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

2024-08-31

生态畜牧业(12篇)

1.生态畜牧业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山东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

作者:

来源:《农业知识·科学养殖》2012年第10期

2012年8月13~15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党组理论中心组读书会暨全省畜牧兽医局长研讨会在临沂市召开。会上,全省各市畜牧局长对当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总结研讨,并确立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注重科学谋划与创新,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思路。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冯继康强调:下一步,山东省将着力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健康养殖、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供给能力,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到2015年,全省基本形成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畜牧业经济发展格局。具体目标如下:

——备案畜禽规模养殖场80%以上配套建设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在养殖密集区建立完善一批区域性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消纳中心,努力降低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治理水平。

——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90%以上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散养户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养殖场周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县10个、示范区50个、示范场500个,主要畜禽生态养殖比重显著提高,走出一条适合山东省情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农作物秸秆养畜利用率达到60%,草畜配套面积达到27万公顷、其中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0万公顷,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得到明显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培育生态养殖名优品牌100个,生态畜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产品加工值1500亿元以上,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生态畜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农牧紧密结合,建立高效新型的农牧循环模式,使化肥等投入品使用量明显下降,促进基本农田地力明显提升,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本刊记者)

2.生态畜牧业 篇二

1 松嫩草地资源生态危机现状及成因浅析

我省松嫩草地地处森林-草原过渡地带, 属草甸草原植被, 与内蒙典型草原相比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 草地种类复杂, 优良牧草多, 生产量高。下面的数字表明, 松嫩草地资源生态环境在日益恶化, 草地在逐年退化, 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威协。

松嫩平原建国初期有草地面积333.3万hm2, 1963年减少到3018.7万hm2, 1998年减少到230万hm2, 建国初期到现在减少了103.3万hm2, 达35.7%。现有草地中退化面积为166.2万hm2, 占草地总面积的77.6%, 其中重度退化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22.6%, 中度退化面积占26.95%。碱化面积46.7万hm2, 其中碱斑面积21.7万hm2, 占松嫩草地面积的12%以上, 少数地区碱班面积已高达73.6%, 成为不毛之地, 与此同时沙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由于草地的碱化、沙化, 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草群种类成分发生变化, 优化牧草数量减少, 在草场生产力下降的情况下, 饲养的家畜却不断增加, 造成超载过牧, 经济效益低下。

环境污染也是构成生态危机的原因之一。大庆油田正处于松嫩草地中间地带, 每年排放工业废气达550亿立方米, 碱性废水约117亿m3。根据资料仅大庆石化总厂近三年排放的“三废”就污染了4.3hm2草地, 造成689头牲畜中毒。新建的30万t乙烯厂排放的废水淹没安达市草原0.13万hm2, 肇东市0.13万hm2。

松嫩草地资源生态危机在日益恶化。造成危机的原因很复杂, 除了自然因素 (如气候干旱和水淹等) 外, 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

1.1 人口失控, 增长过快由于人口增长过快, 粮食生产压力大, 造成“开荒垦草”, 破坏草地。

1.2 观念陈旧, 政策无保证和不合理利用草地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草地是一个不可代替的生物资源, 是宝贵的生产资料, 而把草地看做是“荒地”, 草地被随意开垦破坏而无法可依。有了《草原法》后执法不严, 对草地利用则是重畜轻草, 导致了草地生态平衡失调。

2 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松嫩草地资源生态危机现状和生产潜力, 松嫩草地畜牧业在我省畜牧业的战略地位, 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2.1 立草为业,

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做为一项科技举措, 纳入现代化大农业体系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把草地资源做为“绿色黄金”, “立国之本”。如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农业总产值中, 畜牧业产值占50%以上, 其中60%~80%是来自草地畜牧业, 分别是我国的5倍和15倍, 在这些国家中居民食物结构中草食动物提供的食物蛋白占全部动物食物蛋白的55%~60%。而我国以猪为首位的传统畜牧业发展道路滞后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如不及早实现节粮型畜牧业, 发展草食动物, 立草为业, 把草地生态畜牧业做大做强, 将会使我省畜牧业走向困境。

2.2 增加投入, 大力发展人工、半人工草地

我省天然草地光能利用率较低, 大约是0.1%~0.5%, 而人工草地光能利用率可达3%或更高。畜牧业发达国家人工草地比例多在10%以上, 有的国家高达60%, 而我国的人工草地仅占草地总面积的0.5%, 我省是0.1%, 这是草地生产力低的一个原因。若有计划地增加投入, 将天然草地改造成高产稳产的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 就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 可以大大提高饲草产量。

除投入资金外, 还要重视科技投入, 充分运用和推广我省行之有效的人工种草、飞机播种牧草、松土补播、种草改碱、围栏封区育草等技术。这些科学技术是综合治理松嫩草地资源生态危机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2.3 以草定畜, 发展草地季节畜牧业

3.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探讨 篇三

关键词 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121-01

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收入短平快的关键。第一,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农业的发展,提升农村经济,促进社会的稳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1]。第二,畜牧业能够起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许多积极的作用。第三,畜牧业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形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上起到积极地作用。第四,畜牧业可以促进粮食以及一些农副产品的使用,实现农业的效益最大化,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机肥料,降低生产成本,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可谓是实现了双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举措[2]。由此可见,发展生态畜牧业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1 生态畜牧业概述

生态畜牧业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原则,食物链,物质循环原理和共生的原理,结合一些生物工程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畜牧业、农业、林、草、牧、副、渔的合理搭配,实现畜牧业的一个统一的系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3]。从改革开放时期开始畜牧业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畜牧业传统阶段,畜牧业工业化阶段和生态牲畜的阶段。本文主要谈畜牧业的生态阶段。

2 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养殖户卫生防疫观念不强

牲畜和家禽没有疾病时,管理不严,一旦畜禽疾病,就大量的使用药物,但收效甚微,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牲畜和家禽的生产性能。此外,许多养殖人员比较重视畜禽舍的卫生,而不重视其内部引起的污染,牲畜和家禽死亡时,会立即把这些从死亡的牲畜和家禽清理出去,但往往是出了房子,然后放置在现场。一些农民疾病的牲畜和家禽屠宰后,内脏被丢弃在地上,导致疾病的传播。

2.2 畜产品质量问题严重

获取利益是养殖户的最终目标,但是有的养殖户会使用一些不合理的养殖方法来谋取利益,生产出的产品不合格,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对消费者的身体和精神造成危害。现在,很多养殖户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养殖,所以就会产生法律与利益的冲突,加上农民集中,过于分散,很难管理,因此质量很难保证。

2.3 生活环境逐渐恶化

农业的扩张意味着动物与人争夺空间,个体养殖户的养殖环境一般不好,无法有效地处理动物的粪便,进而破坏周围环境,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容易发生腐烂和质变,污染水源以及地面环境。

3 如何搞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3.1 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第一,传统的饲养方式需要改变。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依然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要逐渐改变这种方式,降低养殖的分散程度,实现大规模养殖,集约化养殖和现代化养殖。其次,构建完善的审批系统。新农场的大小,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批准,如果选址的大小、繁殖技术和环境条件,疾病预防与控制、布局结构不符合标准,不予批准;最后,要逐渐舍弃散养的模式,根据市场的需要,结合环保的理念,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开发标准化、生态农业和园艺村,让自由放养的农村,从传统的养殖模式当中转变出来,从而逐渐的改善农村的养殖环境。

3.2 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

首先,政府应该投入资金,县乡村三级预防网络建设;其次,完善牲畜和家禽免疫档案和严格的牲畜家禽免疫程序,牲畜和家禽免疫全年工作,建立农村兽医室,并配备制冷设备和免疫设备,在发生疫病时,及时提供疫苗。最后,制定消毒制度,养殖人员必须要按照制度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并做好监督工作。

3.3 建立饲料质量控制安全体系

建立饲料安全技术支持和早期预警系统,明确规定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最大许用值和有毒、有害物质或有毒、有害代谢物在最大允许残留量,确保产品的安全。

3.4 建立现代化的环境保护标准和设施

现代养殖方法来实现集约化经营、群体大小增加,比传统育种方式更容易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按照标准现代家禽和动物粪便,浪费。育种场地内必须有环境保护设施,在确保经济发展同时,也确保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范文萍,李双元.青海省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海南州个案[J].中国经贸导刊,2013(11).

[2]海南:正翻开生态畜牧业发展新篇章[N/OL].青海新闻网,2009-12-22.

[3]粟林.现代畜牧业发展要素浅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6):93-96.

4.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 篇四

——兼论江苏省对口援青的三个切入点

根据青海省海南州政府与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我们海南项目组的前方调研人员,于10月5日,开始了为期23天的青藏高原之行,为编制《2011-2020年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作前期调研。本次调研活动采用走访座谈、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等4种方法进行。调研组在海南州驱车2500公里,先后在共和、兴海、同德、贵南、贵德5个县召开了23场县、乡(镇)、村、企业座谈会,中途参观考察了青海省三江源集团旗下的同德牧场和贵南牧场以及黄南州河南县。调研人员先后与全州5个县的主管县长及有关部门领导、36个乡(镇)的乡(镇)长、部分村干部、农牧民代表、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调研组还深入到元者村、哈乙亥村、上游村、麻什干村、吾隆村等生态畜牧业示范(试点)村和游牧民定居点,解剖了5个牧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收集到700多万字的书面资料和大量的图片资料。

通过对海南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调研,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政府领导给予高度重视。调研人员到达海南州,常务副州长普化太、州长张文魁先后安排接见。对我们提出的包括42个座谈会调研项目、8页/套调查问卷和32张/套调查表格的调研计划,州政府不但以办公室名义正式行文通知落实,而且专门召开由州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各县分管县长和农牧局局长参加的规划调研动员会,常务副州长普化太亲自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各县人民政府主管县长对调研工作负总责,全州上下全面配合江苏专家做好调研工作;州政府还抽调州生态办主任、州科技局副局长叶丹、州生态办副主任、州农牧局副局长徐学元和草原专家、畜牧专家、农业专家共7人具体参与调研行动。

2、全州上下的主动配合出乎意料

州生态办工作人员全部出动,按照我们的要求对考察调研活动的组织工作进行了精心、周到的设计和安排,县、乡政府领导出席座谈会,不仅准备了书面发言材料,而且畅所欲言,仔细回答了我们现场的提问,并对规划提出具体要求和建议。州、县政府各部门把以前制定的规划文本和正在准备的规划草案都毫无保留地提供给调研组,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原始资料。每一次座谈会都是济济一堂,调研活动环环紧扣。在生活上,州生态办为我们准备了防止高原反应的药物、御寒的棉大衣,在饮食起居上的安排更是无微不至。

3、州政府领导对调研组成员的充分肯定出乎意料

海南州的主体民族是藏族,其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3%。海南州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而且是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责任。调研过程中,我们虽然与藏族同胞存在语言障碍,但是,我们充分尊重并融入藏族同胞的文化之中,与藏族牧民席地而坐,合影留念,倾听他们的呼声,使他们对来自江苏的专家从拘谨到融合,越来越敬佩和感激,接待礼仪越来越隆重,反映的情况越来越多。调研汇报提纲递交之后,州政府领导对我们的调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当即决定聘请海南项目组4位专家(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海南项目组项目总监李润豪、规划总编制张建强、国际有机联盟运动中国总代表周泽江)为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首批经济顾问。

二、三个“触目惊心”

尽管在调研中我们受到的礼遇、得到的尊重终生难忘,但是,我们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却感到心情沉重。

1、草原退化之严重触目惊心

海南州地处黄河上游,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地区。全州拥有草场面积5069万亩。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水草丰美,是藏族同胞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为的开垦种粮和过度放牧,草场退化面积占29.9%,土地沙漠化面积占27.5%,水土流失面积占14.23%。我们在木格滩亲眼看到地下鼠打洞堆成的小土包一个挨着一个,地上的老鼠在我们面前窜来窜去。据草原专家介绍,在这片面积高达22万亩黑土滩上,国家已经投入了数千万元治理费,生态状况依然如故。拉西瓦镇豆后浪村的牧民多杰东主说:“现在的公牧草场都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上面无人过问,牧民竞相放牧。近几年电视上宣传支持生态畜牧业的项目很多,牧民积极性很高,跑到乡里抢着要,但就是拿不到,感觉政府就是在欺骗老百姓。这一次,江苏的专家来帮助我们搞规划,并听取我们的意见,让我们很感动。”

2、畜牧超载之严重触目惊心

据青海省草原监测站的最新通报,海南州草原的理论载畜量为432.79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667.78万个羊单位,超载率为54.3%。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同德县,超载率高达161%,兴海县超载率高达113%。走传统畜牧业发展的老路子,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生态继续恶化,畜牧业发展难以为继。拉西瓦镇曲乃亥的牧民朋毛说:“合作

化时,我们村放牧的牛羊是2万头(只),现在是7万头(只),草原破坏严重,牧民已经为未来的生活担忧。发展生态畜牧业,我们盼望多年了。”

3、大量游牧民无法定居触目惊心

国家投入巨资,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原本是惠及牧区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转型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工程”、促进长治久安的“稳定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固本工程”,然而,在我们走访的每一个定居点,人去房空的现象却比比皆是。我们在太阳落山后站在高坡上观察过马营镇数百栋小别墅一样的定居点房屋,竟然几乎看不到灯光。在与麻什干村的牧民座谈时,村支书洛托反映了“空城记”背后的实情:“我们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没有文化,不会讲汉语,又没有技能,政府让我们离开草原搬进城,但是,却没有考虑我们干什么?吃什么?物价是那么高,政府补贴的钱根本无法生活。”他透露,周边70%的牧民不愿意离开草场,搬过来的牧民无事可做,又纷纷“逃”回去了。据海南州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制定的五年规划,2009—2013年,海南州将投资12亿元,在5个县26个乡镇完成20289户牧民的定居工程,2009年刚刚起步,却受到牧民的冷遇和抵触,如不改变思维和方法,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三、三个“重要切入点”

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央交给江苏的光荣任务,是江苏人民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根据梁保华书记在江苏青海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海南州面临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江苏省的对口援建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拓宽营销渠道,把海南州的优质畜产品卖出优价

海南州地处青藏高原,能够适应恶劣自然条件生存的藏牦牛、藏

系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由于生长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内地人工饲养的牛羊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生命力。产自高原净土的畜产品是天赐之物、得天独厚,无公害、绿色、有机。这对于江苏省的龙头企业而言,以青藏高原有限的藏牦牛、藏系羊为资源,通过品牌策划,利用其开拓中高端市场,是不可多得的商业机会。

2、扶持后续产业,让游牧民定居点的人气旺起来

在已经建成的游牧民定居上,绝大多数都有配套的暖棚。游牧民世世代代与牛羊为伴,利用暖棚发展牛羊育肥是最容易适应的职业选择。通过牛羊育肥,可以大规模地安臵游牧民再就业,吸引越来越多的牧民定居,减轻对草原的压力;可以带动草产业和饲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就地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可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可以依托科学技术的推广,进行品种改良,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可以形成商品牛羊的放牧、养殖、交易、屠宰、冷藏、物流、营销以及牛羊肉、奶、皮、毛、骨、内脏的深加工进行系列开发。麻什干村的牧民兰本加已经积累了十年的育肥经验,他认为,发展牛羊育肥,每只羊可以获得50—100元的利润,只要具备畜棚、水、饲草料和100元/只的周转金,在定居点可以吸引60%的游牧民安居。过马营镇的党委书记认为,在定居点发展牛羊育肥的技术问题,镇政府自己就可以解决。贵南县的才让加副县长认为兰本加反映的情况,在贵南县具有普遍性。因此,江苏省的援建工作如果以帮助游牧民定居点发展牛羊育肥,可以事半功倍,立竿见影。后续产业和配套设施的跟进,让游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3、进行干部轮训,全面实施领导干部的“观念更新工程”江苏对口援建海南州,既要有市场的对接、产业链的延伸,也要有观念上的对接。由于藏族同胞生活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极不方便的青藏高原,在思想观念上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们调研过程中,从上到下,“等靠要”的现象非常非常普遍。一方面,他们缺钱,声称只要有钱什么都好办,另一方面,国家给的钱根本不会花。调研中,拉西瓦镇的一个藏民气愤地说,山地上明明不能种树,上面的人却偏偏化钱让我们种,结果,我们种的树全部死光了。在唐乃亥乡,国家投资兴建大棚让农民种蔬菜,一个大棚一年收入可以达到24000元,因为自然灾害大棚受损,菜农宁可放弃很好的收入,也不自己修理,更不可思议的是,县主管部门的领导对菜农伸手要钱修理大棚的要求不但不加以引导,反而表示追加投资。从受损大棚的追加投资,到黑土滩毫无效果的治理以及游牧民定居点的“空城记”,被浪费的投资不胜枚举。因此,转变各级领导的思想观念极为重要。江苏省的对口支援应该而且必须进行机制创新,教育、培养、激发当地干部和群众进取向上的精神。在援助机制上,建议对安于现状“等靠要”的、“穷则思变”没有行动的、勇于实践有成果的地区和个人进行区别对待,鼓励积极上进的,扶持要求进步的,激发安于现状的。建议对海南州、县、乡(镇)、村各级各类干部全面实施以学习培训、挂职锻炼、疗养体检为形式的“观念更新工程”,为江苏省与海南州的市场对接、项目对接、企业对接、经济对接奠定基础。

由于时间仓促,大量的调研材料尚未来得及消化和研究,以上汇报中的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海南项目组

张建强

5.生态畜牧业 篇五

一、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我县的一项基础产业,是农民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以种草养畜为突破口,以科学改良为手段,以有效的免疫防疫为保障,以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增强效益、集约化经营为目的,全力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建成肉羊养殖示范场56个,纯种繁育户13户,示范大户511户,小尾寒羊中心养殖户203户,大型肉羊舍饲育肥场2处,中型育肥场3处,大型小尾寒羊纯种繁育场1个,建成小畜人工授精站21处,累计完成改良配种79.3万只,示范带动了全县肉羊业的发展。

在大抓养羊业的同时,2008年还发展了特种养殖业。建成年出栏5000只生态肉杂鸡林地散养场4个,建成饲养能繁母猪30只以上且配套齐全的高标准养猪示范场4个,建成银狐繁育中心并发展养狐大户5户。

今年,按照《2009年全县生态畜牧业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大力开展了生态畜牧业项目建设。在上秃亥乡续建一处舍饲示范养殖小尾寒羊纯种繁育场,现已建成,建有标准化暖棚圈面积达到3000㎡以上,饲养优质纯种小尾寒羊基础母羊1100只,年培育出栏种羊及育肥羊5000只以上,建成青贮窖500m³,有贮草棚、饲草料加工车间及加工机具,有人工授精室及配种器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

在哈乐镇新建万博源大型肉羊养殖示范场一处,该场实行完全舍饲,建有标准化暖棚舍3000㎡以上,饲养基础母羊300只,贮草棚、饲草料加工车间及加工机具等配套设施齐全,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万元以上。

续建了四海通、九龙泉两个大型肉羊养殖示范场,建有标准化暖棚舍2000㎡以上,饲养基础母羊500多只,年出栏育肥羊3000多只,建有青贮窖200 m³,配套设施完善,布局合理,饲养科学,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多万元。

在上秃亥乡良群繁育场东面建寒羊养殖小区一处,12个单元,现正在建设中。

建成小畜人工授精站10处,目前已完成人工授精8.5万只。

引进优质种公绵羊510只,种公山羊80只。

县种羊场胚胎移植已完成200只。

上秃亥乡西后水泉村2:2:5试点工程已按县批方案执行,建起羊舍26户,购基础母羊资金已到位。

老促会“一村一品”建设项目,养羊项目7个,养鸡项目5个,养猪项目2个,现正在验收中。

二、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近几年,我县加大了对肉羊养殖为主的示范场、育肥场、养殖大户的扶持力度,对我县畜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大多数养殖户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多数养殖户管理粗放,不同品种、不同年龄段的羊,基础母羊

和育肥羊都混群饲养,靠山养畜的观念根深蒂固,重数量、轻质量、低投入的经营模式难以改变,思想认识滞后,科学养畜推行缓慢。

2、畜草矛盾突出,生态破坏严重。由于超载过牧和近几年连续的旱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草场退化较快,禁牧政策实施以来,县森林公安、乡护林大队和林场对偷牧行为不断进行处罚,但是成效不明显,除一些生态项目区和有林地得到保护外,其余草坡草地破坏比较严重。同时,政府在种草方面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大部分养殖户种草积极性不高,种草规模小,加上没有有效利用退耕地还林还草地,饲草与养殖数量失调,畜草矛盾日益突出。

3、品种改良程度低,养殖成本大。目前,我县肉羊养殖品种混杂,种群质量差,基础母畜还比较落后,优良母畜更新慢。由于优质种公羊价格较高,养殖户对良种公畜心存疑虑,不敢轻易投入,主动购买的少。人工授精是畜种改良的一项有效途径,但是养殖户对人工授精的认识不高,此项工作推行有一定难度。目前肉羊养殖的人工投入大,养殖周期长,出栏慢,效益低。

4、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自然环境和气侯条件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防灾、抗灾能力是确保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县灾害频发,干旱、风雪尤为严重,每年因灾死亡牲畜数量很大,尤其是今年旱情严重,饲草短缺,牲畜体质弱,如何确保牲畜安全越冬已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5、企业加工能力不足,生产链条短。目前,我县还没有真正的肉羊加工企业,只有几家小型屠宰场,其产品主要是以出售整羊为主,深加工落后,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产品的高附加值,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发展的思想基础。我县经济还比较落后,群众传统思想观念较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淡薄,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科学养畜、建设养畜已成为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切实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要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重点扶持等多种方式,帮助和引导农民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转变,向科技要效益、从生态出效益,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牧业转型。一是要不断优化养殖业结构,调整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进行规划,重点发展以肉羊养殖为主的“育肥羊工程”和“良种繁育工程”,扶持中小型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建设,加大棚圈建设力度,利用好原有的棚圈设施,要引导农民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按照结构合理、经济实惠的原则,把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好,走舍饲、半舍饲的集约化经营之路。二是要坚持以草定畜,着力发展草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县人均耕地多的优势,鼓励和扶持农民大力种草,把种草作为一种农业产业来发展,要积极推广农作物秸杆科学调制技术,引导农民运用“两贮一化”技术,提高饲草适口性和营养成份。要协助企业、养殖大户搞好种草订单,推动草产业发展。要有效利用好我县的退耕地、还草地种植多年生牧草,使牲畜饲养量与种草量比例协调,彻底解决畜草矛盾,理顺农牧关系。

3、认真执行禁牧政策,推动畜牧业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县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就是放牧行为还在继续,生态是一边在建设一边又在破坏,禁牧工作存在着重处罚、轻管理的现象。因此必须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要树立不破坏就是保护的意识,严格执行禁牧政策,加大生态管护力度,形成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管和处罚资金的管理使用。对于有放牧条件的地方,应适当采取围封放牧和轮封轮牧的措施,同时必须要限定载畜量,并在春季设定休牧期,使草坡草地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4.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要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良种繁育工程”,积极引进区内外优良种畜,对现有牲畜进行改良,同时要大力扶持和培养以良种繁育为主的专业村、户的建设。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实行以户养为主,适度规模,分片推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管理科学、品质优良的良种繁育户,提高畜产品质量,推进畜种改良。二是要抓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畜禽疫病监测、诊断、报告等制度,强化对饲养、流通、屠宰等环

节的防疫检疫工作,防止畜禽疫病的发生。同时要加强防疫队伍建设,提高防疫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建议在每个村设立一个疫病监测信息员,搞好疫病防控工作。三是要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对畜牧业运行状况的监测,搞好畜牧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宣传,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防止畜牧业生产大起大落。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对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增强养殖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6.生态畜牧业 篇六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涉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我镇高度重视有机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为副组长,全镇各干部为成员的有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构建起主要领导亲手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具体抓的组织框架。

(二)深入宣传组织动员

我镇经济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农民收入普遍不高,近年我镇党委、政府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思考,总结思路。讨论出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同时,深入开展有机产业发展工作,前期通过悬挂横幅、下发宣传资料,包村干部下乡入户宣传等宣传达3000余人/次,并通过合作社路线继续做好组织动员,继续做好我镇有机厚朴和有机猕猴桃的转换认证工作。

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有机厚朴和有机猕猴桃发展。就有机猕猴桃而言,我镇组织新江村两委深化与川西猕猴桃果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在已发展基础上争取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预计项目成功后,预计年最低产量280吨,按今年市场最低价8元/市斤计算,收入达到448万元。

(三)依托灾后重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芦山”地震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规划,抢抓宝兴三年崛起机遇。按照县委“精一强二优三”和“一主四辅”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我镇累计完成新修厚朴产业公路2条共9公里、硬化厚朴产业公路3条共计8.5公路、新修田间作业道7公里,另外大圆包至青草坪8公里新修带硬化项目正在努力施工,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支撑是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发展有机厚朴、有机红心果产业提供了基础的保证。

(四)着力打造两个“基地”建设

一年来,我镇坚持“引进良种,优化布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思路,明确以厚朴产业和红心猕猴桃为主的果蔬产业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继续做好两个“基地”建设,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基地,今年8月投入120余万元顺利完成两个“基地”的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工作,为我镇有机厚朴产业和有机猕猴桃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顺利完成大圆包厚朴产业基地生态停车场、游步道、观光平台和观光厕所等的建设工作;成功在新江村有机猕猴桃园区完成停车场、休闲广场、游步道和河堤护栏等建设。

(五)继续做好有机产业转换认证工作

7.高标准打造草地生态畜牧业 篇七

1 主要做法

1.1 整合资金, 部署到位

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在全县实施以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多次深入考察、调研, 专题研究做大做强草地生态畜牧业, 确定以全省10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盘石镇为重点, 对全县进行连线连片开发, 形成种草养畜产业化。

2009年以来, 国家投入该县种草养畜科技扶贫项目资金1500万元, 借助这一良机, 为高标准打造草地生态畜牧业, 松桃苗族自治县集中人力、物力, 整合石漠化、国土整治、一事一议、小水窖建设、通村公路、农网改造、引资入驻等项目资金5600万元, 为草地生态畜牧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建好基地, 保障种源

良种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 跟踪指导和服务是农民养殖增收的保障。2009年3月, 该县支持有开拓创业能力的李胜彬领办, 与刘伟、杨胜和、陶政明、李福萍等联营投资兴建松桃全盛种羊繁育基地, 基地经贵州省农委审批、工商部门注册, 为省级种羊繁育基地, 种羊基地为全县科技扶贫种草养畜户提供了良种保障。

1.3 招商入驻, 农户参与

宜人的自然环境和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 吸引了湖南省宏达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长春投资1000万元落户盘石镇项目区, 开垦荒山闲土5000亩, 建标准化圈舍6栋6000m2, 带动农户200余户养羊2000余只, 形成了“中心+公司+基地+农户、大户带小户、小户联户”等立体发展模式。

1.4 各显其能, 通力合作

自项目实施以来, 国土部门负责挖山平地, 水电部门负责通水通电, 交通部门负责通路, 畜牧部门负责建圈引种各有关部门各显其能, 通力合作, 不到两年时间, 盘石镇项目区就新开垦荒山闲土2万余亩, 新修公路10km, 新架电线8km, 新建圈舍120余栋, 饲养各种畜禽50余万头 (只) 。

1.5 公开透明, 接受监督

项目实施以来, 全县始终坚持项目的公开透明。通过松桃信息网、松江之声、松桃每日电视新闻、政务公开明白墙等多种形式, 对项目实行公告、公示制度。实施前公示项目名称、来源、内容、资金额度、补助环节、补助标准、补助范围以及涉及的农户等;项目实施结束后, 及时在项目区公布实施情况,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纠正, 建立责任倒查制度。由于项目公开透明, 群众十分满意。

2 取得的成效

2.1 建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种模式”, 成效突出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 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五种模式”。“草+果+畜配套模式”:在项目区内, 已套种优质高产黑桃、美国纽荷尔脐橙等经果林6万余株, 将畜禽粪尿施入草地, 使整个牧草项目区成了一个天然的果园牧草仓库, 形成了草、果、畜配套、立体发展的格局;“常规畜禽+特种畜禽配套模式”:项目区既养常规的猪、牛、羊、禽40万余头 (只) , 还要养野猪、竹鼠、贵妃鸡、珍珠鸡、黑羽乌鸡等特种畜禽10万余头 (只) , 既满足了市场需求, 又促进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全方位发展;“集中成片开垦+分散连线发展模式”:以盘石镇为重点, 同时对其它乡镇连线连片开发, 形成了10万亩草场连片, 50万头 (只) 畜禽成群、草畜配套、规模发展的格局;“围栏放牧+林下放养+舍饲圈养模式”:根据草食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进行不同的管理, 对黑羽乌鸡实行林下放养, 对部分种羊实行围栏放牧, 对莱芜猪实行舍饲圈养。既提高了养殖效益, 又可保护畜禽免遭家犬伤害损失;“养殖+旅游+餐饮+休闲配套模式”:项目区草绿一片, 珍畜珍禽随处可见, 并有多处观景台, 可远观万亩草场、围栏放牧和奇特秀丽的自然景观, 成为人们旅游休闲观光风景地。

2.2 建成一个省级种羊基地, 保障种源

2009年3月, 经贵州省农委审批、工商部门注册, 本县建起了松桃全盛种羊繁育基地, 基地集养殖、育种、科研、改良、外调、收购、上门跟踪服务于一体。用波尔山羊与黑山羊进行杂交繁育, 培育适合贵州山区饲养的优良品种 (松桃大耳朵黑羊) , 每年可提供良种羊5万只以上。

2.3 建成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 保障服务

县畜牧兽医局、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对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直接管理指导,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跟踪服务, 新聘20名草地生态畜牧业辅导员和503名村级兽医防疫员, 实行合同制服务。形成县有服务管理机构、乡有服务指导人员、村有服务辅导员和兽医防防员的三级服务网络。县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还举办培训班10期, 对全县种草养畜农户进行了培训, 使他们初步掌握了草食动物的饲养管理技术和防治动物疾病的基本技能。

2.4 建成了生态环境型草场, 变荒为宝

经两年的不懈努力, 昔日的石漠化地区成了绿草场, 全县已建设人工草场10万亩, 可涵养水源280.5万m3, 防止水土流失34.65万t, 采用多种牧草混播, 使基地四季常青, 形成高山峡谷典型喀斯特地区岩溶绿毯和保水、保土、保肥的生态绿色牧场,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驾齐驱。项目共扶持贫困农户42206户, 户均饲养草食动物30头 (只) 以上, 每户可出栏草食动物36头 (只) 以上, 可直接解决42206人的就业。在项目建设期间, 累计出栏肉牛、肉羊、肉兔等草食动物300万头 (只) 以上, 出栏野猪、竹鼠、英国贵妃鸡、美国七彩山鸡等特种畜禽500万只以上, 可新产值99656万元。

2.5 实行“七统一”高标准, 实现“三通”

为高标准打造草地生态畜牧业, 项目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草、统一建标准化圈舍、统一引进种畜发送、统一动物防疫、统一管理、畜牧技术人员统一跟踪指导的“七统一”。全面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2.6 建成54个规模示范场, 助农增收

草地生态畜牧业己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09年, 该县畜牧业收入达6.86亿元, 占农业总收入的48.3%, 其中草地畜牧业占畜牧业收入的62.5%。截至目前, 已建起蓼皋镇宇通优质肉牛肉羊有限公司、乌罗镇小河肉牛肉羊养殖场、大兴镇武陵山波尔山羊养殖场、甘龙光华养羊场等种草养畜草地生态畜牧业规模示范场54个, 规模养殖草食动物大户1000余户。在龙头养殖企业的带动下, 该县种草养畜的农户已有1万余户, 每户年新增收入5000余万元。2.7建成了高标准的项目区, 备受关注今年3月至6月,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省农委副主任吴承斌、省扶贫办副主任刘素芬到松桃调研后认为:松桃宣传到位, 群众积极性高, 严格按照标准全力做好项目实施, 在全省做出了示范。

2010年6月28日, 贵州日报第10版作了题为《松桃高标准打造草地畜牧业让农民从生态改善中受惠》的整版报道, 社会反响良好, 独山、遵义等县市纷纷前来该县考察学习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经验。

3 下一步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充分认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意义, 求真务实做大做强草地生态畜牧业。

8.生态畜牧业 篇八

关键词:畜产品;安全生产;生态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畜产品对于人类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频频出现的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包括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

1 畜牧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生存环境污染

随着工化进程的发展,工业垃圾越来越多,很多工厂由于监管不严,将未经处理的尾气与废水直接排放到空气与水中,不仅为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空气带来极大的污染,也给畜产品生存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畜牧产品摄入的受污染的水与食物最终也经由市场传播由人类食用后,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产品采用了先进的合成材料与化学成分,很多废弃物未经过处理便被丢弃到土壤水源中,这些工业垃圾也是水源与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畜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一旦被污染,将会通过食物链直接传播给人类,直接进入到人体内,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1.2 动物疫病威胁

近年来,动物疫病问题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对于畜牧产品安全生产来说是一大致命威胁,若是不妥善处理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畜牧产品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动物疫病自身还带有一定的传播性,不仅可以传播给同类畜产品,还能直接或者间接传染给人类,其传播范围非常广,带来的毁灭性也同样不容忽视[1]。在通常情况下,往往动物疫情的爆发都是大规模大片区的,其杀伤力与危害性非常强,且因疫病死亡的畜牧产品身体处理不当,污染空气水源等生存环境会被继续破坏,所以动物疫病对于畜产品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3 滥用饲料添加剂

传统的饲料喂养办法使得饲料转化率降低,很多营养成分还未被吸收,便被排出体外,所以饲料添加剂若得到合理的使用,则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虽然饲料添加剂在畜牧喂养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多时候能够弥补使用天然植物带来的营养不够问题,但是很多饲养主却只看到了饲料添加剂的催生作用,忽视了其大量使用的不良作用。由于畜牧产品自然生长周期较长,投入的成本较高,所以很多饲养主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喂养畜产品,使得其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有的甚至还在其中添加了激素和药物等成分来催生,使得其生长迅速同时能很好地避免感染疾病,大大提高了畜牧产品的产能转化。可是,短时间看来是利大于弊,一旦时间长了,畜产品所服用的激素与药物会长时间停留在体内,经由过食物链下一环节将直接传播到人类身体里,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也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阻碍。

2 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畜牧产品安全保障问题,首先要提高饲养者的产品安全意识,需要饲养主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其次要政府部门加强畜牧产品安全监测与疫病监控。

2.1 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

很多畜牧业养殖主在养殖环节上只注重产品的产量,而忽视了畜牧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一些安全生产的措施上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偶然性的,却不知一旦安全生产环节没有抓紧,其中存在的隐患危害性一旦传播开来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政府要定期对畜牧业养殖主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与讲解,宣传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要组织专家对其科学养殖进行专业指导,使其在畜牧产品养殖,喂养标准以及废物处理上都遵守严格的标准,真正做到科学标准化安全畜牧产品生产。

2.2 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与药物中含有大量激素,虽然短时间内能使得畜牧产品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是其残留物会长时间停留在畜产品体内,直至被人们食用,最终将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要求对于畜牧产品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使用量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同时需要兽医定期记录下药品剂量与畜牧产品用药后的症状,以便为其临床研究与研发药物提供参考。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规范的监督机制,对养殖场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食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发现便要严格进行处罚,使得养殖主在养殖畜牧产品的時候严格按照合理科学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标准来添加,保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安全。

2.3 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

政府部门要对畜产品生产进行严格的监测,首先要对畜牧产品养殖场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查,严格地把控好饲养这一环节,从产业链的顶端开始进行监测,将安全生产的问题消灭在源头上。除此以外,还应把控好从养殖到供应尚到最终销售终端所有渠道环节上的卫生问题,阻止一切可能发生的阻碍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隐患[2]。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牧产品生产的卫生监测,除了对畜牧产品销售制定严格的卫生监测标准外,还要不定期地通过抽查方式对畜牧养殖场的产品进行监测,保证畜牧产品在上市之前畜产品品达到严格科学的标准。

2.4 加强疫病监控

疫情监控,首先是对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政府除了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严格监管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同时还要定期组织部门人员对疫情监控进行突击检查和定期检查,以确保国内各畜产品不要在生产源头上感染疫情。其次很多畜产品采用进口的方式进入市场,这就需要海关通过严格的制度来检查进口的畜产品。除了检验其是否有疫病外,还有严格按照规定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在入关之前没有任何安全隐患。最后要及时对各畜牧场进行免疫防控,督促各畜牧场每年对人与畜产品一起进行疫苗注射与疫病防控,通过政府和养殖场的共同努力来对疫情进行严格的监控。

3 生态畜牧业发展措施

生态畜牧业是畜产品安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解决了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所采取的缩短更加重要。

3.1 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与执行力度。首先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完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定,通过合理完善的法律途径来规范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宣传生态畜牧业的优点,通过培训、演讲等方式向畜牧业养殖主讲述生态养殖的好处。还可以大力鼓励生态畜牧业发展,借鉴国外对生态畜牧业的有效鼓励措施,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畜牧场进行奖励减税或者是资金鼓励,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建设生态畜产品养殖场。

3.2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存在着极大程度的浪费,首先是饲料转化率的低效,很多畜牧业主在饲料喂养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搭配饲料,从而使得饲料在畜牧产品体内的转化率低下,很多营养成分未经合理吸收利用便被排除体外,造成了饲料转化的浪费[3];此外,动物粪便、尸体等生产垃圾往往会采用直接丢弃的方式来处理,因为很多个体养殖户对于此类垃圾的处理并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转化,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是采用科学手段,对畜产品粪便、尸体回收加工处理,可以提取出其中成分做成土壤增肥剂,对于牧草的生长帮助也是极大的。

3.3 治理环境污染

畜牧产品的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而畜牧产品的污染源则是水土等动植赖以生存直接接触的物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与废气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向空气与水中,造成了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水源与食物遭到污染。所以首先,政府要制定政策大力治理污染,政府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控,确保其不影响环境。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畜牧产品排放出的被污染的粪便以及尸体进行净化处理,使其不再继续经过食物链传至下一环节。

4 结语

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健康,而如今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问题给畜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阻碍。解决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不但要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除了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检测外,还要加强疫病监控,以确保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为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政府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以及宣传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其次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将废弃垃圾变废为宝,最后,要治理环境污染,真正做到生态畜牧养殖,这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姜丰慧.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与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2(5):20-21.

[2]韩猛立.浅谈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三师畜牧兽醫工作站,2013(3):87-90.

[3]韩景辰.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2(9):69-70.

9.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论文 篇九

关键词:畜牧养殖业;生态环境;治理

作为我国第一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其发展水平仍不高,产业整体情形及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因而,为了使我国的畜牧养殖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其发展与生态环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根本上提升该产业的生态经济效益。

1畜牧养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1.1环保意识差

当前,绝大多数已实现规模化养殖的养殖场管理者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将养殖场的粪便、污水等污染物随意排放,导致养殖场周围几公里内臭气熏天,随意丢弃的粪便甚至导致正常的交通被阻碍,大量饮用水被污染,这些废弃物因为没有进行无污染处理,使得养殖场周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2养殖管理方式不健全

有些规模化养殖户由于缺乏先进、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使得养殖场的后序发展疲软无力,因而更无法兼顾生态环境问题[1]。养殖场需定期排放的污物、污水等,甚至因传染病而死的大量牲畜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些已然成为有些养殖户所面临的难题,而这其中所产生的种种生态问题,更是无法预估的。

1.3养殖基地的转移及化学制品的使用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有些养殖户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就将养殖场转移到城市郊区,这就使得该城市的环境问题面临极大考验。另外,有些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非法使用一些化学制剂来喂养牲畜,同时一些饲料加工厂为了迎合养殖户的这种需求,也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东西,大量化学制剂在畜牧养殖业中的使用也必将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2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破坏防治的相应对策

2.1提高畜牧养殖工作人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

当前,要想从根本上降低畜牧养殖业给养殖场周围的环境所带来的污染,首先需增强畜牧养殖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加深其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并采取切实措施使其建立生态化养殖的新模式[2]。另外,政府有关各部门应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使养殖场管理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发展畜牧养殖业。同时,环保部门应联合政府其他各部门做好正面宣传,创造出一个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舆论氛围,从而在无形中对养殖业从业人员形成监督和督促作用。

2.2加强畜牧养殖工作管理的科学性

对已实现规模化的养殖场来说,管理模式的科学化是其获得不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规模化养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占地面积大、养殖数量大,随之而来的就是污染排放物的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旦此类养殖场出现管理不科学现象,那么势必会为养殖场周边环境带来极大影响。同时,养殖户在建立养殖场之前,应对国家相关法规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养殖场予以科学规划,进而形成一个合理布局,然后请一些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公司进行评估,确保养殖场污染排放物的排放符合国家法定标准。在做好上述几个环节之后,养殖户可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交建厂申请,并按照要求建立科学化养殖场。同时,养殖户如需扩大养殖规模,或者另行改建,也需尽快做好污染物排放处理工作,从而降低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2.3做好畜牧养殖监测工作

当前一些不法养殖户非法使用一些化学制剂,在饲料中添加大量激素,或者过量使用药品来确保牲畜不得病,这种种非法做法的后果非常严重,必将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破坏。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监测工作的实时、到位是非常重要的:政府有关畜牧养殖监管部门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养殖场的饲料、药品等予以严格检查,如有需要也可进行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违规使用化学制剂现象,需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另外,养殖场当地的畜牧养殖主管单位需督促养殖场管理人员做好牲畜的疾病防疫工作,并对其实施情况予以实时监督,从而在源头上切断牲畜传染病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3结语

当前,我国畜牧养殖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降低畜牧养殖场给周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然是一个需要各部门注意的重要问题。对此,政府各相关部门、养殖户以及专业环境影响评价公司都应积极进行探索,寻求畜牧养殖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科学、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10.生态畜牧业 篇十

如果想要彻底地解决畜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第一,要提升养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采用科学化的先进养殖技术;第三,做好场里的监督工作,把污染程度用定量方法来统计,促使污染程度降到最低;第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督促相关的养殖者学习一些法律制度,提高养殖者的思想意识[2]。

2.2科学管理规模化的养殖场

首先,科学合理的选择养殖场的位置,主要是让养殖场的位置要远离群众生活区域,降低规模化污染物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其次,科学处理动物等饲养物的排泄物,每一个环节遵循相应的管理规定;最后,在养殖场里建造污水处理系统,让养殖场绿色合理的运行。

2.3加大对养殖场的监管力度

总的看来,因为一些治理部门管理上的懈怠,导致环境污染程度愈演愈烈。考虑到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有关部门要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比如,环境监管部门要对养殖场所产生的污染程度进行定期估算,如果不达标,就理应责令限时整顿。

3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环境保护当做工作的要点。不仅要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且也要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规模化养殖的同时,把它做的更大,更好。

作者:毕成文 单位:新疆昌吉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魏春梅.民勤县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06):42.

11.生态畜牧业 篇十一

一、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畜牧业主导产业

传统农牧区通常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比重大,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居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制约农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因素,同时也是加大地区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传统农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畜牧业产业关联度强,抗御自然灾害的素质强,传统农牧区要以发展草原畜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培育符合地区实际、体现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

(一)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应着眼于整合放大产业优势。传统农牧区种植业多属于旱作农业,靠天吃饭,弱质低效。农业种植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在稳步发展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订单农业的同时,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格局。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压缩旱作农业的规模,把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还林还草,将劣质的耕地资源转变为发展畜牧业的优质资源,优先发展饲草饲料生产与加工,立草为业,满足畜牧业加快发展对优质饲草饲料的需求。充分利用农区的荒山、荒坡等资源,加以改造植树种草,扶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饲养业。要建立畜牧业与农业种植业的良性循环,鼓励生产者把畜禽代谢废物转化为发展农业种植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做到农牧互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落实一定的补贴资金,引导、支持广大农牧民和企业等其它经营主体扩大养畜规模,提高畜牧业总量。要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市场导向,合理调整畜群结构,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饲养,因地制宜发展奶牛养殖、肉牛快速育肥、肉羊短期育肥,建设奶业大市、肉类生产基地。

(二)调整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总体上沿袭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基本保障,初级农畜产品供应季节性明显。这种依赖资源消耗进行数量扩张的农牧业经济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按照符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施农牧业集中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要以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和切入点,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在传统农牧区,遵循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园区化布局,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广大农村牧区,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建设集约型的奶牛小区、专业化育肥小区,提高畜禽饲养规模,形成一定区域范围内农畜产品的规模化供应,吸引加工企业入驻,并做大做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政府投资主导,农牧民和其它经营主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强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础建设,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提高防旱抗旱能力。要改变传统畜禽因陋就简的散养方式,发展建设养畜,扶持饲养户建设标准化畜禽圈舍,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以牲畜“种子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加快牲畜良种化,提高畜群质量。草场是畜牧业生产的宝贵自然资源,要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充分发挥和挖掘天然草场生产力,恢复草原生态。要依托农牧业科研单位和院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强大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农牧业科技研发、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支撑体系,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农牧业经济真正转入依靠科技发展的轨道。

(三)调整转换工作思路和方法,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传统农牧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畜产品多以初级原料或粗加工形态流入市场,农牧业的比较效益低,农牧民常面临产品卖难的困扰,收入增长缓慢。要跳出就农牧业抓农牧业的思维定式,以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促进农牧业长足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要立足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反哺农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成长性较好的重点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扩大生产能力。围绕乳、肉等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加工企业,提高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以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兴起。要积极鼓励、支持市内有实力的工商企业投资农畜产品加工领域,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壮大加工群体。加大对农畜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要适应农业国际化的新趋势,发展以牛羊肉、果蔬等出口创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牧业经济的外向度。

二、发展现代农牧业组织形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传统农牧业生产以农牧户家庭经营为主,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导致生产上的盲目性,生产与加工相互脱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牧业现代组织形式,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根据农牧区的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种养专业村、专业乡镇和特色旗市,变千家万户松散无序的小生产为有组织的集约化大生产。通过发展种养业的专业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特定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变农牧区农畜产品“少而全”为“精而优”,实现批量规模化,全面提高种养业的整体水平,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农牧民生产与经营从分散走向联合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农牧区要大力扶持农牧民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衔接企业和农牧户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要采取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农村牧区广大科技人员、种养能手领办、创办经济合作组织,把广大农牧民和农牧业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广泛发展生产与经营上的合作,提高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农牧民适应大市场的能力。

(三)发展“公司+农牧户”等组织形式

农牧业是从事自然生产与经营的产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农牧民承担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扶持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牧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分配新机制,降低农牧业生产与经营的风险。各类中介组织要在企业与农牧户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促使农牧业生产经营高效顺畅。

三、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打造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

传统农牧区工业“三废”污染较少,农业受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污染相对较轻,生态环境整体优良,在当今绿色消费形成时尚的背景下,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农牧区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优势,打“生态”和“绿色”品牌,生产和开发品质优良的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一)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要加快农畜产品标准化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农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品质标准、投入品标准和基础技术标准,不断改进和优化认定和认证水平。在生产环节,加大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以生产示范园和示范户为载体以实现优质优价为前提以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为手段,加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应用工作力度,实施农畜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保证农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抓好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带、龙头企业、出口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扩散度和辐射面,开发大规模、整建制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二)推动产品创新

由于加工企业技术、设备和工艺落后,传统农牧区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缺少有较强影响力的名优品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品档次低。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精深加工、创优质品牌为目标,重点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要加快农畜产品采收、加工、包装、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要整合加工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优势,打造形成地区统一的知名品牌。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努力开发新产品,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和档次。引导农产畜品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深入开展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品种和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科技产量。

(三)完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要以实现品牌价值为核心,加快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吸引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多种渠道投入建设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和专卖店。支持龙头企业在消费地区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店、专区、专柜,不断提高主打品牌的社会认知度、信誉度。工商、交通、农业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建立并开通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跨地区营售运输的“绿色通道”,抓好系列产品的包装、宣传、推介,扩大品牌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提高产品知名度。政府有关部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要积极组织加工、流通等企业参加农产品、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大商贸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订货会,全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增设专栏或辟建专门网站,经营好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网上销售。

(四)全面加强食品监管

12.生态畜牧业 篇十二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部。东靠景泰县, 南接永登县, 北邻凉州区、古浪县, 西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 西与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境内兰新铁路、312国道纵贯南北。山脉与交通线交汇的乌鞘岭是地扼东西的通道, 势控河西的咽喉, 地势险要, 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全县辖域面积71.49万hm2, 居住着藏、土、汉等16个民族, 全县有8镇11乡, 即华藏寺、打柴沟、安远、石门、炭山岭、赛什斯、松山、哈溪等8个镇, 东坪、赛拉隆、天堂、大红沟、毛藏、祁连、旦马、朵什、西大滩、抓喜秀龙、东大滩等11个乡, 共22.14万人。天祝地势西部高峻, 而东南逐渐变低。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4 000 m以上的大山有马牙雪山、雷公山、牛头山、歪巴郎山、代乾山、干沙峨博、磨脐山、响水顶、卡洼掌等。全县以代乾山及乌鞘岭、毛毛山为界, 也是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岭南主要有大通河、金强川河、石门河等为黄河水系;岭北主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响水河、西大滩河等为石羊河水系大小10多条河流, 地表水年径流量10.24亿m3, 地下水补给量4.2亿m3。以乌鞘岭为界, 岭南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 岭北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年均气温-8~4℃, 日照时数年均2 500~2 700 h之间, 相对无霜期90~145 d, 年均降雨量265~632 mm之间。气候带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 小区域气候复杂多变, 常有干旱、冰雹、洪涝、霜冻、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境内群山环抱, 峰峦叠嶂, 有郁郁葱葱的苍茫林海, 终年积雪的雪山大川和碧草如茵的广阔草原。海拔最高4 874 m, 最低2 050 m, 属大陆性高原气候, 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 素有“高原金盆”之称。

全县有耕地2.12万hm2, 草原39万hm2, 天然林地19万hm2。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马铃薯、大麦、蔬菜等。主要畜种有白牦牛、岔口驿马、高山细毛羊、绒山羊、黄牛、犏牛、驴、骡等。主要树种有云杉、松、柏、桦、杨等乔木和柳、金露梅、沙棘、杜鹃、小檗、锦鸡儿等灌木。珍贵野生动物有雪豹、石羊、雪鸡、蓝马鸡、马鹿、麝、猞猁等。野生中药材主要有鹿茸、麝香、党参、黄芪、羌活、大黄、秦艽、冬虫夏草等。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的矿石有22种, 产矿点134处。物产资源富饶, 农畜土特产品丰富, 有农作物品种400多种, 林木品种100多种, 家禽家畜品种20多种, 还有世界珍稀畜种“天祝白牦牛”, 驰名中外的“岔口驿马”和毛皮肉兼优而享有盛誉的“甘肃高山细毛羊”, 有国家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40多种, 名贵中药材100多种, 山珍名贵野菜20多种。境内水源充足, 有金强河、哈溪河、毛藏河等10多条内外流河, 年径流量8亿m3, 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林木资源种类繁多, 有天然水源涵养林18.6万hm2, 活立木蓄量3.72万m3, 植被覆盖率达80.7%, 森林覆盖率为27.4%;境内文化古迹和景点多, 有始建于唐宪宗年间闻名遐迩的古刹天堂寺, 风景险峻秀丽的“天祝三峡”, 宏伟壮观的“引大入秦”工程。天祝县旅游产业, 现已开辟以“天祝三峡”、石门沟、马牙雪山、抓喜秀龙草原、祁连布尔智为代表的多处旅游专线, 开发景点20多处。

2 生态建设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天祝县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注重突出产业优势, 加快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的思路, 即以“十大工程”建设为总纲, 突出实施科教兴县、基础优先、开放带动三大战略, 着力打造中国民族自治第一县、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西北生态旅游避暑胜地、雪域高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四大品牌, 集中力量发展白牦牛、旅游、特种养殖、特色种植、藏酒藏药五大特色产业。

从武威乘车到祁连林场, 草原森林面积187.5 hm2, 境内云杉、圆柏、青杨分布均匀, 金露梅、高山柳环绕乔林。林木资源丰富, 有树木10余种, 2008年, 全县全力推进石羊河流域源头综合治理,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67 hm2, 义务植树135万株, 重点公益林补植补造49 hm2, 补植各类苗木222.4万株, 森林覆盖率达到38.26%。

畜牧业生产, 特种养殖增势强劲。全年实现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94%。种植优质牧草1.1万hm2, 新建养畜暖棚157 hm2, 肉牛繁育示范村7个, 完成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围栏15万hm2, 工程补播改良任务4.7万hm2, 草原补播改良2万hm2, 改良绵羊13.6万只、黄 (肉) 牛1.02万头。发展规模育肥示范户1 000户、规模养殖户1.03万户。天祝白牦牛生长在中国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 因天祝独有, 故命名为“天祝白牦牛”。其生长在海拔3 000 m的严寒地区, 是我国稀贵地方类群。此畜种适应于高寒缺氧、气压低的生态环境, 能充分利用其他家畜难以利用的高山草场, 属半野生畜种, 其肉细嫩味美, 适口性好, 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 是纯天然绿色食品。经测定:白牦牛肉每千克中含蛋白质31.13%, 较其他牛肉商1~4个百分点, 球蛋白比例高, 含脂肪1.40%, 比其他牛肉低3~8个百分点, 每千克脂肪中含胡萝素19.1mg, 是普通牛肉的2.65倍;肉内含有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 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比例合适, 易于吸收;白牦牛肉热能值高达2 297.43l kcal/kg, 比普通牛肉高600~1 000 kcal, 对增强人体抗病力, 增强细胞活力、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

促进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 利用白牦牛开发加工了系列产品, 白牦牛分割肉系列产品是以屠宰后经低温排酸处理的新鲜白牦牛肉为原料, 在低温下, 通过部位分割、修整、计量、真空包装、速冻等工艺处理, 保持了白牦牛肉原有的风味及色泽, 该产品肉质细嫩, 色泽深红, 高蛋白, 低脂肪, 并含多种脂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是优质的天然绿色食品, 该产品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品种:大腿肉、腱子肉、背脊肉、辣椒肉、肋条肉、共黄瓜条、西冷、牛柳、精牛排等, 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3 生态与畜牧的发展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祁连山东端的天然生态屏障, 也是少数民族居住区, 而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其生态与畜牧经济的发展应在保护中开发, 和在开发中保护。天祝白牦牛产区天祝藏族自治县, 位于甘肃省中部, 祁连山脉的东端, 青藏高原北边。境内南部有终年积雪的马雅雪山, 东部有毛毛山, 乌鞘岭横跨中部。地势复杂, 地貌类型多样, 沟谷长深, 山系纵横交错。海拔2 040~4 874 m, 无霜期90~120 d, 年均气温-0.2~1.3℃, 气候寒冷, 最低气温-30℃, 降水量300~416 mm。相对无霜期77.8~95.8 d。拥有天然草原39.14万hm2, 灌丛放牧林地11.42万hm2。全县23万人, 饲养各类牲畜60万头 (只) , 其中有牦牛9万头, 牦牛中白牦牛只有3.94万头, 占牦牛总数的40%。

一是天祝藏族自治县具有繁育白牦牛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天祝牧区的藏族人民历代饲牧牦牛, 具有丰富的饲养管理经验。据藏族牧民介绍, 相传100多年前, 天祝地区人烟稀少, 水草丰美, 藏族牧民逐水草游牧, 在天祝马雅雪山草原上饲牧的牦牛中就有白色个体。在我国明朝的藏传佛经中就有白色牦牛的记载。由于天祝白牦牛不仅是当时给朝廷的贡品, 而且毛能染色其经济价值高, 是远销国内外的珍品, 可制作古戏装和圣诞老人的胡须、蝇拂、刀剑缨穗及假发等, 加之肉质鲜嫩, 食之有野味, 深受消费者青睐。因此, 来天祝收购毛、肉的商人多, 促使当地牧民历来就注重繁育白牦牛。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重视发展畜牧业, 积极开展白牦牛的选育工作, 使白牦牛的数量迅速增加, 质量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成立了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领导小组和天祝白牦牛育种实验场, 专门从事白牦牛的保种选育工作, 并确定了“肉毛兼用”的选育方向, 制定了选育计划、《天祝白牦牛评级试行标准》及种质资源保护实施方案, 建立了选育区和育种核心群, 使天祝白牦牛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得以科学有序地进行。可以说, 天祝白牦牛是在原有少量白牦牛的基础上, 经产区劳动人民, 不断选育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在保护中开发, 要有计划的发展这一珍贵品种的现代畜牧产业链。

二是要加快对这一物种的科学研究, 才能进行有效的开发。天祝白牦牛是牦牛亚属的一个白变种, 全身被毛纯白, 密长且丰厚, 耐严寒。从天祝县有关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研究资料显示看:头部发育正常, 眼大有神 (选留黑眼圈的) , 有角或无角, 角粗长, 黄褐色, 角型向外上方或向后上方月牙形伸出, 角轮明显, 角尖锋利。嘴唇圆而薄, 采食灵活。体型结构紧凑, 全身肌肉发育良好, 皮肤为粉红色, 大多数有黑色素沉着斑点。前躯发达, 胸宽而深, 耆甲高, 后躯较前躯差, 但发育正常, 尻部一般较窄。四肢粗短, 结实有力。偶蹄, 蹄形小而圆, 蹄叉闭合良好, 蹄壳呈黑色或淡黄色, 质地致密, 善爬山。尾形如马尾, 体躯各突出部位, 肩端至肘, 肘至腰角, 腰角至髋结节, 臀端联线以下, 包括胸骨的体表部位, 以及项脊至颈峰, 下颌和垂皮等部位, 着生长而光泽的粗毛 (或称裙毛) 同尾毛一起围于体侧, 胸部、后躯, 四肢、颈侧、背侧及尾部, 着生较短的粗毛及绒毛。公牦牛头大额宽, 头心毛曲卷, 眼大有神, 雄性突出, 鼻镜小, 颈粗, 垂皮不发达, 耆甲明显隆起, 前躯宽阔, 胸部发育良好。睾丸较小, 被阴囊紧裹。母牦牛头部清秀, 额较窄, 有角或无角。外表特征是全身毛长。尤其是额部毛很长, 往往眼睛被覆盖, 嘴和鼻孔比公牦牛稍小而瘦凸, 颈细薄, 耆甲稍高, 身躯发育协调, 腹大而圆不垂, 乳房小, 乳头短, 着生均匀, 大小相称, 发育良好。经在天祝白牦牛产区现场对不同年龄、性别白牦牛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活重等主要指标进行了测定, 天祝白牦牛体态结构紧凑, 前躯发育良好, 耆甲隆起, 后躯发育差, 尻部一般窄而倾斜, 四肢较短, 骨骼粗而结实, 耳、垂皮小, 体表很少有皱褶, 相对体表面积小, 唇薄灵活, 口裂较小, 属良好的高寒草地肉毛兼用牦牛体型。

三是天祝白牦牛生活在海拔3 000 m左右的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条件下, 耐严寒和粗放型的饲养管理。在高寒少氧的特殊环境影响下, 天祝白牦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研究者发现了其具有特殊的生态生理特性:全身被毛丰厚, 进入冷季后粗毛间密生绒毛, 形成良好的保温层, 不怕冰雪严寒;四肢健壮有力, 善爬高山峻坡;嘴唇薄而灵活, 齿质坚硬, 舌端宽, 舌面丝状乳头发达, 对高山草原的低草采食性能很好;鼻孔大, 气管短而粗, 胸部发育良好。心脏和肺叶发达, 呼吸、脉搏快。据测定, 成年公牦牛呼吸为17~18次/min, 脉搏为45~46次, 母牦牛相应为22~23次、50~51次, 使白牦牛在正常呼吸外, 能获得必需的氧气, 以增加血液、肌体组织中的氧容量。在其他家畜难以生存的海拔高、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少的高山草原上, 天祝白牦牛能正常生活、繁殖, 它的肉、毛、绒、乳等产品, 对高山草原严酷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很强。

四是畜牧兽医研究者对其生产性能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 认为天祝白牦牛晚熟, 一般4岁大才能体成熟。初生重公犊牛10~13 kg, 母犊牛为8~11 kg。平均断奶日龄20 d, 断奶重70 kg。初生至4岁, 公牦牛增重200~230 kg, 母牦牛增重160~180 kg, 1~2岁增重最快, 母、公牦牛年均增重58~60 g, 母牦牛相应为57~59 kg。而繁殖性能天祝白牦牛繁殖性能与当地黑、花牦牛基本无差异, 一般母牦牛12月龄第一次发情, 初配年龄母牦牛为2.5~3岁, 初配体重160 kg, 一般4岁才能体成熟。发情季节为6~11月份, 个别母牦牛12月份也发情, 7~9月为发情旺季。发情持续期多为12~48 h, 因年龄、气温、体况及营养等因素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强度比普通牛种弱, 不易辨认。发情周期为22.19±5.49 d, 具有一次发情受胎率高的特点, 平均为76.5%。怀孕期为255 d。多为两年产一犊或三年产二犊, 产犊母牛大多当年不再发情, 连产母牛占6.07%~15.02%。产后到第一次发情间隔时间平均为105 d。终生可产犊6~9头, 最高可达20头。公牛一般在10~12月龄时, 具有明显的性反射, 但多数不能发生性行为。在2周岁即具有配种能力, 但实际在母牛群中参与初配的年龄为3~4岁, 利用年限为4~5年, 8岁以后很少能在大群中交配。均为自交, 公母配种比例为1∶15~1∶25。据试验采精测定, 供体种牛射精量为0.5~2 m L, 精子数8.0~13.4亿/m L, 原精活力为0.7~0.9以上。

4 要实施好畜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天祝白牦牛是我国特有珍贵动物, 是宝贵的畜牧资源, 保护和发展天祝白牦牛, 提高其生产性能, 加强产品系列开发利用, 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支援国家建设等,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 有关研究专家建议建立中国天祝白牦牛自然保护区。继续组织实施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 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 进行纯种繁育。重点搞好天祝白牦牛种质保护, 为国家保护和保存优良畜种种质基因, 丰富国家优良畜种遗传基因库, 使这一宝贵的畜牧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生活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白牦牛是我国乃至世界稀有而珍贵的牦牛地方品种, 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家畜种质资源, 已被列入《中国牛品种志》和《甘肃省家畜品种志》。2000年, 被农业部列入全国78个国家级畜龠资源保护名录。2006年, 又被农业部列入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天祝白牦牛本品种选育”课题以来, 广大的教学、科研及推广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科技推广工作者, 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 在天祝白牦牛资源调查、生物学特性、遗传繁育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疫病普查与防治、产品开发与利用、选育方向与技术路线的确定等方面, 进行了广领域多学科的潜心研究, 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 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自世界《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以来, 保护家畜多样性已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天祝白牦牛的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天祝县委、县政府将天祝白牦牛作为振兴天祝经济的优势畜种, 积极开展品种保护工作, 大力发展以天祝白牦牛为主的特色畜牧业, 为天祝白牦牛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使天祝白牦牛育种保护、研究和探索为进一步做好天祝白牦牛的保种选育工作, 引导牧民群众将先进的养殖技术应用于天祝白牦牛生产中, 加快种群扩繁步伐, 提高种群质量, 使这一特色物种质资源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服务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天祝有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 又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 在发展中要在保护中开发研究, 在开发中保护, 特别是在畜牧业发展中对白牦牛这一珍稀物种进行研究繁育, 保护开发, 并将纳入《生物多样性公约》, 保护家畜多样性已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上一篇:初三期末高效复习方法下一篇:新环境保护法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