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基本知识

2024-10-28

社区工作基本知识(精选9篇)

1.社区工作基本知识 篇一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社区工作者:2014年社区工作者公共基础知识之认识的基本规

北京人事考试网:

社区工作者:

2014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中会出现一些哲学方面的知识,很多考生对此一筹莫展,接下来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们总结了有关哲学方面的知识:《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认识的基本规律》,社区工作者考试网预祝广大考生能在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认识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意义:(1)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2)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社区工作者考试知识点:

发展过程 反复性和无限性

更多社区工作者考试信息,欢迎访问北京人事考试网

【考生互动平台】

2014年北京社区工作者考试辅导课程

欢迎加入社区工作者考试交流群:242637165

相关推荐:

【咨询】专业公考互动交流平台|北京选调生考试交流群:

北京人事考试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42637165

【辅导】社区工作者面授课程|社区工作者网络课程|一对一课程|社区工作者考试用书|YY公开课

【信息】国家公务员考试 | 北京公务员考试 | 事业单位考试 |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人事考试网

2.社区工作基本知识 篇二

网络知识社区是指:由于部分人对某一主题的共同兴趣以及知识获取、交流的需求而聚集, 并通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创造和共享相关知识的活动而结成密切互动关系的群体。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及共享需求不断提高, 使得提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平台的网络知识社区得到快速发展。以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为代表的, 以“人”为中心的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前人对于网络知识社区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用户行为的研究。高灵和胡昌平 (2014) 认为网络环境、用户的使用动机和社区服务特征均会对网络知识社区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产生影响;张鼐等 (2014) 基于人际行为模型对知识共享行为做了研究, 证实了感知结果、情感等特征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 (2) 社区构建及类型。寇小文和吴剑霞 (2009) 提出了基于SNS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框架;陈萍萍 (2014) 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建立了知识社区的分类方式, 并详细阐述了知识社区的类型内涵。 (3) 社区内容质量。张博和乔欢 (2015) 以维基百科为例分析, 结合用户主观感受和客观内容特征因素, 建立了内容质量的评估模型。

前人的研究多数基于传统的网络知识社区, 而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用户黏性作为此类社区的重要支撑点, 受社区架构的影响极大, 而此类社区的架构有别于其他网络知识社区。因此, 有必要对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架构进行专门研究。目前, 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基于信息、环境、技术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研究每个维度的影响因素, 建立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架构模型。

1 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架构的影响因素

1.1 信息

在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中, 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链接等多种形式, 它来自于用户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共享。本文将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信息分为信息形式和内容特点两个方面。

1.1.1 信息形式

信息广泛:此类社区中的的信息涉及面很广, 包含了生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每个领域的信息内容也是丰富多元化, 用户能通过个人需求和兴趣获取不同领域的信息。

信息创新:知识社区中的信息创新多为知识的创新。Nonaka (1994) 认为知识创新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共享和互动的过程,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隐藏在群体中不易被挖掘的隐性知识。新型网络知识社区中的信息多来自于用户对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共享, 较易于将用户的隐性知识挖掘, 使得信息创新。

1.1.2 内容特点

内容高质量:Eppler (2002) 认为信息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 针对于信息质量的定义主要包含了用户和信息本身两个方面。从用户角度而言强调信息可用性, 从信息本身角度而言则强调信息准确性。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既要满足用户需要, 又要符合客观实际。此类社区结合专业知识的内容特性和专业精准化用户群体, 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信息。

答案非针对性:此类社区的答案非针对性在于问答类型小社区中的答案是对用户发散思维的整合, 答案的形式和内容不单一。

1.2 环境

本文所讨论的环境即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信息环境, 包括社区类型、社区气氛和社区模式三个方面。

1.2.1 社区类型

此类社区由小组、问答、评论、BLOG等不同类型的平台组合形成。

小组即用户因共同的兴趣、话题、需求等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组织或平台;问答即用户根据自身需求提出问题或者回答、关注感兴趣的问题形成的平台;评论即用户通过对书籍、电影、音乐等知识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的平台;BLOG即网络日志, 是用户以日志形式发布自己的心得的平台。

不同类型平台的结合便于用户在社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形式, 同时能促进用户以自身喜好的方式创造、获取和共享知识。

1.2.2 社区氛围

本文所讨论的网络社区氛围, 黎秋阳 (2013) 认为它特指在特定的某个网络社区里, 社区成员所体现的行为特征及社区内容所包含的特定结构等, 不同的社区氛围通常有所区别。由于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旨在以“人”为中心, 其社区氛围因此成为此类社区架构中的重要成分。此类社区的社区氛围主要有人文性、互动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四个特征。

人文性:此类社区的核心是“人”, 其社区框架、规则和服务可以满足用户个人沟通、表达、创造等多重需求。同时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能形成线上线下的信任交往文化。

互动性:互动是用户行为关系、信息传播的本质特征。在知识的创造、获取和共享上, 此类社区形成“用户-用户”的互动及“用户- 信息”的互动, 如点赞、收藏、评论等多模式来增强社区的互动性。

开放性:此类社区对用户没有限制, 任何已注册或者未注册的用户在任何时候都能对其使用, 以此给用户方便快捷的知识信息交流平台。

包容性:此类社区的模式和服务能增强用户在社区中的彼此尊重、信任, 以及对知识信息的求同存异, 鼓励用户在此类社区产生积极的行为。

1.2.3 社区模式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 也一直以来是影响人们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和共享知识行为的必要因素。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把兴趣作为了社区模式的基点, 由此, 本文将它分为兴趣筛选和兴趣整合两个模式。

兴趣筛选:即将用户感兴趣的知识信息筛选出来。如此类社区通常在用户注册后, 让用户选择感兴趣的知识信息方向, 并从用户感兴趣的方向中筛选出的精品知识信息生成该用户的首页。

兴趣整合:即将用户感兴趣的知识信息归类形成兴趣小组、兴趣话题等。此类社区有各式各类的小组和话题, 用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和话题中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

1.3 技术

社区网络技术是用户在社区中产生使用行为和共享行为的基本保障, 良好的社区网络技术能促进用户在社区的活动。安全性、稳定性和动态性是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服务于用户的主要网络技术。

(1) 安全性:此类社区的安全性不仅仅是针对知识信息和网络的安全, 也是针对用户的安全, 保护用户信息和隐私, 使用户对社区感到信任、可靠。

(2) 稳定性:稳定的网络技术是此类社区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 也是用户感知易用性的重要因素。

(3) 动态性:此类社区的动态性网络技术体现在网络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都是各不相同的, 而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使用, 也会看到不同的首页。同时, 动态图片、字体、音频等也无处不在, 能带给用户独特的体验。

2 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架构模型

基于上文从信息、环境和技术三个维度出发研究的影响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架构的因素, 本文建立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架构模型, 如图1所示: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信息、环境和技术三个维度出发, 结合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特点, 分析了其架构的影响因素, 建立了架构模型。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 (1) 以知乎、豆瓣和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为例进行研究, 为未来的网络知识社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 从信息、环境和技术三个维度出发分析网络知识社区架构的影响因素, 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析思路的参考。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本文建立了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架构模型, 此类社区在进行架构设计和完善社区功能时能利用此模型, 从而对用户行为选择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的局限在于部分影响因素未经过实证研究的验证。未来研究可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此架构模型。

参考文献

[1]高灵, 胡昌平.网络知识社区服务中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分析[J].现代情报, 2014, 34 (1) :14-17.

[2]张鼐, 周年喜, 唐亚欧.基于人际行为模型理论的知识社区共享行为研究[J].情报科学, 2014, 32 (5) :63-67.

[3]寇小文, 吴剑霞.基于SNS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J].现代情报, 2009, 29 (10) :99-102.

[4]陈萍萍.非正式网络学习知识社区类型研究[J].经济管理者, 2014, (30) :155-156.

[5]张博, 乔欢.协同知识生产社区的内容质量评估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 2015, 35 (10) :17-22.

[6]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 (1) :14-37.

[7]Rieh S Y.Judgment 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cognitive authority in the web[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53 (2) :145.

3.和谐企业社区的基本特征 篇三

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前提

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空间,小区环境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态度、文明程度和参与建设和谐的力度。一个设施陈旧、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小区环境,很容易成为助长不文明行为、引发各类矛盾的“催化剂”,而一个高雅、整洁、优美、文明的生活环境,肯定会被居民热爱、珍惜,成为修心养性、营造和谐的“净化剂”。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是要完善小区配套设施,培养居民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净化、美化、绿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一是要按照现代化、智能化、规范化的标准,加快小区基础设施改造,特别要抓好对新建小区的施工质量和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努力创建一个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让居民得到高层次的心理享受。二是积极推行“绿色物管”新理念。不断提高小区的绿化管理水平,按照小区的地理位置和房屋布局、居民的文化程度和工作性质,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绿化方案,栽种一些个性鲜明的花草树木,使小区内的房屋建筑风格、配套设施水平、绿化艺术品位与居民人文特点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给人以“温馨、自然、优美”的视觉享受。同时,要大力开展“节约型社区”建设,引导社区职工和辖区居民,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养成崇尚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三是要抓好环卫保洁管理。环境卫生是一个小区的脸面,既反映了物业管理水平,也反映了居民的文明水准。多年来,胜中社区发扬“精、细、美”的胜中精神,先后建立了“半月抽查、双月检查、考核排序、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实行了物业管理巡检制、楼道检查表制,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为居民创造了优美洁净的生活环境,受到一致好评。

提供“温馨便捷的优质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

居民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是衡量社区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提供温馨便捷的优质服务,就是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以居民是否满意来检验和谐社区建设成效。一是要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社区要关注居民的不同需求,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素质人居”、“总台式服务”等新的理念,及时解决居民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要抓好440服务、抄表收费等窗口建设,制定严格的服务标准、服务时限、服务规程,对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快速反映,及时解决,让居民在享受物业服务的过程中,感受温馨、体会和谐,促进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和谐互动。二是要在特色服务上做文章。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点问题,社区医疗卫生和学前教育系统要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动力,积极培育糖尿病、结石治疗、心脑血管、儿童保健等特色专科,大力开展幼儿思维训练、感觉综合训练、蒙氏教学、幼儿情景教学、宝宝乐园等特色教学,让居民在和谐创建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不断提高参与和谐创建的积极性。三是要在人性化服务上见成效。社区管理服务是直接与人相处的活动,关心人、帮助人、满足人是提高社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创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环节。因此,社区要积极推行“礼仪服务”,在接待居民来访、上门维修服务、抄表收费售电等各个环节,制定礼仪规范,在满足居民物业服务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为创建和谐社区奠定情感基础。

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

我国正处在“加快发展机遇期”与“各类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特殊阶段。在这一时期,各类热点问题、利益冲突和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群众情绪产生很大影响。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是要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社区安全稳定、辖区秩序井然、群众安居乐业。一是要树立安全发展观念。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关注和谐首先要关爱生命。我们要把关爱职工居民生命健康,放在社区管理服务的第一位,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督管理,大力推行HSE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问责制度》,筑牢安全生产的根基。要突出加强对民用天然气的安全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二是要深化“平安社区”创建。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有和谐。当前,社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入室盗窃、拦路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社区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积极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体、以社区治安巡逻队为主力、以家委会为依托、以百户治保员和门卫为骨干、以辖区居民义务巡逻为补充的群防群治网络,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分子,为构筑和谐提供安全屏障。三是要全力维护大局稳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和谐。社区党组织要把维护稳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建立完善稳定工作承包网络和应急预案,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将各类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小区、进入家庭,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心愿,妥善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防止矛盾的积累和激化。要抓好非在职党员教育管理,引导他们在和谐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支撑

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文明的言行,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引导居民群众讲文明、讲道德,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一是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居民由于生活空间相对封闭,有时在认识问题上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处理问题也比较偏激,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社区要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各类人员认清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达到开阔视野、了解大局、顺应形势、平衡心态的目的。二是要倡导知荣明耻的道德风尚。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区要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栋、文明单元”创建活动,引导居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创建和谐提供道德支撑。三是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文化艺术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社区要把弘扬社区先进文化作为和谐创建的重要内容,抓好社区图书馆、小区广场、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场所建设,为居民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要按照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原则,组织居民成立老年合唱团、京剧联谊会、居民秧歌队等业余文化团体,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良好社会心态。

营造“团结协作的共建氛围”,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保证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营造团结协作的共建氛围,就是社区与主营单位、小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事务,密切配合,功能互补,形成合力。一是社区与地方政府和谐共融。要始终畅通与地方政府的主流合作渠道,积极构筑稳固良性互动的合作协调机制,做到思想上多沟通,感情上多交流,重大决策定期通报,切实消除合作梗阻,打通合作通道。要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治防控体系,与地方政府联手联力,共同维护社区治安稳定。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使油地双方职工群众在心理上消除隔阂、加深了解、走向融合。二是社区与主营单位和谐共建。社区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原则,与主营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形成思想工作联做、生活环境联建、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社区文化联谊的良好局面。要发挥社区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到前线、文艺演出到前线、志愿服务到前线等活动,支援主营单位的生产建设。要加强与中小学的联合,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社区”活动,为青少年开辟社会实践的基地。三是社区与辖区居民和谐共处。在现代社会里,严密的防盗门和自身的心理防线使“社会人”变成了“个体人”,邻里之间虽然仅有一墙之隔,却互不相识。为此,社区要广泛开展“邻里守望”、“楼道互助”以及“亲情小区、亲情楼栋、亲情家庭”等活动,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冷漠的人热情起来,让孤独的人充实起来,共同把社区建设成为有亲和力、有凝聚力的幸福家园。要关注困难群体的疾苦,广泛开展“扶贫助困献爱心”活动,下大气力抓好再就业工作,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和谐社区的温暖。

形成“竞相迸发的发展活力”,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

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的成果让群众共享,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也是创建和谐社区的目标所在,更是激发社区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形成竞相迸发的发展活力,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广大职工和居民群众。一是要依靠深化改革增活力。社区是改革的产物,随着油田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的变革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处理改革与和谐的关系。改革与和谐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改革是为了推动社区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发展,而和谐是推进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如果我们把改革的步子缓下来,把发展的速度减下来,也许能够使某些正在显露的社会矛盾暂时退隐下去,使某些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暂时缓和一下,然而长期拖下去,只能造成人民内部矛盾的“积蓄”效应,从而使解决矛盾的工作陷入更大的被动乃至成为死结,最终损害的还是职工群众的利益。而和谐创建是在承认这些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化解矛盾、消除冲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创造安定团结的良好环境,推动社区的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推动创新要活力。要发挥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推行管理服务创新活动,培育和谐向上的团队精神,锤炼个性鲜明的服务品牌,为推动社区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三是转换经营机制强活力。要积极适应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鼓励基层职工自觉到外部市场中去锻炼队伍、增长才干,学会用市场的机制、市场的观点、市场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激励职工的斗志,努力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四是调动一切力量添活力。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离开了居民的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和谐社区建设中来,为小区建设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形成“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社会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大课题,建设和谐社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大胆实践,开创和谐社区建设的新局面,为和谐油田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4.社区工作基本知识 篇四

一、和谐社区的概念

和谐社区建设是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一,社区服务。第二,社区环境,第三,社区文化。第四,社区稳定(就是安全问题)。第五,居民自治。第六,党的领导。

二、建设目标

建设和谐社区具体目标:民主法治健全、基本社保均衡、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安全稳定、生活环境良好、邻里互助友爱。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途径

建设和谐社区属于战略性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着力抓好。我们建设和谐社区选择的基本途径是:

1、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建设和谐社区,关键是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动员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把居民群众凝聚于基层社区组织内。

2、动员辖区单位共建社区。通过宣传教育,培养社区精神,调动社区成员单位的积极性,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3、实行机关部门包联社区。组织市、区两级机关部门包联社区,一个部门包联一个社区。其任务是指导帮助社区加强内部基础性工作。

4、开展“特色社区”建设活动。配合和谐社区建设,组织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和绿色社区活动,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主题。同时,继续开展文化、卫生、科技和法律“四进社区”活动。

5、强化社区党组织建设。健全的社区组织是推进和谐社区的组织保证。要把大批在职党员、外来劳动者党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和流动失业人员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实现加强党员管理和发挥他们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模范作用的双重目的。

5.社区工作基本知识 篇五

“四个民主”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四个民主”中,民主选举是基础,没有经过选举成立的各项自治组织,其他三个民主无法开展。民主决策时关键,有了好的领导班子,还需要发扬民主,大家的事情大家讨论,才能把事情做好。民主管理是举措,各项决策制定以后,必须依靠各项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去执行,才能使决策落到实处。民主监督是保障。

7、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基本原则:

(1)坚持“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原则

(2)坚持提高认识、量力而行的原则

(3)坚持优势互补、服务社区的原则

(4)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8、社区民主选举工作程序:

(1)成立社区选举委员会并发布公告全体社区成员

(2)部署选举工作

(3)宣传发动

(4)选民登记

(5)提名确定候选人

(6)宣传介绍正式候选人

(7)现场投票选举

(8)验收总结

9、如何进行居务公开

(1)合理确定居务公开的内容

(2)正确执行居务公开的程序

(3)确定合适的公开时间和方式

(4)加强对居务公开的管理

(5)定期进行检查

10、罢免社区居委会成员基本程序:

(1)由符合法定人数的社区居民或居民代表以提案的形式提请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大会

(2)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召开

(3)提案人在会上陈述提请罢免理由

(4)被罢免人进行申辩

(5)全体社区居民代表进行表决

(6)执行表决结果,如未通过罢免,则仍保留其职位和工作;如通过罢免,则按规定在三个月内补选所缺职位

社区工作者考试推荐阅读:

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热点

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复习指导

6.社区工作基本知识 篇六

2014陕西社区工作者考试专业知识:社区基础大纲之社区居

民自治

专业知识有限,对于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来说,是一个致命伤,陕西人事考试网为了弥补广大考生的这一短板,为大家整理了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社区基础知识知识大纲:社区居民自治,希望能为参加社区工作者的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考试大纲】

1、第一章 社区概论

2、第二章 社区建设

3、第三章 社区居民自治

4、第四章 社区组织

【具体内容】

第三章 社区居民自治

(一)社区居民自治的含义、要素、目的和特点

1、自治的基本含义:

在一定区域的某一社会组织内,其成员或管理机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己内部事务的决定权。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的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从字义上理解,这种基层群众性自治就是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2、要素:(1)自治区域;(2)自治组织;(3)自治事权

3、目的:在于社区居民群众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利用自己的资源,依法办理属于自己的事务,以促进基层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4、特点:

(1)自治组织本身不是政权机关,也不是政权机关的派出机构或辅助机构,不向国家承担财务责任,主要行使自治职能。

(2)自治组织的负责人不属于国家公职人员,而是由自治组织全体成员选举产生的,并对全体居民负责。

(3)自治的对象是全体居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成员。

(4)自治的范围限于基层的社会生活,以人民群众生活的社区为自治单位,如村庄、街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巷、里弄等。

(5)自治的目的是使该居住区内的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办理好本居住区中的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

(二)社区居民自治的意义、基本原则和特性

1、意义:(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2)有利于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3)有利于改善社区管理;(4)有利于社区共同体的真正形成;(5)利于政府与社区履行各自的职能与任务。

2、基本原则:(1)群众自治原则;(2)直接民主原则;(3)由民做主原则。

3、特性:(1)直接性;(2)有限性;(3)有序性。

(三)社区居民自治的基本形式

1、居民会议制度

2、民主选举制度

3、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

4、民主监督制度

5、居民公约和居民自治章程

6、居民委员会工作制度

7.社区工作基本知识 篇七

英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波拉尼 (Polanyi) 在1958年出版的著作《个人知识》中提出了知识的二分法, 即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数字等清楚表达的知识, 此类知识可编码化、易于整理与存储。隐性知识是与特定情境相关的知识, 是存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含于过程和行动当中的知识, 比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经验、诀窍、技巧、心智模式等, 此类知识难于觉察, 难于编码, 也难以交流与共享。

正如波拉尼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比能够说出来的要多”, 显性知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 隐性知识则是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绝大部分, 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编码和分类存储, 为团队活动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其忽视了对占个体知识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共享和利用。

知识管理不仅要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 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深度共享与交流, 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应用。笔者认为, 知识管理应着重强调采用与实施什么样的策略、方法、工具保障团队内部知识 (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传播共享渠道的畅通, 促进团队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 从而提升团队智慧。如何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 如何将个体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 使每一个团队成员的隐性知识汇集为团队的知识资本, 以转化为团队的生产力, 提升团队智慧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中心课题。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分, 强调两者的转化在团队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这为我们研究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视角。

二、教育虚拟社区

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 社区成员 (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 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 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1]

2005年至今, 笔者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一直在专业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中开展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 (http://itc.qrnu.edu.cn/class/index.htm) 。社区成员借助教育虚拟社区平台, 共享优质的学习资源, 围绕主题开展社区研讨。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还可以根据专题方便地组建自己的学习团队。实践证明,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社区成员显性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促进社区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三、教育虚拟社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社区学习案例进行文献调研和分析, 结合自身的实践体验, 笔者认为目前教育虚拟社区内的知识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两大问题。

(一) 隐性知识传播失效

隐性知识传播失效是指社区成员间的隐性知识难以交流和共享。社区研讨是社区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最好途径, 然而在实际的社区研讨中, 很多学习者更多的是持观望的态度, 他们不愿意参与社区研讨, 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的隐性知识。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社区隐性知识传播失效主要原因归于以下几点。

隐性知识高度情境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被共享。隐性知识是与情境相关的、是隐含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行动当中的。只有在对真实问题进行解决和研讨的过程中, 隐性知识才能够被共享和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发起社区研讨主题时, 一定要综合考虑社区成员的自身特征、课程目标和社会需要, 选择成员感兴趣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问题。例如:在教育虚拟社区研讨中, 笔者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习者存在着交往动机不足, 交往深度不够, 交往策略欠缺等突出问题。课程中正好有一个专题是与学习交往相关的。在综合考虑学习者社区交往实践、课程目标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 教师发起了讨论话题“你认为制约你参与社区研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提高社区研讨效果?”学习者对这样一个与社会、自身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研讨的积极性特别高, 研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帖子。

社区成员不愿共享隐性知识。教育虚拟社区的研讨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门课程的, 其成员由某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的学习者构成。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 考试依然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成败的重要方式。很多学习者为了自己能考高分, 不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 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发帖积极性, 鼓励社区成员共享知识, 我们采用了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成员发帖, 比如:将好的帖子“加精”、“置顶”, 推举那些发帖数量多且质量高的成员为社区意见领袖, 将发帖数量和质量与考核挂钩等等。

(二) 隐性记忆丧失

隐性记忆丧失是指隐性知识没能转化为显性知识, 存储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没有被显性化, 没能以代码的形式存储在社区中, 而是随某次学习的结束而被遗忘。

除了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之外, 在社区学习和研讨实践中, 社区成员经常会瞬间涌现出一些好的想法、闪光的思想;在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很多学习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例如:如何快速获取所需资源, 如何与团队成员融洽相处, 如何建立社区信任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一届学习者在社区学习中都将面临的问题, 由于未能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经验, 未能及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很多宝贵的经验都随着某次学习的结束而丢失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写学习日志, 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获取的教训, 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的问题解决方法以日志的形式记录, 以方便下一届学习者查询使用。

四、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

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 竹内弘高 (Hirotaka Takeuchi) 于1995年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 (如图1) 。该模型把组织学习过程分为四个知识的转化过程, 即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和内隐化。组织知识创造始于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通过交流分享体验, 个体获得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的隐性知识, 但社会化是一种很有局限性的知识创造形式, 隐性知识虽实现了在个体间的交流和共享, 但由于这类隐性知识未能被显性化, 所以, 不可能方便地为整个组织所利用。外在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 是一种创造概念的过程。结合化将外在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概念综合为组织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 如图表、文档、手册等。内隐化则是个体经过学习将组织知识内在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 为下一轮知识创新做准备。这四个过程不断转化使得组织知识呈螺旋上升的形式发展。

SECI模型能有效地指导组织知识管理, 促进组织知识共享与转化。下文笔者将详细介绍自身在教育虚拟社区教学实践中利用SECI模型指导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的具体做法 (如图2) 。

(一) 知识的社会化

知识的社会化是个人间分享体验, 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 社会化是知识创造的起点。野中郁次郎认为, 社会互动是共享经验, 促进隐性知识传播与转化的重要途径。隐性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动态的交互过程, 需要知识共享双方积极地相互交流、不断地试验与反馈。

按照隐性知识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 刘雪飞等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3]: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 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和无意识的知识。针对隐性知识的不同层次, 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不同的途径促进隐性知识的社会化的实现。

1. 共享直接经验

对于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和无意识的隐性知识 (比如, 解决问题的独特的视角、技巧, 特殊的人格魅力, 价值观、信念等) , 我们采用共享直接经验的方式促进其社会化, 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方便地组建学习团队, 在团队中大家一起搜集资源、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 通过观察、模仿和共同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完成了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传播。我们还给每个团队配备了一名研究生导学, 这些导学都具备丰富的团队学习经验, 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 实践证明, 这种类似师传徒受的隐性知识共享形式深受学习者欢迎、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

2. 共享理解

对于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则通过多种形式的面对面的交流 (如各种正式非正式研讨) 和基于电子社区的研讨促进知识的社会化。学习者讨论的过程, 实质上是对各种观点进行辨析的过程, 经过不断的补充、纠正、修改、完善、弃用等环节, 意义在参与者同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的共享理解。

我们建立了团队例会制度, 每周团队必须召开例会, 在会议上成员交流经验、发表看法、分享体验。每个学期还有几次不定期的组间研讨。在研讨中任何人都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问题进行持久、深入、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在各种观点和看法的相互碰撞中, 各种新知识、新想法不断涌现。每次会议和研讨我们都会做详细的会议记录, 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可能会是不太系统的、组织性不太强的片段, 但却是灵感突发的记录, 被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 就可以被其他人共享, 这种方式的知识共享不同于传统书本上或杂志期刊上的文字阅读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这属于一种隐性知识层面的知识共享, 是一种人际间的深度交流。

除了正式的面对面的研讨之外, 团队还自行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非正式研讨, 比如, 学术沙龙、小组聚餐、野外郊游等, 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营造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情境, 也能有效增进团队成员彼此间的信任, 有助于开放的、鼓励沟通的团队文化的形成。

基于社区平台的电子研讨也是隐性知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电子研讨自动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知识社会化过程。电子研讨能有效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时空限制, 克服面对面交流过程中个体的羞涩感, 匿名制的实施使得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够畅所欲言,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共享经验。

除了电子研讨以外, 在我们的社区平台中还提供了电子邮件、群件、讨论组的功能, 这些技术都为社区知识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知识的外在化

知识的外在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明晰表达, 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外在化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对话和集体反思所触发的。在知识的社会化阶段, 个体通过积极的对话和对话基础上的深刻反思, 通过对各种观点、术语、概念的辨析, 自身隐性知识不断充实和扩展, 但这种学习仍然停留在个人层面, 无法被整个社区所共享, 只有通过外在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才能为个人知识上升、为社区知识提供重要保障。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意味着要发现可以使难以表述的东西得以表述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借助Blog和概念地图实现知识的外在化。

1.隐性知识的文本化外化——Blog

书写是知识外在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传统的手写费时费力、不易存储、难于检索, Blog为隐性知识的文本化外化提供了便利。

Blog是一个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其以时间为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 以分类为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社区成员可以用Blog记录下个人在社区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历程, 反思社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缺憾;记录专题研究过程, 总结整理在专题研究中的经验和体会;记录社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用的解决方法以及社区学习过程中个人的灵感体验;将自己对研究专题的独特理解以反思日记、学习总结或小论文等形式记录在个人博客上与其他成员共享。这些外化了的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对社区知识积累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隐性知识的图形化外化——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以节点表示概念, 以连接线表示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连接词是节点之间关系的文字描述。对于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或不易表达清楚的隐性知识可以采用概念地图呈现, 社区成员可以采用概念地图做会议记录, 做读书笔记, 展示问题解决过程, 呈现专题研究成果……概念地图可以随时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体会、每一条灵感、每一个想法, 清晰展示学习和思维的过程, 高效实现对零碎的思维过程的管理, 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三) 知识的结合化

外在化阶段形成的显性知识通常是比较零碎的, 分散于社区的各个角落, 结合化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通过结合化, 个人知识就上升为社区知识, 从而方便地为更多人共享。

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可以将专题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显性知识 (如:文章、课件、教案、视音频素材等) 和自身对专题的独特理解 (如:学习总结、论文、图表等) 分类上传到知识库。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案, 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等则可上传至常见问题库。上传至知识库和常见问题库中的资源必须经过管理员的严格审核, 合格后方可发布, 供其他成员检索利用。对于一些难于编码和无法编码的隐性知识, 则是通过在专家库中建立诸如“人———研究专题”的知识对应表, 以供社区成员咨询。知识库、常见问题库和专家库有效解决了社区知识管理中隐性记忆丧失的问题。

(四) 知识的内隐化

内隐化是个体经过学习将社区知识内在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内隐化为下一轮知识创新做准备。团队成员除了参与自己团队的研究之外, 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学习, 从其他团队的研究成果中获益, 学习其他团队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 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队学习、做中学是实现知识内隐化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9) :43.

[2]由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 竹内弘高 (Hirotaka Takeuchi) 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翻译而来.

8.广安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调查分析 篇八

【关键词】广安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和突发事件频发,意外伤害在所难免。近1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突发事件造成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伤残人数超过200万。[1]猝死者抢救最佳时间为4min,严重创伤抢救黄金时间为30min。中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仅为1%。院前抢救成功率小于5%。因此公民掌握急救知识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对广安市社区居民进行了社区居民急救知识的问卷调查,以期为有效开展城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普及提供依据。[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本市八个社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8份。

1.2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自编《广安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调查问卷》,主要涉及被试人的一般情况(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急救基本知识与技能、获取知识途径等。

1.3 统计分析 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应用EXCEL 2003 进行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采用X^2检验,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急救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急救电话知晓率高达82.1%,但正确拨打急救电话仅为46.9%。国际急救标志SOS的知晓率不足一半,遇紧急情况能正确采取措施者仅占36.3%。

注1:正确拨打急救电话是指能正确拨打120、交代事发地点、描述现场状况、留下手机号码

2.2 急救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据结果显示,煤气中毒、地震、火灾、烫伤急救掌握率均过半,分别为66.6%、58.3%、57.3%、52.2%,其中煤气中毒时正确应对者占66.6%,是掌握率最高的急救基本技能。溺水和噎死的急救处理次之,正确率分别为43.1%、37/8%。心肺复苏及晕厥的掌握率均为0.1%,为急救基本技能中掌握率最低的两项。

2.3 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

2.3.1 接受过何种技能培训 没有培训过:62.7% 中暑:12.0% 心肺复苏:10.1% 外伤包扎固定:9.1% 各种中毒:3.4% 其他:20.1%

2.3.2 希望普及哪方面的急救知识 家庭常见急救:81.9% 意外伤害:43.4% 创伤急救:43.3% 心肺复苏:33.9% 中毒现场救护:37.7%

2.3.3 希望通过何种方式普及 开展培训讲座:50.2% 印刷小册子:48.1% 急救模拟演练:33.7% 急救知识网站:21.6% 其他:20.4%

2.4 急救知识来源途径

结果显示,社区居民获取知识的途径以电视媒体为主,高达74.9%。互联网次之,为55.5%。部分居民通过卫生服务机构、报刊杂志、宣传栏、亲戚朋友等多种方式获取急救知识。

3 讨论

3.1 急救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居民普遍知道急救电话,但正确使用率较低,仅为46.9%,且遇紧急情况能正确采取措施者偏低,结果提示急救知识急需向大众普及。

3.2 急救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广安市社区居民对常用的急救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如煤气中毒、地震、火灾、烫伤等。而对相对专业急救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心肺复苏、晕厥,居民掌握率仅为0.1%。应加强心肺复苏等公培率。

3.3 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

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急救未培训率高达62.7%,社区居民普遍对急救知识及技能的需求强烈,有81.9%居民希望获得家庭常见急救知识,其次为意外伤害和创伤急救。该调查结果为急救知识普及和宣传指明了方向:依据居民意愿宣传急救知识,如家庭常见急救、意外伤害、创伤急救等。

3.4 急救知识来源途径

有74.9%的居民通过电视媒体的方式获取急救知识,其次为互联网和卫生服务机构。该数据显示,相关部门应加强急救知识宣传,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尤其加强电视媒体、互联网等途径,以提高居民心肺复苏等常见急救知识普及率。[3]

4 建议

遭遇突发情况时掌握急救基本知识是自救的第一步。本次问卷结果显示,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并不乐观,且获取途径较为单一,大部分居民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急救知识,所以目前急救知识普及率度不够。社区居民普遍对多种急救基本知识与技能需求强烈。

因此,建议在人群集中的社区中开展相关知识宣传、学习、培训、演练等,加强急救基本知识的宣传,加强群众急救意识的建设。此外,联合政府、医院和公益组织等机构增大师资力量,利用电视媒体、互联网、课堂等资源来进一步提高群众现场急救技能。一步步完善法律,使救助者行为得到保护。[4]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李琳梅,张红梅等, 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干预效果评价.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 2015(04): 672-674.

[2] 王红,朱丽容,张学峰等, 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09(6): 113-115.

[3] 孙远林,冯萍,聂洪伟等, 南充市常住居民急救知识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健康必读, 2013(6): 471-471.

9.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点 篇九

1、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五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2、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二是社区卫生;三是社区治安;四是社区环境;五是社区文化;六是社区组织。

3、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在我国,作为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1)政治素质。(2)思想素质。(3)思想道德素质。(4)业务素质。(5)能力素质。

4、什么是社会工作?

答: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 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

5、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有哪些?

答: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有两方面: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 务和支援,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

6、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和间接社会工作方法。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与咨询、社会工作研究。

7、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

一是价值理念。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

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 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

三是实务能力。社会工作者应熟练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过程中,应能够与各类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预估,制定服务计划和服务协议,能够独立接案、结案和提供跟进服务,能够对提供的专业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整合、运用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影响社会政策。

8、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如何?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力加强社会服务机构建设。二是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三是扎实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的研究论证。四是积极倡导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的试点和实践。五是努力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9、什么是社区?

答:指居住在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改制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10、社区居委会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答:社区居委会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11、新型现代化社区要具备那些要素?

答:“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

12、社区居民有那些权利?

答: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13、社区居委会的作用是什么?

答:

一、促进社会稳定。

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4、社区居委会有那些职能?

答:宣传教育职能,为民服务职能,社区管理职能,议事协商职能,监督职能,协助行使政府委托的行政职能。

15、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答:综合性、社会性、地域性、计划性

16、社区建设的宗旨?

答: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协调发展,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从而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17、社区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社区党建制度,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主要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财务管理制度,社区居委会居务公开制度,社区档案管理制度,社区计生工作制度。

18、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机制是什么?

答: 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

19、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男 22 周岁,女 20 周岁。20、何谓晚婚、晚育,育龄妇女?

答:晚婚是指按照法定年龄推迟三年以上结婚的。晚育是指已婚妇女24周岁以上生育第一个小孩的。育龄妇女是指处于生育时期的妇女,一般指妇女于15—49岁。

21、新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于 2005 年 12 月 1 日实施。

22、社区居委会主任是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什么是男女平等宪法原则?

答:男女平等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条重要原则,它主要是指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重申了这一重要原则。

23、公民道德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24、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

25、我区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享受范围和人均标准是什么?

答:凡具有我区常住户口并在我区居住一年以上的城市居民,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市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员,给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我区人均标准为220元。

26、优抚对象的范围有那些人?

答:军属,烈属,病故军人军属,在乡复员老军人,伤残军人,军休干部。

27、全国助残月是5月,全国助残日是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28、六个老有是什么? 答: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9、空巢家庭是什么? 答:子女全部离开家庭,只剩下老年父母,家庭处于空巢状。

30、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应该有不低于 80%的人知道。

31、城市建设的五乱是指:乱搭乱盖,乱摆乱卖,乱贴乱画,乱拉乱挂,乱堆乱放。

3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3、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36、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7、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

3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40、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有: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安定。

41、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4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3、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44、宪法规定,公民在什么情况下有从国家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答:年老,残疾,或则是丧失了劳动能力。

45、公民的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6、“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7、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职能分别是什么?每届任期几年?

答:由具有参事议事和协调能力、在群众中有威信的部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代表,社区内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届知名人士、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其成员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受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委托,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闭会期间开展视察、检查和调研等活动,行使对社区事务的议事、协商、监督职能,有权对社区居民委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实施监督;有权对物业管理机构和驻区单位涉及社区公共事务的行为提出建议,进行协商和监督,促使社区各项事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任期每届三年。

48、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五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49、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答:有六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二是社区卫生。三是社区治安。四是社区环境。五是社区文化。六是社区组织。

50、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我国作为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1)政治素质。(2)思想素质。(3)思想道德素质。(4)业务素质。(5)能力素质。

51、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基本条件?

答:社区专职工作者应具备的条件:一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热心为居民服务,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二是具有社区专职工作者执业资格,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年龄一般在22岁至50岁之间;三是离退休人员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不再领取生活补贴);四是具有本市常住城镇户口,原则上长期居住在本社区。

52、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答:社区工作者是一项社会工作,需要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才能有效 开展社区工作,才能更好地位人们群众服务。在我国,作为从事社区工作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条件。

1、政治素质。社区专职工作者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党和政府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作为社区工作的纲领,具有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具体而言,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三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社区工作的指南;四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

2、思想素质。社区专职工作者应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为人民群众甘作奉献的高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创新求实的发展观。具体包括:

一、拥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具有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具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或思想路线;

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求实精神。

3、职业道德素质。社区专职工作者应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道德规范;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不以权谋私;公平、公正、正义、敬业;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释。简要之,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民服务,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区”等方面。

4、业务素质。社区专职工作者鼻血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专业方法,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基本能力与基本技术以及相关知识,能够胜任社区群众工作。具体说:首先,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工 作理论说明和处理社区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再次,具备一定程度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能力,包括社会调查能力、做群众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第四,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如法律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等。

5、能力素质。社区专职工作者应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社区服务与管理能力以及应用电脑系统办公能力等。

53、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考核

答:社区专职工作者实行考核制,各社区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成立由社区成员代表组成的考核委员会,每年年终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确定考核结果,要以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社区居民满意率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街道办事处可根据考核结果,对社区工作者实施奖惩。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可按照有关程序,由居民会议提请罢免。

54、社区的基本概念:它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

55、社区的基本属性? 答:社区的基本属性包括区位的地域性、组织的系统性、管理的自治性、管辖的区域性、参与的全员性、主体的认同性、功能的综合性和机制的协调性,其核心是民主自治。

56、社区的基本类型? 答:目前,新构建的社区分为四种类型:单位型社区、小区型社区、板块型社区、功能型社区。

57、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组织机构及一定的认同感一定的文化。

58、城市社区的范围指什么?答: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出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59、社区设立的依据是什么?答:坚持以地缘为基础,以适度的管辖人口和半径为条件,以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前提,按照有利于管理、自治、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60、社区的设立、撤销和调整由哪级政府决定?由县区(市)人民政府决定。61、如何命名社区的名称? 如何命名社区的名称?

答:社区的名称应根据国家有关地名管理的规定和社区成员的意愿与习惯确定,但一般不得以数字的方式命名。

62、社区居委会承担的基本职责是什么?

答:

1、负责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助政府做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退休、失业人员管理,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美化、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等工作。

2、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居民的社会服务工作,发展志愿者队伍。开展群众性的互助、互济工作。

3、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倡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居民增强社会意识、参与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代表居民对政法及有关部门进行监督评议,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和服务进行监督,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建议。

63、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64、社区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综合性、社会性、地域性、计划性、群众性。65、社区建设的宗旨是什么?答: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文体,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协调发展,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从而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66、城市社区建设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城市社区建设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包括社区组织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卫生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治安 建设。

67、社区驻地单位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职责、原则、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社区驻地单位是平等参加社区自治活动的主体。应当遵守所在社区的自治章程和各项制度,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社区驻地单位应当本着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支持社区工作,向社区无偿、低偿或有偿提供服务资源。

68、社区居委会有哪些基本权利?

答:

1、社区自治权。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权、社务决策权、日常管理权、财务自主权、摊派拒绝权、内部监督权。

2、社区协管权。具有协助城建、城管、房产、卫生、公安、劳动、民政、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管理与社区有关事务的权力。

3、社区监督权。维护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代表社区成员对煤气、环卫、供水、供电、供暖等公用事业单位的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对物业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组织业主对物业公司进行评议。

69、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在保证社区发展方向,讨论、决策社区重大问题,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区经济、搞好社区服务等涉及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方面的工作负全面责任。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社区所属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完成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负责做好群众工作,保证社区群众自治的正确方向。社区内的各种服务机构、物业管理公司、小型民办企业、各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组织和离退休党员、下岗超过6个月的职工党员以及尚未就业的退伍和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党员等,可由社区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党的关系不在社区的居民,应在社区登记,并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社区党组织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考核。

70、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答: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71、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一、以社区组织建设为重点,构建新的社区管理体制;

二、以理顺社区关系为突破口,建立新的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

三、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

四、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建设要做的工作很多,除了做好上述工作外,还要努力做好修订法规、配套政策、研究理论、宣传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72、社区建设要发挥好哪四种力量?

答:

1、街办的推动力

2、居民的自治力

3、市场的运作力

4、各个层次的参与力

73、社区建设要建立健全哪五个要素?答: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治安管理体系、保障体系。

74、社区居民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性质是什么?答:社区居民大会是社区自治的最高权力机构。为方便自治,社区可成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代行社区成员大会的职能。

75、社区成员代表应尽哪些义务?答:①宣传、贯彻、落实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及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各项决定决议;②密切联系选区成员,征求意见,并及时向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反映,维护社区成员正当利益;③积极与驻社区各单位沟通协调,取得共建方面的支持;④自觉响应社区组织的号召,动员和带动社区成员认真完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布置的工作任务,在社区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76、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主要议事范围有哪些?

答:①听取并审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情况的报告;②听取并审议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的报告;③讨论决定本社区的社区建设规划和涉及全体社区成员利益的重大事项;④制定或修改社区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⑤变更或撤销社区居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⑥对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进行民主评议;⑦补选或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⑧讨论和答复社区代表提案。

77、如何公布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和有关事项?

答: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和有关事项,在社区公示板或社区显著位置张榜公布,同时报所在街道办事处备案。

78、社区成员代表如何产生?任期多久? 答: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代表由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推选产生,每届任期3年。

79、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一般包括哪几项程序?

答:①推选大会主席主持会议;②确认、清点并报告代表出席会议;③宣布开会;④宣布本次大会的主要议程;⑤依次进行大会的各项议程;⑥对大会有关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审议;⑦由各组代表将讨论、审议情况向大会报告;⑧对需要通过的会议事项进行表决;⑨宣布大会闭幕。

80、社区选举委员会如何产生?其条件是什么?

答: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从办事认真、有群众威望、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社区成员中推选产生,其中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 委员会成员不得超过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81、社区选举委员会有哪些职责?

答: ①宣传、执行并组织社区居民学习有关法律、法规;②制定选举实施方案;③组织推选候选人,公布候选人名单;④提名和培训监票人、计票人;⑤确定选举日期、投票方式和选举结果;⑥组织投票选举,公布选举结果;⑦总结上报选举情况,整理建立选举工作档案。

82、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能否担任选举工作人员?答: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不得担任选举工作人员

83、候选人在什么情况下当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答: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过半数人员参加的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人员的过半数选票,始得当选。

84、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什么?

答: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成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85、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自治的原则是什么?

答:社区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原则。

86、社区居委会一般设立哪些工作岗位?

答:一般可设立法律咨询、保障服务、治安调节、环境卫生、文化教育、计划生育和妇女等工作岗位。

87、社区居民委员会有哪些工作制度?

答:①居务公开制度②服务承诺制度③定期报告制度④考核评议制度⑤会议制度

88、在什么情况下要求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答:本社区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居民、或三分之一以上的社区代表联名,可以要求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并提出罢免理由。

89、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有哪些程序?答: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接到罢免要求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召开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投票表决。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须经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全体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90、实行社区居民委员自治的制度建设应注意哪几个环节?

答:制度建设应注意一下五个环节:

一是合法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不可分的,各项制度都必须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做到建章有据。

二是群众性。制度建设不能少数人说了算,必须走群众路线,要充分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三是配套性。“四个民主”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在制度建设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配套衔接。

四是实效性。制定制度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把居民和社区居委会干部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说的清清楚楚;社区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违反了怎么办,规定得明明白白,让大家看得懂,记得住,好执行。

五是互约性。制度既要约官,又要约民,制度面前一律平等,使群众监督干部有实际内容。

建立健全相配套的决策、议事、管理、监督等社区自治制度,亟待明晰划定社区职权,逐部实现基层管理“政社分开”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崭新格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基层“政社分开”工作要高度重视,要规范明确社区自治权,转移委托协管权,自觉赋予社区监督权,确保社区自治依法、健康发展,使社区自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91、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部门的关系是什么?

答:物业管理部门以管物为主,是企业行为,不具有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它只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按照业主的委托管理小区的物业,必须接受居民委员会的监督,不能将其功能延伸到行政管理和居民自治领域。社区居民委员会以管人为主,在辖区管理中居于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具有法定的服务、管理和指导职能,一方面它要发挥物业管理部门以外的和居民自治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代表居民支持、配合和监督物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但不要代替具体业务。物业管理部门应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两者的关系不能颠倒。物业管理人员可以是社区组织机构的成员,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92、社区工作者需具备哪些专业素质?答:社区工作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法和技巧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 济学、生物学、法学等;第二方面包括:个案工作方法、群体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

93、社区工作者需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答:作为社区工作者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

1、社会调查的能力。即会做科学的社区基本情况或社会问题的社会调查。

2、群众工作的能力。社区工作是一种群众工作,要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依靠群众,能开展群众性活动。

3、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与管理的能力。社区工作者一要会服务,主要是社区服务;二要会管理,主要是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寓管理与服务之中。

4、组织协调的能力。社区内部的各部分居民、各种社区组织以及各种社区单位彼此之间,社区外部与政府、社会组织等相互之间,都需要经常性的协调,社区工作者要善于协调各种关系。

5、善于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社区问题往往都是比较复杂的,需要社区工作者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去把握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6、应用现代电脑系统办公的能力。办公智能化已开始步入社区,很快就会普及,社区工作者从现在起应着手学习和掌握现代电脑系统办公的能力。

94、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民服务,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方面。“爱岗敬业”就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具体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就是对人民负责,责任心是社区工作者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基本前提。社区工作者在职业生活中的责任感就是敬业精神。“诚实守信”是为人民服务中的应有之义,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是诚心诚意的。“办事公道”意味着在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活动中,在处理各种事务时,不偏私、不歧视,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服务对象。它是履行“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必不可少的要求。“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基本、最具体的要求,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同是包含着服务态度、服务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等一些列具体要求。“奉献社会”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归宿,就是指社区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加强道德建设,把善良的动机、美好的愿望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切切实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社会效益。

95、如何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

答:社区工作要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队伍建设是基础。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社区居委会干部制度,走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道路。要采取向社会公开选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尤其要注意在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退伍军人中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经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充实到社区居委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二要积极发展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志愿者队伍,并动员、激发广大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走出一条志愿者义务服务与民办非企业单位专业化、产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建设之路。三要逐步建立社区理论工作者队伍,发挥社区建设专家、学者的作用,共同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和推进社区建设服务。

96、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面向”,即:

1、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妇女、社区贫困户、优抚保障服务;

2、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3、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4、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97、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答:

1、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居民多层析、多养活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居民排忧解难。

2、坚持社会化。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与社区服务。

3、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98、什么是志愿者、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

答:志愿者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志愿精神简洁地说,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志愿者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99、如何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答: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是要广泛宣传发动,使社区建设的宗旨、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社区成员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踊跃参与社区工作。二要通过骨干示范带动,通过共产党、青年团员、少先队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模范行为,带动其他居民群众。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去做,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是会不断提高的。

100、什么是社区党建?

答:区党建社区党建是党的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城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所面临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是社区党组织为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完成各项任务而开展的全部活动和全部工作的综合。它也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突出社会关怀和利益的协调功能,辖区内各种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形成合力的区域性党建工作。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构建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对于落实党在城市社区的各项任务,强化对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促进城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1、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有何区别?

答:社区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社区党支部是个政治组织,从它的性质、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担负的任务而言,它在社区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而居民委员会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的自治性组织。党领导群众组织,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尽管社区党支部不能包揽和代替居委会对居民生活、社区管理及其他行政工作统一指挥,但党支部是为事项党的政治任务和上级党委决议而存在的,体现执政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因此,社区党支部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坚持社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党建工作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和政治保证。

102、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管理、宣传和服务的对象有哪些?

答: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宣传和服务对象包括:社区的单位、经营场所、社区内户籍人口、社区内居住的本事外区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下学期个人总结下一篇:新年畅想作文6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