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参选事迹(精选12篇)
1.孝老爱亲参选事迹 篇一
孝老爱亲事迹
“妈,坐起来洗脸,来,毛巾热着呢!”“妈,我来喂你。”在泰兴市古溪镇刁网村龚垛五组的xxxx家中,她正为婆婆洗脸,喂她吃早饭。xxxx今年63岁,为人憨厚老实,和婆婆相依生活,住四间小平房。婆婆叫翁巧云,已经86岁了。xxxx十几年如一日孝敬婆婆,婆媳相依为命已成为当地人们传颂的佳话。
这个家庭原来就是很艰难的,xxxx的公公婆婆20岁时结婚,共生育了8个孩子,但由于那个年头缺吃少穿,生病又无钱治疗,中途夭折了五个子女。xxxx嫁过来时,公公就已经卧床不起,他患的是支气管炎、肺气肿,什么活儿也不能干,不久就离开人世。而婆婆全身骨节变形肿胀,风雨天更是痛得钻心,十一年前又缺血性中风,生活不能自理了,余生的时间只是躺在床上。
xxxx和丈夫xxxx只生育一个女儿叫xxxx,由于那时家境不好,女儿只读到初中就外出打工了,后来女儿与安徽的小伙恋爱结婚成家。14年前,丈夫xxxx又因患癌去世,因此,家中就剩下了残疾老人翁巧云和孤寡的xxxx。
丈夫当年也没有什么工作,全家只是靠种几亩地过活,患癌后,光医疗费就向左邻右舍借了七、八万元,待xxxx咽下气待葬时,xxxx走东家跑西家请求施舍,才凑了几千元把丈夫安葬了。就是这个家,让没有任何收入的婆媳终身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婆婆虽然躺在床上,但看到儿媳出出进进的忙碌着,常常唉声叹气道:“加明呀,这个日子怎么过呀!”xxxx却安慰道:“妈,有我喝的粥,你就别愁没得咽,你放心,吉华不在了,我会把你服侍好的!” 逢年过节,xxxx都要到差债务的亲朋和左邻右舍去招呼一下请求谅解,而好心的亲朋和左邻右舍也劝道:“加明呀,那个钱就算了,我们现在不缺那个钱了,你就好好的过吧,别惦记着这些。”可xxxx却说:“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就算要饭,也要还清所有债务。”
11年前,婆婆中风后,四肢完全没有意识,只能躺着,一日三餐都要加明喂,洗脸、擦身也都是xxxx服侍。老人家从小爱干净,大小便从不拉身上,因此,常常一天要喊xxxx十几趟。xxxx是声声应,声声答,一喊就到,帮助婆婆解手,端尿端屎。有时候,xxxx到地里去劳动,就得叫上邻居帮助照看婆婆,实在不方便时自己常常从地里跑回来再跑过去„„ 由于家庭没有任何收入,古溪镇政府早年给xxxx办理了低保,婆媳俩就靠这几百元维持平时的开支。每月,xxxx会去集镇一趟,买一点鱼或肉回来为婆婆改善生活。本来就买得不多,往往煮好了碗都不能装满,但xxxx还是要分几顿给婆婆吃,而自己往往在肉里加一些萝卜或加一些芋头。xxxx一边喂着婆婆吃肉,自己也当着婆婆送一块自己嘴里,每当婆婆问:“孩子你也吃呀!”xxxx就装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对婆婆说:“妈,我也吃的呀!”
今年婆婆已经86岁,躺在床上也有11年了,婆婆的身体不但没有变坏,而且越来越好,每逢阳光明媚的天气,媳妇xxxx总要把老太太扶起来到外面晒晒太阳。xxxx说:“每年最开心的时候就是逢年过节,女儿带着外孙回来,四世同堂,一大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非常开心。
2.林志明:“孝老爱亲”不言苦 篇二
“惠娥,多吃点吧。”云霄县下河乡外龙村58岁的林志明端着饭盒,在床前小心地给妻子喂饭。这几天,林惠娥感到恶心反胃,但面对林志明渴望的眼神,她皱着眉,勉强地吃着。
林志明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分别给母亲和妻子喂饭、喂水、喂药、换尿片、抠大便:每两小时帮她们翻一次身、按摩,直忙到深夜1点。多年来,他默默地照料身患重病的母亲和妻子。 2009年4月12日,林志明的母亲张凤英独自在客厅看电视。在楼上整理衣服的妻子林惠娥,突然听到楼下“嘭”的一声响,赶紧下楼,见张凤英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口吐唾沫。林惠娥急忙叫来丈夫。林志明赶忙把母亲送到县中医院急救,经医生诊断为脑出血。在县中医院治疗了近一个月后,林志明把母亲接回家。
两天后,林志明又把母亲送到当地一家卫生院。这一住又是个把月,为给母亲治病,林志明倾尽所有。望着躺在床上,浑身插满输液管的母亲,林志明坚定地说:“我年幼丧父,是母亲把我拉扯大的,我是她唯一的儿子,只要母亲能活着,我就有责任照顾她。”
经过治疗,见母亲病情有了好转,林志明就接她出院。林志明在母亲的床边搭了张小床,悉心照料。母亲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林志明便每隔2个小时为母亲翻身,按摩受压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饮食和排便方面,更是亲力亲为。林志明的孝心为家人树立了榜样,妻子、儿子、儿媳齐心协力,轮流照顾老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5月,林志明的妻子林惠娥因为高血压突发脑出血,昏倒在村里的一家杂货铺里。经过抢救,林惠娥下半身几近瘫痪。妻子一倒,家里乱成一团。看病要钱,生活也要钱,为母亲治病的债务还没还,现在又添了新债。经过商量,儿子决定去厦门打工,儿媳则带着两个孙子回娘家住。
“母亲辛苦将我养大,照顾她是我的责任。老婆一路陪我走过来,我也不能抛弃她。”林志明这么说,也这么做。他扛起照料母亲和妻子的重担。
有一次,林惠娥夜里尿频,林志明守了一晚,整晚帮她扶上扶下,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母亲有时觉得林志明照料妻子的时间比自己长,就会“吃醋”,脾气变得不好。这时候,林志明就像个小媳妇,百般讨好。“我的生活以母亲、妻子为中心。”林志明说,“我平常出去田地里种菜,要先照料母亲、妻子两人上完卫生间再走。我出门要计算好时间,一般半个小时就回来。”
为减轻妻子的心理负担,林志明从田地里回来,再累也要想方设法哄妻子开心。夏天蚊虫多,林志明晚上会为母亲、妻子摇扇驱赶蚊虫。
在林志明的细心照料下,2012年,林志明的母亲能拄着拐杖走路,林惠娥右边手脚也可以活动了,有时还可以扶着床坐起来。
3.苗明“孝老爱亲”事迹报告 篇三
苗明明,女,28
岁,神东设备维修中心一厂普通的一名工人。她秉承吃苦耐劳、勤劳善良、尊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她几年如一日的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以及对她老公身患重病的二哥一家人生活中的帮助的事迹,更是令人无比的感动和崇高的赞扬,成为亲戚、家人、朋友及同事口中的孝老爱亲的典范。
自从她与老公相识之后,她便得知:准公公由于患有脑梗塞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婆婆早逝,且他二哥身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所以选择与他结婚就意味着不仅要承担赡养生活无法自理的公公,还要不断的帮助生活经济困难的二哥一家人。在面对疾病和贫穷时她病没有害怕,没有选择与其结束交往,而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和她老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始了与老公共患难的人生旅程!
2008年冬天,24岁的她嫁到了这个家。老公兄弟三个,老大在外做生意,无暇照顾老人,老二身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她老公相比两个兄长还算情况比较好,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所以,她认为照顾老人的责任理所当然的就是她和老公了,为了方便照顾公公,刚结婚她就选择和公公及二哥一家人同住在一个小院子里,独自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在照顾的历程中,她经历的种种是一般年轻人所想像不到的。
由于苗明明家境条件很好,她在娘家以前过着千金般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现在她却得承担起如此巨大的责任,她得学做饭、洗衣服,更得给老人清理大小便,刚开始,她整天以泪洗面,接受不了现实,感觉刚开始她许下的承诺和下的决心都是那么的天真。她不知所措,她开始恨自己,恨自己怎么那么笨,怎么那么不争气,她真想放下这一切一切的包袱回到她天堂般的娘家继续享受她以前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她看到卧病在床的老人那无助和无奈的眼神,她无法抗拒,她屈服了,她开始要、咬紧牙关,当起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家庭主妇。不会做饭,她给她妈打电话,无数次的问了一遍又一遍,又反复的做好几次,直到她觉得好吃才给她公公吃,看到她公公吃的津津有味,她笑了,那是她长那么大以来最开心的笑容,因为她成功的抛下了她千金小姐的外套而穿上了家庭主妇的围裙。慢慢的,她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很多很多,并且经常在网上找一些有助于公公病情好转的食谱做给公公吃,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公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但老人还是不会说话,老流口水,还有些痴呆,小便失禁,她还得不定时的给老人清洗换下的衣服、床单、被褥。每天还是那么忙碌,但她已经慢慢的适应了这种生活,每天细心的照顾着公公的生活起居。
2009年,她怀孕了,全家人又悲又喜,喜的是家里要添一个小精灵,悲的是大家担心怀孕的她肯定无精力照顾她年迈的公公,就在大家愁眉不展的时候,她二话不说,继续给公公洗衣做饭,当孕期反应来临时,她一忍再忍,默默奉献着,只干不说。现在的80后怀孕了都是一家人在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她却拖着沉重的身子在照顾着公公直到进医院的那一天。有一次她公公习惯性的依偎在厕所门口一动不动,怀孕的她急着上厕所,又不愿意打扰公公的安静,万般无奈之下,她就冒雨去外边上厕所,由于路滑,她不小心摔了一跤,险些掉了孩子,她哭了,哭的很伤心,这是她多久以来第一次发泄自己的情绪。发泄后她却仍以女人特有的顽强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岁月。终于,孩子诞生了,她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个负担,她妈妈照顾她做完月子后就回家了,上有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下有无知的孩子,她又开始了更艰难的生活。孩子小些还好照顾,等孩子会爬会走时,事就多了。老公上班,她只能一边带孩子一边照顾老人。在寒冷的冬天,她每天趁着孩子还没醒来的时候匆匆的给公公生炉子生怕公公冻着了,在公公还没起床的时候热腾腾的早点已经在公公的饭桌上了,自己还没来的及吃上一口孩子已经哇哇的哭着醒来了,再忙着照顾孩子的一切,做饭的时候只能把孩子背在背上,一顿饭做下来就汗流浃背了,首先就把饭端在公公跟前,公公还有些挑食,偶尔不和他的胃口就放着不吃,但她还是背着孩子重新再给公公一个人做一顿饭,每天晚上她总是听着女儿、老公、公公的鼾声才安心的上床休息了。晚上睡觉她总是最容易醒来的一个,听着和他们一门之隔的公公有任何不正常的声音她就会喊老公一块起来看看公公有没有什么事情。虽然生活的担子那么的沉重,条件是那么的简陋,她却能像一个女儿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公公。
在孩子两岁时,她在神东公司配偶招工中被录取,接着问题又来了,公公谁照顾,孩子谁照顾?这可愁坏了一家人。她还是肯定的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把女儿寄养在女儿的姑姑家。对女儿的离开她很是不舍,因为想女儿总是偷偷的掉眼泪,但她还要在老公面前装作坚强,不愿意给老公任何压力和负担。又要上班又要照顾老人,真是难为她了,大夏天的别人都午休的时候她却顶着火热的太阳跑回家给公公做饭、洗衣服。但是她脸上却总是挂着笑容,很多人都很不解她哪里有那么多可以让她笑出来的事情呢?我们从平时的交往中得知她公公年轻的时候在镇上修了三个房子,居然没有分给她老公。有不少的人都给她说,老人挣的没有给你一份凭什么老了你还的照顾他?她只是笑着说,人活一辈子还是自己挣的多,照顾他只是我为人子女的一份责任。
在此同时,她的小家庭虽然收入甚微可是她还时常接济身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二哥,每次单位发了购物卡她就买一些米、面、油一类的生活用品给二哥家送去,为了不让二哥一家感觉欠她什么,她总是说:“购物卡放着也没用,买这些东西还划算。”她总是很细心,发现二哥家缺什么了,偷偷的买回来总是找一些理由给送过去。孩子上学没钱了,她毫不犹豫的就给钱。虽然哥嫂比她大十几岁,可是她总是在哥嫂有矛盾的时候去开导他们,苦口婆心的给他们做调节。与二哥一家相处的非常融洽。
2011年年低单位分公寓他们分到了,她正为此事高兴不已,就打算住新房了,二哥却旧病突发去世了,这件事情给这个本来就困难重重的家庭可谓是雪上加霜。记得那天早上她匆匆的来单位请假,她带着二哥的两个孩子去医院见父亲最后一面,晚上我们给她打电话就得知二哥已经去世了,电话那头的她声音有些哽咽,也很沉重。由于二哥家经济困难,她主动给老公提出承担二哥的住院费和丧葬费以及两个小孩以后的生活一切费用,二哥一家以前的债也由他们小两口负责还清。其实我们都知道她也并不富裕,之前就靠老公一个人的薪水过生活,现在她才刚刚转正,本来以为到年底可以攒点钱,这下全花光不说还借了外债。别人都说她傻,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负担都扛在自己肩上?她总是说:“谁让我老公是别人的弟弟呢,兄弟就应该这么做,我没有推卸这些责任的理由。都是一家人,不用计较的太多。”
二哥走了,大家都很难过,但生活还的继续。为了不让公公知道儿子没了,她和老公专门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并找了合适的理由让公公离开了那个小院子去女儿家暂住一些日子。她每天下班回家细心照顾二嫂一家吃饭,不停的开导他们娘三,每天晚上都陪着他们聊天。分了公寓也没及时住进去,陪着二嫂一家过完年快农历2月了才般到了新家里。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去看看二嫂一家,再去看看老人,看着老人有些瘦了,她心里可不是滋味。
4.孝老爱亲好人主要事迹 篇四
**,女,现年49岁,是**省**输(集团)有限公司一五九队一名普通职工,她不仅悉心照顾年迈的公婆,而且精心照料瘫痪的丈夫数年如一日,不惧苦、不怕累,在公婆眼中是好媳妇、“好女儿”,在丈夫心中是好妻子,在儿女眼里是位伟大的好母亲,而在邻里、亲朋、单位同事眼里更是一位孝老爱亲的典范,她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人间真情和真爱。
她原本和大家一样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虽家庭不是很富有,但日子过得很开心、平静,却因丈夫的两次突发性疾病打破了往日的宁静。2010年2月丈夫突发心脏病在重庆市新桥医院长时间的住院且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治疗,给本就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尤为重要的是在精神思想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本是家里面的顶梁柱,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倒下了,她毅然撑起另外半边天,不仅要照料好生病的丈夫,还要照顾年迈的公婆,在她的心里只要丈夫早日康复,再苦再累都能挺过去。经长时间的精心照料下,看着丈夫一天一天的好转,心想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困难和辛苦只是短暂的,一切都会过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屋漏又偏逢连夜雨,2014年2月丈夫因突发脑溢血进行了抢救治疗,再次住进了医院病房,对于丈夫久病的家庭来讲,这次的突发脑溢血疾病给家庭带来的无疑是雪上加霜,精神上再次遭受到重创,心如刀绞的她无法也不能逃避,她的选择只有坚强面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这个家,从此单位、家、医院成为了她每天忙碌的地方。虽几经治疗,但遗憾的是未能治疗痊愈,造成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安全丧失劳动力,从此每天给丈夫按摩、擦背、端屎倒尿等成了每天在家必须做的工作之一,下班后还要搀扶他进行康复训练......这样周而复始就是5年,有苦有累,无怨无悔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
5.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篇五
田义华,女,广元市元坝区沙坝乡红寨村九组村民。2008年9月,在外打工的田义刚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经过医院诊治,医院提出要延续生命必须换肾。对田义刚来说,如果不能早日进行肾移植,他的生命只能以分钟计数了。当他的妹妹田义华得知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哥哥。她的决定遭到其丈夫坚决反对,并提出捐肾就离婚。田义华没有因此而改变,一方面她不断和丈夫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实施自己决定;此举终究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她不仅捐出了一个肾,还把全部存款拿来支付换肾手术费用,拯救了哥哥的生命。田义华也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其公公去世得早,丈夫又长年在外打工,她便担负起了照顾孩子和患病婆婆的重担。婆婆一直以来身体不太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口齿不清楚,行动不便。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田义华悉心照料着婆婆,毫无怨言,无悔付出,为老人喂饭,梳头,端屎端尿……十多年如一日,直到婆婆去世。她用无私的双手托起了婆婆的老年生活,她用自己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二
我叫××,家住××镇水泥预制厂,在××一中工作,上有八十多岁的奶奶和五十多岁的父母,全家总共有八口人。多年以来,夫妻二人在孝敬父母,兄妹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等方面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下面就几个方面作以下汇报:
一、孝敬父母
我和妻子潘柯是XX年初结婚,至今已有四年了,一直和父母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我门是这样想的:父母岁数都大了,他门一辈子经历的苦难不可胜数,可想而知。随着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我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越来越红火,但我门绝不能因为生活好了而忘记生我、养我的父母,是他门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门成人,是他门带我步入社会,教我怎样作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作人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尊重父母的心,我门的良知不但仅埋再心里,更重要的是落实再行动上,精心赡养我门的父母与奶奶。奶奶从年青时身体就不好,有胃炎等疾病,每年都要住几次院,爸爸工作忙,每当这个时候,都是我第一个带奶奶去医院,尽管我的工作也很忙,但每次都是坚持到奶奶病情稳定、痊愈后才离开病房。今年夏季的一个傍晚,天上的雨哗哗的下个不停,突然听到我的妻子焦急地喊:“您快来呀,咱奶病了”我立即赶到奶奶的房间,看到奶奶吃力地低这头,呕吐不止.我没有再多想,立马撑起雨伞,找车把她送到了医院,楼上楼下拿药、输水,一直忙到下半夜一点多钟,直到奶奶病情稳定下来,这才喘了一口气。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和妻子、女儿讲,不能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门的传统美德.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门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某些误会.所以结婚几年来,一家人关系一直很融洽,从没红过脸、吵过架.好心就有好报,我门对父母、奶奶的精心照料,同时也换取了她们对我门儿孙的疼爱,每当工作都忙的时候,父母总是能给我门烧好开水、作好饭菜,奶奶还能照顾好小孩子,使我门安心工作.二、兄弟团结、妯娌和睦
我们堂兄弟六个,虽然都已分家过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我门是分家不分心,每当家庭有事或困难的时候,总能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特别是对待老人的问题上,我门都是争先恐后地孝敬她们。比如:每当奶奶住院交药费的时候,我们兄弟六人都是争这去交钱,争着在医院照奶奶。我们之间相互谦让、相互体谅,从不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都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对待对方,每年孝敬父母赡养费都是多给。您敬我一尺、我敬您一丈,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兄弟之间、妯娌之间从不因一些锁碎的小事而破坏家庭和睦.有些兄弟之间、妯娌之间闹矛盾都是小事引起,他门之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什么也没得到,到是受到了别人的指责,是背着不忠不孝的骂名,最终走上法庭.我门要本这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态度,本这吃亏是福的心态.这样才能处理好他门兄弟之间、我门妯娌之间的关系."这些年来,正是她门的高风亮节,大仁大义的作法,使我门这个大家庭和睦幸福,让四邻羡慕,并且的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三、邻里关系
我的家住再一个不太大的院子里,周围有零几户人家,这些年来,我门家从未和邻里产生矛盾,大家都本这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原则,一家有难、多家支援,把邻里关系处理的很不错,我门有一个邻居是从外地搬来的,家境较为贫寒,他的儿子经人介绍毫不容易找了个对象,但家里穷的连见面礼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我给了他二千钱才应付过去,后来结婚,照旧拿不出钱办喜事,为成就这对青年的婚事,我再一次毫不犹豫的拿出二千元钱来,帮他门办了婚事,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感动得他门的老母亲逢人就讲、见人就夸,讲我是天底下最好的人.四、遵纪守法
我们一家人在工作、生活等社会活动中,总是能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村规民约,积极交纳社会公益款,从未出现过任何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也多次被评为××一中党支部的优秀党员。
6.孝老爱亲参选事迹 篇六
5月4日,在第66个“五四”青年节,宝鸡市公安局金台分局组织青年民警前往金台区敬老福利院,陪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89岁高龄老英雄王轩度过了一个温馨浪漫、惬意感动的生日寿辰。同时,青年民警还为福利院的其他孤寡老人们送去了水果、饼干等生活慰问品,大家主动为老人理发、打扫卫生,和老人拉着手聊天、拉家常,用实实在在的尊老、敬老、爱老行动筑牢了理想信念和爱民情怀。
金台区敬老福利院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为金台区的孤寡老人、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住宿供养服务,目前收住全区各类供养老人、残疾人及特殊优抚人员共计279人。当天下午15时许,参加活动的20名青年民警统一乘车来到了福利院。一踏进福利院的大门,大家伙就有条不紊忙碌开来,有拉着老人的手陪着老人说贴心话、聊天拉家常的,有卖力挥动扫帚、一丝不苟悉心拔草的,有帮着老人整理床铺、里里外外擦洗收拾的,有手舞足蹈、声情并茂教老人锻炼身体的,还有默默无闻给老人洗衣服、理发的,更有帮助敬老院的厨师一起给老人架笼蒸馍,一展厨艺的……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不一会儿,温馨的小院里便朝气蓬勃,焕然一新。
当天过生日的89岁老寿星王轩是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4团1营2连的老英雄、老战士,是金台区重点供养的优抚对象,目前老人虽然因为年事过高的关系体弱多病,但福利院里悉心的工作人员对老人照顾的特别细致,老人的晚年十分幸福美满。待民警打扫完卫生在福利院的康复治疗室内坐定后,福利院的李茜院长和王宁干事向参与活动的全体民警介绍了王轩老人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忠诚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王轩老人曾参加过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他和他英勇无畏的战友们面对着冰天雪地极酷严寒的自然环境,以及联合国军用“轰炸、熏烧、封锁”等手段的连续围攻,并在极度缺衣、缺粮、缺弹的巨大困难下,在上甘岭阵地上整整浴血坚守了43天后,实施反击夺回了阵地,打赢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并写入人类战争的以弱胜强坚守反击成功的史册战例。全体民警在用心聆听后,自发整齐地站成两排,立正向了不起的革命老战士王轩行了标准的举手礼。当大家将右手举到右额太阳穴处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无比的振奋和感动,20名意气奋发的民警,用人民警察的最高礼遇,表达了金台公安年轻一代民警对为捍卫共和国领土不受侵犯而舍身沙场,及对民族独立解放而浴血奋战老战士的无限敬仰!民警代表王照、刘加宝深情朗诵了题为《让爱老之情融化心田》的主题演讲稿。而后,大家又为王轩老人献上了生日鲜花,点燃了生日蜡烛,戴上了生日礼帽,欢快整齐地拍手,将恭祝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的满腔祝福全部化作《祝你生日快乐》的深情歌声从心底真诚地唱了出来,整个画面沁润心田、温馨备至。面对青年警察们的真诚和贴心,王轩老人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他费力地在大家面前用心比划着,还有些含糊不清激动地说着“谢……谢……,我真的……很开心……”最后,部分青年民警还代表分局向金台区敬老院赠送了中央书画研究院一级创作员、市公安文联副秘书长、著名警营书画家李军林为此次主题敬老活动专门精心创作的书法和国画作品。
7.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篇七
生养之恩大于天
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农村家庭,作为家中已是第三个女孩的我,没有受重男轻女的影响(虽然父母极想要个男孩),仍是爹娘的心肝宝贝:哭了,快抱一抱,哄好孩子再干活;饿了,先喂孩子饭,大人吃点凉的没关系;病了,不眠不休彻夜照顾……在父母的呵护下,我快乐的成长。
我长大了,而我的父母却老了,看着那斑斑白发,深深皱纹,让我感到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无情,但看着父母那健康红润的脸庞,健硕硬朗的身体,我常常心安:我没有辜负父母对我的爱,我尽到了一个女儿应尽的责任。人们都说人过三十就应该补钙,父母为我操劳一生,可不能把身体拖垮,我从工作开始就习惯给父母买钙片,虽不昂贵,但我坚信吃总比不吃强。父亲一直喜爱吃肥肉,但年轻时,因孩子多,家庭负担重,一直不舍得吃,总是把肉挑在我们碗里,还老说自己吃肉不消化,胃疼,后来日子好了,饭桌上肉也多了,母亲才透露,父亲爱吃肉,特别是香喷喷的红烧肉,从此我就长了个心眼:“怎么又给我舀肉啊,肥腻腻的,真恶心,吃了还长胖……”边说边夹到父亲碗里,“爹,帮我解决它”。看着父亲嚼着香喷喷的红烧肉,我心中暗赞:骗术高明!现在父亲年纪大了,不能让他再像以前那样吃肉,幸好一位同学做的红烧肉,肥而不腻,胆固醇的含量也不算高,我就学了做给他老人家吃(也不敢让他经常吃),可喜的是七十岁的高龄,健康检查一切正常。母亲一直是家中最辛苦的人,把我们姐弟四人养大不容易,特别是在“女孩是赔钱货”、“女孩上学没用”的年代,母亲秉着“只要孩子爱上,就是砸锅卖铁也供”的信念,硬是供出了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一个大学生,一个技校生的四姐弟,这在我们村可是独一份的,现在,大姐在开发区开商店,二姐与姐夫开了建筑公司,弟弟下岗后,又凭着一股钻劲自学了高中课程,参加了自学高考,听说又进修了会计课程,现在在姐姐的公司里任副经理兼会计师……妈妈常自豪的对人说:“看,学没有白上的吧!孩子就得上学”。现在母亲年纪大了,该享清福了,听说老年人吃阿胶好,我专门买了阿胶,熬成阿胶糕,让他们当零食吃。每当听到别人夸母亲的气色好,我总是觉得骄傲:阿胶糕,功劳大大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游子吟》之所以传唱古今,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知道:“生养之恩大于天”,身为儿女,为父母做什么也不过,为父母付出多少也不多,否则: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就悔之晚矣。
家和万事兴
我爱人在家中排行老小,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再加上各自的孩子,可以说是一个近二十人的大家庭,但我们人多心不散,平时各自忙自己的事,除了节假日或老人的生日定期聚会外,私下商定轮流陪老人(或接家来、或回家住几天),决不让老人晚年寂寞。我们妯娌三人更是亲如姐妹,我嫁进门快二十年了,我们相互谦让、相互体谅,从不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都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对待对方,特别是在孝敬老人上:自己的老人自己孝敬,不拿东西不进老人门。我觉得我们在外工作,哥哥嫂嫂在家照顾老人的时间长,所以在拿赡养费时,总是翻倍的拿,老人的油米面肉,更是包圆了。哥嫂也不落人后:今天你给老人端碗排骨,明天我送去鸡汤(老人不爱与孩子住,好在三家住在一起,只隔着个院墙罢了)……高兴地老父亲整天乐呵呵的。
因为身为教师,我和爱人更加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哥哥姐姐都在农村,大多数是小学文化,大姐、大嫂小学也没毕业,那时家里都穷!)所以孩子们的学习一直是我俩一手抓,为了刺激孩子学习,我们设立奖励制度,50元、100元不等(刚工作时,月工资才440元),记得每年都让小侄从我手中挣走好几百元。为了让孩子更努力考大学,我许下“谁考山大给谁买电脑”的诺言,在,小侄真的考上了山大,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我和爱人怀揣5000元,带着他到市区买了台手提电脑(5年后,我才买了家庭电脑),当时把全村人震了:路路的小叔真行,舍得给侄子买那么贵的电脑!但我们觉得买的好,买的值,和山大的通知书比起来,5000元算得了什么?现在小侄研究生毕业,在农行工作,上个月带女朋友回家,吃饭时,孩子郑重的给我和爱人敬酒:“叔叔、婶婶,没有您们的教育,就没有我的今天,以前是您和婶子照顾我,现在该我照顾妹妹们,将来妹妹也会照顾我的孩子的……”听了这话,我感到家庭和睦的接力棒有了传承。现在我们家已有两个研究生,一个大学生,在美好的七月份,还会有两张一本的通知书在等着我们……
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睦使老人能更好的安享晚年。老父亲爱与村中的老人聊天,每当听到别人夸他儿子、孙子争气时,夸他有福气时,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谁说家庭的和睦不是一种孝?
以身示范,孝心传承
司马迁说:“父母者,人之本也”,意思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人的根本。如果我们忘记了父母之恩,岂不是忘记了做人的根本。,所以在女儿教育的问题上,我与爱人达成一致:“百善孝为先”。我们先让她认识到“孝”是人间大义,只有爱自己父母的人,才有能力怀揣一颗爱心去爱别人,去爱世界,才能赢得别人的爱。
我女儿在他们这一代也是排老幺,最小的姐姐都比他大4岁,所以每次回爷爷家,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个个对她有求必应,但我毫不娇惯她,我深知:溺爱是毒,是毁掉女儿一生幸福的刽子手。如何教会女儿去爱?这是我身为母亲的责任:女不教,母之过。
首先,以身示范,让女儿看到爱,表达爱。每次回娘家,我都是边进门边大喊:“娘,你最可爱的女儿回家罗!”扑到妈妈的怀里,亲一口,说一句:“娘,女儿好爱你呀!”女儿在很小时就有样学样,也扑过去亲亲姥姥的脸。现在,每次放学后,进门就喊:“妈妈,最爱你的女儿回来了!”抱一抱,亲一亲,再去写作业,上学前都要说:“妈妈,我爱你,我要上学了,在家乖乖的,别累着。”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心里甜蜜蜜的,充满爱心的女儿,何愁收获不了别人的爱呢?其次,以身示范,用行动去表达孝心。爱,不仅仅是靠语言来表达的,没有实质的爱是空洞的,是苍白的。现在的父母喜欢事事为儿女做,慢慢的儿女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在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父母的给予,而看不见父母的辛劳,看不见父母的付出,又怎会去孝顺你呢?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她妈妈如何忍受痛苦生的她(我从不骗女儿是捡来的),告诉她生病时,我是如何照顾她的,还告诉她,姥姥也是这样照顾小时候的妈妈的。每次回娘家,我总领着女儿,清理一下厨房卫生,再为父母洗洗衣服,捶捶背,揉揉肩,并告诉她,外公外婆为妈妈操劳了一辈子,很辛苦的,做儿女的就应该心疼爸妈,因为女儿是爸妈的小棉袄。起先女儿觉得好玩,也上手揉几下,总不能持久,慢慢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我做完家务在沙发上休息时,女儿就走过了为我捶背、揉肩,周六、周日的扫地、拖地甚至是刷锅、洗碗都被她包了。我的爱有了传承。
在《弟子规》中提到:“首孝悌,次谨信。……”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在进行自身德行的塑造时,首要的是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8.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篇八
陈秋花,女,1954年出生,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漳村煤矿职工任俊山妻子。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五届全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山西好人。任俊山1974年退役后来到潞安矿务局漳村煤矿采煤队上班。1976年,他被突然顶板冒落的石头砸中腰部,致使胸椎以下高位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丈夫需要护理,年仅一岁孩子需要抚养,年轻的她面对现实,接受精神、体能的双重磨练。1984年,丈夫的病情稍为稳定后,她利用空余时间自学裁缝,贴补丈夫的治疗费用,增加家庭的额外收入。瘫痪卧床的任俊山,曾两次被陈秋花硬硬从死神手里拽了回来。1983年,任俊山突然发起了高烧,体温40度多日不退,她一边精心护理丈夫,一边托亲依友四处寻医,在中西医结合医治下,任俊山的体温奇迹般地恢复到正常。,任俊山因平躺时间过长,不能自行排尿,尿液的残留物使肾脏功能减弱趋向衰退。在她的努力下,丈夫胱造瘘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生命得以延续。她用40年的行为诠释了人间大孝,她以真诚、爱心、责任心温馨着家庭,温暖着社会。
9.孝老爱亲好人事迹材料 篇九
事迹简介:马红梅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她勤劳质朴、豁达乐观,为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为邻里树立了典范。
正文:
孝顺的好儿媳
人常说:婆媳关系难相处。“好媳妇”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可不是那么轻松的,需要付出很多很多,但是马红梅却从未同婆婆红过脸。天气预报是她每天必听的,掌握天气变化张罗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每天早晨,她五点半就早早地起床,婆婆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一遇到天气变化就容易发作,她就给婆婆蒸上治疗老慢支的银耳鸭蛋糕。一年四季公公婆婆穿的衣服鞋袜都由她置办;公公婆婆生病的时候她就陪着医院、家里两头跑;公公因患病左手没有知觉,她每天都给公公按摩手部、帮着穿外套等,时常提醒他们加衣,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家中的柴米油盐如有欠缺她都及时购买回来,从不让别人操心。对于这一切,公公婆婆逢人就夸她是个好媳妇,也是个好闺女。
邻里的好帮手
她不但对自己的婆婆、孩子、兄弟姐妹照顾得无微不至,还把自己的余热都献给了街坊邻里。她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她把邻里视为自己的亲人。邻居的大事小情她能帮的就主动上前帮忙,从来不把自己当成花甲之年的老人,谁家有需要,只要她能伸上手,她就主动去帮忙,从不吝啬自己的体力。她为邻居看门护院、帮助邻居的小夫妻照看放学回家的孩子、帮助年迈的老人梳头、剪指甲等,她这样发挥自己的余热,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动着楼里的居民,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儿女的好母亲
马红梅年轻的时候,自己是农村户口,在城里打工维持生计。成家之后,她一面做临时工,一面照顾家里。为了不影响婆婆的工作,她几乎包揽了家里的所有活。孩子上小学,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早早把饭菜做好,然后送孩子们上学,再去上班。她结婚的那个年代,家里很穷,靠老公微薄的工资和自己临时工挣来的钱养家糊口,每周改善的伙食也是有限的,她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公婆和孩子们吃,自己却吃大家剩下的饭菜。马红梅在单位干的是出力活,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她还负责督促孩子们的学习。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们都养成了独立学习的好习惯,而且成绩优秀。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孩子都已长大并成家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是业务能手,这是让马红梅最欣慰的事儿了。
10.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篇十
——记枫树山村李茹
李茹,女,1971出生,于1994年从河南嫁到神福港镇枫树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李茹虽然文化不高,但她品德端正,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从嫁过来起,婆媳关系融洽,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家境虽一般,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她公公中风了,生活起居完全不能自理,身体不遂,说话口吃,手脚僵硬,全由三个儿子、儿媳轮流护理,由于她丈夫一直在外包工程,护理公公一事就落在她一人的身上。她身为儿媳,负担起给公公喂饭,喂水,洗脸,接大小便,洗澡,按摩等繁琐的护理工作。每餐喂饭约要半小时之久。三年多来,李茹一直呆在老人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从不言弃,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从不叫苦叫脏。她在护理公公的同时,家中的农活也不能丢,她种田种土,赶上农忙季节要早早起床,先做好饭喂好公公再去忙会活,晚上要护理好老人再忙家务,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公公久病床前有孝媳,老人活得开心,身上干干净净,嘴里总是念叨儿媳妇好,儿媳妇好。虽然有李茹一的精心照顾,但还是不能挽留老人的生命,2013年公公医治无效去世。
公公过世后,2013年婆婆又患严重老年痴呆症,智力跟三岁小孩一样,经常出走,身边不能离人,她同样担负起这份重任。别人问她烦不烦、累不累时,她只是笑着说,只要老人活着我就高兴,服侍老人孝敬老人这是我们的责任,应该的。
李茹同志用六年来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为妻为媳之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敬老、淳朴真诚的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现在整个村的人都知道,都说没有李茹的孝敬之心,她公公,婆婆就没生活得那么好,这个家也就不像个家。李茹的孩子,在她的感染下,也十分尊重孝敬自己的母亲。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李茹孝顺公婆,敬重公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李茹的事迹在周边村广为传颂,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为枫树山村树立了榜样。
中共神福港镇委员会 二0一五年六月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记枫树山村贺许平
贺许平,女,家住神福港镇枫树山村新屋组。她上有公婆,下有子女,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经济不十分富裕,即使如此,她有一颗爱心,把帮助别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她默默奉献自己的爱心,得到了邻里的好评。
她捐资助学。看到村里有困难的小孩因贫困而负担不起学费,她就心里难受,就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小孩一把。枫树山村贫困学生卜梅香,当时13岁,神福港中学读初中,但家庭困难,自小无母亲,父亲体弱多病,她家连住房都没有,上学学费成问题。贺许平得知情况后,把卜梅香接到自己家,让卜梅香住在自己家,并且供她上学,就像母亲照顾自家子女一样照顾她。还有枫树山贫困小学生文相圆,也是她捐资帮助他上学、生活。从2008年到现在,整整7年了,她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照顾着,关心着。还有在枫树山村小学,每当有优秀学生得到爱心人士的奖励,她每学期就会拿出资金、物质进行奖励,按期执行,并且给孩子们一些鼓励的话,让孩子们好好学习。7年来她累计资助学生资金达十几万元。每当村民夸她,她总是这样说,捐资助学是有意义的,我愿意做,更乐意做。
她热心公益。2012年以前,枫树山小学是一座旧校舍,环境不好,桌椅不齐,看到这种情况,贺许平每天都急在心里。于是她和村委会一道多次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争取了上级部门支持,自己也拿出了部分资金,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改善了办学条件,改良了办学环境,学生们从此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贺许平不仅乐于助学,关心公益事业,而且长期照顾孤寡老人。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敬老院的公益事业中,身体力行,为敬老院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枫树山邻村有个五保之家,每当逢年过节,她就带上吃的,用的去看望他们,陪老人聊天,给他们按摩,给他们洗衣服。老人们看到她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她给老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她想她人之所想,急她人之所急,想方设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不计付出,克服一切困难,尽她所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受到村民的一致赞许。
中共神福港镇委员会
11.孝老爱亲先进事迹材料 篇十一
家盖房子,娶妻生子,让父母安享晚年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是2006年1月12日,她正在教室监考学生期末考试,在考场上接到了弟弟病危的通知,犹如晴天霹雳,给她当头一棒,顿时双眼模糊,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她该怎么办呢?该如何告诉父母呢?心如刀绞的她不能逃避,她的选择只有坚强面对。她背后不知挥了多少泪,都咽在心里,不能倒下,因为她说现在她就是父母的支柱,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暗暗的祈祷着弟弟的病能够好起来,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的照顾弟弟,直到他康复。她短暂的思考以后,马上去请了假,带着母亲赶往广东佛山,但事与愿违,可恶的病魔没有给她机会,弟弟已离他们而去,留下的只有悲伤和回忆。(后来她得知弟弟得的是化脓性脑膜炎)。那段日子里,她忍着悲痛,强颜欢笑的去安慰父母,和他们说话、聊天,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帮助父母逐渐的走出阴影,重新开始生活。后来,母亲说,如果没有她,她将没有生活的动力,无法再生活下去。她知道弟弟的病逝给了父母沉重的打击,这个伤口一下子是愈合不了的。
母亲由于过度操劳,多年来忍受着风湿病痛,她为母亲寻遍了中医寻西医,带母亲到各大医院检查,为母亲拿了几十种中西药。2008年7月中旬,母亲感到身体不适,身上长满了红斑,在接到母亲的电话后她马上办好了请假手续,赶回家,带母亲到资阳县人民医院检查,在等待结果时忐忑不
安,当听到母亲患上了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时候,她痛哭失声,悲痛欲绝。为什么每次的不幸都降临在她的身上,老天爷似乎特别不公平。她不知道哭了多少回,感觉像随时要崩溃一样,但是在母亲面前却不能哭,她要坚强,和母亲一起和病魔做斗争。做好一切准备住院的时候,医生告诉她,病情很严重,需要转院治疗。她一分钟也不敢多想,收拾好行李,一个人带着母亲来到华西医院,排队挂号、检查、取药„她扶着妈妈在医院里穿梭,当时正逢地震后期,床位非常紧张,她想尽一切办法,希望母亲能尽快得到最好的治疗。在做完一系列的检查以后,在漫长等待结果的时候,她把母亲带到了她工作的地方,母亲想吃什么,她马上就去买,并为母亲买新衣服,当母亲状态好的时候带着她出去参观周围。在第一个星期里,听到母亲说感觉好点,家里气氛充满着春天的气息,都会感觉到如春天阳光般发出的温度,祥和而又温馨。可事与愿违,母亲的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胃痛难忍,她又只好带着母亲返回华西医院接受治疗,医生说要做好心理准备。在此期间,她心如刀绞,一个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母亲,忍着悲伤,由于压力过大,曾几度晕倒,苏醒后依然一如既往。亲戚劝她不要再治疗了,这个病没法治疗,再这样下去你会垮掉的,带回家吃点想吃的。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希望有奇迹,就算花再多的钱,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可以卖掉自己刚贷款买的房子,但她的孝心没能感动
上苍,母亲在八月中旬离她而去。剩下年迈的父亲一个人在家,她实在是不放心,年底的时候把父亲接到南溪和自己一起生活,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她为父亲找领导在学校安排了一个工作,她和丈夫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他,精神上最大可能的满足他,让父亲享尽晚年的好社会、好日子、好生活、好福气。
丈夫是独生子女,公婆年轻时在家务农,劳力已经耗尽,留下的只有病痛,在家境最困难的时候,她走进了这个家,不知不觉的成了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为了让父母生活环境好一点,生活条件好一点,她主动的提出把他们接过来和他们一起住,这样也好有个照应。她深深的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她说:“让她的公婆住好、穿好、吃好、喝好是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007年婆婆因骨质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她跑前跑后,端茶送水,细心的照顾着婆婆,从不嫌麻烦,不怕脏、不怕累,亲自为婆婆倒好洗脚水洗脚,忙前忙后半个多月,出院后又在家悉心的照料,亲自为她牵引,熬汤煎药,无怨无悔。通过两个多月的牵引和药物治疗,最后康复了。她看到老人能够自理,心里由衷的高兴,她想老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2011年5月,婆婆因呕吐不止被送进医院,经检查患了尿结石,她跑前跑后的为婆婆联系医院、联系医生检查病情、做手术,初为人母她带着孩子穿梭在医院,不计
劳苦,一边带着孩子,一边照顾着婆婆。那时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能换来老人的幸福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通过两个星期的治疗,婆婆的病好了,但她却病了。一直以来,婆婆都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要坚持长期服药,她不管再忙都坚持每周给婆婆测一次血压,每月带婆婆到医院测一次血糖,为她买药跑遍了南溪的大药房。还经常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治疗的好方法,认真记录,及时帮婆婆改进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几年来,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一边不厌其烦的陪着婆婆治病,伺候老人生活,她深知:赡养老人、孝敬老人责任重大,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付出,不计回报,经过她悉心的照料,婆婆的病情一直稳定,也无其他并发症。
由于双方都来自农村,刚参加工作不久,手头积蓄不多,又贷款买了房,生活十分节俭。为了不给父母增添负担,他们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领取了结婚证,没有办婚礼。因为在上班期间,她又担任班主任,她放心不下她的学生,加之她还带领着学校的校健身健美操队,学校许多艰巨的任务还等着她去做,他们都没有休婚假,领证后照常上班,至今提起这事,还有人做为笑谈。
她想:作为女性,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为丈夫营造爱的港湾式天经地义的。因为男人把世界当家,女人把家当世界。去年冬天,她初为人母,作为母亲,她更能理解父母的心,篇二:孝老爱亲模范朱天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爱心盈盈 亲情融融
——孝老爱亲模范朱天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提倡树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朱天瑜同志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年近90岁高龄的父亲身上。他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朱天瑜同志,男,现年48岁,大专文化,是甘州区新乐小学的校长。在工作中,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多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儿、为人夫、为人父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一、常怀一颗孝顺之心
朱校长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是在他的心里:父母亲一辈子经历的苦难不可胜数,孝敬老人,赡养父母一个人做人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良知不仅仅要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特别是自从朱校长的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年龄越来越高,多种老年病等导致身体十分虚弱,需要人照顾,而其他儿女又不在身边,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老人,他就把父亲接到了城里自己的家中。平时在家里,如果老人有不舒服,或有个头疼脑热时,他就及时请医生、买药、煎药等忙个不亦乐乎。为了排遣父亲的孤独感,一有时间,他就坐在父亲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精心关照父亲的饮食起居。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在3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朱校长硬是无怨无悔地实践着他的贤孝美德,成为一方楷模。
2007年春天,正是风寒料峭的时候。一天下午,他发现老人的状态不正常,就赶紧联系车辆,把老人及时送到了医院。经过三天的抢救,才恢复了清醒的状态,又经过十多天的治疗,才出院回家休养。在父亲住院期间,他与家人,寸步不离地守护在老人的床边,打针换药,擦洗身体,搀扶大小便,从没有嫌弃老人,从没有一句怨言,相反还经常安慰老人。多年来,老人多次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每次他都这样守护在老人的身边。
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 个时候,他就对妻子、孩子说,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某些误会。下班后的他,回到家就帮老人收拾房间,休息日陪着老人聊聊天,散散步。他对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他矢志不渝的用自己的大爱使得近90高龄的父亲舒心愉快地生活,以自己崇高的道德素养演绎着人间纯真的孝德情怀。
二、常怀一颗体贴之心
在忙于工作的同时,朱校长也不忘对家庭的照顾,利用休息时间陪伴妻子及家人出去逛街、买菜等,经常与家人沟通,让家人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尊重、信任家人,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只要是合理的建议,求大同,存小异,力求做到办每件事双方都心情舒畅、满意。
朱校长的妻子是某印刷厂的一名临时工,工资比较低,只有几百元,一套旧楼房一住就是十几年。他的妻子身体一直不是太好,经常性打针吃药。特别是在2008年秋天,他的爱人病重住院期间,他一方面要照顾生病住院的妻子,另一方面还尽量不耽误学校的工作。医院里大家看到他在为做手术签字时那颤抖的手,都知道他承受的压力很大。朱校长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学校来看一看,或者打电话询问学校工作情况。朱校长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品质让他在学校领导班子及教职员工中间产生了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于经常性生病,妻子自己都烦了,经常流露出不快的情绪,但他总是安慰妻子,开导妻子,一点都不埋怨妻子。为了让妻子手术后高兴.心情舒畅,早日恢复健康,他每天给妻子端水送饭,为妻子梳头洗脚,多少个日日夜夜,怎一个累字了得!朱校长的爱妻事迹曾被学校的老师们传为佳话,说他是真正的模范丈夫。
三、常怀一颗慈爱之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即使工作再忙,负担再重,他也从不放松对儿子的教育。他时常教育孩子学习要刻苦、生活要简朴、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并在很多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身教胜于言教,在他的
影响下,儿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小小年纪就充满了孝心、爱心、上进心。有好吃好喝的他总是先拿给长辈吃,坐公交车小小年纪遇到老人总是让出自己的座位,在学校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2004年,儿子由于高考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情绪十分低落。朱校长就耐心地开导他、鼓励他,他对儿子说: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只要你用心去追求,不断地学习、分析,不断地总结,就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彼岸。他的一席话,使儿子从低落的谷底走了出来,并积极地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学习当中,2005年顺利考入了中国矿业大学,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有教养、有礼貌、讲文明、素质高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得到广大邻里的一致好评。
朱校长他们兄弟三个,虽然现在都已成家,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他们始终坚持分家不分心,每当谁家有事或有困难的时候,总是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不论谁家遇到了困难,朱校长都积极主动的帮助解决。特别是在朱校长的大哥重病住院期间,朱校长多方联系医院检查、做手术,还垫付了部分医疗费用,给予了大哥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常怀一颗关爱之心
朱天瑜同志一直把陶行知先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自己教育生涯的航标。工作中,他恪守师德,为人师表,认真备课授课,用真诚和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他把每个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每年朱校长都要带领全体师生为贫困失学儿童捐款捐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更是关心备至,从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到身体。哪个学生成绩下降了,哪个学生思想有波动了,他就立刻找来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008年,我校一年级的张亚婷同学在家中被大火烧伤后,需尽快进行二次手术,否则将危及生命。张亚婷同学的家长为筹集手术费用,掏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但仍无法凑齐高昂的医疗费用。正当家长为巨额手术费发愁时,朱校长带领全校师生为张亚婷同学捐款7000多元送到了学生家长的手中,缓解了家长的燃眉之急。
朱校长心怀每一位老师,对教职员工的思想、工作、家庭问题,朱校长一一记挂在心,经常与教师交流沟通,或是茶余饭后不经意的一两句问候,或是特约教师谈心,领导与教师心相通,无隔陔。朱校
长以他个人的人格的魅力和管理艺术,赢得了教师的尊重。老师们工作毫无怨言,感到心情舒畅,辛苦也值得。朱校长身为一校之长,不但不摆架子,待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和,而且关心教师,乐意为教师排忧解难。情系师生,乐于助人,是对朱校长的真实写照。对教师的困难疾苦,更是热情帮助,关怀备至。有一次,一位教师身患重病住院,朱校长不顾工作劳累亲自前往医院探望,问寒问暖,并多次安排学校行政人员、教师探望生病的老师,令生病的老师及其家人深受感动。不仅是本校教师病了,就是教师家属生病住院,朱校长也会安排学校行政人员去探望慰问。
朱校长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举,以责任去体现孝道,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传统美德,为老人送温暖,为家庭谋和谐。在朱校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积极乐观、勇担责任。他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篇三: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以实际行动诠释孝道
--记店集镇孝老爱亲模范韩洪明
二十年如一日,竭力奉养老人,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新时代尊老爱亲的含义,在兄弟姐妹中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同事和邻居们的一致称赞,他就是店集镇镇东村党支部书记韩洪明。
韩洪明,男,汉族,1947年出生,中共党员。二十多年来,他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恪守“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格言,无怨无悔地侍奉年弱多病的父母双亲,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谱写了一曲敬老孝亲的赞歌。
韩洪明的父亲在73岁时突患脑梗塞,言语不清,行动不便,全靠韩洪明夫妇照顾护理,而且这一病就是卧床十年。韩洪明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就在父亲的病床前铺设了一张床,和母亲、妻子一起共同帮助父亲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通便。每天都重复着这些繁琐而又必须的护理步骤。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韩洪明却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经过十年的精心护理,韩洪明的老父亲以84岁的高寿辞世。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老父亲辞世没多久,韩洪明的母亲又病倒在床。白天,韩洪明的妻子邓夫兰在家做饭、喂养老人,韩洪明则尽可能的抽时间给母亲按摩,晚上的时候更是寸步不离的予以照顾,陪母亲聊天。冬天天冷的时候,怕冻着母亲,就提前买来电炉子、电热毯等给母亲加热,为了母亲的更好的恢复,夜里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给母亲翻身。在韩洪明夫妇的悉心照料下,韩洪明的老母亲
精神一直很好,逢人就说:“我之所以能熬到现在,全是托儿子、儿媳的福!”。今年3月,韩洪明的老母亲逝世,享年90岁。
二十多年如一日,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任劳任怨的照顾父母的感人事迹在店集镇广为传颂,凡是认识韩洪明和听到他事迹的人,无不感受到来自心理的巨大震撼,受到了全镇父老乡亲的一致赞誉,在店集镇树起了敬老孝亲的榜样。
在悉心照料卧病在床双亲的同时,韩洪明还特别注意家庭的和睦。韩洪明的两个妹妹一直在外出务工,且嫁出去之后也有自己的赡养义务,因此对于双亲的赡养,韩洪明夫妇一直都坚持自己独立承担。耐心的侍奉老人吃喝拉撒,从不让老人受一点委屈,受一点伤害,毫无怨言的侍奉老人在床前。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工作上的应酬、朋友之间的聚会他都尽量推掉,是在推不掉的应酬也会提前处理好老人的吃饭问题再参加。常常是在忙完工作之后继续守在老人床前。对此老人有时深感内疚,但他总是安慰老人:“家里事我来操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就安心养病吧”。
多年来,处在这样的家庭中,面对一个接一个的困难,面对父母的病,他心中也有过苦痛,生活也充满累与忧,但韩洪明一想到他们是自己的至亲,他们与自己血脉骨肉相连,作为家中的主心骨,他不能垮。作为男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他勇敢地把这一份责任、亲情与义务担当起来。韩洪明说:“他们给予我生命,现在他们病了,但给我的也并非全是痛苦。我的劳动与付出,同样得到了他们的回报。父母的坚强,妻子的宽容与理解,儿子的进步,家里家外、村里老小、单位的理解支持,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宽慰,我坚信,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值得珍惜的!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是苦点累点,远比他们受病痛、受折磨要好很多,负起孝老爱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为人子女起码的道德与良知!”他对孝的理解是: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他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虽然家里的琐事很多,但是韩洪明并没有因为家里的事情而影响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韩洪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工作。为了更好的做好工作和家里的事情,他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白天忙公事,夜里忙着照顾家庭,工作和家庭得到了兼顾。在他的带领下,镇东村的工作一直在镇里名列前茅,他本人也多次受到县、镇等各级部门的表彰,2011年在全县七一表彰时,荣获“扎根基层奉献奖”。
12.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篇十二
**区“孝老爱亲模范”**镇敬老院院长事迹材料 **,女,55岁,中共党员。1977年参加工作,历任**区**镇计生办副主任、计生服务站站长,**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镇敬老院院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多年来,不论身处何种岗位,她始终信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20xx年9月荣获“淄博市孝老爱亲十大模范”荣誉称号,同年12月在全省敬老院建设中,被省人事厅评为三等功。20xx年2月14日,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安排,**到镇敬老院任院长。虽然以前她也在政府工作多年,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也不乏伺候老人和病人的经验,但是,真正接手这项工作,却还是有些犹豫了——照顾老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责任大、事情多,琐碎、繁杂„„自己能干好吗?后来,她想通了:作为一名老党员,就应该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照顾老人的工作虽然苦、虽然累,但它却是一个平凡而光荣的工作岗位。为了能让每一位入住的老人都能体会到家的温暖,都能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一个祥和、美满的晚年,她愿意,也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这项工作。20xx年,她刚到敬老院不久,那时的敬老院还没有建起一间象样的餐厅,旧伙房的房顶漏雨,炉灶等设施也不达标,逢年过节,老人们连一顿团圆饭也吃不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她决定要建设新的餐厅,一定要让老人们吃上团圆饭。一方面,她积极向镇党委、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打报告,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又积极协调**村委,联系征地事宜。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这一建议,在当时全镇重点工程多、财政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积极筹措了65万元,建成了460平方米的新餐厅和洗浴室等十间房子,餐厅可同时容纳100人就餐,并配备了燃油炉灶、不锈钢工作台、大型消毒柜等炊事设备和净化水设备。经过**和全院人员几个月的共同努力,20xx年11月,新餐厅正式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老人们的用餐问题,老人们终于能够吃上团圆饭了。20xx年,她又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支持,投资12万元更换了大功率的供暖锅炉,使老人们用上了更干净、暖和的暖气。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敬老院已发展成为占地25亩,拥有各类办公、生活用房90余间,9名工作人员的规模,目前供养无保老人47人,代养老人28人。自任院长以来,**便成了这个大院里70多口人的当家人,整年没有星期天、节假日。敬老院70多口人的衣、食、住、行就成为了她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亏欠家人的实在太多太多。当时**的丈夫患直肠癌已3年,老公公也已85岁高龄,常年卧病在床,都需要她照顾,可是敬老院里有70多口人每天都需要吃饭,需要照顾,需要管理,更需要更新和发展。为了全镇的孤寡老人,**没有尽到一个做妻子和儿媳的责任,可是她无怨无悔。与家庭相比,敬老院的老人们更需要她,更离不开她。在丈夫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正值敬老院里6位长年卧床不起的老人先后患了严重的病痛,晚上值班的人员根本忙不过来,她更是几乎天天靠在敬老院里忙活,只有偶尔抽空回家看看,没有始终陪在丈夫的身边。20xx年5月,她的丈夫走完了人生中最后的路程。丈夫的离去成了**一生中永远的遗憾。办完丈夫的后事,**怀着对丈夫、对家庭的深深欠疚,又重新投入到敬老院的工作中。自此,她便白天黑夜地吃住在院里,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敬老院的老人。记得20xx年的6份,东道村的孙大爷得了肺结核,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可**和工作人员们硬是一直在孙大爷的身边伺侯。俗话说:10个老人9个便秘。在孙大爷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由于病情迅速恶化,老人的便秘更加严重,好多天都排不出大便。为了帮助老人减轻痛苦,**带上手套,用手指帮老人一点一点地取了出来。看到老人脸上轻松的表情,她觉得一切苦累都值了。自此,帮助便秘的老人取大便成了敬老院里服务人员的一项普通工作。孙大爷病故的那天是凌晨1点,因为**已经连续10多天没有回家了,那天正好赶上家里有事就回了家。当值班人员5点钟给她打电话说孙大爷病故的消息时,**立刻赶回了敬老院。当她赶到时,值班人员别的事情都已经办妥,就是还没来得及给老人刮胡子。为了让老人走的干干净净,**端来一盆热水,用热毛巾捂在老人的嘴上,捂热后,她和工作人员一起给老人刮得干干净净,送老人上了路。自她进敬老院的9年时间里,像孙大爷这样的情况,也不知有多少了,经她亲自送走的就有56位老人,其中有正常死亡的,也有患重大疾病去世的,但每当送走一位老人,她都耗尽了精力。时光飞逝。转眼间**已到敬老院工作了9年了。在她与老人们相处的这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她和老人的关系已经由简单的服务、被服务转化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她常想:能到敬老院工作,这是自己和老人们的缘份。每一位来到敬老院的老人,她都会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用自己全部的爱心、耐心和热情,照顾她们,伺候她们,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有生之年安享天伦之乐。
【孝老爱亲参选事迹】推荐阅读:
关于评选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参选材料10-28
学校优秀志愿者事迹事迹08-10
工会先进个人事迹-工会先进个人事迹08-17
敬老爱老助老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08-14
先进事迹“时代楷模”人物杨春事迹有感08-14
教师诚实守信模范事迹材料模范事迹09-17
事迹报告福利院院长典型事迹报告10-03
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_事迹材料10-05
党员优秀事迹演讲稿——**事迹演讲稿06-15