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教学

2024-07-20

民族舞教学(精选11篇)

1.民族舞教学 篇一

五(2)班民族舞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本班的舞蹈教学。舞蹈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通过感人肺腑的音乐、富有诗意的构思、优美娇健的造型,形象逼真的道具,使学生从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活跃身心、锻炼意志、增强才干,从而造就人才。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课外活动是我校的一面旗帜,对于这方面受益的学生可以说一生受益。根据学校的安排每周三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进行训练。

一、丰富了学生认知经验,激发学习愿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舞蹈训练中,首先结合认知内容向学生介绍有关舞蹈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舞蹈常识,增强他们的感性知识。其次带领同学们观看少儿、成人的舞蹈录像,了解舞蹈的动作特点,丰富舞蹈语汇。在观看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练习,教师及时鼓励、支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基本舞步和动作,引导学生按规律组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舞蹈课堂上,首先,我对学生进行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接着,我对学生进行了民族舞蹈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彝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又进行了彝族舞蹈基本手位和脚位的练习。

三、为了能学好这个舞蹈,校舞蹈队的韦敏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教会班主任和每个班级的领舞,在课间操的展示中获得了满意的成果,给自己和学生树立了很大的信心。

可以说通过舞蹈训练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改进动作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增强模仿能力,培养正确的基本姿态。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希望在今后的舞蹈教学中,我能探索出更多的经验,将舞蹈兴趣小组的教学送上一个新的台阶。

付君兰 2015年1月22日

2.民族舞教学 篇二

一、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引入民族舞蹈教学的价值

民族舞蹈引入高职舞蹈教学中有诸多现实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高职舞蹈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以西方的主要舞种为主, 如爵士舞、芭蕾舞或者偏向动作类的现代体育舞蹈, 较为零散, 教师按照自身喜好重点教授某个舞种。而将民族舞蹈丰富多样, 引入教学中会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二是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民族舞蹈表面上较为“原生态”, 但并不简单, 学生掌握舞蹈所需要的正确站立形

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啊!……”寥寥数语勾勒出的情境与思恋, 本身就是一首美轮美奂的乐曲, 这样的词必然会激发出赵元任先生的音乐想象力, 当词与曲完美融合后其各自的意境再次升华。

三、演唱风格

对于一首成功的流行歌曲, 仅有优美的旋律和精彩的歌词是不够的, 它还需要表演者传神的演唱, 才可以完整的表达出作品的内涵。这就需要选择符合作品要求的声音, 并且要歌者能对原作所要表达的情绪、思想、意境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然后确定合适恰当的演唱风格才可以将作品完美的演绎出来。所谓的“心之音, 情之声”就是指这一层意思, 而这些要求也恰恰是我们选择优秀流行歌曲的依据。

邓丽君演绎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温柔、细腻、甜美、安静的声音准确传递出中国传统女性含蓄而又热烈的爱情观。刘欢演唱的《好汉歌》以洪厚、宽广、大气的音质, 用纯粹的, 脱缰野马般的原始激情激发了英雄好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气;汪峰演唱的《飞的更高》以高亢、沧桑、收放自如的声音激活了你我心中的能量, 卷起风暴、挣脱枷锁, 我要飞向更蔚蓝的天空, 寻找更灿烂的生命。歌者的声音类型、演唱风格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思想、意境吻合度非常好, 使得作品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表演在传递作品意境的重要性, 可以分析最近特别流行的一部作品《忐忑》, 这首歌旋律独态、方向、舞蹈动作姿态, 身体各部位运动幅度、速度灵活性, 身体控制的稳定感、协调感、肌肉的力量以及由以上诸因素所构成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术技巧, 都可以经过民族舞蹈的学习而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民族舞蹈风格差异大, 音乐有特色, 学生的表演能力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三是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对家乡、民间的热爱之情。民族舞蹈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主要状况、生活形态的了解, 为日后的表演实践提供更多的素材。最后高职学校开展民族舞蹈教学也是一种保护、弘扬、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方式。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 民族舞蹈就生活在教育环境中, 没有任何理由将其忽视。民族舞蹈在舞蹈教育中的价值是公认的, 这也是众多学校专题讲授的原因所在。

二、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的薄弱环节

1. 民族舞蹈课处于边缘化、零散化状态

普通本科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引入民族舞蹈教学已有较长的一段时间, 因此在课程的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 师资、教材的配备等方面相对都比较成熟。而高职院校资源相对有限, 学生来源多元化, 舞蹈功底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没有接受过任何舞蹈方面的训练, 这让有些学校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基本功的训练上, 舞蹈课等同于形体训练课, 无暇将系统化的民族舞蹈引入教学中。较少学校主动设置专门的民族舞蹈课程, 而是在教其他舞蹈课程时“顺便”引入。有些学校将民族舞蹈教学作为选修课, 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观, 以零散化的鉴赏为主, 较少实践性训练, 也没有固定的教材、考核方式等。这种零散化、边缘化状态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将之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随意应付, 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热情参与其中, 自然达不到课程学习的目的。

2. 具体教学过程以技巧训练为主, 忽视情感的培养

传统文艺理论认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故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也就是说舞蹈是内心情感激发到一定状态的产物, 肢

特、节奏变化无穷、且无具体歌词, 但经过龚琳娜不断变幻的唱腔、夸张的面部表情、极具力量感的演唱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将作品的意境演绎的极为传神[4]。

作为欣赏课, 我们不仅要介绍优秀的音乐作品给学生, 还要教会学生寻找优秀作品的方法, 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从探讨流行歌曲进课堂的门槛为目标, 通过与学生分析流行歌曲的旋律、歌词的音乐性与思想性、表演方式三个方面, 建立起三条直观的判断标准, 希望我们的学生能从良莠不齐的流行歌曲中, 通过自己正确的审美方式, 独立的思考过程选择出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宋秋敏.“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D].江苏:苏州大学文学院.2008年.P6, P240.

[2]施咏.刍议民族音乐审美中的旋律因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P10, P11.

[3]钱仁康.送别面面观[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P66.

[4]百度百科.忐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41025.htm.

樊辉 (1976—) , 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教师, 主要从事大学音乐的教学研究工作。

体动作是情感的一种表达。舞蹈的核心、动人之处在于其情绪与肢体的“天人合一”, 情绪上感染人, 让观众情不自禁地与之相配合。没有情感, 只有肢体的舞蹈表演如同机器人一样, 即使动作很标准, 也缺乏动人的力量。民族舞蹈能鲜明地体现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 比如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民族, 蒙古男性一般魁梧有力, 其舞蹈节奏很快, 大幅度的动作比较多, 表演者脸上的表情也要相应的热情、奔放, 以充分展现蒙古族人热情、豪爽、大气的性格特点。而像傣族的孔雀舞, 表演者在月光下, 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 模仿孔雀的形体, 节奏相对较缓, 表演者的表情会随着肢体的不同表达调整。而藏族的宗教舞蹈带有祭拜天地、神迹的因素, 音乐雄浑, 带有明显的巫文化特征, 表情宜庄严、肃穆, 体现出对天地生灵的敬畏, 因此不宜嘻嘻哈哈。这些情感、神态也是表演应具备的重要要素, 但在现实教学中, 教师通常注意的是动作到不到位、标不标准, 较少注重表情、神态的揣摩。导致的结果即是学生的表情跟不上动作, 有些面无表情, 有些则表情僵硬, 呈现明显分离的状态, 不能完全融入舞蹈情境中, 也就无法感染观众。

3. 缺乏基本的舞蹈理论, 舞蹈鉴赏环节薄弱

舞蹈理论在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学习中基本处于一个薄弱环节。有些老师、学生认为理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实践能力,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跳过理论部分。有些学校并非认为理论不重要, 但因为教师舞蹈理论并不扎实, 不懂得如何深入浅出地将相对枯燥的理论转为生动活泼的案例, 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但实际上, 舞蹈理论并非可有可无, 只要将舞蹈作为一个学科, 一个专业, 学习者都必须学习理论。因为舞蹈理论是对长期以来各种类型舞蹈实践的总结, 能帮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舞蹈领域的主要脉络, 包括发展历程、各派风格、不同观点等, 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助于学生提高鉴赏水平, 进而提升实践能力。民族舞蹈理论能帮助学生理解民族舞出现的原因、发展的动力、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等。而理论不扎实, 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实践能力。很多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常需要暂时中断表演教学而介绍某个专业术语或某个流派, 否则学生无法理解动作、表演的含义, 导致表演支离破碎。除了理论不够外, 高职学生的民族舞蹈鉴赏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其欣赏水平停留在外行人的层面上, 未能从整体上把握。

三、改进高职民族舞蹈教学的思路

1.形成专业化的民族舞蹈课程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要定位, 通过三年高职教育, 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舞蹈表演、创作能力, 能满足商业、庆典、广场等各种具体场合对舞蹈表演的需求。民族舞蹈丰富多彩, 既适合学生练习基本功, 也能“现学现卖”, 积累舞蹈素材。因此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有必要引入规范化、专业化的民族舞蹈教学, 形成系统化的一门课程。高职院校将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系统化, 应逐步配齐相关的师资、教材、服装及其他跟教学有关的资源。比如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跟各地传统服装、用具密切相关, 蒙古族舞的马鞭、藏族舞蹈的长袖等等, 这些资源如果能够配齐, 学生会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能更加有兴趣, 也能吸引更多的老师、学生投入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要发挥更大作用, 势必要走专业化之路, 在高职教育中也是如此。

2.重视民间文化、民族情感的培养与揣摩

民族舞蹈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特色。相应的, 民族舞蹈教学就不只是简单的舞蹈技能的学习, 更是一场民族文化的普及教学。教师不仅要将民族舞的动作要领教授给学生, 更要将蕴含在其间的文化、情感传递给学生。这并非本末倒置或者偏离教学。实际上, 经过认真揣摩、思考的舞蹈表演比一味地模仿教师舞蹈动作更有助于提升表演水平。这也是很多著名的舞蹈家在创作时需要进行民间采风、调查, 与民间舞蹈能人、群众交流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有意识地将民族舞蹈蕴含的地域文化、心理情感教给学生, 以便学生在表演时能更有体验。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在假期进行民间采风, 搜集关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歌谣, 观看纪录片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民族的特点、文化。

3.以六大民族舞代表性作品为主, 抓特色动作

我国民族众多, 民族舞蹈异彩纷呈, 高职生舞蹈学生学习时间有限, 用于民族舞蹈的时间更加有限, 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抓住重点的几个舞种。一般来说汉、藏、蒙、维、鲜以及傣族这六大民族舞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可以作为学习民族民间舞的代表重点学习。而每种类型的民族舞代表作品都必须从它的民族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和实用性来进行综合选择。既要能代表该民族舞蹈的主要风格, 涵盖关键动作, 在难度和复杂度方面又适合学生学习、训练。比如蒙族舞舞步轻捷, 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 比如当情绪高昂时, 双肩抖起来, 甩肩、碎抖肩, 快速平转飞舞, 常见飞舞、挥手、扬鞭等动作, 展现蒙人热情开朗的性格。蒙族舞蹈的特色动作可概括为“横摆扭”, “横”是指动作的方位始终都在横线的左右方向上, “摆”是指双手在横线上左右、上下摆动, “扭”是指腰要随双手的摆动而左右扭动。掌握对上述“横摆扭”的训练, 必须配合呼吸, 以呼吸带动步伐、肩部的起伏, 控制关节的平衡性使气力相互协调, 还需要呼吸来衔接前后动作, 表达感情。这些基本动作要配合上神情, 才能恰到好处地传递出蒙古人的性格特点。

再比如藏族舞蹈虽然与蒙族舞蹈一样带有游牧民族奔放、热情的特点, 但同时又融合了宗教文化因素, 因此带有大量曲背 (向前倾) 、屈伸的动作, 身体微前送或九十度前俯, 做一般的动作时, 胸口肋骨要收回, 不能向向外撑开或上提, 不使身体呈现僵硬挺胸状态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 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 常见的藏族舞蹈中献哈达的姿势, 双臂由腰两侧掏手、手心向上、注意重心和屈膝, 隐含着对宗教、神灵或神圣之物的敬仰之意。

4. 引导学生学习舞蹈理论, 提升鉴赏水平

要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要想让学生表演的民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舞蹈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舞蹈课程安排上, 教师可安排几节课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逐步训练, 为学生以后的舞蹈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方法上, 可采取将理论与舞蹈具体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激发学习的兴趣。也可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报告形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学习民族舞首先要对民族舞有准确的认识, 在模仿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解, 因此需要多观看前人, 特别是经典舞蹈家的表演, 提升鉴赏水平。近年来, 我国各民族舞蹈在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下, 各地民族舞有了很大的发展, 每年央视也会举办青年舞蹈大赛, 涌现出了一大批舞蹈新星。每年各地的节日庆典上都能看到民族舞竞相绽放的风采, 形成了很多优秀的舞蹈表演经典, 比如杨丽萍的傣族舞《孔雀舞》、藏族舞蹈家卓玛的藏族舞包括《珠穆朗玛》《母亲》、梁伦的《阿细跳月》、维吾尔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蒙古族的《莎楚拉》等等。这些资源以网络、VCD等形式保存了下来, 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民族舞的资源。教师选取经典的片段, 让学生整合舞美、音乐等进行整体的鉴赏, 从而把握每个民族舞的总体风格, 背后蕴含的民族特点、表达的情感, 然后分解其中的难点动作, 指导学生重点掌握。

结语

民族舞蹈进入高职舞蹈教育将会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舞蹈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 学校应积极地开发, 为提高学生舞蹈表演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永波少数民族舞蹈的动律特点.艺术研究.2011 (3)

[2]曹亮红.高职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建设为例.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2010 (2)

3.民族舞教学 篇三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现状;改革方式

【中图分类号】J70-4;G642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民族舞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但是,同时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也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各类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民间民族舞蹈教学普遍出现问题,我们应该理性的分析出现问题原因并且积极找寻解决问题的答案。探索相应的解决策略,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应当成为高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只有高校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才能让民族舞蹈更好的发展下去,才能让我国民族舞蹈着璀璨的明珠发光发亮。

一、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1.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各种文化源远流长,而民族舞蹈是融合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及各个名族文化的特点发展而成。而现在的民族民间教学并没有认识到舞蹈的内涵,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文化的体现。在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中舞蹈教师并没有深层次的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充分了解到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从而没有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去导致教学的质量的降低。

2.教材选用不尽合理

舞蹈教材是学生们获得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充分了解民族舞蹈的媒介。但是从当前来看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大程度的转变与创新,还是沿用以前旧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并且制约了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另外一些普通的舞蹈艺术院校借鉴并且沿用一些专业艺术类院校撰写的教材,这对学生自身条件有很大的要求,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强。但是缺乏统一性和创新性,很难突出专业性特点。

3.教学方式需要完善

普通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从实际出发,注重在教学方法上更加贴合学生的需要,以及学校的教学现状,从而能够让学生对于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能够让学生们更多的掌握民族舞蹈的精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运用各种形式,比如多媒体、视频等等形式来展现民族舞蹈的表演形态。但是,教师对于此方面的运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舞蹈教学的形式开展还不够多样化。

二、普通高校中国民间舞蹈教学改进策略

1.深化舞蹈教学的深刻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能够充分展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信仰、民俗、风土人情等,因此,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把控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就需要让学生对其内涵具有深刻理解,能够对民族舞蹈的精髓能够有所掌控,从而对民族舞蹈的各种形式和意义具有充分的体会和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注重从文化精神方面对学生的民间舞蹈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从情感方面出发,对民族舞蹈进行演绎,为学生进行舞蹈训练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针对其主体来说,就是一种现实社会的反映,它可以影响到群众的艺术魅力并不是理论总结的真理,而是通过切身体验与艺术感悟的熏陶。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族的历史文化、舞蹈艺术风格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内心产生一个情境依托,当学生对这个情境的理解转变为情感的感悟并融入到肢体动作中时,肢体动作的协调性、面部表情的配合度与情绪的不断升华就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我们知道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音乐是重要的媒介,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去不断感受乐曲旋律的氛围,把握好角色情感与事件的发展过程,思考旋律中包含的舞蹈动作与情绪相连接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内心情感的推动下迸发出巨大的想象力,将舞姿展现得更加优美。

2.合理化物到教材的选用

科学的教材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让教材在教学中得到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材的选用,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从而让学生在舞蹈练习活动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对于民族舞蹈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注重于学会僧孩子间的互动,让学生展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让课堂教学氛围得到提升。教师在教材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教材的灵活组织,对于音乐进行多元性的创造使用,提升学生的审美。

3.优化民间舞蹈教学方式

舞蹈是运用肢体的动作展现丰富情感的艺术。而民族舞蹈则在其中又融入了民族的特色和风格。因此,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中,需要注重两者的结合,需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舞蹈的体态风格。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开展,注重多种方式引导下让学生们的优势得到彰显。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应当注重角色的转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课程的开展,注重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开展,在进行知识攒手和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学会各种动作和技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图像观摩法、情景模拟法、比较鉴赏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中学会对民族舞蹈的审美,学会在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对舞蹈的各种动作、内涵等内容进行创作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自觉性的发挥,让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从而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学习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教师还要注重将舞蹈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从生活中体会情感,表现情感,让舞蹈与生活交融合一。

结语:

民族民间舞蹈在各类舞蹈中占得比重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民间民族舞蹈的重要性。民间舞蹈不仅是我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融合了我国各类民族的风土人情与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我们要继承与发扬民族舞蹈,要深入的了解民族舞蹈以及教学的深刻意义。要不斷地积累创新,在历史的民族舞蹈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从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

参考文献

[1]赵永琳. 普通高校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J]. 戏剧之家,2015,07:235.

4.民族舞教学 篇四

调查报告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回族教育问题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 课 教 师

完 成 日 期冯文玲09052025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孙东方2010年 09 月28日

河南的回族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于本人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比较关心,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更是关注,因此通过对民族地区教育的相关了解,再借助相关资料,写了这篇调查报告,以此反映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从回族的教育现状出发,探索与民族特殊性相关的落后根源及解决办法,为研究回族教育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性素材。更希望国家对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促进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发展。

一.回族教育问题管窥(安徽回族)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的教育,回族当然不能例外。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看,各民族都有强烈地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趋向。回族的民族特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建立在伊斯兰信仰基础上的民族自觉感。回族教育的特殊模式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具体表现是回族有学习伊斯兰文化的传统,这种传统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回先民入居中国是本身具有的,并一代代保持下来。明末出现的经堂教育就是这种传统的规范化和具体化。回族之所以能在大分散的居住条件下生存下来,并在民族内部保持着极强的内聚力量,这与伊斯兰教的传统教育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回族也有学习中华文化的传统。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回族这个特点非常明显。回族先民由遥远的阿拉伯,波斯,中亚等地进入中国境内,他们要生存,必须学习中国的汉语。回民族的普通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正是由于回族同时受两种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反映在教育上市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形态。即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从回回先民起,到回族的形成,甚至到今天,这两种教育虽在不同时期,不

同地区,不同背景下所表现得程度不同,但都从未中断,而且在发展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回民正是在这两种不同的的长途径培养和造就了本民族各种人才,促进了回族的进步和发展。

2.回族历史悠久,但其教育,相对地说是落后的,发展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首先是在黑暗中摸索——宗教教育的出现;继而是在晨光嘉微下,于曲折小径上徘徊——近代式回族学校教育的产生;继而走上了比较宽广的大道——现代回族学校教育的诞生,缩短回族与其他先进民族之间的教育差距。因此,加强对回族教育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安徽的回族教育现状

回族是安徽省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回族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教育相比,特别与全国教育的整体水平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安徽回族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回族教育也是安徽省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安徽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分布于全省158个县(市、区),在安徽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回族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共有回族中学70多所,回族小学400多所,安徽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1所。但是,与其省区民族教育和全国教育水平相比,无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三.安徽回族教育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教育观念淡薄,学习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观念的原因,大多数回族家长对子女上学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回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家庭缺少劳动力、经济困难等原因辍学,选择了与父母或亲戚朋友一起做生意。蚌埠市9所回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与总入学率均为99.6%,而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率却高达2.1%,远远高于总辍学率0.74%。回族学生流失严重导致升学率逐年下降,这不利于回族文化水平及民族素质的提高。

2、教育发展地域不平衡,缺乏民族特色

回族因受居住区经济发展的制约,教育发展地域不平衡,城镇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合肥市回族中学教育水平就高于经济落后的阜阳市回族中学,少数民族教育在文化传承上具有二元结构。首先,民族教育的各个方面要适应本民族文化环境和发展需要,体现本民族特色。其次,还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国家的发展和需要,接受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主流文化。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对待回族教育普遍存在重视后者甚至以后者取代前者的倾向,在安徽尤其明显。因而,安徽回族教育在一些地方常常被忽视,回族学校无回族特色。

3、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是兴教之本,一支高

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安徽回族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与回族教育急需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安徽回族学校大多数位于环境相对闭塞、经济落后的乡镇,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部分回族学校的教师流失较为严重,尤其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严重短缺,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开展,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据2006年安徽省民委统计,在全省18个地市中,蚌埠市回族学校专兼职教师没有几人具有本科学历,全省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也只有500多人。

4、教育结构不合理,效益不明显

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振兴回族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提高回族素质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还能优化回族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目前,回族教育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职业技术教育薄弱,特别是根据回族特点专门培养回族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几乎没有。在安徽省494所民族学校中,多数是回族中小学及幼儿园,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仅有民族职业学院(含民族中专)1所。职业技术教育短缺的结果是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很多回族青年,由于他们文化基础差,无一技之长,很难就业,一旦步入社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有能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

四、发展安徽回族教育的对策

1、提升回族教育认知,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回族与其他民族一起被卷入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开放社会之中。竞争对人才素质的多样性、现代性要求,暴露出回族传统教育思想的缺陷,因此更新教育观。为了提高回族的教育水平,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引进现代教育观念,使每一位回族家长都具有时代感和强烈的民族优患意识,重视民族素质的提高。只有在正确教育观念指导下,才有可能推动回族教育发展。

2、增加回族特色课程,开展回族文化活动

安徽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的文化特色。按照教育人类学的观点,文化决定教育,特别是文化价值取向的作用更大。所以,文化及其文化价值预制了教育的目的、方向、内容及其教育模式。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每个民族成员普遍的心理需求,而在回族学校中大多数没有设置有回族特色的课程。为了适应回族的心理特点,可以增设回族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和有回族特色的音乐、美术、体育课以及开展各种回族文化活动。安徽回族的体育活动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回族中流传着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具有鲜明回族特色的项目武术、摔跤石锁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一些有回族特色的体育课,教授一些回族学生喜爱且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同时,在回族的传统节日里,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回族文化活动。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增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针对回族教育中教师数量少、素质低、教育设施落后的现状,除了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外,各级政府应该制定一些适合本地的民族教育工程,像宁夏启动的“百所示范标准化回民高中建设工程”,就对回族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只有采取多种途径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和教学水平,才能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了保证回族教育的资金投入,回族学校所在地的县级政府要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乡镇政府也要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改善教师生活、工作条件。回族学校的教职工工资以及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都要纳入各级政府的经常预算。另外,还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回族教育发展基金会,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4、发展具有回族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之一。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直接。回族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河南大多数回族居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回族文化素质偏低,落后的经济与不发达的文化教育,决定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回族脱贫致富的一个捷径。针对安徽职业技术教育不足的现状,应有针对性大力发展适合回族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回族善于经商,具有经营皮毛、烹饪、产品加工等传统技能,可开展此类技术培训,使他们的商品和服务上档次、上水平。还可以在普通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回族职业技术教育班,使他们在就业前、在岗或下岗后普遍受到技术教育,以此提高回族的职业技能,促进回族经济发展。总之,通过对安徽回族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分析,可以看出安徽回族教育相对落后,其中原因主要是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民族特色、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只有对症下药采取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增设回族特色课程、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发展回族职业技术教育等措施,才能推动回族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回族素质,使安徽回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五、参考文献

1.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载(禹贡)第7卷第4期。

2.赵振武:(三十年来中国回教文化状况》,载(禹贡)第5卷第1期。3.《孟县志》4。陈江《华心说》

六、附录

5.《民族团结》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的上完之后,我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利用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的视频,导入新课。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这一节课的内容较少,在讲述的时候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讲解。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让学生去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一点收到的课堂效果也较好。

6.民族团结教学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一个中国的思想,认真贯彻国家的有关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义务教育课程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建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是我校创设的一门学校课程,在中高年级开展,以教师轮流走班的形式教学,每个年级每个班本学期授课2节。由于面对的是不同年级不同班,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每个年级每学期设计2节课,一学期共8节。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2.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3.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4.了解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5.了解各民族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6.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7.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8.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9.了解各少数民族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10.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11.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12.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13.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懂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四、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2.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3.了解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了解各民族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4.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并懂得尊重各种差异,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4.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灵活展现,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可操作性。

7.民族舞教学 篇七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体育文化等等。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宣传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在不断发展起来,包括一些民族地区院校。以前民族院校一般往往只有当地招生,而目前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民族院校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吸引了来之四面八方的学子。民族地区也开设了自己有特设的教学。如当地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滇、黔、桂三省(自治区)结合处的黔西南州兴义市,黔西南州居住着布依、苗、彝等少数民族。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开设了当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黔西南州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开展民族体育的现状

2.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情况

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交往和身心保健的功能,正日益明确地被赋予与现代体育相辅相成的教育和健身意[1]。为现代社会文化活动注入娱乐和健身的蓬勃生机,少数民族民族体育的价值体现正引起教育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开始移植到学校,进入课堂,从潜文化形态中脱离出来,溶于日渐完善的教育体系之中。

目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对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押加、踢毽子、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四个民族体育项目,并在每年的校运动会上举办了这四个项目的比赛。

2.2民族地区院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根据当地民族体育特色开设的。

从与实地考察访谈到,兴义民族师范体育学院开设这三项民族体育项目的原因之一是,这三项民族体育项目是当地人民平时最常见的运动,如高脚竞速,竟是少数民族孩子从小的玩具,不仅如此,走访了当地几所高中和小学,他们的体育课中也开设了高脚竞速。踢毽子由于不受场地限制和制作简单以及健身效果颇佳,也是广受当地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喜欢。

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参加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情况

3.1兴义民族师范体育学院学生对民族体育的喜爱程度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6.34%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28.05%的学生比较喜欢,只有15.61%的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说明喜欢的学生还是过半,说明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民族体育还是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欢,学生的喜欢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

3.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不喜爱的调查分析情况

3.2.1对民族体育的不了解。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50.23%的学生表示对民族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不了解。民族地区院校目前也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来自全国国地的学子,有几乎一半的学生都是汉族,就算是少数民族,里面也有从未接触过民族体育的学生。导致他们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不了解,以至于对少数民族体育失去兴趣。

3.2.2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民族体育本身就是集健身、娱乐于一身。说明它的娱乐性还是比较强的。但是从表2中看出,有22.9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把民族体育教学本身的娱乐性发挥出来,教学内容设计太过于枯燥。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特有的历史环境和文化心理背景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它在民间流传发展过程中,精华糟粕共存,只有从体育的视角和民族特性以及文化的内涵中深入研究,才能深刻体会到。然而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需要投入更多的物力以及人力。

4.2建议

4.2.1加大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增加民族体育项目教学,多样化的在民族体育中开展民族体育。并能多做一些关于民族体育的宣传等,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民族体育。

4.2.2开创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在体育教学中,现在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只是灌输式的进行体育教学。没有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民族体育本身的娱乐性,导致学生厌学。在进行民族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把一个重复多遍的体育活动创新为另一种上法。把一个难度较大的动作简单化。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而不再是枯燥无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感受到民族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与身体锻炼。

4.2.3加大传统民族体育教学的投入。民族体育本身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遗留,想要继承和发展。在这方面我们更需要加入更多的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

4.2.4对教师定期进行民族体育的相关培训。民族地区院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教师都是体育教学毕业,在民族体育方面仍有所欠缺,定期对教师进行民族体育的相关培训,丰富教师传统体育教学的知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8.民族舞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创新 民族音乐 教学 弘扬

创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改善现在民族教育的制度,可以说是保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最近几年来,虽然不少音乐专家不断学习西方民族音乐的教学制度。希望能从中借鉴到适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体系制度。然而,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民族音乐教学的特点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创新民族音乐教学的措施,希望能给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们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学习民族音乐的意义

民族音乐是民族对美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音乐所具有的内涵来自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学习民族音乐,不但可以欣赏优美的音乐,还可以学习到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创造来源于民族的社会生活,是民族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因此学习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可以感受到民族的精神,同时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还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民族音乐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除此之外民族音乐的凝聚力,自豪感、有较强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民乐往往是音乐家民族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争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创新民族音乐教学的措施

(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音乐教学内容

民族音乐的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将经过整理改编的民歌、民族器乐演奏、民族歌舞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丰富课堂音乐教学,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教学。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民歌一边学习民族舞蹈,邊歌边舞;可以在学生会唱民歌后,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民族乐器演奏;还可以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的音乐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民族音乐教学延伸到课堂外,例如:老师带领学生到操场或者空地上进行民族乐器演奏,民族歌舞表演。通过唱奏结合、唱跳结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民音乐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民族音乐,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举办民族音乐课外活动,活跃民族音乐教学环境

传统的民族音乐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课堂教学的需求,为此需要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方法,因此结合学生的性格以及个人的差异,老师可以利用各种课外活动时间,举办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活动,估计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效率,例如:可以组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组织一支民族音乐演奏队,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板报宣传一些民族音乐,在学生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精选的民族音乐歌曲,营造一个学习民族音乐的良好环境,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民族音乐活动,例如:民族歌舞会、民歌歌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民族音乐活动的平台,提供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教学环境。

(三)利用社会民族音乐活动,感受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除了在课堂教学意外,还可以利用社会上各种民族音乐活动,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因此利用社会上民族音乐活动是创新民族音乐教学,让学生进行民族音乐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老师可以征求学校的同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民族音乐活动,从各种民族音乐活动中,学习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例如:参加民族节庆、民族歌舞比赛、民族音乐演奏,以及各种各样的闵姝活动,通过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活动,为学生民族音乐的学习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民族音乐活动,让学生融入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中,从中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

三、结语

创新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创新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制度。对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从事的民族音乐教学的工作者们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让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来,弘扬我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黎红,尹爱青.论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9.《民族理论》教学大纲 篇九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民族理论

2、授课对象:航空服务专业和空中乘务专业

3、使用教材:吴仕民.中华民族理论新编。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航空服务与空中乘务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 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建立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发展,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认识和掌握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领域: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实施,掌握关于民族权利的保障、民族干部的培养、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民族地区风俗信仰和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等方面的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外阅读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核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课堂讨论、小测验等构成)

五、正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认识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

二、中华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本章基本概念: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唯物辩证法、系统论

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和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实践和发展。

教学重点: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内涵。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和发展的基本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内涵。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民族的特征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识别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的: 通过对民族概念的历史考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的表述和基本内涵。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成观。

教学重点: 民族概念的历史考察;民族概念;民族的来源及形成;民族的发展及类型;民族的融合与消亡。

教学难点:民族的来源及形成;民族的融合与消亡。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教学目的:掌握民族问题的概念以及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把握不同社会形态中民族问题的实质的差异。

教学重点: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问题的性质、内容和任务;社会主义社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民族问题的实质;社会主义社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原则和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第二节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 第三节 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四章 民族问题

教学目的:掌握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和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对待民族间的差距。

教学重点: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间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教学难点: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各民族共同繁荣与民族间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民族问题的内涵 第二节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特性

第五章 解决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道路

教学目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族别、民族地理等;掌握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握中华民族民族关系的基本内涵;认识各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民族源流、民族地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华民族民族关系的基本内涵;各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民族源流、民族地理;中华民族民族关系的基本内涵。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问题的解决

第六章 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

教学目的:了解旧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的基本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认识在民族地区推行社会改革的可能性和遵循的基本方针政策;把握中华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基本历程。

教学重点:掌握我国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认识在民族地区推行社会改革的可能性和遵循的基本方针政策。

教学难点: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实践过程对现阶段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产生的制度性积淀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同一国家 第二节 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利益 第三节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

第七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

教学目的:认识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把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了解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认识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性质及其对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影响;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立法及其修订状况。

教学难点: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性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立法、修订和执行。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民族平等的含义

第二节 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利益 第三节 维护法律尊严

第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目标: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认识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内容和特点。

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概念、制度历程、制度内容、制度特点和制度价值的把握。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及其特点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地位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学目的:了解散居少数民族的基本概念、概况和特点,认识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把握城市散居少数民族和农村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问题解决的不同途径和制度安排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章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发布、人力资源开发等资源状况,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对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把握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安排。把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第一节 民族工作的主题

第二节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

第三节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教学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 文化的创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和文字,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第二节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第三节 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少数民族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和改革

第十二章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

教学目标: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培养的重要性和稳定性,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如何开发少数民族的人力资源

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0.《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篇十

清华附中 唐秀梅

学习目标:

①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②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

③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④通过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⑤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正确观点。

②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欣赏歌曲:请大家先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承转过渡:从《爱我中华》的MV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着56个民族,宛如一个民族百花园。这些民族的构成如何呢?

读书回答:请同学们读教材P15第二自然段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见附件1),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另外的55个民族为何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有1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5%。另外55个民族人口数总和仅占全国的8.5%,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2.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壮族有1692.6万人。

3.还有哪些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呢?

满族:1038.8万人,维吾尔族:1006.9万人,苗族:942.6万人,彝族:871.4万人,土家族:835.4万人,藏族:628.2万人,蒙古族:598.2万人。这些都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

4.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你知道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有哪些吗?

鄂伦春族:8659人,独龙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尔族:3556人。显而易见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的少数民族。同学们可以与自己所在的学校的人数做一下比较。

承转过渡:我国这56个民族,有人口上亿的大民族,也有几千人的少数民族,但却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方面我国有相关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1.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2.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3.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承转过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各个民族还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活动来领略这民族文化百花园的绚丽多彩。

看图竞猜:请同学们猜一猜以下音乐舞蹈是哪个民族的?

长鼓舞──朝鲜族、锅庄舞──藏族、弹奏马头琴──蒙古族、弹奏冬不拉──哈萨克族

判断连线:请大家再做一做教材P17活动2,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a──傣族──泼水节、b──藏族──雪顿节、c──回族──开斋节、d──蒙古族──那达慕节e──高山族──丰收节、f──汉族──元宵节

对照链接:阅读教材P16的阅读材料《我国的民族语言》,再观察图1.17中的几种民族的文字。请同学们链接我国的人民币,看看上面是哪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和壮族的文字。

视频拓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服饰上也各具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观看一段民族服饰的视频,然后回答问题。略

承转过渡: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这方面我国也有相应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议,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中国人民币主币除使用汉字之外,还使用了蒙古、藏、维吾尔、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总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政务、货币流通、教育、传媒、电信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看图承启:正是有着这些民族政策的指引,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才能在祖国这个大花园里如花朵般地绚丽开放。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是不是形象地展现出了我们民族百花园的美丽,同时还生动地反映出了什么?

我国各民族在祖国的分布。

读图探究:但是研究民族的分布我们还得用专业的专题地图。

请同学们看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先不着急作答,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这种专题地图步骤和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是四步:1.读图名:弄清这张地图展示的是哪一方面的专题内容,是否与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应。2.读图例:明确各种图例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找到并记住想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图例符号的特征。3.读内容:带着问题,观察主图,读取相关内容。4.得结论:根据问题,把读取的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得出结论。

下面再来具体解决我们的问题──读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1.图名是中华民族分布图,与我们的问题相对应。2.在图例中找到了汉族,是用黄颜色表示的。3.在主图中可见黄色表示的汉族分布得很广,但主要偏中部和东部。4.由此得出结论:我国的汉族分布广泛,主要在中、东部地区。

读分布图的方法和步骤大致如此,但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还要灵活应用。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云南、青海、黑龙江等省区,看看它们主要有哪些民族?

这些省区除汉族外,云南省还有很多民族,如:傣族、哈尼族、苗族、白族、彝族等,云南省是我国拥有民族数最多的省区;青海省还有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黑龙江省还有朝鲜族、满族等。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对照图例说出其主要分布着哪些少数民族?略

由上述两题,并读图概括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课堂调查:请问班里的同学中有哪些是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个民族?

每次讲到这里老师都会在班里的同学中进行民族构成的调查,近些年发现两个现象,一就是同学中的民族种类变多了,过去一般有2、3种,现在多到5、6种;第二个现象是我们是在北方,过去班里同学的民族构成主要是汉族、还有回族或者满族,甚至还有朝鲜族或者蒙古族,而这些民族也都是世居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但是近年来还会有土家族、白族等南方的少数民族的同学和我们同处一班。

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又说明了什么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学习或工作的需要,祖国各地的人口之间相互迁移,于是造成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说明我国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即就某地而言会有多种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但就一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而言,还是在其世居地相对集中分布。

承转过渡:面对我国民族的这一特点,我们国家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

政策解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的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承转过渡: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互助团结,共同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民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安定、国家统一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展示: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概括其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的发展,以及对祖国的贡献?

以上资料表明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促进作用。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某种程度上为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资料: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自2002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保护经费3.86亿元,约1/4用于民族地区。

2.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8项中,少数民族的有367项,占35.7%。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

3.国家公布的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有393名,占26.4%。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为祖国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做出贡献。

总之,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因为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发展历史不同等原因,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地区得以蓬勃地发展,同时也为祖国的统一稳定、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歌谣总结:最后我们用一段歌谣来总结今天的课程:

中华民族五十六,汉族人多遥领先

少数民族五十五,壮族塔塔尔两端

汉族侧重中东部,遍及全国很广泛

少数民族集边陲,西南西北和东北

各族散居也聚居,平等团结力量伟

课后拓展:1.请班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准备介绍自己的祖籍地,包括民俗风情和近年来的变化。其他同学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来准备,请大家做成宣传报的形式,在班里展出。

2.请同学们调查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一种,也做成宣传报在班里展示。

(注:课后拓展的任务二选一)

附件1: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

壮 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

回 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

满 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

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

苗 族:9426007人,占比0.7072%

彝 族:8714393人,占比0.6538%

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

藏 族:6282187人,占比0.4713%

蒙 古 族:5981840人,占比0.4488%

侗 族:2879974人,占比0.2161%

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

瑶 族:2796003人,占比0.2098%

白 族:1933510人,占比0.1451%

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

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

黎 族:1463064人,占比0.1098%

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

傣 族:1261311人,占比0.0946%

畲 族:708651人,占比0.0532%

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

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

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

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

佤 族:429709人,占比0.0322%

水 族:411847人,占比0.0309%

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

羌 族:309576人,占比0.0232%

土 族:289565人,占比0.0217%

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

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

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景颇族:147828人,占比0.0111%

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

撒拉族:130607人,占比0.0098%

布朗族:119639人,占比0.0090%

毛南族:101192人,占比0.0076%

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

普米族:42861人,占比0.0032%

阿昌族:39555人,占比0.0030%

怒族:37523人,占比0.0028%

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

京 族:28199人,占比0.0021%

基诺族:23143人,占比0.0017%

德昂族:20556人,占比0.0015%

保安族:20074人,占比0.0015%

俄罗斯族:15393人,占比0.0012%

裕固族:14378人,占比0.0011%

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

门巴族:10561人,占比0.0008%

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

独龙族:6930人,占比0.0005%

赫哲族:5354人,占比0.0004%

高山族:4009人,占比0.0003%

珞巴族:3682人,占比0.0003%

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448人,占比0.0001%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640101人,占比0.0480%

11.民族舞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双语教学 翻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24-02

近年来,新疆双语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基层双语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上不难看出,双语教育的丰硕成果已经逐渐回报社会,从城市到乡村处处显现出浓厚的双语气息。这有赖于各个阶段的教师围绕双语教育中心点,有效地开展教学;有赖于不同阶层对双语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透彻;有赖于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对双语教育的支持。另一方面,民考汉数量的急剧增加更加充实了双语队伍,实现了边疆地区与一线城市甚至是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接轨,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疆双语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双语教育在推进中考虑环境因素和教育规律不够,学生自身的受教程度不同,双语教学模式选择单一,民语言教学缺乏规范性指导等这些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育质量。在这样的教学需求条件下,通过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及多种教学模式的混搭,努力提高双语教育的实际质量。

1 直接教学法与翻译教学法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道路是在新疆民族特色、本地特色及多元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逐步走出来的。针对第二语言教学,在之前多年曾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和自觉对比的教学模式进行语言教学。直接教学法是从19世纪末至今,国外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一直推崇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前者运用于“以翻译和语法复习为主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翻译与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翻译教学法的主要着重点。诚然,这也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应付频繁的外交事务,培养大批合格的翻译人员,已经成为当时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后者直接教学法是西欧外语改革运动的产物,主张通过儿童习得母语的方法,即“用说话的方式学会说话”的方法教授外语。国外成功地采用这一方法进行语言教学的实例已屡见不鲜。

事实上,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语言达到实际运用和科学研究的目的。双语教育届提倡教学一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总方向,推行“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行并重”的原则。直接教学法推行多年后的现在,在众多的双语人中出现这么一类人群:以汉语为母语的民考汉学生,家庭教育多为汉语交流,这类人群在工作中完全将汉语作为第一语言,而母语方面则表达略微欠缺,母语中的一些固定词组,及谚语、俗语已经被近乎遗忘了。在不同学校教育背景下的民族中小学生双语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形成了学生双语层差不齐的一个实际现状。

双语人才的培养是根据国家长远发展、社会需求、民族进步、区域经济大发展而提出的。在培养双语人的过程中,“双”是母语和汉语达到同等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者选用教学模式时,就会出现个别忽略母语教学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教学条件教好的县、市、州级学校,由于各种校园、家庭、社会环境有利于汉语学习,双语学生更加需要添加母语知识的学习。

2 模式多样、教无定法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道路是在新疆特色、本地特色及多元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逐步走出来的。新疆双语教育已逐渐从摸索阶段转型为质量提升阶段,是双语实践者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的特色。现阶段多种问题的并存值得我们深思,目前关键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探索出与自身情况相吻合的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沿着新疆双语教育大方向前进途中,教学模式的选择,需紧密结合当地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用一些有利于学生接受的过渡性模式,围绕“双”字制定教学大纲,使学生能够充分学习。直接教学法在新疆双语教育中取得了喜硕成果。其弱点是忽略母语的本能作用,对青少年或成人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然而,翻译教学法在新疆的教育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大量需求翻译的年代,满足社会需求,而且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足之处是,翻译教学法难度高、跳跃性大、侧重语法知识过多、实践性较弱,介于当时单薄的双语教育基础,很多学生难以再深入学习,不进而退。

尽管翻译教学法和直接教学法的兴盛时期离我们有些遥远,但是他们在双语教学中的优势是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和完善的。笔者认为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汉语水平,应以直接教学法为“本”,以翻译法为“辅”进行实地教学,兼顾水平好的学生,又能照顾到水平一般的学生。凡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益的、管用的就是好法。关键在于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基础情况,乡市过渡性大的一些因素综合几种教学法,以适应教育规律,在实际教学中交替使用。对于课堂上学生较为陌生的知识要点,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掌握,这时可以采用翻译教学法,对内容进行解释性的讲解,以利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3 翻译法教学弥补母语缺失

在2012年自治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双语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进的原则;另外阐述了民族语文教学的意见,实现民族课程与汉语课程的“四个一”,即一种制度、一种管理、一种要求、一视同仁,以确保双语质量。在本市州的中小学校中,大都采用模式一进行双语教学。民语语文用母语授课,其他用汉语授课。双语班同学的汉语水平和各科成绩有了大的提高,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纯汉语学校学习,这样他们的母语处于弱势地位,同学们用母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微乎其微,走上社会后,不能完全达到真正的双语人水平。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民语语文的能力,使其真正的达到与第二语言相平衡。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的同时,将翻译教学法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堂上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实践走出一条适合学生过渡时期的路子。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直接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针对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中各阶段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提倡坚持“本”借助“辅”递增与递减、依据实情与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借助直接教学法为“本”授课,辅以翻译教学法,切实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是介于直接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中间的一种对过渡阶段学生有具体效果的一种方法。既充分实现“本”与“辅”教学法的混搭,以利于过渡阶段的学生掌握、运用,为更好地接受直接教学法模式下的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55-59.

[2]赵德忠.新疆双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在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J].教育学院学报,2011(1):5-13.

[3]赛依散·萨迪克,冯锰.提高新疆双语教育质量再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2(9):58-8.

[4]刘军.自治区学前、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对策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1):78-84.

[5]方伟琴.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2):40-44.

[6]馬文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4):5-12.

[7]杨淑芹.新疆民族基础教育双语教学模式的回顾与选择[J].教育探索,2008(8):18-19.

上一篇: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下一篇:三好小学生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