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及反思

2024-10-24

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1.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及反思 篇一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第二节 变阻器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二)教学目的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知道电阻箱的构造,会读出电阻箱的示数.(三)教具

1.学生实验:学生电源一个,学生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只,导线若干条.

2.演示实验: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小灯泡一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条,电阻箱一个,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一个.(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

(1)导线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2)“长导线比短导线的电阻大”,这种说法对吗?应该怎么说?

2.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么逐渐变暗的?(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做演示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

在不改变电源电压的条件下,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元件,移动滑片就能使小灯泡的亮度改变.这节课研究的课题就是变阻器.

3.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滑动变阻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分析演示实验的电路:小灯泡的亮度变亮,说明通过它的电流变大,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应当减小电路中的电阻.

提出问题:根据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减小导体的电阻?哪种方法简便?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有四种方法:减小导体的长度、增大导体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更小的材料制成导体,降低导体的温度.其中用改变导体的长度来改变导体的电阻简便可行.)

做演示实验:将一根较长的镍铬合金电阻线AB、小灯泡、电源、开关和演示电流表按图4所示电路串联起来.其中P是金属夹制成的触头,当P向左滑动时,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大,灯逐渐变亮;P向右滑动时,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小,灯逐渐变暗.

提问:触头P移动时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当触头P向左滑动时,电阻线AB接入电路部分变短,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大,灯变亮.

用触头在电阻线上滑动,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变阻器”.

提出问题:怎样改进,以方便实验的操作?

改进方法:把电阻线绕在绝缘的瓷管上,并且瓷管上各匝线圈之间互相不接触,使触头P在线圈上滑动.

出示自制教具(图5),并用它替代图7—4电路中的AB部分,做演示实验.移动触头P,观察电流表示数和灯泡亮度的变化情况.并请同学上来分析.(分析过程同上,略)

用自己桌上的滑动变阻器实物跟图7—5所示的自制教具对比,弄清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变阻器的构造要介绍瓷管、线圈是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绕制而成,电阻线表面涂着绝缘漆,所以制成的线圈各匝之间相互绝缘,滑片就是自制教具中的触头P,为使滑片P跟电阻线接触良好,线圈上接触滑片的地方,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绝缘漆被刮去,为了便于接线,将滑片套在金属棒上,金属棒右端安装有接线柱.

注意:要强调滑片滑动时,改变的是线圈中A—P部分的长度.来达到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目的.

小结:

一、滑动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2.构造、结构示意图和元件符号(图6).

提出问题: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利用投影幻灯片,也可以用电脑设计程序模拟电流流经变阻器的路径.同时配合演示实验.

接法:将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要将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常见错误有两个:一是将导线接到滑片上;二是将导线接到支架上,要注意纠正.)

分析过程要有序: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哪一段电阻线?清片向右滑动时,这段电阻线的长度怎样改变?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怎样改变?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怎样变化?

学生实验: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学生电流表接入电路.做下面实验:

(1)滑片向右移动时,观察电流表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先分析再动手实验、观察.

(2)移动滑片使电流表示数变大,灯的亮度变亮.先分析再做实验.

(3)移动滑片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先分析再做实验.

观察变阻器滑片上的铭牌,说明铭牌上的一组数值表示的含义.用投影幻灯表示出铭牌,见图7。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3.使用:

(1)串联在电路中.

(2)弄清滑片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阻线长度怎样变化,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怎样变化?

(3)使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

(4)使用前要了解铭牌.铭牌上标有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和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提出问题:变阻器不能表示出连入电路的电阻值,能否有一种可以表示出阻值的变阻器呢?引出电阻箱.

出示挂图,说明电阻箱的构造和读出电阻箱示数的方法.同时展示电阻箱的实物.

用投影幻灯片练习电阻箱读数三次.

小结:

二、电阻箱

1.能表示出接入电阻值大小的变阻器.

2.读数:各旋扭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它们之和就是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

练习题:

如图8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电阻线的______段,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______,电路中的电流变______,电流表示数变______,灯泡变______.

发给每人一个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请学生先观察它的构造和接线柱.结合它的结构示意图(课本上有此图)进行讨论:

(1)若将变阻器的B、C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变阻器的哪段电阻线连入电路?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怎样变化?做实验验证一下.

(2)把它连接在电路中,能有几种正确接法?说出每种接法所用的是哪一段电阻线?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4.小结

这堂课的重点是滑动变阻器.要知道它的构造、原理和作用.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其中包括了解它的铭牌,使用前把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要把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并能判断滑片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怎样变化.此外,要会读出电阻箱的示数.(五)说明

1.旧教材中使用的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连入电路的方法有四种.新教材用的是只有两个接线柱的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方法只有一种,跟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有利于教学.但在实验中往往用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因此,为了将知识阔展,使有条件的学生会使用有四个接线柱的变阻器,可以增加这一内容.

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关键是弄清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是哪一段电阻线,常见的错误是把金属棒接入部分也当成是电阻,这里应指出金属棒电阻几乎为零.

3.在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不但知道滑片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怎样变化?反之,给出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或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也应会判定变阻器的滑片怎样移动?

4.关于电阻箱,新教材跟旧教材相比,突出了实用性,从道理上说明它的读数方法,只要求记住怎样读出电阻箱的示数就可以了.

2.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及反思 篇二

一、《变阻器》的教学过程设计

上课伊始, 教师通过演示自制的可变亮度灯 (用铅笔芯控制小灯泡的亮度) 引入新课———变阻器,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物理探究能力。教师组织以下四个物理学习活动。

活动1:做做想想

师:大家利用桌面上的器材 (电阻丝、小灯泡、干电池、夹子、若干导线和简易电路板等) 自制一个变阻器, 接入电路并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同时想一想“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改变?”

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再在小组里交流, 最后让一组代表上台展示汇报, 全班交流讨论。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自制的变阻器有什么缺点?” (要求学生先交流后回答)

生1:电阻丝太长, 使用起来不方便。

生2:当我们想改变较大的电阻值时不方便。

对于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不做评价, 而是出示我们实验室用的滑动变阻器, 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改进后的变阻器。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滑动变阻器后继续组织学生开展下面的活动。

活动2:看看找找

师:大家仔细看一看滑动变阻器由哪些部件组成?找一找滑动变阻器和我们自制的变阻器相比, 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改进?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并表述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接着画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 , 让学生指出结构示意图中与实物相对应的部分;再画出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符号” (图2) , 让学生指出其接入电路时电流在其中的路径 (结合结构示意图和实物解说) ;最后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流通过滑动变阻器时的路径, 引导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活动3:试试看看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它有四个接线柱, 要把它接入电路, 共有几种接法?滑片左右移动时, 灯泡亮度如何变化?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四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每组应用桌面上的材料动手试试。每试一种接法都要把它的接线柱、滑片移动方向和灯泡亮度变化记录在表中 (给定表格) 。

各小组同学相互讨论, 首先, 设计出实验电路 (图3所示) , 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 尝试控制小灯泡的亮度。同时, 教师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实物连接与电路图连接进行对照, 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各小组同学积极动手动脑, 合作交流, 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接下来是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先将一个小组的记录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错误的集体纠正, 不完整的由其他小组继续补充, 老师把有关内容填写在表中, 成为如下完整的记录表:

在教师的指导下, 各小组相互讨论上表记录的结果, 共同归纳出:

1. 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 (“一上一下”) , 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 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2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 (“同上或同下”) , 其中“同上”电阻总是很小, 而“同下”电阻总是很大。

这一阶段的活动, 老师参与其中, 及时了解学生的操作和思维情况。

活动4:想想议议

师:刚才同学们使用的滑动变阻器只是变阻器中的一种, 想一想“生活当中还用到哪些变阻器?”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一段音乐 (放音乐, 调节录音机音量旋钮) 。

师:同学们想一想, 老师调节的这个音量旋钮相当于什么? (提示:声音越来越大, 声音越来越小, 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

生:变阻器。

师:它正是一个变阻器。人们把这样的变阻器叫“电位器” (边拆开录音机的音量旋钮边讲解它的结构) 。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 变阻器还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生:调光台灯、调速风扇……

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先向学生演示并解说自制的水位仪, 将水位通过变阻器转化为电阻的大小, 再通过电路转化为电流的大小, 这样, 电流表的示数就显示出水位的高低。紧接着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利用变阻器设计一个能够显示风力大小的仪器, 说说你的设计方案, 并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此时, 同学们有的议论纷纷, 有的认记录、写设计方案。教师深入学生中间, 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

二、《变阻器》的设计思路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 全班同学都能认真观察, 动手实验, 分析、归纳,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各项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体现了如下思想:

1. 物理学习是一种充满互动与合作的活动。

这是一个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 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 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这节课在总体思路的设计上以“活动”来组织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本人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将教学内容转化、加工成“想想做做”、“看看找找”、“试试看看”、“想想议议”四个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 使其成为师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载体, 以此贯穿整节课。在具体活动的设计上, 主要围绕四个问题来展开:“自制变阻器”、“观察滑动变阻器”、“使用滑动变阻器”、“生活中应用变阻器”。有了问题, 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目标, 才有任务驱动, 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作前提,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也就无从谈起, 学习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因此, 物理教学要使活动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运用的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实现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

2. 物理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物理知识的活动。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 物理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物理知识的活动。这节课通过四个学习活动, 让学生自制变阻器,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了实验技能, 使学生亲身体验了自制仪器的成就感, 培养了学生运用观察、自学、讨论、交流等各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时, 教师让学生对比滑动变阻器与自制变阻器, 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评价, 及时发现不足, 并在改进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经验, 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时, 教师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等学习活动中自己建构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建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物理活动经验, 形成了物理学习活动的技能, 发展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学习“变阻器的应用”时, 老师先通过调节录音机的音量旋钮, 引导学生发现变阻器在其中的应用, 接着提出“变阻器还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调光台灯、调速风扇等, 再通过展示教师自制的水位仪, 进而向学生提出“如何利用变阻器设计一个能够显示风力大小的仪器?”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极大活化。这样的教学, 学生不但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并掌握了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了解了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还学会了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真实地经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3. 物理学习活动是学生从事物理思维的活动。

物理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 是学生从事物理学习、探索、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活动。因此, 在物理学习活动中要有物理思维的含量。没有物理思维含量的物理活动就失去了物理学习的核心价值。这节课组织的四个活动都具有丰富的物理思维含量。在活动1中, 学生的手、眼、脑都在活动, 他们用手操作实验, 用眼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与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变化, 用脑来思考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改变, 将小灯泡的亮度变化与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变化进行比较, 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变阻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在活动2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评价, 表述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培养学生自学、合作、观察等多种能力。在活动3中, 学生的手、眼、脑并用, 在比较各种不同的接法及其出现的现象关系时发现了共性, 从而自觉地进行抽象概括, 掌握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活动4中, 学生动手、动脑, 在探讨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时, 通过师生互动, 启发学生去发现、发明和创造, 并鼓励学生想想“如何利用变阻器设计一个能够显示风力变化的仪器?”这都有一定的物理思维含量。

参考文献

3.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及反思 篇三

新课改下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中考更是将理化试验作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最重要的电学器件之一,它能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很方便地改变接入电路的阻值,这是由于这一点,使得它是很多物理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器材。下面笔者将对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做一个梳理。

一、保护电路

每次物理电学实验只要涉及滑动变阻器,通常都有同一个要求,在闭合开关之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阻值最大处,使其接入电路中阻值最大。而无论是串联还是并联,分电阻的变大都会使等效总电阻变大。由欧姆定律可知,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条件下,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大就会将电流限制得很小,无论是对电表、电源还是导线,在这样弱电流的条件下,都不容易损坏。

二、改变电路两端电压实现多次测量

(一)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使结果更加精确 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的实验中(如下图),实验中由于待测量是一个不变的量,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接近真实值,需要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是结论更全面 在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如下图)

本实验由于小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小灯泡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对一个本身变化的物理量求平均值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此实验中多次测量主要是得出全面结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随着加在它两端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当小灯泡的实际电压变大,实际功率也变大,小灯泡越亮。

三、保持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不变

在探究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如下图)

4.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进行反思 篇四

一、写反思日记, 即写教学后记

一节课结束之后, 教师对自己教学之得失可以进行总结性反思。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经历作书面的记录与反馈, 有条理地对课程主要特征、富有意义的教学环节进行记录, 要求教师写下教学的心得体会, 列出当日教学中所遇到的或所看到的成功及不成功的教学事件, 以及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或者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常教学现象进行的思考、分析及对策等内容作一个简单小结。它有迅速及时、有的放矢、就事论理、集中明了、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 是教学反思最直接、最实用的方法。如在教“摩擦力”一节时, 教学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前学生拉弹簧测力计时数很不稳定, 很难保证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 尤其是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时, 棉布不平更难做到让木块匀速运动, 使部分学生对最后的结果半信半疑。经过反思, 这次上课我加了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开动脑筋, 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 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学生讨论得出: (1) 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 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 拉动木板,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 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3) 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观摩与讨论

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而提高教学水平。观摩与讨论有助于推进教师集体的教学反思, 有利于为反思性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氛围。在平时学校教育的实践中也要经常利用一些集体活动进行反思, 比如公开课、讲课比赛、相互评课等, 这些活动对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是行之有效的。在评课时, 经过大家协商可以不断改变评价标准, 当然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教学之优劣, 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 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 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 以发现其中的出入。如是否更加重视学生参与了, 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教果平铺直叙, 看了开头, 就可知道结果, 这样的文章读了之后, 味同嚼蜡。如课文《给予是快乐的》, 篇幅短小, 结构紧凑, 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 使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 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点题, 揭示中心, 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五、语言“新”

语言“新”也即语言生动、形象、活泼, 有文采。怎样才能做到有文采呢?第一, 学会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巧设比喻, 使语言生动形象;借助排比, 以增强语势;反问试问, 发人深思;拟人夸张, 体现感情色彩。如课文《鼎湖山听泉》, 第四小节第三句描写泉声用的是打比方的方法, 将四种不同的泉声分别比成“轻柔”的小提琴声、“清脆”的琵琶声、“厚重回响”的大提琴声、“雄浑磅礴”的铜管学方法是否具有灵活性, 师生沟通如何, 以及是否将教学内容跟学生经验相结合等。

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 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可以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这样可以拓展思路, 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 少走弯路。尤其是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 可以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观摩和讨论都是相互的、参与性的, 你可以观摩别人的教学, 也可以邀请别人观摩你的教学, 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

三、征求学生意见, 了解学生的情况

从学生眼中认识自己, 具体包括学生日志、批判事件调查表、问题诊断、学生学习文件夹等;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 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 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定期的调查问卷和不定期的访问、谈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如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情感, 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有关方面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等,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 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更为有效。

四、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 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 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 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 造成得失的原因, 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现在我们几乎每节课后都有随堂检测, 随时掌握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同时给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我坚持了一学期, 感觉上起课来心里很有数, 知道学生模糊的地方我就精讲, 学生清楚的地方就不讲。例如, 在讲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课后检测中, 发现很多学生将这两者的原理混了。它们都有磁场都有线圈, 都是线圈在切割磁感应线。我发现这个问题后下一节就用课件将发电机、电动机的能量转化原理和应用实例作了对比, 并在随堂检测中再次对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作了检测, 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写出再次教学设计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南通市第二中学)

乐音, 用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 读来增强语势, 并且比喻形象贴切, 让人身临其境。第二, 恰当引用或化用优美的歌词、诗句、名言、警句, 使表达凝练隽永, 能为文章增色不少。朱自清写春风的和煦引用了古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 贴切, 自然。台湾作者琼瑶乃是“化用”的高手, 《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几乎是汉乐府《上邪》的现代翻本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恐惊天上人”, 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等即化用曹操的《短歌行》里的句子。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清字了得”等不一而足。第三, 仔细推敲, 选用准确、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僧敲月下门, 用“敲”还是用“推”呢?“推敲”一词由此而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不知“推敲”了多少回。

5.对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的反思 篇五

一、明确新课程教学目标, 正确使用新课程的教科书

新课程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教科书编写得太简单了, 教材内容顺序的编排与以前旧教材不同, 不好教, 不习惯等, 其实这是教师观念没有更新的表现, 许多教师习惯于以前的依纲据本的教学。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 强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 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相对而言则是附属的, 将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课程教学所关注的中心, 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把握。与之比较, 新课程教学目标, 要求更多地体现人文教育的因素, 对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强调了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 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中, 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 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则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 价值的判断和态度的稳定性等。在这里情态不仅指学习态度, 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 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学习态度, 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 更强调个人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因素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 又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心灵连续体。

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新课程教学策略设计的指导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其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 甚至教学的成败。作为现代教育思潮典型代表, 建构主义理论对新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针对教学策略设计这一环节强调指出:“我们不是仅仅为了选择教学策略, 而是要创设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现实环境。”为此,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包括允许学生决定自己想学什么, 让学生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得到互相帮助, 创设非威胁性的学习气氛, 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意识, 使得学习富有意义, 包括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知识, 在现实情境中使教学有固着点, 提供学习内容的多种方式, 促进积极的知识建构, 包括利用活动促进高层次思维, 鼓励审视不同的观点, 鼓励创造性, 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学生呈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机制”。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 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动机;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索, 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留有充足的空间;注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

现代物理的教学重视对过程的研究, 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 而探究策略则为上述目标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当然, 我们强调过程, 体验和发展, 并不是说其他教学策略不足取, 恰恰相反, 其他教学策略是探究策略的最好补充。因此,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时, 根据对各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 同时考虑到教学策略中设计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三、课堂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注和评价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转烃是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

学习方式是多样的, 不同的教学环境, 不同的学习内容, 不同的学生个体及群体, 都会造成学习方式的差异,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

1.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高速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内容和如何学习等问题有清晰的意识和反应。因而自主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 所以自主学习不同于自习, 就目前来说, 很多的自主学习还只是流于形式, 但是, 在这一活动中, 也有学生往往会表现了良好的学习素质, 如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等, 我们要抓住这住这些闪光点, 及时肯定和鼓励。

2.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 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合作学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课堂上, 其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小组讨论式, 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 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活动多数仅仅停留于形式上, 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很快回头, 满面教室热闹起来, 小组内各说各的,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教师一喊停, 学生就静下来, 表明了合作学习并未真正发生, 因而, 诱发学生的合作行为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们可以从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 (如改秧田式的座位方式为会晤型、马蹄型或圆桌型等) 、创建能够形成合作的学习小组、精心设计能够诱发合作行为的教学活动 (如故意选择一个复杂环境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哪些是静止的) 等入手, 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真正形式, 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同于传统教学针对个体式的评价, 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运用评价手段时, 要注意把对个体的成绩评价改为对团体的积分评价, 对一个人的考证改为把其置身于同类的背景中进行考评, 同时引入学生互评和自评, 把终结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等, 凭借正确的评价, 才能引发学生更有力的合作行为, 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6.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六

1. 培养学生的感情

我尽量课前提早进入教室, 课后也不急着离开, 为自己创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学生亲其师, 才信其道。每教一届学生我都是从第一节课开始, 就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我性格外向, 很容易便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与我没有距离, 课堂气氛活跃, 回答问题时都抢着回答。上课时, 我总是笑着走向讲台, 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和友好的眼神影响学生。有学生说, 上物理课愉快, 不是学科本身有趣, 而是他们是在一种欢乐的气氛中去学习。回答问题时, 学生以逗乐的方式回答, 我从不责怪他们, 总是以一种友好的态度去看待他们, 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其不足, 让他们敢于发言,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哪怕是错误的。敢于发言也是一种能力, 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不容易的。由于我的宽容, 学生们积极发言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效果很好。可见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的好坏, 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的教学的成败。有的学生由于不喜欢某一科老师, 导致不学习这一科。初中学生就有这样的特点, 遇到这样的情况要疏导而不是强制。

2. 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 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 如不及时深化, “热”的时间就会很短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 认真设计教案, 上好第一堂课, 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 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3. 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 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 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 我真正体验到,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4.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4.1 面向全体学生, 兼顾两头。

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 课后还要因人施教, 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课后辅导。

4.2 注重学法指导。

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 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二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得出的。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 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就必须保证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 多让学生参与探究, 经历探究过程, 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4.3 教学方式形式多样。科技的发展, 为新时代的教育提

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为“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 教师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 提高计算机水平, 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

5.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看实质, 从物理意义上认识物理现象, 逐步学会提出问题, 逐步学会深入地思考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使学生从一开始接触物理就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 在讨论电阻的串联时, 不能只满足于形式上的“串”, 而要讲清在连接方法上必须是一个接一个地联结, 不能有分支, 电流在流动时是依先后次序逐个通过各电阻。在讨论并联时, 不能局限于“并”的形式, 关键在连接方法上, 是几个电阻的一端都接在一起, 另一端也都接在一起, 然后接入总电路, 电流在流动时是同时流过所有并联在一起的电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由电路连接的现象而逐步深入思考其内在的物理过程及其规律。

对于电磁感应,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时, 电路中有电流产生, 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这只是电磁感应的诸多方式中的一种, 不能在教学中将它作为电磁感应的全部。若电路不闭合怎样?若全部导体切割磁力线又怎样?是否不切割就不能产生感应电流?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可以在适当情况下向学生提出, 但不要求回答, 具体内容待到高中再学。这样可以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 促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不能妄下断言:如果不能产生感生电流就不是电磁感应。否则就把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堵死了。如果这样不恰当地断然否决的现象重复多次, 势必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之后的学习造成极大障碍。

对于电路, 初中只学部分电路, 到高中才学全电路。在全电路中, 电源有电动势、内阻、内电压, 路端电压随外电路的变化而变化。初中不宜讲这么多, 但最好是预先埋下伏笔, 讲到电路两端电压时可以说电路两端电压不变;讲到电源时最好加“假设”, 假设电源电压不变。这样学生自然会想:不假设的真实情况怎样?为什么要假设?这样做可以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其求知欲, 给高中学习全电路预先留下余地, 不会因先入为主的片面认识而形成学习障碍。

6. 将课堂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 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平行光源、小天平、量筒、杠杆、潜水艇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

7. 灵活应用现代化宣传工具进行STS教育

7.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及反思 篇七

1. 合作学习形式不宜单一化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内容, 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也能够促使学生互动及思维多元化的发展, 但合作学习形式不可单一和走向僵化。合作学习方式众多, 比如小组讨论、辩论、问答、比对、实践、竞赛、检查、监测、演绎等。如果教师仅仅是简单地选用一种形式开展合作学习, 定会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打破单一、僵化的合作学习方式, 多种形式结合, 势必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第八章中“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时, 合作学习要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扩胸器、握力器、健身棍分发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 让每一名学生都实际操作感知弹力的属性。同时, 教师又给每一个小组分发一架弹簧秤, 让学生对物体进行称重, 并结合讨论题:从这些实践操作中你体验到了什么叫做弹力?根据弹簧测力计测量, 你对弹性势能有怎样的认知?每一个小组都讨论得非常热烈, 在汇报讨论结果时, 学生都能够圆满回答问题。可见, 教师让学生先进行体验活动, 学生通过合作测力, 获得了更多实践感知, 再经过小组互动讨论, 形成了思维多元启动, 学习效果显著。这样的合作学习是卓有成效的, 如果没有前面操作实践的铺垫, 单纯进行小组讨论是毫无意义的。

2.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宜太滥

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之后, 能够将比较抽象的物理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图片、影像、视频、文字、音频等材料, 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视听环境, 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便利。但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讲解、示范、引导, 特别是物理教学中一些实验操作更需要教师亲自做出示范, 仅凭多媒体展示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如果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只握住鼠标就将教学过程搞定了, 看似乎多媒体发挥了作用, 实质上是多媒体的滥用。

笔者曾见有位教师在教学《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时, 利用多媒体播放游泳画面, 并问学生:“当你站在齐胸深的水中, 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有学生回答:“胸闷。”这是一个观察实验, 与教材内容同步。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模拟操作, 并提问学生液体压强的规律等。大屏幕的展示从实验开始直到结束, 这位教师都是一味操作鼠标进行多媒体演示, 没有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 也没有到学生中进行巡视和留心学生的感受, 这样的物理教学虽然是省事了, 但是能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呢?学生学习效果又如何呢?所以说多媒体可以用, 但不能滥用。

3. 课堂提问设计的缜密性

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设计许多学习思考题来提升师生互动指数。在具体设计时, 倘若一些教师对教材缺少深入剖析, 对学生情况缺少调研, 课堂思考题的设计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如果为了图省事, 照抄照搬教辅材料上的问题设计, 当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教学环境存在差距, 能力存在差异, 这些思考题的适宜性就值得商榷, 如果盲目引入, 很容易造成不适。学生对问题解析找不到入口, 教师引导找不到出口, 都会导致课堂学习陷入被动。

在学习“物质的密度”时, 教师从课堂导入就进行问题设计:生活中我们如何区分塑料和铁块呢?学生对这样的问题非常熟悉, 自然有学习探索的兴趣。教师结合教材活动内容, 继续提问: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 是不是体积越大质量就越大呢?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展示实验活动, 取出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木块、橡皮, 先用天平称重, 然后用直尺测量边长, 计算出体积, 让学生将木块和橡皮的质量和体积对比, 看其比值是否相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很快就得出答案:不一样。教师给出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 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 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很明显, 这位教师的问题设计非常缜密和有条理, 很好地启动了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逐步进入到问题核心, 启发效果显著。

4. 教学评价避免极端化

课堂教学评价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要多进行正面评价, 以鼓励表扬为主, 多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凡事都不可走向极端, 教师对学生表扬也是如此, 如果肆意夸大鼓励, 甚至长期反复使用简单化的评价语言, 学生积极性不仅难以得到保护, 还会给学生造成虚假的感觉。因此, 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地评价, 也已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上一篇: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优势促进计生工作健康发展下一篇:二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