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叙事作文

2024-10-16

关于读书的叙事作文(精选14篇)

1.关于读书的叙事作文 篇一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不仅仅只有李苦禅一个人这样想,书,也同时是我们全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粮,是无价的瑰宝。一本好书,就是一名良师,就是一位知己,一位闺蜜,我们不仅仅这样去想了,也同时这样去做了。

读书,可以让我们快乐,让我们忧伤,也可以让我们陶醉其中,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想要登上人生的顶峰,还得靠读书来一步一步地攀登。

当一个人专心致志地静心读书时,真的可以做到把一切都置之度外的程度。记得有一次,我去书店里,看见大家不是在专心挑书,就是在潜心读书,丝毫没察觉我的到来,我也踮起脚尖,穿梭于书丛中,一页,两页,我很快置身于书海之中......

突然一声响,我猛然从书的海洋中清醒过来,原来是我把书柜上的几本书碰掉了,我顿时大为尴尬,可抬头一看四周,大家正安静地看书,仿佛没有这件事一样。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夜已深,我却仍然饿着肚子在灯下看书,八时,九时,四周真安静啊。只有时钟上的秒针仍在像我一样一刻不停地动着,我们都忽略了对方的存在,

等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方才发觉已是深夜,我摸摸空空的肚子,却感到从未有过的饱,我笑笑,高尔基说的真不错,书就像面包,丰富我们的胃口,现在想来,任何的美食比起它们,也许都会黯然失色的吧,书不仅丰富了胃口,也丰富了灵魂。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黄金、如玉,怎能比上书那无价之宝。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词汇,一条条深入人心的哲理,哪一个不比黄金屋,哪一个不比颜如玉,只是当我们看到它们时,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忽略了.....

我读书的时候,总是一目十行,一气呵成,可要是说我对书的态度就是如此,那可不然。每看完一遍,我都会将印象浅的地方在一字一顿地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吗,要读出书的意味,就要精读、细读。

书,就像是一位知己,万两黄金容易得,人间难觅一知音。我有烦恼,书中也有烦恼,书让我学会了倾诉心声,也让我学会了倾听。

书真是重要,重要到像是供我们呼吸的心脏一样,有了它,就好比有了万物,失去了它,你就是世界的一切都拥有也会黯然失色。

我很庆幸,我并不是那个拥有万物而无书的,也许我得不到世间的一切,但我有好书,书让我的精神受到净化,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就如同刘向所说的。

人在世,为读书最重要;人一生,应读书最勤奋。

2.关于读书的叙事作文 篇二

那天早上, 我从家里沿溪岸散步出发, 顺便观察周围的物象:混浊的溪流边, 漂着许多垃圾;对岸的几丛芒草荆棘边, 栖息着几只白鹭, 还有几只在溪面上低低地、慢慢地飞着。听说白鹭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 而眼前这洁白与混浊两相映衬, 竟是如此和谐!再往前走一段, 水被橡胶坝拦着, 下游裸露出了深深的河床, 厂区排污出来的浓浓腐臭飘散回旋在鼻子里。这里曾经是自己小时候的乐园啊, 那滔天欢歌的白浪, 那偶尔出现几个旋涡的静静绿潭!只是, 这一切, 已经不再。

进入课堂, 为缩短彼此距离, 我谈了自己与学生的缘分, 又谈了自己路上的所见所感。因为对白鹭与溪水“两情相悦”情景太熟悉了, 所以许多同学有了表达的冲动。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交流基础。

恰巧这一天是“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之后就是“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漫长冬季了, 而且这时恰是学生刚学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于是, 我借题发挥, 逗趣道:“我们该扯住这深秋的最后尾巴赶紧入题来回‘随笔’, 请随我来吧。”借题发挥虽有巧合, 却也能体现教学机智, 用得好, 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大。我先给出了一个问题:“秋, 你看到或联想到什么物象、人物或情感?”我想借此涤荡彼此间的陌生, 激发他们的思维与热情。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落叶枯藤、凉风寒水、流云飞霜;有黄橙橙的橘子、四处飘香的丹桂、织满石壁的爬山虎;有丰收喜悦、成熟思想、沉重生命、沧桑岁月、离苦愁绪、思亲怀乡;还有求学者、开拓者、漂泊者、打工仔、城市房奴的命运;等等。一位学生说他联想到了“一年一年地过去, 岁月不断消失”。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戏谑道:“你的思想和我共鸣, 我担心你也会和我一样头发早早掉光了, 也可以说是提前‘进化’了。”学生大笑。我又继续说:“上周五早读时, 听到一中有个班主任说, 他班级的一学生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松鼠并掩埋了。”学生一下子沉静了, 是的, 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教育比写作的教育凝重得多。在生活中, 如花的生命不幸凋落的情况还少吗?这堂随笔课倘若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活着和死去的话题, 会更有“诗外”价值的。而后, 我们又从生命谈到了孝道, 谈到北大实名制招生“被限制推荐”的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在这里, 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中某些渐渐涌起的浓烈情绪已经击中了很多人脆弱的心弦并引起共鸣。然后, 又联想到刚学习过的《陈情表》以及《礼记》中的“五备”———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联想到自己高龄的父母, 联想到“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忧”的古训。在此基础上,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后的一道课外题目:你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还是文明堕落的反映?

教学生写随笔, 要教学生合理的联想并讲究联想的深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创造一种师生亲密和谐的气氛太重要了。

之后, 我们一起探讨随笔的特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体。随笔写法似乎没什么限制, 却往往因此让学生手足无措, 不知道这没有限制的“大葫芦”该如何使用。我告诉他们, 我们许多情感可以像王国维先生的“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样, 借恰当的事物去“附着”, 力求做到用心感悟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力求写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真实表达、个性彰显 (如视角独特、联想与想象) 和审美评判 (立意高远、追求情趣、鲜活精美, 这方面难度较大, 可以先不考虑) ;我还告诉他们, 他们曾经读过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即将学到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随笔范本。为让学生砌好第一个台阶, 我强调随笔应该从“有意思”写起, 再慢慢过渡到“有意义”, “玩”出语文的精彩。是啊, 随笔材料实在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名山大川清风明月, 悠悠浮云款款流水, 古今中外名著逸事, 人生世相人情冷暖, 时事纵横邻里琐事……我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新近的事物:“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杰布·克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被作为战俘交换的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充满传奇而又个性毕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讨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甚至我们县新立起来的招牌‘养生圣地’究竟应该用‘圣地’还是‘胜地’, 等等。这些, 都可以写入你的随笔。”

接着, 我卖了个关子问他们说:“吃过瓜子吗?”这个问题太出乎意料, 大家都笑了。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吃瓜子的经历, 有的学生为了展现个性, 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深度, 比如有学生谈到母亲为自己剥小瓜子时自己体会到的一种浓浓之爱。我故意急急地说:“你就说剥瓜子的细节, 说母亲的眼神、动作、言语。”这些, 对于写人物的随笔来说太重要了。我又告诉学生:“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 平常与非常都在你那冷静而真实的叙述中。如果能把几个镜头连在一起, 再加入适当的景物和个性感觉, 就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了。”我努力让学生知道写随笔真的不难, 当然随笔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得的, 需要不断的揣摩与提炼。为能从感性去“消化”这吃瓜子中的“意思”, 我让学生当场读丰子恺的《吃瓜子》片断, 看作者如何写细、如何联想、如何做到生动形象。

关于“随笔写作”, 学生在课堂那特定的时间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 但只有让他们在课后细细体味才能“得乎其中”走出一片天地, 语文的“玩”就是这样一个积累、尝试和超越的过程。鉴于此, 我推荐学生再阅读梁实秋的《下棋》。

“文章切忌随人后, 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堂随笔教学, 我希望让他们学会只眼独具, 再细心“编织”而能独出机杼, 进而收获独到之见。学生很聪明, 但是我担心他们的惰性和躁性。教学除了鼓励, 也要鞭策, 他们如果能有所感悟并愿意尝试, 那就如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 而这之后的成长得注重“肥、水、保、管、工”了。最后, 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小随笔《写在长寿边上》发给他们, 试图告诉他们如何在众人的共同认知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班级的任课教师谢老师说我很勇敢。其实, 不是我勇敢, 而是学生喜欢看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老师的文章, 而且因其亲切更愿意借鉴和尝试。我想, 只要有助于教学相长, 这样的“勇敢”是值得的。

3.关于生命的“大美”叙事 篇三

未识文博先生之前,先读过他的画,读他的画先识他的藤萝。藤萝是他绘画作品中的一个寓意和标签性符号一梁文博藤萝。

那是怎样的藤萝!有奔放,有内敛,有肆意,有娇羞,缠缠绕绕,低吟浅唱,柔柔软软地爬满了你的想象。

今年春天,在山东大厦气势恢宏的大厅里,不见文博,却见藤萝。这是一幅被收藏的巨幅画作《春雨初晴》,娓娓婉婉的藤萝好像一挂屏障,花繁叶盛,紫气东来。画面中,打伞的少女,肥硕的鸽子和喂鸽的少妇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春光图。就像打开了一扇天窗,让人听到天籁之音,人间物语,天境对话。

一幅画,灿烂了一座大厦,迷醉了一个春天。

站在这里一转身,窗外就是另一番景象:街道开膛,车堵人燥,熙来攘往,滚滚红尘。突然想起那个贫穷潦倒的梵高和他笔下铁血般的麦浪,燃烧的向日葵,它们穿越了饥饿和冷漠,打通了古往今来。原来,人世间总有那么一些人,化腐朽为神奇,化丑恶为善意,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即使一片绿叶。也灿烂成一座花园。

梁文博先生,他是怎样一个画家?怎样一个男人?

五十年前,梁文博先生出生在胶东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干部,曾担任一家工厂的党委书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打成了右派;外祖父是胶东乡村一个有文化的地主,文化大革命被戴上高帽游街。梁文博小时候常住乡村外祖父家,他和许许多多的农家孩子一样,逮鱼捉虾,无比快乐。本是不谙世事的年纪,当他还不懂得父亲为什么丢了官帽。却又眼看着外祖父低下了高贵的头。

后来回到烟台上学。母亲是一个医生,医院相邻的桑园里有一座教堂,教堂里有一株很大的紫藤。这株紫藤就成了一个孩子的春天,并在他心里扎下来,一长就是几十年。

春天早晨上学,他会背着书包顺路去看漫延架子上的紫藤花,这时候,教堂里飘出了管风琴的旋律,赞美诗的颂唱。阳光打在脸上,春风扑在怀里,一个孩子最初的审美意识萌发了。放学后小文博常常会留连于紫藤下。就在去年,梁文博先生还专门回到烟台去寻找那座教堂,那株紫藤,教堂犹在,藤萝没了。就这样,紫藤和教堂蛰伏在早慧的少年心里,构成了梁文博精神原乡里最初的文化符号。

他说,他是个唯美主义的追求者,在创作的文化心理上,他不愿触动人类的丑恶,即使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也不喜欢血淋淋的场面。他更愿意发据人性之美,比如,前苏联电影《战地浪漫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呈现出艺术家现代审美意识下的思考。在艺术创作的语境里,战争不仅残酷,也是养分。美学的本质在于审美而不是审丑,如同我们只愿意看到鲜花,而不愿意看到牛粪。

文博先生的画室,就是他自己的个展。墙上挂着画作,桌上堆着画册,案上铺着画稿。整个空间洋溢着暖暖的情调。读他的画,听他的童年故事,感受人间的美好,即使当他谈起打成右派的父亲,戴高帽子游街的外祖父这些一代人共同经历的苦难,也统统被他一带而过。在他的话语里,反复出现的是教堂,是紫藤,是童年的快乐,是沂蒙山老区的采风,是绘画的心得。多少年来,他心里一直有一座自己的教堂。从这飞出去的。是与生俱来的善意和美好。

作为艺术家,几十年来,他获过数次省级、国家级大奖,为社会呈现出大量的精美作品,如《赶场》《琴韵》《月上中天》《沂蒙小调》等画作,不仅获得了业内的高度赞誉,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果把他的《沂蒙山系列》《微山湖系列》《家园系列》《远离尘嚣系列》《童年系列》《母子系列》等等作品连接在一起,就是一部色彩斑斓,意味深长,关注当下,始于初心的人文情怀的生命叙事。

他给我看不久前新出的画作《高高的山岗》,一打开,就刷新了我的视觉,这幅作品虽然表现的是送郎参军的主题,但画面中的妻子没有悲伤,没有不舍,战士的娃娃脸上挂着微微笑意,挤在夫妻中间的娃娃也像在藏猫猫,这好像不是上战场,只是出一趟远门儿——这是梁文博先生笔下的抗战细节,他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化描述,将残酷的战争题材赋予了人性的温暖。

在创作此类作品期间,梁文博先生专门去老区采访,和老区人聊起他的画,聊起当年的情景,老人们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可见,人性之美原本就在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流淌着,你不过是换了一个思考的层面和审视的视角而已。

梁文博先生有着浓浓的沂蒙情节。在亲情上,他是沂蒙人的女婿,在文化上,他是沂蒙山的儿子。沂蒙老区在梁文博的精神世界里,不仅是一个文化地理,也是他绘画创作的一个宝库。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爱上了沂蒙山。几乎每年他都跑到山里采风、写生。《沂蒙小调》《家园》《远离尘嚣》等系列作品都是沂蒙山对他的慷慨回报。如果说,这些作品在他绘画艺术和思想表达上已经达到一个高度的话,他近期创作的抗战系列作品《沂蒙六姐妹》《高高的山岗》等,让我们看到了梁文博先生对社会重大题材的创新和思考。

抗战胜利70年了,对于战争的思考我们本应该从浅表性的表达直指人性深处。我们打败了日本鬼子却过不了自己这道坎。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分裂。人性扭曲,导致了我们内心的彷徨和挣扎,如果再打一次战争我们能赢吗?我们还会送子参军吗?社会越发展,文化的审美功能就越强大,外化的视角,内化的审视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高高的山岗》是昨天的山岗是今天的高度,是生命的赞美,活着的思考,画面上的妻子和丈夫不是别人,是你是我是我们。

纵观梁文博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整个的人物链条都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无论是大山农夫还是市井小民。特别是他笔下的女人们,几乎个个丰乳肥臀,面若满月。他推崇少妇之美,尤其喜欢由女人变成母亲的女人。他说,中国绘画其实就是一种养生文化,追求生命的本质和美感,人类的生命和文明都需要阴性文化的滋养,男人对待女人的态度就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坐标。他曾调侃自己的朋友,懂女人吗?还画女人?画不好还泛酸!去读读《金瓶梅》吧,读懂了《金瓶梅》就会画女人了。

nlc202309010400

梁文博说,不懂画面的人不懂生活。他有一个温暖的家。贤淑美丽的妻子和聪慧活泼的女儿,还有一只猫。这些可爱的家庭角色经常出现在他的画面里,如《有猫的人家》《雨后初晴》《晨妆》等。阴柔之美阳刚之气互为观照,生活创作融为一体,使梁文博的生命叙事在社会题材的广阔背景下显得更为生动,更为丰满。

朋友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说,一次梁文博和几个同学约好聚会,梁文博不会开车,同学电话里问他:你怎么走啊?梁文博答曰,你来接我呀!同学说,我是你的院领导,能接你吗?梁文博说,院领导又怎样?你是院领导也得来接我,我还是省领导呢!对了,忘了说,梁文博先生还是山东省的政协常委呢。此事一时传为段子。

几天前,和朋友聊天,又说起文博,她说,有一次,文博女儿回家,一本正经地对父亲说,爸爸,报告你一件高兴的事儿,我今天在马路上碰到一个男人,比你还丑,你不是最丑的!

读梁文博的写生日记,你看不到半点儿的“一本正经”,字里行间都是风趣幽默。你甚至不觉得他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顽皮的大男孩。活的自然,活的简单,也是对待生命的另一种深情。

我们赞美自然,而恰恰忘记了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同一棵树,一朵花。我们破坏了环境,破坏了文化,也弄脏了自己。任何艺术,对于美的创造和守望,最终就是创造和守望着人类自己。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相对于宇宙而言,所有的美都是短暂的,包括我们的生命。因此,对美的留恋和渴求在人类文化审美中是苛刻的,就像我们谈论生的美好而回避死亡一样。

梁文博先生说,追求完美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宿命。在他的《家园》、《远离尘嚣》等系列作品中,无论是一介山民,一条小狗,一片山林,一丛野草都让我们读出了人和自然的和睦共存,相依为命,同时也读出了许多失去的忧伤和无奈。梁文博喜欢沂蒙山,他喜欢那里的红色符号,也喜欢那里的落后和平静,说起山里的石磨和毛驴,就像说起自家的宝贝一样。尤其说起山里的美食,文博就手舞足蹈,看人家招待我们吃饭吧,就从后院里摘根黄瓜,拔根萝卜,拿刀一切,吃吧。这情景,难道不是我们过往的生活?就艺术而言,距离产生美,就文化而言,落后也是生产力。但现实之下,所谓的“唯美”却无法抗衡生命本身的困惑。就如同我们打败了日本鬼子却解放不了自己一样。

有一次,梁文博先生约我去看他学生的毕业作品展,其中有一幅表现民工题材的画作,画面是高楼大厦倾压下的一排排脊背和头盔,这些脊背和头盔既像高山又像坟墓,这幅画的题目叫做《我们到哪里去》,看着这幅画,我和文博先生一时无语。

我想起那幅著名的十一世纪唯美主义画派的代表作《戈黛娃夫人》,戈黛娃夫人是一位美丽的贵族千金,嫁给了统治英国的考文垂伯爵,他认为丈夫征收的税负太高,让丈夫减税,丈夫说,可以啊,你只要裸身骑马穿过考文垂的街道。本是一句玩笑,戈黛娃夫人就真的裸骑穿过了考文垂。伯爵减少了税负,《戈黛娃夫人》成为了不朽。

其实,让我反复回味儿的不是这幅画,而是构成这幅画面的人物故事。画家描绘的岂止是戈黛娃夫人之美?是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她穿越了历史,耀眼了好几个世纪。

中国的先秦道家认为,自然无为的“道”是最高境界的“大美”,现实之美、艺术之美是“道”的外化。而西方美学的起源来自于哲学和宗教,可见,东西方美学在本质上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初秋之夜,在写完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又一次打开梁文博先生的画册,紫藤、教堂,沂蒙山、微山湖,这些文博笔下的文化地理幻化出五彩缤纷的符号,洋洋洒洒,挥之不去。冥冥之中,飘来一首民谣:南山南,北海北,南山有谷堆,北海有墓碑……眼睛一阵潮湿,我看见了“自己”的轮回,一个新的“我们”从远古走来。

4.关于读书的叙事作文 篇四

一天下午2点半,我陪妈妈逛街。不知不觉,我走到了一家书店前。“老妈,我去看会书,等下我自己回家好吗?”“也好,我先走了。”老妈一走,我就迫不及待地跑进书店,从书架上拿了一本秦文君的小说,走到一个角落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本书写得实在太棒了,我渐渐地失去了知觉,与秦文君一起,畅游在书的海洋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直到妈妈一个电话打过来,我才发现已经5点半了,书店马上就要关门了。怎么办呢?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下回恐怕就找不到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狠狠心把它买了下来。回家后,我还被妈妈骂了,书柜已经放满了,这么厚一本书放哪呢?唉……

其实妈妈也是个书迷,我的书柜里、书架上也有很多她的书。只不过她看的书和我的不一样,她总是看养生的书,也十分喜欢这类书。有一回,我和妈妈在超市里买东西,妈妈一眼就瞟到了那边的养生书,拿起一本看了起来。我说:“老妈,你在这看书,我干什么?”妈妈不厌烦了:“你不好也看会书嘛!!”“可现在已经4点半了呀!”老妈没有理会我,继续看她的书……我的肚子开始叫了,一看时间,!!已经6点半了!爸爸应该下班了。妈妈还在那看书呢,我跑过去催她回家,她居然又买了三本厚厚的养生书。一回家,老爸已经回来了,他看着我们,哭笑不得。我的书柜书架塞不下了,只能放在电脑桌上了,老爸自己也有一个书柜,放在我的书房里,里面全是一些乱七八糟的资料书。有的时候,他在书房里一加班就是一晚上,一直在看资料书。我们一家都喜欢看书!书

5.读书是快乐的叙事作文开头结尾 篇五

读书正如冰心所说的:“我读书奉行九个字: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读有意义的书,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好的文字愉悦着我们的眼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好的书籍犹如人生导师,启迪着我们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

甚至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先记录下来,过后再寻求解决的途径,从而使读书真正成为增长见识,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古代有凿壁借光的故事,讲的是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通过邻居家从洞中透过来的烛光读起书来,他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比当时匡衡的要好的多,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每天都与书为友,每一天都亲近书籍!使我们的人生更充实、更精彩!1

6.叙事作文:我爱读书 篇六

从小,妈妈就教我读书,因此我就养成了一个爱读书的好习惯。

六岁时我就爱上了《嘻哈小天才》这本书,我从心灵深处爱上了书中美丽的葛琪琪和十分怕女生的毛小蒙。我随着主人公的快乐而快乐,随着主人公的忧伤而忧伤。我爱书中心地善良和可爱的葛琪琪和毛小蒙,恨那些可耻的孩子,这本书给我增添了许多乐趣和光彩。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如没有作业我就会捧起课本,一直看到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作业做完也看,反正就是无忧无虑地看书,每当看到有趣的情节,我就会:“哈哈哈。。。。”地笑个不停,看到悲伤的情节,我也会流下伤心的泪水。上小学的我,虽然学习有点紧张,但还是对书很着迷,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抱起书看个不停。我记得最感兴趣最可笑的就是一个中午,毛小蒙发明的那个机器人要给毛小蒙做饭,做的饭竟然是电脑零件,哈哈哈。。。笑死我了!这个书呀,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

尽管妈妈说我是小书迷,爸爸说称我是书呆子,迷也好,呆也罢,我却认为自已养成的这个习惯是好习惯。这个书呀,真是我最最最好的好伙伴!

也许在别人眼里爱读书很平常,但我却正是从这个平常的习惯中吸取了无穷知识和力量!

叙事作文:我爱读书2

我很喜欢读书,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常常去寻找“玉”和“黄金”。自从上了五年级,看书的范围更广了,妈妈给我买了《十万个为什》、《老人与海.》、《同桌冤家》、《西游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你不知道的我》这是郁雨君的作品,让我知道怎样成为勇敢的人,也从书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书店看书,我边走边想:上次读到哪页了,它放在哪里?到了书店,我急忙找着那本书,啊!它在这里,我翻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都读入神了,书中人物高兴我也露出笑脸,书中的人要放弃,我立马鼓励他坚持住,周围的人都把目光投向我,我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之后又埋头看书,书中的内容又深深吸引了我。

当妈妈叫我时,我却没听见,妈妈便一人逛商场了,等我饿得饥肠辘辘时,才迷过神来,我一看,发现自己已经站在这里两个小时了,我心里想:要是现在能有一张软乎乎的沙发,一桌美味的的菜肴那该多好呀!可我只在做白日梦。我想找妈妈回家,可我找遍了整个书店,也没妈妈的身影,我当时急的都快哭了,最后找了工作人员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把我接走了。通过这件事,我以后读书再认真也不能这样了,我真长了记性。

书是航海的船,书是带我们飞翔的翅膀,书是一把打开疑惑箱子的“钥匙”,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没有书就没有乐趣,是书给了我智慧,给了我源泉。我爱读书。

叙事作文:我爱读书3

星期六下午,我独自一人来到新华文轩书店,就是不想让自己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我边走边问问自己,上次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书中的十五回,右边第五排,不错。我小跑到那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哈哈,你是逃不出我的视角的。”我拿着书自言自语道。一页,两页,三页……我像一匹饿狼,书放佛已成了我口下一群群的美味可口的`羊羔。我吃着这一群群美味的“小羊羔”,越吃越想吃,越吃越美味,越吃就越想细致的品味。不知不觉时间就溜走了,我忽然察觉到,我已经在这里读了三个多小时的书,这时我才依依不舍的把书放回书架。

读书不仅仅使我忘记了时间。还使我忘记了吃,忘记了睡。

一天晚上,我在小卧室捧起了一本名叫《三十六计》的好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今的能臣武将的智谋。这本书仿佛也把我卷入了这时空纵横交错的历史长河中了。让我亲眼目睹了诸葛亮七擒孟获、死诸葛吓活司马,韩信背水一战……这时,我觉得书就像一个时空穿梭机,可以把我传送到任意的地质年代和某个异国,让我领略到异国风光和古代风俗及文化。

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空和空间,同位置而高尚的人对话,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向了成功之路。

叙事作文:我爱读书4

我最喜欢读书了,读书是我的最大快乐。为了读到一本好书,我不惜拿我的硬币去换。

什么《孙子兵法》、《红楼梦》、《三十六计》、《十万个为什么》都让我看遍了,而且百看不厌。

又一次,我的妹妹让我跟她去玩,但我正在看书,所以我拒绝了她,妹妹为了这件事,好几天都没理我。还有一次,我想上厕所,但《红楼梦》正看到精彩处,我只好看完精彩处才去上厕所,妈妈看见了,笑着说:“你真是个小书虫啊!”

我本来不喜欢读书的,是外婆教导了我,我很感激外婆。

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叫我背古诗,什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我每背一首古诗,就可以得到外婆一个及时的奖励:一张欣慰的笑脸。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发誓长大以后要好好读书,用丰富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用丰富的知识来报效主国。

小时候,外婆更我讲《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总是会陶醉在这一则则的故事里。上幼儿园,外婆又教我有图画和文字的幼儿教材。上一二年级,我又迷上了许多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现在,我又喜欢上了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

书,陶治了我的性情;书,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书,开扩了我的视野。真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我要永远当一个小书虫!

叙事作文:我爱读书5

说实话,我小时候并不喜欢看书,不怕人笑话,我看到书,像看到什么似的,想方设法地支开妈妈,因为比起看书,我还是比较愿意跟我的iPad交朋友,看书有什么好玩的?ipad才好玩呢!有这么多的游戏供我挑选,看书多枯燥啊! 可自从上了二年级,我同桌就整天捧着一 本书,我跟她说话也不理我,我心想:“这书到底是有多大的魅力啊!居然这么深深吸引着同桌。”想着就想去一趟同桌所说的书店看个究竟。

星期天,我来了三味书店,随便挑了本《西游记》,没想到一书不沾的我,居然……居然迷上了这本书。我心想:“我这凑巧拿了一本好书,其他的就没这么好看了!”我又随手拿了一本,终于我第一次感到书店里充满了书香味,我在这茫茫的书海中快乐地吮吸着知识。“妈妈!我要买这本书!””你说什么?”妈妈惊呆了,“你要买书?”“对”我回答。“那要不办张借书卡吧!省得书买回家不看!”我高兴极了:“哟哟!”我拥有了第一张借书卡。

之后,我就成了三味书店的常客,每月要上图书馆借好多书看。有时遇上喜欢看的书,我就赖在书店不走了,直到妈妈给我买为止,不要借的。

称动物小说大师的沈石溪和巴金、冰心、老舍都是我的好榜样。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就要踏着这步阶梯,更上一层楼。

叙事作文:我爱读书6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可我,却觉得书籍不仅是营养品,还是生命的一部分,我热爱生命,我更爱读书。自从我看了《荒野求生》的视频后,就对里面的作者一一贝克?格里尔斯十分敬仰。我很想看《荒野求生》这本书。

开学前,我跟妈妈去淘金书店,意外地发现,那里有卖《荒野求生》。一开始妈妈说先看完家里的书再买,但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妈妈终于经不住我的番轮攻击。给我买了一本《荒野求生(猛虎火山的生死逃亡)》,我喜出望外,翻开书看看。哇!好精彩的冒险故事,好丰富的求生技能,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回到家里,我抱着那本《荒野求生》直往书桌上扑去。我全神贯注地看着这本书,不知不觉已经九点多了。在妈妈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去睡觉了。

可是,我辗转难眠。脑子里一直在想,贝克格里尔斯有没有逃生呢?那么他又是用什么方法可以生存下来?想到这儿,我不由自主地从床上弹了起来,轻声慢步地走到了书桌,打开台灯,捧起《荒野求生》,继续读了起来,我时而为红毛猩猩生气跺脚,时而捧腹偷笑,时而下意识地用手捂住嘴巴,生怕被妈妈听见。我还看到贝尔贝克,格里尔斯是靠吃虫子和狼蛛才生存下来了,忍不住干呕了一声。我一下子看完了这本书,呀,不知不觉已经十二点半了,还好我已经看完了这本书,于是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7.关于读书的叙事作文 篇七

“洋味”是判断英语写作优劣的重要指针, 然而作为语言输出性技能之一的写作无法回避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很难写出洋味十足的作品。外语教学研究者和外语课堂实践者从各个角度对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展开了研究和实践, 试图找出适合基础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但是, 由于作为外语的英语自身的复杂性和学习者的差异性, 至今未获得有效的写作发展指标, 英语写作也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瓶颈。

学习者总是受到汉语言遣词造句规律和语用规约的影响, 写作时不顾与目标读者的交流, 写出的文段让英语本族语者难以理解。于是, 在课堂探索频频不见成效之后, 很多教师接受了写作教学的“隐性论”一说, 从而选择了“冷漠”, 或者发挥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的理念, 让学生背作文模板, 且不论所给模板不乏值得商榷之处, 即便是完善而地道的, 语言错误及语用负迁移等中介语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偏误现象因长期得不到指正而有增无减, 填充进去的内容难以成为得体的表述, 依然不能成为一篇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文体恰当、洋味十足的短文。

二、案例描述

研究学习者的写作心理发现, 由于非智力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和目的语语言水平的制约, 写作行为好比戴着镣铐跳舞, 学习者不能像应用汉语那样自如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若总以所学句型进行仿写套作, 则表达幼稚, 与基于汉语为母语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严重错位。结果, 他们往往不知不觉地用汉语思维, 以致习作缺乏洋味。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试图通过显性的写作教学, 发掘学习者的偏误现象, 以作文讲评为切入点来改变这种令人窘迫的写作能力发展现状。笔者决定结合一次写作训练 (题材是关于考试焦虑, 体裁是致编辑的一封信) 给学生上一堂作文讲评课, 归纳之前零散讲过的几方面问题, 集中讲评学生作文中典型的语用负迁移现象。

首先以人称的变换使用引入课堂讨论。笔者先讲第一人称单复数。蔡基刚发现, 汉语言倾向于用第一人称复数写作, 这对学习者英语写作的影响就是:很少把自己放入文章, 即使题材需要用第一人称单数的也用“we”。[1]对于英语本族语者而言, 对第一人称单数的回避束缚了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学习者在表达完自己的思想之后, 往往会习惯性地从“I”转到“we”。此类人称转换中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可能就是“as a student, we should...”。这种受汉语语用规约影响的负迁移现象往往被多数教师和学习者忽视。如:“In my point of view, as a student, we should spend more time studying on the weekends..”[2]其实, 本族语者会说“as students, we should do something”或“as a student, I should do something”。

接着, 笔者从学生的习作中挑选了一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习作予以展示 (如下, 文中的语言错误未作修改) , 评点文中的人称使用问题。

Dear Editor,

I’m Li Ming of Senior Three, Guangming Middle School.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some symptoms of anxiety among us students before exams.

If you feel dizzy or have no energy or don’t sleep well, and your appetite is poor, you may get anxiety.Don’t worry.I know som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Here is the solution.

First, you should make a suitable plan of preparing the tests.Second, please work and rest as usual, that can reduce your anxiety.Third, you can take a warm bath or drink a cup of warm milk before go to bed.If you did it, you can go asleep more easily.Moreover, you should take some notes before the exam.Note-taking offers variety to your study and help you to hold your interest.Then, you will get good preparation before the test.You will become more confident as you have the good preparation so that you may not be anxious about the coming examinations.

All above is the symptoms and solutions of anxiety.I hope it may be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who are anxious before exams.

Sincerely yours,

Li Ming

等学生读完后, 笔者问道:“这篇书面表达写得好不好?”虽然学生回答的声音不是很洪亮, 但他们的反应已经给了笔者肯定的答案。进入高三阶段的他们心理日渐成熟, 已经不再期望那种活跃得有几分喧闹的课堂了。笔者冷静片刻, 说:“No, it’s not as good as you think.”话音刚落, 教室的某个角落传来“切”的声音, 分明是一种不屑。笔者并没理会, 接着分析为什么这篇习作不好。因为这样正好可以形成理解上的反差, 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这篇习作缺乏必要的具体材料, 通篇都是观点, 显得干巴巴。写作要求是反映考试焦虑的症状, 并谈谈自己的解决办法。而作者仅开篇以第一人称复数提及“among us students”, 写至第二段则笔锋一转, 换用第二人称, 继而“you should”“if you..., you will”之类的教训性语言充斥整个第三段。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习惯于用“you”来写作以增强说服力, 且should一词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本族语学生, 这一现象已得到濮建忠[3]的证实。英语本族语者则注重用事实说话以增强说服力。这篇习作看似很好, 实则缺乏洋味, 在本族语者看来是一篇很糟糕、空洞无物的文字。此时, 笔者发现有学生开始分神, 甚至交头接耳, 但笔者依然没有在意, 只是稍稍抬高嗓门要求“不要讲话”。

笔者适时肯定了这篇习作中表示顺序的衔接语的合理使用, 使得条理清晰明了。但接下来, 话锋一转, 讲评学生的习作缺乏洋味的另一个问题, 即汉语和英语语篇结构的差异及对学习者英语写作的影响。不少学生的习作虽衔接语用得不错, 但是论述总是绕弯子、敲边鼓, 甚至为了堆砌辞藻而大量引用名言警句, 如“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就貌似万能,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用, 但毫无新意。笔者借鲁迅的《拿来主义》来分析, 该文共10段, 前面6段都是在曲折迂回, 直到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拿来”, 这才千呼万唤迎来主题, 终于在后面第八至十段短短的三段中讨论“拿来”的必要性。这种曲折迂回法反映了中国人典型的直觉式、迂回的文化思维模式, 对学习者英语写作的影响就是:在主题外围“团团转”, 辅以名言警句来搪塞内容的空洞, 按要求完成的短短120词左右的短文, 绕了100余词的篇幅, 最后来一段“you should”“let’s”之类的“忠告”。本族语教师对这样的文章只会判为“高山滚鼓———不通不通”。

这时, 讲台下又是一阵“切”声, 一个男生更是厉声说:“崇洋媚外!”顿时, 笔者像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不知所措。最后也不知怎么稀里糊涂下了课, 只记得厉声说:“It’s true.本来英语行文就是这样, 你们怎么如此狭隘。”

三、分析

语用现象多与文化有关。英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英语总是或多或少伴随着母语的文化特征, 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目的语文化, 决定其目的语习得的进程。这个案例的表象是外语课堂上教师违反了学习者业已构建起来的基于汉语的语用模式, 特别是鲁迅作为中国著名作家在学习者心目中的地位遭到了“质疑”, 虽然教师仅仅以此展现文化思维模式的对比, 其实质却折射出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语用, 进而导致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不兼容”、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迄今,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和测试均只要求罗列观点、建议等内容, 不需要举例说明, 完全忽视了赖以支撑观点或建议的实证, 话题的提出和展开方式实际上依然遵循着汉语言的语用规约, 此乃根本原因。

四、反思

这是四年前的一堂课, 笔者却记忆犹新。这是一堂精心设计却最终失败的作文讲评课, 根本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反倒使笔者与学生之间产生了隔膜。虽然笔者课后找习作的作者谈过话, 也诚恳地表达了歉意, 但他不接受。直到有一天, 笔者突然收到一则短信:“老师, 我们大学老师也是这么说, 写英语、说英语的确如您要求的那样。我到现在才理解, 对不起!不过, 您当时讲课的确让人感觉有一种对汉语的歧视。”这使得笔者在惊诧之余也有了些许宽慰———惊诧是因为他如何读出我的“歧视”, 宽慰使得笔者更有信心在学习者语言输出方面作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这堂课后, 特别是收到学生的短信后, 笔者一直在反思。当时或许真的流露出某种情绪 (起码是急躁) , 因为对他们的书面表达确实“恨铁不成钢”。那堂课的内容之前大多一一讲过, 只不过那次是集中讲, 这或许是他们误会的根源了。原来学生的情感是极为细腻的。这使笔者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在强势母语文化背景下的外语习得中, 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是强烈的也是脆弱的。洋味十足的语言输出反映了地道的目的语文化, 研究表明, 大学生、成人都难以实现, 更何况中学生呢。所以, 当文化冲突产生时首先应做到尊重。曾经有一位大学毕业来到印第安人居留地任教的数学教师, 她每次请一组五名学生上讲台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而这些学生却默默地站在那儿, 不愿完成任务。于是她展开调查, 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些学生小小年纪就认识到当众争个孰赢孰输是毫无意义的, 一旦同伴因答不出题而“丢脸”, 他们都将成为失败者。于是她改变策略, 逐一检查学生作业, 最后教学有了长足的成效。后来笔者还上过类似的作文讲评课, 有了这次失败, 笔者对英汉语用差异进行淡化处理, 学生接受笔者的讲授, 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再者, 高中英语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意识较为淡薄, 没有形成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正确态度, 进而阻碍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这一点, 目前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都尚存不足。我们应建立基于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culture-basedinstruction) [4], 通过合适的为学习者所接受的文化对比和渗透, 既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又激发其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 培养世界意识。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凤梅.利用作文讲评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9) :27-31.

[3]濮建忠.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间语状态调查[M]//杨惠中, 等.基于CLEC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8.关于读书的思考 篇八

同处在奴隶社会时期,当伯利克里鼓励雅典人民当众演讲、开展自由讨论时,我们却在奋力为上古流传下来的晦涩文字做注解做阐释。希腊人在公元前5世纪时就能在阿波罗神殿里刻下“人啊,认识你自己”,我们却直到19世纪还在虔诚地“奉天承运”。古希腊每举办一次奥运会就要全体休战(要知道,这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而我们却从来没有对力与美表示过敬意……

我开始反思: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一直以为,我周围的这些就是整个世界,以为中华文化就是文明的全部。可是,我读过更多的书之后才发现,自己的视野是多么狭小,自己是多么幼稚,大千世界还有那么多我不曾了解甚至不曾想到的东西。我还需要学习更多,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不仅是历史文化,还有科学技术,所有世界上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将要发生的,我都想知道。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了解世界。

于是,我开始阅读各种著作,从《万物简史》到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从《名人传》到《海底两万里》……正是这些著作,引发了我的又一次反思:我是否真正理解我正在使用着的文字?从识字开始我就学习阅读,但是我读过的那些都是真正有价值的书吗?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或许能告诉我更多关于世界的真相。

当代的我们,能对日后的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对后世影响至深。古希腊的民主传统使得西方的民主进程比我们迅速得多,而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缺乏对人自身的关注,缺乏创新精神。

带着思考读书,读过之后思考,我想我明白了什么是读书、我为何要读书、怎样读书。

9.读书叙事作文 篇九

有一次我正在看《木偶奇遇记》,正当我十分入迷的时候,妈妈说时间不早了,叫我去睡觉,在妈妈的几次催促下,我只有放下书上床睡觉了。可是刚躺下,我觉得肚子疼想上厕所,于是我又爬起来去上厕所,这时我突然想:我可以利用上厕所的时间再看一会儿书呀!于是我就偷偷地把书带进了卫生间。不知不觉地我在卫生间里都待了十几分钟,故事的内容太精彩,我已经完全忘了自己在哪里了,连妈妈在外面叫我都没听见。

我看着小木偶刚逃开了追踪,又要被渔夫扔进油锅里去了,紧张地要命,真希望自己能去救他,突然,妈妈打开了卫生间门,从我手里拿走了书,生气地对我说:“我还以为你被马桶的水冲走了呢!快点出来!你看看都几点了!”

10.关于读书的叙事作文 篇十

《读书与出版》从一九四七年四月号到十月号先后登载了孙起孟先生 《献议一个学习合作的计划》、《下一步如何?》、《有效的学习之路在哪里》三文,标志《读书与出版》举办“学习合作”从开始、发展、结束的缘故和全过程。“学习合作”始于一九四七年的四月号,这期杂志在登载孙起孟先生文的同时还发表了《本刊关于帮助学习合作的办法》:要点是“以本刊为媒介,使本不相识的读者互相知道、通讯,帮助他们进行有计划的自学和解决某些困难;如有可能,分别成立共同学习的组织。愿意参加的读者,写一篇自我介绍,在刊物上登载,读者间可以相互通讯,也可以通过刊物联系等等”。那时刊物读者主要是进步青年,大约三分之二是职业青年,其余是大中学生等。在当时沉闷的环境下都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个人和国家的前途。此举得到读者热烈的响应,因此纷纷报名参加。仅从第五期到第十期就刊登了三百零一份自我介绍。杂志社为了针对读者的情况帮助学习,还发了学员调查表。根据第七期公布的已收到一百零七份表格的统计:学员所在的地区以上海、 江、浙为主,远至西、北和南方,如北平、沈阳、香港、西安、成都、太原、开封、广州、桂林、琼崖等地都有。学习的兴趣集中在社会科学方面,年龄以二十至三十岁为主。学员们还提出各种建议如:增加篇幅,出版专门刊物,建立通讯图书馆,举行座谈会,聘请名家指导或演讲,组织读书会等等,乃至提出组织通讯学社、联谊会和总机构等似乎有点越出学习合作的范围。可是,杂志社好像一度也有此意,在第六期刊载了学员建议后说: “我们的意思,并不否定总机构的必要,希望先建立各地学合小组,多多通讯,互相了解。”因此,短短半年中搞得热火朝天。江苏、浙江等地学员通过邮件联系后就地建立学习组织。上海学员较多,联络了本地和外埠的学友几十人,编为哲学、文学、新闻等各个学习小组,出版油印的小刊物,交流学习体会; 还举行时事座谈会,并把讨论的情况和记录告知编辑部,邀请派人参加指导。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方式,带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人人可以自由进入,不免鱼龙混杂。这就是史枚文中所谓“大约只有半年,发现果然有人在做不利于学习合作的活动。这个专栏连同合作小组,便都不能不取消了”。 因此在第十期上发出了本刊启事,大意为:“接到读者来信,说有人倡议采取‘行动’,学习配合政治活动为词,到别的社团去‘吸收分子’写关于现状的通讯,联络外埠读者等等。本刊提醒学员,不可被漂亮的词句欺骗,迎合你们的心理,装出进步姿态。凡以学合的名义做超出学术范围的活动者都是‘破坏学习合作’的行为,请其立即退出学合,同时不再刊登自我介绍,完全取消学习小组。”这是当时环境下的必然结果,目的是保护学员和刊物,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杂志从同年第九期起,刊登了《持恒函授学校缘起及简章》。“学习合作”停止后,一部分学员就转到“持恒”。由于“持恒”是收费的,有些学员因经济拮据而未能参加。此后,杂志社通过“持恒学讯”和“问题解答、信箱、习作、讨论、征文”等版面继续帮助读者学习和互相交流。虽然,直到第二年仍有读者建议恢复“学习合作”和继续刊登自我介绍,环境已不允许这种合作方式了。只是,学合并没有真正结束,学友们不定形式的相互探讨各种问题,延续到建国前后。这里说明几件有关的和延伸的事情。

一、启事中说的读者来信是上海组织的一位学员写的。所谓采取行动等等也确有其事。当时座谈会和小组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美国帮助国民党打内战,百业凋敝、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学员都是热血澎湃的进步青年。在讨论中不免慷慨激扬,认为面对这丑恶的社会、苦难的同胞(比起在水深火热中的工农大众,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多少还有一口饭吃),学员们认为不能停留在空谈上,空谈不能改变这黑暗的现况。因此,提出来要走出小圈子,发动工农群众。实际上,这也是《读书与出版》中的许多文章影响和启蒙的必然结果。学习小组中有的学员担心这种过激的言行会闯祸,因而向杂志社反映,就有了启事。上海的学合组织,看到后,感到有点委屈,就派了几位学员造访编辑部,说明情况,寻求帮助。会谈中编辑们(记不起是谁接待)态度很好,强调是在当时情况下不得不如此,并忠告我们要谨慎。此后,上海学合组织的大部分成员,除了学习上的交往外,确实都到自己的单位或进步的社团去经风雨、见世面,好多人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或各种协会,积极投入到迎接解放上海的战斗,建国后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在熟悉的学员中并没有发现伪装者参与破坏,大部分学员后来成为朋友一直保持联系,甚至延续至今。但是,所谓“有人在做不利于学习合作的事”,可能杂志社另有所指,那就别论了。

二、当时,还有好几个已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也自发地参加了学习合作,并且,与某些学员,通过学习,相互了解,成为生死至交。还介绍入党。

三、但是,大家都没有料到的是,因为通过“学习合作”认识的朋友,会在建国后带来麻烦。麻烦起源于南京,有五位学员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其中有一位J君在师范学校读书,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J君有位朋友W君是文艺爱好者,当时在南京编一本文艺刊物《蚂蚁》。W君通过J君也参加到“学习合作”活动,并且到上海来委托学员推广。W君到上海某大学去推广《蚂蚁》时被捕。上海警方在W君身上查不出别的罪证,同意W君可以找铺保释放。W君在上海没有可靠的关系,就请上海学员C君铺保出狱。C君是学合的积极分子。其工作单位有一个小厅,是上海学员座谈、讨论聚集之地。胡风事件发生后,W君因为与胡风有通信等关系,在“三批材料”上有名字,理所当然的在劫难逃。可惜,J君因W君关系受到牵累。当时,J君已在北京工作,其丈夫在共青团中央工作,因这个关系,导致夫妻离婚。后来,J君带着子女回南京,先是劳动,后教书。改正后,虽经领导和朋友们劝告,夫妻终未能破镜重圆,所幸J君生来开朗,晚年寄情于山水之间。上海方面,则在当年与W君和《蚂蚁》有关系的学合参加者中捉出七只“小蚂蚁”,作为胡风集团的受影响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C君牵连最重,受处理后,妻离子散,本人病故在劳改农场。当然,最终都改正、恢复公职和党籍。这算是一段插曲,或者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因为,上海还有一位与胡风有关系的Z君,很早就参加了“学习合作”,并且,与上海和各地的学员有广泛的交流,在《读书与出版》还有文章。所幸,Z君在胡风事件前病故,否则,受影响的学员就不止这几位了。

四、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读书与出版》与读者的亲密联系和热忱地答复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编辑与读者交流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大事,小到个人的职业、学习、生活、恋爱、兴趣等等。史、柏两位的文中已做了介绍。这里特地再举出几例,现在看来有点幼稚,确实是当年的真相,如一九四七年四期有学员提出“没有钱买书,怎么办?”这是经济困难的读者求助,杂志社也愿意想法帮助。一九四八年第三期学员提出“患肺结核者能否恋爱”,还有“我是一个病者,因为身体弱,不能去实践,满腹理论有何用处?抱病的身体怎能深入社会去生活?”还有 “在社会主义国家,家庭是否还存在?一夫一妻制是否存在?”都得到亲切、务实的回答。同年第八期有学员询问“不吃是否可以生存?”关于此事,稍微说几句。那时,国统区物价日夜暴涨、米比珍珠还贵。反动派居然唆使某些媒体,鼓噪什么人不吃饭也能活下去。四川杨妹九年不吃,上海张某也是九年不吃。一时闹得沸沸扬扬、乌烟瘴气。 这个问题是建人回答 ,从科学角度做了严正的驳斥。还有好多问题是直接回答提问者,可能更为有趣和广泛。杂志还能邀请著名学者回答读者的提问。 如有学员提出关于中国文字研究的三个讯问,马叙伦老先生做了详细的回答。还有“关于绘画基础理论的学习”则是丁聪回答的。读者能把各种问题向杂志倾诉、询问,寄托着对编者的信任。

如果说,一本杂志,可以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与出版》、“学习合作”和“持恒函授学校”是当之无愧的。在艰难险恶的条件下,编者们千方百计传播进步的科学的思想,坚持到最后一岗。第三年的杂志,纸张比前二年差多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出版条件。正如柏元先生文中说的为读者——主要是青年:“给他们指引一条健康的人生通途,杂志社团结了广大的读者并且形成了一个富有感情的联系网,由衷地怀念,毕生不会忘记。”发挥了启蒙作用。“学习合作”和“持恒函授学校”已经成为历史,在当年确实对一大批追求进步,但又找不到有效的学习之路而游移彷徨在人生旅途中的青年人指点了一条互助合作、共同前进的正确道路。就我们所接触的学友,后来都积极投身到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各条战线上,没有辜负杂志和老师的教导与期望。

11.叙事类作文不能忽视的细节描写 篇十一

学生在写作叙事类作文时,主要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当然也会运用描写,但很少会进行必要的细节描写。其结果是: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显得平淡,刻画的人物往往不够鲜活。有人针对叙事作品中的叙述、描写和细节描写作了形象的比喻:叙述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描写是下马观花,看个明白;细节描写则是贴近花看花,看个究竟。要想学生作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要想学生作文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就必须重视细节描写。因为重视细节描写,是正确反映生活的需要,是叙事类作文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作者走向成熟的表现。

明白了细节描写的意义,下面笔者就“如何获得细节”“如何积累细节”和“如何描写细节”这三个问题一一进行论述。

一、如何获得细节

1. 直接获得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生活是无数细节的总和,细节构成生活的整体与全貌,因此,作者亲身体验,观察生活,熟悉生活是获得细节的重要途径。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作家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他对生活的见解和观察的积累。换言之,就是他的生活经历。”作者亲身体验过,经历过,有直接感受,有真切印象,才能获得真实的细节。

举世闻名的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的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私家侦探波罗的形象。这位翘着两撇小胡子的小个子比利时人并非作家凭空杜撰出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二十四岁的阿加莎与英国皇家空军上校结婚,参加了红十字志愿队,在一家医院工作。当时不少比利时难民逃往英国,阿加莎常与他们接触,细致观察他们,熟悉了他们的生活,终于创造出了这个比利时大侦探的形象。为了把这个故事写得真实可信,她曾同第二个丈夫考古学家马洛温到中东一带挖掘古代遗址。东方考古生活的神秘色彩,在她的不少作品中显露出来。长期的医务工作,使她对人体结构、生理知识、药物尤其是毒药的性能十分熟悉,这决定了她在作品中对作案细节的挑选。她说:“我对于手枪、左轮枪一窍不通,所以我往往用钝器击毙我的人物——或者更好的是,用毒药毒死我的人物。”她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在每一个日常生活细节里都花了很多考证的工夫,以至洗澡、啃苹果、烹调、洗碗碟时都在严密地思索寻觅。有位读者为了核实《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火车转轨是否有据,特地坐了一次横越欧洲的东方快车,结果证明书里的描述完全准确无误。

创作,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依靠的是生活蕴贮的丰厚。其实,学生的写作同样如此。只有不断深入生活,不断观察生活,不断熟悉生活,才能获得精彩的细节。在观察生活时要摆脱表面现象的迷惑,要通过人物外部特征窥见其性格、灵魂,要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

2. 间接获得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要想获得丰富的细节,仅靠亲身体验、观察生活显然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还得通过“间接”的渠道来获得。这种获取,必须以直接感受为基础,凭借个人经验的镜鉴、认识,依靠体味、想象,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飞跃,从生活的“隔壁”或“对门”获得未曾亲历的体验。

“间接”的渠道很多,既可从别人的著述中受到启发,获得细节,也可从与他人的闲谈中获得。契诃夫的小说《在峡谷里》有这么一处细节描写:

有一回,在厂主柯斯丘科夫家里的丧宴上,一个年老的教堂执事在各种凉菜中间一眼看见上等的鲟鱼子,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人家用胳膊肘碰他,拉他的衣袖,可是他好像因为吃开了胃而变得麻木了,一点感觉也没有,只顾吃。他把鱼子都吃光,而那一罐子有四磅光景呢。从那以后好多年过去了,那教堂执事早已去世,可是鱼子的事大家却还记得。不知因为这儿的生活十分贫乏呢,还是因为人们除了这件十年前发生的小事以外不知道注意别的事,总之,人们一提起乌克列耶沃村就没有别的事可讲了。

这个生动的细节描写就来源于契诃夫与另一作家布宁的谈话:一次,作家布宁告诉契诃夫,家乡有一个神巫,在布宁父亲命名日的宴会上,狼吞虎咽,把两斤鱼子吃得一颗不剩。别人用胳膊肘碰他,拉他的衣袖,他毫不理睬,只顾吃。契诃夫听了哈哈大笑,把这个细节写进了他的小说。

真实生动的细节,是突出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为了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充足的细节,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准备。

获得细节后,还得注意把它们积累起来。

二、如何积累细节

积累细节的好方法就是做观察笔记。

法国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操也。”我们也可以说:观察笔记是写作的体操。我们把获得的细节及时记录下来,一方面巩固了印象,深化了知识,磨砺了思想,另一方面也能使文思更为敏捷,使捕捉细节的能力更强。

我国作家从维熙说过:“要写出小说中好的细节,除了要对人洞察细微之外,还要进行艰苦的积累工作。我个人的办法是,身上带着一个小本子,随时随刻把自己看到听到的动人的细节,马上记下来。这些零碎的、杂乱的记载,对于一个搞创作的人来说,虽然不一定立刻有用,但总有一天,这一颗颗闪光的珍珠会串到你情节的链带中去的。”

凡是大作家,都写过很多这样的笔记,用这样的办法积累细节。有一次,契诃夫对别人说:“您知道我在做什么?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这笔记本上记我自己的一切见解和印象。……还没用的材料,足够写大约五百个印张,足足可以写五年呢。”事实上,契诃夫收集的素材,经过提炼、加工,很多都写进他的小说里去了。例如:

一个老富翁,感到自己快死了,拿了一盘蜜来,和着蜜把自己的钱都吞下肚去了。

被车轮轧断一条腿的人,老是放心不下那条断腿的靴子,后来设法找来断腿,原来靴子里有二十一个卢布。

这两个细节,后来都写进他的小说《醋栗》里了。

列夫·托尔斯泰总是把笔记本放在手边,白天随身带着,晚上就搁在床头柜上。有时一晚上起来四五次,点上蜡烛,把涌上心头的思想记录下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外貌,托尔斯泰是以普希金的女儿玛利亚·普希金娜为模特刻画的。他仅在土拉和她见过一面,而过了十三至十五年,他描绘的安娜的姿容,竟酷肖普希金娜,这与他及时做观察笔记不无关系。

观察笔记篇幅短,取事小,是积累细节的轻捷灵便的方法。为了积累丰富的细节,写作者必须勤勉地、坚持不懈地写观察笔记,养成写观察笔记的习惯。

三、如何描写细节

在谈如何描写细节前,首先得谈谈提炼细节。我们平时积累的生活中的细微末节是否就能直接写入文章中呢?不,它们只是素材。“只有那些能于细微处点化出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行为动作,才会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样,就必须对积累的生活细节进行提炼,使之成为“艺术细节”。

提炼生活细节的方法,就是使细节典型化,也就是从生活里许多同样的事实中抽取或杂糅出一个具有特色的现象,当“这一个”现象概括了同类事物的特征,代表了它们的“精神”和“灵魂”时,它便成为典型化的艺术细节了。

描写细节的手法很多,主要有白描、烘托、对比、重复、道具、象征、暗示、夸张、荒诞等等。这些手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并用。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前五种手法的运用。

1. 白描

用白描的手法描摹细节,是最基本最常见的细节描写方法。其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事物的动态和风貌,不仅逼真,而且传神,有意蕴。

例如,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酒婆》篇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就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她(酒婆)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

寥寥几笔,作者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酒婆掏钱喝酒的情态。白描细节就应该具有这样轻轻一拨,心弦即颤的艺术效果。

2. 烘托

烘托,即烘云托月,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烘云是为了托月,用笔着力于烘,浓墨重彩地渲染,让云把月衬托得更为明亮,从而收到更佳的艺术效果。作品中常常采用这种手法,用烘托性细节去凸现人物形象。

同样以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为例,其中的《苏七块》篇这样写道:

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

作者抓住张四准备吃苦忍痛的神情侧面烘托了苏大夫的医术高超,在病人不知不觉间,苏七块已治好了病人摔坏的胳膊。用这种细节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往往能给读者强烈的感受。

3. 对比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以上文字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描写了中年闰土的外貌特点。大家应该注意到作者在描写中年闰土的脸色和手这两个细节时,是与少年闰土的脸色、手对比着来描写的。正是这种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了闰土的境遇变化,突出了闰土饱受“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煎熬的情形。

细节描写采用对比的手法,就要善于在相似的细节中发现对立,在对立的细节中发现联系。

茅盾在他的《关于艺术技巧》中说:“正面的渲染方法不如对比的手法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效果。烦恼的人恰恰落进作乐的场合,表面上不得不强颜欢笑,心里却加倍痛苦,这在作品中是常常看到的,在生活中也常常看到,不过,由于作家的加工,作品中所表现的,比在生活中发现的,就要强烈得多。”

对比是细节描写手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运用这种手法来描写细节,来刻画人物,往往能使人物特点益发鲜明。

4. 重复

重复,也是细节描写的重要手法之一。好的细节来之不易,一旦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就要充分利用,让它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将其内涵逐层发挥出来,逐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加深读者印象。

还是以冯骥才的《酒婆》为例,小说中两次写到了酒婆喝酒后的醉态。第一次:

(她)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

第二次:

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竞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

这两次描写,作者都是抓住了酒婆醉酒后走路“旋转”这一细节。同一细节重复描写,无疑使作者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跃然纸上。

当然,细节的重复并非一模一式的照样描写,重复中隐露着微妙的情态变化。第一次写酒婆转身是“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而第二次写就有了变化,写酒婆“愈转愈疾”,“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这一细节在重复描写中的微妙变化不仅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起到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酒婆之所以转得疾,是因为这次酒老板发善心没在酒中掺水,从而引出酒婆在往日平安无事的大马路上遭遇惨事的结局。

5. 道具

道具作为描写细节的一种方法,指的是使细节道具化,使道具与细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技巧。

道具细节不同于出现在作品中的一般生活物件,它有着特殊的艺术表现力,或刻画人物,与主人公命运纠合在一起;或引起冲突,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贯穿故事始终;或寄情于物,借物抒情,渲染某种气氛;或画龙点睛,显示作品寓意……细节描写的道具手法,就是使被作为细节来描写的物件发挥出上述作用。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首句写道: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在小说的第10节写道: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

在小说的第20节又写道: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在小说的末句这样写道: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这件“军大衣”是小说中奥楚蔑洛夫的一件道具,一件用来掩饰自己见风使舵、内心恐慌的道具,这件“军大衣”也是作者用来表现小说主人公形象特点的细节。契诃夫把“军大衣”这一道具作为细节来反复描绘,一方面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在小说结构上也起到了前后呼应贯穿故事的作用。

以上笔者结合一些文学作品谈了在叙事类文章中细节描写的方法,这些方法本身无所谓高低优劣,全在于选择的准确恰当与否,全在于运用的娴熟精湛与否。选择恰到好处的方法,才会有恰到好处的艺术表现。因而,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让这些细节描写的方法成为学生作文的“虎之翼”“鱼之水”。

12.初中优秀叙事作文 :我爱读书 篇十二

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买书,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让我能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念下来,接着给我讲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长大了,我买了《童话故事》、《格林童话》、《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书。故事中的许多人物和我成为了好朋友。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为小女孩的遭遇而伤心,为大英雄被解救而高兴,为坏人逃走而生气。总之,我的心情随着故事中人物心情的变换而改变着。

有一个星期天,我在家里看书。突然,妈妈叫我:“快去吃饭,小霞。”听到这叫声,我回答道:“现在就吃饭呀!才九点了呢!”“难道你只想过九点吗?”妈妈反问道。我转头看了一下表,没想到现在已经十二点了!于是我便去吃饭,在吃饭时我仍在看书,妈妈便说我:“再看就成傻子了!”我只好乖乖吃饭,然后去做作业。到了晚上睡觉时,我顺手拿起一本《格林童话》看起来。这时,妈妈进来了,看我还在看书,变大吼道:“小书虫子,都九点了,还不睡觉?”我知道这是妈妈对我的命令,所以我不敢违抗,只好乖乖躺下睡觉。

还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些盐,走时我顺手拿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去看。走在路上,街上的人很多,车来车往。就在一瞬间,一辆车奔我而来,还好,他及时刹车,否则我就要受伤了。我突然醒悟,原来我正在过马路呢!不过我还是没有忘记看书,边走边看。回到家,妈妈问我食盐哪儿去了,这时我才想起自己看书看得入迷,忘记了买盐。最后还被妈妈教训了一顿。

13.关于读书的叙事作文 篇十三

我相信,书会是我一生最亲密的伙伴、最好的老师。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泉源!

2、《我和书的故事》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它使人类的知识文化不断积累、发展,使无知的人变得博学多才;也正是它,不断充实我的头脑,给我的生活带来无限欢乐和希望,

随着认字的增多,我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啊!每当我独处一室,在可口的

最初,我陶醉于文学殿堂之中。从《三百六十五个夜》到《安徒生童话》,那么多动人的故事和善良的形象共同塑造了我单纯而乐观的性格,从《红岩》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那千百次顽强的拼搏中,从那无数钢铁般的战士身上,我逐渐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三毛”的遭遇让我更加感受到自己生活的

渐渐地,我的兴趣转向了科学读物。从我接触到的第一套知识丛书《十万个为什么》中,我不知解开了多少心底的迷,见识到多少新鲜的知识,接下来读到的《百科全书》、《趣味物理》等等,无一不令我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应该说,如果没有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如饥似渴的阅读,我今天决不会对自然科学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书,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它给我知识,给我力量。今天,我在书山学海中遨游,明天,我将用知识去创造生活。这一切,怎能不说是书的恩赐?——这就是我和书的事故。

3、《我的读书体会》

书,这个字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它。而书,也是我们人类忠实的好朋友。

俗话说得好,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就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由此可见,书,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呀!

我常常喜欢在广阔的书海中遨游,有时,读着读着,身心仿佛也慢慢地融入了书中。“书就像一个万能神,可以充实人们的大脑,可以教会我们深刻的大道理,还可以净化人们的思想。

读书自有读书乐,小时候,我还不认识多少字,可是却酷爱读书,总是要妈妈买会配碟子的图书,一个人悄悄地坐在房里边看边听,从那时起,我便体会到读书的

书,是一盏明亮的灯,它无声的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让我们懂得了人生中该如何抉择.

书,是一座宝藏,它用无限珍贵的宝藏吸引了我们,让我们在这座山中不断的摸索,追求.

书,还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它让我们初次尝到了读书的乐趣,并愿意一辈子以它为师.

啊!书,你是我们人类忠实的朋友,是你,让我们的前途无限光明,是你,让我们走向了

一年级:mr寒

14.一则叙事性材料作文的写作 篇十四

两个孩子得到一个橙子,他们争来争去。最终达成协议,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可以先选择切好的橙子。他们按照商定好的办法各自取得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一个孩子回家后,把半个橙子的皮剥掉扔了,把果肉榨成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出扔了,把皮留下来磨碎,将其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

1.细读材料

这则材料说的是两个小孩合作分橙子,经过合作,一人得到了一半橙子,在得到橙子之后,都只用了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而把剩下的部分扔掉了,而扔掉的部分又恰好是对方需要的,这样看来,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是我们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那么如何确定立意呢?对于叙事性材料,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以果溯因”的方法去审题立意。

2.以果溯因

很多同学在审题的时候看到了这种浪费的结果,就围绕着资源互补,充分利用资源,或者谈各取所需等,这些道理不用说大家也都清楚,关键是从材料出发谈如何做到各取所需。

所以围绕着浪费,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到不浪费或者造成浪费的原因是什么?有一部分同学思考到了这一点,思考的过程是对的,但是仍然没有结合材料把握住重点,有同学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解决浪费问题:

①不将肉和皮扔掉,分别榨成汁和做成面包再卖给对方(带着主观意愿去审题,游离材料之外)

②分工、合作(材料中两小孩已经通过合作分了橙子)

③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两小孩肯定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否则不会去争抢橙子)

……

以上观点都是没有紧扣材料分析,都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经过思考,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事先的沟通交流。

二、写作重点提示

1.材料作文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点材料,可以先由材料引入观点,一下列举由材料引入观点的方式:

(1)理性分析式:两小孩都需要橙子而共分一个橙子,在平均分配之后又浪费了一部分,而浪费的部分正式对方需要的,这让我们觉得可惜和遗憾。我们由于有着共同的利益而需要合作,但合作前,彼此应该有充分的沟通交流,明白各自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才能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

(2)假设式:倘若他们事先说明各自的想法,也许橙子就不会被浪费了,从而使整个橙子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3)设问式:两个小孩各自取走了一半橙子,并且各自只用了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其它的扔掉了,造成了浪费,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他们没有在分橙子之前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

2.这则材料作文不容易写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们平时积累的素材很难用到作文中去,只有关注现实生活的同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下面列举一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用到的好材料:

①哥本哈根会议②建国初中非关系③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如美国的钢材和澳大利亚的羊毛④港澳两地,“一国两制”⑤两只刺猬互相取暖的故事⑥鳄鱼和牙签鸟的故事

【佳作示例】

沟通交流促双赢

两个男孩,一个橙子,通过协议,他们满意地分配了橙子,一人一半,相等的两份,可对于自己的一半橙子,他们各利用了一部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对于剩余的部分又都弃之不用,这不能不让人深思:这真的是完美的结局吗?

在现代社会中,合作无疑是最高效便捷的做事方式,它能让人达到各自的目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事中的男孩在协商的情况下进行了合作,成功地分配了橙子,但都没有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最后被弃而不用的部分原本也是可能被利用的,是什么导致资源被浪费了呢?

在分橙子的过程中,看似公平协商,其实却缺乏了充分有效的沟通,两个男孩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但却没有告诉对方,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结果没有完全得到自己可能得到的东西,浪费了资源。

这无疑启示我们:合作固然重要,但合作中有效地沟通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商家之间的合作是必须的也是经常的,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双赢,在合作前双方必定进行有效的协商交流,说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双方各取所需,物尽其用,这是十分和谐的结果。不仅在商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仅关注专业是否对口,还要和应聘者进行适时有效的交流,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使决策更加地合理,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

这些无疑是沟通促进了,但现实中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能获此益处。在当前环保形势日趋严峻之际,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应与发展中国家加强沟通与合作,互相帮助,维护地球母亲的健康,但双方并非如此,只是互相指责推诿,导致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充分的沟通时合作的前提,只有事前充分的沟通,才能实现更好的合作,要想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对方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下一次,当你面临类似“分橙子”的事情时,你将会怎么做呢?

【点评】这篇作文紧紧围绕“有效沟通”和“双赢”来说,中心突出。行文思路严密,首先由材料引入,提出问题,亮明观点,接着举例论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所举的事例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且能够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比较充分。文章结尾也耐人寻味。唯一遗憾的是,作者的语言功力还不是很强,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上一篇: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讲话稿下一篇:九年级英语测试题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