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一

2024-07-07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一(精选15篇)

1.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一 篇一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由“掌握食物链”与“认识食物网”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它是为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群落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作为这单元的关键知识点,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牵系到整个单元的知识生成,以及后续学习的巩固,特别是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良好品质。

在授课完毕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上课时,可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简单的游戏中激发情趣。为了让同学亲身感受热带草原的生活场景,可以让同学扮演动植物,“小草,小白兔,狐狸,狼,狮子”,模仿动植物的静态和动态生活。让学生感知动物的生存需要食物,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初步形成食物链的概念,以及得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启示。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2、可让学生们观察记录的文字信息,发现它的复杂性和繁琐性,无意识的想到简化记录方法的念头。引导学生运用:“食物链”当中的“箭头”;统计表格;柱状图;网状图等图形符号开展科学记录和学习记忆。

3、通过分析资料,可让孩子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生物有着非常密切联系,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此消彼长,交替生长,这样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引导学生联想到身边的事物都会彼此联系,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一 篇二

一、体育教学要强调坚强意志的培养

体育教学一定要渗透德育, 因为体育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认知, 学习体育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 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 通过学习体育, 能够达到身心健康。教学体育的过程中, 要引领学生学会自我判断, 要懂得团体合作, 要做到自我教育, 要在学习当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体育学习重在交流, 重在参与, 提倡平等民主, 学习体育就是学习智慧的过程;通过学习, 完善自己的人生目标, 增强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 抑制不良情绪, 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体育学习重在实践, 目的也就是培养学习者养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 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美与人相处的人格。

在一些重大的体育比赛当中, 我们经常看到参赛者在身体出了状况之后仍顽强比赛, 要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 要对他们进行鼓舞, 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和顽强, 有助于他们为了集体荣誉而放弃个人的得失。在体育课的耐久跑或跨栏跑中, 拼搏进取的精神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 每一次的比赛, 取胜者在介绍个人的体会当中无不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

二、雨天风天要让多媒体进入体育课堂

两节课之间的过渡, 是一个关键的部分。利用雨天风天让多媒体进入体育课堂, 新旧课顺利顺延。

上刻了, 播放以前所学体育的精华动作, 充分利用了时间, 一方面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新课, 一方面对以前学的体育知识有所回忆, 用不了多长时间, 只要掌握好学生的回忆程度就可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这个连接任务。上课之初, 播放多媒体课件, 很快地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学生年纪尚小, 活泼好动, 刚刚上课的时候, 他们好玩的心尚且不能平静下来。多媒体的播放, 让他们迅速地了解了教师的意图, 清晰地明了了这节课的上课内容, 达到教学效果不可思议, 这和在体育场上教学各有千秋。

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一个个精神集中, 全神贯注。在多媒体播放中, 一个个标准动作的播放, 一个个灵活动作的展现, 一张张色彩鲜艳的图画, 一段段引人入胜的音乐, 让学生看得如醉如痴、如身临其境。有一次, 为了迅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我和另一位教师认真商讨、精心制作了一套丰富有趣的动画片:动物要举行体育比赛, 森林里一片欢腾, 动物们兴高采烈, 每一个动物都想打扮得漂漂亮亮来参加比赛, 很多动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中不乏一些高难动作。学生看着忍俊不禁, 完全沉浸在多媒体的教学之中, 虽然没有在体育场上实际教学, 但是他们学习体育的注意力没有得到分毫的分散, 每一个学生都被生动的画面深深地吸引, 他们对体育动作有深刻的记忆, 这样的教学激发了他们学习体育的愿望, 在这种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促进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可能性, 为新课的讲解和实际操练作了良好的铺垫。

三、体育教学要利用音乐的感染力量

美的事物人所共爱, 学生几乎都喜欢音乐。音乐优美的旋律, 结合体育的健与美, 展现给学生的是全新的艺术。有了音乐的融入, 学生的感情世界更加丰富, 对体育的兴趣群情踊跃, 效果奇佳。

3.科学活动《体验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三

本次活动从幼儿实际出发,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内容,以“生活故事引入——初步感知——感性体验——理性体验——回归生活”的形式层层推进。活动中,采用“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了孩子认知、理解的方式和心理特征,整个教学活动较好地达成了预期的目的。

一、游戏活动,让抽象概念更形象(突出一个“趣”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有趣。我们在进行《体验一分钟》这个活动时,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充分体验时间的长短,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形象化、生活化。通过游戏《木头人》让孩子保持动作一分钟和观看动画片一分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真实体验了“由于一分钟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不同,每个人的心情不同,对一分钟的体验和感受也不一样。”游戏《夹珠子》结合“记录表” 分析前后两次不同游戏结果的原因,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了时间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学会了珍惜时间。充分的游戏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置身于情趣盎然的情境中,而且让枯燥的、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从孩子们课末的表现中,我们知道他们对于一分钟已经由开始的模糊变得有了初步的体验。

二、实践体验,让数学活动更优化(重视一个“实”字)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因此,要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实践体验的过程,让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在“夹珠子”活动中,我提供了大托盘、小托盘、筷子、珠子。这个操作材料对于幼儿来说,难度不大而且能够反复使用,一分钟以内只要抓紧时间,是可以完成很多的,并且利用记录表,记录孩子完成的个数,加以量化,让幼儿能清晰的进行前后的对比。通过一轮又一轮有趣的游戏体验,幼儿充分与材料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三、师幼互动,让教学活动更有效(注重一个“活”字)

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应是单纯的教师教或者是单纯的幼儿学,而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在活动中,我时刻注意师生的互动过程和生生的互动过程。在游戏《夹珠子》环节,当我请孩子们讨论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做的多时,幼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投入,很有效,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要珍惜时间,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就。

四、多媒体辅助,让教学活动更生动(体现一个“新”字)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灵活化,而且可以大大弥补挂图、贴绒等教学手段给数学活动带来的局限性、不便性。“生活故事引入”环节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真实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直接引入活动;“初步感知一分钟”环节通过观看课件跟着秒针数一圈,知道一分钟有60秒,并清晰的观察到了秒针和分针的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孩子们兴趣很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乐此不疲。

透过这一个个精彩的场景和画面,我既感到欣喜,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困惑。

1.预设和生成的度该如何拿捏和把握呢?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单一性。活动中,各个环节也做到了秩序井然。但我在想,这样的安排稳是稳当一些了,预设的功夫是做足了,可生成呢?课堂那些无法预约的精彩呢?这些,可能因为我的“稳”字,让许多可能生成的课堂资源不能很好的展示,白白的扼杀在胎腹之中。比如在“猜测一分钟能做什么?”环节中孩子的回答各种各样,我是否应该给孩子验证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孩子通过验证发现自己的想象与实际操作的差别。

2.评价怎样才能评到点子上?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点到点呢?如一个孩子用手比划出一分钟的长短,我只是说:“说得真好!”其实我可以进一步的评价:“你的表示方法真特别”。而且在对幼儿的评价时,我的评价语也有点不够简练,不必要对幼儿的回答做进一步的深入点评,而只需要引导:“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心得 篇四

摘要

前言

小学科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科。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要转变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信任学生;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要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追求者,也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兴趣;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外活动

Abstract: primary school science i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In experiment teaching, to change the old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 respect students, trust;to create situation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to adopt the open teaching method,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ore independently, innovation;to get out of the classroom,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develop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show students the self and to experience success the opportunity, make students become the explorer of knowledge and the pursuit of, let the classroom blooming vitality.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xperiment course;interest;opening teaching method;independent inquiry;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小学教育是人的基础教育,在小学的各课程中,科学这一课程学习的知识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科。“儿童的思维来自于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而科学实验课恰恰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场所。因此,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不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特点。基于小学生怎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小学科学实验课,本文从小学生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下面我就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进行论述。

一、实验内容要充满趣味性

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易于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主动探究、去发现。例如,在学习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到了夏天自行车车胎打足气,停放在阳光下,时间长了就会爆胎,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实践者和发现者。于是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面前积极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做了用热水把瘪乒乓球给鼓起来的实验;有的学生做了钢球通过小孔的实验,这些证明了气体、固体也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实验方式要注重探究性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假设—验证—认识—再实践—检验”的过程。也就是先进行猜想假设,然后自己去动手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和经验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客观的得出结论和规律,然而规律是必须要能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再次进行“规律迁移”和“规律改造”。例如,在《磁铁》实验中,当学生看到电磁铁能把铁质的东西吸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阅历知道电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这是我就将所需材料提供给学生并提出两个问题:①电磁铁的磁性是否有强弱之分?②请证明你对第一个问题的猜想。③恭喜你进入到第三个问题,那么磁性的强弱会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④生活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对磁铁的应用。通过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做知识的追求者和发现者,这样不仅能上好科学实验课,更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也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探究性实验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当学生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时,我们就帮助学生,一起分析导致差异的影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教授《简单的电路》时,我先让学生猜想假设,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学生开始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实验过程的记录、实验结果的心得汇报。通过展现各组实验的差异性,我进行引导性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

才智去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最后,我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准则,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以避免下次实验的失败。

三、实验材料要追求多样化

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的规律,如果一趟科学课只是光靠一张嘴巴讲、几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去观察、用学生自己的双手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研究、通过实验观察的现象去心得。学生的脑海里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教师应该为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材料的收集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已有的器材,也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去寻找材料验证自己感兴趣的猜想。

1、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实验室器材,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非常适合分组实验。

2、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教师应该开出一张科学实验课所需的清单,让学生提前去准备和收集实验课上所需要的材料。

3、在前两种方法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时应该由教师负责为学生收集。通过这三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更能体现科学实验的多样性。随着学习的深入,实验室的实验器材也会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会起到更大的帮助。

四、实验形式保证开放性

实验方法的开放性——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

验。如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小杆秤》、《搭建不倒的“高塔” 》、《制作正方体结构》、《拓印树皮》、《制作“桥” 》等这些学生具有一定认识的课题中,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主的运用已有的材料去制作,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实践的过程、途径、方法各不同,这些独具个性的经历和体验远比教材中现成的结论更重要、更深刻。

实验空间的开放性——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场所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周边的实际情况,将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搬到大自然中。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的秘密,所以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在教授《观察各种生物》一课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外进行观察实验。学生通过自己选材、捕捉、观察和记录,就会对相关生物有个更加深入

和直观的认识,从而“摘”得科学的果实。

五、实验实施要提倡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式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彼此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如果再能开展小组比赛,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结语

5.小学科学教学个人心得体会 篇五

我认为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第一部,也是关键的一部。一个人的习惯好与坏会影响自己的一生,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上,我首先跟学生强调说明这个学期科学课怎么上,要求是什么,一五一十的告诉学生,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上科学课有这样的要求:

1、课前准备:上课前必须把科学书、练习册、实验材料、笔准备好,整齐放在桌面右上角,不能等到老师叫起立时才急急忙忙去书包里找书。

2、课堂上要保存安静:课堂不能随便讲话,有问题请举手,只有这样要求下去,教师在上课讲解时,学生才能听得清清楚楚,不然的话,老师你讲你的,学生讲学生的,这样的课堂。即使老师讲得多么精彩,最后一点效果都没有。

3、作业要认真完成:科学课对应的知识能力训练必须每上完一节课完成一课的内容,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阵地”,如果让学生课后去探究有关科学方面的知识,我相信很多学生都不会那么自觉的去完成,那么我认为主要还是从课堂那40分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重要,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做的:

1、备课: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这是公认的事实。我备课不仅将课文内容,教学大纲有机结合,还要确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课本知识点的内容很少,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面不广,所以备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搜索各种资料和典型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件自己加以修改,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的利用,又可以节省自己制作课件花的时间。

2、上课: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严格要求与放任自由相结合的。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很严肃,学生就会感到很压抑,久而久之就会对你的课堂失去兴趣,学生没有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那就谈不上学习效果。严格要求:我是让学生在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仪器的使用等注意事项时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专心听讲,同时强调:假如你们都有认真听讲,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小心把仪器损坏了,老师负责。如果不认真听讲,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小心把仪器损坏了,自己负责。通过严格要求,学生才会专心听你讲,在做实验操作时才会认真按要求进行。除了严格要求外,还要让学生放任自由,科学课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放任自由的进行探究操作,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前提是这种放任自由带有目的性质的。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乐其道,才能积极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在小学生心里,喜欢某一科的直接原因就是喜欢教这个学科的老师,所以老师要多点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在课堂上我会有意让一些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我不管他答对与否,都给予鼓励支持,只要能大胆站起来说就是成功的,这样长时间的下去,很多学生都会积极的加入到回答问题的队伍中来。

6.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一 篇六

文苑小学刘爱琴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文苑小学刘爱琴

一、指导思想:

以郊区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自主探究》为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的发展大计和教科研的工作要点,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育人第一”的教育宗旨。同时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创造性的开展科学教学工作,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从而使我校的科学教学有进一步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6、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问题。

7.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三、教学措施:

为了较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针对我们学校学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科学学科存在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难点,解决重点,结合现在三四年级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措施:

(一)教学工作方面: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4、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课堂常规有序:课本、笔记本准备好摆放在书桌上,铃停准时上(下)课,互不侵占时间。

7、课堂中随时提问评价给分:加分内容(发言、倾听、猜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合理的建议、创新的设计等),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让学生即时掌握自己的平时情况。

8、实验实行评分考核:为了使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实行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轮流制,实验记录考核制.9、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或几个生活问题,真正实现科学的生活化。

10、实行课课内容当堂理解掌握,下节课提问打分制度,单元一练一测验的模式,课堂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且作

业也实施星级评定。

(二)教师成长方面:

1、认真参加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培训活动,促使自己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认真参加《科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活动,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经常进行科学研究,攻克难关,提高课程理解能力;

(三)科学特色活动

1、科学幻想画:

活动目的:为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孩子成为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热爱家乡,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可以全员参与,创作出与科学有关的敢于大胆创新,有意义的画作。优秀作品颁发获奖证书。

2、明天小小科学家:

活动目的: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从小养成善于观察,敢于思考的能力。通过开展科学发明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旁,是鲜活的,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发明创造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科学实验一颗子激活教学一盘棋 篇七

一、设计新颖实验, 点燃兴趣之火

小学生年龄的特点、生活的经验, 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好学、好问、好动手, 喜欢实践, 求知欲强。但是, 这种求知欲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扶植, 就会逐渐消失。想要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善于改变教材固有的实验方法, 为学生设计新颖有效的实验。这样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如在教学《怎样认识物体———水》一课中, 可以设计蒙眼辨认物体的游戏。学生蒙住眼睛用舌头尝一尝, 用鼻子闻一闻, 根据味道不同的特点辨别盐水、糖水、淡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积极主动, 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因此, 作为教师就要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 精心设计, 积极扶植, 把学生引导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轨道上来。

二、指导学生实验, 培养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能自己动手做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 他们看得见, 摸得着, 手脑并用, 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动手探索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古人也曾讲过:“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要金子, 不如要点石成金的手。”我们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正是要给学生以“渔”, 教学生具备“点石成金的手”吗?因此, 实验教学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实验程序”、“照方抓药”的教学方法, 要指导学生通过以往知识的积累、实验技能的积累, 在已有思维水平的基础上, 进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充分准备, 合理地选择组合材料, 激发学生的灵感, 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力》一课水杯倒立不掉的实验中, 用纸板是否科学呢?如果只给学生提供纸板, 学生当然不会有这样的疑问, 而若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旧照片、医疗透视的废片等材料, 学生多次实验后会发现照片、废x光片效果要好一些。因为照片、光片表面光滑, 与杯口结合更紧密, 而且不易沾水, 可重复使用。提供多种材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选择材料的技能。

三、利用演示实验, 锻炼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 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全班同学看的实验。现在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学生的自行探究, 从而忽略了演示实验的重要作用。记得美国有一位教授在给新生上第一节课时, 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使这难忘的第一课永远留在了学生的记忆中。教授把一杯液体放在桌子上, 要求大家认真观察他的动作, 然后模仿。只见教授把手指浸入液体中片刻, 然后放到嘴里尝了尝, 脸上露出了微笑。随后教授请那些似乎对老师不屑一顾的学生上来模仿, 每个人尝完后都作皱眉、恶心状。原来杯子里不是可口的饮料, 而是汽油。当教授再次演示时, 学生才恍然大悟, 原来聪明的教授浸入汽油的是中指而伸到嘴里的却是食指。学生们顿时羞愧万分。我想这次难忘的教训会指导学生的一生, 告诉他们怎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环境。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从另一方面看到演示实验的重要作用。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 学生随教师的演示而观察, 但这种观察不是消极的感知过程, 而是积极地思维过程, 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路的正面展示来引导学生, 使学生逐步按照实验特点来进行思维活动, 建立合理的思维结构模式。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内容以及观察的方法, 使教学真正起到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保持思路畅通的作用。学生观察时要求他们手脑并用, 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开展课外实验, 提高创造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 有很多实验简单易做, 取材容易, 但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果, 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完成。如《植物和环境》《生锈和防锈》《发霉和防霉》等实验可布置为课外实验。

另外还有一类课外实验, 是根据学生个人特性, 培养创造力的实验, 它是实验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我们可以在课外成立科技活动小组, 引导那些对科学感兴趣、有耐心、有毅力、有思想的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如“水中燃烧的蜡烛”:当蜡烛燃烧到水面以下后, 火焰把蜡烛烧成漏斗状, 而蜡烛在水面以下继续燃烧;“走走停停的火焰”:掐下火柴头, 在火柴梗的一头滴一滴万能胶, 立即放进水盆, 它就会在水里时走时停;“智取乒乓球”:可用瓶子高速转动把球带走, 还可以用管子用力吸气把球吸走……总之, 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既满足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心理, 丰富了实验材料, 又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感受到动手实验的乐趣, 激发起学生积极创造的热情。

总而言之, 实验教学不仅能直观快捷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这盘棋中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 下得准确, 下得及时, 会对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科学实验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动手实验的乐趣, 激发起学生积极创造的热情。

8.小学科学图景教学 篇八

关键词:学习效率;思维能力;素质教育

一、小学科学图景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图景教学的相关概念

图景:画面上的景物、景况。

科学图景:以“图景”为基础,以科学概念和规律为依据,与科学过程相关联的、清晰正确的动态情景。

2.小学科学图景教学与教学原则的联系

(1)科学图景教学与直观性原则的联系

直观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这些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让学生从中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掌握知识。

(2)科学图景教学与启发性原则的联系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维,积极探究,主动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图景教学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和实际的问题上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科学图景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小学科学图景教学的意义

首先,运用科学图景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其次,图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再次,科学图景教学能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灵活性,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合理地利用科学图景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一个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

二、小学科学图景教学的作用

1.运用科学图景教学,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生对自然的认识首先是通过视觉感受器接收周围多样的图形信息,然后再将具体的形象信息编码成为抽象的数字信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也是逐步将象形文字转化为各民族的文字。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若能将抽象的文字、数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图形和图景信息,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降低学习科学的难度,提高学习科学的效率。

2.运用科学图景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活动能力,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

许多学生反映科学难学,反映上课“一听就懂”,而“一做就错”。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图景教学,建立图景分析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深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将解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解题过程,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定势,最后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运用科学图景教学,有利于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科学图景教学的开展,将科学学习中的直观对象用图景的方式表现出来,为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了用武之地,可以将操作比较复杂、准备比较麻烦、实验时间较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用演示的方法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科学知识,更可以促进教学手段的发展。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科学图景教学,有利于全面地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运用科学图景教学,能提供给学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解决初中学生厌恶运用题海战术的问题,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在分析科学习题的过程中,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发展科学思维,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即使所做习题已经遗忘,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品质不会遗忘,还有可能会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应用,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总结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小学科学图景教学是与教学原则相联系的,从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图景教学对小学生学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科学图景教学的意义不容忽视,首先,运用科学图景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其次,图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再次,科学图景教学能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灵活性,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所以,合理地利用科学图景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一个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

2.在教学中运用图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活动能力,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有利于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全面地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周晓萍.利用物理图景教学培养物理思维能力[N].物理教师,2004(4).

9.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一 篇九

作者:彭伯华 作者单位:隆回县周旺镇中心学校

【摘要】: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科学实验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

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实验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正文】:

一、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验材料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例如,笔者在教学“油菜花开了”时选择了黄瓜花,原因是学生了解和熟悉这花而且容易收集。

二、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

笔者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选择木头、纸、塑料等几种玩具型的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目的性。如笔者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选择玉米种子作为研究对象。

三、要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需要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笔者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当学生获得了许多实验信息和直接经验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验猜测作综合比较,努力寻求实验结论的最佳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结论进行评论,从而懂得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教学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学具备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资源和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在教学中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有条件的学校像中心学校现在已经具备多媒体教室,可以把以前只凭借教师借助几幅挂图做口头介绍的乏味过程变成声画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五、发挥农村实验课的优势,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

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科学实验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

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地貌,等等。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学生的合作,更加需要教师的合作与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10.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一 篇十

黑龙江省红兴隆分局局直第二小学 王岩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造中,科学课是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探究自然奥秘的重要学科。它能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了解自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又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科学课程的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保证科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应尽的责任。而如何保证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如何激发学生学科学的欲望,需要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去钻研。以下我简单谈谈我从教这几年的经验:

我经历了那个由“自然”转变为“科学”的时代。从开始的茫然到现在对“科学”这一学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以前《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科学态度等,而新课改之后教师学生地位的变化对师生教学的影响其实是没有什么太大影响的。那如何更好地完成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呢?我来简单说下自己的心得:

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变换教学方法,并且教师还要懂得如何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最终来唤起学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欲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才会积极、专心致志而且津津有味的去认识和探究科学事物和现象。如《点亮小灯泡》一课,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玩一玩”,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组装起来,使小灯泡发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

想办法去做实验,自己想办法让灯泡亮起来,相信随着小灯泡一个个的亮起来同学们也会得意、喜悦和自豪,这个时候教师则可以引入简单电路的主要内容了,这种教学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好奇心,又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让学生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和想象力,增强对知识的求知欲。由此可见,在进行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的优势开展教学,让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并且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能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并学到新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在小学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让学生轻松的学、开心快乐的学,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的第一步。

当然光有放开不行,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我在教《磁铁》一课时,在课内引导学生实验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在即将下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每小根磁铁是否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第二,我们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学习习惯。

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不少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不专心。针对这一问题,应特别强调学生课上要专心听讲,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听老师讲解。因为这既有利于把握对方要表达的内容,又对自己的学习是一种提示和启发,同时也是保证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还是对讲话人的一种尊重。为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课上,有时让学生补充别人没有说到的方面,有时也会有意识的让学生根据他人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意见,只有认真倾听的孩子才不会与他人的答案重复,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同学的发言作出准确的评价或对老师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在这时适时给予鼓励,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久而久之,上课时不仅学生走神的现象明显减少,而且学生在倾听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动脑思考,根据别

人的讲话内容理清自己的思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效的是,学生还学会了在倾听与交流中,归纳总结,记录学习要点的学习方法,保证了学习效果。

第三,我们在课堂任务安排上要注意动手实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如教师演示“热喷泉”的实验。在一只盛有少量红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将烧瓶放入热水中,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的知识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多安排一些由学生动手实验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快乐的实验中进一步理解自然科学知识。当然,在针对学生活动上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 的这种精神。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为了落实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都有表现的机会。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讲解、示范和指导。这样做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如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他们实验用的铁钉需要收拾,教师并不直接命令学生如何把钉子装好,而是将表现的机会充分地给予学生,让他们自己想一个又快又方便的方法把铁钉收 拾好,学生通过运用学得的知识把问题自行解决了。这样做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积极表现的心理需求。

第四,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带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感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往往是对那个老师有感情,就对那个老师教的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科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首先,我在上课时,力争做到教态亲切、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使同学们感到可亲可敬。其次是正确对待学

生的错误和挫折,不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还与学生经常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和他们一起完成课外作业。我和学生一起做过“土电话”,玩过风筝,有的同学做的风筝飞不起来,我就和他们一起研究其中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由于师生感情融洽,不仅使原来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能持续下来,而且也带动了原来学习兴趣不够浓的一些同学,也积极地参加了课外的自然研究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学习自然的持久兴趣。

第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改变评价方式。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我们用一张考试卷让一位学生去做,也许他会考得成绩不理想,但是如果我们让他动手做实验,他很有可能比其他同学会做得更好。所以,教师应该要注重应该用怎样的标准去衡量科学学科上所谓的“优、差生”。就比如我们刚刚举的例子,这位同学平时在做实验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并且会比其他同学高,但是如果他的这种学习热情没有被老师即使发现并予以肯定,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一定要及时、要注意方式,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的鼓励;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也应该要提出鼓励,当然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轨道上提出问题,教师在对其进行解答时还应该要注意留给学生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好奇心,不能因为老师的表扬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我认为,教师正确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要素,这也应该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能力。

以上只是本人从教科学这么多年,对如何进行科学的教育的理解和观点,如有不合理之处,还望同行能多指教。

浅谈小学科学学科新课改后的教学心得

11.探讨小学科学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小学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课的基本教学特点。老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调整学习心态,强化学习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与巧妙过渡;精心构思板书,让教学更精彩。培养自己严谨认真工作态度,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通过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科学及这门课程的热爱程度,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合作、探究使课堂更精彩

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逐步将学生引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轨道上来。小学生对自然科学有着天生的好奇心,要使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科学,关键是教师要引导、鼓励、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科学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爱好科学课、喜欢科学课。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掌握知识,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步入科学学习殿堂,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基本思想,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且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

三、在教学中赏识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在学生观察了蜗牛后,就会说出蜗牛爬过的地方有黏液,用铅笔戳它就会把身子缩进壳里,有的学生会说这样蜗牛就把自己保护起来了。老师说: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以后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这样既认识了蜗牛,又知道了保护自己的安全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良性循环。课堂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和感悟;课堂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四、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的,还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次又一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课外研究活动

教师要注意开展课外研究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去,凡是适合在当地环境中开展科学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如学生通过科学课里的《水到哪里去了》的学习,自觉应用于实践,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取得最终的结果,从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

12.小学科学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予以呈现的, 这样的学习流程非常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直观的知识更能够方便他们理解和消化, 也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据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 用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所学, 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课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实验, 这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们亲自参与, 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知识, 也能够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事项的要求和指导, 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们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最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发挥学生们的团队作用, 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要把小组活动进行合理分工, 有人操作、有人观察、有人记录, 保证实验流程的严谨性、科学性。在科技活动过程中, 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利用从课堂上和其他渠道来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 在学生亲自的实践探究中提出问题, 做实验, 直至撰写科技论文和成果。这对学生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 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的巨大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 也是小学生学习动机当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 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 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 使其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另外, 实验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也是能力形成的桥梁, 在实验性探究活动中, 要想法设法的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其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且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例如, 在探究“蚂蚁对于不同气味的反应”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顺势把教学场地移到室外, 让学生结合室外的环境来做实验的内容, 学生对于这种全新的上课模式会有很大的好奇心, 教师利用学生这种热情开展工作, 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接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帮助学生, 深入探讨和总结, 得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结论。同时提醒学生关注其它影响因素, 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同时又培养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规范学生的实验流程

科学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的特征, 而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 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 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1. 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

2. 明确任务。

在做实验时, 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 科学地看, 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 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 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 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 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3. 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4. 应用结论。

学科学, 关键是要用科学, 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 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 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这样, 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 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 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 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所以, 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 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 通过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验证问题, 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 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1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 篇十三

詹小玲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作为刚新进就接触一年级的教师,由此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由于低年级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为今后工作中能更好的教好低年级的学生数学教育,特将以年来教学心得做以下总结。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功能不断扩大。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如脱离生活而只知盲目计算,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变成书呆子,闹出大笑话。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学期来的做法。

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在实际的情景中能正确的认、读、写20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记数单位个、十,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学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教材,初步学会估算。

在现时的情景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培养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20以内的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在认识图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操作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空间概念。

二、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的生活中能与同伴交流,发现并能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初步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的数学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简单减法应用题”我先拿来5个苹果,把其中2个送给一个同学,再让学生根据我的做法用两句话表达出它的意思,此时学生能说:有5个苹果,送给x x 同学2个,还剩3个。在这道题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和物品自由的编一道应用题,学生很快就编出了很多,我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数学里叫做应用题,从而初步了解了应用题的概念。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先介绍常见的电冰箱、粉笔盒、墨水瓶等实物后问: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在此同时也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长方体跟正方体的特征,一下子说出了很多,最后,我要求学生用硬纸分别做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这样,学生对抽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感性的具体认识容易记忆,懂得运用,为学习它们的表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学期,我尤其注重学生课堂的引导,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如让学生朗诵顺口溜:

“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锄,8像葫芦,9像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形象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数支配,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体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了感性认识。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学生才愿意学,主动学。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给学生以新异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实现了多维目标把握了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从知识能力方面确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的经验。

14.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四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浅谈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 力 要 集 中 ;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要做到这点,对老师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师除了要能言善辩还得眼观八方。能言善辩:要能用生动有趣语言创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激发出学生想去学的兴趣。眼观八方:上课时要时时注意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并能用最婉转的语言进行批判的同时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二、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教 学中 时 常 采用 的 方 法 是 :将 题 目 细 化 更 有 利 于 学 生 思 考 ; 二、语 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四、应注意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 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孩子都有从众心理,在实际教学中,我把个人的回答改为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把点名回答改为几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浅谈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 力 要 集 中 ;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要做到这点,对老师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师除了要能言善辩还得眼观八方。能言善辩:要能用生动有趣语言创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激发出学生想去学的兴趣。眼观八方:上课时要时时注意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并能用最婉转的语言进行批判的同时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二、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教 学中 时 常 采用 的 方 法 是 :将 题 目 细 化 更 有 利 于 学 生 思 考 ;

二、语 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四、应注意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

15.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一 篇十五

一、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小学科学的课堂情境,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引入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别小,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感觉到非常困难,若是采用合理的情境,就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同时科学知识非常的抽象难懂,在情境学习中学生能够明确科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教师营造生活化的科学成就能够发挥其教学的优势,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科学的学习。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课程时,学生根本就不能理解静电是什么概念,这个时候教师若是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多媒体室照观看大变北极熊的魔术,在人的头发上摩擦一些普通的玩具熊,他们就会出主动的吸引一些小泡沫,玩具熊就变得雪白了,学生就会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提升学习兴趣,积极地开展讨论,最终在视频的帮助之下认识到静电的概念。

二、使用生活化学习材料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非常多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实验,实验的开展离不开实验材料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中,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使用的材料增强生活化教学效率。生活化的教学材料要求教师尽量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用品,比如透明吸管小玻璃瓶等,这样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认识到这些物品的重要性。教师所使用的生活的材料,要跳出专业实验器材的范围,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材料内容。由于小学科学涉及到的材料非常的多,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尝试着替换科学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这样能够拓展教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静电摩擦实验时,由于实验中所使用的是学生的小尺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其他的尝试, 有的学生就会试着说用筷子试一试,还有的学生就会将自己的笔拿出来试一试,这样就无形之中拓展了的实验材料的内容。

三、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学习科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尝试让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化资源,可以反过来推动科学的教学。只要合理地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就可以对科学教学,直接起到推动作用。在科学课堂上,使用生活化的材料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还会让学生密切地关注生活的现象。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尽量的进行生活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增强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家里面带来各种各样的材料,比如发卡、钥匙、抹布、玻璃、玻璃,泡沫等,学生准备各式各样的生活物品,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观察不同物品的属性以及特点,认识到材料属性对于用途的影响。

四、探究生活化教学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增强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勇敢地借助生活化的问题,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在解决问题中寻求真理。教师要掌握生活化问题探究的方法,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落时,适时地引入探究活动, 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结果联系在一起,从而认识到认识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例如在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液体作为教学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探究应用的这些是否会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教师可以引入几个非常普通,但是又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可乐牛奶、酒、醋。让学生亲自动手将装满冷水的烧水壶加热之后,分别放入这些液体,将水壶加热之后观察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教师还可以进行生活问题的提问: 在超市买矿泉水的时候认真观察之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矿泉水几乎都没有装满,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包装呢?学生在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之后就会明确而热胀冷缩的原理及适用条件,意识到差不多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从而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

五、进行生活化课下作业

在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在亲自探究实践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积极的响应各种探究活动,明确科学的社会发展历程。在课堂学习之后,在布置作业阶段也要体现生活化教学的原则。教师尽量选择科学的探究活动作为课下的作业,而不是进行纸上作业。例如在学习寻访小动物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生活中处处寻找蜗牛,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惯, 以及蜗牛对居住场所的要求。在课堂上组成员一起汇报探究的成果,在对比中观察哪个小组的了解更加的深入全面。教师这样的课下作业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的在课余时间对蜗牛进行了解和观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实际与科学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认识到生活化的科学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漫长的准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引入生活化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地将生活和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意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对科学研究的成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标教学的发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探索已经是教学理念的要求。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勇敢地将科学知识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使用生活化学习材料,并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探究生活化教学问题,拉近和科学的熟悉感和亲近感。

上一篇:农业局局长2006年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大学评估工作方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