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和大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10-07

《啄木鸟和大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

1.《啄木鸟和大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啄木鸟和大树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学习课文第二至第九自然段,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应该真心诚意接受别人的批评;不然,变成大病,后悔就晚了。

2.理解“捉虫”、 “年轻力壮”、 “危险”、 “伤害”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文第三至第八自然段啄木鸟和大树的对话,体会“大树为什么从年轻力壮到成为枯树”。

难点:理解本故事所含的道理,即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应该真心诚意欢迎别人批评;不然,变成大病,后悔就晚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还学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

1.卡片出示,齐读字词。

2.谁能用“啄木鸟”来说一句话?

3.出示词卡“年轻力壮”,问:“年轻力壮”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说自己年轻力壮?年轻力壮的大树是什么样?

4.这里有一道题,请小朋友按刚才说的填一填。(幻灯显示训练题)

大树长得年轻力壮,你看,它的枝干________,叶子________。

5.小朋友, “年轻力壮”的大树最后怎么样了?(回答后贴词卡“枯死”)枯死的大树又是怎样的?

6.(幻灯显示训练题)小朋友,这道题又应该怎样填呢?

大树枯死了,你看,它的枝干________,叶子_______。

过渡揭示目标:大树枯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小朋友一块儿来读懂这个故事。

二、抓对话讲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朋友打开课文,自己读读课文第二至第九自然段,想一想,啄木鸟和大树的故事该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开始?

(2)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把故事的开头讲给在座的老师们听。

(3)这里的“捉虫”是什么意思?

(4)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树已经生病了,它身上的病就是它身上的--虫。

过渡:对!为了劝大树治病,啄木鸟说了好多话。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理解啄木鸟说的话。

①请小朋友看课文的第三至第八自然段,找一找啄木鸟说了几次话,在自然段前用“△”标出。

②请小朋友看课文第四自然段,听老师把这一段读一读,大家边听边想:第一次啄木鸟说了几句话?它要告诉大树什么?

③啄木鸟说这些话的时候态度怎么样?你可以从哪些词看出?(亲爱、先生、捉虫呢)

④指读第四自然段,读出亲切、热情的语气。

⑤齐读第四自然段。

⑥齐读啄木鸟第二次说的话。

⑦问:啄木鸟说的这两次话,你认为哪一次话对大树来说更重要?用“~~~~~~”划出这个句子。

⑧指答后贴板书:小病不治,变成大病就危险啦!

⑨对于大树来说,这“小病”指什么? “大病”指什么?“危险”又指什么呢?

⑩啄木鸟说这句话又要告诉大树什么?

④让我们都来当当热心的啄木鸟医生,再来劝一劝大树吧!(齐读中心句)

过渡:事情的后果是那样的严重,大树知道吗?

(2)理解大树说的话。

①请小朋友看一看,大树说了几次话?找好后在自然段前打上“√”。

②指名三生分读大树三次说的话,其他学生思考:大树三次说话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回答板书;叫 生气不耐烦)

③大树三次说话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小朋友联系啄木鸟说的话,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

④第一次:

a.大树为什么要叫?

b.大树很怕痛,应该怎样叫?小朋友自己练一练,想一想,哪些词该念重音?

c.指读,男生读,齐读?

⑤第二次:

a.大树第一次叫是因为它怕痛,它第二次生气又为了什么呢?谁能看着图说说大树生气的样子?

b.它生气地说了什么?

c.“身上哪会有虫”是什么意思?

d.比较句子:(幻灯显示。)

Ⅰ.这里有两个句子,请1、2大组小朋友读上面一句,3、4大组小朋友读下面一句。

Ⅱ.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句子什么地方不一样?

Ⅲ.用了“哪”和“?”的句子读起来生气呢,还是下一句读起来生气?

Ⅳ.师范读后问;老师哪些词读出重音?

e.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读一读。

f.指名表演读,齐读。

④第三次:

a.第三次大树变得“不耐烦”,“不耐烦”是什么意思?

b.大树为什么不耐烦? 哪些词语看出大树“不耐烦”了?用“.”在书上标出来。

c.谁用“不耐烦”的语气读读大树说的话?

d.指读,齐读。

⑦大树的态度一次一次都不一样,现在谁能看着这句话,(幻灯显示)把大树三次说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⑧指读后评议。

⑨齐读。

过渡:大树的话一次比一次难听,它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它不明白--(读中心句),好心的啄木鸟只好飞走了。

(3)分角色朗读。

同桌小朋友一个当啄木鸟,一个当大树,自己练读它们的对话。

①指名分角色读。

②男女分角色读。

3.学习第九自然段。

引读第九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得出道理。

1.大树枯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请用“因为……所以……回答。

2.再读中心句。

3.小朋友学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幻灯出示选择题:

读了《啄木鸟和大树》这个故事,我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

①我们不能学习大树。 ( )

②我们身上有了毛病,应该请医生来治病。( )

③一个人身上有了缺点、毛病,应欢迎别人指出,及时改正;不然,变成大病,后悔就晚了。

四、作业。

做课堂作业5、6题。

[教案述评]

一、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目的是教育学生懂得有缺点应该及时改正的道理。林老师为扣紧这一目标,突破这一重难点,在课中展示教学目标。紧接着要求学生划出啄木鸟和大树的`三次对话,教师重点抓住啄木鸟说的“小病不治,变成大病就危险啦!”这一富有理性的重点句,层层剖析,理解到位。大树三次说的话,教师重点抓住大树的态度变化:叫--生气--不耐烦。大树不听啄木鸟的劝告,后来年轻力壮的大树枯死了,这究竟为什么?教师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理由。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因势利导,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辨析,这样既降低了坡度,又符合低段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宴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教学中教师抓住“年轻力壮”和“枯死”两个词设计了对比性练习,让学生看图回答。紧接着问“年轻力壮的大树枯死,这到底为什么”?这样傲体现了图、文、练三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流程,使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很快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发展区,激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本文的语盲文字训练,教师不是架空指导,而是让学生划、圈、注、比、读、议、评。尤其是大树三次说的话,态度越来越坏,教师着力引导学生联系啄木鸟说的话去领悟。然后,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大树态度变化的语气。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而且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2.《啄木鸟和大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 因为断粮, 彭德怀忍痛下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感情, 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文章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组冲突和细节的描写。情节感人, 文字精练含蓄, 耐人寻味。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 培养学生的语感, 从而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基于这一理念, 教学中教师从课文表达形式入手, 引导学生从作者心灵出发, 体会文字, 触摸并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课文通过情节冲突,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来表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 以“冲突”为切入点, 通过“呈现主要冲突, 学习表达;探究主要冲突, 训练表达;课堂仿写冲突, 再悟表达;课后拓展作业, 巩固表达”。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表达形式和利用所学知识学习表达的有机结合进行教学, 让学生学会了阅读, 更学会了表达。从而, 实现了阅读理解与表达运用的相互激活,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最终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共生, 促进儿童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通过情节冲突,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 使叙事生动的表达方法, 并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展开描写。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 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 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呈现主要冲突, 学习表达

1.复习导入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 走在后面的部队连野菜都找不到。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便把目光盯在了自己的大骡子上。面对生与死的抉择, 彭德怀作出了什么决定? (杀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 解决燃眉之急)

2.呈现冲突

(1) 像这样爱它却又要杀它的冲突 (纠结、矛盾) 在文中还有很多, 大家根据预习情况来交流一下。

(2) 交流预习情况。

(3) 呈现主要冲突。根据学生的回答, 师相机解读一些冲突, 并根据学情呈现本课主要冲突:爱与杀, 杀与不杀, 战士的生存与大黑骡子的生命, 私情与大爱。

过渡:冲突让文章情节生动, 扣人心弦, 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走进那永恒的岁月, 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

二、探究主要冲突, 训练表达

1.品味“爱与杀”的冲突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长征途中大黑骡子有怎样的功劳, 彭德怀又是怎样对待它的。画出相关语句, 写写体会,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

(2) 交流、展示、品味相关语句。

1大黑骡子有过怎样的功劳呢? (出示:相关语句)

1) 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它功劳大的?

2) 指导朗读。

2彭德怀是怎样来对待它的呢? (出示:查找语句)

1) 从这句话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疼爱) (板书:爱)

2) 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疼爱”的? (引导学生抓住“抚摸、念叨、悄悄、一直”等词来体会)

小结:板书 (细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练习表达:这是一头____的大黑骡子、_____的大黑骡子、______的大黑骡子, 彭德怀对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同手足, 亲如兄弟。

(投影:爱有时要有取舍)

过渡:就这样一头大黑骡子, 和彭德怀情同手足, 亲如兄弟, 为什么还要下令枪杀它呢?

2.品读“杀与不杀”的冲突

彭德怀下了几次命令?请浏览课文的第3~20自然段, 画出彭德怀下命令的句子。

(交流出示:三次命令的句子)

过渡:三次命令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下达的? (果断, 不耐烦, 怒吼) 让我们一起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

(品读彭德怀的第一次命令)

出示:“好, 全部集中起来, 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1) 学生展示品读第一次命令 (读出坚定) 。

过渡:就是这样一道命令, 彭德怀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下, 我们先来看看彭德怀第一次下命令杀大黑骡子时的情况。

(2) 默读第5-10自然段, 找出战士如何劝阻的语句, 彭德怀又有哪些感动你心灵的言行?

1交流品读战士们恳求的语句。

2交流品读彭德怀言行的语句。

(3) 分角色朗读 (投影出示对话) (播放音乐:四渡赤水出奇兵)

(板书:杀不杀)

过渡:彭德怀下令杀大黑骡子, 但是战士们都不忍下手, 于是彭德怀又下了第二次命令。

(品读彭德怀的第二次命令)

出示: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 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 传我的命令, 让方副官负责杀骡子!”

(4) 自己读一读这段命令, 此时彭德怀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1谈体会:“不耐烦”为什么? (内心痛苦, 他作这个决定完全是为了战士们, 实属无奈)

2指导朗读。

(5) 彭德怀背过脸去。

1从“背过”可以体会到什么?

2思考:让我们一起聚焦彭德怀背过去的脸, 在他的脸上, 你看见什么?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 枪声一直没有响, 10分钟过去了, 20分钟过去了, 对于彭德怀来说, 这是怎样的20分钟啊?

过渡:他理解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那份深情, 他压制不住心中的悲愤, 双手在腰间怒吼道:导读—— (第三次命令)

(品读彭德怀的第三次命令)

“方副官, 快开枪!你不向它开枪, 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1从“怒吼”中, 你体会到彭德怀心里在想什么。

2指导朗读。

3.品读“生存与生命”的冲突

(1) 品读: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 缓缓地摘下军帽……

1课堂练习表达:想想彭德怀会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 (播放音乐)

远远地, 我们仿佛听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在说:“大黑骡子啊, __________。

2交流相机点评。

3指导朗读。

(2) 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 发火道:“我吃不下, 端开!”

1学生谈体会, 老师追问:发火? (这个动作里面, 却包含着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内疚、对战士的爱, 太多复杂的情感。)

2指导有感情朗读。

(板书:生存生命)

小结: (投影) 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自身最大价值!

4.感悟“私情与大爱”的冲突

投影 (播放音乐《过雪山草地》) 引读: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 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 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齐:“身无御寒衣, 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 跟上去, 走到宿营地。”

它融进了彭德怀, 融进了每位战士的心田里——投影, 齐:“身无御寒衣, 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 跟上去, 走到宿营地。”

它融进了每位同学, 融进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投影, 齐:“身无御寒衣, 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 跟上去, 走到宿营地。”

小结:

大黑骡子的身影我们再也看不见了, 但我们在滚滚铁流看到了一支钢铁之师;我们在竹板声里看到了一个个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在情节的冲突、细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官兵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三、课堂仿写冲突, 再悟表达

练笔巩固表达:《篝火旁的情景》 (播放音乐:假如爱有天意) (提示:能运用细节的描写, 把握情节的冲突, 根据彭德怀发火推开肉汤, 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四、课后拓展作业, 巩固表达 (投影)

3.大树和啄木鸟 篇三

大树妈妈很痛苦:“好痛呀,好痛呀,谁来帮帮我呀!”这时,有一只啄木鸟医生向大树妈妈飞去。大树妈妈看见啄木鸟医生飞来了,急忙问啄木鸟医生:“你能帮帮我吗?”“怎么啦?”啄木鸟医生问。

大树妈妈回答:“我肚子里有一只虫子。”“好,我来帮你。”啄木鸟医生安慰大树妈妈,“大树妈妈你别难过,我一定帮你把肚子里的虫子消灭干净。”啄木鸟医生说干就干,它先用耳朵贴在大树妈妈的肚子上,细心地听,听到虫子在一边吃一边说:“太好吃了。”

啄木鸟医生听到后很生气:“看我怎么把你从大树妈妈的肚子里捉出来。”啄木鸟医生用尖尖的嘴在大树妈妈的肚子上打了一个小洞,再把嘴伸进去捉到虫子吃了。“谢谢你。”大树妈妈对啄木鸟医生说。啄木鸟医生摆摆手:“不用谢,几个月后我会来看看你。”

4.啄木鸟和大树作文 篇四

一天,啄木鸟在一棵大树上捉虫,它一啄,那棵大树就大叫起来:“你干吗?”啄木鸟说:“我帮你捉虫,不捉的话,你会死的。”“什么死不死的,你咬得我好痛啊!”大树生气地说,“另外我这么强大,怎么会被几只虫子打败呢?”“那好吧!”啄木鸟飞走了。

第二天啄木鸟又回来了,因为啄木鸟不想虫子把那棵美丽的树吃掉,于是啄木鸟就又飞到那棵树下把虫子给吃光了,可是今天那棵树却没有生气。啄木鸟奇怪的问:“您怎么不生气呢?”大树说:“因为我听妈妈说啄木鸟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森林医生,昨天是我太激动了所以才生气的。”啄木鸟说:“没关系,只要改正错误就会有很大改变的。”

5.啄木鸟和大树作文 篇五

星期天的上午,一只啄木鸟在树林里散步。忽然,啄木鸟发现了一棵长满虫子的大树,啄木鸟赶忙飞过去,说:“树哥哥,你身上这么多虫子,我帮你治一治吧!”可是大树说:“去、去、去,哪来的小鸟,我那么身强力壮,这点小东西算什么。”无论啄木鸟怎么说,大树都不听。

第二天,啄木鸟又来了,发现大树有许多枝干都干枯了,啄木鸟十分着急,说:“树哥哥,你再不治病,就会枯萎的。”可是,大树还是不听。第三天、第四天,无论啄木鸟飞来多少次,大树还是不听。第五天,啄木鸟飞来时,大树干枯了,啄木鸟难过地说:“好好的一棵树,却被虫子活活的咬死了。你要是早点听我的话该多好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骄傲自大,否则害的是自己。

6.《荔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和方法:学习课文, 围绕重点写母亲对儿孙的爱的四件事, 通过抓重点词句感受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母爱, 唤起关爱父母之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以创设情境

二、歌词导入, 复习回顾

由《母亲》歌词导入, 复习回顾表现母爱的四件事。

三、深入研读, 品文悟情

师:上节课我们围绕沙果和荔枝提出了几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是哪几个?

生: (1) 课文以荔枝为题, 为什么还要写沙果?

(2) 母亲那么爱吃荔枝, 可临终前却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一) 研读第一板块:沙果寄深情

引导探究第一个问题。

1.出示导学提示:请同学们画出文中描写沙果的语句, 读一读, 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后引导交流文中第一次写沙果的语句, 抓重点词谈体会后指导朗读。

3.补充肖复兴去北大荒后, 母亲独自一人生活的资料。

4.学生再谈感受, 读中入情。

5.师:就是这样一盘承载了母亲一片爱心的沙果, 当客人来了, 这盘沙果让儿子感到尴尬时, 母亲又是怎样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相机出示:“母亲端上茶来……那般自然、妥帖。”

7.师:真的是“顺手”、“不经意”吗? (生自由读后交流体会)

8.师小结:只有母亲, 只有深爱着孩子的母亲, 才能这样细致入微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变化。读了这些写沙果的文字, 明白为什么要写沙果了吗?

(二) 品读第二板块:荔枝渗厚爱

师:儿子也懂得回报母爱, 因此买了昂贵的荔枝孝顺母亲。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情景令作者终生难忘。

1.相机出示:“母亲扑哧一声笑了……孩子一样高兴。”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写上批注,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指导朗读, 评读。

3.引导回读课文开头儿子咬牙给母亲买昂贵的荔枝句段, 体会儿子的孝心, 进而体会母亲实际是带着无比的喜爱与欣慰在欣赏荔枝。

4.指导再次朗读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这段话, 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

5.教师范读, 指导背诵。

6.母亲那么喜欢吃荔枝, 却为什么舍不得吃荔枝呢?解决第二个问题。

(三) 第三板块:深情与挚爱交融:“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1.师激情过渡, 引导体会儿子得知母亲去世前一颗荔枝也没舍得吃的心情。

2.生交流:痛楚、遗憾、怀念、内疚、悔恨……

3.小结引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练读。

5.互文阅读:肖复兴《母亲》中小姐姐出嫁的文字。

6.再次引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7.荔枝鲜红依旧, 母亲却长眠地下, 此时此刻作者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指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8.生交流后师总结:去年今日此门中, 母慈儿孝乐融融。慈母已随清风去, 荔枝依旧年年红。千言万语都浓缩为这一句———生: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9.学生结合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例谈感受。

四、总结全文

这荔枝代表了母亲那永不消逝的爱, 也寄托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其实, 我们每个人的母亲也都在深深地爱着我们, 只是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了。“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同学们,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亲人的爱, 用爱去回报他们吧!让我们一起祝愿 (出示:天下母亲永远幸福安康!阎维文的《母亲》歌声再次响起) 。

五、自主作业

学了本课, 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提示:可以把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背下来;可以为妈妈做件事;也可以搜集肖复兴其他的纪念母亲的文章阅读。

评析

【教学点评析】

议题一:三个板块的设置是否合理

安徽徐杨清:这三个板块的设计很好, 但是容量是不是太大了?我觉得每个部分不能平均用力, 整体感知四件事后, 直接进入描写荔枝的片段进行品味, 关注细节, 体悟写法, 片段仿写, 将这一部分上实。再学习沙果这一部分, 但此处一笔带过, 主要体会写作技巧。最后回归“荔枝依旧年年红”, 情感升华。

议题二:是否上出了语文味

设计者认为《荔枝》一课是进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教学的范例, 在教学第三板块时教师拓展文本, 顺势指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感恩父母, 帮助学生体会、说出作者未尽之言, 以期令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您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得当?

江苏卢谦:荔枝依旧年年红, 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追忆, 情真意切, 可以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此处安排说话即可。同时, 文本的细节描写很有特色, 设计者将其作为一种教学突破口, 让学生在品读细节中体悟情感, 这都做得不错。只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上体现不够, 其实“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那段细节描写是个读写结合的范例, 可惜没有很好利用。

议题三:设计的修改建议

本设计最大的不足在哪里?应做哪些调整?

1.目标设置问题

江苏周信东:此设计刻意把教学目标分三块表述, 这是将三维一体的多元目标人为割裂的表现。

2.入课方式问题

四川夏祥川:我以为, 课前以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导入, 放在第一课时的开头最好。

3.互文阅读的时间安排

安徽徐杨清:不是所有的互文阅读都要放在课堂上, 譬如第二处的互文阅读可放在课前, 教师课堂上点一下, 就能节省不少时间。

【整体评析】

江苏魏星 (特级教师) :

这个教学设计, 教师注意整体把握教材, 有效生成对话。学生依据第一课时的质疑独立钻研文本, 在交流和对话中, 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情。最值得称道的是, 此教学设计不仅指向文本的内容、思想、感情, 而且聚焦文本“怎么说”, 从中领悟出带有规律性的语言规则。如对“母亲端上茶来, 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 那般不经意, 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的敲打, 从“顺手”“不经意”这两个词中敲出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设计中有多个这样的“语用分析”, 可以看出教师良好的语言修养。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师还相机引导学生进行“互文阅读”, 也可以看出教师的设计智慧。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建议不要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层面描述。应站在学生应达到的语用层面, 用具体的、可以测量到的语言描述目标。把情感等目标渗透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实现。此外, 课标第三学段目标提出“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这就要求要寻求到阅读和表达的“耦合点”, 而这个设计还是偏重于文本意义的“接受性阅读”。

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第二课时从阎维文的《母亲》歌曲切入, 我认为是不妥当的。教学中的情是从哪里来的?是外部的渲染?还是从语言实践中获得的?答案不言而喻。所以建议把第一、二环节去掉, 直接从学生的质疑入手, 建构阅读实践活动。另外, 整个教学设计太“满”了, 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活动空间。

吉林孙世梅:

这个设计, 上课伊始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整体性, 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在细读文本时运用读、画、悟、议, 以及资料的补充等多种方式, 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生活的困苦与母亲的勤劳, 进而感动于母亲的那份爱子深情。同时, 在感悟课文内容时, 教师还在表达特点上加以关注,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于表达情感所发挥的作用。教学中, 教师以“读”为核心, 以交流为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淤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两次播放《母亲》, 虽然可以营造氛围, 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使用太多多媒体手段而冲淡了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容;于核心问题下的小问题的处理要灵活, 不要因为各种原因随意增加“追问”, 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变得琐碎;盂对于课文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与课文描写方法、表达特点的感悟要防止过多过深, 而把语文的学习, 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单纯的“思想教育”。

《荔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修改稿)

教学目标:1.

1.通过学习课文围绕母亲对儿孙的爱重点写的几件事, 能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能够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爱, 唤起关爱父母之心。

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初步领悟此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导入目标

1.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 知道课文围绕母亲对儿孙的爱重点写了四件事, 是哪四件事呢?

生:包蕴母爱的沙果;第一次吃荔枝;巧端沙果, 除儿尴尬;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荔枝。

2.四件事, 四幅动人的画面。这节课就让我一起跟随作者肖复兴回到那年那月, 一起重温感动作者一生的那段情。在学文中解决我们第一课时的质疑:课文以“荔枝”为题却主要写了什么, 是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品文入境, 沿波讨源

板块一:品味荔枝, 披文入情

问题的解决来自对文本的深入研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温情画面。

(一) 一品荔枝, 体会母爱

1.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令作者终身难忘, 读读第3自然段的相关文字, 在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旁写上批注,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体会。相机出示:“母亲扑哧一声笑了……像孩子一样高兴。”

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4.引导学生抓“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托、爱怜地望、不住地说”体会人物内心。

5援指导朗读, 评读。

(二) 二品荔枝, 感受孝心

1.母亲那么喜欢吃荔枝, 在母亲眼中, 她手中捧着的仅仅是一颗荔枝吗?

(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可见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 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 仔仔细细地欣赏, 像个孩子一样高兴, 其实更主要的是母亲对儿子的一片孝心感到欣慰。)

2.从哪儿读出儿子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3.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儿子咬牙给母亲买昂贵荔枝的有关文字。

4.荔枝虽贵终有价, 孝心无价情义深!母亲是带着无比的喜爱与欣慰在欣赏荔枝呀!再来读读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这段话, 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

5.生练读, 指导背诵。

(三) 三品荔枝, 关注语用

1.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永远定格在作者的脑海中, 却也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请以某一物件为依托, 回忆父母疼爱自己的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片段仿写。

2.指导仿写、交流。

板块二:聚焦“沙果”, 涵泳体会

自读自悟

1.课文以“荔枝”为线, 却花费了不少笔墨写“沙果”, 作者用意何在?从文本中找依据。

2.学生自读思考。

交流感受, 聚焦两个画面

交流预案

1.画面一:“包蕴母爱的沙果”

相机出示第2自然段相关文字:“这是一种……这般模样。”

(1) 读了这段文字,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 指导学生结合“长着疤、烂、一一剜去、干干净净、晶光透亮、格外清晰”等词语体会母亲的勤俭和生活的困苦。

(3) 互文阅读:肖复兴去北大荒后, 他的母亲就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北京, 没有工作, 没有经济来源, 靠给人看孩子、弹棉花勉强维持生活。肖复兴回京后, 一时没找到工作, 母子俩就靠母亲赚的这点钱艰难度日。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 母亲还想着要给儿子买水果。虽然她所能给儿子的仅仅是这样一盘伤痕累累的沙果。知道了这些, 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 学生再次交流感受后, 指导朗读。

2.画面二:“巧端沙果, 除儿尴尬”

相机出示第4自然段相关文字:“母亲端上茶来……自然、妥帖。”

(1) 真的是“顺手”、“不经意”吗?生自由读后交流体会。

(2) 多么细心的母亲啊, 只有母亲, 只有深爱着孩子的母亲, 才能够这样细致入微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变化。

体会作者描写沙果是为了写荔枝, 写母爱, 体会这种写法的精妙

板块三:真情挚爱两交融, 情到深处意浓浓

1.母亲去了, 临终前儿子给买的荔枝她一颗也没舍得吃, 全部留给了小孙子。母亲心中只有儿孙, 却唯独没有她自己。想一想, 当儿子知道这一切时心情会怎样?

2.生交流:痛楚、遗憾、怀念、内疚、悔恨……

3.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4.课前我们已经阅读了肖复兴的《母亲》, 知道文中的母亲并不是“我”的亲娘。此时此刻, 你的心中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再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5.荔枝鲜红依旧, 母亲却长眠地下, 回想起母亲生前种种, 作者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6.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7.生交流后师总结:去年今日此门中, 母慈儿孝乐融融。慈母已随清风去, 荔枝依旧年年红。其实此时什么语言都是苍白的, 千言万语都浓缩为这一句———生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8.课文学到这里, 你是否还有疑问?

三、总结全文 (“阎维文《母亲》歌声再次响起”中“再”字去掉, 其余文字与原设计同。略)

四、自主作业 (与原设计同。略)

后记

静下心来认真拜读了老师们对《荔枝》一课的设计评析还有几位名师点评, 获益匪浅。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讨, 思维得到碰撞, 智慧得以启迪, 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与提升。非常感谢《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给我们创设了这样宽松有效的研讨氛围, 更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之中的精彩点评。我也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与编辑沟通, 向当地名师请教, 结合大家的评析对原设计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原设计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入课的方式、互文阅读的时间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在修改设计时, 我吸取了大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重新设定目标;舍弃了前两个教学环节, 歌曲创设情境和歌词导入部分;将第二次互文阅读移到课前等, 这样就能有更充分的时间落实每一环节的教学。

上一篇:祝贺鸡年新春寄语下一篇:低碳生活倡议书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