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2024-11-18

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精选15篇)

1.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篇一

初中数学有趣的试题

新建县竞晖学校邓勇

A.某店来了三位顾客,急于要买饼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6分钟。几个厨师都说无能为力,因为要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五分钟,一口锅一次可放两个饼,那么烙熟三个饼就得2O分钟。这时来了厨师老李,他说动足脑筋只要15分钟就行了。你知道该怎么来烙吗?

B.有一天,一个小朋友去买了10瓶饮料,商店老板说:“喝完饮料后,每3个空饮料瓶可换1瓶饮料。” 请问这个小朋友一共可以喝到多少瓶饮料?

C.假设有一个池塘,里面有无穷多的水,现有2个空水壶,容积分别为5升和6升,如何只用这2个水壶从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注:每次灌水壶要灌满;每次倒水水要倒光(倒进池塘里去的时候);把水从一个壶里倒进另一个壶里,也要都倒光,除非在倒的过程中另一个壶已经满了;倒水的时候没有损失、蒸发溢出什么的)

答案

A题:

解析:先将两个饼放进锅烙,5分钟后,将一个饼夹出来,放另一

个饼进去,并把锅里的另一个饼翻转过来烙;再过了5分钟后,锅里有一个饼已烙熟,将它夹出来,再放之前夹出来的那个饼进去烙另一面,并把锅里的另一饼翻过来烙,5分钟后,锅里的两个饼都熟了。所以一共只用15分钟就可以烙熟3个大饼。

B题:

这个小朋友一共可以喝到15瓶饮料。

解析:这个小朋友先喝完了10饮料;接着拿9个空瓶去换得3瓶

饮料;当喝完那3瓶饮料后,他还有4个空瓶,再拿3个空瓶去换1瓶饮料;喝完那瓶饮料后,他有2个空瓶,然后他向老板再要一瓶饮料,喝完后把3个空瓶还给老板即可。所以他一共可以喝15瓶饮料。

C题:

1.先用5升的水壶装满水,倒入六升的水壶中。六升的水壶中还空出 一升水体积。2.再用把盛五升水水壶装满水,倒入容积六升的水壶中,壶中还剩4升水。3.把容积六升水中的水倒掉,再把容积五升的水壶倒满水,把这些水倒入容积六升的壶中,容积五升的水壶中这时刚好剩下三升水。

2.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篇二

一、多元对话, 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 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 即便有所发展, 也是师生一问一答的简单互动。虽然有教师的牵引, 但是教学却不能完全放开, 而是一种小步走的形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 学生缺少自主思考, 更没有机会进行探究。而且这种问答式有一种随意性, 对于全班学生来说纯粹是偶然, 课堂实效自然也不高。至于课堂中的一些隐蔽问题, 教师也就不能及时发现。这是问答式教学的局限, 虽然相比过去已经进了一步, 但是离课标精神还相差很远。把问答式教学进一步扩展到多元对话, 由原来的师生对话转变为生生对话、生本对话, 则是当前探讨的主要改革方向。在多元对话过程中, 师生关系平等, 教材也不再是权威, 而只是一种话题或者一个谈资而已。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突出教师主导作用, 强化启发教育, 引导学生一起去创造文本, 去生成学习。

比如,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认识七巧板”环节设计中, 笔者第一次准备了三个问题, 即“将七巧板按形状进行分类”“数数七巧板有几块”“把五个三角形按照大小进行分类”。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学生只是被动应付, 缺乏内心探索需求。后来再三思考, 还是把这一问题改成了开放性试题:“认真观察七巧板,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七巧板除了三角形, 还有什么图形。你们再看看, 找一找。”在学生思考过程中, 笔者没有给予任何提示, 纯粹让学生自己思考。

究竟怎样认识七巧板呢?教师没有直接从概念出发进行宣教式讲解, 而是通过对话, 让学生进行探讨, 进行自我探究发现, 从而逐步清晰地认识七巧板的定义。在对话中,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知识也不是通过灌输的形式进行传授的, 而是学生自我发现的。这种形式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动力, 同时也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凸显活动, 强化学生体验感悟

活动, 对于人类进程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也要求“给学生搭建更多平台,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提升学生情感体验”。然而, 当前活动也似乎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即:活动缺少目标性, 过程随意, 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 缺少内涵, 没有系统开发活动价值。在这一课中, 笔者围绕七巧板中的“巧”, 尽可能搭建“巧”的活动;突出“趣”,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过程, 从而更深地理解七巧板。

1.强调趣味。为了让学生喜欢上七巧板, 笔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了解到七巧板因设计科学、变幻无穷、构思巧妙, 从而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在导入环节中, 通过视频对七巧板进行简要介绍, 结合古人设计的七巧板, 让学生初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如果旋转或者移动1 块板, 结果会怎样;增加或者减少1 块相同的板, 结果又怎样”, 引导学生在变化中体验七巧板的“巧”, 感受七巧板在玩乐过程中的“趣”, 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热情, 培养他们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2.强调体验。相对综合实践活动来说, 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搭建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加强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七巧板的实践更多的不仅仅是体现“趣”, 而是要体验一种数学思维, 强化数学应用。本课实践活动着重围绕数学, 强调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实践性探究, 在具体活动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自行调整, 交流心得等活动, 让学生自我思考图形问题, 发现并解决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七巧板的有关特征, 感受它们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区别, 最终了解七巧板的巧妙设计, 巩固平面图形知识。

3.感受魅力。数学是平面的音乐。在这一课中,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不仅感受到七巧板的神奇以及其中魅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审美上得到了新的感知, 拓展了几何图案美的空间, 而且在活动中, 还从学生实际出发, 强化学生内在感悟, 充分挖掘数学图案的内在美, 引导学生深入其中, 并且能够爱上数学。

三、拓展深度, 强化课堂教学实效

许多课堂设计, 都有一个重要的环节, 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而这却是课堂走向深度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如今把学生表现直接极端化, 表面上看“两眼发光, 小手直举”, 学生是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效果似乎不错;但实际从活动内容来看, 似乎只有表面上的热闹, 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纯粹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比如有些内容很简单, 根本就不需要小组合作, 学生自学就能解决, 但有些老师为了赶“时髦”, 也来搞合作, 自然在表现形式上就显得有点散乱, 缺乏学生思维激烈摩擦的场面。究其原因, 还在于课堂合作缺少一些有思维深度的内容, 学生还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进行体验。当然, 也有极个别学生在“作假”, “宁要肤浅得热烈, 也不要片刻的思维沉静”, 至于学生“真正地学, 真正去合作”似乎成为一句空话。所以, 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来说, 最根本的就是既需要趣味性, 更需要有数学味。

因而在让学生了解七巧板历史后, 虽然学生情绪高涨, 个个试图展示, 但是教师如果就此放手, 就必然让整个实践活动显得肤浅, 数学实践最终也成了一个拼图游戏。因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笔者始终把握引导节奏, 及时对实践方向进行调控。比如:“这里, 如果再添一块, 会出现怎样的图形?”“从2块板到3块板拼, 选用板数越多, 自然变化和拼法也越多, 你们自己试一下, 感受七巧板的奥妙。”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 让学生逐步适应2块板、3块板乃至到多块板的拼法。比如, 针对3块板的具体拼法,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选择一些学生的拼图展示给所有学生, 让学生明白拼法没有固定不变的, 关键是有没有想到。同样在4 块板拼图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自己的拼法, 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拼图关键在于自己尝试, 只要去想, 都有可能产生奇迹。这样, 逐步增加板数, 学生在师生互动、多元对话过程中不仅学习了七巧板的知识, 还在实践活动中, 体验过程, 享受成功。对于课堂来说, 更能呈现一种活力, 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3.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数字 篇三

1.能够按规则游戏,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会综合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游戏中的数学问题。

3.初步尝试推理游戏,发展思维结构。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掌握“8”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及其字形,单双数、相邻数,“6”以内的加减。

2.材料准备:课件,幼儿用数卡,幼儿、教师用车牌照插袋。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营造数字游戏氛围

Flash动画“舞动的数字”,伴随歌曲《铃儿响叮当》,律动入场,做数字手指操,营造数字游戏氛围。

二、数字游戏,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情境一:“请上来”,根据数字的部分字形猜数字。

1.根据已有数字字形经验,比对相像部分,快速判断,猜数字。

2.通过交流,感受“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到处都用到数字”。

情境二:“设计车牌号”,运用单双数、数序等经验设计车牌号码。

1.认识车牌号的含义。

出示当地车牌(皖C21753),集体读一读,认识车牌号结构。

2.第一轮设计车牌号。

用5个数(2、1、7、5、3)自由设计车牌号(120种),感受数字的神奇。

3.第二轮设计车牌号。

用4个双数设计车牌号,要求从数字8开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然后,插入一个单数(7、5、3、1),确定其位置(从大到小),感受数的相邻关系,发展思维结构。

4.第三轮设计车牌号。

自选数字设计车牌号(可以选单数或双数;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感受数的序列和相邻关系。

情境三:“我说你猜”,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获得礼物。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看商品,猜价格。如:

(1)是个单数,比8小、比6大。(7元)(单双数、比大小)

(2)“5”和“7”的相邻数。(6元)(相邻数)

(3)2+3的和。(5元)(加减法)

三、总结提升,感受数字的有趣和有用

师:数字游戏真是太好玩了!刚才我们猜中的这些东西,它们的价格都是用数字表示的。其实,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数字,它们能千变万化、各显神通,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和快乐。小朋友们,让我们开车去外面找找它们吧!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

1.数学角——投放数卡,玩猜数、比大小、翻数牌、排列组合等。

2.科学区——提供电话、遥控器、日历等带有数字的物品,供幼儿观察,进一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3.设置小超市、小银行等角色表演区域,模拟购物和存款,练习加减计算。

生活活动:

1.寻找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数字,了解其作用。

2.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附:设计思路

在数学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思维品质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独立性。

1.扩展思维方向,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打破陈规,按不同的条件,不断调整思维的方法,灵活运用一般的原则和原理。要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锻炼幼儿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改变策略。大班幼儿原本只有等量递增的正排序经验, 情境二“设计车牌号”,幼儿先做5个数字的正、逆排序,再将双数“2、4、6、8”进行逆排序,最后在数差为2的数列中任意插入一个单数(不同数差逆排序)。这些操作过程都需要幼儿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根据教师的不同要求幼儿及时灵活改变策略,变通思维,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扩展了思维方向,提高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归纳推理,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对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培养,主要是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幼儿通过推理、归纳、判断解决问题。情境一“请出来”中,幼儿通过观察部分字形,猜想数字,并通过推理进一步寻求证据,准确猜出数字;在三轮“设计车牌号”的数序排列活动中,从认识车牌号→用5个数自由设计→从数字8开始,用4个双数设计,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幼儿发现、归纳车牌号的排列方法;在“我说你猜”的环节中,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不断运用单双数、比大小等数学经验,判断出商品的价格,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创造思考空间,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主要表现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多以开放式提问为主,如:“为什么你觉得这个数字是8呢?你为什么要把6排在这儿呢?”都是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多思善问。

“设计车牌号”需要从“1、3、5、7”里选一个单数插入到“8、6、4、2”的数字序列中,还要保持数字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幼儿要独立思考:“选几?”“它该放在哪儿?”“比几大、比几小?”幼儿只有在真正理解数的概念,而不是记住这个概念后才能独立做出正确的判断。

4.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 篇四

1、  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体验测量的乐趣。

2、  尝试探索及学习不同的长度测量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  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会带来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一寸虫图片1张,集体记录图表1张,投影仪。

2、幼儿测量用图(知更鸟、苍鹭、老鹰、巨嘴鸟、大雁操作纸)、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记号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引出测量我明白了,你们是看出来的,准确地说,你们使用目光测量出来的。二、故事引导,理解测量1、导入情景,初步测量。2、提出测量要求:一寸虫会做的事情你会做吗?那么,听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里的一寸虫去测量一下知更鸟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几条一寸虫长?3、简单测量,操作后引导孩子表述操作结果,提问:谁能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们测量的?追问:3条一寸虫的长度就是——3寸。(强调一条紧挨着一条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三、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逐个统计测量结果,并提问:你测量的是什么鸟?测出来的长度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出示各种鸟的测量结果,并将幼儿用到的方法用图标列出来。)    2、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辅助提问: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四、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辅助提问:你测出来的结果是用到了几次?大雁的身体是一样长的,为什么有些孩子测出来是6?有些孩子测出来是3?——哦,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会不同,如果我有一条“三寸虫”呢?教师小结:的确,测量工具的不同,会造成测量次数的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活动分析:

5.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反思 篇五

首先,两位老师的教态非常亲切,组织语干练到位,都能以“幼儿操作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教学理念为前提,层层递进,思路正确,要求提出明确清晰,现场秩序一点不乱,总结语四字一组,郎朗上口,归纳到位,而且是从孩子中来,不是老师给的。另外,从整个活动过程看,芮老师的临场应变能力真是精彩,课堂驾驭能力强,组织形式开放,自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学习的榜样,她把更多的探索时间和更多的交流空间都留给了孩子,特别是操作前商量的一个小细节,也是注重习惯培养的一个亮点,培养幼儿做事要先计划,再实施,让孩子真正在活动中发展。

两个活动下来,也带给大家几点的启发和思考:

1.对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应该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的积累,难度的挖掘,如芮老师的测量活动中,可能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有些难度,所以孩子的兴趣不是一直保持的那么浓厚,测量的方法孩子是掌握了,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吃力,最好前面可以设计一个过渡环节,稍微减点难度,那样会更完美。

2.孩子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发展,材料的提供与活动设计与生活的关系,也就是数学活动的有用和有趣性,如果太抽象的概念,孩子是无法理解的,数学知识必须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尝试解决一些日常问题,徐芳老师这次选择了用积木量手表,在有用性来讲,可能不大,生活中的手表是用不着测量的,所以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的选材还是很重要的,既要考虑有用,又要考虑有趣。如何提供生活中的材料给幼儿提供更多更大的支持。

6.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篇六

“老师,没想到数学这么美!”这是在教学《有趣的图形》一单元时,当孩子们看着自己用普普通通的平面图形组合成一副副美妙的图案时,情不自禁喊出的一句话。多么有创造性的一句话啊!

曾经摆在第一次扮演低年级数学教师角色――我的面前的,却是与其有着巨大反差的,严肃抽象的数字。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但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窥视到数学美,运算中体验到数学的艺术力,就能使孩子们将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兴趣学习。使孩子们的数学活动犹如在自由王国里漫游,使他们不仅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艰辛,也能体会到其中优美的神韵所在。

一、通过猜想感受数学美。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新课程中安排了很多猜想,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在教学数字大小关系的《小小养殖场》一课中,安排了一个猜年龄的思维活动。“笑笑的爸爸今年37岁,淘气爸爸的年龄和她爸爸的差不多,可能为几岁?{56392435}。”“老师今年26岁,哥哥跟我差不多,我哥哥可能是几岁?(252837)”在这猜的过程中,小朋友不仅增强了数感,而且培养了利用生活经验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设置美妙的情境来体验数学美。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小朋友尚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什么是学习?――严肃的课堂,严厉的老师,枯燥的作业?可是,当他们拿到新书时,他们“爱不释手”。卡通人物正向他招手呢!大象正和长着长鼻子的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书中所选取的都是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背景,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这时,平时严厉的老师放下了师道尊严,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卡通使者”,带着孩子们,乘着想像的翅膀,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三、在想象中体验数学美。谁说数字枯燥乏味,谁说数学难以捉摸?在孩子们的眼中,2是鹅,3是小耳朵,8是漂亮的葫芦,9是七彩的气球……每个数字的背后都有着美妙的"传说"。还有那圆鼓鼓的"○",尖头尖脑的"△",端端正正的"□",更是令孩子们爱不释手。在他们的手里,变换着美丽的.图画:蘑菇,房子,小兔,……惊人的想象创造着数学美,也开启了孩子们潜力无穷的智慧宝库。

数学美在这里英姿尽展!

7.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篇七

一数学活动课的内涵

数学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进行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它作为数学课程的一部分, 首先必须是学科课程的探索性活动课, 其教学内容应先于学科课程的教学, 所起的作用在于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形成感性认识, 并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结论。

二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

教材中的数学活动通常是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主要有以下六种活动方式:一是动手操作。数学操作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九年级 (上) 的折纸与证明问题。二是数学实验。数学实验往往用来验证、证明数学定理的正确性, 如八年级 (上) 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三是实际测量。实际测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户外体验活动, 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 促进数学教学交流,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七年级 (上) 的测量距离。四是调查统计。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每个人必须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也应顺应社会的发展, 增加学生统计调查的机会和体验能力,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学校的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九年级 (下) 的香烟浸出液对种子萌芽的影响。五是规划设计。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规划设计式的体验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如八年级 (上) 的平面镶嵌活动。六是思维游戏。游戏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 如七年级 (上) 的“算24”游戏。

三数学活动课素材的开发

现有教材中数学活动课的基本素材不充足, 有的只有几句话, 如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市场上某种型号的肥皂, 它的长、宽、高分别是16cm、6cm、3cm, 一箱这种肥皂共计30块, 请为肥皂厂设计一种包装箱, 使该纸箱所用的材料尽可能少。”要上这样一节课, 教师感到困难。这时首先要思考:教材为什么要增设这样的内容?编写意图是什么?怎样发挥它的作用?从对教材的编排的分析, 笔者认为编者是希望以此为引子, 让学生沿着这根线走进数学世界, 去拓展更广阔的数学学习天地。了解了意图, 就有素材可开发了。笔者布置学生课前去超市调查各种货物的包装, 思考其包装盒形状的合理性, 再布置学生找一些包装盒实物。课堂上先展示学生收集的包装盒, 让学生观察分析, 然后把课本上的问题设计成具有梯度的问题串, 例如, 问题一:“有两盒肥皂, 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16cm、6cm、3cm, 请大家设计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能把这两盒肥皂恰好放进去, 看看有几种方案, 并画出每种方案的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 若不考虑粘接处, 哪种方案材料最省?”问题二:“如果有六盒肥皂, 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16cm、6cm、3cm, 这样的包装盒又如何设计呢?若不考虑粘接处, 哪种方案材料最省?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问题三:“如果是30盒, 你能设计出一种你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包装方案吗?你选择方案的理由是什么呢?”最后是拓展问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硬纸板制作一个体积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纸盒, 应如何设计?”这样素材就很丰富了。

四数学活动课的情境创设与作业布置

在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中, 笔者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活动课不必像一般课堂教学那样要有“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情境”可有可无。因为数学活动课本身的教学重心已经发生了偏移, 已不再是纯知识的传授。如果非要每节活动课都来一个“情境创设”的话就显得太机械了, 而且有些题材本身就是游戏性质的, 是通过游戏来说明一个数学问题, 如“石头、剪子、布”游戏就是这样的。有的数学活动课是具有思辨性的, 这类活动课可以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关于活动课作业的问题, 活动课既可以布置纸质作业也可以是纯活动性作业。根据课题而定, 有的活动课本身要求的就是以实习为主的作业, 如课外搜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课后了解“三个一次”的应用、剪纸等, 这类活动课无需设计纸质作业;像“正方体涂色”“画画算算”“二次函数与校园景观设计”这类与中考有较大联系的课题可以设计一些纸质作业;而像“确定藏宝图”“测量距离”这些课题无需布置课后作业。

实践证明, 开设数学活动课有着常规数学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 数学活动课作为新生事物,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学中涉及的理论内容不多, 基本上是实践性的, 这对提高数学活动课的研究档次不够;开设活动课还没有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现阶段获得的成果对活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是有一定作用的, 将这些成果总结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学活动课教学的认识和探索无止境, 如何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活动课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 还需广大数学工作者共同努力!

8.关于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  活动课  实践  思考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合理的进行数学活动课的组织与设计能够很好的为知识教学带来推动。数学活动课首先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且能够给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提供良好平台。同时,很多趣味化的数学活动课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大家能够更乐于参与到知识应用中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数学活动课的创设,这对于知识教学效率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

一、开展竞赛类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开展竞赛类的数学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往往很有效果。合理的创设竞赛类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让学生们带着兴趣很好的进行知识实践。初中数学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游戏或者竞赛的形式来展开灵活应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好的素材,让学生透过对于“身边的数学”的发掘来不断活跃自己的思维,促进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值得注意的是竞赛的形式要有合理控制,竞赛不过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知识应用中来。教师可以给予游戏获胜者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获胜的同学也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够让大家对于竞赛过程有更浓厚的参与兴趣。

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竞赛类活动的主题。如:学习“概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掷骰子游戏,这将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增强,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一内容也可以成为竞赛活动的主题。这一内容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性,即回归生活——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为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合理的进行竞赛类活动的组织与创设不仅能够深化大家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也会帮助大家不断培养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实验操作类活动,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设实验操作类活动同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类活动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很多知识如果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学生们对于这些内容的体验并不会太深刻。学生只有自己对于知识展开积极的探究,并且在活动中对于这部分知识有灵活应用,大家对于相关内容才会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这也是深化知识教学的一种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具备较好的操作性的知识点来有针对性的创设活动类型,这既能够为学生的知识实践提供平台,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

以“投影与视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这部分知识创设很多有意思的操作类活动。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几何体,并且制作相关模型,具体过程如下:(1)每个同学设计一个几何体,画出三视图;(2)同学之间交换图纸,按照手中的三视图制作几何体模型;(3)进行交流,看一看:做出的模型与设计者的想法一致吗?在实际教学中我会给学生提供实验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具体分以下几步操作:第一步,老师提供一些几何体和三视图的图纸,让学生去画、去摆。第二步,提供给学生一些木块,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一个摆出几何体,另一个画三视图;一个画三视图,另一个摆几何体。这一灵活的实验操作活动很好的巩固了学生对于三视图知识的掌握,也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锻炼,这些都是合理的活动课程的创设可以发挥的积极的教学辅助功效。

三、鼓励学生自制学具,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学具,让大家利用身边一些常用的物品来制作学习工具,这种活动方式通常很受学生们喜爱。在很多知识的学习与讲授中往往需要用到一些教学辅助工具,这些学具通常也买不到。为了帮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来制作学具。这不仅是一个趣味化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也会极大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深化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来,并且给予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制作水平将会很有帮助。

学具是学生学习的辅助用具,市场上几乎买不到,学具一般都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找出它们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例如,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利用一根均匀的木杆,来测量力和力矩之间的关系;可以剪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来证明勾股定理;可以利用物理学重力原理来测量重心;也可以利用月历探究出数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通过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综合发展,这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合理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创设可以发挥的教学辅助功效,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这也是对于大家动手能力的一种良好锻炼。

【参考文献】

[1] 屈鹏飞.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 信阳师范学院,2014.

[2] 王彬.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的教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4.

9.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篇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的操作活动,初步学习排列与组合的方法。

2、通过运用3个数字,组合车牌号码,使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3、幼儿能了解车牌号码的特点,掌握车牌号码的特征。活动准备: 1、2、3和5、7、8的数字卡片10份两套车牌号码空白纸条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楚楚,你家里有一辆车,是吗?什么样的?你知道是什么牌子的车吗?

二、通过猜测,激发幼儿对排列与组合的兴趣 师:陈老师家里也有一辆黑色的北京现代轿车,大街上,黑色的北京现代车挺多的吧。我怎么样在大街上一看就知道那辆轿车是我的。师:我的车牌号码有3个数字810。猜一猜,可能是什么车牌号码?

三、幼儿通过自主操作,掌握组合车牌号码的方法。

1、师过渡:3个数字可以组成几张车牌呢?我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我在桌子的筐里放了123三个数字和空白的纸条。两个小朋友一起摆一摆,并把你排出的车牌号码写在纸上,一个号码写一张纸。注意不要写重复的号码。

2、幼儿操作

3、交流操作结果,学习组合的方法 师:小朋友把笔和数字卡放在箩筐里,拿好你写的车牌号码坐在位子上。来,告诉我,你们写出了哪些车牌。(幼儿自由读一读自己的车牌号码)师:我们一起来做交通警察,检查一下有没有一样数字的车牌号码。师小结:3个数字可以排出6个车牌号码,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些车牌号码有什么规律?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车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有什么规律?那后面的两个数字呢? 小结:我们组合车牌时,确定了第一个数字以后,只要把后面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就可以排出两个不同的车牌号码。

4、通过集体操作,掌握组合车牌的方法。师:老师这里有810三个数字,我们一起来按照刚才的方法排一排有哪些车牌。首先,我们选这三个数字中的任何一个数字作为车牌的第一个数字,选几?(8),你说说我们的第一个车牌是8多少?(810,教师记录),用什么办法又快又好地排出第二个车牌? 第一个数字是8的车牌号码已经排好了,接着我们从1和0两个数字中选一个作为车牌的第一个数字,第一个数字是1的车牌号码是多少?谁来排一排? 第一个数字是8和1的车牌号码都已经排出来了,现在我们要排第一个数字是几的车牌了?谁来排? 小结:我们用三个数字组合车牌号码的时候,首先从三个数字中间确定一个数字作为车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然后按找把后面两个数字相互交换的方法组合车牌。用这样的方法组合车牌号码不但可以又快又好而且可以一张不漏。

四、用另外3个数字进行车牌地组合。师:现在,陈老师在你们的箩筐里放5、6、7。请你们按刚才的方法,看一看有几张车牌号码。谁能做到又快又好,一张不漏。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小结:3个数字可以组成这样多的车牌号码,4个5个数字组合在一起就会有更多的车牌号码了,怪不得大街上那么多的汽车。它们的车牌号码都是不一样的。

10.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篇十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周围环境,继续加深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

2、初步培养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日常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的几何图形。

2、幼儿人手一只小包,内装各种几何图形的“饼干”。幼儿人手动物卡片一份。

3、在户外草地上布置各种几何形大门,再用彩绳围成各种几何形状的湖。室内墙饰增添几何形图案的形象。

4、音乐磁带《郊游》、《划船》等舒缓音乐。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以“郊游”为活动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太阳公公咪咪笑,花儿草儿弯弯腰。今天天气真正好,小朋友,我们到公园去郊游好不好?”

(二)、利用户外环境,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

1.“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小包里带了哪些好吃的点心?”

①、(边出示边提问。)“老师包里有许多饼干呢!瞧,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

②、“你们有什么样的饼干?”(互相讲+个别讲。)“出自:屈;老.师”

2.“背好小包出发了!”边走边唱歌曲《郊游》。

3.钻过几何形大门。“看,公园的大门多神气!这些门形状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选自己喜欢的大门进公园。走过两道门,来到公园的草地上。”“说一说自己是从什么形状的大门走进来的?”

4.辨认几何图形的湖。“这个公园真大呀!瞧,公园里还有好几个漂亮的湖。可以找个朋友一起去划船。”边划边唱歌曲《划船》。“你在什么形状的湖里划船?”“可以和朋友换一条船,到其它形状的湖里去玩一玩。”“我们玩得真高兴!小船靠岸了,小朋友上岸来吧!”

(三)、找找室内环境中的几何图形。“大家玩累了,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一下。”(进教室。)

1.引导幼儿观察墙饰。“这里有花、有草、有树,真好看!让我们和朋友一起走走、看看、讲讲。”(放舒缓的音乐。)“有几位图形娃娃也想和大家一起来郊游,它们是圆形娃娃、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它们调皮地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快快找,它们躲在哪里?”

2.分辨动物卡片上的几何图形。“图形娃娃表扬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找到了它们。它们还想再玩一次‘捉迷藏’的游戏。这回它们请来了动物园的小动物们帮忙,想躲在小动物身上。我们先去找找小动物躲在哪儿,每人找一个小动物。”“你找到的小动物是谁?”“有哪个图形娃娃躲在它身上?”(互相说+个别说。)“大家都来和小动物、图形娃娃交朋友,把我们带来的饼干请它们吃好吗?”一边喂“饼干”,一边还要学说一句话“我请你吻xx形状的饼干。”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认识的平面图形,主要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幼儿已经能初步看到图形说出名称,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认识这些图形,发展幼儿的形状知觉、观察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在本次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实践、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来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以及让幼儿能初步进行几何图形简单的拼合,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和想象力。

11.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篇十一

【关键词】新旧教材 数学活动 初中数学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6-0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在不断的修订,数学教材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数学教材也需要不断地修订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体现独立思考和探索愿望和能力等特点,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是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1]到《数学新课标(2011年版)》中“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形成和应用。”[2]新课标中也别提出对数学活动设计的要求,由此可见,数学活动在数学教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结束前都设置有“数学活动”的栏目。笔者发现对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新教材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有哪些改变?希望能为教师对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理解提供帮助,以及为教材编写的修改提供参考。

一、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数量的比较

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结构没有变化,都是安排在每一章末小结的前面,并且每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都由2至3个数学活动组成。其中,在旧版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三个数学活动,而新版教材中有的章只有两个活动。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活动的个数有所删减。第一、二章的活动个数没变,第三、四章都分别从三个减为两个。其中第三章被删掉的活动是一个关于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第四章是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中,新版教在旧版教材原来的三个活动变为了两个,将“莫比乌斯带”这个活动删掉了。

从活动的总数量来看,新版教材的活动数量较旧版教材而言少了两个。为什么在新版教材中数学活动只少不增呢?教师们应引起注意,也值得思考。为了增加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素材,笔者认为,在删掉其中的活动同时可以换成一个新的数学活动。

二、新旧教材“数学活动”内容的比较

从七年级上册中“数学活动”的内容比较来看,栏目中的数学活动内容变化不大,第一、二章的数学活动几乎没有改变;第三章中的活动有细微的改变,活动1的改变在于题目问题的呈现,基本结构大体一致;活动2的改变在于题目中的问题情境的不同,旧版中的问题情境是用直尺与棋子做平衡实验,而新版教材中变为了木杆与重物的平衡实验。后者较前者来说与生活更贴近,普适性更强,学生更容易学会迁移,因为题目中的木杆与小重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物,而且重物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更容易想到将其替换成任意的具体物体;旧版中用的是尺子与棋子,都是非常具体的实物,且范围比较狭窄,这样以来,就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素材没有更新,数量上有所减少

新教材中的数学活动都是沿用旧教材中的数学活动,而且几乎是一个字都没有改,素材大都有些偏陈旧了。笔者认为,在素材的选取上应该更具时代性一些,才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关于活动数量的减少,在笔者看来,数学教材中像这种以明确的活动形式存在的数学活动并不多,而且据有调查研究结果来看,许多一线教师的反应是,教材中提供的数学活动的素材不多,因此,笔者建议,在数学活动的数量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以便教师选择。

2.数学活动内容有细微的调整

首先,新教材对问题的表述作了相应的修改,其中,问题中的情景从一个比较大的范围缩小为一个小的地区,这样修改之后,使问题更贴近生活、情景更实际,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更利于学生理解;其次,问题的表述更加简明清晰;最后,开放性的问题,旧版教材中是个学生提供了三个具体的收集数据的途径,如报刊、图书、网络等,这样让学生就少了自己动脑思考,从什么地方收集数据、如何收集的过程,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动脑思考的权利,而新版教材正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问题表述上作了优化,问题的表述更简洁了,并且没有限定收集数据的范围和途径,引导学生利用数据之间的关系再计算出新的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怎样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新的数据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都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旧版本的教材各有各的优缺点,教材的不断改进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材的更换不是说换就换的,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的,所以说教材中的素材与当下的背景相比很快就会变得陈旧,教材中的活动素材只能尽可能的做到更好,但是最好的活动素材还是来源于生活需要教师去发掘,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探究。好的素材也可以为教材中的活动素材作为参考,因此,教材的完善需要广大的教师学生们一起出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0.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2.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篇十二

一、激发兴趣, 引人深思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因此,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数学操作活动既是一种乐趣, 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在教学中, 利用学生好奇心理, 恰当的引导, 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数学操作活动, 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 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进而引发对操作过程、数学本质的思考.

比如, 上九年级认识圆的第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画了一个圆, 大多数学生都会用圆规画出一个圆.接着,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棉线, 问能用这根棉线画圆吗? (可以合作) .学生一下不亦乐乎地忙开了, 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圆就出炉了.我问, 通过刚刚的操作, 你知道圆是由怎样的运动产生的吗?学生回想刚刚的操作, 会大致说出是圆是由一根绳子绕着一个点旋转产生的.再想想看, 使用圆规是怎么画出圆来的呢?这两种方式有相同的原理吗?圆规的两脚确定了一条线段, 两脚也就成为线段的两个端点, 一个脚不动, 另一个脚旋转一周生成了圆.这样学生便能较快地得出圆的定义:把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 在平面内旋转一周, 另一个端点运动所产生的图形叫作圆.到这里操作并没有完, 我问, 你能用圆规来检验一下棉线画出的圆吗?哪个更准确, 为什么?学生会认识到, 用线操作时一个端点要设法固定 (确定圆心) , 绳子要绷紧 (确定半径) , 用圆规这个工具画圆比棉线更方便更准确.接着我又说, 你能用牛筋画圆吗?学生普遍摇头, 因为很难确定牛筋的长度.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 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圆的产生, 更好地理解了圆是圆周, 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同时也感受到圆的两个要素:圆心和半径对于一个圆的作用.数学操作活动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引发他们对操作过程的再思考, 更让学生自然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一个新的知识, 为后续的学习也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激发灵感, 引领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 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 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 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操作时, 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 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 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花.

在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时, 先让学生动手裁一个非等腰的三角形, 让学生设想添加什么条件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并实物操作找出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尝试, 多数同学能找到两种方案: (1) 两边相等; (2) 两角相等;正当我想要说等腰三角形的两种判定方法时, 有学生说他还有方案.我说, 很好, 请你说说看.他说:若角平分线和高线重合也可以.我请他操作给大家看.哦, 一个操作惊醒梦中人, 马上有同学接着发现了另两种方案:中线和高线重合;角平分线和中线重合;显然, 这种灵感来源于数学操作活动, 学生由此深深地感受到动手操作所带来的喜悦.如果我们经常设计一些数学操作, 让学生去动动手,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激发了学生的一种创新意识.

在上平行线时, 请同学用两支笔在桌面上摆一摆, 看看它们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很快能摆出相交、平行的情况, 也有同学提出重合的情况.在得出平行的定义后, 我问, 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呢?当我示意学生把两支笔离开桌面, 在空中摆一摆时, 立刻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摆给我看, 当两支笔不在同一平面内, 也存在不相交的情况, 而这并不是平行.虽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 但它却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神奇的美妙, 一丝创新的意识也许就在此时萌芽.

三、激发潜能, 自主探究

我所教的班级中学困生很多, 主要原因就是理解能力低、表达能力差, 缺乏主动性, 老师讲过的东西一会就忘记了.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只有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旦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 他就可以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 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 用长远的眼光来看,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比如, 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前, 我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做圆锥.要求: (1) 圆锥的侧面接口既不重合也没有空隙; (2) 圆锥的底面与侧面接口既不重合也没有空隙.然后想想如何计算圆锥的侧面积.通过制作一个圆锥, 学生认识到圆锥体的侧面积的计算可以转化为平面图形———扇形计算, 并找到问题的关键———圆锥侧面展开扇形的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通过这个操作, 发展了学生几何直观,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也说:“授人以鱼, 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未来的社会更需要自主探究型的人才, 如果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操作,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四、激发交流, 合作共赢

当今社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竞争日趋紧张激烈, 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 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所以, 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团队合作精神.而且,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 总会遇上各种各样的疑惑, 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协作交流, 找到问题的所在, 创造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

在教“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数学操作, 首先让学生带一个国际象棋的棋盘 (没有的可以预先在纸板上画一个) 和两根红线、一颗棋子.两人合作, 分别扮演猫和老鼠, 先用红线选取并标示横纵坐标轴,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当“老鼠”用棋子表示自己在坐标系中某个位置 (整数点) 时, “猫”要以最快的速度说出“老鼠”所在位置的坐标.当“老鼠”说出所在位置的坐标时, 猫要用棋子迅速地表示该位置.活动中, 有的组还创造性地选一个人当“老鼠”, 两三个人当“猫”, 看看那个“猫”能更快地说出“老鼠”位置的坐标或找到“老鼠”的位置.记得当时教室里人声鼎沸, 学生热情高涨, 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么一个操作活动, 既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互助, 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的好处和重要, 更快更好地熟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与数的对应关系和表示方法.

13.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篇十三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与思考

衢江区实验中学

谢平林

[内容摘要]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形式也变得灵活多样,尤其是数学活动课的开展,给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使数学的教与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教学的效果明显增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活动 教学 参与探索 合作交流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与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笔者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与国际教学接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口号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仍难以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课堂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巨大变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为发展特长而发展特长。

二、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做一做”“探究活动”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笔者在设计七(上)P126《7.1几何图形》(这一活动课时,做了一个前期准备: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准备一些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粘土等。在做立方体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空间图形及实践操作经验。在其它几何体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没有直接将书上给出的结果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切与截,让他们在操作中寻求结果。然后,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填写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让他们在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是必不可少的,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在教七(上)2.6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在作业题中七(上)P55设计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1(A)— 13(J表示 11,Q表示12,K表示1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然后当众公布,想好24的同学马上到黑板写出过程。也可组织活动比赛,如:可以是二人或四人进行小组比赛,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学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他们运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讲故事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学习数学家严谨、刻苦、勤奋的作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数学故事会”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介绍好的学习经验,指导学法。如七(上)P10《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P112《丢番图》、八(上)P127《笛卡尔》、八(下)P82《费马和他的猜想》等,都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了《几何图形》后,笔者安排了一节电脑操作的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创造园地”,让同学们及教师进行投票评价。由于注重普及,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活动课中,也应考虑到异步性原则,提倡保留“异步”。数学活动课不象数学学科课,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活动课师生均可“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适应每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有所得。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例如:笔者在教八(下)P96《多边形》时,精心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如:问题: 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本环节设计三道思考题: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①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2.引申: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学生通过上题的活动经验,马上得出结论。3.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学生想象丰富,设计作品多达30余幅,解说词更是各有千秋,如:“宁静的夜晚”“鱼儿你慢些游”“争分夺秒(没有时针的闹钟)”等。整堂课学生学得既活跃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教学的评价

数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以往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学习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同时,在评价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4.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篇十四

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活动的案例

构建主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不是单独存在的活动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二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互助过程。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数学教师在新知讲解、问题解析过程中,强调教师的“统治”地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师讲课的“听众”,被动接受教师的“说教”,能动探析的潜能被“压制”,得不到探知新知或解题策略的“时机”.同时,学生的认知和解题观点得不到有效展示,导致教学“分离”,效果事倍功半。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活动就是要展示学生的“风采”,凸显教学的“互动”特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能力和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一、调动教学材料积极情感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

初中生学习情感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动性不强,学习注意力不持久,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消极、应付式互动教学活动,导致互动交流效能达不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准初中生学习情感发展“轨迹”,挖掘数学教材积极情感因素,通过教学语言、教学情境等创设贴近初中生情感发展的“敏感区”,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情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活动。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探究实践活动中,抓住数学学科的生活性特点,设置了“现有长40米,宽30米的场地,欲在中央建一游泳池,周围是等宽的便道及休息区,便道部分的面积约是整块场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请给出这块场地便道的宽度(保留1位小数)”生活味浓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有效“调动”,主动参与到探知交流活动中。

二、抓住新知内容关键要义,实施师生互动交流活动

新知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强行地将新知内涵要义“塞进”学生头脑中,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而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探知理解新知内涵,则“事半功倍”.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学生“身”与“心”的双重投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新知教学活动中,要摒弃“教师一讲到底”的“讲座”活动形式,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逐步探知和理解概念、性质、推理等内容要义,在有效互动中实现对新知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有效掌握。

如在“等腰三角形”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抓住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性,设置了如下师生互动过程:

师: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不仅具有一般三角形的一切性质还具有一些它本身特有的性质。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小组讨论手中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利用对称轴对折图形请回答在等腰三角形中还有那些相等的量。

生:观察等腰三角形,在△ABC中,AB=AC,

①∠B=∠C→两个底角相等;

②BD=CD→AD为底边BC上的中线;

③∠1=∠2→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

④∠ADB=∠ADC=90°→AD为底边BC上的高。

通过对以上师生互动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与教师的有效互动交流过程中,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掌握了知识内涵,理解了知识深刻含义。

三、放大问题案例探析过程,实施互动探析交流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问题教学作为教学活动重要方式之一,同样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同时,探析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互动交流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讲解过程中,不能“一言堂”,以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探”,而应该“教学结合”、“教学互动”,将问题探析的过程变为师生互动的过程。通过师生的互动探讨、生生的互动交流,实现解题策略的有效掌握,解题效能的有效提升。

如在“在Rt△ABC中,∠ACB=90°,BC=2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过点E作E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EF=5cm,则AE为多少厘米?”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教师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观察问题活动,小组合作探析问题条件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认识到:“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得到∠ECF=∠B是解题的关键。”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通过该问题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该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解答该问题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此时,学生个体之间结合所提问题,进行共同探析互动活动。学生在共同探讨解析策略过程中,提出:“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的性质求出∠ECF=∠B,然后利用”角边角“证明△ABC和△FEC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C=EF,再根据AE=AC-CE,代入数据计算即可得解。”此时,师生对解题策略再次进行交流总结。最后,学生自主进行解题活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讲解问题的过程变为互动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探析、师生交流过程中,既掌握了解题的策略方法,又提升了互动合作的效能。

四、利用评析活动指导特性,实施多元互动评价活动

教育学认为,评价教学,是教师对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及效果进行评讲、辨析的过程。学生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不能对自身的互动过程表现有准确、科学的评价和分析,影响和降低了互动活动的效能。而评价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评”,还包含学生个体之间的“互评”.通过教学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开展互通交流,实现学生在评价中有效互动,在有效评价中有效提升。

15.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 篇十五

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 更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探究, 这不仅体现在数学教学中, 也体现在数学教材编写中。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下称“教材”) 中的“数学活动”, 是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传播数学文化、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等的重要载体。新教材在各章复习题部分设置了“数学活动”栏目, 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还注意了不同年级“数学活动”内容和要求的层次性, 为学生提供较多“做”数学的机会。所选活动充分关注创新性、探究性和多维性, 其形式除了有传统的观察、思考外, 还有画图、调查、阅读、操作等形式。由于内容定位与层次要求不同, 教师在处理的方式上也要有所区别。在提倡探究性教学、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 “数学活动”栏目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处理的?编写使用情况如何?在走进新教材以来, 我们确实有必要了解。本次调查报告的统计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 回收教师问卷32份, 学生问卷210份, 有效率均为100%。

二师生使用“数学活动”的情况交流

1. 教师使用“数学活动”的情况交流

第一, 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没有一位教师经常使用“数学活动”这一栏目, 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情况也有所差异。城市初中有100%的教师会有时或偶尔使用, 农村初中教师有60%基本不用此栏目。

另外, 从学生方面调查得知, 8.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时使用, 42.8%的学生认为教师会偶尔使用, 但不能坚持, 48.6%的学生认为我们的教师基本不用此栏目。学生的反映与教师的表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再和教师平时备课中此栏目涉及情况考虑, 教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掩饰。

第二, 教师使用“数学活动”的主要渠道。

由表2可知, 绝大多数教师选择最省力的渠道——学生自学, 而较能有效体现知识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力渠道——结合多媒体拓展使用的教师却只占极少一部分。如果能合理使用多媒体结合学习, 不仅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教师还可将课程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化既创设出激起学生的情感, 又形成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教学环境。

2. 学生使用“数学活动”的情况交流

调查中发现, 城市与农村学生在使用“数学活动”情况方面基本不存在差异。通过学生反映得知, 只有当活动的内容有趣且易操作时, 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交流, 但不能坚持使用此栏目。那么, 为了使这一栏目不虚有其名, 何不以学生为主呢?

三师生对“数学活动”编写情况的意见交流

1. 教师对“数学活动”编写情况的意见交流

第一, 教师在平时备课中的关注度。

从表4可以看出, 100%的教师在平时备课中偶尔关注“数学活动”, 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把这部分内容纳入备课范围。显然, 教师在备课中对“数学活动”的关注程度如此薄弱, 此栏目的意义何在?这势必会影响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 教师对“数学活动”内容有效性的看法。

从表5可以看出, 教师对“数学活动”内容有效性的呼声并不高, 尤其是九年级教师均认为效果一般。可见初三年级这部分的编写内容还需进一步改进与优化。

第三, 教师对“数学活动”作用的认识。

从表6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教师能从辅助教学与渗透思想文化两方面认同“数学活动”的作用, 并且城市与农村初中教师的观点没有显著差异。但七年级教师更认为它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这可能与教材中“数学活动”相应的内容、形式相关。

2. 学生对“数学活动”编写情况的意见交流

第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关注度。

从表7可以看出, 所有学生对“数学活动”均表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统计中发现, 不同学校、年级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这表面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数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但值得思考的是, 是什么导致了此栏目中, 偶尔关注的学生占57.5%, 从不关注的学生竟达10%呢?

第二, 学生希望呈现的活动方式。

由表8可知, 同观察、思考方式相比, 学生更希望呈现交流与操作的活动方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为了节约时间, 很多知识与活动都被教师忽略了, 留给学生课后观察思考。导致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被掩埋, 师生、生生之间缺少合作互动, 不利于中学生思维的拓展。

第三, 学生对“数学活动”编写数量的意见和建议。

从表9可以看出, 学生认为教材中“数学活动”编写数量基本适中, 但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数量偏少, 希望适当增加活动栏目数量的愿望。那么, 这部分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该从何处得以满足呢?难道在数学学习中, 知识被枯燥的讲授充斥了,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施展思维的机会了?

四对本次“数学活动”调查的思考

教师在平时备课中, 对“数学活动”的思考不足, 偏注重知识的传授, 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其实大部分的“数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而如果教师从不对其关注, 或仅采取简单化的阅读方式, 不仅难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更难以达到新教材编写本栏目所体现的目的。对于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活动”编写的意见交流, 本栏目在编写上还应做进一步优化处理。是不是尽可能编排学生较感兴趣的形式呢?如在形式上增强开放性、操作性和探索性, 在内容上精心选择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富有操作探究意义的资源。使“数学活动”真正成为传播数学文化、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等的重要载体。

摘要: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下称“教材”) 在各章复习题部分设置了“数学活动”栏目, 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在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末,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徐州市两所中学 (城区初中、乡镇初中各一所) 七至九年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针对教学现状, 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数学活动,内容,编写使用情况,调查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顾日新.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探究·拓展”栏目教学现状的调查及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15)

[3]关慧颖、郑殿国.多媒体如何正确运用到现代化数学课堂中[EB/OL].http://www.ntledu.cn/jiaoyuke/2010/0921/article_399.html

上一篇:十周年厂庆主持词下一篇:毛概暑期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