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稀读后感

2024-07-04

往事依稀读后感(精选10篇)

1.往事依稀读后感 篇一

《梦里依稀小星湖》读后感作文800字

读书一向是我闲暇时最愿意做的事,因为徜徉在书的国度里,我能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快乐感。而每一本书在我看来都是有生命的,尤其是那些别出心裁的书更会深深地吸引我。在我读过的书中,《梦里依稀小星湖》就是这样一本能给人带来“在盛夏于广阔的大海上,尽情冲浪的清爽感觉”的书。它充满蓬勃的朝气,能让人流连忘返于其中。

《梦里依稀小星湖》这本书,是我在暑假期间接触到的。初次看到它富有诗意的名字,让我以为这又是一本纯美得会让人流泪的小说,便有些不忍心翻开它。但当我真正去阅读它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的新颖之处—它采用男女两位作家互相PK的方法,把几十篇经典作品展示给我们,让我们过了一把评委的瘾。当然,这些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一篇作品都能给人以启示或感动,并且大多是关于孩子成长的。《梦里依稀小星湖》中的`文章,语言流畅朴实,宛若闲庭信步一般;内容真实感人,就像是眼前的一场电影。无论是童话还是散文,游记或是小说,都让人爱不释手!

这本书中,比较令我喜爱的,就要数张抗抗的散文,“雪化一化,就有路了”。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初涉文坛时被谣言所困扰,愤懑的心情促使她冒着大风雪去找那个“仇人”兴师问罪。而在寻找那个人地址的过程中,大娘的一句“明儿太阳出来,雪化一化,就有路了”让作者的心豁然开朗,改变了主意。仔细想来,这里被雪覆盖上的路,指的不就是身陷谣言的“我”吗?“我”在大雪天里如此费心的去找的这个人,难道不应该是一位亲戚、朋友,或是身染重疾的病人吗?这篇散文使我明白了,一个人被误解了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是,你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却仍然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那个人。相信阳光的心灵能如太阳融化积雪一般,化解这世上的一切误会。只要你能坦然地面对谣言,事情就总会有澄清的那一天。那时再回想,就会发现曾经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我坚信,心平静下来,道路上的雪自然会融化,因为谣言不会是永恒的!这篇文章虽简短,寓意却十分深刻。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面临的问题,如果你也遇到了,一定要记住—路,只属于自己的脚!

除了这篇散文,《梦里依稀小星湖》中陈建伶的“小乌克兰” 、谢华的“阿跳” 、韩静慧的“叛徒”都让我难以忘怀,这也许是因为,文中的主人公都和我差不多大,发生在校园里的事也总是最有趣的吧!这些故事让我又想起小时候的事情,又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一个人的孩童时代是多么美好啊!

读完《梦里依稀小星湖》后,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就好像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文学大餐,积累了一大堆的奇妙词句。《梦里依稀小星湖》中的“是我,不是你”教我担当责任;“永远的风景”让我体会母爱;“西去的铃铛”使我感受到友情的温暖……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学会了热爱生活。而那梦里依稀的小星湖水也正源源不断的流进我的心田……

2.《往事》读后感 篇二

第二部分,才子佳人。看了太多的故事,慢慢的我发现,越是动荡年代,艰苦的环境,越能有智慧的迸发,越能出大家。这是为什么呢?酒足饭饱之后竟然没有前进的动力了?还是和平年代,发展太过迅速,个人成长已经赶不上时代的进步了,所以,各人取得的成绩就不那么显眼了?

第三部平凡人物不平凡的传奇。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每个人都有书写一段传奇的潜力,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在合适的时机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3.《往事》读后感 篇三

而分隔数十年后的再次相遇,谁又能认出彼此呢?都已是白发苍苍,正所谓“尘满面,鬓如霜”,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面貌。谁,又能认出彼此呢?但,即使变得像陌生人一样,即使夫妻一场却因多年不见而形同陌路,擦肩而过……不悔……

至少,还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还曾一同分享过盛夏的阳光,初冬的太阳。还曾一起在寂静的夜晚数星星,望月亮。还曾拥有过这些浪漫的时刻。

虽然那些美好的一切一如昨日烟雾,沙滩上的玫瑰,风一吹就散了。虽然那些曾经离幻境只差一步。虽然,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成为回忆……

但至少我们拥有过……

4.往事依依读后感 篇四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往事依依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往事依依读后感1

年华似流水,往事依依。

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产,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隆,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次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荆。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往事依依读后感2

《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雕镂”是雕刻的意思。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传染”而不是“感染”言外之意老师的这种用眼睛所传出的感情没人能回避的了,不想接受也得接受。“鸦雀无声”写出了学生被感染后的听课状态。“深深”则写出了学生被感人的程度。这都是造成作者“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的主要原因。文章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词语,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精致的描写来刻画两位老师的形象,表达往事依依的由来。

写两位老师所讲的两首诗,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两首诗的主题都是爱国,这正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文章主题是一致的,真可谓别具匠心。也有人把这两首诗说成是作者当年上课时的真实回放,这就更能说明两位老师对作者影响之深。

往事依依读后感3

通过读与对课文的了解,我知道了《往事依依》是些学习与读书,作者的母亲教他读,并且又说作者的没有念过学校就来叫他。

作者特别爱学习,小时候,他看着自已房间的山水画,能想象自已也在其中。读书时又能把自已的家乡想象成书里面的地方。

作者在学生时代有喜欢上了书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千家诗》诗是一本描写山水风景与四季的变化,在我们学的《往事依依》中有四句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日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非常深刻写了四季的美丽。

作者在初中锻又“更上一层楼”。

真是知识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年华似流水,我不能让着水白白的流掉,要珍惜时间,不断努力。回头望时,也没有反悔的。

往事依依读后感4

如今我们毕业了,可是每次读《往事依依》就会让我不禁想起以前我们班的李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景。

记得那一次,一个夏天的下午,放学了,我们都着急回家,我从学校门口箭一般地飞出去,正看到李老师为了让一个小女孩过马路,把车头一扭,自己摔下了摩托车。我跑上前去扶李老师,李老师摔得很重,我一个人根本扶不起来,这时其他同学也来了,七手八脚地扶李老师,后来学校里的老师把李老师送进了医院。第二天,李老师来到学校,老师们看见了都劝她请假休息,可她却摇摇头拒绝了。上课铃响了,我们看见李老师强打精神一摇一摆地走了进来,很艰难地走上了讲台。等她站定了,就叫了一声“上课”。

今天同学们都很听话,坐得直直的,还不断地打量着李老师,看她脸上、手上、腿上都是伤。李老师看着同学们许多疑问的眼睛,似乎看出了什么,偈勉强地笑着说:“大家不要担心,我没事的。快要考试了,大家要努力啊,不要罗耽误了你们。”但是,我模糊地看见李老师的眼角上似乎还闪着泪光。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按着伤口。我看见李老师那紧皱的眉头和额头上的汗珠,我觉得李老师让敬佩。那节课上,同学们真是鸦雀无声。

5.冰心往事读后感 篇五

这一日,在读书会上,聆听了冰心的《往事》,这一段讲的是雨中观莲。心仿佛来到了字里行间,我好像也在那隔着雷雨的窗前眺望那朵红莲。风雨交加,在没有遮蔽的天空下,那朵柔弱的红莲被雨点儿击打着,不住的颤抖着、歪斜着。当看见一片荷叶倾侧下来,向红莲伸展过去,完全覆盖在红莲上面。红莲在宽大的荷叶下不再颤抖,不再歪斜。此情此景让我的心不禁也触动了,是的,我也想到了母亲,伟大的母爱。

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而我认为我的母亲对我的爱更是加倍伟大。我的不幸给母亲带来的也是不幸,她不但要承担养儿育女、养家糊口和普通母亲都要承担的家庭责任以外,更要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和无声的唾弃。她要比普通母亲付出的更多,一件事情或许一个普通母亲只要用眼神和言语就能教会孩子的,我的母亲却还要手把手、一遍又一遍的教导我。她对我的照顾和呵护简直已经不足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了,穿好、吃好、住好、走好,这些都不用多说了,最可贵的是,哪个孩子从小到大无论到哪儿都有母亲亲自一次又一次的陪伴!

26个年头,母亲从未休息过,她这把荷叶伞总是在风雨来临之前就为我打开。我想我比那朵红莲幸运和幸福的多,因为我的荷叶伞下永远是晴天,永远是美丽,永远是安宁,永远是美好和希望!

6.《守园往事》读后感 篇六

刚读邹相老师的《守园往事》这本书是在晚上,本来眼睛恍惚,困倦乏力,本想睡觉的,但当看到有一个顽皮的孩子,由于在瓜地里的恶作剧而引起的一场笑话,我竟不自觉的笑出声来。一时间,困顿全无,激发了读这本书的兴致。每个人对文字的需求点不一样,能让我开怀一笑,就有它存在的价值。

最终,一宿没睡,读完了这本《守园往事》。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作者和伙伴们在他家的房前屋后捉迷藏,和父母一起下秧苗之前捉泥鳅,透支体力的打糍粑等等,仿佛身临其境,自己也参与其中。书中所提及的种种趣事,我好像从来没经历过,很羡慕作者都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以前对豫南山区并没有过深的了解,通过作者“乡村清韵”这一章对家乡山水、果木、美味、民俗习惯的描述,让我对这个县城心驰神往,丰富了我的知识面,也许这就是读书的目的。

其实,这本书种最能触动我心灵的一章,那便是“心灵放牧”这辑。无论是谁,都不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坎坷荆棘。有些人,遇到困难,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则会重振旗鼓,继续向前。人呢,就像作家邹相所言,要自信、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内心光明,一切都不会黑暗。

7.抒情散文《依稀过去》 篇七

明天我又要从西安返回绥德了。其实每年也只回去一两次而已。其实路程就5个小时而已。用一个“又”字,或许你可以感受到我的心情。因为每次出发或者归去,我都颇有感想。

一年又结束了,一年又开始了。在这样的交集时刻,往往会让我回忆过去。而这一切,我只能用“依稀”二字形容。

最近的两年,我感觉“生老病死”这个词对于我来说颇有体会。前两年奶奶去世,去年外公去世。然而时常让我感慨不能的是两位与我关系不密切的同龄人。

第一位是我邻居。我在一个叫海坬沟的村庄长大。他是我的邻居,叫马亚雄。当和熟悉他的人议论他的时候,我们都会感觉他的人生充满“喜剧”性。能带给我们笑。可是我现在想想,对于他来说,真的是“悲剧”。事实上,他也是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他出生刚会走路的时候,就掉进茅厕。要不是另一位邻居叔叔碰巧上厕所,他就肯定被淹死了。大家知道农村的茅厕很深,比较大。这就是他“戏剧”人生的开始。

我清晰的记得,吵架的时候,很多同龄人拿这个来刺激他。往往非常管用。让他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cnfla:www.cnfla.com )

他本身长的也很“喜剧”。明明是中国人,却长的和非洲人似得。黑黑的,壮壮的。我妈还经常对他说:“你跟煤窑里出来的吧。”和他相比,我倒是出奇的白。

再长大些的时候,他有一次从窑洞的房檐上摔了下来。坐在院子,而不是趴着,耳朵里出了血,但是却没事。

还有一次他在树上摘杏,我就在旁边。树枝突然折了,他就像石头一样,掉下树。最悲哀的是树就长在山崖边。

我清楚的记得,我看到他倒在下面一动不动,耳朵出血,无知觉。我就傻了。急忙奔回去,叫了他爸爸。他爸爸哭了抱起他,颤抖道:“亚雄!亚雄!”不停的叫。然后就抱回了家。

两天过后,我又看见他了。所以我们姊妹仨说他是打不死的螳螂。其实我对他有一种愧疚感。我想这是我经常想起他的原因。也是敬佩他的原因。

如果我没有记错那应该是小学2年级的时候。我应该是9岁吧。他比我还小1岁。有一次在河对面,我们走到一块花生地。他跟我说:“这花生是我爷爷种的。你随便吃。”

当时是夏天吧。花生并没有熟。我虽然知道,却也试着挖开找花生。花生没有吃着,毁了十几棵花生苗子。

当我们第二天到学校时候。老师叫我呢。这个老师是女老师,当时在我眼里是非常凶的。因为我学习一塌糊涂。是哪种经常被打的对象。见到老师都感觉脊背发凉。

当老师问我:“知道那是谁家的花生吗?”我说:“亚雄爷爷家的。”

同时我也吃惊,老师怎么会知道。当老师说是她家的花生的时候,我就傻眼了。我记得她给了我两个耳光,当时心里别提有多害怕了。老师责问我“拔了多少?”

我随便说了数字。之后亚雄也被叫了出来。当老师问他:“你拔了多少棵?”

他说:“没有。”

老师打了一个耳光。再次问:“到底拔了没有?不要倔强!”他依然斩钉截铁的说:“没有拔!”

老师转头问我:“他拔了没有?”我迟疑了一下说:“拔了。”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说谎。可能是因为害怕,可能想找个垫背的,也或许是不想一个人出丑。当时全班的同学都看着。

老师火冒三丈。伸手就是几个响亮的耳光。打的他直捂着脸。打完老师再次严厉问:“到底拔没有拔!”

他没有哭,还是坚持说:“真没有!”接下来发生事,让我没有想到。老师挥着手,左一个耳光,右一个耳光,啪啪的扇在他的脸上。至少十几个耳光吧。再次严厉问道:“拔没拔。承认了就放过去。”

他流泪依然道:“没有”。又是耳光声。我偷偷看到他鼻血都出来了,黑脸都泛着红肿。最后我回到座位了。他被罚站到教室外,直到下午放学。

这件事对我刺激蛮大的。我相信对他也是。自从那以后,我和他不如以前那么好了。但是我们毕竟小,这件事不到半年就过去了。

我们又到一起玩了。还有一次我和他,还有村里一个女孩去挖一种中药材。那时候村里人都挖。在一个山坡上,他在上面挖,我在他下面挖。不知道怎么的,我一下子锄头砍到了他的肩膀上。

顿时他血汩汩的往出冒,都能看到肩膀的骨头,那片肉也翻了起来。那女孩赶紧撕衣服,绑着肩膀,又给流血的地方,撒上干净的泥土止血。

回去之后,我告诉母亲。母亲赶紧提了鸡蛋去看了。后来不久伤好了。但是让触动的是,被我砍了那么深的口子。一路往回走,他没有哭,也没有叫。我现在想想,这对于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是什么概念。

他还有更让人不解的事情呢。谁家死人了,下葬后。他在夜里就去坟堆上吃东西,喝酒。喝醉之后满山打滚,大叫。这样做村里的人极其讨厌。为此他父亲用绳子抽他。

他确实是山里人。像山一样,平时话不多。但是坚韧,无畏。从不惧怕鬼神。而我小时,看鬼片看的多了,就会害怕。夜里上厕所,都得找人跟着。村里的老人说他:“魂福重。”所以不怕。

关于他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这件事的发生,我没有亲眼见。好像就是前几年的事情。我已经在大学了。我是听我母亲说的。

他放羊,不注意,羊吃了我邻居叔叔家的庄稼。这个叔叔就是我上面提到过的,把他从茅厕里救上来的那个叔叔。他姓王,是我的本家叔叔。脾气极其不好。

这个叔叔就到他家训话。嚷嚷着要赔。他坐在灶火旁一动不动的听着。我那个得理不饶人的叔叔,说个没完。我都可以想象他当时指着鼻子,大嗓门指责和批评是怎么样的情景。

亚雄的爸爸,气不过来。站起大声骂他:“你给老子一天光惹事。人家来了。你给人家赔。没脑子!”总之就是这样的一类话。

亚雄听了,突然抓起灶台上的菜刀,手起刀落,砍在自己手上。血汩汩的流,手指都快断了。他大声道:“这样行了吧。我陪给你!”。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震惊了。那是得有多大的憋屈才会那样啊。

回想一下。也是的。他从小家里穷。父母都是农民。做错事,动不动就打。小学毕业十几岁就开始打工,务农。受的苦和大人一样。

我妈常说我:“人家亚雄,一天能干的活,是你的10倍。你就是软软。还是好好学习,靠脑力吃饭吧。”

在家不得好,在外打工不得好,受外人气的时候,家人还不向着他。他如何能好受。

后来勉强治好了手。他又去打工了。因为哥哥结婚,家里欠了好几万贷款。我记得我们家借给他们家钱了。我还跟我爸说,一定不要去要这个钱。

出去打工的地方在陕北府谷,是工地上的活。一天他接到哥哥电话。说他开车撞死人了。我不知道亚雄听了是怎么回复自己的哥哥的。总之一定是很无助。我自己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时候,我是深深的叹息。祸不单行啊。本来家庭困难,哥哥贷款娶媳妇,媳妇还是有心脏病。现在又哥哥开货车把人撞死了。真是雪上加霜!

听说他和老板提前结了点工资,买了喝酒。然后在黄河里游泳。最后给淹死了。那时候的他,不到25岁!

我听到他淹死了的`消息。半天说不出话,眼睛和鼻子都是酸涩难忍。因为在我看来,他不可能被淹死。整个村里,他都是水里的高手。一个猛子扎到水里,他可以游十几米不露头。憋气也是高手。夏天我们几乎天天泡在河里。怎么可能淹死。是自己想找死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他是自杀的。

他是累了,他是觉得没有希望了。所以才这样的。这是他的悲剧,这是整个农村“粗放式”的悲剧。

我觉得现在很多农民工,因为要工资,闹出很多悲剧。可能城里人会笑。觉得他们笨。为什么不找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我想说的是,他不懂法。有时候农村人会觉得跟法沾边,没有好事。有时候想找,也不知道去哪找。你得找人,你得找关系,你得懂。可是他们什么都不懂。

但是他们懂,开发商肯定比他们有关系,比他们懂法。所以法律是属于懂法律的人的特权,法律有时候钟爱于溺爱它的人。而农民工,农村人从来不会溺爱法律。这是一种不对等的较量,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女孩,我这几天也想起了。就是我的小学同桌。她的名字和我姐姐名字是一样的,叫王瑞。

我第一次告诉她。她以为我是骗她呢。她留着短发,很开朗的一个女孩。也很热情。我有不会的作业,经常抄她的。

小学毕业,初中我们还在一个学校。但是不在一个班里。她是重点班,我是普通班。

有一次我在体育场见到她。我们简单的聊了几句。我问她:“在这干什么?”她指了指操场踢球的同学道:“看我们班同学踢球。”

她问我:“现在还经常回农村吗?”因为我小学时候,隔一段时候,还回去农村。比如帮家里种地之类的。我说:“现在不回去了。山地都造林了。”我记得她比较喜欢听农村的事情。掏鸟啊,抓鱼啊之类的。

那之后,我们就没有再见过,算是老同学的永别吧。

没过几天突然就听说她得了脑瘤。到西安去治疗了。可是好像治疗不好。又拉回来了。没有过几天就死了。那时候我才初一。是第一次听到同学死了。

我压根没有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都很年轻。我们才十几岁。

她的死对我影响也很大。可是没有人知道。从那时候起我就在思考人生到底为什么而活。也估计是那时候起开始有了杞人忧天的性格。

后来我发觉最纯粹的东西,可能就是知识,可能就是探索。不会让你感觉勾心斗角,不会让你感觉社会怎么了,别人怎么了。这是属于你的世界。无论是什么,都好像能吸引我。去看看,去摸摸,好像我不去,万一哪天就看不到了。摸不到了。

现在每天都看着很多新闻。什么地震,什么飞机失事,什么恐怖分子,什么战争。都是在说死人。都是在说人道。我不知道我会变的更敏感,还是麻木。

但就像臧克家在诗歌里说的。“我从不说过去是个谎。”对我也是。我好像清楚的记得过去很多。事实上很模糊了。但是这样的依稀,这样的模糊,深刻的影响了我。

明天回家,我或许会回农村去走一圈。不知道又会看到什么。我不知道。

依稀过去,过去依稀。面对依稀过去,现在我只能唏嘘不已。平淡或者不平淡,与我来说,都是好的吧。

8.天宝往事读后感作文参考 篇八

近日,忽然在网上看到有长篇小说《天宝往事》,写的是老家宜丰的事,而且是宜丰人写的。出于对老家的关注买了一本,被吸引着一口气读完了。由于时间所限,只是一目十行的粗粗浏览,现在仍遗憾着错过了许多精彩的文字,期待日后有时间细细重读。

然而,虽说读得粗略,所得却不少。印象最深的是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新揭示——齐心协力振衰起敝,一人有难合族同当的家族共同体意识。

该书的封底有名家的点评,有“家族由盛而衰”的话语,似与以往大量的家族小说类同。但读了之后发现却非如此。

小说揭示的并非是天宝墨庄刘氏“家族由盛而衰”,因为这一家族的衰,在小说主人公李秀珠出现之前就已是进行时,是作为小说的背景出现的;相反,小说展示的是在李秀珠等努力下,家族由衰而振作,是振衰起敝。这种振衰起敝靠的是主人公的敢闯敢干与家族成员“正知正见”下的齐心协力。

小说中没有《红楼梦》《家》等小说中常见的“大难来时各自飞”,也极少家族小说中常有的相互倾轧、内耗(是极少,不是没有。小说中也有玳妮、罗龙搞内耗)。

小说以合全族之力骗婚开篇,实际上就已奠定了家族在困轭之中齐心协力、相扶相携、力图逆境中奋起的共同体文化基调。以后又不断以族内家庭之间相互帮助的温馨情节来强化这种家族共同体文化,如李秀珠得知擘头罗物竞身后家庭一贫如洗后,私送千两银票;玳妮陷害李秀珠时,拐子举人出人意料的道义解围,等等。最打动人、也最惊心动魄的是,当刘家玉因为官政绩突出而被诬入狱时,李秀珠、拐子举人等合全族之力凑足了天文数字的百万两银钱施救。不抛弃、不放弃、有难同当的家庭共同体文化在这时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家国同构。这种团结一心、共赴时艰、同当大难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民族能共赴国难、共御外侮、顽强拼搏、艰难崛起的奥秘所在。从中可以看到清末抗外侵的悲壮,民国抗日的无畏,今日崛起的必然。

过去,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各学科的理论研究中,涉及家族时,总是谈负面的多,红楼梦要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巴金要从大家庭出走,经济学家要对家族企业大加挞伐……,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因此成了内耗、封闭保守、愚昧落后、扼杀自由、扼杀希望等等丑陋现象的象征符号。因而,对小家庭的农户经营也要进行清理,人民公社时期是要让其绝种,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还有人要以规模经营取而代之。正是在这种家族文化的偏见中,诞生了冲破家庭束缚的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这种对家族的偏见,有一个明显的矛盾,就是:一方面说,我们民族有许多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又说家族文化如何不堪;殊不知,家国同构,在传统中国家是国的基础,家族文化一无是处,何来民族优秀品质?

小说对家族共同体文化的揭示,是一重大创新,使之超越了红楼梦等经典作品,站在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在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更好地融入世界的今天,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何以能在家族文化的叙写中超出以往?我想除了作者的个性才情外,可能还与其身处的这个时代有关。曹雪芹、巴金等处在一个衰败的时代,因而更多地看到家族与国家的衰败与不幸;而当今是国力不断提升,民族迅速复兴的时代,身处其中的作者自然感受到这种时代的上升,且浸淫于心,终而借笔外化,写出了不一样的家族文化。

这又印证了一些创作规律,一是任何作家都是所处时代的作家,时代的印记处处皆是。二是,创作应从心灵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应从前人的作品或思想出发,否则就落入窠臼。这也是为什么当今许多有关家族的作品还是老调重弹的缘故。

9.依稀的反义词 篇九

注音:yīxī

释义:(1)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

(2)指仿佛之意。

造句:我依稀记得我是来过这个地方的,只是我忘了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依稀的反义词:清楚 明白

【清楚】:

注音:qīng chǔ

释义:(1)易了解和辨认,让人容易明白

(2)透彻有条理。

造句:我清楚记得我是来过这个地方的,就在上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我来过的

【明白】:

注音:míng bái

释义:(1)清楚;明确

(2)清白;光明。

10.冰心往事读后感 篇十

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个与故乡庭院莲花有关的往事,第一件事是月夜祖父说到园里开三蒂莲时,家里添了三个孩子。“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然而,祖父的话流露出的家人对孩子的珍爱之情却已溢于言表。

第二件事写了作家看到莲花在风雨中遭到摧残时的心境,看到白莲凋零时的沮丧,看到红莲被风雨侵袭时的无奈、怜惜这让作家在窗前徘徊,是母亲的呼唤,莲叶对红莲的遮蔽,让作者“不宁的心绪散尽”,心里充满感动,进而想到母亲是荷叶、孩子是红莲。当心中的风雨来袭,只有母亲才能为孩子遮掩。

最令我感动的是文章最后一句话: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挡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让我感受到母亲对我们伟大的爱。

上一篇:项目名称总结模板下一篇:外贸英语《开头语与自我介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