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与应用培训

2024-06-11

供应链管理与应用培训(11篇)

1.供应链管理与应用培训 篇一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培训大纲

(1天)

【培训对象】企业供应链总监、采购经理、主管、供应链负责人、计划员、运营负责人、产品设计人员、物流负责人 【培训收益】:面向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与仓储管理、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人员,通过系统介绍供应链管理的体系和培训师本人的业务经验,帮助学员学习和掌握如何在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客户满意度,侧重于供应链管理思想在企业计划、生产、库存、采购等核心业务领域实践技能上的提升。

【培训内容】:

1.引言:报童模型的启发

有效期1天、微利销售、无奈退货的小型供应链筹划

互动与启发:有关本企业的需求与变化程度

2.物流与供应链概述

 物流的起源、管理核心与目标

 讨论:目前的组织结构与物流畅通性分析

 供应链的概念及组成 企业内部供应链中价值链的识别与分析

 互动:勾画出本企业的价值链(186 1059 7228采购、生产、经销、终端、消费者等各环节)

 敏捷、精益、JIT等类型供应链介绍

3.供应链中的关键因素分析

 技术

 采购

 库存及库存数据运筹的能力要求

(预测、协调、供应商支持等)

 销售订货及资金回笼

4.供应链中的连锁反应及对策

 供应链中的几个不准确与连锁反应

 对策:/

3统一采购级联盟采购

产品采购的专业分类及采购战略

(以及供应定位与供应商感知两模型简介)产品的资金周转率

供应链运作效率演练

5.供应链的需求与供给管理

 实用性产品与高效供应链组合 创新性产品与快速供应链组合 创新性产品与高效供应链组合 实用性产品与快速供应链组合6.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

 物料传递

 拉动管理的必然性

 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不通畅的风险及回避

7.演练:部门协作效率如何估算

8.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

 库存设定

 库存管理及供应链战略

 需求预测

 前置期管理(平衡线(LOB))

 企业资源管理(ERM)系统

 物料清单(B.O.M.)

 JIT与MRP系统相结合的实践

 库存计划

 服务水平政策

 库存分类技术

 ABC法则的应用案例

 可追踪性和减少品种

 库存编码系统

 保险、贷款担保条款

 库存管理计划、灾害恢复计划

 库存运作

 监视库存流动、库存的度量与估值、接受与发放  库存补充系统、定购多少?何时订购?  经济订货批量(EOQ)的图示

9.供应链运筹实战案例分析

 关于供应链运筹

 协同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力

2.供应链管理与应用培训 篇二

一、电力行业物流供应链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在近几年来的电力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其物流的发展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第一, 各发电企业为了保证电力生产的需要, 都存有大量的备用零件, 这就造成了资源的闲置, 并加大了库存资金。第二, 在整个社会上, 电力行业的主要消耗资源煤炭的供需信息不流畅, 造成电力行业的采购和使用资源都处于盲目的阶段。第三, 在现实生活中各地争相发展大型的发电项目, 但是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和前景的预测。

造成以上这三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存在于电力行业的缺乏物流信息平台。当前所建设和使用的电力资源信息网, 其重点的主要内容放在招投标信息和输配电设备上面, 在主要备用零部件交换与调剂和电力建设与检修的资源信息十分地缺乏, 各地方和部门自成体系, 并未相互实现沟通交流, 做到资源共享。发电企业和各供应商之间没有统一的网络平台, 这就造成了相互之间不能直接的进行数据的交换, 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

总的来说, 全国目前的电力物资信息的建设只能算是有了基础的信息网络, 这并不能充分地实现行业的资源和信息共享。电力行业统一的物流平台的构建, 从而实现统筹调配电力行业的生产建设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资源的共享。

针对上述的主要背景, 伴随着电力市场的规范化, 信息产业和现代物流的快速的发展, 建立电力行业统一的物流平台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内部要求, 同时其他各个行业的发展也为这一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

二、电力行业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和优化

电力行业的物流平台的建立是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当前, 主要要解决的就是各集团公司所属下的电力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的共享问题。同时, 这一平台的建立也是电力市场的规划化发展的要求。由于多年来, 电力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煤炭资源一直是干扰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阻碍, 有的地方政府采用了行政干预的手段, 要求本地的电力发展所需的资源得以满足以后, 才可以供应外省。这种手段激化了供需矛盾。现代物流技术和IT技术的发展为电力行业物流平台的建设提供基础。我国的物流行业在最近几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切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体系得到了完善, 这为电力行业物流平台的建立提供了经验。IT技术的进步, 为电力行业的供应商和生产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电力行业有了建立物流平台的良好基础,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就是改变传统以往的那种分散经营的模式, 采用系统整合的思想来对电力行业中所涉及到的物流部门和其相关的活动进行整合和统一的管理, 从事优化物流管理的组织。在今后的发展中主要是从物流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物流组织的系统整合这两方面来加强电力行业物流供应链的建立。

物流业务的重组方面, 其是电力企业物流物流供应链整合的基础, 物流服务水平是电力企业内的物流业务的关键性价值。电力企业物流业务中的流程的重组的本质意义就是要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整合和合作, 从而实现团队之间的合作, 做到资源的共享, 最终达到服务客户的目标。

物流组织的系统整合方面, 其实电力企业流物流供应链整合的关键。将电力企业中的物流的输入、输出和流转的相关信息的流动所构成的物流系统集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物流的各项功能就是电力企业流物流供应链整合。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企业的增值服务上, 合理安排供应链, 从而实现公司各部门的功能运转争产正常。其主要的支撑点就是物流的信息化。立体式的综合管理实现“点线面”的结合, 最终达到企业内外部的供应链的统一管理。这样就可以解决客户服务质量与成本之间的矛盾, 解决好资源和市场信息变换的矛盾。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电力行业物流供应链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在文章介绍的背景之下, 电力行业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和优化应从物流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物流组织的系统整合这两方面来加强电力行业物流供应链的建立。文章最后分别从物流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物流组织的系统整合两个方面介绍了今后工作中应采用和注意的方法, 希望对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摘要:电力行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 因为其具有自身行业的特点。现阶段面临的压力是解除行业的管制, 这势必将对电力行业的物流供应链带来巨大的变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 给电力行业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这为其今后的效率的提高和更好地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电力行业,物流供应链,管理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岩, 宋健坤.电力行业供应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市场与电脑, 2003 (01) .

[2]李学军, 杜春国.电力体制改革与行业供应链[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1) .

[3]周耀辉.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 2011 (10) .

3.供应链管理与应用培训 篇三

关键词:ERP;供应链管理;SCM

中图分类号:TH166

伴随市场经济的推进,企业需求不断提升,各物流、客户、供应链等内容被纳入ERP信息技术系统。企业供应链关乎企业生产发展的生命线,影响企业发展效率及品质。利用ERP信息技术能够提升供应链各环节速度,能够有效与上游、下游企业搞好协调,促进企业生产链的完美链接,保证企业资源流通的高效性。因此各生产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中的ERP信息技术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力促企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1 ERP信息技术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

ERP全称为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汉语意思即企业资源计划。ERP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自动化技术将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化,旨在建立一个为企业高层管理和决策创造平台的资源管理系统。其组建目标是通过对企业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除去企业发展过程中必要的劳动资源和生产资源,以客户及市场所需为导向,利用网络信息手段,把公司的资金、业务、价值、信息、物流等所有相关资源实施集成管理,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该系统是全球最先进、普遍的企业管理系统,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供应链管理即SCM,全称为Supplychainman—agement,由全球管理名师Olive-er和Webber于1982年第一次提出。该概念以核心公司为中心,采用信息化管理控制方式,对供应链上全部的资讯、原料、资金等另外的资源开展严密的掌控、运用、规划、配置,逐渐形成包括产品用户、零售环节、分销环节、制造环节、供应环节整个供应链上的集合。简单讲,SCM目的就是将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整体优化和改善。SCM将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不可分离的链条,使企业各个环节集成为一个相互链接的有机整体,同时也对企业相关的资金、资讯、价值、物流、业务发展等进行整体的掌握、整合、协调、管理,使整条供应链上的竞争能力得以提升。

2 ERP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意义及发展现状

2.1 ERP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实施应用的现实意义

一是保证企业资源的优化分配,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企业的供应链而言,公司生产发展所依靠的有形及无形财产、人才、供应商、客户端、经销商等都是企业的资源,将ERP信息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就是将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最优化分配整合。激烈的市场竞争限制了企业获取资源的有效路径,公司必须做到对全部资源进行统筹安排,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生产成本的利用率,降低公司资源获取不足产生的压力。ERP作为全球最先进的管理系统,能够将公司供应链中的资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保证企业从总体上对资源进行掌控。二是改善企业管理的方式,提升企业管理的品质。当前,许多企业昙花一现或无法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建立一条完整的管理系統。就供应链管理而言,供应链上所有环节相互衔接不到位,甚至互相之间冲突和相抵,给供应链的管理带来困难。ERP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是全球最为前卫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能够将公司供应链上的全部环节进行整合,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对企业供应链的管理,从而在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益。三是可以降低企业发展中的人才成本。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加入ERP信息技术,可以将ERP的先进管理方式运用的供应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继而促使公司的信息化管理得以实现,减少了大量的固定工作,降低了人才成本。同时,ERP作为应用型软件,能够有效降低员工综合素质不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企业发展突破人才的限制。

2.2 当前ERP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实施应用的发展现状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企业在做好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应重视企业上下游供应商之间协作关系,缩短供需流程,增强竞争能力。当前,ERP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发达国家更是被广泛应用到企业原料供给、生产流通的整个环节。但国内企业的ERP多局限于企业自身管理过程中,供应链中没有有效的开发利用ERP系统,继而抑制了企业在流通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优质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先进管理系统,ERP与SCM都能够实现都企业资源、信息的整合优化。在实际运用中,ERP主要倾向于对公司内部自身资源的整合协调,而SCM则主要倾向于企业相关的上下游资源的管理,其核心是供应商,即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与上下级供应商的协作,在控制产品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企业库存。虽然ERP与SCM二者在不同的应用环节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单方面实施应用ERP或者SCM均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竞争需求,同时SCM的分散型设计也容易阻塞信息的流通影响企业信息流的传递。由此看来,将ERP与SCM进行综合运用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3 ERP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有效整合的几点建议

综合上述所言,ERP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有效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二者的差别,在充分认识二者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二者进行有效的整合意义重大,笔者对此有如下几点建议:

2.3.1 强化公司供应链的动态化控制

为将企业生产发展中上下游环节的信息资源实现无缝隙链接、信息共享,在供应环节、制造环节、经销环节建立合作的条件下,将公司、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用户的全部信息进行整合优化,提升整条供应链的利用效率,对供应、生产、销售整个过程实现动态化的控制。

2.3.2 强化公司本身及上下游企业的供需信息管理

企业自身的材料供需管理基本是多个科室共同完成,利用ERP信息技术系统可以建立采购、库存、销售3级管理模块。通过强化库存环节与经销环节的资讯沟通,在保障库存安全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企业库存积量的最小化、经销总量的最大化。如果ERP系统不能实现企业间信息的无缝隙连接时,企业间的SCM可以将一致的信息资讯进行传递,上下游企业的供需信息能够通过ERP信息系统获取,继而提升整个产业链条上各级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3.3 强化ERP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衔接度

企业自身各个层面的规划应该协调,企业本身的中、短、长期的规划也应该协调。如果ERP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规划有局限性时,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集成的信息,供给核心的数据信息,继而满足企业的生产发展需求。总而言之,将供应链管理的部分功能加入到ERP系统中,实现ERP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有效整合,供应链管理作用得以延伸,ERP信息系统也增加了新的运用功能,不断强化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密切程度,互利共享的信息资讯必将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是ERP信息技术的关键,将ERP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集成整合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整个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ERP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其操作难度比较复杂,各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权衡自身正确运用,力促ERP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整合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郑济孝.SCM?CRM与ERP集成应用[J].生产力研究,2010(03).

[2]王佩光,李心科,张晓琳.ERP系统中供应商管理的最佳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3]邹辉霞.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5).

作者简介:吴健(1987.10-),辽宁海城人,本科,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供应链管理与应用培训 篇四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供应室与临床科室一体化管理中应用品管圈的价值。方法 由供应室与临床科室9名人员组成品管圈小组,在供应室与临床科室的一体化管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观察品管圈实施前后临床科室对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与供应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品管圈实施后供应室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品管圈实施后临床科室对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将品管圈应用到基层医院供应室与临床科室一体化管理中,可提高供应室的工作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供应室;临床科室;品管圈;一体化管理

品管圈是由日本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各个领域。已有研究证实品管圈可有效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基于此,将品管圈应用于基层医院供应室与临床科室一体化管理中是否有助于供应室工作质量的提高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降低成为临床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我科于2012年4月在供应室与临床科室一体化管理中开展了品管圈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品管圈小组成员由供应室和临床科室人员组成,共9名,其中7名为供应室工作人员,年龄28~50岁,平均年龄(35.7±2.1)岁;其余2名为临床科室人员。1.2方法

1.2.1制定方法:品管圈小组采取头脑风暴法,分析供应室与临床科室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引发该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待主题确定后上报分管院长与护理部,经批准后拟定出具有可行性、科学性的对策。由2名临床科室人员组成质量保证小组,其工作是全面监督、检查工作质量;由7名供应室人员组成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供应室清洗、灭菌、无菌物品的管理与监督,并与临床各科室做好沟通。制定活动计划、设定活动目标、制定进度表、合理分配圈员的工作,由护理部管理活动计划表。

1.2.2对策:增强综合素质:①身体素质教育:供应室工作量大,工作环境潮湿高热,存在职业危害。因此,尽可能实施机械化操作,降低供应室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需机械清洗的器械不能由手工清洗代替。强调职业防护,加强身体锻炼。②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基本记录的书写能力,确保能够准确、及时地记录工作。③业务素质教育:做好新入科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加强科内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与重点作为管理查房中的主要对象,确

[1]保供应室的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增强灭菌器操作人员的无菌观念,做好岗前培训。提高责任心: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因此,向供应室工作人员强调优良的工作质量的重要性,对其做好思想素质教育,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强化法制观念:组织全供应室工作人员学习相关法规,增强其法律意识。工作中确保记录的完善,这样才能有据可依。沟通:做好供应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工作,在晨会上将临床各科室反馈的意见传导给供应室每位工作人员,并分析其原因。发放工作质量调查表评测供应室的工作情况。开展会议,讨论并分析双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加强管理力度:完善规章制度,使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加强监督力度,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事件,每周开展一次质量讲评;将发生的不良事件做好记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与预防方法;制定奖惩机制,定期考核;实施人性化管理,创建好的工作氛围,根据人员具体情况排班,以提高工作质量。1.3观察指标

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我科自行设计的《不良事件调查表》对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总合,调查内容包括:清洗不干净、下收下送出错、包装检查不仔细、无菌物品质量不合格、供应不及时等;临床科室对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我科自行设计的《工作服务质量评价表》了解临床各科室对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包括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较满意率。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9.0软件,所有数据输入SPSS系统。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釆用χ²检验。偏态分布的数据表示为中位数,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品管圈实施前后供应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向临床科室共提供1000件医疗物品,品管圈实施前共有298件医疗物品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8%;品管圈实施后共有111件医疗物品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品管圈实施前后供应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件(%)] [2]时间 件 包装检查不仔细

清洗不干净

下收下送出错

无菌物品质量不合格

供应不及时

不良事件发生率 实施前 实施后 χ² 1000 1000

31

22

21

18

19

29.8 11.1 107.42 0.0000 P 2.2品管圈实施前后临床科室对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品管圈实施前共收回200份调查表,其中有82份评价为满意,62份评价为较满意,56份评价为不满意,满意度为72.0%;品管圈实施后共收回198份调查表,其中有94份评价为满意,88份评价为较满意,16份评价为不满意,满意度为9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品管圈实施前后临床科室对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份(%)] 时间 实施前 实施后 u 份数 200 198

满意 82 94

较满意 62 88 3.06 0.0011

不满意 56 16

满意度 72.0 91.9 P 3结论

根据供应室与临床科室双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代供应室的发展趋势,提出品管圈活动,将其应用于供应室与临床科室一体化管理中,使得管理更具人性化、科学性、目的性与可行性。品管圈活动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将多种品质管理工具应用到管理中,符合PDCA管理程序。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中,组建品管圈小组,对现存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将改进工作落实到小组每位负责人身上,对工作进展程度进行监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个标准。有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还不行,还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将改进工作真正落实。由于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因此,在品管圈活动中,还应注重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人们思想意识进步了,才能真正付出行动。由此可见,品管圈活动中所提出的每项对策之间是有关联的,改进措施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品管圈活动使得圈员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其思考能力、管理潜能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本次研究中,品管圈实施后,供应室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1%,明显低于实施前的29.8%;且实施后临床科室对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为91.9%,高于实施前的72.0%,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

[4][3]意义(p<0.05),这与郭洪等研究报道一致。虽然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如:品管圈活动在我院处于初级阶段,工作人员对品管圈相关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不明确活动实施的意义所在,且品管圈小组成员的选定非常重要,如果挑选不当,会造成看问题不够全面;相关部门对激励机制的建立缺乏支持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解决。

综上所述,将品管圈应用于基础医院供应室与临床科室一体化管理中,有助于供应室工作质量的提高,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但还有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参考文献

5.供应链管理与应用培训 篇五

(2007-08-13 16:34:17)

转载

标签:分类: 物流资讯

知识/探索

唯智

供应链管理

中小企业

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对于寻求差异化经营的企业而言,如何能在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上占得优势,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挑战。

国内中小商业企业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困境。一方面,国内大型商业企业在近几年加快转型,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管理;另一方面,国外连锁企业涌入中国市场,凭借规范的管理和品牌策略在国内扎根发展。

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对于寻求差异化经营的企业而言,如何能在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上占得优势,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挑战。

这其中,对于众多寻求低成本经营的中小企业,如何优化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的流程来降低经营成本比率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被广泛认为是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之一。通过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设计,信息化系统是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差异化经营和成本控制的。内外夹击之下,能否使供应链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则成为国内中小商业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命门。

供应链管理对于商业企业来讲尤为重要。商业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商业企业一方面要与制造商进行价格、销售模式、结账日期、服务支持的谈判与竞争,一方面要快速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多样化、变化越来越频繁的需求。商业企业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变,难度越来越高。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决定因素就是目前国内中小商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

国内中小商业企业在近十年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寿命普遍不长;中小商业企业经营灵活,但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依靠经验和简单的账务处理工具,还有相当一部分采用手工记账。中小商业企业信息化还很少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出发进行规划,偏重商品管理,忽视流程优化;偏重成本导向,忽视顾客导向;偏重单品或大类的成本和价格管理,忽视存货的订货成本、存储成本、交付成本;偏重数据处理,忽视信息共享和集中控制;偏重业务管理,忽视决策分析。

国内中小商业企业要得以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能力是对市场和经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正确的决策能力。而要实现这两点,必须要有一个能快速配置、快速实施、快速应用、快速见效的强大的供应链应用平台,将中小商业企业的管理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或低水平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式。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正好为当前的商业供应链管理需求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以往,针对中小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成熟而适用的软件并不多,而且虽然各有特长,但大多并没有抓住中小商业企业的独特需求和管理特点。许多企业都曾面临着难以解决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矛盾。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是成长型企业信息化的内在要求,但资金紧缺、基础管理薄弱、专业人员不足往往使整体规划失去战略目标,整体规划沦为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失去战略目标的依托,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多中小商业企业的信息化由此陷入了泥潭。

而在近几年中,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深入,相关的信息化手段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观。由于中小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众多国内外的IT厂商也都陆续推出了适合中小企业部署、应用的系统软件或解决方案。

从目前市场来看,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用于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手段还是多样化的。

根据功能和特性上的差异,可以把这些产品大致分为系统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和集成服务三类。

Ø系统平台软件

作为典型的软件平台供应商,IBM和微软都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IBM Express易捷系列解决方案专门为中小企业客户设计和定价,它由新的硬件、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融资租赁

服务组成。而软件产品包含Websphere Express系列中间件产品,DB2Express等等,旨在功能、易用性、易管理性和价格等方面满足中小企业的具体要求。Microsoft Small Business Server是开拓中小企业市场的全功能网络应用软件,其设计目的在于协助拥有50台个人计算机以下的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以借助Internet开启企业商机、管理及加强客户关系并提高员工产能和工作效率。在系统平台软件之上,独立的软件提供商(ISV)或者解决方案提供商(SP)可以开发具体行业的应用软件。

Ø应用软件

相对系统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往往提供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某种特别功能,比如SCM和ERP。SCM产品市场分额最大的是i2,一些传统ERP厂商也纷纷推出SCM的模块。而对中小企业市场,众多的应用软件供应商也都陆续推出不同的产品,比如:

Oraclee-BusinessSuiteSpecialEdition、SAPBusinessOne等等。这些应用软件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包软件产品,旨在满足中小企业级应用软件“易买”、“易实施”、“易维护”的需求。它们不一定要基于某些特定标准的系统平台软件,但是往往系统平台软件会提供集成这些应用软件的能力.Ø集成服务

作为企业级信息系统,用户所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软件产品,而是由管理咨询、解决方案、系统实施等组成的一系列增值服务。而集成服务提供商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与系统设计,凭借及实施经验,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而

IBMBusinessConsultingService、神州数码都属于此类提供集成服务的厂商。

系统选型成功的三要素是:环境要求、目标合理、需求推动。信息化是中小企业迎接新经济的挑战、大幅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把握新的商业机会的必由之路。当然,在很多领导眼里,信息化并不是主要着重的,因为中小型企业主要面临的是增强竞争力的问题,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生产设备改进、工艺改进上加大投入。于是,对于企业信息化系统,就有领导问能否把销量提高30%--其实这是很难的。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结果知识和过程知识的转移,任何一个企业信息化系统在短期内,除了能帮助培养和转变员工观念外,收益一般为负。至于长期利益,则为效率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同时更根本的一条是企业管理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走上结构化的自我优化之路。因此,中小企业在保留灵

活的弹性运作的前提下,既要加强内部培训,强化内部管理“系统化”程度,尽力降低管理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最好的办法是将管理信息化,这样,不但可达到管理系统化的目的,而且可培训出执行力强复合性高的干部,一举多得。

因此,不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大型企业实施ERP系统一般都是争取在物资、营销、财务系统方面有所突破,然后在生产计划和设备方面进一步完善;而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定位于“有效监管企业物流”,把实施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物流(内部供应链)--进销存管理。这能够最大限度、最快速地为企业带来效益,同时也为将来的ERP整体上马做好基础准备。除此之外,在提升企业整体供应链管理水平时,行业、区域,上下游的大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如果这些中小企业能够在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同时,教育或学习、借鉴上下游合作伙伴、会员,共同强化企业运营信息化管理,将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6.运营与供应链管理试卷 篇六

2011年

姓 名学 号成绩

一、简要问答题(30%)

1.请描述宜家家居的运营活动系统图。P32

答:宜家家居的运营活动系统图展示了宜家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来达成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明确的企业中,很多高层次的战略主题可以从一系列紧密相联的活动中得到体现并得以实施。

2.描述丰田生产系统的一些主要工具。

答:丰田生产系统是为了提高质量和生产力而逐步发展出来的,以日本文化中消除浪费和尊重员工的思想为哲理。

消除浪费主要是消除七种类型的浪费:

1、过量生产的浪费

2、等待时间的浪费

3、运输的浪费

4、库存的浪费

5、工序的浪费

6、动作的浪费

7、产品缺陷的浪费。

尊重员工是丰田生产系统的一个关键因素。公司有着对永久职位实行终身雇佣的传统和在商业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维持一个稳定的工资水平的系统。

二、分析计算题(30%)

玩具小熊通过一个混合批量流水线生产过程加工出来。六个填充人员同时工作,把填充材料装进相应的布料中,这样就制成了小熊身体各个部位的基本形状。由于此作业部门相对分离,故每生产完25套小熊的部件就放在一个箱子内运给下一道工序。在另一个批量作业地,八个操作工人将整块的胚布裁剪成适当大小的布料,然后缝制成小熊的外衣。

接下来的生产流程是有九个工人将填充好的各个肢体部分进行塑形,比如身体、头部等,然后将这些部分拼凑缝制出完整的小熊。接下来,有四个工人为小熊粘贴好嘴巴、眼睛、鼻子和耳朵,并为他们穿好缝制的外衣。经过打扮的小熊都交给三个工人,他们为小熊装入预先准备好的声音设备(含有电池)。最后,经过2小时把胶水进行自然晾干,小熊由两个包装工人放进包装袋中,并把它们装入便于运输的箱子里。

为了分析研究生产能力,经理和生产主管们对玩具小熊的各道加工工序以及转移时间做了估计,估计的时间如下表所示。

表各工序的加工时间

工序

填充 缝制身体

缝制外衣

粘贴五官

添加声音设备

包装

加工时间(分钟)1.5 2.4 1.6 0.8 0.70.3除去不可避免的拖延和休息时间,生产主管可以对一个8小时的班次按7小时计算实际工作时间。

问题

1.根据生产主管的方法,一个班次可生产多少个玩具小熊?哪项作业是瓶颈作业?

答:一个班次可生产105个玩具小熊,缝制身体工序是瓶颈作业。

2.在作业流程的改进上,你能向生产主管提几条建议?

答:为瓶颈工序增加设备或者为瓶颈工序增加人员培训多能工提高设备的效率创建多工位共享的流水线布局(U形流水线)通过平衡流水线等方式平衡各道工序的流程能力通过生产班次的调整或者通过某些关键工序的加班来平衡各道工序的流程能力。

三、小案例分析题(40%)

你的自行车是你想要的样子嘛?你想要一辆适合自己的自行车嘛?如果你愿意付出比那些批量生产的自行车贵20%-30%的价格,那么你将会买到一辆大小、重量以及颜色都非常适合你的松下牌自行车。订货后三周内,你就可以收到这辆车(在日本境内则只需两周)。这一切都是由“松下顾客定制系统(PICS)来完成的。日本东京的国际自行车工业公司的工厂应用该系统,巧妙的运用计算机、机器人和少量工人,完成定制生产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

国际自行车工业公司(NBIC)——电子巨人松下的附属公司。从1987年开始生产松下牌自行车。随着该公司在日本市场引入个性化订单系统(POS)(PICS是为海外销售而研制的系统),它由于定制生产,日益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吸引顾客消费群的典范。

工厂本身拥有21名雇员和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用户可以在18种模式、199种颜色的模型中选择赛车、脚踏车、山地车等800万种车型。

PIC系统的工作程序如下:顾客先到当地松下自行车商店,在一架专门的车架上接受测量,然后店主将顾客要求的自行车的说明书传真给工厂的主控制室。在那儿,数据被输入微机中,然后自动生成自行车的初步蓝图,并且产生一个条形码(CAD设计只需三分钟,而以前工厂的绘图员则需要三个小时),接着条形码被贴到金属管架和齿轮上,最后经组装就生产出满足顾客个性化要求的自行车了。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一线工人持条形码标签和扫描仪就可以知道顾客的要求。这个显示在扫描仪的阴极射线管终端的信息直接传到计算机局域网控制的机器上。在生产的每个阶段,计算机读条形码就可以分辨出属于特定自行车的部件,然后告诉机器人在哪里进行焊接,告诉喷漆工人按哪种模式喷漆。

尽管使用了计算机和机器人,生产过程并非高度自动化。齿轮组是手工装配的。装配人线是人工运作的,顾客的姓名由工人手工完成。整个制造和装配时间是150分钟/辆。工厂一天可生产60辆自行车,NBIC的大批量生产工厂(完成其年产量的90%)可以在90分钟内完成一辆标准的自行车。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三小时之内就能做出的车,顾客却要等三周之久才能拿到?销售经理这样回答:“我们是可以缩短时间的,但是我们想让顾客感觉那种期待着某种独特产品的激动心情。”

为了与顾客保持有更多的联系,工厂将同顾客建立直接联系作为自己的责任。收到顾客的订单后,工厂立刻将由计算机生成的顾客定制的自行车图样连同一封感谢顾客惠顾的信函一起寄给顾客。三个月后寄出第二封信询问顾客对自行车的满意程度。最后,寄出一张“自行车生日卡”与顾客共同庆祝这辆自行车的周岁生日。

资料来源:S.MOFFAT, “JANPAN’S NEW PERSONALIZED PRODUCTION,” FORTUNE, OCTOBER 22, 1990, PP.132-35

读完本案例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这种生产模式会用到什么样的运作管理?有哪些与传统管理观念不一样?

答:这种生产模式用到供应链运作管理。

传统管理观念是满足一般消费者的普通的需求,新的管理观念是满足高端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传统观念是低成本策略,新的管理观念是高附加值策略。

2. 这种生产模式对哪些市场有吸引力?

答:高端产品市场有吸引力。

3. 此例说明了什么新的市场和生产概念?

答:此例说明了新的差别化细分市场,这种新的生产概念充分利用不同产品目标市场的信息,由于产品与工艺工程中心机构的设立,加强了产品设计师与工艺工程师的互动交流,使公司可以充分发掘利用整个自行车行业不同细分市场的信息差异。在这种新的生产概念下,顾客通过对成千上万种潜在的组合做出选择而直接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对不同市场信息的充分把握和利用,可以帮助企业动态管理新产品的增加。借助于对市场信息的跟踪分析和高技能工人的轮换这两种手段,企业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和优化组织

7.供应链管理与应用培训 篇七

1.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

(1)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 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而且学科交叉。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供应链战略、供应链运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掌握供应链流程设计、供应链模式构建与实施及绩效评价等基本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 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同时, 教师在授课中一般偏重于理论的讲解, 较为单一,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注重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突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的常用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模拟实验、网络教学等等。

2.“啤酒游戏”的引入

(1) 啤酒游戏的起源

“啤酒游戏”最初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 (Sloan) 商学院发明出来的一种类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戏。在模拟中, 由于消费者 (教师担任) 需求的小幅变动, 而通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 首先是大量缺货, 整个系统订单都不断增加, 库存逐渐枯竭, 欠货也不断增加, 随后好不容易达到订货单大批交货, 但新收到订货数量却开始骤降。

(2) 啤酒游戏和牛鞭效应

啤酒游戏最初用来验证牛鞭效应的存在。“牛鞭效应”是由宝洁公司在调查其产品“尿不湿”的定货情况时发现的。该产品的零售数量较稳定, 波动不大, 而分销商向宝洁公司定货时, 其定单的波动程度比零售数量的波动要大得多, 宝洁公司向其供应商定货时, 定单的变化量更大了。这种越往供应链上游走, 需求波动程度越大的现象, 称为“牛鞭效应” (the Bullwhip Effect) 。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李教授 (Hau L.Lee) 对需求放大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把其产生的原因归纳为4个方面: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

二、“啤酒游戏”的操作流程

“啤酒游戏”是在生产与配销单一品牌啤酒的产销模拟系统中进行的。它模拟的是简化后的供应链, 选择从库存控制这个特定的功能来说明供应链的复杂性。虽然相对于现实过程大大简化了, 但是仍然足以典型而集中地反映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供应链体系的本质特征。

1. 游戏的环境约束

模拟的供应链由3个环节构成——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 相邻环节之间存在物流 (啤酒) 和信息流 (订单) , 上游环节根据下游相邻环节发来的订单安排生产或订货。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相互独立, 下游企业不知道上游企业所面对的需求量。节点企业每周对上游企业下达一次订单, 并对下游企业发货一次。每个节点企业订货周期为4周, 即下游企业的订单2周后到达上游企业, 上游企业发货2周后货物到达下游企业。游戏初始时刻, 每个节点企业有4单位的初始库存。游戏一般模拟24周。

2. 分工及规则

(1) 供应链成员构成

每条供应链由3个节点企业 (啤酒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 组成, 每个节点企业由3-4名学生组成, 消费者由教师扮演;每两个节点企业由运输人员负责传递订单及运输货物;消费者的订单由教师直接传递给零售商, 运输人员由1名学生组成, 每条供应链共需10名左右学生参与。

(2) 游戏的目标

游戏在多条供应链之间展开, 各小组之间以成本的方式展开竞争, 单位库存成本为1元, 单位缺货成本为2元, 最终根据总成本递减 (库存成本+缺货成本) 的顺序进行企业和供应链排序。

(3) 游戏的操作步骤

扮演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每个小组, 在每周运作中要完成以下5个阶段的工作:

(1) 接收啤酒。从上游节点企业接收2周前发出的啤酒, 并在记录表中记录本周到货量和当前库存量, 啤酒由运输人员传递。

(2) 订单到达。接收从下游节点企业2周前发出的订单, 将收到的订单记录在记录表上。订单由运输人员负责传递。

(3) 用现有库存满足客户需求。如果有足够库存, 必须完成所收到的订单以及所有缺货的订单并填写发货单。如果没有足够的库存, 则必须尽可能地完成需求 (包括收到的订单及缺货的订单) , 剩下未完成的需求将作为自己当前的缺货量, 在库存允许的情况下必须补发, 同时在记录表中记录本期的实际发货量和累计缺货量 (期末累计缺货量=期初缺货量+本周收到的订单-本周发货量) 。发货由运输人员负责运输。

(4) 下达本周订单。向上游企业下达订单, 并记录自己发出的订单。订货单由运输人员传递, 保证2周后到达上游。

(5) 计算本周各项成本, 并核算累计总成本。经过本周运作, 每个供应链节点小组计算本周总的缺货量和库存量, 计算每个小组的总成本并填入记录表。

三、对啤酒游戏的改进

1. 常见操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 仅感受到问题, 缺乏进一步优化的设计

由于大部分现存的啤酒游戏操作中, 仅仅进行一轮的简单模拟。学生仅仅体会到了牛鞭效应的存在, 也就是本周的一些微小订单误差, 经过提前期的影响将会在未来几周内被放大, 许多游戏小组都出现了大范围缺货或大范围库存的情况。然而学生对于提前期缩短给供应链和企业带来的改善程度缺乏认识。

同时, 由于缺乏进一步调整的策略设计, 学生在模拟时, 很容易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游戏来看待。只感受到供应链运作存在的问题, 而感受不到改变。这样就看不到游戏所蕴含的本质, 也不会认真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2) 缺乏对战略联盟关系的认识

由于在游戏中, 上下游的信息相互隔绝, 能够直接接触到市场需求信息的是零售商, 其他上游企业只能根据历史经验与需求方订单的变化来进行预测, 从而带来大幅度的订单波动。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 战略联盟意味着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高度的信息沟通, 共同确保物流供应的同步, 会增强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共享, 从而大大提高整个供应链厂商之间的同步协作程度, 共同降低库存和缺货成本。仅仅通过理论讲述学生无法感受到战略联盟能带来的对比, 也无法对比不同战略联盟形态对管理造成的改变。同时, 对于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缺乏明确的认识。

2. 改进后的啤酒游戏

(1) 操作的改善

将原有的游戏仅进行1轮改变为游戏进行4轮或者以上, 每轮都考虑1个条件的改变, 从而渐进的加大难度和逼近现实。同时, 增加条件设置, 使学生可以对供应链现状进行优化和设计, 对比不同策略带来的优势, 从而增强供应链设计能力。

第一轮和常见的方式一样, 是最简单的情况。

第二轮为了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补充了条件设置。在每个企业的运作条件里加上售卖啤酒的利润, 固定订货成本的设置, 以及对制造商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周期的限制。

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 选择了如下设置:固定订货成本每次¥5;对制造商的产量限制为5-10单位, 生产周期2周期;同时考虑每个企业卖出单位啤酒的利润为¥5。固定订货成本的设置将使得学生学会如何选择运用相关的库存控制方式, 如何设置安全库存。生产周期和产量限制使得学生学会如何提前进行生产计划的安排。

第三轮要求每条供应链针对不良现状, 讨论并提出优化策略, 然后进行运行, 并比较每个供应链的总利润。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提示可采用的策略, 比如:缩短提前期、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批量订货、回购协议等等。要求每条供应链只能选择某种策略, 来比较不同策略的优劣。学生在讨论优化策略的时候能学会如何协调不同企业利益, 如何在供应链中分配利润, 如何在供应链中形成战略联盟。而对策略的运用则体现了与不同课程的交互, 不同知识的综合运用, 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策略可能会对企业和供应链内部的管理工作带来的要求。如, 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就可能会带来上游企业管理工作负担的大大增加。

第四轮设置为信息共享, 让学生感受供应链信息共享带来的改善。

(2) 组织的改善

(1) 游戏前阅读与准备

在实施综合训练前, 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啤酒游戏”训练的背景, 推荐学生阅读系列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 也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及阅读相关材料。通过背景资料的阅读和理解, 学生能初步了解摩西的基本内容和带来的预期效果。

(2) 游戏中小结

现场指导每个供应链完成模拟内容, 并要求每轮直接对比利润或者成本, 每轮每个供应链做一份小结, 分析自己工作有什么问题。教师在每个供应链模拟结束后认真指导供应链中各企业成员总结过程的心得和体会, 总结模拟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指导各小组学生形成书面的模拟成果报告。

(3) 游戏后考核评分

最终得分分为三个部分。30%来源于所在供应链利润或者成本排名, 30%来源于啤酒游戏报告中的互相评分结果, 40%来源于所提交报告成绩。这样成绩并不仅仅来源于老师的评分, 还需要来源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和采取的策略改进的结果, 更加具有激励效果。

四、改进后的效果分析

1. 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啤酒游戏”模拟中, 学生需要计算指标并且选择优化策略, 而这些指标和策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均已接触, 通过模拟对这些专业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并能在训练中熟练应用。

2. 加强了学生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通过模拟, 扮演不同供应链角色的学生会根据自己角色的性质依次进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预测, 根据库存状况进行发货、订货或安排生产计划 (制造商) 决策, 从而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增强了学生对战略联盟关系的理解和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前两轮模拟中, 每个学生都做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对策, 所以, 每个人都认为是别人的过错导致了整个“啤酒游戏”的崩溃。而第三轮每个企业和供应链都必须进行合作和充分沟通, 以得到共同认可的改进策略。为了避免由于市场需求的较小变动对整个供应链影响的放大效应, 学生需要从全局出发来思考问题, 从整体结构出发考虑所有环节的关系, 同时充分考虑时间上的滞后效应, 在做出决定之前能够看到事件的起因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 从而大大增强了对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的理解, 也增强了团队意识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啤酒游戏”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之余, 还启发了学生思考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获得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值得推广使用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Lee H, W hang S.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J].S 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谭宏.从啤酒游戏看供应链合作关系形成的原因[J].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2004, 7.

[3]冯华.供应链管理实验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4] (美) 大卫·辛奇利维, 菲利普·凯明斯基, 艾迪斯·辛奇利维.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M].季建华, 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308-319.

8.供应链管理与应用培训 篇八

关键词:采购成本供应链管理模式

0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满足服务水平要求,同时降低系统总成本,而将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商及最终用户结成网链来组织生产与销售商品,并通过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系统设计,计划、运行和控制等活动达到预期目的。也可以将供应链管理理解为,对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合作者关系等规划、设计、运营、控制过程进行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体系。

当前业采购成本在销售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从利润产生的空间来看,大多数商品所处的是买方市场,价格已没有上涨的幅度,于是企业家们开始转向一直被忽略的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成为第三利润源泉。但是,总体上来讲,大多数的企业没有把采购管理纳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下。这就产生如下问题企业轻视采购管理:企业压榨供应商,因为没有良好的沟通和约束机制,采购的效率低;当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采购成本高居不下,甚至是浪费严重。基于这些原因,如何把供应链管理管理有效融合应用到企业的采购过程中,成了很多企业的现实课题。

1传统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过度重视销售环节而轻视采购环节采购与销售是企业价值链中两个重要的战略因素。而我国企业对二者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多数企业都是重视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而忽视对采购环节的管理。长期以来,企业界一直把“采购”当作例行的幕僚工作,而不是把它作为企业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忽视了采购对企业产销活动的直接贡献。

1.2企业重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欺压供应商我国企业在采购观念中的误区还表现为一味考虑节支,更多的考虑利己。采购管理的目标主要集中于对供货商压低价格,缺乏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培养与供货商的战略合作关系。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信誉与有商业往来的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竭尽全力将利益收归己有。更有某些知名企业凭借名气欺压供货商,长期拖欠供货商货款。这些短视性采购行为都不会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

1.3企业采购管理的效率低由于观念落后、灰色采购行为屡禁不止,造成了采购效率低下,严重影响若企业整体绩效。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人们对销售环节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而对于购买环节却没有给与相同的重视和研究,采购的运作和管理处于暗箱操作的状态。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检验监督,各种关系户可以钻空子推销质次价高的产品,直接导致不合格产品数量增加。由于采购计划不合理,经常出现物资积压、存货周转率低和资金占用量大、截留挪用货款等情况。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难以实现对个人行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无法杜绝采购环节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目前,我国对企业采购管理的研究还较少,落后于企业对采购知识的需求,由于缺乏对采购的正确认识、采购理论和采购技术,采购环节的浪费现象很严重。

2供应链条件下采购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可以协助公司通过采购管理增强供应链的系统性和集成性,提高企业的敏感性和响应性。为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无间断连接,提升了供应链上企业的同步化运作的效率,必须加强采购管理,保证数量、时间、地点、价格、来源的适当性。这些对传统的采购提出了挑战,要求企业必须对采购环节进行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创新设计。

2.1以外部资源管理为工作重心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要求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增加和供应商的信息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建立新的供需模式。由此,采购工作的重点转向实现有效的外部资源管理。

2.2面向过程的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贯穿的是一种过程管理的思想,这种思想要求将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2.3建立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伙伴关系双赢伙伴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它强调在合作的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合作和协商来协调相互的行为。它表现为制造商对供应商给予协助,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提高效率,降低交易费用;长期的信任合同取代短期的合同:比较多的信息交流。

2.4信息化的采购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区别干传统意义的管理而成为电子商务时代全新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的集成为前提。供应链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3企业供应链采购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法

3.1建立高素质采购班组,实施准时化采购高素质专业化的采购班组对实现准时化采购非常重要。因此,首先必须成立两个班组:一个是专门处理供应商事务的班组,向供应商发放免检签证等,同时要负责供应商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另外一个班组是专门从事消除采购过程中浪费的班组。

3.2确保采购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要制定采购策略,改进采购方式,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正确评价供应商后向其发放签证。在这个过程中,要与供应商一起商定准时化采购的目标和有关措施,保持经常性的信息沟通,并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

3.3精选少数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选择供应商应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产品质量、供货情况、应变能力、地理位置、企业规模、财务状况、技术能力、价格、与其他供应商的可替代性等。

3.4进行试点工作先从某种产品或某条生产线试点开始,进行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准时化供应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取得企业各个部门的支持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生产部门的支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为正式实施准时化采购打下基础。

3.5搞好供应商的培训,确定共同目标准时化采购是供需双方共同的业务活动,需要供应商的密切配合。只有供应商也对准时化采购的策略和运作方法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获得供应商的支持和配合,因此需要对供应商进行教育培训。

3.6向供应商颁发产品免检合格证书准时化采购和传统的采购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买方不需要对采购产品进行比较多的检验手续。

3.7实现配合准时化生产的交货方式准时化采购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生产准时化。为此,要实现从预测的交货方式向准时化适时交货方式转变,促进供应商与用户的密切合作。

3.8继续改进,扩大成果准时化采购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交货的准确性和产品的质量、降低供应商库存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准时化采购的运作绩效。当然,还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或检查。

4小结

9.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心得 篇九

09物流管理 刘斯江 58号

时至期末,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从对物流概念的模糊不清到如今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物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在曹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我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许多基本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也形成了自己对物流业的一些看法。也深刻感受到了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我学习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各自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在生产制造和流通及销售环节中各自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物流企业还是在生产制造企业,物流活动都是企业生产运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生产水平不断完善的今天,物流成本的控制已经成为了第三利润源。可见物流系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全球供应链一体化的打趋势下,物流管理也有新时代的特征。在书中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国内外经典的案例,对整个系统的作用有了具体的认识。

在学习物流战略与规划这一版块中,我学习到物流管理战略就是要通过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适应性强、具有敏捷性的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从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灵活性等方面显著提高竞争优势。这种战略思想的实现,需要供应链物流系统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规划与运筹,并把供应链管理战略通过物流战略的贯彻实施加以落实。在阅读章末案例中,我学习了国美电器成功的关键——高效的物流体系规划这一经典案例,对物流战略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没有好的物流体系的支撑,国美电器这么多门店运营是无法高效进行的。也不可能取得如今如此好的业绩。而我们在看看沃尔玛,作为世界零售巨头,他的物流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可见沃尔玛对物流战略的重要性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重视并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精力去开发物流技术的应用。但是物流业的发展在我国是近年才被重视的,是物流业已经明显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之后才被有关部门重视的,物流战略的之后对我国经济的阻碍是不言而喻的。不像日本等国家,在工业发展初期就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已经提出了有利于日本全球化进程的物流战略,所以他们物流业的发展目前在世界已经是步入先进行列。

10.供应链管理与应用培训 篇十

现代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市场全世界化促使包含材料取得、加工、装配以及分销在内的制造流动散布在整个世界进行。跟着延续发展的制造全世界化趋势,企业与供应商、转包出产火伴以及顾客之间的联络更为紧密。先前的管理模型着重于调理内部业务进程中的各种能力,增添市场价值。相反,供应链管理使公司追求集成外部环境(顾客、供应商以及合作火伴)资源提高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表明经营重点从公司内优化转移到1个战略同盟全面的优化。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功能以及目标。

(一)库存管理。要通过库存管理缩短定货-运输-支付的周期时间,加速库存周转,解除缺货事件的产生,有益于整个供应链的调和、高速运转。

(二)订购进程管理。订购进程是给供应商发出定单的进程,它包含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应用配销单据等对于整个补充网络做规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定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树立长时间瓜葛;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给供应商并对于已经接管货物进行支付。EDI的采取,使订购进程管理更为高效。

(三)配销管理。当货物进入分销中心,配销管理便指的是计

划、调和以及节制货物的.物理流,包含4个进程:配销需求规划、什物库存管理、运输以及车队管理、劳力管理。

(四)仓库管理。除了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1般业务外,还包含代办购销、拜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节制等业务。仓库管理的操作劳动强度很大,但条码技术、扫描仪、EDI的引入扭转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力,从而实现对于物流管理的电子化,到达对于贸易进程实时跟踪的基本请求。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色。

(一)信息传递纵横交错。1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其信息传递在企业之间逐级进行,供应商不能患上到最新的需求信息。供应链管理中,节点企业之间是战略合作瓜葛,拥有利益1致的特色,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是同享的。

(二)总体性增强。在传统观念中,供应链管理就是物流管理,企业瓜葛主要是“买-卖”瓜葛,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以出产为中心的,供销处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企业间很少沟通以及合作,更谈不上战略同盟以及协作。供应链企业是1种战略协作瓜葛,这类瓜葛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强调企业间长时间的、直接的合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规划以及解决共同问题,是1种动态的同盟。

(三)现代化信息技术表现出强大的支持作用。信息化时期的到来,使供应链上的贸易火伴随时需要各种信息来对于产品进行发送、跟踪、分拣、接管、存储、提货和包装。在世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时期,物流以及信息流的互相配合体现患上愈来愈首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需要用到愈来愈多的现代物流技术。所有这些都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作用。

(四)物流服务方式灵便多样。跟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物流的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趋表现出灵便多样的特色。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请求,呈现了产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呈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3方物流企业,包含货代公司(运输代理企业)、仓代企业(仓储代理企业)以及流通加工代理企业等;呈现了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患上物流服务更为高效快捷,适应了企业、社会对于物流不断增长的请求。

参考资料:

[一]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二0版。

[二]彼德·德鲁克:《管理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

[三]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二00一年版。

[四]丁立言、张铎:《物流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二000年版。

[五]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二000年版。

[六]金若男、张文杰:《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七]沈厚才、陶青、陈煜波:“供应链理论与法子”,《中国管理科学》,二000年第八期。

[八]代小春、牟小俐、江积海:“企业施行供应链管理的进程框架”,《经济管理》,二00一年第六期。

[九]曾经祥云:“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企事迹效评价”,《经济管理》,二00一年第二二期。

[一0]刘丽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之1——物料采购管理策略”,《中国管理科学》,二00一年第九期。

[一一]王成恩:“供应链中物流与信息流管理”,《中国管理科学》,二000年第八期。

11.供应链管理与应用培训 篇十一

[关键词] 本体 供应链管理 聚类本体

一、供应链管理及其特点

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交易模式,如B2B和B2C,而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新颖而富有创造力的商业合作关系,如供应链和虚拟企业网络。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关于协作信息、原材料流、工厂运做及物流的管理。它能以最小的资源利用成本,灵活而敏捷地应对顾客需要的变化。供应链存在的基础是不同的、独立的业务实体间的同步,也就是供应链成员内部以及成员间的协调。供应链成员需要本着合作的精神进行谈判和妥协,目的是寻求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最优。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对不相关系统及其部件组成的复杂网络进行管理的艺术和科学,包括确定供应链目标,制定相关战略、战术,以及对其实施的有效、高效控制。

对整个供应链而言,决策是在一种分布式环境下进行的。供应链管理会把整个供应链的共同策略强加给供应链的各个成员,而每个成员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尽管都独立于共同的目标和策略,在实施时却需要同整个供应链的目标策略相一致。供应链是一个复合分布式系统,供应链可以建模成为一个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系统,这些代理为同一最终目标而合作。

一个基本的供应链包括来源(Source)、生产(Make)、运输(Delivery)三个业务流程。生产部门根据顾客的需求从供应商购买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通过运输配送到不同销售点以满足顾客需求,基本的供应链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框架

供应链管理是创建设置供应链,确定供应链的测度指标,找到供应链中的弱点,通过协同工作获得最佳效果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制定管理所有资源(原材料、服务)、平衡累积需求和供给的策略,包括五个步骤:规划(Plan)、来源(Source)、产品和材料(Product & material)、传递(Delivery)、返还(Return)。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各环节中产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其管理的复杂性在于,其一需要同时考虑不同的目标;其二在于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细小的修改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

本体是对共享概念化的正式、清晰的说明,它可以看作特定领域知识的语义本源。利用本体可以实同特定领域中不同主体间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如果在供应链管理中采用一个标准的本体集,这将有利用于增强不同供应链管理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二、本体与供应链管理

本体也可以看作某领域公认的概念集,通过本体可以使领域知识结构更加明确,有助于不同的人(或代理)对信息语义理解的一致性。按照本体的应用规模和级别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域本体(domain ontology)、任务本体(task ontology)、元本体(meta-ontology)、知识表示本体(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ntology)。Gruber提出了本体开发时需要遵循的标准,清晰(clarity)、一致(coherence)、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最小编码偏差(minimal encoding bias)、最小本体承诺(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本体是某领域内重要概念的简单等级结构描述,并辅以对每一概念的详细描述。本体包括一系列概念,例如 类(class)、子类(subclass)、类结构(class hierarchy)、实例(instance)、槽(slot)、值(value)、默认值(default value)、面(facet)、类型(type)、势(cardinality)、继承(inheritance)、变量(variable)、关系(relation)等。

本体技术是语义网的基础,目前较多采用的开发语言是DAML+OIL,其他的开发描述语言还包括,XOL(XML-Based Ontology exchange Language)、SHOE(Simple HTML Ontology Extension)、OML(Ontology Markup Language )、OIL(Ontology Interchange Language)。本体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领域。

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看作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异质性问题,也就是系统结构和设备异构和系统间缺乏统一的语义理解(即本体)。造成这种语义异构的原因就在于整个供应链中的信息系统没有共同的本体。具体表现为:不同系统使用多种术语表示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在不同系统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各系统使用不同的结构表示相同的信息,各系统中的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但由于各系统分布自治,这种隐含的联系不能显性化。

解决信息异构的方式有两种,即结构方法和语义方法。结构方法的扩展性差、而且不提供语义级的检索,以本体作为语义层集成手段的语义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但实现比较复杂、因为涉及本体的建立。作为供应链中结点的不同企业间(即 整条供应链内部)存在着信息系统的差异,即使同一企业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不一致性。尽管EDI和受控词汇(CV,Controlled Vocabulary)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也有其自身不足。EDI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甚至重构业务流程以适应EDI的要求,提高了现有运作成本。通过本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

三、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中的资源或代理间互操作,通过本体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代理间的互操作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不同的代理往往是独立开发的,代理间采用的是不同的通信语言和术语。独立开发的代理的互操作能力主要依赖于代理彼此间的理解能力。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正式的清晰的表述。概念化就是指对一些现象的抽象,也就这个现象相关的概念、概念的含义及利用这些概念的限制,也就是说本体应该是可以机读的,这样本体就为代理互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术语提供了正式、明确的说明。

不同代理对其所处的环境的理解不同,其目标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但从整个供应链管理来说,为完成供应链的目标它们之间要能够进行互操作。这种互操作是不同代理基于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结果,是以代理间对不同之处妥协为基础的。通过本体合并(merging)可以实现这一要求,本体合并也就是建立一个包含不同版本代理本体的本体,这些代理本体内容之间有相似或交叉的部分。

解决互操作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元层次方法(meta level approach),指从元属性层次来描述本体。元属性指可变性、可变频率、逆可变性、事件可变性、模式、原型化、例外、继承、继承与差别,元属性包括各种语义信息,目的是表征在概念描述中的不同属性行为。元属性对概念语义的精确说明以及本体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元属性描述方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概念属性的可变化的描述,来清晰地表达随时间变化的属性行为。此外,这种方法还能表示类成员机制,因为每个属性都关联一个定性的量词(qualitative quantifier)以表达子类继承了多少属性。这种模型不仅表达概念的原型属性,而且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属性。通过这种清晰的描述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一般域,而且还能理解概念在描述具体域时的作用。

供应链本体应该为供应链管理中不同主体提供标准的交流方式,使供应链软件开发商能基于一致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软件开发,供应链本体可以为作一个基础本体用于更具体的本体的构建。

在进行供应链本体开发时,首先要通过供应链相关文献获取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信息并建立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精确定义。之后,从获取到的知识中抽取出供应链管理的不同概念,只有最相关的并一致认可的概念才能抽取出来。抽取后的概念可以分为不同的组,而且不同概念间的关系也应该描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取不同概念的详细属性,最后利用本体开发工具构建出本体。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供应链本体的开发过程

根据供应链的定义和特点及供应链管理本体开发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元层次方法创建企业本体。本体可以看来具有一定逻辑规则集的图,即O=(G,R)。图可以表达供应链运行过程的等级结构顺序,这也可以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多代理系统相对应。图是由节点V和边E组成的,即G=(V,E)。其中节点代表概念名称,而边代表概念间的关系。关系或其所表态的语义可以是元属性中定义任何概念或关系,如类O、子类O等。对于供应链本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节点的,内部评价以及节点间的多元交流与谈判。根据供应链流程,可以做出供应链管理本体的元图,如图3所示。

图3 供应链管理本体元图

供应链本体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有以下特点:

1.易变性,即概念属性变化的可靠性;

2.易变频率,即在概念描述中属性变化的频度;

3.事件易变性,即属性变化的原因;

4.模态,表示命题真假的方式。

考虑到上述特点,所以在构建供应链本体时可采用聚类本体。采用聚类本体的基础是不同类及其资源概念间存在着相似之处。表示类及其资源模型的本体是一致的,没有冗余且经过结构化处理的。在聚类本体中的每一个本体都通过属性和关系来描述概念,而且等级结构中的层次结构也利于不同代理间信息的传递,所以聚类本体的等级结构可以使供应链管理中不同代理的异质本体共存,并通过本体间联系来实现代理间的互操作。

四、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发供应链本体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选择哪一种开发语言。不同的开发语言有其自身的应用特点。供应链管理中需要不同的代理间进行谈判与协商,也就是要在共同语义理解的基础上各代理要具体一定的能力,所在本体开发时需要优先选择能够描述规则并进行推理的语言,如OIL和DAML+OIL。

本体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时,必须注意本体的演化问题。在聚类等级结构的本体中继承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本体可以重用并扩展为另外一个本体,当被重用的本体发生变化时,必然导致在它基础上派生出别的本体的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中本体之间的变化是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实时同步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如果一个供应链系统中相互信赖的本体越多,则系统中本体演化的复杂性就越高。本体的演化是一个分散的协作过程,供应链管理中相互依赖的本体在物理上的分布必须考虑,本体的深化需要追踪每个本体的改变,以及一系列的相关变化。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V. Smirnov, Charu Chandra.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operative Supply Chain Configuration[EB/OL].[2007-04-06]http://www.aaai.org

[2]Frankovi, B., Budinská, I., Dang, T. Tung. Ontologic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EB/OL]. [2007-04-06]http://www.bmf.hu/conferences/SAMI2003/BUDINSKA.pdf

[3]Ali Ahmad, Mansooreh Mollaghasemi, Luis Rabelo. Ontolog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EB/OL].[2007-04-20] http://www2.isye.gatech.edu/people/faculty/Leon_McGinnis/8851/Sources/Ontology/Ontologies.pdf

[4]李勇:关于本体整合的研究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5

[5]刘子恒:本体演化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2005 (10):3~5

上一篇:广告公司设计部工作职责下一篇:郑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