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体会

2024-06-10

教改体会(共15篇)(共15篇)

1.教改体会 篇一

2011年上期初中数学教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就本期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

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对此,我感觉从以下几项指标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

1、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2、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3、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4、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二、大胆慎重地自主使用教材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应该说是一套很不错的教材,但我总感觉它的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有些零散,为此,我在反复研究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原来的教材,并对它们进行有理有序的整合。使它既能体现新课程的标准,又使知识变得系统,从而体现数学的逻辑美以及严密性。如:在分式中的“分式的的乘除法”接着是“分式的加减”、“分式的混合运算”、“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再接着才是“负指数和科学记数法”,我觉得应该把“负指数和科学记数法”这一节直接放在“分式的的乘除法”,这样学生学习负指数就觉得比较自然并且容易接受。因此我就这样对教材处理一下,效果果真不错。

三、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形式

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给我感触很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这里说的智力活动,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

2、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来提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

3、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2.教改体会 篇二

课改后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的结构, 突出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评价体系未改变的情况下, 相当多的教师不去注重教材的变化, 不钻研在教法、学法上的调整, 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 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 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 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 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能力, 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自身观念转型是落实新课改关键的环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 以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本;强调‘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突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但所有这些目标都需要教师去渐进地实施。对经历多年应试教育的学生和教师而言, 新课改都会有一定的不适应, 学生被教师约束惯了, 有了自由不知道该干啥, 教师如果放弃教学专制地位, 又担心高考指标无法完成。因此课改的关键在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型, 以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创新尝试, 这样才能将课程改革逐步推开。作为一线教师, 必须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责任, 积极进行课改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适应教学改革的步伐, 从而跟上教学改革的要求。

三、深入挖掘教材, 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 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 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 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 (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 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 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能力。

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 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 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 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 采用实际问题引入, 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 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转变教学方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将以往的以高考为核心的辅导班式的教学, 逐渐转化为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核心, 以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素质教育上来。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1. 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根据新教材知识编排顺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通过阅读, 使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再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 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 每节课都拿出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 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但要注意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对于习惯了教师布置任务, 师生共同完成任务的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师生来说, 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有目的放权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渐进的转化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出来的, 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以及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才能逐渐实现的。根据我的体会, 创设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 是当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我在教学中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每节课上都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我总是要以教材的“关键点”为中心, 认真设定一个问题探究过程, 也许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也许分析一个现实生活的应用实例, 也许是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完全采纳学生的分析结果等, 最终的目标就是最后总结归纳至教材的“关键点”。这样, 就会使学生在一个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环境中充分体会学习的过程, 从而提升其学习的能力。

3. 辩证地对待素质教育和高考的要求

抛弃“高分低能”, 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 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但目前的高考的指标仍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教学水平的标准, 一个要分一个要能, 所以在这样一个教育变革的转折关键时刻, 我们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教学研究,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努力实现既要分又要能。

综上所述, 课程改革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游戏上, 而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 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 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 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 作为一名教师, 我深切地感受到课改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型的强烈要求, 同时也体会到新课改教学实践与固有的教学模式的激烈碰撞。本文从笔者的实际工作出发, 尝试探索如何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如何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如何处理课改与高考关系等。

关键词:教学方式,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教改体会 篇三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化学药物(包括精细化工产品)及其中间体制备的重要有机合成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打下必要的化学药物合成技术的专业基础,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毕业后新药研究及合成工作的需要。因此,尤其是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药物合成反应更是作为学位课程,在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有了一定的教学体会,并提出教改思路,希望能以此推动药物合成反应课程体系的完善,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师乐于“教”,学生喜于“学”。

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课时压缩,基础薄弱

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两个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化学课程虽然是基础课,但由于受到课时压缩、学分制改革等的影响,化学课程尤其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课时数变得很少。如: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本应是两门4学分的课程,现合并为一门5学分的课程,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依然由上述两门课程的两位老师分别授课,彼此之间无法协调,导致无机化学老师着重讲述化学元素部分,而忽略了许多化学经典理论的传授。有机化学课程也只有4学分,老师只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影响因素上,而对反应机理、反应历程等没有时间讲透讲深。然而这两门课恰恰是药物合成反应的基础课,学生在大一、大二没有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会遇到较大阻力。

2无用论盛,主动性差

浙江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均为二本、三本的学生,大学前的基础知识本身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且我国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一直以来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然而考上大学后,突然不知道该干嘛了。再加上当今社会的功利性目标影响深远,学生进入大学后,目的性很强,就是想要学些“有用”的知识,而所谓“有用”的知识就是能找到既稳定又高薪的好工作。药物合成反应课意味着要进制药企业,对他们来说,一是不想进企业当工人,二是很可能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再加上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等牵涉了学生许多精力,因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更加受影响。

3知识点多,抽象难懂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系统地讲解了各种化学药物(包括精细化工产品)及其中间体制备过程中的各类重要反应,包括:卤化、烃化、酰化、缩合、重排、氧化、还原等,因此涉及了数百个化学反应。每个反应均要求掌握反应式、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反应条件、应用特点,知识点相当多,再加上大部分反应机理都涉及立体化学的知识,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且该课程内容中穿插有不对称合成、量子化学原理、手性药物等,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比较困难。

4实验课少,操作性弱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一门动手性非常强的课程,药物合成过程中包含有众多的单元操作,需要学生一一掌握,如:蒸馏、升华、回流、萃取、过滤,抽滤、结晶、TLC跟踪、过柱、干燥等,且要求学生能熟悉药物合成的全过程。但该课程却仅仅是一门3个学分的课程,其中,30%的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即该课程的实验学时为16学时。这使任课教师在安排实验时,只能安排3个实验,老师只能将这3个实验设计成包含尽可能多的单元操作,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却无法做到让学生熟悉药物制备的全过程。而这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是致命的,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收获经验。

二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b

1端正态度,价值引导

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主动性问题。针对如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技术无用论盛行等问题,任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药物合成反应中涉及许多人名反应,教师可在讲授过程中,给学生讲述著名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奋斗历史,为学生树立人生的学习榜样。同时,在讲授各种药物的合成时,可具体介绍药物的生产、作用、市场等,如在讲授乙酸酐可作为保护剂酰化羟基时,介绍其用于开发毒品快速检测试剂盒,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等例子,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其对本专业前景的认识。

2课外作业,联系实际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和了解,除了穿插专业、课程、职业介绍外,还可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药品的说明书,如:含卤素药物、头孢类药物、麻醉类药物等,了解药品的疗效、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药物合成所需的反应和步骤;或指定药物类别,如:巴比妥类药物,让学生寻找临床广泛使用的药物代表,设计药物的合成过程,并自制讲稿进行小组讨论;或让学生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课程某部分内容进行模拟讲课;又或者让学生出模拟试卷并交换进行模拟考试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作业,使学生在与课堂完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不知不觉地掌握专业知识,甚至超越课本范围。

3设大实验,模拟生产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笔者将药物合成反应与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实验部分抽出合并为一门3学分的大实验课程———化学制药实验,这样增加了实验教学的课时数,使模拟生产环节的大实验的开设变成现实。目前已开设一个大实验: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表征与含量测定,该实验中包含了5个环环相扣的小实验,分别为:乙酸酐的蒸馏;阿司匹林的合成、纯化及鉴定;阿司匹林固体红外光谱定性分析;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以上5个实验,前一个实验的产物即为后一个实验的原料,模拟工业生产环节,使学生们熟悉药物合成全过程所需经历的重要步骤。每一步小实验通过亲手操作都能获得珍贵的产品,能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到科研的乐趣。

4网络课程,课堂延伸endprint

创建药物合成反应网络课程,注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以辅助教学。如在网路课程中加入包含本课程教师讲授的内容、重点和进度的授课教案、授课讲义,以便学生复习掌握;设置虚拟实验室,以动画模拟或视频演示的形式展示药物合成的单元操作,便于同学直观掌握;作业与模拟卷板块,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学生上传作业、进行模拟考;添加课程辅助工具,向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学习工具,如:文献阅读、实验视频播放、方程式书写软件等等,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以便为今后撰写论文、毕业设计做准备;设置讨论版,用于方便师生、生生交流,学生们既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也可以向任课老师提问,更能自由地提出对本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由此,网络课程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延伸,有利于学生在课后、空余以及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地学习。

5注重过程,综合评价

为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客观的描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考试成绩只占课程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回答问题,学习态度等,占15%;实验成绩,包括学生实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产品的品相、产率,分析数据的准确度,光谱图的质量,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报告分析等,占20%;课后作业,主要考察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团队合作精神,ppt制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与课程知识点的匹配度等,占15%。通过形成性评价,能避免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促使学生自始至终认真对待本课程。

总之,通过对药物合成反应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完善该课程体系,希望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本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及可接受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记,王彦斌,陈玉莲.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序列化改革探讨[J].甘肃科技,2009,25(5):139-141.

[2]白靖文,徐雅琴,叶非,等.化学系列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J].大学化学,2011,26(1):42-44.

[3]曾宇,梁生旺,曾常青.中药专业“现代仪器分析”设计性实验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医药导报,2009,15(6):120-121.

[4]徐肖邢,翟春,尹凡,等.“仪器分析”网络课程的建设及实践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96-97.

[5]韩世伟,王喜臣.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93-94.

[6]李哲,白静.网络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型与发展方向[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1-25.

[7]杨青.例谈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1):2727-2728.

[8]陈心忠.化学课堂教学互动非本真的表现及对策[J].化学教育,2012,11:28-30.

4.教研教改心得体会 篇四

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精品课堂展示甘肃省专场教学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XX学区XX小学XXX2010.10.08

我有幸参加了2010年10月1日—2日在兰州市举办的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名师课堂教学研究”主办、兰州市教育研究会、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精品课堂展示甘肃省专场教学研讨会”。我听了与会的教学专家名师贾志敏、支玉恒、虞大明、张祖庆的精彩展示,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现将本人的肤浅体会做如下表述: 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之

一。对于短短的40分钟,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我认为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一、关于备课

备课是教学环节中首要的一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包括5个方面:

1、备课;

2、讲课;

3、批改作业和试卷;

4、辅导;

5、考试和评价。在备课上下功夫是很有必要的,备课作为首要的一环,在备课上下功夫很有必要,备课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老一套上面,要有创新精神,要不断的增加新的内容。他强调,现在计算机已经日益普及,可以用计算机来备课。计算机备课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很容易在计算机上进行教案的修改,而且可以反复进行修改,方便快捷,效率高,上课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及时把不足的地方重新写进教案中,以便下一次进一步的完善,今年的教案经修改后,可以用做来年参考之用。

二、关于上课

良好纪律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保证。虽然我们强调“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但是他应该建立在有序之上,所以,我们强调学生学习有序,教师授课有序,师生双边合作互动有序,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育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教学的收效也就大了。

(一)导学:

首先是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有序预习,培养学生自习能力。“善导”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服务,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研究学生的心理、原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策略的选择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采用民主的手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使人人都获得成功感,达到向全体学生施教的目的。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通过这种民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的目的,就要对学生进行先教,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金钥匙。但是,一般教师只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指导。教师把课堂看成是自己在表演,表面上看来很活跃,其实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去学习,对学生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也不利。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成他一生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识,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替,技术的不断革新,人需要经常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才不至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爱学、会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学法指导,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促使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进行听课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听。有的学生只重视听结论性或事实性材料,不注意听分析、论证过程,这是不正确的。要告诉学生:听课的目的不只是了解有关的知识,还在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还应该注意讲解的问题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解决的思路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等等,即不但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

再次,要指导学生合理地分配注意,不但动耳,而且动眼、动脑、动手,互相协调和配合。“动眼”不仅指观察教师的演示、看板书,还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来增强感知的效果;有时还要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动手”包括记笔记、写写算算、做练习、进行操作实验等。“动脑”是听好课的关键,要善于把新学知识跟已学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理解;要把教师分析、论证、解释的过程变成自

己的思考过程,并且同步协调地进行;还要注意把跟进一步听课有关的需要记忆的东西要留心记住。常常有些学生在听课时顾此失彼:顾了听顾不了记、顾了记顾不了想……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首先注意于听,听完一小段后再利用教师讲课的停顿间隙想和记。在碰到暂时想不通、理解不了的问题时,不妨先把问题扼要地记下来,留待课后进一步思考、学习。对不善于合理分配注意的学生,教师应适时地提醒他们进行听、看、想、记(笔记)等活动,注意给予必要的时间。最后要进行记笔记方法指导,使学生会记。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记的内容:不但记讲课思路,而且记内容纲要——便于使知识系统化;记疑难问题——便于课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记重要补充——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重要的举例和板书等;记学习指导——学习的要求、方法和注意点等等。要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听好、记好。例如,重视在课的开头作好学习的定向工作,使学生大概地了解学习的目标、途径和步骤;重视在课的结尾作好总结,不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而且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明确地提出问题并吸引学生一同解决;努力提高教师的言语水平,讲课时要有必要的重复、停顿和适宜的速度,使学生听清、记好,来得及作笔记;注意用板书、动作,表情等配合讲授,保证学生有效地感知等等。

(二)关于“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趣从何来,来之新奇,真情,审美,设悬。如《死海不死》“死海”到底“死”还是“不死”?诸如此类问题都“好像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诱饵”。

(三)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1、精讲

精讲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选教学内容,讲精华所在;二是精心设计传授知识过程,要做到精当.第一,精选教学内容.教一篇课文面面俱到,学生未必掌握;取其精华,突破一点,牢固掌握,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反而学到更多的东西.精讲以突出灵活,多练以巩固知识,课堂教学以练来检查教师授课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要做到教学过程精炼,教师要善于准确而精炼地总结课文,还要善于”浓缩”教学过程,力争做到一举多得.精讲以突出准确:即教学目标要准,针对学生要准。具体表现为科学性、量力

性和程序性。科学性:传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如果学生接受了错误的概念,纠正的代价是很大的。量力性:根据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一般要面向大部分,拔尖扶差可以放在课外。程序性:现行的知识传授体系一般是呈正螺旋式上升的,新课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把握好。思维方式也有程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散与收敛、分析和综合在教学中都要注意有序。

精讲以突出重点 : 教学范围的界定、语言的表达、训练方案、例题作业的选择等都要精宜。教学过程要精宜,什么时间复习、什么时间引入概念、什么时间讲重难点都是有讲究的。

2、精练

教学取材要精宜,教师手上的参考资料、各种信息很多,但一定要去粗取精,做到精选、精讲。教学训练要精宜,要巩固教学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训练量,但切不可“泛滥”,要针对学生的难点、弱点精练。我认为精练是指通过较少的练习,取得较多的效果,事半而功倍.怎样才能做到精练呢?

第一、精心设计,反复推敲习题,使其具有代表性、针对性。

第二、精心取舍,减少无效劳动。

第三、精心指导。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练。练,是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了。

3、讲练融合,相辅相成.总之,课堂教学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立足教材,面对学生,把好环节,互动推进,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积极性,就会取得很好的实效性.但也得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交流,并不断地加以完善,以期做得更好。

通过本次的教学培训,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应该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我教学的每一天做起,做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精品课堂展示甘肃省专场教学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XX学区XX小学XXX

5.2016年秋期教改心得体会 篇五

泸州十中 朱巧玲

本学期已参加了两次教研活动,我感触颇多,明白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演员只管自己演出是否成功,而对观众能否接受理解演出内容并不关心。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与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课程改革主要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角色在发生变化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新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想法设法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解,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就化学学科而言,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主持”。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新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

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该如何扮演?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积极地旁观。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由于探究学习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探究面粉爆炸实验中,学生探究了诸如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吗?为什么要把面粉吹起来等问题。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在探究性学习中,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这一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改变更为突出的是: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如教材中的“家庭化学小实验”,密切结合现实,探究厨房中鸡蛋的蛋壳和食醋的反应,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6.《教改之路 永无止境》心得体会 篇六

我怀着认真的心情,仔细的阅读了《教改之路 永无止境》一文。我的工作经验不足,从毕业后,到现在为止仅有一年时间,对于教改可能也不像有经验的老教师那么熟悉,但在这一年之中,从我接触到的学生之间,确实可以感觉到他们的作业比我们那会儿少了,而老师们上课也不用费那么多的口舌。可是对于个别的学生我们还是需要耳提面命。关于这篇文章我有以下的看法:

首先,文章中的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效课堂,它主要说了这么几点:以模式驱动、以导学案统领、以分组学习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以信仰学生为宗旨等。而我要说的是:本校实行“自学、互学、共学”的教学模式,在以模式驱动中,学生可以适应这个模式,但在过程中,对于像我这样经验不足的新老师来说,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并不是很好,会存在担心学生在互学的过程中,对课堂控制不当,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学习的,希望自己能更好地灵活地运用模式;我认为其中的分组是一个重点,我们是要把优等生分在一组?还是将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参插在一起?在我所教学的两个班是这样分的,将学生按其成绩分为了A、B、C三个学习小组,A组的学生同时又是B组、C组学生的小组长,在平时的学习中,比如上课讨论、收作业时就各组按组行动,在课业学习时,就让优等生去帮助中等生和差等生,这样就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学习小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我带的科目是数学,在讲课之前总会让学生先自己预习,然后试着和同桌在共同讨论中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需要我讲的内容就会很少,我只要将他们不明白的问题稍作提醒,他们很快就会明白。

其次,强调生本教育。强调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按照文章中的意思,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强调,重心在“学”上面。我们现在运用的模式正好与生本教育相符合,模式中讲到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能明白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明白的不讲,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来“自学、互学”,完全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了一个解释问题的辅助作用。

最后,关于学生的“自然生成”问题。我对于“自然生成”并没有系统的概念,关于文章中写到的也只是一个笼统的印象,尽管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开国大典》的例子,但和我的平常教学完全没有联系。我将自己关于这一点的理解说明如下:在本学期的数学书上最后有一个关于策略问题的单元,在教学中,我将沏茶问题与卸货问题放在要一起,要学生们比较,从而很好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要的是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其中的问题,而不是我在上面讲,有些问题要我们同时做,比如在烧水时,我们就可以在烧水时扫地、洗碗等等,因为水烧在火上,就不用管了,可以等到水开再将它提下来;卸货问题也不是我在上面总结出规律,让学生们抄一抄,要的是在引导之下,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应用规律,并讲这些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合理的安排,将时间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自然生成,需要学生积极的发言,以及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还有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无论是高效课堂,还是生本教育,或者自然生成都强调了一个中心,就是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只要为学生答疑解惑就可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的改变自己还不能对学生真正放手的习惯,让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进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对自己自查,只有先对自己严格了,才能对别人负责,才能更好地帮助别的同学。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会努力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教师队伍中合格的一员。

7.语文教改忧思录 篇七

第一,高考指挥棒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经常在公开场合听到这样的论调:高考与素质教育没有矛盾,很难相信,高考成绩不好的学生,他的素质会高。但是,在我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曾带过十几届高三毕业班,几乎每届都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平时的听说读写素质很好而高考分数不理想甚至很糟,于是不得不与心仪的理想大学失之交臂。多年以来,我国形成了庞大的考试产业链,高考考生数量多、升学压力大(上大学的需求解决后,人们更关注上名校)还是高中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各地高中全体师生被绑上高考战车的现状,如何利用高考考出语文素质,给教师松绑,给学生松绑,应是高考语文命题专家思索的根本问题。

第二,教师评价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现行的教师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各学校大同小异。尽管表面上说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尺度,但其他项目如教案、作业、听课、政治笔记等的评价功能形同虚设,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学成绩。所以,语文教师不得不与其他学科教师展开“关公战秦琼”的闹剧,不顾一切抢时间、拼考分,去赢取属于语文教师自己的量化评价分数。试问,这样的教学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吗?

第三,教学方式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一上高一,语文教学就讲究和高考接轨,讲授难度要和高考接近,内容取舍要和高考挂钩;要内引外联,不管哪一届的高考题,只要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都可以。那么,“好”的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质的提升,而是语文试题的应对。如此这般,教师即使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还是会把学生导入高考训练的汪洋大海,何谈素质提高?

第四,学生认知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由于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在语文方面表现出“少慢差费”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语文成绩凭运气,学不学都一样。于是,有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分配到数理化等理科科目上,靠做题提高分数;有的学生把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政史地等文科科目上,靠背诵提高分数。如此一来,他们便以没有时间学语文为借口,荒疏了语文的字词句篇的积累和经典文化的积淀。试想,语文这门靠多读多写来提高素质的课程,学习时间谁来保证?

第五,语文教师精力投入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如今各学校组织教师备课的模式是集体备课,期末实施学科捆绑式评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使一部分教师出工不出力,只完成自己负责的分工项目,其他照搬照抄,以图省事。这样会挫伤一部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其次,除了极少数有研究意识的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文学社团、辩论演讲等课外活动,大多数教师不会把精力投到这些虽能提高素质但不能提高分数的活动中去。再有,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常规任务也是只抓尖子,忽视后进。提高学生素质是潜在的,还不如让学生多做点题,语文成绩的提高会明显一点,教师量化成绩会更靠前一点。如此一来,何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8.“妄谈”语文教改 篇八

怎样才能长好身体?吃饱饭,吃好饭,消化吸收好。如何吃、以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吃都是次要的。

反观我们的语文教改,今天小组合作,明天合作探究,后天又预习展示了。我们这是在改什么?改教学形式。我们还振振有辞——采取这些形式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好。而关于教学内容——应让学生识记哪些词语,背诵哪些篇目,进行哪些专题阅读训练……却绝口不提。

对照前面的比喻,我们是否走了弯路——想让学生长身体,不是考虑让他们吃什么,吃多少,如何消化,而是讨论如何吃——坐着吃,还是站着吃,一起吃还是按顺序吃……如此,学生的身体如何能茁壮?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光潜则说:“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含英咀华,胸中有锦绣千篇;读书万卷,何愁不能出口成章,何愁不能品味欣赏。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就要循着语文素养形成的科学规律,先考虑如何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而非教学形式。

9.教改体会 篇九

近年来,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许多高校相继在人文学科领域开设了高等数学,文科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和熏陶,培养其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属于文科性质的师范院校,近年来,除了在理工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外,还扩展到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全校所有文科专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改革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我校文科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提出改革实施策略,以期对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利的参考意见。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科生认识偏颇,畏惧数学。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经过不同角度的学习训练,使得文科生和理科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同时也造成了文科生越来越偏重文科的思维方式。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师范文科生觉得数学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基础教育工作没有太大帮助,觉得没有必要学数学,仅仅是为考试、为文凭拿学分,不得已而学数学,学习动力不足。

第二,现有的教材不适合教学。现有的文科高等数学教材种类较多,绝大部分文科教材是由理工科教材改编而来。这些教材内容偏多,数学概念、知识点偏难,介绍的概念和推理论证过于繁琐。教材中主要是工科背景的内容,在文科专业中应用不多,学生感觉有些脱离实际、没什么太大用处。这些教材不太适合学生学习,有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

第三,教师对文科数学不甚了解。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在各高校开设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基本上没有专职的文科高等数学教师,绝大部分教师原来都是从事理工科高等数学教学,虽然都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文科专业了解甚少,不太了解文科高等数学该讲什么、学生的基础如何等,在教法上还不太有把握,教学中不能突出高等数学在专业中的应用,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出来,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第四,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高等数学的教学,满堂灌现象严重,仍然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存储器,教师过分追求知识系统和完整性而讲得过多、过细,缺乏对学生启发引导。而且有些教师缺乏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分析,也很少展示数学思维和数学美学,教学过程比较单调、肤浅,不能有效发挥数学文化教育作用。另外大都还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使教学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五,课程考核不够全面。目前大多数院校文科高等数学的考核大都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的范围主要是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造成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前夕熬通宵死记硬背公式突击复习,考试过后全忘光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改革实践策略

我校是地处豫南地区的师范院校,绝大部分本科专业都是师范专业,且大部分都是文科,因此积极开展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十分必要。笔者结合在教授文科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提出改革实施方案和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1 -2].

第一,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上,文科生通过学习,对高等数学的基本特点、方法、思想及其在社会与文化中的应用与地位有大致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其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数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主张增加或加强数学文化和数学思维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可读性; 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度,降低数学证明的难度和运算技巧的运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精心设计,开发校本课程。好的教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考查了国内 20 多所高师院校使用的文科高等数学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编写了《大学文科数学》教材,该教材被列为河南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初步简介等。该教材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结合,在介绍数学知识的同时,强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对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利用一些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例子给出了直观的阐述,使学生能够容易理解和掌握高等数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点和数学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数学。教材计划为 64 学时,两个学期上完,每学期各 32 学时。

第三,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文科高等数学课程需要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任课教师。首先,要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岗前培训不仅要强调教师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强调数学哲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等方面素养。同时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来指导教育实践,推动科学教育,促进“教研”相长。经常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教学名师上课,加强学习实践,增强“教研”意识,让教育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内容。其次,改革评价体系。现今的国内高校,由于科研成果成了教师评职称以及评判教师价值的标准,普遍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材建设和创新教学艺术的评价体系,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第四,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或与传统板书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方式,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尽量立体化、几何直观化,便于理解。比如函数、极限、微分法、导数、积分等这些高度抽象的内容,可借助数学软件系统、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法上,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或与传统班级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案例库和试题库建设,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改革考核方式,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考核可以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平时考查可以让学生谈一谈高等数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完成一些小作业; 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数学文化、数学历史人物等方面的书籍,并撰写读书报告等,检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应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实际运用为主,少出理论分析和演绎推理的题目。同时合理配置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考评机制和考核形式的改革是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重要的改革举措。

3 结语

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在文科各专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文科学生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进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根据大学文科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开设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方裕,谢兰平。 关于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些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 1) :115 -118.

10.教改论文 篇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机会

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是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建立起来的,而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等方面多下功夫,逐步改变那种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当减少教师的时间,多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时间和机会。基于上述认识,我在教学工作中动了些脑筋,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凡是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较为浅显的内容,都在给予适当提示的前提下先让学生通过“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等方法进行自学。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自己读书、互相议论、互相帮助,找出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地逐步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教师再通过提问检查自学效果。针对发现的重点、难点作画龙点睛式的重点讲解。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将学过的知识充分理解、消化,并为今后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从实践效果看,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不错的。

二、课堂上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要让学生取得好的自学效果,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其他的问题无从谈起。因此,无论在自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学习方法的运用上,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多提高自学的能力。比如,在语文学习中,将就要从认识掌握字、词开始,再掌握如何组词造句,如何分析段落等等。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否则,见了书本如见“天书”“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就谈不上自学效果了。再次是帮助学生掌握好自学方法,没有好的自学方法,再高的学习兴趣,再好的基础知识,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保证自学之路的重要前提。比如,要按照学习规律和记忆规律安排学习时间和次序,何时预习,何时复习,何时练习,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都要安排好,要取得最佳效果。此外,还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等常用学习工具书是无言的老师,是学生自学最得力的助手,要帮助学生学会这些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搞好预习、复习

1、预习。预习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注意教

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例如,对生字、新词的学习,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独立学习,独立解决。读课文时,让他们边读边想,边用铅笔作记号,每读一遍,都要见成效。同时精心设计,提出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预习题,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根据提出的问题,自行检查预习效果。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复习。复习时让学生学习已学过的知识,其意义在于加深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知识系统化,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新的研究证明:及时复习,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程度就高。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按记忆规律进行复习。二是制定好复习计划,每一篇课文的学习,既可以获得新知识,训练新的语文基本功,又必须运用过去学到的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有计划地结合新课文的学习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是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比如,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后,为达到既要学好新内容,又要巩固到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学习制定了复习计划,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掌握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的所有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

11.推动教改需要冷静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改革;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37-02

一名优秀教师,如果只是埋头苦教,没有及时总结,很多好的教学方法就只是停留在感性上的认识,没有被规律性地认识到。这些好方法就要经常不断地重复摸索,要走很多弯路,因此要“入乎其内”,对教育深入研究,并且要善于总结提炼,将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共同提高。这是骨干教师再上一个台阶、成为高端名师的专业成长路上的必修课。近年来,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方法如烂漫的山花,盛开在中学语文教改的教苑里,呈现出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但是毋庸讳言,此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冷静。许多教法模式更多地强调了自身的功能和长处,而对其缺陷和不足谈得很少,甚至避而不谈,并且,每一种方法的诞生,常常伴随着对其他方法的否定,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板书的设计、练习的效果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过分强调新教法的功用,而不考虑各地的实情,会使教师或盲从,或困惑。譬如现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老师们通过实践普遍感到效果不佳,特别是在我们这个经济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贫困山区,尤其明显。老师讲课只着重讲重点,其他的时间都留给学生们思考参破,这样把时间更多地让给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没有什么事情会是完美的,新课改亦是如此,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新课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性高的同学会做得很好,但是对于那些自觉性低的同学只会把这些时间留在胡思乱想和聊天上,这样一来,新课改对于自觉性低的同学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正合了他们的意,这样不仅提不高这些同学的成绩,反而会使他们更加散漫,成绩一落千丈;另外还有一些同学他们也许也会很自觉地学习,但是他们遇到问题却不敢问老师或者同学,这样问题在脑子里越集越多,对学习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当前课堂教学方式繁多,花样迭出,貌似创新,骨子闭塞,有的甚至罩上一层神秘面纱,于是各地纷纷效仿,老师积极参与,学生成了实验品,结果一学期下来,没有成效,学生则成了牺牲品,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就以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副教授黎世法创立了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来说吧,我认为它的优点:一是优化了教学过程,二是全面发展了学生语文能力,三是实现了教学成绩的普遍提高,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笔,先分段落后释义。中心思想字词句,学生不辨东和西”的高消耗低效率的状况。然而这种异步教学法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当高,学生只有具备了起点能力,才能在老师的导向下,一步一步迈向终极目标。

好的教学形式能在教学中起到更好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作用。但认为某种教学形式是把万能钥匙,能开一切锁,就未免武断了。前几年风靡全国的洋思模式,各地纷纷效仿。从2006年我校开始学习洋思中学,他们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与我县以前的目标教学相比,稍有改进,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优点:①使师生得到了解脱。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变成了组织者,不但解放了学生,而且解放了老师。②学生自学能提高教学效率。以前我们总是唯恐学生学不会,就细讲、细讲、再细讲,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耽误了许多时间,效率当然谈不上。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于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之后就要自己做出练习题,学生就有一种紧迫感,如果不努力看书自学就会落后,只有争先恐后地动脑学习。④有利于转化学困生,培养优等生,缩短差距。由于教师不讲,学生自学,教师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困生,针对个别情况个别辅导。而优等生本身知识就学得牢固,理解得深刻,再加上能给别人做讲解,做别人的老师,更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积极性,会更愿意努力学习,水平也就越来越高。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①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备好课,去备好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性格取向和知识基础等,否则就不可能有效果。②需要一个系统的推行这种模式的团队,比如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同学科组,同一个班各科任教师等都需要默契配合,步调一致。③需要一个适应这种模式发展运作的整体推进机制。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固然很好,但运行起来比较困难,效果不很理想。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特定要求,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缺陷。课改的推进、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思想认识的提高。只有真正提高了认识,才能落实于行动。在教学中强调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环境下,仍穿新鞋走老路或盲目迷信新法,都将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当前语文教学上的浮躁之心、浮夸之风、浮华之象,要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原来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成果和失误,而不能一夜之间来一个彻底的革命。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也正经历着这种革故鼎新的巨变,要迎接教改新的春天,推动教改更好发展,应该提倡争鸣,真理愈辩愈明。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反思,要客观、要冷静,既指出优点,又剖析缺点,只有在辩证的思索中才可能找出正确的途径。改革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任何教改理论、教改实验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都是在不断实践、探索、追求中逐步完善的、提高的,即使已告一段落的教改实验,也还有待更高要求的检验,不能绝对化。而且一种新观点、新理论、新实验的倡导要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对象的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群体特点乃至个体特点,以求其科学性、合理性,以求更大的覆盖面。这样就可以促进经验更臻完善,理论更臻完美,教改更加深入,并步入良性轨道,教学才能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政涛,叶澜.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浅谈教改一法 篇十二

传统的应试教育面向少数高分学生, 目标仅是提高升学率。而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面向全体受教育对象, 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知识, 而且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 如何着手进行教改呢?以传统的考试为例, 每学期的中考、期考和学科部分单元检测进行闭卷考试, 教师评卷是有必要的。但是, 素质教育要求, 这样的闭卷考试不宜过多。因为过多, 它往往会使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积累所谓的知识去应付考试, 而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 也往往会使成绩中下的学生, 尤其是那些差等生厌恶考试, 不思上进, 自暴自弃。显然, 这是不利于培优扶差、转化后进生的。因此, 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又厌恶考试的学生, 在严肃班纪、严格监考的前提下, 笔者尝试改闭卷考为开卷考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课本资料作答, 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以及不畏考试的学习品格和能力。这对于闭卷考试几乎交白卷或照抄别人答案的学生来说, 无疑有较大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而对中上的和优等生来说, 也能使他们体验到这别开生面、新鲜有趣的学习实践活动。显而易见, 无论优、中、差哪一类学生, 他们都会由衷地表现出乐学的喜悦, 且会终生难忘。

笔者认为:根据考试的目的不同, 可以选择闭卷或开卷;评卷也可以选择师评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于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中高年级学生, 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 书写不认真、卷面不整洁的学生等, 他们的试卷当然可以师评, 但教师也可尝试采取自评和互评, 最后由教师把关查卷总结讲评。在自评互评阶段, 既可先自评后互评, 也可先同桌互评或小组交叉互评后再自评复查得分情况, 找出失分原因, 补写正确答案。不管自评或互评, 都要认真查看每题的给分是否合理。特别是阅读题、作文题和应用题中的有些解答题, 既不能“全盘肯定”, 也不能“全盘否定”, 而应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层分步给分。在评卷给分问题上, 记得去年上学期五年级有两个同学前来“告状打官司”, 他们两人都把“状纸”呈送到我面前, 邓××同学指着一道应用题不服气地说:“老师, 这题最后的答案虽然对, 但列式不对, 能得满分吗?”紧接着刘×同学委屈地申诉:“那道题我的答案与列式正好跟他相反, 答案不对列式对, 为什么一分也没给?”后来, 我在总结讲评阶段, 把这个“案件”交给班集体“审判”。在“审理此案”过程中, 全班同学各抒己见, 争论不休, 真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那时, 我这个“法官”只好实事求是地把他们两人的列式和答案板书出来进行对比, 让大家冷静地动脑想、用笔算。不难得出结论:列式对答案错的是解题思路对、方法对, 只是计算不过关;答案对列式错的其答案来源没有根据。于是, 全班师生一致判决为:列式对答案不对的可适当给分, 而答案对列式不对的一分也不能给, 因为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看最后答案对与错给分与不给分, 那是不公正、不公平的做法。我们在看答案正确与否的同时还要看列式和计算过程。同学们若有所悟自言自语地说:在自评互评试卷中, 老师让我们不知不觉地学习了做人——公正、公平, 并让我们懂得了要全面地看问题,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总结、讲评时, 教师还可以给书写认真、卷面整洁、解答方法有所创新的学生适当加分鼓励;相反, 也可以给书写潦草、卷面糊涂的学生适当扣分批评。从而,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认真书写的习惯。此外, 还可以使学生达到互相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上述开卷考试和自评互评试卷这一非常做法, 学生学得也非常活泼有趣。教师好像贪懒却是辛苦得多, 其效果虽然不是即时显性的, 但是完全可以肯定。我还记得一年半载后, 有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自豪地对我说:“老师, 我们不怕考试了。”“我们学会了当老师——评卷。”“我们的自学能力越来越强了!”事实如此, 他们的确是“自豪”并非自夸。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由于传统的习惯方式改变了, 初期学生的考试成绩下降是有可能的, 因而杞人忧天的社会舆论压力会很大。如湖南省汩罗市就是这样, 不仅社会舆论的压力很大, 而且发生了要罢免市教委主任的风波, 若汩罗市党政领导对推行素质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一致、态度不坚决, 就不可能继续推进, 并取得成效。因此, 我们不难懂得,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 它既是认识问题, 也是实践问题。并且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改革, 任务艰巨, 阻力重重, 如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需要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关心、参与这项改革, 形成强大的教改合力。

13.教研教改制度 篇十三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校教学活动,确保我校教研教改活动沿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以下制度:

1、教研教改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动脉,推动着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教科研工作。

2、教师业务笔记每学期不少于一万字,每周须附一份学习心得及教学实践应用体会。

3、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6节,要有听课记录和评课记录。

4、各教研组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教研组要组织评课,教案上交。

5、充分发挥基层教研组的作用,每周星期二的教研活动时间,由教研组长带领大家听课、评课,并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与思考。

6、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每次学习后要做好记录并上交学习材料,上一堂示范课。

7、学校每学期召开三次教研组长会议,听取各教研组长对本教研组教改活动的工作汇报。

8、提高教科研工作的认识,大力开展群体性的教研活动,教师人人要有教研课题。

14.教研教改计划 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

以《新义务教育法》、《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区教育工作计划为指南,结合学校工作计划,遵循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立足校本,注重实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大力开展教育创新,加大课程改革步伐,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力争让我校的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总体思路:

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师教研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学习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三、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建立健全教研机构。

1、领导组织

组 长;贺立辉(校长)组 员:刘洁、周师思、喻艳、杨亦果、胡岳钦

2、拟定本期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各教研组在第二周前制定好本期工作计划,召开教研组成员会,讨论、布置本期的教研工作。

(二)、加强校本教研工作

1、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主备教师要提前两天把教案送到组内教师手中,组内教师要认真阅读教案,并提出改正意见,在上课前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完善教案设计,经过大家讨论形成共识,再进行上课。教研活动时以研为主,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的基础上,尽量把活动地点从办公室移入课堂,重点探索教改方法与实践。具体落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研组群策群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反思交流:通过前一阶段组内的教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反思交流,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促进教师共同提高。特别是在我们的教案中要体现教学反思。

15.高职教改的路径选择 篇十五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对高职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这种变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是一个制度变迁的结果。但目前高职教育界的普遍做法是疾风暴雨式地推进, 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推进过快容易导致不扎实、不稳定, 甚至出现反弹和反复, 而且从工作成效来看, 导致许多事情浮于表面, 浅尝辄止, 项目的检查验收走过场。近十年来, 最主要的高职教改活动与项目是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建设以及一系列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与弊端, 缺失公平公正;重立项、轻验收, 缺乏实践检验;搞平衡, 缺指导, 难以令人信服, 如此等等。所以, 目前要做的是控制节奏。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至今充其量也就十几年的时间, 不潜心实践, 不充分沉淀, 三五年时间就忙着鉴定特色, 辐射推广, 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又如, 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项根本性改革, 它的实施需要许多政策层面的制度予以配套与保障, 专业、行业、地区等都应该具有选择性, 不能一刀切。

如此观之, 高职发展中的一些工作走入了误区。

稳中求进式推进是高职教改的良方

如上所述, 现在一些工作需要回头看:有些事情可能操之过急, 需要补课;有些事情可能当初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考虑不够细致和周到, 需要加强指导。笔者认为, 主导高职教改的发展路径有一个探索、确定和扩散的演化过程, 一切教改都应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沿着三条技术路线交织稳步有序展开。

(一) 从教改的方向来看

国家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有一个重要思想, 就是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一方面, 需要大至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小至学校的顶层设计予以制度规划和经费保障等, 特别是公平、公开、公正、透明、专业化指导的制度设计与氛围营造是顶层设计成功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 对各基层教学单位、各项目组在实施过程中有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 及时进行总结, 积极推广。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 适当时机给予项目升级、确认、规范、保障, 不要让教师这个教改的主力军成为阻力军。

(二) 从教改的内容来看

关于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立交桥已经初步建立, 并正在规范和扩大, 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中高职甚至应用本科间的课程体系的研究有利于人才培养。高职培养的是具有通用知识与通用技能的专门人才, 所以通识教育教到什么程度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总之, 高职教育的通识教育不可或缺。只讲技能型人才, 不讲高素质;只讲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 没有高等教育的精神实质, 绝对是错误的。通识教育教师不占据主导地位,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缺少发言权。两课、计算机、英语、形势政策、就业、体育、军事等几乎占了通识教育的全部课时。选修课带有随意性、层次不高, 学生选择余地不大。“高职教育从文化意义上说, 主要评价标准在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传递。如果我们的高职院校把眼光狭隘地聚焦于学生暂时性的就业率, 甚至因此而牺牲基础文化课的教学, 如哲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消失, 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未必是好事。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意义, 绝不仅仅是经济上, 同时也是政治上、道德上、文化上和精神上的。” (1) 这段话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阐述。同时要研究如何创设虚拟学院, 辅助实体学院更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设置创新创业学院、女子学院、网商学院、公关学院等虚拟的教学组织与机构, 与实体机构并行, 完成学生某方面通用或基础技能的培养, 不仅仅作为选修课折算学分, 还要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作为实体学院的一分子, 同时, 必须至少参加一个或两个虚拟学院, 完成规定的技能实践与考核, 使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更加完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更加彰显高职学生的“高等性”特征。而虚拟学院则以工作室的方式设立, 制定工作室相关制度, 同时完善教师考核奖励机制, 把教师参与虚拟学院工作作为工作量的组成部分予以考核和奖励。

数据分析、整合重组 (必要时甚至需要行政嫁接) 是针对专业群调整、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改革首先, 是专业设置问题。考虑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滞后性、专业稳定与需求变动性, 专业设置需要眼光敏锐、理念先进、做法务实、面向企业、特色鲜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未来十年目标: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农业科技、宣传思想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 建成人才高地。所以, 专业的设置要结合这个规划和本区域、本省的经济发展结构与支柱产业发展实际。在专业设置上, 要根据“总量控制、预留空间、末位调整、自主优化”的原则, 着手构建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初步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对于末位专业, 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成因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专业需要调整培养定位, 有的专业需要调整课程、师资和教学条件, 有的专业只能缩减乃至停止招生。本来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含义就应该包括调整定位、调整培养、调整设置。其次, 要考虑根据专业群规划来设置系部与现有专业的归并与调整。每个学校要确定专业结构阶段性调整任务, 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 服务于行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业群内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发展新格局。专业群中有的专业是打基础, 有的是上水平, 基础不同, 要求也不同。专业建设的水平和地位究竟如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结合本校的分析报告) 和麦可思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结合本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提供了很好的比较平台。再次, 还要转变专业服务观念。现在很多企业如捷安特自行车专卖店, 它不仅销售产品, 还销售服务, 而且服务的附加价值甚至超过销售商品本身的价值。以此为鉴, 专业不仅要培养合格的、能就业的人才, 还要提供服务。充一次电, 干一辈子活的时代已经远去, 员工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 这就需要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校的服务, 比如设立导师制, 给学生提供很多学业与生活上的指导;学生毕业后, 学校和专业若能提供工作转换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那将是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水平的一个很大的提升, 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流程改进、手段革新、方法创新的融合如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题库、教学课件、测评系统以及授课音像等图、文、声、像多媒体并用, 以立体化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改革, 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此外, 研究探索改进自我评估有效方式, 论证建立专业 (群) 评估、课程评估、课堂评估等专项评估工作的可行性, 也是一个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发展的研究内容。要推进第三方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审和监督, 建立和完善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三) 从教改时间阶段来看

教改的施行与效果有一个孕育、兴起、成熟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近几年, 高职教育大发展, 学校之间的流动性比较大, 联系比较多, 教师普遍走访参观过很多示范校与骨干校, 发现其他院校的优势和特色, 想学习与模仿, 却恰恰忽略了自己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其实所谓特色, 如果一下就能学习或模仿来, 那不叫真正的特色, 真正的特色不经过五年十年的积淀, 是不可能形成的, 而且很多特色不可复制。后示范建设时期, 很多学院在考虑学院品牌建设问题, 理性的回答是:不应该躁动, 按不同阶段走自己的路, 才是最有希望走向全国的学校品牌。

以五年一贯制为例:建立人才立交桥是高职教育的美好未来

实行职业教育人才的五年一贯制培养, 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要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搭建职业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持续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现教学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就需要未雨绸缪, 进行针对性改革。这将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高职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下面就以五年一贯制为例, 结合前述教改的三项内容来进行分析。

首先, 是五年一贯制专业的选择。对五年制高职而言, 选择合适专业办出特色和亮点是非常重要的。早在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到,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应定位在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时间长、技能掌握需要反复训练、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对于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 各自培养层次与目标要有较为清楚的设定, 也由此体现在教学内容对接及课程设置上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层次感。

其次, 是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在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搭建过程中, 要坚持分级管理,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 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工作。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 在双方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 明确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 加强两个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和技能的逐段深化。要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培养目标。要发挥培养周期较长的优势, 注意中、高职两段教育的统筹安排, 既要考虑中、高职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更要研究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 做到整体设计, 分阶段实施, 保证教学计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广泛吸纳有关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

再次, 高职院校要积极介入前三年的教学管理, 促进流程改进、手段革新、方法创新的融合。强化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指导、监督功能, 尤其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督导, 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实习、实训、技能操作、实践教学基地和设施等。相关专业应成立教研协作组并推荐负责人, 教研活动要予以制度化。每学期定期开展合作学校之间的教学研讨活动, 可在高职和中职学校轮流进行。活动内容主要有学生状况和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讨、教学进度协商、职业技能考证、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等等。另外, 也可以采用召开教学例会和教师、学生座谈会, 开设讲座等形式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 以指导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博士延期资助答辩下一篇:孝道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