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求助者体验到久违的轻松感,使求助者在与咨询师的交流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问题暴露,逐步认识到求助者自身的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与此同时,同求助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同时也让求助者因此对心理咨询的信心增强,为以后的咨询进程铺平了道路。

(二)第二阶段

在求助者情绪好转,并同咨询师建立起信任、合作、伙伴的关系基础上,开始第二阶段的咨询。在这个阶段里,咨询师主要从自我宣泄、压力转移、人际关系改善等几个方面对她进行了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其逐步缓解心理压力,进而保持心态的平衡。

1. 正确认识自己,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正确地认识自己包括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的环境来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一个好的目标可以使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知道,只有在学习过程获取自我成就感和“高峰体验”,学习才有活力和激情,也才有真正的进步。跳一跳才够得着的“桃子”是最好的。然而,如果目标过高,超过自身实际能力或完全脱离现实,那么在遭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学习时最重要的不是死死咬住预期目标,而是应该在关注它的同时踏踏实实地去把握过程,只有过程完满了,结果和目标不就如水到渠成了吗?她听了,若有所悟地点着头。

nlc202309031943

2. 学会自我调适和转移心理压力。由于她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过程中的高竞争和高挑战性,它们产生的负性情绪大量积压而没有能够得到合理宣泄,最终产生强烈的应激行为。所以嘱其在生活中学会自我排解不良情绪。通过倾诉、哭泣、娱乐等方式将内心的负性情绪发泄出来。比如,遇到十分难过的事,索性大哭一场,将郁闷发泄出来,或者通过文娱活动等多样化生活方式来转移注意力,使心理压力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和消解,同时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弹性地执行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使生活、学习规律性进行。谈到这里,她连连称是,承认平时虽然自己感觉很压抑,却找不到突破口,总是生闷气。

3. 运用放松技术,解除睡眠障碍。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客观作用,使她患上了严重的睡眠障碍,这种障碍又进一步地使她的焦虑水平和意向增强,两者产生交互作用,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这时,另一个压力源——睡眠障碍的解除就显得极为必要了。为此,我教其学会运用言语和想象作自我放松,想象如“我躺在温暖沙滩上,感到舒服、能感受阳光的温暖,耳边听到海浪声音,感到温暖而舒适”,“我感到细沙柔软,阳光温暖,海风轻轻吹着杨柳”,“我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我右手,流进我的肩膀里”等等,使精神得到愉悦和松弛,并把一盒放松磁带借给她,使其能够按照指导依次放松,最终达到心境的平和与安详。

4. 调整人际关系,改变不良社会认知。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她都处于一种相对孤立和与人隔绝的状态,这种孤独感的日益增强直接导致了自我评价的降低,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它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自身变得更加孤独和离群,甚至于害怕与人接触。一般来说,人际关系的不谐或恶化,是个体产生孤独感的直接压力源,改善人际关系则可以有效消除它的滋生土壤。所以鼓励她注意培养自己生活的乐趣,经常抽出一点时间主动接触别人,逐渐改变自己封闭的生活方式。要想见人不再感到恐惧,只有坚持与人接触,在实际接触中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使恐惧感下降,从而逐步获得自信。[2]听完这些,她紧蹙的眉头渐渐地舒展了开来。谈话结束后,她表示以后如果觉得烦闷的时候,一定会再来找我,咨询师笑着答应了。

(三)第三阶段

此阶段为终止期,解决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形成的依赖心理,促使个体学会自主地去面对和适应现实生活。

六、结语

这次咨询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我发现:在咨询过程中,虽然咨询技术运用得当与否对整个咨询的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一些非技术性因素,如人际性、社会性和情感性因素,在促进个体成长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如信任、温暖和无理由的关怀。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给予学生无条件的尊重与关怀,合理地运用同理心,同时进行一定的价值干预,通常都能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达到促进学生个体正常和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登峰,谢东.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M].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36~58.

[2]高良武久著,康成俊等译.森田心理疗法实践[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89:52~56.

9.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案例分析 篇九

高新区第二小学黄思梅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事关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学生教育工作的实例,谈几点做法。

案例介绍:

付昱洁,女,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她是一个刚转进来的学生。性格较内向。课堂上沉默寡言,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和同桌讲话,喜欢玩小东西。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有时还会为了写作业跟老师说谎。听她母亲说,她在原校成绩一直是前几名。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像这样的现象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纵观整个社会的学校,都普遍反映小学生的作业量较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较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且越来越重。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好多的学生感到学习累,心里烦;对某些科目感到无兴趣,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既不刻苦也不主动;还有的小学生常会找出“头疼”、“头晕”等借口逃避学习。做起作业来,不是找本子就是找铅笔,几个字要写半天,磨磨蹭蹭的,学习总是没有效率。

一:原因探究:

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2、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3、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

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二:做法:

1、个别谈心:我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三:小结

关心尊重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是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的一种扬帆远航的动力。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在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没有“差生”,只

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要特别的关心尊重。如果像一块用旧抹布放在一边,置之不理,那就是用错误对待错误了。

一:案例介绍

我们班有个叫吴迪的孩子,父母各成立家庭,孩子跟着爷爷生活,其自主意识差,学习差,找架、骂人、违纪现象时常发生。经常偷拿别人的学习用品。

二:做法

我首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这个孩子,从生活上,思想上去教育孩子,让孩子重新燃起母爱的希望,感受到被人关怀的温暖。同时我让他当了小组长,用严格的职责约束他,并针对他拿别人东西的这种行为作了严厉的批评。我问他,你喜欢偷人东西的坏人吗,孩子摇头,我告诉他,监狱中那些坏人,都是从拿别人东西小事开始的,你再这样做,老师就不喜欢你啦!几年来,吴迪逐渐转化为一名好学生,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付出绝对大于孩子的成长。

小结 :

爱心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爱戴老师基础,是“爱其师,信其道”的关键。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单亲或无亲的孩子,更应该付诸爱心。

10.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篇十

P122学习倦怠及其对策

倦怠研究一直是心理健康领域的热点问题。Freuben-berger在1974年首先提出倦怠的概念,认为倦怠是一种慢性疲乏症、抑郁和挫折感。学习倦怠主要表现为学习疲劳,实质学生因在体力、精力及能力上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学生厌倦和恐惧学习任务的一种心理、生理反应。这里所说的外界要求,可能是学校和家长设定的,也可能是自己设定的不切实际的目标。

一、学习倦怠的表现

有学习倦怠心理的听觉障碍学生,整天喜欢闲荡、嬉玩,看书看不下去,注意力无法集中,不做作业不温习功课,学习拖三拉四;表现为烦躁、疲劳、爱发脾气,情绪低落;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一拿起书就犯困,只想看电视、玩电脑,有的还不想去上学,当听觉障碍学生出现上述各种情况时,应该考虑是否出现了“学习倦怠”的症状。

二、学习倦怠的原因

学习倦怠如果单纯是学习疲劳引起的,那么多加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就可以了。但学习倦怠往往伴有心理因素,如学习情绪枯竭,学习的低效能感等。所以,必须通过调整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来缓解。

(1)家庭方面1.家、校没有形成合力2.家长的教育教养方式不良3.家长的期

望不现实。

(2)学校方面1.教学内容的一刀切2.教学方法单一3.师生关系的疏离

(3)个人方面1.生理原因2.学习兴趣不高3.性格因素

(4)社会方面社会上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就业难等就业问题也会引起部分

听觉障碍学生感到学习前途渺茫,学习信心动摇和学习兴趣下降。

三、学习倦怠的对策

1、听觉障碍学生自我的应对策略(1)及时有效的调整自身的期望值(2)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3)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听觉障碍家长的应对策略(1)正确看待听觉障碍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未来发展的关系(2)尊重听觉障碍孩子的人格和情感

3、聋校的应对策略(1)转变聋校传统的育人观(2)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实施因学定教、因材施教的分类教学

4、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P·137 听觉障碍青少年自我意识问题及其矫正

一、自卑心理及其矫正

自卑是由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首先提出的概念,现在一般指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者心理缺陷,产生轻视自己的心理。自卑是因过多的自我否定二产生的,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几乎人人都有,但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自卑感的形成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得自尊需要收到伤害有密切关系,因为保持尊严是做人的根本前提之一,一旦尊严丧失或受到伤害,很容易产生自卑。

很多人认为听觉障碍青少年的自卑是来自生理上的损伤。其实,这仅仅是表象。因生理上的障碍而不被主流社会的接纳或遭受歧视,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这才是问题的实质,蚕食听觉障碍青少年自卑的根源。

听觉障碍青少年的自卑有特定的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孤僻退缩型

2、被动挑衅型这种类型听觉障碍青少年一般以被动角色出现,但在某些条件下以盛气凌人的进攻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当他们自卑到极点的时候,积蓄良久的自卑之苦和无法排解的能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爆发力,爆发出具有挑衅性的暴躁和怒火。有时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形成暴怒的导火索,顷刻掀起轩然大波。

3、否认现实性

4、听天由命型。

三、自卑心理在咨询中的矫治

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缺陷

2、避己之短扬己之长

3、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心建立自信心首先必须准确的了解自信。美国学习学家托马斯 哈里斯在《保持自信》一书中认为,每个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四种基本的人生态度:

“我不行——你行”,是认为自己不行别人性,这是典型缺乏自信表现。而不少

听觉障碍青少年大多持有这种态度。

“我不行——你也不行”,显然不是自信,这是通过对别人的敌意,掩饰自己缺乏自信。

“我行——你不行”,貌似自信,实质上他是建立在唯我独尊的意识上,自负的表现。

11.心理咨询会话技术的案例研究 篇十一

一、小轲其人

小轲这个名字,在我从教的第一天就如雷贯耳了。2008年8月底,新生入学准备期,校园里传来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哭喊声:“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这让刚参加工作的我目瞪口呆。之后,这个名字还在几次期末教学工作分享会上被任教老师提起过,从中我大概了解到,这个孩子除了哭得出名,还“手脚灵活”,“拳头过硬”,并且经常在课上给老师和同学们来点“黄段子”活跃活跃课堂氛围。2011年9月,我开始担任他所在班的英语教学,从此开始了与他无数次的较量和对话。其中,上学期末的那一次对话让我记忆犹新。

二、事发现场

事情是这样的,上午第四节课后,我送学生到校门口。正当整个队伍即将走出校园,饥肠辘辘的我可以奔向饭堂时,人群中一条飞起的腿重重砸在了小超的背上——那条腿正是小轲的,跟着又是一拳。我赶紧冲上去扯开两个学生,询问缘由。小超结结巴巴地没说几句,小轲就开始尽情发挥优势:连哭带吼外加拳脚交加,我手脚并用也控制不住他,最后在保安协助下才把他制服。小轲情绪非常激动,嘴巴里不停地叫喊着:“我要杀了他!我要杀了他!”我看情况不对,便让小超赶紧先行回家。他还试图去追赶小超,被我拼命拉住。我强压着怒火问:“你想怎么样?”他说:“我要杀了他。”“然后呢?”他不语。我脱口而出:“然后你就被关进监狱,被枪毙。”“你才被枪毙!”他蛮横无理地说。我看他仍然情绪激动,就说:“走,跟李老师走。”他一边抽泣一边跟着我走,还骂骂咧咧地说要杀了小超之类的话。在去办公室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他说要到教室去一下,我说跟他一起去,他却央求道:“让我自己去,我去拿了本子马上就回来。”我知道,说到做到是他的优点,于是就站在楼梯口目送他过去,他也如约走回来跟我进了办公室。

三、谈话进行时

第一招:“递纸巾”

办公室里,对话继续进行。我知道,刚刚在校门口,自己的情绪没有控制住,跟他对话的效果并不好。这时,C证培训时专家教的几个谈话绝招浮现在我的脑海,其中第一招便是“递纸巾”。我默默拿过纸巾盒,递给他几张纸巾。他接过去擦干了鼻涕和眼泪,哭泣也慢慢停止了。看着他情绪平复了一些,我说:“来,跟李老师说说,怎么回事?” 他一下又是粗着脖子双拳紧握,一脸凶狠的样子。显然,他还处于愤怒状态,还很戒备。

第二招:“是非题”

看来,“递纸巾”的效用不过如此。记得接受培训时老师还说起另一招,就是当谈话对象不愿意沟通时,可以提一些一般疑问句,对方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暂且把这招叫做“是非题”吧。“那我先说说我了解到的情况,你看对不对。你叫小峰别理小超,小超说你自以为是,还用水瓶指着你,是吗?”他恶狠狠地说:“是!”我问:“当时你在跟小峰说话吗?”他说:“是。小超想要插嘴。”我接着问:“你跟小峰讲的话跟小超有关吗?”他说:“和他无关。他第一次说我目中无人的时候我没理他,接着他又说了一次,还这样指着我。”他做了个手指着自己的动作,看来他倾诉的愿望被调动了。我问:“接着,你就开始拿脚踹他?”他说:“没错,他就是欠揍,事不过三!今天早上做完早操他还用手掐我脖子。”

第三招:“是吧”

看来还另有隐情。此时我要做的,就是鼓励他继续往下说。记得当时老师还教了很管用的一招——重复对方的话,再加上“是吧”:“今天早操后他掐你脖子了,是吧?”“嗯,昨天做完早操他也掐我脖子了。”我说:“昨天做完早操后他也掐你脖子了,是吧?” 他顿了一下:“田径社团活动时,他也掐我脖子了,还坐在我身上。”“哦,我明白了。他无缘无故就掐你脖子,坐在你身上,是吧?”我故意强调了“无缘无故”这个词。他迟疑了一下说:“在田径社团跑完步后,他流了很多汗,其他人都说他很臭。”我说:“你没说他流了很多汗,很臭,是吧?”他又迟疑了一下说:“我有跟他们一起笑。”“哦,然后他就掐你脖子,坐在你身上,是吧?”“嗯,我在做仰卧起坐的垫子上躺着休息,他过来就坐在我肚子上,还掐我脖子。”他做了一个小超坐在他肚子的动作。

第四招:挑战技术

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小轲的情绪也平稳了,我开始慢慢引导他审视自我,发现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想起当时老师讲过一个概念——“挑战技术”,于是我说:“哦,我明白了,起因是你们取笑了小超。之后你们才有了几次摩擦,包括今天这次,对吧?”我先小结了一下。“嗯。”经过倾诉,他已经心平气和了。“看来小超对你造成了一些伤害。那你仔细想想,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他停顿了一会,小声地说:“我不该笑他。”我鼓励道:“你能认识到这点很好,这是让你们产生不愉快的起因,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还有吗?”“我今天踢他和打他,也不对。”“嗯,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最不理智的,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你说呢?”我严肃地说。他点点头,欲言又止。“还有吗?”我引导他。“我,我刚刚还去教室把他的书包藏起来了。”他吞吞吐吐地说。我恍然大悟,原来他到教室是去做这件事!“那现在你还决定这么做吗?”“不了,这也不能解决问题。”“你能这样想,李老师很开心。”我跟他来到教室里,他挪开班级书车,把小超的书包从里面拿出来,还仔细地拍掉了上面的灰尘。我和他边往校门口走边说:“小超是你的邻居,我知道你们经常一起骑单车,你们一起玩一定很开心吧?”他点点头。“今天中午回去给小超打个电话,真诚地向他道歉,先承认自己的错误。下午老师还会和小超谈话,他也应该会向你道歉的。以后你们遇到问题要先心平气和地沟通,要想着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好吗?”他默默地点点头,走出校门后还回头朝我招招手:“李老师,再见!”声音轻松、平和。

四、尾声

我长舒了一口气,这次对话让我脑细胞死伤无数,肚子也饿得连抗议的咕咕声都没有了,但是我的内心是平静的,步伐是轻快的,我知道下午会是一个新的开始。辅导课后我送作业到教室,看到小轲和小超又脑袋凑着脑袋在地上热烈地玩着最近兴起的游戏“拍贴纸”,班主任老师还告诉我,他们已经电话沟通过了。

这就是孩子,他们有时会为了一时之气冲动莽撞,做出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事情。作为师长,我们不一定都幽默、风趣,不一定都睿智、善辩,但我们都需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用心倾听和引导,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的只是一个倾诉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做好倾听者、引导者,就会更有机会成为学生成长旅途中的知心朋友。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 广东深圳 51813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12.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篇十二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

( 一) 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对于学生而言,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 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 二)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1. 对家长和老师不认同、 不信任, 对正面教育进行反面思考。

2. 对家长和老师的重复要求感到厌烦, 产生抗拒心理。

3. 对拉帮结派、挑战权威、打架斗殴等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4. 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进行消极抵抗, 甚至公开对抗。

( 三) 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 心理发展因素。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 生理迅速成熟, 心理还不成熟, 造成了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 青少年进入“ 心理断乳期”。 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以独立人格出现, 但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 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 当自主性被忽略或受到阻碍时, 就会引起反抗。

2. 家庭因素:

( 1)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口的构成。 如果家庭结构不稳定甚至破裂离异, 孩子往往焦虑水平偏高, 容易出现防御性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 2)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溺爱、专制、放纵、民主四种类型。 其中溺爱型、专制型、放纵型的方式所教育的孩子都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只有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好的, 孩子的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 即使出现逆反心理也可以自己进行调适。

( 3)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 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和睦相处, 家庭气氛紧张, 就会促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

3. 学校因素:

( 1) 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 如果学生出现错误, 要耐心进行教育, 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批评学生时应以理服人, 不要采取高压政策, 更不要当众羞辱学生。 教师“ 揪辫子”“ 揭疮疤” 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 容易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从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者自暴自弃。

( 2) 同学的影响。 同学之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而且都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行为倾向。 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 也容易相互影响。 其中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再加上青少年的模仿性较强, 因此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

4. 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些影视剧中, 为了制造戏剧冲突, 其中的人物有时会挑战权威、顶撞父母、对抗老师, 这些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坏的示范作用。 在一些网络游戏中充满暴力、色情、享乐等内容,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 当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家长、老师的价值观差别越来越大时, 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因为上述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已经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心理咨询师面对这类问题时, 通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咨询方法, 其中角色扮演是在咨询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二、角色扮演

( 一) 角色扮演概述

角色扮演 ( role - playing) 是一种心理咨询技术,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 ( Jacob Levy Moreno, 1889 -1974) 提出的, 是由求助者通过角色扮演来改变自己已有的行为模式或者是学习到新的行为模式, 促进产生相应的认知改变。

角色扮演的目的在于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 使人发现问题, 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进而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 解决心理问题。 在角色扮演中, 求助者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 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 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 同时, 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情感。

( 二) 角色扮演的理论

角色扮演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 米德的角色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 · 赫伯特 · 米德 (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 - 1931) 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 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 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 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 在不同场合, 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 适当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1925 - ) 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是角色扮演用于塑造人的行为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 观察学习”获得的。 在观察学习中, 人们不需要奖励或强化, 甚至也不需要参加社会实践, 只要通过对榜样的观察, 就可以学到新的行为。 因此, 有意识地从正面给人以正确、规范的行为刺激, 有利于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改变不良的行为。

( 三) 角色扮演的作用

1. 协助求助者觉察、纾解情绪。

2. 修正求助者对他人的了解。

3. 协助求助者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和想法有新的认识。

4. 协助求助者学习与预演新的行为模式。

因为角色扮演的方式比较轻松、自由, 可以使求助者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增进求助者对他人的理解, 从而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 所以角色扮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比较常用, 尤其是在青少年逆反心理个案咨询当中被广泛使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角色扮演在青少年逆反心理个案咨询中的应用

( 一) 角色扮演的技术步骤

1. 求助者描述问题时, 咨询师从求助者的描述中, 找出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情境。

2. 确定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情境后, 请求助者重演事件经过, 并且扮演不同的角色。

3. 如果求助者无法进入某一个角色时, 咨询师应先处理阻碍求助者进入该角色的障碍。 障碍去除后, 求助者再扮演该角色。

4. 求助者进入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后, 咨询师协助求助者体验该角色的感觉、想法和行为。

5. 角色扮演结束以后, 咨询师给予求助者相应的反馈, 或者由咨询师进行示范在当时的情境下怎样反应更适宜, 让求助者逐渐学会相应的技能。

( 二) 角色扮演在逆反心理个案咨询中的应用

1. 澄清问题。 角色扮演可以帮助求助者了解其心理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外在表现, 为解决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个周末的下午, 初三学生小李和父亲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小李原来是在甘肃省某初中上学, 初三时因为父亲来宝鸡市工作, 所以转学到宝鸡市某初中。 父子二人住在宝鸡市某小区, 母亲还留在甘肃老家。 虽然功课很紧张, 但小李一有时间就去网吧, 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下降。 父亲多次进行教导, 甚至打过他几次, 但是都无济于事。

经过心理测验, 收集相关资料, 咨询师发现小李对父亲有比较强的敌对情绪。 建立咨询关系以后, 咨询师请小李讲述了他和父亲的对话过程, 从中选取了一段对话。 由咨询师扮演小李父亲, 小李扮演自己, 重现了当时的情境。 然后进行角色互换, 由小李扮演父亲, 咨询师扮演小李。 经过角色扮演和咨询师的反馈, 小李认识到自己问题的原因。 他转学后对陌生环境不太适应, 而父亲对自己管教太严, 缺乏关心, 所以小李感到特别孤独, 就想去网吧打游戏。 而父亲在和小李的对话过程中, 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并没有考虑到小李的心理需要。 这就造成小李对父亲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父亲不让他上网, 他就偏偏去上网。

问题澄清之后, 咨询师制定了咨询方案, 引导小李想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 同时, 咨询师也和小李父亲进行了深入沟通, 使小李父亲理解了儿子的真实想法, 改变了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经过两个月的咨询, 小李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在班级里交了几个好朋友, 不再去网吧上网, 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小李父亲也经常抽时间和小李一起去打篮球, 父子二人能够很好地沟通交流。

2. 疏导情绪。 角色扮演中, 求助者重演事件发生的过程,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 觉察过去未觉察的情感。 透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释放, 将求助者内心的不满和积压的情绪以及难以表达的想法宣泄出来。 求助者内在的情感得以纾解, 从而不会干扰其认知与行为。

国庆节放假期间, 咨询室来了一对母女。 女儿小赵是某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 她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成绩下降, 感到学习压力很大。 因为父亲是某厂工人, 对女儿的期望值很高, 母亲从私营企业辞职, 专门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所以小赵最近压力特别大, 感到心烦意乱,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做作业时效率也不高。 还好小赵母亲比较关心女儿, 带她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经过两次咨询, 咨询师和小赵建立了比较好的咨询关系, 小赵感到学习压力有所缓解。 谈话过程中咨询师发现, 小赵的压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父亲, 而她对父亲有比较强的逆反情绪。第三次咨询时, 咨询师打算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疏导小赵的情绪。 于是根据小赵的讲述, 选取了一段小赵和父亲的对话场景, 由咨询师扮演小赵父亲, 小赵扮演自己。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 小赵父亲严厉的话语使小赵突然间泪流满面。 她哭着说, 难道父亲的面子就那么重要吗? 难道女儿就是学习的机器吗?小赵哭诉的时候, 已经完全进入了当时的情境, 她平时不敢对父亲说的话一下子全说出来了。 当小赵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 咨询师问她的感觉及想法。 小赵说她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以后, 感到轻松了很多。

两个月的咨询结束时, 小赵已经从学习压力的困境中走了出来, 对父亲的逆反心理也基本上消除了。 咨询师和小赵父亲也沟通了一次, 提出了一些建议, 小赵父亲完全同意。 三个月后电话回访, 小赵母亲高兴地说, 女儿现在情绪稳定, 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和父亲相处也很好。

3. 改变认知。 求助者的问题常常是过去未完成事件的反映。 重演现在发生的事件, 常常会带出过去未完成事件的情境。 当过去未完成事件与现在事件产生联系时, 求助者可以对目前事件的行为、感觉与想法产生改变。 求助者扮演他人, 有机会体验别人内在的感觉、想法与行为, 这种体验可以使求助者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增进对他人的理解。

暑假刚开始, 初二学生小刘的母亲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她说小刘从上初中开始就特别叛逆, 学习成绩很差还不愿意去上辅导班, 经常和同学打架, 在学校和老师顶嘴, 在家里和母亲顶嘴。 咨询师让小刘母亲把儿子带来, 先进行心理测验, 收集相关资料。 在谈话过程中咨询师发现, 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是小刘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通过两次咨询建立了咨询关系之后, 咨询师打算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改变小刘的认知。 先让小刘讲述自己回家后和父亲的对话过程, 再讲述和母亲的对话过程。 然后分别选取了一段对话, 进行角色扮演。 第一个场景是小刘扮演自己, 咨询师扮演小刘父亲。 第二个场景进行角色互换, 由小刘扮演父亲, 咨询师扮演小刘。 通过角色互换和咨询师的引导, 小刘认识到父亲对自己过分溺爱, 而小刘父亲本身也是一个不喜欢遵守规则, 情绪容易冲动的人。

第三个场景是小刘扮演自己, 咨询师扮演小刘母亲。 第四个场景进行角色互换, 由小刘扮演母亲, 咨询师扮演小刘。 经过角色扮演和咨询师的引导, 小刘认识到母亲对父亲的溺爱行为非常不满, 希望儿子能作一个好学生, 遵守校纪校规, 不要轻易动手打人。 所以小刘母亲对儿子管得比较严, 结果引起了小刘的反感, 故意和母亲作对。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 小刘认识到自己的逆反心理是由于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造成的。 父亲过分溺爱, 而母亲又管教太严, 巨大的反差让他难以接受。 小刘认为母亲就应该和父亲一样溺爱他, 这种“ 绝对化要求”使他对母亲极为不满, 甚至认为自己是母亲捡来的孩子。 但事实上, 父亲过分溺爱是绝对错误的, 母亲管教太严虽然也需要改变, 但毕竟有她的理由,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经过这次咨询, 小刘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 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 咨询师和小刘的母亲也进行了沟通, 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咨询结束的时候, 小刘已经消除了对母亲的逆反心理, 和母亲能够很好地相处, 在学校也不再和老师顶嘴了。

4. 塑造行为。 通过角色扮演, 求助者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 学习与预演新的行为模式。

寒假里的一天, 初二女生小张和母亲一起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母亲说小张逆反心理严重, 希望咨询师能开导开导她。 小张却什么也不说。 咨询师建议让小张母亲先离开, 单独对小张进行咨询。 小张这才讲述了对母亲的反感。 原来小张学习一直很好, 但母亲总是不满足, 经常提醒她要努力学习, 不要贪玩, 将来一定要出国留学, 和小张的阿姨一样定居英国。 说的次数多了以后, 小张就比较厌烦, 故意和母亲不说话, 进行消极对抗。

咨询师对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之后, 打算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第二次咨询, 小张和母亲一起来到咨询室。 咨询师向她们简单介绍了角色扮演的原理和作用, 她们说可以试一下, 并且选好了一段对话场景。 首先由小张扮演自己, 小张母亲也扮演她自己, 重现当时的情境。 咨询师从旁观者的角度, 对扮演的过程进行了反馈, 并且指出母亲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而小张也需要和母亲好好沟通, 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母亲。 然后再次进行角色扮演, 在当时的情境下重来一次, 结果双方沟通得非常好。 角色扮演结束以后, 小张和母亲都说有所收获。 咨询师也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反馈, 分别给小张和母亲提出了一些建议。

经过五次咨询, 小张的逆反心理已经基本消除。 母亲和小张也逐渐改变了以前的沟通交流方式, 母女之间又和好如初了。

( 三) 角色扮演的注意事项

1. 咨询师和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以后, 如果要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应该向求助者说明角色扮演的原理和作用。 如果求助者同意进行角色扮演, 咨询师应选好一段场景, 引导求助者进入设定的情境。

2. 角色扮演应尊重求助者的自发性, 使求助者在比较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扮演。 当求助者觉得无法继续扮演下去, 或者认为扮演已经完成, 咨询师可以停止角色扮演过程。

3. 心理问题一般都比较复杂, 只是用角色扮演技术往往不能解决求助者的问题。 所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 角色扮演经常和其它心理咨询技术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文献

[1]何良长.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疏导[J].教育科学论坛, 2005, (10) :75-76.

[2]王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 (10) :35.

[3]韦焕能.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化解对策[J].职业技术, 2006, (12) :55.

[4]韦耀阳.情景模拟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 (6) :27-29.

上一篇:高中发展报告教师评语下一篇:安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