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教师备课能力(8篇)
1.提升新教师备课能力 篇一
[摘要]校本教研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新途径。高校应从全面推行体育校本课程、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人手,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促使其转变观念,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优化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校本教研;体育教学;体育教师;途径
随着校本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校本教研逐渐成为了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作为推动大学生各项素质提高的重要力量,已经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校本教研也逐步深人到了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中。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内涵和实质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宗旨,以教师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以解决学校教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要求学校确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人本”管理思想,并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以期充分调动教师个人、集体以及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一方面要求各种改革必须将重心下移到学校,在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体育教师以教学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实际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性的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校本教研的实质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强化教研意识,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求院系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比武、体育教学研讨会等,调动体育教师自身参与;三是要求学校采取措施、拓宽渠道,鼓励体育教师多进行专业研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这既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措施。
二、校本教研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
1.自我反思是开展体育教学校本教研的前提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z7。反思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推动校本教研的前提。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自我反思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自觉性,即体育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人到更优化的高校体育教学状态,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达到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自我批判性,即实现“存在问题—整改,发现问题—深思,找到经验—升华”的三步曲。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第三是个性化,即以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形成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如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的热情度来评判教学的过程,或者采用教学设计、备课、执教、听评语以及观看课堂录像等措施,加强对教学的自我反思,达到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校本教研改革的对象。体育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实施者,进行自我反思时必须时刻以学生为对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团结协作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校本教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调加强体育教师之间在体育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和共同分享经验川。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教学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校本教研可以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性和协作性,也能充分发扬个性和特色,扬长避短。因此,体育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高校体育的校本教研主要表现为:以教研室为互助载体,开展集体备课和讨论,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采取听、说、评课和教学比武等方式,加强体育教师间专业能力的切磋,通过实际比赛,让体育教师素养得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培育,意志得到锻炼,素质得以提升。通过校本教研,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可实现由单一的体育教师的技能教学过渡到情意教学,集体的教研活动使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增加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激情,从而达到锤炼个人人格魅力的目标。
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提升的关键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与问题而展开的,但它又不完全囿于本校的范围,这就要求学校要确立专业引领的思路。一方面,本校优秀体育教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校应注重体育骨干力量的引领作用,注重调动骨干体育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注重在学校形成一个民主、和谐、共进的教研氛围,使他们能在宽松的教研环境中提升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本专业知名专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学校应创造条件,聘请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领域中杰出的人才引领课程改革,通过开展专业研讨会、报告式引领、观摩式引领等不同的途径,促进本校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专业引领过程中,学校要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新理念、新课程、新视点”的开放式教学活动,通过组织课前钻研教材、教研组研讨、相互学习、公开教学、教学观摩、课后说课、评议、反思等系列活动围,使全校体育教师得到学习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机会。
三、高校体育教师完善校本教研的途径
1.学校层面
(1)全面推行体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是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相关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叫。
目前,体育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基础教育,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将更有利于让大学生了解必要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技能,使大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树立起“以校为本”的理念,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为对象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促使体育教学由浅人深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组织一批长期在体育教学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并加以推广,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同时,高校要把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学、研、用”作为对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列人日常检查和教师达标考核活动之中,使校本课程逐步深人人心。
(2)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活动在高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在由单一的教学实践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显得非常重要。校本教研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研究需求和乐趣,养成自觉的研究态度和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自愿并乐意为之的行为。因此,体育校本教研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主观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教师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真正进人到研究的状态,将日常教学与日常研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持续增长,校本教研充满生机和活力。实际上,校本课程的出现,已经为校本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校报、广播和电视台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在教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及典型事例,通过交流学习、经验介绍、评优活动等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在教学研究中取得成就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让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品尝到研究本身的成功和喜悦,是推进高校体育校本教研的关键。
(3)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
校本教研能更好地突出学校办学的特色,是推动高校教学文化氛围的一种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整个学校教学改革的深人,营造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促使体育教师乐于将校本课程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是校本教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应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改革的发展,同时也是营造和创建和谐宽松的学校环境的基础。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随着国家校本教研相关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将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各学校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并将学校自身制定的综合考评与体育教师教学评估相结合,已成为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第三,实现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在学校制度方面,应确保教师拥有校本教研的时间和空间,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力,如让教师拥有随时借阅一定的教育教学类图书、教育期刊的权利,拥有自己组织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教研团队的权利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营造健康的、积极的、探究的文化氛围,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建立制度上的保障。
2.教师层面
(1)高校体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在学习方式上,可采取集中评讲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要有计划地参加跨区域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抓住机会向专家学习;要养成反思交流、团结协作的研究习惯。在学习方法上,应注重学习记录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梳理,让自己养成积累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良好习惯,并注重对自身教学能力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在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将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训练学以及专业理论等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用先进的体育教育前沿理论指导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
(2)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
体育教师在实施校本教研活动时,应把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和优化课堂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应以教研组为单位,以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所授班级,对照先进体育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体育教学过程,研究优化课堂体育教学的方案,用辩证的观点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扬弃,创造性地开展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动,形成具有学校、教师自身特色和风格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叫。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抓住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学生的特点这五个体育教学的重点环节,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体育教学之余,应坚持有计划地参与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改革活动,积极参加多层次的体育专业领域的改革探讨,注重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3)转变观念,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校本教研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长期在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大多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体育教学实践充满热情。如何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来,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学校应在充分保护他们的教学积极性的前提下,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题或教改任务,在合作过程中,既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又注意发挥每个教师的个性特色,使教师在互补合作中促进其专业发展。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都是很有利的。
总之,校本教研强调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使教师的教学、研究和进修三者融合在一起。教师经历一个主动行动、不断反思、合作互助、交流分享的过程,并在这一持续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教学,完善自我。可以说,校本教研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2.提升新教师备课能力 篇二
一、提高解读文本能力
备课的第一步骤应该是个人备课。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该严格按照年级备课组的计划, 认真研读教材, 理清文本在本书、本章节、本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据此确定教学计划中的三维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考虑解决方法和流程, 进而选择或设计相关练习题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教师个人备课的第一要素就是对文本进行深入、有效地解读, 而非单纯地将教参中的内容简单复制。只有精心研读文本, 才可以发现文章或题中的隐性要求, 寻找理解的思路与方法;教师也可以预想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疑惑, 从而创设情境, 研究教法、学法, 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教学预案。
二、提高说课能力
在个人备课的前提下, 集体备课方能有效开展。而说课是落实和优化备课内容的最佳方法, 也是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之一。主备课人必须有主备课时的说课稿。说课稿大致分成以下四个方面。
1. 说教材 (也叫教材分析) 。
说清楚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后对今后学习的影响, 据此制定好教学的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2. 说学情 (也叫学情分析) 。
讲清楚学生的原有基础、学好本学科的方法、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3. 说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并说明课前准备情况。
4. 说过程 (也叫过程分析) 。
根据教学任务, 教师设计相应的师生活动、板书以及检测等各个活动的时间安排。在20分钟的说课时间里, 说课者应该突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 将教学理论和学生实际相结合, 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三、提高二次备课能力
所谓“二次备课”, 指的是在初次备课的基础上, 根据集体备课同组老师的讨论建议, 再次考虑所教班级的实情, 对初写教案进行精心修改、完善, 以达到设计的最佳状态。
集体备课说课完毕, 组员可以将其和自己的教案构思进行比较, 在组内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反问主备课人, 可以以商榷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可以就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辩论和思考;对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针对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主备课人综合集体的意见, 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 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 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达成共识的共享教案———集体教案。在集体教案形成后, 教师再根据自己面对的学情、教学要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等, 对其进行再一次备课修订, 形成集众家之长, 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性化教案, 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付诸实施, 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四、提高教师评课水平
评课要根据听课的目的或听课的对象来合理把握评课内容, 要有所选择, 有所侧重。
那么, 公开课如何评定?大致说来,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看教学理念是否坚持“以学生发展
为本”。教师在评课时应当联系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的教学理论, 结合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 有理有据地进行评析。这一方面是宣传正确的教学思想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让讲课人心服口服, 达到评课的实际效果。
2. 看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精到、有
效、激励、互动的教学原则, 如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 教材处理是否合理, 课堂组织是否到位, 教学智慧是否具备, 教学表述是否精到, 资源运用是否得当, 激发动机是否积极, 师生互动是否有效等等。这是帮助教师反观自我、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的核心步骤, 因此需要用心准备, 精心点评。
3. 看教学是否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
如教材处置的精到或高妙, 课堂组织的清晰或从容, 课堂生成的激发或处理, 教师情感的深蕴或激扬, 教学语言的简净或幽默, 问题设计的准确或精妙等等。这是帮助教师认清自我、形成风格的关键步骤, 因此需要准确判别, 言之有据。
五、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教育教学反思主要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多角度、多方向反思。如反思课程教学的理念、反思教学中的备课环节、反思课堂的教学策略、反思教学评价。自我反思主要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我是怎样做的,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 值得保留的做法有哪些, 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经常反思, 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 感悟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能力是新时期青年教师必备素质之一, 只会教学、不会搞科研的教师不利于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也不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 这样的教师即使教了一辈子书, 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教书匠”。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 还应该包括科研和创新。
3.提升新教师备课能力 篇三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师;提升;执教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71-02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是对教师职能的完整论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新生儿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而我们作为这个新生儿的实践者与执行者责任重大。新时代的高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呢?应具备哪些教学能力呢?在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在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指引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职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是本行业的专家,具有本行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方法和技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执教能力,与以下几个要素有关:教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
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观念,把握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1.学习高职教育的新思想并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理念
作为新时代的高职教师首先要学习和理解高等职业教育,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统称为应用型人才。而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可以统称为研究型人才。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不能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混淆,更不能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专业划分、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是突出职业性,地方性,应用性,具有从事相应的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教改的推进,教师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掌握新知识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技能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符合教学理念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学技能的支撑,因此课堂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执教能力的提高。教学技能就是要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因材施教。正如打仗要抓“战机”一样,把握最佳的时机正是教育艺术讲究的策略。德国一位学者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如果将15克盐放在一碗美味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吸收了。情境与知识,犹如汤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创设适当的情境,体现了一种教学技能。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学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活动变化技能、调控技能、观察技能、结束技能。教学技能要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要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提升。把关于课堂的理念、方法与课堂教学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二、了解行业需求,积极参与本行业的实践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和人文素质,同时应具备“双师素质”即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的专职教师。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为适应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要强调专业课教师提高技能水和增加行业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经历。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再也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职教教师必须善于把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转换为便于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应的学习环境,并指导学生在专业工作中进行自我建构式的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首先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了解该职业领域的职业工作过程。通过强化教师直接参加与职业有关的企业、单位实际工作过程的实践,使他们熟练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的经验和知识,这种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应贯穿于从职教教师的各个阶段,促进高职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力。
三、根据社会的需求,参与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体系设置的全过程
普通本科教育通常是学科导向学科或学科群设置专业。而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也不能照搬。高等职业教育应按照社会中的职业、职业群或岗位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还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专业、并要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的设置,具有灵活性和变动性的相对动态平衡特点。在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理念和了解社会的行业需求下,进行专业的划分和设置时很有必要的。
在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本行业的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面:普通高等教育按学科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的后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按岗位群设置专业,按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和训练,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快速适应性。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社会的岗位或相关的岗位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生的培养过程需要行业、企业的直接参与,才能实现培养目标。靠学校教育只在课堂、校内实习场所,难以培养合格的技术型人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到职业素养的培养,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过程,共同完成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只有实现产业部门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四、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缺乏主动性、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其增强责任意识并勇于承担责任。严格要求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学习、工作、生活、行为等方面的正确态度和良好习惯。同时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成熟的阶段,因而特别需要受到尊重、关爱、体贴和鼓励,同时特别重视他人的评价。作为一名教师要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学习精神,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其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形成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融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上佳途径。它将传授知识与现场感悟结合起来,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将获得实践经验与技能技巧结合起来,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将学历教育与获取职业资格结合起来,将单一的、理论知识的应知考核评价体系与综合的、实践知识与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结合起来。
为此,我们着眼于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感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着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完成起一项真实的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强调实践教学,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实习实训的现场操作特点上,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及校内仿真实训室,不仅只为理论验证,更注重学生操作及重复训练的特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性,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倡导学中做、做中学及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六、增强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除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并完成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外,还必须承担一定的教科研任务。教师的劳动不应只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应是不断推陈出新劳动成果,不断完善创新的创造性劳动。教师要通过教科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学研究和沽学方法,把握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追踪最新的学术动态。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加快教改进程。
在提倡坚持“科研引领,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层次,创新和发展教育”的新时代,科研态度和科研能力,不仅透射出教师的职业理念和敬业精神,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是反映、检验和衡量师德素养和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国家教育部2005年1月13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就明确要求:“要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精神。”从当前的教育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看,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科研能力,乃是提升师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新时代特征的要求下,高职教育新的教学模式在逐步形成,作为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一员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积极主动的投身到高职教育交流改革和实践中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道德教育研究,2005,(1).
[3]龚艳冬.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与培养途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4).
4.小学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篇四
各位年轻教师,大家好!首先,我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欢迎大家加入到教师行列中来,以后,我们会并肩战斗,共同为河津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你们作为一名新教师,即将走到教学第一线,走进课堂,面对许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心里难免有些忐忑,教学技能还自感欠缺,这时,你们最需要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和指导,这样你们才能很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为自己以后的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成就自己的职业人生。今天,我就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这一主题与大家做一交流。
一、备课 A、个人备课
备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必须把备课当作教学工作中一项整体工程来对待。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研究新课标,钻研教材,查阅教学参考,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
备课的过程分为收集备课信息、构思教学方案、编写教案三部分。
(一)收集备课信息
1、钻研教材。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分年级的要求;
(2)通读全册教材,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在开学前完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完成: a、对教材做总体的分析,把握教材内容,对学期教学工作提出总体构思。
b、根据课标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根据课时计划,把教学内容按单元、章节科学合理分配课时。c、对学情做出正确分析。特别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和爱好要做认真分析,为教学决策、因材施教做好准备。
d、提出质量标准或奋斗目标,拟定教学措施。
(3)研究教材单元章节,认识每单元教材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特别是本单元各课之间的联系。这一点非常重要,新教材变过去知识体系为主题编排体系,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选编内容,更加注重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4)结合教参,对每篇教材作深入的钻研。以语文为例,一般分五步: a、从字词句着手,把握思想内容,明确中心。b、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c、抓住课文的语言特色。d、要备读课文。e、做好课后的练习答案。
2、了解学情
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备好课,讲好课。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提问、临时考试、标准化测试、课下交流等方式了解学情。那么,一般应从哪几个方面去了解学生呢?一是了解学生认知水平;二是要了解学生生活常识水平;三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态度、每个学生的个性等。例
1、在教学开始之前,也要通过讨论和前测等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前期评估。如果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你计划讲授的那些内容,教学的过程就不需要了,否则就是浪费学生和教师的时间。例
2、每个学生的知觉偏好度不同。学习者对感觉通道的偏好因人而异。主要的感觉通道有: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知觉。人们对触觉和运动知觉的偏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例
3、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喜欢竞争性、攻击性的活动。所以,他们在竞争性活动中的成绩要比女孩好。
例子:中学数学-----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普通数学,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年龄在 12 到 14 岁之间。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良好,少数学生存在学习障碍。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情况良好;但是当采用书本、纸和笔为主要的教学工具时,他们的学习会产生较多的问题。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 ? 在设计研究计划时,会使用学校的图书媒体中心选择、查找和利用合适的参考材料;
在使用图书和其他媒体时,能够查找、识别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 能够正确释读和解释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的统计 / 数字信息;
给定的一组数据,能够使用彩色铅笔 / 水笔、圆规、直尺和画图纸等工具,画出统计图(条形形、折线线和饼形); ? 能够独立地(不依赖参考书和他人的帮助)理解和解释百分比、平均数、中值和类型的含义 ? 能够使用标准计算机键盘,利用计算机上的紫光输入软件,打字速度达到 35 词 / 分钟。学生们不喜欢数学课本上的作业,觉得乏味单调。这些作业通常是一些数学演算问题。老用印刷教材,让学生觉得数学很无聊。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带有一定操作的教学活动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喜欢小组共同学习的方式。采取书面考试形式时,学生往往因为紧张而答不出来。所以,在这一个教学单元中,教师拟采用其他的考试方式,如写报告,完成一个应用项目等。
(二)构思教学方案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根据课标与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要求内容具体,表述准确。
例:【教材内容概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新课标教材第一册课文15,课文内容讲小燕子在燕子妈妈的启发下三次观察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从中学习到观察事物要仔细、发展的眼光、抓住主要特征的方法。生字12个,会写三个。语言练习点是把“看看”变成“看一看”这样的变化。【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12个生字。在阅读中拓展、巩固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验阅读的情趣。
3、能用学到的词语进行创新写作。
这个教学案例的写作目标还不够具体,例如在学生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方面,目标1可以具体化为能正确写出3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2个生字:并能在拓展的材料中正确的指认这些字,目标3中创新写作过于笼统,可以改为学生能用具体的词语(看一看)说出(或写出)一个自己的句子。另外,还可以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分析本次课所需要达成的目标。请务必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2、选择教学方法 下面介绍两组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组是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协作学习、游戏、模拟、发现教学和问题求解。讨论的形式包括一对
一、小组讨论、全班集体讨论。分讲解后讨论和下课前讨论,讲解后讨论一般采用问答式,利于知识内化,下课前讨论用于评估学习效果。协作学习一般是异质分组,他们的背景和认知偏好有差异,目的是习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合作和社交技能;操作难点是协作学习的任务确定和协作规则。游戏是高激励性技术,尤其在乏味的、重复性的内容的时候,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游戏或单机游戏,如体育课小组球赛,我爱背单词、打字游戏、解数学题练习等教育游戏。模拟的方式有对话、操作设备、人机交互、角色扮演、人际交往技能和物理实验操作等。发现教学是向学习者呈现一个真实的、待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多次循环,采用归纳、探究的方式学习,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式有学生查找信息、实验操作等。问题求解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是推动者,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利于问题解决。一组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包括:演讲、示范、练习和辅导等。演讲是通过说、表演或其他方法将信息传递给学习者,属于单向传播,不交流或很少交流,如读书、听磁带、看录像、听演讲等课堂讲授,问题是学生参与度小,不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示范在培养操作技能、身体动作、态度等目标时常采用,如驾校教练、音体美教练、英语口语训练等。练习用来解决数学问题、学外语、记忆单词等。辅导是一边想学习者呈现学习内容,一边提问,听取学生回答,分析答案,提供反馈指导,让学生做练习,直到学习者达到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辅导常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辅导者可以是一个人、计算机软件、印刷材料等。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包括: ●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例如,体育操作技能的培养,就更适合采用示范、练习的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的不同。●学生特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年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风格等因素相适应。●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时,综合考虑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教师自身素质: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教师自身的表达能力、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组织能力以及教学控制能力。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刚开始,教师可以安排讨论或者模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呈现新的教学信息时,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然后,安排练习反馈活动,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最后,利用小组讨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他们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小案例:王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物理教师,在进行《光的反射》一节的教学方法选择时,考虑到她所教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且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某些生活现象,为此王老师决定利用学校的物理实验室进行发现教学。王老师让学生们在实验室里,利用镜面反射,用手电照亮一个物体,通过探究,发现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3、选择教学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媒体是视频、电视、图表、印刷资料、计算机、教师、光盘、实物教具和国际互联网等。
通常情况下,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有四方面:
(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
(3)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此外,还要考虑媒体的特性、使用成本、可获得性、便利性、学生的偏爱等因素。总之,教学媒体的选择是一个决策过程。
4、设计教学过程(见后面)
(三)编写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把备课内容书面化的过程,一般在开始作简洁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然后写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还要有反思。
1、一节完整教案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授课题目:即本节课的课题(2)授课时间:按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时间(3)课 型:即本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习作指导课、讲评课等。
(4)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分开定目标,也可一条一条的写。
(5)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6)学情分析: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分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需要情况。
(7)教学方法:即教师授课的方法与手段。
(8)教具、学具:如:卡片、小黑板、投影、幻灯片、录音机、实物、实验等。
(9)教学过程:一般要写清以下几点:①写出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②写出教材展开的主要环节及过渡衔接。③写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略)a、创设情景,主动参与(导入):创设情景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解决问题意识。它将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创设情景”的方法。如开门见山、复习铺垫、悬念激发、情感交流、生活事迹、趣味故事、游戏活动、直观感知等方法。
b、提供资源,自主探究: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变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观察思考、探究新知。具体做法:
①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将内容变成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自主学习。
②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备课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内容加工成活动,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
C、组织调控,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碰撞,激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也就是说,在备课中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②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知识。“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处理教材的出发点。
③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指导学生学,对于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④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设计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如何点拨?
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d、反馈评价,巩固应用:教师对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评价和激励,并通过课堂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以下问题:①教师在反馈讲评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②教师在设计练习和作业时是否体现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e、回顾总结,把握重点:当整个一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要设计总结语(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有关思想的渗透,学生的质疑)。
f、通读教材,布置作业:
(10)、板书设计:教案中要单列板书设计,板书要直观精练,易归纳小结,易引导,纲领性强,板书使用合理。
(11)、课后反思
新课程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堂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写好课后反思,而怎样写课后反思,写什么等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教学反思中,可以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如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反思中加以记录。(2)教学的不足之处,如小组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况、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内容。针对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
(3)学生的独到见解。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4)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
要求:写课后反思追求“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见奇;“快”——快捷及时。
2、要严肃认真地设计、编写教案。具体做到:
(1)、教案必须由教师本人独立思考并设计,可参考其他人的意见或教案,但不能照抄。(2)、编写教案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应各有特色,不强求一律。
(3)、编写教案必须用字规范,书写清楚,保持干净整洁,始终如一。
(4)、教案必须写得有条理,重点突出。老师钻研教材时所理解的,不一定都要写到教案上,有些可以存乎于心,把重点的内容写下来就行了。
B、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模式
学期初,备课组制定集体备课计划,明确集体备课的时间、内容、主备人等。主备人提前一周备好课。
集体备课的一般流程(1)
教师按学案要求自备简案(备课标、教材、学生、教与学法、练习题等)→集体研讨(达到四统一:目标与重点难点、自学提纲和自我检测、基础训练题和能力拓展题、板书设计)→一人主备→组长把关→统一印制→同案操作(课前可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修正,在学案左右两旁规定的空间加注个人备课内容。)→二次备课(课后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案进行第二次加工)
集体备课的一般流程(2)
分块分人主备---集体研讨(确定目标及重难点、自学提纲和自我检测、基础训练题和能力拓展题、板书设计)----完善备课(包括制课件、准备实验等)----组长把关----付印操作----二次备课
说明:
1、集体研究课程标准要求;
2、集体选题、组题
3、学科组要统一安排教学进度。
(二)教案、学案 河津市教育局教研室博客
博客地址: http://hjsjys.blog.163.com/ C、备课管理 依据《河津市初中教学常规管理实施意见》
1、坚持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各学科每周集体备课时间不少于2课时,每次活动要做到时间、地点、主备(讲)人、活动程序、活动记录“五落实”。
2、编写教学案。开展集体备课,编写共案,并能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学情对共案进行个性化处理,内容有增删,顺序有调整,教法有补充的为一类教学案;开展集体备课,编写共案,但未结合自身和本班实际进行修改、完善,直接使用的为二类教学案;不开展集体备课,只有个人纯知识性备课的为三类教学案。有条件的学校对优秀教学案可输入微机,共享网络备课资源。(注意:教案、学案可以分开,也可合并为教学案)
二、上课
(一)上课的基本环节
认真备好课,制好课件,准备好实验和学案,并进行充分的熟悉和演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对于新授课主要有以下七个环节:
教师候课、学生备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通读教材、释疑补缺。
1、教师候课、学生备课
上课前3分钟,教师准时到教室门前候课,一方面检点上课用具是否准备齐全,教案是否已经熟悉,一方面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此时,学生要准备好上课所用的书籍、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具,并且自主复习上一堂学习内容,放松心情,准备上课。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探究学案内容,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如下:(1)、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学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
(2)、自主学习侧重于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理向小组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其他小组(老师)提出。
(3)、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既要发现好的做法,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4)、自主学习要有时间要求,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
4、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
(2)、师生合作共同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5、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
(3)、及时对小组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6、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3)、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通读教材、释疑补缺
每节课最后要留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整体把握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小知识点;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当堂向老师质疑,教师及时予以释疑指导。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 河津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单位: 姓名: 学科: 课题:
评价等级 计
分
评价标准 评 价 要 素
1、学生情绪饱满,思维活跃。(7分)
学生课堂行为302、能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和质疑。(8分)分
3、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8分)
4、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7分)
5、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1分)
6、教学手段设计、应用能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2分)
教师基本素
7、能正确把握教材,突出重点,能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3分)
养10分
8、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形式多样,(2分)
9、有较丰富的组织能力,有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2分)
10、能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平等、互助、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上学习兴趣。(6分)
11、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
教师课堂行发性、时效性,能少而精。(6分)
为30分
12、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客观,具有激励性。(6分)
13、能积极参与到学生课堂活动中去,与学生分享体验和感受。(6分)
14、能给学生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6分)
15、学生能弄懂、学会所学知识和技能。(10分)
课堂教学效
16、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10分)
果30分
17、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5分)
18、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5分)
综合评价意见 总体评价:
改进意见:
说明:除了5—9项按等级0.5分递减外,其余各项按等级2分递减。
一堂好课至少应具备以下四点:主动、生动、快乐、有效。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制定了《河津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包括4个评价纬度、18个评价要素。现作一简单介绍。
1.课堂教学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评价的形式为:自评、互评、他评。
2.评价重心下移。不但要评教,而且要评学;不但关注课堂教学预期的结果,而且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出现的变化;不但要对现状作出诊断,而且要关注改进和发展。其中,学生课堂行为和教学效果占到60分,教师的课堂行为占30分,教师基本素养占10分。
3.评价结果的运用不以甄别和奖惩为主要目的。采用“建议”的形式,通过对话和反思,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4.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结论采取等级评价(A优秀、B良好、C待提高)、分数评价(百分制,100-86分为优秀,85—70分为良好,69分以下为待提高)和质性评价(综合评语)
(三)几个关键点
1、导入:
一堂课导入得好,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积极地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导入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一节课的成败。下面介绍几种导入法:
(1)、实验导入法
设置适当的环境,将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用实验的形式展现开来,可使抽象的内容变为具体,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故事导入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抽象的语言学习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对于较长的故事性或戏剧性的文章,教授课文前可用故事来衬托,使课文引人入胜,显得生动。
(3)、设疑导入法
它是老师们平时上课最常用的一种导课法,简单易行,不需其它教具也可进行,而且能一步到位,引起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4)、视听导入法
随着教学设施日趋完善,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电脑、VCD在课堂中的引入使视听导入法成为成效较高的一种教学手段,视听导入法在感官上给予学生更直接的刺激,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5)、文中插图导入法
利用文中插图,通过回答、讨论的形式和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课文的话题,易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综上所述,导入新课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导入新课也是一门科学和技术。导入新课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我们也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2、三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1)、集中授课
所谓集中授课是指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是: ? 所有学生的活动取向决定于教师的语言、要求、指示之类的直接手段,以及学习课题、使用的教材、演示、问题讨论之类的间接手段。
? 共同的教学对象、共同的目标设定、直接的共同活动,形成了教师和班级集体之间紧密的、恒定的关系。集中授课的适用情境:
①导入新课题的目标和要求,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②介绍课题的一般背景知识或必需的预备技能。
③系统讲解题范围内的观点和材料。④介绍专业领域新近的发展情况。⑤邀请外来专家演讲或放映电影、录像等,而这些资源不可能由学生个人或小组独自使用。⑥进行课题或单元的复习、小结。(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性的共同学习。学生彼此间进行信息交换,教师则起指导作用。小组学习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通过小组学习,学生可以发展集体意识,发展作为集体一员共同地、自主地从事活动的能力; 第二,在小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能动的,尤其是成绩居中下水平的学生,可以进行主动的、能动的学习,大幅 度减少了同步学习中常见的学习分化现象; 第三,分组学习是学生共同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学生可借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个别化学习
所谓“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学生自主进行的问题解决学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加以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题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学习方式常用于巩固知识技能的练习,也可用于掌握并扩展新的知识技能,深化思考。这种组织形式可用在通常的课题教学中,也可用于自习课、家庭学习中。三种形式之间要有某种程度的平衡,以便扬长避短,相互弥补和促进。当前的学校教育的教学设计中,要适当减少集体授课的时间;更多地安排个别学习和小组相互作用,努力创造个别化学习的条件和资源,要提供足够的小组相互作用的活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来。
3、课件制作
最常见的课件是演示文稿,金山(WPS)演示、PowerPoint等都是演示文稿的编辑软件,它们也是演示型课件最简单的教学资源整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集成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动画,通过创建超级链接,以超媒体的形式链接各种多媒体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制成课件提供教学使用。
演示型课件借助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式的演示功能,使抽象的教学有了直观的、可操作的“模拟实验”,许多在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清的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就不言自明了。如化学微观世界的再现、危险性高难度或不可逆实验的演示、文科相关信息的展示等。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几种类型 :
(1)、规范式:就是按照教材上的重、难点,标准、规范地记录下来,展示教学思维过程,它是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板书类型。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设计以下板书:
①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0 时,y=kx+b即为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②增减性: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③一次函数图像与k、b的符号关系(画出大致图像): k的作用: 决定一次函数图像y随x的变化趋势。b的作用:b的符号决定图像与y轴交点的位置。
(2)、提纲式:就是对一节课的内容经过分析与综合,按顺序归纳出几个要点,提纲挈领地反映出来,便于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和有关问题。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设计如下的板书: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1)Δ=b2-4ac(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 Δ<0,方程没有实数根。
(3)上述命题反之也成立。(3)、对比式:就是用对比的形式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用类比的方法比较异同,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接受并掌握新知识。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可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过程写在右边,对照进行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同时也能让学生很容易比较出它们在解法上的异同。
(4)、构图式:就是用大括号、关系框等形式,将纲目及主要知识点组成一个能明显反映出从属关系的结构图。这种板书主要用于复习、归纳章节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回顾所学的主要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十分清楚地了解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5)、表格式:就是通过列表的形式反映出来,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比较异同,发现规律,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5.汽修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新形式 篇五
2012年4月13日下午1点30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全体教师来到学校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了一次新形势的集体备课,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实现了我校“双基双技”的教学培养目标。
参与本次现场集体备课的为全体专业课教师,由薛以栋老师主备,现场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为《汽车制动装置》。课备过程中,从教材分析开始,每位专业教师各抒己见,发现自己的看法。最后由薛以栋老师把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完成教学设计。通过集体备课,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了自己在备课过程想不到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教材的处理方法。在集体备课时,大家还讨论了如何上好汽修专业课。准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现在的专业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备课过程中,汽修专业的教师不仅对即将讲解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课程内容分析,并且还现场的对汽车发动机等器件进行了现场拆装,对于教师的实践技能来说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回校后汽修专业老师集体备了一节《汽车制动装置》课
1、教材分析
汽车结构与拆装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汽车维修方向的基本职业能力。本课是:项目八 制动装置的结构与拆装 活动一 盘式制动器的拆卸与安装。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实物展示方式来学习汽车制动器的结构组成与实操步骤。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中理论基础不是很牢固,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汽车技能抱有强烈的兴趣,动手能力,形象思维并不弱。而本课作为该项目的第一步,就汽车盘式制动器的构成,作用和所具有的类别作一个学习。重点在于盘式制动器的结构组成、制动器的类型认识,为以后进一步的维修实践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Ⅰ)知识与技能
① 学习了解汽车盘式制动器的构成、作用、类别。② 能对制动钳总成的拆装有个清楚的认知。Ⅱ)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PPT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制动器图片,学习不同种类的盘式制动器的构成。就典型的盘式制动器分析它的工作过程。
②现场展示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给以学生对实物的感性认知。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面对汽车故障,会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自己分析判断问题,冷静分析、勤于动手的习惯。
教学重点:1.汽车制动装置的结构、作用、类别。
2.汽车制动钳的拆装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理解不同的盘式制动器的特点。
一、新课引入: 通过本课教材开头设置的工作情景:“一辆别克凯越轿车刹车时出现的制动发“咬”故障的检查”来导入课文,引出前轮制动盘检查后发现变形过大,需更换。引发学生的兴趣切入点。
二、教学内容:
1.刚才同学们听了刚才讲到的汽车制动盘,也由刚才提到了制动盘变形过大,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下汽车制动盘是由哪些构件组成的?
在屏幕中打出所拍的制动器的图片。① 同学们认认,它们是不是不同的制动器啊? 一个是盘式制动器、一个是鼓式制动器
② 大家再看看这个图片——王老师的车子。前后轮的制动器是不是一样的呢? 两个盘式制动器
现代轿车一般采用前盘后鼓或四轮盘式的结构。
③打出鼓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图,标上各部构件的名称。
(盘式制动器主要由制动盘、制动钳、制动块等部件组成 ;鼓式制动器主要由活塞、制动液压缸、蹄片、制动鼓、支撑销组成。)④展示实物,进行看图指出各部件的名称,老师先行示范,进行制动盘的分解拆装。
⑤播放制动器工作过程的动画。2.盘式制动器的分类
展示定钳盘式制动器和浮钳盘式制动器的简图 ① 展示它们的工作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
Ⅰ制动钳是固定安装在桥壳上,既不能旋转,也不能沿制动盘轴线方向移动
Ⅱ制动钳通过导向销与桥壳相连,它可以相对于制动盘轴线方向移动
② 认认我们台上的制动盘,它是定钳式的还是浮钳式的? 浮钳式的
3、盘式制动钳的拆装
①学习课本中制动盘拆装的步骤。②播放制动盘拆装的视频
三、学生自评与小结
1、制动器的组成结构
2、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的优缺点
3、盘式制动器的分类
四、作业
1、说说制动装置有什么作用?都有哪些部件构成?
2、写出盘式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的优缺点。
五、课后拓展
1、学习液压制动管路的不同排列形式(前后轮分布式、X型分布式),比较两种方式的制动特点。
六、帮助与总结
6.新学期小学教师集体备课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意见以及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进一步深化我校语文课堂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一步推进校本教研,以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创造型人才,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要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具体实施步骤:
本学期我们继续推进“单元分课时集体备课法”,具体做到“三实”。时间落实,形式朴实,成果切实。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开展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备课做到“四突出”;突出对教材的理解,务必正确、全面、深刻;突出对方法的选择,既要选择教法,又要选择学法;突出对练习的设计,练在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力求有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突出对差生的考虑,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学设计追求“同中求异”。注重课后修改和记教学随笔及教后反思。
1、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备课组要实行先周集体备课。每单元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2、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每课课时分配,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3、组内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各抒已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活动结束后,各自再备课。
4、集体备课时,除中心发言人作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各位教师在这一教案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总结和反思,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最优秀的教学设计。其它教师在原有备课上进行修改,特别要注意记录好课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成员:
洪桂霞 宗加勤 罗小平袁正林 俞慧
7.提升新教师备课能力 篇七
一、善于把握新课标关键环节,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等等。从这些内容要求中, 可以看出新课标体系已经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要求逐渐转变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新课标认真学习, 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学课程新体系。遵循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 积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学习活动过程始终,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要将新课程理念顺利的贯彻落实, 教师自己必须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要求, 将新课标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二、善于运用教材启智学生,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 在知识体系构造上有增有删, 知识掌握要求上有升有降, 结构组合设置上有分有合, 能力表现形式上有显有隐。注重了学生综合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探究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视实际问题的运用, 呈现内容丰富化和形式多样化。在习题的分布上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 更注重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创设各种有效手段, 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进行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开发。要以教材为基础, 以发展为动力, 善于收集归纳整理各种资料, 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 等价灵活主动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运用知识和自学能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材, 用精辟简练的语言、先进的教学手段, 带领学生走向教材, 共同探讨解决和获取新知识。
三、善于指导学生探究实践,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数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能力的教学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中, 要利用学生善于自我表现的特点,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发言, 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注意学生在学习方法、接受知识、运用实践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 及时指导。在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 让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探索与发现, 探求到知识的奥秘。如在教授生活中的图形教学时, 我运用大量有趣的图画、实物带入教室, 让学生切身感悟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大量几何图形, 同时我向学生布置了一道在课后找出具有六边形、多变性的实物。又如在讲解“图案设计”一节内容时, 我在学生学习了堆成的相关知识后,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后一个具有七个变得不规则图形, 对学生进行对称内容的复习。
四、善于进行自主教学反思,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8.提升新教师备课能力 篇八
关键词:新教师 美术教学 能力提升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面临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因差异性而理解不到位、课堂调控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在勇于探索的同时,更要及时做好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正视并解决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以期实现美术课堂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反思一:营造多元化的教学导入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美术课多是安排在主课之后,一般为上午的第三节,或者是下午时间段中,这些时间段学生已到了一定的倦怠期,或者说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教师如何有效的将课题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浓厚兴趣,将孩子天性中的好奇、求知、探索释放出来,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铺展。笔者在上低年级段的《春天来了》一课时曾经发现,由于是下午第一节课,很多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个情况笔者采用音乐《春天在哪里》的视频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一边哼着这个耳熟能详的曲调,一边看着画面中不断变化的春天景象,从而可以唤醒孩子们记忆中的春天,当提问到关于春天的相关问题的时,学生能够很快融入教学气氛中,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争相告知自己印象中美好的春天。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但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发言,让整个本来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为之后的绘画创作提供广泛素材,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关系。
反思二: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像世界万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们由于他们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针对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性、性格多样性,在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性,将学生间的差异视为一种闪光点来进行开发,从而实施一定程度有差异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质,促进个性发展,这在美术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新教师课前的备课是至关重要的,而所谓的备课不只是要备教材、备教法、做课件、准备范画,更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做好相应准备,学会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班施教,所以对授课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也是我们新美术教师的备课内容之一。因为新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更多的是理论方法,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方法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如在《美丽的家乡》这一课的教学中,课前笔者了解到班级中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各个省市、五湖四海的孩子,基于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笔者以“介绍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美景”这一话题进行导入,教师没有直接关于家乡固有场景的灌输,而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得到充分发挥,在交流的过程中开拓学生们的创作思路,让家乡场景不局限于高楼大厦,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场景,例如:林荫小道、小桥流水人家、山乡村野、四合院等家乡场景,为之后的创作给学生留下个性发挥的空间,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丰富情感体验。
反思三:尽情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美术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以临摹为主,让学生模仿着画画,看谁画得最像,画得最仔细就是好的、合格的作品。这是对学生模式化的教学,脱离了学生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情感表达。学生在机械的作画练习中,会丧失属于自己的创作意识和学习兴趣,创作能力逐渐下降,也将越来越依赖于老师的灌输,懒于自己去想象和创造。因而作为新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笔者曾经上过《夸张的脸》,并在高年级段中选二个班,做过不同教学模式的尝试。一个班级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将脸部的各个细节都详细地讲述一遍,比如五官应该如何制作,陶泥搓揉捏手法等等;而另一个班级则采用相反的模式,以学生讲述为主,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来讲述制作的方式,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师生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得出制作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领悟制作原理和过程。两个班级在不同教学模式前提下,第二个班级的作品比第一个班级的作品脸部表情更加丰富,并且笔者还意外发现一些造型新颖而形态奇特的脸部表情,而第一个班级的学生作品基本以笔者讲述的样式为主,变化和创新鲜有。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到高年级段越容易被束缚,越将老师的直接灌输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理所当然,对今后老师的突然放手,要求进行独立和创新性的思考时,会不知所措,想象的区域会变得狭窄,内容死板空洞,仅局限于老师曾经所讲授的范围,犹如围城,不再愿意动脑筋去突破思维的固有模式和枷锁。
所以新教师应该紧贴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想法无尽地挖掘出来,让他们能够走近生活去感受作品,将生活实践中的感悟展现在作品中。话说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是创作的起点,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让美术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的情境。在现代社会中,美术不仅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了解美术其实是渗透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不是美术课结束了就停止了,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的。这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丹说的这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反思四:提倡多形式作业评价手段
作业评价不仅仅体现于课堂最后十分钟的点评,而是贯穿于整节课中。小学生还是孩子,因此有技巧的评价,有技巧的表扬,能够将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如何绘画鱼这一课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个小男孩,在绘画内容布置后的五分钟左右,他就完成了,将手扬得高高的,一脸急切地看着老师,嘴里嚷着“老师,我画完了,我画完了”。走近一看,大大的白纸上就画了一条孤零零的、没有着色的小鱼,并且是最简单的画法,而此时笔者奖励给他一个大拇指卡片,对他说:“你太棒了,能这么快就画出一条小鱼,但是你想想你平时玩的时候是不是有好多小伙伴啊,而你的小鱼它却孤零零地在这么大的一张纸上遨游,它也会想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你应该怎么帮助它呢?”以一种启发式的评价,将他绘画中的闪光点放大,并且引导他继续创作。随后不多时,他又一次扬起了手臂,发现原本空空的画纸上画满了小鱼,随后笔者又奖励他一个大拇指卡片,继续引导,让小男孩给小鱼儿们穿上美丽的花衣服——添上色彩,小男孩连续得到两个大拇指更加开心,更加专注地绘画,平时的小动作,讲空话也就都不见了。而他这一系列的表现,以及得到的奖励,也在无形中鼓舞了周边的一些小朋友,这个也可以说是班级中的一种“羊群效应”。
而作业评价中最好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点评这三个点评方式递进进行。学生的自评,是让学生大胆的走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作品的优点,以及创作的灵感来源,设计的意图,而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也有利于听的同学关于这一绘画主题创作思路的发散。学生互评,是让其他同学对于自己的作品提出想法和意见,这个过程是全班参与的过程,都积极思考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最后教师的总结点评,是一个主题升华的过程,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作品中表现的普遍问题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作品在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可以变化的意见,而这个意见最好不局限于一种方式,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形成单一的模式化概念,才有利于他们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亚娜 《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考试周刊 2010.4
[2]相毅敏 《美术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3]周冬梅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阅读》 2012.7
【提升新教师备课能力】推荐阅读: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总结06-11
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提升培训07-08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的论文07-19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09-13
高中数学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0-10
教师督学能力提升培训学习总结心得体会10-30
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